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与售楼人员“过招”(论文文献综述)
王俊[1](2013)在《房地产项目精细化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实质性升级,房地产行业将面临新一轮的挑战和竞争压力。于房地产企业而言,和土地相比,顾客已逐渐成为稀缺资源甚至是战略资源,因此如何提升住宅品质及服务品质,以“质”取胜赢得顾客满意,是当前房地产企业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立足于房地产企业,以广义质量的视角,将精细化的理念渗透至建筑产品及服务的每个过程,以期对房地产项目精细化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本文运用组织运行系统分析的工具识别出影响房地产项目质量的六类驱动因素,以驱动因素的构成分析作为逻辑起点,依据SMART原则以“目标一手段链"的形式,完成对项目质量目标的科学定位;继而运用过程分析的工具,揭示了质量目标形成的过程与项目建设的过程之间存在一一对应的客观规律,在此分析的基础上,完成对项目质量目标实现的标准化流程设计;同时提出了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质量管理界面,动态界面主要包括利益相关方管理以及顾客满意度管理,静态界面主要包括质量制度设计、合同管理以及质量文件管理。在上述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同步进行的基础上,源于全面质量管理PDCA循环以及基于TFV的精益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的启示,以科学化的质量目标定位为导航、以标准化的质量流程设计为实现、以规范化的质量管理界面为辅助,形成房地产项目精细化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模式。同时对体系合理化地运行提出了相应保障机制。所谓“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房地产企业实现发展和突破,必须从根本上保证产品和服务的品质,以更广义、更长远、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实现精细化的质量管理。因此,相信本文对精细化质量管理的相关研究能够为现行房地产企业在多项目同时开发管理的实践中提供有参考价值的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的思路和模式。图45幅,表17个,参考文献65篇。
陈秋心[2](2013)在《懂市场、绕陷阱、算明账 逛展攻略,三十六计选好房》文中指出在庞杂莫测的房地产市场,购房技巧永远不会过时。5月人居展开幕在即,我们从个人资产、房屋信息、售楼广告、房屋质量等角度着手,为您准备 "购房三十六计",以助您在人居展上轻松看房,放心买房。
秦文宏[3](2013)在《风险场域的建构—2003年以来中国房地产领域的相关行动和事实》文中认为2003年以来,中国房地产业经过近十年的非理性发展,已经积累了大量的风险。首先,房价经过多年的上涨,已经让普通民众难以承受。高房价助长短期投机行为,挤压实体经济空间,加大金融体系风险,抑制社会创新能力,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同时,高房价洗劫普通民众财富,推动社会两极分化,加大民众生活压力,积聚社会消极情绪,激化各种社会矛盾。其次,中央和地方针对高房价的调控不断失败,房价越调越涨,民众对房价和政策失去预期,对政府作为越来越失去信心。尤其是2010年以来,高房价风险更加突出,与之伴随的是,岌岌可危的资金链条、风声鹤唳的断供退房、捉襟见肘的地方财政、危机四伏的国民经济,这些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房地产领域的风险状况。如今,房地产发展已经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房价泡沫如果继续膨胀,更大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将等在前面;房价泡沫一旦破裂,对中国经济和民众生活而言都将是不可承受之轻。也就是说,房价无论进与退,都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除了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之外,中国房地产领域还存在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即2003年以来的华夏大地无处不在关注“买房卖房”,“房价问题”介入百姓的日常生活,“房地产泡沫与风险”也成了网络媒体乃至街头巷议的热点话题,而且,在普通民众的日常经验中,中国房地产领域包含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布满了各种利益和权力的争斗,是一个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行动领域。换言之,2003年以来的整个中国,由于长期围绕房价泡沫及其风险话题所进行的讨论、争论和谈论,已逐步形成一个舆论上的公共领域——即以“房地产风险”为话题的公共领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日常实践的发展,这一公共领域的影响力日渐放大,逐步从舆论层面渗透到普通民众趋于同一的价值追求、利益索求、本体性安全、心理预期、社会交往等层面,助推了民众对“房地产风险”的认识和理解的程度以及论争的频度和烈度,“房地产风险”已经实实在在地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成为当下中国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换句话说,“房地产风险”的观念和“房地产风险事实”在人们的经验和记忆中的位置日益巩固,已经在人们的心目中日益固化、客观化、结构化,逐步形成了“中国房地产风险场域”。于是出现了两个层面的问题。第一层面:2003年以来中国房地产风险的来源问题,即2003年以来中国房地产风险形成过程中的社会性(行动性)致因问题,其中关涉中央、地方、精英、大众、资本力量、媒体力量等多个层面的行动者相互竞争中的行动逻辑问题及其行动的效果问题。第二层面:2003年以来中国房地产风险场域的建构问题,也就是风险行动和事实如何结构化的问题,其中包含风险的扩散和传播的机理问题及风险场域形成过程中的行动逻辑问题。两个方面问题是密切相关的,因为房地产风险是房地产风险场域形成的基础和必要条件。本文将从研究“房地产风险来源”问题开始,但重点在于解释“房地产风险场域的建构”问题。针对房地产风险来源问题,本文主要从制度和行动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针对房地产风险场域的建构问题,本文首先采用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作为本研究的主要解释工具,用以解答中国房地产领域内的风险行动和风险事实如何结构化的问题;其次采用符号互动理论作为辅助性解释工具,用以分析房地产风险场域形成过程中所出现的对房地产风险场域的建构具有助推作用的“批判性风险话语公共领域”的形成和运作过程。针对房地产风险、房地产风险行动、房地产风险符号、房地产“表意面相”的建构等方面的问题,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观察法进行分析、研究。针对房地产领域“支配面相”的建构问题,本文主要采用“过程经历-观察法”、访谈法进行研究。针对房地产领域“合法化面相”的建构问题,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和历史比较法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传统制度(含房地产)遭遇现代化(市场化)进程而衍生出诸多非预期的风险,同时,房地产领域各方行动者的“策略”行动带来诸多非预期的风险。研究表明,2003年以来的中国房地产领域是一个有缺陷、不健全、不确定的结构性领域。首先,在中国房地产领域正常“支配面相”的建构上,一方面,因为传统制度原因,如城乡二元体制、户籍制、分税制及其土地垄断制度等,导致土地、住房、公共设施和服务、出让金、利润、税收等在分配上的极端不平等现象,也就是说,其支配性资源在市场流动过程中处于极端失衡状态;另一方面,由于权变性、策略性的房地产政策,如限贷、限购、限价、限外、限土地等调控措施,导致房地产市场支配性资源的流动处于持续僵化甚至堵塞状态。这两方面原因导致近十年的中国房地产领域正常“支配面相”一直处于缺失状态。其次,在房地产领域正常“合法化面相”的建构上,由于近十年来中国房地产的政策方向一直是权变性的,政策内容和手段一直是策略性的,始终不能形成一个一以贯之的、稳定的政策计划,或者说,政策这种规范“模态”始终变幻莫测,导致近十年的中国房地产领域正常“合法化面相”一直处于缺失状态。正因为近十年中国房地产领域正常的“支配面相”和“合法化面相”的持续缺失,致使中国房地产领域一直处于一种不确定的风险状态,以至于中国房地产领域自然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风险场域。同时,研究表明,近十年的中国房地产领域的风险越积越多,房地产风险符号越积越多、越来越明显,专家、民众、官员及房地产商等利用房地产风险符号进行互动的次数越来越多,互动频率也越来越高,人们利用现代传媒进行房地产风险符号的传播、互动而形成的“批判性的风险话语公共领域”也越发形成气候。由于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在中国房地产领域逐步建构出了房地产风险场域“表意面相”。说到底,房地产风险场域“表意面相”最终还是行动者对房地产领域正常的“支配面相”和“合法化面相”的缺失所衍生风险的广泛关注和持续反应的结果。总之,近十年来的中国房地产领域,由于其正常的“支配面相”和“合法化面相”的建构失败,它变成了一个有缺陷、不健全、不确定的结构性领域,即变成了房地产风险场域。随之而来的,是“表意面相”的逐步生成和日益凸显,进而促进了房地产风险场域的再建构。
浮石[4](2011)在《皂香之尘世浮生》文中指出第一章一那段时间,洪均所在的市规划局气氛有点异样,看谁都是一副鬼鬼祟祟或莫测高深的样子,似乎有一种夹杂着兴奋与激动的暗流在涌动。原因很简单,原来是有个副局长马上就要到年龄退休了,上面放出话来,他空出的位置将会通过内部竞争上岗的
陈彦颖[5](2009)在《洛阳东方今典房地产公司的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房地产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房地产营销已经不能仅仅停留在炒作层面,必须在洞悉消费者特征的基础上采用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笔者所在东方今典公司近年来在营销实践过程中,尝试了一些有益的做法,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得到完善。本文旨在对其营销策略实践进行研究总结,以便供其他房地产企业借鉴。本文首先阐述了我国房地产市场营销的特征和发展趋势,然后着重分析了东方今典房地产公司的营销环境,揭示了房地产行业的机会和威胁,并结合东方今典公司及其洛阳项目的经营情况,对公司进行战略分析;接着对洛阳市的房地产消费者(置业群体)的特征和产品偏好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东方今典公司市场营销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剖析,重点介绍了公司营销策略的制定和营销组合策略的实施,以及在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和促销策略方面所采取的实践经验和教训,提出了公司营销方面存在的一些重要问题;最后,本文针对公司存在的问题,着重从营销队伍建设、市场需求研究、营销策略创新和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思路。
刘立华[6](2008)在《长春市房地产企业销售人员业务素质研究》文中认为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方法,通过走访销售现场,发现长春商品房供应充足,消费者以买新房为主,二手房的消费下降,二室一厅装修房需求增加供应缺少等特点。总结了营销出现的诱因和重要性,分析了长春市销售人员来源和各类销售模式的利弊。本文通过对长春市房地产企业销售人员的调研发现,现有人员的心理、身体素质和结构是制约房地产销售业绩的重要原因。论文建立了房地产销售人员的能力素质模型。提出了房地产企业管理销售人员的素质与业绩组合策略,即房地产销售人员要具备全程销售观念,优化基本素质,维护关系,拓展客户,成功完成销售。希望本文运用管理学理论、结合长春市房地产企业的实际提出了对策,建议企业运用KPI指标激励销售人员掌握销售知识,培养积极心态,成长为销售精英,并根据不同层次人员的业务素质、成长空间、能力水平做好销售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为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张慧茹[7](2007)在《出书热:地产文化涌动2007》文中研究指明2007年的楼市,可以说笼罩着一股浓浓的文化味。地产大腕及业内相关人士的出书热成为文化地产年里的一道亮丽风景。数名地产老总着书立说,就连王石、潘石屹、冯仑等地产大亨也不能脱俗,将自己的旅游感受,人生体会和日常点滴等进行梳理,呈现给读者众多思想的宝典。盘点地产文化,让我们在地产名人的书海里采撷人生和事业的哲理。
谢斌[8](2006)在《“囤房”背后黑幕重重》文中提出
谢斌[9](2006)在《“囤房”真相》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钟大地(化名)最近比较郁闷。钟是北京某房地产公司的总经理,其公司开发的楼盘5月中旬经新华社记者暗访后被指“囤房”,就在报道全国通发的第二天,钟大地接到了北京市建委有关领导的警示电话。 此前,北京市建委明确规定:6月1日起,如果开发商有发布不实价格和销
余海涛[10](2006)在《公益项目与房地产项目结合的复合项目运作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益项目建设是推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市现代化的基本要素。我国目前公益项目建设发展滞后,投资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政府在建设管理中缺乏先进的技术、丰富的管理经验以及建设资金,而这些资源正是房地产企业所拥有的;另一方面,房地产行业竞争白热化,中小房地产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着土地、政策等方面的问题,而政府是政策的制定者与执行者,主导、影响政策的制定,可以为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提供税收等相关政策的支持。同时政府又是城市土地资源的拥有者,可以为房地产企业提供土地资源。公益项目与房地产项目相结合的复合项目实现了政府和企业的联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克服了公益项目或房地产项目单独运作存在的问题。近来复合项目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趋势,但是对复合项目运作模式的研究比较少。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在分别研究公益项目及房地产项目运作模式的基础上,对公益项目与房地产项目相结合的复合项目运作模式从运作流程、机理、成功要素、风险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得出了这种运作模式在目前的市场形势下是可行的,但在运作中存在风险。文章正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复合项目运作模式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框架、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阐述了公益项目主要运作模式并进行了优劣势分析,得出公益项目运作模式存在资金、管理及经营问题的结论;第三部分阐述了房地产项目主要运作模式并进行了优劣势分析,得出了房地产项目运作模式受到土地及政策制约的结论;第四部分首先介绍了复合项目运作模式,其次进行了机理分析,阐述了复合项目运作模式的运作流程,并运用对比分析法与公益项目运作模式、房地产项目运作模式分别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对复合项目运作模式成功要素和风险性进行了分析,阐释了该模式是可行的,但存在风险;第五部分引用重庆世纪花都项目进行案例研究并做出了实施效果评价;第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指出了进一步研究方向。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对政府在城市化进程中公益项目的建设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为中小房地产企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如何与售楼人员“过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与售楼人员“过招”(论文提纲范文)
(1)房地产项目精细化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综述 |
1.3.1 质量管理理论的研究现状 |
1.3.2 精细化质量管理的研究现状 |
1.3.3 房地产法律法规及相关质量标准 |
1.4 研究思路及内容 |
1.5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5.1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5.2 本文的创新点 |
2 精细化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 |
2.1 质量管理理论的发展 |
2.1.1 质量管理的概念 |
2.1.2 质量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 |
2.2 精细化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 |
2.2.1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2.2.2 基于TFV的精益建设项目管理模式 |
2.2.3 企业流程管理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房地产项目精细化质量目标的定位 |
3.1 房地产项目及质量要求的特殊性 |
3.1.1 房地产项目的特殊性 |
3.1.2 房地产项目质量要求的特殊性 |
3.2 影响质量的驱动因素分析 |
3.2.1 因素分析的工具 |
3.2.2 驱动因素的构成 |
3.3 房地产项目精细化质量目标定位 |
3.3.1 质量目标定位的原则及步骤 |
3.3.2 基于“目标—手段链”的目标的分解 |
3.4 本章小结 |
4 房地产项目精细化质量目标的实现过程 |
4.1 质量目标实现的过程分析 |
4.1.1 过程分析的工具 |
4.1.2 质量目标实现的过程 |
4.2 质量目标实现的流程设计 |
4.2.1 流程设计的原则 |
4.2.2 质量目标实现的具体流程 |
4.3 质量目标实现过程中关键环节的优化改进 |
4.3.1 关键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思考 |
4.3.2 对关键环节的优化改进 |
4.4 本章小结 |
5 房地产项目精细化质量管理界面 |
5.1 界面的动态管理 |
5.1.1 利益相关方管理 |
5.1.2 顾客满意度管理 |
5.2 界面的静态管理 |
5.2.1 制度设计 |
5.2.2 合同及质量文件管理 |
5.3 本章小结 |
6 房地产项目精细化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
6.1 体系的特性及构建原则 |
6.1.1 体系的特性 |
6.1.2 体系的构建原则 |
6.2 体系的构建 |
6.2.1 体系的构建思路 |
6.2.2 体系的构建模型 |
6.3 体系的运行及保障机制 |
6.3.1 体系的运行 |
6.3.2 体系运行的保障机制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3)风险场域的建构—2003年以来中国房地产领域的相关行动和事实(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
第二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三节 相关研究的回顾和评述 |
一、 关于风险及其建构问题的研究 |
二、 关于风险行动和事实的结构化问题的研究 |
三、 关于风险的传播、扩散问题的研究 |
四、 关于房地产风险问题的研究 |
第四节 文献述评 |
第二章 研究的思路 |
第一节 研究视角 |
一、 主要理论工具 |
二、 主要概念工具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一、 分析策略 |
二、 分析框架 |
三、 研究方法 |
第三章 中国房地产风险:状况与定位 |
第一节 中国房地产风险史 |
第二节 2003 年以来的中国房地产风险状况 |
一、 高房价的风险 |
二、 高房价下跌的风险 |
第三节 中国房地产风险的合理定位 |
第四章 中国房地产风险——制度的问题 |
第一节 关于现有中国房地产制度缺陷的相关表述 |
第二节 与中国房地产风险相关的制度安排及其问题 |
一、 改革开放以来由户籍制度与“城乡二元结构”衍生的问题 |
二、 “单位制”消解带来的问题 |
三、 分税制下的土地出让制度及其问题 |
四、 保障性住房制度及其问题 |
五、 房地产领域的监管制度及其问题 |
第五章 中国房地产风险——行动的后果 |
第一节 2003 年以来中国房地产领域的行动轨迹 |
一、 房价暴涨-持续调控阶段(2003 年上半年--2006 年底) |
二、 市场持续观望阶段(2007 年上半年--2008 年上半年) |
三、 “救市”阶段(2008 下半年--2009 年年初) |
四、 房价暴涨-严苛调控阶段(2009 年年初--2010 年下半年) |
五、 持续调控-市场观望阶段(2011 年上半年--2012 上半年) |
第二节 2003 年以来中国房地产领域行动的特殊性 |
一、 行动角色的复杂性 |
二、 行动的策略性 |
三、 行动的信息不对称性 |
四、 行动缺乏全局性和战略性 |
五、 行动的风险性 |
第六章 中国房地产风险场域的建构:表意面相的再生产 |
第一节 房地产领域的各种风险符号 |
一、 专家的表露 |
二、 官方的表露 |
三、 房地产商的表露 |
第二节 房地产风险符号的互动 |
一、 专家间论争性的互动 |
二、 权威(机构或专家)与民众的互动 |
三、 民众间的互动 |
第三节 房地产风险场域“表意面相”的形成 |
第七章 中国房地产风险场域的建构:合法化面相的再生产 |
第一节 中国房地产领域的“政策”行动及弊端 |
一、 中国房地产领域是一个“政策”行动领域 |
二、 政策的角色 |
三、 中央政府房地产“政策”行动的特点和弊端 |
四、 地方政府房地产“政策”行动的特点和弊端 |
第二节 中国房地产“政策”行动中的问题——以 2006-2011 年的政策调控为例 |
一、 2006-2007 年的“政策”行动方向 |
二、 2008-2009 年的“政策”行动方向 |
三、 2010-2011 年的“政策”行动方向 |
第三节 房地产领域正常“合法化面相”的缺失 |
第八章 中国房地产风险场域的建构:支配面相的再生产 |
第一节 房地产领域支配性资源的宏观布局 |
一、 中央政府可掌握的支配性资源 |
二、 地方政府可掌握的支配性资源 |
三、 房地产商可掌握的支配性资源 |
四、 民众可掌握的支配性资源 |
第二节 房地产领域正常“支配面相”的缺失 |
一、 混乱的数据 |
二、 大相径庭的成本、利润数据 |
第三节 房地产领域支配性资源的微观流动 |
一、 “购房经历”发生的背景 |
二、 “购房经历”发生的缘由 |
三、 “购房经历”发生的目的 |
四、 “购房经历”采用的方法 |
五、 购房全过程 |
第四节 房地产领域“支配面相”微观建构中的问题 |
第九章 房地产风险与房地产风险场域:关系阐释 |
第一节 房地产风险与房地产风险场域:一种因果关联 |
第二节 房地产风险与房地产风险场域:一种逻辑关联 |
一、 从内容上分析 |
二、 从“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角度分析 |
第十章 总结与启示 |
第一节 总结 |
第二节 启示和展望 |
一、 一个理论诉求 |
二、 两种类型风险的关系 |
文献目录 |
一、 中文部分 |
二、 外文部分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
致谢 |
(4)皂香之尘世浮生(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第二章 |
一 |
二 |
三 |
四 |
第三章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第四章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第五章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第六章 |
(5)洛阳东方今典房地产公司的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本研究的意义 |
1.2 与本文相关的营销理论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逻辑框架 |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 |
2 东方今典集团的营销环境分析 |
2.1 东方今典公司概况 |
2.1.1 集团公司简介 |
2.1.2 洛阳公司概况 |
2.2 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外部环境 |
2.2.1 中国房地产业机会和威胁分析 |
2.2.2 中国房地产发展趋势预测 |
2.3 洛阳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
2.3.1 洛阳基本情况 |
2.3.2 洛阳房地产市场营销现状 |
2.3.3 洛阳公司项目分析 |
2.4 公司SWOT分析 |
2.4.1 优势(S) |
2.4.2 劣势(W) |
2.4.3 机会(O) |
2.4.4 威胁(T) |
3 洛阳市房地产购买行为研究 |
3.1 洛阳置业群体特征分析 |
3.2 客户产品偏好 |
3.2.1 消费者对于价格的接受程度 |
3.2.2 购房时考虑因素 |
3.2.3 住宅产品偏爱好 |
4 东方今典公司的市场营销策略及其存在问题 |
4.1 公司营销战略的制定 |
4.2 公司的营销组合策略及其实施 |
4.2.1 产品策略 |
4.2.2 价格策略 |
4.2.3 渠道和促销策略 |
4.3 做好全程服务营销 |
4.4 东方今典公司营销管理存在问题 |
4.4.1 项目前期对客户的需求研究不够 |
4.4.2 信息收集欠缺 |
4.4.3 缺乏量化的评估机制 |
4.4.4 缺乏危机事件的预防、处理机制 |
5 东方今典公司营销策略的完善 |
5.1 重视企业营销团队建设,打造一支有战斗力的营销人员队伍 |
5.2 重视市场调查,提高预测精度 |
5.3 创新营销手段 |
5.4 加强对客户细分与客户价值定位的研究 |
5.5 建立客户服务体系 |
5.6 促进营销信息化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长春市房地产企业销售人员业务素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前言 |
1.研究背景 |
2.研究现状 |
3.选题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
4.研究思路 |
5.采用的技术方法和手段 |
6.要解决的问题 |
7.论文的整体结构 |
第1章 长春房地产销售人员发展现状分析 |
1.1 行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
1.1.1 长春房地产行业发展现状 |
1.1.2 消费者购房需求新特点 |
1.1.3 房地产市场未来运行平稳,发展有序 |
1.2 长春房地产营销出现的诱因及重要性 |
1.2.1 房地产营销应运而生 |
1.2.2 以房地产交易会为契机,市场营销显示出重要性 |
1.3 销售人员来源及各类销售模式的优缺点 |
1.3.1 销售人员来源 |
1.3.2 各类销售模式及优缺点 |
第2章 长春房地产企业销售人员能力素质模型的构建 |
2.1 素质与业绩现状 |
2.1.1 素质让人担忧 |
2.1.2 业绩不容乐观 |
2.2 时代赋予销售人员的新概念 |
2.2.1 销售人员新的身份属性 |
2.2.2 销售人员新的培训需要 |
2.3 销售人员能力素质模型 |
2.3.1 建立和实施能力素质模型的意义 |
2.3.2 建立和实施能力素质模型需要把握的关键 |
2.3.3 建立能力素质模型的步骤 |
2.3.4 房地产销售人员“齐心协力”的能力素质模型 |
2.3.5 能力评估的有效方法 |
第3章 销售人员能力素质模型的经验分析 |
3.1 销售人员的基本素质 |
3.1.1 高尚的品德和高成就动机 |
3.1.2 一定的专业背景和丰富的知识经验 |
3.1.3 良好的个人形象和可信度 |
3.1.4 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
3.1.5 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亲和力 |
3.1.6 创造性思维方式和方法 |
3.2 销售人员的销售技巧 |
3.2.1 成功的销售要素 |
3.2.2 销售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
3.2.3 客户类型分析与对策 |
3.2.4 结束推销的方法 |
第4章 房地产销售人员业务素质与业绩组合策略 |
4.1 全面的销售观念 |
4.1.1 树立全程营销理念 |
4.1.2 视销售为人生的目标 |
4.1.3 明确所推销的不仅是产品而且是服务 |
4.2 素质与业绩的互补 |
4.2.1 两者职能的互补 |
4.2.2 考核侧重点的互补 |
4.2.3 价值导向的互补 |
4.2.4 考核结果的用法互补 |
4.2.5 考评方式的差异性 |
4.3 提升销售业绩 |
4.3.1 正确理解销售业绩提升 |
4.3.2 运用KPI 指标鼓励多创业绩 |
4.3.3 组建高素质的优秀销售队伍 |
4.3.4 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体系 |
4.4 销售人员未来职业规划 |
4.4.1 找到正确的销售方法 |
4.4.2 掌握销售知识 |
4.4.3 销售人员未来职业规划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8)“囤房”背后黑幕重重(论文提纲范文)
为什么不卖 |
“囤房”的虚与实 |
破解“囤房”根源 |
(10)公益项目与房地产项目结合的复合项目运作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框架、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框架 |
1.2.2 研究思路 |
1.2.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公益项目运作模式分析 |
2.1 公益项目概述 |
2.2 公益项目特点 |
2.3 公益项目建设现状 |
2.4 公益项目主要运作模式 |
2.4.1 政府投资,自行管理模式 |
2.4.2 政府投资,委托代理模式 |
2.4.3 公私合伙制模式 |
2.5 公益项目运作模式分析 |
第三章 房地产项目运作模式分析 |
3.1 房地产概述 |
3.2 房地产行业特点 |
3.3 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
3.4 房地产项目主要运作模式 |
3.4.1 作坊生产式运作模式 |
3.4.2 专业化运作模式 |
3.4.3 战略联盟运作模式 |
3.4.4 社会化大生产式运作模式 |
3.5 房地产项目运作模式分析 |
第四章 复合项目运作模式分析 |
4.1 复合项目运作模式介绍 |
4.2 复合项目运作模式机理分析 |
4.2.1 政府导向,市场化运作 |
4.2.2 政企联合 |
4.3 复合项目运作流程 |
4.4 对比分析 |
4.4.1 与公益项目运作模式比较 |
4.4.2 与房地产项目运作模式比较 |
4.5 复合项目运作模式成功要素分析 |
4.6 风险分析 |
4.6.1 政策、法律风险及规避措施 |
4.6.2 政府风险及规避措施 |
4.6.3 房地产企业风险及规避措施 |
第五章 案例研究 |
5.1 世纪花都项目 |
5.2 世纪花都项目运作模式 |
5.3 世纪花都项目运作实施 |
5.3.1 政府的责任和作用 |
5.3.2 房地产企业的责任和作用 |
5.4 世纪花都项目运作模式实施效果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如何与售楼人员“过招”(论文参考文献)
- [1]房地产项目精细化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D]. 王俊. 中南大学, 2013(05)
- [2]懂市场、绕陷阱、算明账 逛展攻略,三十六计选好房[J]. 陈秋心. 楼市, 2013(07)
- [3]风险场域的建构—2003年以来中国房地产领域的相关行动和事实[D]. 秦文宏. 上海大学, 2013(12)
- [4]皂香之尘世浮生[J]. 浮石.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1(06)
- [5]洛阳东方今典房地产公司的营销策略研究[D]. 陈彦颖. 复旦大学, 2009(S1)
- [6]长春市房地产企业销售人员业务素质研究[D]. 刘立华. 吉林大学, 2008(07)
- [7]出书热:地产文化涌动2007[J]. 张慧茹. 城市开发, 2007(Z2)
- [8]“囤房”背后黑幕重重[J]. 谢斌. 政府法制, 2006(14)
- [9]“囤房”真相[N]. 谢斌. 财经时报, 2006
- [10]公益项目与房地产项目结合的复合项目运作模式研究[D]. 余海涛. 电子科技大学, 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