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针对半乳糖所致大鼠空间学习记忆障碍及海马齿状回LTP诱导的干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戴雅玲[1](2021)在《电针调控miR-219a促进血管性认知障碍大鼠内嗅-海马CA1神经环路突触可塑性的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探讨电针是否通过调控mi R-219a促进内嗅皮层-海马神经环路突触可塑性,进而改善VCI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功能,以期丰富电针改善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实验依据。方法:共纳入70只雄性SD大鼠(280g±30g),随机选取10只作为假手术组,其余大鼠进行模型制备;将造模成功的VCI模型大鼠(n=50),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即模型组、电针组、模型+mi R-219a过表达组、电针+mi R-219a过表达组、电针+空载病毒组,每组10只。电针组、电针+空载病毒组、电针+mi R-219a过表达组采用电针“百会”、“神庭”穴进行干预,疏密波1/20Hz,30min/次,1次/天,5天/周,干预4周,其余组别采用同等抓取,固定30min不做任何处理;(1)构建神经元特异性过表达mi R-219a的腺相关病毒,内嗅皮层区注射r VAACMV-Dio-mi R-219a-m Cherry-p A顺示踪病毒,海马CA1区注射r AVV-h Syn-e GFP-2ACRE-WPRE-PA逆示踪病毒;r VAA-CMV-Dio-m Cherry-p A空载病毒作为对照;(2)采用巴恩斯迷宫、Morris水迷宫检测各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功能;(3)应用磁共振波谱成像分析各组大鼠内嗅皮层区、海马CA1区兴奋性神经物质代谢谷氨酸(glutamate,Glu),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和N-乙酰天门冬氨酸(N-acetylaspartate,NAA)神经递质改变;(4)采用高尔基染色观察各组大鼠内嗅皮层区、海马CA1区突触形态学变化;(5)采用膜片钳电生理记录各组大鼠内嗅皮层-海马CA1神经环路长时程增强(Long-tern potentiation,LTP),全细胞电压钳模式检测内嗅皮层、海马自发性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pontaneous Excitatory Post Synaptic Current,s EPSC)与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离子通道电流变化;(6)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内嗅皮层-海马CA1 mi R-219a荧光定位;(7)采用RT-q PCR检测各组大鼠内嗅皮层区、海马区mi R-219a的定量表达。结果:(1)巴恩斯迷宫行为学进行模型检验。干预前,与假手术组相比,其余五组的逃避潜伏期均显着增加(P<0.01),各组间比较没有明显差异(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其余五组的正确洞口接触次数以及目标象限时间明显减少(P<0.01),且相比五组间两两比较均未见明显差异。(2)电针“百会”、“神庭”调控mi R-219a对VCI模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干预后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学习阶段,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逃避潜伏期延长(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与电针+空载病毒组逃避潜伏期出现缩短(P<0.05),模型+mi R-219a过表达组在逃避潜伏期出现延长(P<0.05);与电针组相比,电针+mi R-219a过表达组逃避潜伏期明显增加(P<0.05)。记忆测试阶段,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穿越平台次数以目标象限占比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与电针+空载病毒组大鼠的穿越平台与目标象限占比显着增加(P<0.05);与电针组相比,电针+mi R-219a过表达组穿越平台与目标象限占比出现减少(P<0.05)。(3)电针“百会”、“神庭”调控mi R-219a对VCI模型大鼠内嗅皮层、海马CA1区神经物质代谢的影响。磁共振波谱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内嗅皮层、海马CA1区NAA含量减少(P<0.01),兴奋性谷氨酸神经递质含量下降(P<0.01),而GABA神经递质含量呈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与电针空载病毒组均出现NAA含量升高(P<0.05),兴奋性Glu神经递质含量升高(P<0.05),GABA神经递质含量降低(P<0.05)。与模型组对比,模型+mi R-219a过表达组NAA含量下调趋势(P>0.05),兴奋性Glu神经递质呈下降趋势(P>0.05),GABA神经递质含量具有升高趋势(P>0.05);与电针组相比,电针+mi R-219a过表达组NAA含量降低(P<0.05),兴奋性Glu神经递质含量降低趋势(P>0.05),GABA神经递质含量升高(P<0.05)。(4)电针“百会”、“神庭”调控mi R-219a改善VCI模型大鼠内嗅皮层和海马CA1区突触形态。内嗅皮层与海马CA1区,假手术组的树突棘高分布且排列致密,其余五组的树突棘呈现脱落萎缩,模型组的树突棘数量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模型+mi R-219a过表达组的树突棘数量进一步减少(P<0.05);电针组与电针+空载病毒组树突棘数量明显增加(P<0.05);与电针组相比,电针+mi R-219a过表达组树突棘数量减少(P<0.05)。(5)电针“百会”、“神庭”调控mi R-219a改善VCI模型大鼠内嗅皮层-海马CA1神经环路场电位。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内嗅皮层-海马CA1神经环路f EPSP斜率显着降低(P<0.01),而电针组较模型组内嗅皮层-海马CA1区神经环路f EPSP斜率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模型+mi R-219a过表达组该环路f EPSP斜率进一步降低(P<0.05),而与电针组相比,电针+mi R-219a过表达组f EPSP斜率出现下调(P<0.05)。(6)电针“百会”、“神庭”调控mi R-219a影响VCI模型大鼠内嗅皮层、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放电模式。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内嗅皮层、海马CA1区s EPSC的振幅与频率显着降低(P<0.01),电针组较模型组内嗅皮层、海马CA1区振幅与频率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模型+mi R-219a过表达组内嗅皮层-海马CA1区s EPSC振幅、频率均呈降低(P<0.05);与电针组相比,电针+mi R-219a过表达组内嗅皮层-海马区s EPSC振幅与频率均出现下降(P<0.05)。(7)电针“百会”、“神庭”调控mi R-219a上调VCI模型大鼠海马NMDAR离子通道电流强度。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海马区NMDAR通道电流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较海马区NMDAR通道电流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模型+mi R-219a过表达组海马区NMDAR通道电流显着降低(P<0.05);而与电针组相比,电针+mi R-219a过表达组海马区NMDAR通道电流下调(P<0.05)。(8)电针“百会”、“神庭”对内嗅皮层、海马CA1区mi R-219a表达的影响。RT-q PCR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内嗅皮层、海马区mi R-219a表达量均呈上升(P<0.01)。电针组较模型组mi R-219a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mi R-219a过表达组大鼠的内嗅皮层与海马CA1区mi R-219a表达量显着上升(P<0.05)。(9)内嗅皮层-海马CA1区神经环路投射与mi R-219a定位表达情况: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示,内嗅皮层-海马CA1存在直接神经纤维投射,且内嗅皮层、海马CA1区见mi R-219a荧光定位表达。结论:电针“百会”、“神庭”穴调控mi R-219a可促进内嗅皮层-海马神经环路突触可塑性改善血管性认知障碍模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功能,其电生理机制与NMDAR离子通道电流增强,促进神经元兴奋性放电,诱发内嗅皮层-海马CA1神经环路LTP形成有关。
林华伟[2](2021)在《基于miRNAs调控突触可塑性探讨有氧跑台运动改善慢性脑缺血大鼠记忆功能的机制》文中提出目的:慢性低灌注脑缺血会引起脑组织损伤和脑萎缩,导致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本课题探讨有氧跑台运动对慢性脑缺血模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以及海马突触可塑性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并通过海马组织基因高通量测序分析揭示其差异表达的微小RNAs(micro RNAs,miRNAs),为有氧运动干预VCI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将36只SPF级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12只,手术组24只。复制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手术(2-Vessels Occlusion,2-VO)制备慢性脑缺血大鼠模型,假手术组仅分离血管不进行结扎。造模完成后采用小动物核磁共振3D time-of-fight(3D-TOF)血管成像检测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是否成功。(2)将手术组模型构建成功大鼠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2组,模型组和运动组,每组各12只。随后进行有氧运动训练,采用跑台装置对模型大鼠进行跑台训练,坡度设置为0°,跑台速度设定为15 m/min,每天1小时,每周5天,持续4周。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每日在同等条件下抓取,不干预。(3)有氧跑台运动训练后,采用Morris水迷宫行为学检测各组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采用高尔基染色观察大鼠海马树突棘的密度变化,以及电生理检测各组大鼠海马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LTP)反应;采用免疫蛋白印迹(Westen blotting,WB)检测谷氨酸受体蛋白和即刻早期基因蛋白(Immediately early genes,IEGs)的表达情况;采用miRNA测序检测miRNAs的差异表达,然后进行靶基因预测和和信号转导通路富集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 RT-PCR)验证miRNAs表达水平,WB检测下游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1)有氧跑台运动对慢性脑缺血模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在学习阶段,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显着升高(P<0.001);与模型组相比,运动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显着下降(P<0.05,P<0.01,P<0.001),在测试阶段,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穿越平台次数显着降低(P<0.001),目标象限持续时间的百分比显着降低(P<0.001);与模型组相比,运动组大鼠穿越平台次数显着升高(P<0.001),目标象限持续时间的百分比显着升高(P<0.001),并且三组大鼠在该阶段的游泳平均速度没有统计学差异。(2)有氧跑台运动对慢性脑缺血模型大鼠海马树突棘密度和LTP的影响:高尔基染色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区树突棘密度显着降低(P<0.001);与模型组相比,运动组大鼠海马区树突棘密度显着升高(P<0.001)。电生理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在100 Hz单脉冲刺激诱导后海马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field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f EPSP)斜率下降(P<0.001);与模型组相比,运动组海马f EPSP斜率显着升高(P<0.001)。(3)有氧跑台运动对慢性脑缺血模型大鼠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以及学习记忆相关即刻早期基因蛋白的影响:WB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海马区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1(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 1,NMDAR1)及亚型NMDAR2A和NMDAR2B的表达水平较假手术组相比显着下降(P<0.05,P<0.01),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受体1(α-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 propionate receptor 1,AMPAR1)的表达水平有下降趋势(P=0.104),NMDAR2A、NMDAR2B和AMPAR1的磷酸化水平都显着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运动组大鼠海马区NMDAR1,NMDAR2A,NMDAR2B,AMPAR1的表达水平都显着升高(P<0.05),NMDAR2A,NMDAR2B,AMPAR1的磷酸化水平也显着升高(P<0.05,P<0.01)。另外,模型组大鼠海马区c-Fos,早期生长应答因子1(Early Growth Response 1,Egr1)和活性调节细胞骨架蛋白(Activity-regulated cytoskeletal,Arc)表达水平相较于假手术组有显着降低(P<0.05,P<0.01,P<0.001);而与模型组相比,运动组大鼠c-Fos,Egr1和Arc在海马中的表达显着升高(P<0.01)。(4)有氧跑台运动对慢性脑缺血模型大鼠miRNA组学的影响:对三组大鼠海马区进行miRNA测序分析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海马差异表达≥1.5倍的miRNAs共有15个(P<0.05),其中11个表达上调,4个表达下调;与模型组相比,运动组海马差异表达≥1.5倍的miRNAs共有12个(P<0.05),其中7个表达上调,5个表达下调。然后采用q RT-PCR验证miRNAs测序结果,结果显示miR-144-3p、miR-144-5p、miR-1188-5p、miR-130b-3p、miR-155-5p、miR-34b-5p、miR-15b-3p和miR-27b-5p的表达水平有显着差异,其中miR-144-3p、miR-144-5p、miR-155-5p、miR-130b-3p和miR-15b-3p的表达水平同时在模型组和运动中有差异表达。(5)有氧跑台运动对慢性脑缺血模型大鼠信号通路的影响:对测序后在三组大鼠海马差异表达的miRNAs进行靶基因预测和信号转导通路分析发现,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信号通路(P<0.05)与突触可塑性密切相关。通过在线网站分析和文献检索发现miR-144-3p、miR-155-5p和miR-130b-3p的靶基因与磷酸酶与张力蛋白同源物(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PTEN)/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PKB/AKT)/mTOR信号通路密切相关。(6)有氧跑台运动对慢性脑缺血模型大鼠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WB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区PTEN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PI3Kα的表达水平有下降的趋势(P=0.239),PI3Kβ,p-AKT/AKT和p-mTOR/mTOR的表达水平都有显着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运动组大鼠海马区PTEN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PI3Kα的表达水平有上升的趋势(P=0.337),PI3Kβ,p-AKT/AKT和p-mTOR/mTOR的表达水平都有显着升高(P<0.05,P<0.01)。结论:本研究提示有氧跑台运动可能通过调控海马miR-144-3p、miR-155-5p和miR-130b-3p的表达水平,影响下游PTEN/PI3K/AKT/mTOR信号通路,增强慢性脑缺血模型大鼠的突触可塑性,从而改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
张嘉泳[3](2020)在《基于Neurogranin调控海马突触可塑性探讨游泳运动改善慢性低灌注脑缺血致空间记忆障碍的机制》文中认为目的:近年研究发现神经系统特异性突触后蛋白——Neurogranin(Ng)可作为认知功能障碍新的诊断标志物之一。本课题利用Loxp-Cre基因编辑技术在神经系统特异性敲除Ng基因,以探讨游泳运动是否调控Ng改善慢性低灌注脑缺血模型小鼠空间记忆功能,以及探讨Ng介导海马突触可塑性在游泳运动改善空间记忆功能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参考Shibata等学者方法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狭窄术制备慢性低灌注脑缺血致血管性认知障碍模型。将42只C57/B6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2只)和手术组(30只)。手术组行双侧颈总动脉狭窄术,假手术组仅分离双侧颈总动脉不作狭窄。术后采用激光散斑检测脑血流灌注判定造模是否成功,采用T迷宫检测其空间记忆是否损伤。将造模成功并符合条件的手术组24只C57/B6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模型组(12只)和游泳运动组(12只)。32只Ng基因敲除小鼠行双侧颈总动脉狭窄术,采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模型检验。将造模成功并符合条件的24只Ng基因敲除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模型+Ng敲除组(12只)和游泳运动+Ng敲除组(12只)。术后1周开始干预,游泳运动组和游泳运动+Ng敲除组先进行1周的游泳运动适应,然后进行4周游泳运动的干预,每天60 min,每周5天。干预后采用T迷宫和Morris水迷宫检测其空间记忆行为学的变化;采用膜片钳电生理技术检测海马CA3-CA1长时程增强(long term potentiation,LTP)效应的改变;采用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海马组织突触相关蛋白Ng、CaM和CaMKII的表达水平。结果:(1)游泳运动对慢性低灌注脑缺血模型小鼠空间记忆能力的影响:T迷宫测试显示:干预前,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游泳运动组、模型+Ng敲除组和游泳运动+Ng敲除组T迷宫空间自主交替率均下降(P=0.025,P=0.012,P=0.001,P=0.001);干预后,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空间自主交替率降低(P<0.001),游泳运动组空间自主交替率高于模型组(P<0.001),模型+Ng敲除组空间自主交替率低于模型组(P=0.032),游泳运动+Ng敲除组空间自主交替率低于游泳运动组(P<0.001)。Morris水迷宫测试显示:干预后,在水迷宫中定向导航学习的第2、和第4天,模型组逃避潜伏期较假手术组延长(P<0.001);在水迷宫定向导航学习的第2、第3和第4天游泳运动组逃避潜伏期较模型组缩短(P<0.001,P=0.037,P<0.001),而游泳运动组逃避潜伏期较游泳运动+Ng敲除组缩短(P<0.001,P=0.014,P<0.001)。在水迷宫空间探索测试中,模型组的穿越平台次数少于假手术组(P<0.001),游泳运动组的穿越平台次数多于模型组(P=0.040),模型+Ng敲除组的穿越平台次数少于模型组(P=0.033),游泳运动+Ng敲除组的穿越平台次数少于游泳运动组(P=0.022)。(2)游泳运动对慢性低灌注脑缺血模型小鼠海马LTP的影响: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在100 Hz单脉冲刺激诱导后海马CA3-CA1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field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fEPSP)斜率下降(P<0.001);与模型组相比,游泳运动组海马CA3-CA1的fEPSP斜率增加(P=0.037);与模型组相比,模型+Ng敲除组海马CA3-CA1的fEPSP斜率下降(P=0.029);与游泳运动组相比,游泳运动+Ng敲除组海马CA3-CA1的fEPSP斜率下降(P=0.011)。(3)游泳运动对慢性低灌注脑缺血模型小鼠海马突触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模型组Ng表达水平较假手术组降低(P=0.003),游泳运动组Ng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升高(P=0.029),模型+Ng敲除组Ng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组(P=0.020),游泳运动+Ng敲除组Ng表达水平低于游泳运动组(P<0.001),模型+Ng敲除组与游泳运动+Ng敲除组相比无差异(P=0.950)。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CaM表达水平下降(P=0.006),游泳运动组与模型组相比CaM表达水平升高(P=0.026),模型+Ng敲除组与模型组相比CaM表达水平下降(P=0.047),游泳运动+Ng敲除组与游泳运动组相比CaM表达水平下降(P=0.003),模型+Ng敲除组与游泳运动+Ng敲除组相比无差异(P=0.367)。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CaMKII表达水平下降(P=0.003);与模型组相比,游泳运动组CaMKII表达水平升高(P=0.044);与模型组相比,模型+Ng敲除组CaMKII表达水平下降(P=0.026);与游泳运动组相比,游泳运动+Ng敲除组CaMKII表达水平降低(P=0.002);模型+Ng敲除组与游泳运动+Ng敲除组相比无差异(P=0.490)。结论:本研究证实了游泳运动通过调控Ng的表达高慢性低灌注脑缺血致血管性认知障碍模型小鼠的空间记忆能力,同时Ng调控海马长时程增强以及激活突触可塑性钙信号转导蛋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刘珍洪[4](2020)在《基于髓鞘及少突胶质细胞损伤探讨参枝苓口服液对AD的保护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从中医心脑相关理论出发,选用“从心论治”代表方参枝苓口服液,基于髓鞘及少突胶质细胞损伤探讨其干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作用机制。AD是老年痴呆症最常见的类型。临床可表现为记忆、情志和行为障碍,对患者家庭、护理人员造成了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近年来研究表明,髓鞘损伤与AD、帕金森疾病(Parkinson’sdisease,PD)和中风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其中发现AD与髓鞘的破坏和丢失关系密切。研究发现髓鞘损伤早于认知障碍、老年斑(Senileplaque,SPs)和神经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s)等病理改变,髓鞘损伤可能在AD早期认知障碍中发挥关键作用。PI3K/Akt-mTOR通路是髓鞘形成的强大驱动力,是CNS髓鞘蛋白表达的主要驱动因素。一些研究显示神经元PI3K/Akt-mTOR信号传导的异常和持续激活是AD的早期特征。mTOR在构成髓鞘的少突胶质细胞中对脂质合成,转录因子调节,和细胞骨架具有显着作用,这是少突胶质细胞发育不可或缺的过程。除外,表观遗传阻滞、脂质代谢异常皆与AD的病理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体内实验探索参枝苓口服液是否有改善损伤髓鞘的作用,同时观察体外是否能通过保护Aβ42损伤的少突胶质细胞进而维持髓鞘完整性而防治早期AD。并基于PI3K/Akt-mTOR信号通路、表观遗传调控及脂质代谢探讨其可能机制,为参枝苓口服液保护髓鞘提供可能的证据。方法1.36只3月龄雄性APPswe/PS1dE9双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多奈哌齐组,参枝苓口服液组,每组12只。同背景、同月龄野生型C57BL/6J小鼠12只作为正常组。多奈哌齐组给予多奈哌齐(0.92mg.kg-1·d-1)灌胃给药,参枝苓口服液组给予参枝苓口服液(2.9ml·kg-1·d-1)灌胃给药。正常组和模型组灌予等体积的0.5%CMC。2.利用Y迷宫实验研究参枝苓口服液灌胃3个月后对APPswe/PS1dE9双转基因小鼠空间识别和记忆能力的影响。3.利用透射电镜研究参枝苓口服液灌胃3个月后对APPswe/PS1dE9双转基因小鼠海马中淀粉样斑块、髓鞘及少突胶质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4.利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方法研究参枝苓口服液灌胃3个月后对APPswe/PS1dE9双转基因小鼠海马中髓鞘相关蛋白MBP、PLP和MAG与Aβ42蛋白的表达变化影响。5.40只雄性SD成年大鼠(200±20g)随机分为正常组和参枝苓口服液组,参枝苓口服液组以成人(70kg)等效剂量的2倍量进行灌胃,正常组灌服等体积0.5%CMC,每天1次,连续7d,制备参枝苓口服液含药血清。6.UHPLC-MRM-MS/MS方法检测参枝苓口服液含药血清主要有效成分。7.Aβ42损伤OLN-93少突胶质细胞,建立拟AD体外细胞模型。8.利用CCK-8法筛选参枝苓口服液含药血清及阳性药多奈哌齐对OLN-93少突胶质细胞的安全剂量和有效剂量。9.利用Western blot、RT-qRCR法、免疫荧光研究参枝苓口服液含药血清对Aβ42损伤OLN-93少突胶质细胞髓鞘相关蛋白和PI3K/Akt-mTOR信号通路蛋白及mRNA表达影响。10.利用PI3K/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剂LY294002(PI3K抑制剂)及Rapamycin(mTOR抑制剂)进一步确认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参枝苓口服液髓鞘保护中的参与作用。11.利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实验观察参枝苓口服液对Aβ42损伤少突胶质细胞OLN-93的乙酰化组蛋白与MBP基因相互作用。12.利用LC-MS/MS法观察参枝苓口服液对Aβ42损伤少突胶质细胞OLN-93脂质代谢的影响。结果1.体内动物实验参枝苓口服液和阳性对照药多奈哌齐连续灌胃3个月后可以明显延长APPswe/PS1dE9双转基因小鼠在新异臂中活动的路程和持续时间。透射电镜下可观察到在损伤的少突胶质细胞附近淀粉样斑块的沉积,而正常组和治疗组未观察到。同时,透射电镜下观察到参枝苓口服液和多奈哌齐可以明显改善髓鞘板层的结构、髓磷脂的崩解以及少突胶质细胞的结构破坏。在此基础上,对各组小鼠海马进行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实验结果也显示,参枝苓口服液和多奈哌齐可以明显上调APPswe/PS1dE9双转基因小鼠海马中髓鞘相关蛋白MBP、PLP和MAG的蛋白表达。同时,APPswe/PS1dE9双转基因模型小鼠海马中观察到Aβ42的蛋白表达上调,参枝苓口服液和多奈哌齐可以明显下调小鼠海马中Aβ42的蛋白表达。2.UHPLC-MRM-MS/MS方法检测参枝苓口服液及参枝苓含药血清主要有效成分参枝苓口服液中,芍药内酯苷、肉桂酸、甘草酸、甘草苷和芍药苷这5种代谢物都能检测到。且浓度含量:甘草酸>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肉桂酸>甘草苷。参枝苓口服液大鼠含药血清中,可以检测到肉桂酸、甘草酸、甘草苷和芍药苷这4种代谢物。浓度含量:甘草酸>肉桂酸>芍药苷>甘草苷。芍药内酯苷虽然在质谱中可以检测到峰,但是信号可能与噪音相似,定量检测未检测出含量。提示,参枝苓口服液确实可以经过灌胃入血发挥作用,参枝苓口服液髓鞘保护作用可能与肉桂酸、甘草酸、甘草苷和芍药苷这4种成分密切相关。3.体外细胞实验Aβ42可以诱导OLN-93少突胶质细胞引起损伤,100μMAβ42孵育细胞16h以及1μM、10μM和100μM的Aβ42孵育细胞24h和48h后可以明显降低细胞活力。同时,1~100μM的Aβ42孵育细胞24h,细胞的损伤率明显增加。1~100μM的Aβ42孵育24h可以对细胞形态造成破坏,引起细胞固缩,碎裂,死亡。并且,Aβ42孵育24h可以显着升高OLN-93细胞的凋亡水平。用CCK-8法筛选参枝苓口服液含药血清和多奈哌齐的安全剂量、给药时间范围结果显示,1%~20%浓度的参枝苓口服液含药血清孵育3~48h对正常OLN-93细胞不具有细胞毒性,甚至16%和20%浓度的参枝苓口服液含药血清孵育24h和48h可以显着提高正常OLN-93细胞的细胞活力。多奈哌齐对正常OLN-93细胞的安全剂量及时间为:孵育 3h(0.01μM,0.1μM,1 μM,10μM,100μM);孵育 24h(0.01 μM,0.1 μM,1μM,10μM,100μM);孵育 48h(0.01 μM,0.1μM,1 μM,10μM)。CCK-8法筛选参枝苓口服液含药血清和多奈哌齐的有效剂量、给药时间范围,16%,20%参枝苓口服液含药血清孵育24h及48h。1 μM,10μM和100μM多奈哌齐孵育3h或24h;0.1μM,1μM和10μM多奈哌齐孵育48h。Aβ42损伤OLN-93少突胶质细胞,与体内动物实验一致,表现为Aβ42明显下调少突胶质细胞髓鞘相关蛋白MBP、PLP、MAG和MOG的表达,并且下调MBP和PLP的mRNA表达水平,而参枝苓口服液含药血清和多奈哌齐干预后可以明显逆转这些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另一方面,Aβ42损伤OLN-93少突胶质细胞还表现为引起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异常。Aβ42不仅可以下调PI3K,Akt及mTOR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还可以明显下调p-PI3K,p-Akt及p-mTOR的蛋白表达水平,而参枝苓口服液含药血清和多奈哌齐干预后可以明显逆转这些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参枝苓口服液含药血清和多奈哌齐对Aβ42损伤OLN-93少突胶质细胞的保护作用可以被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抑制剂完全逆转,具体表现为,无论是使用LY294002,Rapamycin还是联合使用LY294002与Rapamycin都可以完全逆转参枝苓口服液含药血清和多奈哌齐上调MBP的能力。CHIP实验显示:Aβ42损伤OLN-93少突胶质细胞后组蛋白H3乙酰化水平升高。多奈哌齐和参枝苓口服液含药血清下调组蛋白H3乙酰化水平。同时,Aβ42损伤OLN-93少突胶质细胞后,更多的基因MBP发生了组蛋白H3乙酰化。多奈哌齐和参枝苓口服液含药血清可以下调组蛋白H3乙酰化的MBP基因水平。脂质代谢结果显示:正常组的CL、PA、PC、PE、PG、PI、PS显着高于模型组。模型组的Cer、DG、SM和TG显着高于正常组。两组Cerp、Hex2Cer、HexCer和Sphingosine含量均等。多奈哌齐的Cer、CL、PA、PC、PE、PG、PI、PS显着高于模型组。模型组的SM和TG明显高于多奈哌齐组。参枝苓口服液的Cer、DG、CL、PA、PC、PE、PG、PI、PS、SM显着高于模型组。模型组的TG明显高于参枝苓口服液组。结论参枝苓口服液具有改善损伤髓鞘的作用,同时参枝苓口服液含药血清能保护Aβ42损伤的少突胶质细胞进而维持髓鞘完整性而防治早期AD。参枝苓口服液的髓鞘保护作用与PI3K/Akt-mTOR信号通路、表观遗传调控及脂质代谢密切相关。首先,参枝苓口服液可能通过上调PI3K,Akt及mTOR mRNA的水平,引起PI3K,Akt及mTOR蛋白的表达水平上调,增加PI3K,Akt及mTOR的磷酸化,增强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活性,从而发挥少突胶质细胞及髓鞘保护作用。其次,参枝苓口服液通过下调组蛋白H3乙酰化水平、下调组蛋白H3乙酰化的MBP基因水平从而保护少突胶质细胞。再者,参枝苓口服液通过上调CL、PA、PC、PE、PG、PI、PS的含量,下调TG含量,调整脂质代谢紊乱从而保护少突胶质细胞。最后,参枝苓口服液髓鞘保护作用的物质基础则可能与肉桂酸、甘草酸、甘草苷和芍药苷这4种成分密切相关。
余超超[5](2020)在《预电针调控中缝背核GSK3 β/mTOR通路防治AD样大鼠认知损伤的表观遗传学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结合国际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研究日趋重在防治的主流研究趋势,结合衰老、表观遗传修饰与AD病理发生发展的高度相关性,以中缝背核GSK3β/m TOR信号通路介导的神经原纤维缠结的形成和自噬清除过程为切入点,旨在探讨预针刺对D-半乳糖诱导的AD样病理模型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初步阐明预针刺防治AD样病理大鼠认知损伤的效应及表观遗传学作用机制,以期为促进、推广针灸“治未病”防治AD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方法3月龄Sprague Dawley雄性大鼠7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预电针+抑制剂组、抑制剂组、预针刺组、预电针组,每组12只。各组大鼠在相同的环境下饲养,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予D-半乳糖(120mg/kg/天)连续腹腔注射7周。预电针+抑制剂组、预针刺组、预电针组大鼠自造模第一日起予针刺百会、肾俞干预。百会穴向前平刺3-5mm,肾俞穴向脊柱方向斜刺3-5mm,接上HANS-200A型电针治疗仪,一对导线分别接百会和肾俞穴,左右侧肾俞隔日交替使用。电针频率50Hz,电流1m A,以穴位局部颤动为佳,留针20min,每日1次,共治疗7周。预针刺组不接电针仪。另外,预电针+抑制剂组、抑制剂组在造模的第7周,加予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5-aza-2’-deoxycytidine处理(腹腔注射给药,0.4mg/kg/天)。正常组、模型组在其他组干预时进行相同的抓取捆绑固定。各组大鼠干预结束后进行开放旷场实验、Morris水迷宫实验等行为学检测。行为学实验结束后进行新鲜海马、中缝背核组织取材和灌注取材并进行指标检测。应用透射电镜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微管情况、突触后致密带厚度和突触间隙宽度;应用高尔基染色法观察海马CA1区树突棘密度;应用Western-Blot法检测中缝背核GSK3β、GSK3β-p Tyr216、GSK3β-p Ser9、m TOR、m TOR-p S2448、LC3I/LC3II、Tau-5、Taup S262、PHF-1、DNMT1的蛋白表达水平,海马Tau-5、Tau-p S262、PHF-1的蛋白表达水平;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中缝背核PHF-1的表达及定位,应用免疫荧光检测中缝背核DNMT1、GSK3β的表达及定位;应用RT-PCR法检测中缝背核GSK3βm RNA表达水平;应用重亚硫酸盐测序法检测中缝背核GSK3β基因启动子区Cp G岛的甲基化水平。结果1.预电针和预针刺均能够改善D-半乳糖诱导的AD样病理大鼠的认知损伤,且预电针的保护效应强于预针刺(1)旷场实验结果:模型组大鼠的运动距离、直立次数和中央区域停留时间较之正常组均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DNMT1抑制剂可加重此抑郁样行为(P<0.01),而预电针+DNMT1抑制剂组、预电针组大鼠的抑郁样行为却得到明显缓解(P<0.01)。另外,预电针组大鼠的运动距离、直立次数和中央区域停留时间均显着高于预电针+DNMT1抑制剂组(P<0.01)。同时,预针刺组大鼠的运动距离、直立次数和中央区域停留时间高于模型组(P<0.01)但均低于预电针组(P<0.05;P<0.01),说明预电针防治D-半乳糖诱导的AD样病理大鼠抑郁情绪的效应强于预针刺。(2)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显着延长(P<0.01),抑制剂组的逃避潜伏期较之模型组显着延长(P<0.01),其他干预组预电针+抑制剂组、预针刺组和预电针组的逃避潜伏期较之模型组均显着减短(P<0.01)。同时,预电针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较预针刺组短(P<0.01)。空间探索实验中,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在目标象限探索时间显着降低(P<0.01)。干预结束后,与模型组相比,预电针+抑制剂组、预针刺组、预电针组大鼠在目标象限中的探索时间均延长(P<0.01),且其运动轨迹亦主要集中分布在目标平台周围,而抑制剂组大鼠在目标象限中的探索时间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预电针干预较预针刺干预的保护效应更佳。2.预电针、预针刺均能够改善D-半乳糖诱导的AD样病理大鼠海马CA1区的突触损伤和神经元微管损伤,且预电针的保护效应强于预针刺(1)树突棘高尔基染色结果:与正常组相比,其余大鼠海马CA1区树突棘密度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抑制剂组的树突棘密度显着降低(P<0.01),而预电针+抑制剂组大鼠海马CA1区的树突棘密度与模型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变化。同时,预针刺组和预电针组均能升高AD样大鼠海马CA1区的树突棘密度(P<0.05,P<0.01),且预电针组大鼠的树突棘密度较预针刺要高(P<0.01)。(2)突触后致密带厚度和突触间隙结果:各组大鼠海马CA1区的突触间隙宽度均无统计学差异变化。而在影响突触后致密带厚度方面,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的突触后致密带厚度显着减小(P<0.01),抑制剂组的突触后致密带厚度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预针刺、预电针干预能够提高突触后致密带厚度(P<0.01),且预电针+抑制剂能逆转抑制剂的突触损伤效应,提高突触后致密带厚度(P<0.01)。但是,预针刺组和预电针组大鼠海马CA1区的突触后致密带厚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神经元微管结果:正常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轴突内微管排列紧密、致密,成交叉致密网状结构,微管无异常断裂现象。模型组大鼠CA1区神经元轴突内微管稀疏,以断裂形式散在分布,可见自噬体存在。抑制剂组大鼠神经元轴突内微管固缩,微管排列杂乱无章,呈云絮样分布,线粒体固缩变性,可见自噬体。预电针+抑制剂组大鼠神经元轴突内微管分布稀疏,但较抑制剂组、模型组致密、微管长度较长,无云絮样分布。预针刺组和预电针组大鼠CA1区神经元轴突内微管致密、排列均匀,无明显异常断裂现象,可见自噬体分布。3.预电针、预针刺均能抑制AD样病理大鼠中缝背核GSK3β/m TOR信号通路和NFTs的沉积,但预电针仅在抑制tau蛋白磷酸化效应上强于预针刺(1)中缝背核NFTs免疫组化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NFTs水平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预针刺组、预电针组大鼠NFTs水平均降低(P<0.01)。抑制剂组和模型组比较,NFTs水平显着升高(P<0.01),而预电针+抑制剂组大鼠NFTs水平较之模型组显着下降(P<0.01)。另外,预针刺组和预电针组大鼠NFTs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中缝背核、海马tau蛋白磷酸化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中缝背核tau-5,PHF-1和tau-p S262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较之模型组,预电针+抑制剂组、预针刺组、预电针组tau-5,PHF-1和tau-p S262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但仍高于正常组(P<0.01),而抑制剂组tau-5,PHF-1和tau-p S262相对表达量与模型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仍高于正常组(P<0.01)。另外,预电针较预针刺更能显着抑制tau蛋白异常过度磷酸化(P<0.05或P<0.01)。(3)中缝背核GSK3β/m TOR通路相关蛋白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GSK3β、GSK3β活性位点GSK3β-p Tyr216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GSK3β抑制位点GSK3β-p Ser9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较之模型组,预针刺组、预电针组大鼠中缝背核区GSK3β、GSK3β-p Tyr216的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或P<0.01)但仍高于正常组,GSK3β-p Ser9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但仍低于正常组。抑制剂组大鼠GSK3β、GSK3β-p Tyr216的相对表达量较之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GSK3β-p Ser9的相对表达量却显着降低(P<0.01)。同时,与模型组比较,预电针+抑制剂干预能显着下调中缝背核区GSK3β、GSK3β-p Tyr216水平(P<0.01)但仍高于正常组,而GSK3β-p Ser9的相对表达量差异却无统计学差异。另外,预针刺和预电针抑制GSK3β活性的作用大小无统计学差异。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中缝背核区m TOR,m TOR活性位点m TORp S2448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LC3I/LC3II比值显着升高(P<0.01)。较之模型组,预针刺组、预电针组大鼠m TOR、m TORp S2448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LC3I/LC3II比值显着降低(P<0.01)。另外,较之预电针组,预针刺组m TOR、m TOR-p S2448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或P<0.01)。与模型组相比,抑制剂组大鼠m TOR、m TOR-p S2448相对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预电针+抑制剂组干预能够上调m TOR、m TOR-p S2448相对表达量(P<0.01或P<0.05)。4.预电针、预针刺均能够降低AD样病理大鼠中缝背核GSK3β基因启动子区Cp G岛的甲基化水平并抑制GSK3β基因的转录及表达,但预电针仅在抑制GSK3β基因转录的效应上强于预针刺(1)中缝背核DNMT1 WB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中缝背核DNA甲基转移酶DNMT1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较之模型组,DNMT1抑制剂组DNMT1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预电针+抑制剂组、预针刺组、预电针组大鼠中缝背核区DNMT1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或P<0.01)但仍低于正常组(P<0.01或P<0.05)。另外,预电针对DNMT1抑制剂的阻断效应要强于预针刺(P<0.05)。(2)中缝背核DNMT1免疫荧光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DNMT1阳性细胞率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抑制剂组DNMT1阳性细胞率显着降低(P<0.05),而预电针+抑制剂组、预针刺组、预电针组DNMT1阳性细胞率显着升高(P<0.01)但仍低于正常组(P<0.01),且预电针对DNMT1抑制剂的阻断效应要强于预针刺(P<0.05)。(3)中缝背核GSK3β基因启动子区Cp G岛的甲基化水平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GSK3β基因启动子区Cp G岛甲基化水平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抑制剂组大鼠GSK3β基因启动子区Cp G岛甲基化水平显着下降(P<0.05),而预电针+抑制剂组、预针刺组、预电针组大鼠GSK3β基因启动子区Cp G岛甲基化水平显着升高(P<0.05或P<0.01),但仍低于正常组水平(P<0.01)。预针刺和预电针组大鼠GSK3β基因启动子区Cp G岛甲基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差异。另外,通过对GSK3β基因启动子区Cp G岛甲基化位点比较分析发现,位点118、215、284、26、57、221、205等位点为针刺效应靶点。(4)中缝背核GSK3βRT-PCR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GSK3βm 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说明D-半乳糖诱导的AD样病理大鼠中缝背核区GSK3β基因转录水平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抑制剂组大鼠GSK3βm 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而预电针+抑制剂组、预针刺组、预电针组GSK3βm RNA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但仍高于正常组水平(P<0.01),且预电针较预针刺干预更能显着降低GSK3βm RNA相对表达量(P<0.01)。(5)中缝背核GSK3β免疫荧光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GSK3β阳性细胞率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抑制剂组GSK3β阳性细胞率无统计学差异,而预电针+抑制剂组、预针刺组、预电针组GSK3β阳性细胞率显着降低(P<0.05或P<0.01)但仍高于正常组(P<0.01或P<0.05)。预针刺组和预电针组间中缝背核区GSK3β阳性细胞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预电针和预针刺均能够改善D-半乳糖诱导的AD样病理模型鼠的抑郁情绪和空间学习记忆能力,且预电针的保护效应较之预针刺佳。通过抑制NFTs沉积、减轻神经元微管损伤和突触功能障碍可能是预电针、预针刺防治AD样病理模型鼠认知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2.预电针和预针刺均能够通过抑制D-半乳糖诱导的AD样病理模型鼠中缝背核GSK3β/m TOR通路,从NFTs的生成和自噬清除两方面途径抑制中缝背核NFTs的沉积,且预电针较预针刺抑制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的效应强,但在促进NFTs自噬清除的效应上无差异。3.预电针和预针刺均能够上调D-半乳糖诱导的AD样病理大鼠中缝背核区GSK3β基因启动子区Cp G岛甲基化水平,抑制GSK3β基因的转录和表达,从而抑制GSK3β/m TOR通路,进而抑制NFTs的生成和促进其自噬清除。但预电针仅在抑制GSK3β基因转录的效应上强于预针刺,提示其他表观遗传修饰机制可能参与预电针对GSK3β基因转录的抑制作用。
郑清[6](2020)在《预电针调控PI3K/AKT/mTOR信号通路对AD样大鼠学习记忆认知障碍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实验在针灸“治未病”理论指导下,探究电针百会、肾俞穴对D-半乳糖诱导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样大鼠学习记忆和认知障碍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制是否通过调控自噬相关通路PI3K/AKT/mTOR轴,诱导自噬发生,促进海马神经元内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s)清除,减轻神经突触损伤,从而改善阿尔茨海默病(AD)样大鼠学习认知能力,为促进、推广针灸“治未病”防治AD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方法:将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和假电针组,每组12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予D-半乳糖120mg/kg/d连续腹腔注射7周以建立AD样病理模型。电针组、假电针组于每日腹腔注射后针刺“百会”、“肾俞”,并连接电针治疗仪,每次20min,其中电针组刺入穴位后通电,假电针组仅刺入皮肤且不通电。干预结束后,采用Morris水迷宫和开放旷场评估各组大鼠的学习认知能力,透射电镜观察海马区突触数密度,免疫组化观察海马区PHF-1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海马区自噬相关蛋白PI3K、AKT、P-AKT、mTOR表达水平。结果:1.预电针对各组大鼠行为学的影响在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中,第1天各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着训练天数的增加其逃避潜伏期均有所降低。与空白对照组第2-5天同时间相比,模型组和假电针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显着较长(P<0.01);电针组第2天逃避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天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4-5天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第2-5天同时间比较,电针组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假电针组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电针组相比,电针组大鼠第2-5天同时间逃避潜伏期显着缩短(P<0.01)。在Morris水迷宫空间探索实验中,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假电针组经过原平台象限时间较长,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组和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对比,电针组大鼠经过原平台象限时间比率明显增加(P<0.01);假电针组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电针组相比,电针组大鼠经过原平台象限的时间显着延长(P<0.01)。在旷场实验中,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假电针组大鼠运动距离,直立次数和中心区域运动时间有明显增加(P<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组和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对比,电针组大鼠运动距离,直立次数和中心区域运动时间比率都有明显增加(P<0.01);假电针组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电针组相比,电针组大鼠以上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预电针对各组大鼠海马突触数密度和突触形态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与假电针组大鼠海马区突触数密度明显较少(P<0.01);电针组和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大鼠海马区突触数密度明显较高(P<0.01);假电针组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电针组相比,电针组大鼠突触数密度明显增高(P<0.01)。模型组大鼠海马区出现神经元突触结构融合、后膜致密物质稀疏,前后膜界限不清,完整突触数量减少的现象;电针组海马区病理形态学显示优于模型组,电针组大鼠海马区神经元突触结构恢复近正常水平。3.各组大鼠海马区PHF-1的表达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与假电针组大鼠海马区PHF-1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电针组和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大鼠海马区PHF-1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假电针组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电针组相比,电针组大鼠PHF-1阳性表达降低(P<0.01)。4.各组大鼠海马PI3K、AKT、P-AKT、mTOR表达比较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与假电针组大鼠海马区PI3K、AKT、P-AKT、mTOR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增多(P<0.01);电针组以上蛋白表达与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假电针组与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大鼠海马区PI3K、AKT、P-AKT、mTOR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假电针组PI3K的表达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电针组相比,电针组大鼠自噬相关蛋白表达降低(P<0.01)。结论:1.预电针可以改善AD样病变模型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和认知功能。2.预电针可以改善AD样病变模型大鼠海马区突触损伤程度,促使突触数密度增加,促进突触再生,说明预电针可能通过改善海马区突触的形态学结构,提升AD病理模型大鼠的学习与认知能力。3.预电针可以通过抑制AD样病变模型大鼠海马区NFTs的病理性沉积,减轻突触毒性,改善大鼠的学习认知功能。4.预电针可以下调AD样病变模型大鼠海马区自噬相关蛋白PI3K、AKT、P-AKT、mTOR的表达水平,诱导自噬的发生。说明预电针治疗能改善AD样大鼠的学习记忆和认知障碍,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PI3K/AKT/mTOR信号通路,诱导自噬,促进NFTs清除,减轻神经突触损伤,进而改善学习记忆认知功能,从而达到防治AD的作用。
吴东南[7](2020)在《基于突触可塑性与神经炎症研究酸枣仁汤改善睡眠剥夺大鼠学习记忆的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理论研究部分通过总结中医对失眠、学习记忆障碍与酸枣仁汤的认识,旨在为酸枣仁汤防治失眠引起的学习记忆障碍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研究部分通过构建慢性睡眠剥夺大鼠模型,并予酸枣仁汤干预,观察干预前后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突触可塑性、NLRP3炎性小体等的变化,旨在明确酸枣仁汤介导突触可塑性与神经炎症改善大鼠学习记忆的作用机制。方法:1.理论部分:基于中医古籍与近年来的文献资料,总结中医对失眠病症、学习记忆障碍病名、病因、病机的认识,对失眠与学习记忆障碍之间的关联进行阐述,并结合酸枣仁汤的组方分析和临床实验研究,为酸枣仁汤防治失眠引起的学习记忆障碍提供理论依据。2.实验部分:将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正常对照组(Normal control Group,NG)、模型组(Model Group,MOD)、艾司唑仑组(ESTazolam Group,EST)、酸枣仁汤低剂量组(Suanzaoren Decoction Low-dose Group,SZRDL)和酸枣仁汤高剂量组(Suanzaoren Decoction High-dose Group,SZRDH),每组12只。NG组常规饲养,不造模,其他4组通过多平台水环境法建立慢性睡眠剥夺模型。除NG组外,其他4组每天连续睡眠剥夺12h,持续剥夺30d。造模和给药同时进行,NG组和MOD组按照10mL·kg-1·d-1的剂量灌胃纯水,EST组按照0.54mg·kg-1·d-1,10mL·kg-1·d-1的剂量灌胃艾司唑仑药液,SZRDL组按照4.59g·kg-1·d-1,10mL·kg-1·d-1的剂量灌胃酸枣仁汤药液,SZRDH组按照18.36mg·kg-1·d-1,10mL·kg-1·d-1的剂量灌胃酸枣仁汤药液。观察造模及给药期间各组大鼠的精神、饮食、摄水及体重等一般情况。灌胃结束之后进行以下的实验: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与跳台实验评价各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采用自主活动箱观察各组大鼠的自主活动的能力;采用尼氏染色法和高尔基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突触的病理形态变化;通过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观察突触可塑性关键蛋白PSD95、SYP及突触信号传递的关键蛋白NMDAR1(NR1)、NMDAR2A(NR2A)、NMDAR2B(NR2B)的表达水平;采用ELISA检测血清和海马中IL-1β和TNF-α的表达水平;采用Real time-PCR检测海马中IL-1β、TNF-αmRNA表达水平;采用Real time-PCR、免疫组化和western bolt检测NLRP3炎症小体通路中NLRP3、ASC、caspase-1、IL-1β、IL-18关键因子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结果:1.理论研究结果失眠属于中医“不寐”病症范畴,失眠的中医病因复杂繁多,以情志异常、饮食不节、外淫邪气等多见,这些病因引起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亏虚进而导致失眠病症。学习记忆障碍属于中医“健忘”范畴,失眠与学习记忆障碍关系密切,一方面,阴血亏虚,神失所养是两者重要的共同病机;另一方面,失眠可引起学习记忆损害。因此,养血安神法是防治失眠与学习记忆损害重要的治法。酸枣仁汤作为养血安神法的代表方剂,近年来研究显示酸枣仁汤不仅能改善睡眠,减轻焦虑抑郁,还能改善学习记忆,为酸枣仁汤防治失眠引起的学习记忆损害提供理论依据。2.实验一结果2.1各组大鼠一般情况:睡眠剥夺及给药期间,NG组大鼠一般情况良好,毛发致密有光泽,尾巴、爪子颜色色红有光泽,精神良好,反应灵敏,摄食、饮水和二便无明显异常。与NG组比较,MOD组大鼠在睡眠剥夺前3天,摄食稍有增加,烦躁易激怒,但此后出现摄食和饮水明显减少,毛发无光泽易脱落,尾巴、爪子色泽偏淡无光泽,精神萎靡,神情呆滞,反应迟钝,时有落水现象。与MOD组比较,SZRDL组和SZRTH组大鼠摄食和饮水明显增加,毛发脱落较少,精神较振奋,警觉力增加。但EST组大鼠表现有精神萎靡、反映迟钝、嗜睡等趋向。2.2各组大鼠体重变化:睡眠剥夺及给药期间,NG组大鼠体重迅速增加。MOD组大鼠体重略有增加,但其增幅明显低于NG组大鼠。EST组、SZRDL组和SZRTH组大鼠体重也有增加,但其增幅明显低于NG组大鼠。与NG组大鼠比较,MOD组大鼠体重偏低,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OD组大鼠比较,EST组、SZRDL组和SZRTH组大鼠体重有所增加,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3 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定位航行试验结果:与NG组比较,MOD组大鼠上平台潜伏期和游泳总路程明显增加(P<0.01)。与MOD比较,SZRDL组和SZRDH组大鼠上平台潜伏期和游泳总路程均有不同程度减少(P<0.01,P<0.05),EST组大鼠上平台潜伏期和游泳总路程也有减少,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ZRDL组比较,SZRDH组大鼠上平台潜伏期和游泳总路程均有减少,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间探查试验:与NG组比较,MOD组大鼠穿越平台的次数与目标象限时间显着减少(P<0.01),而第1次抵原平台时间则明显增加(P<0.01)。与MOD组比较,SZRDL组和SZRDH组大鼠穿越平台次数和目标象限时间有所增加(P<0.01,P<0.05),而第1次抵原平台时间则有所减少(P<0.05);与MOD组比较,EST组大鼠大鼠穿越平台次数和目标象限时间增加、第1次抵原平台时间则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ZRDL组比较,SZRDH组大鼠穿越平台次数、目标象限时间和第1次抵原平台时间均有变化,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4跳台实验结果:与NG组比较,MOD组大鼠出错次数明显增加(P<0.01),而潜伏期则明显减少(P<0.01)。与MOD组比较,SZRDL组和SZRDH组大鼠出错次数均有不同程度减少(P<0.01,P<0.05),而潜伏期则有不同程度增加(P<0.01,P<0.05),EST组大鼠大鼠出错次数减少、潜伏期增加,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ZRDL组比较,SZRDH组大鼠出错次数和潜伏期均有变化,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5自主活动实验结果:与NG组比较,MOD组大鼠活动时间和运动距离显着增加(P<0.01),静止时间有所减少(P<0.05)。与MOD组比较,EST组、SZRDL组和SZRDH组大鼠活动时间和运动距离减少(P<0.01,P<0.05),静止时间增加(P<0.01,P<0.05)。与SZRDL组比较,SZRDH组大鼠运动距离、活动时间和静止时间均有变化,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二结果3.1尼氏染色结果:NG组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清晰完整,排列紧密,细胞结构完整,细胞内核仁清晰,胞质内可见丰富的尼氏小体。MOD组大鼠神经元排列欠规则,细胞周围间隙增宽,胞质内尼氏小体明显减少。而给予睡眠剥夺大鼠酸枣仁汤后,SZRDL组和SZRDH组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排列好转,尼氏体减少得以改善。但给予睡眠剥夺大鼠艾司唑仑,EST组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排列紊乱和尼氏体数量减少情况改善不明显。通过对各组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数量统计,我们发现MOD组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P<0.01)。与MOD组比较,SZRDL组和SZRDH组海马CA3区神经元数量有所增加(P<0.01,P<0.05),EST组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数量变化不明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ZRDL组比较,SZRDH组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数量变化不明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2高尔基染色结果:NG组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树突棘数量丰富且密度较高。与NG组比较,MOD组大鼠CA3区神经元树突棘密度明显减少(P<0.01)。与MOD组比较,SZRDL组和SZRDH组海马CA3区神经元树突棘密度有所增加(P<0.01,P<0.05),EST组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树突棘密度也有所增加,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ZRDL组比较,SZRDH组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树突棘密度变化不明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3免疫组化实验结果:与NG组比较,MOD组大鼠海马CA3区NR1、NR2A和NR2B的IOD值明显减少(P<0.01)。与MOD组比较,SZRDL组和SZRDH组大鼠海马CA3区NR1、NR2A和NR2B的IOD值有所增加(P<0.01,P<0.05),EST组大鼠海马CA3区NR1、NR2A和NR2B的IOD值变化不明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ZRDL组比较,SZRDH组大鼠海马CA3区NR1、NR2A和NR2B的IOD值变化不明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4免疫荧光实验结果:与NG组比较,MOD组大鼠海马CA3区PSD95和SYP的绿色荧光强度和荧光数量明显减少。与MOD组比较,SZRDL组和SZRDH组大鼠海马CA3区PSD95和SYP的绿色荧光强度和荧光数量有所增加,而EST组大鼠海马CA3区PSD95和SYP的绿色荧光强度和荧光数量变化不明显。与SZRDL组比较,SZRDH组大鼠海马CA3区PSD95和SYP的绿色荧光强度和荧光数量变化不明显。4.实验三结果4.1ELISA实验结果:与NG组比较,MOD组大鼠血清和海马中IL-1β、TNF-α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MOD组比较,SZRDL组和SZRDH组大鼠血清和海马中IL-1β、TNF-α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1,P<0.05),EST组大鼠血清和海马中IL-1β、TNF-α表达量变化不明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ZRDL组比较,SZRDH组大鼠血清和海马中IL-1β、TNF-α的表达量变化也不明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4.2Real time-PCR实验结果:与NG组比较,MOD组大鼠海马中IL-1β、TNF-αmRNA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MOD组比较,SZRDL组和SZRDH组大鼠海马中IL-1β、TNF-αmRNA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1,P<0.05),EST组大鼠海马中IL-1β、TNF-αmRNA表达量变化不明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ZRDL组比较,SZRDH组大鼠海马中IL-1β、TNF-αmRNA的表达量变化也不明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实验四结果5.1Real time-PCR实验结果:与NG组比较,MOD组大鼠海马中NLRP3、ASC、caspase-1、IL-18 mRNA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MOD组比较,SZRDL组和SZRDH组大鼠海马中NLRP3、ASC、caspase-1、IL-18 mRNA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1,P<0.05),EST组大鼠海马中NLRP3、ASC、caspase-1、IL-18 mRNA表达量也有所减少,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ZRDL组比较,SZRDH组大鼠海马中NLRP3、ASC、caspase-1、IL-18 mRNA表达量变化不明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5.2免疫组化实验结果:与NG组比较,MOD组大鼠海马中NLRP3、ASC、Caspase-1、IL-1β、IL-18的IOD值明显升高(P<0.01)。与MOD组比较,SZRDL组和SZRDH组大鼠海马中NLRP3、ASC、Caspase-1、IL-1β、IL-18的IOD值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1,P<0.05),EST组大鼠海马中NLRP3、ASC、Caspase-1、IL-1β、IL-18的IOD值变化不明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ZRDL组比较,SZRDH组大鼠海马中NLRP3、ASC、Caspase-1、IL-1β、IL-18的IOD值变化不明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5.3Western bolt实验结果:与NG组比较,MOD组大鼠海马中NLRP3、ASC、caspase-1、IL-1β、IL-18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MOD组比较,SZRDL组和SZRDH组大鼠海马中NLRP3、ASC、caspase-1、IL-1β、IL-18蛋白表达量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1,P<0.05),EST组大鼠海马中NLRP3、ASC、caspase-1、IL-1β、IL-18蛋白表达量有所减少,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ZRDL组比较,SZRDH组大鼠海马中NLRP3、ASC、caspase-1、IL-1β、IL-18蛋白表达量变化不明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理论研究结论:阴血亏虚,神失所养是失眠与学习记忆障碍重要的共同病机,酸枣仁汤作为养血安神法的代表方剂是防治失眠与学习记忆障碍的重要方药。2.慢性睡眠剥夺可引起大鼠出现学习记忆障碍和焦虑样行为,酸枣仁汤可以改善睡眠剥夺引起的学习记忆障碍和焦虑样行为;3.睡眠剥夺可以导致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受损,酸枣仁汤则可通过调节突触可塑性关键蛋白PSD95、SYP及突触信号传递关键蛋白NMDAR1(NR1)、NMDAR2A(NR2A)、NMDAR2B(NR2B)的表达水平以改善神经元突触损伤;4.睡眠剥夺可引起大鼠血清和海马中出现炎性反应,酸枣仁汤可通过抑制IL-1β和TNF-α的表达水平减轻睡眠剥夺模型大鼠脑内神经炎症;5.酸枣仁汤可通过抑制NLRP3炎性小体通路,减轻神经炎症防治睡眠剥夺引起的学习记忆障碍和焦虑样行为。
韩诚[8](2019)在《从“肾脑相关”论衰老学习记忆功能减退的脑功能失衡机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衰老状态下学习记忆功能减退在脑不同层次阴阳失衡的表现和发生机制,初步阐明地黄饮子对衰老模型小鼠海马突触可塑性的作用机制,为补肾健脑法提供现代生物学依据。方法:采用理论探讨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1、理论探讨:系统梳理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对衰老及学习认知的认识,探讨从肾论治衰老学习记忆功能减退的可能性。2、实验研究:(1)实验分组:设正常对照组、衰老模型组、地黄饮子(低、中、高剂量)组和盐酸美金刚阳性药物组共计6组。其中,以6月龄雄性SAMP8小鼠作为衰老动物模型,以同月龄雄性SAMR1小鼠为正常对照,其他各组采用同月龄雄性SAMP8小鼠并给予药物干预。(2)给药干预:各组动物正常饮食条件喂养至5月龄后,从第6个月开始地黄饮子(低、中、高剂量)组小鼠分别每天灌胃不同浓度的地黄饮子水煎液(7.51g/kg·d、15.02g/kg·d、30.04g/kg·d),盐酸美金刚组小鼠灌胃盐酸美金刚混悬液(3.03mg/kg·d),正常对照组和衰老模型组动物小鼠灌胃等量溶媒。各组动物每天灌胃给药1次,连续1个月后,进行如下指标检测。(3)学习记忆能力评价:采用Morris水迷宫和新物体识别实验方法评价各组小鼠的空间学习能力、空间参考记忆力和新物体识别能力。(4)突触结构可塑性检测:采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各组小鼠神经元和突触结构的形态变化。(5)突触功能可塑性检测:对各组小鼠海马内“schaffer侧枝-CA1区”突触回路进行在体场电位记录实验,观察LTP和LTD现象,评价突触传递效率。(6)海马神经递质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方法检测各组小鼠海马组织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含量的差异。(7)谷氨酸受体和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II的检测: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小鼠海马组织AMPAR2、NMDAR1、pNMDAR1、NMDA2A、pNMDA2A、NMDA2B、pNMDA2B、CaMKII、pCaMKII共9个蛋白的含量和磷酸化水平。结果:1.理论研究结果:基于“肾脑相关”理论,从经络联系、精髓关系、元神、肾志与脑神的关系,以及阴阳变化5个方面探讨了从肾论治衰老学习记忆功能减退的可能性;并且基于阴阳学说理论,认为现代脑科学相关研究成果都是阴阳之象,是对中医阴阳理论的丰富和扩展,用阴阳的思维模式去认识脑具有可行性。2.实验研究结果:(1)行为学检测结果:Morris水迷宫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衰老模型组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显着下降(P<0.05);与衰老模型组相比,地黄饮子高剂量可以有效提升小鼠空间辨识和记忆提取能力,减少空间搜索时间(P<0.05);新物体识别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衰老模型组小鼠记忆力受损(P<0.05);与衰老模型组相比,地黄饮子高、中剂量均能使小鼠准确区分被更换的物体(P<0.05),并增加其对新物体辨识的时间(P<0.01)。(2)在体场电位记录结果:快速老化的SAMP8小鼠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经过200Hz的高频刺激后增幅不明显,LTP效应明显低于相同月龄的抗老化SAMR1小鼠(P<0.001),给予地黄饮子治疗后,则可以有效增强模型小鼠的LTP效应(P<0.05)。而在2Hz的低频刺激下,各组小鼠LTD的易化效应和EPSP的抑制程度具有明显的差异。与6月龄的快速老化SAMP8小鼠相比,相同月龄的抗老化SAMR1小鼠LTD效应仅在低频刺激后的小段时间内受到强化,随着时间流逝,其LTD易化现象逐渐恢复,突触后的兴奋性电位逐渐恢复正常(P<0.001);给予地黄饮子治疗后,地黄饮子高剂量组小鼠的LTD效应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P<0.05)。(3)透射电镜检测结果:通过透射电镜我们可以观察到,模型组小鼠的海马CA1区神经元细胞损伤、突触间隙增大或消失,突触前、后膜不清晰,突触小泡减少,突触后致密物质变薄;线粒体结构崩解,嵴断裂或溶解。给予地黄饮子灌胃治疗后,神经元细胞器损伤减少,突触结构得到修复。(4)ELISA检测结果:衰老模型组小鼠海马内Glu与GABA含量显着增加(P<0.001),经过药物治疗后,各组小鼠海马内Glu与GABA含量均有所降低,尤其是地黄饮子高剂量组的Glu与GABA含量降低最明显(P<0.01)。(5)WB检测结果:SAMP8模型小鼠海马内AMPAR2、NMDAR1和NMDA2B的含量升高(P<0.05),CaMKII含量降低(P<0.05),pNMDAR1、pNMDA2A和pNMDA2B的含量增高(P<0.05),pCaMKII含量降低(P<0.05)。运用地黄饮子治疗后,中剂量地黄饮子可以有效降低NMDAR1的蛋白含量(P<0.01);高剂量地黄饮子可以有效增加CaMKII的蛋白含量和磷酸化程度(P<0.05),降低AMPAR2、NMDA2B和pNMDA2B的异常表达(P<0.05)。结论:1.海马组织Glu和GABA含量增高、代谢失衡与衰老状态小鼠学习记忆功能减退有关;2.海马“schaffer侧枝-CA1区”突触回路的LTP/LTD效应失衡是衰老状态下学习记忆功能减退的脑电生理层面阴阳失衡的机制;3.海马神经细胞内钙离子超载是衰老状态下脑电生理和氨基酸神经递质层面阴阳失衡的关键因素。4.补肾方剂地黄饮子可通过调节神经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抑制钙内流而易化神经突触可塑性,从而改善衰老小鼠的学习记忆功能。
彭静[9](2019)在《涤痰汤改善痰浊证老年MCI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及突触可塑性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理论研究部分旨在从“痰邪为患”致“健忘”、“呆病”角度探讨老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的病因病机,阐明中医经典治痰古方“涤痰汤”以“健脾涤痰、益气化浊、醒脑开窍”为基本治法,治疗痰浊证老年MCI的理论依据。实验研究部分通过构建痰浊证老年MCI大鼠模型,采用一般情况观察、行为学、生物化学方法,旨在观察和分析涤痰汤对模型大鼠痰浊证表现、学习记忆能力、脂代谢情况、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并进一步采用组织形态学、神经电生理及蛋白检测方法,旨在从突触可塑性角度,探讨和分析涤痰汤改善模型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的可能机制。方法理论研究理论研究部分回顾和总结了祖国医学对于MCI病名、病位、症状等的记载与认识,并着重从“痰邪为患”角度探讨和分析了MCI病因、病机,归纳和分析了MCI的中医基础、临床和中医流行病学相关研究,结合“涤痰汤”组方分析和导师团队前期研究,为“涤痰汤”从痰论治痰浊证老年MCI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研究实验研究分两部分进行,采用SPF级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老年对照组、模型组、西药组、涤痰汤高剂量组及涤痰汤低剂量组,另设3月龄SPF级雄性SD大鼠12只为青年对照组。采用颈背部皮下注射D-半乳糖(50mg·kg-1)8周结合半高脂饲料喂食4周(前4周仅注射D-半乳糖,第5周起加喂半高脂饲料)的方法制备痰浊证老年MCI实验动物模型。各组第5周起开始灌胃,连续4周,10 ml·kg-1,每日1次。西药组给予盐酸多奈哌齐,加水制成混悬液,0.9mg·kg-1;涤痰汤低、高剂量组给药量分别按人体服用量1、2倍折算(折合成生药量为4.275g·kg-1和8.55g·kg-1);其余3组(老年对照组、模型组、青年对照组)予等容积蒸馏水。前半部分实验采用Morris水迷宫、穿梭箱实验检测评价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通过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脂水平,比色法测定海马组织中T-AOC、GSH-PX含量,观察和探讨涤痰汤对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脂代谢及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后半部分实验采用Nissl染色法观察和分析各组大鼠海马神经元数量,Golgi染色法观察和分析各组大鼠海马组织树突棘形态、数量及构成改变,神经电生理方法检测实验各组海马CA1区长时程增强效应,Western blot检测SYP、PSD95、NR2B等突触相关蛋白水平,从突触可塑性角度,探讨涤痰汤改善模型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的可能机制。结果理论研究MCI归属中医健忘、痴呆范畴,其病位在脑,发病关乎五脏,临床表现以本虚标实,虚实兼杂为主要特点,“痰邪为患”致“呆”是其重要病机。无论是“呆病多痰”、“治痰即治呆”等中医传统理论,还是现有的中医基础、临床和证候相关研究,均为从痰论治MCI提供了详实的依据。涤痰汤从痰论治认知障碍,以健脾理气化痰、益气醒神开窍为基本大法,在基础和临床研究中均表现出较好的疗效,涤痰汤组方中所有药物均含有对认知功能有益的成分,可能通过彼此间的协同增效,发挥多靶向联合作用,提升整体治疗效果。实验研究1.涤痰汤对痰浊阻窍型老年MCI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脂代谢及氧化应激的影响:(1)一般情况:模型组大鼠表现出毛皮污秽,精神萎靡,嗜卧懒动,纳差便溏等痰浊阻窍证型特征,涤痰汤对模型大鼠的痰浊证候具改善作用。(2)Morris水迷宫实验:模型组定位航行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空间探索实验显示首次穿台耗时明显延长,穿台次数明显减少,目标象限探索时间明显减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中药涤痰汤组与西药盐酸多奈哌齐组逃避潜伏期及首次穿台耗时均明显缩短,穿台次数明显增多,目标象限探索时间明显延长(P<0.01或P<0.05)。(3)穿梭箱实验: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主动回避次数明显减少、电击次数明显增多、主动回避潜伏期和电击时间均明显延长(P<0.01);给药后,与模型组比较,涤痰汤高、低剂量组、西药组大鼠主动回避次数均显着增多、电击次数均显着减少、主动回避潜伏期和电击时间均显着缩短(P<0.01或P<0.05);涤痰汤高剂量组与西药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涤痰汤高、低剂量组间相比,主动回避次数、电击次数、电击时间的改善有显着性差异(P<0.05)。(4)血脂检测: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均增高(与青年对照组比较P<0.01,与老年对照组比较P<0.05);与模型组比较,涤痰汤高剂量组TC、LDL-C、TG减低(P<0.05),TG明显减低(P<0.01),涤痰汤低剂量组TG减低(P<0.05),盐酸多奈哌齐组无明显变化(P>0.05)。(5)氧化应激指标T-AOC、GSH-PX含量检测: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T-A0C及GSH-PX含量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涤痰汤和盐酸多奈哌齐均能显着提高模型大鼠的海马T-A0C及GSH-PX含量(P<0.01或P<0.05)。2.涤痰汤对痰浊型老年MCI模型大鼠突触可塑性的影响:(1)Nissl染色: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尼氏小体形态上变小,数量上减少,数据分析显示神经元数量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涤高剂量组与西药组神经元数量增加,差异有显着性(P<0.05)。(2)Golgi染色:模型组树突棘形态不规则、排列松散、数量稀少,与老年对照组相比,树突棘总数及蘑菇状树突棘数目均显着减少(P<0.01);涤痰汤高剂量组与西药盐酸多奈哌齐组树突棘总数和蘑菇形态树突棘数量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电生理LTP检测:模型组大鼠无法顺利诱导出稳定的LTP,与对照组相比,LTP幅度低下,EPSP斜率下降明显(P<0.01);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涤痰汤组EPSP斜率和LTP幅度明显增加(P<0.01),西药组、涤痰汤低剂量组变化不明显(P>0.05)。(4)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检测: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突触相关蛋白SYP、PSD95、NR2B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涤痰汤低剂量组和西药盐酸多奈哌齐PSD95表达明显增加(P<0.01),NR2B表达亦增加(P<0.05);涤痰汤高剂量组PSD95、NR2B表达均明显增加(P<0.01),SYP表达亦增加(P<0.05)。结论1.MCI归属中医健忘、痴呆范畴,其病位在脑,发病关乎五脏,“痰邪为患”是MCI发病的重要病机,从痰论治MCI有据可依,涤痰汤可能通过组方药物的协同作用,对MCI发挥整体治疗效果。2.D-半乳糖皮下注射结合半高脂餐复合造模方式成功构建了痰浊证型MCI模型,表现为:模型大鼠出现痰浊证候、空间学习记忆障碍和回避反应能力降低、脂代谢紊乱和氧化应激受损。3.涤痰汤能改善模型大鼠痰浊证候表现、可减轻模型大鼠的脂代谢紊乱和氧化应激损伤,改善模型大鼠的海马依赖性学习记忆障碍。4.模型大鼠出现突触可塑性受损的病理改变,表现为:海马组织神经元丢失、功能减退、突触微结构和长时程增强效应受损、突触相关蛋白表达降低。5.涤痰汤可能通过修复受损的海马神经元和突触微结构损伤,增进长时程增强效应,上调突触相关蛋白SYP、PSD95、NR2B表达,改善模型大鼠的突触结构和功能损害,一定程度恢复模型大鼠受损的突触可塑性,而发挥改善学习记忆障碍的作用。
卢梦晗[10](2019)在《“通督启神”法电针对AD小鼠海马区小胶质细胞及TLR4通路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目的和意义阿尔茨海默病(AD)是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对当今老龄化社会人类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威胁,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AD主要由淀粉样蛋白β(Aβ)沉积,异常的Tau蛋白磷酸化和脑内神经免疫炎性反应等原因引起。大量研究显示,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电针疗法在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临床症状和在AD模型动物实验研究中均显现出一定的优势,本研究采用“通督启神”法指导下的不同电针(脉冲电针和音乐电针)以及不同电针结合多奈哌齐对7月龄APPswe/PS1δE9转基因小鼠进行干预,旨在探讨其对于AD模型小鼠的行为学作用差异,并从小胶质细胞活化以及TLR4通路角度探讨其发挥作用的可能机制。2研究方法7月龄APPswe/PS1δE9小鼠6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分别为:AD模型组(M组)、药物组(D组)、脉冲电针组(DZ组)、脉冲电针合药物组(DZ+D组)、音乐电针组(YZ组)及音乐电针合药物组(YZ+D组)。以7月龄相同遗传背景的雄性C57BL6小鼠10只为正常对照组(N组)。N组:其他组干预时抓取一次,固定于自制鼠套,不做其他处理,1次/天;M组:同N组;D组:多奈哌齐溶液按体重以0.92 mg/kg标准灌胃,然后固定于自制鼠套,1次/天;DZ组:将小鼠固定于自制鼠套,选取小鼠百会穴(GV20)、印堂穴(GV29)、水沟穴(GV26),其中百会向上、印堂穴向下平刺进针,进针深度为0.3 cm,脉冲电针正极连接百会穴处针柄,负极连接印堂处针柄,选择疏密波,电流强度0.1 mA,频率2/50 Hz,脉冲电针干预结束,取无菌针灸针快速点刺小鼠水沟穴,不留针不连接电针;DZ+D组:每天行脉冲电针干预,方法同DZ组,灌胃给药方法同D组,连续15天;YZ组:取穴、针刺方法同DZ组,将音乐电针两级连接小鼠百会、印堂穴处针柄,选择“痴呆”音乐治疗处方,强度以小鼠头部轻轻颤动为标准;YZ+D组:每天行音乐电针干预,方法同YZ组,灌胃给药方法同D组。以上干预,20min/次,1次/天,共计15天。15天干预结束后,将各组小鼠放于Morris水迷宫恒温游泳池中进行可视平台实验,随后开始进行为期5天的隐蔽平台实验和在隐蔽平台实验,结束后24小时内进行的定位航行实验。采用HE染色方法观察各组小鼠海马区齿状回组织结构和病理变化;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标记海马区小胶质细胞表面受体Iba1观察小胶质细胞活化数量;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技术,观察活化小胶质细胞表面蛋白CD11b和TLR4受体表达情况;运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WB)和RT-PCR技术观察并分析各组小鼠海马区活化小胶质细胞关键通路中TLR4、MyD88、IRAK4、TRAF6、TAK1、NF-κB、iNOS和CD40的蛋白、mRNA相对表达情况。3研究结果3.1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可视平台实验:各组小鼠逃避潜伏期和游泳速度均无明显差异(p>0.05);隐蔽平台实验;不同干预方式对各组小鼠的逃避潜伏期长短随时间变化而变化(p<0.05),第2-5天,M组逃避潜伏期高于N组(p(day 2-5)<0.05);与M组相比,D组、DZ组、DZ+D组、YZ组和YZ+D组的逃避潜伏期缩短(均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空间探索实验:各组小鼠穿越平台次数和目标象限(WS)停滞的时间占总游泳时间百分比(目标象限时间比)之间存在差异(均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M组的平台穿越次数和目标象限时间显着低于N组(p<0.01);与M组相比,D组、DZ组、DZ+D组、YZ组和YZ+D组的平台交叉数(均为p<0.05)和目标象限时间比增加(p<0.01),有统计学意义;与D组相比,YZ+D组在目标象限停滞的时间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各组小鼠海马区齿状回组织形态、活化小胶质细胞数量苏木精-伊红(HE)染色后(图1),N组神经元层次清晰,结构排列致密,神经元形态大小正常,核仁清晰,核仁可见,细胞簇边界清晰,胞浆呈淡红色。M组的组织病理学形态与N组相比有明显变化,神经元细胞核固缩、核移位,细胞质和细胞核的边界不明显,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之间的细胞空间扩大,而海马锥体神经元变小组织结构松散,神经、胶质细胞肿胀,出现广泛的空泡变化,细胞排列紊乱;治疗后,D组、DZ组、YZ组、DZ+D组和YZ+D组的病理变化有均所改善。免疫组化标记小胶质细胞表面受体(Iba1)结果显示,N组小鼠海马中Iba1标记的小胶质细胞数量较低,观察到的小胶质细胞似乎处于静止状态,细胞体较小,染色较浅,突起细长,M组小胶质细胞呈典型的激活状态,细胞体增大,细胞突起缩短,细胞形态呈圆形或阿米巴状,Iba1阳性细胞在老年斑块周围聚集。各组小鼠海马区活化小胶质细胞数量有显着差异(p<0.01);M组Iba1阳性细胞数也高于N组(p<0.01);相比之下,D组、DZ组、YZ组、DZ+D组和YZ+D组的小胶质细胞多处于静止状态,活化的小胶质细胞数量均低于M组(p均<0.01);其中与D组比,DZ组(p<0.05)、YZ组(p<0.01)、DZ+D组(p<0.05)和YZ+D组(p<0.01)活化的小胶质细胞数量较少;另外,DZ组、YZ组、DZ+D组和YZ+D组活化小胶质细胞数量虽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3.3各组小鼠TLR4通路相关蛋白、基因的表达水平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各组CD11b与TLR4免疫荧光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与N组相比,M组有着较强的CD11b与TLR4荧光表达;D组、DZ组、DZ+D组、YZ组和YZ+D组CD11b与TLR4荧光共表达减弱。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与N组相比,7月龄APPswe/PS1δE9转基因小鼠脑内海马区TLR4、MyD88、IRAK4、TRAF6、TAK1、NF-κB、iNOS和CD40阳性细胞呈深棕色,数量较多,着色较深,且M组各指标积分光密度值显着高于N组(p<0.01);经过15天干预后,与M组相比,D组、DZ组、DZ+D组、YZ组和YZ+D组各蛋白阳性表达积分光密度值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1或p<0.05);其中与D组相比,YZ+D组TLR4和CD40蛋白阳性表达积分光密度值显着降低(p<0.05)。WB和RT-PCR结果显示,M组海马区TLR4、MyD88、IRAK4、TRAF6、TAK1、NF-κB、iNOS和CD40的蛋白和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着高于N组(p<0.01或p<0.05),较之M组,D组、DZ组、DZ+D组、YZ组和YZ+D组各指标蛋白、mRNA相对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1或p<0.05);与D组相比,DZ组、DZ+D组、YZ组和YZ+D组各指标蛋白、mRNA相对表达量也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1或p<0.05);其中,以YZ+D组下降程度最为显着。4结论(1)基于“通督启神”法的各干预措施对于7月龄APPswe/PS1δE9小鼠的空间学习能力和记忆保持能力均有一定改善,且效果优于单纯使用盐酸多奈哌齐:其中音乐电针合多奈哌齐效果最为显着;(2)7月龄APPswe/PS1δE9小鼠大脑海马区神经元数目减少,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增多,基于“通督启神”法的各干预措施能够减少海马区活化小胶质细胞的数量,改善海马区神经元形态,减少神经细胞的坏死,可能是改善AD模型小鼠学习认知障碍的机制;(3)基于“通督启神”法的各干预措施能够减少小胶质细胞与其TLR4模式识别受体的共表达,还能够对TLR4及其信号通路下游蛋白MyD88、IRAK4、TAK1、TRAF6和NF-κB,氧化应激产物iNOS和共刺激分子CD40具有显着负调节作用,可能是“通督启神”法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减缓神经元凋亡,从而发挥改善AD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可能机制。(4)基于“通督启神”法的各干预措施能够减少TLR4及其信号通路下游蛋白MyD88、IRAK4、TAK1、TRAF6和NF-κB,氧化应激产物iNOS和共刺激分子CD40的基因表达,从遗传学角度解释了其发挥改善AD样症状作用的可能机制。(5)在改善7月龄APPswe/PS1δE9小鼠学习记忆能力、保护其大脑海马区神经元、减少活化的小胶质细胞数量、降低TLR4通路相关蛋白和炎性因子表达方面,不同电针与阳性药物多奈哌齐结合使用所产生的加载效应,优于单纯使用单一的药物、脉冲电针和音乐电针。
二、电针对半乳糖所致大鼠空间学习记忆障碍及海马齿状回LTP诱导的干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针对半乳糖所致大鼠空间学习记忆障碍及海马齿状回LTP诱导的干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电针调控miR-219a促进血管性认知障碍大鼠内嗅-海马CA1神经环路突触可塑性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电针可有效改善血管性认知障碍,但其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
2 内嗅皮层-海马CA1区神经环路突触可塑性介导空间记忆编码 |
3 miR-219a在NMDAR介导的突触可塑性中发挥了重要调控作用 |
4 电针可调节内嗅皮层-海马突触可塑性改善VCI空间记忆障碍 |
5 研究假说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实验设备耗材及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及VCI模型建立 |
2.2 过表达miR-219a腺相关病毒注射 |
2.3 干预措施 |
2.4 小动物磁共振3D-TOF检测 |
2.5 干预前后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测试 |
2.6 高尔基染色检测 |
2.7 小动物核磁波谱检测神经物质代谢含量 |
2.8 RT-qPCR检测miR-219a表达水平 |
2.9 电生理膜片钳检测 |
2.10 激光共聚焦观察内嗅皮层-海马CA1区miR-219a定位情况 |
3 统计方法 |
4 技术路线图 |
实验结果 |
1 VCI大鼠模型检验 |
2 电针调控miR-219a对VCI模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 |
3 电针调控miR-219a对VCI模型大鼠内嗅皮层、海马CA1区神经物质代谢的影响 |
4 电针调控miR-219a改善VCI模型大鼠内嗅皮层和海马CA1区突触形态 |
5 电针调控miR-219a改善VCI模型大鼠内嗅皮层-海马CA1神经环路场电位 |
6 电针调控miR-219a影响VCI模型大鼠内嗅皮层、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放电模式 |
7 电针介导miR-219a调控VCI模型大鼠空间记忆相关NMDAR离子通道电流强度 |
8 电针对内嗅皮层、海马CA1区miR-219a表达影响 |
9 内嗅皮层-海马CA1神经环路投射情况 |
讨论 |
1 空间记忆障碍是血管性认知障碍主要症状之一 |
2 电针可改善VCI大鼠空间学习记忆 |
3 电针可改善VCI大鼠内嗅皮层、海马CA1区兴奋/抑制平衡 |
4 电针调控miR-219a改善血管性认知障碍模型大鼠内嗅皮层-海马神经环路突触可塑性 |
5 电针调控miR-219a影响VCI模型大鼠内嗅皮层-海马CA1区突触可塑性的电生理机制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电针改善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电生理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基于miRNAs调控突触可塑性探讨有氧跑台运动改善慢性脑缺血大鼠记忆功能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记忆障碍是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主要表现之一 |
2 有氧运动训练是改善记忆障碍的有效手段之一 |
3 海马突触可塑性是记忆形成的神经学基础 |
4 miRNAs可以调控突触可塑性 |
5 有氧运动训练可以调控miRNAs的表达 |
6 研究假说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实验设备 |
1.3 主要实验试剂及耗材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动物分组 |
2.2 慢性脑缺血大鼠模型制备 |
2.3 小动物核磁共振脑血管成像 |
2.4 巴恩斯迷宫测试 |
2.5 干预措施 |
2.6 Morris水迷宫测试 |
2.7 高尔基染色 |
2.8 电生理检测 |
2.9 免疫印迹分析 |
2.10 miRNAs测序及分析 |
2.11 实时荧光定量PCR |
3 统计分析 |
4 技术路线图 |
实验结果 |
1 VD大鼠模型检验 |
1.1 小动物磁共振3D-TOF脑血管成像检测 |
1.2 巴恩斯迷宫测试 |
2 有氧跑台运动对慢性脑缺血大鼠空间学习记忆障碍的影响 |
3 有氧跑台运动对慢性脑缺血模型大鼠海马突触可塑性影响 |
3.1 有氧跑台运动可以增加慢性脑缺血模型大鼠海马树突棘密度 |
3.2 有氧跑台运动可以增强慢性脑缺血模型大鼠海马LTP |
4 有氧跑台运动对突触可塑性相关和学习记忆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4.1 有氧跑台运动可以调控谷氨酸受体蛋白的表达情况及其磷酸化水平 |
4.2 有氧跑台运动可以调控即刻早期基因蛋白表达的表达水平 |
5 有氧跑台运动对慢性脑缺血模型大鼠miRNAs组学的影响 |
5.1 miRNAs测序 |
5.2 miRNAs表达的验证结果 |
5.3 miRNAs靶基因预测及其信号通路富集分析 |
6 有氧跑台运动可以调控PTEN/PI3K/AKT/mTOR信号通路蛋白表达 |
讨论 |
1 有氧运动训练可以调控突触可塑性改善空间学习记忆障碍 |
2 有氧运动训练可以调控miRNAs的表达 |
3 miRNAs可以调控PTEN/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表达 |
4 有氧运动训练可以通过调控PI3K/AKT/mTOR通路增强突触可塑性 |
5 总结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脑缺血疾病中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基于Neurogranin调控海马突触可塑性探讨游泳运动改善慢性低灌注脑缺血致空间记忆障碍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实验设备 |
1.3 主要实验试剂及耗材 |
2 实验方法 |
2.1 基因敲除小鼠PCR鉴定 |
2.2 实验动物分组 |
2.3 慢性低灌注脑缺血模型制备 |
2.4 激光散斑检测脑血流灌注 |
2.5 干预方法 |
2.6 T迷宫实验 |
2.7 Morris水迷宫实验 |
2.8 蛋白表达检测 |
2.9 电生理检测 |
3 统计分析 |
4 技术路线图 |
实验结果 |
1 Ng敲除小鼠基因和蛋白表达的鉴定 |
1.1 PCR鉴定Ng敲除小鼠基因表达情况 |
1.2 Western blot检测Ng敲除小鼠海马组织Ng蛋白水平 |
2 慢性低灌注脑缺血模型检验 |
2.1 脑血流检测 |
2.2 空间记忆行为学检测 |
3 游泳运动对慢性低灌注脑缺血模型小鼠空间记忆功能的影响 |
3.1 游泳运动对慢性低灌注脑缺血模型小鼠空间工作记忆的影响 |
3.2 游泳运动对慢性低灌注脑缺血模型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
4 游泳运动对慢性低灌注脑缺血模型小鼠海马突触可塑性活动的影响 |
5 游泳运动对慢性低灌注脑缺血模型小鼠突触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讨论 |
1 慢性低灌注脑缺血导致认知障碍及其动物模型的选择 |
2 游泳运动可以改善慢性低灌注脑缺血模型小鼠空间记忆功能 |
3 游泳运动增强慢性低灌注脑缺血模型小鼠海马CA3-CA1 突触活动 |
4 游泳运动增加慢性低灌注脑缺血模型小鼠海马突触相关蛋白的表达 |
5 总结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基于髓鞘及少突胶质细胞损伤探讨参枝苓口服液对AD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综述一“从心论治”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PI3K/Akt及其相关信号通路在AD中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参枝苓口服液对APP~(swe)/PS1~(dE9)双转基因AD模型小鼠认知行为及髓鞘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参枝苓口服液对Aβ_(42)致少突胶质细胞OLN-93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 |
参考文献 |
实验一 UHPLC-MRM-MS/MS方法检测参枝苓口服液含药血清主要化学成分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Aβ_(42)损伤少突胶质细胞OLN-93拟AD体外模型的建立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参枝苓口服液含药血清及多奈哌齐对OLN-93细胞安全剂量及有效剂量筛选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 参枝苓口服液含药血清对Aβ_(42)损伤OLN-93细胞髓鞘相关蛋白及PI3K/Akt-mTOR通路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五 参枝苓口服液对Aβ_(42)损伤少突胶质细胞OLN-93的乙酰化组蛋白与MBP基因相互作用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六 参枝苓口服液对Aβ_(42)损伤少突胶质细胞OLN-93脂质代谢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创新点 |
存在问题和不足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预电针调控中缝背核GSK3 β/mTOR通路防治AD样大鼠认知损伤的表观遗传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实验一 预电针对D-半乳糖诱导的AD样病理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
1.2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
1.3 干预方法 |
1.4 实验动物行为学评估 |
1.5 统计分析 |
2.结果 |
2.1 旷场实验结果 |
2.2 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 |
3.讨论 |
结论 |
实验二 预电针对D-半乳糖诱导的AD样病理大鼠突触超微结构和神经元微管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分组、造模及干预方法 |
1.2 主要实验仪器、试剂 |
1.3 透射电镜观察 |
1.4 高尔基染色观察 |
1.5 统计分析 |
2.结果 |
2.1 各组大鼠海马CA1 区突触超微结构比较 |
2.2 各组大鼠海马CA1 区神经元微管结构比较 |
3.讨论 |
结论 |
实验三 预电针对D-半乳糖诱导的AD样病理大鼠中缝背核GSK3β/mTOR通路及NFTs沉积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分组、造模及干预方法 |
1.2 免疫组化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
1.3 WB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
1.4 取材方法 |
1.5 中缝背核中NFTs表达水平 |
1.6 中缝背核中GSK3β/mTOR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及海马、中缝背核中磷酸化tau蛋白表达水平 |
1.7 统计分析 |
2.结果 |
2.1 各组大鼠中缝背核区NFTs水平 |
2.2 各组大鼠海马区、中缝背核区tau蛋白磷酸化水平 |
2.3 各组大鼠中缝背核区GSK3β/mTOR通路相关蛋白水平 |
3.讨论 |
结论 |
实验四 预电针抑制D-半乳糖诱导的AD样病理大鼠中缝背核NFTs沉积的表观遗传学机制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分组、造模和干预方法 |
1.2 WB和免疫荧光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
1.3 PCR和重亚硫酸盐测序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
1.4 取材方法 |
1.5 中缝背核中DNA甲基转移酶DNMT1、GSK3β的蛋白表达水平 |
1.6 中缝背核神经元中GSK3β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化水平 |
1.7 中缝背核神经元中GSK3βmRNA的表达水平 |
1.8 统计分析 |
2.结果 |
2.1 各组大鼠中缝背核区DNA甲基转移酶DNMT1 的蛋白表达水平 |
2.2 各组大鼠中缝背核区DNMT1 免疫荧光结果 |
2.3 各组大鼠中缝背核区GSK3β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水平 |
2.4 各组大鼠中缝背核区GSK3β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 |
3.讨论 |
结论 |
讨论 |
1.中缝背核NFTs沉积是AD的早期病理现象 |
1.1 中缝背核的解剖结构和功能 |
1.2 中缝背核的病变与AD发病的关系 |
1.3 中缝背核的NFTs沉积早于其他脑区 |
2.GSK3β/mTOR信号通路是影响NFTs沉积的关键 |
2.1 Tau蛋白异常过度磷酸化形成NFTs |
2.2 GSK3β/mTOR信号通路调控NFTs的形成和自噬清除 |
3.GSK3β的表观遗传调控参与AD的发病 |
3.1 GSK3β与 DNA甲基化 |
3.2 GSK3β与微小RNA |
3.3 GSK3β与组蛋白修饰 |
4.表观遗传修饰异常是衰老发展为AD的重要机制 |
5.模型动物的选择 |
6.针灸“治未病”的应用—AD防治策略的潜在选择 |
6.1 针灸“治未病”的理论内涵 |
6.2 “益肾调督”是针灸防治AD的重要取穴原则和实施途径 |
7.电针频率的选择依据 |
结语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2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获得的奖项 |
致谢 |
(6)预电针调控PI3K/AKT/mTOR信号通路对AD样大鼠学习记忆认知障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略缩词表 |
前言 |
实验一 预电针对AD样大鼠空间学习记忆与认知障碍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实验二 预电针对AD样大鼠海马突触密度和形态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实验三 预电针对AD样大鼠海马区PHF-1 的表达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实验四 预电针对AD样大鼠海马区PI3K、AKT、P-AKT、mTOR的表达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综述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7)基于突触可塑性与神经炎症研究酸枣仁汤改善睡眠剥夺大鼠学习记忆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名称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医理论研究 |
1.中医对失眠病症病名的认识 |
2.中医对失眠病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
2.1 中医对失眠病症的病因的认识 |
2.2 中医对失眠病症病机的认识 |
3.中医对学习记忆障碍的认识 |
3.1 中医对学习记忆障碍病名的认识 |
3.2 中医对学习记忆障碍病位、病因病机的认识 |
4.中医对失眠与学习记忆障碍相关性的认识 |
4.1 阴血亏虚,神失所养是两者重要的共同病机 |
4.2 失眠是引起学习记忆障碍重要的因素 |
5.养血安神法是改善睡眠与学习记忆的重要治法 |
6.酸枣仁汤方义与临床、实验研究 |
6.1 酸枣仁汤的药物组成与方义 |
6.2 酸枣仁汤的临床与实验机制研究 |
7.酸枣仁汤对学习记忆作用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
实验一 酸枣仁汤对睡眠剥夺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行为学及自主活动的影响 |
1.引言 |
2.实验材料 |
3.实验方法 |
4.统计学方法 |
5.实验结果 |
6.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酸枣仁汤对睡眠剥夺模型大鼠海马区突触可塑性的影响 |
1.引言 |
2.实验材料 |
3.实验方法 |
4.统计学方法 |
5.实验结果 |
6.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酸枣仁汤对睡眠剥夺模型大鼠海马中炎症因子的的影响 |
1.引言 |
2.实验材料 |
3.实验方法 |
4.统计学方法 |
5.实验结果 |
6.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 酸枣仁汤对睡眠剥夺模型大鼠海马 NLRP3 炎性小体通路的影响 |
1.引言 |
2.实验材料 |
3.实验方法 |
4.统计学方法 |
5.实验结果 |
6.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录 |
附录一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博士在读期间参与科研情况 |
致谢 |
(8)从“肾脑相关”论衰老学习记忆功能减退的脑功能失衡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理论探讨 |
一、中医学对学习记忆功能的认识 |
(一)“神”乃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
(二)五脏藏神协调认知过程 |
(三)脑主元神启发灵机神明 |
二、中医学对衰老的认识 |
(一)阴阳失衡而衰 |
(二)五脏衰而寿尽 |
(三)肾乃寿夭关键 |
三、从“肾脑相关”论衰老学习记忆功能减退 |
(一)经络不通,肾脑失联 |
(二)肾精不足,脑髓不满 |
(三)元气衰竭,神去机息 |
(四)志无所藏,神无所化 |
(五)阴阳失调,迷惑健忘 |
四、现代医学对学习记忆功能的认识 |
(一)学习记忆活动的行为模式 |
(二)学习记忆活动的结构基础 |
(三)学习记忆活动的物质基础 |
五、现代医学对衰老的认识 |
(一)基因功能紊乱与衰老 |
(二)细胞自噬与衰老 |
(三)氧化应激-炎症-免疫与衰老 |
(四)与衰老相关的其他学说及认识 |
六、衰老与学习记忆功能的关系 |
(一)相关脑区突触可塑性的改变 |
(二)中枢神经递质的改变 |
(三)离子通道通透性与功能的改变 |
(四)激素水平的改变 |
七、从肾论治衰老肾虚状态下学习记忆功能减退 |
(一)基于阴阳失衡探究学习记忆功能减退 |
(二)运用地黄饮子从肾论治学习记忆功能减退 |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地黄饮子对SAM小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一)实验动物 |
(二)实验仪器 |
(三)药品与试剂 |
二、实验方法 |
(一)实验设计 |
(二)主要试剂及药品配制备 |
(三)行为学实验检测 |
(四)在体海马场电位记录 |
(五)海马组织样本采集、固定与制片方法 |
(六)统计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一)地黄饮子对SAM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下降的改善作用 |
(二)地黄饮子对SAM小鼠短期学习记忆能力下降的改善作用 |
(三)地黄饮子对SAM小鼠海马突触结构可塑性的改善作用 |
(四)地黄饮子对SAM小鼠海马突触功能可塑性的改善作用 |
四、讨论 |
(一)地黄饮子参与调节学习记忆 |
(二)地黄饮子参与调节海马突触可塑性 |
(三)LTP/LTD效应失衡是衰老肾虚证脑电生理阴阳失衡的表现之一 |
五、小结 |
实验二 地黄饮子对SAM小鼠海马突触可塑性的作用机制研究 |
一、实验材料 |
(一)实验动物 |
(二)实验仪器 |
(三)药品与试剂 |
二、实验方法 |
(一)实验设计、分组情况及实验流程 |
(二)主要试剂及药品配制 |
(三)待测样本的收集与检测 |
(六)统计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一)酶联免疫法检测海马内Glu、GABA含量 |
(二)Western blot检测海马内谷氨酸受体、CaMKII的表达 |
四、讨论 |
(一)兴奋性与抑制性氨基酸神经递质代谢失衡是脑内神经递质阴阳失衡的表现之一 |
(二)衰老状态下脑不同层次阴阳失衡的关键在于钙离子代谢异常 |
(三)地黄饮子可以有效调节衰老状态下的学习记忆能力下降 |
五、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Master8 刺激器各阶段刺激模式程序 |
附录2.fEPSPs计算公式 |
附录3.各组小鼠海马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
致谢 |
查新报告 |
论文着作 |
(9)涤痰汤改善痰浊证老年MCI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及突触可塑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中医对MCI病名与症状的描述与记载 |
中医对MCI病位的认识 |
中医对MCI的病因病机认识 |
MCI的主要证型与证候分布 |
涤痰汤组方分析与导师团队前期研究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涤痰汤对痰浊证老年MCI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脂代谢及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结果 |
1 一般情况观察 |
2 Morris水迷宫实验 |
3 穿梭箱实验 |
4 血脂水平检测 |
5 氧化应激指标测定 |
讨论 |
1 痰浊证老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大鼠模型的构建 |
2 涤痰汤组方各药功效及药理作用 |
3 涤痰汤改善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
4 涤痰汤缓解模型大鼠的脂代谢紊乱 |
5 涤痰汤减轻模型大鼠的氧化应激损伤 |
实验二 涤痰汤对痰浊证老年MCI模型大鼠突触可塑性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结果 |
1 Nissl染色 |
2 Golgi染色 |
3 电生理LTP检测 |
4 Western blot检测突触相关蛋白表达水平 |
讨论 |
1 学习记忆与突触可塑性 |
2 涤痰汤对模型大鼠海马突触结构可塑性的影响 |
3 涤痰汤对模型大鼠海马组织LTP的作用 |
4 涤痰汤对模型大鼠海马突触相关蛋白SYP、PSD95、NR2B表达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博士在读期间参与科研情况 |
致谢 |
(10)“通督启神”法电针对AD小鼠海马区小胶质细胞及TLR4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阿尔茨海默病的现代研究进展 |
1 流行病学现状 |
1.1 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 |
1.2 阿尔茨海默病的患病率 |
1.3 阿尔茨海默病的经济负担 |
1.4 患病的危险因素 |
2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2.1 β淀粉样蛋白假说 |
2.2 胆碱能系统假说 |
2.3 Tau蛋白假说 |
2.4 神经炎症 |
2.5 氧化应激假说 |
2.6 载脂蛋白E假说 |
2.7 细胞自噬 |
3 阿尔茨海默病的现代医学治疗研究进展 |
3.1 当前药物 |
3.2 针对淀粉样蛋白生成途径的药物 |
3.3 针对Tau蛋白的药物 |
3.4 针对神经炎性反应的药物 |
4 总结与展望 |
综述二 小胶质细胞在阿尔茨海默病神经炎症中的作用 |
1 神经炎症与阿尔茨海默病 |
2 小胶质细胞参与神经炎症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作用 |
2.1 小胶质细胞的起源与分布 |
2.2 小胶质细胞的功能分型 |
2.3 小胶质细胞的激活 |
2.4 阿尔茨海默病中激活小胶质细胞的主要Aβ受体 |
2.5 小胶质细胞参与AD中特异性细胞因子信号的传导 |
3 总结与展望 |
综述三 电针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
1 传统医学中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认识 |
1.1 阿尔茨海默病的中医诊断与治疗 |
1.2 阿尔茨海默病的针刺选穴依据 |
2 电针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临床疗效研究 |
2.1 电针与药的疗效比较 |
2.2 电针加药与药的疗效比较 |
2.3 单纯电针疗效 |
2.4 其他报道 |
3 电针对AD模型动物实验相关机制的研究 |
3.1 电针对AD模型动物Aβ沉积的影响 |
3.2 电针对AD模型动物Tau蛋白磷酸化的影响 |
3.3 电针对AD模型动物突触可塑性及突触传递效果的影响 |
3.4 电针对AD模型动物大脑葡萄糖代谢的影响 |
3.5 电针对AD模型动物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 |
3.6 电针对AD模型动物胆碱能受体的影响 |
3.7 电针对AD模型动物细胞凋亡、神经元保护相关因子的影响 |
3.8 电针对AD模型动物氧化应激的影响 |
3.9 电针对AD模型动物自噬水平的影响 |
3.10 电针对AD模型动物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
3.11 音乐电针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
4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实验研究 |
实验研究技术路线图 |
实验一 “通督启神”法电针对AD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分析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Morris水迷宫可视平台实验结果 |
2.2 Morris水迷宫隐蔽平台实验结果 |
2.3 Morris水迷宫空间探索实验结果 |
3 讨论 |
3.1 动物模型选择依据 |
3.2 水迷宫检测选择依据 |
3.3 干预方法选择依据 |
实验二 “通督启神”法电针对AD模型小鼠海马区形态学与小胶质细胞活化情况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分析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各组小鼠海马区齿状回组织形态学的情况 |
2.2 各组小鼠海马区小胶质细胞活化的情况 |
3 讨论 |
实验三 基于小胶质细胞TLR4信号通路探讨“通督启神”针法的效应机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分析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CD11b与TLR4免疫荧光共表达情况 |
2.2 各组小鼠海马区TLR4蛋白表达情况 |
2.3 各组小鼠海马区MyD88蛋白表达情况 |
2.4 各组小鼠海马区IRAK4蛋白表达情况 |
2.5 各组小鼠海马区TAK1蛋白表达情况 |
2.6 各组小鼠海马区TRAF6蛋白表达情况 |
2.7 各组小鼠海马区NF-κB蛋白表达情况 |
2.8 各组小鼠海马区iNOS蛋白表达情况 |
2.9 各组小鼠海马区CD40蛋白表达情况 |
3 讨论 |
实验四 “通督启神”法电针对AD模型小鼠TLR4 信号通路相关蛋白mRNA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分析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各组小鼠海马区TLR4mRNA表达水平 |
2.2 各组小鼠海马区MyD88mRNA表达水平 |
2.3 各组小鼠海马区IRAK4mRNA表达水平 |
2.4 各组小鼠海马区TAK1mRNA表达水平 |
2.5 各组小鼠海马区TRAF6mRNA表达水平 |
2.6 各组小鼠海马区NF-κBmRNA表达水平 |
2.7 各组小鼠海马区iNOSmRNA表达水平 |
2.8 各组小鼠海马区CD40mRNA表达水平 |
3 讨论 |
实验研究小结 |
结语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3 存在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各组各指标免疫组化表达情况 |
附录2 各指标RT-PCR溶解、扩增曲线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四、电针对半乳糖所致大鼠空间学习记忆障碍及海马齿状回LTP诱导的干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电针调控miR-219a促进血管性认知障碍大鼠内嗅-海马CA1神经环路突触可塑性的机制[D]. 戴雅玲.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miRNAs调控突触可塑性探讨有氧跑台运动改善慢性脑缺血大鼠记忆功能的机制[D]. 林华伟.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Neurogranin调控海马突触可塑性探讨游泳运动改善慢性低灌注脑缺血致空间记忆障碍的机制[D]. 张嘉泳.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4]基于髓鞘及少突胶质细胞损伤探讨参枝苓口服液对AD的保护作用[D]. 刘珍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预电针调控中缝背核GSK3 β/mTOR通路防治AD样大鼠认知损伤的表观遗传学机制研究[D]. 余超超.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预电针调控PI3K/AKT/mTOR信号通路对AD样大鼠学习记忆认知障碍的影响[D]. 郑清.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2)
- [7]基于突触可塑性与神经炎症研究酸枣仁汤改善睡眠剥夺大鼠学习记忆的机制[D]. 吴东南.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8)
- [8]从“肾脑相关”论衰老学习记忆功能减退的脑功能失衡机制[D]. 韩诚.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5)
- [9]涤痰汤改善痰浊证老年MCI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及突触可塑性的研究[D]. 彭静.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9(08)
- [10]“通督启神”法电针对AD小鼠海马区小胶质细胞及TLR4通路的影响[D]. 卢梦晗.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