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野生毒植物种质资源调查、研发与利用

长白山野生毒植物种质资源调查、研发与利用

一、长白山野生有毒植物种质资源调查研究及开发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姜莹,全雪丽,朴成日,金英花[1](2020)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野生有毒植物资源与有毒成分研究》文中指出为了有效地保护和利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野生有毒植物资源,本研究对该保护区野生有毒植物资源的种类、生境、濒危程度、有毒部位和有毒成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野生有毒植物种类有52科132属193种3亚种11变种,共207分类群;生境以山坡草地最多,山地和林缘次之。其中濒危植物有40种,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种有7种,保护级别为国家和省级的各有9种和26种,为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有18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等级的有7种。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野生有毒植物中,全株有毒的有116种,占总数的56.04%,其他为部分有毒。有毒成分较为复杂,主要有生物碱类、非蛋白氨基酸、萜类化合物、甙类化合物等,大部分还未开发利用。

车晓东[2](2020)在《中国四倍体野生草莓资源种类鉴定及果实品质分析》文中认为中国是野生草莓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四倍体野生草莓仅分布在中国,所以对中国四倍体野生草莓的鉴定、分类与果实品质研究,是促进草莓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以收集的中国24个地区的84份草莓野生资源为研究对象,对其倍性、花粉生活力、物候期、形态学特性和果实品质进行了观察和测定,系统研究了中国四倍体野生草莓资源的分类和果实品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具有雌雄异株特性的84份中国野生草莓进行了染色体计数,确定其中76份草莓资源为四倍体,对其进行了花粉生活力鉴定发现,其中46份材料为雌株,雄蕊干瘪,内部完全或几乎无花粉,30份材料为雄株,雌蕊短或极少,花粉萌发率均在58.29%以上,最高为收集的吉林长白山地区的吉8,花粉萌发率为81.64%。(2)对中国四倍体野生草莓的物候期和形态学性状鉴定发现,76份野生资源中包含东方草莓(F.orientalis)、伞房草莓(F.corymbosa)、纤细草莓(F.gracilis)、西南草莓(F.moupinensis)、高原草莓(F.tibetica)和疑似新种吉林类草莓(Jilin genotype),共6类,且全部分布在中国。并根据其匍匐茎分枝类型、叶片数、植株高度和长势、匍匐茎等的绒毛着生状态与叶片是否有光泽,花序高低、花梗粗细、花梗着生状态、花序分歧部位、雌雄蕊高低进行了中国四倍体野生草莓的检索表制定。(3)对中国四倍体野生草莓的形态学性状和果实品质进行了测定与调查分析。植株、叶片、匍匐茎、花、果实性状的变异系数幅度在12.07~64.75%,花瓣花瓣尖部形状具有最高的变异系数。不同种类的果实品质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品质性状的变异幅度在16.48~66.73%之间,东方草莓(F.orientalis)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糖含量、花青素含量和类黄酮含量均最高,为优良的育种资源。

刘香苏[3](2019)在《长白山野生软枣猕猴桃生境与数量性状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软枣称猴桃(Actinidia arguta Sieb.et Zucc.)野生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前景较大。近年来世界各地对软枣猕猴桃广泛关注,并开始了产业化种植,然而品种短缺极大地限制了产业发展。为了野生软枣猕猴桃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品种选育,急需对软枣猕猴桃的野生资源进行收集和评价。基于此,我们于2017年从长白山区11个采样点采集了 73份野生软枣猕猴桃果实和叶片,对7个主要数量性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建立了分级标准并提出了两个参考种质,为野生猕猴桃资源描述的规范化、标准化提供理论参考,也为种质创新和品种选育奠定基础。通过调查软枣猕猴桃生长地的地形地貌、伴生植物,收集气象资料和取土壤样品,确定长白山野生软枣猕猴桃生境条件,为软枣猕猴桃的人工驯化栽培提供基础数据。其实验结果如下:(1)本次调查中长白山野生软枣猕猴桃分布区域最高海拔高度为1310 m,核桃楸为软枣猕猴桃必然相伴的树种,可以通过核桃楸的生镜要求了解软枣称猴桃的生境。软枣称猴桃极其抗寒,能抗-40℃左右的极端低温,且适应范围较广,在年均气温2.8℃至5.6℃、无霜期110天至170天、有效积温2000-2850℃、年降水量480-1000 mm地区均可生长。软枣猕猴桃生长区域土壤肥沃,有机质非常丰富,属于偏酸性土壤。氮和钾含量极其丰富,但磷稍显缺乏,而且取样点间的含量差异较大。从软枣称猴桃自然分布来看,主要分布在远离村屯的深山里,个地带鲜少见到,这种自然分布很可能与人类活动有关。(2)长白山区野生软枣猕猴桃7个主要数量性状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采样点之间及同一采样点不同植株之间亦存在较大变异。其中软枣称猴桃主要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除扁平度外均超过10%,可滴定酸含量变异系数最大为32.58%,扁平度变异系数最小为5.84%。经K-S正态性检验结果表明,供试的野生软枣称猴桃资源7个数量性状均符合正态分布,但部分性状呈现5个级别中的中级不是概率分布最高的范围。(3)长白山软枣猕猴桃果实和叶片主要数量性状进行了统计分析,依据性状数值频率的分布,对野生软枣称猴桃的单果质量、果形指数、扁平度、可溶性固形物(SSC)、可滴定酸、维生素C含量和叶形指数7项数量性状进行分级,建立了长白山境内野生软枣猕猴桃果实和叶片部分数量性状的分级指标体系,并提出2个参考种质。(4)纬度与果实品质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溶性固形物随着纬度的上升而下降;有效积温与单果重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单果重随着有效积温的增加而增加;而纬度与单果重、有效积温与果形指数、有效积温与品质指标、无霜期与所有调查指标间相关关系均不明显。

王锋尖[4](2019)在《鄂西地区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鄂西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主要包括湖北省内的神农架、十堰、宜昌、恩施、襄阳、随州等地,境内的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三峡库区、神农架自然保护区闻名世界,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鄂西独特的地理位置、温润的气候条件、丰富的森林资源、充沛的水分,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大型真菌。通过文献查阅,除神农架以外,鄂西其余地方少有大型真菌资源的公开报道。本研究对鄂西地区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区系组成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对鄂西大型真菌物种濒危程度进行了评价,编制了鄂西大型真菌红色目录。物种多样性的研究:本研究对鄂西地区范围内的3023份大型真菌标本(野外采集获得的2151份标本及馆藏872份标本)整理、鉴定,共鉴定出841种,隶属于2门、7纲、23目、94科、295属,其中,子囊菌类95种、胶质菌类32种、伞菌类418种、牛肝菌类56种、腹菌类32种、多孔菌类140种、红菇类68种,包括食用菌208种,药用菌182种,有毒菌245种。发现并描述新种1个:蓝紫黄蘑菇Xanthagaricus ianthinus Y.Li&F.J.Wang,拟定新种2个:湖北光柄菇Pluteus hubeiensis Y.Li&F.J.Wang、武当假亚脐菇Pseudoomphalina wudangensis Y.Li&F.J.Wang,中国新记录种11个:高丽冷杉生菌Abieticola koreana Hyang B.Lee、砖红小蘑菇Micropsalliota lateritia Heinem.、牧场黄蘑菇Xanthagaricus epipastus(Berk.&Broome)Hussain、石墨粉褶菌Entoloma graphitipes E.Ludw.、棱镜孢粉褶菌Entoloma prismaticum Hir.Sasaki,A.Kinosh.&K.Nara、可疑球盖菇Stropharia ambigua(Peck)Zeller、卡斯特光柄菇Pluteus karstedtiae Menolli,Justo&Capelari、变色光柄菇P.variabilicolor Babos、绒盖光柄菇P.velutinus C.K.Pradeep,Justo&K.B.Vrinda、坚实田头菇Agrocybe firma(Peck)Singer、威帕特假小孢伞Pseudobaeospora wipapatiae Desjardin,Hemmes&B.A.Perry。补充湖北省新记录属37个:囊盘菌属Ascocoryne、绿盘菌属Chlorencoelia、螺菌属Neobulgaria、核地杖菌属Scleromitrula、杜蒙盘菌属Dumontinia、平盘菌属Discina、大团囊虫草属Tolypocladium、冷杉生菌属Abieticola、暗褶伞属Melanophyllum、小蘑菇属Micropsalliota、黄蘑菇属Xanthagaricus、黏伞属Limacella、拟锁瑚菌属Clavulinopsis、粉褶红盖菇属Entocybe、Porpolomopsis、裸伞属Gymnopilus、暗皮伞属Flammulaster、木生杯伞属Ossicaulis、灰顶伞属Tephrocybe、雅典娜小菇属Atheniella、囊皮菇属Cystoagaricus、须瑚菌属Pterula、雅薄伞属Delicatula、法伞属Fayodia、假小孢伞属Pseudobaeospora、假亚脐菇属Pseudoomphalina、毛缘菇属Ripartites、杵瑚菌属Pistillaria、核瑚菌属Typhula、裘氏牛肝菌属Chiua、红孢牛肝菌属Porphyrellus、臧氏牛肝菌属Zangia、拟蜡伞属Hygrophoropsis、白齿耳菌属Mycoleptodonoides、棉絮干朽菌属Byssomerulius、蜡卧孔菌属Ceriporia、地花孔菌属Albatrellus,补充湖北新记录种274个。物种多样性编目按照《Dictionary of the Fungi》第十版(2008)系统和真菌索引(http://www.indexfungorum.org/)排列。区系多样性的研究:包含10个物种及以上的科定义为鄂西地区大型真菌的优势科,经过数据整理发现优势科有24科,共包含608种,占鄂西地区大型真菌总科数的25.53%,占鄂西地区大型真菌总种数的72.29%。优势科为蘑菇科Agaricaceae、红菇科Russulaceae、多孔菌科Polyporaceae、鹅膏科Amanitaceae、牛肝菌科Boletaceae、小皮伞科Marasmiaceae、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丝盖伞科Inocybaceae、粉褶菌科Entolomataceae、光柄菇科Pluteaceae、层腹菌科Hymenogastraceae、小脆柄菇科Psathyrellaceae、皱孔菌科Meruliaceae、小菇科Mycenaceae、类脐菇科Omphalotaceae、锈革菌科Hymenochaetaceae、球盖菇科Strophariaceae、拟层孔菌科Fomitopsidaceae、蜡伞科Hygrophoraceae、钉菇科Gomphaceae、花耳科Dacrymycetaceae、火丝菌科Pyronemataceae、炭角菌科Xylariaceae、丝膜菌科Cortinariaceae。而包含10个物种以下的科共有70个,仅有物种233种,占总种数的27.71%,在本区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包含5个及以上物种的属定义为鄂西地区大型真菌的优势属,经过数据整理发现优势属有41个,占总属数的13.90%,计439种,占鄂西地区大型真菌总种数的52.20%。物种的区系地理组成上,鄂西地区大型真菌主要以北温带分布种、世界广布种为主,其中北温带分布种206种,占鄂西地区大型真菌总种数的24.49%;世界广布种168种,所占比例为19.98%。其它区系成分如温带-亚热带及热带分布种、欧亚大陆分布种、东亚-北美间断分布种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分别占14.03%、12.49%和11.06%。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特有种占整个区系成分的7.13%,丰富的特有成分,说明了鄂西地区生态系统的重要性。物种濒危程度评价及红色目录编制:依据IUCN物种红色名录等级和标准,对841个大型真菌物种的濒危等级进行了评估,并编制了鄂西大型真菌红色目录。评估结果表明鄂西有大型真菌易危物种3个:近杯伞状粉褶菌Entoloma subclitocyboides W.M.Zhang、承德高腹菌Gautieria chengdensis J.Z.Ying、干巴菌Thelephora ganbajun M.Zang,占被评估物种总数的0.36%。此外,近危的大型真菌有8个: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L.)Fr.、皱环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 Farl.ex Murrill、东方色钉菇Chroogomphus orientirutilus Y.C.Li&Zhu L.Yang、东方钉菇Gomphus orientalis R.H.Petersen&M.Zang、密枝糊菌Ramaria stricta(Pers.)Quél.、树舌灵芝Ganoderma applanatum(Pers.)Pat.、灵芝Ganoderma lingzhi Sheng H.Wu,Y.Cao&Y.C.Dai、杯冠瑚菌Artomyces pyxidatus(Pers.)Jülich。另数据不足的有223种,无危的607种。易危、近危以及数据不足的物种均为需要关注和保护的物种。因此,鄂西地区需关注和保护的大型真菌达234种,占被评估物种总数的27.82%。

于传宗[5](2018)在《锡林郭勒主要野生食用菌种质资源多样性及系统发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由于草原过度开采,树木大量砍伐,人为严重破坏,基础研究薄弱,再加上人工驯化栽培技术尚未获得实质性的突破,导致锡林郭勒野生食用菌资源逐渐濒临灭绝,急需对野生食用菌种质资源开展研究和保护。本研究以锡林郭勒采集36份野生食用菌子实体为材料,借助传统生物形态学和现代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营养成分、多样性和系统发育等进行分析,旨在揭示锡林郭勒野生食用菌的鉴定分类、成分组成、功效作用及遗传进化等,为锡林郭勒野生食用菌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锡林郭勒主要野生食用菌资源多样性分析:根据子实体颜色、形状、大小以及菌盖、菌肉、菌褶、菌环等传统形态学特征进行分类。确定36份野生食用菌分别属于担子菌亚门和子囊菌亚门2个亚门、4个目、10个科、13个种。(2)锡林郭勒主要野生食用菌营养成分分析:与东北地区形态特征相似的13份子实体营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野生食用菌灰分含量大大高于人工栽培的食用菌;蛋白质含量、氨基酸综合评价方面,锡林郭勒采集的显着高于其他食用菌;在粗纤维方面,栽培种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和香菇(Lentinus edodes)远低于锡林郭勒采集的杨树扣蘑(Tricholoma populinum);在多糖方面,野生食用菌明显高于栽培种。锡林郭勒23份野生食用菌营养成分分析发现:血红铆钉蘑(Chroogomphus rutilus)的水分含量最高,木生菌(Agaricus campestris)粗纤维含量最高,利于改变膳食结构;苦白口蘑(Tricholoma album Kummer)干物质含量最高,功能性成分占总成分的比例最大,多糖含量显着大于其他食用菌;蒙古口蘑(Tricholoma mongolicum Imai)蛋白质含量最高,达52.90 g/100g,含氨基酸种类显着高于其他野生食用菌。36份食用菌均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7种,非必需氨基酸10种。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在25.55%47.81%,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比值(E/N)达0.340.92,氨基酸中呈鲜味的谷氨酸含量较高,这是野生食用菌味道鲜美的原因之一。(3)锡林郭勒野生食用菌(蒙古口蘑)多糖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发挥抗炎调节作用:蒙古口蘑多糖提取物作用RAW264.7细胞的最大剂量为100μg/mL;与LPS模型组相比,蒙古口蘑多糖提取物0.01、0.1、1、10μg/mL四种浓度均能有效抑制NO、TNF-α和IL-1?的产生;在浓度为10μg/mL的蒙古口蘑多糖提取物作用下,除NF-κB外,HIF-1α、STAT3、COX-2和iNOS的mRNA的表达量均降低;免疫印迹的结果也显示,除NF-κB外,HIF-1α、NF-κB、STAT3及COX-2的蛋白的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实验证明蒙古口蘑多糖提取物对脂多糖(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其抗炎的机制主要通过JAK-STAT3及HIF-1α信号通路,而不是通过NF-κB信号通路。(4)锡林郭勒主要野生食用菌系统发育研究:对36份野生食用菌的基因组DNA进行ITS r DNA和28S r DNA扩增,构建亚克隆载体进行测序,通过BLAST比对分析其ITS rDNA和28S rDNA的测序序列发现其分属担子菌亚门和子囊菌亚门2个门、3个目、8个科和13个属。从ITS系统发育树看出,36份食用菌共构成5个类群;从28S r DNA序列构建NJ树看出,36份样品也构成5个不同的类群,基本与ITS的系统发育结果相一致,并且分类更详细。(5)ISSR分子标记分析锡林郭勒主要野生食用菌的多样性:筛选出40条ISSR引物,并优化所有引物的退火温度,确定最佳的ISSR-PCR反应条件。应用筛选到的40条引物对36份野生食用菌材料进行ISSR-PCR分析,共扩增DNA条带761条,多态性条带721条,多态率高达94.74%。结果表明:利用ISSR分子标记可以将全部供试菌株区分开,未发现完全一致的两个菌株,遗传相似系数在0.270.56之间,在相似系数为0.312时,36份野生食用菌聚为六大类群,基本与ITS、28S rDNA的结果一致,表明野生食用菌在DNA水平上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郭子良[6](2016)在《中国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与自然保护区体系有效性分析》文中指出为了优化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局,提高自然保护区网络的有效性,该文以地貌、植被和自然保护区等空间分布数据为基础,采用叠加分析、TWINSPAN分类、保护空缺分析等方法,开展了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分析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现状和格局以及各地理单元的保护空缺,评估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天然植被的保护有效性。研发了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的定量评估方法,并用106个自然保护区进行了测试。依据以上研究结果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关键区域分析,提出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系的优化布局方案。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提出了包括4个地貌大区、40个地貌地区、127个地貌亚地区和473个地貌区的地貌区划系统。提出了包括8个地理区域、37个地理地带、117个地理区和496个地理小区的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2.在自然保护区体系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挥着主体作用;野生植物、草原与草甸以及海洋和海岸类型自然保护区较少;中小型自然保护区居多,大型自然保护区较少且主要位于西南、西北等地;我国自然保护区空间分布格局倾向于局部聚集。3.有7个自然保护地理区和188个自然保护地理小区尚未建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虽然这些地理单元的保护空缺并不是均需要开展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布局,许多自然保护地理单元以栽培植被为主,但在一些自然生境较好的自然保护地理单元仍存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空缺。4.超过8.85%的植被区和35.87%的植被小区并未进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近25%的自然植被群系未被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效保护。天山山地、黄土高原和东南沿海等地区植被的保护有效性低。在主要山地800 m以下的山地基部,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的保护力度不足。低海拔的水平地带性植被和基带植被在自然保护区建设过程中未得到足够重视,存在明显空缺。5.提出了从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和遗传种质资源等三方面定量评估其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的数学模型和方法。测试发现河北南大港和辽河源、黑龙江镜泊湖等省级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更高。此评估方法能很好识别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等保护价值。6.建议优先在202个地理小区对232处省级自然保护区进行升级,并在102个地理小区新建省级自然保护区;优先建设高岭-盘岭和长白山等6处自然保护区域,太行山北段和武夷山北段等14处自然保护区群;在10个地区促进跨境自然保护区网络的建设;对18个地区的自然保护区进行合并。

罗巧玲[7](2015)在《麦积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调查及多样性研究》文中认为依托于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甘肃省(试点)工作—麦积区中药资源普查工作,自2013年7月至2015年5月对研究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进行了系统全面调查,并研究分析了药用植物的物种多样性、中药学性能、区系组成以及重点调查药用植物的分布、蕴藏量、多样性指数和综合价值评价等,以期为麦积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多样性保护提供基础资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及对普查采集标本进行鉴定,麦积区共有野生药用植物146科427属675种。其中有真菌14科17属22种,地衣2科2属3种,苔藓植物6科7属7种,蕨类植物12科19属29种,裸子植物5科8属13种,被子植物107科,374属601种。可见本区野生药用植物以被子植物为主。而被子植物中又以双子叶植物植物占绝对优势,这些都与我国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种类组成相一致。(2)麦积区野生药用植物生活型多样。其中多年生草本占明显优势,占野生药用植物总种数的48.44%;其次是一、二年生草本和灌木,分别占总种数的16.89%和16.44%;再次为乔木,占总种数的8.74%;藤本占4.44%;真菌和地衣类占总种数的3.70%;半灌木最少,占1.33%。(3)研究区以全草入药的野生药用植物最多,占总种数的29.78%;根及根茎类次之,占24.44%;居第三位的为以地上部分入药的植物,占13.89%;以花及花序入药的药用植物最少,只占总种数的1.63%。全区有81种植物其药用部位有毒,占药用植物总种数的12%。按毒性不同将其分为大毒、有毒和小毒3类。其中39种植物药用部位有小毒,39种有毒,3种有大毒,分别占总种数的5.78%、5.78%和0.44%。因此采集利用时需要加以识别,注意用药安全。(4)按中药性能统计,本区野生药用植物中寒性药(大寒、寒、微寒)最多,占全区药用植物总种数的30.96%;其次为平性药,占总种数的29.04%;温性药及凉性药也较多,分别占总种数的20.59%、19.11%;热性药最少,仅占的0.30%。药味以苦味最多,占全区野生药用植物总种数的41.33%;其次是甘味、辛味药,分别占总种数的28.30%、24.15%;酸味药和淡味药共39种,占5.78%;咸味药很少占0.30%;涩味药最少,只占0.16%。药用功效以清热类最多,占全区药用植物总种数的35.70%;其次为祛风湿类、补益类、活血化瘀类,分别占总种数的14.07%、10.81%和8.00%;泻下类、涌吐类药最少,都只占总种数的0.15%。(5)按照吴征镒对中国种子植物科、属的分布区类型划分系统,麦积区112科野生药用种子植物可划分为8个分布区类型,8个变型。其中世界广布型有42科,占本区野生药用种子植物总科数的37.50%。热带分布科共37科,占总科数的33.04%,其中泛热带分布科占24.11%,是除世界广布型以外,包含科数最多的分布区类型,说明在科的水平上,本区野生药用种子植物区系与热带成分联系较为密切,而温带成分共33科,占29.46%,说明温带成分对本区野生药用种子植物区系也有一定的影响。属的水平上,本区382属野生药用种子植物物可划分为了14个分布区类型和16个分布区变型。除世界广布的49属外,热带分布区类型及其变型共有65属,占野生药用种子植物总属数的17.02%,温带分布类型及变型合计268属,占总属数的70.16%。其中,以温带分布型中的北温带成分最多有63属,占区系总属数的16.49%,其次是北温带分布区的变型北温带和南温带间断分布有47属,占总属数的12.30%,第三是旧世界温带分布型有36属,占总属数的9.42%。第四为热带分布型中的泛热带分布有33属,占总属数的8.64%。属比科更能准确详细地反应一个地区的区系特征,因此可以说麦积区野生药用种子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温带性质。(6)麦积区有82种野生药用植物为此次重点调查种,占全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总种数的12.15%。通过对重点调查野生药用植物的综合价值评价,发现其综合价值高和较高的种类共计79种,高达重点种数的96.34%。可见麦积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具有重点调查种类多,综合价值高的特点。(7)本区仅重点调查野生药用植物的蕴藏量约62840t,经济量约40410t,年允收量达12320t。垫状卷柏、三叶木通、葛藤、漆树、杠柳、益母草、牛蒡、五味子等重要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丰富。此外,因研究区大部分地区为林区或林缘区,其生境本身就是药用植物的适生区,适合发展中药材种植及其相关产业。

刘立[8](2015)在《武都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多样性研究及评价》文中研究表明武都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白龙江中游地带,地处秦岭与岷山之间,秦巴山系结合部,在甘肃省中草药区划上属于陇南山地亚热带、暖温带药区[1-2]。武都区属北亚热湿润向暖温半湿润过渡带,具有发展绿色中药材的优越地理条件。本研究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甘肃省(试点)工作项目的基础上,研究并分析了武都区野生药用植物的物种多样性、中药学性能、区系组成及开发和保护等问题,以期为武都区的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资料。研究结果:(1)通过对野外调查采集到实体标本的鉴定和资料的查阅,武都区有野生药用植物157科457属734种,其中有真菌14科17属20种;地衣类4科4属5种;苔藓植物8科9属11种;蕨类植物13科18属26种;裸子植物6科10属16种;被子植物112科399属656种。(2)武都区野生药用植物生活类型划分为7类,其中多年生草本最大,占总种数47.68%;灌木占总种数17.17%;一、二年生草本占总种数的16.21%;乔木占总种数9.95%;真菌-地衣及苔藓占总种数4.90%;木质藤本占总种数2.59%;草质藤本占总种数1.50%。(3)按入药部位的不同,武都区药用植物入药部位可划分为9类,其中以全草类入药的最多,占总种数32.15%;其余依次为:根及根茎类入药的占总种数24.11%;地上部分入药占总种数12.40%;果实及种子类入药占总种数9.40%;叶类入药的占总种数6.81%;皮类和其他类入药的均占总种数4.90%;茎木类入药的占总种数的2.72%;以花类为入药的占最少,占总种数的2.59%。(4)根据药性不同,全区药用植物可划分为寒、凉、平、温、热等9类,寒性药(大寒、寒、微寒)最多,占全区药用植物总种数33.85%;依次是:平性药占总种数25.46%;温性药(温、微温)占总种数21.20%;凉性药(凉、微凉)占总种数18.92%;热性药最少,占总种数0.57%。按药味的不同,全区野生药用植物科划分为苦、甘、辛、淡、酸、涩、咸等7类,以苦味药最多,占全区药用植物总种数41.96%;其余依次为:甘味药占总种数27.38%;辛味药占总种数的23.43%;淡味药占总种数3.27%;酸味药占总种数3.13%;涩味药和咸味药分别占总种数0.68%和0.14%。(5)按功效的不同,全区野生药用植物可划分为:清热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等16类,清热类药数量最多,占全区药用植物总种数的35.15%;其他功效的药物种数较多的依次有:祛风湿药(14.58%)、补益药(10.22%)、活血化瘀药(6.13%)、解表药(5.99%)、化痰止咳平喘药(4.77%)、利水渗湿药(4.22%)、凉血-止血药(3.68%);还有理气药、健胃消食药、攻毒杀虫止痒药、安神熄风药、收敛药、温热药、芳香化浊药及抗癌药所占比例较少,共占总种数15.26%。全区734种药用植物中有毒(大毒、有毒和小毒)植物占全区药用植物总种数的9.81%。(6)全区157科野生药用植物在科组成上,单种科最多,占全区野生药用植物总科数38.85%;依次是小型科(2-5种)占总科数36.94%;中型科(6-10种)占总科数15.92%;大型科(>11种)占总科数8.28%。在属的组成上,457属野生药用植物中,单种属最多,占全区野生药用植物总属数67.83%;依次是小型属(2-5种)占总属数30.42%;大型属(>6种)占总属数1.75%。武都区药用种子植物区系分布类型中,以热带分布的科最多44科,占全区野生药用种子植物总科数37.29%;其次是世界广布的科有39科,占总科数33.05%;温带分布科及其变型共有35科,占总科数29.66%。属的区系分布类型中,温带分布的属居首位有277属,占全区野生药用种子植物总属数67.73%。其中,以北温带及其变型分布最多,占温带分布型总属数44.40%;热带分布的属有85属,占总属数20.78%;世界广布的属有47属,占总属数11.49%。在中国分布的15个分布类型和31个变型中,武都区占有14个分布类型和18个变型,表明,武都区药用种子植物在区系地理组成上比较丰富。(7)武都区野生重点药用植物总蕴藏量为38674.36t,经济量为23572.41t,年允收量为7350.76t。在107种重点调查药用植物中,综合价值高和较高的药用植物共有101种,占评价总种数的94.40%,全区域野生重点药用植物综合价值总体上较高。(8)武都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物种繁多,种质资源丰富,天然药用植物蕴藏量相对较多。但是近几年以来,由于人为、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野生药用植物植物资源破坏严重。因此,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保护管理措施,利用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条例,加强对本区域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的保护。

李昕升[9](2015)在《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南瓜起源于美洲,学名Cucurbitamoschata,Duch.,是葫芦科南瓜属一年生蔓生性草本植物。南瓜在中国的产地不同,叫法各异,南瓜无疑是该栽培作物最广泛的叫法。南瓜是中国重要的蔬菜作物,是中国菜粮兼用的传统作物,栽培历史悠久,经由欧洲人间接从美洲引种到中国,已有500余年的栽培历史。目前我国是世界南瓜的第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南瓜的栽培面积很广,全国各地均有种植,产量颇丰,南瓜除了作为夏秋季节的重要蔬菜,还有诸多其他妙用。本研究属于农业史(农业科技史、农业经济史、农村社会史)的研究范畴,以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等相关理论为指导,结合定性与定量、动态与静态以及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重点分析南瓜的起源、世界范围的传播、品种资源、名称考释,中国引种的时间、引种的路线、推广的过程、生产技术的发展、加工利用技术的发展,引种和本土化的动因、引种和本土化的影响等,力求全方位、动态的展现南瓜在中国引种和本土化的全貌。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数据分析和地理信息科学(GIS)技术的运用,尽可能地将历史时期南瓜种植分布情况地图化,以便更清晰、直观的呈现南瓜种植的时空演变。顾名思义,“引种”是指美洲作物南瓜从域外引种到中国,包括引种的时间、路径、过程等相关问题。“本土化”则包含了三层含义:第一,推广本土化,南瓜从引种到中国以后,通过多种方式、路径在中国推广,从最初引种的东南沿海、西南边疆推广到各大地区,并逐步覆盖全国,南瓜的推广本土化过程不但使南瓜在全国迅速普及,而且也导致南瓜主要种植区发生了时空的变迁,推广本土化最为重要,南瓜很快成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作物,推广本土化在民国时期基本完成;第二,技术本土化,虽然南瓜的生产技术与加工、利用技术在美洲历史悠久,但是没有随着南瓜引种到中国而一同传入,完全是中国劳动人民在传统瓜类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总结出了一整套的南瓜生产技术体系和加工、利用技术体系,技术本土化最为复杂,在明清时期达到高潮,民国以来继续发展,改革开放之前基本完成;第三,文化本土化,这里所说的文化是指精神层面狭义的文化,南瓜文化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从南瓜民俗的兴起,到南瓜文学的传播,再到南瓜精神的扩散,南瓜文化从属于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认同,文化本土化最为深入人心,是当今国人不知南瓜为域外作物的重要心理原因,文化本土化在民国时期发展最快,达到了高潮,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乃至到了今天都从未停止。推广本土化、技术本土化和文化本土化,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本研究也主要从这三个层面展开。美洲是人类最早栽培的古老作物之一——南瓜的起源中心,南瓜在美洲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在前哥伦布时代,南瓜已经是美洲印第安农业的主要农作物,对南瓜的生产和利用都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南瓜随着欧洲向美洲殖民、探险、宗教传播的高潮,先传入欧洲,并经由欧洲人之手传遍世界各地。中国可能是在16世纪初期由葡萄牙人首先引种到东南沿海,稍晚西南边疆也独立从印度、缅甸一带引种南瓜。由此,南瓜迅速在中国内地推广,南瓜与其他美洲作物相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除了个别省份基本上都是在明代引种的,17世纪之前,除了东三省、台湾、新疆、青海、西藏,其他省份南瓜栽培均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入清以来南瓜在各省范围内发展更加迅速,华北地区、西南地区逐渐成为南瓜主要产区。新中国成立之后,南瓜产业发展有序而规范,文革时期南瓜生产进入停滞期,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南瓜产业才再次焕发生机,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南瓜的生产和发展在改革开放前后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说明科学技术才是推动南瓜产业发展的支撑力量。南瓜拥有丰富的基因库,品种、形态非常多样,生物多样性极其突出,堪称“多样性之最”,因此造成了不同地区南瓜称谓混乱、名实混杂,以及正名与别称长期共存的现象,对南瓜的名称进行考释,可以理清其命名原由等问题。同时,南瓜与同为南瓜属的美洲同源作物笋瓜、西葫芦的对比以及对南瓜的品种资源的梳理,都有助于更准确的认识南瓜本土化过程。南瓜传入中国不久,劳动人民便通过认真观察、总结,创新出了关于的南瓜的选种育种、播种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的一整套栽培技术体系,以及贮藏、食用、药用和饲用等多方面的南瓜加工、利用技术体系,体现了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和我国传统农业的包容性,这些关于南瓜的技术经验和基本成就,对于现代南瓜生产仍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是我国重要的农业遗产。即使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南瓜技术成就,受现代自然科学影响越来越深,也还是能看出传统技术深深的烙印。南瓜是美洲作物中的“急先锋”,引种和本土化速度为美洲作物之最,有着深刻的动因:前提因素是自然生态因素(生态适应性、生理适应性),最重要因素是救荒因素,移民因素是加速因素,经济因素是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因素且作用越来越大,对夏季蔬菜的强烈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因素。南瓜引种和本土化产生了诸多影响,意义深远:对救荒、备荒的影响是南瓜在历史时期最重要的影响,在全国任何地区均是如此,养活了无数的人口;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了我国传统蔬菜作物结构,完善了传统农业种植制度;对经济的影响,是对当今社会最重要的影响,历史上就从来不乏依靠南瓜牟利的人群,如今,南瓜产前—生产—加工—市场,已经形成了完整产业链,构成了南瓜产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对传统医学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晚明以降南瓜就一直是重要的中药材,不但充实了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基础,更在救死扶伤方面建树颇多,对传统医学影响很大;最后便是对文化的影响,南瓜文化丰富多彩,创造了不同的文化内涵,造就了多样的文化符号,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王建瑞[10](2013)在《山东省大型真菌生物多样性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对山东省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区系组成、大型真菌与不同植被类型之间的相关性以及珍稀资源濒危评价与保育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物种多样性研究,通过对山东省范围内的野外采集共获得大型真菌标本2086份,共鉴定出435种,隶属于2门、6纲、20目、64科、166属,其中,食用菌123种,药用菌90种,有毒菌31种,并发现新种2个,中国新记录种12个,山东省新记录286个。物种多样性编目按《Dictionary of The Fungi》第十版(2008)系统排列。区系组成上看,含10种以上的优势科有12科270种,占总科数的18.75%,占总种数的62.06%。优势科分别为伞菌科Agaricaceae、鹅膏科Amanitaceae、小皮伞科Marasmiaceae、多孔菌科Polyporaceae、小菇科Mycenaceae、球盖菇科Strophariaceae、牛肝菌科Boletaceae、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小脆柄菇科Psathyrellaceae、丝盖伞科Inocybaceae、粉褶菌科Entolomataceae、红菇科Russulaceae,超过本区总种数的一半。大型真菌北温带分布属53属,占属数的31.92%,北温带分布种150种,占总种数的34%,区系分布具有明显的北温带特征,同时其它区系成分也占有一定的比率,说明山东省大型真菌区系的组成上具有较为复杂多样的特点。区系亲缘关系上与韩国的相似性系数无论是在属的程度还是种的程度都具有较高(56.89%和40.57%)的相似性,说明两地大型真菌在起源上具有密切的联系,与内陆华北、华中、东北等区系成分的比较,也表现出较高的相似性。大型真菌区系与植被类型相关性研究发现:1)在山东省四个代表性植被区中(A1)与(A2)的多样性指数均比另外两个植被区的要高,这是由于山东半岛和鲁中南山地受海洋性气候影响雨量充足、植被茂密,植被类型组成复杂多变所致。鲁西南和鲁西北主要以人工林及盐生植被为主,且属于内陆地区,干旱少雨,因此大型真菌分布种数少,但分布比较均匀,这是造成这两植被区大型真菌的多样性指数较低,而均匀度指数较高的因素;2)不同植被类型中大型真菌区系组成的比率与植物区系组成的比率具有显着的相关性,大型真菌区系组成的比率随着植物区系组成的比率的增高而增高,说明大型真菌的区系组成上受植物区系组成的影响;3)综合物种多样性、均匀度、濒危评价和优先保护评价,对四个植被区的重点保护区域进行了评价,各不同区域关键度排列顺序为A1>A2>A3>A4。最终确定山东半岛丘陵植被区(A1)、鲁中南山地丘陵植被区(A2)作为山东省大型真菌多样性保育的关键区域。通过对珍稀资源濒危物种评价与保育研究,发现山东省共有食用菌123种,药用菌90种,其中野生贸易真菌有60种。参照其它生物类群优先保护评价的研究方法,同时结合大型真菌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建立了山东省大型真菌物种濒危评价和优先保育评估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个评价层次的目标权重。对分布在该地区的175种物种的濒危程度和优先保育物种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濒危种4种、脆危种34种、敏感种74种、安全种63种。一级保护物种有7种、二级保护物种有25种、三级保护物种有33种、暂缓保护物种有110种。通过此项研究掌握了该地区大型真菌物种的生存状态,为大型真菌资源的有效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以灵芝为例进行了重要菌物资源核心种质资源库的建立。通过贝叶斯分析(Bayesian analysis)和核苷酸多态性分析等方法,对山东省灵芝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异质性进行了评价。分析表明,山东灵芝资源共有4种,分别为G. sichuanense、G. lucidum、G. australe和G. ramosissimum。最终确立了G. australe(菌株编号:110901-10)、G. ramosissimum(菌株编号:100622-3、100702)、G. lucidum(菌株编号:110825-28、110903-14)和G. sichuanense(菌株编号:100723-54、090711、090724、120830-23、120819-5、110830-24)菌株作为山东省灵芝核心种质资源库。

二、长白山野生有毒植物种质资源调查研究及开发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长白山野生有毒植物种质资源调查研究及开发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野生有毒植物资源与有毒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1.2 研究方法
        1.2.1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野生有毒植物资源
        1.2.2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野生濒危有毒植物资源
        1.2.3 有毒部位及有毒成分
2 结果与分析
    2.1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野生有毒植物资源
        2.1.1 资源种类分析
        2.1.2 生活型分析
        2.1.3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野生濒危有毒植物资源
    2.2 主要有毒部位与有毒成分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2)中国四倍体野生草莓资源种类鉴定及果实品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草莓属植物种质资源研究
        1.1.1 世界野生草莓的种类与分布研究
        1.1.2 中国野生草莓的种类与分布研究
        1.1.3 四倍体野生草莓的种类和分布研究
    1.2 草莓属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
        1.2.1 形态水平多样性研究
        1.2.2 细胞水平多样性研究
        1.2.3 分子水平多样性研究
    1.3 草莓属植物果实品质研究
        1.3.1 不同种类草莓果实品质的研究
        1.3.2 不同栽培模式草莓果实品质的研究
        1.3.3 不同处理下草莓果实品质的研究
    1.4 本试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染色体数目观察
        2.2.2 花粉生活力观察
        2.2.3 物候期特性观察
        2.2.4 形态特征观察
        2.2.5 果实品质测定
        2.2.6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中国四倍体野生草莓资源的鉴定与分类
        3.1.1 中国野生草莓资源收集与地理分布
        3.1.2 中国四倍体野生草莓资源的倍性鉴定
        3.1.3 中国四倍体野生草莓花粉生活力鉴定
        3.1.4 中国四倍体野生草莓物候期观察
        3.1.5 中国四倍体野生草莓分类鉴定
    3.2 中国四倍体野生草莓形态特征的调查分析
        3.2.1 中国四倍体野生草莓植株及匍匐茎性状的调查分析
        3.2.2 中国四倍体野生草莓叶片性状的调查分析
        3.2.3 中国四倍体野生草莓花及花序性状的调查分析
        3.2.4 中国四倍体野生草莓果实性状的调查分析
    3.3 中国四倍体野生草莓果实品质分析
        3.3.1 中国四倍体野生草莓果实品质测定
        3.3.2 中国四倍体野生草莓果实品质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4 讨论
    4.1 中国四倍体野生草莓的分类与分布
    4.2 中国四倍体野生草莓的形态性状多样性分析
    4.3 中国四倍体野生草莓的果实品质比较与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长白山野生软枣猕猴桃生境与数量性状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野生软枣称猴桃叶片和果实采集和调查
        1.2.2 生境土壤条件的调查分析
        1.2.3 气象资料的收集
        1.2.4 地形地貌及伴生树种调查
        1.2.5 评价指标确定的原则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长白山野生软枣猕猴桃生境条件
        2.1.1 软枣猕猴桃采样点分布情况
        2.1.2 软枣称猴分布区域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及主要伴生树种
        2.1.3 软枣称猴桃分布区域气象条件
        2.1.4 软枣称猴桃分布区域土壤条件
        2.1.5 软枣猕猴桃分布与人类的活动
    2.2 长白山野生软枣猕猴桃果实和叶片主要数量性状多样性
        2.2.1 主要数量性状统计分析
        2.2.2 软枣猕猴桃数量性状多样性
    2.3 软枣称猴桃种质资源主要数量性状评价指标探讨
        2.3.1 种质资源编号
        2.3.2 主要数量性状的分级指标
    2.4 长白山野生软枣猕猴桃果实和叶片多样性与生境的关系
        2.4.1 地理位置与软枣猕猴桃果实性状的关系
        2.4.2 气象条件与软枣称猴桃果实性状的关系
3 讨论
    3.1 长白山区野生软枣猕猴桃生境条件
    3.2 长白山区野生软枣猕猴桃生物多样性
    3.3 长白山区野生软枣称猴桃分级指标
    3.4 长白山区野生软枣称猴桃生物多样性与生境的关系
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鄂西地区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大型真菌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2.3 湖北省研究概况
    1.3 研究地概况
        1.3.1 地理与地形
        1.3.2 气候条件
        1.3.3 土壤状况
        1.3.4 植被状况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鄂西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编目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研究方法
    2.2 鄂西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编目
第三章 新种与拟定新种、中国新记录种和湖北省新记录
    3.1 研究材料
    3.2 研究方法
    3.3 分子生物学鉴定
    3.4 结果与分析
        3.4.1 新种与拟定新种
        3.4.2 中国新记录种
        3.4.3 湖北省新记录属、种
        3.4.4 鄂西光柄菇属大型真菌多样性
第四章 鄂西地区大型真菌区系组成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优势科分析
        4.2.2 优势属分析
        4.2.3 区系地理成分分析
第五章 鄂西地区大型真菌红色目录
    5.1 研究材料
    5.2 研究方法
    5.3 .评估结果与分析
        5.3.1 大型真菌受威胁物种
        5.3.2 大型真菌近危物种
        5.3.3 大型真菌需关注和保护物种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5)锡林郭勒主要野生食用菌种质资源多样性及系统发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国内外野生食用菌种质资源及其研究现状
        1.1.1 国外野生食用菌种质资源及其研究现状
        1.1.2 国内野生食用菌种质资源及其研究现状
    1.2 野生食用菌种质资源多样性研究现状
    1.3 野生食用菌系统发育研究进展
    1.4 锡林郭勒野生食用菌资源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技术路线
2 锡林郭勒主要野生食用菌的分布与种质资源多样性
    2.1 锡林郭勒盟行政区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特征
        2.1.3 地质特征
        2.1.4 生物资源
    2.2 样品采集地概况
    2.3 锡林郭勒主要野生食用菌资源情况
    2.4 锡林郭勒主要野生食用菌形态多样性分析
    2.5 锡林郭勒主要野生食用菌生态多样性分析
3 锡林郭勒主要野生食用菌营养成分分析
    3.1 锡林郭勒与辽宁、吉林部分野生食用菌营养成分比较分析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结果与分析
        3.1.3 小结
    3.2 锡林郭勒主要野生食用菌营养成分分析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2.3 小结
4 野生蒙古口蘑多糖通过STAT3和HIF-1α通路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发挥抗炎调节作用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试剂及仪器
        4.1.2 实验对象
        4.1.3 试验方法
        4.1.4 数据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细胞活力检测
        4.2.2 TMPE对NO生成的影响
        4.2.3 TMPE对TNF-α和IL-1的影响
        4.2.4 基因表达量检测
        4.2.5 免疫印迹检测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5 锡林郭勒主要野生食用菌系统发育研究
    5.1 材料和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基于ITSrDNA区段的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
        5.2.2 基于28SrDNA区段的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6 ISSR分子标记分析锡林郭勒主要野生食用菌的多样性
    6.1 材料
        6.1.1 供试材料
        6.1.2 引物
        6.1.3 主要试剂
        6.1.4 主要仪器
    6.2 方法
        6.2.1 DNA提取
        6.2.2 食用菌ISSR-PCR扩增条件
        6.2.3 ISSR-PCR反应条件优化
        6.2.4 ISSR-PCR引物的筛选
        6.2.5 ISSR-PCR退火温度的优化
        6.2.6 野生食用菌的ISSR-PCR多态性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ISSR-PCR反应的条件优化
        6.3.2 引物的筛选
        6.3.3 退火温度的优化
        6.3.4 ISSR扩增
        6.3.5 ISSR-PCR扩增多态位点分析
        6.3.6 ISSR-PCR产物聚类分析
    6.4 讨论
    6.5 小结
7 锡林郭勒野生食用菌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7.1 锡林郭勒野生食用菌的开发与利用现状
        7.1.1 锡林郭勒野生食用菌在当地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7.1.2 锡林郭勒野生食用菌的促生作用
    7.2 锡林郭勒野生食用菌资源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7.2.1 开发方式比较落后,产品简单
        7.2.2 野生食用菌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不协调
        7.2.3 技术含量低,缺乏科技支撑
        7.2.4 经济规模较大,但产业发育不够全面
    7.3 锡林郭勒野生食用菌资源开发的新举措
        7.3.1 把资源保护摆在突出位置
        7.3.2 积极探索人工驯化栽培
        7.3.3 打造优质野生食用菌开发全产业链
    7.4 锡林郭勒野生食用菌资源保护措施
        7.4.1 锡林郭勒野生食用菌资源就地保护
        7.4.2 锡林郭勒野生食用菌资源迁地保护
    7.5 小结
8 结论
9 创新点与展望
    9.1 创新点
    9.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试验样品的编号、别名、拉丁名、学名和门目科属
    附录2:试验样品干品和子实体部分图片
    附录3:供试菌株的rDNA ITS序列
    附录4:供试菌株的28S rDNA序列
作者简介

(6)中国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与自然保护区体系有效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自然保护体系构建技术研究进展
    1.3.1 自然保护区合理布局方法
    1.3.2 生境廊道设计
    1.3.3 小结
1.4 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研究进展
    1.4.1 国外研究进展
    1.4.2 国内研究进展
    1.4.3 小结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2 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研究
2.1 引言
2.2 原则
    2.2.1 区划原则
    2.2.2 命名原则
2.3 区划依据
    2.3.1 地貌区划依据
    2.3.2 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依据
2.4 区划方法
    2.4.1 地貌区划
    2.4.2 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
2.5 地貌区划系统
    2.5.1 东部季风淋蚀地貌大区
    2.5.2 西北干燥风蚀地貌大区
    2.5.3 青藏高原高寒冻蚀地貌大区
    2.5.4 南海诸岛地貌大区
2.6 基本地理单元数量分类结果
2.7 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方案
    2.7.1 东北温带区域
    2.7.2 华北暖温带区域
    2.7.3 华东、华南热带亚热带区域
    2.7.4 华中、西南热带亚热带区域
    2.7.5 内蒙古温带区域
    2.7.6 西北温带暖温带区域
    2.7.7 青藏高原高寒区域
    2.7.8 南海诸岛热带区域
2.8 结论与讨论
    2.8.1 地貌区划
    2.8.2 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 3 自然保护区的数量特征和分布格局分析
3.1 引言
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3.3 结果
    3.3.1 自然保护区的级别
    3.3.2 自然保护区的类型
    3.3.3 自然保护区的规模
    3.3.4 自然保护区的空间分布格局
    3.3.5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发展
3.4 结论与讨论
    3.4.1 结论
    3.4.2 讨论 4 陆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分析
4.1 引言
4.2 数据来源与处理
    4.2.1 数据来源
    4.2.2 数据处理
4.3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系总体保护有效性和保护空缺
    4.3.1 自然保护地理区域和地带
    4.3.2 自然保护地理区
    4.3.3 自然保护地理小区
4.4 各自然保护地理区域保护有效性和保护空缺
    4.4.1 东北温带区域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
    4.4.2 华北暖温带区域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
    4.4.3 华东、华南热带亚热带区域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
    4.4.4 华中、西南热带亚热带区域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
    4.4.5 内蒙古温带区域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
    4.4.6 西北温带暖温带区域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
    4.4.7 青藏高原高寒区域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
4.5 结论与讨论
    4.5.1 结论
    4.5.2 讨论 5 陆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被保护有效性分析
5.1 引言
5.2 数据来源与处理
    5.2.1 数据来源
    5.2.2 数据处理
5.3 结果
    5.3.1 植被区域和植被地带
    5.3.2 植被区和植被小区
    5.3.3 植被群系的保护
    5.3.4 各个自然保护地理区域的垂直覆盖差异
    5.3.5 中东部24个自然保护地理地带的垂直保护空缺
    5.3.6 我国山地植被垂直分布格局
    5.3.7 自然保护区对不同山地的保护有效性
5.4 结论与讨论
    5.4.1 结论
    5.4.2 讨论
    5.4.3 建议 6 陆域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研究
6.1 引言
6.2 陆域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方法
    6.2.1 陆地生态系统保护价值评估
    6.2.2 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
    6.2.3 遗传种质资源保护价值评估
6.3 案例研究
    6.3.1 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
    6.3.2 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
6.4 结论与讨论
    6.4.1 结论
    6.4.2 讨论 7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系优化布局
7.1 引言
7.2 数据来源与处理
    7.2.1 数据来源
    7.2.2 数据处理
    7.2.3 优化布局原则
7.3 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关键区域
7.4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系优化布局建议
    7.4.1 东北温带区域
    7.4.2 华北暖温带区域
    7.4.3 华东、华南热带亚热带区域
    7.4.4 华中、西南热带亚热带区域
    7.4.5 内蒙古温带区域
    7.4.6 西北温带暖温带区域
    7.4.7 青藏高原高寒区域
    7.4.8 总体布局
7.5 自然保护区域和自然保护区群布局建议
    7.5.1 自然保护区域建设
    7.5.2 自然保护区群建设
    7.5.3 跨境自然保护区建设
    7.5.4 自然保护区合并
7.6 结论与讨论
    7.6.1 结论
    7.6.2 讨论 8 结论和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8.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数据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国作物种质资源 附录2 不同自然地理单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晋级前后对比 附录3 建议优先规划建设的自然保护区域和自然保护区群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7)麦积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调查及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植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研究进展
        1.1.1 植物多样性的概念
        1.1.2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意义
        1.1.3 植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1.2 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研究进展
        1.2.1 药用植物资源的概念及利用
        1.2.2 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研究进展
    1.3 麦积区药用植物资源研究现状
    1.4 研究背景及意义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气候条件
    2.4 水文
    2.5 土壤
    2.6 植被
    2.7 动物资源
    2.8 社会经济
3 研究内容
4 调查研究方法
    4.1 调查前准备工作
        4.1.1 物资准备
        4.1.2 技术准备
    4.2 野外现场调查
        4.2.1 踏查
        4.2.2 详查
    4.3 室内标本整理、鉴定
    4.4 数据分析方法
5 结果与分析
    5.1 麦积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多样性统计与分析
        5.1.1 麦积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物种组成多样性分析
        5.1.2 麦积区野生药用植物科、属多样性统计分析
        5.1.3 麦积区野生药用植物生活型的多样性统计分析
        5.1.4 麦积区野生药用植物药用部位的多样性统计分析
        5.1.5 麦积区野生药用植物中药性能的多样性统计分析
    5.2 麦积区野生药用种子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分析
        5.2.1 科的分布区类型统计分析
        5.2.2 属的分布区类型统计分析
        5.2.3 麦积区野生药用种子植物区系特点
        5.2.4 特有性分析
    5.3 麦积区重点调查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分布、蕴藏量、多样性指数及综合评价
        5.3.1 重点调查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分布及蕴藏量
        5.3.2 重点调查野生药用植物多样性指数计算
        5.3.3 重点调查野生药用植物综合价值评价
    5.4 此次调查与全国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结果的比较
6 结论、讨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附录Ⅰ麦积区野生药用植物名录

(8)武都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多样性研究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植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研究进展
        1.1.1 植物多样性的概念
        1.1.2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与意义
        1.1.3 植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1.2 药用植物的概念及其多样性研究
        1.2.1 药用植物及药用植物资源的概念
        1.2.2 药用植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1.3 武都区植物资源研究现状
    1.4 研究背景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6 解决的主要问题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貌
    2.3 气候条件
    2.4 水文
    2.5 土地资源和土壤类型
    2.6 植被
    2.7 动物资源
    2.8 社会经济
3 研究内容
    3.1 野生药用植物物种多样性编目
    3.2 野生药用植物生活型、入药部位、性味、功效及毒性的多样性分析
    3.3 野生药用种子植物区系组成
    3.4 野生重点药用植物蕴藏量和综合价值评价
    3.5 野生重点药用植物品种评价
    3.6 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现状、存在问题及保护
4 研究方法
    4.1 调查前准备
    4.2 调查方法
    4.3 室内标本的整理、鉴定和资源图绘制
    4.4 野生药用植物物种多样性编目
    4.5 数据分析
        4.5.1 野生药用植物生活型、药用部位、性味、功效和毒性分析
        4.5.2 野生药用植物科、属地理成分分析
        4.5.3 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调查研究
        4.5.4 野生药用植物蕴藏量、经济量及年允收量计算
        4.5.5 武都区野生重点药用植物多样性指数计算
5 武都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多样性统计与分析
    5.1 武都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概况
    5.2 武都区野生药用植物种组成多样性分析
    5.3 武都区野生药用植物科、属统计分析
        5.3.1 科的统计分析
        5.3.2 属的统计分析
    5.4 武都区野生药用植物生活型统计分析
    5.5 武都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药用部位及性能分析
        5.5.1 武都区野生药用植物药用部位统计分析
        5.5.2 武都区野生药用植物药味多样性统计分析
        5.5.3 武都区野生药用植物药性多样性统计分析
        5.5.4 武都区药用植物药用功效多样性统计分析
        5.5.5 武都区野生药用植物毒性统计分析
6 武都区野生药用种子植物区系组成统计分析
    6.1 武都区野生药用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统计分析
        6.1.1 世界分布的科
        6.1.2 热带分布的科
        6.1.3 温带分布的科
    6.2 武都区野生药用种子植物属的分布类型统计分析
        6.2.1 世界分布的属
        6.2.2 热带分布的属
        6.2.3 温带分布的属
    6.3 特有性统计分析
    6.4 武都区野生药用植物区系特点
        6.4.1 武都区药用植物种类组成丰富,但不平衡
        6.4.2 区系性质以温带分布为主,区系地理成分复杂
        6.4.3 抵抗力稳定性较强,恢复力稳定性较弱
7 武都区野生重点调查药用植物蕴藏量及其综合价值评价
    7.1 野生重点药用植物蕴藏量
    7.2 评价方法
    7.3 结果分析
    7.4 武都区野生重点调查野生调查药用植物评价
    7.5 武都区野生重点调查药用植物多样性指数计算
    7.6 本次普查与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结果的对比分析
8 武都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现状评价
    8.1 野生药用植物资源
    8.2 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存在的问题
    8.3 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保护措施
9 结论与讨论
10 研究的不足之处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10.1 研究的不足
    10.2 进一步调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录Ⅰ武都区野生药用植物名录

(9)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四、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
五、创新和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南瓜的起源与传播
第一节 南瓜在美洲的起源与传播
    一、美洲是南瓜的起源中心
    二、南瓜在欧亚的传播
第二节 南瓜传入中国的时间和路径
    一、南瓜传入中国的时间
    二、南瓜传入中国的路径 第二章 南瓜的名实与品种资源
第一节 南瓜名称考释
    一、南瓜的主要名称
    二、南瓜的其他别称
第二节 南瓜属作物与南瓜品种资源
    一、南瓜与笋瓜、西葫芦
    二、南瓜的品种资源 第三章 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推广
第一节 南瓜在全国的引种路线
第二节 明清民国时期南瓜在各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一、南瓜在东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二、南瓜在华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三、南瓜在西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四、南瓜在西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五、南瓜在东南沿海的引种和推广
    六、南瓜在长江中游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的生产和发展
    一、南瓜在全国的生产概况
    二、南瓜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四章 南瓜生产技术本土化的发展
第一节 明清时期南瓜栽培技术的积累
    一、播种育苗
    二、定植
    三、田间管理
    四、病虫害防治
    五、采收
第二节 民国时期南瓜生产技术的改进
    一、选种育种
    二、播种育苗
    三、定植
    四、田间管理
    五、病虫害防治
    六、采收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生产技术的发展
    一、1949-1978年的发展
    二、1979-2014年的发展 第五章 南瓜加工、利用技术本土化的发展
第一节 明清时期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奠基
    一、贮藏
    二、食用
    三、药用
    四、饲用及其他利用方式
第二节 民国时期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改进
    一、贮藏
    二、食用
    三、药用
    四、饲用及其他利用方式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发展
    一、1949-1978年的发展
    二、1979-2014年的发展 第六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的动因分析
第一节 自然生态因素
    一、生态适应性
    二、生理适应性
第二节 救荒因素
    一、南方地区
    二、北方地区
第三节 移民因素
    一、西南移民潮:“湖广填四川”与“改土归流”
    二、东南棚民潮:“客家棚民”与“江西填湖广”
    三、东北大移民:“招民开垦”与“闯关东”
第四节 对夏季蔬菜的强烈需求
    一、中国古代夏季蔬菜的品种增加
    二、中国古代夏季蔬菜的品种增加的原因
第五节 经济因素
    一、南瓜的相对经济优势
    二、南瓜加工、利用的经济优势
    三、南瓜其他利用方式的经济优势 第七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第一节 对救荒、备荒的影响
    一、全国性的救荒影响
    二、六大区的具体救荒影响
第二节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一、改变了蔬菜作物结构
    二、影响了农业种植制度
第三节 对经济的影响
    一、直接南瓜贸易对经济的影响
    二、南瓜子对经济的促进
    三、南瓜众多深加工产品成为经济增长的亮点
    四、南瓜与养殖业发展 第八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对科技文化的影响
第一节 对传统医学的影响
    一、基本性状的描述
    二、同食相忌
    三、具体应用
第二节 南瓜与文化
    一、南瓜精神
    二、南瓜民俗
    三、南瓜观赏文化
    四、南瓜名称文化
    五、南瓜饮食文化
第三节 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明清时期的文学创作
    二、民国时期的文学创作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创作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山东省大型真菌生物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大型真菌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意义
    2 大型真菌生物多样性研究现状
    3 研究地概况
第一章 山东省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编目
    1.1 材料与方法
    1.2 试验方法
    1.3 结果与分析
    1.4 山东省大型真菌属级以上检索表
第二章 山东省大型真菌的区系分布与森林植被的相关性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山东省大型真菌区系地理成分分析
    2.4 山东省大型真菌与植被类型的相关性
    2.5 山东省大型真菌与其它地区大型真菌区系的关系
    2.6 小结
第三章 山东省大型真菌珍稀资源濒危程度与保育研究
    3.1 研究材料
    3.2 评估方案
    3.3 物种濒危等级及优先保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4 层次模型的构建
    3.5 结果与分析
    3.6. 优先保育体系确定
    3.7 濒危程度和保护级别评价标准的确定
    3.8 物种受威胁程度
    3.9 物种优先保护评价的确定
    3.10 重点保护区域的确定
    3.11 大型真菌多样性异地保育研究
    3.12 小结
第四章 山东省大型真菌核心种质资源库的建立——以灵芝为例
    4.1 材料与方法
    4.2 研究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图版1
附录:图版2
附录:图版3
附录:图版4
附录:图版5
附录:图版6
附录:图版7
附录:图版8
附录:图版9
作者简介
致谢

四、长白山野生有毒植物种质资源调查研究及开发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野生有毒植物资源与有毒成分研究[J]. 姜莹,全雪丽,朴成日,金英花. 生物资源, 2020(06)
  • [2]中国四倍体野生草莓资源种类鉴定及果实品质分析[D]. 车晓东.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6)
  • [3]长白山野生软枣猕猴桃生境与数量性状多样性研究[D]. 刘香苏. 延边大学, 2019(01)
  • [4]鄂西地区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D]. 王锋尖.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4)
  • [5]锡林郭勒主要野生食用菌种质资源多样性及系统发育研究[D]. 于传宗.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8(12)
  • [6]中国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与自然保护区体系有效性分析[D]. 郭子良.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8)
  • [7]麦积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调查及多样性研究[D]. 罗巧玲. 西北师范大学, 2015(05)
  • [8]武都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多样性研究及评价[D]. 刘立. 西北师范大学, 2015(05)
  • [9]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D]. 李昕升.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 [10]山东省大型真菌生物多样性研究[D]. 王建瑞. 吉林农业大学, 2013(11)

标签:;  ;  ;  ;  ;  

长白山野生毒植物种质资源调查、研发与利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