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阿司匹林对冠心病防治作用的再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董子洵,韩晟,林丽开,史录文[1](2021)在《血塞通软胶囊综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以临床常用血塞通软胶囊为例,探索中成药综合评价的内容和方法,为中成药的临床合理使用、中成药价值的研究开发以及药品相关决策提供依据,推动安全有效合理用药。方法基于系统检索文献和药品生产企业提供的研究资料,利用循证医学和药物经济学等基本方法,从药学特性、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适宜性、可及性和创新性等方面对血塞通软胶囊进行评价。结果血塞通软胶囊有效成分和在说明书适应证上的药理作用明确,临床疗效肯定,安全性良好,服用依从性好,药品质量有保障。结论通过不同的系统检索文献,结果与已经获多个中西医临床诊疗规范和推荐指南中的指标相一致。总之血塞通软胶囊的临床前与临床使用的证据已形成一定的体系,但同时,在不同临床应用中的药理机制挖掘、临床扩展应用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个体精准用药尚需要更深入进行不同研究。
孟江北[2](2021)在《针药结合预处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模型相关因子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实验以蹊径通脉汤结合针刺内关穴、心俞穴、足三里穴对SD大鼠进行预处理,并以高脂饮食喂饲联合盐酸异丙肾上腺素注射液皮下注射诱导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模型,研究针药结合预处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模型心电图、心肌组织病理及血清CTRP3、ADMA、hs-CRP的调控作用,探究针药结合预处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模型的潜在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材料与方法:5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针药结合预处理组、中药预处理组、西药预处理组,共计5组,每组10只。针药结合预处理组:每日8时以蹊径通脉汤19.35g/(kg·d)灌胃,每日1次,持续14日。每日10时进行电针干预,选取双侧“内关”、双侧“心俞”、双侧“足三里”,留针15min,每日1次,持续14日。具体施针方法如下:(1)将大鼠伏卧于操作台上,绑缚固定。(2)参照《实验针灸学》中大鼠腧穴的定位方法,内关穴取穴于前肢内侧,离腕关节约3mm左右的尺桡骨之间,左右侧各1穴;心俞穴取穴于大鼠背部位于第五胸椎下两旁,平肋间,左右侧各1穴;足三里穴取穴于膝关节后外侧,在腓骨小头下约5mm处,左右各1穴。揣定腧穴后,进行常规局部消毒,以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0.18*25mm)进行针刺。(3)内关穴直刺0.2-0.3cm;心俞穴向内斜刺0.2-0.3cm;足三里穴直刺0.2-0.3cm。待大鼠稳定后,同侧内关穴与足三里穴连接同一导线的正负极。(4)采用疏密波,频率2-20Hz,电流2-3m A,电流强度以大鼠前后肢出现与电针频率相一致的轻微颤动为宜。中药预处理组:每日8时以蹊径通脉汤19.35g/(kg·d)灌胃,同等绑缚固定,不针刺,每日1次,持续14日。西药预处理组:每日8时以阿司匹林肠溶片9mg/(kg·d)灌胃,同等绑缚固定,不针刺,每日1次,持续14日。模型组:每日8时予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同等绑缚固定,其余不予任何干预因素,正常饲养14日。对照组:每日8时予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同等绑缚固定,其余不予任何干预因素,正常饲养14日。干预期间各组大鼠均以普通饲料饲喂,自由摄取食水,并持续观察大鼠的一般状态。预处理14日结束后,对针药结合预处理组、中药预处理组、西药预处理组、模型组进行造模。40只造模组大鼠停用普通饲料,以高脂饲料饲15g/只饲养喂21日;10只对照组大鼠正常饲喂等量普通饲料。预处理干预如前不变,同期进行21日。第22日10时所有大鼠采用左下腹腹腔注射10%水合氯醛进行麻醉处理,并将其仰卧位固定于操作台上,40只造模组大鼠以采用一次性多点位注射ISO悬浮液85mg/kg复制动物模型,10只对照组大鼠采用四肢根部皮下一次性多点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均间隔24h注射第2次,使用Power Lab数据采集分析系统,描记Ⅱ导联心电图。根据造模前后大鼠心电图T波变化、ST段变化判定造模是否成功。并于造模成功24h后取材检测心肌组织病理、血清CTRP3、ADMA、hs-CRP水平。结果:1各组大鼠生命状态观察适应性喂饲阶段,各组大鼠的饮食及排泄情况均正常,精神状态良好,毛色光亮,动作敏捷,体重正常增长。预处理阶段,各组大鼠生活状态与之前没有明显改变。造模阶段,对照组大鼠无明显变化,高脂饮食喂饲各组大鼠体重增加明显高于对照组,毛色略显黄色,光泽度有所减退,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萎靡、反应迟钝。造模结束后,对照组大鼠无明显变化,其余各组大鼠出现不同程度的毛发干枯无光泽,精神萎靡,活动减少,唇舌、爪甲青紫,以模型组最严重,针药结合预处理组最轻微。2各组大鼠心电图Ⅱ导联ST段电压变化比较造模后,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针药结合预处理组、中药预处理组、西药预处理组大鼠心电图ST段电压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药结合预处理组、中药预处理组、西药预处理组大鼠心电图ST段电压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针药结合预处理组大鼠心电图ST段电压变化优于中药预处理组和西药预处理组(P<0.05);中药预处理组与西药预处理组ST段电压变化无明显差异。3各组大鼠左心室心肌组织病理改变(显微镜200X)通过观察各组大鼠心肌组织HE染色切片发现:对照组:心肌细胞结构规则,心肌纤维排列规整,润盘、横纹肌清晰,无断裂、缺损及空白区。模型组:心肌细胞结构明显紊乱,心肌纤维排列不规则且伴有肿胀,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润盘、横纹肌模糊,可见明显断裂、缺损及空白区。针药结合预处理组:与模型组比较,心肌细胞结构基本正常,心肌纤维排列基本有序,润盘、横纹肌基本正常,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偶见轻微的断裂、缺损及空白区。中药预处理组:与模型组相比较,心肌细胞结构有所改善,心肌纤维排列较为有序,润盘、横纹肌明较正常,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有的部位偶见轻微的断裂、缺损及空白区。西药预处理组:与模型组相比较,心肌细胞结构相对规整,心肌纤维排列有所修复,润盘、横纹肌有所恢复,炎性细胞略有减少,有的部位可见断裂、缺损及空白区。4各组大鼠血清CTRP3水平变化比较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针药结合预处理组、中药预处理组、西药预处理组CTRP3水平降低,有明显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药结合预处理组、中药预处理组、西药预处理组CTRP3水平升高,有明显差异(P<0.01);与中药预处理组比较,针药结合预处理组、西药预处理组CTRP3水平升高,有明显差异(P<0.05);针药结合预处理组和西药预处理组CTRP3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5各组大鼠血清ADMA水平变化比较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针药结合预处理组、中药预处理组、西药预处理组ADMA水平升高,有明显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药结合预处理组、中药预处理组、西药预处理组ADMA水平降低,有明显差异(P<0.01);与针药结合预处理组比较,中药预处理组、西药预处理组ADMA水平降低,有明显差异(P<0.05);中药预处理组与西药预处理组对比,ADMA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6各组大鼠的血清hs-CRP水平变化比较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中药预处理组、西药预处理组hs-CRP水平升高,有明显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药结合预处理组、中药预处理组、西药预处理组hs-CRP水平降低,有明显差异(P<0.01);与针药结合预处理组比较,中药预处理组、西药预处理组hs-CRP水平升高,有明显差异(P<0.01);与中药预处理组比较,西药预处理组hs-CRP含量降低,有明显差异(P<0.05);针药结合预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hs-CRP含量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针刺内关穴、心俞穴、足三里穴结合自拟蹊径通脉汤预处理,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模型具有潜在的预防作用,可显着减轻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模型心肌组织病理变化,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电图、血清CTRP3、ADMA、hs-CRP水平有良性调节作用。2、针药结合预处理较比于中药预处理和西药预处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模型预防方面具有显着优势。
牛增辉[3](2021)在《基于心率变异性的益气中药治疗冠心病的安全性评价》文中指出目的1.通过文献研究,对中药治疗冠心病安全性的现状进行评价。2.通过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益气中药治疗冠心病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3.通过回顾性研究,评价益气中药治疗冠心病的安全性。方法1.第一部分文献研究通过在国内医药期刊检索近年来中药治疗冠心病出现的不良反应报道及中药安全性评价体系的文献,评价中药治疗冠心病的安全性程度。2.第二部分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根据Cochrane实践手册进行,纳入中药治疗冠心病中观察对心率变异性影响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对其是否提高HRV水平进行评价。3.第三部分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电图室的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种情况(冠心病/非冠心病)、病程、中药使用情况、心率变异性(HRV)指标进行登记、汇总、分析。结果1.第一部分文献研究结果提示益气中药在冠心病的中医药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报道较少,安全性较高。目前在对心血管系统损害的中药安全评价体系中,缺乏能够进行早期发现和监测心律失常等较为严重的心血管不良事件的评价指标进行早期预判。2.第二部分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结果提示中药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在提高SDNN、S DANN、RMSSD、PNN50、LF、HF水平上优于单纯西医治疗,中药能够通过提高HR V水平降低心律失常、心脏猝死等严重心血管不良事件,提高用药安全性。3.第三部分回顾性研究结果3.1冠心病与非冠心病患者的HRV水平相比,冠心病患者的HRV水平低于非冠心病患者(p<0.05),患病病程超过10年以上的冠心病患者HRV水平低于5年以下、5-10年的HRV水平(p<0.05)。3.2使用益气中药治疗冠心病的患者HRV水平高于不使用益气中药治疗冠心病的患者(p<0.05)。3.3冠心病病程超过10年以上的患者使用益气中药和不使用益气中药的HRV差异不显着(p>0.05))。结论1.第一部分文献研究提示使用益气中药治疗冠心病不良反应报道较少,安全性较高。2.第二部分Meta分析结果提示治疗冠心病的各中药不同剂型能提高冠心病患者的HRV水平,来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中药治疗冠心病安全性。3.第三部分回顾性研究结果提示患有冠心病后HRV水平的降低,增加了心律失常、心脏猝死等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病程超过10年后风险更高。益气中药的使用能够提高冠心病患者的HRV水平,来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在早期用药提高HR V水平,使患者受益更显着。在冠心病病程超过10年的患者的中医药治疗中单纯以益气法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效果不显着,需要以益气为主,兼以温阳、活血、利水的综合治法的长期治疗。
刘彩梦[4](2020)在《行气活血法治疗气滞血瘀型冠心病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系统评价行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治疗气滞血瘀型冠心病提供临床思路及参考依据。方法:根据系统评价方法,进行检索知网、维普、万方、PubMed、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选取自建库至2019年12月1日间有关行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的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将所选取的文献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逐步筛选,最终纳入27篇文献,共计2213例患者,本研究所观察的结局指标有:临床总疗效、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中医证候疗效、硝酸甘油减停率及不良反应。最终将提取的数据导入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1.本次研究共计纳入27项随机对照试验,共计2213例患者。其中治疗组1135例,对照组1078例。文献人口基线较为均一,但纳入的文献质量均偏低,结局疗效判定的标准不一致。Meta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对照组,采用行气活血法的治疗组在临床疗效(OR=2.65(95%CI[1.72,4.08])Z=4.40 P<0.0001)、心绞痛改善(OR=3.76(95%CI[2.85,4.96])Z=9.35 P<0.00001)、心电图改善(OR=1.92(95%CI[1.50,2.46])Z=5.19 P<0.00001)、硝酸甘油减停率方面(OR=3.98(95%CI[1.54,10.25])Z=2.86P=0.004)、中医证候疗效(OR=5.15(95%CI[3.54,7.48])Z=8.59 P<0.00001)、胸痛疗效(OR=3.45(95%CI[2.02,5.89])Z=4.55 P<0.00001)、胸闷疗效(OR=3.92(95%CI[2.31,6.66])Z=5.05 P<0.00001)、心悸疗效(OR=2.79(95%CI[1.71,4.57])Z=4.11 P<0.0001)、气短疗效(OR=2.59(95%CI[1.62,4.122])Z=4.00 P<0.0001)方面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对本研究内的27首处方进行用药规律的分析,在27首处方中,共计使用64种中药,共计使用频次241次。使用频次由高至低排序,使用频次>10次的药物依次是川芎、丹参、甘草、枳壳、当归、三七、柴胡。在64味中药中除去小叶黄杨、大果木姜子、盾叶提取物,对剩余的61味中药进行分类,使用频次由高至低排序,使用频次>10次的依次是活血调经药、活血止痛药、理气药、补气药、清热凉血药、发散风热药、补血药、化瘀止血药、清热化痰药。对药物的性味归经进行分类,并统计其使用频次,药物的四气使用频次为温>寒>凉>平>热;,药物的五味使用频次为苦>辛>甘>酸>咸>淡;药物的归经使用频次为肝>心>脾>胃>肺>胆>心包>大肠>肾>三焦>膀胱>小肠。结论:本Meta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结果显示行气活血法治疗气滞血瘀型冠心病与对照组比较,在疗效总有效率、心绞痛有效率、心电图改善情况、中医证候疗效、硝酸甘油减停率、胸痛、胸闷、心悸、气短方面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行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可能有一定的优势。行气活血法治疗气滞血瘀型冠心病的一般不良反应可能低于对照组。但因本研究所纳入文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仍需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研究进行系统分析。
涂金燕[5](2020)在《基于慢病管理平台观察灯盏生脉胶囊对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文中认为目的:基于广东省中医院中风慢病管理平台,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方法,观察灯盏生脉胶囊联合中医慢病管理防治缺血性卒中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从广东省中医院中风慢病管理系统中搜索2016年1月-2018年12月建档的中风恢复期患者,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将以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西医常规治疗为主的患者收入对照组,将在缺血性中风二级预防西医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灯盏生脉胶囊治疗的患者纳入观察组,最终共筛选出230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5例;所有研究对象均已接受中风慢病管理,包括建立中风慢病管理档案,按照缺血性中风恢复期队列管理方案对患者进行药物、症状、高危因素、合并症/并发症、生活方式、情绪等全方位管理,并按照中风慢病管理规范进行长效随访管理、中风健康宣教管理和核心疗效指标评估等。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建档时、治疗半年和治疗一年后的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定分数、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和Essen卒中量表评分;分析两组患者治疗一年后的终点事件发生情况,包括非致死性卒中复发、死亡人数、脑血管手术情况、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外周动脉疾病等;统计两组患者建档时和治疗一年后的中风知晓度和慢病管理依从性量表评分,并运用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的差异性。结果:①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一般情况如年龄、性别、伴发疾病,建档时mR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和Essen卒中评分,以及建档时中风知晓度和慢病管理依从性分数等组间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两组患者的资料具有可比性;②两组患者随访半年和一年的mR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较建档时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组间对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经治疗一年后观察组的致残率(7.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致残率(13.0%),治疗一年后观察组BI评分为轻度依赖的比例(98.3%)高于对照组(94.8%);两组患者治疗半年后和一年后的Essen卒中量表评分组间对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③观察组治疗一年后的卒中复发人数为2例,占总人数1.7%,行脑血管手术人数为0例,对照组治疗一年后的卒中复发人数为9例,占总人数的7.8%,行脑血管手术人数为2例,两组患者的卒中复发率组间对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行脑血管手术人数组间对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病死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外周动脉疾病的人数两组均为0;④两组患者的中风知晓度评分治疗前后均有升高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组间对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慢病管理依从性评分治疗前后均有升高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组间对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依从性评分均值高于对照组;⑤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出现停药现象,组间对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观察组的停药人数(7人)较对照组少(10人)。结论:灯盏生脉胶囊联合中医慢病管理治疗缺血性卒中恢复期患者可以明显降低其脑卒中复发率;两种治疗方案均可以有效的改善中风恢复期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在慢病管理的基础上,灯盏生脉胶囊治疗对改善患者的残障功能(mRS评分)、提高生活能力(BI评分)有优于单纯的西医基础治疗的趋势,可增加患者的生活独立程度,减少生活依赖的发生;在慢病管理的模式下,患者对中风相关知识的知晓度有显着提高,灯盏生脉胶囊联合慢病管理可以更加显着的提高患者按时服药、定期复诊、饮食管理、运动锻炼及控制危险因素等依从性,从而显示了灯盏生脉胶囊联合慢病管理的治疗方案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的优势。
胡婉琴[6](2020)在《基于跨理论模型的个案管理在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应用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基于跨理论模型的个案管理对于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服药依从性、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心脏康复干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2019年3月~11月湖南省某三级甲等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将104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每组5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护理指导,干预组在接受常规护理指导的基础上,采用跨理论模型的个案管理模式进行心脏康复干预,干预时长为3个月。在干预前、干预后收集患者结局相关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评价基于跨理论模型的个案管理对于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服药依从性、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心脏康复干预效果。所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学分析,两样本一般资料采用百分比(%)、频数(n)进行统计描述,两样本生活质量的评分、服药依从性的评分符合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非参数检验,两样本服药依从人数、冠心病危险因素采用?2检验,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资料的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家庭月收入、住院费用支付方式、诊断、是否置入PCI、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合并高血压、吸烟情况、饮酒情况等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2)干预前生活质量的总分及各维度的得分、服药依从性的评分、服药依从人数、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的总分及各维度的得分、服药依从性的评分、服药依从人数、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后生活质量的总分及各维度的得分比较:干预后,干预组生活质量的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间生活质量各维度的得分比较显示,除了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两个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的生理功能、一般健康、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心理健康的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干预后服药依从性的评分、服药依从人数比较:干预后,两组间服药依从性的评分、服药依从人数比较显示,干预组的服药依从性评分、服药依从人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5)干预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比较:两组间冠心病危险因素比较显示,干预组的血压达标人数、低密度脂蛋白达标人数、静息心率达标人数、运动达标人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空腹血糖达标人数、戒烟达标人数、身体质量指数达标人数、腰围达标人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实施基于跨理论模型的个案管理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2)实施基于跨理论模型的个案管理提高冠心病患者的服药依从性的评分、服药依从人数。(3)实施基于跨理论模型的个案管理控制冠心病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如血压、低密度脂蛋白、静息心率、运动;由于干预时间较短,在控制空腹血糖、戒烟、身体质量指数、腰围效果不明显,今后还需进一步探讨。
秦祉祎[7](2020)在《中药注射剂在冠心病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使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的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而引发的一系列心脏疾病,简称冠心病。应用中药注射剂辅助治疗冠心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一直是存在争议的,因此对比分析患者应用中药注射剂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和安全性,对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方法提供参考,对临床合理用药有重要意义。目的:首先对比分析患者单用和联用中药注射剂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和安全性,再进一步根据不同症型具体分析应用用药情况。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冠心病患者912例,根据中药注射剂的用药情况分为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300例、单独应用一种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组患者305例、联用两种中药注射剂患者组307例,观察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心电图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第二部分回顾性冠心病的患者234例,根据患者的不同入院主诉,分为以发作性胸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绞痛组117例和以胸闷、气短、心前区不适为首发症状的非急性心绞痛组117例。其中急性心绞痛组患者分为应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的A组23例、应用注射用红花黄色素治疗的B组44例和应用谷红注射液的C组50例,非急性心绞痛组组患者分为应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的D组32例、应用注射用红花黄色素治疗的E组39例和应用谷红注射液的F组46例。对比分析用药前后实验室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第一部分临床疗效比较对照组显效率76.33%,单用组显效率86.56%,联用组显效率80.78%,单用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及联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0.05)。心电图疗效比较对照组好转率34.67%,单用组好转率82.30%,联用组好转率58.96%,单用组心电图疗效优于对照组及联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心绞痛发作情况比较对照组好转率72.67%,单用组好转率81.64%,联用组好转率75.57%,对照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情况好转率低于单用、联用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0.05)。活动后诱发不适结果比较对照组发生率3.33%,单用组发生率1.97%,联用组发生率6.19%,单用组患者发生率低于对照、联用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0.05)。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对照组患者无不良反应发生,单用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33%,联用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2.28%,联用组比单用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0.05)。第二部分急性心绞痛组用药用药后三组患者肌酸激酶水平有差异(P=0.000<0.05),谷红注射液效果好,肌酸激酶水平同工酶有差异(P=0.000<0.05),谷红注射液效果好,肌钙蛋白T水平有差异(P=0.001<0.05),注射用红花黄色素效果好,血小板水平有差异(P=0.000<0.05)谷红注射液效果好。非急性心绞痛组用药后三组患者肌酸激酶水平有差异(P=0.000<0.05),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效果好,肌酸激酶水平同工酶有差异(P=0.000<0.05),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效果好,肌钙蛋白T水平有差异(P=0.000<0.05)谷红注射液效果好,血小板水平有差异(P=0.000<0.05),谷红注射液效果好。结论:应用单种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疗效好且安全性高。在急性心绞痛患者中谷红注射液有更好的降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和血小板水平的作用,注射用红花黄色素在降低心肌肌钙蛋白T水平上效果最好。在非急性心绞痛患者中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有更好的降肌酸激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的作用,谷红注射液降低心肌肌钙蛋白T水平和血小板水平上效果最好。
魏巧霞[8](2019)在《盾叶冠心宁片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气滞血瘀型临床疗效再评价》文中认为目的:该课题旨在对盾叶冠心宁片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气滞血瘀型患者临床症状以及睡眠质量的改善情况进行观察,探讨盾叶冠心宁片的临床疗效,同时对盾叶冠心宁片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2医院门诊与病房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个等比例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所选取的患者均符合西医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标准,且中医辨病为胸痹心痛,辨证为气滞血瘀型;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盾叶冠心宁片(温水送服,一日3次,一次2片),疗程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心绞痛症状和积分,中医症候积分,睡眠质量积分,心电图,TC、TG、HDL-C、LDL-C以及HCY的变化,同时监测相关安全指标,如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等,从而对盾叶冠心宁片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1)理化指标:1月后,治疗组TC、LDL-C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C、LDL-C、HCY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TG、HCY、LDL-C、HDL-C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月后,治疗组HDL-C、LDL-C、HCY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C、TG、LDL-C、HCY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TG、HCY、LDL-C、HDL-C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心电图:1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8%,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7.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两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心绞痛疗效:1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6%,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显效率为96.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100%,显效率为80.0%,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睡眠疗效:1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11.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4.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23.1%,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中医症候疗效:1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46.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2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用药安全性:两组患者用药后未诉任何明显不适,安全性指标没有出现治疗前正常而治疗后异常的情况,治疗前异常的经治疗后复查也未出现加重情况,亦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结论:盾叶冠心宁片在改善稳定型心绞痛中医症候积分及总有效率、睡眠质量积分及总有效率方面具有优势,且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临床疗效越显着;盾叶冠心宁片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较好。
梁晓鹏[9](2018)在《活心丸(浓缩丸)治疗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活心丸(浓缩丸)治疗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RCT)研究方法,将480例气虚血瘀型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以3:1比例随机分为试验组(360例)和对照组(120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两组患者分别给予活心丸(浓缩丸)和安慰剂,1次2粒,每日3次;疗程8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主要指标(心绞痛症状积分)和次要指标(包括硝酸甘油停减率、中医症候积分及生活质量评价)的变化及安全性。结果本研究完成试验者454例患者(试验组336例,对照组118例),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心绞痛症状积分、中医症候积分、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心绞痛症状疗效总有效率80.95%,硝酸甘油停减率为80.70%,中医症候疗效有效率为80,65%,均高于对照组[36.44%、45.07%、38.99%(χ2=58.21、40.94、66.55,p<0.01)]。本组治疗前后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心绞痛症状积分和中医症候均降低,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改善(p<0.01)。试验组中既往有心梗史患者心绞痛症状总有效率为83.22%,中医症候有效率为83.22%,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为(361.74±62.10)分,均高于无心梗史患者[60.92%、66.89%、(327.95±65.07)分(χ2=13.89、13.26,p<0.01)]。治疗过程中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有良好的安全性。结论活心丸(浓缩丸)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疗效显着,尤其适用于既往有心梗病史的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
朱昊如[10](2017)在《《临证指南医案》用药及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应用的数据挖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利用数据挖掘,从海量中医药数据中获取知识,是中医药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以《临证指南医案》及中药注射剂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为研究对象,从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两方面,对医案用药规律和中药注射剂应用情况进行数据挖掘,为指导合理使用中药、推广数据挖掘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目的利用数据挖掘手段,分析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临证用药思路,评价真实世界中医指导下的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应用合理性,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为继承、发扬、创新中医药学研究方法尝试探索新思路。方法基于SQL Server软件,建立《临证指南医案》数据库。利用统计软件R,对《临证指南医案》数据库中的医案基本信息、诊断因素(发病时间、病因、证候要素、症状、脉象、舌象)及用药(化裁方剂、剂型、服法、服用时间、药物、四性、五味)进行分析;利用频繁项集挖掘中的Eclat算法,对《临证指南医案》组方规律(药味、性味组合)进行挖掘;利用关联规则分析中的Apriori算法,挖掘分析《临证指南医案》不同诊断因素及其与用药之间的关联关系。基于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上市后再评价的真实世界研究数据库,提取经中医诊断治疗的患者数据,使用描述性统计及频繁项集挖掘的方法,描述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的应用现状;以其适应证候范围、基于改进德尔菲法建立的中成药重复用药评价标准及说明书用法用量为参考,分析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合理应用情况;描述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不良事件分布情况,利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及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不合理辨证用药、超说明书用法用量及重复用药对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不良事件的影响。结果1.《临证指南医案》临证用药规律分析1)《临证指南医案》中,频繁项集挖掘、关联规则分析对探讨诊断因素-用药相关性具有良好的适用性。2)从《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取医案基本信息、诊断因素及用药,以医案编号、诊次编号和处方编号为关联节点,包含变量37个,从患者信息、诊断因素、用药因素三个方面进行关联,建立了包含医案2574例3005诊次的《临证指南医案》关系型数据库。3)通过数据挖掘,得到诊断要素结果如下:吐血、咳嗽、疟为主要病证门类;夏季、春季为主要发病时间;过劳、火邪、湿邪为主要病因;阴虚、内热为主要证候要素;咳嗽、腹泻、食欲不振为主要症状;数脉、弦脉为主要脉象;舌白为主要舌象。关联规律包括:"(病因)湿、(症状)便脓血"与"(病)痢"的相关性(lift=24.49)等。4)全书注明的频数>10的化裁方剂包括炙甘草汤、六味地黄丸及麦门冬汤等;高频中药包括茯苓(34.51%)、人参(26.34%)、白芍(16.77%)、当归(16.17%)等;支持度(support)≥5%的药对包括"茯苓,人参"、"白术,茯苓"、"人参,炙甘草"等;支持度≥2%的药组包括"白术,茯苓,人参"、"茯苓,牡丹皮,山药,泽泻"等;药物四性以温、平为主,药物五味以甘、苦、辛为主;支持度≥50%的性味组合包括"甘,苦’"、"甘,温"等。对高频药物(频数)与诊断因素的关联规则进行分析,关联规律包括:"(病)痰饮、证素-阳虚"与茯苓的相关性(lift=2.66)、"(病)虚劳、(证素)食欲不振"与人参的相关性(lift=2.82)等;对药物性味与诊断因素的关联规则进行分析,关联规律包括"(病)便血"与酸的相关性(lift=1.74);"脉象-数,证素-内热"与寒的相关性(lift=1.64)等。5)对高频诊断因素(病证门类、病因、证候要素、症状类别、脉象、舌象)与用药的关联规则进行分析,关联规律包括:"木防己"与"(病)痹"的相关性(lift=28.31);"饴糖"与"(病因)过劳"的相关性(lift=3.85);"女贞子’"与"(证候要素)阴虚"的相关性(lift=2.72);"延胡索"与"(症状类别)痛"的相关性(lift=2.17);"糯稻根"与"数脉’"的相关性(lift=3.02);"半夏,黄芩"与"舌白"的相关性(lift=2.69)等。2.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的中医辨证应用研究1)Logistic回归、PSM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合理应用方面具有良好的适用性。2)经中医辨证诊断后,共有4890例患者使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93.07%的患者来自中医院。患者中医疾病诊断以胸痹心痛病(19.20%)为主,中医证候诊断以痰瘀互结证(18.13%)、气滞血郁证(14.41%)为主。中西医诊断组合主要包括"冠心病,痰瘀互结证"(10.61%)、"冠心病,胸痹心痛病"(10.59%)等。用法用量方面: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的单次中位使用剂量(Median(Q1,Q3))为200(50,400)mg,溶媒以0.9%氯化钠注射液(53.72%)和5%葡萄糖注射液(36.28%)为主,中位疗程(Median(Q1,Q3))9(6,12)天。54.72%的患者联用中成药。主要联用的中药注射剂包括生脉注射液(24.58%)、参麦注射液(16.26%)等,联用的口服中成药以冠心丹参滴丸(7.31%)、速效救心丸(7.31%)为主。93.50%的患者联用了西药,以阿司匹林(40.75%)为主,高支持度的联用中西药组合包括"阿托伐他汀,生脉注射液"(2.98%)、"阿司匹林,生脉注射液’"(2.54%)等。患者中位住院天数为11(9,16)天,98.56%的患者转归结局良好。3)数据集中共有证候293个。经专家评价,明确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适应证的相似证候26个、禁忌证候10个,其余均为无关证候。2.88%的患者诊断与药品适应证一致,38.84%的患者诊断为说明书相似证候,2.72%的患者诊断为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的禁忌证候。基于改进德尔菲法,建立了包含一级条目3项,二级条目6项的中成药重复用药评价标准。依该标准评价得出可能与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存在重复用药的中成药共112种。联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中,55.60%的患者存在重复用药现象,联用口服中成药的患者中,63.82%的患者存在重复用药现象。29.92%的患者存在超说明书用法用量现象:11.74%的患者超说明书浓度用药;10.55%的患者超说明书疗程给药;10.00%的患者使用非说明书溶媒;1.06%患者与其他药品同瓶滴注。相关因素分析显示,随年龄增长、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与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超说明书用法用量存在相关性。4)4890例患者中,药物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29%,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63%。不良反应为轻中度,转归一般良好。经倾向性评分匹配,确定超说明书用法用量与不良事件发生存在相关性,相关因素分析表明同瓶滴注及超说明书推荐浓度是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研究表明,数据挖掘在中医药领域尤其是医案信息挖掘与中药注射剂的真实世界研究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值得推广。《临证指南医案》中以内科杂病为主,虚证居多,叶天士辨病、因、证、症、脉、舌诸诊施治,选药广博,组方精简,用药平和,擅用人参、茯苓、当归、白芍等药,是治疗杂病的典范。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广泛应用于临床胸痹心痛病、痰瘀互结证等病证,多与说明书用法用量一致,但存在一定比例的的不合理使用现象,具体表现为不合理辨证使用、超说明书用法用量使用及与中成药重复联用。提示临床使用中药,应诸诊合参,辨证论治;使用中药注射剂应依据药品说明书提示,合理辨证,适量应用。
二、阿司匹林对冠心病防治作用的再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阿司匹林对冠心病防治作用的再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血塞通软胶囊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1 资料来源与文献检索方法 |
1.1 检索方法 |
1.2 检索结果分析 |
2 药品综合评价的内容 |
3 血塞通软胶囊的药理与药学特性评价 |
3.1 有效成分[2] |
3.2 中医基础理论中的中药功能 |
3.3 药物作用及其机制 |
3.3.1 药理学和组学研究对药物作用机制的分析 |
3.3.2 血液系统调节作用 |
3.3.3 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 |
3.3.4 抗氧化应激 |
3.3.5 调节细胞凋亡 |
3.4 药学研究 |
3.5 药代动力学 |
3.5.1 在消化液中的稳定性 |
3.5.2 体内药代动力学 |
3.6 药物相互作用 |
3.6.1 血塞通软胶囊对阿司匹林的影响 |
3.6.2 阿司匹林对血塞通软胶囊的影响 |
4 血塞通软胶囊的有效性评价 |
4.1 说明书适应证有效性评价 |
4.1.1 上市前临床研究 |
4.1.1. 1 血塞通软胶囊治疗中风Ⅱ期临床验证 |
4.1.1. 2 血塞通软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胸痹)Ⅱ期临床验证 |
4.1.2 上市后临床研究 |
4.1.2. 1 中风(瘀血阻络证) |
4.1.2. 2 冠心病心绞痛(心血瘀阻证) |
4.2 超说明书适应证用药 |
4.2.1 心脑血管疾病 |
4.2.2 糖尿病 |
4.2.3 其他疾病 |
5 血塞通软胶囊的安全性评价 |
5.1 药品上市前安全性评价 |
5.1.1 毒理学研究 |
5.1.1. 1 急性毒性研究 |
5.1.1. 2 长期毒性研究 |
5.1.2 上市前临床研究的安全性评价 |
5.2 药品上市后安全性评价 |
5.2.1 药品上市后企业临床研究的ADR发生率 |
5.2.2 文献报道的ADR |
5.2.3 药品监管部门和企业收集的ADR信息 |
5.3 血塞通软胶囊的质量评价 |
5.3.1 原材料质量控制 |
5.3.2 药品的质量控制 |
5.3.2. 1 生产厂家的良好操作规范认证和实施 |
5.3.2. 2 质量标准 |
5.3.3 上市药品的质量检验 |
6 血塞通软胶囊的经济性评价 |
6.1 脑梗死 |
6.2 冠心病心绞痛(心血瘀阻证) |
7 适宜性评价 |
7.1 药品技术特点适宜性 |
7.1.1 说明书及标签信息规范性 |
7.1.1. 1 说明书规范性 |
7.1.1. 2 标签信息规范性 |
7.2 药品使用适宜性 |
7.3 指南评价 |
8 可及性评价 |
8.1 价格 |
8.2 可获得性 |
8.3 可负担性 |
9 创新性评价 |
9.1 创新奖项 |
9.2 专利情况 |
9.3 解决临床需求 |
1 0 评价结果 |
(2)针药结合预处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模型相关因子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疗法防治急性心肌梗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3)基于心率变异性的益气中药治疗冠心病的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一 中药治疗冠心病的安全性文献研究 |
1.中药治疗冠心病不良反应报道 |
2.中药安全性评价现状 |
3.小结 |
研究二 中药治疗冠心病对心率变异性影响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
1.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小结 |
研究三 益气中药对冠心病心率变异性影响的临床研究 |
1.研究方案 |
2.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
1.病因病机 |
2.中医药治疗 |
3.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行气活血法治疗气滞血瘀型冠心病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冠心病的现代研究进展 |
1.1.1 定义及临床表现 |
1.1.2 发病机制及病因 |
1.1.3 西医诊断 |
1.1.4 西医治疗 |
1.2 冠心病中医研究现状 |
1.2.1 中医病名研究 |
1.2.2 中医病因病机 |
1.2.3 中医辨证分型 |
1.2.4 中医辨证治疗 |
1.3 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冠心病心绞痛中的应用 |
1.4 气滞血瘀证与行气活血法 |
1.4.1 中医学对气血关系的认识 |
1.4.2 血瘀证 |
1.4.3 行气活血法的应用 |
第二章 行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的Meta分析 |
2.1 研究方法 |
2.1.1 文献检索方法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1.4 结局指标 |
2.1.5 文献提取方法 |
2.1.6 质量评价方法 |
2.1.7 数据分析 |
2.2 研究纳入结果 |
2.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3 Meta分析结果 |
2.3.1 临床总疗效结局 |
2.3.2 心绞痛疗效结局 |
2.3.3 心电图疗效结局 |
2.3.4 硝酸甘油减停率 |
2.3.5 中医证候疗效 |
2.3.6 临床症状疗效 |
2.3.7 不良反应 |
2.4 用药规律 |
2.4.1 药物频次 |
2.4.2 药物分类 |
2.4.3 性味归经 |
第三章 讨论与结论 |
3.1 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
3.1.1 行气活血法疗效 |
3.1.2 行气活血法安全性 |
3.2 纳入文献讨论 |
3.2.1 文献质量 |
3.2.2 病例基本特征 |
3.3 用药规律讨论 |
3.3.1 药物频次 |
3.3.2 药物分类 |
3.3.3 性味归经 |
3.4 结论 |
3.5 现状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慢病管理平台观察灯盏生脉胶囊对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研究进展 |
1.1.1 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研究 |
1.1.2 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西医治疗方案 |
1.1.3 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面临的难题 |
1.2 中医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认识 |
1.2.1 古代医家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2 现代医家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3 中风病的分期药物治疗 |
1.2.4 中风的中医特色治疗 |
1.2.5 灯盏生脉胶囊治疗脑卒中的临床研究进展 |
1.3 中风慢病管理的研究进展 |
1.3.1 慢病管理的概念 |
1.3.2 中风慢病管理对脑卒中二级预防的作用 |
1.3.3 慢病管理的国内外发展模式 |
1.3.4 广东省中医院中风慢病管理平台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对象 |
2.2.1 病例来源 |
2.2.2 诊断标准 |
2.2.3 纳入标准 |
2.2.4 排除标准 |
2.2.5 剔除标准 |
2.2.6 脱落标准 |
2.3 试验设计 |
2.3.1 病例分组 |
2.3.2 治疗方案 |
2.3.3 观察指标 |
2.3.4 终点事件发生的评定标准 |
2.3.5 统计分析 |
2.3.6 试验设计图 |
2.3.7 结果与分析 |
2.4 讨论 |
2.4.1 试验结果的分析讨论 |
2.4.2 缺血性卒中恢复期的病机分析 |
2.4.3 灯盏生脉胶囊的组方和疗效分析 |
2.4.4 慢病管理对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重要意义 |
2.4.5 中医药与慢病管理的结合 |
2.4.6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6)基于跨理论模型的个案管理在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应用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意义 |
2 对象及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对象 |
2.3 样本量的计算 |
2.4 研究工具 |
2.5 研究方案 |
2.6 技术路线图 |
2.7 质量控制 |
2.8 伦理原则 |
2.9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
3.2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 |
3.3 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的比较 |
3.4 干预前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的比较 |
3.5 干预前两组患者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比较 |
3.6 干预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3.7 干预对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
3.8 干预对两组患者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影响 |
4 讨论 |
4.1 TTM个案管理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干预效果 |
4.2 TTM个案管理对冠心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干预效果 |
4.3 TTM个案管理对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的干预效果 |
4.4 本研究的创新点 |
4.5 研究的局限性及研究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中药注射剂在冠心病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单用与联用中药注射剂治疗冠心病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
1 前言 |
1.1 中药注射剂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研究现状 |
1.2 中药注射剂的应用安全 |
1.3 立题依据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和分组 |
2.1.1 研究对象 |
2.1.2 分组 |
2.2 研究方法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2.3 疗效判定标准 |
2.2.4 心绞痛发作情况 |
2.2.5 心电图疗效评价标准 |
2.2.6 活动后诱发不适情况 |
2.2.7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2.2.8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患者基本数据情况 |
3.2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3.3 临床疗效 |
3.4 心电图疗效 |
3.5 心绞痛发作情况 |
3.6 活动后诱发不适情况 |
3.7 中药注射剂的用药情况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中药注射剂在不同症型的冠心病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和分组 |
2.1.1 研究对象 |
2.1.2 分组 |
2.2 研究方法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2.3 实验室指标变化 |
2.2.4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2.2.5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患者基本数据情况 |
3.2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3.3 肌酸激酶水平 |
3.4 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 |
3.5 肌钙蛋白T水平 |
3.6 血小板水平 |
4 讨论 |
5 结论 |
总结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盾叶冠心宁片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气滞血瘀型临床疗效再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综述部分 |
综述一 冠心病的西医研究进展 |
1 冠心病的流行病学现状 |
1.1 患病率 |
1.2 相关性危险因素 |
2 冠心病的疾病分型 |
3 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
3.1 内皮损伤 |
3.2 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
3.3 脂质浸润 |
3.4 平滑肌细胞克隆 |
3.5 基因与冠心病 |
4 现代医学对于冠心病的治疗 |
综述二 冠心病在中医方面的研究 |
1 中医对冠心病的认识 |
1.1 胸痹病名的源流 |
1.2 古今医家论胸痹 |
2 胸痹的病因病机 |
2.1 胸痹的病因 |
2.2 胸痹的病机 |
3 胸痹的辨证论治 |
3.1 活血化瘀法 |
3.2 化痰去浊法 |
3.3 温阳化饮法 |
3.4 解毒补虚法 |
3.5 行气止痛法 |
4 中医外治法 |
5 西药联合中成药治疗 |
6 西药联合中医外治法治疗 |
7 总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终止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案 |
2.1 设计类型 |
2.2 治疗方案 |
2.3 评价指标 |
2.4 疗效判定标准 |
2.5 安全性评价标准 |
2.6 严重不良事件判定标准 |
2.7 数理统计形式 |
2.8 技术路线图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组内疗效比较(1个月) |
3.3 组内疗效比较(3个月) |
3.4 组间疗效比较 |
3.5 安全性评价 |
4 分析及讨论 |
4.1 西医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认识 |
4.2 祖国医学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认识 |
4.3 药理学相关研究 |
4.4 临床相关研究 |
4.5 疗效分析 |
4.6 结语 |
4.7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结论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活心丸(浓缩丸)治疗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参考文献 |
活心丸(浓缩丸)治疗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临床研究 |
一. 背景与目的 |
二. 资料与方法 |
三. 结果 |
四. 讨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冠心病PCI术后及其中医药干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知情同意书 |
心绞痛症状积分 |
中医证候量化评分标准 |
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临证指南医案》用药及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应用的数据挖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数据挖掘在中医药领域应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研究选用的统计与数据挖掘方法 |
前言 |
第二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临证指南医案》用药规律研究 |
第一节 《临证指南医案》数据库的建立 |
第二节 《临证指南医案》诊断因素分布规律研究 |
第三节 《临证指南医案》用药分布规律研究 |
第四节 《临证指南医案》辨证用药规律研究 |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应用研究 |
第一节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应用现状分析 |
第二节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临床用药合理性分析 |
第三节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不良事件分析 |
本章总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适应证相关证候专家咨询表 |
附录2. 改进德尔菲法制定中成药重复用药评价标准专家调查问卷 |
附录3. 中成药重复用药列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阿司匹林对冠心病防治作用的再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血塞通软胶囊综合评价研究[J]. 董子洵,韩晟,林丽开,史录文.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21(12)
- [2]针药结合预处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模型相关因子影响的研究[D]. 孟江北.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基于心率变异性的益气中药治疗冠心病的安全性评价[D]. 牛增辉.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行气活血法治疗气滞血瘀型冠心病的Meta分析[D]. 刘彩梦. 河北大学, 2020(08)
- [5]基于慢病管理平台观察灯盏生脉胶囊对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D]. 涂金燕.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6]基于跨理论模型的个案管理在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应用的实证研究[D]. 胡婉琴.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中药注射剂在冠心病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D]. 秦祉祎.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8]盾叶冠心宁片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气滞血瘀型临床疗效再评价[D]. 魏巧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9]活心丸(浓缩丸)治疗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临床研究[D]. 梁晓鹏.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8(02)
- [10]《临证指南医案》用药及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应用的数据挖掘研究[D]. 朱昊如.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