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忆粉碎敌人对陕北苏区的第二、第三次反革命“围剿”(论文文献综述)
王舒缘[1](2021)在《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辟谣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征,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伟大壮举。长征中,红军每前进一步,都留下了值得后人永远铭记、永远珍惜的脚印。苦难辉煌,在厚重的长征画卷中,有着这样一幅常为史学界提及同时又易为人们忽略了的斗争画卷——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针锋相对揭露、批驳和回击反动势力极尽所能无中生有造谣污蔑红军的斗争历程。进一步探赜、收集、整理已有的或未被发现的或易被忽略的史实材料,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实证分析研究,不仅有益于对那些歪曲历史、虚构事实、虚化价值的谣言及行为在学理上予以彻底的批判和纠正,而且有益于不断提高我们在复杂环境下应对各种谣言的政治敏锐性和批判能力。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定力,提高自觉抵制各种谣言的侵蚀、干扰和危害的能力及免疫力,是我们自觉扞卫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正能量的历史与现实的客观必然要求。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及比较研究法对长征时期反共谣言的内容、危害、散播原因,红军辟谣方法及长征时期中共辟谣工作胜利启示等方面展开研究。鉴于浩瀚的史诗般的长征,难以做到对中国共产党在漫漫征途中面对种种谣言所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史实进行全面详尽的收集整理,为此,本文把梳理、收集、整理长征时期反共谣言相关史实的视角主要集中于针对红军及其领导人的谣言,而对针对长征时期革命根据地的谣言的收集、整理还未有所涉及,期以今后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文章将按“理论阐述及辨析-史实材料考证索引-成因分析-应对方法探讨—经验启示与借鉴”的逻辑思路行文,以求有所成果。事实证明,党在长征时期的辟谣工作处处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智慧和斗争艺术,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以“行胜于言”的身体力行并始终把话语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的远见卓识,深入对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辟谣研究,有利于提高我们应对内外敌对势力各种谣言的判断力、定心力,为今天我们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打赢及治理各种谣言的现实斗争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的借鉴和经验总结。
田帅[2](2021)在《基于价值认知的延安红色遗产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时代背景下,深入挖掘文化遗产内涵、明晰其价值,是增强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与基础。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之“魂”,是讲中国故事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而红色遗产是其重要的载体。延安现在是众多革命根据地中红色遗址保存的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城市。但现有延安红色遗产主要根据自身属性或保护级别划分,未能直接体现背后的文化主题,并且对其整体价值认知、遗产体系构建的研究较少。因此,本论文以遗产价值内涵为基础构建体系,旨在通过主题明确的体系框架与遗产重组为后续相关保护和展示利用工作提供思路。本文首先根据红色遗产的定义、延安时期及其前后重要事件时间节点,界定本文的研究对象;其次,通过资料收集整理和实地调研,划分延安红色文化历史时期,并梳理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脉络;再次,为了价值概括的准确性、代表性,通过比较不同角度对延安红色遗产价值的研究,选择以毛泽东对延安高度概括为基础,完善价值认知角度,体现“革命圣地”主题的同时,对延安红色遗产价值内涵进行认知,为后续构建遗产体系提供支撑;接着,确定要素梳理时空范围,结合红色遗产分类研究,以《延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的分类为主,补充、细化延安红色遗产类型并系统梳理,明晰遗产历史信息及意义,为构建遗产体系奠定基础;最后,综合主题阐释法与价值主题体系构建方法,构建“价值主题——遗产主题——遗产载体”的体系,并得出延安红色遗产体系清单,在此基础上对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延安段、延安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提出原则性设想。
蔡小执[3](2021)在《西北局高干会解决“陕北肃反”问题研究》文中提出1942年召开的西北局高干会,在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对“陕北肃反”问题进行了再次解决。多种证据表明,高干会上关于以“陕北肃反”为焦点的边区党的历史问题的讨论应当为与会者的“临时提议”。中央同意这一“临时提议”的原因,不仅有以“陕北肃反”为焦点的边区党的历史问题本身急需解决的历史因素,更有中央对高干会极为重视,目的在于通过高干会贯彻整风精神,实现精兵简政的现实需求。“临时提议”经中央同意后,高干会进行了为期十多天的“大论战”。“陕北肃反”问题在经与会者讨论的基础上,高干会推翻了1935年中央对“陕北肃反”问题的处理结论,在结论认定方面做出了重大突破。高干会关于历史问题的讨论,虽是“临时提议”,但却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高干会召开于延安整风期间,延安整风的目的就在于总结四中全会后中共历史上的路线是非,系统清算“左”倾路线错误。中央认为,“陕北肃反”正是这一错误路线在陕北登峰造极的结果。另外,革命年代的中共在解决历史问题时,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党内政治文化。习惯于用路线斗争来总结历史问题,与此同时,又强调个人在其中的作用。如此,在多重因素的交互作用下,高干会关于“陕北肃反”问题的结论得以最终形成。一方面,高干会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与会者结合整风精神检讨边区党的历史问题,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进行思想斗争。这使得“大论战”成为高干会全部内容和精神转变的关键。另一方面,因高干会重政治思想路线总结,而未对肃反史实进行清算,致使遗留诸多历史公案,至今难有定论。
廖若兰[4](2021)在《《红色中华》舆论动员研究(1931-1934)》文中研究指明创刊于1931年12月11日的《红色中华》,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是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形势最艰难的时刻,在战局的关键阶段,《红色中华》社论最能够表达党和苏维埃政府的政治主张,彰显其政治目的和政治倾向,发挥了强大的舆论动员功能,凝聚了根据地强大的物质和精神力量,是革命战争中不可多得的舆论武器。本文初步探讨了《红色中华》的创办与发展,以其1931年至1934年之间内容丰富、极具特色的社论作为研究的切入点,运用文本分析以及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法,结合《红色中华》特殊的历史背景,对这一时期内该报舆论动员方面的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对其舆论动员的特点进行了研究提炼,分析了《红色中华》的舆论宣传在组织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开展苏维埃建设和反围剿斗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探讨了《红色中华》在舆论动员方面的成功做法对新时代的党刊党报有效引导舆论的现实启示与借鉴。
王新生[5](2021)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能够保存并发展的原因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唯一保存完整的陕甘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创立和发展过程中,曾遭遇过"左"倾错误的干扰,受过严重损失。但在刘志丹等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断开拓创新的斗争之下,陕甘边根据地不仅保存了下来,而且得到巩固和扩大。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能够保存并发展的原因在于:一、坚持开展武装斗争,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教训,终于找到敌人力量薄弱的地方,建立起巩固的根据地;二、在根据地中灵活实行符合实际的政策,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三、以革命利益为重,着重团结,顾全大局;四、创造性地进行统一战线工作,为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条件;五、形成了一个坚强的领导集体,使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有了政治保障。
何瑞[6](2021)在《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是红二十五军在长征途中成功创建的一块革命根据地,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30年代后,中国革命中心由南向北转移,红二十五军在党的领导下,积极顺应革命形势的变化进行长征,最终决定在以商洛为中心的鄂豫陕边界地区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国民党在鄂豫陕边界地区的统治裂缝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成功创建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党的坚强领导是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成功创建与发展的重要保证,省委、特委领导集体和红二十五军、红七十四师的正确决策,鄂豫陕边界地区良好的革命基础,红二十五军、红七十四师和地方革命武装的武装斗争,以及根据地群众的积极支持与配合等为根据地的成功创建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在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过程中,同步开展了政权组织建设、军事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根据地建设活动。根据地建设活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根据地的发展,还对鄂豫陕边界地区的社会发展产生了影响。
黄正林[7](2021)在《筚路蓝缕,匠心独具——评《一九三五年西北根据地“肃反”纪事》》文中研究指明《一九三五年西北根据地"肃反"纪事》是目前关于1935年西北根据地"肃反"问题资料的集大成之作。该书集研究与资料为一体,根据不同时段、不同文献类型,细分为十个专题,除第一个专题是作者自己阅读史料的心得和创作外,其他九个专题均为资料集成。该书以编年纪事的方式梳理了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反映出革命先辈在陕北进行革命斗争的艰难和不易;以大量的文献为依据,还原了"左"倾路线在陕北、陕甘边根据地推行并发展为错误"肃反"的过程;同时尽最大努力收集与1935年西北根据地"肃反"相关的文献,为研究陕甘边、陕北根据地的形成以及"肃反"相关重大问题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史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吕增艳[8](2021)在《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成仿吾是我国着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革命家、教育家和社会科学家,在其五十余年的教育生涯中,始终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遵循,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践行共产主义崇高的社会理想。他是我国第一位文学家、革命家、教育家三者兼备的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大学校长,为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诞辰一百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动员大会上首次提出“树立正确的党史观”,继承党的百年历史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精神财富,是党的理论工作者现阶段的重要使命。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是党史学习的重要内容,成仿吾的人生发展历程堪称一部生动的“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教科书”。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主张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革命根据地高校的公共课程,把“战火中的大学”建设成为“从知识青年到革命战士的大熔炉”,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党的教育事业中的基础性地位,确立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模式。新中国成立后,成仿吾坚持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主张结合实际学习苏联教育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的概念,首创思想政治理论课四大基础理论教研室,参与并构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课程体系和教学研究体系,有效推动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规化发展。成仿吾被誉为“长征途上唯一的大学教授”“无产阶级革命教育的奠基者”“党校教育的开拓者”“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奠基人”“人民教育的旗手”“妈妈校长”等。这些称号,是对他在教育领域突出贡献的肯定。此外,成仿吾五译《共产党宣言》、精准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对毛泽东教育思想进行科学阐释、撰写《长征回忆录》等等,使他获得党内“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党内“思想政治教育大家”的赞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系统梳理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和实践历程,总结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宝贵经验,既是对党的百年教育成果的历史传承,也是实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守正创新和实践突破的重要借鉴。本文包括引论、结语和四章正文。第一章,系统梳理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形成条件与发展历程。从时代背景、地域文化和家风传承三方面分析其思想产生的客观条件;从实践阅历、人格特质两方面论证了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产生的主观条件。关于发展历程,以近代中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中国成立作为时间脉络,结合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历,归纳出其思想发展的萌芽萌动期、初步形成期、成熟发展期和系统深化期四个阶段,形塑起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历史发展脉络。第二章,阐释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主要构成。一是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功能的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是“革命总战线中一条重要和必要的战线”“经济、政治工作的生命线”的地位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动员人民起来斗争”的重要功能进行理论阐发。二是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则的思想。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其他社会教育相融合、“少而精”和“通俗化”相结合、“基本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五个方面。三是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的思想。涵盖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形势与任务教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教育四个方面。四是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思想。主要体现为“小先生”制与“自学辅导制”相结合,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典型教育与亲自示范相结合,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五是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思想。在坚持学校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基础上,探索报刊传播媒介和党的建设管理平台。第三章,对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历史评价的研究。包括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先进性、主要特色和历史贡献三部分。其先进性主要体现在: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教育为社会革命服务的“教育救国”之路;反对经验主义,强调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学习苏联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弘扬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创新性坚持和运用毛泽东思想三方面。其特色主要表现在:以立场坚定的党性原则勇担思想政治教育之重任,以“人民本位”的理念践行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以服务于“党的中心任务”推进“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以深厚的理论素养深耕思想政治教育“根基建设”,以实践探索精神推进整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五个方面。历史贡献主要体现在:开创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探索与推进我国高校政治理论课完整的课程体系建设,彰显文学作品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先行者,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第四章,透析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对当下的启示:“培养无产阶级理论战士”对坚持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启示,劳动教育思想对当前开展劳动教育的启示,思想政治教育大众化思想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启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法对坚持“理论的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结合”的启示,师德师风建设理念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启示。
魏德平[9](2021)在《中共中央是如何实现陕甘根据地转危为安的》文中研究表明中共中央抵达陕甘根据地前夕,国民党发动了对根据地规模空前的第三次"围剿"。正在此千钧一发之际,陕甘根据地又发生了错误肃反,导致根据地内部出现严峻危机。中共中央抵达陕甘根据地后果断制止了肃反的恶性蔓延,并领导红军粉碎了国民党的军事"围剿",最终促使根据地转危为安。中共中央推动陕甘根据地克服危机的历程体现了其核心领导层驾驭复杂局面的魄力和能力,也展示出了毛泽东、张闻天等杰出的领导才能。
王新生[10](2020)在《中央红军长征战略方向选择演变及启示》文中研究表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四路红军队伍先后撤出根据地进行长征,其中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尽管这四支队伍都曾在长征途中改变过战略方向,但中央红军改变战略方向的次数最多,高达八次。中央红军长征是在中共中央率领下进行的、里程最远的一次长征,约为两万五千里,其战略方向的改变,不仅直接影响到其他各路红军长征战略方向的改变,更对长征的结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回忆粉碎敌人对陕北苏区的第二、第三次反革命“围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回忆粉碎敌人对陕北苏区的第二、第三次反革命“围剿”(论文提纲范文)
(1)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辟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1.文献资料分析法 |
2.比较分析法 |
(四)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1.研究的创新点 |
2.研究的不足 |
一、谣言与辟谣阐析 |
(一)谣言 |
1.谣言的含义 |
2.谣言的典型特征 |
(二)辟谣 |
1.透过谣言现象看清谣言本质 |
2.“谣言公式”对辟谣的启示 |
(三)谣言与辟谣的关系分析 |
1.谣言是辟谣的前提和基础 |
2.辟谣是澄清事实以反击谣言 |
3.谣言与辟谣相互依存 |
二、长征时期反共谣言的内容及主要危害 |
(一)长征时期反共谣言的内容 |
1.政治谣言 |
2.社会生活谣言 |
3.军事谣言 |
(二)长征时期反共谣言的主要危害 |
1.欺骗民众使之躲避甚至阻击红军 |
2.损害红军形象破坏党群关系 |
3.瓦解动摇红军的理想信念 |
4.破坏革命团结和革命斗争 |
三、长征时期反共谣言散播的原因及红军辟谣方法分析 |
(一)长征时期反共谣言散播的原因 |
1.国民党反动势力阶级利益的驱动 |
2.国民党反动势力对红军心存忌惮 |
3.红军转战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落后 |
4.极端化内容引发民众恐慌刺激散播 |
(二)长征时期红军辟谣方法分析 |
1.牢固树立理想信念 |
2.强化严明部队纪律 |
3.善用摆事实讲道理 |
4.丰富创新宣传手段 |
四、长征时期中共辟谣工作的作用及启示 |
(一)辟谣工作的作用 |
1.还原真相扞卫红军形象 |
2.感召群众壮大革命队伍 |
3.提升民众辨识谣言的素质 |
4.粉碎谣言争夺话语权 |
(二)辟谣工作的启示 |
1.依靠党的坚强领导是基础 |
2.遵循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根本 |
3.坚持实事求是是做好辟谣工作的重要原则 |
4.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举措是关键 |
5.加强红军队伍和民众辨识谣言的能力是保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基于价值认知的延安红色遗产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 |
1.1.2 延安红色遗产是“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
1.1.3 讲好“延安红色遗产”的故事所面临的问题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国内研究现状 |
1.4.1 关于红色遗产的研究 |
1.4.2 关于延安红色遗产的研究 |
1.5 研究内容 |
1.5.1 延安红色遗产价值认知 |
1.5.2 延安红色遗产体系构建 |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6.1 研究方法 |
1.6.2 技术路线 |
2 延安红色文化历史脉络梳理 |
2.1 中国共产党成立至西北革命根据地时期(1921 年 7 月-1935 年 9 月) |
2.1.1 陕西武装起义与西北工农革命军的创立 |
2.1.2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与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创立与发展 |
2.1.3 西北革命根据地的统一 |
2.2 延安时期(1935 年 10 月-1948 年 3 月) |
2.2.1 红军到达陕北至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1935 年 10 月-1937 年 9 月) |
2.2.2 陕甘宁边区成立至抗日战争胜利(1937 年 9 月-1945 年 8 月) |
2.2.3 抗日战争胜利至中共中央离开陕北(1945 年 9 月-1948 年 3 月) |
2.3 新中国成立前夕(1948 年 4 月-1949 年 10 月) |
2.4 本章小结 |
3 延安红色遗产价值认知 |
3.1 不同角度论述比较 |
3.1.1 历史研究 |
3.1.2 党建研究 |
3.1.3 红色文化研究 |
3.2 价值认知角度确定 |
3.3 延安红色遗产价值内涵 |
3.3.1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期” |
3.3.2 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是新民主主义的“试验区” |
3.3.3 延安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 |
3.3.4 延安是抗日战争的“出发点” |
3.3.5 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是解放战争的“转折点”和“总后方” |
3.4 本章小结 |
4 延安红色遗产要素梳理 |
4.1 梳理范围 |
4.1.1 时间范围 |
4.1.2 空间范围 |
4.2 要素分类 |
4.2.1 红色遗产的一般分类 |
4.2.2 《延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的红色遗产分类 |
4.2.3 基于《保护规划》的延安红色遗产要素分类 |
4.3 本章小结 |
5 基于价值认知的延安红色遗产体系构建 |
5.1 以价值主题为线索的延安红色遗产体系构建方法 |
5.1.1 理论方法 |
5.1.2 体系构成 |
5.2 延安红色遗产体系清单 |
5.2.1 “中国共产党‘奋斗期’”系列遗产 |
5.2.2 “新民主主义‘试验区’”系列遗产 |
5.2.3 “红军长征‘落脚点’”系列遗产 |
5.2.4 “抗日战争‘出发点’”系列遗产 |
5.2.5 “解放战争‘转折点’和‘总后方’”系列遗产 |
5.3 基于延安红色遗产体系的展示设想 |
5.3.1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延安段 |
5.3.2 延安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1 图录 |
附录2 表录 |
附录3 延安红色遗产体系清单 |
致谢 |
(3)西北局高干会解决“陕北肃反”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选题背景 |
2.选题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1.国内研究综述 |
2.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一、临时议程:高干会关于边区党的历史问题的讨论 |
(一)高干会关于边区党的历史问题的讨论背景 |
(二)高干会关于边区党的历史问题的讨论当为“临时提议” |
1.边区党的历史问题经与会者“一致要求”才得以上会讨论 |
2.《决定》草案的讨论不在高干会的“既定议程”之中 |
3.结论的作出不符合高干会“各种决议草案”既定通过方式 |
4.两个侧面佐证为“临时提议” |
(三)中共中央同意“临时提议”的原因分析 |
1.19 35 年“初次处理”引发争议 |
2.中共中央对“陕北肃反”问题形成新认识 |
3.边区的整风学习为肃反问题的解决做了思想准备 |
4.中共中央指导高干会改变方针以克服前期会议缺点 |
5.中共中央同意与会者“一致要求”的深层用意 |
二、“大论战”关于“陕北肃反”问题的讨论及其结论 |
(一)1935 年中央对于“陕北肃反”的处理 |
(二)“大论战”得以发生的三个有利历史条件 |
(三)“大论战”关于“陕北肃反”几个关键问题的讨论 |
1.认定刘志丹等人为右派并决定逮捕的责任问题 |
2.错误肃反发生的原因及责任问题 |
3.拒绝迎接中央和中央红军的问题 |
(四)高干会关于“陕北肃反”问题的结论 |
1.《检讨》报告对“陕北肃反”问题的结论 |
2.会议期间中央对“陕北肃反”问题作出结论 |
3.结论比之1935 年做出重大突破 |
三、结论中两个突出特点的原因分析 |
(一)与会者认识与中央权威认识的交互作用 |
1.与会者的认识 |
2.中央的认识 |
(二)党内政治文化与现实政治需求的交互作用 |
1.党内政治文化 |
2.现实政治需求 |
(三)在两个交互作用的双重影响下结论的最终形成 |
四、高干会解决“陕北肃反”问题的不足之处 |
(一)在结论认定方面存在些许偏差 |
(二)遗留下一些历史公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红色中华》舆论动员研究(1931-193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二)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1.关于《红色中华》的发展历程、作者队伍、编辑特点、报道重心等角度的研究 |
2.关于《红色中华》的作用与宣传实践经验的研究 |
3.关于《红色中华》舆论动员的研究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1.研究方法 |
2.创新之处 |
(四)相关概念 |
一、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刊的《红色中华》 |
(一)《红色中华》的创办与发展 |
1.创刊背景 |
2.办刊宗旨与任务 |
3.发展历程 |
(二)《红色中华》的宣传机构 |
(三)《红色中华》的发行渠道 |
1.发行科 |
2.中央总发行部 |
3.中央局发行部 |
4.工农通讯网 |
5.邮政发行 |
6.红色地下交通线 |
7.其他地方性发行机构 |
(四)《红色中华》的作者群和受众 |
1.作者群 |
2.受众群体 |
二、《红色中华》社论的文本分析 |
(一)基于理论研究的《红色中华》社论舆论动员构建 |
(二)基于内容分析的《红色中华》社论舆论动员构建 |
1.样本选择与处理 |
2.词频分析 |
3.样本编码 |
4.覆盖率分析 |
三、《红色中华》舆论动员的主要内容 |
(一)巩固苏维埃政权建设的舆论动员 |
1.揭露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的反动本质 |
2.传播党和苏维埃政府的声音 |
3.积极开展检查工作的舆论监督 |
(二)军事斗争中的舆论动员 |
1.扩红运动的报道 |
2.组织地方武装的报道 |
3.支前保障的舆论动员 |
(三)推介国内外形势 |
1.关于苏区概况的宣传报道 |
2.关于国际形势的分析 |
四、 《红色中华》舆论动员的特点和效果 |
(一)《红色中华》舆论动员的特点 |
1.鲜明的政治方向 |
2.强烈的舆论引导 |
3.现实的工作取向 |
4.广泛的群众需求 |
(二)《红色中华》在革命根据地舆论动员的效果 |
1.促进苏区民众的政治认同 |
2.点燃群众的参战热情 |
3.帮助苏区群众认清形势,树立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心 |
五、《红色中华》舆论动员的现实启示 |
(一)舆论动员要强调党性原则,确保动员导向的正确性 |
(二)舆论动员要贯彻群众路线,体现群众观点 |
(三)舆论动员要坚持守正创新,打造舆论引导新格局 |
(四)舆论动员要敢于开展舆论斗争,用事实粉碎谣言 |
(五)舆论动员要提倡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相结合的方法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类 |
(二)报刊类 |
(三)期刊类 |
(四)硕博论文类 |
附录 |
附录1 《红色中华》(1931-1934)80 篇社论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能够保存并发展的原因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坚持开展武装斗争,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教训,终于找到敌人力量薄弱的地方,建立起巩固的根据地 |
二、在根据地中灵活实行符合实际的政策,得到人民群众衷心拥护 |
(一)制定符合陕甘边区实际的土地政策,开展土地革命 |
(二)保障人民生活,活跃苏区经济,稳定市场 |
(三)与白区商人建立贸易关系,打破敌人经济封锁 |
(四)尽量减轻人民群众负担 |
(五)实行切实有效的社会政策,使苏区内社会稳定,气象为之一新 |
三、以革命利益为重,着重团结,顾全大局 |
四、创造性地进行统一战线工作,为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条件 |
五、形成了一个坚强的领导集体,使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有了政治保障 |
(6)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旨趣 |
二、选题意义 |
三、创新点 |
四、学术史回顾 |
第一章 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创建的背景 |
第一节 国民党反动统治强化与中国革命中心转移 |
第二节 红二十五军长征与建立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决策的形成 |
第二章 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创建与发展的历程 |
第一节 中共鄂豫陕省委领导下根据地的创建和巩固 |
第二节 中共鄂豫陕特委领导下根据地的恢复与继续发展 |
第三章 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成功创建并发展的原因 |
第一节 鄂豫陕边界地区良好的革命基础 |
第二节 根据地党政军民的共同努力 |
第四章 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评价 |
第一节 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在中共革命历程中的作用 |
第二节 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在鄂豫陕边界地区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筚路蓝缕,匠心独具——评《一九三五年西北根据地“肃反”纪事》(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8)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 |
(一)理论背景 |
(二)实践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一)研究现状梳理 |
(二)对现有研究文献的解读 |
(三)对研究现状的总结 |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意义 |
(一)研究思路与框架 |
(二)研究方法与意义 |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
(一)研究领域新 |
(二)研究思路新 |
第一章 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形成条件与发展历程 |
一、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形成条件 |
(一)客观条件 |
(二)主观条件 |
二、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 |
(一)萌芽萌动期:阐释思想政治教育地位(1918-1928) |
(二)初步形成期: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径(1928-1937) |
(三)成熟发展期: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模式(1937-1949) |
(四)系统深化期: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1949-1984) |
第二章 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主要构成 |
一、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功能的思想 |
(一)“革命总战线中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 |
(二)“经济、政治工作的生命线” |
(三)“用政治思想教育来提高人民的觉悟、动员人民起来斗争” |
二、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则的思想 |
(一)“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
(二)“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
(三)与其他社会教育相融合 |
(四)“少而精”和“通俗化”相结合 |
(五)“基本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
三、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的思想 |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 |
(二)形势与任务的教育 |
(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教育 |
(四)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教育 |
四、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思想 |
(一)“小先生”制与“自学辅导制”相结合 |
(二)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 |
(三)典型教育与亲自示范相结合 |
(四)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 |
五、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思想 |
(一)以报纸杂志为传播媒介 |
(二)以党的建设为重要依托 |
(三)以高等学校为主要阵地 |
第三章 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历史评价 |
一、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先进性 |
(一)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教育为社会革命服务的“教育救国”之路 |
(二)反对经验主义,坚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学习苏联思想政治教育经验 |
(三)弘扬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创新性坚持和运用毛泽东思想 |
二、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主要特色 |
(一)以坚定的党性原则勇担思想政治教育之重任 |
(二)以“人民本位”理念开展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 |
(三)以“党的中心任务”推动“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 |
(四)以深厚的理论素养深耕思想政治教育“根基建设” |
(五)以实践探索精神推进整体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建构 |
三、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历史贡献 |
(一)开创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
(二)探索与推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建设 |
(三)彰显文学作品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先行者 |
(四)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 |
第四章 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
一、“培养无产阶级理论战士”对坚持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启示 |
二、劳动教育思想对当前开展劳动教育的启示 |
三、教育大众化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启示 |
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对坚持“理论的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启示 |
五、师德师风建设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读博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及着作情况 |
(9)中共中央是如何实现陕甘根据地转危为安的(论文提纲范文)
“千里雷声万里闪” |
“满天乌云风吹散” |
“奠基礼” |
(10)中央红军长征战略方向选择演变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历史理论渊源 |
二、中央红军主力战略转移的酝酿和长征中战略方向选择演变的基本过程 |
三、中央红军长征战略方向选择演变的启示 |
四、回忆粉碎敌人对陕北苏区的第二、第三次反革命“围剿”(论文参考文献)
- [1]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辟谣研究[D]. 王舒缘.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2]基于价值认知的延安红色遗产体系研究[D]. 田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西北局高干会解决“陕北肃反”问题研究[D]. 蔡小执. 延安大学, 2021(11)
- [4]《红色中华》舆论动员研究(1931-1934)[D]. 廖若兰. 广西师范大学, 2021
- [5]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能够保存并发展的原因探析[J]. 王新生.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21(03)
- [6]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研究[D]. 何瑞.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7]筚路蓝缕,匠心独具——评《一九三五年西北根据地“肃反”纪事》[J]. 黄正林. 苏区研究, 2021(02)
- [8]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D]. 吕增艳.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9]中共中央是如何实现陕甘根据地转危为安的[J]. 魏德平. 炎黄春秋, 2021(01)
- [10]中央红军长征战略方向选择演变及启示[J]. 王新生. 领导科学论坛, 20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