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opper Production at Shanghai Smelter will continue in 2001(论文文献综述)
罗晨昊[1](2019)在《上市公司关联交易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与应对 ——基于RH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华泽钴镍为例》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上市企业的数量日益增加,证券市场也随之变得更加复杂。面对市场的复杂化,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愈来愈大。为了应对市场上的竞争压力,许多企业通过纵向合并、横向合并等方式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通过合作它们形成关联方,而它们之间的交易称为关联交易。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有助于减少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的资源配置能力以及工作效率,从而提升集团整体竞争力。但是关联交易也可能导致管理层利用其粉饰财务报表、降低整个集团税负等舞弊现象。因此,不合规的关联交易不仅导致中小股东的经济损失,同时还影响了证券市场的秩序,危害资本市场。由于关联交易复杂性和隐蔽性的特点以及外部监管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风险增大。会计师事务所在实施上市企业关联交易审计时,需要对企业关联交易重大错报作出相应的风险评估并采取应对措施。注册会计师对关联交易重大错报风险进行有效评估,有助于其在关联交易审计过程中把控各个风险点。在评估风险时,注册会计师不仅要对企业内部环境进行评估,还要对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等外部因素进行分析。注册会计师根据评估结果设定相应的审计程序,可对关联交易进行有效的防范,降低审计失败的可能性。因此,若要减少关联交易的舞弊现象,增强会计师事务所对于关联交易的把控力度是一条必经之路。本文通过对RH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华泽钴镍这一案例进行分析,将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际案例结合起来研究,从而提出对于关联交易审计的建议。本文通过五章内容对整个审计失败案例进行全面剖析。第一章是引言,介绍了关联交易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与应对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同时在对关联交易重大错报风险相关文献进行整理的基础上,阐明了本文的分析逻辑,并搭建了本案例的研究框架。第二章阐述了关联交易重大错报风险的相关概念以及研究本案例的理论基础,为下文审计失败案例分析做好铺垫。第三章是对RH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华泽钴镍关联交易重大错报风险案例的介绍,首先是介绍华泽钴镍的基本情况以及其关联交易的具体事实,其次是介绍RH会计师事务所基本情况以及其审计失败的相关表现,最后是介绍RH会计师事务所面对关联交易重大错报风险时评估以及应对的过程。第四章是分析RH会计师事务所关联交易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以及应对的不足之处,首先分别从财务报表层次评估以及认定层次评估提出相应的不足之处,然后对于关联交易重大错报风险应对提出两个方面的不足之处。第五章是在前几章的基础下提出加强会计师事务所关联交易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以及应对的建议。通过对该案例的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关联交易审计难度较大,因此在审计过程当中我们需要对关联交易重大错报风险进行有效评估以及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方面,会计师事务所需要从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两方面进行评估,不仅要对被审计单位所处的环境进行详细分析,还需要加强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控制等。关联交易重大错报风险应对方面,会计师事务所需要加强关联交易的审计目标、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以及设计并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审计程序。本文在对RH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案例进行详细剖析的基础上,重点分析RH会计师事务所在关联交易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以及应对的不足,首先,运用PEST和波特五力模型分析华泽钴镍宏观环境以及行业环境重大错报风险水平。然后,结合财务指标分析华泽钴镍经营风险水平。本文从财务和非财务角度对本次关联交易审计的不足进行重点研究,有助于加强会计师事务所对于关联交易重大错报风险的防范。
孔颖琳[2](2019)在《难民原属国对难民接收国的国家责任构建》文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难民人数的急剧上升,随之而来带来的巨大影响令难民问题成为国际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一般来说,难民的安顿与照顾由难民的庇护国或者接收国负责承担,又或者由难民专员办事处等国际组织来承担。但随着难民数量的攀升,庇护国与接收国的负担无疑也是越发巨大,这无疑会给庇护国与接收国的经济、文化甚至环境方面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这样的代价令许多国家对于接收难民持有非常保守甚至排斥的态度,令难民问题雪上加霜,导致了国际难民保护法律的目标与现实实施上的巨大差异。难民保护失效的其中一个主要根源,在于现有国际难民保护法的缺陷与局限,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目前的国际难民保护法中缺乏对难民原属国国家责任的调整。在难民保护体系中,理论上应该由三个不可缺少的主体构成,即难民原属国、难民以及难民的接收国。但纵观如今众多有关难民保护的国际实践,现有国际难民法规则在处理难民问题时,往往更强调对难民进行救援和保护,并没有突出和强调难民来源国因其国际不法行为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不仅如此,实际上现有的难国际难民法的制定背景的制定背景约为上世纪50年代左右,即是为了应对二战后的东欧难民潮,这无疑已经与当今难民现实有着较大的差距,导致不能完全适应当今国际难民问题的需求和发展。为平衡国际法律难民保护体系中的责任分配,维持正常的国际关系秩序,使具有过错的国家能够得到应有的责任追究,同时缓和难民接收国的负担,本文将基于借鉴现代国家责任制度理论以及跨境损害的责任制度,从难民问题的源头上进行调整,即尝试构建难民原属国对难民接收国承担国家责任的归责框架,为难民接收国向难民原属国提出承担责任诉求时提供国际法理论基础。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借鉴现代国家责任制度理论以及跨境损害的责任制度,为难民接收国引援难民原属国的国家责任搭建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即为追究原属国责任提一个基本的理论依据。这不仅能难民原属国尊重自己公民的权利,同时能对潜在的难民原属国起到一定的威胁作用,督促其采取措施预防难民产生的作用。在篇章结构上,本文首先分析目前国际难民法制度缺陷导致的问题,进而提出构建难民原属国对难民接收国国家责任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纠正国家的国际不法行为,同时有利于从源头上预防难民的产生;二可以使受害国的利益能够得到合理赔偿,调动难民接收国的接收难民的积极性;三有利于平衡国际社会主体间的权利和义务,促使各国遵守国际法规则以维持正常的国际关系秩序。第二章则是对目前学界已有的基于传统国家责任制度的对原属国责任追究方式进行了梳理,分析并指出以传统国家责任制度对调整难民原属国国家责任存在的三个困境:一是缺少直接适用的国际法渊源,二是难民问题归责的本身复杂性如难民界定、难民产生原因等等,三是传统国家责任框架对与调整难民原属国问题的局限性,如以国际不法行为存在为前提、强调过失或者故意等等。因此,本文认为可以基于传统国家责任理论中的特雷尔冶炼厂案案件的新发展,同时参考新的国家责任制度,即《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所产生的损害后果的国际责任》中的国际赔偿责任机制来解决目前难民难题。在第四章中,本文从学理上对国际赔偿责任机制的适用条件、归责模式等进行分析,同时结合了难民问题的特征,讨论将该责任制度应用在难民原属国国家责任的合理性以及适用性。最后一章中,综合前述分析观点研究,尝试提出意见构建难民原属国对难民接收国的国家责任框架,分别从适用的前提、责任的构成要件、因果关系以及免责事由等进行细化的讨论。最后,本文也留意到用国际赔偿责任构建难民原属国国家责任制度本有的局限性、负面影响以及实际操作难题,例如质疑特雷尔冶炼厂案和权利不滥用原则在难民领域中的可适用性,对难民原属国的经济稳定产生负面影响、难民接收国为得到赔偿导致物化难民等等;在操作上难题包括计算难民接收国的实际损失,在支持制度上的难题包括诉讼中的管辖权难题,执行上的制度安排和实际可操作性等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对于构建难民原属国国家责任来说都是必要的,并且有待完善。在目前难民保护机制的失效现实下,加上国际难民法完全适应当今国际难民问题的需求和发展情况下,建立难民原属国对难民接收国的国家责任不仅是必要的,同时也是有一定的理论可行性。但该制度的完全建立还需要诉讼程序以及执行程序等支持制度的完善,同时也要考虑并处理该制度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待以时日,相信随着国际法的发展以及相关理论的发展,该制度的构建条件将会逐渐具备。
陈憧[3](2016)在《中国有色金属供求平衡分析及其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有色金属生产国和消费国,但主要的有色金属消费产品在我国境内的资源分布较为贫乏,无法满足这十几年中国有色金属产业的超常发展,因此我国有色金属原材料供给依赖于海外的状况愈发严重。2003-2014年,中国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增长了2.77倍;而消费量的增幅远超过产量。期间,伦敦金属期货交易所的期铜价格增长了282%、期铝价格增长了33%、期锌价格增长了157%、期铅价格增长了308%。有色金属价格不仅仅是急速上涨,而且价格波动也极其剧烈。2003-2014年间,LME期铜、期铝、期锌、期铅的最高价和最低价相差3.44倍、0.86倍、2.85倍、3.94倍。不断上涨的原材料价格给我国有色金属产业和企业带来了极大的成本压力,也为今后中国有色金属产业的健康发展蒙上了阴影。对仍处于工业化发展时期的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依然需要有色金属产业的长期支持,中国有色金属产业对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需求是长期和具有刚性的,因此研究中国有色金属产业的发展情况是关系到未来中国可持续发展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战略性课题。本文吸收了地质学、成矿学、产业经济学、资源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以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为基本手段,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针对我国有色金属产业发展中遇到的资源约束问题、中国有色金属供需平衡问题做探讨,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1)从产业链出发,论证了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中上中下游产业的资源约束问题。(2)从工业体系出发,研究中国有色金属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关联研究。(3)从供求平衡体系出发,研究中国有色金属产业的进出口贸易情况。围绕这些问题,论文的研究工作和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中国有色金属产业资源约束的原因研究从产品工艺流程的视角看,在我国有色金属产业链条中,我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在自然条件下,无论是生产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满足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需求。在采选业、冶炼业、压延加工业和制品业四个产业链条中,采选业的资本和技术投入落后于其他三个环节,在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中是滞后的。利用投入产出法分析中国有色金属产业在工业体系中对其他产业有较强的关联作用,中国工业化推进时期,有色金属工业仍占有重要地位。我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生产是整个产业链条中最薄弱的,制约着有色金属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二、中国有色金属产业的产业价值链发展分析从经济学的视角,应用产业链理论,从供需链、价值链、企业链等角度对我国有色金属产业及资源现状进行分析,进一步得出制约中国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根本原因,中国有色金属产业链失衡、价值传递不合理等结论,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三、2015-2025年中国主要有色金属产品的供求格局的定性和定量分析通过国际上三种公认的判断工业化阶段的方法,界定未来十年内中国所处的工业化时期。并假定未来中国的工业化发展是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结合不可再生资源的最优耗竭理论对未来中国有色金属消耗进行定性判断。在定性判断的基础上,利用ARIMA模型对中国未来有色金属产品的供求状况进行定量预测。四、加快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进而提高竞争力基于中国国内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做战略规划,在此基础上,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整合产业组织,降低冶炼业在产业链中的占比,提高产业集中度,减少无序竞争,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水平。企业和政府共同推动产学研结合,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形成多层次的产品结构覆盖市场。五、中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多元化全球资源配置利用进口来源集中度和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两个指标分析中国有色金属进口的依赖程度,建议中国实行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多元化的全球配置战略,以降低对个别国家或地区,个别产品的过度依赖,从而形成中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多元化国别结构和多元化产品结构的供应链。六、再生有色金属产业降低中国有色金属产业对原矿的依赖中国有色金属产业的最大薄弱环节是上游资源供应能力无法满足国内需求,发展再生有色金属产业不仅能够提高中国有色金属产业的技术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从根本上降低中国有色金属产业对国外矿产资源进口的依赖,发展再生有色金属产业是中国有色金属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唐兴军[4](2016)在《嵌入性治理: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阈下的行业协会研究 ——以上海有色金属行业协会为个案》文中提出嵌入性治理是强调国家、行业协会与企业(市场)在坚守固有边界的同时又相互嵌入,这种嵌入既有源自国家的自主嵌入,也有因行业协会要求与依赖下的被动嵌入,二者在形式上相对分立,职能上交互嵌入的行业治理新模式。论文认为,嵌入性治理较之于传统管理模式,具有诸多优势,解决了以下几个现实问题:首先,通过政治嵌入行业协会之中,发挥行业协会在产业发展与转型、市场自律与调控中的积极作用,避免了国家直接干预行业企业的弊病,消除了国家“越俎代庖”的职能越位与错位等不和谐的市场治理方式,构建起现代柔性的市场调控手段;其次,国家通过组织、制度与利益嵌入,与行业协会建立起共生关系,消除了社会经济精英主动挑战执政党与国家权威的动力;再次,由于国家嵌入行业协会,并逐步内化到行业协会的组织肌体之中,增强了其汲取市场社会资源的能力,增加了国家社会互动的机会,夯实了执政党与政府的社会基础;最后,嵌入性治理能够更好的整合行业信息,减少信息在权力系统中传递的时间与失误,降低行政成本,有效缓冲政府与市场、社会间的摩擦。国家主要通过三种路径嵌入行业协会之中:一是制度嵌入,即国家依靠公共权力的强制手段与法律制度规训,实现对行业协会监督管理、引导规制的目标,制度嵌入的最优状态是行业协会治理的法治化;二是组织嵌入,即执政党和政府将组织植入并内化到行业协会之中,通过人员安排,组织架构、价值引领来实现对行业协会的引导与控制;三是利益嵌入,国家通过社会组织等级评估、政府购买服务等经济利益诱导,促使行业协会朝着有利于国家政策的方向发展。三种嵌入机制之间互相联结,相互增进,继而为嵌入性治理提供了坚实基础。其中,制度嵌入一方面为行业协会的存续提供了法律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增进了行业协会内部的规范化治理,促使行业协会积极有序地参与行业发展规制与自律;组织嵌入有利于行业协会的组织架构与国家—市场体系有机衔接,通过执政党与政府的组织植入,确保行业协会行动方向与国家治理的战略方向保持一致,增强行业协会的利益聚合与表达功能。更为重要的是,组织嵌入有利于夯实执政党与政府的合法性基础,增强执政党的社会利益整合功能;利益嵌入则是行业协会拓展公共空间,获取自身发展的经济资源的重要渠道。对执政党和政府而言,利益嵌入行业协会之中,有助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政策的实施与贯彻。从上海有色金属行业协会的个案研究发现,国家嵌入对行业协会的合法性地位、组织结构、社会资源的汲取产生了积极的形塑作用,国家通过制度、组织与利益等路径嵌入行业协会之中,行业协会依据自身及行业企业的利益诉求进行策略性行动。通过互动交汇,行业协会原有的自主性逻辑以反嵌入和妥协的形式纳入到国家治理中。基于资源依赖与合法性追求的动机,行业协会对行业企业和国家产生双向依赖的形态,嵌入性治理体现了权力行使过程的一种转化,即国家在社会之上行使权力转化为通过社会行使权力。但是,国家作为嵌入主体,行业协会作为嵌入客体,双方在深入和持久的互动博弈过程中,国家往往通过调适嵌入方式以试图加深对行业协会的嵌入层次和程度;而行业协会为获得合法性地位和行政性资源,不但乐于接受国家的嵌入,而且借助政府等公共权力资源对政府职能进行反嵌入,进而形成一种相互型塑、联动嵌入、协同治理的网络格局,但是双方没有边界的互嵌将导致嵌入过度,最终导致行业协会的组织趋同僵化、治理绩效低下,因此适度嵌入成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而国家适度嵌入行业协会的实现有赖于嵌入机制的优化与改善:在制度嵌入方面,建立适度的规制与宽松的制度环境,减少对行业协会内部治理的微观干预,为行业协会的发展构建良好的外部制度环境,制度供给要以制度需求为基础,防止制度供给过剩和制度网络过密。在组织嵌入方面,规范执政党与政府等国家权力机构的职能,厘清国家与社会的边界。行业协会的组织结构与部门设置要以行业发展和会员需求为导向,而不是以政府的指令或政府职能的转移为中心,避免行业协会内化为“二政府”;淡化行业协会党组织的政治职能,强化其利益整合与服务职能。在利益嵌入方面,以项目制推进行业协会治理,构建开放的利益吸纳与整合机制,同时注重提升行业协会的自主治理与行业服务能力,行业协会在参与行业治理与公共服务提供中应以服务会员企业和整个行业为中心,而不是以契合政府利益,取悦于权力部门为目标。研究还表明:嵌入性治理绩效取决于国家嵌入程度,适度的政治嵌入有助于构建良性互动的合作治理体系,过度嵌入则导致行业协会的内卷化与自主性缺失。从本原来讲,行业协会应从属于市场和社会,而不是从属于国家(或政府)。要防止国家过度的自主性扩展,需要国家行为制度化和国家权力制约化,前者依托于法治建设,后者依托于民主建设。国家的组织嵌入、利益嵌入都需要以制度嵌入为基础,改变国家以自身需求为中心吸纳整合行业利益的单向度传统管理体制,不断拓展国家与社会间的“第三领域”,构建制度化、法治化的参与机制,将组织嵌入、观念利益嵌入逐步转向制度嵌入。这就要求国家在嵌入行业协会的过程中,坚持适度原则,通过调适制度嵌入、组织嵌入和利益嵌入的方式与程度,增进治理绩效,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
金辉[5](2015)在《套期保值对基本金属冶炼行业利润影响的研究 ——以进口铜原料冶炼企业为例》文中提出我国加入WTO之后,得益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经济周期高度正相关的基本金属行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然而,随着国际宏观经济环境的急剧变化,国内外基本金属价格呈现出高频率和大幅度的波动,加剧基本金属的冶炼企业的生产经营的难度,挑战基本金属冶炼企业的盈利水平。本文以进口铜原料的铜冶炼企业为例,从我国基本金属行业(基本金属包括铜、铝、铅、锌、镍等,由于冶炼工艺的不同本文所讨论的基本金属行业不包含铝行业。)对外依存度及价格风险入手,提出通过套期保值提高价格风险管理及保持盈利水平这一课题。文章首先对基本金属的交易所的及期货合约期权合约做以介绍。在此基础上,主要从套期保值的必要性和主要方式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证。在套期保值的必要性方面,文章以铜(本文中所及相关计数据中的铜指精铜,与阴极铜(Copper Cathodes)、电解铜(Electrolytic Copper)为同一产品,其统称系为未锻扎精炼铜)冶炼为例分析了进口铜原料的计价模式,TC/RC、进口铜原料(Cu Concentrates)价格和SHFE现货铜价格的历史走势及相关性,并根据冶炼企业的可能的采购、生产和销售流程,建立每公吨铜毛利润模型,通过历史数据检验铜原料(Cu Concentrates)和SHFE现货铜价格变动对铜冶炼企业吨铜盈利能力的影响,论证原材料或产品的价格风险暴露是造成行业盈利风险的重要因素,而这些价格的风险暴露是可以通过套期保值进行管理的。在套期保值方式方面,文章通过历史数据,论证了不同情况下运用期货、期权进行套期保值的效果,同时对基差风险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期权套期保值较期货套期保值的主要区别及需要关注的要素等进行了介绍。在文章最后,对A股铜冶炼企业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未套期保值企业的问题,盈利水平受原材料,产品价格影响较大。对此,文章提出冶炼企业应运用套期保值工具规避原材料价格风险。
叶芳芳[6](2015)在《中哈跨界河流非航行利用法律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各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对水资源的非航行利用急剧增加,世界淡水资源日益匮乏,水资源的加速利用又带来了严重的水污染问题,水质的逐渐恶化又进一步加剧了水短缺问题,各国围绕跨界河流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摩擦、冲突和争端不断发生,如何公平、合理、最佳利用跨界河流水资源,缓解淡水匮乏危机,避免跨界水冲突,促进跨界河流利用与保护合作是目前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课题。中国的跨界河流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中国在这些跨界河流中多数居于上游国位置,在利用水资源上相对具有优势,易对下游国产生影响。随着沿岸各国对水资源需求量的不断增大,中国正面临着与其他沿岸国在跨界河流的利用和保护问题上的矛盾的不断激化。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之间的跨界河流问题就是一个已提上解决日程的问题。中哈跨界河流问题主要集中在两条最大的河流一一伊犁河和额尔齐斯河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上,特别是水资源的分配。中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都面临缺水和需水的现实压力,因而在对两国都意义重大的伊犁河和额尔齐斯河上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争水态势。哈萨克斯坦从独立之初就一直希望与中国解决跨界河流问题,并将该问题列为与中国对话的最重大问题。中国对中哈跨界河流的现有利用符合现有跨界河流国际法,也未对哈萨克斯坦造成明显损害,甚至中国将来对中哈跨界河流的增加利用也有充分的法理依据。中国开发利用中哈跨界河流在中国境内的河段完全是中国主权范围内的事,本应不容他人置喙,而且中国也完全可以无视各种非议,继续开发利用位于自己境内的中哈跨界河流部分。但是,哈萨克斯坦运用国际法则中的联系原则与中国进行关联博弈,它将中哈跨界河流问题同它与中国双边关系中的其他问题相联系(如能源、安全、经贸等方面的问题)。中哈两国目前以能源安全为核心的合作与两国的区域安全、政治安全以及经济安全等国家根本利益紧密相关,这些国际合作是国家战略层面的,这些利益是国家核心利益层面上的,其权重远远超过对伊犁河和额尔齐斯河水资源开发利用带来的利益。所以,中国仍需与哈萨克斯坦在跨界河流问题上进行务实合作。为了避免我国国家利益的损失,中哈跨界河流上需要一套既能维护我国的跨界水资源主权和利益,又能保持和发展与哈萨克斯坦的友好关系、并有利于促进新疆地区社会经济发,同时又与跨界河流国际条约及国际惯例相衔接的法律制度。中哈跨界河流上急需解决的问题是跨界河流水资源的分配和保护问题,特别是水资源的分配问题。但是目前,除了几条界河,中哈跨界河流利用与保护现有法律制度未对中哈之间的跨界河流的水资源分配问题做出总体安排。解决跨界河流问题的核心是跨界河流水资源分配问题,但是目前国际社会中尚没有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关于水资源及其收益的分配理论、分配规则和分配标准。国际社会目前存在着立场各不相同的五种国际水权分配理论(绝对领土主权论、绝对领土完整论、在先占用学说、有限主权论与共同利益论)。国际社会中关于跨界河流非航行利用的两个最重要的国际法律文件一一《赫尔辛基规则》与1997年《国际水道非航行使用法公约》也未对跨界河流水资源分配问题提供具体的解释条文,但它们在跨界河流的利用与保护问题上确立了一些重要的原则,如公平合理利用原则、不造成重大损害原则与国际合作原则。但是这些原则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一些缺陷,它们抽象、模糊、不确定,在解决跨界河流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实践中的问题上具有较大的局限性,难以为跨界河流的利用与保护问题提供现成的解决方案,更不能彻底解决跨界河流存在的现实问题。它们只能在沿岸国解决水资源分配利用等问题上,提供一些指导。考察各国在跨界河流利用与保护上的条约与实践,可以发现:由于跨界河流具有“自然连续”和“社会跨界”双重属性,各国在跨界河流水资源利用与保护问题上的条约实践差异很大,几乎是“一河一议”,具有难以复制性。事实上,跨界河流水文及沿岸国政治、经济、技术、文化都存在独特性,如果采用统一的分配标准和规则,会造成国家利益的缺失。所以,在中哈跨界河流问题上,中国也应根据中哈跨界河流的具体情况,在符合公认的跨界河流利用与保护一般原则的基础上,采用符合自身利益的做法。在跨界河流水资源利用与保护领域的国家实践中,主权仍旧是一个国家对跨界河流享有权利的基础,国家主权原则也仍然是国家开发利用跨界河流最主要的国际法依据。中国在跨界河流问题上,首先也必须坚持国家主权原则;其次,公平合理利用原则已成为跨界河流利用与保护领域中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原则,中国不能置这个原则于不顾,而应当重视和尊重这个原则,但要结合自身实践加以运用。再者,中国在跨界河流上,水量贡献大;开发利用率低;作为上游在生态环境保护、防汛减灾、节水灌溉等方面还做了很多贡献,牺牲了很多利益。因此,中国在与哈萨克斯坦解决跨界河流水资源分配、利用与保护问题时,需要强调权利义务对等原则与受益补偿原则,在制定水量分配制度的同时应纳入受益补偿制度和利益交换制度。此外,全球首个国家间跨界水资源合作法律框架性国际公约——1997年《国际水道非航行利用使用法公约》已于2014年8月生效,但公约存在重大缺陷,亦不符合中国国家利益,中国不宜加入该公约,但是也不能无视公约,而应理性对待它。
胡岳峰[7](2015)在《“银钱平行”与“银铜并行”清前期货币制度的理念与实践(1644-1795)》文中提出本文的核心内容:关注并研究了清前期中华帝国货币制度的核心理念及其实践,剖析呈现了此两者间的纠缠关系,并进一步阐述了其影响和意义所在。本文的关怀:“同情之理解,审慎之评价”该种制度。本文的意图:首先,在史实上抓大放小的弄清清前期货币制度的核心观念及其实际运行状况;其次,在前人研究成果上有所突破,从动态视角借助“市场过程”方法研究银钱比价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货币经济与文化思想、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通过“货币的毛细血管作用”阐述“平行”与“并行”不对等关系下货币制度的多重面向表现;最后,从理论方法上强调将专门史研究带回到历史学综合性研究框架脉络并统合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史研究的重要性,阐发从动态的分割流通层面而不仅是从静态均衡及供给总量层面研究货币问题的重要性。正文内容提要:首先,本文重“论”不重“述”的在详细对比分析前人论述异同、参考近人前沿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详实的史料分析、论证了:在货币金融史的意义范畴内,清前期货币制度的核心是一种以理想上的银钱平行——实际上的银铜并行为代表的向近代白银核心型体系转变而不得的复本位制度。是并行而不是平行,是银(银两、银元)铜(铜钱)而不仅是银(银两)钱(制钱),是将之与西方同时期其它货币制度区分开来的关键点,也是我们进一步认识清前期货币体系实际运行状况的切入点。该制度以银一钱千的比值作为名义恒定值衡量部分物价及经济运行的平稳化程度,依托较为严格的制钱铸造、发行制度,通过制钱的外生供给间接锁定和控制白银存、流量,同时也作一定程度上的自身调节。京局和各省局铸造出来的制钱通过搭放兵饷、俸饷,灾赈,城工、河工等工程建设度支,充当地方政府经费,给付铸局炉头匠工伙食物料,通过设立钱牙,流经钱桌、钱铺(钱庄)、当铺、盐米杂货店等兑换方式注入不同层级的市场,同时通过财政税收制度调节白银和制钱的上下并行流通来支撑帝国的经济运行。而因“集体意向性”认可所存在的私钱、伪钱、旧钱及短陌制度、票据使用也在政策弹性允许范围内为该制度补充了新的“血液”。其次,“利不自予”、“柄不众操”即是清廷货币制度建设的理论立足点,前者对应的是“与民为便”,后者对应的是“君实制之”。此两者,在理想上互为表里,相互倚重,但在时人的具体理解和表述中则有所出入。对于货币制度应该怎么去设计、政策怎么去规定、维持,君主自己与自己、自己与其下官员、前代君主与下一代君主之间都有着不同理解。究其原因,或是出于对不同理念的侧重,或是出于对同一理念的不同理解。更为重要的是,在一种既定的货币制度体系下,在不触动制度本根的情况下,不同理念和不同政策的结合往往会使得预期理想与实际影响产生不同样式的偏差甚至有所背离,这都使得有清一代的货币制度在理念和实践双层面上呈现出多种矛盾。但也恰恰是这“一团矛盾”所提供的灵活的政策实践和货币经济思想的多元支撑了该制度在接下去百年的继续运行。再次,就银钱比价的形成和调节机制而言:将以一钱多点重量为基本稳定值而有所上下波动的实际制钱等同顺治一厘字重一钱钱同时和值银一厘挂钩,既解决了从计量到计数的不平衡,同时也参考了市场铜的时价。因此,银一钱千的比价是其来有自的。在清前期货币体系的实际运行中,存在的是以市场为主导的格雷欣法则(买方)和受政府政策制约(背后有“以民为本”的政治文化观念支撑)的逆格雷欣法则(卖方)这一双重现象,这样的情况使得白银和制钱即便是流通速度加快,市场比价和银钱比值差距拉大,也不可能出现一方被另一方完全排斥而将当时的复本位币制变为单本位的情况。正是由于清前期这样一种极其特殊但又有一定合理性的货币制度存在,使其丧失了任何走向市场调节及本身制度创新的可能性。在制度的实际运行中,政府既又不能取代市场操作,又无法独当一面,在为稳定银钱比价苦苦操劳的时候还得同时应对私铸私销问题,这样的情况是极为无奈的。本文在理论和事实双层面上证明了在当时既有货币制度条件下,不存在一种能够同时满足既不与现行法规冲突也不与既有制度矛盾且能同时稳定银钱比价、平复铜价和消除私铸私销的政策措施一一时人在此问题上“筹划尽善”、“永远遵行”的一切最美好理想在技术上全是空想。如果说我们在曾经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讨论上多多少少还能找出一些可能性来,那么在货币制度上,我们几乎看不出其具备任何能走向近现代的可能性。不管“天朝”是崩溃于落后的军事还是被连接世界的“银线”所绊倒,货币制度的畸形及政策的失当无疑也当加入此诸因素的集合。货币制度一但定立,随着货币进入市场流通,其“毛细血管作用”便会遍及全身——这是一个动态过程而非一般均衡,绝无轻易改革之可能。改革,极有可能大乱(基于明中后期的事实);不改,亦然大乱(基于晚清的事实)。货币制度问题中“改革”与“不改革”的历史悲哀莫大于此。就制度的具体实践而言:在当时的货币实践中存在多重不对等现象。“固定比价”是平行之“道”,但“银钱相权”为并行之“实”,此两者并非对等。比价为实、比值为虚,体现的是第一层次的虚实之间的不对等;出于经济考虑和出于政治考量对比而有所倾向所体现的是第二层次的不对等。“与民方便”是平行之“枝叶”,“关乎社稷”,乃并行之“本根”,此两者并非对等。此种非对等在第一层次上表现为“与民方便”与“于政府方便”衡量的不对等,在第二层次上表现为某些传统思想观念与市场经济发展而要求的新的政策思维和技术手段支撑的不对等。清前期货币制度的历史实践可以回应国家货币理论和市场理论间存在的争论:国家可以安排,但市场最终决定。国家和市场的契合与对立无时无刻不体现在货币政策的实践和货币的实际流通中,而关注“市场过程”和提出“货币的毛细血管作用”概念的意义就在于要利用历史学的研究打破简单的一般瓦尔拉斯均衡和干预-放任二元对立观念。清前期的物价波动问题不能单纯依靠货币数量论解释,而需将之置于货币制度的复杂性内涵和货币流通的动态过程中理解。货币实际流通的平面地域分割、垂直市场分割使得该时期的货币存(流)量不可通约合并计算。不同区域市场、不同市场层级内的货币流通速度分叉使得其对应的货币需求也在变动,以往“大数用银、小数用钱”的说法值得商榷,以往简单的货币数量论静态分析缺乏历史解释力,以往诸多学者对此的计量尝试缺乏从总量上来衡量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的意义,更缺乏据此对比中西间经济发展差异的意义。是货币流通中结构上的质的区分而非量的差异导致了中西间经济发展的分流。最后,在理论反思意义上,本文提出:银铜并行本位制度下存在不完全“格雷欣法则”,加之以儒学“民本”观念为指导的货币制度实践,使得清前期的银铜并行复合本位制度绝无进化为银单本位制甚至更高形态的可能,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使之极少有退化到铜单本位及更低形态的可能。这样的结果是国家理念与市场实践的结合,其适合于当时的社会实情,但也由此错失了和世界主流货币体系接轨的机会。我们虽然反对货币本位的线性进化史观,但就历史实际而论,中西货币制度间的“大分流”确实自此而始。该时期内,蒙代尔倡导的“共同货币”和哈耶克所提倡的“竞争货币”同时存在,且都降低了其各自行使领域内的经济交易成本,这是该类制度下特有的情况。但由于当时货币供给的内、外生性同时存在,户部无力严格调控货币供给,货币政策的理想预期与实际结果总有偏差,加之商品市场个体单位的有限理性、投机和信息不对称,伴随继之而来的分割性加剧、内外交杂的冲击震荡,这样的非均衡发展又终将有损于清帝国的经济体运转。
曹令军[8](2012)在《近代以来中国对外经济开放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历史恰似一条割不断的时间链条,今天的发展只能建立在昨天的基础上。自晚清以来,中国的对外经济开放实际上是一个绵延不绝的体系。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了被动、屈辱的对外经济开放进程。1978年开始的对外经济开放,成为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转折点,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对外经济开放历时170多年,我国从封闭半封闭国家演变成全方位开放的国家。对外经济开放是总结历史经验的必然选择,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客观需要,是社会主义国家吸收一切人类文明成果,赢得与资本主义国家比较优势的重要途径。回顾中国对外经济开放的伟大历程,总结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经验,探索新形势下扩大和优化对外经济开放的思路和对策,对于进一步提升我国对外经济开放水平,完善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1章是绪论。首先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的有关对外经济开放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进而对论文的研究方法、内容安排及可能的创新之处进行了简单概括。第2章至第3章研究晚清对外经济开放。第4章至第7章研究中华民国时期的对外经济开放。第8章至第10章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对外经济开放。第11章分析对外经济开放的特征、制约因素和经验教训,对中国从1840年到2010年的对外经济开放进行高度概括和提炼,对于中国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对外经济开放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最后部分是结论,总结全文并对中国对外经济开放的未来研究方向做出展望。在对中国对外经济开放进行全景式勾勒和概括后,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坚持实行对外经济开放是一个国家抓住重大战略机遇的关键。清政府因为历史眼光的局限性,错失重大历史机遇,失去人民的支持和信任,只能黯然淡出历史舞台。1978年实行的对外经济开放,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抓住世界产业转移的重大历史机遇,中国的发展得到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也赢得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和赞叹。(2)中国对外经济开放的特征是:从被动屈辱到主动可控;从任人宰割到实现双赢;从学习西方到中国特色;从漠视华侨到重视华侨;从闭关锁国到融入世界。(3)中国对外经济开放的制约因素包括国际环境、国内环境、文化氛围、军事因素、技术因素、法律因素等等。(4)中国对外经济开放的经验教训:对外经济开放要持之以恒;对外经济开放要稳中求进;对外经济开放要防范风险;对外经济开放要内外兼顾;对外经济开放要精心设计。(5)对外经济开放必须与国内改革同步。如果只有对外开放,没有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既难以深入,也不可能持久。清政府向欧美派出留学生的时候,他们的如意算盘是:留学生只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不学习西方的制度和文化,结果当留学生开始剪辫子、穿西装时,清政府认为留学生政治上已经不可靠,将留学生全部撤回。清政府甚至对百日维新运动镇压,拒绝进行改革,开历史的倒车,最终被历史无情淘汰。1978年开始的对外开放,具有留学经历的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指出:既要改革也要开放。可以说,对外开放带来了中国经济大发展大繁荣,如果没有国内的配套经济和政治改革,是难以保持30多年高速增长。(6)对外经济开放要注重技术学习和制度学习的协调发展。技术的长远发展必须有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法律制度作为根本保障。南京国民政府和清政府一样喜欢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过分注重技术的模仿,惰于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制度。南京国民政府虽然建立了西方的宪政制度,但是本质上还是独裁统治,而这注定南京国民政府逃脱不了最终失败的命运。中国1978年开始的对外经济开放,既有技术层面的学习,也有经济、政治、文化制度方面的学习。在对外经济开放过程中,中国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可以说,保证了中国对外经济开放又好又快发展。(7)对外经济开放实际上就是制度安排和制度变迁的历史。中国通过对外经济开放,通过制度安排和制度设计,学习和引进世界上先进的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就中国来说,都是开放在前,改革在后。改革的内容和方向,往往取决于中央政府对外经济开放的领域和路径设计。通过对外开放,中国逐步从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向分工合作为特征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过渡,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不断迈进,中国制造誉满全球。通过对外经济开放,中国真正摆脱了贫穷落后,避免了落后挨打的悲剧。实际上,对外经济开放过程中,也是中国工业化不断发展的过程。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迁,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关系不断调整与之相适应。中国在改变,世界也在改变,中国对外经济开放也必然需要扩大和深化。以传统制造加工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客观上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西方国家一直在对其不断调整和优化。对中国来说,粗放型和资源密集型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难以持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就中国来说,要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对外经济开放水平,更好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主动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本文力图在以下4个方面进行创新:(1)对1840—2010年这170年的对外经济开放历史和进程进行全景式描述和概括。根据时间顺序,把对外经济开放分为清朝、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重要阶段。对这170年对外经济开放进程和历史进行概括,为学术界研究中国对外经济开放提供有益的探索。(2)对清朝、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个阶段的对外经济开放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进行客观评价。对外开放的研究,当前最重要的是梳理基本历程,要从整体上作出客观准确的评价既需要研究时间更需要新的研究视角。(3)对1840—2010年这170年的对外经济开放的特征、制约因素和经验教训进行研究总结,为中国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对外经济开放提供政策建议。(4)对中国向外国派遣留学生进行概括和总结。全文对留学生派出的类别、留学生如何管理服务、留学生学习专业、留学生本身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等进行分析研究,对如何进一步吸引更多留学生回国服务提供建议。
赵敏良[9](2011)在《湘冶公司锌产品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国内的锌生产和销售也取得了快速的增长。2008年以后,国内外锌价稳步上涨,湘冶公司旗下的各种锌系列产品销量也稳步增加,然而其利润的增长却不如预期。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锌产品销售不进则退,所以对湘冶公司来说制订符合自身的营销策略是当前重中之重。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从营销的角度来分析,最主要的是制订一套适合的营销战略和在这个战略基础上所采取的措施。当然,适合的战略必须对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的正确认识。本文首先结合现代营销学的主要原理,以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方法,从国内锌产品的总体环境、行业环境分析方面,对湘冶公司的外部环境进行系统分析,得出公司现在机会和威胁的总体认识。然后,继续对湘冶公司的内部资源以及锌产业的各个竞争进行分析,认识到了对公司的优势和劣势。结合上述的结论,本文再采取SWOT分析法对湘冶公司的各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并且在分析的基础上制订了符合湘冶公司自身的营销战略。在确定营销目标的大前提下,本文的最后部分就是对湘冶公司策略的优化和提出建议性意见,在这部分里,本文以菲利普·科特勒发明的分析法从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客户策略这些方面对湘冶公司的营销理念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以达到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值得借鉴之处,分析得出的结果,对湘冶公司现行营销策略进行优化、提出建议性意见。
刘庆国[10](2010)在《炼铜电收尘烟尘的综合利用》文中研究指明炼铜烟灰中含有铜、铅、锌、铋、锑等多种有价成分,可从烟灰中回收铜、锌、铅、铟、镉、铋和砷,获得的产品有一级硫酸铜、一级硫酸锌、一级硫酸钠、海绵铟、海绵镉、粗铋、铅精矿和砷的混合盐等8种。提高炼铜烟灰综合利用效率,对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工艺采用由工业硫酸与生产水配制的溶剂、废电解液与生产水配制的溶剂、废电解液与工业废水配制的溶剂进行的各批次烟灰的一段一次浸出、一段一次浸出液的二次浸出、一段二次浸出液的三次浸出的办法来提高浸出液中的铜、锌含量,对减少后续置换沉积的处理量、能耗等有实际意义,浸出阶段总浸出率:Cu﹥90%,Zn﹥93%,Pb﹤1%,Bi﹤1%。本工艺采用废电解液代替工业硫酸、工业废水代替生产用水,酸耗量与工业硫酸相当,浸出率与工业硫酸浸出相近,说明在浸出阶段废电解液代替工业硫酸、工业废水代替生产用水方法可行;得到含有铅和铋的渣,将此渣进行火法熔炼,得到铅铋合金;采用锌可以将铜从溶液中置换出来,得到海绵铜,而锌以硫酸锌晶体的形式回收。由于本工艺采用工业废水和废电解液作浸出液,因此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很好的经济效益。
二、Copper Production at Shanghai Smelter will continue in 2001(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opper Production at Shanghai Smelter will continue in 2001(论文提纲范文)
(1)上市公司关联交易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与应对 ——基于RH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华泽钴镍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关联交易的研究 |
1.2.2 关于重大错报风险的研究 |
1.2.3 关于关联交易重大错报风险的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基本框架 |
2 关联交易重大错报风险理论概述 |
2.1 关联交易重大错报风险的相关概念 |
2.1.1 关联方及关联交易的定义 |
2.1.2 关联交易重大错报风险定义 |
2.1.3 关联交易重大错报风险特征 |
2.2 关联交易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内容 |
2.2.1 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 |
2.2.2 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 |
2.3 关联交易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程序 |
2.3.1 询问 |
2.3.2 观察与检查 |
2.3.3 实施分析程序 |
2.4 关联交易重大错报风险的应对 |
2.4.1 针对财务报表层次确定总体应对措施 |
2.4.2 针对认定层次设计进一步审计程序 |
2.5 关联交易重大错报风险理论基础 |
2.5.1 舞弊动因理论 |
2.5.2 战略管理理论 |
2.5.3 风险导向审计理论 |
3 RH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华泽钴镍关联交易重大错报风险案例介绍 |
3.1 成都华泽钴镍公司简介及关联交易具体事实 |
3.1.1 成都华泽钴镍公司简介 |
3.1.2 成都华泽钴镍关联方情况 |
3.1.3 成都华泽钴镍关联交易具体事实 |
3.2 RH会计师事务所简介及审计失败具体表现 |
3.2.1 RH会计师事务所简介 |
3.2.2 审计失败具体表现 |
3.3 RH会计师事务所对华泽钴镍关联交易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 |
3.3.1 关联交易重大错报风险评估范围 |
3.3.2 关联交易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程序 |
3.4 RH会计师事务所对华泽钴镍关联交易重大错报风险的应对 |
3.4.1 针对财务报表层次确定总体应对措施 |
3.4.2 针对认定层次设计进一步审计程序 |
4 RH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华泽钴镍关联交易重大错报风险的不足 |
4.1 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的不足 |
4.1.1 对企业外部环境未进行有效分析 |
4.1.2 忽视企业所存在的内部控制问题 |
4.1.3 对企业财务数据未进行有效评估 |
4.2 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的不足 |
4.2.1 采购与付款循环未有效执行 |
4.2.2 函证执行情况不完善 |
4.2.3 未关注审计基准日前后应收票据异常变化 |
4.3 RH会计师事务所对华泽钴镍关联交易重大错报风险应对的不足 |
4.3.1 对关联交易审计不够重视 |
4.3.2 审计人员素质:专业胜任能力及经验不足 |
4.3.3 未制定针对关联交易的审计程序 |
5 加强关联交易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与应对的建议 |
5.1 .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的建议 |
5.1.1 对企业外部环境设定有效风险评估程序 |
5.1.2 有效评估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问题 |
5.1.3 加强对企业财务数据的分析以识别其经营风险 |
5.2 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的建议 |
5.2.1 建立健全的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 |
5.2.2 创新审计手段 |
5.3 会计师事务所在关联交易重大错报风险应对的建议 |
5.3.1 加强关联交易的审计目标 |
5.3.2 加强注册会计师自身的后续教育 |
5.3.3 设计并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审计程序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难民原属国对难民接收国的国家责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问题的提出 |
2.研究动机与意义 |
3.文献综述与分析 |
4.文章思路和文章结构 |
5.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一章 构建难民原属国国家责任合理性讨论 |
第一节 现有国际法难民保护制度缺陷 |
一、当今难民保护国际法的局限 |
二、接收国缺乏积极性 |
三、缺少难民原属国国家责任的国际法渊源 |
第二节 难民原属国国家责任研究合理性与必要性 |
一、构建的前提与难民界定 |
二、国家责任制度构建于解决难民问题必要性 |
三、国家责任制度对解决难民问题的价值 |
四、构建难民原属国国家责任的国际趋势 |
第二章 传统国家责任体系下难民原属国国家责任 |
第一节 传统国家责任制度 |
一、国家责任构成要件 |
二、不法行为的豁免 |
三、国家责任的内容和形式 |
第二节 传统国家责任下构建的追责方式 |
一、难民原属国国家责任构建的法理基础 |
二、传统国家责任对的法律联系要求 |
三、基于传统国家责任的追责理论 |
第三章 传统国家责任下难民原属国责任构建困境 |
第一节 理论构建的主要困境 |
一、缺少直接适用的国际法渊源 |
二、赔偿原则质疑 |
三、特雷尔冶炼厂仲裁案的可比性质疑 |
四、概念的不确定性的争论 |
第二节 传统国家责任制度构建困境之原因 |
一、难民产生的原因的复杂性 |
二、传统国家责任理论的局限性 |
第三节 构建的其他困难 |
一、干涉一国内政的嫌疑 |
二、国家豁免于法院诉讼 |
第四章 现代国家责任制度下的机制构建 |
第一节 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的国际责任机制 |
一、国际赔偿责任法理基础 |
二、国际赔偿责任归责原则 |
三、国际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 |
四、国际赔偿责任的中因果关系 |
第二节 严格责任责任适用于难民原属国国家责任的理由 |
一、难民问题的复杂性需要 |
二、难以考量国家行为的“故意”和“过失” |
三、难民原属国的举证困难 |
四、难民产生行为可被视为“潜在的危险行为” |
第三节 国际赔偿责任适用于难民原属国国家责任的理由 |
一、国际损害责任不仅限于环境问题适用 |
二、已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
三、责任原则的高度适用性 |
四、预防义务的需求 |
第五章 新归责制度下的国家责任规则设计与前景分析 |
第一节 难民原属国国家责任特征 |
一、难民问题的复杂性 |
二、难民原属国的主观意识难以考量 |
三、类三角因果关系 |
四、本质为国家主权冲突 |
第二节 规则设计 |
一、难民的界定 |
二、责任活动的追究范围 |
三、难民原属国责任构成要件 |
四、预防义务 |
第三节 适用前景分析 |
一、国际赔偿责任制度的质疑 |
二、对难民原属国的不良影响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中国有色金属供求平衡分析及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来源 |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3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1.3.1 “次贷危机”后全球经济格局的重塑 |
1.3.2 处于紧缩阴影下的全球经济 |
1.3.3 新形势下中国矿产资源行业面临的问题 |
1.4 文献综述 |
1.5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1.6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7 创新点与特色之处 |
第二章 主要概念及理论依据 |
2.1 矿产资源产业链 |
2.2 矿产资源需求与供给平衡理论 |
2.3 产业分工理论 |
2.4 投入产出分析理论 |
第三章 中国有色金属需求分析 |
3.1 主要有色金属品种用途 |
3.2 中国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矿产资源消费特点 |
3.3 矿产资源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 |
3.3.1 影响矿产资源需求的主要因素 |
3.3.2 有色金属矿产资源消费的特征 |
3.4 矿产资源消费的基本规律 |
3.4.1 经济发展与矿产资源消费的规律 |
3.4.2 人均矿产资源消费的规律 |
3.4.3 矿产资源消费强度的规律 |
3.4.4 矿产资源消费速率变化规律 |
3.4.5 矿产资源消费与人口规模增长的递进规律 |
3.4.6 矿产资源循环再利用规律 |
3.5 中国有色金属产业实证分析 |
3.5.1 中国有色金属产业链结构情况分析 |
3.5.2 利用投入产出法对中国有色金属产业实证分析 |
3.5.3 中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产业链运行情况 |
第四章 中国有色金属供给分析 |
4.1 中国主要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分布特点 |
4.1.1 主要有色金属资源的国际和国内分布 |
4.1.2 中国有色金属大宗矿产的基本特点 |
4.2 中国有色金属生产分析 |
4.3 中国有色金属进出口贸易分析 |
4.3.1 中国进出口贸易实证分析 |
4.3.2 中国铜矿石进口贸易分析 |
4.4 中国工业化带来的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特点 |
第五章 中国有色金属供求平衡分析 |
第六章 中国有色金属供求预测分析 |
6.1 中国所处工业化阶段的判断 |
6.1.1 工业化阶段的划分标准 |
6.1.2 中国目前正所处的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转变的阶段 |
6.2 中国有色金属供求预测的定性研究 |
6.2.1 不可再生矿产资源的最优耗竭模型 |
6.2.2 新型工业化经济增长模型 |
6.3 中国有色金属供求预测的定量研究 |
6.3.1 ARIMA模型的原理及建模步骤 |
6.3.2 中国有色金属供求平衡定量预测 |
6.4 新常态下中国的矿产资源战略 |
6.4.1 矿产资源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基本联系 |
6.4.2 资源供需波动是中国经济波动的主要诱因 |
6.4.3 从全球化的角度,重新认识中国的矿产资源对外贸易 |
6.4.4 新常态下全新的有色金属矿产战略 |
第七章 中国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7.1 加快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发展方式转变 |
7.2 多元化的国别配置和产品配置降低依赖程度 |
7.3 发展循环经济战略,鼓励发展再生金属产业 |
7.4 提升中国在有色金属商品国际市场定价权能力 |
7.5 建立中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储备管理运营体制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附录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
(4)嵌入性治理: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阈下的行业协会研究 ——以上海有色金属行业协会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核心概念与研究内容 |
一、核心概念 |
二、研究内容 |
第三节 研究结构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案例选取 |
第二章 文献述评与分析框架 |
第一节 文献回顾述评 |
一、从商会到行业协会:国家-社会关系研究对象的扩展 |
二、从控制到治理:国家对行业协会管理模式变迁的研究 |
三、政治嵌入:国家-社会关系研究的新命题 |
第二节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的构建 |
一、理论基础 |
二、嵌入性治理现实背景与理论假设 |
三、嵌入机制:几个核心要素界定 |
四、嵌入性治理分析框架 |
第三章 行业协会的生成与发展 |
第一节 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适:社会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
一、总体性社会: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社会结构 |
二、调适与互动:改革开放后的国家社会关系变迁 |
第二节 全能型政府的转型:自上而下生成的行业协会 |
一、从划桨到掌舵:执政党与政府权力的收缩 |
二、从部门到行业:管理体制的变革 |
第三节 市场经济的发展:自下而上生成的行业协会 |
一、自由竞争的市场治理机制需要行业协会参与 |
二、多元分化的利益结构促成行业协会的生成 |
第四节 上海行业协会产生及其发展变迁 |
一、恢复起步:政府主导下上海行业协会的萌芽 |
二、快速成长:市场与政府合力推动下上海行业协会的发展 |
三、逐步完善走向成熟阶段:嵌入性治理下上海协会的转型 |
第四章 从全面管控走向嵌入型监管:政府、市场与社会关系的变迁 |
第一节 上海有色金属产业及其管理体制的沿革 |
一、同业公会与上海有色金属行业 |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部门管理:社会主义改造后的有色金属行业 |
第二节 政府转型与市场成熟:上海有色金属行业协会的诞生 |
一、政府放权:管理体制调整与管理权限下放 |
二、市场的成长:企业自主经营权限与能力提升 |
三、社会组织的成长与市场自组织的生成 |
第三节 嵌入性治理:政府与有色行业协会伙伴关系的构建 |
一、上海有色行业协会治理主体地位的确立 |
二、互动协作治理机制的构建 |
三、从伙伴关系到相互嵌入 |
第五章 嵌入机制:行业协会治理中的制度、组织与利益互动 |
第一节 制度嵌入:制度环境与行业规制 |
一、行业协会的制度体系与制度环境 |
二、行业协会内部治理中的制度嵌入 |
三、行业协会参与行业治理与规制中的制度嵌入 |
第二节 组织嵌入:协会党建与枢纽堑行业协会 |
一、行业协会中执政党的组织建设 |
二、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嵌入 |
三、业务主管部门与相关职能机构的嵌入 |
第三节 利益嵌入:政府购买服务与行业协会评估 |
一、思想建设与争先创优中的利益观念引领 |
二、行业协会评估与政府购买服务中的利益嵌入 |
第四节 小结 |
第六章 嵌入过度:行业协会治理中的困境 |
第一节 制度嵌入过度:制度供给过剩与产业规制中的国家主导 |
一、制度供给过剩 |
二、产业规制中的国家主导 |
第二节 组织嵌入过度:组织吸纳与行业协会内卷化 |
一、执政党与政府的全面组织吸纳 |
二、行业协会行政化 |
三、行业协会组织趋同与“内卷化” |
第三节 利益嵌入过度:利益失衡与代表性缺失 |
一、国家与单一会员的控制:集体行动的困境 |
二、代表性缺失:会员利益还是行业利益 |
三、利益媾通:政府与行业协会的合谋 |
第四节 小结 |
第七章 嵌入性治理:行业协会治理现代化的抉择 |
第一节 嵌入与脱嵌:治理现代化中的国家与行业协会关系 |
一、脱钩而不是脱嵌 |
二、嵌入程度:适度抑或过度 |
第二节 制度嵌入优化:供需平衡与现代制度体系的构建 |
一、适度的规制与宽松的制度环境 |
二、适量的制度供给与现代化的管理体制 |
第三节 组织嵌入调适:枢纽型党组织与有限政府的构建 |
一、回归行业:枢纽型党组织的构建 |
二、服务替代行政:有限政府的构建 |
第四节 利益嵌入调整:代表性与利益整合能力的提升 |
一、提升行业协会在产业政策制定中的话语权 |
二、优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中的利益嵌入 |
第五节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清单 |
致谢 |
(5)套期保值对基本金属冶炼行业利润影响的研究 ——以进口铜原料冶炼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1.1 我国基本金属行业面临的问题 |
1.1.1.2 基本金属行业的价格风险 |
1.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
1.3.1 主要创新点 |
1.3.2 主要不足和局限性 |
第二章 境内外市场、原料定价模型及历史价格 |
2.1 基本金属交易场所 |
2.1.1 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及铜(Cu)交易合约 |
2.1.2 上海期货交易所(SHFE)及铜(Cu)交易合约 |
2.1.3 伦敦金属交易所(LME)与上海期货交易所(SHFE)的相关性 |
2.2 进口铜原料(Cu concentrates)的定价模型 |
2.2.1 TC/RC与综合回收率 |
2.2.2 进口铜原料的计价模型及历史价格走势 |
2.2.3 国内市场的精铜的历史价格 |
2.2.4 SHFE当月铜合约价格与进口铜原料(Cu Concentrates)的历史价格关系 |
2.3 本章结论 |
第三章 铜冶炼企业的每公吨精铜毛利润的影响因素分析 |
3.1 理想生产状态下的毛利润波动 |
3.2 铜原料(Cu Concentrates)提前采购状态下的毛利润波动 |
3.2.1 提前3个月采购状态下的毛利润波动 |
3.2.2 提前5个月采购状态下的毛利润波动 |
3.3 原材料滞后采购状态下的毛利润波动 |
3.4 本章结论 |
第四章 套期保值对铜冶炼企业毛利润影响 |
4.1 期货套期保值的应用 |
4.1.1 期货套期保值对原材料提前采购的毛利润影响 |
4.1.2 期货套期保值对原材料滞后采购的毛利润影响 |
4.1.3 基差风险 |
4.2 期权套期保值的应用 |
本章结论 |
第五章 套期保值对A股主要铜冶炼企业的毛利润率影响比较 |
5.1 A股开展套期保值铜冶炼企业的毛利润率与原材料价格的波动性 |
5.2 A股未开展套期保值铜冶炼企业的毛利润率与原材料价格的波动性 |
本章结论 |
第六章 结论 |
研究结论 |
研究的限制和未来研究的建议 |
第七章 参考文献 |
附录1: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及其铜(CU)交易合约 |
附录2:上海期货交易所(SHFE)及其铜(CU)交易合约 |
致谢 |
(6)中哈跨界河流非航行利用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问题的提出 |
三、文献的梳理 |
四、研究范围及限定 |
五、研究进路和方法 |
六、可能的创新 |
第一章 跨界河流非航行利用的基本理论 |
第一节 相关概念释义及范围界定 |
一、跨界河流 |
二、跨界河流国际法 |
三、跨界河流水权 |
第二节 跨界河流非航行利用的传统理论 |
一、绝对领土主权论 |
二、绝对领土完整论 |
三、在先占用学说 |
第三节 跨界河流非航行利用的新理论 |
一、有限领土主权论 |
二、共同利益论 |
小结 |
第二章 中哈跨界河流非航行利用实践中的问题 |
第一节 中哈跨界河流非航行利用中产生的问题 |
一、中哈两国在跨界河流上形成争水态势 |
二、中哈跨界河流水资源污染严重、生态退化 |
第二节 中哈跨界河流非航行利用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两国都存在缺水与需水的客观现实 |
二、损失厌恶效应下哈国的主观心理 |
第三节 中哈跨界河流非航行利用问题解决之必要性 |
一、实现地缘战略的需要 |
二、保障能源安全的需要 |
三、维护新疆稳定的需要 |
小结 |
第三章 中哈跨界河流非航行利用现有法律制度分析 |
第一节 中哈跨界河流非航行利用法律制度现状 |
一、中哈跨界河流非航行利用相关协定 |
二、中哈跨界河流非航行利用合作机构 |
三、中哈跨界河流非航行利用合作实例 |
第二节 中哈跨界河流非航行利用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
一、对跨界河流水资源分配问题没有规定 |
二、对跨界河流水资源与环境保护的规定缺乏具体措施 |
三、法律文件层次较低,规定原则、抽象 |
第三节 中哈跨界河流非航行利用法律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中哈跨界河流问题复杂 |
二、两国在跨界河流上的利益难以调和 |
三、条约是双方相互妥协的产物 |
小结 |
第四章 跨界河流非航行利用国际法规则的考察 |
第一节 跨界河流非航行利用一般国际法 |
一、《国际水道非航行使用法公约》 |
二、《赫尔辛基规则》 |
三、一般国际法规则可适用性分析 |
第二节 跨界河流非航行利用特殊国际法 |
一、跨界河流水分配条约 |
二、跨界河流合作开发条约 |
三、跨界河流保护与管理条约 |
四、特殊国际法规则可借鉴性分析 |
小结 |
第五章 中哈跨界河流非航行利用法律制度的完善 |
第一节 中哈跨界河流非航行利用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 |
一、国家主权原则 |
二、公平合理利用原则 |
三、权利义务对等原则 |
四、受益补偿原则 |
第二节 中哈跨界河流非航行利用具体法律制度 |
一、水资源分配制度 |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制度 |
三、水资源保护与管理制度 |
第三节 中哈跨界河流非航行利用争端解决制度 |
一、争端解决方式 |
二、争端解决方法 |
三、争端解决机构 |
余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着 |
后记 |
(7)“银钱平行”与“银铜并行”清前期货币制度的理念与实践(1644-1795)(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与研究现状综述 |
三、主要结构与内容 |
四、重要概念的定义、解释与比较 |
第一章 清前期货币制度的本位问题 |
一、本位制度的阶段及层级划分 |
二、前人论述的异同 |
三、货币体系的长期演变趋势 |
四、有无本位制度的问题 |
五、单本位还是复本位的问题 |
六、何种复合本位的问题 |
第二章 货币制度的理想观念 |
一、制度制定的政府理想 |
二、政策执行的个人观念 |
三、理念中的矛盾与分歧 |
第三章 货币制度的实际运行 |
一、银钱比价的调节机制 |
二、并行但不平行的多重非对等体现 |
三、政策的弹性与制度的不稳定 |
四、货币的实际市场流通 |
第四章 观念与实践的内在矛盾及其影响 |
一、制度的核心构成总结 |
二、本位问题困局 |
三、比价问题困局 |
四、流通问题困局 |
五、制度的稳定性困局 |
六、诸困局的影响 |
结语 |
附录 |
附录一:中国货币发展概况汇总表 |
附录二:清前期制钱的合金成分分析及部分对应图版 |
附录三:清前期银钱比价的形成及调节机制图 |
附录四:清前期的纸币、制钱、白银供给量统计表及趋势图 |
附录五:“青钱”铸造后的效果问题 |
附录六:部分契约文书所见之清前期银钱分割使用情况汇总及统计图 |
附录七:存世清的清前期部分白银、钱币(包含货币)图样 |
主要参考文献 |
一. 档案及古籍、方志,资料汇编 |
二. 专着及论文集 |
三. 论文 |
后记 |
(8)近代以来中国对外经济开放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研究整体评价 |
1.3 研究方法、内容安排与主要创新 |
1.3.1 论文研究方法 |
1.3.2 论文内容安排 |
1.3.3 论文主要创新 第2章 鸦片战争后的对外经济开放(1840—1894 年) |
2.1 对外经济开放的国内外局势 |
2.1.1 国际局势 |
2.1.2 国内局势 |
2.2 对外贸易由顺差转逆差 |
2.2.1 西方列强的特权 |
2.2.2 对外贸易形势逆转 |
2.3 对外资金交流日益频繁 |
2.3.1 银行业 |
2.3.2 保险业 |
2.3.3 商业 |
2.3.4 航运业 |
2.3.5 工业 |
2.3.6 外债 |
2.4 技术引进方兴未艾 |
2.4.1 军事工业技术的引进 |
2.4.2 矿冶技术的引进 |
2.4.3 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引进 |
2.4.4 科技人才的引进 |
2.4.5 向外国派遣留学生 |
2.5 “苦力贸易”规模空前(1840—1911 年) |
2.5.1 人口外迁的动因 |
2.5.2 “苦力贸易”的输出方式 |
2.5.3 “苦力贸易”的运输过程 |
2.5.4 “苦力贸易”的输出范围 |
2.5.5 “苦力贸易”的影响和后果 |
2.6 对外经济开放对经济结构的影响 |
2.6.1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2.6.2 民族资本企业的步履维艰 |
2.6.3 农产品商品化逐渐加速 |
2.6.4 工商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
2.6.5 新兴工商业城市发展壮大 |
2.6.6 对外经济开放在屈辱中起步 第3章 甲午战争后的对外经济开放(1895-1911 年) |
3.1 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概述 |
3.1.1 科技革命密切了世界的联系 |
3.1.2 国内市场不断扩大 |
3.2 主权矮化下的对外贸易 |
3.2.1 对外贸易主权的进一步丧失 |
3.2.2 对外贸易政策的转变 |
3.2.3 对外贸易逆差扩大 |
3.3 西方列强进一步控制清政府 |
3.3.1 西方列强对华投资 |
3.3.2 清政府外债 |
3.4 大量引进外国技术、设备、管理和人才 |
3.4.1 技术引进 |
3.4.2 管理方法的引进 |
3.4.3 科技人才的引进 |
3.4.4 向日本和美国派遣留学生 |
3.5 对外经济开放的作用和影响 |
3.5.1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
3.5.2 农产品商品化进一步提速 |
3.5.3 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 |
3.5.4 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
3.5.5 西方列强经济侵略变本加厉 |
3.5.6 清政府实行主动性对外经济开放 第4章 北洋政府对外经济开放(1912-1927 年) |
4.1 国内外局势扫描 |
4.1.1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
4.1.2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双重性 |
4.2 对外贸易持续增长 |
4.2.1 增开商埠 |
4.2.2 减少进口,扩大出口 |
4.2.3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
4.2.4 力争关税自主权 |
4.2.5 收回对外贸易主权的努力 |
4.2.6 对外贸易发展状况 |
4.3 利用外资反被外资利用 |
4.3.1 西方列强在华投资快速增长 |
4.3.2 北洋政府的外债 |
4.4 对外技术交流蓬勃发展 |
4.4.1 技术引进全面展开 |
4.4.2 引进泰罗制管理方法 |
4.4.3 中国留学生成为引进人才的重点 |
4.4.4 技术出口势单力薄 |
4.4.5 继续派遣留学生 |
4.5 人口外迁波浪式前进 |
4.5.1 人口外迁的动因 |
4.5.2 人口外迁的输出方式 |
4.5.3 人口外迁的运输过程 |
4.5.4 人口外迁的范围 |
4.5.5 人口外迁的影响和后果 |
4.6 对外经济开放的影响和评价 |
4.6.1 农产品商品化继续发展 |
4.6.2 国家经济平稳发展 |
4.6.3 催生了行业革命 |
4.6.4 依然受制于西方列强 第5章 南京国民政府对外经济开放(1928-1936 年) |
5.1 国内外环境鸟瞰 |
5.1.1 “产业合理化运动”和经济大危机 |
5.1.2 建立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
5.2 对外贸易总体发展势头良好 |
5.2.1 废除协定关税,实现关税自主 |
5.2.2 废除领事裁判权 |
5.2.3 健全机构,加强领导 |
5.2.4 对外国商品恶意倾销进行限制 |
5.2.5 易货偿债政策和出口贸易管制 |
5.2.6 对外贸易曲折中前进 |
5.3 西方列强用金融大棒施加影响 |
5.3.1 西方列强对华投资快速增长 |
5.3.2 南京国民政府重树国家信用 |
5.4 高度重视对外技术交流 |
5.4.1 技术引进力度大 |
5.4.2 管理方法引进不尽人意 |
5.4.3 人才引进走向正规化 |
5.4.4 继续向外国派遣留学生 |
5.5 对外经济开放促进经济发展 |
5.5.1 经济在曲折前进 |
5.5.2 农村经济波动发展 |
5.5.3 民族工业发展受限 |
5.5.4 城市化进程相对落后 |
5.5.5 重技术模仿轻制度学习 第6章 抗战时期对外经济开放(1937-1945 年) |
6.1 对外经济开放的国内外局势 |
6.1.1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
6.1.2 日本侵华压缩国内市场 |
6.2 实行战时对外贸易管制政策 |
6.2.1 实施对外贸易管制 |
6.2.2 执行易货偿债政策 |
6.2.3 限制进口鼓励出口 |
6.2.4 对外贸易一波三折 |
6.3 西方列强扩大在华影响力 |
6.3.1 美国成为最大的对华投资国 |
6.3.2 巨额外债购买武器 |
6.4 高度重视技术引进和技术发明 |
6.4.1 克服困难引进技术 |
6.4.2 推广成本会计制度和行政三联制 |
6.4.3 人才引进更加规范 |
6.4.4 放宽条件鼓励留学 |
6.5 对外经济开放的特点和影响 |
6.5.1 战时贸易具有鲜明的独特性 |
6.5.2 美国加强对华控制 |
6.5.3 对外贸易垄断加速官僚资本膨胀 |
6.5.4 民族工业衰退明显 |
6.5.5 对外经济开放受限于战争也服务于战争 第7章 内战时期的对外经济开放(1946-1948 年) |
7.1 国内外环境分析 |
7.1.1 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
7.1.2 国共两党开始打内战 |
7.2 对外贸易纳入世界贸易体系 |
7.2.1 缔结《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
7.2.2 实行贸易管制政策 |
7.2.3 出口贸易相对繁荣 |
7.3 美国加大对华资本输出 |
7.3.1 美国成为最大的对华投资国 |
7.3.2 美国成为中国最大债权国 |
7.4 对外技术交流继续进行 |
7.4.1 技术引进满足于低水平模仿 |
7.4.2 管理方法引进缺乏动力 |
7.4.3 人才引进工作进展缓慢 |
7.5 对外经济开放的影响和特征 |
7.5.1 战争制约对外经济开放的发展 |
7.5.2 中国主动融入世界 |
7.5.3 美国霸占中国市场 |
7.5.4 对外经济开放大起大落 第8章 新中国过渡时期的对外经济开放(1949-1956 年) |
8.1 国内外局势的综合比较 |
8.1.1 两大敌对阵营的形成 |
8.1.2 学习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
8.2 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 |
8.2.1 建立新型外贸体制和机构 |
8.2.2 外贸重点发生转变 |
8.2.3 外贸由长期逆差转变为顺差 |
8.2.4 对外贸易加快发展 |
8.3 对外资金交流形式多样 |
8.3.1 从苏联和东欧引进大量外资 |
8.3.2 对外投资和对外援助界限模糊 |
8.3.3 举借外债缓解资金不足压力 |
8.4 对外技术交流更加深入 |
8.4.1 大量引进成套设备 |
8.4.2 从苏联引进管理方法 |
8.4.3 引进大批科技人才 |
8.4.4 技术出口极其微弱 |
8.4.5 派遣留学生工作的起步 |
8.5 对外劳务交流走上正常化 |
8.5.1 从对外移民到劳务输出 |
8.5.2 劳务输出成为外援的一部分 |
8.6 对外经济开放走进新时代 |
8.6.1 极大地促进经济发展 |
8.6.2 对外贸易起点很低 |
8.6.3 扩大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
8.6.4 工业部门结构向多元化发展 |
8.6.5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
8.6.6 对外经济开放开创新纪元 第9章 计划经济时期的对外开放(1957-1977 年) |
9.1 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综合考察 |
9.1.1 中美关系由对峙走向缓和 |
9.1.2 国内政治环境恶劣 |
9.2 对外贸易受到强烈冲击 |
9.2.1 对外贸易重点发生转移 |
9.2.2 提出“大进大出”口号 |
9.2.3 实行“以进养出”战略 |
9.2.4 对外贸易遭受冲击 |
9.2.5 建立基地扩大出口 |
9.3 对外资金交流速度下降 |
9.3.1 引进外资进展缓慢 |
9.3.2 利用外债从重视到抛弃 |
9.3.3 对外援助作用巨大教训深刻 |
9.4 技术引进工作重点转向西方国家 |
9.4.1 技术引进曲折发展 |
9.4.2 形成独特的企业管理模式 |
9.4.3 留学生工作的恢复与摸索 |
9.5 印尼华侨回迁和“伊塔事件” |
9.5.1 印尼排华导致华侨回迁 |
9.5.2 中苏边境“伊塔事件” |
9.6 对外经济开放的作用和反思 |
9.6.1 加速了经济发展速度 |
9.6.2 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封锁 |
9.6.3 为后来的对外开放奠定基础 |
9.6.4 经济开放与国内政治稳定相辅相成 |
9.6.5 外债规模要保持合适比例 |
9.6.6 对外援助要与国家经济实力相匹配 第10章 走向市场经济时期的对外经济开放(1978-2010 年) |
10.1 国际大环境和国内小环境 |
10.1.1 苏联解体和 WTO 成立 |
10.1.2 改革开放成为基本国策 |
10.2 对外贸易的发展和繁荣 |
10.2.1 积极优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
10.2.2 不断创新对外贸易方式 |
10.2.3 稳步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 |
10.2.4 实行鼓励出口政策 |
10.2.5 商品结构日趋合理 |
10.2.6 中国制造誉满全球 |
10.3 对外资金交流前所未有 |
10.3.1 大规模引进外资 |
10.3.2 大手笔对外投资 |
10.3.3 充分利用外债 |
10.3.4 对外援助增强了中国的辐射力 |
10.4 对外技术交流走上快车道 |
10.4.1 技术引进前所未有 |
10.4.2 技术出口规模大增 |
10.4.3 管理方法从引进到创新 |
10.4.4 多种形式引进科技人才 |
10.4.5 留学生派遣规模化、常态化 |
10.5 对外劳务合作和对外旅游蓬勃发展 |
10.5.1 对外劳务输出增长惊人 |
10.5.2 移民主体发生改变 |
10.5.3 旅游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 |
10.6 对外经济开放的历史进程划分 |
10.6.1 主动探索期 |
10.6.2 高速发展期 |
10.6.3 全面提升期 |
10.7 对外经济开放的伟大成就 |
10.7.1 成就中国 30 多年经济发展奇迹 |
10.7.2 对外贸易的作用日益凸显 |
10.7.3 对外援助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 |
10.7.4 工业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迅速增加 |
10.7.5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
10.7.6 技术引进是实现工业化的必然选择 |
10.7.7 对外经济开放的路径和模式 第11章 对外经济开放的特征、制约因素和经验教训 |
11.1 对外经济开放的特征 |
11.1.1 从被动屈辱到主动可控 |
11.1.2 从任人宰割到实现双赢 |
11.1.3 从学习西方到中国特色 |
11.1.4 从漠视华侨到重视华侨 |
11.1.5 从闭关锁国到融入世界 |
11.2 对外经济开放的制约因素 |
11.2.1 国际环境 |
11.2.2 国内环境 |
11.2.3 文化氛围 |
11.2.4 军事因素 |
11.2.5 技术因素 |
11.2.6 法律因素 |
11.3 对外经济开放的经验教训 |
11.3.1 对外经济开放要持之以恒 |
11.3.2 对外经济开放要稳中求进 |
11.3.3 对外经济开放要防范风险 |
11.3.4 对外经济开放要内外兼顾 |
11.3.5 对外经济开放要精心设计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学术论文和参与项目目录 |
(9)湘冶公司锌产品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湘冶公司简介 |
1.3 研究方法和框架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理论基础 |
1.5.1 4P营销组合策略 |
1.5.2 SWOT分析方法 |
1.5.3 4Rs理论 |
第2章 湘冶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
2.1 外部环境分析 |
2.1.1 政治环境 |
2.1.2 经济环境 |
2.1.3 技术环境 |
2.1.4 社会环境 |
2.1.5 行业环境 |
2.2 内部环境分析 |
2.2.1 湘冶公司组织结构 |
2.2.2 原材料采购 |
2.2.3 营销中介 |
2.2.4 竞争对手 |
第3章 湘冶公司锌产品营销的SWOT分析 |
3.1 湘冶公司锌产品问卷调查 |
3.2 湘冶公司锌产品的优势(STRENGTHS) |
3.3 湘冶公司锌产品的劣势(WEAKNESS) |
3.4 湘冶公司锌产品的机会(OPPORTUNITY) |
3.5 湘冶公司锌产品的威胁(THREATS) |
第4章 湘冶公司锌产品营销策略现状分析 |
4.1 锌产品市场供需状况分析 |
4.2 湘冶公司锌产品市场定位 |
4.2.1 按产品类型的市场细分 |
4.2.2 按客户行业不同的市场细分 |
4.2.3 湘冶公司锌产品目标市场选定 |
4.3 湘冶公司锌产品现有的营销策略 |
4.3.1 产品策略 |
4.3.2 销售渠道策略 |
4.3.3 价格策略 |
4.3.4 服务策略 |
4.4 湘冶公司锌产品现行营销策略诊断 |
4.4.1 资源紧缺是阻碍销售策略的制定实施的根源 |
4.4.2 对市场行情的分析能力的不足 |
4.4.3 与客户的沟通交流不够 |
4.4.4 信息收集传递和决策效率不高 |
4.4.5 对品牌市场拓展重视度不够 |
第5章 湘冶公司锌产品营销策略优化 |
5.1 制定务实的差异化营销策略 |
5.1.1 产品差异化 |
5.1.2 营销模式差异化 |
5.1.3 服务策略差异化 |
5.2 完善企业的销售管理机制 |
5.2.1 提高企业对市场信息变化的反应速度 |
5.2.2 加大对营销人员的培训力度 |
5.3 加强公司与客户之间的联系 |
5.3.1 提高客户忠诚度和满意度 |
5.3.2 节约客户的支付成本 |
5.3.3 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合作 |
5.4 加大环保技术创新 |
5.5 协调好营销过程中的各影响因素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湘冶公司锌产品市场营销问卷调查 |
致谢 |
(10)炼铜电收尘烟尘的综合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金属铜概述 |
1.1.1 铜的基本性质和用途 |
1.1.2 铜的消费 |
1.1.3 国内外铜资源概况 |
1.2 铅锌的基本性质及用途 |
1.2.1 铅的基本性质和用途 |
1.2.2 锌的性质和用途 |
1.2.3 铅锌矿资源情况综述 |
1.2.4 我国铅锌矿产资源主要特点 |
1.3 金属铋概述 |
1.3.1 铋的性质 |
1.3.2 铋的矿物原料 |
1.3.3 铋的储量与分布 |
1.3.4 铋的生产 |
1.3.5 铋的消费 |
1.4 研究背景 |
1.4.1 冶金行业粉尘污染的特点 |
1.4.2 烟尘的分类 |
1.4.3 烟尘的处理和研究现状 |
1.4.4 含铋铅砷烟尘的处理 |
1.4.5 海绵铜的生产工艺 |
1.5 研究内容 |
1.6 炼铜烟灰的综合回收利用的意义 |
1.6.1 资源循环利用概念 |
1.6.2 资源、环境和能源对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影响 |
第二章 实验方案 |
2.1 实验概述 |
2.2 物料基本分析 |
2.2.1 物料成份分析 |
2.2.2 一般铜烟灰的物相组成 |
2.3 工艺流程、实验设备、反应原理 |
2.3.1 工艺流程 |
2.3.2 主要实验设备与仪器 |
2.3.3 浸出实验装置 |
2.3.4 实验原理 |
2.4 实验的注意事项 |
第三章 实验结果及讨论 |
3.1 浸出 |
3.1.1 浸出实验原料 |
3.1.2 实验方法及内容 |
3.1.2.1 探索影响硫酸浸出铜烟灰反应的条件 |
3.1.2.2 废电解液及工业废水处理铜烟灰的研究 |
3.2 试验结果与讨论 |
3.2.1 硫酸浸出铜烟灰的影响因素 |
3.2.1.1 液固比对铜烟灰浸出反应的影响 |
3.2.1.2 硫酸浓度对铜烟灰浸出反应的影响 |
3.2.1.3 搅拌强度对铜烟灰浸出反应的影响 |
3.2.1.4 反应温度对铜烟灰浸出反应的影响 |
3.2.2 不同溶剂组成对铜烟灰浸出反应的影响 |
3.2.2.1 工业硫酸与生产水配制的溶剂 |
3.2.2.2 废电解液与生产水配制成的溶剂 |
3.2.2.3 废电解液与工业废水配制成的溶剂 |
3.2.2.4 废电解液与工业废水配制溶剂的一段二次浸出 |
3.2.3 火法冶炼铅铋合金 |
3.2.4 制取海绵铜、粗硫酸锌 |
3.3 流程物料平衡计算 |
第四章 生产成本评估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Copper Production at Shanghai Smelter will continue in 2001(论文参考文献)
- [1]上市公司关联交易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与应对 ——基于RH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华泽钴镍为例[D]. 罗晨昊.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 [2]难民原属国对难民接收国的国家责任构建[D]. 孔颖琳.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3]中国有色金属供求平衡分析及其对策研究[D]. 陈憧. 昆明理工大学, 2016(12)
- [4]嵌入性治理: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阈下的行业协会研究 ——以上海有色金属行业协会为个案[D]. 唐兴军.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8)
- [5]套期保值对基本金属冶炼行业利润影响的研究 ——以进口铜原料冶炼企业为例[D]. 金辉.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3)
- [6]中哈跨界河流非航行利用法律问题研究[D]. 叶芳芳. 南京大学, 2015(01)
- [7]“银钱平行”与“银铜并行”清前期货币制度的理念与实践(1644-1795)[D]. 胡岳峰. 华东师范大学, 2015(10)
- [8]近代以来中国对外经济开放史研究[D]. 曹令军. 湖南大学, 2012(11)
- [9]湘冶公司锌产品营销策略研究[D]. 赵敏良. 中南大学, 2011(01)
- [10]炼铜电收尘烟尘的综合利用[D]. 刘庆国. 江西理工大学, 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