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几年电力行业的发展趋势

未来几年电力行业的发展趋势

一、电力工业未来几年的发展态势(论文文献综述)

任慧[1](2020)在《新电改背景下LCJ能源销售公司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2015年3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号)正式印发,开启了我国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序幕,掀起了我国电力市场建设发展的浪潮。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方案设计了“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电力体制架构,提出了“三放开,一独立,三强化”的改革重点和路径。其中,售电侧市场化改革是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亮点和重点,《关于推进售电侧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向社会资本开放售电业务,多途径培育售电侧市场竞争主体,给发电侧和用户侧提供公平交易的渠道,提升售电服务质量和用户用能水平。新电改的积极有序推进,售电市场的逐步放开,给电力市场新兴主体售电公司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创造了巨大的盈利空间。但售电公司普遍缺乏电力市场化交易技能与经验,同时,市场交易体制不完善、电改政策导向不明朗、售电市场复杂多变等因素都为售电公司的发展带来了巨大风险和挑战。本文基于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实际推进情况,针对电力市场新兴主体售电公司,从市场营销的角度对其展开全面分析研究。LCJ能源销售公司作为国有大型发电企业的全资售电公司,研究其营销策略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及理论意义。首先,研究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背景、方案设计、改革进程,剖析LCJ能源销售公司营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其次,利用PEST分析、波特五力模型分析对LCJ能源销售公司营销环境及竞争环境进行多角度分析,并通过对其营销业务的SWOT分析,识别出公司的竞争优劣势和风险。最后,开展全新的售电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进而制定公司市场营销策略,提升公司市场竞争力,为市场上同类型售电公司提高市场营销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提供依据。

光峰涛[2](2020)在《中国电力消费的多维度特征研究与需求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应对气候变化与大气污染治理背景下,加快构建以电力为中心的现代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是深入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风向标”,中国的电力消费随其不断深化发展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持续性地刚性增长。全社会用电规模和人均用电量屡上台阶,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高,全国的电气化水平得到显着提升。尽管如此,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资源禀赋的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中国能源的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仍面临着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为破解难题,党的十九大明确将发展清洁能源纳入到美丽中国建设中,十一届四中全会对能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提出了要求,各地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也都部署了能源领域的相关工作,这些都有利于能源消费侧清洁主导、以电为中心的能源格局的形成。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迈入新常态,经济增速的换挡、经济结构的优化、增长动力的转换等多方面的变化也带动电力消费进入新常态。电力供需形势整体上已由偏紧向趋于宽松的局面逐渐转变,但区域性的不平衡问题尤为突出。从趋势演变来看,电力消费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趋势整体上较为吻合,但有阶段性的背离现象发生。从增长速度来看,电力增速放缓,与经济增速出现了比例失调,两者有脱钩倾向。从能源效率来看,区域异质性下单要素或全要素电力消费效率的时空差异都凸显严重。此外,中国电力消费未来发展趋势的不确定性也在增大。鉴于此,本文在电力经济的视角下对中国电力消费的特征进行多维度研究,并对未来中国电力需求开展预测,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研究电力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动态关联关系,包含重心的耦合分析、周期的协同分析以及动态交互性分析。以电力消费量和GDP为权重,以各省地理重心为中心坐标,通过构建重心模型测度电力消费和经济增长的重心,并分析两者的耦合性,发现电力消费重心和经济重心并不重叠,其均向低纬度地区移动,但经度偏移方向相反。应用滤波法测算电力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周期,并通过一致性指数分析两者的协同性,发现电力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周期长度相近,但在新常态阶段发生背离。从线性和非线性角度分别检验电力消费和经济增长的Granger因果关系,并基于状态空间模型分析两者的动态交互性,发现只存在从电力消费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且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长对电力消费的弹性数值趋于稳定。(2)研究电力消费增速减档的原因,包含脱钩关系的分析、结构突变点的检验以及结构分解分析。结合OECD脱钩因子和Tapio脱钩弹性指数联合检验电力消费和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发现两者在新常态阶段趋于弱脱钩。应用累积和检验分析电力消费年增速是否发生结构突变,发现其约在2014年出现了结构突变点。在电力能源投入产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结构分解模型研究了电力消费增长模式的转变及其影响因素拉动率的变动,发现电力消费增长动力由净出口驱动、投资驱动转为消费驱动,不同因素对电力消费增长的拉动率随时间发生变动。(3)研究电力强度的省际差异化特征,包含差异化的测度、影响因素分析以及差异来源分析。应用泰尔指数量化电力强度省际差异化程度,发现新常态下电力强度的非均衡性有所减弱。构建面板惩罚分位数回归模型考察经济发展、人口规模、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以及技术进步对电力强度的影响,发现各因素在不同分位点上对电力强度的影响存在异质性。构建基于回归的Shapley分解模型辨析电力强度差异的来源,发现经济发展、人口规模、能源结构、对外开放程度加剧了电力强度的差异化,而产业结构和技术进步缩小了电力强度的差异化。(4)研究全要素电力消费效率的时空分异特征,包含全要素电力消费效率的测度、静态和动态评价、空间集聚分析以及收敛分析。在构建全要素电力消费效率测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EBM(Epsilon Based Measure)测度全要素电力消费效率,并应用GML(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对其进行分解,发现新常态下全要素电力消费效率趋于稳定,全要素电力生产率的改进源于技术进步效应。应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探究全要素电力消费效率的空间集聚特征,发现全要素电力消费效率存在空间相关性,且在样本期内空间集聚程度趋于稳定。通过收敛分析模型考察全要素电力消费效率的收敛性,发现新常态下全要素电力消费效率不存在α收敛,但存在β绝对收敛。(5)构建适用于预测中国电力需求的LEAP(Long-range Energy Alternatives Planning Model)模型,并进行情景预测。从中国社会经济数据的统计特点和电力消费的实际情况出发,构建包含关键假设模块、需求模块和转换模块三模块的LEAP模型以预测中国未来的电力需求,并设置了三种发展情景,即基准情景、政策规划情景及强化节能情景,其中强化节能情景考虑了前面所研究的电力消费特征。通过比较分析各情景下的预测结果,发现基准情景下的电力消费增长最快,政策规划情景次之,最小的为强化节能情景,电力消费在2030年的预测区间为98,341~120,641亿kWh。本文应用多学科理论从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电力消费增速、电力强度以及全要素电力消费效率等四个维度深入研究了中国电力消费的特征,这对于把握中国电力消费的变化,解决电力消费区域不平衡问题,改善电力消费效率,指导科学用电和节约用电,制定电力产业发展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其中,从对电力消费和经济增长动态关系的系统探究能够增进对电力经济关系的认识和理解。对电力增速放缓原因的分析能够明晰电力消费的增长模式,也可将其分析思路及方法拓展应用到其他资源消费增长模式的分析中。基于面板惩罚分位数回归的Shapely分解模型可以应用到其他不平等指标差异影响因素及其差异来源的分析中。此外,构建的适用于中国电力需求预测的LEAP模型可以进行滚动预测,其预测结果能够指导电力规划的制定。在未来研究中,还需研究电能替代战略的实施、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建设以及售电侧的放开等对电力消费的影响。

唐博文[3](2019)在《用于电力市场化的绿色金融模式构建与路径实现及其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快速增长的能源消费与庞大的工业投资,促使了进一步发展能源基础设施的强烈需求。加之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以及城镇化加速带来的公用设施供需压力,导致了我国经济发展对资金需求不断增加,以政府为主要投资者的基础设施发展模式,已经无法适用于未来的规模化与市场化的经济发展战略。因此,我国政府在各个行业广泛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PPP)、电力资产证券化以及合同能源管理等绿色金融模式,并出台了一系列辅助这些金融模式工作开展的文件与通知。然而,虽然这些绿色金融模式受到政府高度重视与社会广泛关注,却鲜有PPP项目、电力资产证券化项目以及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成功运营,导致了类似项目的实行缺乏案例提供指导性和借鉴性。PPP项目的融资困难与各类风险预防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即使政府大力支持与鼓励社会资本积极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与加入项目运营,但由于缺乏具体的合作管理体系与风险评估机制,社会资本投资者们大多处于观望的态度。以我国工业园区局域电网为例,它作为一种新型的能源基础设施被我国政府广泛推行,它是包含工业供电、负荷与电网集成为一体并维持电力平衡与用电独立的局域电网,因为资金需求庞大,运营方式复杂,此类项目对于投资者、合作模式与融资方式等各方面要求苛刻与严格。因此,有必要讨论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具体合作细节及收益分配方法,探讨影响PPP项目的各类风险因素,尝试PPP项目、资产证券化以及合同能源管理的有机结合,建立综合各类绿色金融模式的市场融资框架,并最终在能源领域中从政府、社会资本投资者以及电力用户的角度与层面提出PPP模式、电力资产证券化与合同能源管理为一体的项目模式,并提供详细的政策建议和经济性评估,为实现这些电力市场中绿色金融模式的推广提供科学的市场策略。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创新成果如下:(1)研究了PPP模式在我国的应用特点与发展问题,阐述了政府与社会资本在PPP项目中的职能,对各行业PPP模式的开展程度与效果进行了分析,展现了目前PPP项目的投资环境,明确了在政府建设资金缺乏的背景下PPP模式的主要功能与优势。同时,阐述了“一带一路”战略对PPP模式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以及电力行业PPP模式的发展机遇和重要性。此外,总结并详细解读现有相关PPP能源项目的政策,为PPP能源项目的推广提供了政策分析与建议。通过案例分析法,对国内外经典的PPP能源项目进行分析,归纳致使这些项目失败的主要风险因素,为推动我国PPP能源项目提出了风险管理与规避方案。通过对PPP项目中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协调配合和互补的努力程度,并采用对单次、多次与无限次博弈三种场景进行分析,确定实现最大收益的利益分配系数,实现了PPP项目合作者们双赢的结果。(2)提出了售电公司基于资产证券化为融资手段的工业园区局域电网市场融资框架。通过对德国电力市场发展与市场化手段的分析,明确了市场运行机制和合理框架的重要性,并借鉴其市场化理念推行具备我国自有特色的电力行业市场化建设。因此,本文研究分析了绿色金融在我国的推行程度,以及相关中央与各地的具体政策实施,通过分级方式明确了现有绿色金融各地的发展阶段,为开展推行电力资产证券化提供了背景解析。通过统计数据,指出了多地售电公司的成立与规划不符合市场需求而导致的市场过度竞争的问题。(3)售电公司作为电力行业市场化改革的重要角色,如何实现其可持续性发展以及市场内的合理竞争是行业内关注的焦点。因此,为了实现建设健康与具备可持续性发展的电力市场,本文研究了售电公司的发展方向与模式,提出了售电公司通过资产证券化融资,并投资参与工业园区局域电网建设与用电管理,并行使合同能源管理公司提高能效的功能,从而实现售电公司的多元化与可持续性发展,加速工业园区局域电网建设,以及推进电力行业市场化的进程。此外,提出了基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与加权资本成本模型的净现值法对工业园区局域电网项目进行投资收益评估,确定该融资方式的实用性与可能性。(4)研究了合同能源管理在我国的应用现状,确定了其在节能减排效果评估方面所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综合节能减排技术评价所需考量的科学性、实用性、系统性和可比性等等各方标准,建立了基于技术性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影响四个方面构建的指标体系,并确定了各指标定义及测算方法,同时通过指标间相关性分析遴选出9个二级指标(综合节能、单位产量节能量、技术成熟度、节能效益、万元投资节能能力、单位GDP电力消耗率、节能服务应用覆盖率、CO2和污染物排放量)。之后,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综合定性与定量两方面的结果确定各指标权重,从而建立完整的合同能源管理节能减排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调研数据展示合同能源管理在节能减排上的优异改良效果。(5)研究了电力行业PPP项目的应用及其风险与投资收益评估。同时,建立了PPP模式电力项目的合同能源管理及其资产证券化的市场框架,对该市场框架下合同能源管理的三种类型(节能量保证模式、节能效益分享模式和能源费用托管模式)的收益进行分析与对比,并对某电力项目进行了实证分析,为PPP模式的合同能源管理合作双方提供了双赢方案。对PPP项目中合同能源管理的资产证券化进行建模以及案例分析。最后,对项目投资回报以及破产风险进行评估,并提供了实证分析。

黄华[4](2019)在《规制约束—政策激励下中国煤电行业清洁化研究》文中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面对以“雾霾”为代表的严峻生态形势和环保压力,既能使被认为是主要污染源之一的煤电行业保持持续经营、保障国家用电安全,又能帮助煤电行业通过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方式妥善解决其负外部性问题是当前必须解决的紧迫问题,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故煤电行业清洁化转型是解决该矛盾的必由之路。为此,中国政府主导出台一系列包括规制约束-政策激励在内的各种政策,来严控污染物排放、保持煤电行业的健康发展。本文所开展的中国煤电行业清洁化研究是指以产业视角,在论证燃煤发电不会被短期内取代的基础上,基于政府主导的规制约束-政策激励,综合应用外部性、供应链环境成本内部化、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等理论工具,围绕“如何开展、怎么执行、效果如何、有何规律”等煤电行业清洁化关键问题,在以“机制-路径-成效-趋势”为核心内容的体系框架内展开的系统研究。本文主要进行五方面研究:特征分析——以发电行业核心数据为基础,从投资建设、电力生产、经营情况三方面系统梳理中国煤电行业发展脉络,并与其它类型电源、其它国家煤电情况进行对比,提炼中国煤电行业的特征和优势,回答燃煤发电是否有必要在中国继续存在的问题;机制研究——研究政策因素(规制约束和政策激励)、环保科技、执法监督对于煤电清洁化的驱动作用,探寻煤电清洁化机制,回答中国如何推动煤电行业开展清洁化的问题;路径研究——分别构建、求解、分析以供应链环境成本内部化为理论基础的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和以传统环境成本内部化为理论基础的自身投资运维模式在遵守排放标准、享有补贴政策情况下的环保投资决策模型,回答中国煤电行业清洁化最优路径是什么的问题;成效研究——从机组结构、环保设施、能耗水平和污染排放四个方面分析中国煤电清洁化进程,并与非发电用煤工业、生活用煤污染物排放情况对比,同时研究单个燃煤电厂和单个煤电集团开展煤电清洁化情况,回答中国煤电行业清洁化是否已经取得显着成效的问题;趋势研究——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研究中国经济增长与火电行业、非发电用煤工业和生活用煤领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排放量的关系,探讨经济增长与环境诉求之间的平衡关系,回答中国煤电行业污染物排放有何规律的问题。本文得到主要研究结论有:(1)中国煤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均总量大、占比高,远超世界主要国家和经济体,短时间内没有一种或多种电源类型可弥补完全关停煤电带来的电力供给空缺,这是中国煤电行业必须开展清洁化的最主要因素;煤电当前还有投资规模最大、单位造价最低、利用小时数呈下降趋势、经营形势较差的阶段性特征;煤电行业主要由国有企业组成,长期半军事化的管理使其能够主动承担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也是煤电行业开展清洁化的重要客观条件。(2)中国煤电清洁化的机制:在以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为代表的规制约束和以环保补贴为代表的政策激励等政策因素共同作用下,传统煤电行业朝着清洁化方向快速发展;环保科技是技术基础,在煤电清洁化快速推进过程中不断创新和升级,为政府进一步提升环保标准、提高环保效率奠定基础;执法监督是实施保障,保证各项政策执行到位,同时反馈发现的政策问题,实现良性互动。(3)基于供应链环境成本内部化理论的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能够帮助燃煤电厂缓解初始投资巨大压力和后期运维成本,净现值要远大于基于传统环境成本内部化理论自身投资运维模式的净现值,同时具有能使政府提供更少补贴、环保企业升级为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优点,是理想的煤电行业清洁化路径。(4)中国已建成世界最大清洁煤电供应体系。在规制激励-政策约束作用下,煤电机组结构持续升级、环保设施全面普及、能耗水平显着提升、污染排放大幅降低,相对于非发电用煤工业、生活用煤等其它用煤领域,煤电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及占比均已很低,下一步大气污染治理重点应转向非发电用煤工业和“散煤”燃烧。(5)煤电清洁化机制效果显着,煤电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已越过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峰值,而非发电用煤工业和生活用煤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并未越过高点;污染物排放水平随经济增长的拟合曲线都是阶段性变化趋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中“下降拐点”的出现是有条件,可根据政策条件、科技水平和执法监督等因素的影响发生改变。

袁愿[5](2019)在《AH公司战略转型升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和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我国经济也己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随着自动化、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和突破,传统制造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呼声此起彼伏、深入人心,制造型企业进行战略转型实践已是大势所趋。AH公司当前正处在内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之中,公司的资源与能力也与上市之前显着不同,为了应对新的竞争形势和抓住市场机遇,实现经营业绩的可持续增长,上市后的AH公司有必要着手开展战略转型与升级。本文以竞争战略理论、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企业动态能力理论为理论基础,借助PEST分析、波特五力模型等战略分析工具对AH公司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得出企业面临的市场机遇与挑战。同时,研究了AH公司的战略转型影响因素与转型能力,分析了其战略转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通过SWOT、BCG矩阵分析了其在上市后的战略转型路径选择,即主要采取产业多元化、技术与服务的差异化战略推动公司持续、快速发展。随后,梳理介绍了公司在公司层、业务层、职能层等三个层面的具体转型措施、保障手段与初步成效,最后提出了不足之处和对应的改进建议。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AH公司的战略转型提供积极的指导作用,也为同类中小型企业的战略转型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管晓薇[6](2019)在《构建我国竞争性售电市场的法律抉择 ——用户选择权保障为导向》文中认为2015年3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强调,新电改将全面放开售电业务,力求通过构建多元化的竞争性市场,形成多元的买卖双方健全的电力市场格局。由此可知,我国的电力市场改革已进入到一个全新阶段。本文的核心研究内容主要是如何在这一售电侧开放的政策背景下,以电力用户选择权的保障为导向,通过对售电双方市场交易行为、政府管制行为的法律制度构建以期实现售电市场有序、平稳竞争态势。全文的目标在于以制度设计促进国家政策落地,找寻售电市场化改革的现实可能性与政策实施最佳路径。本文从电力商品与普通商品的共性出发进行研究,兼顾电力商品特性,法律构建设计思路框定于以电力法为核心的电力法律调整体系范围内。电力法从属性上界于公法与私法之间1,属于经济法的产业法子部门。竞争力量的凸显,使得自然垄断行业以市场规律为导向,跳脱了单一的管制配给模式,遍布售电环节的利益驱动是售电市场引入竞争的最佳“产品”。售电市场竞争的规制方式在整个行业发展缓慢的状态下会稍显“疲软”。关键是市场竞争机制赖以存在的市场环境尚不成熟。售电侧市场的基本目标就是通过售电侧的体制改革,打破单一销售和单一购买的垄断格局,赋予用户以更多的选择权。售电市场化进程就是售电环节实现竞争的过程。竞争是任何产业发展的基础,应当以电力行业的特点及产业市场化发展的基本规律为考量,进行售电市场竞争的法律构建考察。从本质上来说属于电力商品在可竞争环节的市场调节规制研究,换言之,它是售电环节的电力市场发育与法律体系构建之间的关联性问题。由此推之,电力销售过程中的法律关系调整与一般商品销售环节的法律关系调整有差异亦有本质联系。从宏观上看,电力市场法律规制问题的核心是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竞争与规制这两对关系。售电侧放开后,售电市场的核心因变量是电力的价格、供求、风险机制。因此,对应法律关系的调整就要涉及到反不正当竞争法、产业法、反垄断法等多部门法规范,统合电力市场的特性,将其纳入法律规制设计的法律渊源。具象化1研究内容可知,本论题涉及售电市场化改革中售电方多元资本的引入及其过程中售电主体竞争行为规制、售电企业的公司治理、售电合同等相关法律问题探析等。可见,本文虽选择电力行业及其市场为研究对象,但由于电力市场规制问题囊括于产业法相关内容中,该论题与经济法(部门法)的关联性极强,这使本文区别于一般的对电力行业进行经济学解读的经济学专业论文,本文的法学学科属性清晰可辨。选取用户选权为本文进行研究的贯穿视角,主要是因为用户在电力产业链中是处于末端的,用户体量较小,分散度比较大,数量巨大。电力商品的最终使用者和价值实现的终端环节就是用户。售电侧是直接为用户服务的最为直接的环节。售电侧改革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创造所有的可能性以实现用户的自由选择权。在售电环节市场竞争的开展使价格信号在需求侧如同在生产侧一样,能够顺畅地传导,厘清市场机制在售电环节的作用方式和作用方向。在这一过程当中,售电上游和下游的价格之间就能够实现联动,整个社会的集约化生产以及能源商品消费量的总体就可以实现控制。这里要注意的问题是,用户并不仅仅指大用户,而使要扩展到尽可能多的小商业用户、居民用户乃至全体用户。当售电环节与垄断环节“解绑”,竞争和选择就是电力产业需要面对的两大新课题,而法律制度的构建就对竞争行为与选择行为进行了解读和制度框定,并为以后的执法环节打下基础,实现市场参与者各方利益与政府的公共政策目标及社会整体效应。用户选择权的放开需要有可选择的市场销售主体,销售主体的孕育和多样性取决于市场竞争的强度与竞争环境的良善化。售电市场化不单单包括市场竞争优势使用户获得多样的选择权,还包含了市场化、多样化的服务方式。为用户购买电力商品的选择、使用环节提供尽可能多的专门购买服务,通过制度设计和监管创新培育售电公司和购售电双边竞争主体,是政府在售电侧市场化改革中需要扮演的“角色”。售电市场竞争机制的建立,以及对售电市场竞争规制问题的探讨必须回归到售电作为电力产业的一个环节,其本身的竞争现状图景、市场建立的指导原则以及下一步即将突破的重大问题这几个方面进行探讨。成功的售电市场竞争至少应当实现两个目标:其一,短期内,满足技术要求的前提下,实现充分的市场多元主体竞争,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市场竞争绩效的实现。具体而言,售电公司专业从事竞争性业务,售电与电网业务分离便于用户根据便利性原则更换是售电公司,用户能够从竞争性售电市场中获取多样化的售电企业的服务,为选择权的实现“加分”。市场竞争法律机制保障售电竞争的平等地位,多家售电公司的存在,能够使中小用户在不同的售电公司之间进行选择,实现自己的满意度导向下的买电对象选择;其二,合理化电价,保障售电市场供需双方的市场需求,同时实现政府规制转型过程中的良性市场秩序,以便形成长期稳定的售电市场运行和投资环境,培育竞争性的零售市场。具体而言,我国目前分类的用户电价规定,电力企业相同电能产品对不同用户性质的用户实行不同的电价,大量的交叉补贴存在,补贴又与普遍服务相混合,使得售电电价如同“戴着脚镣却想跳舞”的人,影响了售电侧改革的时效性与法规可应用型。本文以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至今的积弊1为研究切入点,结合售电市场建设的环节个性化特点,从市场运行设计和政府规制优化两个方面,对售电市场进入规制、电价形成规制和售电交易过程中纠纷解决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法律构建方案以及法律以外的制度可行性设计配套研究,终极目标是实现我国售电市场化改革的高绩效成果,规范的市场格局和稳定电价,保障用户选择权利益的实现,提高整个产业的生产和运营效率。本文的总体逻辑线索如下:我国售电市场化中的竞争力“焕发”受制于电力行业自然垄断理论进展以及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起步较晚、售电市场构建性经验不足等诸多因素干扰,而自然垄断理论及其发展以及电力经济学相关理论支持(基本理论)是电力市场化改革研究的“始发站”。因此,构建精确的且符合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的电力市场竞争规制制度是本文探讨论题的出发点。这一规范性构建从多个方面塑造了我国售电市场改革制度的生成、变化以及实践进程中的制度绩效。每一章的结构及构成如下分布:第一章介绍与售电侧竞争体系的制度构建有紧密关联的几组概念(涵盖售电市场基本概念和电力商品的经济特征),目的是为了下文的理论和经验提相关的背景铺垫,穿插于各章的理论研究之中。同时,提出全文的核心理论基础。在之前的研究的理论基础与观点归纳的基础上,提出统摄全篇的产业组织学、电力经济学、管制经济学、市场竞争理论相关模型(自然垄断与竞争——资本结构——产权形式——规制方式)。其中资本结构理论决定整个售电市场竞争的源动力和主要方式,是结构的基础;自然垄断与竞争模型对资本结构理论的引出具有引导意义,因而是结构前提;产权形式是具体售电市场竞争开展以及绩效评估的核心原理并与后文的政府管制方式和法律规制体系构建有因果关联,因此是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理论内核;规制方式是最终的理论研究外在表述形式,也是整个理论实现的操作性关键环节。四个理论结构要素构建彼此密不可分,互为因果与耦合。在此过程中,融合了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观点,应证了对于社会科学理论、产业发展分析、产业法律规制的问题研究离不开政治经济学动、法律与社会学互动。在此结构理论基础上,又引出了实现售电市场竞争的法律规制基本内容:售电市场元竞争理论规制、售电公司治理、政府售电市场规制变迁与优化。第二章研究国外售电市场的经验并进行总结和归纳借鉴述评。本章不是简单地对国外售电市场情况的文献综述,而是通过分析国外售电市场改革的经验,提出借鉴方向的探讨,为找出我国售电市场改革相关问题提供搜寻“路径”(为第三章售电市场化改革问题提出作铺垫)。古语有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历数西方电力产业的市场化改革较为成功的国家,他们既与我国面临类似的改革挑战,又客观上需要在改革进程中关照各迥异国情下的制度体系个性。虽说各国采取了不同的售电市场化改革方案,但改革的基本宗旨仍趋于一致,即始终秉承对售电环节竞争强度的持续促进的创新型制度设计。就发展中国家而言,管理机制的优化与政府监管改革的动力以吸引在竞争开放端的多元投资成为关键。无论是发达国家也好、发展中国家也罢,本质上,技术进步为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开展和绩效达成提供客观可能性。电力改革较为成功的西方国家在售电环节的经验极具启发性的。一些国家认为,售电市场无法形成真正的选择权市场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即可供选择的零售商只有少数几家。西方国家政府更为注重为那些从管制性公用事业公司转换出来的用户提供选择权的方案设计及实施。用户是市场价格的直接承担者,售电价格成为首要的利益权衡。相关国家对售电量上下限利润市场设计考虑,对不重新选用捆绑服务的部分用户保持封闭;根据一些国家经验,零售商、用户和其他相关利益主体通常成立一些联盟,帮助处理售电市场初期的问题。各国都较为注重避免售电市场设计中的结构性缺陷。所列举的相关国家都致力于在电力市场重组后取得售电竞争制度推进的可能性。各国的特色迥异,可借鉴角度也多元。以美国为例,多元的售电模式,最重要的市场设计要素是保底服务采购机制等经验。在中国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大背景下,相关经验引入可以增加国内市场适当地、可能的对售电市场竞争行为进行规制的方法和路径。制度变迁中所反映的理性经验归纳,将为后文的具体问题解析、法律规制构建性常识提供充分的研究基础。本章总体上是通过借鉴国外经验实现在具体的历史实践中检验理性选择理论的一般结论。第三章研究归纳出我国售电侧竞争性市场格局建构过程中,所亟待法律制度进行解决的问题,并具象化到几类难题。本章是全文提出问题的部分,界定全文理论研究最终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构建市场法律规制谱系的核心范围。越是不健全的市场参与动力机制,市场主体的竞争参与率和竞争实力就越低,削弱了整体市场化进程,尤其对于售电这类产业转型阶段的“试验期”市场形成,更是如此。改革的过程是迂回曲折的,一些问题会逐步在售点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暴露”出来,亟待政府、市场两个方面的协力互动与完善。售电侧改革仍任重而道远----分离于原公用事业公司的电力零售商仍占领大部分的零售市场;大用户直购电、竞价上网等探索没有能够建立有效的市场运行机制,资源配置的优势尚未在电力市场中予以体现;辅助价格体系和市场机制形成的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对电力系统频率和电压控制的调价功能尚处于“价值化”的尝试阶段;根据第一章的范围框定,本文旨在对直接影响售电市场竞争的例如资本多元化乏力、国有企业市场垄断、电力用户选择权未展开等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制约售电市场化改革的瓶颈:售电市场资本结构单一、国有售电企业与民营企业的资源禀赋不均衡导致的地位差异、政府对电力市场管制缺陷问题(局部管制过度、局部管制失序);同时,提出售电市场化机制不成熟问题最终引发的电价市场合理化难题。最终统一于对电价体系的完善和政府规制改革问题的研究。阻碍售电市场发展的政策限制主要是电价上线没有依据市场为导向或者零售电力的上线比例固定。电价制定和电价监管直接关系到用户的根本权益,这其中既有知情权维度的保障缺失、又有选择权方面的缺陷。目前我国的电力价格形成体系尚不完善,导致了电力消费者对电力商品选择权的行使缺乏必要且完善的市场信号支持。贯穿全文的视角是用户选择权的保障,这一视角与目前我国需求侧市场建立的规划有密切关联。芝加哥学派认为,反垄断政策的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利益。美国反托拉斯政策已将政策目标调整为增进用户的福利,其他目标也必须与用户福利最大化一致。(martin,2005:57)反垄断法正朝着纯粹用户权益措施的方向演变。相对于保护用用户选择权益的终级目的,维护开放竞争的政策目的更是工具性。目前就售电环节而言,用户选择权依然处于“苗苗”状态,其“发育”程度与售电市场竞争发展进度相去甚远。售电市场是复杂的,对其竞争的观测常常不那么容易。例如,电力需求的不确定性、电网容量约束以及相关的企业数据的保密性等因素,使对电力市场力评估、竞争规模的衡量等问题都增加了难度。电力零售侧竞争放开能够带来的最为重要的益处就是竞争性的零售商能够根据电力用户的个性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关于电力用户和消费者的权利,现行《电力法》并没有明确规定。《电力法》中唯一与电力用户选择权具有相关性的内容是“普遍服务原则”。本章在深入分析目前售电市场法律构建不足的基础上,为后文提出售电市场化竞争和法律规制可能的发展路径框定规制范围和方向。只有找出问题,才有可能在后文对论题进行深入研究,提供可行性法律解决方案。问题解决意识可能是本文特色之一,实现理论研究的应用性落地。第四章提出构建售电竞争性市场可以顺利开展的法律规制体系。本章是本文的实证研究部分。传统的电力市场竞争理论认为,电力市场的自然垄断属性决定了其无法在可竞争环节大有作为,更由于政府规制理论的单一、利益集团的角力等原因,导致发展中国家的电力市场化改革必然是轻微、缓慢和无法深入竞争本质的,上述观点关注的是电力产品的本质特征局限、公用事业的管制局限。根据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电力中长期交易基本规则(暂行)》制定的规则,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将构建零售竞争型的市场模式。零售竞争型市场模式需要有宏观性有不失重点的制度设计,尤其突显售电市场化的竞争性市场构建特质。售电市场的竞争性法律规制设计是一系列前提条件下的动态规划。售电市场的竞争格局建立与科学、明晰的规制框架、公正且独立的规制机构、完善中的被规制者这三方面成正相关关联。电力市场主体需要法律或者具有相应规则(这种规则表现为强加在人们头上的风俗习惯等)所规定的条件下进行经济运行活动。经济运行与法律规制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正如法经济学家所认为的那样,“社会生产方式不仅包括土地、机器,还包括法律。因为,如果不运行,土地和机器就毫无价值。法律是市场运行的有机组成部分。法律秩序调拨下的生产、交换和分配,就无法生产机器,使用者无法从生产者手中获得该机器产品,使用权无从谈起,使用价值就得不到实现。法律秩序在此种情形下,本质上已经成为资本的一种形式。”1售电市场规制制度的必要性,需求理论以及规制激励理论,结合整个规制制度过程中的风险负担理论。售电侧竞争是提高电力需求侧响应的必经之路。本文将以电力市场竞争资本多元化触发为视角,以自然垄断理论最新进展为元理论依据,对我国的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政策优势、售电竞争性市场缺陷的克服、政府新一轮市场管制优化的方向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定制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基本规律和电力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售电市场竞争法律规制体系,并辅之以法律规制以外的制度规制参考构想,以期对售电市场的制度健全和规制层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能性路径,并尽早地实现我国本土制度环境意义上的售电侧改革目标。本章的逻辑脉络以“纵横交织”为特点。涉及到市场微观主体规制、政府对市场的管制;横向市场主体之间以及纵向政府与市场主体之间权利义务的界定并以此为基本法律制度设计构建。重点研究了市场竞争主体引入法律保障机制、售电市场用户选择权保障、以电价规制为核心的政府售电市场法律管制转型及制度对接等问题。售电市场的的发达需要助推动力,各种综合因素将融为一体,遵循市场机制向前发展并在过程中深化、完善。这些助推动力主要来源于:用户层面的市场活力激发机制——赋予用户独立的市场用电选择权,实现电能完全的使用价值;激发企业自主经营的活力,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和引导投资质量和效益;以电价改革为驱动,放开电量、电价的管制,引导市场化交易数量、价格、方式等方面的消费者、生产者双向选择机制。通过市场运行性制度与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制度体系的设计,阐明整体售电市场化进程中的问题解决法律方案,实现宏观与微观相统一的法律制度体系构建。第五章阐明本文的结论与余论。之所以进行这样的章内安排,旨在以辩证的观点看待本文的研究结果,本文的结论只是作者主观所选取的研究视角导引下的一种制度研究可能性“产品”,作为社会科学论题的研究成果,必然有其不周延、其可扩展或可修正的空间。本文结论部分指出:第一,售电市场的法律体系构建应当明确规制理念。售电市场竞争机制是电力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成果,关系到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实现。售电市场化竞争是电力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垂直一体化经营必然带来低效率、社会福利损失并制约电力产业的发展。售电侧改革赋予了电力市场化改革以全新的意义,具有“领头羊”效应成为电力市场化机制构建的必然选择。第二,售电市场竞争环境的构建应当强调立法先行。售电市场化竞争必须以完善的法律机制保障,且售电市场要素的法律构建是实现竞争性售电市场的必由之路。其中包括售电市场进入保障、需求侧选择权保障、政府规制优化保障。售电市场竞争的法律保障机制需要对竞争机制各个要素环节进行调整,既有市场微观主体塑造、市场主体行为塑造,又包含政府公权力对市场影响范围等规制性构建。只有竞争机制在法律框定的组织机制中合理运行,才能最终实现售电市场化改革后的竞争性市场稳健运行,市场中的电价稳定问题、电力商品供需和谐问题才能够得到解决。售电市场法律设计的最终目标还落在对市场主体行为的控制、响应惩处机制的作用发挥以及完善的售电市场竞争过渡机制。第三,政府应当在竞争性售电市场的机制构建过程中,实现监管转型,完善市场监管制度并考虑多元利益构建。自然垄断行业监管解制的浪潮,有助于竞争性市场格局的构建,然而,为实现电力安全保障的行业底线,对新型售电体系的政府监管依然不能放松,监管方式的创新不代表核心环节的放松或者不予管制。适当的幅度的监管足以排除售电侧竞争的阻力,并实现电力产业的稳健发展。监管不足会造成电力市场秩序混乱。多元竞争主体和不同的市场角色实施不同的法律控制。法律制度设计的可行性体现于多元主体适用。售电方、需求方、政府方在售电竞争性规制法律体系中“各得其所”,各有所制,各有所为才是售电市场法律规制的最终目的。为此,本文将针对不同的市场主体,根据其行为模式、激励动力不同进行分层次的法律制度涉及,从立法、执法多个层面加以解析。竞争性主体,需要从价格和信息方面进行控制,对政府价格管制需要从电力安全、市场开放程度进行制度设计衡量。由于市场改革并不容易,尤其是如同电力这类技术含量高、传统上被视为自然垄断的产业改革。售电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市场规制者应当思考从这些使大众一知半解、客观上复杂多样,有时相互影响“碰撞”的电力法律规制理论中,辨别哪些是公众所认可与期望的,而从中又能引申出何种新兴的政策和规则。售电市场化竞争过程中,法律制度体系的设计,某种程度上就是对优良规则和制度体系的筛选与选择,再造与演绎。售电供给侧改革是电力市场化进程中的新制度体系尝试,必然会遵循制度革新,制度归入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壁垒或屏障制度的有效性依赖其运行的准确性。制度并不从初始状态时期就假设当然有效。余论部分将以客观视角审视本文结论,从社会学、制度演化进程、电力市场改革周期等角度对结论进行可行性预判,以非正式制度视角补充阐述,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评估和简化性制度建议。本章最后一部分将以能源革命为背景,售电市场改革还应当考虑适应可再生能源发电等新兴电力市场领域的步伐。展望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新进程,以售电环节为范围,探讨未来新能源发电情况下售电市场竞争的规制问题。诸如可再生能源变化性和不确定性,市场建设的法律体系构建要“与时俱进”,因为某种程度上说,这是新能源进入市场的选择之一。这样的做法为今后用户选择权的行使提供了信息服务与硬件设备更新上的可能性,也使前文结论增添一些开放性的空间,为售电市场的未来发展提供理论探讨的可能性。

马倩倩[7](2019)在《俄罗斯电力工业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力工业作为俄罗斯能源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俄罗斯的基础产业和先行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经济整体的发展水平和速度。在俄罗斯经济改革进程中,拥有世界第四大电力系统的电力工业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俄罗斯电力工业私有化改革始于1992年,历经20多年改革和发展,电力工业打破垄断,建立了鼓励竞争的市场机制,呈现与之前完全不同的发展态势。与此同时,俄罗斯电力工业也遇到许多制约其发展的难题,主要包括:投资不足导致电力设备严重老化,部分设备过度依赖进口;电力工业能效低下,电力技术落后于先进国家水平;电力工业发展对生态破坏严重以及相关体制和管理不完善、电力专业人才缺乏等。在此背景下,提高电力工业运行效率、解决电力工业发展带来的生态问题、拓展国际电力合作已成为俄罗斯电力工业实现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从长远发展看,俄罗斯将进一步加大对电力工业的投资力度、扩大电力工业生产规模,以保障电力工业的稳定可靠运行。

曹峰毓[8](2019)在《国际能源革命与中国的对策》文中研究说明新世纪以来,国际能源形势发生了重大和深刻变化。一方面,通过不懈的政策引导与技术进步,以风能、太阳能为代表的现代可再生能源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另一方面,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格局也在经历着剧烈的变化。可以说,随着可再生能源和非常规油气产业的加速发展,国际能源新体系的雏形正在形成,国际能源革命的大幕已经悄然拉开。对于中国而言,新一轮能源革命的意义重大。一方面,中国能源革命面临的形势复杂,挑战巨大。另一方面,此轮能源革命也为中国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升创造了条件。新时期下中国能源体系的发展问题已经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的“能源革命”,为中国的能源改革指明了方向。2017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首个国家能源革命战略。中国的新一轮能源革命已经箭在弦上。在这种情况下,对国际能源革命与中国对策进行深入研究已经成为了时代赋予能源政治研究的重大使命。本文研究的主要思路如下:首先,通过研究人类社会历次能源革命的发展过程与影响,对能源革命与人类社会发展间的联系进行探讨。其次,通过对历次能源革命特征的总结,提出能源革命的概念;并根据是否发生体系性变革将能源革命细分为纵向与横向能源革命。同时,对能源革命的爆发条件与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再次,通过对能源领域重大技术突破的研究,判定当代国际能源革命的内容、现状、发展趋势与未来影响。最后,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并将中国与欧盟、美国的能源革命态势进行比较,判断中国能源革命的总体发展情况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中国能源革命建设的不足与能源体系的发展特征,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提出政策建议。本文在对能源革命发展历程与现状梳理与总结的基础上,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能源革命是由重大技术突破引发,以提升能源服务质量为目的,并对人类社会造成巨大影响的全局性能源变革。第二,能源革命爆发的关键条件在于技术进步。新技术只有在突破原有技术理论极限且拥有合适资源支撑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引发能源革命。目前非常规油气革命与现代可再生能源革命爆发的条件已经成熟。其中,前者极大地扩展了可采油气资源的范围,后者则打破了化石燃料体系在资源储量、环境承载力等方面对人类社会发展限制。第三,与美欧地区相比,中国在能源革命建设中仍较世界先进水平有着明显差距,相对不利的政策环境成为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第四,通过对中国能源体系发展特点的分析,笔者认为中国的能源革命建设的总体方向应为以低代价确保能源安全、同时兼顾环境保护。对于非常规油气产业来说,该领域的变革应主要集中在油气产业的上游与中游,主题应以公平和开放为主。对于现代可再生能源产业来说,该领域的变革应主要集中在补贴和电力市场两个领域。

王晓伟[9](2018)在《H电力研究院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进程的深入,电力市场中为数众多的企业变化剧烈。电力研究院对整个电力市场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电力研究院的稳定发展对于各地区电网内的发电企业、电网企业的运行安全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H电力研究院的内部资源和环境分析,以企业发展战略理论为基础,运用SWOT分析模型、PEST模型、波特五力分析模型、生命周期理论等方法,对企业的资源和能力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根据H电力研究院自身优势、劣势和外部机遇、挑战,构建SWOT矩阵。通过对H电力研究院的发展环境进行有效分析,制定了H电力研究院战略目标体系,做出总体战略及竞争战略选择,并提出战略实施的对策建议:H电力研究院与国家电网企业文化相融合,实施领头雁计划;对全体员工加大教育拓展培训力度,以此来提升H电力研究院的全员创新能力;在人力资源方面推行用人制度改革,建立富有激励功能的考核分配机制;在技术方面拓展节能环保、新能源等领域的科技创新与服务,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在整体社会大环境中加强社会责任建设,以此来优化H电力研究院的形象,来提高市场占有率。

张咪[10](2017)在《基于LMDI的京津冀地区电力工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二氧化碳(CO2)等温室气体排放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政治、经济和环境问题,为此,国际社会展开了广泛讨论和积极合作。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CO2排放国,多次在世界性会议上作出减排承诺,并将CO2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分解至地区(省、市)和产业层面,层层推进,力争实现2030年的减排目标。同时,基于中国的资源禀赋,电力工业面临着化石能源消耗量高和CO2排放规模庞大等问题,是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之一。本研究在京津冀地区一体化协同发展背景下,深入探寻京津冀地区电力工业CO2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而挖掘其CO2减排潜力,提出相应的减排建议,对实现电力工业低碳发展,助力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1995-2014年京津冀地区电力工业CO2排放为研究对象,首先从京津冀地区及电力工业发展现状入手,根据能源消耗数据测算了1995-2014年间京津冀地区电力工业CO2排放量,并对其变化特征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其次,综合发电环节、电力调入调出环节、输配电环节和电力终端消费环节,建立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递阶分解模型,将影响京津冀地区电力工业CO2排放的因素分解为发电能源结构、电力结构、发用电比例等10个因素,并对各因素的作用效果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995-2014年间京津冀地区电力工业CO2排放的正向驱动因素依次为经济规模效应、人口规模效应、输配电损失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负向驱动因素依次为产业电耗强度效应、发电煤耗效应、发用电比例效应、居民生活电耗强度、电力结构效应和发电能源结构效应;最后,基于LMDI预测模型与情景分析法,科学设置出2020年京津冀地区电力工业发展的3种情景,对2015-2020年京津冀地区电力工业CO2减排潜力进行分析研究,并因地制宜地从电力低碳发展规划、电力需求侧管理、能源结构调整、低碳电源和外调绿电通道建设等多方面提出促进京津冀地区电力工业CO2减排的政策建议。

二、电力工业未来几年的发展态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力工业未来几年的发展态势(论文提纲范文)

(1)新电改背景下LCJ能源销售公司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思路
        二、技术路线
    第五节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电力市场
        二、市场营销基本概念
        三、电力市场营销
    第二节 市场营销理论及分析工具
        一、4P营销理论
        二、PEST分析
        三、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四、SWOT分析
        五、STP战略分析
第三章 新电改背景下LCJ能源销售公司营销现状及问题分析
    第一节 公司简介
    第二节 电力体制改革概述
        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
        二、云南省电力体制改革
    第三节 LCJ能源销售公司营销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LCJ能源销售公司营销现状
        二、LCJ能源销售公司营销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LCJ能源销售公司营销形势分析
    第一节 营销环境分析
        一、PEST分析
        二、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第二节 营销业务SWOT分析
        一、优势
        二、劣势
        三、机会
        四、威胁
第五章 LCJ能源销售公司营销策略研究
    第一节 STP战略分析
        一、售电市场细分
        二、目标市场战略
        三、市场定位战略
    第二节 营销策略制定
        一、产品策略
        二、价格策略
        三、渠道策略
        四、促销策略
        五、服务策略
    第三节 营销策略的执行保障
        一、构建新型电力营销体制
        二、提升服务水平及质量
        三、构建新型的营销信息化系统
        四、建立风险防范长效机制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中国电力消费的多维度特征研究与需求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力消费与经济发展关联关系的研究综述
        1.2.2 电力消费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1.2.3 电力消费效率的研究综述
        1.2.4 电力消费趋势预测的研究综述
    1.3 本文研究思路及框架
    1.4 本文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4.1 本文研究方法
        1.4.2 本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中国电力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动态关联特征分析
    2.1 引言
    2.2 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动态关联特征的分析模型
        2.2.1 重心模型
        2.2.2 CF(Christiano-Fitzgerald)滤波分解技术
        2.2.3 Granger因果检验
        2.2.4 状态空间模型
    2.3 变量选取及特征描述
    2.4 中国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联特征分析
        2.4.1 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的重心耦合性分析
        2.4.2 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周期协同性分析
        2.4.3 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动态交互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电力消费的年均增速放缓特征分析
    3.1 引言
    3.2 电力消费年均增速放缓原因分析的模型
        3.2.1 脱钩模型
        3.2.2 累积和CUSUM(Cumulative Sum Test)检验
        3.2.3 电力消费的多因素结构分解模型
    3.3 中国电力能源投入产出表的编制
    3.4 中国电力消费年均增速放缓的原因分析
        3.4.1 中国电力消费和经济增长间的脱钩关系分析
        3.4.2 中国电力消费年均增速的累积和检验分析
        3.4.3 不同经济阶段中国电力消费的结构分解结果比较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电力消费强度的省际差异化特征分析
    4.1 引言
    4.2 电力强度省际差异化的度量与分析模型
        4.2.1 泰尔指数
        4.2.2 面板惩罚分位数回归模型
        4.2.3 基于回归的Shapley分解
    4.3 变量选取及特征描述
    4.4 中国电力强度省际差异化特征分析
        4.4.1 电力强度差异化测度结果分析
        4.4.2 电力强度差异化影响因素分析
        4.4.3 影响因素的差异化贡献度分析
        4.4.4 稳健性检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全要素电力消费效率的时空分异特征分析
    5.1 引言
    5.2 全要素电力消费效率的测度与分析模型
        5.2.1 EBM (Epsilon Based Measure)模型
        5.2.2 GML(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
        5.2.3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5.2.4 收敛分析模型
    5.3 全要素电力消费效率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5.3.1 研究范围及数据来源说明
        5.3.2 全要素电力消费效率测度指标体系
    5.4 中国全要素电力消费效率的测度与分析结果
        5.4.1 中国全要素电力消费效率的时序演变特征分析
        5.4.2 中国全要素电力消费效率的GML指数分解分析
        5.4.3 中国全要素电力消费效率的空间地理分布及集聚特征分析
        5.4.4 中国全要素电力消费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电力能源未来消费趋势的情景预测
    6.1 引言
    6.2 电力消费预测的模型构建
        6.2.1 情景模拟分析法
        6.2.2 LEAP(Long-range Energy Alternatives Planning Model)模型
        6.2.3 电力消费预测的模型构建
    6.3 中国电力消费预测的情景设置
        6.3.1 考虑电力消费特征的情景设计
        6.3.2 情景参数设定
    6.4 中国电力消费的预测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基本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3)用于电力市场化的绿色金融模式构建与路径实现及其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意义
        1.1.2 电力市场化需要PPP模式
        1.1.3 资产证券化与合同能源管理是落实PPP电力项目的有效手段
        1.1.4 PPP模式能满足我国“一带一路”与节能减排的战略需求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需要解决问题
        1.2.1 PPP模式的研究现状
        1.2.2 资产证券化与合同能源管理的研究现状
        1.2.3 售电公司可持续性发展现状
        1.2.4 电力行业实施各类金融手段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拟采用的技术路线
        1.3.3 论文结构安排
2 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机制与内涵
    2.1 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内涵
        2.1.1 缓解政府建设资金缺乏的压力
        2.1.2 PPP模式是“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需求
        2.1.3 政府在PPP模式中的职能
        2.1.4 社会资本成为投资管理的参与者
        2.1.5 我国PPP项目的投资环境与行业分布
    2.2 电力行业中PPP模式的基础设施建设内容
        2.2.1 PPP电力项目政策总结与解读
        2.2.2 电力行业PPP模式的发展机遇
        2.2.3 工业园区局域电网的建设
    2.3 PPP模式电力项目的风险与政策应对
        2.3.1 PPP电力项目失败案例总结
        2.3.2 PPP电力项目各类风险的政策解决方案
        2.3.3 PPP电力项目成功案例分析
    2.4 PPP模式下的利益分配博弈分析
        2.4.1 单次博弈分析
        2.4.2 多次博弈分析
        2.4.3 无限次博弈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资产证券化在电力行业的合作路径选择
    3.1 德国电力行业市场化的启迪
    3.2 资产证券化发展在电力行业的发展路径
        3.2.1 我国绿色债券的投资环境分析
        3.2.2 资产证券化形式与应用领域
        3.2.3 电力行业中的证券化手段
    3.3 我国售电公司资产证券化框架设计
        3.3.1 我国售电公司发展进程
        3.3.2 电力行业资产证券化过程
        3.3.3 售电公司通过资产证券化融资发展的市场框架构建
        3.3.4 售电公司的金融模型与评估方法
    3.4 本章小结
4 合同能源管理的节能减排低碳技术模糊综合评价
    4.1 合同能源管理在我国的应用情况
        4.1.1 我国电力行业的节能减排需求
        4.1.2 合同能源管理节能减排效果评价存在的问题
    4.2 合同能源管理节能减排的使用
    4.3 合同能源管理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3.1 节能技术评价标准需满足的基本要求
        4.3.2 评价指标的遴选与优化
        4.3.3 评价指标定义及测算方法
        4.3.4 评价指标相关性分析
        4.3.5 定性模糊指标的量化处理
        4.3.6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3.7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用于设备状态评价
    4.4 本章小结
5 PPP电力项目的投资回报与风险评估
    5.1 PPP电力项目中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选择
        5.1.1 节能量保证模式
        5.1.2 节能效益分享模式
        5.1.3 能源费用托管模式
        5.1.4 合同能源管理效益评估模型
        5.1.5 实证案例分析
    5.2 PPP电力项目合同能源管理的资产证券化投资回报分析
        5.2.1 项目实施路径
        5.2.2 项目投资回报建模与分析
        5.2.3 实证案例分析
    5.3 PPP电力项目的投资风险评估
        5.3.1 电力项目的投资回报分析
        5.3.2 电力项目投资公司的破产风险评估
        5.3.3 实证案例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符号或变量文字含义说明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和参与的科研情况
    A.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B.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奖励
    C.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4)规制约束—政策激励下中国煤电行业清洁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煤电被认为是大气污染主要成因
        1.1.2 煤电是中国不可替代的基础电源
        1.1.3 煤电清洁化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技术路线和研究内容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
2 文献综述及理论工具
    2.1 主要理论工具
        2.1.1 规制约束相关研究
        2.1.2 政策激励相关研究
        2.1.3 供应链环境成本内部化相关研究
        2.1.4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相关研究
    2.2 煤电清洁化相关研究
        2.2.1 不可替代性——煤电生存基础
        2.2.2 可能性——煤电清洁技术路线
        2.2.3 经济性——清洁煤电可负担
        2.2.4 前瞻性——煤电清洁发展
    2.3 文献研究综评
3 中国煤电行业特征及发展现状分析
    3.1 中国煤电行业发展现状
        3.1.1 煤电行业投资建设及电源结构对比分析
        3.1.2 煤电行业电力生产及电源结构对比分析
        3.1.3 煤电行业经营状况及电源结构对比分析
    3.2 与世界主要国家及区域电源结构对比分析
        3.2.1 世界煤电领域电力生产情况对比分析
        3.2.2 其它电源结构产能情况对比分析
    3.3 中国主要煤电集团状况
    3.4 中国煤电行业特征及优势
    3.5 本章小结
4 机制研究——中国煤电清洁化驱动因素
    4.1 政策因素
        4.1.1 煤电清洁化相关规制约束-政策激励的演化
        4.1.2 环境约束: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4.1.3 政策激励:燃煤电厂环保补贴
    4.2 环保科技
        4.2.1 煤电烟气污染物典型控制技术分析
        4.2.2 煤电烟气污染物控制技术创新与发展
    4.3 执法监督
        4.3.1 地方政府的执法检查
        4.3.2 中央政府的环保督察
    4.4 中国煤电清洁化驱动因素关联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路径研究之一——环境成本内部化:自身投资运维模式
    5.1 政府、燃煤电厂和环保企业的路径选择
        5.1.1 政府——补贴路径选择
        5.1.2 燃煤电厂——投资路径选择
        5.1.3 环保企业——盈利路径选择
        5.1.4 清洁化综合路径类型
    5.2 燃煤电厂自身投资运维模式发展状况
        5.2.1 燃煤电厂自身投资运维模式演化
        5.2.2 燃煤电厂自身投资运维模式现状分析
    5.3 自身投资运维模式相关假设及参变量定义
        5.3.1 模型假设条件
        5.3.2 模型参变量定义
    5.4 不同政策条件下自身投资运维模式建模分析
        5.4.1 无补贴政策
        5.4.2 仅有环保补贴电量政策
        5.4.3 仅有环保补贴电价政策
        5.4.4 兼有环保补贴电量和补贴电价政策
    5.5 算例分析和结果讨论
        5.5.1 参数取值
        5.5.2 计算结果
        5.5.3 分析结论
    5.6 本章小结
6 路径研究之二——供应链环境成本内部化:第三方治理模式
    6.1 燃煤电厂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发展状况
        6.1.1 燃煤电厂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演化
        6.1.2 燃煤电厂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现状分析
    6.2 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相关假设及参变量定义
        6.2.1 模型假设条件
        6.2.2 模型参变量定义
    6.3 不同政策条件下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建模分析
        6.3.1 无补贴政策
        6.3.2 仅有环保补贴电量政策
        6.3.3 仅有环保补贴电价政策
        6.3.4 兼有环保补贴电量和补贴电价政策
    6.4 算例分析和结果讨论
        6.4.1 参数取值
        6.4.2 计算结果
    6.5 环境成本内部化与供应链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比较分析
        6.5.1 对比分析
        6.5.2 政策建议
    6.6 本章小结
7 成效研究——煤电与其它用煤人为污染源清洁化效果对比
    7.1 中国煤电清洁化进展
        7.1.1 机组结构持续升级
        7.1.2 环保设施全面普及
        7.1.3 能耗水平显着提升
        7.1.4 污染排放大幅降低
    7.2 与其它用煤领域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对比分析
        7.2.1 非发电用煤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状况
        7.2.2 生活用煤领域大气污染物排放状况
        7.2.3 各用煤领域大气污染物排放对比分析
    7.3 煤电清洁化案例研究
        7.3.1 典型燃煤电厂清洁化案例
        7.3.2 典型煤电集团清洁化案例
    7.4 本章小结
8 趋势研究——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8.1 中国经济发展情况与环境承载力情况
        8.1.1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8.1.2 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已近上限
    8.2 经济增长与不同用煤人为污染源排放量关系建模分析
        8.2.1 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8.2.2 模型构建和曲线拟合
        8.2.3 分析与讨论
    8.3 结论及政策启示
    8.4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AH公司战略转型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外战略转型研究综述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概况
    第二节 研究述评
第三章 战略转型基础理论与分析工具
    第一节 战略转型相关概念
        一、战略转型的定义
        二、战略转型的分类
        三、战略转型的动因与阻力
        四、战略转型能力概念及其结构模型
    第二节 基础理论
        一、竞争战略理论
        二、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三、企业动态能力理论
    第三节 分析工具
        一、PEST分析法
        二、波特五力模型
        三、SWOT矩阵
        四、BCG矩阵
第四章 AH公司内外部经营环境分析
    第一节 AH公司介绍
        一、AH公司基本情况
        二、AH公司发展历程
        三、AH公司战略转型前的发展战略
    第二节 AH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一、宏观环境分析
        二、产业环境分析
    第三节 AH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一、AH公司资源分析
        二、AH公司能力分析
        三、AH公司核心竞争力分析
第五章 AH公司战略转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第一节 AH公司战略转型的必要性分析
        一、外部驱动因素
        二、内部驱动因素
        三、AH公司战略转型的必要性
    第二节 AH公司战略转型阻力分析
        一、惯例阻力
        二、员工阻力
        三、技术阻力
    第三节 AH公司战略转型能力分析
        一、环境识别能力
        二、资源整合能力
        三、管理控制能力
        四、持续创新能力
第六章 AH公司战略转型的选择与实施
    第一节 AH公司战略转型选择
        一、AH公司生命周期分析
        二、AH公司SWOT分析
        三、AH公司BCG矩阵分析
    第二节 AH公司战略转型方案制订
        一、使命、愿景与价值观
        二、总体战略
        三、战略发展重点
        四、战略实施路径
    第三节 AH公司战略转型实施
        一、公司层战略转型措施
        二、业务层战略转型措施
        三、职能层战略转型措施
        四、AH公司战略转型演变过程
第七章 AH公司战略转型的保障措施
    第一节 组织结构改革
    第二节 管理机制优化
    第三节 人力资源保障
    第四节 研发投入加大
第八章 AH公司战略转型的初步成效、不足与建议
    第一节 初步成效
        一、经营效益持续增长
        二、技术实力得到明显提高
        三、整体解决方案服务能力得到提升
        四、组织协作能力提高
        五、企业资源实现初步共享
        六、企业品牌效应初现
    第二节 存在的不足
        一、管理机制仍需改进
        二、企业文化建设需要加强
        三、协同创新较为缺乏
        四、人力资源压力凸显
    第三节 改进建议
        一、加强持续创新能力培养
        二、重视人才培育与梯队建设
        三、提高战略信息管理能力
        四、持续推动管理机制革新
        五、深入开展企业文化建设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局限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构建我国竞争性售电市场的法律抉择 ——用户选择权保障为导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视角
    三、研究价值及意义
    四、文献综述及相关学科理论基础
    五、主要研究方法
    六、论文结构
    七、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电力市场售电侧竞争的基本内涵
    第一节 电力商品与售电市场化建设
        一、电力产业的总体特征及电力商品的经济属性
        二、市场化改革中的售电竞争内涵
        三、售电市场建设与用户选择权保障
    第二节 售电市场竞争规制的元理论
        一、自然垄断理论及其进展分析
        二、售电环节的可竞争理论
        三、电力市场资本结构理论
        四、政府规制理论
第二章 售电市场规制域外经验及借鉴述评
    第一节 售电侧竞争规制的国际经验
        一、美国
        二、英国
        三、俄罗斯
        四、澳大利亚
        五、新加坡
    第二节 总结与借鉴述评
        一、各国经验总结
        二、借鉴述评
第三章 售电市场化进程中的难题
    第一节 售电环节充分竞争尚未展开
        一、电力市场相关环节的资本结构单一
        二、国企在售电环节的垄断现状及诱因
        三、售电侧竞争多元资本引入的制度壁垒
    第二节 售电环节的用户选择权实践困境
        一、非居民用户选择权问题
        二、居民用户的选择权问题
    第三节 售电价格机制的缺陷
        一、电价形成机制不科学
        二、政府对售电价格的监管机制不完善
第四章 售电竞争性市场法律制度体系的完善
    第一节 售电市场治理理念及基本原则
        一、售电市场法律规制理念
        二、售电市场制度构建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运行性市场规则体系
        一、售电市场主体平等竞争的制度保障
        二、售电企业的公司治理调整
        三、售电公司的用户服务与社会责任的制度建设
    第三节 售电市场监管的制度优化
        一、售电市场监管的价值目标和机构建设
        二、优化售电市场监管的主要制度内容
第五章 论文总结及余论
    第一节 总结
        一、国际售电市场制度建构总结
        二、本文提出的售电市场法律建构总结
    第二节 售电市场法律建构体系的可行性预判与补缺
        一、售电市场法律规制制度可能存在的缺陷
        二、售电市场规制体系缺陷的补救
    第三节 新电力市场发展前景下的售电市场规制展望
        一、新能源发电对售电市场的意义
        二、新环境下的售电市场化改革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7)俄罗斯电力工业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Аннотация
绪论
第一章 俄罗斯电力工业改革
    第一节 俄罗斯电力工业的特点和作用
        一、俄罗斯电力工业的主要特点
        二、电力工业在俄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节 俄罗斯电力工业改革的背景与目的
        一、俄罗斯电力工业改革背景
        二、俄罗斯电力工业改革目的
    第三节 俄罗斯电力工业改革历程
        一、以股份制改革为目标的第一次改革
        二、以引入自由竞争为主要内容的第二、三次改革
        三、国家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第四次改革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俄罗斯电力工业发展现状
    第一节 俄罗斯电力工业部门结构
        一、发、输、配、售四环节分工明确
        二、调度机构、交易部门及电力市场各司其职
    第二节 俄罗斯电力工业发展的基本指标
        一、主要电源设施
        二、输电线路及电网
        三、装机容量、发电量及发电能源构成
        四、用电量、用电结构及电价
    第三节 俄罗斯电力工业发展中的国际合作
        一、俄罗斯电力进出口概况
        二、俄罗斯的主要电力合作伙伴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俄罗斯电力工业发展面临的问题、解决措施及前景展望
    第一节 俄罗斯电力工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电力工业能效低下,技术水平落后
        二、电力工业设备老化,过度依赖进口
        三、电力工业发展严重影响生态,面临能源转型升级
        四、电力工业体制问题仍需继续完善,管理需不断加强
    第二节 俄罗斯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提高电力工业运行效率
        二、解决电力工业发展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
        三、拓展国际电力合作
    第三节 俄罗斯电力工业发展前景展望
        一、装机容量、用电量、发电量及电价逐年上升
        二、电网建设大力发展
        三、投资力度逐渐加大
        四、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逐步降低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8)国际能源革命与中国的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 对于国内外研究态势的整体分析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国外研究现状
        (四) 对现有研究的评价
    三、研究思路和主要创新
        (一) 写作思路
        (二) 框架结构
        (三) 研究方法
        (四) 创新点
第一章 能源革命与人类历史进程
    第一节 主动用火革命的爆发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主动用火技术诞生的背景与主要表现
        二、主动用火技术对人类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
    第二节 蒸汽机革命的爆发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蒸汽机技术诞生的背景
        二、蒸汽机技术的诞生与普及
        三、蒸汽机技术对人类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
    第三节 电力与内燃机革命的爆发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电力和内燃机技术诞生与实用化的背景
        二、电力和内燃机技术的诞生与普及
        三、电力与内燃机技术对人类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
    第四节 对能源革命历史地位的再思考
        一、能源革命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必然性与关键变量
        二、能源革命影响历史进程的一般路径
第二章 能源革命的相关理论及其建构
    第一节 能源革命的基本特征
        一、能源革命的共性特征
        二、能源革命的差异性特征
    第二节 能源革命的概念建构
        一、能源革命的整体概念
        二、能源革命二维概念框架的建立
        三、与“能源转型”的概念辨析
    第三节 能源革命的爆发条件与发展模式
        一、能源革命爆发的基本条件
        二、能源革命的发展模式
第三章 当代国际能源革命的爆发条件
    第一节 非常规油气革命的爆发条件
        一、非常规油气技术的日益成熟
        二、非常规油气技术对常规油气技术的突破与发展潜力
        三、有利市场条件对非常规油气产业发展的促进
    第二节 现代可再生能源革命的爆发条件
        一、现代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日益成熟
        二、现代可再生能源技术对化石能源技术的突破与发展潜力
        三、有利政策环境对现代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促进
第四章 当代国际能源革命的现状、趋势与可能影响
    第一节 当代国际能源革命的现状
        一、非常规油气革命的现状
        二、现代可再生能源革命的现状
    第二节 当代国际能源革命的发展趋势
        一、当代国际能源革命发展方向的差异性
        二、纵向与横向能源革命的互动
        三、双重革命下至21世纪中叶世界能源市场的变化趋势
    第三节 当代国际能源革命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影响
        一、环境问题的改善
        二、对经济增长的推动
        三、对能源政治的重塑
第五章 对中国能源革命的现状分析、态势评估与政策思考
    第一节 中国能源革命的发展现状
        一、中国非常规油气产业的发展现状
        二、中国现代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
    第二节 对中国能源革命的态势评估
        一、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二、对中国能源革命的条件评估
        三、对中国能源革命的进度评估
        四、对中国能源革命的整体评估
    第三节 对中国能源革命的政策思考
        一、中国能源体系的基本特点与发展趋势
        二、对中国能源革命的宏观政策建议
        三、对中国能源革命的微观政策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9)H电力研究院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工具
    1.5 研究框架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企业战略的内涵
        2.1.1 企业战略的特征
        2.1.2 企业战略的层次
    2.2 企业战略管理的内涵
        2.2.1 战略管理的特征
        2.2.2 战略管理的任务
        2.2.3 战略管理的对象
    2.3 战略理论发展阶段
第3章 H电力研究院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3.1.4 科学技术环境分析
    3.2 行业环境分析
        3.2.1 H省电力行业现状分析
        3.2.2 H省电力供需现状分析
        3.2.3 H省节能减排现状分析
        3.2.4 H省电力资源状况分析
        3.2.5 H电力研究院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3.3 H电力研究院内部环境分析
        3.3.1 企业结构
        3.3.2 企业文化
        3.3.3 企业资源
第4章 H电力研究院战略选择与优化
    4.1 H电力研究院SWOT分析
    4.2 H电力研究院战略目标体系
        4.2.1 创新目标
        4.2.2 盈利目标
        4.2.3 社会责任目标
        4.2.4 战略目标分层
    4.3 H电力研究院总体战略选择
        4.3.1 企业生命周期定位
        4.3.2 总体战略定位
        4.3.3 波士顿矩阵分析
    4.4 H电力研究院竞争战略选择
        4.4.1 差异化战略的必要性
        4.4.2 差异化战略的可能性
        4.4.3 差异化战略的路径选择
第5章 战略优化后执行的对策建议
    5.1 与国家电网企业文化相融合,实施领头雁计划
        5.1.1 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选拔的目标及原则
        5.1.2 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选拔的程序
        5.1.3 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考核管理
    5.2 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升H电力研究院的全员创新能力
        5.2.1 健全完善的培训需求管理系统,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5.2.2 开发自助式网络学习系统,提高培训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5.2.3 加强培训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培训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5.3 推行用人制度改革,建立富有激励功能的考核分配机制
        5.3.1 用人制度改革的思路
        5.3.2 绩效考核方案的设计思路
        5.3.3 薪酬分配方案改革思路
    5.4 拓展节能环保、新能源等领域的科技创新与服务,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5.4.1 聚焦光伏发电行业,确立该领域技术领先者地位
        5.4.2 瞄准风电项目,力争占领该领域的技术监督市场
        5.4.3 加强科研成果的跟踪与利用,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
    5.5 加强社会责任建设,进一步优化企业形象
        5.5.1 加强企业诚信体系建设,维护好企业的无形资产
        5.5.2 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和理解
        5.5.3 开展公益性技术创新扶持计划,为创新型社会建设做出实质性贡献
        5.5.4 进行企业社会责任认证,建立电力行业的社会责任标杆
    5.6 在市场保有中开拓市场,稳步提高市场占有率
        5.6.1 加强重点项目跟踪力度,巩固和提高H南网市场占有率
        5.6.2 引入标准化理念,提高投标管理水平
        5.6.3 以省内企业合作为支点,努力开拓网外电力服务市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基于LMDI的京津冀地区电力工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2.2 碳减排潜力及政策研究现状
        1.2.3 现有研究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研究理论基础及方法基础
    2.1 低碳经济理论
        2.1.1 低碳经济概念及理论概述
        2.1.2 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2.1.3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理论
    2.2 研究方法
        2.2.1 碳排放量测算方法
        2.2.2 因素分解分析法
        2.2.3 情景分析法
    2.3 基本假设
        2.3.1 碳排放量核算假设
        2.3.2 影响因素分解假设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京津冀地区电力工业发展及碳排放特征分析
    3.1 京津冀地区发展现状
        3.1.1 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3.1.2 人口发展现状分析
        3.1.3 能源结构特征分析
    3.2 京津冀地区电力工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3.2.1 发电装机现状及特点分析
        3.2.2 电力生产现状及特点分析
        3.2.3 电力消费现状及特点分析
        3.2.4 发电能源消耗现状及特点分析
    3.3 京津冀地区电力工业碳排放测算及特征分析
        3.3.1 碳排放量测算方法及数据来源
        3.3.2 碳排放总量测算
        3.3.3 碳排放特征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京津冀地区电力工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分析
    4.1 碳排放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
    4.2 碳排放LMDI递阶分解模型
        4.2.1 LMDI模型构建
        4.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4.3 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结果
        4.3.1 区间分解结果
        4.3.2 逐年分解结果
    4.4 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4.4.1 正向驱动因素分析
        4.4.2 负向驱动因素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京津冀地区电力工业减排潜力分析与政策建议
    5.1 减排潜力预测
        5.1.1 预测模型
        5.1.2 情景设定
        5.1.3 碳减排潜力分析
    5.2 减排政策建议
        5.2.1 科学制定低碳发展规划,建立减排成效考核机制
        5.2.2 注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
        5.2.3 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步伐,推进清洁低碳电源建设
        5.2.4 积极研发低碳电力技术,推动外调绿电通道建设
        5.2.5 完善低碳电力政策框架,提高社会节能低碳意识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四、电力工业未来几年的发展态势(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电改背景下LCJ能源销售公司营销策略研究[D]. 任慧.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中国电力消费的多维度特征研究与需求预测[D]. 光峰涛.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3]用于电力市场化的绿色金融模式构建与路径实现及其实证分析[D]. 唐博文. 武汉大学, 2019
  • [4]规制约束—政策激励下中国煤电行业清洁化研究[D]. 黄华.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5]AH公司战略转型升级研究[D]. 袁愿. 厦门大学, 2019(08)
  • [6]构建我国竞争性售电市场的法律抉择 ——用户选择权保障为导向[D]. 管晓薇. 华东政法大学, 2019(02)
  • [7]俄罗斯电力工业发展问题研究[D]. 马倩倩. 黑龙江大学, 2019(03)
  • [8]国际能源革命与中国的对策[D]. 曹峰毓. 云南大学, 2019(09)
  • [9]H电力研究院发展战略研究[D]. 王晓伟. 河北科技大学, 2018(06)
  • [10]基于LMDI的京津冀地区电力工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D]. 张咪. 华北电力大学, 2017(03)

标签:;  ;  ;  ;  ;  

未来几年电力行业的发展趋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