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锐钛矿结构TiO_2/glass膜光催化作用的研究Ⅱ——氘灯照射下亚甲基兰光催化分解(论文文献综述)
史磊[1](2021)在《面向有机废水处理的电纺PAN/TiO2取向纤维膜制备与性能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印染工业的快速发展,有机废水的排放导致水污染问题愈发严重,如何去除废水中的污染物成为了众多学者的研究方向。静电纺丝(电纺)技术与光催化技术在水处理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现阶段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电纺纤维膜的可重复利用性较低,光催化剂的可回收性较低等。为解决上述问题,尝试将两种技术相结合,以聚丙烯腈(PAN)与纳米二氧化钛(TiO2)为原料制备出一种用于处理有机废水的复合纤维膜。复合纤维膜内部PAN纤维充当TiO2的载体用于提高光催化剂的可回收性,TiO2利用光催化反应降解吸附在纤维膜表面的污染物,使吸附剂原位再生以提高纤维膜的可重复利用性。与此同时,尝试将取向纤维膜应用到废水处理领域,使用取向纤维膜负载光催化剂以做到在不降低光催化剂利用率与电纺纤维膜比表面积的前提下提高复合纤维膜在特定方向上的力学性能。提出一种新的方法用于表征纤维膜的取向度以解决传统取向度计算方式在计算厚度较大的纤维膜的取向度时误差较大的问题。另外,使用不同物质来模拟实际工业生产中排放的含有不同成分的有机废水,探究不同液体环境对复合纤维膜的废水处理性能造成的影响,为复合纤维膜在废水处理领域的实际应用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实验发现取向纤维膜制备过程中纺丝电压、滚筒转速、溶液浓度对纤维膜的微观形貌与纤维直径有较大影响,而喷头直径则对两者影响较小。上述实验变量中仅有滚筒转速会对纤维膜的取向度有较大的影响,可以通过提高滚筒转速来增加纤维膜的取向度。(2)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PAN/TiO2取向纤维膜属于疏水性纤维膜,其平均接触角为122.4°,比表面积为21.6421 m2/g,平均孔径为131.422(?)。通过Tauc plot法计算出激发PAN/TiO2取向纤维膜光催化特性的临界波长为388.7 nm,因此选取波长为365 nm的紫外光光源用于后续光催化反应。傅里叶红外吸收光谱表明PAN材料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光催化反应不会使其官能团发生明显的变化。(3)PAN/TiO2取向纤维膜对废水中污染物具有较好的吸附与催化降解能力,在吸附平衡时复合纤维膜对有机染料的吸附量约为2.652 mg/g,催化降解过程中反应速率常数约为0.005 min-1,催化过程中起催化作用的主要活性物质为光生空穴。另外,复合纤维膜在使用过程中未出现光催化剂大量脱落导致二次污染的现象,并且在数次循环使用后对污染物依旧具有较强的去除能力。上述现象说明复合纤维膜能够有效解决电纺纤维膜可重复利用性低与光催化剂可回收性低的问题。(4)通过实验发现不同液体环境对复合纤维膜的吸附与催化效率具有较大的影响。在pH=11的液体环境中亚甲基蓝溶液的脱色率为69.0%,而在pH=3的液体环境中亚甲基蓝溶液的脱色率仅为53.3%,这说明复合纤维膜更适合处理碱性废水。PAN/TiO2取向纤维膜的吸附与催化效率会随着液体环境中盐离子浓度的提高而降低,当液体中氯化钠浓度由0 mol/L上升到0.9 mol/L后,样品的脱色率由68.5%降至32.3%。与盐浓度相比,盐离子种类对PAN/TiO2取向纤维膜的吸附性能造成的影响差别较小,但是对PAN/TiO2取向纤维膜的催化性能造成的影响差别较大。另外,由于醇分子会消耗光催化过程中生成的活性物质,所以含醇液体会降低PAN/TiO2取向纤维膜的催化性能。
金秀颖[2](2021)在《TiO2/伊利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氧化钛因具有稳定无毒、反应条件温和、光催化性能高等优点,在降解水体有机污染物与净化空气方面应用前景广阔。但是,二氧化钛对太阳光的利用率较低,且自身粉体易团聚、回收困难,极大的限制了二氧化钛作为光催化剂的实际应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其光催化效果,研究者们通过将二氧化钛负载到不同的载体上,成功制备出具有极佳效果的光催化复合材料。经过研究者不断努力,光催化复合材料制备领域得到长足的发展,如陶瓷、分子筛、活性炭等材料也被用为Ti O2的载体。然而,上述载体均为人工合成材料,具有成本高、制备工艺复杂的缺点,因此未能被广泛应用。为降低载体材料成本,人们将目光着眼于膨润土、高岭土、伊利石等天然矿物资源。近年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发现大量伊利石矿脉,且结构独特、化学性质稳定,具有广阔的应用价值。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拟采用伊利石为载体,通过制备稳定的纳米溶胶液,与伊利石进行结合,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后续的负载伊利石与掺杂铜离子处理,从而制备出性能较优越的复合光催化剂。具体结论如下:(1)以四异丙氧基钛(C12H28O4Ti)为钛源、冰乙酸(CH3COOH)为稳定剂、硝酸(HNO3)为催化剂、乙醇(Et OH)为溶剂,在室温下制备稳定的Ti O2纳米溶胶液。最佳配比为:n(H2O):n(CH3COOH):n(HNO3):n(Et OH):n(TTIP)=2:0.4:0.7:10:1,所制得的溶胶液性质稳定(稳定时间长达70 h),Ti O2粒径尺寸小、分布窄且均匀。将其进行高温煅烧得到了粉末状Ti O2,仍可保持纳米尺寸和稳定的状态,因此利用最佳配比制备的溶胶液体系可继续进行负载与掺杂改性处理,为后续实验步骤提供数据基础。(2)向上述方法制得的Ti O2纳米溶胶溶液中加入不同质量的伊利石,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得不同负载量的Ti O2/伊利石复合光催化材料,并进行了亚甲基蓝(MB)溶液的光催化降解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当Ti O2与伊利石的质量比为1:3,煅烧温度为450℃,煅烧时间为3 h,光催化反应中催化剂的加入量为0.1 g,MB溶液初始浓度为20 mg/L时,该负载催化剂的光催化效率可达93.3%。Ti O2/伊利石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光催化效果高于纯纳米Ti O2粉末,因此对Ti O2进行负载处理有利于提高Ti O2光催化性能。(3)向Ti O2/伊利石复合光催化材料中加入不同质量的Cu(NO3)2,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Cu2+掺杂的Ti O2/伊利石复合光催化材料,对其进行MB溶液的光催化降解实验。结果表明:Cu(NO3)2与C12H28O4Ti的摩尔比为0.009、煅烧温度为550℃,煅烧时间为5 h,在光催化反应中催化剂的添加量为0.15 g,MB溶液初始浓度为20 mg/L时,该复合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效率可达到94.82%。将该材料与商业P25进行光催化性能对比,经90 min紫外灯照射后,自制的复合材料对MB溶液的降解率为93.2%,P25对MB溶液的降解率为92.1%,因此Cu2+掺杂Ti O2/伊利石复合光催化材料对MB的催化效果略高于商业P25。
李佳星[3](2020)在《Cu2+/ZnO/TiO2复合光催化剂处理油田废水中有机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油田废水中含有大量有机污染物,有毒有害,难以降解,传统水处理工艺对油田废水中的有机物去除效率低、成本高。光催化氧化工艺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好,且经济、绿色、环保。对光催化剂进行改性研究,可以大幅度提高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提升光催化降解效果,最终用于处理实际油田废水。二氧化钛因为光催化活性高和稳定性好成为改性研究的重点材料之一。以往对二氧化钛进行改性研究多集中于单一物质掺杂改性、贵金属掺杂或半导体复合改性二氧化钛,光催化效果有限且成本高。本研究用溶胶-凝胶法对二氧化钛进行掺杂改性,利用过渡金属铜和氧族化合物氧化锌合成了Cu2+/Zn O/Ti O2,经正交试验得出最佳掺杂量为Cu2+:0.4%,Zn O:0.1%。利用该比例下的新型Cu2+/Zn O/Ti O2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溶液,通过紫外吸收光谱对亚甲基蓝的光催化降解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结果表明:新型Cu2+/Zn O/Ti O2在8w紫外灯光源照射下,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溶液2 h后,降解率达到了99.92%,同等条件下催化效果优于未掺杂改性的二氧化钛光催化剂和单一掺杂光催化剂。对新型Cu2+/Zn O/Ti O2进行X射线衍射仪(XRD)、比表面积(BET)、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FT-IR)、紫外光谱(UV-vis)和热重分析(TGA)表征。表征结果表明:掺杂后的新型Cu2+/Zn O/Ti O2的XRD衍射峰值在四种复合光催化剂中最高,为锐钛矿型结构,掺杂效果好,无杂峰出现,纯度较高,平均粒径为16.6 nm;经BET分析可知新型Cu2+/Zn O/Ti O2的比表面积为108.6 m2/g,平均孔径为2.57 nm,一定质量分数的Cu2+和Zn O的掺杂增大了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孔隙数量,使催化剂在光催化反应时吸附能力增强,增大反应接触面,从而提高了新型Cu2+/Zn O/Ti O2的光催化活性;SEM图分析催化剂形貌可知,新型Cu2+/Zn O/Ti O2具有大量孔隙结构及絮状海绵结构;红外光谱显示新型Cu2+/Zn O/Ti O2在3500 cm-1处出现明显的羟基伸缩振动峰,较其他复合光催化剂活性更高;UV-vis光谱表明,新型Cu2+/Zn O/Ti O2对紫外光的吸收能力更强、吸收范围更宽,对光敏感程度高,光催化活性好;TGA分析表明,新型Cu2+/Zn O/Ti O2的最佳煅烧温度约为500℃。经过光催化反应动力学研究以及重复性实验证明,新型Cu2+/Zn O/Ti O2的光催化速率常数是纯Ti O2的约2.3倍,在重复使用5次后,反应速率常数基本保持不变,具有稳定性。建立了小型光催化装置,并对其进行改良,使其光催化降解效率相比原装置提升了7%。探究新型Cu2+/Zn O/Ti O2的最佳光催化实验条件,结果证明:在p H=7,反应温度25℃,反应前物质浓度为100~200 mg/L且催化剂的用量为2.0 g/L情况下,光催化效率最高。在最佳光催化实验条件下对油田废水中典型有机污染物苯胺和乙醇进行光催化降解,结果表明,新型Cu2+/Zn O/Ti O2对苯胺和乙醇的去除率达到了78.5%和68.3%。利用新型Cu2+/Zn O/Ti O2光催化降解实际油田废水中的苯系物(苯、甲苯、二甲苯)和COD,结果表明:光催化降解7h后,新型Cu2+/Zn O/Ti O2对苯、甲苯、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和对二甲苯的去除率分别为93.7%、89.9%、94.3%、93.6%和95.5%;对COD的去除率为80.9%。经光催化处理后油田废水水样中残余COD值为88.8 mg/L,结果证明新型Cu2+/Zn O/Ti O2能有效去除实际油田废水中的有机物成分,经光催化处理后废水中苯系物和COD含量均符合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31571-2015)。
陈悦[4](2020)在《TiO2光催化涂层的制备及性能评价》文中认为目前,我国的大气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空气中的颗粒污染物极易粘附在建筑物外墙而产生污迹,从而影响美观。将具有光催化活性的锐钛矿TiO2和水泥基材料结合制备的光催化水泥基材料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兴趣,。蒸汽处理可以使锐钛矿TiO2结晶,而蒸汽养护技术是水泥基材料领域内一种十分重要的养护技术,考虑到蒸汽养护和蒸汽处理过程类似,可以用蒸养替代蒸汽处理使TiO2结晶。本文采用蒸养法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制备了锐钛矿TiO2,并成功制备出光催化水泥基材料,通过XRD,光催化性能测试,自清洁性能测试对锐钛矿TiO2和光催化水泥基材料的组成和性能进行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将溶胶凝胶技术与蒸养技术相结合,在低温条件制备出具有锐钛矿结构的TiO2,研究了溶胶凝胶工艺参数以及蒸养工艺参数对锐钛矿TiO2结晶性的影响。其中p H值,酸性催化剂,蒸养温度等均会对锐钛矿TiO2结晶性产生影响,p H值降低,锐钛矿TiO2的结晶性增加。在低p H值条件下,强酸性催化剂有利于锐钛矿TiO2的结晶。在一定范围内,蒸养温度越高,锐钛矿TiO2的结晶性就越好。(2)将溶胶凝胶技术与蒸养技术相结合,在碱性环境,模拟水泥环境以及真实水泥环境中制备出锐钛矿TiO2。对其结晶性进行研究,发现在低水量条件有利于锐钛矿TiO2的结晶,制备过程中的阳离子不会抑制锐钛矿TiO2的结晶,但是真实水泥环境中的杂质会降低锐钛矿TiO2结晶性。(3)对三种环境下制备的锐钛矿TiO2进行光催化性能测试,其中在碱性环境下制备的锐钛矿TiO2的光催化活性最高,对罗丹明B(Rh B)溶液的降解率达到98.6%,其余两种环境下制备的锐钛矿TiO2对Rh B溶液的降解率分别是88.2%和73.9%。这主要是因为制备环境中的阳离子或者杂质均会对锐钛矿TiO2的光催化活性产生不利的影响。(4)将溶胶凝胶技术与蒸养技术相结合,在水泥基体上合成光催化TiO2涂层。蒸养时水泥的水化过程不会抑制锐钛矿TiO2的结晶,对光催化水泥基材料进行光催化活性测试,发现它对Rh B有色染剂的降解率为97.9%,该降解率包括了光催化活性和吸附性的贡献。对光催化水泥基材料的自清洁性进行测试,在紫外光照射12h后,光催化水泥基材料的自清洁效率达到56%。
张超[5](2020)在《TiO2基纳米微球材料的结构调控及其光催化降解气相苯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人类生存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然而,近年来由于可挥发性有机污染气体(VOCs)带来的污染问题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利用半导体材料催化降解VOCs是目前最有应用前景的净化环境技术之一。在众多优秀的半导体催化剂中,TiO2以其化学性质稳定、对人体无毒害、价格低廉、仅需要光能对污染物进行催化,已成为目前最为理想的催化剂之一。众所周知,纳米材料的作用效率常常得益于它的纳米尺寸效应,而对其形貌、尺寸的调控,也自然成为了广大科学工作者们努力的方向。本文利用简单的水热法等制备工艺,对TiO2基半导体材料进行了形貌、微观结构的调控,并以掺杂、包覆等方式对其紫外-可见光响应进行了改性,研究了以气相苯为标准物的光催化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采用水热法,合成了4种不同形貌结构的TiO2纳米微球。采用水热法合成了由纳米颗粒组成二级结构的TiO2实心微球,微球比表面积大,介孔结构明显;利用聚苯乙烯(PS)微球为模板合成TiO2空心微球,微球合成粒径均一度高,孔隙率较大且微球粒径范围可控性强,同时通过改变热处理气氛合成了表面碳化的TiO2空心微球;通过改变水热条件,合成了Yolk结构的TiO2基纳米微球,该方法制得的微球为核-壳结构,核-壳部分间距较大,这种结构的TiO2纳米微球有良好的光吸收效率;采用Si O2微球结构替代TiO2微球核部分,分析了不同热处理温度对Si O2@TiO2纳米微球的生长与形貌结构的影响。通过对微球形貌调控,讨论了其对降解气相苯光催化性能的影响。2.采用N、F及B元素对TiO2纳米微球进行掺杂。掺杂后的TiO2纳米微球提高了紫外-可见光的光吸收响应强度,同时在UV-Vis光吸收边出现了明显的红移现象。其中,N、F元素的掺杂明显缩小了TiO2基纳米微球的禁带宽度,使得可见光吸收性能增强。随着B元素的掺杂量的增加,TiO2基纳米微球紫外光响应强度降低,而可见光响应强度明显增高。XRD测试表明,非金属元素(N、F、B)的掺杂对TiO2纳米微球从锐钛矿到金红石相的转变温度有一定的影响,TiO2纳米微球的晶粒尺寸随着掺杂量的增加而减小。通过对TiO2纳米微球不同非金属元素的掺杂,其在可见光条件下的光催化性能有明显增加。3.设计合成了V2O5@TiO2与TiO2@V2O5互包覆核-壳结构的纳米微球。考察了其水热温度、互包覆比例对其光催化性能的影响。V2O5为核、TiO2为壳的微球表面形成异质结,其光响应范围有蓝移现象产生。同时,TiO2的包覆影响了V2O5的结晶度。TiO2为核、V2O5为壳的微球粒径均一度更高,TiO2的核部结构不仅增大了包覆微球的比表面积,同时提高了光吸收效率。两种包覆方法合成的微球表面形成的异质结都可有效地分离光生电子和光生空穴,拓宽TiO2纳米微球的光吸收范围。4.通过对不同微球形貌及掺杂修饰的光催化剂性能的比对,确定了TiO2微球微观结构的调控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通过计算确定了光催化剂在特定密闭空间内发挥最优效能的最优面积;分析了实际密闭环境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其结果与本论文工作中所做实验微观表征及光催化性能基本一致;对光催化反应方程式的催化反应常数与吸附常数进行了实验计算,确定了不同形貌及掺杂修饰的光催化剂的动力学反应方程。通过对动力学方程Langmuir-Hinshelwood中不同材料的光催化反应速率常数k与吸附常数K的比较,讨论了几种形貌的TiO2微球的光催化反应难易程度。
余明[6](2020)在《负载TiO2纳米纤维集合体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纳米TiO2因其绿色环保、价格便宜以及具有优异的光催化活性,被广泛的应用于污水处理、杀菌消毒、防雾自清洁等领域。但TiO2纳米晶粉体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团聚,同时由于纳米粒子尺寸小,导致使用后不可回收,容易造成二次污染。静电纺丝作为目前唯一能连续制备纳米纤维的方法,其制备的纳米纤维因其长径比高和比表面积大,一方面能够很好的解决TiO2纳米晶粉体易团聚问题,同时能够为TiO2的光催化反应提供较多的活性位点,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首先,本文采用溶胶-凝胶法,通过调节煅烧温度(550750℃)成功制备了不同锐钛矿/金红石比例的混晶TiO2纳米晶粉体,SEM结果表明,该纳米晶粉体的微观形貌为圆球形。随着煅烧温度的增加,锐钛矿逐渐向金红石转变,550℃下制备的TiO2纳米晶粉体为纯锐钛矿型,750℃下制备的为纯金红石型,600、650、675和700℃下制备的均为混晶结构的TiO2纳米晶粉体。同时,随着温度的升高,纳米晶粉体的晶粒尺寸不断增大。以质量分数12%的PAN为载体,采用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为模型,研究了不同混晶比例TiO2纳米晶粉体的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质量分数为1%的TiO2(650℃)/PAN亚微米纤维膜表现出最佳的光催化活性,100mg的该样品在500W紫外灯的照射下,210min后对100ml 5mg/L的罗丹明B溶液的降解率高达95.6%,此温度下锐钛矿和金红石的含量占比为75%:25%。其次,在静电纺TiO2/PAN亚微米纤维膜中,亚微米纤维的平均直径随着TiO2质量分数的增加而不断减小,从纯PAN的241.5nm减小到TiO2质量分数为5%的153.3nm。通过对不同质量分数的TiO2/PAN亚微米纤维膜的光催化活性测试得出,当TiO2质量分数为3%时,在紫外光照射150min后对罗丹明B的降解率高达99.9%,表现出良好的光催化活性。采用改良的振荡法对不同质量分数TiO2/PAN亚微米纤维膜进行抗菌性能测试得出,当TiO2质量分数为3%时,在3000±5 Lux的日光灯照射下培养18h后,其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分别为93.17%和92.85%。采用罗丹明B溶液和亚甲基蓝溶液对质量分数为3%的TiO2/PAN亚微米纤维膜的自清洁性能进行直观评价发现,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罗丹明B溶液和亚甲基蓝溶液的颜色逐渐变淡到最后褪去。最后,采用静电纺丝技术成功制备了亚微米纤维/棉混纺纱和包芯纱。通过对两种纱线的力学性能测试得出,混纺纱的强力和伸长率相对于纯棉纱几乎没有变化,而包芯纱的强力和伸长率均有了明显的提高。另外,抗菌测试结果表明,包覆1次的包芯纱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分别为62.70%和56.80%,而混纺纱对两种细菌的抑菌率仅有15.08%和14.50%。为了进一步提高包芯纱的抗菌性能,通过控制包覆次数来增加亚微米纤维/棉包芯纱的厚度。结果表明,随着厚度的增加,包芯纱的强力和伸长率均变大,其平均强力由纯棉纱的250.0cN增加到包覆10次的411.6cN,平均伸长率由13.9%增加到16.6%。抗菌测试结果发现,当包覆10次后,亚微米纤维/棉包芯纱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达87.97%和85.80%。最后,光催化测试结果表明,100mg的该复合纱线在500W紫外灯的照射下,150min后对100ml 5mg/L的罗丹明B溶液的降解率达85.7%,说明亚微米纤维/棉包芯纱具有较好的自清洁效果。
石美琪[7](2019)在《二维Ti3C2掺杂TiO2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染料废水导致的环境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些有色废水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来源,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传统的处理方法如物理吸附、化学氧化、生物降解等虽然能够去除染料,但是成本较高、容易造成二次污染,产生的不稳定代谢物中间体会对人类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光催化降解技术是利用光子能量,通过合适的光催化剂,使化学反应在更为温和的条件下发生,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绿色降解技术。TiO2作为一种半导体光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光催化活性、优异的化学稳定性和环境友好性,已经广泛的应用于环境修复、水分解、人工光合作用等领域。但是基于TiO2的光催化工艺存在两个缺点,一方面是TiO2存在较大的带隙和光生载流子的快速复合问题;另一方面,常用的纳米颗粒型TiO2具有易团聚和比表面积小的缺点,使其光催化活性不能充分发挥,并且TiO2纳米颗粒不易从染料废水中分离回收。因此,制备出一种具有高光催化活性和可回收性的新型TiO2基功能材料将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研究意义。静电纺丝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生产一维纳米材料的方式,具有成本低、应用范围广和操作简单的特点,制备出的纳米纤维具有比表面积大、长径比大和孔隙率高的优点;因此运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一维无机TiO2纳米纤维,可以促进电荷转移,提升光催化活性。新型二维材料-MXene具有独特的结构和优异的导电性,而Ti3C2作为研究得最为广泛的MXene,被认为是制备TiO2基导电复合材料的良好平台,可以延长电子-空穴对的寿命,调节带隙。因此,本课题将二维Ti3C2掺杂进无机TiO2纳米纤维中,探究掺杂纳米纤维膜的结构特征与光催化性能。本课题采用溶胶-凝胶法与静电纺丝技术相结合制备无机TiO2纳米纤维膜;再采用化学液相刻蚀法,用HCl/LiF刻蚀Ti3AlC2得到二维Ti3C2;将少于1wt%的二维Ti3C2掺杂进TiO2前驱体溶液,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出不同掺杂含量的Ti3C2@TiO2纳米纤维膜。本实验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对掺杂前后的纳米纤维膜的微观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材料的元素价态进行分析,通过强力拉伸仪对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表征。本实验纳米纤维膜的紫外光催化性能用10 mg/L的亚甲基蓝(MB)和罗丹明B(RhB)的降解速率来表征。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掺杂含量的Ti3C2@TiO2纳米纤维膜降解不同的染料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在二维Ti3C2掺杂12 mg(0.8 wt%)时达到最佳的光催化活性,并且二维Ti3C2掺杂后的纳米纤维膜较TiO2纳米纤维膜光催化效率有了明显的提升。说明二维Ti3C2能与TiO2纳米纤维形成良好的界面异质结构,构筑优异的导电网络,有利于光电子的传输。此外,Ti3C2@TiO2纳米纤维膜降解染料的出色循环使用性能展现出其在污水处理应用方面广阔的前景。
许超[8](2019)在《基于微混合技术的可见光响应TiO2光阳极的制备及其光电化学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基于TiO2半导体特殊的光电化学性能,其有望成为绿色、环保的新型金属防腐技术中最为重要的光阳极材料。但是,TiO2存在可见光利用率低、光量子效率不高等限制其实际应用的问题。此外,由于传统混合方式在快速沉淀体系中难以有效调控均相化学过程,导致碱性液相环境制备有序TiO2薄膜至今仍无法实现。基于上述考虑,本论文提出使用微混合设备辅助在碱性液相环境下制备出形貌可控的TiO2薄膜光阳极,并通过沉淀剂对产物进行选择性原位掺杂改性。通过数值模拟及实验测试深入研究了制备条件和掺杂对TiO2薄膜光阳极光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基于自行设计并制造的多孔分散微结构混合器,对液-液快速沉淀体系进行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微混合器可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对液-液反应物的高效混合并有效抑制反应混合液中的均相化学反应,反应物流量、分散介质尺寸等对一次粒子的平均粒径及粒度分布有显着影响。2、以微混合技术为背景,设计出一种在低温、碱性环境中高效合成有序锐钛矿纳米TiO2薄膜的新工艺。实验发现,通过调节微观混合及液相沉积参数,产物的表面形貌可得到有效调控。当微观混合质量流率、沉积时间、温度分别为0.60 m/s、50 min、80℃C时,制得的TiO2薄膜质量最佳。3、通过调整N源浓度,制备出不同N掺杂物含量的Ti02薄膜光阳极。结果表明,N已进入TiO2晶格并拓展了 TiO2的可见光响应区间,CO(NH2)2浓度对薄膜生长效率和N掺杂能力有显着影响。N-TiO2光阳极具有优良的可见光诱导光电化学活性,在可见光照射下能对金属起到有效的光生阴极保护作用。4、使用A1(NO3)3和FeC13分别作为Al源和Fe源,制备出N/Al、N/Fe共掺杂TiO2薄膜光阳极。A13+、Fe3+进入TiO2晶格并取代Ti4+的位置,N/Al、N/Fe共掺杂协同作用抑制了薄膜晶粒长大,提高了 TiO2光阳极的可见光响应活性和光量子效率,并抑制光生电子与价带中光生空穴的复合。
陈佰岩[9](2019)在《光催化混凝土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催化混凝土作为一种重要的绿色混凝土一直备受瞩目,将光催化技术应用于混凝土材料中,开发出环境友好且能广泛应用的建筑材料,通过光照等自然条件发生光催化反应可改善空气质量和生活环境。在水灰比为0.43情况下,通过内掺法,将纳米二氧化钛掺入水泥中再搅拌制成光催化混凝土,选取纳米二氧化钛掺量0%、2%和4%、硅藻土掺量0%和3%制定平行实验方案,制备出多组100mm×100mm×1OOmm试件测试混凝土的表观密度、吸水率、软化系数、7d抗压强度、28d抗压强度和抗硫酸盐腐蚀性能;制备100mm×100mm×400mm试件采用快冻法测试混凝土的抗冻性;制备150mm×15mm×1Omm试件测试纳米二氧化钛掺量在0%到8%时混凝土的光催化性能,通过催化亚甲基蓝溶液,采用分光光度计测定亚甲基蓝溶液浓度变化量并计算光催化降解率来评定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物理性能方面,随着纳米二氧化钛掺量的增加,混凝土的吸水率下降,纳米二氧化钛掺量为4%时吸水率达到最小值4.70%;相同纳米二氧化钛掺量时,掺加3%硅藻土混凝土的吸水率低于不掺时。随着纳米二氧化钛掺量的增加,光催化混凝土的软化系数一直增加,纳米二氧化钛掺量为4%时软化系数达到最大值0.916,0%到2%增幅较大,当纳米二氧化钛掺量相同时,掺加3%硅藻土混凝土的软化系数高于不掺硅藻土时。力学性能方面,随着纳米二氧化钛掺量增加,混凝土的7d和28d抗压强度都是先升高后降低,纳米二氧化钛掺量为2%时,混凝土的7d抗压强度达到最大值32.8MPa,28d抗压强度亦达到最大值46.3MPa。当纳米二氧化钛掺量相同时,掺3%硅藻土混凝土的7d和28d抗压强度都高于不掺硅藻土时。耐久性方面,随着纳米二氧化钛掺量的增加,混凝土的质量损失率和动弹性模量变化率都是先减少后增加,即抗冻性先提高后下降;纳米二氧化钛掺量为2%时,混凝土的质量损失率达到最小值3.73%,动弹性模量变化率达到最小值24.6%。随着纳米二氧化钛掺量的增加,混凝土的抗硫酸盐腐蚀性先提高后下降;纳米二氧化钛掺量为2%时,混凝土的耐腐蚀系数可达81.6%。掺加3%硅藻土时混凝土的抗冻性和抗硫酸盐腐蚀性均优于不掺硅藻土时。光催化性能方面,随着纳米二氧化钛掺量从0%到8%增加,亚甲基蓝溶液降解率变化规律基本相同,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不同时段,纳米二氧化钛掺量都在5%时达到降解率的最高点,90min时50.32%,180min时70.16%,270min时可达81.23%。纳米二氧化钛掺量为2%时,90min时降解率为17.63%,180min时降解率为35.64%,270min时降解率为48.52%,分别可达峰值时的35.04%,50.80%和59.73%,依然呈上升趋势,也有良好的光催化效果。
林辉[10](2016)在《光催化降解甲醛多功能纸基PVC壁纸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传统壁纸产品功能单一,产品附加值低。研发多功能的环保壁纸对于提高壁纸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室内墙体装饰材料行业向环保型、多功能型方向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论文对传统纸基聚氯乙烯(PVC)壁纸进行多功能改性,对PVC外层进行可见光催化改性,对PVC层进行阻燃改性,对基纸层进行防霉抗菌改性,制备具有良好阻燃性、防霉性和可见光降解甲醛性能的纸基PVC壁纸。以尿素作为氮源、钛酸四正丁酯作为钛源,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氮掺杂二氧化钛(N-TiO2)光催化剂,系统研究了 N/Ti摩尔比、溶胶干燥方法、凝胶煅烧工艺对N-Ti02光催化剂活性的影响。氮掺杂能够明显提高N-Ti02光催化剂在可见光照射下对罗丹明B(RhB)水溶液的光催化活性,最佳的N/Ti摩尔比为1:1。与传统热风干燥法相比,利用N-TiO2溶胶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在真空冷冻干燥压力为15 Pa、温度为-50℃、干燥时间为12 h的工艺条件下,制备的N-TiO2光催化剂具有光催化活性高、结晶度高、宏观粒度小、比表面积大等优点。在N-Ti02干凝胶的煅烧过程中,煅烧温度和锻烧时间对其光催化活性影响较大,最佳的N-TiO2干凝胶锻烧工艺为锻烧温度400℃、煅烧时间4 h。对N-TiO2光催化剂的表面化学环境和光吸收性能进行了物化表征。由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表明,Np出现了 400 eV和396 eV的吸收峰,分别对应于N-O-Ti键和Ti-N键中N5+价态和N3-价态的晶格氮,说明在N-TiO2光催化剂制备过程中添加尿素,可将N元素成功掺杂于TiO2晶格中。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分析显示,N-TiO2光催化剂在可见光区域具备光吸收性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可以看出,在N-TiO2光催化降解RhB的过程中,RhB的最高吸收峰在下降的同时出现了明显的蓝移现象,说明N-TiO2对RhB具有光催化氧化的降解作用。自主设计出一种可以快速检测空气中游离气体甲醛在可见光照射下降解的试验装置,建立了一种纸基PVC壁纸可见光降解气体甲醛的试验方法。将N-TiO2光催化剂负载在纸基PVC壁纸表面,系统研究N-Ti02光催化剂制备工艺中N/Ti摩尔比、溶胶干燥工艺、凝胶的煅烧温度和时间对纸基PVC壁纸可见光降解甲醛的光催化活性的影响;当N/Ti摩尔比为1:1,溶胶干燥方式为真空冷冻干燥,凝胶400℃锻烧4 h,壁纸具有良好的可见光降解甲醛的性能;测试仓内气体甲醛降解率在12 h后达到65.22%。将无机阻燃剂加入到PVC浆料中,使用磷酸三甲苯酯(TCP)作为PVC增塑剂替换传统的邻苯二甲酸二辛酯,制备纸基PVC壁纸并研究其阻燃性能。结果表明,单独添加无机阻燃剂2ZnO·3B2O3·3.5H20(ZB-2335)或单独使用增塑剂TCP可一定程度增加壁纸的阻燃效果。以TCP为增塑剂,添加5%的ZB-2335,壁纸的阻燃性、热稳定性和消烟性能明显提高,并且增强了纸基PVC壁纸的横、纵向湿抗张强度,TCP与ZB-2335具有阻燃协同效应;与传统纸基PVC壁纸相比,改性后的纸基PVC壁纸的极限氧指数提高了 51.2%,达到32.5,阻燃性能达到国家标准《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GB 8624-2012)中B1级标准。对无机阻燃剂、PVC增塑剂和纸基PVC壁纸进行了热失重表征。热重分析表明,采用TCP作为PVC增塑剂,在小于307℃的范围内纸基PVC壁纸可保持较好的热稳定性;ZB-2335的初始分解温度为300℃,在大于300的范围内,阻燃型纸基PVC壁纸的热分解速率始终小于传统的纸基PVC壁纸,说明ZB-2335的热分解提高了材料的阻燃型和热稳定性;在300℃之后ZB-2335加速热解,释放出水蒸汽,其分解产物ZnCl2和B2O附着在PVC表面,抑制可燃性气体的产生,从而减缓材料的燃烧速度,最终达到提高PVC壁纸的阻燃性和热稳定性的目的。以壳聚糖/冰醋酸混合溶液为载体,三聚磷酸钠水溶液为交联剂,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载有防霉抗菌药物的壳聚糖微球,研究纸基PVC壁纸上载药壳聚糖微球的防霉效果。通过离子交联法将氟化钠载于壳聚糖微球上,可使氟化钠与壳聚糖微球具备防霉协同效应,氟化钠、三聚磷酸钠与壳聚糖的最佳质量比为2:7:28;在PVC壁纸的基纸上喷涂壳聚糖/氟化钠微球乳液,制备防霉型PVC壁纸,防霉指标达到国家标准《纺织品防霉性能评价》(GB/T 24346-2009)中防霉0级标准,对黑曲霉的防霉面积达到100%。对载药壳聚糖微球的表面形貌、粒度分布大小和化学键变化进行了物化表征。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得出,壳聚糖/氟化钠混合物呈现出微球形态;激光粒度仪的测定结果表明,壳聚糖/氟化钠微球的粒度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615 nm;由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可知,氟化钠与壳聚糖在三聚磷酸钠的作用下以物理交联的方式形成壳聚糖/氟化钠微球,壳聚糖/氟化钠微球比氟化钠粉末更容易附着在PVC壁纸的基纸上,可提高氟化钠在PVC壁纸上的留着率,从而提高了纸基PVC壁纸的防霉性能。
二、锐钛矿结构TiO_2/glass膜光催化作用的研究Ⅱ——氘灯照射下亚甲基兰光催化分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锐钛矿结构TiO_2/glass膜光催化作用的研究Ⅱ——氘灯照射下亚甲基兰光催化分解(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有机废水处理的电纺PAN/TiO2取向纤维膜制备与性能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静电纺丝技术与光催化技术概述 |
1.2.1 静电纺丝技术概述 |
1.2.2 光催化技术概述 |
1.3 静电纺丝技术与光催化技术在水处理领域研究现状 |
1.3.1 静电纺丝技术在水处理领域研究现状 |
1.3.2 光催化技术在水处理领域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总结 |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与主要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取向纤维膜表征方法构建与制备工艺探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2.2 实验方法 |
2.2.3 表征方法构建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纺丝电压对取向纤维膜的影响探究 |
2.3.2 滚筒转速对取向纤维膜的影响探究 |
2.3.3 溶液浓度对取向纤维膜的影响探究 |
2.3.4 喷头直径对取向纤维膜的影响探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PAN/TiO_2 取向纤维膜制备与表征分析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3.2.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PAN/TiO_2取向纤维膜制备与表面形貌探究 |
3.3.2 PAN/TiO_2取向纤维膜热稳定性探究 |
3.3.3 PAN/TiO_2取向纤维膜光催化效应临界波长计算 |
3.3.4 PAN/TiO_2取向纤维膜红外光谱分析 |
3.3.5 PAN/TiO_2取向纤维膜亲水性探究 |
3.3.6 PAN/TiO_2取向纤维膜比表面积与孔径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PAN/Ti O_2 取向纤维膜吸附与催化性能探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4.2.2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PAN/TiO_2取向纤维膜吸附特性探究 |
4.3.2 PAN/TiO_2取向纤维膜催化特性探究 |
4.3.3 PAN/TiO_2取向纤维膜吸附-催化选择性探究 |
4.3.4 PAN/TiO_2取向纤维膜吸附-催化稳定性探究 |
4.3.5 PAN/TiO_2取向纤维膜催化机理探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不同液体环境对PAN/TiO_2取向纤维膜吸附与催化性能影响探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5.2.2 实验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酸碱度对PAN/TiO_2取向纤维膜吸附与催化性能影响探究 |
5.3.2 离子强度对PAN/TiO_2取向纤维膜吸附与催化性能影响探究 |
5.3.3 离子种类对PAN/TiO_2取向纤维膜吸附与催化性能影响探究 |
5.3.4 含醇液体对PAN/TiO_2取向纤维膜吸附与催化性能影响探究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TiO2/伊利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二氧化钛光催化概述 |
1.2.1 TiO_2晶体结构 |
1.2.2 TiO_2光催化机理 |
1.2.3 TiO_2在光催化中的应用 |
1.3 纳米二氧化钛的制备 |
1.3.1 物理法 |
1.3.2 化学法 |
1.4 纳米二氧化钛的改性研究 |
1.4.1 离子掺杂 |
1.4.2 纳米二氧化钛固载化 |
1.5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二氧化钛纳米溶胶液的制备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主要原料及仪器 |
2.2.2 纳米二氧化钛溶胶液的制备 |
2.2.3 二氧化钛纳米溶胶液的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加水量对TiO_2纳米溶胶液的影响 |
2.3.2 冰乙酸对纳米TiO_2溶胶液的影响 |
2.3.3 硝酸对TiO_2纳米溶胶液的影响 |
2.3.4 乙醇对TiO_2纳米溶胶液的影响 |
2.3.5 纳米TiO_2粉体的表征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三章 TiO_2/伊利石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主要原料及仪器 |
3.2.2 二氧化钛/伊利石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 |
3.2.3 二氧化钛/伊利石复合光催化材料的表征 |
3.2.4 二氧化钛/伊利石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性能测试 |
3.2.5 TiO_2/伊利石复合材料的稳定性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伊利石原料分析 |
3.3.2 伊利石负载量对TiO_2/伊利石复合光催化剂的影响 |
3.3.3 煅烧温度对TiO_2/伊利石复合光催化剂的影响 |
3.3.4 煅烧时间对TiO_2/伊利石复合光催化剂的影响 |
3.3.5 催化剂用量对催化效果的影响 |
3.3.6 亚甲基蓝浓度对催化效果的影响 |
3.3.7 TiO_2/伊利石复合光催化剂的形貌表征 |
3.3.8 TiO_2/伊利石复合光催化剂的稳定性能研究 |
3.3.9 TiO_2/伊利石复合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机理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四章 Cu~(2+)掺杂TiO_2/伊利石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主要原料及仪器 |
4.2.2 Cu~(2+)掺杂TiO_2/伊利石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 |
4.2.3 Cu~(2+)掺杂TiO_2/伊利石复合光催化材料的表征 |
4.2.4 Cu~(2+)掺杂TiO_2/伊利石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性能测试 |
4.2.5 Cu~(2+)掺杂TiO_2/伊利石复合材料的稳定性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铜掺杂量对复合光催化剂的影响 |
4.3.2 煅烧温度对复合光催化剂的影响 |
4.3.3 煅烧时间对复合光催化剂的影响 |
4.3.4 催化剂用量对催化效果的影响 |
4.3.5 亚甲基蓝浓度对催化效果的影响 |
4.3.6 Cu~(2+)掺杂TiO_2/伊利石复合光催化剂的形貌表征 |
4.3.7 Cu~(2+)掺杂TiO_2/伊利石复合光催化剂的稳定性能研究 |
4.3.8 Cu~(2+)掺杂TiO_2/伊利石复合光催化剂与P25 的光催化性能对比 |
4.3.9 Cu~(2+)掺杂TiO_2/伊利石复合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机理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说明 |
致谢 |
(3)Cu2+/ZnO/TiO2复合光催化剂处理油田废水中有机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油田废水的形成和水质特点 |
1.1.2 油田废水对环境的影响 |
1.1.3 油田废水的处理现状 |
1.2 光催化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
1.2.1 光催化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
1.2.2 光催化材料的研究进展 |
1.2.3 二氧化钛光催化剂的改性研究 |
1.2.4 新型复合二氧化钛光催化剂的研究 |
1.3 研究的思路及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实验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药剂 |
2.1.2 实验仪器 |
2.2 复合光催化剂制备 |
2.2.1制备纯TiO_2 |
2.2.2 制备Cu~(2+)/TiO_2复合光催化剂 |
2.2.3 制备ZnO/TiO_2复合光催化剂 |
2.2.4 制备Cu~(2+)/ZnO/TiO_2 复合光催化剂 |
2.3 实验分析方法 |
2.4 光催化实验装置改良 |
2.4.1 1号小型光催化装置 |
2.4.2 2号小型光催化装置 |
2.4.3 3号小型光催化装置 |
2.5 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实验 |
2.5.1 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实验步骤 |
2.5.2 不添加催化剂的空白对照实验: |
2.5.3 Cu~(2+)/TiO_2复合光催化剂光催化实验 |
2.5.4 ZnO/TiO_2 复合光催化剂光催化实验 |
2.5.5 Cu~(2+)/ZnO/TiO_2 复合光催化剂的正交实验 |
2.5.6 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实验结果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复合光催化剂表征 |
3.1 X射线衍射图谱分析(XRD) |
3.2 比表面积分析测试(BET) |
3.3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
3.4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3.5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UV-vis) |
3.6 热重-差热分析(TGA)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型Cu~(2+)/ZnO/TiO_2 光催化性能评价及最佳反应条件探究 |
4.1 复合光催化剂光催化性能评价 |
4.1.1 紫外漫反射分析 |
4.1.2 光催化动力学研究 |
4.1.3 重复使用活性探究 |
4.2 最佳光催化反应条件探究 |
4.2.1 不同反应pH对降解效率的影响 |
4.2.2 不同反应温度对降解效率的影响 |
4.2.3 不同初始浓度对降解效率的影响 |
4.2.4 不同催化剂用量对降解效率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型Cu~(2+)/ZnO/TiO_2 处理典型有机物及实际油田废水 |
5.1 新型Cu~(2+)/ZnO/TiO_2 降解苯胺 |
5.2 新型Cu~(2+)/ZnO/TiO_2 降解乙醇 |
5.3 新型Cu~(2+)/ZnO/TiO_2 光催化降解实际油田废水中的苯系物 |
5.3.1 新型Cu~(2+)/ZnO/TiO_2 降解实际油田废水中的苯 |
5.3.2 新型Cu~(2+)/ZnO/TiO_2 降解实际油田废水中的甲苯 |
5.3.3 新型Cu~(2+)/ZnO/TiO_2 降解实际油田废水中的二甲苯 |
5.4 新型Cu~(2+)/ZnO/TiO_2 降解实际油田废水中COD |
5.5 光催化机理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发表学术论文 |
参与科研项目 |
致谢 |
(4)TiO2光催化涂层的制备及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光催化纳米二氧化钛 |
1.2.1 纳米二氧化钛结构及光催化机理 |
1.2.2 纳米二氧化钛涂层的制备 |
1.3 光催化水泥基材料 |
1.3.1 材料制备 |
1.3.2 材料的光催化性能 |
1.3.3 TiO_2对水泥性能的影响 |
1.3.4 光催化性能评价 |
1.4 存在问题 |
1.5 研究方案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2.1 实验试剂、材料及仪器 |
2.2 样品的制备 |
2.2.1 纳米TiO_2粉末制备 |
2.2.2 光催化水泥基材料的制备 |
2.3 样品的表征和性能测试 |
2.3.1 纳米TiO_2粉末表征 |
2.3.2 纳米TiO_2光催化性能测试 |
2.3.3 光催化水泥自清洁性能测试 |
第三章蒸养法制备具有锐钛矿结构的TiO_2 |
3.1 引言 |
3.2 蒸养法制备锐钛矿TiO_2的机理 |
3.3 TiO_2溶胶合成工艺参数对结晶性的影响 |
3.3.1 反应体系p H对结晶性的影响 |
3.3.2 反应原料对结晶性的影响 |
3.3.3 反应体系水量对结晶性的影响 |
3.4 蒸养工艺参数对结晶性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适用于水泥基材料表面的锐钛矿TiO_2制备 |
4.1 引言 |
4.2 普通碱性环境下制备锐钛矿纳米TiO_2 |
4.2.1 反应体系p H和催化剂对结晶性的影响 |
4.2.2 反应体系水量对结晶性的影响 |
4.2.3 制备的纳米TiO_2的光催化活性 |
4.3 模拟水泥环境下制备锐钛矿纳米TiO_2 |
4.3.1 Ca(OH)_2对纳米TiO_2结晶性的影响 |
4.3.2 模拟水泥环境中制备的纳米TiO_2的光催化性 |
4.4 真实水泥环境下制备锐钛矿纳米TiO_2 |
4.4.1 水泥孔隙溶液对纳米TiO_2结晶性的影响 |
4.4.2 真实水泥环境制备的纳米TiO_2的光催化性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光催化水泥基材料制备及性能评价 |
5.1 引言 |
5.2 光催化水泥基材料的结构表征 |
5.3 光催化水泥基材料的光催化性能 |
5.4 光催化水泥基材料的自清洁性能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5)TiO2基纳米微球材料的结构调控及其光催化降解气相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TiO_2基纳米光催化材料的反应原理 |
1.3 TiO_2 基纳米光催化材料的研究现状 |
1.3.1 形貌调控 |
1.3.2 掺杂改性 |
1.3.3 复合修饰 |
1.4 论文选题目的及意义 |
1.5 论文主要章节及内容 |
第2章 Ti O_2基纳米光催化材料的制备与表征方法 |
2.1 主要试剂及设备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2 Ti O_2基纳米光催化材料的制备方法 |
2.3 Ti O_2基纳米光催化材料的结构表征方法 |
2.4 Ti O_2基纳米光催化材料的性能表征 |
第3章 Ti O_2基微球结构的调控与光催化性能 |
3.1 前言 |
3.2 Ti O_2基微球的晶体结构 |
3.2.1 不同形貌微球的组成结构 |
3.2.2 Ti O_2基微球的显微结构 |
3.2.3 Ti O_2基微球的氮气吸脱附特性 |
3.3 Ti O_2基微球的光催化性能 |
3.3.1 Ti O_2基微球的光响应情况 |
3.3.2 Ti O_2基微球的光催化性能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掺杂Ti O_2基纳米微球结构与光催化性能 |
4.1 引言 |
4.2 N、F掺杂Ti O_2基纳米微球的结构与性能 |
4.2.1 N、F掺杂Ti O_2基纳米微球的组成结构分析 |
4.2.2 N、F掺杂Ti O_2基纳米微球的光催化性能 |
4.3 B掺杂Ti O_2基纳米微球的结构与性能 |
4.3.1 B掺杂Ti O_2基纳米微球的组成 |
4.3.2 B掺杂Ti O_2基纳米微球的光催化性能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Ti O_2基纳米微球的包覆结构与光催化性能 |
5.1 引言 |
5.2 V_2O_5@Ti O_2纳米微球的结构与性能 |
5.2.1 V_2O_5@Ti O_2纳米微球的组成与结构 |
5.2.2 V_2O_5@Ti O_2纳米微球的光催化性能 |
5.3 Ti O_2@V_2O_5纳米微球的结构与性能 |
5.3.1 Ti O_2@V_2O_5纳米微球的组成与结构 |
5.3.2 Ti O_2@V_2O_5纳米微球的光催化性能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Ti O_2基纳米微球光催化机理分析 |
6.1 引言 |
6.2 光催化氧化作用机理 |
6.2.1 微观结构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
6.2.2 催化剂面积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
6.2.3 催化剂环境因素对其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
6.3 微球结构对苯催化的反应动力学 |
6.3.1 光催化的反应动力学分析 |
6.3.2 光催化的反应动力学方程的确定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
(6)负载TiO2纳米纤维集合体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纳米TiO_2 |
1.2.1 纳米TiO_2的结构和性质 |
1.2.2 纳米TiO_2的制备方法 |
1.2.3 纳米TiO_2的光催化机理 |
1.2.4 纳米TiO_2的应用 |
1.3 静电纺丝 |
1.3.1 静电纺丝的发展 |
1.3.2 静电纺丝原理 |
1.3.3 静电纺丝的影响因素 |
1.3.4 静电纺丝的应用 |
1.4 静电纺丝技术在光催化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
1.5.1 课题研究意义 |
1.5.2 课题研究内容 |
2 混晶结构纳米TiO_2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
2.1 实验药品及主要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不同混晶比例纳米TiO_2的制备 |
2.2.2 不同混晶比例TiO_2/PAN亚微米纤维膜的制备 |
2.3 测试及表征 |
2.3.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2.3.2 扫描电镜形貌分析(SEM) |
2.3.3 热重分析(TG) |
2.3.4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2.3.5 紫外-可见光光谱分析(UV-vis) |
2.3.6 光催化性能测试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X射线衍射分析 |
2.4.2 扫描电镜形貌分析 |
2.4.3 热重分析 |
2.4.4 红外光谱分析 |
2.4.5 光催化性能分析 |
2.4.6 光催化动力学研究 |
2.4.7 光催化机理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静电纺TiO_2/PAN亚微米纤维膜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
3.1 实验药品及主要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不同质量分数TiO_2/PAN纺丝液的配制 |
3.2.2 不同质量分数TiO_2/PAN亚微米纤维的制备 |
3.3 测试及表征 |
3.3.1 溶液性质测试 |
3.3.2 扫描电镜形貌分析(SEM) |
3.3.3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3.3.4 光催化性能测试 |
3.3.5 抗菌性能测试 |
3.3.6 自清洁效果评价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不同质量分数TiO_2/PAN纺丝液的性质分析 |
3.4.2 不同质量分数TiO_2对亚微米纤维直径的影响 |
3.4.3 不同质量分数TiO_2/PAN亚微米纤维膜的红外光谱分析 |
3.4.4 不同质量分数TiO_2/PAN亚微米纤维膜的光催化活性分析 |
3.4.5 静电纺TiO_2/PAN亚微米纤维膜的光催化稳定性分析 |
3.4.6 静电纺TiO_2/PAN亚微米纤维膜的抗菌性能分析 |
3.4.7 静电纺TiO_2/PAN亚微米纤维膜的光催化自清洁效果评价 |
3.5 本章小结 |
4 亚微米纤维/棉复合纱线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抗菌自清洁性能研究 |
4.1 实验药品及主要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亚微米纤维/棉混纺纱的制备 |
4.2.2 亚微米纤维/棉包芯纱的制备 |
4.3 测试及表征 |
4.3.1 扫描电镜形貌分析(SEM) |
4.3.2 力学性能测试 |
4.3.3 抗菌性能测试 |
4.3.4 光催化性能测试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亚微米纤维/棉混纺纱及包芯纱的形貌分析 |
4.4.2 亚微米纤维/棉混纺纱及包芯纱的力学性能分析 |
4.4.3 亚微米纤维/棉混纺纱及包芯纱的抗菌性能比较 |
4.4.4 不同厚度亚微米纤维/棉包芯纱的形貌分析 |
4.4.5 不同厚度亚微米纤维/棉包芯纱的力学性能分析 |
4.4.6 不同厚度亚微米纤维/棉包芯纱的抗菌性能分析 |
4.4.7 亚微米纤维/棉包芯纱的光催化活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课题总结 |
5.2 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二维Ti3C2掺杂TiO2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TiO_2 光催化剂的概述 |
1.2.1 TiO_2 的结构与性质 |
1.2.2 光催化染料降解的机理 |
1.2.3 提高TiO_2 光催化性能的方法 |
1.3 静电纺TiO_2 纳米纤维 |
1.3.1 静电纺丝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影响因素 |
1.3.2 静电纺TiO_2纳米纤维的制备 |
1.4 MXene材料概述 |
1.4.1 MXene材料简介 |
1.4.2 MXene材料的结构 |
1.4.3 MXene材料的制备 |
1.4.4 MXene材料的应用 |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Ti_3C_2@TiO_2 纳米纤维膜的制备与表征 |
2.1 前言 |
2.2 实验原料与设备 |
2.2.1 合成TiO_2 纳米纤维膜的实验原料 |
2.2.2 合成二维Ti_3C_2 的实验原料 |
2.2.3 合成Ti_3C_2@TiO_2纳米纤维膜的实验原料 |
2.2.4 实验设备 |
2.3 实验内容 |
2.3.1 TiO_2 纳米纤维膜的制备 |
2.3.2 二维Ti_3C_2 的制备 |
2.3.3 Ti_3C_2@TiO_2 纳米纤维膜的制备 |
2.4 结构表征与测试 |
2.4.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2.4.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2.4.3 X射线衍射仪(XRD) |
2.4.4 比表面积分析仪(BET) |
2.4.5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 |
2.4.6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 |
2.4.7 拉伸性能测试 |
2.4.8 光催化性能测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Ti_3C_2@TiO_2 纳米纤维膜的结构特征研究 |
3.1 引言 |
3.2 形貌与结构分析 |
3.2.1 TiO_2 纳米纤维膜的形貌表征 |
3.2.2 Ti_3C_2 含量对纤维膜形貌结构的影响 |
3.3 晶相分析 |
3.3.1 TiO_2 纳米纤维膜的XRD分析 |
3.3.2 TiO_2 纳米纤维膜的TEM分析 |
3.3.3 二维Ti_3C_2的XRD分析 |
3.3.4 二维Ti_3C_2的TEM分析 |
3.3.5 Ti_3C_2@TiO_2 纳米纤维膜的XRD分析 |
3.3.6 Ti_3C_2@TiO_2 纳米纤维膜的TEM分析 |
3.4 XPS分析 |
3.5 光学性能分析 |
3.6 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 |
3.7 力学性能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Ti_3C_2@TiO_2 纳米纤维膜的光催化降解性能研究 |
4.1 前言 |
4.2 光催化性能测试 |
4.2.1 染料的配制 |
4.2.2 光催化实验装置 |
4.2.3空白实验 |
4.3 Ti_3C_2@TiO_2 纳米纤维膜的光催化性能研究 |
4.3.1 Ti_3C_2@TiO_2 纳米纤维膜降解MB染料 |
4.3.2 Ti_3C_2@TiO_2 纳米纤维膜降解MB的动力学分析 |
4.3.3 Ti_3C_2@TiO_2 纳米纤维膜降解RhB染料 |
4.3.4 Ti_3C_2@TiO_2 纳米纤维膜降解RhB的动力学分析 |
4.4 Ti_3C_2@TiO_2 纳米纤维膜的循环使用性能研究 |
4.4.1 Ti_3C_2@TiO_2 纳米纤维膜降解MB的循环实验 |
4.4.2 Ti_3C_2@TiO_2 纳米纤维膜降解RhB的循环实验 |
4.5 Ti_3C_2@TiO_2 纳米纤维膜与P25 TiO_2 光催化性能对比 |
4.6 Ti_3C_2@TiO_2 纳米纤维膜的光催化降解机理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基于微混合技术的可见光响应TiO2光阳极的制备及其光电化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TiO_2半导体电极材料概述 |
1.1.1 TiO_2半导体的结构与性能 |
1.1.2 TiO_2半导体电极的光电化学效应 |
1.1.3 TiO_2半导体电极的光生阴极保护作用 |
1.2 增强TiO_2可见光响应活性的途径 |
1.2.1 非金属元素掺杂 |
1.2.2 金属阳离子掺杂 |
1.2.3 表面光敏化 |
1.3 纳米TiO_2薄膜的液相合成方法 |
1.3.1 溶胶-凝胶法 |
1.3.2 化学水浴沉积法 |
1.3.3 水热法 |
1.3.4 连续离子层吸附反应法 |
1.3.5 液相沉积法 |
1.4 微混合技术在纳米材料制备中的应用 |
1.4.1 微混合技术的特点与优势 |
1.4.2 微混合类型与设备 |
1.4.3 微观混合-沉淀模型及其数值研究方法 |
1.4.4 微混合技术在纳米薄膜材料制备中的应用 |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表征方法 |
2.1 实验试剂与材料 |
2.2 实验仪器设备 |
2.3 TiO_2半导体薄膜的表征 |
2.3.1 均相沉淀行为及形成机制 |
2.3.2 表面及断面微观形貌 |
2.3.3 结构及物相 |
2.3.4 拉曼光谱 |
2.3.5 表面润湿性能 |
2.3.6 红外吸收光谱 |
2.3.7 热重-差热曲线 |
2.3.8 X射线光电子能谱 |
2.3.9 薄膜结合力 |
2.3.10 薄膜硬度 |
2.4 光电化学性能评价 |
2.4.1 光电化学测试平台的搭建 |
2.4.2 光电流谱测试 |
2.4.3 开路电位测试 |
2.4.4 极化曲线测试 |
2.4.5 电化学阻抗谱测试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微结构混合装置的制备及其原位混合-反应理论与实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多孔分散微混合器混合效率的数值模拟 |
3.2.1 多孔分散微结构混合器的几何模型 |
3.2.2 数值方法 |
3.2.3 模拟结果与讨论 |
3.3 多孔分散微结构混合器内反应过程的实验研究 |
3.3.1 实验设备及方法 |
3.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基于微混合技术的碱性环境制备纳米TiO_2薄膜的实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基于微混合技术的TiO_2薄膜的制备与表征 |
4.2.1 制备方法 |
4.2.2 TiO_2薄膜的微观形貌分析 |
4.2.3 TiO_2薄膜的润湿性能分析 |
4.2.4 TiO_2薄膜的物相分析 |
4.2.5 TiO_2薄膜的化学成分分析 |
4.2.6 TiO_2薄膜的力学性能 |
4.3 制备参数对TiO_2薄膜产物的影响 |
4.3.1 微混合流量对薄膜形貌的影响 |
4.3.2 沉积时间对薄膜形貌的影响 |
4.3.3 沉积温度对薄膜形貌的影响 |
4.3.4 煅烧对薄膜形貌的影响 |
4.4 基于微混合技术的TiO_2薄膜生长机理分析 |
4.4.1 碱性环境中均相化学行为 |
4.4.2 基于微混合技术的薄膜生长机理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N掺杂锐钛矿纳米TiO_2薄膜及其可见光诱导光电化学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N掺杂TiO_2光阳极的制备与表征 |
5.2.1 不同N含量TiO_2光阳极的制备 |
5.2.2 N-TiO_2光阳极物相分析 |
5.2.3 N-TiO_2光阳极表面形貌分析 |
5.2.4 N-TiO_2光阳极表面化学成分分析 |
5.2.5 热处理对N-TiO_2光阳极化学组分的影响 |
5.3 可见光响应N-TiO_2光阳极的光电化学性能 |
5.3.1 光电流谱分析 |
5.3.2 OCP分析 |
5.3.3 极化曲线分析 |
5.3.4 EIS分析 |
5.3.5 薄膜制备参数对光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5.3.6 热处理对N-TiO_2光阳极光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5.4 N-TiO_2光阳极的可见光响应及光生阴极保护机制 |
5.4.1 可见光响应机制 |
5.4.2 光电化学效应及光生阴极保护机制 |
5.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N/Al、N/Fe-TiO_2光电极的制备及其可见光诱导光电化学性能研究 |
6.1 引言 |
6.2 N/Al、N/Fe共掺杂TiO_2光阳极的制备与表征 |
6.2.1 N/Al、N/Fe-TiO_2光阳极的制备 |
6.2.2 N/Al、N/Fe-TiO_2光阳极物相分析 |
6.2.3 N/Al、N/Fe-TiO_2光阳极表面形貌分析 |
6.2.4 N/Al、N/Fe-TiO_2光阳极表面化学成分分析 |
6.3 N/Al、N/Fe共掺杂TiO_2光阳极的光电化学性能 |
6.3.1 光电流谱分析 |
6.3.2 OCP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总结 |
7.1 主要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光催化混凝土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基本概念 |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1 国内发展现状 |
1.3.2 国外发展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2 实验 |
2.1 原材料的选取 |
2.1.1 水泥 |
2.1.2 细集料 |
2.1.3 粗骨料 |
2.1.4 外加剂 |
2.1.5 纳米二氧化钛 |
2.1.6 水 |
2.1.7 硅藻土 |
2.1.8 亚甲基蓝指示剂 |
2.2 试件制作 |
2.2.1 混凝土试件类型 |
2.2.2 混凝土制作过程 |
2.3 性能测试方法 |
2.3.1 物理性能测试方法 |
2.3.2 力学性能测试方法 |
2.3.3 耐久性测试方法 |
2.3.4 光催化性能测试方法 |
3 光催化混凝土制备研究 |
3.1 实验方案 |
3.2 配合比计算 |
3.3 制备方法选择 |
3.4 和易性分析 |
4 光催化混凝土性能研究 |
4.1 光催化混凝土的物理性能 |
4.1.1 光催化混凝土的表观密度 |
4.1.2 光催化混凝土的吸水率 |
4.1.3 光催化混凝土的软化系数 |
4.2 光催化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
4.2.1 光催化混凝土的7d抗压强度 |
4.2.2 光催化混凝土的28d抗压强度 |
4.3 光催化混凝土的耐久性 |
4.3.1 光催化混凝土的抗冻性 |
4.3.2 光催化混凝土的抗硫酸盐侵蚀性能 |
4.4 光催化性能 |
4.4.1 光催化反应原理 |
4.4.2 光催化性能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光催化降解甲醛多功能纸基PVC壁纸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2 壁纸光催化改性的研究状况 |
1.3 壁纸阻燃改性的研究状况 |
1.4 壁纸防霉改性的研究状况 |
1.5 项目来源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N-TIO_2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仪器设备 |
2.2.3 试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对照试验中罗丹明B溶液的稳定性分析 |
2.3.2 氮掺杂对N-TIO_2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的影响 |
2.3.3 煅烧温度对N-TIO_2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
2.3.4 锻烧时间对N-TIO_2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
2.3.5 溶胶干燥方法对N-TiO_2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
2.3.6 N-TiO_2可见光催化活性的稳定性评价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光催化降解甲醛纸基PVC壁纸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仪器设备 |
3.2.3 试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甲醛和二氧化碳气体稳定性分析 |
3.3.2 光催化剂氮掺杂对纸基PVC壁纸光催化降解甲醛的影响 |
3.3.3 光催化剂煅烧温度对纸基PVC壁纸光催化降解甲醛的影响 |
3.3.4 光催化剂煅烧时间对纸基PVC壁纸光催化降解甲醛的影响 |
3.3.5 溶胶干燥方法对纸基PVC壁纸光催化降解甲醛的影响 |
3.3.6 纸基PVC壁纸可见光催化活性的稳定性评价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纸基PVC壁纸阻燃性能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仪器设备 |
4.2.3 试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无机阻燃剂对纸基PVC壁纸阻燃效果的影响 |
4.3.2 PVC浆料涂布对壁纸阻燃性能的影响 |
4.3.3 PVC增塑剂对壁纸阻燃效果的影响 |
4.3.4 阻燃纸基PVC壁纸热失重分析 |
4.3.5 阻燃纸基PVC壁纸燃烧性能分析 |
4.3.6 阻燃纸基PVC壁纸力学性能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纸基PVC壁纸防霉性能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材料 |
5.2.2 试验仪器设备 |
5.2.3 试验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防霉抗菌药物类型对纸基PVC壁纸防霉效果的影响 |
5.3.2 壳聚糖与氟化钠协同防霉效果分析 |
5.3.3 壳聚糖浓度对纸基PVC壁纸防霉效果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一、论文的主要结论 |
二、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三、对未来研究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锐钛矿结构TiO_2/glass膜光催化作用的研究Ⅱ——氘灯照射下亚甲基兰光催化分解(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有机废水处理的电纺PAN/TiO2取向纤维膜制备与性能探究[D]. 史磊. 广东工业大学, 2021
- [2]TiO2/伊利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D]. 金秀颖. 延边大学, 2021(02)
- [3]Cu2+/ZnO/TiO2复合光催化剂处理油田废水中有机物研究[D]. 李佳星. 西北大学, 2020(02)
- [4]TiO2光催化涂层的制备及性能评价[D]. 陈悦. 东南大学, 2020(01)
- [5]TiO2基纳米微球材料的结构调控及其光催化降解气相苯的研究[D]. 张超.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1)
- [6]负载TiO2纳米纤维集合体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D]. 余明. 东华大学, 2020(01)
- [7]二维Ti3C2掺杂TiO2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D]. 石美琪. 东华大学, 2019(03)
- [8]基于微混合技术的可见光响应TiO2光阳极的制备及其光电化学性能研究[D]. 许超. 厦门大学, 2019(07)
- [9]光催化混凝土制备与性能研究[D]. 陈佰岩.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10]光催化降解甲醛多功能纸基PVC壁纸的研究[D]. 林辉. 福建农林大学, 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