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营养混合液静脉营养在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用的效果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陈丹婷,季海燕,杨松[1](2021)在《重症监护室低体质量早产儿综合喂养方案实施效果》文中认为目的讨论重症监护室低体质量早产儿综合喂养方案实施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7月就诊于台州医院重症监护室的96例低体质量早产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以随机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口饲喂养,观察组患儿则给予综合喂养干预,对两组患儿的喂养状况、并发症发生率、不同时间点身长、体质量以及头围增长情况、NICU住院时间以及总住院时间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儿的全胃营养时间、胃管留置时间以及肠外营养(PN)时间要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要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身长增长速度和头围增长速度明显要快于对照组,且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要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NICU住院时间以及总住院时间明显要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监护室低体质量早产儿实施综合喂养方案,可以改善患儿的营养状况以及身体发育情况,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葛丽丽[2](2019)在《“特配液”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管理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由营养科配制的“特配液”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VLBWI)住院期间营养素及热卡摄入、体重增长、生化指标、免疫功能、并发症、治疗结局的影响,为临床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的营养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2016年5月-2017年11月收治的182例出生体重<1500g、胎龄<37周的早产VLBWI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研究组两组,其中对照组120例,由NICU实施营养管理,研究组62例,由营养科实施营养管理;对比两组患儿一般资料,产前孕母一般情况,生后第7、14、21天肠内及肠外营养素及热卡摄入情况,体重增长速率,生后第1、7、14、21天及出院前生化指标,生后一周内及两周末免疫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疾病转归情况、以体重评价的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xtrauterine growth retardation,EUGR)发生率、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总结“特配液”对早产VLBWI住院期间管理的影响。结果:(1)两组一般情况比较:两组在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小于胎龄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宫内感染性肺炎、产时窒息情况比较差异均不显着(P>0.05)。(2)两组产前孕母一般情况比较:孕母年龄、剖宫产、产前使用激素、胎膜早破、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羊水污染、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产前胆汁淤积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营养情况比较:生后第7、14天,两组营养素及热卡摄入差异均不显着(P>0.05);生后第21天,研究组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营养素及热卡摄入均低于对照组,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营养素及热卡摄入高于对照组(P<0.05)。(4)两组体重增长情况比较:两组生理性体重下降幅度差异不显着(P>0.05),研究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半量及全量肠内营养时间均较对照组短,而体重增长速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5)两组生化指标比较:①肝功能指标:生后第1天,两组间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γ-G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生后第7、14、21天及出院前,研究组γ-G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ALT于生后第7、14、21天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而出院前两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②蛋白质指标:两组患儿生后第1天白蛋白、前白蛋白、球蛋白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生后第7天,研究组前白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白蛋白、球蛋白两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生后第14、21天及出院前,研究组白蛋白、前白蛋白、球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③电解质指标:生后第1天两组血Na+、K+、Ca2+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生后第7、14、21天及出院前,两组血Na+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而研究组血Ca2+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血K+于生后第7、14天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而生后第21天及出院前两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6)免疫功能指标比较:①体液免疫指标:生后一周内,两组新生儿的C3、C4、IgM、IgG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生后两周末,研究组C3、Ig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4、IgM两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②细胞免疫指标:生后一周内,两组间CD3+、CD4+、CD8+、CD4+/CD8+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生后两周末,研究组CD3+、CD4+、CD4+/CD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CD8+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7)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研究组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Parenteral nutrition associated cholestasis,PNAC)、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dysplasia,BPD)、低血糖、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of prematurity,ROP)、晚发型败血症、早产儿脑损伤(Brain injury in premature infants,BIPI)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而贫血的发生率两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8)两组临床治疗结局情况比较:两组间临床治愈率及好转率无显着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EUGR发生率明显低、住院时间明显短,而住院费用高(P<0.05)。结论:(1)营养科配制的“特配液”能够最大限度促进早产VLBWI生长发育,提升体重增长速率,缩短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及达半量、全量肠内营养时间。(2)予以早产VLBWI“特配液”静脉营养方案能够优化生化指标,改善肝功能,补充蛋白质,平衡电解质。(3)予以早产VLBWI“特配液”静脉营养方案对体液免疫影响较小,能改善细胞免疫,有助于提升早产VLBWI的免疫功能。(4)予以早产VLBWI“特配液”可以降低PNAC、NEC、BPD、低血糖、ROP、晚发型败血症、BIPI的发生率,安全性好,同时可以降低EUGR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
邹良[3](2017)在《全营养混合液静脉营养在危重新生儿救治中的效果及对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全营养混合液静脉营养在危重新生儿救治中的效果及对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16年1月-12月间38例危重新生儿,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参照组、研究组,分别予以常规营养支持、全营养混合液静脉营养,对比疗效及安全性。结果:研究组患儿治愈率为100%(19/19)明显高于参照组的78.95%(15/19),研究组患儿全胃肠道喂养时间、静脉营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参照组,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00%(0/1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05%(4/19),对比差异均明显,(P<0.05)。结论:予以危重新生儿全营养混合液静脉营养可提升治愈率,缩短起效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可靠。
吴青青[4](2017)在《含铁TNA稳定性及其预防早产儿贫血安全性与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添加蔗糖铁的静脉全营养混合液及其脂肪颗粒的稳定性研究目的:评价含蔗糖铁的静脉全营养混合液(total nutrient admixture,TNA)和脂肪颗粒的稳定性,为临床经静脉营养补铁的新途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计6个蔗糖铁梯度(0、0.2、0.4、0.6、0.8、1.0mg/100ml)在添加不同组合含二价阳离子的电解质(钙、镁)环境下,观察TNA配制后0h、24h和48h外观、p H值、渗透压、平均脂肪颗粒直径(mean droplet diameter,MDD)、脂肪颗粒直径>5μm的百分比(percent fat exceeding 5μm,Pfat5)、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和甲氧基苯胺值(anisidine value,AV)的变化。结果:1.18组静脉全营养混合液在配制后室温下悬挂,在0h、24h、48h肉眼均未见颜色变化、无分层、无沉淀。2.TNA冲配后48h内,p H值波动在5.50~5.93,渗透压波动在840~947 m Osm/kg,MDD波动在187~199nm,Pfat5波动在0.0048~0.0384%,游离脂肪酸波动在0.06~0.56mmol/L,甲氧基苯胺值波动在0.51~1.55。3.不含钙镁组,含钙不含镁组,含镁不含钙组在不同铁当量组间上述指标均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蔗糖铁以0~1mg/100ml浓度加入TNA中,配制后室温条件下放置48h内的TNA和脂肪颗粒是稳定的。第二部分添加蔗糖铁的静脉营养预防早产儿贫血的效果及安全性评估——随机、双盲、对照研究目的:探索添加蔗糖铁静脉营养预防早产儿贫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经肠外营养支持途径预防早产儿贫血提供可行性的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方法,招募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产科出生并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且应用静脉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时间≥7天的低体重早产儿(胎龄<37周,1500±50g≤BW≤2000g±50g)。由计算机产生随机号并将号码装入相对应的信封,将入组早产儿随机分为五组:对照组Iron-0组(PN+0μg/kg/d)、干预组有Iron-1组(PN+100μg/kg/d蔗糖铁)、Iron-2组(PN+200μg/kg/d蔗糖铁)、Iron-3组(PN+300μg/kg.d蔗糖铁)和Iron-4组(PN+400μg/kg/d蔗糖铁)。收集入组早产儿的一般资料(性别、出生体重、胎龄、PN持续时间,毛细血管抽血次数、静脉抽血次数)、检测应用含不同剂量铁PN前后(天数误差±2天)的红细胞参数(RBC,HB,HCT)、铁储存指标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和血清铁(serum iron,SI)及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结果:1.剔除在实施过程中接受过输血6例、死亡1例(生后第6天肺出血死亡)、资料不全(应用PN前后检测指标不全者)22例,最后共100例早产儿纳入本研究分析,各组分别为Iron-0组(n=20)、Iron-1组(n=17)、Iron-2组(n=21)、Iron-3组(n=23)和Iron-4组(n=19)。五组早产儿出生体重、胎龄、PN持续时间、毛细血管抽血次数、静脉抽血次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接受含不同剂量蔗糖铁PN干预后,Iron-1组HCT显着高于对照组(41.0%vs 36.7%,P=0.027),其余各组RBC、HB、HCT均较对照组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ron-4组SF显着高于对照组(388.5 ng/ml vs155.0 ng/ml,P=0.017),其余干预组均较对照组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ron-3组SI显着高于对照组(16.4μmol/L vs 12.4μmol/L,P=0.029),除Iron-1组外,其余各组均较对照组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ron-1组MDA显着高于对照组(16.2nmol/ml vs11.5nmol/ml,P=0.025),其余各组均较对照组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PN应用后Iron-1组的RBC(-0.6×10-2/L vs-0.9×10-2/L,P=0.034)和HCT(-9.5%vs-14.0%,P=0.015)、Iron-2组的HB(-26 g/L vs-41 g/L,P=-0.03)下降幅度显着小于对照组,除Iron-2组RBC下降幅度略高于对照组(-1.0 g/L vs-0.9 g/L,P=0.45)外,干预各组其余红细胞参数下降幅度虽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ron-4组SF上升幅度显着高于对照组(197.8ng/ml vs 52.0 ng/ml,P=0.004),其余干预组升高幅度较对照组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血清铁蛋白升高幅度随蔗糖铁剂量升高而增加;PN应用后Iron-3组SI上升幅度显着高于对照组(12.2μmol/L vs6.6μmol/L,P=0.016),其余各干预组上升幅度虽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干预组的MDA上升幅度虽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静脉营养混合液中添加蔗糖铁100μg/kg/d~400μg/kg/d剂量可安全应用于早产儿。2.与未添加蔗糖铁的静脉营养相比,早产儿应用添加蔗糖铁的静脉营养支持可一定程度上改善其红细胞参数、增加体内储存铁和血清铁浓度,对防治早产儿贫血有一定作用,但蔗糖铁添加的最佳剂量仍需更大样本临床研究来获得。
樊昀,于瑞波,李娜[5](2016)在《关于早产低体重儿应用静脉全营养混合液的综述》文中提出0引言早产儿是指在37足周以前出生的活产婴儿,其体重多在2500g以下,头围在33cm以下。由于早产儿吸吮能力差,消化道发育不成熟,从胃肠道获取营养的能力差,而营养需求又相对较高,故需肠外营养支持使其逐渐成熟,渡过早产期。静脉营养应用与临床已有逾50年的历史了,从单一的输注无机盐、糖类,到单一或二合一输注氨基酸、脂肪乳,以至发展到今天的全营养混合液(TNA),静脉营养对临床医学的发展起到了
陈燕霞,萧晓红,廖金花[6](2016)在《PlCC在低出生体重儿静脉营养中应用的临床价值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经PICC在低出生体重儿静脉营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00例NICU收治的低出生体重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研究组采用PICC行静脉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采用外周静脉留置针行营养支持治疗。比较2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平均操作时间、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营养支持治疗前、后患儿体质量。结果 2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平均操作时间及留置时间分别为(30.65±9.87)、(23.47±6.38)d,对照组分别为(3.26±1.09)、(4.15±1.52)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504、20.829,P<0.01);研究组和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00%(4/50)和24.00%(1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6,P<0.05);2组营养支持治疗前患儿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都有显着的增加,但组间比较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在低出生体重儿静脉营养支持治疗中应用不但留置时间更长,且并发症更低,是较为理想的方式。
赵卓琦[7](2015)在《NICU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方式与生长发育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首先评估早产儿宫内生长发育迟缓和宫外发育迟缓的发生率,分析生长发育迟缓的原因;在上述调查的基础上,利用随机双盲实验,观察水解蛋白配方乳和普通早产儿配方乳对早产儿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为早产儿的合理喂养提高依据。方法:1.对2013年12月-2014年5月收入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新生儿监护室(NICU)的早产儿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调查患儿生长情况,喂养方式和喂养量,包括EN和PN的使用情况,并对住院期间和出院后6个月生长状况进行随访。2.对2014年1月-2014年12月入院的早产儿进行随机双盲干预实验。实验共收集55例,其中实验组28例,对照组27例。实验组用水解蛋白配方乳(eHF),对照组用普通早产儿配方乳(PF)。两组患儿均按照《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及《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早产儿营养指南》推荐的营养摄入量为指导依据。结果:1.调查共收集50例早产儿,并完成6个月的随访。IUGR和EUGR的发生率按体重评价(32%,72%);按身长评价(24%,30%);按头围评价(28%,12%)。IUGR组的发生率与低出生胎龄和低出生体重呈显着正相关(P<0.05)。EUGR的发生率与出院时胎龄、体重及住院时间呈显着正相关(P<0.05)。性别也是造成EUGR的因素。新生儿特指感染、低血糖和呼吸窘迫综合症也是IUGR组发生疾病的高风险因素(P<0.05)。EUGR组患儿体重增长速率比非EUGR组慢(P<0.05)。早产儿生化指标中碱性磷酸酶,血清总胆红素较入院时显着改善(P<0.05)。同时6个月随访中发现,早产儿的各生长发育情况均有所改善。2.双盲随机对照实验中,对照组更容易发生低血糖,喂养不耐受,恢复出生体重日龄延长。实验组比对照组患儿体重和身长较快。体重[(15.9+6.72)g/(kg.d)和(13.79+9.68)g/(kg.d)];身长[(0.746+0.42)cm/w和(0.636+0.39)cm/w)]。实验组比对照组肠内营养摄入量高,但肠外营养摄入量低。实验组较对照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较早(10.57+2.93)天(P<0.05),达到全营养摄入量的时间较早(13.00+4.67)天,并且体重增长快于对照组。结论:早产儿EUGR发生率较高。低出生胎龄和低出生体重是造成IUGR的主要因素。尽早使用肠内,外营养支持,可降低疾病及EUGR的发生率。与普通早产儿配方乳相比,水解蛋白配方乳能明显促进早产儿的摄入量,更快地提高早产儿的体质量增长。因此水解蛋白配方可作为早期开奶,以利于早产儿的生长发育。
吴晓松[8](2014)在《极低出生体重儿对早期静脉营养的耐受情况和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对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静脉营养的耐受情况进行分析,并对其临床疗效做出评价。方法:从2011年7月至2013年5月中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中选取4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据表法将所有患儿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疗效和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儿碳酸氢盐、血肌酐、尿素氮及血清胆红素等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但是两组平均静脉血糖比较,虽都在正常范围,但对照组明显低于实验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1周后实验组患儿体质量仅降低7.2%,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实验组患儿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和恢复完全胃肠道营养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短,两组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不仅可以耐受早期足量的静脉营养,还可提高临床疗效。
唐茂生,邓文均,杨大庚,林丽梅[9](2012)在《不同剂量氨基酸营养策略对低出生体重儿生理性体重下降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氨基酸营养对低出生体重儿生后生理性体重下降的影响,验证早期大剂量氨基酸在早产儿静脉营养中应用的安全性。方法 NICU住院的低出生体重儿96例,分为3组,在出生当天分别给予0、1.0、2.0 g/(kg.d)氨基酸,以后每天增加0.5~1.0 g/(kg.d),至足量3.0~3.5 g/(kg.d)。结果 3组体重下降时间、体重下降百分比以及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病例所监测的生化指标基本正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大剂量应用氨基酸,可以减少早产儿生理性体重下降的比例,使婴儿较早恢复到出生体重,改善早产儿的营养状况,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贲晓明[10](2012)在《早产儿静脉营养的临床策略与依据》文中指出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出生早产儿约1200万,我国每年出生早产儿约150万,早产儿逐步成为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care unit,NICU)最主要的关注人群。随着医学新技术的进步,新生儿复苏与生命支持技术有了较大发展,胎龄22~24周、出生体重400~500 g的早产儿存活率显着提高;胎龄>24周、出生体重>500 g的超低出生体重儿(extremely low birth
二、全营养混合液静脉营养在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用的效果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营养混合液静脉营养在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用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重症监护室低体质量早产儿综合喂养方案实施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方法 |
1.2.1 对照组 |
1.2.2 观察组 |
1.2.3 观察指标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患儿喂养情况比较 |
2.2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
2.3 两组患儿身长增长速度、头围增长速度以及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对比 |
2.4 两组患儿NICU住院时间以及总住院时间对比 |
3 讨论 |
(2)“特配液”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管理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2. 纳入标准 |
3. 排除标准 |
4. 研究方法 |
5. 相关诊断或判定标准 |
6.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
2. 两组产前孕母一般情况比较 |
3. 两组间营养情况比较 |
3.1 两组间PN和EN的营养素、热卡摄入比较 |
3.2 两组间体重增长、静脉营养时间比较 |
4. 两组间生化指标比较 |
4.1 两组间肝功能指标比较 |
4.2 两组间蛋白质相关指标比较 |
4.3 两组间电解质指标比较 |
5. 两组间免疫指标比较 |
5.1 两组间体液免疫指标比较 |
5.2 两组间细胞免疫指标比较 |
6.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
7. 两组临床治疗结局比较 |
讨论 |
1. 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概述 |
2. 静脉营养对早产VLBWI生长发育的影响 |
3、静脉营养对早产VLBWI生化指标的影响 |
3.1 对早产VLBWI肝功能的影响 |
3.2 对早产VLBWI蛋白质水平的影响 |
3.3 对早产VLBWI电解质的影响 |
4、静脉营养对早产VLBWI免疫功能的影响 |
5、静脉营养对早产VLBWI并发症的影响 |
6、静脉营养对早产VLBWI临床治疗结局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特点及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 |
1. 新生儿免疫系统T淋巴细胞及细胞因子分析 |
1.1 T淋巴细胞分析 |
1.2 细胞因子及相关因素 |
2. B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补体免疫系统分析 |
3. 红细胞免疫系统 |
4. 新生儿免疫功能的保护与促进 |
5.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3)全营养混合液静脉营养在危重新生儿救治中的效果及对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参照组 |
1.2.2 研究组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组间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
2.1.1 组间治愈率对比 |
2.1.2 组间组间临床治疗效果相关指标对比 |
2.2 组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
3 讨论 |
(4)含铁TNA稳定性及其预防早产儿贫血安全性与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全文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
绪论 |
第一部分 添加蔗糖铁的静脉全营养混合液及其脂肪颗粒稳定性研究 |
1.材料和方法 |
1.1 静脉营养制剂、配方及材料 |
1.2 仪器设备 |
1.3 指标检测方法及安全范围 |
1.3.1 pH值测定 |
1.3.2 渗透压测定 |
1.3.3 平均脂肪颗粒直径(MDD) |
1.3.4 脂肪颗粒直径>5um百分比(Pfat5) |
1.3.5 游离脂肪酸(FFA) |
1.3.6 甲氧基苯胺值(AV) |
1.4 数据统计 |
2.结果 |
2.1 肉眼观察结果 |
2.2 pH值 |
2.3 渗透压 |
2.4 平均脂肪颗粒直径(MDD) |
2.5 脂肪颗粒直径>5um百分比(Pfat5) |
2.6 游离脂肪酸(FFA) |
2.7 甲氧基苯胺值(AV) |
3.讨论 |
4.小结 |
第二部分 添加蔗糖铁的静脉营养预防早产儿贫血效果及安全性评估—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
1.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1.1.1 纳入标准 |
1.1.2 排除/剔除标准 |
1.2 研究方法 |
1.2.1 营养液的配制 |
1.2.2 营养相关药物及材料 |
1.2.3 一般资料收集 |
1.2.4 红细胞参数、储存铁、血清铁及氧化应激指标标本收集及检测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红细胞参数 |
2.3 血清铁蛋白(SF) |
2.4 血清铁(SI) |
2.5 丙二醛(MDA) |
3.讨论 |
4.小结 |
本研究不足之处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关于早产低体重儿应用静脉全营养混合液的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TNA应用于早产儿、低体重儿、极低体重儿的有效性 |
2 TNA应用的安全性 |
3 应用TNA的护理重点与难点 |
3.1 输液速度的监护输注TNA切忌忽快忽慢, 只有在严格的输注速度下才能保证早产儿的生理指标不发生改变, 早产儿应从小剂量开始, 以6ml/ (kg·h) 的速度匀速输完。 |
3.2 输注前的查对输注前首先检查TNA的性质, 如发现乳凝状态或融合反应, 应禁用。乳凝状态是指TNA液中脂肪乳剂出现了分层, 可见液体上方浮有一层半透明、浅黄色、条状凝结物, 这是一种较轻的破坏状态;融合反应是指TNA液中出现了游离的棕黄色脂性油滴, 该现象具有致命性, 不宜输入[6]。 |
3.3 周围静脉输注时局部渗出的护理输注TNA首选腋静脉, 此静脉表浅, 易穿刺, 为到达上腔静脉最直接的途径, 可最大程度降低营养液对周围血管的刺激, 如需长期全量输液, 也可行中心静脉置管, 尽量避免应用下肢静脉, 防止血栓形成。采用输液升温器可缓解肢体发冷、血管痉挛、疼痛等不良反应。血管痉挛使血流速度减慢, 药物滞留更增加对血管壁的刺激, 引起局部炎症介质释放, 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导致液体漏出血管外而肿胀疼痛。 |
3.4 监测指标输注过程中要监测患儿的血糖与尿糖, 同时密切观察患儿神志精神、面色、末梢循环、尿量、生命体征等变化。还应观察输注部位有无渗出、肿胀。体重监测:每日测体重, 一般的营养支持, 婴儿体重每日增长10~25g, 若体重增长过快要注意液体潴留。每周查肝功能、肾功能、血小板、胆红素、电解质、血脂等。 |
(7)NICU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方式与生长发育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的 |
第二章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早期营养状况及生长发育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
前言 |
2.1 研究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结论 |
第三章 水解配方奶和普通早产配方奶不同喂养方式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
前言 |
3.1 研究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页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极低出生体重儿对早期静脉营养的耐受情况和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患儿出生后3日内血生化指标比较: |
2.2 两组患儿1周后胃肠喂养及体质量变化情况比较: |
2.3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
3 讨论 |
(9)不同剂量氨基酸营养策略对低出生体重儿生理性体重下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监测生化指标 |
1.4 观察指标和数据的收集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3组观察指标比较 |
2.2 3组新生儿生后体重变化 |
2.3 不良反应 |
3 讨论 |
四、全营养混合液静脉营养在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用的效果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重症监护室低体质量早产儿综合喂养方案实施效果[J]. 陈丹婷,季海燕,杨松. 中国妇幼保健, 2021(23)
- [2]“特配液”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管理的影响研究[D]. 葛丽丽. 苏州大学, 2019(04)
- [3]全营养混合液静脉营养在危重新生儿救治中的效果及对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J]. 邹良. 家庭医药.就医选药, 2017(09)
- [4]含铁TNA稳定性及其预防早产儿贫血安全性与有效性研究[D]. 吴青青.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8)
- [5]关于早产低体重儿应用静脉全营养混合液的综述[J]. 樊昀,于瑞波,李娜.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96)
- [6]PlCC在低出生体重儿静脉营养中应用的临床价值分析[J]. 陈燕霞,萧晓红,廖金花.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6(23)
- [7]NICU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方式与生长发育相关性研究[D]. 赵卓琦.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3)
- [8]极低出生体重儿对早期静脉营养的耐受情况和疗效分析[J]. 吴晓松.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4(03)
- [9]不同剂量氨基酸营养策略对低出生体重儿生理性体重下降的影响[J]. 唐茂生,邓文均,杨大庚,林丽梅. 广东医学, 2012(24)
- [10]早产儿静脉营养的临床策略与依据[J]. 贲晓明.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