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宝莲灯》与《狮子王》的人物比较——兼谈国产动画片人物塑造的不足(论文文献综述)
屈菁[1](2020)在《20世纪“中国学派”动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学派”动画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它包含源自于中华民族深沉文化内涵的故事内容,体现探索民族艺术之路的思想,具有鲜明的中国艺术表现语言,是由中国艺术家在特定阶段创作并在世界上获得较高认同的动画艺术创作。它既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也具有明显的未来指向性。本文从“历史”的视角观照“中国学派”动画,研究的重点主要为: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末期,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主体,其他时期具有相同风格的动画创作为延伸,以特伟、“万氏兄弟”、靳夕等人为核心而创作的一系列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特点的中国动画。本研究引入创作论、作品构成论、艺术接受论,结合心理学、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补充口述史及访谈资料,以图像分析法、比较研究法、要素分析法与归纳法对“中国学派”动画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通过对“中国学派”动画创作思想、创作团队、动画作品、接受群体的分析,检视自新中国成立初期兴起的“中国学派”动画三十余年来生产运作的基本模式,旨在研究在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下,“中国学派”动画迅速崛起并取得较大成功的内在驱动力和外部助推力,以期对新时代中国动画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本研究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历史的角度对“中国学派”动画进行宏观的脉络梳理。回溯了“中国学派”动画兴起、形成、高潮与衰落的发展过程,并对“中国学派”动画两次高潮产生的原因、特征、表现进行了划分,以世界的角度分析了作者与作品的创作活动。第二部分对创作主体进行研究。将“中国学派”动画的主要创作者分为编剧、导演、绘制者三个部分,从三者各自在创作群体中所承担角色、创作的构思、心理特征方面研究分析,并从其呈现的艺术性、重要性,得出创作主体在“中国学派”动画中拥有的特性与共性。第三部分是对“中国学派”动画创作过程的研究。从创作主体的心理研究、创作过程研究、创作手法研究等方面,剖析了创作主体形成的心理特征、心理机制,以及创作过程中动因、构思与艺术表现三个阶段对动画实体性的表达与精神上的表达,分析了动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写实与虚构的表现手法。第四部分主要为“中国学派”动画作品研究。对“中国学派”动画的作品构成、故事原型、艺术形象、风格特点进行分析,并以此探讨“中国学派”动画的艺术特色,以及其与同时代世界主要动画流派的相互影响。第五部分对“中国学派”动画的受众进行研究。从“中国学派”动画预期受众、现实受众与潜在受众进行分析,通过不同受众的接受心理、受众解读方式等,对“中国学派”动画的受众在传播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与影响进行了探讨。第六部分对“中国学派”动画生产运作模式及其影响进行了研究。从“中国学派”动画生产的上层规划、创作主体的努力、优质作品的产出等角度进行探讨。对中国动画发展的自我建构与认同,中国动画的艰难探索与多维突破给予反思。在对“中国学派”动画的产生背景、创作主体、创作过程、动画作品、受众群体的研究基础上,本文指出,“中国学派”动画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后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得益于其特殊的生产运作模式。具体而言,在中国特定的社会历史语境中成长壮大起来的“中国学派”动画,从作品构思、制作到发行放映各环节之间的相互配合与衔接,已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稳定的机制,构建了一个以国家文艺思想为顶层设计,国家财政拨款为后盾支持,专业合作团队为中坚力量,高质量作品为展示方式,少年儿童为受众主体,有上层规划、有制度保障、有专业组织、有明确目标、有巨大成效、有大众基础的自上而下、相互作用的“金字塔模式”。综合考察“中国学派”动画的成功经验,探索其发展的内在规律,反思其不足,对当代多元文化背景和全新技术环境下,中国动画在全球如火如荼的文化与商业竞争中树立民族自信,既能保持民族风格而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视野,更好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龚金平[2](2019)在《国产动画片“儿童趣味”与“成人寓言”的交融——以《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国产动画片的出路,不是空洞的"民族化",也不是盲目的"成人化",而是努力将"儿童趣味"与"成人寓言"融于一炉,完成有民族气息和普世意义的表达。在这方面,2019年暑期档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堪称标杆。在整体情节框架上追求简单明朗的风格,在善恶对决的经典情节模式中,融入个人成长、自我反思的内涵;在人物处境和人物命运方面,既考虑故事内部的逻辑自洽,又适当呼应当前时代的主流声音,并追求人性书写、人生隐喻等方面的普遍性与共
陈逸磊[3](2019)在《国产动画电影中孙悟空形象的转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西游记》作为我国脍炙人口的四大名着之一,其影响意义可谓是历史深远,对《西游记》这一经典着作进行改编的电视剧和电影都不在少数,自1986年以来《西游记》央视版的电视剧播出之后,我国有关《西游记》题材的创作绵绵不绝。在《西游记》中有一个重要的人物角色,那便是孙悟空,最早的时候由六小龄童饰演的“孙悟空”这一人物形象可谓是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它作为敢于与封建主义作斗争的代表一路上不畏艰难险阻一路保护自己心中的信仰最终取得成功。“孙悟空”这一人物在我们的心中便是英雄般的存在。近年来更是屡屡被搬上大荧幕。随着时代的变迁,孙悟空的动画形象也在动画电影作品中不断的变化。比较孙悟空在各个时期的动画形象的历史差异性能够直观领略国产动画电影近70年来多方面的转变与变化。本文选用“孙悟空”为我们的研究对象,目的是从风靡全球的英雄人物上去探索它所蕴含的哲理以及所代表的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更进一步的对它进行研究从而挖掘出我国动画所蕴含的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本文以时间线分析从抗日战争时期到21世纪后,以孙悟空为主角的4部具有代表性的国产动画电影中孙悟空的动画形象,剖析电影中孙悟空形象,梳理出其动画形象的性格特征,以及角色所传达的教育意义进行解读,并总结出其转变规律。再对转变过程中所受到的影响进行总结并探索其背后深层的社会文化成因,由此反思当代国产动画电影所存在的问题,并与其他国家经典动画形象的现代化转变、国外英雄主题电影在内容产品上开发的经验进行对比。同时,本文还讨论了在全球化语境下,为本土经典动画形象在形象建构与叙事价值中提供可借鉴的途径和方法,为国产动画创作在民族化、现代化、艺术性、商业性等上的发展提供参考,为当代中国动画角色设计师的成长的教育提供启示。
刘金晶[4](2018)在《中国商业动画电影的创作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动漫产业开始受到世界各国高度重视,其中动画作为大众精神文化需求,不仅满足大众精神文化生活,还象征国家精神文明以及物质文化的整体水平。在动画众多分类中,电视动画和动画电影代表着当下最主流的价值观和审美需求,其中商业动画电影在动画中占据重要位置,它不仅有明确的商业目的,而且对价值观、故事内容、人物设计、音乐特效、营销宣传等有超高要求,在主题和风格上为大众喜闻乐见。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环境因素对商业动画电影产生的影响巨大,案例分析和对比研究的方法运用到中美经典动画作品案例中,能够探究国产商业动画的软肋,从价值观、故事讲述、角色塑造、营销模式四个部分研究中国商业动画电影的优劣。在价值观方面,从时间和地域两方面的差异探讨中国商业动画电影的核心价值观;在故事讲述方面,深入故事主题和建构,剖析题材选择和建立动画世界观的重要性,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提升国产动画电影的故事内容;在角色塑造方面,以美国迪士尼经典动画角色对比中国动画形象,从造型色彩、性格塑造、动作表演等方面详细剖析两国在角色塑造上的不同;最后,立足于营销、发行、衍生产品、动画品牌四个角度探讨商业动画电影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营销模式,围绕案例挖掘适合本国商业动画电影的营销策略。并从四个方面展开对中国商业动画电影创作的研究,让其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找到未来之路。
杨晗悦[5](2017)在《原创动画电影故事结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动画电影的观赏热潮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中国观众愿意买票进影院观赏动画电影,尤其是对于完全独立创作故事的动画电影来说,更是吸引着越来越多观众的目光。但对于在大陆影院上映的原创动画电影来说,其来源多半为美国与日本,中国的原创动画电影则较为少见。对于这种现象,探讨其原因,除了不可避免的历史经济因素外,本国对于动画电影原创故事的重视程度的偏差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故事创作作为电影艺术制作过程中的最基础的工作,长久以来都彰显着它的重要性,动画电影作为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故事创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结构对于故事来说又是创作中最难把握的环节之一。然而当下,国内针对故事结构研究的文献资料却少之又少,更不用说针对原创动画电影故事的结构研究了。因此,故事结构研究在当下中国动画发展的关键时期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分为四个部分对故事结构进行分析探讨。第一是绪论的部分,首先对动画电影研究的背景与目的进行阐述,其次,对动画研究的现状进行文献综述,国内目前对于动画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四个不同的研究方向。接下来,阐述样片选取范围与方法。然后,在麦基的故事结构理论、悉德菲尔德的三幕剧结构理论,以及Bower的故事结构法等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整理归纳出本研究所使用的故事结构的分析公式,再以近年来推出的中日美三国中具有较好票房成绩或者是获奖资历的三部原创动画电影作为分析的研究样片进行基本资料介绍,为接下来的具体分析部分做好铺垫;第二部分则是以绪论中整理归纳出的故事结构分析公式,对研究样片的结构元素和结构事件进行内容分析。分别针对三部样片作品将情节用编号的方式归纳成表,进行对其内容的背景事件、主题事件、情节事件以及结局事件的内容分析;第三部分中,针对第二部分的分析结果进行结构元素和结构事件的差异分析总结。分析结果发现,中国的研究样片与美日的相较,在结构元素和结构事件方面有明显的不同之处。美日的原创动画电影在每一个结构元素的设置安排上都基本做到清晰合理,表达统一。但是中国的被分析影片则在某些结构元素的处理上前后矛盾,表达冲突;最后的第四部分,则从前文的差异分析中总结提出在故事结构创作中结构事件和元素的五点启示,分别针对结构研究表中的背景事件、主题事件、情节事件和结局事件提出创作建议,以供中国原创动画电影故事创作者及未来有志从事该类故事的写作之人进行参考。
赵艺禄[6](2016)在《中国动画创作对青少年心理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动画创作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纵观中国动画发展历史来看,上个世纪50年代,是中国动画创作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动画创作注重结合文化特色,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弘扬和发展,以“中国学派”为特色的动画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并且深受欢迎。在发展过程中,中国动画注重采取东方艺术,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学派”渐渐出现了衰败。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中国动画创作与日本、美国动画相比,差距较大,商品化程度较低,这样一来,严重影响了中国动画的发展。同时,中国动画创作对潮流把握较为逊色,创新能力较差,出产的动画作品在市场占有率明显较低。国内动画市场很大一部分被日本动画以及欧美动画占据,这对于我国动画创作和发展十分不利。本文在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过程中,从中国动画创作角度出发,分析了中国动画创作过程中,对青少年心理产生了哪些影响。国产动画不单单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也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文化形态,对青少年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本文对中国动画创作与青少年心理研究为视角,分析了国产动画对中国青少年的心理影响,并就当下国产动画对青少年心理影响的不利因素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主要结合了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现状,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一些国产动画进行了分析,列举了一些实际案例,通过案例分析,从动画创作分析了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在分析过程中,笔者发现,国产动画对青少年的审美感官、心理、思维发展方向有着较大的影响。在对国产动画对青少年心理产生影响的过程中,笔者主要分析了这三个方面内容。文章的最后,综合国产动画对青少年心理造成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内容,探讨了我国国产动画未来发展过程中,应该如何改进,以期更好地实现国产动画的良好发展。
杨晨曦[7](2016)在《上海美影厂创作群创作思想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20世纪初为起始点的上海文化环境为入手,客观呈现从20世纪初至40年代左右的电影、美术、儿童文学、戏剧等艺术门类的发展状态,并理清这些内容与早期中国动画发展之间的关联。另一方面,美影厂创作群中的部分成员在20世纪20-40年代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成长并开始创作实践。在此前提下,本文将研究主体即美影厂的创作成员作为一个整体展开研究与分析,从相对宏观的视野观察美影厂这一个文化群落进行的美术片创作活动以及所反映出的创作思想。为了有条理的对创作群的创作活动和创作思想进行研究和分析,本文按照进入群体的时间先后以及不同的历史作用将创作者划分为三个代际。同时,对整个创作群的身份属性进行归纳,总结他们的创作特点,并参照其他国家的动画创作人员的身份属性,将他们归为作者型动画的创作者。紧接着,本文按照三个历史年代对创作群进行创作思想的研究和分析。第一历史时期(1949年-1977年),创作群创作思想的初步形成,特伟明确提出美影厂的美术片创作要走“民族化之路”,并且在自己的创作中付诸实践。由于此时期创作群基本是集体创作、集体学习,所以,特伟提出的创作思想很快成为整个创作群的思想纲领,被各位创作者从各个实践角度践行。以第一代创作者为核心的创作力量在这个时期创作完成了美影厂的扛鼎之作《大闹天宫》,这部影片应该是代表着此时期创作群创作水准的高峰。同时,创作群成员通过深入学习,努力创新,发明了剪纸片、水墨片等多个新片种,这些新片种的发明,使得民族化的多元发展成为可能。而在影片题材与表现技法等方面的实践,体现出了创作群第一代成员所具有的丰富而深厚的艺术经验与修养。在当时以政治为主导的时局下,经受了战争洗礼的创作群成员自然形成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文艺创作思想,他们的创作思想具有较高的政治自觉性与服从性,这一时期美术片普遍具有较强的政治性与说教性。而处于计划经济下的美术片创作不用顾虑生产成本与市场投放等问题,实际形成了整个创作群对于市场运营的忽视,加之十年浩劫给美术片创作带来的伤害,导致了美影厂改革开放后面对美日动画的来袭所表现出来的茫然和无措。当时创作群中的第一代处于创作的旺盛期,不仅他们自己能够很好把握艺术创作的规律,而且他们日臻完善的创作思想对于正在成长期的第二代、第三代的影响,自然成为了二、三代自身创作思想成型的重要因素。这一时期的创作群创作思想基本可以归纳为具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即走“民族化之路”,且领导核心有力、集体性的、政治为主导的、适合在计划经济体制发展的创作思想。第二历史时期(1978年-1988年),此时期的创作思想特点主要有:第一方面,创作思想从之前主要表现为政治自觉性与服从性的集体意识,转向于个性的张扬,以及对于时代的关照的多元化表达,这是这一阶段创作群对于“民族化之路”演进的重要的特点。第二方面,迎接更为真实的人性。影片中的人物也再不是完美的人,也不再是脸谱化的设定。人物的缺点被显露,善良与狡黠被并置于同一体。创作者试图去描绘一个更为真实的人物,这与80年代整个中国电影的创作风潮呈现出一致性。对应创作群在艺术创作上的第二次高峰,市场运作则让他们陷入了前途未知的困局中。为了适应残酷的市场变化,创作群不得不做出改变,无论是多集片、系列片的推出,还是加工片的开始合作,都是试图通过自身的改变重新赢回自己的艺术创作空间。由于第一代领袖人物特伟、三万等陆续退出,第二代开始成为行政上的领导者和艺术创作上的引领者,但是第二代领导者在创作上领导力较之第一代相对比较薄弱,加之陌生的市场经济使他们更加茫然,此时的美影厂创作群整体逐步陷入创作的困境。这一时期的创作群创作思想大致可以归纳为“民族化之路”开始向多元化发展。更具时代性的,更具个性的,多种片长形式的艺术短片、影院长片、多集片、系列片并存。同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创作群开始思考创作如何转型。第三历史时期(1989年-1999年),至此时期末创作群的成员实体基本瓦解。第一代因为年龄原因,已经完全退出历史舞台下,第二代大多退居二线,第三代中不少人因为经济或其他原因离开美影厂,留下一部分第二、第三代成员在艰难中苦撑。至此,他们的创作思想的发展也基本告终。在经历了80年代的诸多美术片创作本身的改良尝试后,创作者的思想也由单纯的创作本身的改良转向了顺应市场的运作方面的思考,作者型创作人才通过自发的思辨与学习,逐步开始向市场运作人才转变。这一时期美影厂创作群的创作思想看似已经和特伟提出的“民族化之路”相去甚远,甚至从表象来看是背道而驰的,但其本质上是以创作群第三代为主的创作者尝试在国际化语境中寻找“民族化之路”的前行方向,重新在迷失的前路中找回自我。但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创作群成员年龄的原因,他们不得不暂时停下“民族化之路”的探索。在通过三个历史段落的史料呈现和创作思想具体分析后,创作群的创作思想发展及原因脉络逐渐清晰。美影厂创作群能够形成相对统一且持续的创作思想就本身来说,主要他们是有集体学习、集体创作的传统,以及三代人之间在创作活动中的合作,这种合作让他们实际上形成了一种紧密的师承式的合作关系。而他们为影片设置的采风、专项学习等创作机制为他们多方面、跨艺术门类的知识积累提供了必要的补充。而以上三点是创作群共同创作思想形成的内部基础。而对外交流以及与艺术家的合作,则从更宽广的维度上丰富着他们的创作思想。创作群自觉创新与开放包容的创作态度来源于培育他们的上海文化环境,“民族化之路”所呈现出来的不同表象,美影厂创作群作品的多样性,以及创作者身上体现出来的中国文人所特有的情怀,本质上是上海中国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大融合所形成的文化基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孕育出的不同产物。对应绪论中提到的各个时期社会对于美影厂创作群冷暖各异的评论,最后,本课题的研究希望能为给予美影厂创作群一个客观的评价创造一个可能性。同时,美影厂创作群的创作思想的总结也给我们当下的动画发展,以及动画人才培养与扶植中对于“民族性”的把握提供了值得参考的内容。
蔡婷毓[8](2015)在《中国戏曲动画片的艺术再现与表现研究》文中认为戏曲作为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以它精湛的唱腔、绝妙的表演技艺,丰富多彩的剧目种类,别具风格的艺术感官赢得了世界各民族人民的广泛喜爱。然而媒介的不断演变改变了人们欣赏传统艺术的方式和途径,传统的戏曲艺术也开始面临观众的流失和传承的衰退这样的尴尬境遇。戏曲动画片是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与动画形式相融合的一种崭新的影视艺术形式。它的出现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传承和推广提供了新的手段和舞台,它生动再现了舞台戏曲程式化、虚拟化的表演。其自身的艺术魅力和美学意义自然是极赋有价值的。通过对中国戏曲动画片诸多相关文献和影视资料的研究和梳理发现,戏曲动画片这一独具特色的影视艺术身上有着难以估量的艺术价值,对其艺术特色的研究分析以及文化内涵的钻研摸索对未来中国动画事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同时以戏曲为代表的中国元素完全可以刺激和催生我国动画创作走向新的发展高峰。而中国元素在动画创作中的艺术价值与艺术魅力,必将再次打开中国动画乃至动画艺术创作的新突破。随着“文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动画艺术也已然成为了一种世界通用的特殊语言,不同民族的影视动画艺术都成为一种意识形态的载体进行传播和流通,对广大受众群体产生了不容小觑的影响。中国戏曲动画正是在最大限度地展现出了影视动画艺术在21世纪数字时代的精彩表现,其交互性、文化性和娱乐性的特点,创造着人与传统文化、人与戏曲艺术的新关系与新环境,也带来了新的创作方式和艺术语言。中国戏曲动画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载体,它以强大的意义与符号系统揭示着中华民族独有的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并且提供了一个认识世界、理解民族文化差异、参与文化互动的广阔空间。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和文化“全球化”的价值趋向也使其在文化传播中散发着独特的文化魅力。
李莹[9](2012)在《当代华语商业动画的大众审美走向研究》文中指出在二十一世纪动画产业可以算得上是最具潜质和最朝阳的产业之一了,并且在各种文化产业当中动画所扮演的角色和占有的地位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动画产业再也不单单是一种儿童艺术。动画产业是后起之秀它作为一门比较年轻的艺术,随着大众审美的不断发展和延续,受众的审美需求和审美心理也在不断的复杂的变化着。本课题的研究不仅是要针对动画艺术的本身,更是对当代商业动画大众审美走向的研究,既对动画艺术作品的题材、动画人物角色的造型和性格的设定、受众群的定位和分析等商业动画艺术作品的创意和设计部分,又对国内和国外的优秀的动画艺术作品的创意、制作和发行的整个产业模式来进行分析和总结。本文系统的对国内外现有的商业动画艺术作品进行案例分析,也整理出了一些在当代具有普遍意义的商业动画受众的审美体验和创作模式。由此来进一步的对华语商业动画大众审美的走向问题进行了相关的案例及理论研究,最终形成了本论文整体的研究框架和研究结构。希望能为华语商业动画艺术在大众审美走向的把握方面发挥一定的指导、借鉴和参考作用。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案例分析、集群等研究方法对华语商业动画的大众审美走向进行了全面的论述与总结;系统化、体系化的呈现了世界成熟动画体系及华语商业动画发展中的商业性与艺术性流变过程;针对当代世界动画的发展趋势及华语动画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以商业动画大众审美特点为创作指导的发展策略;对新形势下依然坚持挖掘民族特色走“新民族性”发展之路的国产动画有着积极的现实性意义。
徐金龙[10](2011)在《从资源到资本 ——民间文学与国产动漫的整合创新研究》文中提出动漫艺术跨越国界、种族、民族、职业、性别和年龄,是一门世界通行的视听艺术,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大众娱乐文化,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动漫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早期国产动漫因鲜明的民族风格而在世界动漫艺术之林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国学派”,成绩斐然、活力四射,而如今的国产动漫辉煌不再。全球化语境下,在甚嚣尘上的美、日等外来动漫的冲击下,国产动漫内外交困,背弃了立身之本和生存之基——民间文学传统,患上了严重的“失忆症”和“失语症”,丧失话语权力,陷入发展困境。更有甚者,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资源反而成了他者的嫁衣裳,《木兰》、《功夫熊猫》及其续集等洋动漫出口转内销,赚取中国巨额的经济利益、掠夺中国文化资源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不说,在意识形态方面,对我们的青少年代的审美情趣、价值理想、思想观念等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国产动漫沦落到如此尴尬、颜面无存的境地,究其原因,根本在于它舍本逐末,背弃了民间文学传统,对现成的丰饶的民间文学资源整合创新不够,没有正确处理好本土化、国际化、审美化、现代化、人文化、产业化之间的关系。考察中外动漫艺术发展史可以清楚看到,民间文学与动漫艺术有着不解之缘。民间文学资源是各国动漫艺术创作的源头活水,美国和日本等动漫强国开掘创新民间文学资源(本土的和域外的),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早期国产动漫注重民族文化资源的运用与创新,因此被誉为“中国学派”。然而,当下的国产动漫迷失了民间文学传统,导致民族化的失忆、国际化的失语。振兴国产动漫,实现困境中的突围,应以内容为王,重塑民间文学传统。民间文学资源召唤着国产动漫艺术,它具有多重价值和功能:作为政治资源坚守动漫艺术民间立场、作为经济资源创造动漫艺术商业价值、作为文化资源彰显动漫艺术本土身份、作为教育资源传扬动漫艺术民族精神、作为艺术资源激发动漫艺术文化创意、作为娱乐资源提升动漫艺术喜剧品格。当下,国产动漫艺术整合创新民间文学资源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必然,有着可能性、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国产动漫在民间文学资源的表层形式方面,除了借鉴吸收民间文学资源多元化、多样性的民间艺术和民间叙事两方面的艺术形式之外,更重要的也是更能出彩的,是对民间文学资源的深层次内涵即幻想性的诗性思维、民族性的民俗传统、普适性的道德情操、大众化的民间立场、模式化的叙事范型、娱乐化的喜剧精神的整合创新。国产动漫在对民间文学形与神全方位的整合创新过程中,应以现代化的本土化为根基,以审美化的人文化为旨归,以国际化的产业化为方向,将民族特色与国际视野兼顾并重、情感艺术与技术理性交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惟其如此,才能打造文艺精品,弘扬民族精神,复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彰显民族身份,扞卫文化安全,抗击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创造经济效益,产生社会效应,推动创意文化产业经济;开启儿童智慧,重视寓教于乐,培育国民创造想象能力。这样,造福于人类社会,自立于世界动漫艺术之林。将民间文学与动漫艺术这两门综合性艺术结合起来进行应用性研究,是个新的探索和开掘。本文主要以民间文学为出发点和观照点,审视民间文学与动漫艺术共有的特质和契合点,研究在全球化语境下民间文学与动漫艺术的互动关系,以期借用动漫艺术这一高新技术、表现方式、艺术手段和大众传播媒介,实现民间文学资源从文化资源到文化资本的创造性转换,在实践层面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提供借鉴经验;另一方面,为动漫艺术的现代发展和整合创新指明前进方向和根本出路,提供理论指导。在微观操作层面,国产动漫艺术走民族化发展道路的口号,虽然已经提了很多年,但是究竟怎么整合创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只有笼而统之的宏观叙述,不见具体化操作指南。本文着力解决动漫艺术如何对民间文学这种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借鉴融合、开掘创新的问题,这对动漫文化创意产业实践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意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也是一种实践探索。同时,在民间文学本体研究层面,重中了民间文学的文学性、艺术性、审美性,这对学界过分倚重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等的田野调查研究方法而漠视了民间文学作为文学的本质属性,起到一定的反拨和启示作用。
二、《宝莲灯》与《狮子王》的人物比较——兼谈国产动画片人物塑造的不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宝莲灯》与《狮子王》的人物比较——兼谈国产动画片人物塑造的不足(论文提纲范文)
(1)20世纪“中国学派”动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选题背景 |
2.研究综述 |
3.研究范畴及概念界定 |
4.研究内容及方法 |
5.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
第一章 20世纪“中国学派”动画的兴起与发展 |
1.1 序曲(1924-1948) |
1.1.1 孕育与铺垫 |
1.1.2 战乱中的动画 |
1.2 摸索与萌芽(1949-1954) |
1.2.1 技术的摸索 |
1.2.2 “中国学派”动画的萌芽 |
1.3 第一次创作高潮——民族之路的开创(1958-1965) |
1.3.1 迅速的成长 |
1.3.2 表现与成因 |
1.3.3 深远的影响 |
1.4 中国动画的跌宕与复兴(1966-1987) |
1.4.1 跌宕与复苏 |
1.4.3 再次辉煌 |
1.4.4 改革浪潮的冲击 |
1.5 衰落与机遇(1988-1999) |
1.5.1 挣扎后的凋零 |
1.5.2 多重的困境 |
1.5.3 探寻与机遇 |
1.6 小结 |
第二章 “中国学派”动画的创作主体研究 |
2.1 具有特色的动画导演 |
2.1.1 导演在创作主体中的角色 |
2.1.2 导演的审美理想 |
2.1.3 导演的艺术观 |
2.2 富有想象力的编剧 |
2.2.1 编剧承担的角色 |
2.2.2 编剧的取材意图 |
2.2.3 编剧的艺术追求 |
2.3 民族风格的绘制者 |
2.3.1 绘制的角色 |
2.3.2 绘制者的风格特点 |
2.3.3 绘制者的重要性 |
2.4 小结 |
第三章 “中国学派”动画创作研究 |
3.1 创作心理 |
3.1.1 创作主体的心理特征 |
3.1.2 创作心理机制 |
3.2 创作过程 |
3.2.1 创作动因 |
3.2.2 创作构思 |
3.2.3 艺术表达 |
3.3 创作手法 |
3.3.1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 |
3.3.2 写实与虚构相结合的手法 |
3.4 小结 |
第四章 20世纪“中国学派”动画作品研究 |
4.1 作品的构成 |
4.1.1 丰富充实的内容 |
4.1.2 相得益彰的形式 |
4.2 故事原型 |
4.2.1 神话原型 |
4.2.2 民间原型 |
4.2.3 寓言故事原型 |
4.3 艺术形象 |
4.3.1 差异化的定位 |
4.3.2 综合性的塑造 |
4.3.3 多方位的特点 |
4.4 风格特点 |
4.4.1 多样的构图方式 |
4.4.2 丰富的色彩表现 |
4.4.3 艺术风格 |
4.5 同时代的世界动画 |
4.5.1 欧洲的动画 |
4.5.2 美国的动画 |
4.5.3 日本的动画 |
4.6 小结 |
第五章 “中国学派”动画的受众分析 |
5.1 受众类型与特点 |
5.1.1 预期受众 |
5.1.2 现实受众与潜在受众 |
5.2 接受心理分析 |
5.2.1 受众心理动机 |
5.2.2 受众解读方式 |
5.3 受众在“中国学派”动画传播中的作用 |
5.3.1 传播目的 |
5.3.2 传播效果 |
5.4 小结 |
第六章 “中国学派”动画生产运作模式及其影响 |
6.1 “中国学派”动画生产运作模式构建 |
6.1.1 国家政治推力与经济支持 |
6.1.2 创作主体的动画理想与集体努力 |
6.1.3 作品的民族风格与多样表达 |
6.1.4 受众的明确定位与审美取向 |
6.2 “中国学派”动画生产运作模式的影响 |
6.2.1 中国动画发展的自我建构与自我认同 |
6.2.2 中国动画的艰难探索与多维突破 |
6.3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1949年——1999 年中国动画作品获奖统计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国产动画片“儿童趣味”与“成人寓言”的交融——以《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封神演义》到《哪吒闹海》的改编策略 |
二、《哪吒之魔童降世》对“儿童趣味”的重新理解 |
三、《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成人寓言” |
结语 |
(3)国产动画电影中孙悟空形象的转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文化背景 |
1.1.2 中国电影市场 |
1.1.3 中国动画电影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选题研究目的 |
1.2.2 选题研究意义 |
1.3 相关研究范围界定 |
1.3.1 动画电影的界定 |
1.3.2 长片动画电影的界定 |
1.4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4.1 动画电影角色研究文献综述 |
1.4.2 孙悟空角色艺术研究文献综述 |
1.4.3 动画角色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
1.5 创新点 |
1.6 研究内容 |
1.7 研究方法 |
第2章 国产动画电影中孙悟空形象的转变历程 |
2.1 20世纪40年代首部孙悟空动画电影的诞生 |
2.1.1 《铁扇公主》中孙悟空外貌形象 |
2.1.2 《铁扇公主》中孙悟空性格内涵 |
2.1.3 《铁扇公主》中孙悟空教育意义 |
2.2 20世纪60年代《大闹天宫》享誉全球 |
2.2.1 《大闹天宫》中孙悟空外貌形象 |
2.2.2 《大闹天宫》中孙悟空性格内涵 |
2.2.3 《大闹天宫》中孙悟空教育意义 |
2.3 20世纪80年代一个集细腻形象与丰富情感于一身的金猴 |
2.3.1 《金猴降妖》中孙悟空外貌形象 |
2.3.2 《金猴降妖》中孙悟空性格内涵 |
2.3.3 《金猴降妖》中孙悟空教育意义 |
2.4 21世纪的颠覆性大圣全新归来 |
2.4.1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孙悟空外貌形象 |
2.4.2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孙悟空性格内涵 |
2.4.3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孙悟空教育意义 |
2.5 孙悟空形象在各个时期动画电影中的转变规律 |
2.5.1 忠于原着故事情节向个性化改编的转变 |
2.5.2 孙悟空角色内涵由“神”向“人”的转变 |
2.5.3 角色造型本土化风格向市场化风格的转变 |
2.5.4 动画角色教育内涵的延伸 |
2.6 小结 |
第3章 国产动画电影中孙悟空形象转变的原因分析 |
3.1 角色转变的社会背景因素 |
3.1.1 政治背景 |
3.1.2 经济背景 |
3.1.3 文化背景 |
3.2 电影语言发展因素 |
3.2.1 技术发展因素 |
3.2.2 艺术风格的变化 |
3.2.3 影视学科的兴起 |
3.3 观影者因素 |
3.3.1 大众审美的变化 |
3.3.2 观众观影需求的变化 |
3.3.3 观影者年龄构造的变化 |
3.4 创作者因素 |
3.5 小结 |
第4章 通过孙悟空动画形象转变发现当代国产动画角色存在的问题 |
4.1 角色创新力度较薄弱 |
4.2 角色本土化特色不明显 |
4.3 角色文化内涵不够深入 |
4.4 角色后续开发能力不足 |
4.5 角色的国际影响力较小 |
4.6 小结 |
第5章 孙悟空动画形象转变对国产动画角色创新发展的影响 |
5.1 角色影视创作与技术方面 |
5.1.1 利用并加强经典形象的可塑创新性 |
5.1.2 积极构建优秀本土动画形象 |
5.1.3 动画电影角色创作时应加强动画领域内外的双向沟通 |
5.1.4 动画电影角色创作形式更加多元化 |
5.1.5 计算机技术发展促成角色设计新突破 |
5.2 塑造角色传统文化内涵运用方面 |
5.2.1 角色创作时需要展示真正的传统文化内涵 |
5.2.2 角色需要用现代化的方式表现文化内涵 |
5.3 角色衍生品以及后续市场开发方面 |
5.3.1 注重动画角色衍生品市场的开发 |
5.3.2 考虑动画角色的后续可开发性 |
5.4 漫威超级英雄电影成功经验的借鉴 |
5.4.1 国家精神的植入 |
5.4.2 英雄宇宙的构建 |
5.4.3 对角色与时俱进的改编 |
5.4.4 注重对反派英雄魅力的塑造 |
5.5 小结 |
第6章 对当代中国动画角色设计师成长的教育意义 |
6.1 加强国内动画角色设计师创新能力的教育意义 |
6.2 国内动画角色设计师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 |
6.3 提升国内动画角色设计师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意义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4)中国商业动画电影的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与动机 |
二 文献综述与意义 |
三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一章 中国商业动画电影概述 |
1.1 商业动画电影的概念界定 |
1.1.1 动画电影 |
1.1.2 商业动画电影 |
1.2 中国商业动画的发展历程 |
1.2.1 商业动画开山之作——《宝莲灯》 |
1.2.2 动画电影新探索《喜羊羊》系列 |
1.2.3 曙光动画《大圣归来》 |
第二章 中国商业动画电影的价值观 |
2.1 时代风格的价值观 |
2.2 民族风格的价值观 |
第三章 中国商业动画电影的故事讲述 |
3.1 主题确立 |
3.2 故事建构 |
第四章 中国商业动画电影的角色塑造 |
4.1 中华民族的特色 |
4.2 国外作品借鉴——以美国商业动画为例 |
4.3 中国动画角色表演的程式化 |
第五章 中国商业动画电影营销模式 |
5.1 营销发行 |
5.2 开发衍生产品 |
5.3 建立动画品牌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原创动画电影故事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目的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样片选取标准、范围与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故事结构理论研究 |
第五节 原创动画电影分析样片介绍 |
第一章 原创动画电影故事结构样片分析 |
第一节 《狼的孩子雨和雪》故事结构 |
一、背景事件:各元素表达清晰 |
二、主题事件:成长的主动选择 |
三、情节事件:关键事件明确 |
四、结局事件:半开放式设置 |
第二节 《疯狂动物城》故事结构 |
一、背景事件:各元素表达清晰 |
二、主题事件:克服阻力实现梦想 |
三、情节事件:关键事件明确 |
四、结局事件:大团圆式设置 |
第三节 《大鱼海棠》故事结构 |
一、背景事件:各元素表达模糊 |
二、主题事件:为爱牺牲一切 |
三、情节事件:关键事件不明确 |
四、结局事件:半开放式设置 |
第二章 原创动画电影故事结构差异分析 |
第一节 背景事件差异分析 |
第二节 主题事件差异分析 |
第三节 情节事件差异分析 |
第四节 结局事件差异分析 |
第三章 比较视野下中国原创动画故事结构创作启示 |
第一节 拒绝人物事件符号化创作 |
第二节 主题事件要凸显对现实的观照 |
第三节 情节事件抛去孩童动画创作倾向 |
第四节 结局事件况味思考的重要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成果及发表论文 |
后记 |
(6)中国动画创作对青少年心理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特色及实用价值分析 |
1.4 研究理论与方法 |
1.4.1 研究理论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国产动画片的起落 |
2.1 国产动画片的发展历史 |
2.2 国产动画片生存现状 |
2.2.1 电影动画发展现状 |
2.2.2 电视动画发展现状 |
2.2.3 网络动画发展现状 |
2.2.4 高校动画产业的发展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产动画片的发展与创新 |
3.1 国产动画片的发展模式 |
3.1.1 神话题材的动画发展模式 |
3.1.2 画面造型艺术风格为主的动画模式 |
3.1.3 传播渠道作为分类方式的动画发展模式 |
3.2 国产动画产业发展预期分析 |
3.2.1 当下中国动画观众年龄分析 |
3.2.2 国产动画受众策略分析 |
3.2.3 国产动画未来发展模式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产动画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
4.1 国产动画对青少年心理的积极影响 |
4.1.1 科普知识 |
4.1.2 促进青少年思维发展 |
4.2 国产动画对青少年心理的消极影响 |
4.2.1 国产动画对青少年生理心理教育方面存在较大缺陷 |
4.2.2 影响到青少年的审美误导 |
4.2.3 影响青少年的逻辑推理能力及创新能力 |
4.2.4 自我概念引导存在一定缺陷 |
4.2.5 缺乏爱情观的心理引导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构建青少年心理教育的当代文化情境 |
5.1 当下国产动画片教育功能缺失的原因分析 |
5.1.1 缺乏核心价值观 |
5.1.2 创新型动画人才短缺 |
5.1.3 产业链发展不够健全 |
5.2 构建青少年心理教育的当代文化情境的措施分析 |
5.2.1 构建国产动画的良性核心价值观 |
5.2.2 探索发展创新民族传统动画的良性策略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上海美影厂创作群创作思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研究的角度 |
三、研究的理论及应用价值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五、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
六、研究的创新点 |
七、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沪上的文化环境 |
第一节 上海的近代电影工业发展 |
一、外国影业的登陆与影院的繁荣 |
二、本土电影的崛起 |
第二节 多元的美术界 |
一、西洋美术教育的开端 |
二、上海美术界的格局 |
三、大众美育的普及与繁荣 |
第三节 儿童文学的发展 |
第四节 戏剧艺术的发展 |
第二章 美影厂创作群的代际关系 |
第一节 从东影卡通股到上海美影厂 |
第二节 创作群的代际关系及代表人物 |
第三节 创作群的成员整体特点 |
一、创作群的成员身份属性 |
二、创作群的人才结构 |
小结 |
第三章 第一时期(1949年至1977年)创作群创作思想的形成 |
第一节 建国初期的文化环境 |
一、政治为主导的时局观 |
二、美苏电影的影响 |
第二节“民族化之路”的实践 |
一、“民族化之路”的自觉性 |
二、题材的探索 |
三、片种与技术的创新 |
小结 |
第四章 第二时期(1978—1988)时代催促下创作群的思变 |
第一节 改革开放下的文化环境 |
一、探索性与时代性的思想氛围 |
二、与美日动画不等量竞争 |
三、相较南斯拉夫动画 |
第二节 时局催促下的思变 |
一、时代下的人文关照 |
二、系列片与多集片的初探 |
三、以创新坚守艺术 |
四、创作与理论的失衡 |
小结 |
第五章 第三时期(1989--1999)面向市场,变革求存的解体 |
第一节 市场经济下的文化环境 |
一、市场的压力 |
二、人才的流失 |
第二节 市场化的思想转变 |
一、加工片与合拍片 |
二、一厂三制 |
三、举办电影节 |
四、改变创作状态 |
小结 |
第六章 创作群的创作思想总体性特点 |
第一节 创作群创作思想形成的内部基础 |
一、集体学习的传统 |
二、代际之间的传承关系 |
三、为影片设置的创作机制 |
第二节 创作群创作思想形成的外因 |
一、中外交流 |
二、与艺术家的合作 |
第三节 创作群的创作思想演变及特点 |
一、创作群创作思想的演变 |
二、创作群创作思想的特点 |
第四节 研究创作群创作思想的现代意义 |
一、给予美影厂创作群正确的历史评述 |
二、认清“民族化之路”的前进方向 |
三、关注动画人才的培养环境 |
四、支持作者型动画人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图 |
附录 |
致谢 |
(8)中国戏曲动画片的艺术再现与表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选题背景及其研究现状述略 |
一、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
二、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三、研究创新点 |
四、研究现状述略 |
(一)中国戏曲文化发展历程梳理 |
(二)国产动画创作发展现状述略 |
(三)中国戏曲动画艺术形式探讨 |
(四)戏曲对动画创作的影响作用分析 |
(五)中国戏曲动画片的文化价值解析 |
第二章 中国戏曲动画片的产生与发展概述 |
一、戏曲动画片的概念界定与分类 |
二、传统戏曲对动画片创作的影响 |
三、中国戏曲动画的发展现状探究 |
第三章 中国戏曲动画的艺术表现形式研究 |
一、戏曲动画片的影像审美深度解析 |
(一)镜头的节奏感明快 |
(二)色彩的表现力充沛 |
(三)声音掌控张弛有度 |
二、对动画片应用戏曲元素的新思考 |
(一)人物造型脸谱化 |
(二)场景设计风格化 |
(三)舞台表演程式化 |
三、民族化审美情感表达方式之探究 |
(一)主题立意教化性 |
(二)故事设置传奇性 |
(三)影片内容冲突性 |
(四)剧作结构写意性 |
四、动画片对戏曲艺术的创造性转换 |
(一)戏曲动画内容形式的多变思考 |
(二)技术手段融合的现实价值解读 |
(三)戏曲动画多维综合性创作探究 |
第四章 对中国戏曲动画片的文化内涵阐释 |
一、中国戏曲动画片中的文化隐喻论析 |
(一)戏曲动画中“能指”与“所指”的意蕴思索 |
(二)中国戏曲动画片母题选择的价值观导向探寻 |
(三)中国戏曲动画片的文化表达与传播价值思考 |
二、传统艺术与现代意识融合路径探寻 |
(一)中国戏曲动画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探索 |
(二)中国戏曲动画符号化“本土”内涵表征探究 |
(三)从单一民间文化到多元当代文化的过渡思考 |
三、戏曲动画片“全球化”生存价值意蕴 |
(一)艺术形式同一性 |
(二)创作内容普适性 |
(三)文化消费全球性 |
第五章 结语:中国戏曲动画的当下与未来 |
一、中国戏曲动画发展困境解读 |
二、中国戏曲动画艺术价值思考 |
三、中国戏曲动画文化意蕴阐释 |
四、对中国戏曲动画的前景探寻 |
主要参考文献 |
一、学术着作 |
二、报纸文献 |
三、期刊文献 |
四、视听文献 |
附录:中国经典戏曲动画片年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9)当代华语商业动画的大众审美走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商业动画艺术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3.1 文献综述法 |
1.3.2 对比法 |
1.3.3 集群分析法 |
1.4 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2 动画艺术大众审美 |
2.1 动画艺术大众审美心理特征 |
2.1.1 审美初:审美心理的公共性与独特性 |
2.1.2 审美中:从直觉到感觉再到共鸣 |
2.1.3 审美延续:审美余韵沉积 |
2.2 传统动画审美艺术特征 |
2.2.1 符号美 |
2.2.2 形式美 |
2.3 当代动画艺术大众审美特点 |
2.3.1 传播媒介的特殊化 |
2.3.2 虚拟化中的真实表现 |
2.3.3 影像奇幻化 |
2.4 本章小结 |
3 商业动画概念廓清及美学演变 |
3.1 商业动画的概念及产生和发展 |
3.2 商业动画美学演变背景 |
3.2.1 电影美学审美演变 |
3.2.2 商业电影美学审美演变 |
3.3 商业动画艺术审美特征 |
3.3.1 角色刻画 |
3.3.2 语言共鸣 |
3.3.3 故事情节 |
3.4 本章小结 |
4 当代华语商业动画现状 |
4.1 纯商业化制作,忽视作品艺术性 |
4.2 题材无创意,情节空洞乏味 |
4.3 模仿痕迹严重 |
4.4 配音效果单一 |
4.5 市场环境有待成熟 |
4.5.1 商业市场模式初探《宝莲灯》 |
4.5.2 艺术与商业的成功结合《喜羊羊与灰太狼》 |
4.6 本章小结 |
5 当代华语商业动画的大众审美走向研究 |
5.1 传统华语商业动画大众审美特点分析 |
5.1.1 夸张性审美趋向 |
5.1.2 环境因素梦幻奇观化审美趋向 |
5.2 当代华语商业动画大众审美新特点 |
5.2.1 创意为先的创作体系 |
5.2.2 崇尚特效科技的审美趋向 |
5.2.3 创新式前期宣传 |
5.3 华语商业动画创作提示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内容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从资源到资本 ——民间文学与国产动漫的整合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现状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第二节 主体内容与研究价值 |
一、主体内容 |
二、研究价值 |
第三节 主要理论与研究方法 |
一、主要理论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特色与创新 |
一、独特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
二、新的观点和理论发展 |
三、运用新材料 |
第五节 关键术语界定 |
一、资源、民间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民族文化 |
二、资本、动漫、国产动漫、动漫文化、动漫产业、创意产业 |
第二章 民间文学资源——动漫艺术的源头活水 |
第一节 美、日动漫强国开掘民间文学资源谱写华章 |
一、美国动漫开掘民间文学资源呈现的民族特色 |
二、日本动漫开掘民间文学资源呈现的民族特色 |
第二节 "中国学派"融合民间文学传统造就辉煌 |
一、"中国学派"探民族风格之路 |
二、"中国学派"民族化的成功之道 |
第三节 民间文学与动漫艺术的不解之缘 |
一、民间文学作为动漫的艺术宝库 |
二、民间文学作为动漫的文化资本 |
第三章 当下国产动漫艺术对民间文学传统的迷失 |
第一节 民族化的失忆 |
一、不中不洋的《魔比斯环》 |
二、中为洋用的《功夫熊猫》 |
第二节 国际化的失语 |
一、黯然无亮的《宝莲灯》 |
二、有形无神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
第三节 困境中的突围:内容为王、重塑民间文学传统 |
一、动漫受众问卷调查情况分析 |
二、突围之策:以内容为王、重塑民间文学传统 |
第四章 民间文学资源转化为国产动漫资本的可行性分析 |
第一节 必要性 |
一、时代趋势:民族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下的身份确立 |
二、内在要求:动漫艺术在民族化基础上的内涵发展 |
第二节 重要性 |
一、文化功能:弘扬中华文化、提升国家文化实力 |
二、商业价值:创造经济效益、推动文化创意产业 |
第三节 可能性 |
一、本体层面:相同或相似的特性 |
二、政策层面:动漫文化产业扶持政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
三、操作层面:大众传媒和数字化技术 |
第四节 紧迫性 |
一、内忧:民族化的没落与迷失 |
二、外患:洋动漫的冲击和挑战 |
第五章 国产动漫对民间文学从形到神的借鉴融合 |
第一节 国产动漫与民间文学表层叙事形式 |
一、神话——严肃神圣的叙事形式 |
二、传说——口述历史的叙事形式 |
三、民间故事——世俗娱乐的叙事形式 |
四、民间叙事长诗——吟咏歌唱的叙事形式 |
第二节 国产动漫与民间文学深层文化内蕴 |
一、幻想性的诗性思维 |
二、民族性的民俗传统 |
三、普适性的道德情操 |
四、大众化的民间立场 |
五、模式化的叙事范型 |
六、娱乐化的喜剧精神 |
第六章 从民间文学资源到国产动漫资本转化的现实路径 |
第一节 本土化与国际化:民族特色与全球视野兼顾 |
第二节 审美化与现代化:情感艺术与理性技术交融 |
第三节 人文化与产业化:社会效应与经济效益并重 |
第七章 《MULAN》:民间文学资源创造性转化为动漫产业资本的典型案例分析 |
一、形神兼具:对中国民间文学资源表层形式与深层内涵的整合开掘 |
二、内外双修:本土化与国际化、审美化与现代化、人文化与产业化的交融 |
三、《Mulan》对国产动漫的深刻启示 |
结语 民间文学资源与国产动漫艺术整合创新的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民间文学13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附录2:动漫受众调查问卷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宝莲灯》与《狮子王》的人物比较——兼谈国产动画片人物塑造的不足(论文参考文献)
- [1]20世纪“中国学派”动画研究[D]. 屈菁. 西北大学, 2020(07)
- [2]国产动画片“儿童趣味”与“成人寓言”的交融——以《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J]. 龚金平. 电影评介, 2019(22)
- [3]国产动画电影中孙悟空形象的转变研究[D]. 陈逸磊.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19(03)
- [4]中国商业动画电影的创作研究[D]. 刘金晶. 东南大学, 2018(05)
- [5]原创动画电影故事结构分析[D]. 杨晗悦. 西北师范大学, 2017(02)
- [6]中国动画创作对青少年心理影响的研究[D]. 赵艺禄. 沈阳师范大学, 2016(01)
- [7]上海美影厂创作群创作思想的研究[D]. 杨晨曦. 中国美术学院, 2016(02)
- [8]中国戏曲动画片的艺术再现与表现研究[D]. 蔡婷毓. 西北师范大学, 2015(07)
- [9]当代华语商业动画的大众审美走向研究[D]. 李莹. 陕西科技大学, 2012(10)
- [10]从资源到资本 ——民间文学与国产动漫的整合创新研究[D]. 徐金龙. 华中师范大学,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