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赢——谈媒体与经济活动的联动(论文文献综述)
万山果[1](2021)在《豫园灯会运作中的公私合营策略研究》文中认为
张梦灵[2](2021)在《基层治理视域下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与创新路径研究 ——以安徽省芜湖县为例》文中指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国家各地区纷纷根据中央的部署安排,积极推进本区域县级媒体融合的建设,安徽省芜湖县也一直在积极探索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路径,从2016年开始,芜湖县就开始精心筹备融媒体中心建设,时至今日,芜湖县融媒体中心已经在媒体融合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作为较早进行县级媒体融合的芜湖县,在安徽省内也拥有一定的代表性。芜湖县融媒体一直将推动媒体深层次融合作为融媒体中心工作的重要内容,不断促进各媒体间达到最佳的聚合共振效应,在实际工作中始终坚持融合理念与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新闻信息生产、传播、服务等各项能力,不断增强舆论引导功能,努力为县域居民和农民提供全面的信息和服务,积极拉近民政距离,时刻立足民众,切实解决民众的实际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基层治理建设。本文首先对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简要阐述,分析在当前大环境下县级融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进而明确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即以安徽省芜湖县融媒体中心为实际案例,调查了解其在发展中的实际情况,梳理其在基层治理视角下的发展现状、现实困境等,根据自身发展特点提出解决措施、创新路径。其次,本文针对县级媒体融合从县级融媒体中心发展和媒体融合两个方面展开概述,总结当前国内与安徽省县级融媒体发展的具体研究,梳理媒体融合发展的概念演变及重点问题研究,进而针对社会基层治理从社会治理的阶段发展、基层治理与社会治理的关系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再对县级融媒体与社会基层治理的相关研究进行阐述,明确研究县级融媒体对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作用,为本文理论和实证研究奠定基础。再次,本文对芜湖县辖五镇一区(湾沚镇、六郎镇、陶辛镇、红杨镇、花桥镇、安徽新芜经济开发区)进行了线下问卷调查,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对芜湖县融媒体中心平台和内容生产的实际传播效果进行分析总结,进而深度了解当前基层治理视域下芜湖县融媒体中心建设优势和发展困境。随之从基层治理的视角探索安徽省芜湖县融媒体中心实际成效,从思想宣传、普及知识、弘扬文化等方面说明融媒体中心建设对基层治理的实际作用,并对芜湖县融媒体中心当前存在的问题与原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芜湖县融媒体中心的创新路径,为省内或国内其他条件相似的县级融媒体提供了发展思路。最后,在论文的不足与展望部分,对在论文前期的资料调研、撰写过程等方面总结不足之处,并对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未来发展提出展望。
路颖[3](2021)在《电视的延伸:对跨屏传播现象的研究》文中提出电视经过了百年的更新与发展,成为了传统主流媒体中视觉化媒体的代表,占据了受众的媒介使用的大部分时间,也成为大众传播的重要渠道。但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的兴起,受众媒介使用习惯发生变化,电视“大屏”的地位被撼动,取而代之的是以手机、i Pad等“小屏”为载体的互联网平台,电视的发展面临挑战。与此同时,媒介融合推进了电视的延伸,跨屏传播作为电视的延伸的表征,成为当下电视媒体积极求变的大势所趋,为电视媒体带来机遇,跨屏传播是电视传播逻辑对新媒体传播逻辑的融合,印证了电视不会没落,而是会不断延伸的观点。本文以电视的延伸为研究主题,以跨屏传播为研究对象,在对电视的延伸的考察下展开了对电视跨屏传播现象的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首先对电视的延伸与跨屏传播的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分析电视发展的环境,梳理电视跨屏传播的发展阶段,确定了主体分析、内容分析、渠道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五个分析维度。其次,本文将CNKI检索的“跨屏”相关期刊论文经过人工清洗和加工,作为研究的样本数据,从上文确定的五个分析维度对电视的延伸趋势下的跨屏传播现象进行考察。同时,本文以媒介环境学派的保罗·莱文森的媒介进化理论为指导,洞悉电视的延伸的传播新图景。最后,本文通过观察、归纳、总结,提出电视在跨屏传播中面临的挑战并展望其发展的前景,使本章兼具理论研究意义与实践指导意义。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电视的延伸与电视的发展的理解,对电视跨屏传播现象有更深入地考察,具体展现了电视作为传统媒体的视觉化媒体代表,是如何在坚持电视的传播逻辑的基础下与新媒体传播逻辑相互竞合,并焕发生机与时代活力,对媒介融合理论和电视研究理论的丰富以及电视跨屏传播的实践的改进具有一定的意义。
魏兵[4](2021)在《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西方媒介理论的学术版图中,传播政治经济学是从社会宏观层面批判性地研究西方政治与经济权力控制媒体等问题的研究思路与路径方法。从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视角看,电视媒体不仅是一种大众传媒,而且是经济生产与文化生产的结合体。研究电视媒体需要关注电视的产业结构、生产关系、广播电视体制和全球传播秩序等社会性与机制性问题。所以,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力主采取社会整体的宏观视野,考察包括电视在内的大众传播媒介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功能。整体而言,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研究的相关概念、观点与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学术母体,着重研究电视等大众媒体的传播机制。作为一种学术研究路径,它尤其关注电视媒体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经济结构和市场运行过程。该研究主张,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逐利性,作为一种文化工业的电视媒体,不仅受到资本与政治等权力的制约,而且成为控制大众意识形态和实施国际文化霸权的工具,呈现出复杂而消极的文化生产局面。深入透彻地了解西方广播电视机制的理论成果,既可以掌握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分析模式,又能进一步认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广播电视体制机制的缺陷与问题,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制度性优势。本论文以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领域的电视理论为研究对象,通过厘清其学术渊源、研究背景、主要学者、核心观点与理论,进而阐述并评析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就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电视媒体权力控制问题的电视理论研究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电视理论研究和电视产业发展的现状,以学术探讨和理论镜鉴的态度拓展我国电视理论研究的视角,为我国电视的管理实践、艺术创作、产业发展与对外传播汲取理论经验与发展启示。因此,本文围绕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的焦点问题,分七个章节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概述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分别就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生成语境和学者群体等展开论述,以期描摹出该领域电视理论的整体特点。第一章为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的生成语境,重点探究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的思想渊源、学术借鉴和西方媒介的发展背景与机制等。第二章是对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领域主要学者的概说与评述,通过梳理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在发展过程中在北美与欧洲两大地区集中的核心学者,阐述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领域的学者集群、学术承继、重要电视理论与观点概况、主要着作和学术地位等,进而为探讨该领域电视理论研究的核心议题与理论价值做出相应的学理性准备。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内容,即以电视媒体的政治经济权力控制问题展开三个方面的思考与研究,即经济宰制观、意识形态操控观和国际文化霸权批判观。第三章主要探究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研究起点,即经济控制下电视媒体的商品属性。通过对受众商品论、文化生产的双重意义、电视内部的隐形审查机制和资本主义商业媒体的逐利性原则等观点与理论的探讨与研究,提炼该研究领域对资本控制大众媒体的批判性观点。第四章的主要内容围绕着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者就电视等大众媒体的思想控制议题提出的如“思想管理者”、“文化有限公司”、“媒体操控”、“宣传模型”等概念,或对电视文化商品公共属性的反思性观点等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与论述,指出该研究领域着力批判西方电视媒体的思想控制机制的研究逻辑与理论特点。第五章将视点转向该领域的国际电视媒体传播研究,通过整合该领域对电视的国际传播议题等相关观点,分别就其提出的“媒体依附论”、“文化帝国主义”和国际传播单向流动等文化霸权观点与理论展开论述与探讨。第三部分是本文的总结性内容,即第六章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特点和第七章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对我国的启示。第六章旨在以理性客观的态度看待该领域的分析框架和批判焦点等研究价值,指出问题与偏颇。第七章以谨慎而镜鉴的态度,考量并发掘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电视研究对中国的电视理论建设和中国电视产业发展所具有的借鉴意义。本文将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个案分析法和交叉研究法等阐述相关论点,厘清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核心学者、研究方法、理论特点和重要议题等,探讨其对我国电视研究与产业的理论价值。
徐美娟[5](2021)在《共识-共情-共生 ——积极公关理论视域下企业危机公关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人人都能手握“麦克风”,使得公众的话语权力得到提升,信息传播的速度也不断加快。企业身处这样的互联网环境中一旦出现负面的新闻或消息都可能会面临在网络中被无限放大的风险,企业的危机公关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值得被重视。西方的卓越公关理论提出了着名的“双向均衡模式”,在世界公关研究史上意义重大,但忽略了“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引入中国后面临“水土不服”。一方面西方公关理论引入中国受阻,另一方面传统的公关理论无法适应时代需要,因此国内学者在卓越公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积极公关理论,一方面希望能够弥补卓越研究中缺少对组织和环境关系研究的不足,另一方面立足于中国传统哲学精神“天人合一”共同体思想和“天下为公”的世界观,符合中国本土文化语境,同时结合了跨学科理论积极心理学进行融合研究。积极公关主张结合积极心理学,通过发掘人性积极品质和德行以促进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幸福的理念,应用到企业公关实践当中。积极公关同时也是对卓越理论的丰富和补充,为中国企业未来的公关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企业想要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沟通以达成共识与公众建立信任,维系良好的公共关系已成为企业一项专门性、系统性的迫切需求。积极公关理论围绕“公众-组织-环境”构成的三维生态展开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三个层面:传播内容层面,从信息流转向情感流;关系层面,从单向控制转为双向沟通,平等对话;理念引导层面,探讨积极心理学在企业危机中的应用实践,不再仅仅关注当前面临的危机,而是注重企业与环境的和谐共生。本文将结合具体的企业公关实践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创新性提出“共识-共情-共生”的危机公关策略,以期为国内企业未来的公关传播提供借鉴和策略指导。
李志[6](2020)在《新媒体视角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无论从历史上还是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都是党的建设的重要方面,肩负着宣传群众、动员群众和服务群众的重要职责,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具有引导、支持和保障的功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不同场合论述了有关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和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话题,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随着新媒体的出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技术手段、内容管理和方式方法随之发生革新和变化。而对于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受众来说,大学生仍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容易受到新媒体带来的多重影响。本文旨在研究新媒体视角下的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本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和第1章。绪论部分阐明了问题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研究思路和方法、创新之处。学术界目前对新媒体视角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研究已经逐步开展并深化,虽然学术界已有相关期刊文献、学位论文等研究成果,但总体来说还不够系统,不够完善。一方面,重单向研究而缺系统交叉研究,未能将新媒体和高校宣传思想这两个领域的学科知识系统地有机结合起来;另一方面,体现在研究成果的种类还不够丰富。第1章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相关概念基础。一方面是解释新媒体的概念,从基本情况、信息传播、文化产业等方面介绍新媒体的特征。另一方面是对宣传思想、高校宣传思想等概念作出解释,其次从工具、有效性提升等角度阐明新媒体对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性,最后总结梳理了我国宣传思想相关工作理论,主要介绍了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理论,以及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在党的不同时期的宣传思想工作理论,重点研究了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十八大以后关于宣传思想工作以及关于意识形态理论等方面的内容。第二部分为第2章和第3章。第2章总结研究了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网络舆论引导不足,高校传统媒体存在感降低,宣传思想工作专业团队建设困难,突发舆论危机公关处理效果差,高校媒体融合程度低,宣传思想工作缺乏时代性等方面的问题。与此同时,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在新媒体环境下也面临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一方面是迎来了宣传载体更加丰富,工作内容更具时代性,宣传方法更加多样,师生参与更加积极的良好机遇,另一方面临着主流意识形态遭受冲击,传统宣传思想模式亟待创新,对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提出更高要求,高校宣传思想不可控性加大等挑战。第3章主要从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研究分析。在新媒体环境下存在着网络舆论引导工作阻力较大,传统媒体的宣传影响力不足,宣传思想工作人员职业素养参差不齐,解决网络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欠佳,未形成媒体融合发展的合力,宣传思想内容、手段和渠道缺乏创新等原因。第三部分为第4章。第4章研究了新媒体视角下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原则以及对新媒体视角下的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创新提出策略和方法。要遵循兼容并蓄和旗帜鲜明相统一、正面宣传和立德树人相融合、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相促进、多维互动和师生为本相协调等原则。在新媒体环境下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有利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推动高校营造良好的宣传思想环境。从策略角度看,要完善领导体制,健全舆情机制,推进依法管理,加强制度建设,落实保障机制,创新工作理念;从具体方法来说,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宣传思想工作,提高媒介素养以在师生中培养舆论领袖,联合社会力量以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繁荣校园文化以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打造一支政治强、学术优、业务精、作风正的宣传思想队伍,强化技术在新旧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应用,以正面宣传引领师生喜闻乐见的宣传思想内容。这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和落脚点。第四部分是结论与展望。主要是全文的总结并提出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李子豪[7](2020)在《流媒体时代在线音乐平台的音乐人IP开发设计研究》文中认为自我国数字音乐实行正版化管理以来,在线音乐平台对付费模式进行了诸多探索。在西方流媒体音乐成为市场主流时,面对特殊的付费环境,我国的在线音乐平台开创了以社交娱乐板块为核心的音乐营收模式,音乐平台转型为融合多种复杂媒介的泛娱乐化流媒体平台,音乐人也走上了 IP化发展的道路。本文首先阐述了流媒体时代音乐行业发生的变化,总结了“版权令”实行以来音乐平台的发展趋势,为后续设计策略地提出提供方向性参考;其次,针对音乐人的IP化发展趋势,引入跨媒介叙事理论来研究音乐人的IP生成、开发和增值过程,为后续设计策略地提出提供理论支撑;再者,通过问卷调查法调查了用户对于音乐平台和音乐人IP开发的需求,为后续设计策略地提出提供事实依据;最后,综合音乐平台、音乐人以及用户的需求,提出了音乐人IP发展的相关设计策略,并结合Kano模型的需求分析,完成了设计实践。本文旨在探索音乐平台在流媒体时代的音乐人IP开发策略,结合我国的音乐付费现状,为音乐人和音乐平台的发展提供建议,为我国音乐行业的转型提供思路。
黄宇豪[8](2020)在《伊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研究》文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7年以来,各类合作项目扎实启动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世界经济复苏和沿线国家民生改善注入了新鲜动力。倡议发展至今,其影响力和感召力不断提升。然而作为中国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伊朗参与“一带一路”的进程却相对缓慢。伊朗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国家,中伊之间的友好交往拥有丰厚的历史积淀。作为中东地区能源大国,伊朗与中国在发展需求上存在较高互补性,在美国特朗普政府的施压和制裁下,中伊合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更加突显。“一带一路”倡议是当前中国最主要的外交和经济合作计划,中伊之间在“一带一路”上的合作成果却低于外界期待,探究伊朗各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至关重要。本文对伊朗政界、媒体、学术界涉及“一带一路”的相关表态、报道、报告以及学术文章进行了梳理分析,认为伊朗政界对“一带一路”的认知总体积极,其认知阶段经历了观望期、期待迟疑并存期和认知深化期,目前已进入积极合作期。然而经过深层分析后发现,当前伊朗政界在参与倡议时仍存在矛盾心态。美国对伊的“极限施压”、伊朗经济发展规划与“一带一路”倡议契合是伊朗参与倡议合作的推力;“抵抗型经济”的排外性、伊朗“不要东方、不要西方”的外交基调、伊方对倡议在政治和安全方面的过度期许是阻碍合作的分力。伊朗官方通讯社伊斯兰共和国通讯社重点关注倡议的经济类报道和政治类报道,注重对“一带一路”的结果和评价进行建构。伊通社在报道中对倡议既有赞同也有批驳,在肯定“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经济利好的同时,又间接报道了他国猜忌,反映了伊通社对“一带一路”的基本态度是支持,但也力图通过全面性的报道,获取各方对“一带一路”的真实看法以作参考。伊朗学术界对倡议的研究全面,认知较为客观。伊朗学术界普遍认为倡议对伊朗的机遇大于挑战,机遇主要体现在经济机遇和安全机遇,伊朗可以利用“一带一路”,打破美国“极限施压”,缓解经济困境。然而,伊朗学术界对于挑战的解读主要基于传统的地缘理论,担忧倡议会使伊朗地缘经济落入中国控制,可能潜移默化使伊朗对中国形成依附,加剧地区竞争甚至侵蚀伊朗原有的地区市场。在倡议前景方面,认为域内外大国的干预是影响“一带一路”成功推行的主要因素。综合来讲,伊朗政界、媒体和学术界对“一带一路”基本持支持态度,但伊朗在参与“一带一路”时仍存在不确定因素,伊方比较关注合作过程中的中巴经济走廊以及瓜达尔港和恰巴哈尔港的关系、数字丝绸之路的安全问题等。中方首先需正视中伊在“一带一路”上的需求差异,并向西延展中巴经济走廊,实现走廊与伊朗对接。资金融通是影响中伊拓展合作的主要障碍,中伊应合力在倡议框架下解决资金流动困难。其次,中方必须加强媒体建设,提高宣传力度,掌控国际话语权,形成中国特色的“一带一路”战略叙事,尽量消除伊朗在“一带一路”尤其是数字丝绸之路上的担忧,提升两国在各领域的对话与交流。
陈忆澄[9](2020)在《中国现当代艺术传播中的媒介转化研究》文中提出
尚嘉欣[10](2020)在《关中城市群治污减霾防控联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区域性、复合型雾霾污染是关中城市群面临的主要空气污染问题,解决城市群空气污染问题面临着空气环境整体性与行政管理条块分割的矛盾,以“属地治理”为特征的管理体制无法满足跨域合作解决雾霾污染问题的要求,亟需打破关中城市群行政区域限制,依靠各市防控联动解决区域雾霾污染问题。首先,以理论阐释为起点,总结跨区域环境治理防控联动的兴起、特征、分析框架及其对治污减霾的适用性。反观实践,系统梳理关中城市群治污减霾防控联动机制的形成,并通过评价关中城市群治污减霾的效率,反思关中城市群治污减霾防控联动机制的现存问题。其次,从防控联动机制的结构维度,提出“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地方政府-公众”分析框架及其假设,运用回归与中介效应模型验证假设并得出:各市财政压力、产业结构等因素对治污减霾政策协同度存在正效应,而各市环境规制等因素对政策协同度存在负效应;政府与企业、公众之间结成防控联动关系是基于企业的市场进入、治污技术、节能降耗,以及公众的环保意愿、交通压力、环境物品等因素的中介作用。基于实证结果,治污减霾防控联动机制应通过完善主体多层次性并调整互动方式,进而影响权利、利益结构,优化治理资源的配置;通过管制型规制和市场型规制的有机结合,降低防控联动的管理投入和信息成本,提高治污减霾政策工具的实施效果。再次回到实践,探索关中城市群治污减霾防控联动机制的实施路径,具体包括:“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之间形成纵向协同为主导和横向协同为补充的跨部门协同组织模式,基于DEA模型估算的各市节能潜力进行节能责任分担和利益分配,以信息成本最低的方式实现治理目标的管理;“地方政府-企业”之间根据煤炭价格与污染排放强度、能源效率、高耗能行业煤炭消费量的关联度强弱,采取税、费政策抑制煤炭过度消费,基于不同行业污染治理重点来选择市场型政策工具,构建排污权交易市场将空气容量资源的费用与收益纳入企业的经营决策,通过金融政策将企业投资中的外部性内部化;“地方政府-公众”之间以经济、制度和价值观引导的方式鼓励公众广泛参与,完善政府引导公众参与治理事务决策的重要组织与行为方式,畅通公众和环保组织对治理议题的监督和反馈渠道。最后,提出了实施防控联动机制的政策保障。
二、双赢——谈媒体与经济活动的联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赢——谈媒体与经济活动的联动(论文提纲范文)
(2)基层治理视域下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与创新路径研究 ——以安徽省芜湖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际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内容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个案研究法 |
二、深度访谈法 |
三、问卷调查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关于县级媒体融合的文献综述 |
一、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发展的文献综述 |
(一)国内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发展文献综述 |
(二)安徽省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发展概述 |
二、媒体融合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
(一)媒体融合概念提出 |
(二)媒体融合概念的发展演变 |
(三)县级媒体融合重点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
第二节 关于社会基层治理的相关研究 |
一、社会治理发展阶段梳理 |
二、基层治理与社会治理的关系概述 |
第三节 县级媒体融合与社会基层治理的关系研究 |
第三章 基于安徽省芜湖县融媒体中心的基层治理实证研究 |
第一节 芜湖县融媒体中心建设概况 |
一、芜湖县融媒体中心建设历程 |
二、芜湖县融媒体中心工作机制 |
三、芜湖县融媒体中心平台建设 |
第二节 芜湖县融媒体中心的平台内容建设效果研究 |
一、调查设计与数据收集 |
(一)问卷调查 |
(二)数据收集 |
二、芜湖县融媒体中心平台内容建设效果分析 |
(一)电视 |
(二)广播 |
(三)芜湖县报 |
(四)芜湖新闻网 |
(五)微博 |
(六)微信公众号 |
(七)手机客户端 |
(八)抖音平台 |
(九)本地其他优秀平台与账号内容分析比较 |
第四章 芜湖县融媒体在基层社会治理下的延伸 |
第一节 芜湖县融媒体在基层治理中取得的实际成效 |
一、落实思想宣传工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
二、科普三农知识信息,推进城乡协调建设 |
三、弘扬地方优秀文化,打造县域特色形象 |
四、掌上云端颇见成效,助力推动基层治理 |
五、机制体制融合创新,提高融媒作用实效 |
第二节 芜湖县融媒体在基层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县域不强,人才匮乏 |
二、资金短缺,运营受限 |
三、内容单一,缺乏互动 |
四、服务不足,受众面窄 |
第三节 芜湖县融媒体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创新路径 |
一、吸引人才,完善体系 |
二、输血造血,加强运营 |
三、丰富内容,促进参与 |
四、服务创新,规划发展 |
第五章 论文的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一节 论文的研究不足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3)电视的延伸:对跨屏传播现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电视媒体融合研究现状 |
1.2.2 跨屏传播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视角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电视的延伸与跨屏传播 |
2.1 电视的延伸 |
2.1.1 电视发展的环境分析 |
2.1.2 电视的延伸的内涵 |
2.2 跨屏传播 |
2.2.1 跨屏传播的概念界定 |
2.2.2 电视跨屏传播演化的三个阶段 |
2.2.3 电视跨屏传播类型 |
2.3 电视的延伸的分析维度 |
2.3.1 电视跨屏传播的主体分析 |
2.3.2 电视跨屏传播跨屏的内容分析 |
2.3.3 电视跨屏传播的渠道分析 |
2.3.4 电视跨屏传播的受众分析 |
2.3.5 电视跨屏传播的效果分析 |
第三章 样本的选择与采集 |
3.1 样本的来源与清洗 |
3.2 样本统计基本情况 |
3.2.1 各类别样本情况 |
3.2.2 样本内容具体情况 |
第四章 分析与发现:对电视的延伸的考察 |
4.1 电视跨屏传播的主体分析 |
4.1.1 多中心的跨屏传播生态 |
4.1.2 大屏资源的整合联动 |
4.1.3 电视跨屏合作商业平台 |
4.2 电视跨屏传播跨屏的内容分析 |
4.2.1 传播议题跨屏融合 |
4.2.2 用户行为扩充跨屏内容 |
4.2.3 跨屏营造传播仪式 |
4.3 电视跨屏传播的渠道分析 |
4.3.1 多屏互文跨屏叙事 |
4.3.2 跨屏灵活搭建传播链条 |
4.4 电视跨屏传播的受众分析 |
4.4.1 用户跨屏自由转移 |
4.4.2 用户经济价值的提升 |
4.4.3 用户角色的跨屏转换 |
4.5 电视跨屏传播的效果分析 |
4.5.1 传播品牌提升传播效果 |
4.5.2 社群聚合能力充分开发 |
4.5.3 跨屏共通意义空间逐渐扩大 |
第五章 结论:电视延伸的新图景 |
5.1 电视媒介形态的延伸 |
5.1.1 大小屏的跨屏补救 |
5.1.2 电视的人性化趋势 |
5.2 电视媒介空间的延伸 |
5.2.1 电视空间与赛博空间的竞合 |
5.2.2 跨屏营造适应性场景 |
5.2.3 跨屏聚合的情感空间共振 |
5.3 电视媒介权利的延伸 |
5.3.1 中心化与非中心化的交织 |
5.3.2 电视对新媒体传播逻辑的驯服 |
第六章 问题与探讨 |
6.1 电视跨屏传播的挑战 |
6.1.1 跨屏传播效果衡量体系欠缺 |
6.1.2 低质量互动影响跨屏效果 |
6.1.3 县级融媒体欠缺跨屏条件 |
6.2 电视跨屏传播的发展前景 |
6.2.1 跨屏内容的深化 |
6.2.2 跨屏运营的精细化 |
6.2.3 融屏推动社会媒介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生成语境 |
第一节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思想渊源 |
一、学术母体: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
(一)劳动价值论:劳动决定商品价值 |
(二)社会结构观:有机整体的社会观念 |
二、理论来源:对资本主义媒介生产机制的批判意识 |
(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理论 |
(二)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 |
第二节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学术借鉴 |
一、加拿大多伦多学派的媒介技术批判观 |
(一)传播偏向:媒介技术决定政权形式 |
(二)知识垄断:特权阶层掌控文化权力 |
二、英国威斯敏斯特学派的媒介产业权力观 |
第三节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媒介环境 |
一、政治经济变革下的媒介反思 |
二、西方电视发展的机制与模式 |
(一)北美电视市场的商业竞争机制 |
(二)欧洲电视产业的多元市场格局 |
第二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研究的学者集群 |
第一节 批判资本主义电视权力机制的北美学者 |
一、达拉斯·斯麦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研究的开创者 |
二、赫伯特·席勒:经济权力关系控制电视文化的批判者 |
三、诺姆·乔姆斯基:美国主流媒体操纵意识形态的揭露者 |
四、罗伯特·麦克切斯尼:美国电视权力集中的批评者与建言人 |
五、文森特·莫斯可: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分析模式的归纳者 |
第二节 透视电视生产商业逻辑奥秘的欧洲学者 |
一、格雷厄姆·默多克:电视经济活动与文化生产的分析者 |
二、尼古拉斯·加汉姆:电视媒体文化生产系统的反思者 |
三、皮埃尔·布尔迪厄:电视内部审查机制的解魅者 |
四、阿曼德·马特拉:全球电视传播霸权的披露者 |
五、卡尔莱·诺登斯顿:国际电视单向流动的论证者 |
第三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经济宰制观 |
第一节 对电视受众商品属性的探索 |
一、受众商品论:商业电视隐秘的生产逻辑 |
(一)受众商品:观众是电视生产的商品形式 |
(二)“免费午餐”:吸引观众注意力的电视节目 |
(三)收视率商品:控制论意义的电视信息商品 |
二、受众商品论的理论意义与学术影响 |
(一)开创政治经济学受众研究路径 |
(二)激发后续理论探索与多元思辨 |
第二节 对电视双重生产机制的分析 |
一、整合集中:电视产业的结构性特征 |
(一)电视产业化的结构集中方式 |
(二)电视市场化的商业发展要素 |
二、意义生产:电视系统的文化价值 |
(一)作为公共文化商品的电视 |
(二)作为共享礼物的当代电视 |
第三节 对电视内部隐性审查机制的揭示 |
一、电视的符号暴力维护象征秩序 |
二、商业逻辑介越电视的文化生产 |
第四节 对电视逐利性原则的政治批判 |
一、“富媒体、穷民主”:垄断媒体的唯利是图与政治疏离 |
(一)联合媒体的反民主性 |
(二)联合媒体的聚集模式 |
二、“传播革命”:针对美国媒体发展危机的改革策略构想 |
(一)“紧要关头”:美国媒体的转型关键 |
(二)回归公共:媒体改革的理想召唤 |
第五节 小结 |
第四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意识形态操控观 |
第一节 对私有媒体控制大众思想生产的批判 |
一、“思想管理者”:商业电视操控公众思想的工具本质 |
(一)大众媒体管理思想制造的迷思 |
(二)电视媒体操控意识形态的力量 |
(三)媒体管理者的策略化信息传播 |
(四)电视媒体制造的信息中立假象 |
二、“文化有限公司”:私有媒体掌握文化生产的垄断力 |
(一)私有电视:文化工业的生产主体 |
(二)“信息圈地”:私有媒体侵占公共空间 |
第二节 对美国主流媒体思想控制机制的揭露 |
一、“媒体操控”:伪民主政治的宣传工具 |
(一)伪民主政治的媒体附庸 |
(二)美国媒体控制大众心智 |
二、“宣传模型”:媒体制造共识的话语策略 |
(一)“新闻过滤器”:媒体控制信息的层层伪装 |
(二)“必要的幻象”:媒体有意策划的虚假现实 |
第三节 对电视文化商品公共性的反思 |
一、电视商品的意识形态属性 |
二、文化公共领域的电视商品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五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国际文化霸权观 |
第一节 对国际间媒体依附关系成因的深掘 |
一、依附理论:揭示国际文化霸权的政治经济机制 |
二、媒体依附:经济权力驱动国际间的文化控制 |
(一)垄断资本主义:国际间媒体依附的深层原因 |
(二)“意识形态工业”:被控制的国家大文化产业 |
第二节 对全球电视传播失衡秩序的批判 |
一、世界体系理论:审视全球传播霸权结构的理论基础 |
二、文化帝国主义:剖析美国主导的跨国电视传播霸权 |
(一)美国跨国公司构成国际传播权力主体 |
(二)电视成为现代世界体系中的文化商品 |
(三)美国迪士尼公司文化霸权的商业策略 |
第三节 电视全球传播的霸权表现与单向趋势 |
一、影像国际市场:政治经济的不平等格局 |
(一)“地球城”:电子社会的依赖性国际传播 |
(二)“传播的全球化”:资本推动的全球电视市场 |
(三)“生命之火”:文化殖民意味的迪士尼产品 |
二、对国际电视传播单向流动趋势的调研 |
第四节 小结 |
第六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研究特质 |
第一节 分析模式:西方媒体的政治经济维度批评 |
一、电视研究的商品视角 |
二、电视研究的产业剖析 |
(一)传媒产业的横向集中 |
(二)传媒产业的纵向整合 |
(三)跨国经营与灵活合作 |
三、电视研究的权力批评 |
第二节 批判焦点:电视文化生产的权力钳制 |
一、聚焦政治经济控制的关键要素 |
二、警示权力集中的媒体垄断格局 |
第三节 理论局限:夸大媒体作用的强效果传播观 |
一、注重批判电视的工具性,相对忽视内容的文化蕴含 |
二、注重揭示电视的商品性,相对忽视受众的能动作用 |
三、注重分析传播的单向性,相对忽视民族文化自主性 |
第七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对中国的启示 |
第一节 对中国电视理论研究的路径启发 |
一、拓宽理论视野:拓宽中国电视传播理论研究的学术路径 |
二、充实方法体系:提供中国电视文化产业研究的多元视角 |
三、切准问题之脉:探索中国电视文化发展研究的中心议题 |
第二节 对中国电视产业发展的镜鉴意义 |
一、强化电视的公益职能:以社会效益为取向,而非一味逐利 |
二、提升电视文化竞争力:以优质内容为核心,而非商业逻辑 |
三、增强国际文化传播力:以文化自信为底色,而非拿来主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共识-共情-共生 ——积极公关理论视域下企业危机公关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价值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 |
第一章 积极公关理论源起 |
第一节 卓越研究:积极公关西方理论基础 |
第二节 阳光公关:积极公关中国本土进化 |
第二章 传统公关理论受到冲击 |
第一节 传统公关理论不适应社会需求 |
第二节 传统公关理论具有消极属性 |
第三节 传统公关的失败案例:拼多多员工猝死事件 |
第三章 积极公关理论的意义 |
第一节 积极公关理论对中国本土的意义 |
第二节 积极心理学提供理论支持 |
第三节 积极公关的成功案例:瑞幸财务造假事件 |
第四章 积极公关理论在企业危机公关中的应用策略 |
第一节 共识:关照公众利益,达成共识语境 |
第二节 共情:对内全员公关,对外情感共振 |
第三节 共生:“天人合一”,与环境谋共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6)新媒体视角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
0.1.1 问题的提出 |
0.1.2 研究的意义 |
0.2 研究现状 |
0.2.1 国外研究现状 |
0.2.2 国内研究现状 |
0.2.3 研究述评 |
0.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0.3.1 研究思路 |
0.3.2 研究方法 |
0.4 创新之处 |
第1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
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1.1 新媒体 |
1.1.2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 |
1.1.3 新媒体与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关系 |
1.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1.2.1 马克思、恩格斯的宣传思想工作理论 |
1.2.2 列宁的宣传思想工作理论 |
1.2.3 毛泽东的宣传思想工作理论 |
1.2.4 邓小平的宣传思想工作理论 |
1.2.5 江泽民的宣传思想工作理论 |
1.2.6 胡锦涛的宣传思想工作理论 |
1.2.7 习近平的宣传思想工作理论 |
1.2.8 意识形态工作理论 |
第2章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问题、机遇和挑战 |
2.1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存在的问题 |
2.1.1 网络舆论引导不足 |
2.1.2 高校传统媒体存在感降低 |
2.1.3 宣传思想工作专业团队建设困难 |
2.1.4 突发舆论危机公关处理效果差 |
2.1.5 高校媒体融合程度低 |
2.1.6 宣传思想工作缺乏时代性 |
2.2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机遇 |
2.2.1 宣传载体更加丰富 |
2.2.2 工作内容更具时代性 |
2.2.3 宣传方法更加多样 |
2.2.4 师生参与更加积极 |
2.3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挑战 |
2.3.1 主流宣传思想遭受冲击 |
2.3.2 传统宣传思想工作模式亟待创新 |
2.3.3 宣传思想工作队伍业务素质有待提升 |
第3章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
3.1 网络舆论引导工作阻力较大 |
3.2 传统媒体的宣传影响力不足 |
3.3 宣传思想工作人员职业素养参差不齐 |
3.4 解决网络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欠佳 |
3.5 未形成媒体融合发展的合力 |
3.6 宣传思想内容、手段和渠道缺乏创新 |
第4章 新媒体视角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路径 |
4.1 新媒体视角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原则 |
4.1.1 兼容并蓄和旗帜鲜明相统一的原则 |
4.1.2 正面宣传和立德树人相融合的原则 |
4.1.3 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相促进的原则 |
4.1.4 多维互动和师生为本相协调的原则 |
4.2 新媒体视角下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策略 |
4.2.1 完善领导体制 |
4.2.2 健全舆情机制 |
4.2.3 推进依法管理 |
4.2.4 加强制度建设 |
4.2.5 落实保障机制 |
4.2.6 创新工作理念 |
4.3 新媒体视角下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方法 |
4.3.1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宣传思想工作 |
4.3.2 提高媒介素养,在师生中培养舆论领袖 |
4.3.3 联合社会力量以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
4.3.4 繁荣校园文化以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
4.3.5 打造一支政治强、学术优、业务精、作风正的宣传思想团队 |
4.3.6 强化新旧媒体融合发展中的技术应用 |
4.3.7 以正面宣传引领师生喜闻乐见的宣传思想内容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件:关于新媒体视角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研究的调查问卷 |
(7)流媒体时代在线音乐平台的音乐人IP开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音乐行业的发展概述 |
1.4.2 在线音乐平台的模式研究 |
1.4.3 与音乐相关的泛娱乐产业研究 |
1.4.4 跨媒介叙事理论基础 |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主要研究方案 |
1.5.3 研究框架 |
1.5.4 可行性分析 |
1.6 课题创新点 |
1.7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 |
2.1 音乐行业的发展历程概述 |
2.2 流媒体时代的行业发展概述 |
2.2.1 流媒体技术的发展状况概述 |
2.2.2 国外音乐流媒体的发展状况概述 |
2.2.3 国内音乐流媒体的发展状况概述 |
2.3 平台泛娱乐化发展的现状概述 |
2.3.1 行业特点 |
2.3.2 行业现象 |
2.4 跨媒介叙事理论概述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跨媒介叙事理论的音乐人IP开发探析 |
3.1 基于跨媒介叙事的IP运营模式分析 |
3.1.1 互文性与IP生成模式的分析 |
3.1.2 扩张性与IP开发模式的分析 |
3.1.3 参与性与IP增值模式的分析 |
3.2 基于跨媒介叙事理论的音乐人IP开发模式探析 |
3.2.1 互文性与音乐人IP生成模式分析 |
3.2.2 扩张性与音乐人IP开发模式分析 |
3.2.3 参与性与音乐人IP增值模式分析 |
3.3 基于音乐人IP开发的用户需求探究 |
3.3.1 调查方法和目的 |
3.3.2 问卷的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音乐人IP开发的音乐平台设计策略研究 |
4.1 基于音乐人IP开发的用户需求实验数据分析 |
4.2 音乐人IP开发的策略分析 |
4.2.1 音乐人IP开发策略的研究方法 |
4.2.2 音乐人IP开发的需求分析 |
4.2.3 基于互文性研究的设计策略 |
4.2.4 基于扩张性研究的设计策略 |
4.2.5 基于参与性的设计策略 |
4.3 基于Kano模型的设计策略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音乐人IP开发的音乐平台的设计实践 |
5.1 设计概述 |
5.2 音乐人IP开发的设计思路 |
5.3 设计框架 |
5.4 音乐人界面的设计 |
5.4.1 音乐人界面的原型设计 |
5.4.2 音乐人界面的视觉设计 |
5.5 设计验证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6.1 研究成果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A 关于音乐人以及音乐平台的调查问卷 |
附录B 关于音乐人IP开发策略的调查问卷 |
附录C 音乐人IP开发设计实践的问卷调查 |
附录D 设计手册 |
(8)伊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论文结构及理论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 |
第一章 伊朗政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 |
第一节 伊朗政界关于“一带一路”的表态 |
一、宗教领袖关于“一带一路”的表态 |
二、总统关于“一带一路”的表态 |
三、伊斯兰议会关于“一带一路”的表态 |
四、财经部关于“一带一路”的表态 |
第二节 伊朗政界对“一带一路”的认知特点 |
一、全局性认知为主,缺乏深入分析 |
二、总体认知积极 |
第三节 伊朗政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变化 |
一、伊朗政界对“一带一路”倡议态度变化的四个阶段 |
二、当前伊朗政界参与“一带一路”的矛盾心态 |
小结 |
第二章 伊朗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 |
第一节 伊朗媒体研究样本采样 |
第二节 样本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认知 |
一、高层框架分析 |
二、中层框架分析 |
三、低层框架分析 |
小结 |
第三章 伊朗学术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 |
第一节 伊朗学术界样本选择及数据概况 |
一、伊朗智库研究采样 |
二、伊朗学术期刊采样 |
三、样本对“一带一路”的基本态度 |
第二节 伊朗学术界样本对“一带一路”的综合认知 |
一、样本对“一带一路”的性质与逻辑认知 |
二、样本对“一带一路”的目的与意图认知 |
三、样本对“一带一路”的机遇与挑战认知 |
四、样本对“一带一路”的前景与可行性认知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关中城市群治污减霾防控联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及框架 |
2 理论概述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关中城市群 |
2.1.2 雾霾 |
2.1.3 治污减霾 |
2.1.4 防控联动机制 |
2.2 相关理论概述 |
2.2.1 公共产品和外部性理论 |
2.2.2 产权理论 |
2.2.3 行为博弈理论 |
2.2.4 协同治理理论 |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3.1 治污减霾防控联动机制的兴起 |
2.3.2 治污减霾防控联动机制的研究 |
2.3.3 跨域环境治理中防控联动的困境 |
2.3.4 对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评价 |
3 关中城市群治污减霾防控联动机制的现状 |
3.1 防控联动机制的形成 |
3.2 各市治污减霾的效率分析 |
3.2.1 研究方法与指标选取 |
3.2.2 效率的变化趋势分析 |
3.2.3 效率的空间特征与防控联动的必要性 |
3.3 防控联动机制存在的问题 |
3.4 小结 |
4 关中城市群治污减霾防控联动机制的实证研究 |
4.1 机理分析与研究假设 |
4.2 模型设定与中介效应检验 |
4.2.1 模型设定 |
4.2.2 中介效应检验 |
4.3 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
4.3.1 变量说明 |
4.3.2 数据来源 |
4.4 实证结果 |
4.5 治污减霾防控联动机制的构建 |
4.6 小结 |
5 关中城市群治污减霾防控联动机制的实施路径 |
5.1 地方政府之间防控联动的实施路径 |
5.1.1 跨部门协同的组织模式 |
5.1.2 煤炭削减的利益协调 |
5.1.3 环境信息的互通 |
5.2 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防控联动的实施路径 |
5.2.1 市场型政策的组合运用 |
5.2.2 税费政策抑制煤炭过度消费 |
5.2.3 构建排污权交易市场 |
5.2.4 绿色金融政策设计 |
5.3 政府与公众之间防控联动的实施路径 |
5.3.1 政府引导公众参与 |
5.3.2 政府与公众合作共治 |
5.3.3 畅通公众监督渠道 |
6 关中城市群治污减霾防控联动机制的政策保障 |
6.1 深化政府部门协作制度 |
6.2 推进城市群能源一体化建设 |
6.3 完善法律法规保障 |
7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7.1 结论 |
7.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四、双赢——谈媒体与经济活动的联动(论文参考文献)
- [1]豫园灯会运作中的公私合营策略研究[D]. 万山果. 华东政法大学, 2021
- [2]基层治理视域下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与创新路径研究 ——以安徽省芜湖县为例[D]. 张梦灵.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0)
- [3]电视的延伸:对跨屏传播现象的研究[D]. 路颖. 河北大学, 2021(02)
- [4]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D]. 魏兵.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5]共识-共情-共生 ——积极公关理论视域下企业危机公关策略研究[D]. 徐美娟. 烟台大学, 2021(02)
- [6]新媒体视角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研究[D]. 李志. 南昌大学, 2020(02)
- [7]流媒体时代在线音乐平台的音乐人IP开发设计研究[D]. 李子豪.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8)
- [8]伊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研究[D]. 黄宇豪.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20(12)
- [9]中国现当代艺术传播中的媒介转化研究[D]. 陈忆澄. 东南大学, 2020
- [10]关中城市群治污减霾防控联动机制研究[D]. 尚嘉欣.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