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珊银币上的皇冠

萨珊银币上的皇冠

一、萨珊银币上的王冠(论文文献综述)

卢素文[1](2021)在《吐蕃石碑形制及装饰图案研究——兼论吐蕃立碑传统由来》文中研究表明吐蕃石碑一般由碑帽、碑身、碑座组成。通过对吐蕃石碑的形制、装饰图案以及立碑位置等进行分析,结合相关文献和历史背景得出以下结论:其一,吐蕃石碑形制与唐代经幢颇类,唐代经幢与尊胜信仰有关,结合藏文《尊胜陀罗尼经》在吐蕃的译传,推测受到唐代经幢的影响;其二,根据石碑所在位置,按其功能分为墓碑和寺碑,墓碑及其周边的陵寝建筑说明受到唐制的影响,寺碑则是与吐蕃赞普兴佛政策有关。

马伟[2](2021)在《固原考古所见北魏至隋唐墓葬中的萨珊钱币葬俗——兼论萨珊钱币的分布变化及动因》文中研究指明迄今为止,我国境内发现的萨珊钱币数量已相当可观,总数近两千枚,分布范围虽然较广,但总体上都与丝绸之路存在一定联系。这些发现已引起学界较多关注与讨论,内容涉及萨珊钱币的分布、分期、类型、功能以及与丝绸之路的关系等。1但是目前来看,既往研究主要侧重于综合考察,区域性的个案研究相对较少。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固原地区北魏至隋唐时期的墓葬中陆续出土了一些萨珊钱币,考虑到固原与丝绸之路的特殊关系,这些发现理应受到更多关注,

姚崇新[3](2021)在《珍珠与景教——以十字架图像为中心的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许多宗教都将珍珠纳入自己的物象体系中,赋予其特殊的宗教意涵。波斯教会首先将珍珠纳入其圣物装饰系统,继而珍珠元素开始出现在波斯基督教艺术中,这一传统为后来进入波斯的聂斯托利派所继承并发扬光大,最终使"珍珠"与"马耳他式十字架"变成"固定搭配",从而形成了景教特有的"叙—波混合型十字架",并在东方景教传播区域广泛流行。考古发现的众多的此型十字架的图像资料即是明证,珍珠和珍珠元素与景教和景教艺术的渊源关系也由是得以明了。景教的这一传统向西对拜占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启发了西方基督教和基督教艺术对珍珠和珍珠元素的利用。珍珠元素进入景教装饰艺术是诸多"因缘"和合的结果,在成为景教艺术的装饰元素的同时,其象征意义也逐渐显现。基督教对珍珠象征意义的重视,可能与诺斯替宗教特别是曼达派的影响有关,而最初的影响可能首先出现于东方的波斯。因此在考察基督教珍珠的象征意义时,必须充分考虑"波斯"和"诺斯替宗教"两个维度。宗教象征主义与宗教的物质文化密不可分,本文尝试为研究宗教象征主义的形成提供一个有效的观察窗口。

李世莉[4](2020)在《青海都兰地区出土丝织品图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海都兰地区出土丝织品的年代分布约为北朝至唐代。这批丝织品时间跨度大、种类齐全、图案精美。都兰墓葬群第一次发掘于1982年,墓葬种属问题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即“吐谷浑”说、“吐蕃”说、“吐蕃统治之下的吐谷浑邦国”说。目前搜集到已刊的都兰丝织品图案,按照主题纹样分为人物纹、动物纹、植物纹及其他纹样这四类纹样。我们将都兰地区出土的丝织品中具有代表性的图案,与其它地区出土的丝织品图案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得出都兰地区出土丝织品的来源地主要包括中原、蜀地、于阗,也有可能来自中亚和波斯地区。在丝织品图案所反映的信息这一部分主要从技术、艺术、文化交流及地理交通四个方面进行探讨。这批丝织品反映了都兰地区作为丝绸之路枢纽的重要地位,也能展现出当时中原与西部边疆民族地区、中国与中亚等地之间物质文化交流的盛况,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

张嘉宁[5](2020)在《柏孜克里克石窟涅盘经变图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涅盘,实际上是佛教的核心内容,涅盘图像同样也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涅盘图像发展过程来看,公元1世纪以前,在古印度巴尔胡特和桑奇浮雕中是以窣堵波(佛塔)的形式代表涅盘;公元2世纪左右,表现释迦牟尼入灭的图像在印度坎达拉佛教艺术中出现。之后,涅盘图像经中亚传播到中国,在这一过程中图像内容并逐渐丰富。这一题材的图像在柏孜克里克石窟中也是重要组成内容之一,表现出与其他地方不同的特点并自成体系。论文以柏孜克里克石窟涅盘经变图像为题进行图像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对柏孜克里克石窟进行概述,包括地理环境和历史沿革,以及柏孜克里克第16、31、33、42窟,这四个存有涅盘经变图像的洞窟进行一个较为系统的介绍,洞窟形制、图像的分布及内容、图像的组合关系等。第二章对涅盘经变壁画进行图像的分析,包括:释迦涅盘卧姿、各国国王、乐舞供养、举哀弟子、举哀天人、举哀动物。从经文到图像,对各个形象进行了图像分析。通过对各个形象的解读与对比,可大致看出柏孜克里克石窟中的涅盘经变图像与周边地区涅盘图像的联系。第三章对壁画的艺术风格和模式进行分析。艺术风格主要从色彩搭配、构图形式、人物造型三方面进行分析,艺术模式主要是从塑绘结合方面对其进行探讨。第四章讨论了柏孜克里克石窟涅盘经变图像的时间叙事和形象源流。时间叙事部分是将涅盘经变图像的各个故事情节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序,初步梳理了故事发生和发展的经过。形象源流主要是依据第二章与周边地区联系的相关内容,对图像的形象源流进行了概括,是多种文化相互融合的结果。从图像上看,柏孜克里克石窟涅盘经变图像中的要素体现了其具有对犍陀罗涅盘图像早期的继承性之外,同时对西域早期图示与敦煌的图像有所借鉴。体现了多地区间的文化交流、经本流传广泛以及柏孜克里克石窟的重要位置所导向的当地信众对多种类型文化的包容性。

师艳明[6](2019)在《隋虞弘墓石椁图像的多元文化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丝绸之路是中国汉代以来对外交通的重要通道,粟特人依靠其地处中亚“十字路口”的重要位置,从汉到唐,不仅为中国带来了大量的西域产品和技术,也为中国带了外域的思想文化,同时也将中国的丝绸和手工业生产技艺传输到欧亚各地。虞弘历仕多朝,早年任茹茹使节。年十三,任茹茹之莫贺弗,出使波斯、吐谷浑,墓志铭文中的“润光安息,辉临月支”即指出使波斯而言;后来转任莫缘,出使北齐。虞弘是来自中亚的袄教徒,虽然人生大部分时间都处于中华文化的包围之中,但在其死后依然坚守本民族的宗教信仰,入殓其尸骨的精美汉白玉石椁四壁雕绘的是其人生中最为光彩的各个瞬间,和其他入华粟特人墓葬图像一起为我们研究北朝时期入华粟特人的宗教信仰、饮酒风俗、音乐审美、服装建筑等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对象。特别是图像中频频出现的人狮搏斗场面以及有头光者等带有浓厚波斯风情的图像题材,在目前考古发掘出土的入华粟特人墓葬中,仅此一例。虞弘墓石椁出土引起了广泛关注,学者们纷纷从自己的专业领域出发开展了不同角度的研究。自发掘至今,学者研究的成果内容涵盖比较考古学、宗教学、民族学、图像学、对音语言学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笔者试图在时贤前彦研究的肩膀上,通过综合各家所长,将虞弘墓墓葬图像各个部分的文化渊源屡清楚。第一章重新考证了虞弘墓志,在各家研究的基础上另立新说。认为虞弘是来自中亚的丁零人,“鱼国”位于粟特地区以北。第二章重点分石椁、底座、随葬品三个部分介绍了虞弘墓葬图像。第三章考察虞弘墓葬图像中所包含的物质文化内容,包括酒具、乐器、服饰、建筑等。第四章考察精神层面的文化渊源,主要分为袄教信仰、佛教装饰艺术、中原本土因素以及粟特民族的生活风俗。最后,对虞弘墓葬图像各个部分所反映的文化渊源做一个综合叙述。

付承章[7](2017)在《大同北魏封和突墓银盘考》文中指出1981年9月,在山西省大同市小站村封和突墓出土了一件鎏金波斯银盘,墓葬年代为北魏时期。这件器皿的发现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我们对中古时期域外文化的认知,在整个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关于这件器皿的一些相关问题的争议却一直存在。近年来,随着物质材料的不断增加,笔者认为已有必要对银盘中的人物形象、来源等问题作出进一步的考证。

李晓嘉[8](2017)在《萨珊王朝早期宗教政策研究—从坦萨尔到卡提尔》文中研究表明3世纪初掌握伊朗高原控制权的萨珊家族,因其特殊的祭司世家背景,而将宗教的影响力根植于其王朝统治之中,并利用其政教合一的体制完善了琐罗亚斯德教教义体系,也将其国教化进程划上了圆满的句号。本文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以萨珊王朝早期的宗教政策为考察对象,分析其政教合一传统的发展变化,以及其对后世政教合一政体所带来的影响。本文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通过对《坦萨尔书信》的解读,以分析阿达希尔一世执政时期其所推行的宗教政策,以及大祭司坦萨尔对其政策的执行情况。二是以卡提尔为中心,通过对其Kacba石碑碑铭的分析,讨论自沙普尔一世至纳西尔上台执政时期宗教政策的进一步发展与变革。三是结合《坦萨尔书信》与卡提尔碑铭,综合分析萨珊王朝早期两位主要大祭司的宗教政策。关于萨珊王朝早期的宗教政策,可总结出以下三点特征。首先,宗教政策的转变多依托于政治外交局面的变动。其次,早期的宗教政策偏重于琐罗亚斯德教的传播和宗教体系的完善。最后,萨珊国王的世俗化是不可避免的,统治者的神职角色逐渐淡化,渐将手中神权分派一部分至祭司集团管理。取得了宗教管理权的祭司集团越权左右王位继承,为日后祭司扶植傀儡、操纵朝政埋下了伏笔。

赵喜惠[9](2012)在《唐代中外艺术交流研究 ——以乐舞、百戏、书法、绘画、雕塑为中心进行考察》文中提出《唐代中外艺术交流研究》一文主要论述唐朝与异域的艺术交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有益的理论探索和研究。这是一个相对较大的选题。首先,就艺术的范围而言。艺术涵盖的领域很宽,并随时代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古代艺术主要包括乐舞、百戏、书法、绘画、雕塑、建筑等。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艺术的范畴也日益宽泛,现代艺术除了包括传统艺术的内容外,还有摄影、电影、美术设计等内容。而本文则选取了乐舞、百戏、书法、绘画和雕塑作为研究对象。即使如此,本文的内容也是很庞杂的。其次,就与唐朝进行艺术交流的国家而言。与唐朝进行艺术交流的国家很多,如西域诸国、印度、波斯、大食、朝鲜半岛三国、日本、骠国、希腊、吐火罗、拂菻等,本文只选取了与唐朝进行艺术交流较全面的几个国家进行论述,如西域诸国、拂菻、希腊、印度、波斯、大食、朝鲜半岛三国和日本。本文共有四章内容。第一章为概论,共四节,主要介绍了论文写作的有关内容,包括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与学术评述、研究思路与方法、资料来源等。第二章为“高度繁荣的唐代艺术”,共二节。首先从乐舞、百戏、书法、绘画、雕塑等方面叙述了唐代艺术繁荣的表现,然后探究了唐代艺术繁荣的原因,即经济发达、政治稳定、思想文化环境宽松、统治者的倡导、对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对外艺术交流。第二章内容,一方面可以作为唐代中外艺术交流的背景,另一方面又引出了第三章的内容,即“对外艺术交流”是唐代艺术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三章为“唐代的中外艺术交流”,共八节。分别论述了唐与西域、罗马、希腊、印度、波斯、大食、朝鲜半岛、日本的艺术交流。和这些国家的艺术交流基本上都涉及到乐舞、百戏、书法、绘画、雕塑等领域。本章一方面充分利用了文献资料,另一方面又全面搜集了考古资料,从而增强了文章的科学性和说服力。此外,本章还合理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尤其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本文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第四章为“唐代中外艺术交流的当代思考”,亦有八节:第一节论述了对外艺术交流的原因。唐代中外艺术交流成绩卓着,主要是因为国力强盛、对外交通发达和统治者重视。第二节论述了中外艺术交流的特点。唐代的中外艺术交流呈现出鲜明的特点,即交流的广泛性、浓郁的政治色彩和明显的不平衡性。第三节论述了中外艺术交流的途径。唐代中外艺术交流的途径主要有官方互派使者和留学生、商业贸易、人口流动、宗教传播、战争等。第四节论述了中外艺术交流的阶段性。唐代的中外艺术交流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奏期,为唐高祖统治时期;第二阶段为高峰期,时间从太宗时期到玄宗统治的前期;第三阶段为衰落期,是指从唐玄宗统治后期至唐朝灭亡的历史时期。第五节论述了中外艺术交流的地域性。唐代中外艺术交流的地域性表现在异域艺术输入中国和中国艺术输出异域两个方面。异域艺术输入中国的地域性主要有:都城长安是唐代对外艺术交流的中心;丝路沿线地区是外来艺术传播的重点区域。中国艺术输出异域的地域性主要有:受唐代艺术影响的主要国家都在亚洲;朝鲜半岛和日本受唐代艺术的影响最深。第六节论述了中外艺术交流的意义。唐代的中外艺术交流不但促进了世界艺术的发展,而且还丰富了人们的艺术生活和精神生活。此外,唐代中外艺术交流还扩大了唐朝在世界上的政治影响,促进了中国和异域间友好关系的发展。第七节论述了唐代艺术的世界地位。唐代艺术是中世纪世界上最发达、最辉煌的艺术之一,对许多国家的艺术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方面是因为唐代艺术有坚实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能敞开胸怀,虚心接纳异质艺术。此外,唐代艺术也能够合理地对异质艺术进行吸收、改造和融合。第八节论述了唐代中外艺术交流的当代启示。虽然今天的中外艺术交流形势喜人,但我们还是要虚心汲取唐代对外艺术交流的经验,要不断发展生产力,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要有开放的胸怀,坚定地推行对外艺术交流;要通过多种途径和世界各国进行艺术交流。只有这样,中国艺术才能永久地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总之,本文利用各种资料,使用多种研究方法,弄清了唐与诸国间在乐舞、百戏、书法、绘画、雕塑等艺术领域的交流情况,总结、提炼了唐代对外艺术交流的理论。其中的一些理论对今天的艺术交流仍有借鉴意义,从而使本文的写作具有了现实意义。

程旭[10](2011)在《从考古资料考察祆教女性的婚姻与财产状况》文中研究表明中外史料和考古发现中有关祆教女性的社会生活主要有家庭、婚姻和财产,祆教信仰决定她们生活的很多方面。在婚姻上,她们多依从"血族内婚制度",多由家长安排婚姻,有很小程度的选择自由;在财产方面,享受一定继承权,但有明显的被歧视现象;在家庭地位上,处于父子家长制的内向型家族中较为不利的地位,被控制、被歧视,反映女性在男性占绝对统治社会中的脆弱性与被动性。这些发现对于研究祆教在中国的传布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颇为重要。

二、萨珊银币上的王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萨珊银币上的王冠(论文提纲范文)

(3)珍珠与景教——以十字架图像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 波斯人对珍珠的偏爱与波斯艺术中的珍珠元素
    (一)波斯人对珍珠的偏爱
    (二)波斯艺术中的珍珠元素
二 景教艺术中的珍珠元素
三 基督教语境中珍珠象征意义的来源
结论

(4)青海都兰地区出土丝织品图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研究史回顾
    三、重难点及创新点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青海都兰地区墓葬墓主身份及其出土丝织品概述
    第一节 都兰古墓墓主的身份问题探析
    第二节 都兰地区丝织品出土情况
第二章 青海都兰地区出土丝织品的纹饰及分类
    第一节 动物纹样
    第二节 植物纹样
    第三节 人物纹样
    第四节 其他
第三章 都兰丝织品图案对比研究及来源探讨
    第一节 丝织品图案对比研究
    第二节 青海都兰地区出土丝织品的来源探讨
第四章 青海都兰地区出土丝织品包含的信息
    第一节 技术信息
    第二节 纹彩信息
    第三节 文化交流信息
    第四节 地理交通信息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5)柏孜克里克石窟涅盘经变图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选题依据
    国内外研究现状
    研究内容与方法
    研究重点与难点
1 柏孜克里克石窟概况
    1.1 地理环境和历史沿革
    1.2 涅盘经变的流传情况
    1.3 柏孜克里克石窟的涅盘经变
        1.3.1 第16窟
        1.3.2 第31窟
        1.3.3 第33窟
        1.3.4 第42窟
    1.4 小结
2 柏孜克里克石窟涅盘经变图像分析
    2.1 释迦涅盘卧姿
    2.2 各国国王
        2.2.1 中原汉式
        2.2.2 印度式
        2.2.3 波斯式
        2.2.4 吐蕃式
        2.2.5 其他
    2.3 乐舞供养
    2.4 举哀弟子
        2.4.1 须跋陀罗
        2.4.2 迦叶与诸弟子
    2.5 举哀天人
        2.5.1 带头光的天人
        2.5.2 举哀的金刚
        2.5.3 树神
    2.6 举哀动物
    2.7 小结
3 柏孜克里克石窟涅盘经变图像艺术特征
    3.1 图像中的审美特征
        3.1.1 色彩搭配
        3.1.2 构图形式
        3.1.3 人物造型
    3.2 塑绘结合的艺术模式
    3.3 小结
4 柏孜克里克石窟涅盘经变图像的时间叙事及形象源流
    4.1 时间叙事
    4.2 形象源流
    4.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出处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6)隋虞弘墓石椁图像的多元文化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考古报告类型
        (二) 墓志研究
        (三) 舞蹈图案考释
        (四) 图像程序解读以及特别主题考证
    三、研究目的与方法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虞弘族属及鱼国管窥
    第一节 墓志新解
    第二节 研究史梳理
    第三节 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虞弘族属和鱼国所在地研究的主要分歧点
    第五节 “鱼国”和“尉纥(?)城”之我见
第二章 虞弘墓墓葬图像介绍
    第一节 墓志图像
    第二节 石椁图像
        一 椁壁浮雕
        二 椁座浮雕
        三 椁壁墨绘
第三章 物质文化渊源
    第一节 墓葬和葬具形制
    第二节 服饰
        一 波斯服饰
        二 粟特服饰
        三 其他西域国家服饰
    第三节 建筑
    第四节 酒具
        一 胡瓶
        二 来通
        三 叵罗
        四 高足杯
    第四节 乐器
        一 乐器出现情况统计
        二 乐器图像渊源考释
第四章 精神文化的多元内涵
    第一节 袄教信仰
        一 火坛与祭司
        二 人兽搏斗图像
        三 鱼尾马
        四 有翼马
        五 含绶鸟与系带鸟
        六 头光和联珠纹
    第二节 中原墓葬文化和儒家礼制
        一 葬俗之汉化
        二 葬具之汉化
        三 墓葬形制和墓志之汉化
        四 墓主像与空鞍马
    第三节 佛教文化因素
        一 图像程式中的佛教因素
        二 纹饰中的佛教因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萨珊王朝早期宗教政策研究—从坦萨尔到卡提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 国内学界研究概况
    二 日本学界研究概况
    三 欧美学界研究概况
第一章 帝国初建与琐罗亚斯德教复兴
    第一节 萨珊王朝初建
    第二节 坦萨尔及《坦萨尔书信》
    第三节 政权与教权——以《坦萨尔书信》内容为例
    小结
第二章 过渡时期的宗教政策
    第一节 时代背景
    第二节 优容摩尼教
    第三节 对卡提尔的任用
    小结
第三章 国教化进程深入及祭司权力兴衰
    第一节 纳尔西执政前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卡提尔权力上升之路——以kacba碑铭为例
    第三节 权力的末路——纳尔西弃用卡提尔
    小结
结语:萨珊王朝早期宗教政策的特点
    第一节 早期宗教政策的变化
    第二节 王权与教权的博弈
附录一:《坦萨尔书信》译文
附录二:卡提尔Kacba石碑碑铭译文
附录三:参考文献
后记

(9)唐代中外艺术交流研究 ——以乐舞、百戏、书法、绘画、雕塑为中心进行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学术评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资料来源
第二章 高度繁荣的唐代艺术
    第一节 唐代艺术繁荣的表现
        一、乐舞
        二、百戏
        三、书法
        四、绘画
        五、雕塑
    第二节 唐代艺术繁荣的原因
        一、经济原因
        二、政治原因
        三、对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四、对外艺术交流
第三章 唐代的中外艺术交流
    第一节 与西域的艺术交流
        一、乐舞
        二、百戏
        三、绘画
        四、雕塑
    第二节 与罗马的艺术交流
        一、乐舞
        二、百戏
        三、绘画
        四、雕塑
    第三节 与希腊的艺术交流
        一、百戏
        二、绘画
        三、雕塑
    第四节 与印度的艺术交流
        一、乐舞
        二、百戏
        三、绘画
        四、雕塑
    第五节 与波斯的艺术交流
        一、乐舞
        二、百戏
        三、绘画
        四、雕塑
    第六节 与大食的艺术交流
        一、乐舞
        二、书法
        三、绘画
        四、雕塑
    第七节 与朝鲜半岛的艺术交流
        一、乐舞
        二、百戏
        三、书法
        四、绘画
        五、雕塑
    第八节 与日本的艺术交流
        一、乐舞
        二、百戏
        三、书法
        四、绘画
        五、雕塑
第四章 唐代中外艺术交流的当代思考
    第一节 对外艺术交流的原因
        一、国力的强盛
        二、对外交通的发达
        三、最高统治者的重视
    第二节 中外艺术交流的特点
        一、交流的广泛性
        二、浓郁的政治色彩
        三、明显的不平衡性
    第三节 中外艺术交流的途径
        一、官方互派使者和留学生
        二、商业贸易与艺术交流
        三、人口流动与艺术交流
        四、宗教传播与艺术交流
        五、战争与艺术交流
    第四节 中外艺术交流的阶段性分析
        一、前奏期
        二、高峰期
        三、衰落期
    第五节 中外艺术交流的地域性分析
        一、异域艺术输入中国的地域性
        二、中国艺术输出异域的地域性
    第六节 中外艺术交流的意义
        一、有利于艺术的共同发展
        二、丰富了人们的艺术生活和精神生活
        三、促进了双方友好关系的发展
    第七节 唐代艺术的世界地位
    第八节 中外艺术交流的当代启示
        一、中外艺术交流的经验
        二、中外艺术交流的借鉴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10)从考古资料考察祆教女性的婚姻与财产状况(论文提纲范文)

一、考古资料所见的祆教女性形象
    1.巴尔姆·迪拉克 (Barm-I Dilak) 浮雕表现的女性。
    2.巴拉姆二世银币上的女性。
    3.布兰女王 (公元630年开始统治) 钱币上的女性。
    4.萨珊银碗外壁上的女性 (图1) 。
    5.裸体女俑 (图2) 。
二、祆教女性的婚姻、财产与职责

四、萨珊银币上的王冠(论文参考文献)

  • [1]吐蕃石碑形制及装饰图案研究——兼论吐蕃立碑传统由来[J]. 卢素文. 西藏研究, 2021(04)
  • [2]固原考古所见北魏至隋唐墓葬中的萨珊钱币葬俗——兼论萨珊钱币的分布变化及动因[J]. 马伟. 形象史学, 2021(02)
  • [3]珍珠与景教——以十字架图像为中心的考察[J]. 姚崇新. 西域研究, 2021(01)
  • [4]青海都兰地区出土丝织品图案研究[D]. 李世莉.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5]柏孜克里克石窟涅盘经变图像研究[D]. 张嘉宁. 新疆艺术学院, 2020(12)
  • [6]隋虞弘墓石椁图像的多元文化因素分析[D]. 师艳明. 山东大学, 2019(09)
  • [7]大同北魏封和突墓银盘考[A]. 付承章. 芳林新叶——历史考古青年论集(第二辑), 2017
  • [8]萨珊王朝早期宗教政策研究—从坦萨尔到卡提尔[D]. 李晓嘉. 暨南大学, 2017(04)
  • [9]唐代中外艺术交流研究 ——以乐舞、百戏、书法、绘画、雕塑为中心进行考察[D]. 赵喜惠. 陕西师范大学, 2012(10)
  • [10]从考古资料考察祆教女性的婚姻与财产状况[J]. 程旭. 唐都学刊, 2011(03)

标签:;  ;  ;  ;  ;  

萨珊银币上的皇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