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权投票系统的功率分析与测量模型

加权投票系统的功率分析与测量模型

一、加权投票制的权力分析及测度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黎靖[1](2021)在《招标人代表合谋对评标结果影响力的研究与法律修改建议》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迅猛,建设领域的法律体系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也逐步完善。但这些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本在实践运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在招投标领域虽然出台了多项法律法规,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不易察觉的漏洞。《招标投标法》中的第三十七条规定“……评标委员会的成员人数为五人以上单数,由招标人代表和有关技术、经济等方面的专家组成,其中技术、经济等方面的专家不能少于成员总数的三分之二”,即招标人代表人数不高于评标委员会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当招标人代表出现2人以上情况时,招标人代表之间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很可能形成评标联盟。虽然这种联盟的合谋行为未必能改变评标结果,但却给公平公正的原则带来了挑战。本文针对招标人代表之间所形成的合谋现象,在人数不同的情况下对评标结果的影响力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结合评标实务,对招投标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成因进行了归纳总结,利用夏普利值和班扎夫权力指数比的计算原理,系统分析了评标委员会成员在20人以下的八种情形。根据招投标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不同评标委员会成员数对应不同的招标人代表人数,当合谋形成评标联盟后,对评标结果的影响力也有所不同,上述八种情形的权力指数比分别为20.00%、33.33%、45.45%、35.13%、45.45%、55.88%、46.90%、56.62%。由此看出,当人数逐渐增加时,其对评标结果的影响力呈锯齿状递增。为抑制招标人代表之间合谋的影响,本文选取了两种评价基准作为依据,本人认为以法条规定值作为判断基准更符合招投标法第37条的立法初衷,但算术平均值可以作为从宽考量的依据,并由此对相关法律的修改提出建议。

石瑞丽,郭春香,顾新[2](2020)在《基于社会网络及观点交互的非二元投票隐性权力测度方法》文中指出社会网络视角下,考虑投票者之间的观点交互对投票行为的影响,将投票者基于社会关系影响他人行为进而影响决策结果的能力定义为隐性权力,基于知识水平、个体影响力和自信度等因素分析投票者之间的观点交互及其对投票结果的影响,提出了非二元选择下隐性权力的测度方法,并分析了社会关系结构、个体影响力及知识水平对隐性权力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隐性权力有正、负之分,连接广泛且紧密的个体拥有更多的隐性权力;个体影响力与隐性权力正相关,但影响力最高或最低的个体除外;而知识水平与隐性权力之间不存在明确的相关关系。所提方法不再拘泥于根据决策规则测定投票权力,而是更加关注观点交互的影响,为关键投票者的识别提供了新视角。

石瑞丽,郭春香,顾新,李小平[3](2020)在《社会网络视角下允许弃权的群决策权力分布》文中研究指明针对群体决策的权力分布问题,考虑决策规则与网络效应的双重影响,研究社会网络视角下权力的分析方法.通过分析社会网络的结构、测度节点间的影响程度构建群体的影响网络,以影响网络为基础对允许弃权的Banzhaf指数进行拓展,提出网络决策权力的概念及测定方法,并对其性质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处于网络中心的个体,会因拥有更多"规则"以外的权力而成为关键决策者;而"规则权力"较高的个体,可能会因处于边缘位置而成为决策中的"弱者".所提出的决策权力考虑了决策个体对结果的直接及间接影响,并提供一种准确反映决策成员贡献程度、识别关键决策者的方法.

罗杭,杨黎泽[4](2019)在《国际组织中的权力均衡与决策效率——以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安排为例》文中指出国际组织中的权力均衡是指组织能够避免"一家独大"的能力,而国际组织中的决策效率是指组织可以形成决策的能力。金砖五国倡议成立的新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安排是对现有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补充或重塑,并在决策机制的设计上创造了国际金融组织中的两个"史无前例":一是首次采用了平权而非加权的投票权分配模式,二是在重大议题上首次采用了共识(一致)而非多数表决制的决策规则。作者对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安排中的权力分布格局进行了测算,发现新开发银行在真实权力的结构上处于完全均等和平衡的状态,虽然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安排在投票权分配上采用了加权投票制(中国拥有最多的投票权),但涉及高级别和战略性决策时所要求的共识规则又使得各成员国的真实权力再度"平权"。作者通过构建新的制衡权力指数和借鉴Coleman全体权力指数以对国际组织中的权力均衡与决策效率进行精确测量,发现二者并不是常识上认为的负相关关系,它与组织的决策规则有着密切的联系,呈现出复杂的变化机理。

罗杭,杨黎泽[5](2018)在《国际组织中的投票权与投票权力——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国际组织中成员的投票权是指其在表决中可以投出的票数及其占总票数的比重(即投票权重),而投票权力则是指成员通过行使其投票权对表决结果实际产生影响的能力。前者只是名义上的权利,后者才是真实的权力。推导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成员投票权计算的精确函数,并对各成员的投票权力进行测算,发现亚投行成员的投票权与其投票权力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或正相关关系,因为一成员的投票权力不仅取决于自身的投票权重,也取决于全体成员的投票权分布格局和组织采取的决策规则。随着亚投行规模的扩大,各成员间的投票权力差距不断缩小,分布更加均匀,其内部治理结构愈加民主化。当前,中国在超级多数制下虽拥有绝对的阻止权力,但倡议权力远小于名义上持有的投票权重,且在简单多数和特别多数制下(决定新成员加入方面)的投票权力正在急剧下滑,远快于投票权重的下降速度。此外,尽管中国的投票权比重被不断稀释,但不同特征的新成员加入使得中国在超多数制下的投票权力呈现并非单调递减的曲折变化。

叶建宏[6](2015)在《基于控制权的股东行为与公司决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许多学者发现控制权与权力存在着密切联系,控股权和控制权之间虽然紧密关联但存在显着差异。但现代公司控制权理论并不完善,学者对公司控制权理论的内涵并没有达成统一结论。同时由于控制权的形式多样和内涵的丰富,如何设计出合理的控制权衡量模型精确地测算出股东控制权,并将控制权的理论研究推广到实证领域,成为现今控制权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本文从股东大会投票机制入手,基于股东关系和投票决议机制衡量大股东的控制权,分析控制权的分布特征对公司决策和股东行为的影响。具体的研究过程围绕如下四个基本问题展开:第一个问题是如何基于投票权准确地衡量股东控制权,股东关系如何影响大股东控制权。第二个问题是中小股东为何参与股东大会投票,参与投票能否带来公司治理的变化。第三个问题是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如何配置,大股东面临何种程度的控制权转移风险。第四个问题是在控制权分布不同公司中,大股东行为和公司决策存在何种差异。本文分七章对上述四个问题进行解答,得到以下结论:第一、根据参与投票的成本和收益,构建了大股东和中小股东的投票参与模型。结合股东大会投票机制,将股东关系和投票意愿纳入控制权衡量模型,优化了已有股东控制权衡量模型。第二、分别从信息不对称程度和利益相关性视角,分析这两大因素对中小股东投票弃权率的影响程度。股东大会的议案信息被公众所了解,有助于降低投资者的弃权行为,同时投资者会受利益驱动参与投票。面对“坏议案”的投票信息投资者往往选择“用脚投票”方式卖出股份以降低预期损失,而积极参与“好议案”投票。另一方面,中小股东参与股东大会投票,对大股东和公司经营者能产生“迎合效应”,但没有“监督效应”。为迎合中小股东意愿,大股东会发放更多的股票股利,但不会降低关联交易规模。第三,从投资者保护水平、政治关联度、行业竞争视角分析中国上市公司的控制权配置。研究发现在国有控股公司中,地区投资者保护水平直接对股东控制权存在正向影响,而非国有控股公司则通过政治关联来影响投资者保护水平与股东控制权的关系。在非竞争行业公司中,投资者保护水平对大股东控制权的影响显着为正,但这种影响在竞争行业公司中并不明显。另一方面,为反映上市公司大股东面临的控制权市场竞争,采用面板门槛模型计算出普通决议和特别决议下控制度门槛值。本文发现在股权高度集中背景下,仍然有大量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面临控制权转移风险。第四,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权能够影响公司现金持有的调整速度,大股东掌握更高的控制权能加快调整速度,使上市公司针对内外环境的变化做出更快速的反应。上市公司现金持有水平受货币政策的影响效应与大股东控制权水平存在非线性关系,但总体上货币供给的冲击随着控制权的增加而减小。针对国有上市公司高管的超额薪酬问题,采用大股东控制权反映大股东对高管薪酬的监督力度,发现薪酬委员会的独立性并不能抑制经理人获取超额薪酬,而政策性负担增加可以增强大股东的监督力度,降低经理人超额薪酬。本文基于投票成本与收益分析,关注大股东和中小股东的成本差异,建立了股东投票行为的理论模型。进而结合两类股东投票率、股东关系衡量结果,给出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的衡量方法,并利用衡量的控制权数据关注中国上市公司的控制权配置、控制权风险、公司决策等问题。深化了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市场和公司决策的理论研究,并为投资者权利保护和上市公司治理给出了相应建议。

王雪[7](2011)在《投票式组合预测模型在个人信用评估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商业银行的个人信用评估一直是我国现有经济形势下迫切需要完善的问题,也一直都是学术界研究的焦点。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已经在践行一些信用风险评估的办法,但是由于很多现实性问题的制约,比如我国缺少一个健全的个人信用数据库、指标体系混乱、各商业银行的个人信用评估各成体系,缺乏统一的标准等等,都严重制约着一套科学合理的信用评估系统的建立。在以往的研究中,很多学者都讨论了组合式预测模型的构建,也在该方面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组合式模型在性能上确实优于单一的预测模型。但是近些年,组合式模型的发展有所减慢,这主要是由于在权重的确定方面遇到了瓶颈。权重的存在会使单一模型之间发生相互影响,如果无法得到科学合理的权重,就会使模型在组合的过程中损失精度,影响最后的预测效果。基于这样的情况,申报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的重要课题之一《个人信用非线性组合评分模型及其动态优化研究》提出建立非线性的组合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动态优化。本文作为该项目的一部分,提出了基于贝叶斯算法的投票式组合模型的思想,并选择了三个国内外个人信用评估领域使用较多的、国际上目前较为流行并公认很成熟的个人信用评估方法来作为单一模型,他们分别是Logistic回归、聚类分析和神经网络,用他们的投票结果作为组合模型的输入。由于该方法建立于单一模型决策后的组合,单一模型具有同等的表决权,它们之间互不影响,这充分发挥了单一模型的优势,减少了由于权重确定产生的误差。而且基于贝叶斯后验概率结果的分类,充分利用了先验知识,并修正了先验概率,使决策更具有科学性和可信性。通过实证发现,基于贝叶斯算法的投票式组合模型的分类结果确实优于单一模型,通过其与三个单一模型分类结果的比对,发现模型精度、两类误判率这三个重要的评判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可见投票式组合模型较单一模型在性能上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陈可[8](2010)在《基于不确定模糊判断矩阵及序关系的群决策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群体及群决策的复杂性是复杂性科学和复杂系统研究中的一类难题。群体的整体行为是通过个体之间的相互竞争、相互协作等局部相互作用而涌现出来的,同时具有不稳定性、非线性、不确定性、模糊性、不可预测性等特征。近年来,不确定偏好的多准则决策和群决策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然而,不确定信息群决策理论方法的研究还远未完善和成熟,尤其是在偏好信息具有模糊性、不完全性的群决策问题研究方面,相关的模型和方法较少。本文针对几类不确定模糊判断矩阵(区间数判断矩阵、语言值判断矩阵、三角模糊数判断矩阵、梯形模糊数判断矩阵)的多准则群决策问题、基于序关系的群决策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大型金属资源基地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群决策进行了实例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包括:(1)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区间数判断矩阵的加权AIP(个体方案权重向量集结法)群体决策方法。该方法针对决策方案准则值均为区间数形式的群决策问题,融合“和积法”和区间数运算法则,并基于决策者个体的不同权重因素,改进“相对熵集结模型”,采用AIP的集结原理进行群体集结。该方法避免了决策者判断信息的丢失,有效解决决策群体偏好不一致的问题。(2)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语言判断矩阵的二元语义群决策方法。该方法针对决策方案准则值均为语言评估值形式且各决策者基于的语言评价集粒度不一致的群决策问题,应用二元语义理论对EOWA算子进行了扩展,应用该扩展的EOWA算子——T2-EOWA算子将不同粒度的语言判断矩阵进行一致化处理及对各决策者的一致化矩阵进行集结,并通过计算获得群偏好矩阵的排序向量及最终的方案择优。该方法有利于解决决策群体决策时所基于的语言评价集粒度不一致的问题,有效避免了语言决策过程中语义信息的丢失,从而保证了决策结果的合理和有效性。(3)详细分析了可变精度粗糙集理论中分类质量(γ)与包含度(β)值之间的关系,给出了根据γ来确定β取值精确范围的算法,这样得到的β值既能满足用户对丫的要求,又相应地能提高决策表对噪声的鲁棒性及其最终提取规则的包含度。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Y与β值之间关系的群决策方法。该方法根据决策信息表中提供的训练数据来确定条件属性之间的相对重要性,以此构造判断矩阵并进行群集结。使用该方法构造的判断矩阵满足完全一致性要求,从而保证了结果的准确有效。该方法可处理带有噪声的数据,能有效地分析和处理不精确、不一致、不完整等各种不完备决策信息,具有一定的容错能力。(4)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不同类型不完全判断矩阵混合情况下的群决策方法。该方法综合考虑了不同决策者给出的判断矩阵可能出现的三种不同情况:①各判断矩阵的偏好信息类型不同(实数型、区间数型、三角模糊数型、梯形模糊数型);②各判断矩阵的性质不同(互补型、互反型);③判断矩阵的信息不完全(均为残缺判断矩阵形式);同时还考虑了判断矩阵是否满足一致性要求的情况。形成了解决该类型群决策问题的较完整方法体系。(5)提出了两种新的基于序数形式(序关系)的群体决策方法。该方法针对决策群体中各决策个体给出的为方案(或准则)的偏好排序而非基数形式,通过构造群体投票矩阵,再将之转换为群体互补判断矩阵(方法一)及群体互反判断矩阵(方法二),并分别通过数学方法将之转换为对应的一致性导出矩阵,最终通过对导出矩阵的求解获得决策群体对方案(或准则)集的排序结果。该方法避免了各种常用的社会选择函数方法对方案进行排序时经常会出现的方案优劣无法区分(即方案平局)的现象,从而保证决策结果更为合理。

邹艳[9](2010)在《基于不同个体偏好表现形式的多阶段投票选择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在投票选择活动中,由于投票者知识结构、个人偏好和对候选人信息了解程度等方面的差异,仅仅通过一次投票过程可能难以从多位候选人中选出让多数人满意的获胜者。因此,很多社会选择活动采用多阶段投票方式。多阶段投票规则允许投票人进行多次投票,采用逐轮淘汰方式选出最后的优胜者,最终投票结果是通过多个相互关联的投票阶段产生的。投票选择方法的实质是将投票人的个体偏好集结为群体偏好。在多阶段投票过程中,投票人个体偏好可能会随着投票阶段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而根据投票规则的不同,投票人个体偏好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从这些不同形式的、动态变化的个体偏好中挖掘出更多有用的信息,减少策略投票的可能,更真实地反映出投票人的意愿,为民主选择提供更公平合理的、可供借鉴的选择方法。本论文的主要工作:根据动态群体决策的特点和方法,针对三类不同的个体偏好表现形式,即排序形式的个体偏好、“单票制”形式的个体偏好和带有不确定信息的个体偏好,对多阶段投票过程及信息集结方式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投票选择方法。首先,针对排序式个体偏好,本文通过研究个体偏好和群体偏好之间的关系,构建了投票人动态权重确定模型和投票阶段动态权重确定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分别基于这两类权重的多阶段投票选择方法。投票人动态权重主要是通过个体偏好和群体偏好的接近程度,即个体偏好偏离量指标来动态调整和确定的。而投票阶段权重则根据每一轮投票中的个体偏好集中程度来进行分析和确定。分析结果表明,考虑投票人权重的投票选择方法能够提高群体偏好认同度,提高投票选择效率,降低决策成本;而考虑了投票阶段权重的投票方法能够充分考虑每一阶段投票信息对最终选举结果所产生的影响,使选举结果更合理。其次,针对“单票制”个体偏好,本文研究了投票者在交替式投票和非交替式投票两种模式下的个体偏好集结过程,并提出不同的投票选择方法。在非交替式投票模式下,我们首先以奥运会主办城市的投票表决问题为例,分析了真实投票和策略投票过程及存在的问题。基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投票效力指数的多阶段投票选择方法。在交替式投票模式下,提出了基于双射软集合和集结算子的投票阶段权重确定方法,为不同投票阶段偏好信息的集结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新方法。分析结果说明,基于投票效力指数的投票选择方法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出投票人的偏好顺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投票人的策略性投票行为。最后,针对不确定个体偏好,本文以“多票制”规则下有效票中的弃权信息为分析对象,通过建立基于不完备软集合和Vague集的不确定信息分析模型,对有效选票中的弃权信息进行估算,并分析了不确定状态下单一投票阶段的选择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多阶段投票选择方法。分析结果表明,对不确定信息的分析和估算可以将候选人之间的不确定状态转化为确定状态或可忽略的不确定状态,这对于确定群体偏好和候选人排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雷国雨,郭春香[10](2010)在《基于群体偏好序的决策者权力指标研究》文中认为针对Shapley-Shubik指数法与Banzhaf指数法都不能解决多备选方案或多候选人时决策个体的权力问题,本文运用决策者的偏好连通性公理,定义了具有连通性偏好的偏好序结构之间的距离,提出了一种新的计算决策个体权力指数的方法,并进行了算例分析。

二、加权投票制的权力分析及测度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权投票制的权力分析及测度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招标人代表合谋对评标结果影响力的研究与法律修改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文献评价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方法
        1.4.2 本文的技术路线
    1.5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应用研究
    2.1 夏普利值理论
    2.2 班扎夫权力指数比理论
    2.3 本文相关概念和法条
        2.3.1 与评标相关的专有名词
        2.3.2 与博弈论中“投票决策”相关的专有名词
        2.3.3 与评标相关的法条
    2.4 相关理论运用的前提
第三章 当前评标工作的现状及成因
    3.1 当前评标工作中串通合谋的现状
        3.1.1 招标人代表与专家委员串通合谋
        3.1.2 招标人代表之间相互串通合谋
    3.2 招标人之间串通合谋的成因
        3.2.1 招标人代表之间具有天然的合谋倾向
        3.2.2 招标人代表是实现利益寻租的关键角色
    3.3 存在的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招标人代表合谋影响的分析及应对建议
    4.1 评标委员会组建人员的分析
        4.1.1 评标委员会成员的来源组成
        4.1.2 保留评标委员会成员中招标人代表的必要性
    4.2 对评标委员会成员的影响力的量化与分析
        4.2.1 评标委员会成员权力的量化分析
        4.2.2 评标委员会成员权力的意义分析
    4.3 对招投标法第37 条评标委员会成员权力调整的探讨
        4.3.1 以算术平均值(42.33%)为基准进行调整
        4.3.2 以法条规定值(33.33%)为基准进行调整
        4.3.3 相关法律的修改建议
        4.3.4 制度设计及监督手段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抑制招标人代表合谋影响力的相关案例论证
    5.1 案例论证
        5.1.1 案例一LB市大型房地产开发项目(一期)工程I标段案
        5.1.2 案例二XX市浏江侗寨民族特色旅游中心案
    5.2 案例总结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2)基于社会网络及观点交互的非二元投票隐性权力测度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概念描述
    1.1 社会网络
    1.2 隐性权力
2 模型构建
    2.1 群体属性描述
    2.2 观点交互的影响因素
        2.2.1 个体影响力
        2.2.2 自信水平
    2.3 观点演化规则
        2.3.1 观点交互
        2.3.2 观点演化
    2.4 隐性权力测度
3 数值分析
    3.1 隐性权力的计算
    3.2 结果分析
        3.2.1 社会网络结构的影响
        3.2.2 个体影响力的作用
        3.2.3 知识水平的影响
4 结语

(4)国际组织中的权力均衡与决策效率——以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安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言
二 国际组织的决策机制设计
    (一) 国际组织中的权力均衡
    (二) 国际组织中的决策效率
三 个体投票权力、组织权力均衡与决策效率的测算模型
    (一) 成员个体投票权力的测算指标 (28)
    (二) 组织整体权力均衡与决策效率的测算模型
        1.权力均衡的测算:制衡权力指数
        2.决策效率的测算:全体权力指数
四 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安排的决策机制
    (一) 新开发银行的决策 (投票) 机制
    (二) 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安排的决策 (投票) 机制
    (三) 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安排的投票权分配情况
五 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安排中的权力测算
    (一) 新开发银行中的权力分配
        1.真实权力均分:新开发银行的权力结构绝对均衡
        2.金砖五国在简单多数制下的两种权力完全相同
        3.金砖五国在有效多数制和特别多数制下的权力分布格局完全一致
    (二) 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安排中的权力分配
        1.简单多数制下的南非成为新的“卢森堡悖论”
        2.共识 (一致) 规则下金砖五国再度“平权”
        3.中国在应急储备安排中的投票权
六 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安排在现实格局
    (一) 新开发银行在现实格局与假设实验下的权力格局对比
    (二) 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安排在现实格局与假设实验下的权力格局对比
七 国际组织中权力均衡与决策效率的相互关系
    (一) 新开发银行在现实格局与假设实验下的权力均衡与决策效率
        1.简单多数制下权力均衡程度的变化与决策效率没有关联
        2.有效多数制下提升权力均衡程度损害了决策效率
        3.特别多数制下提升权力均衡程度增进了决策效率
    (二) 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安排在现实格局与假设实验下的权力均衡与决策效率
        1.简单多数制下权力均衡的变化与决策效率没有关联
        2.共识 (一致) 规则下权力的绝对均衡极大地损害了效率
        3.共识 (一致) 规则下权力绝对均衡恒定不变, 但决策效率随成员数量的增加呈负指数级下降
    (三) 国际组织的投票权分配与决策规则影响下的权力均衡与决策效率
八 结论

(5)国际组织中的投票权与投票权力——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投票权力测算的理论体系
    (一) 投票权力测算的核心概念
    (二) 投票权力测算的理论构建
    (三) 本文采用的投票权力测算方法
三亚投行的决策机制:股份与投票权安排
    (一) 亚投行的决策 (投票) 机制
        1. 股份计算与分配
        2. 亚投行的投票权构成
        3. 亚投行的决策 (投票) 规则
    (二) 股份与投票权关系
        1. 投票权公式
        2. 股份比例与投票权比重的关系
        3. 投票权比重随股份比例的变化
四亚投行中的权力测算:从投票权到投票权力
    (一) 采用绝对Banzhaf指数测算的投票权力
        1. 投票权和投票权力无明确线性关系
        2. 各成员间投票权力差距缩小, 更加均匀
        3. 中国的权力比重下滑明显
        4. 中国在核心议题上的投票权力明显“受损”
    (二) 采用Coleman阻止权力指数测算的阻止权力
        1. 简单多数制下除中国外各国的阻止权力普遍上升
        2. 超级多数制下除中国外各国的阻止权力普遍下降
        3. 各国间阻止权力差距缩小, 更加分散
        4. 各国阻止权力相较于投票权都被明显放大
    (三) 采用Coleman倡议权力指数测算的倡议权力
        1. 除中国外各国的倡议权力普遍上升
        2. 倡议权力与决策规则要求的有效多数比例也并非简单线性关系
        3. 各国间倡议权力差距缩小, 趋于均衡
        4. 各国关于核心议题的倡议权力结构最为民主
五中国在亚投行中的权力演变
六结论

(6)基于控制权的股东行为与公司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目录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基本概念论述与界定
        1.2.1 控股股东
        1.2.2 实际控制人
        1.2.3 股东大会投票机制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1.4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控制权理论的兴起
        2.1.1 控制权的来源
        2.1.2 基于社会学权力分析的控制权
    2.2 控制权的衡量
        2.2.1 传统的控制源法
        2.2.2 控制度法
        2.2.3 Shapley指数法与Banzhaf指数法
    2.3 股东参与投票动机分析
    2.4 控制权配置与控制权转移
        2.4.1 控制权配置的影响因素
        2.4.2 控制权市场竞争与控制权转移
    2.5 控制权与公司决策
        2.5.1 控制权与公司业绩
        2.5.2 控制权与公司决策
    2.6 小结与评论
3 投票行为与控制权衡量
    3.1 成本-收益下的股东投票模型
    3.2 股东关系与大股东控制权
    3.3 控制权衡量的参数估计
        3.3.1 股东的投票参与率
        3.3.2 股东关系衡量
        3.3.3 股权集中度与持股比例平方和
    3.4 本章小结
4 投票行为的治理效应
    4.1 投资者参与股东大会投票的实证研究
        4.1.1 假设的提出
        4.1.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1.3 实证结果与分析
        4.1.4 进一步研究与稳健性分析
    4.2 中小股东参与投票的治理效应
        4.2.1 中小股东发挥治理效应的机制
        4.2.2 计量模型与数据处理
        4.2.3 实证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控制权配置与控制权转移风险
    5.1 控制权配置的影响因素--基于企业特征的视角
        5.1.1 问题的提出
        5.1.2 实证模型构建与数据分析
        5.1.3 实证结果与分析
        5.1.4 稳健性分析
    5.2 控制权市场竞争与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风险
        5.2.1 控制权争夺与控制权转移风险
        5.2.2 样本选择与模型设定
        5.2.3 经验结果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控制权与上市公司决策
    6.1 货币政策冲击、控制权与现金持有调整
        6.1.1 假设的提出
        6.1.2 实证模型构建与数据分析
        6.1.3 计量结果与分析
    6.2 控制权、股东监督与高管薪酬
        6.2.1 假设的提出
        6.2.2 样本选择与研究设计
        6.2.3 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
        6.2.4 进一步的研究:超额薪酬能够减低代理成本么?
        6.2.5 内生性与稳健性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政策启示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的局限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7)投票式组合预测模型在个人信用评估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单一模型研究现状
        1.2.2 组合模型研究现状
        1.2.3 现有研究成果的评述
    1.3 论文的内容和结构
第2章 投票式组合预测模型的构建思路
    2.1 投票式组合预测的思想和模型构建的步骤
        2.1.1 组合预测的思想
        2.1.2 投票式组合预测及其优势分析
        2.1.3 投票式组合预测模型的构建步骤
    2.2 指标的选择和设置
    2.3 单一模型选择
        2.3.1 单一模型选择的思路
        2.3.2 数理统计模型选择
        2.3.3 非参数分析模型选择
        2.3.4 人工智能模型选择
    2.4 投票组合方式的选择
        2.4.1 一致同意规则
        2.4.2 简单多数规则
        2.4.3 加权多数规则
    2.5 基于贝叶斯算法的投票式组合预测模型优势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投票式组合预测模型的构建
    3.1 投票式组合预测模型的结构
    3.2 单一模型的构建
        3.2.1 Logistic 回归模型的构建
        3.2.2 聚类分析模型的构建
        3.2.3 神经网络模型的构建
    3.3 基于贝叶斯算法的投票式组合预测模型的基本原理
    3.4 基于贝叶斯算法的投票式组合预测模型的计算机实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投票式组合预测模型的应用
    4.1 样本数据的预处理
    4.2 单一模型在个人信用评估中的应用
        4.2.1 Logistic 回归在个人信用评估中的应用
        4.2.2 聚类分析在个人信用评估中的应用
        4.2.3 神经网络在个人信用评估中的应用
        4.2.4 单一模型的应用结果分析
    4.3 基于贝叶斯算法的投票式组合预测模型的应用结果分析
    4.4 单一模型和投票式组合预测模型应用结果的比较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于不确定模糊判断矩阵及序关系的群决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不确定性多准则决策理论
        1.3.2 基于判断矩阵的决策问题研究
        1.3.3 基于不确定模糊偏好判断矩阵的群决策研究
        1.3.4 基于序关系的群决策研究
    1.4 本文的逻辑结构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区间数判断矩阵的群决策方法
    2.1 引言
    2.2 区间数相关理论及相对熵
        2.2.1 区间数及其运算法则
        2.2.2 区间数大小比较
        2.2.3 熵与信息熵相关理论
    2.3 决策个体区间数判断矩阵方案权重向量的计算方法
        2.3.1 基于区间数互反判断矩阵的决策个体方案排序
        2.3.2 区间数互补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及对应权重向量的求取
    2.4 决策群体不一致偏好的集结方法
    2.5 算例分析与方法比较
        2.5.1 基于区间数互反判断矩阵群决策的算例
        2.5.2 基于区间数互补判断矩阵群决策的算例
        2.5.3 方法比较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语言判断矩阵的二元语义群决策方法
    3.1 引言
    3.2 相关理论基础
        3.2.1 语言评估标度及语言判断矩阵
        3.2.2 二元语义
        3.2.3 EOWA算子及基于二元语义的EOWA算子
    3.3 相同粒度语言判断矩阵的群集结
    3.4 不同粒度语言判断矩阵的群集结
    3.5 算例分析与方法比较
        3.5.1 基于相同粒度语言判断矩阵群决策的算例
        3.5.2 基于不同粒度语言判断矩阵群决策的算例
        3.5.3 方法比较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可变精度粗糙集理论的群决策方法
    4.1 引言
    4.2 可变精度粗糙集理论
        4.2.1 包含度β
        4.2.2 近似区域相关概念
        4.2.3 分类质量γ
    4.3 包含度与分类质量的关系研究
        4.3.1 β与γ的关系分析
        4.3.2 依据丫确定β精确取值范围的算法设计
    4.4 基于VPRS模型的群决策方法
        4.4.1 基于VPRS构造判断矩阵的方法
        4.4.2 基于VPRS的群决策步骤设计
    4.5 算例分析
        4.5.1 依据γ确定β精确取值范围的算例
        4.5.2 基于VPRS的群决策算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混合类型不完全判断矩阵的群决策方法
    5.1 引言
    5.2 不同类型残缺判断矩阵的一致化
        5.2.1 残缺互反与互补判断矩阵的相互转换
        5.2.2 残缺区间数判断矩阵的转化
        5.2.3 基于兄均值面积度量法的模糊偏好判断矩阵的转化
    5.3 残缺判断矩阵的排序方法
        5.3.1 残缺判断矩阵可接受的必要条件分析
        5.3.2 残缺互补判断矩阵的排序方法
        5.3.3 残缺互反判断矩阵的排序方法
    5.4 基于混合类型残缺判断矩阵的群决策过程
    5.5 算例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序关系的群决策方法
    6.1 引言
    6.2 社会选择群决策方法
        6.2.1 Borda选择函数方法
        6.2.2 Nanson选择函数方法
        6.2.3 Condorcet选择函数方法
        6.2.4 Dodgson选择函数方法
        6.2.5 Kemeney选择函数方法
        6.2.6 Copeland选择函数方法
        6.2.7 Cook-Seiford选择函数方法
    6.3 序关系转换为群体判断矩阵的群决策方法
        6.3.1 构建群体互补判断矩阵的排序方法
        6.3.2 构建群体互反判断矩阵的排序方法
    6.4 算例分析与方法比较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实例研究:大型金属资源基地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群决策
    7.1 引言
    7.2 实例背景
    7.3 大型金属资源基地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7.4 大型金属资源基地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评价过程
        7.4.1 评价准则权重的确定
        7.4.2 各评价准则下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7.4.3 大型金属资源基地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的定量计算
        7.4.4 评价结果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总结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
附录B 五大金属资源基地的规范化评价指标值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基于不同个体偏好表现形式的多阶段投票选择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和分析框架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2 相关理论知识和文献综述
    2.1 动态群体决策方法研究
        2.1.1 动态群体决策过程
        2.1.2 偏好表示方法和偏好集结方法
        2.1.3 群体决策中的权重确定方法
        2.1.4 不确定信息下的群体决策方法
    2.2 社会选择理论及方法研究
        2.2.1 社会选择理论和投票问题
        2.2.2 投票规则
        2.2.3 防策略投票分析
        2.2.4 不确定信息下的投票选择方法
    2.3 本文中采用的其它智能方法
        2.3.1 软集合
        2.3.2 Vague 集
        2.3.3 算子集结方法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排序式个体偏好的多阶段投票选择方法
    3.1 问题描述
    3.2 基本定义和社会选择函数
        3.2.1 基本定义
        3.2.2 社会选择函数
    3.3 基于投票人动态权重的多阶段投票选择方法
        3.3.1 投票人权重的动态确定
        3.3.2 投票过程分析及算法设计
        3.3.3 算例分析
    3.4 基于投票阶段权重的多阶段投票选择方法
        3.4.1 阶段权重的动态确定
        3.4.2 投票过程分析及算法设计
        3.4.3 算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单票制”个体偏好的多阶段投票选择方法
    4.1 问题描述
    4.2 非交替式投票模式下的投票过程分析
        4.2.1 真实投票过程和策略投票过程
        4.2.2 算例分析
    4.3 基于投票效力指数的多阶段投票选择方法
        4.3.1 投票效力指数
        4.3.2 基于投票效力指数的多阶段投票规则
        4.3.3 考虑真实偏好顺序的算例分析
        4.3.4 考虑策略性投票的算例分析
    4.4 交替式投票模式下的多阶段投票选择方法
        4.4.1 引言
        4.4.2 信息集结算子和双射软集合
        4.4.3 投票阶段权重确定方法
        4.4.4 投票选择过程分析
        4.4.5 算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不确定个体偏好的多阶段投票选择方法
    5.1 问题描述
    5.2 不完备软集合和Vague 集
        5.2.1 投票信息的完备软集合和不完备软集合表示
        5.2.2 弃权信息的Vague 值分析
    5.3 单一阶段的投票选择过程
        5.3.1 基本定义和前提条件
        5.3.2 投票选择过程分析
    5.4 基于不确定信息分析的多阶段投票选择方法
        5.4.1 算法设计
        5.4.2 算例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研究展望
    6.1 本文结论
    6.2 后期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发表或录用的稿件
    B.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四、加权投票制的权力分析及测度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 [1]招标人代表合谋对评标结果影响力的研究与法律修改建议[D]. 黎靖. 广西大学, 2021(12)
  • [2]基于社会网络及观点交互的非二元投票隐性权力测度方法[J]. 石瑞丽,郭春香,顾新. 系统管理学报, 2020(03)
  • [3]社会网络视角下允许弃权的群决策权力分布[J]. 石瑞丽,郭春香,顾新,李小平. 控制与决策, 2020(11)
  • [4]国际组织中的权力均衡与决策效率——以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安排为例[J]. 罗杭,杨黎泽.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9(02)
  • [5]国际组织中的投票权与投票权力——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例[J]. 罗杭,杨黎泽.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8(02)
  • [6]基于控制权的股东行为与公司决策研究[D]. 叶建宏. 浙江大学, 2015(08)
  • [7]投票式组合预测模型在个人信用评估中的应用研究[D]. 王雪.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1(05)
  • [8]基于不确定模糊判断矩阵及序关系的群决策方法研究[D]. 陈可. 中南大学, 2010(01)
  • [9]基于不同个体偏好表现形式的多阶段投票选择方法研究[D]. 邹艳. 重庆大学, 2010(07)
  • [10]基于群体偏好序的决策者权力指标研究[A]. 雷国雨,郭春香.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and Business Management(EBM2010), 2010

标签:;  ;  ;  ;  ;  

加权投票系统的功率分析与测量模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