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简单有效的种子催芽方法

一种简单有效的种子催芽方法

一、一种简易有效的种子春化法(论文文献综述)

王宇飞[1](2020)在《荞麦害虫西伯利亚龟象和西花蓟马的综合防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荞麦是我国主要的杂粮作物,内蒙古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非常适合荞麦的生长,因此荞麦在内蒙古地区广泛种植,其中甜荞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80%~90%。西伯利亚龟象是荞麦上2013年新发现的重要害虫,西花蓟马对荞麦的危害也很大,给荞麦生产带来巨大的危害,必须加以有效防治。本论文主要研究了荞麦这两种害虫的防治措施。主要结果如下:1.荞麦不同播期对西伯利亚龟象蛀茎率及荞麦产量的影响。从5月27日到7月11日,西伯利亚龟象对甜荞和苦荞的蛀茎率随着播期的推后呈现下降趋势,甜荞产量随播期延后增加,苦荞产量变化不明显。因此,建议包头地区荞麦的播期最好在6月中上旬,赤峰地区荞麦的最佳播期在6月20号之后。2.西伯利亚龟象对荞麦不同品种的蛀茎率。西伯利亚龟象对苦荞的蛀茎率高于甜荞。从不同品种看,甜荞中,呼市清水河荞麦蛀茎率最高,陕西榆林红花荞最低;苦荞中,迪苦二号蛀茎率最高,云苦三号蛀茎率最低。3.不同地区和前茬作物对西伯利亚龟象蛀茎率的影响。大田试验表明,荞麦连作西伯利亚龟象蛀茎率要高于马铃薯前茬;从不同地区看,西伯利亚龟象在赤峰对荞麦蛀茎率高于乌兰察布和包头市,呈现由东到西逐渐降低的趋势,另外也有逐渐蔓延扩散的趋势。4.不同杀虫剂对西伯利亚龟象及西花蓟马的毒力及作用机制。供试的菊酯类杀虫剂对西伯利亚龟象的毒力大于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和烟碱类杀虫剂。菊酯类药剂中毒力最大的是高效氯氰菊酯,LC50为17.367 mg/L;氨基甲酸酯类药剂中丁硫克百威毒力最大,LC50为29.556mg/L,噻虫嗪和吡虫啉的LC50分别为42.140mg/L和46.191mg/L。灭多威对西花蓟马的毒力最大,LC50为6.659mg/L;菊酯类杀虫剂中联苯菊酯对西花蓟马的毒力最大,LC50为17.144 mg/L,高效氯氟氰菊酯毒力最小LC50为37.284mg/L。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对乙酰胆碱酯酶和羧酸酯酶有抑制作用,菊酯类杀虫剂对ATPase有抑制作用。5.噻虫嗪拌种对蓟马的防效及对荞麦幼苗生长及生理生化的影响。噻虫嗪拌种在荞麦花期对蓟马的防治效果为35.59~62.50%,拌种可降低荞麦种子的发芽率,但与对照无显着差异,其中5.0 g/kg剂量拌种处理可显着提高荞麦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噻虫嗪拌种对荞麦生长发育有影响,出苗2周后荞麦株高、根长、鲜重和干重比对照都有增加,剂量越大影响越大。噻虫嗪5.0 g/kg拌种处理显着提高了荞麦植株叶片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荞麦出苗前2周,7.5 g/kg噻虫嗪拌种显着降低了荞麦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5.0 g/kg处理在前3周显着提高了 SOD的活性,2.5 g/kg在测定时间内对SOD活性无显着影响。噻虫嗪拌种后荞麦丙二醛(MDA)的含量随着噻虫嗪拌种量的增加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第五周时MDA含量与对照无显着差异。

杨璐嘉[2](2016)在《吡虫啉和甲基硫菌灵对油菜和光叶紫花苕的生理胁迫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油菜(Brassica napus L.)和光叶紫花苕(Vicia sativa L.)是云南及其他省区的主要春季蜜源植物。在这两种蜜源植物的种植中,极易受到植物病虫害的危害。目前生产上主要依赖农药对病虫害进行控制。鉴于农药对蜜源植物生理和化感作用的专门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测定吡虫啉和甲基硫菌灵胁迫下油菜和光叶紫花苕种子活力、幼苗生长量、抗氧化酶活性及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的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探讨吡虫啉和甲基硫菌灵对油菜和光叶紫花苕生理的影响,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吡虫啉和甲基硫菌灵是农业生产中的常用农药,前者为杀蚜虫药,后者为杀菌药。本研究采用室内培养皿滤纸胁迫试验方法,测定了不同浓度(20mg/L、40mg/L、60mg/L、80mg/L、100mg/L)吡虫啉和(200mg/L、400mg/L、600mg/L、800mg/L、1000mg/L)甲基硫菌灵胁迫下油菜和光叶紫花苕种子活力、幼苗抗氧化酶活性及MDA含量的变化。同时,用室外盆栽试验法测定4d内喷洒不同浓度(60mg/L、80mg/L、100mg/L、120mg/L、140mg/L)吡虫啉和(600mg/L、800mg/L、1000mg/L、1200mg/L、1400mg/L)甲基硫菌灵胁迫下油菜和光叶紫花苕叶片的抗氧化酶系、MDA及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种子活力和幼苗生长方面:吡虫啉和甲基硫菌灵对油菜和光叶紫花苕种子活力及幼苗生长产生不同的化感效应。A.吡虫啉对光叶紫花苕种子的化感作用表现为低浓度时提高种子活力,高浓度时降低种子活力。B.吡虫啉对油菜种子活性表现为抑制作用。C.甲基硫菌灵降低了油菜和光叶紫花苕种子活力,化感作用表现为抑制作用。D.吡虫啉和甲基硫菌灵对油菜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均表现为抑制作用。E.吡虫啉对光叶紫花苕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表现为低浓度促进幼苗生长,高浓度时抑制幼苗生长。甲基硫菌灵对光叶紫花苕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表现为抑制作用。(2)吡虫啉对油菜幼苗SOD、CAT、POD活性的影响表现为先升后降,对光叶紫花苕的表现为先降后升。(3)甲基硫菌灵对油菜幼苗SOD、CAT、POD活性的影响表现为随着农药浓度的增加而下降,对光叶紫花苕的表现则为先降后升趋势。(4)油菜和苕子幼苗中MDA含量与抗氧化酶活性相对应。(5)在吡虫啉和甲基硫菌灵影响下,油菜和光叶紫花苕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总趋势是随农药浓度的上升而下降。

杨璐嘉,和绍禹,田学军[3](2015)在《吡虫啉和甲基硫菌灵对油菜(Brassica napus L.)和光叶紫花苕(Vicia sativa L.)的化感作用》文中提出油菜(Brassica napus L.)和光叶紫花苕(Vicia sativa L.)为重要蜜源植物。以这2种植物种子为受体,用不同浓度(20 mg/L、40 mg/L、60 mg/L、80 mg/L、100 mg/L)的吡虫啉和(200 mg/L、400 mg/L、600 mg/L、800 mg/L、1000 mg/L)的甲基硫菌灵采取室内培养皿滤纸法胁迫处理,以探讨这2种农药对油菜和光叶紫花苕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吡虫啉和甲基硫菌灵明显降低了油菜种子活力,抑制幼苗生长;吡虫啉总体上提高了苕子种子活力,促进幼苗生长,而甲基硫菌灵则降低苕子种子活力,抑制幼苗生长。总之,吡虫啉和甲基硫菌灵对上述2种蜜源植物均有强烈的化感作用。

王成社[4](2006)在《小麦速效育种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保障国家安定团结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小麦育种是提高小麦产量、品质和抗逆性的主要途经,开展小麦育种技术研究无疑对提高我国小麦生产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对小麦花培育种效率与不同杂种世代取材的关系研究、小麦幼胚萌芽研究、以及与小麦温室加代等技术的集成,试图探寻出一种育种新技术,使小麦育种工作能在一年内完成创造变异、稳定变异和选择变异的工作,提高小麦育种的效率。主要取得以下几点结果: 1.通过对小麦花培育种效率与不同杂种世代取材的关系研究表明:用Fl代材料进行花药培养育种的效率非常低,特别是在目前的花培苗群体较小的情况下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也可能就是过去几十年小麦花培育种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根据本实验结果及理论分析认为:目前花培育种应结合常规育种的田间选择工作,取F2或F3代(特别是F3代)材料进行花药培养,育种效果较好。 2.小麦胚的发育从合子开始,一般在小麦受精后7天左右,在胚柄和胚芽鞘形成的开口之间,形成一突起,以后这个突起慢慢向前延伸,定型为一外胚叶结构。在胚形成12天左右,培根原基开始出现。小麦幼胚培养一般在受粉后15天左右效果较好,在此时进行幼胚萌芽可以缩短生育期25天左右,萌芽率可以达到90%以上。通过对小麦幼胚萌芽的试验研究表明:①小麦在受精后8天就可以萌芽,但萌芽率仅为28.33%(反正旋转化后为:22.8%),12天的为52.13%(62.3%),16天的为72%(90.5%),20天的为76.94%(94.9%):②培养基对幼胚萌芽的作用不太明显,MS和改良MS的作用基本相同;③先暗培养,再光培养的效果高于直接光培养的效果;④加激素的得苗率为56.38%,不加激素的得苗率为58.39%。不加激素的得苗率比加激素的得苗率高1.94%。 3.根据在陕西关中地区的气候特点,结合花药培养、幼胚萌芽和温室加代,设计了速效育种模式,并进行了全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年时间内,不管是冬小麦还是春小麦都可以收获4代,完成小麦从杂交到稳定的过程。繁殖四代的累计天数随材料不同而不同,平均累计天数为336.63,春性材料C161-2的累计天数较少,仅290天,冬性材料陕229的累计天数较多,达到383天。采用幼胚萌芽可以缩短累计天数。用种子得苗,四代平均累计天数为341天,幼胚培养为332天,二者相差9天。 4.速效育种模式的株穗数较少,平均为1.51;穗粒数随代数而不同,平均穗粒数为9.76粒;世代之间差异较大,第一世代四个处理平均19.22粒,第二世代14.22粒,第四世代6.28粒;第一世代授粉后17天的出苗率平均是61.41%,第二代是55.17%,第四代由于是完熟的,出苗率较高,达到95.1%,总平均82.84%。 5.根据本试验结果,结合前人的研究,我们提出适宜陕西省关中的速效育种方法

侯金星,张自坤,曹辰兴,武立举[5](2005)在《春化条件对大白菜花芽分化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以4个冬性不同的大白菜品种为试材,研究了人工春化温度、春化时间对花芽分化和抽薹开花的影 响,试验结果表明,在4~8 C处理下,大白菜花芽发育早,速度快;10C下大白菜种子也可以通过春化,但春化 所需时间相对延长。通过对低温诱导花芽分化温度、诱导持续时间及诱导后花芽生长速度的研究,初步选定 在6C低温下诱导20 d为大白菜的最佳春化温度和时间。

侯金星[6](2004)在《春化条件对大白菜花芽分化的影响》文中认为以四个冬性不同的大白菜品种为试验,研究了人工春化温度、春化时间和不同浓度赤霉素及赤霉素的喷施时期对花芽分化、抽薹、开花的影响,为大白菜小株采种加代提供了理论依据及技术指导,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大白菜的花芽形态分化过程可分为花原基未分化期、花原基预分化期、花原基分化始期、萼片分化期、雄蕊和雌蕊分化期、花瓣分化期6个时期。主枝花芽先分化而侧枝花芽后分化。 大白菜经种子春化处理后表现出,在4~8℃温度范围的处理下,发育时间早,发育速度快;10℃下大白菜种子也可以通过春化,但春化所需时间相对延长。在低温处理的基础上,长日照条件对植株的花芽分化和抽薹过程均有促进效应,但较春化温度影响较小。 通过对低温诱导花芽分化温度、诱导持续时间及诱导后花芽生长温度的研究,初步选定在6℃低温下诱导20d为大白菜的最佳春化温度和时间。但从缩短生育期,提高加代效率方面分析,春化处理15天是比较合适的时间。 采用1500mg/L浓度的赤霉素在大白菜二叶期、五叶期喷施,能显着促进大白菜提早抽薹开花,提高大白菜种株的一次分枝数,进而提高种子的产量和质量。

惠麦侠[7](2002)在《大白菜耐抽薹性及其鉴定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解决春大白菜生产中存在的未熟抽薹问题,开展了大白菜耐抽薹性及其鉴定方法的研究。 以6个抽薹性不同的大白菜品种为试材,研究了人工春化温度、春化时间及光周期对花芽分化、抽薹、开花的影响及花芽分化过程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POD活性变化。分析了与耐抽薹性有关的形态和生理指标,建立了快速、简便的耐抽薹性鉴定方法,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大白菜经种子春化处理后表现出,3~9℃的处理下,发育时间早,发育速度快,11℃下大白菜种子也可以通过春化,但春化所需时间相对延长。在低温处理的基础上,长日条件对植株的花芽分化和抽薹过程均有促进效应,但较春化温度的影响小。 耐抽薹性不同的大白菜品种在花芽分化和抽薹上存在着很大的遗传差异性,春化17天时,所有的处理温度均不能使耐抽薹性强的材料的植株引起抽薹;在11℃下春化时间达到30d时,耐抽薹性强的材料也不能发生抽薹。耐抽薹性强大白菜品种表现出花芽分化开始晚,而且发育速度极慢的特性。 通过对低温诱导花芽分化温度、诱导持续时间及诱导后花芽生长温度的研究,初步选定在7℃下低温诱导20d,而后转入昼温/夜温为25℃/18℃环境下生长,第38天统计花芽分化级数,计算花芽分化指数,为鉴别大白菜耐抽薹性适宜选择压力。 通过相关分析表明,在标准条件下,花芽分化临界期、显蕾始期、抽薹始期、开花始期、播种后第38天各品种薹高和花芽分化指数与耐抽薹性显着相关。可依据这些性状鉴定和评价大白菜的耐抽薹性。综合分析认为花芽分化指数、薹高只需调查一次,具有简便、快速、可靠等优点。 春化处理20天大白菜幼芽中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可做为耐抽薹性鉴定的一项参考生理指标。耐抽薹性强的品种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低于耐抽薹性弱的品种中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 大白菜的花芽形态分化过程可分为花原基未分化期、花原基预分化期、花原基分化始期、萼片分化期、雄蕊和雌蕊分化期、花瓣分化期6个时期。主枝花芽先分化而侧花后分化。

史公军,侯喜林[8](2001)在《一种简易有效的种子春化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一种简易有效的种子春化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简易有效的种子春化法(论文提纲范文)

(1)荞麦害虫西伯利亚龟象和西花蓟马的综合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荞麦简介
    1.2 荞麦病虫害简介
    1.3 西伯利亚龟象和西花蓟马的危害及防治现状
    1.4 荞麦害虫的综合防治措施
    1.5 研究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养麦品种
    2.2 供试昆虫
    2.3 供试药剂及仪器
    2.4 农业栽培措施对西伯利亚龟象发生为害的影响
        2.4.1 试验地概况
        2.4.2 试验设计
    2.5 不同杀虫剂对两种害虫的毒力测定
    2.6 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对两种害虫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抑制
        2.6.1 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提取
        2.6.2 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的测定
        2.6.3 杀虫剂对两种害虫AChE的体外抑制作用
        2.6.4 杀虫剂对AChE抑制的时间动力学曲线
    2.7 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对两种害虫羧酸酯酶(CarE)的抑制
        2.7.1 羧酸酯酶(CarE)酶液的提取
        2.7.2 羧酸酯酶(CarE)活性的测定
        2.7.3 羧酸酯酶(CarE)动力学性质的测定
        2.7.4 不同杀虫剂对羧酸酯酶(CarE)的抑制作用
        2.7.5 杀虫剂对羧酸酯酶(CarE)时间抑制动力学曲线
    2.8 菊酯类杀虫剂对两种害虫线粒体腺苷三磷酸酶(ATPase)的抑制
        2.8.1 腺苷三磷酸酶(ATPase)酶液的制备
        2.8.2 腺苷三磷酸酶(ATPase)活性测定
        2.8.3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对腺苷三磷酸酶(ATPase)活性的抑制
    2.9 噻虫嗪拌种对荞麦幼苗生长和生理生化的影响
        2.9.1 拌种处理
        2.9.2 荞麦种子活力的测定
        2.9.3 盆栽幼苗的培养及荞麦农艺性状的测定
        2.9.4 噻虫嗪拌种对荞麦幼苗生理生化的影响
    2.10 大田药剂防治实验
        2.10.1 大田喷施噻虫嗪对西花蓟马的防治实验
        2.10.2 苗期喷施不同药剂对荞麦产量的影响
    2.11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农业栽培措施对西伯利亚龟象的影响
        3.1.1 不同播期对西伯利亚龟象荞麦蛀茎率和产量的影响
        3.1.2 荞麦不同品种对西伯利亚龟象蛀茎率的影响
        3.1.3 前茬作物对荞麦西伯利亚龟象蛀茎率影响
        3.1.4 不同种植区对荞麦西伯利亚龟象蛀茎率和产量的影响
        3.1.5 讨论
    3.2 不同杀虫剂对荞麦西伯利亚龟象和西花蓟马的毒力测定
        3.2.1 不同杀虫剂对荞麦西伯利亚龟象的毒力测定
        3.2.2 不同杀虫剂对荞麦西花蓟马毒力测定
        3.2.3 讨论
    3.3 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对西伯利亚龟象和西花蓟马乙酰胆碱酯酶(AChE)抑制
        3.3.1 西伯利亚龟象和西花蓟马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特性
        3.3.2 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对西伯利亚龟象和西花蓟马AChE的抑制
    3.4 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对荞麦西伯利亚龟象和西花蓟马羧酸酯酶(CarE)的抑制
        3.4.1 西伯利亚龟象和西花蓟马羧酸酯酶(CarE)动力学曲线
        3.4.2 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药剂对西伯利亚龟象和西花蓟马羧酸酯酶(CarE)的抑制效应
    3.5 菊酯类杀虫剂对荞麦西伯利亚龟象和西花蓟马线粒体腺苷三磷酸酶(ATPase)的抑制
        3.5.1 菊酯类杀虫剂对西伯利亚龟象ATPase抑制作用
        3.5.2 讨论
    3.6 噻虫嗪拌种对西伯利亚龟象和蓟马防效及荞麦幼苗生长和生理生化的影响
        3.6.1 噻虫嗪拌种对荞麦种子活力的影响
        3.6.2 噻虫嗪拌种对荞麦生长的影响
        3.6.3 噻虫嗪拌种对荞麦花期蓟马数量的影响
        3.6.4 噻虫嗪拌种对大田荞麦西伯利亚龟象蛀茎率的影响
        3.6.5 噻虫嗪拌种对大田荞麦产量的影响
        3.6.6 噻虫嗪拌种对荞麦幼苗生理生化的影响
    3.7 大田喷施药剂对荞麦两种害虫和产量的影响
        3.7.1 喷施噻虫嗪对西花蓟马的防治效果和产量的影响
        3.7.2 苗期喷施不同药剂后荞麦的产量
    3.8 讨论
4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吡虫啉和甲基硫菌灵对油菜和光叶紫花苕的生理胁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及缩写语说明
1.前言
    1.1 本研究的选题背景
        1.1.1 油菜和光叶紫花苕概述
        1.1.2 吡虫啉概述
        1.1.3 甲基硫菌灵概述
    1.2 国内外有关农药对蜜源植物影响的研究概述
    1.3 农药对蜜源植物化感作用的研究
    1.4 农药对植物保护酶活性变化研究
    1.5 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
    1.6 农药对蜜源植物可溶性糖的研究概述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主要试剂
    2.3 实验设备
    2.4 实验方法
        2.4.1 油菜和苕子种子活力的测定
        2.4.3 MDA含量测定
        2.4.4 油菜和苕子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2.5 数据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 吡虫啉和甲基硫菌灵对油菜和苕子种子活力的影响
        3.1.1 吡虫啉对油菜和苕子种子活力的影响
        3.1.2 甲基硫菌灵对油菜和苕子种子活力的影响
        3.1.3 吡虫啉和甲基硫菌灵对油菜和苕子幼苗生长的影响
    3.2 吡虫啉和甲基硫菌灵对油菜和苕子保护酶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
        3.2.1 吡虫啉胁迫对油菜幼苗SOD、CAT、POD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
        3.2.2 吡虫啉胁迫对苕子幼苗SOD、CAT、POD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
        3.2.3 甲基硫菌灵胁迫对油菜幼苗SOD、CAT、POD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
        3.2.4 甲基硫菌灵胁迫对苕子幼苗SOD、CAT、POD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
    3.3 吡虫啉和甲基硫菌灵对油菜和苕子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3.1 吡虫啉和甲基硫菌灵对油菜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3.2 吡虫啉和甲基硫菌灵对苕子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4.小结与讨论
    4.1 吡虫啉和甲基硫菌灵对油菜和苕子种子活力的化感效应
    4.2 吡虫啉和甲基硫菌灵胁迫对油菜和苕子保护酶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
    4.3 吡虫啉和甲基硫菌灵对油菜和苕子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5.结论
6.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吡虫啉和甲基硫菌灵对油菜(Brassica napus L.)和光叶紫花苕(Vicia sativa L.)的化感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种子培养和化感处理
        1.2.1 农药处理浓度设置
        1.2.2 种子春化与农药胁迫培养
        1.2.3 记录
        1.2.4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吡虫啉对油菜和光叶紫花苕种子活力的影响及化感效应
    2.2 甲基硫菌灵对油菜和光叶紫花苕种子活力的影响及化感效应
    2.3 吡虫啉和甲基硫菌灵对油菜和光叶紫花苕幼苗生长的影响
3 讨论

(4)小麦速效育种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麦生产的重要性
    1.2 小麦的分布
    1.3 优良品种在小麦生产中的作用
    1.4 目前小麦育种的主要方法简介
        1.4.1 系统育种
        1.4.2 品种间杂交育种
        1.4.3 回交育种
        1.4.4 诱变育种
        1.4.5 远绦杂交育种
        1.4.6 细胞工程育种
        1.4.7 染色体工程育种
        1.4.8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及基因工程育种
        1.4.9 杂种优势利用
    1.5 小麦常规育种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1.6 小麦速效育种在小麦新品种选育中的价值
    1.7 小麦速效育种研究概述
        1.7.1 小麦速效育种方法研究进展
        1.7.2 提高小麦育种选择效率的研究
    1.8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小麦花培育种效率与从不同杂种世代取材关系的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从常规杂交系统选育的不同世代以及品种取材与花培后代选择效果的关系
        2.2.2 利用标记性状基因研究花培育种的选择效果
        2.2.3 花培新品种选育的实践
    2.3 讨论
        2.3.1 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一致
        2.3.2 F_1取材育种效率较低,不宜作为花培育种的主要取材代数: F_2、F_3(特别是F_3) 代材料花培育种效率较高,应作为花培育种的主要取材世代
    2.4 小结
第三章 小麦幼胚萌苗试验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胚龄的幼胚萌芽效果比较
        3.2.2 光培养和暗培养的萌苗效果比较
        3.2.3 MS和改良MS培养基对萌苗的作用
        3.2.4 激素处理对小麦幼胚萌苗的作用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小麦速效育种模式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小麦速效育种模式的设计
        4.1.2 基本技术
        4.1.3 试验处理设计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材料春化天数的比较
        4.2.2 不同处理繁殖四代的总天数比较
        4.2.3 穗粒数的比较
    4.3 讨论
        4.3.1 小麦速效育种的可行性
        4.3.2 小麦速效育种模式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4.3.3 小麦速效育种模式的发展方向
    4.4 小结
第五章 速效育种模式在小麦材料创新上的应用之一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选育方法
        5.1.3 淀粉检测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试验过程概述
        5.2.2 不同黑粒材料糯性的碘-碘化钾染色鉴定
        5.2.3 不同黑粒材料糯性的半籽粒淀粉糊化法染色鉴定
    5.3 小结
第六章 速效育种模式在小麦材料创新上的应用之二
    6.1 抗病基因的供给材料
    6.2 选育方法
    6.3 选育的结果
    6.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春化条件对大白菜花芽分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不同低温对大白菜春化的影响
        1.2.2 花芽分化过程的显微观察
        1.2.3 生殖阶段有关概念及记载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春化温度对大白菜花芽分化和抽薹开花的影响
        2.1.1 不同春化温度处理对大白菜花芽分化的影响
        2.1.2 春化温度对大白菜现蕾的影响
        2.1.3 春化温度对大白菜抽薹开花的影响
    2.2 春化时间对大白菜花芽分化和抽薹的影响
        2.2.1 不同春化时间对大白菜花芽分化的影响
        2.2.2 不同春化时间对大白菜现蕾的影响
3 结论

(6)春化条件对大白菜花芽分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符号及中英文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种株分枝及结实习性
    1.2 影响大白菜花芽分化及抽薹的生态条件的研究
        1.2.1 温度对大白菜花芽分化及抽薹的影响
        1.2.2 光照对大白菜花芽分化及抽薹的影响
    1.3 光周期与温度互作对抽薹开花的影响
    1.4 不同品种生殖发育对温光条件的需求
    1.5 大白菜花芽分化及抽薹的生理生化基础
    1.6 本试验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不同处理天数对抽薹开花的影响
        2.2.2 赤霉素处理
        2.2.3 不同低温对大白菜春化的影响
        2.2.4 花芽分化过程的显微观察
        2.2.5 生殖阶段几个时期的有关概念及记载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春化天数对大白菜抽薹开花的影响
    3.2 不同浓度赤霉素对大白菜抽薹开花的影响
    3.3 相同浓度赤霉素喷施次数对大白菜抽薹开花的影响
    3.4 春化后移入温室对大白菜抽薹开花的影响
    3.5 大白菜花芽分化时期及特征
    3.6 春化温度及时间对大白菜抽薹开花的影响
        3.6.1 春化温度对大白菜抽薹开花的影响
        3.6.2 春化时间对大白菜抽薹开花的影响
4 结论
    4.1 大白菜花芽分化时期的划分及花序分化的特点
    4.2 温度对大白菜花芽分化及抽薹开花的影响
    4.3 加代技术的选择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致谢

(7)大白菜耐抽薹性及其鉴定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ζ1.1 大白菜春化及抽薹特性的研究进展
    ζ1.2 大白菜抽薹的生理生化基础
    ζ1.3 耐抽薹性遗传规律的研究现状
    ζ1.4 大白菜耐抽薹育种研究进展
    ζ1.5 大白菜耐抽薹性鉴定方法研究现状
    ζ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ζ2.1 材料
    ζ2.2 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ζ3.1 大白菜花芽分化时期及主要形态特征
    ζ3.2 春化温度及时间对大白菜花芽分化及抽薹开花的影响
        ζ3.2.1 春化温度对大白菜花芽分化和抽薹开花的影响
        ζ3.2.2 春化时间对大白菜花芽分化和抽薹的影响
        ζ3.2.3 温度、时间及品种间春化效应分析
        ζ3.2.4 大白菜不同品种生殖阶段发育的差异
    ζ3.3 光周期对春化大白菜开花的影响
    ζ3.4 大白菜春化及花芽分化过程中的生理生化指标研究
        ζ3.4.1 大白菜春化及花芽分化过程中的可溶性蛋白质的变化
        ζ3.4.2 大白菜春化及花芽分化过程中的过氧化物酶变化
    ζ3.5 大白菜耐抽薹性鉴定方法的研究
        ζ3.5.1 田间自然鉴定方法
        ζ3.5.2 室内人工种子春化早期鉴定方法
第四章 讨论
    ζ4.1 关于大白菜花芽分化时期的划分及花序分化特点的探讨
    ζ4.2 温度对大白菜花芽分化及抽薹开花的影响
    ζ4.3 光照对大白菜花芽分化及抽薹开花的影响
    ζ4.4 耐抽薹性不同的大白菜品种生殖阶段发育的差异
    ζ4.5 大白菜耐抽性薹性鉴定方法的筛选
    ζ4.6 大白菜耐抽薹性鉴定的生理生化指标
    ζ4.7 关于大白菜强冬性、抗抽薹性、晚抽薹性、耐抽薹性几个概念的关系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图

四、一种简易有效的种子春化法(论文参考文献)

  • [1]荞麦害虫西伯利亚龟象和西花蓟马的综合防控技术研究[D]. 王宇飞.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2]吡虫啉和甲基硫菌灵对油菜和光叶紫花苕的生理胁迫研究[D]. 杨璐嘉. 云南农业大学, 2016(02)
  • [3]吡虫啉和甲基硫菌灵对油菜(Brassica napus L.)和光叶紫花苕(Vicia sativa L.)的化感作用[J]. 杨璐嘉,和绍禹,田学军. 蜜蜂杂志, 2015(11)
  • [4]小麦速效育种模式研究[D]. 王成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6)
  • [5]春化条件对大白菜花芽分化的影响[J]. 侯金星,张自坤,曹辰兴,武立举. 西北农业学报, 2005(04)
  • [6]春化条件对大白菜花芽分化的影响[D]. 侯金星. 山东农业大学, 2004(01)
  • [7]大白菜耐抽薹性及其鉴定方法的研究[D]. 惠麦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2(02)
  • [8]一种简易有效的种子春化法[J]. 史公军,侯喜林. 长江蔬菜, 2001(01)

标签:;  ;  ;  ;  ;  

一种简单有效的种子催芽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