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析IBM人才市场战略(论文文献综述)
孙忠娟,张娜娜,谢伟[1](2021)在《中国后发企业能力积累机制研究——基于联想与华为国际化的案例对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国际化是后发企业获取知识与能力积累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本文以联想与华为为研究对象,运用案例研究法解析其国际化中能力积累机制。研究结果显示:(1)利用式学习与开发式学习是后发企业国际化中主要的学习策略,前者是企业在海外并购和海外子公司等国际化模式中采纳的主要学习策略,后者是企业在设立海外研发中心的国际化模式中采纳的主要学习策略;(2)基于利用与开发的双元学习机制是后发企业国际化中能力积累的关键机制;(3)后发企业国际化中能力积累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创新要素获取阶段和能力升级阶段。
谢倩[2](2020)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自主创新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1987年成立之时只有6名员工和20000元注册资金,在既没技术又没资金的背景下,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最终成长为全球领先的ICT(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商,这与其持续实施企业的自主创新战略密不可分。因此研究华为公司的自主创新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其他高科技企业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本文研究了华为公司自主创新的发展历程,运用PEST、SWOT以及波特五力模型理论对华为公司自主创新战略的环境进行了深入分析,明确了华为公司成为世界级领先企业的目标与全球化开放式合作的理念,阐明了华为公司在人才激励、研发投入、企业文化、组织管理方面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具体措施,评价了华为公司自主创新战略实施的效果。企业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学会根据自身的具体实际与所处环境,不失时机地进行战略转型,最终走上自主创新战略的发展道路,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同时企业要选择正确的创新策略来落实自主创新战略。华为公司的自主创新战略不是仅针对于技术方面的孤立创新,而是基于全球化网络开放式合作的自主创新,将人力、技术、文化、管理以及激励机制等各方面紧密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互相支持、互为补充。最后,希望通过本论文的研究能够对我国高科技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战略的选择和实施等方面,能有所帮助和启迪。
徐健志[3](2020)在《基于云会计视角下的FS集团全面预算管理研究》文中提出正如着名管理学家戴维·奥利所说,全面预算管理是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把企业的所有关键问题融合于一个体系之中的管理控制方法之一。现代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业务内容不断丰富,传统会计信息化下的全面预算管理因预算信息分散、共享能力差、数据处理能力差等诸多原因,导致管理效果不理想。但随着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等新兴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云会计作为会计信息化的新阶段,给全面预算管理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本文以云会计为研究视角,以全面预算管理为研究基础,以FS集团为研究对象,在案例调研的基础上,本文详细介绍了FS集团云会计下全面预算管理的实践情况,并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对比分析了FS集团应用云会计前后全面预算管理的变化,总结了云会计下全面预算管理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并提出了相应的启示和建议。根据分析结果,本文发现云会计的应用基本解决了FS集团传统会计信息化下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在组织机构方面,云会计优化了全面预算管理的组织结构,在云端自动吸纳了各级预算管理组织的成员;在预算流程方面,云会计提高了预算沟通的效率,加强了预算数据的共享能力,丰富了预算分析与考评所需的数据来源,全面优化了预算流程;在人员方面,云会计通过合理的权限划分,将财务人员从繁琐的预算工作中解放出来,降低了非财务人员参与预算工作的门槛,大大提高了各岗位员工参与预算工作的积极性。本文最终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总结出FS集团云会计下全面预算管理的成功之处与不足之处,详细阐述应用云会计后全面预算管理发生的变化,并给出相应的启示和建议,让更多学者能够关注到云会计给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夏巍[4](2020)在《X银行人力资源管理数字化转型策略设计》文中指出当前,以5G通信、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为代表的数字化新技术,正在迅速发展蔓延和爆炸式的增长。中国的信息化建设也快速发展,数字化水平不断提高。金融是现代经济的命脉,金融市场竞争的日益白热化,促使各大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步伐加快。目前很多国内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人才资源不足,职业发展不清淅,员工参与度低,考核不够公平,激励不能到位,培训缺乏个性化,银行人员流动性高等问题,银行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数字化转型投入也尚不充分。有些银行走在人力资源管理数字化转型的前沿,如荷兰ING Netherlands银行和中国民生银行已经开始人力资源管理数字化转型探索和实践,很大程度解决了上述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说明人力资源管理数字化转型对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升非常有益。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X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现况分析,来初步提供人力资源管理数字化转型策略的建议。在广泛阅读人力资源管理数字化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案例分析和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X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现存的人才资源不足、考核不够公平、激励不能到位,培训缺乏个性化等问题进行问卷设计和调查,对回收的200份问卷运用SPSS进行数据分析,探索招聘、绩效、薪酬、培训等方面的改善方向。通过5G通信、云计算、大数据、神经网络、用户画像等智能化数字手段,提出相应的银行人力资源管理数字化转型策略设计。为保证人力资源管理数字化转型策略的顺利实施,本文进一步提出了在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思维、树立人力资源管理文化等方面的保障措施。最后在结论部分,对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并指出了本研究的局限与不足。综上所述,本研究基于已有的理论,为X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数字化提供了策略和建议,为其他银行的HR管理数字化提供了启示,从而促进了中资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并增强中资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竞争力。
刘奕[5](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杨国立[6](2019)在《军民情报学融合机理与推进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军民情报学融合是国家安全与发展相统一的战略环境倒逼的结果,是中国情报学特色发展的关键路径。近年来,军、民情报学界均认识到了双方融合的重要性,并在研究成果、项目研究、学术会议中逐渐体现出来。然而,当前对于军民情报学融合的认识和研究一直试图突破体制和机制障碍以及情报秘密属性限制等因素的阻碍,然而,这样的阻碍在短期内难以克服,为了推进军民情报学融合,需要人们改变思路,另辟蹊径。学科发展中的融合本该是水到渠成,但是军、民情报学多年的平行发展与范式冲突导致两者融合为大一统的情报学难以在短期内达成。当下,比较可行的举措是通过军、民情报学的跨界交流与融合为孵化大一统情报学提供基础生长环境。本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从学术交流和情报学发展本质规律出发,充分发挥“无形学院”的自觉行为,在学者和学术团体自发行动下推进军民情报学的融合。相较于“他组织”而言,自发行动可能更为有效。例如,相比于“他组织”下的《国家情报法》而言,近年来军、民情报学界所展开的各种自发的学术交流对于推进军民情报学融合的作用效果更为明显。本研究的基本观点是:“军民情报融合”无外乎两种途径,以情报工作的融合促进情报学理论体系的融合;以情报学理论体系的融合推动情报工作、情报体制的融合。前者难度较大,军民情报融合目前宜选择第二种融合路径。相比于体制、机制等建设而言,以学术共同体的自我觉醒和自发行为推进军民情报学融合,是一种更为有效的融合模式。为了使学术共同体的行动更科学、更有效,需要从理论的高度对军民情报学的融合进行指导,“新三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理论和突变论)有助于深刻揭示军民情报学融的基本机理。另外,有融合就会有分离,在认可他们之间存在分离基础上,控制他们之间不合理的分离,使这些不合理的分离逐渐走向交叉、融合,这是军民情报学融合的核心。推进军民情报学融合,首先需要明确军民情报学融合的必要性问题。本文的第二章和第三章论述这一问题。总体上,军民情报学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体现情报学社会价值、彰显情报学社会地位的关键,是进行中国特色情报学发展的重要路径。其次,需要明确军民情报学融合的机理,简言之,就是回答军民情报学融合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本文的第四章运用耗散结构理论的条件方法论、协同学理论的动力学方法论和突变论的途径方法论系统分析军民情报学融合的机理。主要运用系统观,对军民情报学融合过程中涉及的各要素及其关系以及军民情报学融合系统的结构等进行分析。特别是对关键要素(例如,作为序参量的情报文化、作为主控制变量的需求牵引力等)在融合中的作用以及多角度的要素融合层次性(例如,要素协同—体系协同—范式协同等)进行分析。最后,需要明确军民情报学融合如何推进,简言之,就是回答军民情报学融合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本文的第五章在第四章论述的基础上,依据“新三论”提供的方法论,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回答。推进军民情报学融合的着力点主要围绕强化双方共通的基础和控制两者之间不合理的分离这两个方面。针对这两个着力点,本文提出信息流控制、竞合管理和发展路径三个方面的军民情报学融合推进策略。三类策略中,发展路径建设是重点,它具有综合性和逻辑完整性,主要包括目标、出发点、路线、方向与动力和保障;信息流控制和竞合管理包含在发展路径中的各个环节中,其中,信息流控制主要包括信息流控制渠道、信息流控制机制和信息流控制的价值引领,竞合管理主要包括要素层面竞合管理、关系层面竞合管理和过程维度的竞合管理。
金明娟[7](2019)在《苏州市经济相对薄弱村帮扶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相对薄弱村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制约因素,也是乡村振兴中亟需关注的“补短板”环节。通过帮扶,使经济相对薄弱村走出困境即是实现地区整体发展的关键,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本文以我国经济相对发达的苏州市为案例地区,通过深入的实地调研和对100个经济相对薄弱村的数据分析,剖析了苏州经济相对薄弱村的成因,总结了经济相对薄弱村帮扶的五条路径,具体结论如下:影响经济相对薄弱村的主要因子有四个:村庄规模因子、工商企业因子、集体经济实力因子和乡村旅游实力因子;经济相对薄弱村的成因有五个:村庄规模制约、生态敏感区位限制、集体经济乏力、工商企业发展动力欠缺以及乡村旅游发展滞后。经济相对薄弱村空间分布呈现出大尺度广泛分布和小尺度集聚分布,尤其是与生态敏感区分布高度一致的特征;苏州经济相对薄弱村分为四种类型:集体经济薄弱型、乡村旅游薄弱型、工商企业薄弱型和综合薄弱型。根据上述研究结论和苏州实践,论文总结了五条苏州相对经济薄弱村的帮扶路径,即内生发展、生态补偿、联合抱团、企业带动、发展乡村旅游,并结合案例,从路径内涵、路径设计和路径实施等方面分别对五条路径进行了详细分析。
陈谣[8](2019)在《基于大数据的我国电子商务产业人才需求特征研究》文中认为电子商务的出现、兴起以及迅猛发展,使得电商企业与日俱增,对电商人才的需求量大幅提高。为满足企业需求,我国高校积极开设电子商务专业并培养了大量的毕业生,但是社会上电商人才仍然存在招工难、流失率高等现象,从而形成了此类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的尴尬局面。因现有电商人才尚未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电商企业的发展。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发现,电子商务更迭较快,现有研究无法深入挖掘电商产业人才需求特征,且研究方法较为传统、数据样本量小,难以明确电商人才供需存在的问题,因而缺乏对电商人才需求特征的真实认知,不能较好地提出合理的建议或方案。因此本文从企业需求方角度出发,运用大数据思维与方法,剖析我国电商企业人才需求的特征。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首先,通过对网络招聘、人力资源、人才需求、核心技能等相关概念、内涵、特征的分析明确了研究问题及内容,简述了“多尔原理”后现代课程理论、双因素激励理论、Web文本挖掘理论等本次研究所用的基础理论;其次,通过爬取国内主流招聘网近三年百万条电商人才招聘信息,包括前程无忧、智联招聘、中华英才网,历时两年时间,制定标准化的数据采集流程,使数据源标准化;然后,对数据源进行预处理,运用IBM Content Analysis文本分析平台与MYSQL数据库对文本分词,并构建技能词典,对电商人才需求技能特征进行提取;此外,运用时间序列算法预测核心技能词随时间的变化同时采用大数据可视化技术对结果进行展示,结果分析发现,近三年我国电商岗位需求发生了明显变化,个别电商岗位的技能需求有新变化,需要新的技能;最后基于人才发展、人才保障、人才环境、人才培养等视角,分别从企业、政府和高校三个层面为我国电商产业的人才发展提出合理性的建议及方案。
胥皇[9](2019)在《基于属性图挖掘的职业流动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职业流动行为是指个人在职业生涯中的工作变动引起的人才流动现象,根据研究的层次,可分为微观(个人)、中观(用人单位内)和宏观(行业和地区间)三个行为粒度。职业流动行为受经济、文化和政治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与知识水平、职业追求和家庭背景等个人因素相关,且对个人、家庭、用人单位、社会经济甚至国家的人才战略等都有重要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职业流动行为呈现出逐渐活跃的趋势,为相关分析和研究带来了新的机会和挑战。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行为学等领域,且对微观流动的研究通常规模较小,对宏观流动的研究一般粒度较粗。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职业流动的信息迅速数字化,为开展大规模细粒度的研究创造了可能。同时,不断增强的数据挖掘技术,以及日益提高的计算能力,为复杂数据建模提供了机会。因此,本文基于属性图挖掘技术,研究职业流动行为相关的若干关键问题。具体而言,本文以职业流动的属性图表示为基础,通过图重建技术实现行为粒度的切换,将相关研究问题转换为属性图上的建模任务,并重点解决了静态图聚类和动态图预测两个关键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贡献可概述如下:第一,针对各粒度职业流动的共同特点,引入了属性图作为行为的表示,并提出了基于个人工作记录数据的职业轨迹属性图提取算法。具体而言,三个粒度的行为均包含职业流动源和目标、流动关系以及附加的描述信息,这些特点使职业流动适合用属性图来表示,因此提出了职业轨迹属性图的提取方法,其中重点解决了时间重叠和冲突问题。此外,还介绍了全文所采用的数据集,并分析了数据的稀疏性、时间的分布以及职业流动与外部变量的相关关系。第二,针对职业流动行为的粒度转换问题,提出了两类属性图重建算法,分别实现了岗位层级图和人才流动图的构建。由于常见的研究对象是三种粒度的职业流动行为,但只有个人粒度的数据规模较大,因此需要将个人粒度的数据统计整理为其它粒度的数据。这一过程通过属性图的重建来实现,即将职业轨迹图分别转换为用人单位内的岗位层级图以及宏观人才流动图。宏观人才流动图重建的难度较小,采用了一种启发式的算法。但重建岗位层级图时,面临着岗位层级无法观测、个体行为存在差异以及职业轨迹互相冲突等挑战。针对这些挑战,首先提出了升迁难度的概念来量化岗位层级,采用了一种贝叶斯概率图模型,用于对岗位层级与升迁难度的联合分布建模,然后设计了岗位层级的后验分布推断算法。最后,通过一些大型企业的数据对模型的输出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模型相对基准模型而言更准确有效。第三,针对招聘中的人才来源定位问题,根据职业流动的特征,提出了静态属性图的节点聚类模型,准确地实现了人才流量源发现。人才流量源发现是指用人单位在招聘前定位人才来源,缩小候选人搜索范围的过程。该过程有助于降低招聘成本,但存在人员基数大、流量源多样性高以及招聘需求复杂等挑战。本文将流量源发现问题转变成属性图中的节点聚类任务,并构建了针对职业流动特征的模型来解决上述挑战。模型根据人才交换的类型和数量定义了节点的相似性,设计了虚拟边生成机制以及对应的目标函数。然后提出了一个自底向上的归并算法,搜索目标函数的极值。通过实验对模型的输出进行了评估,并对结果中的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和可视化。结果表明,模型输出的聚类结果有助于准确快速地发现流量源。第四,针对职业流动预测任务中的复杂因素和数据稀疏性问题,基于循环神经网络,提出了一种融合多源数据的边权值估计模型。职业流动预测是预估用人单位、城市或行业间未来的人才交换量,在实践中面临较大的挑战。一方面,影响职业流动的因素十分复杂,如商业表现和市场预期等,这些因素与流动量变化的关系不明确。另一方面,流动量数据在用人单位间分布不均衡,导致数据非常稀疏。针对这些挑战,本文将流动预测问题形式化为动态属性图上的边权值估计问题。各类影响因素用图中的节点属性来表达,外部数据作为边属性引入。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基于循环神经网络的模型,融合了动态图的属性和结构信息,对未来的边权值进行预估。通过大型上市企业间的职业流动数据验证了模型预测的准确性。误差对比的结果说明外部数据对模型的预测有一定的提高作用。
许彩云[10](2018)在《山东师创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中国教育培训市场高速发展,市场规模持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2014年整个教育培训市场规模达到1.19万亿元左右,2015年约16.6万亿元,到2020年预计将达到3万亿元。与此同时,各种组织形式的培训单位数量不断上涨,若把线上培训计算在内,已达到上百万家,行业竞争越发激烈。国家陆续出台教育培训行业相关制度和政策,肯定民办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和支持民办教育的发展,未来市场前景乐观。各类民办教育培训机构蜂拥而入,教育培训行业市场规模实现了大幅增长,然而由于行业标准和秩序的不健全,也存在部分实力欠佳的企业,导致市场竞争出现一定程度的混乱,民办教育培训市场将不可避免重新洗牌。山东师创从事教育培训19年,主营软件开发相关专业的校企合作业务,当前面临发展动力不足的困境,公司年营业收入近三年无增长;通过高层访谈、员工问卷调查,结合相关文献研究诊断出山东师创战略管理存在突出问题,企业战略目标不明确,缺乏战略管理体系,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不科学或不健全、缺少部门业务战略、员工对公司战略缺乏了解、执行效率低,亟待通过对公司进行战略管理,实现公司的稳定长远发展。本文首先运用PEST、EFE,五力分析模型、IFE等战略管理工具对宏观环境、行业环境等外部因素和山东师创的内部因素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明确了山东师创所面临的机会与威胁,优势与劣势,运用SWOT分析法,匹配出山东师创的备择战略,其中SO(发展型战略)和WO(扭转型战略)优于其他战略选择;然后开展山东师创战略的评价与选择,第一步,制定了山东师创1年、2-3年以及5年的发展战略目标;第二步,并运用QSPM矩阵对SO和WO战略进行定量分析,结合生存评估、发展评估、关系评估、标杆评估,检验新战略与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可行性以及公司内部核心竞争力的匹配程度,确定山东师创采用SO(发展型战略)最佳;第三步,以总体战略为基础,确立了重点强化校企合作业务优势、着重发展国际合作学院业务、积极拓展高端培训市场的业务战略;第四步,制定了整体业务竞争采取差异化战略,短期内,发展核心业务采取集中化竞争战略。最后,本文对山东师创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进行论述,提出了科学制定战略实施的政策与制度、建立与战略相适应强有力的组织、创建与战略相匹配的企业文化、建立与战略相匹配的薪酬激励体系、建立及时的信息交流和反馈系统是师创发展战略实施的任务和保障。
二、解析IBM人才市场战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解析IBM人才市场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后发企业能力积累机制研究——基于联想与华为国际化的案例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文献回顾与研究框架 |
1.1 资源基础观与企业国际化 |
1.2 组织学习与企业国际化 |
2 研究设计 |
2.1 方法选择 |
2.2 案例选择 |
2.3 数据收集与分析 |
3 案例描述 |
3.1 联想的国际化学习路径 |
第一,基于技术并购的国际化学习。 |
第二,基于整合的国际化学习。 |
第三,基于海外研发中心的国际化学习。 |
3.2 华为国际化学习路径 |
第一,基于客户导向的学习。 |
第二,基于商业合作的学习。 |
第三,基于海外子公司的学习。 |
第四,基于海外研发中心的学习。 |
4 案例分析 |
4.1 联想与华为的国际化学习路径比较 |
4.2 联想与华为的能力积累机制比较 |
5 结论与管理启示 |
5.1 研究结论 |
5.2 管理启示 |
(2)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自主创新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论文选题背景 |
1.1.2 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技术创新战略研究现状 |
1.2.2 华为创新战略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4.1 技术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 |
2.1 自主创新理论研究 |
2.1.1 自主创新的内涵 |
2.1.2 自主创新的特点 |
2.1.3 自主创新的三种模式 |
2.2 战略管理过程理论 |
2.2.1 战略管理的概念 |
2.2.2 战略管理过程 |
第三章 华为公司发展历程 |
3.1 创业初期—农村市场为主 |
3.2 稳定发展时期—占领城市市场 |
3.3 快速发展时期—迈向国际化市场 |
3.4 华为自主创新的特点 |
第四章 华为公司自主创新战略的选择 |
4.1 华为公司自主创新战略的环境分析 |
4.1.1 PEST分析 |
4.1.2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
4.1.3 SWOT分析法 |
4.2 华为公司自主创新战略的目标和理念 |
4.2.1 自主创新战略的目标 |
4.2.2 自主创新战略的理念 |
第五章 华为公司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 |
5.1 从全球吸纳优秀人才,建立人才激励机制 |
5.2 高强度研发投入,注重专利申请 |
5.3 持续推进企业文化多元化、开放化的发展 |
5.4 不断完善企业组织管理体系 |
第六章 华为公司自主创新战略的评价 |
6.1 市场份额 |
6.2 经济效益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件 |
(3)基于云会计视角下的FS集团全面预算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理论依据 |
2.1 云会计的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云会计的内涵 |
2.1.2 云会计的基本结构 |
2.1.3 云会计的部署模式 |
2.2 全面预算管理的相关概念界定 |
2.2.1 全面预算管理的内涵 |
2.2.2 全面预算管理的流程 |
2.3 研究理论依据 |
2.3.1 信息安全理论 |
2.3.2 战略管理理论 |
2.3.3 目标管理理论 |
第3章 基于云会计视角下FS集团全面预算管理的实践 |
3.1 FS集团引入云会计前的背景介绍 |
3.1.1 FS集团基本情况 |
3.1.2 FS集团传统全面预算管理概况 |
3.1.3 FS集团传统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
3.2 FS集团云会计的引入 |
3.2.1 云会计基本模块的功能设置 |
3.2.2 云会计全面预算管理模块的补充定制 |
3.3 FS集团云会计下全面预算管理的应用 |
3.3.1 云会计下的预算组织结构 |
3.3.2 云会计下的预算目标制定 |
3.3.3 云会计下的预算编制 |
3.3.4 云会计下的预算执行与控制 |
3.3.5 云会计下的预算分析与调整 |
3.3.6 云会计下的预算考评与激励 |
第4章 基于云会计视角下FS集团全面预算管理的评价 |
4.1 基于云会计视角下FS集团全面预算管理的成功之处 |
4.1.1 提高了预算组织机构设置的合理性 |
4.1.2 提高了预算目标制定及编制的效率 |
4.1.3 增强了预算编制的精度 |
4.1.4 增强了预算控制的力度 |
4.1.5 增强了预算分析的深度 |
4.1.6 提高了预算考评的精细度 |
4.2 基于云会计视角下FS集团全面预算管理的不足之处 |
4.2.1 云会计下内部监督制度亟需完善 |
4.2.2 云会计下预算信息的安全性存在隐患 |
4.2.3 云会计下复合型预算人员缺失 |
第5章 基于云会计视角下FS集团全面预算管理的启示与建议 |
5.1 基于云会计视角下FS集团全面预算管理的启示 |
5.1.1 合理的预算机构设置是云会计下全面预算管理的组织保障 |
5.1.2 丰富的数据来源是云会计下全面预算管理的数据保障 |
5.1.3 实时的数据共享是云会计下全面预算管理的效率保障 |
5.1.4 智能化的数据处理是云会计下全面预算管理的质量保障 |
5.1.5 全员参与预算工作是云会计下全面预算管理的人员保障 |
5.2 基于云会计视角下FS集团全面预算管理的建议 |
5.2.1 完善云会计下内部监督制度 |
5.2.2 加强云会计下预算信息的安全保护 |
5.2.3 加强云会计下复合型预算人员的培养和引进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4)X银行人力资源管理数字化转型策略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全球数字化技术正在飞速发展 |
1.1.2 数字化变革浪潮促进银行业创新 |
1.1.3 银行业人力资源管理数字化转型尚不充分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和文献回顾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人力资源 |
2.1.2 数字化转型 |
2.1.3 人力资源管理 |
2.1.4 人力资源管理数字化 |
2.1.5 银行业人力资源管理数字化转型 |
2.2 相关理论 |
2.2.1 科学管理理论 |
2.2.2 公平理论 |
2.3 文献回顾 |
2.3.1 人力资源管理文献的收集和整理 |
2.3.2 数字化企业文献的收集和整理 |
2.3.3 人力资源数据化转型国内外文献的收集和整理 |
第3章 X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
3.1 基本概况 |
3.1.1 发展历程与概况 |
3.1.2 内部人力资源配置情况 |
3.2 X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3.2.1 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
3.2.2 问卷的收集与检验 |
3.2.3 问卷统计与现状整理 |
第4章 X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分析 |
4.1 招聘管理智能化程度不高 |
4.1.1 需求和胜任力分析不便利 |
4.1.2 招聘渠道不足 |
4.1.3 移动办公条件有限 |
4.2 绩效管理人为干预 |
4.2.1 绩效考核被人为影响 |
4.2.2 考核计划制订不合理 |
4.2.3 绩效考核范围不完整 |
4.3 薪酬管理信息孤岛 |
4.3.1 体系结构不合理,制订不便捷 |
4.3.2 薪酬缺乏竞争力,同工不同酬 |
4.3.3 担心信息不安全,系统不开放 |
4.4 培训管理数据体系不健全 |
4.4.1 个性化培训程度不足 |
4.4.2 培训交流渠道不健全 |
4.4.3 培训时间安排不灵活 |
第5章 X银行人力资源管理数字化转型策略的设计 |
5.1 统筹谋划迎接未来 |
5.1.1 科学规划数字化架构 |
5.1.2 人资部门数字化重塑 |
5.1.3 创建数字化人才环境 |
5.1.4 构建数字化工作场所 |
5.2 提升招聘智能水平 |
5.2.1 扩充新型招聘渠道 |
5.2.2 创新移动办公条件 |
5.3 降低绩效人为干预 |
5.3.1 拓展考核范围,降低人为干预 |
5.3.2 分析考核结果,优化协作关系 |
5.3.3 开发移动终端,共享绩效目标 |
5.3.4 识别员工情绪,提升满意程度 |
5.4 开放整合薪酬管理 |
5.4.1 加强安全,突破封闭 |
5.4.2 动态平衡,占据优势 |
5.5 完善培训管理体系 |
5.5.1 打造个性教育,因材施教 |
5.5.2 建立社交媒体,知识共享 |
5.5.3 扩大时间窗口,灵活培训 |
5.6 提升数字化管理思维 |
5.6.1 健全创新机制 |
5.6.2 加大政策支持 |
5.6.3 加强组织统筹 |
5.7 创建数字化管理文化 |
5.7.1 做好宣传贯彻 |
5.7.2 鼓励共享文化 |
5.7.3 强化国际交流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实践启示 |
6.3 研究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X银行人力资源管理问卷调查表 |
后记 |
(5)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6)军民情报学融合机理与推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目标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目标 |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论文结构与研究创新 |
1.4.1 论文结构 |
1.4.2 研究创新 |
1.5 研究问题界定 |
1.5.1 研究对象界定 |
1.5.2 军民情报学融合中军、民情报的定位 |
第2章 研究综述 |
2.1 军事情报学研究 |
2.1.1 发展历程简述 |
2.1.2 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简述 |
2.2 民口情报学研究 |
2.2.1 发展历程简述 |
2.2.2 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简述 |
2.2.3 国内情报学研究现状分析 |
2.2.4 国外“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研究现状分析 |
2.3 军民情报融合研究 |
2.3.1 美国和以色列情报工作的军民融合 |
2.3.2 竞争情报与公开来源情报利用中的军民融合 |
2.3.3 中国特色的军民情报融合研究 |
第3章 面向军民融合的现代情报学与情报工作 |
3.1 现代情报学发展取向 |
3.1.1 情报学知识体系的创新发展 |
3.1.2 界定基于Intelligence属性的情报学核心问题域 |
3.1.3 重视情报学教育与情报工作的匹配 |
3.1.4 加强情报组织融合 |
3.1.5 从历史中获得镜鉴 |
3.2 总体国家安全观背景下情报工作深化 |
3.2.1 树立总体国家情报思维 |
3.2.2 构建总体国家情报工作体系 |
3.2.3 以任务为情报工作的组织线索 |
3.2.4 形成多层次情报工作策略 |
3.3 军民融合视角下现代情报学的发展 |
第4章 军民情报学融合机理 |
4.1 军民情报学融合的基础 |
4.1.1 军、民情报学关系构成了融合的客观基础 |
4.1.2 信息链奠定了两者关系的理论基础 |
4.1.3 致力于内涵式大情报观构筑为融合提供了动力 |
4.1.4 国家安全与发展的统一增强了融合的活力 |
4.1.5 对情报秘密属性看法的转变奠定了融合的文化基础 |
4.2 基于“新三论”的军民情报学融合机理分析 |
4.2.1 以系统论的方法解析军民情报学融合过程 |
4.2.2 军民情报学融合系统的耗散性机理 |
4.2.3 军民情报学融合系统各要素的协同机理 |
4.2.4 军民情报学融合系统演化过程中的突变机理 |
4.3 基于“新三论”的军民情报学融合整体分析框架 |
第5章 军民情报学融合的推进策略 |
5.1 基于“新三论”的军民情报学融合推进模型 |
5.2 军民情报学融合信息流控制策略 |
5.2.1 信息流控制自发性 |
5.2.2 信息流控制渠道 |
5.2.3 信息流控制机制 |
5.2.4 信息流控制的价值引领 |
5.3 军民情报学融合竞合管理策略 |
5.3.1 军民情报学融合中的竞合关系及其自发特性 |
5.3.2 要素层面的竞合管理 |
5.3.3 关系层面的竞合管理 |
5.3.4 过程维度的竞合管理 |
5.4 军民情报学融合发展路径建设 |
5.4.1 军民情报学融合发展路径自发特性 |
5.4.2 目标着眼于为孵化“大一统情报学”酝酿学术环境 |
5.4.3 以学术研究的问题化为出发点 |
5.4.4 以学科层面的融合为路线 |
5.4.5 将解决时代发展的“大问题”作为方向和动力 |
5.4.6 制定保障措施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和贡献 |
6.1.1 研究结论 |
6.1.2 研究贡献 |
6.2 研究局限和展望 |
6.2.1 研究局限 |
6.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博士阶段研究成果 |
致谢 |
(7)苏州市经济相对薄弱村帮扶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
2.1 经济相对薄弱村的概念 |
2.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2.2.1 经济相对薄弱村帮扶研究 |
2.2.2 乡村内生式发展研究 |
2.2.3 生态补偿研究 |
2.2.4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研究 |
2.2.5 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
2.3 小结 |
第三章 苏州市经济相对薄弱村发展现状及成因 |
3.1 研究对象概况和数据 |
3.1.1 苏州市基本概况 |
3.1.2 研究对象概况 |
3.1.3 研究思路 |
3.1.4 指标体系构建 |
3.2 经济相对薄弱村影响因子 |
3.2.1 主因子提炼 |
3.2.2 主因子影响 |
3.3 经济相对薄弱村的空间分布 |
3.3.1 空间分布特征 |
3.3.2 与生态敏感区的关联 |
3.4 经济相对薄弱村的类型 |
3.4.1 聚类因素分析 |
3.4.2 分类结果 |
3.4.3 类的特征描述 |
3.5 经济相对薄弱村的成因 |
3.5.1 村庄规模 |
3.5.2 生态敏感区位 |
3.5.3 集体经济 |
3.5.4 工商企业动力 |
3.5.5 乡村旅游发展 |
3.6 小结 |
第四章 内生型帮扶路径 |
4.1 路径内涵 |
4.1.1 路径选择原因 |
4.1.2 内生发展内涵 |
4.1.3 适用范围 |
4.2 路径设计 |
4.2.1 设计原则 |
4.2.2 模式构建 |
4.3 路径实施 |
4.3.1 构建自主性组织 |
4.3.2 构建内生式发展的乡村产业 |
4.3.3 确立村民主体地位,鼓励公众参与 |
4.4 .西巷村案例 |
4.4.1 基本概况 |
4.4.2 帮扶过程 |
4.4.3 帮扶绩效与启示 |
第五章 生态补偿型帮扶路径 |
5.1 路径内涵 |
5.1.1 路径选择原因 |
5.1.2 生态补偿的内涵 |
5.1.3 适用范围 |
5.2 路径设计 |
5.2.1 设计原则 |
5.2.2 模式构建 |
5.3 路径实施 |
5.3.1 确定生态补偿的主体与补偿对象 |
5.3.2 确定生态补偿标准 |
5.3.3 制定合理的生态补偿方式 |
5.3.4 制定补偿资金的管理方式 |
5.4 缥缈村案例 |
5.4.1 基本概况 |
5.4.2 帮扶过程 |
5.4.3 帮扶绩效与启示 |
第六章 联合抱团型帮扶路径 |
6.1 路径内涵 |
6.1.1 路径选择原因 |
6.1.2 联合抱团发展的内涵 |
6.1.3 适用范围 |
6.2 路径设计 |
6.2.1 设计原则 |
6.2.2 模式构建 |
6.3 路径实施 |
6.3.1 明晰合作机制 |
6.3.2 搭建合作平台 |
6.3.3 确定经营业态 |
6.3.4 利益分配机制 |
6.4 吴江区案例 |
6.4.1 基本概况 |
6.4.2 路径分析 |
6.4.3 帮扶绩效与启示 |
第七章 企业带动型帮扶路径 |
7.1 路径内涵 |
7.1.1 路径选择原因 |
7.1.2 企业带动型内涵 |
7.1.3 适用范围 |
7.2 路径设计 |
7.2.1 设计原则 |
7.2.2 模式构建 |
7.3 路径实施 |
7.3.1 土地资源整合 |
7.3.2 优化产业结构 |
7.3.3 引导产业集聚 |
7.3.4 培育新型农民 |
7.4 大寺村案例 |
7.4.1 基本概况 |
7.4.2 路径分析 |
7.4.3 帮扶绩效与启示 |
第八章 乡村旅游型帮扶路径 |
8.1 路径内涵 |
8.1.1 路径选择原因 |
8.1.2 乡村旅游帮扶内涵 |
8.1.3 适用范围 |
8.2 路径设计 |
8.2.1 设计原则 |
8.2.2 模式构建 |
8.3 路径实施 |
8.3.1 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
8.3.2 设计特色旅游产品 |
8.3.3 培育旅游服务人才 |
8.3.4 建设旅游基础设施 |
8.4 陆巷村案例 |
8.4.1 基本概况 |
8.4.2 路径分析 |
8.4.3 帮扶绩效与启示 |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基于大数据的我国电子商务产业人才需求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5 本研究创新之处 |
第2章 本研究的相关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2 基础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研究方案设计 |
3.1 整体方案 |
3.2 数据的采集、预处理 |
3.3 技能词典构建 |
第4章 我国电子商务产业人才整体需求分析 |
4.1 我国电子商务产业需求岗位总量走势 |
4.2 电子商务人才各个岗位需求量变化 |
4.3 电子商务人才需求地域分布 |
4.4 电子商务人才的学历要求 |
4.5 电子商务人才的薪资水平 |
4.6 电子商务人才的经验要求 |
第5章 电子商务产业人才技能需求研究 |
5.1 电子商务人才整体技能需求特点 |
5.2 电子商务各岗位高频技能需求分析 |
5.3 电子商务各岗位高相关技能需求分析 |
第6章 电子商务技能需求趋势研究 |
6.1 时间序列相关概念 |
6.2 一阶指数平滑法构建及观察值选择 |
6.3 预测结果及数据可视化 |
第7章 我国电子商务产业的人才培养建议及方案 |
7.1 企业需求 |
7.2 政府部门 |
7.3 高等院校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课题清单 |
A 发表的文章 |
B 参加的科研项目 |
C 获奖情况 |
(9)基于属性图挖掘的职业流动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职业流动相关研究 |
1.2.2 属性图挖掘相关研究 |
1.3 研究工作概述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基于属性图的职业流动行为表示与分析 |
2.1 引言 |
2.2 职业流动行为的特点 |
2.3 属性图的定义 |
2.4 职业流动行为表示 |
2.4.1 职业轨迹提取算法 |
2.4.2 职业轨迹属性图 |
2.5 基于属性图的职业流动数据分析 |
2.5.1 职业流动数据 |
2.5.2 任期分布 |
2.5.3 职业流动与外部变量的相关性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属性图重建的职业轨迹聚合 |
3.1 引言 |
3.2 宏观人才流动图重建 |
3.2.1 问题定义 |
3.2.2 重建算法 |
3.2.3 动态属性图 |
3.3 岗位层级图重建 |
3.3.1 问题定义 |
3.3.2 主要挑战 |
3.3.3 概率图层级发现模型 |
3.3.4 重建算法 |
3.4 实验结果 |
3.4.1 实验设置 |
3.4.2 序数一致性测试 |
3.4.3 层级值估计的准确性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属性图聚类的流量源发现 |
4.1 问题背景 |
4.2 属性图聚类模型 |
4.3 中心网络与节点相似性 |
4.4 目标函数定义 |
4.5 属性图聚类算法 |
4.6 实验结果 |
4.6.1 模块度对比 |
4.6.2 样例分析 |
4.6.3 流量源检测能力验证 |
4.7 本章小节 |
第5章 基于动态属性图的职业流动预测 |
5.1 问题背景 |
5.2 问题定义 |
5.3 动态属性图深度序列预测模型 |
5.3.1 循环神经网络 |
5.3.2 双向RNN编码器 |
5.3.3 静态画像编码器 |
5.3.4 基于注意力机制的解码器 |
5.3.5 参数学习算法 |
5.4 实验结果 |
5.4.1 评价指标和基准模型 |
5.4.2 数据预处理 |
5.4.3 用人单位间流量预测效果评估 |
5.4.4 地区和行业间流量预测效果评估 |
5.4.5 外部变量对稀疏性的缓解作用评估 |
5.5 本章小节 |
第6章 总结与未来工作 |
6.1 本文总结 |
6.2 未来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10)山东师创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战略管理的类型 |
2.2 战略管理的过程 |
2.3 企业战略管理工具 |
3 山东师创战略环境分析 |
3.1 山东师创战略管理现状 |
3.2 宏观环境分析 |
3.3 教育培训行业环境分析 |
3.4 山东师创内部环境分析 |
3.5 山东师创SWOT分析 |
4 山东师创发展战略评价与选择 |
4.1 山东师创战略目标的制定 |
4.2 山东师创发展战略的评价与选择 |
4.3 山东师创业务战略的评价与选择 |
4.4 山东师创竞争战略的评价与选择 |
5 山东师创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5.1 科学制定战略实施的政策与制度 |
5.2 建立与战略相适应的强有力的组织 |
5.3 创建与战略相匹配的企业文化 |
5.4 建立与战略相匹配薪酬激励体系 |
5.5 建立及时的信息交流和反馈系统 |
6 研究结论及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山东师创战略管理访谈提纲 |
附录2 山东师创战略管理内部员工调查问卷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解析IBM人才市场战略(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后发企业能力积累机制研究——基于联想与华为国际化的案例对比分析[J]. 孙忠娟,张娜娜,谢伟. 科学学研究, 2021(06)
- [2]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自主创新战略研究[D]. 谢倩.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3]基于云会计视角下的FS集团全面预算管理研究[D]. 徐健志. 长春理工大学, 2020(02)
- [4]X银行人力资源管理数字化转型策略设计[D]. 夏巍. 南京大学, 2020(04)
- [5]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6]军民情报学融合机理与推进策略研究[D]. 杨国立. 南京大学, 2019(01)
- [7]苏州市经济相对薄弱村帮扶路径研究[D]. 金明娟. 苏州科技大学, 2019(01)
- [8]基于大数据的我国电子商务产业人才需求特征研究[D]. 陈谣. 重庆工商大学, 2019(01)
- [9]基于属性图挖掘的职业流动行为研究[D]. 胥皇. 西北工业大学, 2019(04)
- [10]山东师创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许彩云.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