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逍遥散加味治疗原发性痛经116例(论文文献综述)
白尹豪[1](2020)在《隔药灸脐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基于现阶段临床证据,探索采用灸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可行性;2.观察隔药灸脐法对桥本甲状腺炎患者中医临床症状评分、甲状腺功能、形态及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1.Meta分析:采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万方数据库、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全面检索所有关于灸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人工筛选的方法收集灸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证据,使用Cochrane Handbook推荐偏倚风险评估工具Risk of bias tool对纳入试验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iew Manager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绘图。2.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单盲法将纳入的60例患者分为隔药灸脐组30例、隔淀粉灸脐组30例,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临床症状、甲状腺激素水平(FT3、FT4、TSH)、甲状腺激素滴度(TPOAb、TGAb)、甲状腺形态、健康状况调查简表评分(SF-36)的变化。结果:1.Meta分析结果:(1)与单纯使用西药相比,灸法在升高FT3值方面疗效优于西药;在降低桥本甲状腺炎患者TGAb值、MCA值、TSH值方面疗效与西药相当且有优于西药的趋势,在升高桥本甲状腺炎患者FT4值方面疗效与西药相当。(2)与单纯使用西药相比,灸法联合西药在降低桥本中状腺炎患者TGAb值、MCA值、TPOAb值方面疗效优于西药,在升高桥本甲状腺炎患者FT3值方面疗效优于西药,在提高临床疗效方面效果优于西药;在降低桥本甲状腺炎患者TSH值方面疗效与西药相当且有优于西药的趋势,在升高桥本甲状腺炎患者FT4值方面疗效与西药相当且有优于西药的趋势。2.临床研究结果:(1)中医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隔药灸脐组患者颈前肿大、畏寒怕冷、胃脘或胁肋痛、情绪抑郁、便溏不爽的临床症状改善明显(P<0.01),隔淀粉灸脐组患者情绪抑郁、便溏不爽的临床改善明显(P<0.01);隔药灸脐组总有效率为80.95%,隔淀粉灸脐组总有效率为42.11%,比较两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2)甲状腺激素水平改善情况:隔药灸脐组在治疗后FT3、FT4、TSH较治疗前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隔淀粉灸脐组在治疗后仅FT3水平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在甲状腺激素水平改善程度上,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甲状腺抗体滴度改善情况:隔药灸脐组治疗前后TPOAb、TGAb组内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隔淀粉灸脐组患者治疗前后TPOAb、TGAb组内比有统计学意义(0.01<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TPOAb、TGAb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4)甲状腺形态方面:隔药灸脐组治疗前后甲状腺结节最大直径、甲状腺峡部厚度、左叶厚度、右叶厚度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隔淀粉灸脐组各项指标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5)健康状况评分方面:隔药灸脐组患者治疗后在一般健康状况、躯体疼痛、生理职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方面均有改善(P<0.05);隔淀粉灸脐组患者仅在在一般健康状况方面有改善(P<0.05)。组间比较:在一般健康状况、健康变化方面两组差值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在生理机能方面两组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现阶段临床证据表明,与常规西药相比,灸法在治疗桥本甲状腺炎方面可能存在优势。2.隔药灸脐法可以明显改善桥本甲状腺炎患者中医临床症状,改善甲状腺激素水平(FT3、FT4、TSH)以及甲状腺抗体滴度水平(TPOAb、TGAb),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部分改善甲状腺肿大程度,且疗效优于隔淀粉灸脐法。
李晓娜[2](2019)在《体针配合耳穴压豆法治疗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型)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原发性痛经越来越成为困扰中青年女性工作、学习、生活的一大问题,本课题的主要目的在于观察体针配合耳穴压豆法治疗原发性痛经与中成药复方益母口服液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对比,初步阐明体针配合耳穴压豆法治疗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型)的机理,为体针配合耳穴压豆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与运用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本研究将符合诊断的72例患者,随机标号分2组,分别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选取体针配合耳穴压豆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选取口服中成药复方益母口服液治疗。两组均在月经前7天开始治疗,于月经开始时结束治疗,每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治疗时间均为3个月经周期,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患者总数为72例(治疗组为36例,6例脱落;对照组为36例,6例脱落),经过治疗后的VAS评分、痛经症状积分等均有所改善,说明两组治疗方法都有效。体针配合耳穴压豆法(治疗组)和中成药复方益母口服液(对照组)两组经治疗后,体针配合耳穴压豆法的总有效率为86.67%,中成药复方益母口服液总有效率为70.00%,P=0.046<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1.选用体针配合耳穴压豆法及口服中成药复方益母口服液均能对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发挥良好的临床效果,能有效缓解痛经的疼痛程度和症状。2.体针配合耳穴压豆法的临床疗效要优于服用中成药复方益母口服液,治疗组的治疗方法对于缓解痛经症状和疼痛程度更加有效。3.体针配合耳穴压豆法疗效确切,无不良反应,是治疗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型的较好方法之一,丰富了中医针刺和耳穴在治疗原发性痛经方面的诊疗措施。
樊聪俐[3](2019)在《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对妇科名家治疗症瘕用药规律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方法,总结妇科名家治疗症瘕的用药规律及临床上症瘕的证侯分布特点,分析病、证、方、药之间的联系。以期传承名家的经验,为临床治疗症瘕提供辨证及用药新思路,提高临床疗效。方法:电子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生物医学数据库,整理《中医妇科名家经验心悟》中50位妇科名家治疗症瘕的相关文献,包括妇科名家验案及其经验总结。并手工检索上述妇科名家的专着,提取治疗症瘕的相关文献。建立Excel表格数据库,将收集到的所有数据按症瘕类型、中医诊断、西医诊断、中医证型、高频药物功效、性味归经分类,对所有的证型、方剂、中药进行频数统计,应用关联规则挖掘病、证、方、药两两之间的潜在联系,总结妇科名家治疗症瘕的用药规律。结果:1.50位《中医妇科名家经验心悟》中的妇科医家中,共收集到符合要求的专着文献共168篇,最后收集的处方总数为455个。2.纳入的213个医案中,对发病年龄及病程进行统计发现,发病年龄以育龄期女性为主,主要集中在25-45岁,病程多在1-10年。3.症瘕的证型可归纳为4种,出现次数从多到少依次为:气滞血瘀证、肾虚血瘀证、湿热瘀阻证、痰湿瘀结证。4.治疗症瘕常用的经方有:桂枝茯苓丸、失笑散、温经汤、四逆散、少腹逐瘀汤、四物汤、消瘰丸、逍遥散、抵挡汤、宫外孕II号方等。个人经验方有:消症丸、化瘤方、柴枳败酱汤、消坚汤、子宫肌瘤方、内异1方、内异2方、内异3方、血竭化瘀汤、白莲散结汤、补阳消症汤、补肾化瘀方等。5.治疗症瘕中药共用298种,药物总频次5448次,其中活血化瘀药使用频率最高。使用频率最高的中药依次是:赤芍、莪术、当归、丹参、茯苓、牡丹皮、白芍、香附、蒲黄、桃仁、皂角刺等。治疗症瘕常用的二联药物有:三棱-莪术,川芎-当归,赤芍-石见穿,乳香-没药,蒲黄-五灵脂,白花蛇舌草-夏枯草,三七-血竭,海藻-刘寄奴,土鳖虫-水蛭等。常用的三联药物有:桂枝-茯苓-桃仁,桃仁-桂枝-牡丹皮,桂枝-茯苓-牡丹皮,茯苓-桃仁-牡丹皮,三棱-莪术-赤芍,川芎-香附-当归,桂枝-赤芍-茯苓,桂枝-赤芍-桃仁,赤芍-桃仁-牡丹皮等。6.治疗症瘕常用的中药药性以温为主,寒、平为辅,药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则主要为肝、肾、肺、脾经。7.气滞血瘀证常用的中药有:莪术、当归、白芍、赤芍、香附、延胡索、乳香、川芎、柴胡、三棱、没药、桃仁等;肾虚血瘀证常用的中药有:当归、茯苓、赤芍、白芍、莪术、桂枝、五灵脂、熟地、牛膝、续断、淫羊藿、菟丝子、山药等;湿热瘀阻证常用的中药有:赤芍、牡丹皮、当归、丹参、三棱、甘草、夏枯草、大黄、大血藤、石见穿、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山慈菇等;痰湿瘀结证常用的中药有:茯苓、赤芍、皂角刺、苍术、青皮、陈皮、桂枝、川芎、白术、黄芪、党参、海藻、昆布、鸡内金等。8.子宫肌瘤的辨证以气滞血瘀证、肾虚血瘀证及痰湿瘀结证为主;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辨证以气滞血瘀证、肾虚血瘀证为主;子宫腺肌病的辨证以气滞血瘀证、湿热瘀阻证、肾虚血瘀证为主;盆腔炎性包块的辨证以湿热瘀阻证为主;陈旧性宫外孕的辨证以气滞血瘀证、肾虚血瘀证为主。结论:1.症瘕的患病人群主要为育龄期妇女,病程多在1-10年,以瘀血与痰、湿、热内阻于胞宫胞脉为其主要病机,病程日久者常伴有脏腑功能不足,呈现虚实夹杂的病理状态。2.中医妇科名家治疗症瘕以“调其气而破其血,消其食而豁其痰”为指导原则,用药以温通为主,消症散结是其特色;主要相关脏腑为肝、肾、肺、脾,对症用药亦是在调节肝、肾、肺、脾四脏的功能;治疗症瘕不同阶段用药亦有所区别:临证新病多实,宜攻宜破,久病不愈,或术后,以补益气血为主,恢复机体的正气;若正气已复,肿块未除,复以攻破为主;术后若有瘀滞,可于补益气血之时,辅以行气活血之品,并注重调其饮食,增进食欲,改善脾胃功能。3.“桂枝茯苓丸”为妇科名家治疗症瘕最常用经方,临床上可用于各种证型的症瘕,各医家治疗症瘕的经验方大多是由此方基础上化裁而来的。
梁恪(LiangKye)[4](2019)在《全国名老中医梁剑波治疗不孕不育经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全国名老中医梁剑波教授(1920-2001)精于内科,善治疑难杂病,亦在治疗不孕不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挖掘其诊治不孕不育经验方及其医案,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发挥岭南中医妇科医学的学术特色,有利于对岭南中医药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创新。方法:采用文献收集方法,对梁老生前治疗不孕不育疾病的经验方及其医案进行收集整理和研究。1.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期刊数据库(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等数据库的题录、摘要、关键词及全文和广州中医药大学三元里校区及大学城校区图书馆馆藏书籍的书名、目录及内容。2.走访肇庆市中医院信息档案部,并从梁剑波家族保存的医案副本、梁老生前的医案手稿中寻找不孕不育医案和经验方。医案建立时间在1970至2001年间。3.整理所有验方资料,录入Microsoft Excel电子表格,建立数据库形成Excel工作表,并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使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包括频数分析法、相关性分析法与聚类分析法。4.将收集到的医案中的四诊信息、中医诊断、西医诊断、中医证候、处方录入到Excel表格以建立初步信息数据库,同时在该过程中将格式、中药名称进行规范化处理。预处理后将数据录入中医辅助传承平台(V2.5)的临床信息采集模块,从数据的角度揭示梁老辨证施治的方法与用药特点。将整理好的数据代入医案和文献进行中医理论分析和凝练,运用数据总结出梁老的治疗方法与治疗原则。结果:共收集到名老中医梁剑波教授医案收集共500个,经验方收集35首,共涉及药物136味。一、不孕不育患者以30到40岁的居多,由此表明本病多发生在年龄偏大的育龄女性中。这阶段的女性工作的压力、家庭的负担相对较重,发病的几率随之而上升。二、排卵障碍是女性不孕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为月经周期长短不一,多为月经稀发或闭经,其中,多囊卵巢综合征占16.40%,经间期出血占15.80%。疗程与疗效分析:经间期出血治疗1周有明显效果,持续治疗3个月每月服药一周可达根治者占90%。多囊卵巢综合征疗程较长,一般为6个月以上,且疗效对比效果明显度比其他妇科病要低,根治者不到50%。三、从单味中药使用频数和频率上看,在治疗不孕不育选用频数超过10次的34味药物中,共有13味药物的使用频率超过了 40%。依次为:茯苓、白术、山药、黄芪、党参、芡实、菟丝子、当归、枸杞子、覆盆子、车前子、桑寄生、楮实子。上列诸药,大多数是补益脾肾为主,突出了梁老重视脾肾调理的用药思路。四、从各类中药选用频数及频率上看,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类是补虚药(42.42%)、其次是理气药(23.31%),而活血药(10.16%)、温里药(6.45%)、止血药(3.31%)等药类也有一定的使用频率。进一步研究发现,补虚药的四个亚类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为补阳药,其次为补气药。五、从药味选用频数及频率上看,药物药味以甘、苦、咸为主,频率分别为:40.22%、32.88%、14.37%。其中选用频率最高为甘味药物,甘可补可和可缓,即有补虚和中、调和药性、缓急止痛的作用。而其他药味的应用较少,为辅助配伍药味。六、将治疗因月经病引起的不孕不育疾病中的常用27味药物分成了 9类。结合频数分析表及中医临床实际,梁剑波教授治疗因月经病引起的不孕不育疾病处方用药多在14味左右,它们分别为:柴胡、紫石英、菟丝子、枸杞子、续断、桑寄生、车前子、党参、芡实、当归、龙眼肉、远志、大枣、生姜。七、经验方可分为自拟方和传统方加减两大类。从验方使用频数和频率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排在第一位的是加味归脾汤(48.16%),其次是女孕1方、女孕2方,其次是加味六君汤,正心宁神汤、安姡十补汤、加味毓麟汤、右归饮等等。八、从相关性分析得出梁老用药特点:1.具有相似作用药物的配伍,加强治疗作用。2.治疗目的相同的药物配合,起协同促进作用。3.针对标本病机药物的配合使用。九、梁剑波教授治疗不孕不育病症常用以下5法:1.健脾补肾法:常用方有加味归脾汤、女孕1方、女孕2方、正心宁神汤、右归饮、理中汤等。如月经后期、崩漏、子宫内膜异位症、性欲减退、习惯性流产、胎动不安、妊娠胎不长等都可以运用健脾补肾法来治疗。2.养阴护肝法:多用固本止崩汤、益阴止崩汤、六味地黄丸、滋水清肝饮、两地汤、益胃散、左归丸等,随症加减。如月经先期、精液量过少、性欲减退、胎动不安等都可以运用养阴护肝法治疗。3.清热排毒法:是治疗经间期出血、痛经、月经量少、闭经的主要方法。清热固经汤、益气固冲汤、两地汤、三黄汤等是常用方。4.活血化瘀法:常用方有红花桃仁煎、平冲降逆汤等来治疗痛经、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肌瘤等。5.祛寒暖宫法:如痛经、月经量少、闭经等多使用女孕1方、女孕2方、加味毓麟汤、安妊十补汤等,亦多用补阳还五汤、温经汤,随症加减。结论:1.本课题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共收集梁剑波教授经验方35首,医案500个。通过医案整理与数据挖掘,提示梁老诊疗不孕不育的主要治法是:健脾补肾法、养阴护肝法、清热排毒法、活血化瘀法和祛寒暖宫法。2.梁老治疗不孕不育使用频率较高的自拟方有11首:正心宁神汤、清热固经汤、加味归脾汤、益阴止崩汤、女孕1方、女孕2方、益气固冲汤、安姡十补汤、加味健脾汤、加味毓麟汤、加味六君汤。常用的传统方有10首:右归饮、四物汤、两地汤、理中汤、芩连四物汤、真武汤、红花桃仁煎、滋水清肝饮、平冲降逆汤、固本止崩汤等。这些方法都是梁老几十年的经验积累所得,希望有助于全面总结梁老的临证经验,为后人提供参考,以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梁氏医学的学术精粹。
郭志华(Kwok Chi Wa)[5](2019)在《药灸联合耳穴治疗青少年痛经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应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观察评估药灸联合耳穴对青少年原发性痛经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农本方中医诊所(奥海城诊所)就诊的痛经患者及马鞍山崇真中学的学生中持续出现六个月以上痛经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痛经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收集符合标准的病例163例,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予以耳穴治疗、药灸治疗以及药灸联合耳穴治疗,观察指标包括疼痛轻重分级、视觉模拟量表、痛经评分表等。将研究数据双人双录入数据库,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三种治疗方案的疗效与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共163人参与本次研究,完成研究用于分析的病例为146例。1.耳穴治疗组、药灸治疗组及药灸联合耳穴治疗组经过3个月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92%、81%及96%。2.三个治疗组治疗前的年龄,初潮年龄,月经持续天数,月经期腹部疼痛天数,服用止痛药情况,痛经程度、视觉模拟评分、MSS痛经症状总分、MDQ痛经症状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个治疗组间有可比性(P>0.05)。3.三个治疗组在治疗1、2、3个月时,各方面指标(包括:痛经程度、视觉模拟评分、MSS痛经症状总分、MDQ痛经症状总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4.耳穴治疗组和药灸治疗组在治疗1、2、3个月时,各指标之间两两比较(包括:痛经程度、视觉模拟评分、MSS痛经症状总分、MDQ痛经症状总分)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耳穴治疗优于药灸治疗。5.治疗3个月与治疗后随访比较,疼痛程度均出现递增趋势,其中药灸联合耳穴治疗优于单纯耳穴治疗。6.三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表明耳穴治疗和药灸治疗安全性较高。结论:1.耳穴治疗、药灸治疗以及药灸联合耳穴治疗均能改善原发性痛经,其有效率分别为92%、81%及96%。2.耳穴贴压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优于药灸治疗。3.耳穴治疗和药灸联合耳穴治疗的疗效无显着差异。4.治疗后的疗效持久性方面,药灸联合耳穴治疗或单纯耳穴治疗均优于单纯药灸治疗。
黄雅麟[6](2019)在《针药结合治疗寒凝血瘀型月经后期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采用温针灸八髎穴结合内服中药的方式对寒凝血瘀型的月经后期患者进行治疗,探索新的临床治疗方案,同时能够为针药结合治疗妇科疾病提供更多循证学资料,指导临床治疗,所以通过中医药结合针灸对此进行治疗,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和价值。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观察八髎穴温针结合当归芍药散内服对寒凝血瘀型月经后期患者的临床疗效,以期观察本疗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研究方法90例病例按随机序列软件产生的随机序列数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A组30例及对照B组30例,具体方法如下:用随机序列软件模板,产生一组1-90的随机序列数(就是1-90的自然数,但顺序被随机打乱)。然后给每个病人顺序分配一个随机序列数,其值除3,余1进治疗组,余2进对照A组,余0进对照B组。如某患者被分配到的数是32,除3余2,这个病人就分到对照A组。按照随机序列数填好随机卡将其装入对应编号的信封,由专人保管。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进入研究后,依次打开信封编号,接受随机卡上的治疗。治疗方法治疗组干预措施:(1)中药内服当归芍药散:(当归10g,白芍30g,川夸20g,白术15g,茯苓15g,泽泻20g,)操作:以水1000毫升,先用大火煮沸,然后用小火再煎煮30分钟,取汤液300毫升,分3次温服。(2)选穴:八髎穴,配穴:三阴交操作:患者取俯卧位,充分暴露腰骶部位。选用苏州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生产)取(根据患者肥瘦不同选取0.30mm*50mm,)常规75%酒精穴位皮肤消毒,采用单手快速进针法进针,行提插捻转法得气后,八髎穴均用1.5cm长艾条点燃后留置在针柄处,艾条燃尽后出针。(3)疗程:药物内服和针灸治疗均每日一次,连续治疗5次(然后休息两天),连续治疗4周为一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对照A组干预措施(1)中药内服当归芍药散:(当归10g,白芍30g,川芎20g,白术15g,茯苓15g,泽泻20g,)操作:以水1000毫升,先用大火煮沸,然后用小火再煎煮30分钟,取汤液300毫升,分3次温服。(2)选穴: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及《针灸治疗学》中关于月经后期的普通针刺选穴拟定:关元、血海、三阴交、太冲、期门。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下腹部和四肢部位。选用苏州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生产)取(根据患者肥瘦不同选取0.30mm*50mm,)常规75%酒精穴位皮肤消毒,采用单手快速进针法进针,行提插捻转法得气后,将1,5cm长艾条点燃后留置在针柄处,艾条燃尽后出针。(3)疗程:每日一次,连续治疗5次(然后休息两天)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4周为一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对照B组干预措施(1)中药内服当归芍药散:(当归10g,白芍30g,川芎20g,白术15g,茯苓15g,泽泻20g,)操作:以水1000毫升,先用大火煮沸,然后用小火再煎煮30分钟,取汤液300毫升,分3次温服。(2)疗程:每日一次,连续服用5天(然后休息两天)为一个疗程,连续服用4周为一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观察指标及评分标准观察患者月经周期、月经经期、血清性激素(FSH、LH、E2、P、T、PRL)、伴随症状评分指标的变化,客观分析并评价八髎穴温针结合当归芍药散治疗月经后期的疗效。月经周期天数: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月经不调以及《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中月经周期天数分级。(分级量表见附表一)伴随症状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有关标准拟定(见附表二)因为评分量表涉及多个主观指标评价,所以在评价时安排具有中医学相关专业知识的专人负责采集患者相关症状情况,且此负责评价人员并不知晓随机序列数以及所对应的患者分组情况,尽量确保采集信息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均一性。疗效判定标准综合疗效评定参照2017年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注:计算公式: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X 100%。痊愈:月经周期恢复正常,其他症状消失,积分减少≥95%;显效:月经周期恢复28±7天,其他症状消失或减轻,70%≥积分减少<95%;有效:月经周期较治疗前有改善,其他症状较治疗前减轻,30%≤积分减少<70%;无效:月经周期无明显改善,积分减少<30%。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数据运用统计软件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采用x±s描述,计量资料治疗自身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多组独立样本同时满足方差齐性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如果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则进一步采用组间两两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比较采用Dunnett检验;若数据不满足正态分布则采用M(P25,P75)描述,多个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比较,则采用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方法进行分析,多组等级资料的比较则采用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方法进行处理。结果在收入组时,负责安排入组的研究者充分的对患者既往月经情况进行了解分析,并结合工作学习环境、精神情况、压力状态及生活状况整体分析。从源头对患者的入组进行严控,确保入组后有良好的依从性,所以在研究结束时,经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收入组的90患者均参与了整个研究过程,并未发生脱落和中止情况,90例有效数据均纳入统计分析。治疗前3组患者年龄、病程、月经经期、月经周期、血清性激素FSH、LH、E2、P、T、PRL及伴随症状的比较,分布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具有可比性。1、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A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B组总有效率为66.7%。且治疗组的愈显率为76.7%,对照A组愈显率为10%,对照B组愈显率为0,治疗组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入组前不少患者的月经经期处于正常水平,治疗组有16例(53.3%),对照A组有16例(53.3%),对照B组有13例(43.3%)月经经期是正常的,除去这一基数的影响,治疗组与对照A组和对照B组相比较,对于月经经期的改善,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于月经周期的改善,治疗组与对照A组和对照B组相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在第2次月经期时,检测血清性激素,与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FSH、LH、E2、P、T、PRL的变化情况。在第2次月经期检测血清性激素时,治疗组的FSH和LH值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在第3次月经期时,检测血清性激素,与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FSH、LH、E2、P、T、PRL的变化情况。在第3次月经期检测血清性激素时,治疗组的FSH、LH、T、PRL值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E2则升高,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A组的FSH和LH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A组的T值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结束后,3组之间相比,治疗组伴随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对照A组和对照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T检验分析各组内治疗前后伴随症状积分变化情况,3组经治疗后伴随症状积分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本研究以寒凝血瘀型的月经后期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选取八髎穴配伍三阴交特定穴位组合,应用局部温针联合内服中药的治疗方式,与普通针灸和单一内服中药相比较,观察前者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情况,结果表明此治疗方式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主要症状,调节月经周期,能够全面的调节血清性激素各指标,同时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伴随症状,提高生存质量。此治疗方法安全有效,未有不良事件和不良反应发生,在临床应用过程中治疗方案的参考提供了新的途径。本研究纵向进行了临床试验研究的有效性分析,后期可纳入其他证型患者,开展横向的多证型之间的对比分析,多角度评价本研究所应用治疗方法的疗效特点。通过本研究发现较好的临床疗效,可在此基础上开展作用机制的探索,为临床疗效的体现提供更加科学的循证医学资料。
杨姣[7](2019)在《527例原发性痛经中医综合治疗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研究回顾性收集临床上采用中医综合方案治疗原发性痛经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归纳总结,致力获得易于转化为临床实践的研究结果,为原发性痛经的中医综合治疗提供参考,扩展研究原发性痛经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有价值的线索。【研究方法】通过登陆门诊病例、病例系统等方式,搜集符合本研究纳排除标准的527例PD患者的信息,建立原发性痛经中医综合治疗Epidate数据库。提取其年龄、初潮年龄、病程、证型、首次就诊的方药及外治法、治疗前疼痛数字评分(NRS评分)、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NRS评分、不良反应。采用SPSS 22.0将资料按需求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方法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本研究527例PD患者证型分布:气滞血瘀证占34.3%,寒凝血瘀证占29.4%,肝肾亏损证占14.0%,气血虚弱证占12.3%,湿热瘀阻证占9.9%。各辨证组治疗后对NRS评分均有降低的作用。未收集到不良反应记录。(2)调查出62种方剂,使用最多的是自拟方(占总人数的34.9%)。中药使用次数为6177次,涉及药物共209种。对频数在20次以上的66味中药聚类分析发现最强聚类药对三棱、莪术,三味药配伍炮姜、大黄、三七粉;对其因子分析提取出18个公因子。(3)外治法涉及15类。辨证分组组内比较:气滞血瘀组采用二联外治法最多,中药熨烫频率最高,其次穴位贴敷;寒凝血瘀组使用二联外治法最多,灸法频率最高,次者穴位贴敷;肝肾亏损组采用单联外治法最多,灸法、中药熨烫频率最高;气血虚弱组采用单联外治法最多,灸法频率最高;湿热瘀阻组采用单联外治法最多,穴位贴敷使用频率最高。组间比较:针刺法、灸法、耳穴疗法、穴位贴敷、中药熨烫、中药灌肠、直肠纳药、刺络放血疗法在各组上的分布存在显着差异。聚类分析迭代关系归类得出最强二联外治法:灸法、穴位贴敷。【研究结论】(1)证型分布由高到底依次是:气滞血瘀证、寒凝血瘀证、肝肾亏损证、气血虚弱证、湿热瘀阻证。(2)中医综合治疗方案治疗原发性痛经,遣方选药种类丰富,多辨证自拟处方。原发性痛经不同证型可供参考的中医外治方案:气滞血瘀证中药熨烫联合穴位贴敷或灸法联合穴位贴敷;寒凝血瘀证灸法联合穴位贴敷;肝肾亏损证灸法或中药熨烫;气血虚弱证灸法;湿热瘀阻证穴位贴敷。
马艳[8](2017)在《近五年中医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搜集整理近五年有关原发性痛经的中医文献,分析和整理总结原发性痛经的用药规律,为今后痛经的治疗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搜集近五年有关痛经的文献,甄选治疗痛经的方剂并建立数据库,从中药的频数、频率、药性、归经以及药物分类等方面对痛经的方药规律特点进行分析并制成直观图表,通过聚类分析发现中药的常用组合,以便于更好的把握痛经治疗的方药证治规律。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108篇,涉及方剂108首,主方用药共133味,出现药次1127次,将中药按出现频率由高到低降序排列前18位分别为:当归、川芎、延胡索、赤芍、制香附、甘草、白芍、五灵脂、红花、桃仁、熟地、肉桂、茯苓、小茴香、蒲黄、乌药、吴茱萸、丹皮。使用药物频次最高的为当归,频数为79次,频率为7.01%。常用中药归经中最常见的归肝、心、脾、肾经,归肝经的药物出现频次为558次,频率为86.24%。在药物分类的使用频率中,活血化瘀药位居首位,其次为补虚药、温里药及理气药。通过聚类分析得到四个聚类组合:C1:红花、桃仁、乌药、丹皮、制香附。C2:五灵脂、蒲黄、延胡索、赤芍。C3:甘草、白芍、熟地、茯苓、肉桂、小茴香、吴茱萸。C4:当归、川芎。结论:1.肝、心、脾、肾四经位居治疗痛经常用中药归经中前四位,药物分类中,活血化瘀药位居首位,其次为补虚药、温里药及理气药。以药测证,可推测推测原发性痛经最常见的致病因素主要为虚与瘀。虚可治以补虚药和温里药,瘀可治以活血化瘀药及理气药。2.临床上治疗原发性痛经时可依据其证型,参考运用上述聚类组合中的药物。
田群[9](2014)在《中医药分期治疗气滞血瘀型重度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中医药分期治疗对气滞血瘀型重度原发性痛经患者临床疗效、疼痛程度、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将年龄在14-27岁符合气滞血瘀型重度原发性痛经病例纳入标准的70例患者,随机分成中医药分期治疗组35例和痛经宁对照组35例。治疗组平时耳穴贴压并内服经验方理气活血汤,经前、经期服经验方痛经宁。对照组经前、经期服痛经宁,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观察并记录两组病例治疗前、治疗期间及停药3个月后的临床疗效、痛经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及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1.两组患者疾病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88.6%)、愈显率(74.3%)高于对照组,愈显率差异显着(P<0.05)。2.治疗后两组痛经积分均有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停药3个月与治疗第3周期比较无差异。治疗后治疗组痛经积分明显下降,治疗第2周期、第3周期及停药后3个月两组组间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1,P<0.05)。3.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组停药3个月与治疗第3周期比较无差异。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降低明显,治疗第2周期、治疗第3周期及停药后3个月两组组间比较均有差异(P<0.01,P<0.05)。4.治疗后两组均能降低全血黏度(高切、中切、低切),与治疗前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组在降低高切变率下全血粘度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与治疗前比较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及红细胞最大聚集指数明显降低(P<0.05),红细胞变形能力显着增强(P<0.05);治疗组治疗后在降低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及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5.治疗组14~年龄段与24~年龄段的疗效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2年病程段与10~年病程段及2~年病程段与10~年病程段的疗效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中医药分期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气滞血瘀型重度原发性痛经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痛经积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同时降低全血及血浆黏度,降低红细胞聚集指数,显着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考虑可能通过改善血液粘度,促进血液循环而发挥治疗作用。该疗法治疗气滞血瘀型重度原发性痛经的疗效较满意,不失为临床上治疗气滞血瘀型重度原发性痛经可提供选择的方法之一。
田群,李大剑,金焱,胡银霞[10](2014)在《中药内服治疗原发性痛经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痛经是指妇女在月经来潮前后或经行期间出现小腹疼痛或其他不适,且随月经周期而发作的病症。原发性痛经是青春期女性常见的妇科病证,发病率达30%50%,其中约10%的患者由于痛经而影响工作、生活和学习[1]。研究表明,西医治疗服用非甾体药物会有20%25%患者出现副作用问题[2],如长期服用,可使患者的药物敏感性降低,
二、逍遥散加味治疗原发性痛经116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逍遥散加味治疗原发性痛经116例(论文提纲范文)
(1)隔药灸脐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灸法为主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检索策略 |
1.4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
1.5 偏倚风险评估 |
1.6 软件与统计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纳入研究基本信息 |
2.3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结果 |
2.4 Meta分析结果 |
2.5 安全性分析 |
3 小结 |
4 讨论 |
4.1 灸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立法依据 |
4.2 研究的局限性 |
4.3 对临床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隔药灸脐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研究 |
1 一般资料 |
1.1 受试者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随机分组及样本量 |
2.2 盲法实施 |
2.3 治疗方法 |
2.4 试验过程 |
2.5 观察指标 |
2.6 统计方法 |
2.7 评价标准 |
3 结果 |
3.1 病例剔除及脱落情况 |
3.2 两组基线情况比较 |
3.3 试验结果 |
讨论 |
1 中医学对桥本甲状腺炎的认识 |
1.1 病因病机 |
1.2 证型分析 |
1.3 中医对桥本甲状腺炎的治疗 |
1.4 中医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机制研究 |
1.5 小结 |
2 西医学对桥本甲状腺炎的认识 |
2.1 桥本甲状腺炎的病因 |
2.2 桥本甲状腺炎的诊断 |
2.3 桥本甲状腺炎的治疗 |
2.4 小结 |
3 结果分析 |
3.1 试验结果分析 |
3.2 隔药灸脐法与隔淀粉灸脐法疗效差异分析 |
4 疗效机理分析 |
4.1 隔药灸脐法应用概述 |
4.2 灸法作用 |
4.3 药物作用 |
4.4 穴位作用 |
4.5 综合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近十年中医药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2)体针配合耳穴压豆法治疗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概述 |
2 祖国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2.1 痛经的病名来源 |
2.2 痛经的病因病机 |
2.3 治疗痛经的方法 |
3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3.1 病名 |
3.2 病因病机的认识 |
3.3 治疗痛经的方法 |
4 总结分析 |
临床研究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病例选择标准 |
4 研究方法 |
5 观察指标 |
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7 治疗结果 |
讨论 |
1 体针配合耳穴压豆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机理讨论 |
2 选穴依据 |
3 实验数据结果讨论 |
4 存在问题 |
5 展望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3)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对妇科名家治疗症瘕用药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1 研究资料 |
1.1 资料的来源 |
1.1.1 确定医家 |
1.1.2 确定检索策略 |
1.1.3 资料的筛选 |
1.2 文献的纳入标准 |
1.3 文献的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获取原始资料 |
2.2 整理原始资料 |
2.3 数据的预处理 |
2.3.1 中医辨证标准 |
2.3.2 中药名的预处理 |
2.3.3 症瘕类型的预处理 |
2.4 建立统计总表 |
3 分析方法 |
3.1 数据挖掘方法--频数分析 |
3.2 数据挖掘方法--关联规则 |
3.2.1 支持度(Support)和置信度(Confidence) |
3.2.2 提升度(Lift) |
4 结果与分析 |
4.1 纳入医家文献检索结果 |
4.2 医案中患者年龄病程分布情况 |
4.3 资料中症瘕类型结果统计 |
4.4 纳入文献中症瘕证型统计结果 |
4.5 常用方剂统计结果 |
4.6 中药频数统计结果 |
4.7 前100 味中药功效统计结果 |
4.8 前100 味中药活血散结功效分类情况 |
4.9 中药性味归经统计 |
4.10 证型-中药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
4.10.1 气滞血瘀证 |
4.10.2 肾虚血瘀证 |
4.10.3 湿热瘀阻证 |
4.10.4 痰湿瘀结证 |
4.11 药物之间关联规则分析 |
4.12 五类疾病辨证异同点 |
4.13 五类疾病所用活血散结药物的异同点 |
4.14 消症散结药物的应用 |
5 讨论 |
5.1 妇科名家对症瘕病因病机的认识 |
5.2 症瘕的治疗原则 |
5.3 妇科名家治疗症瘕的常用方剂分析 |
5.3.1 经方分析 |
5.3.2 经验方分析 |
5.4 妇科名家治疗症瘕的药物分析 |
5.4.1 单味高频中药分析 |
5.4.2 消症散结药物分析 |
5.4.3 关联药物分析 |
5.5 妇科名家治疗症瘕辨证选用方药 |
5.5.1 气滞血瘀证 |
5.5.2 肾虚血瘀证 |
5.5.3 湿热瘀阻证 |
5.5.4 痰湿瘀结证 |
5.6 妇科名家治疗症瘕使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分析 |
5.6.1 药性以温为主,寒、平为辅 |
5.6.2 药味以甘、苦、辛为主 |
5.6.3 归经则以肝、肾、肺、脾为主 |
6 结语 |
6.1 结论 |
6.2 主要工作与创新 |
6.2.1 主要工作 |
6.2.2 创新 |
7 问题及展望 |
7.1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综述 |
1.症瘕的病因病机 |
2.症瘕的中医治疗 |
2.1 辨证论治 |
2.2 辨病论治 |
2.3 分期论治 |
2.4 中医外治法 |
2.5 中医综合疗法 |
2.6 中西医结合治疗 |
3.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医家经验方辨证及功效表 |
附录三 医家经验方药物组成 |
附录四 前100味中药活血散结功效分类表 |
附录五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参与课题及获奖情况 |
附录六 在读期间参加会议培训 |
(4)全国名老中医梁剑波治疗不孕不育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医案、验方整理现状 |
第一节 梁剑波教授对于不孕不育的认识 |
一、熟读古籍,衷中参西 |
二、梁老对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认识 |
三、梁老对胎前产后诸症的认识 |
第二节 梁剑波教授治疗不孕不育疾病经验方和医案举隅 |
一、女性不孕不育 |
二、男性不育 |
第三节 梁剑波教授治疗不孕不育疾病应用针灸及膏方的经验举隅 |
一、针灸 |
二、膏方 |
第二章 梁剑波教授治疗不孕不育临床用药研究 |
第一节 研究目的 |
第二节 研究资料 |
一、研究对象 |
二、病例诊断标准 |
三、病例纳入标准 |
四、病例排除标准 |
第三节 检索方法 |
一、检索词 |
二、组合检索 |
三、检索方式 |
四、检索与设计 |
第四节 用药分析前数据的初步处理 |
第五节 统计分析内容 |
一、频数分析 |
二、相关性分析 |
三、聚类分析 |
四、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第一节 纳入研究的病例基本情况分析 |
第二节 引起不孕不育的主要病症分布情况分析 |
第三节 梁剑波教授治疗不孕不育经验方及医案的用药分析 |
一、单味中药选用频数及频率分布 |
二、各类中药选用频数和频率分布 |
三、药味选用频数及频率分布 |
四、聚类分析 |
五、经验方选用频数及频率分布 |
六、相关性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第一节 梁剑波教授经验方和医案用药分析讨论 |
一、健脾补肾法 |
二、养阴护肝法 |
三、清热排毒法 |
四、活血化瘀法 |
五、祛寒暖宫法 |
第二节 梁氏中医流派的传承和发展 |
一、梁氏中医流派的传承脉络与代表性传承人 |
二、梁氏中医流派在不孕不育和辅助生育方面的研究与发挥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5)药灸联合耳穴治疗青少年痛经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流行病学研究 |
第二节 中医学对痛经的研究进展 |
一、中医学对痛经病因病机的认识 |
二、中医学对痛经的治疗进展 |
第三节 西医学对痛经的研究进展 |
一、西医学对痛经的病因认识 |
二、西医学对痛经的治疗进展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目的 |
第二节 研究资料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病例选择标准 |
三、样本量计算 |
四、随机分组 |
五、治疗方案 |
六、疗效评价 |
七、质量控制方法 |
八、不良事件的处理 |
第三节 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 |
第四节 技术路线 |
第五节 研究结果 |
一、基线情况比较 |
二、结果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第一节 选题方法及立论依据 |
第二节 选用穴位及依据 |
一、耳穴依据 |
二、药灸依据 |
第三节 疗效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针药结合治疗寒凝血瘀型月经后期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传统中医学对月经后期的认识进展 |
一、月经后期中医病名的认识 |
二、月经后期与脏腑的关系 |
三、月经后期的中医病因病机 |
四、现代医家对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
五、月经后期中医药治疗进展 |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月经后期的认识进展 |
一、月经的生理及定义 |
二、月经后期的机理和治疗进展 |
第三节 当归芍药散的研究概况 |
一、组方与配伍特点 |
二、当归芍药散在妇科临床上的应用 |
三、当归芍药散的药理研究 |
小结 |
第二章 临床试验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剔除脱落标准 |
六、中止治疗标准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组别设置 |
二、治疗方法 |
三、观察指标及评分标准 |
四、疗效判定标准 |
五、统计学方法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一、治疗前一般资料分析 |
二、治疗过程中各阶段的疗效分析 |
三、治疗前后各组月经经期和月经周期变化情况 |
四、治疗前后伴随症状积分变化结果 |
五、治疗前后整体疗效结果 |
讨论 |
一、本研究设计思路的分析 |
二、中药处方及穴位选择的分析 |
三、疗效评价相关指标的选择 |
四、试验研究结果的分析 |
结论 |
创新性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
详细摘要 |
(7)527例原发性痛经中医综合治疗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回顾性分析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资料 |
2.1 研究资料来源 |
2.2 西医诊断标准 |
2.3 病例资料纳入标准 |
2.4 病例资料排除标准 |
2.5 辨证分型的规范化 |
2.6 中药名称的规范化 |
2.7 对于疗效的判定 |
2.8 质量控制 |
2.9 伦理原则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类型 |
3.2 资料收集 |
3.3 统计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病例一般情况 |
4.1.1 辨证分型情况 |
4.1.2 年龄分布 |
4.1.3 初潮年龄情况 |
4.1.4 病程情况 |
4.1.5 疼痛数字评分情况 |
4.2 方剂统计结果 |
4.2.1 整体方剂频数分析结果 |
4.2.2 不同辨证分组方剂频数分析 |
4.3 中药统计结果 |
4.3.1 中药频数分析 |
4.3.2 中药聚类分析 |
4.3.3 中药因子分析 |
4.4 外治法统计结果 |
4.4.1 外治法频数分析 |
4.4.2 外治法聚类分析 |
讨论 |
1 关于选取首次方药及外治法统计分析的探讨 |
2 一般情况的讨论 |
3 对于方剂的讨论 |
3.1 自拟方最多的探讨 |
4 关于中药的分析 |
4.1 高频中药分析 |
4.2 中药聚类分析 |
5 对于外治法的讨论 |
5.1 对单个高频外治法的分析 |
5.1.1 灸法 |
5.1.2 中药熨烫 |
5.1.3 穴位贴敷 |
5.1.4 中药足浴 |
5.1.5 耳穴 |
5.1.6 针刺法 |
5.2 不同辨证分组外治法频数结果分析 |
5.3 外治法聚类分析 |
6 关于本研究无中成药治疗的探讨 |
7 关于原发性痛经中医综合治疗规范化方案的探讨 |
7.1 气滞血瘀证 |
7.2 寒凝血瘀证 |
7.3 肝肾亏损证 |
7.4 气血虚弱证 |
7.5 湿热瘀阻证 |
结论 |
创新、不足与展望 |
1 创新 |
2 不足 |
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原发性痛经中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件1: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8)近五年中医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原发性痛经近五年研究概况 |
一、病因病机 |
(一)寒凝血瘀 |
(二)气滞血瘀 |
(三)肝肾亏虚 |
(四)湿热瘀结 |
(五)气血虚弱 |
(六)肝郁气滞 |
(七)冲任虚寒 |
(八)肾气亏损 |
二、辨证论治 |
(一)温阳补肾 |
(二)理气活血 |
(三)补益肝肾 |
(四)清热逐瘀 |
(五)益气养血 |
(六)疏肝解郁 |
(七)温经助阳 |
(八)补肾调经 |
第二部分 近五年中医治疗原发性痛经方药探讨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一)文献来源 |
(二)文献纳入标准 |
(三)排除标准 |
(四)统计结果 |
(五)研究步骤 |
(六)数据规范 |
三、研究结果 |
(一)频数频率分析 |
(二)聚类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一、古代对痛经的认识 |
(一)病名 |
(二)病因病机 |
(三)辨证论治 |
1.金元以前 |
2.金元时期 |
3.明清时期 |
二、近五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用药规律 |
三、不足之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一、痛经病名 |
二、痛经病因病机 |
三、痛经辨证要点 |
四、痛经辨证分型 |
(一)寒凝血瘀 |
(二)气滞血瘀 |
(三)肝肾亏损 |
(四)湿热瘀结 |
(五)气血虚弱 |
(六)肝郁气滞 |
(七)冲任虚寒 |
(八)肾气亏损 |
五、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 |
(9)中医药分期治疗气滞血瘀型重度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内容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10)中药内服治疗原发性痛经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药治疗 |
1 传统方加减治疗 |
2 自拟方治疗 |
3 分期治疗 |
4 中成药治疗 |
临床实验研究 |
四、逍遥散加味治疗原发性痛经116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隔药灸脐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研究[D]. 白尹豪.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2]体针配合耳穴压豆法治疗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型)的临床研究[D]. 李晓娜.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
- [3]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对妇科名家治疗症瘕用药规律的研究[D]. 樊聪俐.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4]全国名老中医梁剑波治疗不孕不育经验研究[D]. 梁恪(LiangKye).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5]药灸联合耳穴治疗青少年痛经的临床研究[D]. 郭志华(Kwok Chi Wa).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5)
- [6]针药结合治疗寒凝血瘀型月经后期临床疗效观察[D]. 黄雅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527例原发性痛经中医综合治疗的回顾性研究[D]. 杨姣.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近五年中医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用药规律研究[D]. 马艳.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03)
- [9]中医药分期治疗气滞血瘀型重度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D]. 田群.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4(12)
- [10]中药内服治疗原发性痛经研究进展[J]. 田群,李大剑,金焱,胡银霞.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