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克思的利息理论与西方利息理论的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邹建军[1](2017)在《我国利率与利润率关系研究》文中认为利率在经济运行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重要手段。企业的利润率反映其在特定时期利润水平的相对指标,一般利润率是马克思《资本论》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当前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宏观经济环境发生重大转变,正确理解利率和利润率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解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分析经济现象背后的内在机理,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回顾了古典利息理论、马克思利息理论和当代西方利息理论的主要观点,并对利息理论中具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回答与评判,整理了“利息侵蚀利润”的相关文献,对于该其背后的经济学原理与传导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梳理了从古典经济学家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般利润率的主要观点,特别是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中对一般利润率理论的开创性工作;对我国存贷款利率体系进行了评析,并整理了1985年到2015年我国基准利率调整情况,分析了我国基准利率4次周期性变化及其宏观经济背景;梳理了学术界对于一般利润率的计算方法,对主流方法中的难点、重点问题进行评析,计算了我国1990年到2014年的一般利润率,结果表明利率与一般利润率呈现出反向作用趋势;对我国利率与一般利润率关系进行宏观分析,通过SVAR(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研究19902014年加权贷款基准利率和一般利润率相互作用关系,检验加权贷款基准利率对一般利润率的侵蚀作用;在利率与利润率关系的微观测度方面,采用VAR(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研究市场利率与我国A股上市企业利润率的相互关系,用格兰杰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方法检验市场利率(SHIBOR)分别对不同规模、不同性质、不同行业A股上市企业利润率的相互影响关系;对企业层面进行回归分析,建立面板数据的多元回归模型,在控制A股上市企业的市盈率、资产负债率等相关因素后,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分析贷款基准利率、规模、性质和行业对企业超额收益率的影响。通过对利率和利润率定性与定量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第一,基准利率依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市场利率与基准利率对比发现二者尚存在一些差异,我国利率体系中两大主要问题是统一的利率体系尚未形成和中长期基准利率体系缺失;第二,我国近30年的一般利润率均在30%以下,而且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平均每年下降率为2.23%,其主要原因是资本有机构成和剩余价值率变动的综合影响;第三,宏观层面研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贷款基准利率变化对一般利润率产生显着的负向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长期的;第四,从微观层面分析,按规模分类,A股中小企业板板块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受市场利率的负向影响显着;按企业性质分类,非国有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受市场利率的负向影响显着;按行业分类,工业、医疗保健和信息技术的净资产收益率受市场利率负向显着影响;综合各因素多元回归分析,贷款基准利率对A股上市公司的超额收益率存在较为明显的抑制作用。
薛玉连[2](2016)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凯恩斯利息理论对我国经济实践的意义探析——纪念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80周年》文中指出1936年,凯恩斯发表了着名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宣告了"凯恩斯革命"的来临,开启了经济学中对"宏观"世界的探索之路。80年过去了,虽然经济形势在不断的变化,但凯恩斯留给世人的思想财富依然熠熠生辉。利息理论作为凯恩斯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对西方经济理论和货币政策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在分析凯恩斯利息理论的主要贡献与意义的基础上,针对当前"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有些学者提出的"凯恩斯主义无用论"进行辩驳,提出当前经济背景下,学习和研究凯恩斯利息理论对于我国的经济实践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兼以纪念。
薛玉连[3](2016)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再谈凯恩斯利息理论对我国经济实践的意义——纪念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80周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36年,凯恩斯发表了着名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宣告了"凯恩斯革命"的来临,开启了经济学中对"宏观"世界的探索之路。80年过去了,虽然经济形势在不断的变化,但凯恩斯留给世人的思想财富依然熠熠生辉。利息理论作为凯恩斯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对西方经济理论和货币政策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在分析凯恩斯利息理论的主要贡献与意义的基础上,针对当前"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有些学者提出的"凯恩斯主义无用论"进行辩驳,提出当前经济背景下,学习和研究凯恩斯利息理论对于我国的经济实践实践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兼以纪念。
曹昭[4](2015)在《机会成本:利息理论的一个新视角——关于熊彼特、庞巴维克、马克思等人利息理论的反思》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息理论是政治经济学说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对比、分析熊彼特、庞巴维克、马克思等人利息理论的基础上,用机会成本概念对利息的来源和本质作出一个尝试性的解释,这对我们理解经济体系的内在本质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
田璧[5](2014)在《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指导理论——基于两种利息理论的比较》文中提出2013年7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通知》放开了贷款利率下限,使利率改革向市场化又迈进了一步。利率市场化是近年来理论研究和政策讨论的焦点,马克思的利息理论与凯恩斯的利息理论在利息理论学说中有着较大的影响。采用马克思的利息理论指导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利于实现意识形态领域和实体经济领域的指导思想保持一致,有利于我们保持一贯地以马克思理论为指导,实现各项改革的顺利衔接和整体改革的协调进行。
赵东喜[6](2013)在《国际利率联动性趋势与中国因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济全球化加大了国际经济的相互依存性。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世界金融制度发生重大变化,国家有效干预受到重视。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对解决国际经济的相互依存性问题的作用日益增大,国际利率联动性也呈增强趋势。随着中国融入全球经济程度的加深,中国利率的国际联动趋势日益显现,弱化了其对市场利率与经济的调控水平。本文在文献回顾,明确了中国国际利率联动与应对研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利息理论为指导的基础上,运用数理推演与实证检验的方法探讨了国际利率联动性趋势、特征以及对中国经济与央行利率调控效率的影响,并建立了中国利率联动应对机制。结果表明,国际利率联动性的本质是经济全球化,其来源有四个即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世界共同因素以及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在经济正常期,国际联动程度较底,而在经济异动时期则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增强了国际利率联动性,金融危机后国际利率联动程度明显高于之前。国际利率联动性与开放经济政策的“三元悖论”紧密相连。国际利率联动性主要受资本流动、本国货币升值预期以及外汇储备规模的影响。国际利率联动性与资本流动程度有正向变动关系,而同升值预期与中国储备规模呈反向变动的关系。在以上因素作用下,中国利率调整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国际联动性与独立性。但国际利率的联动性有不对称特征。美国利率政策调整对美国产出有明显促进作用,而对中国产出的促进作用较弱。国际利率联动性对弱化了中国利率政策对市场利率的调控水平。最后,文章提出了相关对策与建议。中国应该协调资本项目开放、利率汇率市场化。央行应以物价稳定为货币政策长期目标,利用利率走廊操作系统间接调控市场利率,权衡资本项目开放、外汇储备变化、汇率稳定与利率政策相对独立的关系,以平衡国内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水平的关系。要保持中国利率政策相对独立,主动参与国际利率政策协调,以提高中国利率政策调控效率。
曹冬媛[7](2013)在《论利息法律关系》文中研究说明利息是经济学与法学共同关注的研究对象,虽然两者研究视角与进路不同。经济学上的利息研究成果为法学的利息界定及利率规范提供理论支持:一方面,经济学从应然的角度论证利息的合理性,从实用价值、劳动价值、经济效用等方面对其来源加以证成,这为民法学从实然角度论证利息法律关系属性及其衍生的借贷法律关系提供了经济学据理,为法学债权人出借资金的私法保护提供了经济法学依据;另一方面,利息经济学关于利率的宏观调控理论为公法的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经济学支撑。
黄启才[8](2011)在《我国利率变动及其操作规则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认为利率对一国经济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现之,市场经济国家纷纷把利率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工具,当经济过热,物价持续上升时,便会升息,而当经济衰退和通货紧缩降临时,又开始降息。因此,关于利率变动与操作的理论和实践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目前,关于货币政策的操作规范主要有“相机抉择”和“按规则行事”两大类型,其中,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利息理论为各国央行实行“逆经济风向行事”的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但Kydland-Prescott(1977)及Barro-Gordon(1983)的研究表明,相机抉择型的货币政策具有较多不足,容易产生“时间不一致性”和通货膨胀偏差。20世纪90年代后,西方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开始逐步放弃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调控思想,转而主张实施规则性货币政策。在此背景下,利率规则于是成为一些国家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主要原则,并在实践中日益被各国央行所采用。鉴于此,本文以利率变动及其操作规则为主题,分析其理论基础,考察其具体实践,通过对我国利率变动、平滑操作特征、央行目标偏好以及宏观经济结构等进行深入分析检验基础上,证明了我国利率操作的最优目标模式应该是采取非线性利率规则,并以通货膨胀率作为政策开关变量,运用结构转换回归模型,构建了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包含利率平滑、货币供给、资产价格和汇率因素的非线性利率规则,同时对该规则在我国应用中的掣肘因素进行了分析,末后为我国利率政策的有效实施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自己的一得之见。
王春丽[9](2010)在《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利率微调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宏观调控水平不断提高,宏观调控模式呈现出新的特点,以往“伤筋动骨”的大幅调控正在被“微调”式的精确干预取而代之。利率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其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方式有两种:“粗调”与“微调”。基于当前我国宏观调控的精确化取向,利率由“粗调”向“微调”转变已是大势所趋。通过频繁、小幅度地调整利率水平,可以防止经济惯性的冲击,从而将宏观政策目标稳定在适度区间。本文以利率微调为主题,分析其理论基础,考察其具体实践,目的就在于为我国利率调控模式的发展提供一种贴近经济现实的理论与实践参照,以期为我国利率政策的有效实施献上自己的一得之见。本文首先系统地梳理了利率及其宏观调控功能的代表性理论,明确我国利率调控政策的研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和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在新形势、新背景下,我国宏观调控的发展趋势,认为以利率作为微调工具对宏观经济进行的“适轻量”调控,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经济在宏观调控方面的新取向,并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对利率微调的运行环境与我国利率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探讨和论证。随后,通过借鉴国外利率微调的实践经验,并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具体要求,阐述了我国利率微调的目标模式。最后,基于对我国经济制度与政策环境的理性思考,提出我国利率微调机制改革的若干建议。通过理论与实证两方面的研究,本文得出了一些与我国经济发展较为吻合的结论。本文认为:在我国宏观经济的调控体系中,利率微调已经具备了其实施的现实基础。要想充分发挥我国利率微调的实施效果,一方面,要构建与我国国情相统一的目标模式;另一方面,在制度与政策层面,还必须进行与利率政策相关的后续改革。
史永立[10](2008)在《马克思利息理论与西方利息理论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利率作为一个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对一国宏观经济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由于目前我国正处于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新问题、新情况,这就需要一个完整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利息理论的比较研究,探索适用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理论依据,从而更好的指导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本文首先论述了马克思利息理论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利息的产生、利息的来源和本质、利息率的决定、利息率变动的影响因素以及利息率的经济作用;其次,将西方利息理论的研究划分为早期西方利息理论、近现代西方利息理论和当代西方利息理论的发展三个阶段,简要介绍和分析了三个阶段不同流派或个人的利息理论的主要内容;再次,将马克思利息理论与西方利息理论进行比较研究,具体包括:阶级立场和研究目的、研究角度、研究方法、理论基础和研究内容的比较,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从总体上来看,马克思利息理论和西方利息理论在阶级立场和研究目的、研究角度、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分歧,二者是属于两个根本对立的理论体系;而在具体研究内容上,它们在利息的来源与本质、利息率的决定、利息和利息率的作用以及利率政策效应等方面也存在着分歧;但在现实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两种利息理论在市场利息率的决定、利率的功能作用、利率结构、利率政策等方面的认识上又存在着某些共通之处。最后,提出两种利息理论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理论意义,指出马克思的利息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息问题具有指导意义;而西方利息理论尽管具有明显的缺陷,但它对我国经济生活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要建立适合我国的科学的利息理论体系,应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前提下,紧密结合实际,吸收和借鉴西方利息理论中的合理成分,不断地赋予马克思利息理论以新的内容,从而更好的指导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二、马克思的利息理论与西方利息理论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马克思的利息理论与西方利息理论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利率与利润率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框架 |
1.3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创新点 |
2.理论演进与文献综述 |
2.1 利息理论的演进概述 |
2.2 古典利息(利率)理论 |
2.3 马克思利息(利率)理论 |
2.4 当代西方利息(利率)理论 |
2.5 一般利润率理论综述 |
3.利率与利润率关系的理论分析 |
3.1 一般利润率对利率的基础作用 |
3.2 一般利润率下降趋势原因分析 |
3.3 利息侵蚀利润与利率政策的传导 |
3.4 一般利润率的测算方法分析 |
4.我国利率政策和利率体系 |
4.1 我国利率政策特点 |
4.2 我国基准利率体系 |
4.3 我国市场利率体系 |
4.4 我国基准利率体系现存问题 |
5.我国一般利润率测算 |
5.1 一般利润率测算方法 |
5.2 变量选取和数据处理 |
5.3 1990~2014年我国一般利润率 |
6.我国利率影响一般利润率的宏观分析 |
6.1 数据的平稳性分析 |
6.2 模型滞后阶数选择 |
6.3 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 |
7.利率与利润率关系的微观测度 |
7.1 不同规模企业利润率与利率关系 |
7.2 不同性质企业利润率与利率关系 |
7.3 不同行业企业利润率与利率关系 |
7.4 综合分析 |
8.结论 |
8.1 主要结论 |
8.2 主要启示 |
8.3 存在的不足与下阶段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
(2)“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凯恩斯利息理论对我国经济实践的意义探析——纪念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80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凯恩斯利息理论的主要贡献与意义 |
(一)基于古典利息理论的批判与发展 |
1. 批判古典经济学的利率决定理论。 |
2. 强调货币的价值贮藏职能。 |
3. 重释利率在“经济体系”中的地位。 |
(二)凯恩斯利息理论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 |
1. 凯恩斯利息理论诞生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复苏与繁荣。 |
2. 凯恩斯利息理论的嬗变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二、凯恩斯利息理论对我国经济实践的意义 |
(一)流动性偏好利息理论对我国发展经济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
(二)凯恩斯的利息理论有益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
(三)凯恩斯利息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益补充 |
(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再谈凯恩斯利息理论对我国经济实践的意义——纪念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80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凯恩斯利息理论的主要贡献与意义 |
(一) 基于古典利息理论的批判与发展 |
1. 批判古典经济学的利率决定理论 |
2. 强调货币的价值贮藏职能 |
3. 重释利率在“经济体系”中的地位 |
(二) 凯恩斯利息理论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 |
1. 凯恩斯利息理论诞生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复苏与繁荣 |
2. 凯恩斯利息理论的嬗变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凯恩斯利息理论对我国经济实践的借鉴意义 |
(一) 流动性偏好利息理论对我国发展经济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
(二) 凯恩斯的利息理论有益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
(三) 凯恩斯利息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益补充 |
(4)机会成本:利息理论的一个新视角——关于熊彼特、庞巴维克、马克思等人利息理论的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熊彼特的利息理论及其前提条件 |
二、费希尔、庞巴维克的利息理论及其评述 |
三、马克思利息理论的优越性及其内含假设 |
四、利息概念的“机会成本”视角 |
(5)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指导理论——基于两种利息理论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两种利息理论概述 |
(一) 马克思的利息理论 |
(二) 凯恩斯的利息理论 |
三、两种利息理论比较 |
(一) 两种利息理论的差别 |
(二) 两种利息理论不同的原因 |
1. 两种利息理论的理论基础不同 |
2. 两种利息理论之所以不同还在于两者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和角度有所差别 |
3. 由于马克思和凯恩斯的立场不同,或者说是服务于不同的利益集团,从而两种利息理论的侧重点也就不同 |
四、两种利息理论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实践的解释 |
五、以马克思的利息理论作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指导理论 |
(6)国际利率联动性趋势与中国因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依据与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简评 |
第三节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四节 创新之处和预期成果 |
第一章 国际利率联动性的相关概念与理论 |
第一节 国际利率联动性概念 |
第二节 国际利率联动性相关理论 |
一、 马克思关于利息问题的经典论断 |
二、 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利息理论 |
三、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M—F模型) |
四、 利率平价理论与国际利率联动性 |
第三节 国际利率联动性作用机理 |
第二章 国际利率联动性的历史演进与新趋势 |
第一节 “不可能三角形”与国际利率联动性 |
第二节 国际利率联动性的历史演进 |
第三节 国际利率联动性新趋势 |
第三章 国际利率联动性实证检验 |
第一节 国际利率联动性的动态演变趋势 |
第二节 利率国际传导的特征:对称性、速度与完全性 |
第三节 中国利率调整的国际联动性实证 |
第四节 中国利率调整的国际联动性影响因素 |
第四章 国际利率联动性对中国的影响 |
第一节 国际利率联动性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效应 |
第二节 国际利率联动性对中国经济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
第五章 国际利率联动性的监测应对机制 |
第一节 目的与意义 |
第二节 监测应对机制的任务描述与概念框架 |
第三节 国际利率联动性监测应对系统指标体系构建 |
第四节 国际利率联动性监测BP网络构建与测试 |
第五节 国际利率联动性应对机制 |
第六章 应对国际利率联动性趋势的制度与政策建议 |
一、 逐步采用利率走廊系统的利率政策操作框架 |
二、 逐步由货币政策的多目标制向稳定物价单一目标制转变 |
三、 建立高透明度的利率决策机制 |
四、 夯实提高中国利率政策独立有效的国内经济基础 |
五、 协调推进资本项目开放与利率汇率市场化 |
六、 进一步加快人民币“走出去”步伐 |
七、 进一步提高Shibor的基准利率地位 |
八、 加强对国内与国际宏观经济周期的监测 |
第七章 结论 |
第一节 基本结论 |
第二节 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论利息法律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经济学上的利息及其争论 |
二、各经济学派与法学利息概念的证成 |
三、利息衍生的法律关系 |
(一) 关于利息法律关系的性质问题 |
(二) 利息法律关系主要表现为借贷关系 |
(三) 借贷关系中利息的债权属性 |
(8)我国利率变动及其操作规则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Contents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
四、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利率变动及其操作规则的相关理论 |
第一节 马克思关于利息利率的论述 |
第二节 凯恩斯的利息利率理论 |
第三节 泰勒型利率规则 |
第四节 最优利率规则 |
第二章 我国利率变动的体制转换与非对称性 |
第一节 我国利率变动的初步分析 |
第二节 我国利率变动的实证诠释 |
第三节 我国利率变动的体制转换特征 |
第四节 我国利率变动的非对称性检验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央行利率操作的平滑特征 |
第一节 利率平滑的含义及操作原则 |
第二节 我国央行利率操作方式的平滑转变 |
第三节 我国央行利率操作的平滑特征考实 |
第四章 我国央行利率操作的目标偏好非对称性 |
第一节 央行目标偏好的标准设定 |
第二节 非对称目标偏好与最优利率规则 |
第三节 我国央行利率操作的目标偏好非对称性:估计与检验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影响我国利率操作的非线性菲利普斯曲线 |
第一节 非线性菲利普斯曲线及对最优利率规则的影响 |
第二节 我国通货膨胀与产出缺口关系的初步分析 |
第三节 我国菲利普斯曲线的非线性特征 |
第六章 我国利率操作的目标模式:非线性利率规则 |
第一节 货币政策规则的非线性原因 |
第二节 非线性利率规则的指标选取与相关检验 |
第三节 我国非线性利率规则的构建 |
第七章 非线性利率规则在我国的应用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非线性利率规则在我国的适用性分析 |
第二节 非线性利率规则应用中的掣肘因素 |
第三节 我国应用非线性利率规则的政策建议 |
第八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利率微调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本文的创新点 |
第一章 利率及其宏观调控功能的代表性理论 |
第一节 马克思对利率及其作用的经典论断 |
第二节 魏克赛尔的累积过程理论 |
第三节 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利息论 |
第四节 利率调控理论的新发展:利率平滑调控理论释义 |
第二章 利率微调的一般范式与我国利率微调的现实特征 |
第一节 利率微调的含义及操作原则 |
第二节 宏观经济调控"粗调"与"微调"之辨析 |
第三节 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理性过渡:从"粗调"到"微调" |
第四节 宏观经济"微调"工具的考选:利率的胜出 |
第五节 我国现时期利率政策调控的"适轻量"特征 |
第三章 我国利率微调的环境与利率政策有效性的考释 |
第一节 利率微调的适应性环境 |
第二节 我国利率政策运行的市场环境考察 |
第三节 我国利率政策的有效性和时滞性检验 |
第四节 我国利率政策的弱有效性成因 |
第四章 利率微调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一节 世界经济的利率微调时代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
第二节 国外利率微调的操作规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第三节 利率微调的国际经验及其对我国借鉴 |
第五章 我国利率微调独特的目标模式建构 |
第一节 我国利率微调的基本原则 |
第二节 我国利率微调的目标锁定 |
第三节 我国利率微调的传导机制 |
第四节 我国利率微调的适时、适度、适量及适当方式 |
第六章 关于我国利率微调的制度与政策层面建议 |
第一节 保持中央银行及其利率调控的独立性 |
第二节 增强利率政策信息的公开及透明 |
第三节 强化利率微调的制度支撑: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 |
第四节 完善市场体系建设和金融监管 |
第五节 注重利率与汇率的互动及政策协调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马克思利息理论与西方利息理论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意义及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回顾 |
1.2.2 国内文献回顾 |
1.2.3 文献评价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2 马克思利息理论的基本内容 |
2.1 利息的产生 |
2.2 利息的来源和本质 |
2.3 利息率及其决定因素 |
2.3.1 利息和利息率的界限 |
2.3.2 利息率的决定 |
2.3.3 平均利息率的存在 |
2.4 利息率变动的影响因素 |
2.4.1 经济周期变动的影响 |
2.4.2 贷款风险和贷款期限的影响 |
2.4.3 贷款利率与存款利率的关系 |
2.5 利息率的经济作用 |
3 西方利息理论的主要内容 |
3.1 早期西方利息理论 |
3.1.1 古典学派以前有关利息的经济思想 |
3.1.2 古典学派的利息理论 |
3.2 近现代西方利息理论 |
3.2.1 有关利息性质的理论 |
3.2.2 有关利率决定的理论 |
3.2.3 有关利率的作用和利率政策方面的认识 |
3.3 当代西方利息理论的发展 |
3.3.1 新凯恩斯主义的信贷配给理论 |
3.3.2 利率结构理论 |
3.3.3 金融深化论 |
3.4 本节小结 |
4 两种利息理论的比较 |
4.1 阶级立场和研究目的不同 |
4.2 研究角度不同 |
4.3 研究方法不同 |
4.4 理论基础不同 |
4.5 研究内容上的分歧 |
4.5.1 关于利息的来源和本质的分歧 |
4.5.2 关于利息率的决定方面的分歧 |
4.5.3 关于利息和利息率的作用方面的分歧 |
4.5.4 关于利率政策效应方面的分歧 |
4.6 两种利息理论的相通之处 |
4.6.1 市场利息率的决定方面的相通之处 |
4.6.2 利率的功能作用方面的相通之处 |
4.6.3 利率结构方面的相通之处 |
4.6.4 利率政策方面的相通之处 |
5 两种利息理论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理论意义 |
5.1 马克思利息理论的指导意义 |
5.1.1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息的来源和本质问题 |
5.1.2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息率的决定问题 |
5.1.3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息率的经济作用问题 |
5.2 西方利息理论的借鉴意义 |
5.2.1 关于利率决定因素方面的可鉴之处 |
5.2.2 关于利率对经济生活的影响方面的可鉴之处 |
5.2.3 有关利率运行机制方面的可鉴之处 |
5.2.4 有关利率政策方面的可鉴之处 |
5.3 基于两种利息理论的综合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和所获奖励 |
四、马克思的利息理论与西方利息理论的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利率与利润率关系研究[D]. 邹建军. 暨南大学, 2017(06)
- [2]“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凯恩斯利息理论对我国经济实践的意义探析——纪念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80周年[J]. 薛玉连. 保险职业学院学报, 2016(06)
- [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再谈凯恩斯利息理论对我国经济实践的意义——纪念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80周年[J]. 薛玉连. 环渤海经济了望, 2016(11)
- [4]机会成本:利息理论的一个新视角——关于熊彼特、庞巴维克、马克思等人利息理论的反思[J]. 曹昭. 社科纵横, 2015(03)
- [5]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指导理论——基于两种利息理论的比较[J]. 田璧. 当代财经, 2014(02)
- [6]国际利率联动性趋势与中国因应研究[D]. 赵东喜. 福建师范大学, 2013(11)
- [7]论利息法律关系[J]. 曹冬媛. 山东社会科学, 2013(02)
- [8]我国利率变动及其操作规则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黄启才. 福建师范大学, 2011(05)
- [9]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利率微调问题研究[D]. 王春丽. 福建师范大学, 2010(08)
- [10]马克思利息理论与西方利息理论的比较研究[D]. 史永立. 西北大学, 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