三七在脑得生中的最佳用量研究

三七在脑得生中的最佳用量研究

一、脑得生中三七最佳用量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许佳[1](2021)在《茶与中国医药文化 ——以宋代为中心的考察》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茶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医药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药食同源的突出代表,茶的医药属性犹如人之骨骼,是茶存在的基础与根本。而自唐代之后逐渐发展兴盛的茶文化则犹如人之皮肉精血,承载推动茶医药的不断向前发展。正是源自于茶本身所具有的医药与文化双重属性,本文拟将研究的主题设定为茶与中国医药文化。为了能够充分厘清茶与中国医药文化之间的关联性,明晰茶的医药文化体现,本文选择以宋代为立足点,展开回溯。紧紧围绕茶的医药与文化双重属性及其关系开展研究,主要探究了四个方面内容。一是从起源与传播的角度,探究茶与医药文化的关联性。以茶发乎神农作为问题的起点,考察神农是否发现茶这一论断的同时,也是对茶是否因药用而起源的另一种思考。从文字训诂学的角度梳理了茶的称谓,在讨论茶为何用、归纳总结茶的品种沿革与发展传播等内容时,发现茶的医药属性始终伴随其中,使其不断的被接受并得以推广。二是重点研析茶在宋代医药文献中所体现的双重属性。将医药文献分为本草、方书、养生三大类,通过对于不同文献中关于茶的医药记载,梳理出宋茶的性味、功效主治、组方配伍规律以及养生疗效等内容,从而较为全面的了解在茶文化发展高峰的宋代,茶在医药领域被界定、运用的基本情况。在与前朝后世的比对中,明确宋代茶医药所处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将以医药的视角审视宋代茶文化发展带给茶医药的影响。三是以宋代茶书、茶诗词、儒道佛传统思想和民俗文化为落脚点探寻茶文化中的医药体现。从文化视角看医药,一方面弥补了医药文献中茶的药性层面关于炮制色味等内容记载的不足,延展了茶医药涵盖的内容;另一方面重点分析茶借助不同文化载体推动促进茶医药发展状况。进而深入思考宋代茶医药在茶文化蓬勃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助力作用。四是对宋茶的医药与文化关联性进行深入讨论。从医疗角度的疗身与疗神层面总结花开并蒂的茶医药与茶文化在宋代时期发展的关联性。从文化层面探讨“以物载文”中以茶为媒介的文化热现象与“以文传物”中文化载体下的医药冷思考。兼顾讨论在宋代以茶道形象出现的点茶之技中所体现的文化与医药双重属性。通过研究发现茶作为药食同源的突出代表,在漫长的历史更迭中却走出了一条特殊的发展轨迹。伴随着茶饮在中国的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食用、祭祀、饮用的逐渐推广,在医药领域,茶的身份也从晋·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中“苦菜是否为茶”的模糊不确定的讨论正式发展成为唐·苏敬《新修本草》中植物本草的一份子,分别从药和食的双重角度,记载了茶的功效以及为饮的方法,总体突出治,强调茶的药性,进而延伸至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对茶方的记载以及唐·孟诜《食疗本草》中饮与食的禁忌等内容。与之相比茶在文化领域出现较早,身份界定也更为明确,三国·张揖辞书《广雅》不仅介绍了荆巴两地品饮茶的方法,还明确指出了其药效。随后自唐·陆羽《茶书》问世,不仅茶文化上升到新高度,茶医药也找到了施展拳脚的独一无二的新平台。以茶医药为基础的茶文化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态势。宋代是将这一态势发展到更高程度的一个重要时期。以宋代为分界点,打破了茶医药兼书茶文化的局面,形式各异的茶文化载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既说明宋代及以后民众对于茶文化的接受与认可度,也体现了茶文化的飞速发展之势。但也不能否定这一时期在本草、医方着作中有关茶医药记载出现了继承中创新的局面,比如组方用药中,茶方种类增多,更突出腊茶入药,丰富了主治剂型,拓展了应用范围等。茶医药虽然失去了主导地位,但作为保证茶文化不断发展的物质属性,茶医药是茶本根的身份没有变。自宋代以后茶文化与茶医药在相扶相携中,虽彼此支撑,互为促进,但茶文化的熠熠生辉似乎更具有吸引力,在形式发展上出现了百花齐放。茶医药则伴随着茶学理论的逐渐丰富,与其相结合,在医药养生领域形成了新兴学科——茶疗学,即以茶学为基础,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养生为目标,可视为是茶医药文化体现的新载体。

孙润[2](2021)在《灯银脑通胶囊提取工艺研究及质量标准提升》文中研究指明[目 的]确定灯银脑通胶囊提取工艺并在此工艺条件下制备出成品;利用制备出的成品胶囊进行鉴别、指纹图谱、含量测定等质量研究,为灯银脑通胶囊的质量控制提供重要依据。[方 法]1、以出膏率、野黄芩苷转移率、总黄酮含量为参考指标,分别考察提取过程中浓缩液醇沉密度、醇沉温度、搅拌时间、静置温度的具体参数,从而确定灯银脑通胶囊提取工艺。2、以色谱峰总数及总峰面积为参考指标,分别从提取溶剂、提取时间、内容物用量三个方面对内容物提取条件进行筛选,从而优化灯银脑通胶囊前处理方法。3、以灯银脑通胶囊高效液相色谱峰峰形、基线、分离度、保留时间为参考指标,分别从检测波长、流动相、梯度条件、流速、柱温、固定相、进样量七个方面对色谱条件进行筛选,从而确定灯银脑通胶囊内容物HPLC指纹图谱。4、通过相同色谱条件下对照品保留时间比较的方法,对HPLC指纹图谱中部分共有峰进行标识指认。5、以HPLC指纹图谱的色谱条件为基础,采用HPLC法检测野黄芩苷含量并进行方法学验证。6、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含量并进行方法学验证。[结 果]1、确定提取过程中的工艺参数为浓缩液醇沉密度1.10-1.20(不含)、醇沉温度40℃、搅拌时间1h、静置温度30℃。2、建立了灯银脑通胶囊处方中四味药材的薄层鉴别方法,并对鉴别方法进行了耐用性试验,结果良好。3、确定前处理超声提取方法为甲醇提取、提取30min、内容物用量0.2g。4、建立了灯银脑通胶囊HPLC指纹图谱并选取了 10个共有峰作为特征峰;HPLC指纹图谱色谱条件:COSMOSIL C18(4.6mm×250mm,5nm)为固定相,乙腈(A)-0.12%(v/v)磷酸水溶液(B)为流动相,柱温为40℃,流速为1.0ml/min,进样量为10μl,梯度条件为 0-2min,5%A-5%A;2-5min,5%A-10%A;5-20min,10%A-17%A;20-45min,17%A-17%A;45-55min,17%A-25%A;55-75min,25%A-55%A;75-80min,55%A-55%A。5、通过相同色谱条件下对照品保留时间的比较,指认出5个共有峰;峰1为绿原酸,峰2为野黄芩苷,峰4为3、4-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峰7为4、5-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峰10为芹菜素。6、在HPLC指纹图谱的色谱条件下对野黄芩苷进行含量测定,方法学验证结果符合要求。7、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含量,方法学验证结果符合要求。[结 论]研究表明,灯银脑通胶囊提取工艺稳定可行,质量可控;可以通过初拟质量标准(草案)控制本品质量,进行质量标准控制的提升。

朱海林[3](2020)在《野山参化学成分及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活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综述人参种类、野山参研究进展及人参化学成分研究技术等基础上,本论文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深入研究了野山参的小分子化学成分、野山参与园参的化学组成异同、野山参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的生物活性及作用机制。取得了以下创新性成果:(一)野山参的化学成分研究1、野山参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利用硅胶柱色谱、大孔吸附树脂色谱、葡聚糖凝胶色谱、ODS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手段,从20年生野山参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了55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分析、核磁共振谱(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及高分辨率质谱(High 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ry,HR-MS)解析鉴定了其结构,包括47个三萜、2个炔醇、4个甾体及2个烷烃。其中,化合物14为新化合物,化合物516为首次从人参中分离得到的成分。研究为阐明野山参的化学组成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和科学数据。2、野山参化学成分的LC-MS分析与鉴定采用超高效液相-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quadrupole-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UPLC-Q/TOF-MS)结合UNIFI天然产物解析平台,首次对30年生野山参80%甲醇提取物中小分子化学成分(分子量为1001500 Da)进行了快速分析与鉴定。结果显示30年生野山参80%甲醇提取物中富含各种结构类型的成分。通过与对照品比对,或通过精确分子量和典型碎片分析,鉴定了101种化合物。结构类型包括三萜、有机酸和有机酸酯、甾醇和炔醇、氨基酸和醛酮类等,以三萜类成分为主。研究为阐明野山参的化学组成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基础。3、野山参根、根茎指纹图谱及化学模式识别研究首次建立了30年生野山参的根及根茎HPLC指纹图谱。筛选出19个共有峰,指认了其中的12个成分。40批野山参根及根茎样本的相似度为0.7140.892。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40批野山参样本被分成野山参根和野山参根茎两类。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结果表明,人参皂苷Rg1、Re、Rb1、Rc和人参环氧炔醇等5个成分是造成根和根茎化学组成差异的主要物质。该研究为完善野山参质量评价的指标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4、野山参根、茎、叶和籽中人参皂苷的测定与分析首次对20年生野山参根、茎、叶和籽4个部位中的总皂苷和12种单体皂苷进行了测定。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表明,叶中总皂苷含量最高(20.3%),其次为根(6.8%)、茎(5.0%)和籽(3.8%)。HPLC-UV法测定结果显示,各部位单体皂苷含量差异较大:根中以Rg1、Rb1、Rc、Re和Rd为主;茎中以PPT、Re、Rb1、Rb3和Rd为主;叶中以Re、Rd、Rg1、Rb3、Rc和Rb2为主;籽中以Re、Rg1和Rc为主。该结果可为野山参各部位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同时也为野山参地上部分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5、野山参根、茎、叶和籽中挥发性成分分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技术,首次测定了20年生野山参根、茎、叶和籽4个部位中的挥发性成分。共鉴定184个挥发性成分。其中,根中鉴定了54个成分,含烃(23.4%)、醇/酚(21.4%)、酯(16.3%)及醛(6.8%)等结构类型;茎中84个成分,含烃(80.5%)、醇/酚(4.0%)及酯(4.8%)等结构类型;叶中68个成分,含烃(86.5%)、醛(3.7%)、酮(2.0%)及酯(2.2%)等结构类型;籽中81个成分,含烃(81.6%)、酯(4.5%)、醇/酚(3.4%)及醛(2.0%)等结构类型。根、茎、叶和籽挥发性成分在种类和含量上存在较大差异:分别含有27、37、19和35种特有成分,而共有成分仅为9种。本研究不仅可为野山参各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提供数据支持,也可为各部位的进一步开发和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二)野山参与园参的化学组成对比研究1、野山参与园参的代谢组学研究采用UPLC-Q/TOF-MS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首次开展了30年生野山参和5年生园参的非靶标代谢组学研究。发现二者在化学组成上存在明显差异。通过与对照品比对,或进行精确分子量和典型碎片分析,鉴定了14种潜在的化学标志物。野山参中含量高于园参的标志物有人参皂苷Rg1、Re2、Rf、Rg4、绞股蓝皂苷Ⅸ、XVII和人参环氧炔醇,其中除Rg1和人参中特征成分Rf外,多为侧链变化的稀有皂苷。园参中含量高于野山参的标志物有人参皂苷Re、Rb3、Rd、三七皂苷R1、西洋参皂苷L10、(E,E)-9-羟十八烷基-10,12-二烯酸、12,13,15-三羟基-9-十八烯酸及正十五醛,其中常见皂苷较多,且有烷烃类物质。研究可为建立区别于园参的野山参质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2、野山参与园参单体成分化学模式识别分析基于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UV detector,HPLC-UV)法首次开展了30年生野山参与5年生园参中单体成分的化学模式识别与分析。检测波长为203 nm。计算任意两个色谱峰面积的比值,利用聚类分析和多元统计分析,识别了30年野山参与5年园参中峰面积比值具有明显差异的6种组合物,分别是:人参环氧炔醇/齐墩果酸、人参炔醇/齐墩果酸、人参炔醇/人参皂苷Re、人参炔醇/人参皂苷Rd、人参环氧炔醇/人参皂苷Re及人参皂苷Rf/人参皂苷Rd。研究结果为识别野山参特征组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3、野山参与园参挥发性成分的比较研究基于HS-SPME与GC-MS联用技术,首次开展了园参(5年生)和野山参(30年生)挥发性成分的比较研究。共鉴定了69种挥发性成分,包括53个倍半萜、8个单萜、3个醛、2个酯、1个酸、1个酮、1个醚。其中,从园参中鉴定了(E)-β-金合欢烯(23.12%)、白菖油萜(12.22%)和β-榄香烯(11.98%)等50个成分;从野山参中鉴定了白菖油萜(19.95%)、α-新丁香三环烯(12.54%)和α-愈创木烯(10.47%)等38个成分。园参和野山参有12个共有成分,同时也含有差异性的成分。园参中含有17个特征成分,占总挥发性成分的29.91%,其中(E)-β-金合欢烯(23.12%)的含量较高;野山参中含有15个特征成分,占总挥发性成分的19.35%,其中4,11,11-三甲基-8-亚甲基-[1R-(1R*,4Z,9S*)]-双环[7,2,0]十一碳-4-烯(10.24%)的含量较高。(三)野山参抗COPD的生物活性及相关机制研究1、野山参各萃取部位对CSE诱导的A549细胞炎性损伤的影响以外源性香烟烟雾提取物(Cigarette smoke extract,CSE)刺激A549细胞,建立了体外香烟烟雾损伤模型,首次评价了20年生野山参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物对CSE诱导A549细胞炎性损伤的作用。结果表明,正丁醇萃取物可以降低A549细胞上清液中TNF-α,IL-1β和IL-6的水平,对CSE诱导的A549细胞炎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2、野山参中单体人参皂苷对CSE诱导的A549细胞炎性损伤的影响首次评价了野山参正丁醇萃取物中4种新人参皂苷Rm1、Rm2、Rm3和Rm4,以及3种已知人参皂苷Rb2、Rd、Rg3对CSE诱导的COPD保护作用。该7个单体人参皂苷均可不同程度地降低TNF-α,IL-1β和IL-6在CSE诱导的A549细胞上清液中的水平,改善相关的炎症反应,以人参皂苷Rg3、Rb2的作用最强。HDAC2途径可能参与了针对A549细胞中CSE介导的炎症反应的保护作用。3、野山参正丁醇萃取物对COPD模型小鼠的干预作用采用小鼠鼻吸吸烟法建立了香烟烟雾诱导的COPD模型,灌胃给予野山参正丁醇萃取物3周,首次评价了野山参正丁醇萃取物对COPD小鼠的干预作用。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野山参正丁醇萃取物高剂量组(40 mg/kg/d)和中剂量组(20 mg/kg/d)可增加COPD小鼠体重;增大用力呼气容积(FEV100/FVC),减少静态顺应性(Cchord)和气道阻力(RI);降低促炎因子TNF-α、IL-1β和IL-6水平;增加SOD含量,降低MDA含量;改善肺组织病理损伤。证明野山参正丁醇萃取物可呈剂量依赖性地改善小鼠肺功能、减轻炎性反应和氧化损伤、增强抗氧化能力。野山参具有较好的抗COPD作用。4、野山参抗COPD的血清药物化学及网络药理学研究基于UPLC-Q/TOF-MS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rojections to latent structu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等多元统计分析,首次开展了20年生野山参正丁醇萃取物在COPD小鼠血清中移行成分的研究。通过与对照品比对,或根据精确分子量以及典型碎片,辨识了17个移行成分,包括原型和代谢产物,分别为:人参皂苷Rg1、Re、Rf、Rb1、Rc、Ro、Rh1、Rd、Rg3、Rh2、CK、Rs3、原人参三醇、越南人参皂苷R4、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苷、人参炔醇及人参环氧炔醇。将以上17个血中移行成分作为“候选化合物”,应用网络药理学首次构建了“野山参血中移行成分-COPD靶点-通路”相互作用网络。预测了IL6、IL1B、TNF、MMP9及MAPK1等是野山参抗COPD的潜在关键靶蛋白,前3个靶蛋白已经在药理活性研究中得到了验证。还预测了可能是通过调控Pathways in cancer、TNF、PI3K-Akt等信号通路以及花生四烯酸代谢、亚油酸代谢、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等代谢途径而发挥抗COPD作用。研究为进一步探讨野山参抗COPD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5、野山参抗COPD的代谢组学研究利用基于UPLC-Q/TOF-MS的代谢组学技术,首次研究了野山参正丁醇萃取物对香烟烟雾诱导的COPD模型小鼠内源性代谢物及相关代谢途径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正常小鼠比较,COPD模型组小鼠血清中许多内源性代谢物含量发生了明显改变。经野山参正丁醇萃取物干预后,L-色氨酸、花生四烯酸,亚油酸,卵磷脂,白细胞三烯A4等20种内源性代谢物水平可显着回调。由此推断野山参是通过干预亚油酸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视黄醇代谢、醚脂代谢、甘油磷脂代谢以及色氨酸代谢等7条代谢途径而发挥抗COPD作用。该部分研究也验证了网络药理学预测的3条代谢途径。综上,本论文对野山参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可为阐明野山参化学组成及与园参的差异提供科学依据,也为扩大野山参的药用范围提供理论支持。

程建强[4](2020)在《三七花含片配方工艺研究及质量、清咽功能初步评价》文中研究表明三七花富含人参皂苷、三七皂苷等活性成分,其作为一种高安全性的药食两用资源,在云南有相当长的使用历史。三七花有清咽润喉、护肝、抗炎、活血化瘀、降血压、降血脂等功效,具有很高的药用食用价值。然而,目前三七花主要以“初级农产品”的形式食用,其产品存在加工简单粗糙,标准不明确,原料未充分利用和质量差异大等问题。研究表明,我国市场上三七花深加工产品数量有限,且其口感不佳,顾客接受度较低,销量不好。本研究系统地探讨了配方工艺及质量标准,开发了一款口感好、无糖、易携带、食用方便的三七花含片。本研究按云南省干制三七花质量标准检测了原料感官、水分、总灰分、人参皂苷Rb3四个项目,其感官品质优良,水分7.45%、总灰分5.8%、人参皂苷Rb36.34%,结果表明原料均符合规定。本研究围绕口感好、工艺简化、无干扰检测、渐进式加工的要求,分别对三七花前处理粉碎目数、苦涩味掩盖、检测干扰、片重、压片方法、单因素配方筛选、配方优化等进行研究,并对优化后的配方进行验证。筛选出的最优配方为:三七花16%、γ-环状糊精32%、异麦芽酮糖醇50.25%、天然薄荷脑0.75%、硬脂酸镁1%。对最优配方进行3批次的配方工艺验证,三次验证结果基本一致,验证结果符合要求。通过研究,结果表明,该含片配方工艺合理、所检项目质量合格且重现性好。参照卫生部《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实施手册》(2003年版),清咽人体试食试验表明本项目研发三七花含片具有清咽的功能效果,能缓解咽炎导致的咽部不适。

张济周[5](2020)在《基于活血化瘀法探讨三七粉抗肺癌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项目在临床疗效的基础上通过理论研究、细胞实验、动物实验,探讨三七对肺癌的干预作用及其抗肿瘤的可能机制,为临床使用中药饮片三七治疗肺癌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理论研究:通过查阅大量的参考文献,了解肺癌的发病机理、三七的药用机制、血瘀与肺癌发病的关系及肿瘤治疗基因学研究进展。2.临床研究(回顾性分析):通过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得出三七在治疗肺癌上可能起作用;结合临床数据收集统计结果,进一步从细胞水平及动物水平两个层面进行研究认证。3.细胞实验:1)筛选最佳目的基因CTSB干扰组;2)三七含药血清低、中、高剂量进行干预实验,并于目的基因CTSB干扰组进行对比,从细胞水平研究三七粉对肺腺癌细胞系的作用及其对Cathepsin B的作用关系及机制。4.动物实验:用A549肺腺癌细胞进行皮下成瘤,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荷瘤模型组、三七低剂量干预组、三七中剂量干预组、三七高剂量干预组,用三七粉低、中、高剂量进行瘤体干预实验,与正常肺组织及肿瘤肺组织进行对比,从动物水平研究三七粉对CTSB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及抑制肺癌生长的机制。结果:1.理论研究:查阅大量的参考文献后,结果分析:1)中医认为血瘀与肺癌发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2)活血化瘀药治疗肿瘤存在一定的争议:“争对血瘀的病因治疗肿瘤”和“活血化瘀促进肿瘤的扩散”;3)肿瘤治疗基因学研究发现cathepsin B在肿瘤组织中高表达,可能与肿瘤发病相关,并确定其对应基因为CTSB。2.临床研究(回顾性分析):对2组肺癌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发现使用三七粉治疗后可不同程度降低观察期患者体内CEA、NSE和CYFRA21的含量、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水平,并且可降低患者血清中D-二聚体的水平,其中,CYFRA21、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三项指标改善比较明显,CT结果无进展,患者体内肿瘤情况稳定,生活质量改善。3.细胞实验:1)转染后针对cathepsin B的小干扰RNA能够有效抑制A549细胞中cathepsin B的表达,通过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发现细胞中cathepsin B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下降,并筛选出CTSB最佳干扰组;2)三七含药血清低、中、高剂量干预实验:三七含药血清处理后肺癌A549细胞的细胞增殖能力下降、凋亡能力上升,且细胞的增殖能力与凋亡能力改变具有剂量依赖性。荧光定量PCR检测三七含药血清能够下调A549细胞中CTSB mRNA表达,以高剂量组更为明显。4.动物实验:1)荷瘤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athepsin B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呈高表达状态;2)三七干预组与荷瘤模型组相比瘤子生长速度明显减慢,且具有剂量依耐性,不同组间瘤子体积差异有显着性(P<0.05);三七干预后不同组瘤体的CTSB mRNA的表达量及CTSB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且具有剂量依赖性;三七干预后能够不同程度影响小鼠血清中肿瘤标志物(CEA、NSE和CYFRA21)的水平、降低荷瘤小鼠血清中D-二聚体的含量,可不同程度延长小鼠总生存期,且高剂量组更为明显。结论:通过理论研究、临床回顾性分析及体内外实验证实三七能够作用于CTSB基因、下调肺癌细胞cathepsin B(CTSB)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D-二聚体、改变血液粘度等方式抑制肺癌生长,实现抗肿瘤作用,为临床三七(粉)运用于肺癌的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基础。

陈雅慧[6](2019)在《SQ宫内缓释药棒制备工艺及释药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制用于防治宫内节育器出血副反应的妇科外用制剂“三七-茜草宫内缓释药棒”(简称SQ宫内缓释药棒),对其提取纯化工艺、制备工艺及释药动力学进行研究与考察,以期为其综合开发奠定基础。方法:1.以大叶茜草素、羟基茜草素含量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选茜草的提取工艺,采用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优选茜草的大孔树脂纯化工艺。2.通过大鼠体外凝血试验,优选SQ宫内缓释药棒的处方主药配比;采用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SQ宫内缓释药棒的塑炼、混炼、硫化工艺参数,确定SQ宫内缓释药棒的处方组成与制备工艺。3.建立SQ宫内缓释药棒中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g1、大叶茜草素、羟基茜草素的高效液相色谱含量测定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SQ宫内缓释药棒在模拟宫腔液及大鼠体内的药物累积释放率进行测定,运用零级动力学方程、一级动力学方程、Higuchi方程拟合SQ宫内缓释药棒的体外、体内释药过程,进行释药动力学初步研究。结果:1.茜草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以0.2mol/L盐酸乙醇溶液为溶剂,料液比1:8,回流提取2次,每次1.5h。茜草的大孔树脂最佳纯化工艺为:取0.5g生药/ml茜草提取液以1.5ml/min的速度通过AB-8大孔树脂柱(径高比1:8),上样体积4BV,以3BV水洗除杂,再以8BV 95%乙醇以1.5ml/min的洗脱速率进行洗脱,收集洗脱液。2.SQ宫内缓释药棒的最佳处方主药配比为三七总皂苷原料药:茜草纯化物=3:1;医用硅橡胶最佳塑炼工艺为辊距0.2cm,前辊温55~60℃,后辊温50~55℃,速比1:1.25,塑炼时间10min;最佳混炼工艺为塑炼硅橡胶:主药=1:1,辊距0.2cm,前辊温56~61℃,后辊温51~56℃,速比1:1.25,混炼时间19min;最佳硫化工艺为硫化温度90℃,硫化时间70min。3.建立了科学、准确的SQ宫内缓释药棒高效液相色谱含量测定方法;SQ宫内缓释药棒在模拟宫腔液及大鼠体内的药物释放过程经模型拟合均符合Higuchi方程,在药物释放初期释药速率较快,之后随着时间的延长释药速率有所降低并逐渐趋于稳定,具有较好的缓释效果。结论:茜草提取纯化工艺合理可行,SQ宫内缓释药棒制备工艺稳定可靠,含量测定方法科学准确,成品制剂具有较好的缓释作用,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IUD出血副反应防治制剂。

艾佳佳[7](2019)在《复方丹参复合胶囊的制备及初步评价》文中认为挥发性物质是许多中药制剂重要的有效组分,其固有的不稳定特性是影响含挥发性物质的中药制剂质量的关键所在,解决其在中药制剂中的稳定性问题是当前药剂学领域的难点。采用现代制剂工艺解决挥发性物质的稳定性问题,并保持工艺处理后的挥发性物质的释药行为与常规汤剂、片剂、胶囊剂一致,是当前制剂工艺难点和关键所在。针对上述问题,本课题以复方丹参制剂为模型药物,根据制剂中各组分的理化性质,分别将丹参水溶性提取物、丹参脂溶性提取物、三七总皂苷提取物及冰片制备成不同剂型,按一定比例装入硬胶囊中,制备成多种成分同时释放的复方丹参复合胶囊。具体内容如下:1.复方丹参复合胶囊制剂工艺的指标性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的构建建立复方丹参复合胶囊中指标性成分{单酚酸B、丹参酮ⅡA、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Rb1、Re)、龙脑及异龙脑}含量测定方法,并进行方法学验证。2.丹参水溶性提取物颗粒制备工艺的研究测定丹参水溶性提取物中丹酚酸B含量为47.89%,筛选丹参水溶性提取物颗粒处方组成为:25%丹参水溶性提取物与75%糊精,并测定其在45min的累积溶出率约为96%。3.丹参脂溶性提取物固体分散体制备工艺的研究测定丹参脂溶性提取物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为96.13%,筛选丹参脂溶性提取物固体分散体处方组成:丹参脂溶性提取物∶P188∶SDS为1∶6∶1,并测定其在45min的累积溶出率约为80%。固体分散体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进行物相分析,表明丹参酮ⅡA与辅料泊洛沙姆188(P188)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未发生配伍变化。4.三七总皂苷颗粒制备工艺的研究测定三七总皂苷提取物中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b1平均含量分别为8.73、31.03、4.47、28.92%,筛选三七总皂苷颗粒处方组成:三七总皂苷提取物∶糊精为1∶2,并测定各物质在45min的累积溶出率均在95%以上。5.冰片软胶囊制备工艺的研究胶皮的质量是影响软胶囊释药的关键因素之一,本课题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对甘油、山梨醇、聚乙二醇400(PEG400)以及明胶的用量进行考察,以胶皮的溶出速率为指标进行胶皮处方优化研究,胶皮最优处方为明胶:甘油:山梨醇:PEG400=1.00∶0.67∶1.00∶0.11,胶皮溶出速率为4923.27 mg/(min.cm2)。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水蒸气渗透性(WVP)、水吸附等温线(GAB方程)对最优处方胶皮进行特性分析。测定冰片中龙脑及异龙脑的含量分别为34.44、24.38%,筛选内容物处方组成为冰片∶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RH40∶PEG400=3∶1∶3,并测定龙脑及异龙脑在45min的累积溶出率均在80%以上。6.复方丹参复合胶囊各组分释药行为的初步评价建立溶出度测定方法,考察复方丹参复合胶囊处方及制备工艺,对复方丹参复合胶囊各成分的体外释药进行初步评价,结果得出丹参酮ⅡA、龙脑、异龙脑、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Rb1、Re)与丹酚酸B的溶出较好,均能快速溶出。7.结论依据《中国药典》及相关文献,本课题建立了复方丹参复合胶囊中各指标成分含量测定方法。通过固体分散技术,有效的提高了难溶性成分丹参酮ⅡA的溶出度,此外,复方丹参复合胶囊的制备,以及改善了冰片的稳定性。本课题的研究为中药制剂,特别是含挥发性中药制剂的制备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刁宇[8](2018)在《复方丹参膜剂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制备一种复方丹参膜剂,提取丹参,三七的主要有效成分,辅以冰片为组方,配以可食用高分子材料为膜剂基质,制备一种具有能够在口腔溶解,吸收的膜剂。筛选最优膜剂制备工艺;借助精密仪器设备,建立简洁,高效,准确的复方丹参膜剂质量控制方法。在完善了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的基础之上,观察并测定复方丹参膜剂的的各项指标的稳定性,为实际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为未来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在提取工艺中,通过对2015版《中国药典》的丹参,三七的提取工艺的优化,并确定最终提取方案。在制备工艺中,以复方丹参膜剂的成膜时间,外观性状,韧度和厚度,溶解时间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进行处方优化,考察PVA17-88,CMC-Na及甘油的用量,并得出最佳方案,并进行验证。在复方丹参膜剂的含量测定中,其主要成分丹参酮ⅡA,丹酚酸B使用RP-HPLC的外标法进行测定,在复方丹参膜剂中的三七的主要成分含量测定中使用一测多评法。在薄层鉴别中,对膜剂中的丹参,三七成分进行了鉴别。在膜剂稳定性考察中,以膜剂的外观性状,薄层鉴别,含量为指标,进行加速试验,考察复方丹参膜剂的稳定性。结果:复方丹参膜剂的提取工艺可较好地提取丹参,三七的主要有效成分。正交试验结果表明,以15%PVA17-88、2%CMC-Na、15%甘油为处方的复方丹参膜剂具有良好的性质。建立的RP-HPLC外标法用于复方丹参膜剂主要成分丹参酮ⅡA,丹酚酸B的含量测定结果确切,所创建的一测多评法用于复方丹参膜剂的皂苷类成分的含量测定重现性好,外标法测得的含量与采用相对校正因子计算的含量无显着性差异。对复方丹参膜剂进行6个月的稳定性试验,考察各种指标发现复方丹参膜剂无明显变化,有效成分含量在可接受范围之内。经过初步研究讨论,所制备的复方丹参膜剂稳定性好,质量可控。结论:本课题制备的复方丹参膜剂具有良好性质,工艺简单易行,满足膜剂各项质量要求。所建立的该制剂多项质量控制方法,简单有效、客观易行,有效的保证了复方丹参膜剂的质量。本课题拓展并丰富了复方丹参方的剂型,为其膜剂的应用提供了实验基础及研究依据。

朱雨薇,陈超,王淑美,梁生旺,成金乐[9](2017)在《D-最优设计响应面法优选复方脑得生提取工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采用D-最优设计响应面法,优选脑得生方提取工艺。方法以脑得生方提取工艺的关键参数乙醇浓度、乙醇用量和提取时间为自变量,进行D-最优设计;采用可见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脑得生方中主要指标成分总皂苷、总黄酮和阿魏酸的含量,并以它们的加权含量为因变量,进行响应面分析,优选出脑得生方提取的最佳工艺。结果以10.81倍用量、浓度为80%的乙醇回流提取45 min,作为提取的最佳工艺。结论利用D-最优设计响应面法能够优选脑得生方提取工艺参数,提高了有效成分的提取效率,有助于脑得生方的质量标准研究。

胡洋洋[10](2016)在《活血止痛两种剂型的制剂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活血止痛胶囊,采用药材打粉后直接灌装胶囊为原工艺,此工艺相对粗犷,并且还存在稳定性差,装量差异大,质量不易控制等问题,根据活血止痛胶囊市场使用情况反映,其药物疗效显着,针对我国目前医疗状况,适用范围广泛。故本课题对活血止痛胶囊进行剂型改进研究,在原剂型胶囊剂的传统工艺基础上,改进为将药材提取后加辅料分别制剂为滴丸剂和浓缩胶囊剂,二者均为具有剂型优势的现代中药剂型。通过研究确定了最佳制剂工艺。为保障各环节提取物和制剂的质量,研究制定了相对简便、准确、可控的质量控制标准,并对滴丸和浓缩胶囊产品进行初步稳定性考察。主要内容为:本实验采用单因素实验法对活血止痛滴丸剂的制剂工艺进行优化,分别考察基质种类、主药与基质配比、熔药温度、冷凝液种类、冷凝柱长、冷凝液上部温度、滴距等因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设计法,以主辅比、熔药温度、冷凝液上部温度为考察因素,进行统计学比较,确定活血止痛滴丸最佳制剂工艺。结果表明:最佳制剂工艺为主辅比为1:2.1,熔药温度70℃,冷凝液上部温度50℃。并对处方中三七、当归、冰片等分别薄层色谱(TLC)鉴别的方法等进行定性鉴别研究,经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三七中的三七总苷以及当归中的有效成分阿魏酸进行了定量测定,建立了活血止痛滴丸制剂中各组成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制定了活血止痛滴丸的质量标准。自制三批样品经检验均符合规范。对滴丸进行初期稳定性考察,经验证其在三个月内稳定性良好。活血止痛浓缩胶囊的制剂工艺研究首先采用单因素实验进行制剂工艺优化,分别考察填充剂的选择、润湿剂乙醇浓度、干燥温度等因素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设计法,以辅料种类、辅料用量、乙醇浓度为考察因素,进行统计学比较,从而优化出最佳制剂工艺。结果表明:最佳制剂工艺为辅料种类为淀粉加5%微粉硅胶,辅料用量为20%,乙醇浓度为95%。选用TLC法对处方中三七、冰片及当归做定性鉴别研究,通过HPLC法分别对三七中成分三七总苷以及当归中成分阿魏酸展开定量测定,确立了活血止痛滴丸制剂中各组成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制定了活血止痛浓缩胶囊的质量标准。自制三批样品经检验均符合规范。对制剂进行初期稳定性考察,经验证其在三个月内稳定性良好。与国家药品标准活血止痛胶囊质量标准含量测定项下的内容相比,本标准中增加HPLC法对当归中阿魏酸的定量测定,结果表明具有较强的专属性,线性关系良好,稳定性强等。

二、脑得生中三七最佳用量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得生中三七最佳用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茶与中国医药文化 ——以宋代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绪论
    一、研究范围与相关术语释义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相关学术史回顾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第一章 茶的源起与发展传播评述
    一、茶的源起
        (一)谁发现了茶
        (二)茶为何用
        (三)茶之称谓、关系及药用记载
    二、茶的发展与区域传播缘起
        (一)茶的种类沿革与品种药效
        (二)茶的区域传播缘起
第二章 宋代茶的医药文献研究
    一、本草着作中的茶
        (一)植物属性与特征
        (二)宋代本草着作之茶考
    二、方书着作中的茶
        (一)宋代茶方概况
        (二)茶的组方用药
    三、养生专着中的茶
        (一)养生思想与茶的发展
        (二)宋代养生专着中的茶
第三章 宋代文化中的茶医药
    一、茶书中的茶
        (一)独具特色的宋代茶书
        (二)茶书中的医药体现
        (三)茶书与茶医药的关系
    二、诗词中的茶
        (一)量多面广的茶诗词
        (二)诗词中茶效的梳爬整理
        (三)医药类茶诗词的特点
    三、传统思想与茶医药文化
        (一)儒家思想——因儒识茶
        (二)道家思想——以茶修心
        (三)佛家思想——茶禅一味
    四、民俗中的茶医药
        (一)品饮习俗中的医药观
        (二)敬茶赐茶的医药体现
        (三)时令饮茶的医药体现
第四章 宋代茶医药与文化的内在关联
    一、疗身与疗神——茶医药体现
        (一)疗身功效的发展轨迹
        (二)疗神功效的崭露头角
        (三)疗身与疗神花开并蒂
    二、茶的医药文化载体——宋代茶道
        (一)宋代的点茶与斗茶
        (二)点茶中的茶医药文化体现
    三、以物载文与以文传物——茶文化思辨
        (一)以物载文——以茶为媒介的文化热现象
        (二)以文传物——茶文化载体中茶的冷思考
结论
参考文献
查阅文献选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2)灯银脑通胶囊提取工艺研究及质量标准提升(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脑卒中发病机制及中医治疗
    1.2 灯银脑通单味药材及其制剂在脑卒中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1.3 灯银脑通胶囊提取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概况
    1.4 课题意义及创新点
第二章 灯银脑通胶囊的提取工艺研究及成品制备
    2.1 仪器与药材、试药试剂
        2.1.1 仪器
        2.1.2 药材、试药试剂
    2.2 提取工艺参数单因素考查
        2.2.1 浓缩液醇沉密度考察
        2.2.2 醇沉温度考察
        2.2.3 醇沉搅拌时间考察
        2.2.4 静置温度考察
    2.3 正交试验优化
    2.4 提取工艺确定
    2.5 多批次药材小试验证
    2.6 中试放大
    2.7 灯银脑通胶囊成品制备
    2.8 检查项目
        2.8.1 外观性状
        2.8.2 水分
        2.8.3 崩解时限
        2.8.4 装量差异
        2.8.5 微生物限度
    2.9 讨论
第三章 灯银脑通胶囊的质量标准研究
    3.1 薄层鉴别
        3.1.1 仪器与试药试剂
        3.1.2 三七药味薄层鉴别及耐用性考察
        3.1.3 银杏叶药味薄层鉴别及耐用性考察
        3.1.4 灯盏细辛药味薄层鉴别及耐用性考察
        3.1.5 满山香药味薄层鉴别及耐用性考察
    3.2 灯银脑通胶囊中有效成分的提取
        3.2.1 引言
        3.2.2 仪器与试药试剂
        3.2.3 色谱条件
        3.2.4 提取溶剂的选择
        3.2.5 提取时间的选择
        3.2.6 灯银脑通胶囊内容物用量选择
        3.2.7 结果
    3.3 灯银脑通胶囊指纹图谱的建立
        3.3.1 引言
        3.3.2 仪器与试药试剂
        3.3.3 样品溶液的制备
        3.3.4 检测波长的选择
        3.3.5 流动相的选择
        3.3.6 固定相的选择
        3.3.7 梯度条件的选择
        3.3.8 流速的选择
        3.3.9 柱温的选择
        3.3.10 进样量的选择
        3.3.11 结果
        3.3.12 指纹图谱的建立
        3.3.13 指纹图谱中部分共有峰的标记
        3.3.14 方法学验证
    3.4 含量测定
        3.4.1 仪器与试药试剂
        3.4.2 野黄芩苷含量测定
        3.4.3 总黄酮含量测定
    3.5 质量标准草案
    3.6 讨论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参考文献
综述 灯银脑通药物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3)野山参化学成分及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人参的种类
        1.1.1 按生长环境分类
        1.1.2 按炮制方法分类
    1.2 野山参概述
        1.2.1 分布
        1.2.2 化学成分
        1.2.3 药理活性
    1.3 人参化学成分研究的技术
        1.3.1 液质联用技术
        1.3.2 核磁共振技术
        1.3.3 气质联用技术
        1.3.4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
        1.3.5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技术
    1.4 立题依据
    1.5 本论文拟解决的科学问题以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野山参的化学成分研究
    第一节 野山参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2.1.1 研究背景
        2.1.2 实验材料
        2.1.3 实验方法
        2.1.4 实验结果
        2.1.5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野山参化学成分的LC-MS分析与鉴定
        2.2.1 研究背景
        2.2.2 实验材料
        2.2.3 实验方法
        2.2.4 实验结果
        2.2.5 结论与讨论
    第三节 野山参根、根茎指纹图谱及化学模式识别研究
        2.3.1 研究背景
        2.3.2 实验材料
        2.3.3 实验方法
        2.3.4 实验结果
        2.3.5 结论与讨论
    第四节 野山参根、茎、叶和籽中人参皂苷的测定与分析
        2.4.1 研究背景
        2.4.2 实验材料
        2.4.3 实验方法
        2.4.4 实验结果
        2.4.5 结论与讨论
    第五节 野山参根、茎、叶和籽中挥发性成分分析
        2.5.1 研究背景
        2.5.2 实验材料
        2.5.3 实验方法
        2.5.4 实验结果
        2.5.5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野山参与园参的化学组成对比研究
    第一节 野山参与园参的代谢组学研究
        3.1.1 研究背景
        3.1.2 实验材料
        3.1.3 实验方法
        3.1.4 实验结果
        3.1.5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野山参与园参单体成分化学模式识别分析
        3.2.1 研究背景
        3.2.2 实验材料
        3.2.3 实验方法
        3.2.4 实验结果
        3.2.5 结论与讨论
    第三节 野山参与园参挥发性成分的比较研究
        3.3.1 研究背景
        3.3.2 实验材料
        3.3.3 实验方法
        3.3.4 实验结果
        3.3.5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野山参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活性研究
    第一节 野山参各萃取部位对CSE诱导A549 细胞炎性损伤的影响
        4.1.1 研究背景
        4.1.2 实验材料
        4.1.3 实验方法
        4.1.4 实验结果
        4.1.5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野山参中单体皂苷对CSE诱导A549 细胞炎性损伤的影响
        4.2.1 研究背景
        4.2.2 实验材料
        4.2.3 实验方法
        4.2.4 实验结果
        4.2.5 结论与讨论
    第三节 野山参正丁醇萃取物对COPD模型小鼠的干预作用研究
        4.3.1 研究背景
        4.3.2 实验材料
        4.3.3 实验方法
        4.3.4 实验结果
        4.3.5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野山参抗COPD的作用机制探讨
    第一节 野山参抗COPD的血清药物化学及网络药理学研究
        5.1.1 研究背景
        5.1.2 实验材料
        5.1.3 实验方法
        5.1.4 实验结果
        5.1.5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野山参抗COPD的代谢组学研究
        5.2.1 研究背景
        5.2.2 实验材料
        5.2.3 实验方法
        5.2.4 实验结果
        5.2.5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图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三七花含片配方工艺研究及质量、清咽功能初步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三七花研究进展
        1.1.1 三七花概述
        1.1.2 三七花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1.3 三七花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1.1.3.1 清咽润喉作用
        1.1.3.2 抗炎作用
        1.1.3.3 护肝作用
        1.1.3.4 抑制细胞增殖作用
        1.1.3.5 活血化瘀作用
        1.1.3.6 治疗心律失常作用
        1.1.3.7 降血脂作用
        1.1.3.8 降血压作用
        1.1.3.9 中枢神经、心脑血管系统方面作用
    1.2 含片研究进展
        1.2.1 含片的特点
        1.2.2 含片制备方法
        1.2.3 含片常用辅料
        1.2.3.1 填充剂
        1.2.3.2 粘合剂和润湿剂
        1.2.3.3 润滑剂
        1.2.3.4 矫味剂和清凉剂
        1.2.3.5 环状糊精
        1.2.4 含片质量评价指标
        1.2.4.1 口感
        1.2.4.2 溶化性
    1.3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目的和意义
    1.4 创新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三七花常规指标的测定
    2.1 引言
    2.2 实验仪器与材料
        2.2.1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2 实验材料与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水分的测定
        2.3.2 总灰分的测定
        2.3.3 人参皂苷Rb3的测定
        2.3.3.1 色谱分析条件
        2.3.3.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3.3.3 标准曲线的绘制
        2.3.4 感官评价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感官要求
        2.4.2 水分的测定
        2.4.3 总灰分的测定
        2.4.4 人参皂苷Rb3的测定
    2.5 小结
第三章 三七花含片配方工艺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仪器与材料
        3.2.1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2 实验材料与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三七花前处理粉碎目数研究
        3.3.2 三七花苦涩味掩盖研究
        3.3.2.1 环状糊精种类选择及复配比例选择
        3.3.2.2 包埋前后三七花功效成分化学性质变化
        3.3.3 三七花含片片重的确定及压片方法筛选
        3.3.3.1 三七花含片片重确定
        3.3.3.2 压片方法的筛选
        3.3.4 确定考察指标
        3.3.5 配方筛选及优化
        3.3.5.1 稀释剂筛选
        3.3.5.2 润滑剂筛选
        3.3.6 主料及清凉剂配比单因素实验
        3.3.6.1 主料配比单因素实验
        3.3.6.2 主料与清凉剂配比单因素实验
        3.3.6.3 主料加清凉剂与润滑剂配比单因素实验
        3.3.7 配方工艺预实验
        3.3.8 配方工艺优化
        3.3.9 实验室条件下工艺配方验证
    3.4 结果与分析
        3.4.1 三七花前处理粉碎目数研究
        3.4.2 三七花苦涩味掩盖研究
        3.4.2.1 环状糊精种类选择及复配比例选择
        3.4.2.2 包埋前后三七花功效成分化学性质变化
        3.4.3 三七花含片片重的确定及压片方法筛选
        3.4.3.1 三七花含片片重确定
        3.4.3.2 压片方法的筛选
        3.4.4 确定考察指标
        3.4.5 配方筛选及优化
        3.4.5.1 稀释剂筛选
        3.4.5.2 润滑剂筛选
        3.4.5.3 矫味剂筛选
        3.4.6 主料及清凉剂配比单因素实验
        3.4.6.1 主料配比单因素实验
        3.4.6.2 主料与清凉剂配比单因素实验
        3.4.6.3 主料加清凉剂与润滑剂配比单因素实验
        3.4.7 配方工艺预实验
        3.4.8 配方工艺优化
        3.4.9 实验室条件下工艺配方验证
    3.5 工艺规程
    3.6 小结
第四章 建立三七花含片质量标准及研究
    4.1 引言
    4.2 三七花含片质量标准建立
    4.3 实验仪器与材料
        4.3.1 实验仪器与设备
        4.3.2 实验材料与试剂
    4.4 实验方法
        4.4.1 标志性成分人参皂苷Rb3测定方法验证
        4.4.1.1 线性关系考察
        4.4.1.2 系统适用性
        4.4.1.3 稳定性考察
        4.4.1.4 重复性考察
        4.4.2 不同批次三七花含片质量指标
    4.5 结果与分析
        4.5.1 标志性成分人参皂苷Rb3测定方法验证
        4.5.1.1 线性关系考察
        4.5.1.2 系统适用性
        4.5.1.3 稳定性考察
        4.5.1.4 重复性考察
        4.5.2 不同批次三七花含片质量指标
    4.6 小结
第五章 三七花含片清咽功能初步评价
    5.1 引言
    5.2 实验仪器与材料
    5.3 实验方法
        5.3.1 受试对象
        5.3.1.1 受试对象的纳入标准
        5.3.1.2 排除标准
        5.3.2 实验方法
        5.3.2.1 试验设计及分组要求
        5.3.2.2 受试样品的剂量和食用方法
        5.3.2.3 安全性与功效指标观察
        5.3.2.4 体征观察及判定
    5.4 结果与分析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三七花含片质量标准
附录2 三七花含片工艺规程

(5)基于活血化瘀法探讨三七粉抗肺癌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对“血瘀理论”及“活血化瘀法”的认识
        1.1 “瘀”是体内一种状态(高凝状态)
        1.2 “致瘀”是一个致病过程(血栓形成)
        1.3 “瘀血”是病理结果(血栓栓塞)
        1.4 “瘀”与D-二聚体的相关研究
        1.5 活血化瘀法的中医溯源
        1.6 活血化瘀药治疗肿瘤的争议与思考
    2. 中医学对肺癌的认识及治疗
        2.1 肺癌的中医病名认识
        2.2 肺癌的中医病因认识
        2.3 肺癌的中医主要病机认识
    3. 肺癌的中医治疗
        3.1 药物治疗
        3.2 食物治疗
        3.3 康复治疗
        3.4 中医特色适宜技术治疗
    4. 现代医学对肺癌的认识及治疗
        4.1 肺癌的定义及临床分型
        4.2 肺癌的分期
        4.3 现代医学对肺癌的病因认识
    5. 肺癌的西医治疗
        5.1 手术
        5.2 放射治疗
        5.3 化学治疗
        5.4 靶向治疗
        5.5 免疫治疗
    6. 三七的研究进展
        6.1 三七的中医研究概述
        6.2 三七的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
        6.3 三七的前期基础研究
    7. 立项依据及意义
        7.1 肺癌的流行病学概况及治疗现状
        7.2 血瘀与肺癌发病的相关性
        7.3 组织蛋白酶B(Cathepsin B,CTSB)与肿瘤的相关性
        7.4 立项思路与科学假说
    8. 小结
第二部分 回顾性临床研究
    1. 目的
    2. 临床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4. 讨论
    5. 不足之处
    6. 典型病例举例1例
    7. 结论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1. 细胞实验
        1.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2 实验结果
    2. 动物实验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 实验结果
    3. 讨论
        3.1 肺癌研究中“中医药治疗”介入的必要性
        3.2 实验中三七剂量组设定及其效量关系探讨
        3.3 三七粉与三七含药血清药效成分探讨
        3.4 三七在肺癌及肿瘤治疗中的药用机制探讨
        3.5 CSTB在肺癌及肿瘤治疗中的研究价值
        3.6 活血化瘀法在肺癌及肿瘤治疗中应用的思考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临床研究伦理批件
    附录3: 三七质检报告
    附录4: 体力状态评分表
    附录5: 压力指数评分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SQ宫内缓释药棒制备工艺及释药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IUD出血副反应研究进展
        1.1 中医对IUD出血副反应的认识与研究
        1.2 西医对IUD出血副反应的认识与研究
        1.3 中西医结合对IUD出血副反应的治疗
    2 棒剂研究进展
        2.1 “药棒”疗法
        2.2 海螵蛸棒
        2.3 甲硝唑药棒
        2.4 吲哚美辛缓释药棒
        2.5 吡喹酮药棒
    3 中药有效组分配伍研究进展
    4 处方中各药味研究进展
        4.1 三七
        4.2 茜草
第二章 茜草提取纯化工艺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1.1 试验仪器
        1.2 原料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茜草提取工艺研究
        2.2 茜草纯化工艺研究
    3 小结
第三章 SQ宫内缓释药棒制备工艺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1.1 试验仪器
        1.2 原料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评价指标的测定方法
        2.2 主药配比研究
        2.3 塑炼工艺优选
        2.4 混炼工艺优选
        2.5 含药混炼胶的挤出
        2.6 硫化工艺优选
    3 小结
第四章 SQ宫内缓释药棒释药动力学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1.1 试验仪器
        1.2 原料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SQ宫内缓释药棒含量测定方法
        2.2 SQ宫内缓释药棒体外释放研究
        2.3 SQ宫内缓释药棒体内释放研究
    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着作

(7)复方丹参复合胶囊的制备及初步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文献综述
    1 复方丹参方中各组分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2 复方丹参制剂研究进展
    3 复方丹参制剂配方优化
    4 复方丹参提取工艺的优化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制剂工艺指标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材料
    2 丹酚酸B含量测定方法
        2.1 色谱条件
        2.2 溶液的制备
        2.3 标准曲线及线性范围的考察
        2.4 精密度考察
        2.5 稳定性考察
        2.6 重复性实验
        2.7 加样回收实验
    3 丹参酮ⅡA含量测定方法
        3.1 色谱条件
        3.2 溶液的制备
        3.3 标准曲线及线性范围的考察
        3.4 精密度考察
        3.5 稳定性考察
        3.6 重复性实验
        3.7 加样回收实验
    4 三七皂苷R_1、人参皂苷(Rg_1、Rb_1、Re)含量测定方法
        4.1 色谱条件
        4.2 溶液的制备
        4.3 线性范围的考察
        4.4 精密度考察
        4.5 稳定性考察
        4.6 重复性实验
        4.7 加样回收实验
    5 冰片含量测定方法
        5.1 GC色谱条件
        5.2 溶液的制备
        5.3 标准曲线及线性范围的考察
        5.4 精密度考察
        5.5 稳定性考察
        5.6 重复性实验
        5.7 加样回收实验
    6 小结
第二章 丹参水溶性提取物颗粒制备工艺的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丹酚酸B溶出曲线测定方法
        2.2 丹参水溶性提取物含量测定及丹参水溶性提取物服用剂量
        2.3 颗粒剂处方及工艺研究
        2.4 颗粒质量检查
        2.5 丹参水溶性提取物胶囊处方及工艺确定
    3 小结
第三章 丹参脂溶性提取物固体分散体制备工艺的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丹参酮ⅡA溶出曲线测定方法
        2.2 丹参脂溶性提取物含量测定及服用剂量
        2.3 丹参脂溶性固体分散体(SD)的制备
        2.4 SD处方筛选及溶出曲线的测定
        2.5 物相表征
        2.6 丹参脂溶性提取物胶囊的处方及工艺确定
    3 小结
第四章 三七总皂苷颗粒制备工艺的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三七总皂苷溶出曲线测定方法
        2.2 三七总皂苷含量测定及服用剂量
        2.3 三七总皂苷颗粒的处方及工艺研究
        2.4 三七总皂苷颗粒质量检查
        2.5 三七总皂苷胶囊处方及工艺确定
    3 小结
第五章 冰片软胶囊制备工艺的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软胶囊胶皮的处方优化及性能研究
        2.2 冰片软胶囊内容物的制备
        2.3 冰片软胶囊的处方组成
        2.4 溶出度测定方法及溶出曲线
        2.5 冰片软胶囊处方及工艺确定
    3 小结
第六章 复方丹参复合胶囊体外释药的初步评价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复方丹参复合胶囊溶出度测定方法及溶出曲线
        2.2 复方丹参复合胶囊的处方及工艺
        2.3 复方丹参复合胶囊体外释药初步评价
    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8)复方丹参膜剂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复方丹参膜剂的提取工艺研究
    第一节 丹参提取工艺
        1 仪器和试药
        2 丹参提取工艺
        2.1 丹参提取工艺的选择及依据
        2.2 不同浓度乙醇加热回流提取对丹参酮ⅡA含量的影响
        2.2.1 方法
        2.2.2 结果
        2.3 不同液料比对丹参酮ⅡA提取的影响
        2.3.1 方法
        2.3.2 结果
    第二节 三七提取工艺
        3.1 三七提取工艺的选择及依据
        3.2 不同浓度乙醇加热回流提取对三七总皂苷含量的影响
        3.2.1 方法
        3.2.2 结果
        3.3 不同液料比对三七总皂苷的提取的影响
        3.3.1 方法
        3.3.2 结果
        3.4 提取工艺结论
第二章 复方丹参膜剂制备工艺研究
    5 仪器和试药
        5.1 膜剂基质材料处方的初步筛选
        5.1.1 方法及指标
        5.1.2 筛选结果
        5.2 复合膜剂基质材料处方的筛选
        5.2.1 复合膜剂基质材料处方筛选的方法及结果
        5.3 处方单因素考察实验
        5.3.1 单因素考察溶液配制及考察内容设定
        5.3.2 PVA17-88含量单因素考察实验
        5.3.3 CMC-Na含量单因素实验
        5.3.4 甘油含量单因素考察实验
        5.4 正交试验
        5.4.1 正交试验制备方案
        5.4.2 正交试验评分设计
        5.4.3 处方评分要求及记录内容:
        5.4.4 正交试验安排及结果
        5.4.5 验证实验
        5.5 复方丹参膜剂工艺流程图
        5.6 总结及讨论
第三章 复方丹参膜剂的质量控制研究
    第一节 复方丹参膜剂的质量检查
        6.1 仪器及试药
        6.2 复方丹参膜剂的质量检查
    第二节 复方丹参膜剂的薄层鉴别
        7.1 仪器及试药
        7.2 复方丹参膜剂中丹参的主要成分鉴别
        7.2.1 丹参酮ⅡA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7.2.2 供试品溶液及丹参对照药材溶液的制备
        7.2.3 阴性对照溶液的配置
        7.2.4 薄层层析条件
        7.2.5 结果
        7.3 复方丹参膜剂中三七的薄层鉴别
        7.3.1 复方丹参膜剂中三七的主要成分的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7.3.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7.3.3 阴性对照溶液的制备
        7.3.4 薄层层析条件
        7.3.5 结果
        7.4 讨论
    第三节 复方丹参膜剂的含量测定
        8.1 仪器及试药
        8.2 丹参酮IIA含量测定
        8.3 供试品及色谱条件考察
        8.3.1 供试品溶液制备条件考察
        8.3.2 色谱条件考察
        8.4 丹参酮IIA含量测定的方法学考察试验及结果
        8.4.1 色谱条件
        8.4.2 对照品制备
        8.4.3 供试品溶液制备
        8.4.4 阴性对照品的制备
        8.4.5 丹参酮ⅡA的标准曲线及线性范围
        8.4.6 日内精密度及日间精密度测定
        8.4.7 稳定性实验
        8.4.8 重复性实验
        8.4.9 加样回收率实验
        8.4.10 样品含量测定
        8.5 丹酚酸B的含量测定
        8.6 供试品溶液制备条件及色谱条件考察
        8.6.1 供试品溶液制备条件考察
        8.6.2 色谱条件考察
        8.7 丹酚酸B含量测定的方法学考察试验及结果
        8.7.1 色谱条件
        8.7.2 对照品制备
        8.7.3 供试品溶液制备
        8.7.4 阴性对照品的制备
        8.7.5 标准曲线及线性范围
        8.7.6 日内精密度及日间精密度测定
        8.7.7 稳定性实验
        8.7.8 重复性实验
        8.7.9 加样回收率实验
        8.7.10 样品含量测定
        8.8 复方丹参膜剂中三七的主要成分含量测定
        8.9 供试品溶液制备条件考察及色谱条件考察
        8.9.1 供试品溶液制备条件考察
        8.9.2 色谱条件考察
        8.10 皂苷类含量测定方法学考察试验及结果
        8.10.1 色谱条件
        8.10.2 对照品溶液制备
        8.10.3 供试品溶液制备
        8.10.4 阴性对照品制备
        8.10.5 标准曲线及线性范围
        8.10.6 校正因子计算
        8.10.7 日内精密度及日间精密度测定
        8.10.8 稳定性实验
        8.10.9 重复性实验
        8.10.10 加样回收率实验
        8.10.11 常规外标法(ESTD)与一测多评法(QAMS)测定结果比较
        8.11 结论及讨论
    第四节 复方丹参膜剂的初步稳定性研究
        9 复方丹参膜剂的初步稳定性研究
        9.1 仪器与试药
        9.2 复方丹参膜剂的初步稳定性研究
    第五节 复方丹参膜剂质量标准的制订
        10 复方丹参膜剂质量标准
        10.1 复方丹参膜剂质量标准(草案)
        10.2 复方丹参膜剂质量标准(草案)说明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近十年间复方丹参方制剂的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9)D-最优设计响应面法优选复方脑得生提取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仪器与试药
    1.1仪器
    1.2试药
2方法与结果
    2.1指标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
    2.2提取工艺设计
        2.2.1 D-最优设计方案
        2.2.2 D-最优设计结果
        2.2.3模拟拟合与响应面分析
    2.3验证试验
3讨论
    3.1提取工艺的指标成分选择
    3.2 D-最优设计响应面法的结果分析

(10)活血止痛两种剂型的制剂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处方的学术背景及意义
    1.2 处方方解和药理现代研究
        1.2.1 当归
        1.2.2 土鳖虫
        1.2.3 三七
        1.2.4 煅自然铜
        1.2.5 醋乳香
    1.3 滴丸剂与浓缩胶囊剂研究概况
        1.3.1 滴丸剂发展历史
        1.3.2 滴丸剂的特点与发展前景
        1.3.3 浓缩胶囊的特点
    1.4 本课题来源、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2 活血止痛滴丸制剂工艺研究
    2.1 引言
    2.2 活血止痛滴丸制剂工艺路线
    2.3 仪器与试药
        2.3.1 实验试药
        2.3.2 实验仪器
    2.4 活血止痛滴丸实验内容及结果分析
        2.4.1 滴丸制剂工艺单因素考察
        2.4.2 滴丸成型工艺的正交试验优化
        2.4.3 中试放大
        2.4.4 活血止痛滴丸制剂相容性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活血止痛滴丸质量标准和初步稳定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仪器及药材、试剂
        3.2.1 主要实验仪器
        3.2.2 实验试药
        3.2.3 主要实验试剂
    3.3 性状
    3.4 活血止痛滴丸的薄层鉴别研究
        3.4.1 当归的薄层鉴别
        3.4.2 三七薄层鉴别
        3.4.3 冰片薄层鉴别
    3.5 检查
        3.5.1 外观
        3.5.2 重量差异
        3.5.3 溶散时限
    3.6 含量测定
        3.6.1 阿魏酸含量测定
        3.6.2 三七总皂苷含量测定
    3.7 活血止痛滴丸初步稳定性的研究
    3.8 本章小结
4 活血止痛浓缩胶囊制剂工艺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试药
        4.2.2 实验仪器
    4.3 浓缩干燥工艺研究
        4.3.1 浓缩方法
        4.3.2 干燥
    4.4 成型工艺初步研究
        4.4.1 单因素考察实验
        4.4.2 休止角的测定
        4.4.3 干燥温度考察
    4.5 正交实验优化成型工艺
        4.5.1 正交实验设计
        4.5.2 实验过程
        4.5.3 实验综合评分
        4.5.4 试验方案和试验结果分析表
        4.5.5 吸湿百分率
        4.5.6 临界相对湿度
        4.5.7 优化处方及工艺重现性试验
    4.6 中试放大
    4.7 活血止痛胶囊制剂相容性研究
        4.7.1 阿魏酸制剂相容性
        4.7.2 三七总皂苷制剂相容性
    4.8 本章小结
5 活血止痛浓缩胶囊质量标准和初步稳定性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2.1 主要实验仪器
        5.2.2 实验试药
        5.2.3 主要实验试剂
    5.3 性状
    5.4 活血止痛浓缩胶囊的薄层鉴别研究
        5.4.1 当归的薄层鉴别
        5.4.2 三七薄层鉴别
        5.4.3 冰片薄层鉴别
    5.5 检查
        5.5.1 装量差异
        5.5.2 水分检查
        5.5.3 崩解时限
    5.6 含量测定
        5.6.1 阿魏酸含量测定
        5.6.2 三七总皂苷含量测定
    5.7 活血止痛胶囊初步稳定性的研究
    5.8 本章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脑得生中三七最佳用量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茶与中国医药文化 ——以宋代为中心的考察[D]. 许佳.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灯银脑通胶囊提取工艺研究及质量标准提升[D]. 孙润.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3]野山参化学成分及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活性的研究[D]. 朱海林. 吉林大学, 2020(08)
  • [4]三七花含片配方工艺研究及质量、清咽功能初步评价[D]. 程建强. 暨南大学, 2020(07)
  • [5]基于活血化瘀法探讨三七粉抗肺癌的机制研究[D]. 张济周.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SQ宫内缓释药棒制备工艺及释药动力学研究[D]. 陈雅慧.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5)
  • [7]复方丹参复合胶囊的制备及初步评价[D]. 艾佳佳.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8]复方丹参膜剂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研究[D]. 刁宇.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02)
  • [9]D-最优设计响应面法优选复方脑得生提取工艺[J]. 朱雨薇,陈超,王淑美,梁生旺,成金乐. 时珍国医国药, 2017(01)
  • [10]活血止痛两种剂型的制剂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D]. 胡洋洋.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6(05)

标签:;  ;  ;  ;  ;  

三七在脑得生中的最佳用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