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膜下注射Healon GV提高滤过泡成功率的作用

结膜下注射Healon GV提高滤过泡成功率的作用

一、结膜下注入Healon GV对提高滤过泡成功率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吴靖怡[1](2020)在《阿昔洛韦对体外培养人TENON囊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索阿昔洛韦(Acyclovir,ACV)对体外培养的人眼TENON囊成纤维细胞(human TENON capsule fibroblasts,HTFs)的增殖和迁移的影响以及机制。方法:将HTFs分为ACV处理组(终浓度分别为0.45,1.125,2.25,3.375,4.5mmol·L-1)和空白对照组,CCK8检测不同浓度梯度下ACV对HTFs的增殖速率的影响,划痕实验检测不同浓度ACV对HTFs细胞迁移的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ACV对HTFs凋亡以及细胞周期的作用。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ACV处理组(终浓度分别为0.45,1.125,2.25,3.375,4.5mmo1·L1)的HTFs增殖速率显着降低(P<0.05),并且随着ACV浓度的升高,HTFs的抑制率逐渐增大。ACV处理组(终浓度4.5mmol·L-1)的细胞凋亡率显着增加(P=0.0005),细胞周期G0/G1期峰值升高(P=0.0011),S期下降(P=0.0006),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ACV处理组的划痕闭合明显,闭合率显着降低(P<0.05),并且随着ACV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更显着。结论:阿昔洛韦以通过阻滞HTFs的细胞周期,从而抑制HTFs的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并且参与抑制HTFs细胞迁移。

王青[2](2020)在《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和对眼表影响及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同轴微切口(1.8 mm,2.2 mm)和小切口(3.0 mm)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在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及安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眼科收治的96例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96眼)。所有患眼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根据角膜切口大小不同,随机分为三组:3.0 mm切口组:30眼采用3.0 mm透明角膜切口;2.2 mm切口组:34眼采用2.2 mm透明角膜切口;1.8 mm切口组:32眼行1.8 mm透明角膜切口。检查指标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散光、角膜内皮细胞计数(CECC)、眼压(IOP)和并发症。检测时间点为术前和术后1d,1mo和3mo。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治疗成功。术后1d,1mo和3mo时,2.2 mm切口组和1.8 mm切口组的BCVA明显高于3.0 mm切口组(P<0.05)。在术后1d时,3.0 mm切口组的角膜散光明显高于2.2 mm切口组(P<0.05),2.2 mm切口组的角膜散光度明显高于1.8 mm切口组(P<0.05)。在术后3mo时,3.0 mm切口组的角膜散光度仍明显高于术前(P=0.003)。术后1mo,3mo时,2.2 mm切口组和1.8 mm切口组的角膜散光度明显低于3.0 mm切口组(P<0.05)。术后1d时,2.2 mm切口组的CECC显着高于3.0 mm切口组(P=0.020),1.8 mm切口组的CECC显着高于2.2 mm切口组(P=0.034)。在术后1mo,3mo时,2.2 mm切口组和1.8 mm切口组的CECC均明显高3.0 mm切口组(P<0.05)。术后各组的眼压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0.05)。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三组眼压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PACG合并白内障在减少术后角膜散光及角膜内皮细胞损伤方面比传统的小切口联合手术更具有优势。在术后早期1.8 mm微切口比2.2 mm微切口有更好的疗效。目的:研究同轴1.8 mm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眼表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收集2018年5月至2019年1月符合纳入标准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40人(45眼),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4眼行1.8 mm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照组21眼行3.0 mm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于术前、术后1w、术后1mo、术后3mo时测量眼表疾病指数评分(OSDI)、非侵入性首次泪膜破裂时间(Nif BUT)、非侵入性平均泪膜破裂时间(Nia BUT)、泪河高度(TMH)、角膜荧光染色评分(CFS)等指标。结果:1.OSDI:术后1w时,两组的OSDI均较术前增加,对照组比观察组增加更明显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mo,3mo时,两组的OSDI逐渐降低,两组均未恢复到术前水平,术后1mo时,对照组仍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2.Nif BUT,Nia BUT:术后1w时,两组的Nif BUT和Nia BUT均显着下降,与术前比较均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较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0.05)。术后1mo,3mo时,两组的Nif BUT,Nia BUT逐渐恢复,仍未恢复到术前水平,术后1mo时,对照组的Nif BUT,Nia BUT仍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3.TMH:术后1w时,两组的TMH均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TMH比观察组下降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3mo时两组的TMH逐渐恢复,与术前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4.CFS:术后1w时,两组的CFS均增加,与观察组相比,对照组增加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3mo时,两组的CFS逐渐降低,两组均未恢复到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时,对照组仍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可影响泪膜的稳定性,采用同轴1.8 mm微小切口的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眼表的影响较采用3.0 mm切口小。目的:探讨兔眼模型的微切口晶状体摘除术对泪膜及眼表炎性指标IL-6,TNF-α的影响。方法:31只新西兰兔(31眼),随机分为微切口组10只(10眼)、常规切口组9只(9眼)、正常对照组12只(12眼)。正常对照组不做处理。微切口组和常规切口组做透明角膜切口晶状体摘除术模型。微切口组实施2.2 mm透明角膜切口晶状体摘除术,常规切口组实施3.2 mm透明角膜切口晶状体摘除术。在术前及术后1w,2w检测微切口组、常规切口组兔子的泪膜破裂时间(BUT),并在上述时间点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兔泪液中TNF-α,IL-6的含量。术后2w时将三组兔子处死,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三组兔子角膜的TNF-α,IL-6蛋白的表达。结果:术后1w时,微切口组、常规切口组的BUT都明显减小,常规切口组减小更明显,与微切口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w时,两组的BUT均有所恢复,仍未恢复至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微切口组的BUT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2w时,微切口组和常规切口组泪液的TNF-α,IL-6都明显升高,常规切口组的数值升高更多,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w时,常规切口组、微切口组的角膜组织中TNF-α、IL-6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微切口组与常规切口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微切口行晶状体摘除术比采用常规切口对泪膜稳定性的破坏减少,而二者的眼表炎症反应程度无明显差异。

彭婧利[3](2018)在《选择性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1(CysLT1R)拮抗剂孟鲁司特调节细胞外基质重塑》文中提出1前言术后滤过泡瘢痕增生是青光眼滤过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滤过手术后,结膜下创口的愈合过程是首先发生炎症反应,之后再上皮化,接着合成细胞外基质(ECM)和收缩结膜创口,最后形成结膜下纤维瘢痕。瘢痕的形成主要来自于创口部位的结膜下组织的过度收缩。多项研究表明,创口区域的人Tenon’s囊成纤维细胞(HTFs)与结膜下瘢痕形成息息相关。HTFs细胞外基质的增殖、迁移、合成和沉积等生物活性在瘢痕形成和滤过通道的阻塞中扮演了关键角色。结膜下滤过泡的伤口愈合反应由各种细胞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调节。目前,TGF-β1己经成为抗纤维化治疗的重要靶点。孟鲁司特是半胱氨酸白三烯受体1(CysLT1R)的选择性拮抗剂,药理作用是通过阻止半胱氨酸白三烯(CysLT)介导的支气管收缩、血管通透性的增加,和气道炎症细胞聚集来实现的。然而,孟鲁司特抗纤维化的性能在之前较少被关注,仅有极少数研究表明其可以抑制支气管上皮细胞间质转化和纤维化,并抑制成纤维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和胶原蛋白的产生。2目的研究孟鲁司特对TGF-β1诱导的原代培养的人Tenon’s囊成纤维细胞细胞外基质(ECM)重塑的影响。3方法3.1细胞分离,培养和处理收集10个行斜视手术的患者的结膜下组织,提取分离出Tenon’s囊成纤维细胞。所有细胞均于含有10%胎牛血清,1%L-谷氨酰胺和1%抗生素(青霉素和链霉素)的DMEM培养基中,37℃、95%空气、5%CO2恒温环境中培养。实验采用的为传至3-6代的HTFs.3.2.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根据说明书,使用Qiazol试剂从培养的HTFs中提取出总细胞内RNA。将之逆转录成为cDNA。检测CysLT1RmRNA在HTFs中的表达。3.3胶原凝胶收缩测定制备游离胶原蛋白混合物。将0.5ml游离胶原蛋白加入到24孔细胞培养板中。待混合物凝胶化后,将胶原凝胶自培养板孔分离。然后将0.5ml含有TGF-β1和不同浓度孟鲁司特的无血清DMEM加入到每个凝胶孵育。每天测量凝胶的直径以计算凝胶收缩的程度。3.4蛋白印迹分析使用细胞裂解液及EDTA游离蛋白酶抑制剂的混合物来提取经TGF-β 1及不同浓度孟鲁司特干预过的HTFs的总蛋白。然后检测CysLT1R、MMP-1、MMP-3、FAK、paxillin、p-FAK,p-paxillin 和 α-SMA 蛋白含量。3.5免疫荧光显微镜免疫荧光检测CysLT1R在细胞中的定位情况。3.6纤连蛋白和Ⅰ型前胶原C肽的测定用ELISA法测定培养基中的前胶原Ⅰ型纤维连接蛋白和C肽含量。3.7统计分析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使用Tukey-Kramer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4结果4.1 CysLT1R在HTFs中的表达以人类A431细胞作为阳性对照,RT-PCR结果表明CysLT1R确实在HTFs中表达。通过蛋白质印迹分析(Western bolt)验证HTFs中CysLT1R的蛋白表达。同样的,免疫荧光染色实验显示CysLT1R在HTFs中表达。4.2 TGF-β1 增加 HTFs 中 CysLT1R 的表达接下来,我们研究经TGF-β1干预后CysLT1R的表达模式。我们发现TGF-β1的干预导致CysLT1R的mRNA和蛋白质含量随TGF-β1浓度从0.5至5ng/n1的的增加而持续增长。这表明CysLT1R可能与TGF-β1在HTFs的功能相关。4.3孟鲁司特对TGF-β1诱导的HTFs胶原凝胶收缩的影响孟鲁司特是CysLT1R的选择性拮抗剂。将HTFs与浓度为0,1,10,50μM的孟鲁司特及TGF-β1(0,2.5 ng/ml)干预的情况下共同孵育3天。结果显示孟鲁司特随着浓度的增加逐步改善TGF-β1诱导的凝胶收缩。当孟鲁司特浓度为1,10或50μM时,2.5 ng/ml的TGF-β1对胶原凝胶收缩的刺激作用分别被抑制30%,48%,或55%。将HTFs与浓度0,50μM的孟鲁司特和2.5ng/mlTGF-β1共同孵育5日,发现随着时间推移,孟鲁司特逐步抑制TGF-β1诱导的胶原凝胶收缩。4.4孟鲁司特对MMPs表达和基质合成的影响细胞介导的胶原收缩是由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诱导的。因此,我们评估了孟鲁司特对MMPs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GF-β1的干预使MMP-1和MMP-3的表达显着增加,而孟鲁司特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该效应。除了改善基质收缩之外,抑制MMP可以减少基质产生。接下来,我们研究孟鲁司特对MMPs表达的抑制作用是否影响基质的产生。通过使用特定的ELISA法来确定来自HTFs的纤连蛋白和Ⅰ型胶原蛋白的释放。TGF-β1诱导的纤连蛋白释放和胶原Ⅰ型C末端前肽的分泌增加被孟鲁司特以浓度依赖的方式抑制。4.5孟鲁司特对基质收缩相关蛋白FAK和桩蛋白的磷酸化及α-SMA表达的影响。细胞介导的胶原收缩基质是非常复杂的。粘着斑激酶(FAK)和桩蛋白(paxillin)的磷酸化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的激活参与了该过程。因此,我们接下来研究了孟鲁司特是否会影响HTFs中FAK和paxillin的磷酸化和α-SMA 的表达。TGF-β1(2.5ng/mL)诱导了 HTF 中 FAK 和 paxillin 的磷酸化,并被孟鲁司特以浓度依赖性方式抑制。然而,FAK和桩蛋白的总量不受TGF-β1或孟鲁司特的影响。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GF-β1或孟鲁司特均未影响α-SMA的表达。5结论5.1 CysLT1R 在 HTFs 中表达。5.2 CysLT1R在HTFs中的表达随TGF-β1浓度升高而升高。5.3 TGF-β1诱导MMP-1和MMP-3表达增加及HTFs分泌纤连蛋白和Ⅰ型胶原增加,孟鲁司特抑制了该效应,减轻了细胞基质的收缩和沉积。5.4孟鲁司特能减弱TGF-β1诱导的FAK和桩蛋白的磷酸化,从而减轻的成纤维细胞介导的细胞外基质收缩。5.5孟鲁司特可能是滤过手术后结膜下创口愈合期间抑制瘢痕形成的有效药物。

朱邵品[4](2017)在《新型生物肽抑制眼部纤维化疾病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眼部纤维化疾病包括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青光眼滤过术后疤痕,角膜疤痕等。这类疾病易致盲,难治疗,临床缺少安全有效药物。本课题从人体内源性蛋白骨形成蛋白-7(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7,BMP-7)中筛选出具有关键活性位点的新型生物肽BP2,并评估其在眼部纤维化疾病模型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及机制。方法:(1)多肽筛选: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BMP-7蛋白中筛选出三段不同位点多肽,BP1,BP2及BP3。MTS方法检测多肽对人RPE-19细胞正常增殖及生长因子诱导下异常增殖的影响,划痕方法检测多肽对人RPE-19细胞机械性迁移的作用。(2)多肽体内外抑制PVR有效性:体外Transwell方法,光学观察,胶原牵拉实验,免疫荧光方法检测不同浓度梯度的多肽BP2作用下,人RPE-19细胞迁移能力的改变,对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诱导下细胞形态改变的作用,以及细胞胶原牵拉的作用及RPE细胞发生上皮-间质性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过程中关键蛋白的表达。此外通过体内建立兔眼PVR动物模型,给予BP2多肽眼内注射干预,通过检眼镜,B超,眼底照相,大体剖开,组织病理学,HE及MASSON染色观察眼内增殖膜以及网脱发生情况。(3)多肽体内外干预青光眼滤过术后疤痕有效性:在体外原代培养人Tenon’s囊成纤维细胞(Human Tenon’s Fibroblasts,HTF),通过MTS法检测BP2干预下HTF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胶原牵拉检测细胞收缩能力,免疫荧光检测HTF细胞由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化过程中关键蛋白表达改变。体内建立兔眼青光眼滤过术模型,观测BP2与丝裂霉素(mitomycin,MMC)分别干预后的滤过泡形态,眼压,滤过泡组织病理学改变。(4)多肽抑制其它疤痕模型的效果:通过BP2对体外培养人角膜细胞(human corneal fibroblasts,HCF)增殖活力影响,机械迁移改变,炎症因子水平,EMT转化过程中关键蛋白表达的改变,初步探讨多肽对角膜疤痕的抑制效果;通过建立体外兔耳皮肤疤痕模型,给予BP2皮下注射观察多肽干预皮肤疤痕的效果。(5)多肽在动物体内作用的安全性:通过临床观察,组织病理学检查,眼压,电生理,电镜微结构检测,评估BP2眼内注射的安全性。(6)多肽抑制纤维化机制:通过Western检测EMT转化中关键标记蛋白表达,纤维化关键通路Smad磷酸化水平改变,探讨BP2抑制纤维化的可能机制。结果:(1)筛选出活性肽BP2:从母蛋白BMP-7中初筛选出三段多肽BP1,BP2及BP3。通过体外实验从初筛多肽中确定BP2生物活性最佳。(2)多肽BP2有效抑制体内外PVR模型:BP2干预后RPE细胞趋化能力下降,细胞在TGF-β刺激下的形态改变及收缩能力明显低于诱导组(p<0.05),所表达的EMT标记蛋白:α-平滑肌机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及紧密连接蛋白-1(zonula occludens-1,ZO-1))在EMT转化过程中的改变均受到显着抑制。在体内,BP2玻璃体腔注射能够减轻兔眼PVR模型中增殖膜的形成,网脱发生率较未干预组减少60%。(3)多肽BP2有效干预体内外青光眼滤过术后疤痕:BP2能有效抑制HTF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化以及青光眼滤过泡疤痕形成。BP2对HTF细胞正常生长无影响,细胞凋亡明显低于MMC组(p<0.05),BP2能够降低HTF细胞收缩牵拉能力,对TGF-β诱导后细胞骨架蛋白,α-SMA蛋白及胶原表达起到抑制作用。在体内BP2能够维持滤过泡形态,对疤痕的抑制作用虽不及MMC显着,但眼部副作用明显低于MMC组。(4)多肽BP2抑制其它疤痕模型:多肽能够抑制体外角膜细胞机械迁移,炎症因子水平,及α-SMA表达(p<0.05)。能够减轻兔耳皮肤疤痕模型中疤痕严重程度。(5)多肽动物体内作用安全性:多肽对兔眼微结构,电生理功能及眼压无明显影响,安全性良好。(6)多肽抑制纤维化机制:多肽通过抑制Smad2,Smad3磷酸化及EMT中重要蛋白表达发挥抑制纤维化作用。在Western检测中BP2显着抑制RPE,HTF,HCF三种细胞在TGF-β诱导后α-SMA,ZO-1,上皮细胞钙粘蛋白(E-cadherin),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及I型胶原蛋白collagen type I alpha1(Col1α1)的表达改变(p<0.05),及Smad2,Smad3磷酸化水平(p<0.05)。结论:通过生物信息学筛选的新型生物肽BP2能够安全,有效抑制体内外眼部纤维化疾病模型,包括PVR、青光眼滤过术后疤痕、角膜疤痕及皮肤疤痕。其抗纤维化机制可能通过抑制Smad2/3通路,降低EMT转化及胶原表达实现。BP2作为安全性佳,分子量低的新型天然抗纤维化多肽,有望向临床抗纤维化药物转化。

梁沛[5](2016)在《贝伐单抗在青光眼滤过术后抗瘢痕化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青光眼滤过手术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术后滤过道产生的瘢痕化反应。目前术中常用的抗代谢药物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和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虽然能起到一定的抗瘢痕化作用,但也会产生较多的术后并发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促进血管生成、创伤愈合及瘢痕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贝伐单抗能与VEGF的受体结合,使VEGF失去生物活性,从而对新生血管的生成和纤维组织的增生产生抑制作用。本实验通过研究兔眼小梁切除术后应用贝伐单抗对滤过泡的改变,来探讨其抑制滤过道纤维瘢痕形成的效果,并希望进一步为辅助临床青光眼手术抗瘢痕化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4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成4组:小梁切除术毕注射贝伐单抗组(A组),小梁切除术毕及术后3、7天注射贝伐单抗组(B组),小梁切除术中联合应用MMC组(C组)及小梁切除术毕及术后3、7天注射生理盐水组(D组)。所有实验均在右眼实施,左眼不进行其他处理。对兔眼行常规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术前及术后每隔一天测量眼压;隔日裂隙灯下观察前房炎症反应、滤过泡大体形态及表面血管分布情况,并测量滤过泡的高度及面积;分别于术后14、28天摘取实验眼行滤过泡组织病理学检查,Masson染色观察滤过道及其周围组织胶原纤维增殖情况,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滤过道新生血管的改变。结果:术后各时间点A、B、C、D不同处理组间,眼压值的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8,P=0.47)。滤过泡的形态,术后7天B组与其他组比较,滤过泡高度隆起且弥散,表面血管稀疏。滤过泡存在时间,B组为27天,A组和C组均为19天,D组为13天。滤过道胶原纤维所占百分比,术后14天A、B、C、D组分别为(49.18±1.54)%、(26.41±1.23)%、(50.68±1.87)%和(70.63±1.81)%,两两比较A、B、C组均低于D组,B组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8天,除B组(66.82±1.53)%外,其他三组均已大部分瘢痕化。滤过道微血管数目,术后14天,A、B、C、D组分别为16.72±0.57,13.13±0.54,18.85±0.45和20.36±0.57,B组均低于A、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28天,A、B、C、D组,分别为1.23±0.45,3.51±0.31,1.35±0.84和0.82±0.55,B组高于A、C、D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C、D各组血管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小梁切除术后采用滤过泡旁结膜下注射贝伐单抗的方法有助于减少滤过道新生血管形成,抑制滤过道瘢痕化,维持滤过泡的形态;(2)分别于术毕及术后3、7天滤过泡旁结膜下多次注射贝伐单抗,能减缓滤过泡瘢痕化进程,延长滤过泡的存在时间,效果较好;(3)贝伐单抗在抑制滤过道瘢痕化上短期效果不低于抗代谢药物MMC的作用。

王咪,吴志鸿[6](2014)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应用及进展》文中认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治疗方式很多,但小梁切除术依然是常用、有效的治疗方法。作为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主要手术方式,在控制眼压、改善视功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简要介绍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应用及进展。

安琳[7](2012)在《联合电凝改良青光眼手术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探讨兔眼小梁切除术联合巩膜床电凝术(改良术式ECT)的降眼压作用,探讨巩膜床电凝是否存在抗瘢痕化作用。2.联合电凝术的改良前三联手术治疗青光眼白内障的临床研究,与传统MMC的前三联手术对照,探讨小梁切除术联合巩膜床电凝术的临床效果。方法1.新西兰白兔12只(12眼),体重2.0-2.5kg,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小梁切除+ECT(ECT组)、小梁切除+MMC (0.2mg/ml,2min)(MMC组),另取新西兰白兔3只(3眼)行单纯小梁切除术(Trab组)。ECT组、MMC组两组术后定期观察眼压、眼前节变化、并发症发生情况;三组定期各随机处死1只实验兔,制作术区滤过道病理切片。2.选择2010年6月至2011年7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住院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IOL植入+小梁切除+ECT (ECT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IOL植入+小梁切除+MMC (MMC组)。比较术前术后视力、眼压、眼前节形态、眼底、UBM、视野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指标。分析与传统术式相比,改良前三联手术的实用性及安全性。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动物实验中,ECT组与传统MMC组兔眼术后3d内,所有术眼均有不同程度的结膜充血,7d内充血全部消退,1d、7d各组结膜充血差异无显着性(x2=0.556,0.78,P值均>0.05)。手术后第1、2天两组前房反应较重,所有兔术眼前房水混浊程度(++),7d后两组前房反应均消失。术后早期大多为功能性滤过泡,随着时间的推移,滤过泡均有不同程度瘢痕化,术后第14天,两组功能性滤过泡所占比例均为66.7%(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CT组及MMC组在做周边虹膜切除术时各有1例前房出血,均于术后第3天吸收。MMC组术后1天有2例前房纤维素渗出,于术后7天内吸收。2.动物实验中,ECT组与传统MMC组术后1d、3d、7d眼压均较术前下降,下降程度有统计学差异(tECT=0.000、0.000、0.001,tMMc=0.000、0.000、0.011,P均<0.05),而第14d、28d两组眼压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别(tECT=0.39、0.728,tMMC=0.084、0.908,P均>0.05);ECT组与传统MMC组之间各时间点眼压水平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动物实验中,术后7天所有兔术眼结膜下组织疏松且轻度水肿,巩膜瘘道间隙可见,滤过道内较多成纤维细胞及少数炎症细胞浸润,除单纯Trab组有较薄纤维结缔组织阻塞滤过道外,ECT组和MMC组滤过道均开放。术后14天三组滤过通道不同程度关闭。术后28天,周围大量胶原纤维沉积,三组均呈现瘢痕样改变。4.临床研究中,术后1年随访时ECT组功能性滤过泡占89.7%(26/29),MMC组功能性滤过泡占93.3%(28/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56,P=0.813)。两组均各有7眼BCVA>20/30,无统计学差异(Mann-Whitney U检验t,Z=-1.000,P=0.710)。ECT组5眼轻度角膜水肿,1眼术后早期前房有渗出;MMC组6眼角膜轻度水肿,1眼前房少量积血,1眼伤口渗漏,均在1周内自愈。5.临床研究中,ECT组术后眼压14.6±2.2mmHg,较术前27.0±6.2mmHg有统计学差异(t=13.675,P=0.000);MMC组术后眼压14.2±3.7mmHg,较术前28.6±7.1mmHg,差别有统计学差异(t=0.655,P=0.000)。各组术后眼压较术前均有明显下降(P=0.000),但两组眼压下降程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t=0.655,P=0.109)。随访12个月,两组术前、术后MD值与PS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CT组tMD=1.417,PMD=0.171,tPSD=0.553,PPSD=0.586;MMC组tMD=1.665,PMD=0.110,tPSD=-1.390,PPSD=0.178),表明术后视野保持稳定。6.临床研究中两组内所有患者术后3,6,12月均能通过UBM观察到滤过道。结论1.动物实验研究电凝联合小梁切除术与传统MMC小梁切除切除术术后眼压变化无统计学差异、术后并发症少且14d内病理切片显示两组均尚存滤过间隙,较单纯小梁切除术明显延缓了滤过道瘢痕化进程。2.临床研究联合电凝的改良前三联手术与传统MMC前三联手术术后1年内降眼压效果相当,且术后并发症少、操作简单易于基层医院推广。其长期的治疗效果仍有待于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考察。3.本研究的结果是令人鼓舞的,但也存在不足,仍需深一步细胞或基因水平的研究证实电凝抗瘢痕化的机理。并且,本研究的随访时间还需延长,以验证改良术式是否存在长期保持滤过通路的效果。

谭涵宇[8](2012)在《高通量筛选青光安有效组份抗青光眼术后滤过道瘢痕化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在前期筛选系统建立的基础上,筛选出青光安药物有效组份,并通过检测TGF-β 1、Smad3表达,和TGF-β 1、Smad3 mRNA表达,来探讨青光安有效组份抗滤过道瘢痕化得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选用青光安颗粒剂组方黄芪、地龙、赤芍、红花、茯苓、车前子、白术、生地,按质量比为3:1:1:1:1:1:1:1。以FW100型高速万能粉碎机充分粉碎,过50目筛后,充分将药材粉末混匀。对药物进行有序分离,选用水、乙醇、石油醚,按照溶剂极性由小到大进行分配,然后用三种大孔树脂D-101、AB-8、NKA-9对组份进行分离,分别以水、30%乙醇、60%乙醇、90%乙醇洗脱得到56种组份,然后利用前期所建立基于TGF-β 1/Smad3高通量筛选体系进行筛选,先将TCFS-ZsGreen1DR细胞株复苏,复苏后的细胞株放入24孔板进行分组培养,分组为空白组,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加药组,各组滴加TGF-β 1之后在12h的时相点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荧光,随机选取5个视野,并予以荧光图像摄像。荧光照片采用彩色病理图文分析系统中的荧光表达测量系统,测量ZsGreen1-DR激发荧光的平均光密度值,行半定量分析。通过平均光密度比较得到结果最优的4种有效组份。选取健康成年新西兰长耳白兔42只,体重1.8-2.2kg,雌雄不论。将兔子随机分为7组,每组6只兔。分别为:空白组(A)、模型组(B)、有效组份1组(C)、有效组份2组(D)、有效组份3组(E)、有效组份4组(F)、MMC组(G)。将B、C、D、E、F、G六组实验动物兔眼行常规小梁切除联合虹膜根部切除术;C组在术中联合应用MMC;A组不做任何处理。各组在造模后第2天开始用药。用药4周后处死各组动物,取术眼滤过道全层组织,用western-blot检测TGF-β 1、smad3蛋白表达,RT-PCR检测TGF-β1、Smad3 mRNA 表达。结果:药物筛选出来的4种有效组份,在TCFS-ZsGreen1DR细胞实验中以有效组份2-1-B-1抑制TGF-β1效果最为明显,与其他三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Western-blot结果显示,正常组有较少TGF-β 1、smad3表达,模型组TGF-β 1、Smad3蛋白表达明显增强,与模型组相比,有效组份1-4组与MMC组TGF-β 1,Smad3表达显着减少,且有效组份2组和MMC组间疗效比较无明显差异。RT-PCR结果显示,正常组都有较低水平的表达,而模型组TGF-β 1、Smad3 mRNA表达显着增强,与模型组比较,有效组份1-4组与MMC组TGF-β 1、Smad3表达减少,比较有差异性;有效组份2组与MM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思,其他有效组份组与MM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细胞实验中通过筛选出来的有效组份能有效抑制TGF-β 1,且动物实验中有效组份下调TGF-β 1和Smad3蛋白在组织表达,抑制瘢痕组织中TGF-β 1和Smad3 mRNA基因表达,从而调控TGF-β/Smad信号转导通路发挥抗滤过道瘢痕化的作用,且以有效组份2抗滤过道瘢痕化效果最优。

田甜[9](2012)在《晶状体前囊膜在二切口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观察自体晶状体前囊膜作为植入物应用于兔眼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中抗滤过道瘢痕化的效果。2.比较自体晶状体前囊膜与丝裂霉素C应用于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的临床效果,评价晶状体前囊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1.动物实验:对20只新西兰白兔实施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10只兔(20只眼),第1组:随机选取1只眼做超声乳化+小梁切除术(简称Trab组),另1只眼做超声乳化小梁切除术并辅助应用晶状体前囊膜(简称ALC组);第2组:随机选取1只眼做超声乳化小梁切除术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简称MMC组);另1只眼做超声乳化小梁切除术并辅助应用晶状体前囊膜。第3、7、14、21、28天观察并比较三种不同术式手术后眼前节反应、滤过泡形态及功能、眼压情况,并于上述5个时间点两组中各随机处死1只兔制作病理切片,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滤过道情况。2.临床研究:选择2010年5月至2011年3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确诊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住院患者共60例(60只眼),行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及小梁切除术,采用随机的方法,分为ALC组和MMC组,术中ALC组29例(29只眼)巩膜瓣下植入自体晶状体前囊膜,MMC组31例(31只眼)应用丝裂霉素。术后1、3、6、12月随访,观察两组患者的眼压、最佳矫正视力、滤过泡形态、术后并发症等情况,并定期行超声生物显微镜及视野检查,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比较。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动物实验:(1)眼前节反应:3种术式术后第1、5天,结膜充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84,0.232,P值均>0.05);角膜混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00,3.442,P值均>0.05);术后第1、3、7、14天前房炎性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599,3.200,3.388,2.133,P值均>0.05),所有眼均未发现囊膜对兔眼的刺激体征;(2)滤过泡情况:术后第21天,3种术式术后功能性滤过泡所占比例分别为14.3%(1/7)、92.9%(12/14)、85.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077,P<0.05),结合所占比例值,可以认为ALC组和MMC组的功能性滤过泡数多于Trab组,其他观察时间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眼压:3种术式术后眼压早期下降,后逐渐升高,术后第14、21天眼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377,10.279,P值均<0.05),其他观察时间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组织病理学:术后7天除Trab组有1眼近端部分滤过道关闭外,ALC组和MMC组滤过道均开放,ALC组可见囊膜组织结构完整,边缘清楚,与周围组织分界明显,未见炎症细胞侵入;术后28天Trab组滤过道完全被瘢痕组织阻塞,MMC组滤过道远端闭合,近端小部分开放,ALC组滤过道完全开放,囊膜边缘变钝,未见淋巴细胞浸润。2.临床研究:(1)眼压:术后1年时,ALC组眼压从术前(22.28±10.81mmHg)下降至(12.24±2.91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51,P<0.05); MMC组眼压从术前(26.50±12.69mmHg)下降至(11.15±2.87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01,P<0.05)。组间各时间点眼压下降程度无统计学差异;(2)最佳矫正视力:术后1年时,两组患者视力较术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ALc=-5.294, P<0.05; tMMc=-4.027, P<0.05),两组之间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22,P>0.05);(3)滤过泡形态:术后1年时,ALC组Ⅰ、Ⅱ型滤过泡分别有4眼、21眼,即功能性滤过泡占86.2%(25/29),Ⅲ型滤过泡4眼;MMC组Ⅰ、Ⅱ型滤过泡分别有5眼、24眼,即功能性滤过泡占93.5%(29/31),Ⅲ型滤过泡2眼,两组均未出现Ⅳ型滤过泡,两组滤过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12,P>0.05);(4)手术成功率与抗青光眼药物使用情况:术后1年时,ALC组手术成功率为86.2%(25/29),MMC组为93.5%(29/3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97,P>0.05)。术前ALC组患者平均使2.45种抗青光眼药物,MMC组为2.61种;术后1年时,ALC组减少至0.14种,MMC组为0.06种,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ALc=13.970, tMMC=14.772, P<0.05);(5)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在术后2周内消退或缓解,ALC组未出现严重排斥反应;(6)视野:术后1年时,两组患者的平均视野缺损值、平均模式标准差的变化与术前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即术后视野均保持稳定;(7)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均可见清晰的滤过间隙,滤过道内外口通畅,而ALC组部分患者可见巩膜瓣下晶状体前囊膜的强回声,为晶状体前囊膜。结论1.动物实验:超声乳化小梁切除术中应用晶状体前囊膜与丝裂霉素相比,两者在眼前节反应及降眼压效果方面无明显差异,但组织病理学结果表明植入晶状体前囊膜维持滤过道开放的时间长于应用丝裂霉素,两者均明显优于单纯小梁切除术后的降眼压效果及滤过道瘢痕化程度。2.临床研究:晶状体前囊膜应用于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术中能有效防止滤过泡瘢痕化,控制眼压、提高视力、稳定视野,与传统应用丝裂霉素C的疗效相当,方法安全有效。

崔靖[10](2010)在《正常兔眼滤道成形联合睫状体上腔开窗术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文为研究一种新的手术方式,在传统的小梁切除手术中,将M形巩膜瓣支架植入巩膜瓣下,形成一个能储存房水的缓冲腔隙,同时在巩膜瓣下平坦部咬切深层巩膜窗口,在借助支架保持原滤道引流的基础上增加葡萄膜巩膜通道房水引流,称“滤道成形联合睫状体上腔开窗术”。验证PMMA材料制成的巩膜瓣支架植入巩膜瓣下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并获得房水引流到葡萄膜巩膜通道的证据。此外要证实本支架无诱发纤维化的负面作用。方法:选用25只大白兔,用作自身对照法比较滤道成形联合睫状体上腔开窗术(实验组)和单纯小梁切除术组(对照组)的术后效果。经过2个月的系统观察,获得了不同时期的眼压、前房形态、滤过泡形态、UBM活体检查、放射学检查、病理光镜和免疫组化检查资料。结果:1.未发现任何毒、负作用和不良反应。2.眼压变化的差异:实验组术后1W、1M和2M眼压值与术前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术后1W和1M眼压与术前比较也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对照组术后2M时眼压与术前比较已无显着性差异(P>0.05)。3.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1d前房深度不同程度变浅,术后2d、3d、1W前房深度恢复到术前4CT水平的分别为8例/11例;17例/16例;23例/24例,无显着差异,无浅前房。4.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1W、2W、1M、2M功能性滤过泡比例分别为100%/100%;90.0%/35.0%;33.3%/6.7%;40.0%/0%。5. UBM检查显示术后1M,实验组可见房水滤过通道仍存在;对照组可见房水滤过间隙消失,巩膜瓣粘连。6.术后1M,两组取平坦部巩膜部位做放射性r计数检查,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单位组织放射性计数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7.病理结果显示术后1M实验组可见支架存在的间隙,肉芽组织逐渐成熟,逐渐纤维化,可见少量胶原组织。对照组手术区组织纤维化明显,逐渐被纤维组织修复。术后2M实验组可见支架存在的间隙,手术区纤维细胞增多,胶原增多。对照组手术区胶原增多,纤维化明显。8.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术后1W、2W、1M和2M时PCNA阳性细胞计数之间比较没有显着差异(均是P>0.05)。结论:1.本文在正常兔眼自身对照的研究结果证实,滤道成形联合睫状体上腔开窗术降眼压效果好,作用持久,无明显并发症,未引起过度组织增生,具有安全性高、使用性强,操作简单等优点。2.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瘢痕形成过程相似,实验组没有出现过度的组织增生反应。说明本实验新术式安全有效,不会引起过多的纤维化。3.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眼压均有明显下降,实验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传统小梁切除组。4.通过两组滤过形态和功能性滤过泡的比例以及UBM检查证实,实验组的巩膜瓣支架对滤过泡有“成形”作用,从而增强并延长了降眼压效果。5.实验组手术将葡萄膜巩膜通道切开,房水进入葡萄膜巩膜间隙引流,揭示葡萄膜巩膜引流是实验组术后房水的主要引流途径。小梁切除术后房水主要是从球结膜滤过,很少能透过致密的全层巩膜进入脉络膜。

二、结膜下注入Healon GV对提高滤过泡成功率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结膜下注入Healon GV对提高滤过泡成功率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阿昔洛韦对体外培养人TENON囊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抗VEGF药物在青光眼滤过术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词缩略表
致谢

(2)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和对眼表影响及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一览表
第一部分 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白内障和青光眼的临床特征
        1.2 青光眼和白内障的治疗
        1.3 PACG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治疗现状
    2 材料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仪器与设备
        2.3 术前检查
        2.4 手术方法
        2.5 术后处理及随访
        2.6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患者术前基本资料
        3.2 最佳矫正视力
        3.3 角膜散光度
        3.4 角膜内皮细胞计数
        3.5 眼压
        3.6 并发症
    4 讨论
        4.1 PACG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方法种类
        4.2 微切口手术的定义及优势
        4.3 术后视力及角膜散光的影响因素
        4.4 微切口对CECC的影响
        4.5 眼压的控制
    5 结论
第二部分 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眼表的影响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眼表疾病的发病机制
        1.2 干眼症的临床特点
        1.3 手术源性干眼的意义及特点
        1.4 传统的泪膜稳定性检测方法
        1.5 Keratograph5M眼表综合分析仪的特色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仪器与设备
        2.3 研究方法
        2.4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
        3.2 OSDI
        3.3 NifBUT
        3.4 NiaBUT
        3.5 TMH
        3.6 CFS
    4 讨论
        4.1 研究背景及意义
        4.2 检查方法的先进性
        4.3 手术对泪膜的影响
    5 结论
第三部分 兔眼微切口晶状体摘除术术后眼表炎症指标的研究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干眼的发病机制及炎症因子的作用
        1.2 炎症因子对术后干眼的影响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BUT
        3.2 泪液TNF-α
        3.3泪液IL-6
        3.4 角膜组织中TNF-α,IL-6 蛋白表达
    4 讨论
        4.1 炎症因子TNF-α、IL-6 对术后眼表的影响
        4.2 微切口对术后炎症的缓解作用
    5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选择性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1(CysLT1R)拮抗剂孟鲁司特调节细胞外基质重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TGF-β1对CysLT受体1(CysLT1R)在HTFs中的表达的影响
    材料及试剂
    实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章 孟鲁司特对HTFs中TGF-β1诱导的细胞外基质(ECM)重塑的影响
    材料和试剂
    实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4)新型生物肽抑制眼部纤维化疾病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绪论
1 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多肽BP2
    1.1 前言
    1.2 材料与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2 多肽BP2体内外抑制PVR有效性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3 多肽BP2体内外抑制青光眼滤过术后疤痕有效性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4 多肽抑制角膜疤痕及皮肤疤痕有效性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5 多肽生物安全性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6 多肽抑制纤维化机制研究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3 结果
    6.4 讨论
7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获奖情况

(5)贝伐单抗在青光眼滤过术后抗瘢痕化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选择
    1.2 仪器与试剂
        1.2.1 主要实验仪器
        1.2.2 主要实验试剂及药品
    1.3 实验方法
        1.3.1 动物分组
        1.3.2 药品分装
        1.3.3 手术步骤
        1.3.4 滤过泡旁球结膜下注射方法
        1.3.5 实验流程图
        1.3.6 标本取材与处理
        1.3.6.1 HE染色步骤
        1.3.6.2 Masson三色染色步骤
        1.3.6.3 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步骤
    1.4 观察指标
        1.4.1 炎症反应
        1.4.2 眼压检查
        1.4.3 并发症观察
        1.4.4 滤过泡形态观察及高度与面积测量
        1.4.5 组织病理学检查
        1.4.5.1 HE染色观察
        1.4.5.2 滤过道胶原蛋白沉积和纤维化程度
        1.4.5.3 滤过道微血管密度的测定
    1.5 统计学分析
二、结果
    2.1 裂隙灯检查
    2.2 眼压变化
    2.3 滤过泡形态观察及高度与面积测量
    2.4 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2.4.1 HE染色结果
        2.4.2 Masson三色染色法结果
        2.4.3 微血管密度测定结果
        2.4.4 术后并发症
三、讨论
    3.1 动物模型的选择
    3.2 眼压测量的方法分析
    3.3 抗瘢痕化药物的选择
        3.3.1 传统青光眼手术辅助药物
        3.3.2 抗青光眼术后瘢痕化新的方法
    3.4 滤过道胶原蛋白沉积和纤维化程度测量方法分析
        3.4.1 Masson染色
        3.4.2 Image‐Pro Plus软件
    3.5 微血管密度测定方法分析
    3.6 实验结果比较分析
四、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贝伐单抗在青光眼滤过手术抗瘢痕化的应用研究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应用及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小梁切除术
    1.1 麻醉方式
    1.2 结膜瓣的制作
    1.3 抗代谢物质的应用
    1.4 可调节缝线的应用
    1.5 滤过泡的评估
    1.6 周边虹膜切除术的应用
    1.7 前房的维持
    1.8 术后治疗
2 总结

(7)联合电凝改良青光眼手术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小梁切除+ECT的动物实验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1.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1.1.3 实验方法
        1.1.4 术后观察指标及处理
        1.1.5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2.1 术后结膜,角膜情况及前房反应情况
        1.2.2 术后滤过泡情况
        1.2.3 手术前后眼压的变化
        1.2.4 组织病理学
        1.2.5 眼部并发症发生情况
    1.3 讨论
        1.3.1 青光眼滤过手术作用机制
        1.3.2 动物种属的选择
        1.3.3 兔眼滤过手术后眼压变化与组织瘢痕化病理过程
        1.3.4 电凝术应用的可行性
    1.4 小结
二、Phaco+IOL+小梁切除+ECT的临床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一般资料
        2.1.2 研究对象的选择及排除标准
        2.1.3 手术方法及术后护理
        2.1.4 术后随访及观察指标
        2.1.5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2.1 术前术后眼压变化情况
        2.2.2 BCVA变化
        2.2.3 滤过泡形态
        2.2.4 术后干预情况
        2.2.5 UBM
        2.2.6 并发症发生情况
        2.2.7 术前术后视野变化
    2.3 讨论
        2.3.1 电凝在眼科临床上的发展及应用
        2.3.2 电凝在抗青光眼手术中应用的展望
        2.3.3 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的意义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8)高通量筛选青光安有效组份抗青光眼术后滤过道瘢痕化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引言
第一部分 青光安颗粒剂有效组份筛选
    材料
    方法
    结果
第二部分 青光安有效组份抑制滤过道瘢痕化机制研究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图
文献综述 抗青光眼手术滤过道瘢痕化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编的书籍

(9)晶状体前囊膜在二切口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说明
前言
一、Phaco+Trab+ALC的动物实验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二、Phaco+IOL+Trab+ALC的临床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10)正常兔眼滤道成形联合睫状体上腔开窗术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第一部分:滤道成形联合睫状体上腔开窗术可行性和有效性的研究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1.1 动物来源
        1.1.2 动物分组
        1.1.3 仪器和设备
        1.1.4 主要试剂
        1.2 方法
        1.2.1 术前检查
        1.2.2 麻醉
        1.2.3 手术步骤
        1.2.4 术后观察
        1.2.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术后全身情况
        2.2 术后眼前节情况
        2.3 眼压
        2.3.1 术前正常眼压的测定
        2.3.2 术后两组不同时间眼压下降幅度
        2.3.3 术后1周内的眼压变化
        2.3.4 术后1月内的眼压变化
        2.3.5 术后2月内的眼压变化
        2.4 术后前房深度测量结果
        2.5 术后滤过泡情况
        2.6 术后UMB检查结果
        2.7 放射学检查结果
    3 讨论
        3.1 研究目的
        3.2 动物模型
        3.3 实验动物
        3.4 植入物
        3.4.1 可吸收的生物降解材料的植入物
        3.4.2 不可吸收材料的植入物
        3.4.3 聚甲基丙烯甲酯(PMMA)
        3.5 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UBM)
        3.6 葡萄膜巩膜引流通道的检测
        3.7 眼压
        3.8 滤过泡
    小结
第二部分:滤道成形联合睫状体上腔开窗术安全性和植入物组织相容性的研究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1.1 动物来源
        1.1.2 动物分组
        1.1.3 麻醉
        1.1.4 手术步骤
        1.1.5 动物处死和标本采集
        1.1.6 病理标本制备
        1.1.7 免疫组化试验
        1.1.8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术后并发症
        2.2 病理检查结果
        2.3 免疫组化试验结果
    3 讨论
        3.1 研究目的
        3.2 术后并发症
        3.3 PCNA
        3.4 青光眼滤过术后瘢痕化
        3.5 “个性化”治疗
        3.6 展望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青光眼的治疗现状和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四、结膜下注入Healon GV对提高滤过泡成功率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阿昔洛韦对体外培养人TENON囊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D]. 吴靖怡. 苏州大学, 2020(02)
  • [2]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和对眼表影响及机制的研究[D]. 王青.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1)
  • [3]选择性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1(CysLT1R)拮抗剂孟鲁司特调节细胞外基质重塑[D]. 彭婧利. 南方医科大学, 2018(01)
  • [4]新型生物肽抑制眼部纤维化疾病作用及机制研究[D]. 朱邵品.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5)
  • [5]贝伐单抗在青光眼滤过术后抗瘢痕化的实验研究[D]. 梁沛. 天津医科大学, 2016(03)
  • [6]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应用及进展[J]. 王咪,吴志鸿.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4(07)
  • [7]联合电凝改良青光眼手术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D]. 安琳. 天津医科大学, 2012(03)
  • [8]高通量筛选青光安有效组份抗青光眼术后滤过道瘢痕化的实验研究[D]. 谭涵宇.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2(04)
  • [9]晶状体前囊膜在二切口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中的应用研究[D]. 田甜. 天津医科大学, 2012(03)
  • [10]正常兔眼滤道成形联合睫状体上腔开窗术的实验研究[D]. 崔靖. 天津医科大学, 2010(12)

标签:;  ;  ;  ;  

结膜下注射Healon GV提高滤过泡成功率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