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饮食 - 人类健康的要素

均衡饮食 - 人类健康的要素

一、平衡饮食——人体健康的要素(论文文献综述)

赵张旸[1](2021)在《健肺复元导引法在疫情背景下心身调控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疫情背景下,重大疫情带来的社会压力以及居家隔离政策带来生活节奏的改变,人们普遍会产生紧张、焦虑等消极情绪,这会对个体的心身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在我国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抗疫进程中,八段锦、太极拳等传统气功导引功法在疫情的预防、康复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由于传统功法以大众普适健身锻炼为主,对于疫情背景下人们面临的心身问题而言,缺乏特异针对性。对此,我们针对疫情背景下人们的心身问题,特别编创了适应性强的中医气功导引功法——健肺复元导引法。本文通过对中医学与中医气功基本理论的深入探讨和研究,详细阐述了编创健肺复元导引法的基础理论和原则,并对健肺复元导引法的功法操作做了详尽的介绍。本文还通过分析中医气功学的基本理论,对健肺复元导引法发挥效应的机制做了深入的探讨。为了更好地将健肺复元导引法应用于疫情背景下心身调控的实践当中,本文基于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和中医学生命观,较为深入地分析了疫情背景下隔离人群所面临的心身问题,探讨健肺复元导引法应用于疫情背景下心身调控的适配性。为了验证健肺复元导引法的有效性,本研究从2021年2月开始,在英国开展了临床实践,疫情期间处于居家隔离状态的355名志愿受试者坚持进行了为期8周的健肺复元导引法的练习,本研究运用夏皮罗-威尔克检验、非参数威尔科克森符号秩检验等统计方法观察志愿受试者的练功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经健肺复元导引法干预后,受试者所有的幸福维度,包括身体健康维度(Physical wellbeing)、心理健康维度(Emotional wellbeing)、联络沟通维度(Sense of connection)、存在价值维度(Sense of Meaning)、道德善意维度(Kindness)得分均呈显着增长趋势。反映了通过健肺复元导引法的练习可以对疫情背景下居家隔离人群中的心身调控起着积极的作用。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依据中医学与中医气功学的基础理论,专门编创出适用于疫情背景下心身调控的健肺复元导引法,该功法具备的整体性、主动性、综合性、简便性、针对性的特点使其在疫情背景下的心身调控中独具优越性。经过临床实践验证,受试者的幸福感维度指数在健肺复元导引法干预后有明显的提高,证实健肺复元导引法的锻炼对疫情背景下人们的心身调控起着积极、正向的作用。

廖诗奇[2](2021)在《基于心流理论的女性家庭智能健身产品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在国民健康问题凸显、颜值经济爆发的时代背景下,家庭智能健身场景备受关注。基于心流理论对年轻女性群体的家庭健身行为及相关需求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挖掘家庭智能健身产品的潜在发展机会。课题围绕“家庭智能健身女性”群体展开研究。首先对理论研究背景、智能健身产品设计现状进行梳理,经案例分析提出了:轻量与专业、多模态交互与社交属性、信息管控与价值延展三条主要设计趋势。然后通过典型家庭智能健身产品的对比分析,在功能、系统服务、操作交互及产品感知四个方面提出了设计的优势与不足,明确了问题的研究方向。然后结合定性与定量研究进行了用户调研,提出13条心流体验要素及其用户需求层级,在原来的9个要素基础上新增家庭健身场景下的4个特征要素:造型符合审美、时空自由、持续的监督与鼓励以及场景关联。在资料的进一步整理中,代入VIP设计法则及心流理论的PAT设计模型,提出了设计愿景及设计原则,并通过构建心智模型提出了具体的设计策略。在设计应用阶段,基于设计原则,提出“轻松陪伴”、“沉浸高效”、“适能多元”的核心设计价值,完成了“REDO智能弹力绳”的设计探索。本课题将女性家庭智能健身产品的设计侧重点从健身效果转移至心流体验的发生与维持,让大部分具有长期健身述求而难以坚持的“中间人群”直接转变为高频健身人群。希望在多元包容的女性审美趋势下,健身产品设计也能更多地关注、引导女性进行“健康”健身行为。

卢秋欢[3](2021)在《文山壮族文化康养要素的识别与旅游利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大众对健康生活要求的提高,康养旅游作为新兴旅游产品,越来越受广大旅游者的青睐。继泰康保险创新实践“文化养老”社区后,文化康养旅游逐渐受到重视。文化康养是在文化生态的环境下,所开展的养生、养心、养神、养脑、养护等产业。文化康养旅游作为近年来新兴的旅游业态,是康养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由此,本文以文山壮族文化康养要素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山壮族的分布与壮族文化分析,识别壮族文化的康养要素与功能,探讨壮族文化康养旅游要素的空间特征与类型特征,并提出文山壮族文化康养旅游的开发方向与路径,以期丰富文山康养旅游体系。本文在梳理、汇总、厘定文山壮族分布资料后,通过91卫星地图和Arc Gis软件制作出了文山壮族主要聚集区域图。通过对文山的壮族文化资料的搜集、汇总、整合,分析文山壮族传统文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对人体健康具有功效的传统文化作为识别指标,识别出以生活习俗、文学艺术、医药、体育、节庆、民族信仰为主的康养要素,并梳理出作用于人体健康的康养元素。在康养要素识别的基础上,以壮族康养要素作为识别指标,识别出以改善心肺功能、预防保健功能、心理调适功能、美容养颜功能、增强免疫功能和康体保健功能为主的康养功能。运用Arc Gis软件将壮族分布与水域、水系进行叠加分析,从图得出文山州壮族文化康养旅游要素以大聚集小分散,临近水域连片分布,低海拔分布密集、中高海拔分布较分散为主的空间特征。结合壮族文化特性与壮族文化康养功能,将壮族文化康养旅游要素类型分为改善心肺类、美容养颜类、康体保健类、增强免疫类和心理调适类,并分析相关特征。基于文山州旅游开发现状,提出以打造壮族文化康养主题项目、构建国内知名民族文化康养旅游地、多种文化康养旅游产品联合开发为主的壮族文化康养旅游开发方向。依托开发方向,提出以康养小镇、壮族文化康养旅游村、壮族特色养生基地、壮文化主题公园为主的文山壮族康养旅游开发路径。通过对文山壮族文化康养要素的识别与利用研究,以期丰富文山康养旅游产业体系。

吴广凤[4](2021)在《滇中地区康养旅游资源的地域特征及其开发利用途径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健康养生需求井喷式增长,康养旅游作为满足该需求的最佳途径之一,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此同时,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牌”,建设“国际康养旅游示范区”、“滇中核心旅游圈”、“滇中康体养生旅游先行区”,在此背景下,滇中地区康养旅游即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但目前全球康养旅游产业处于摸索阶段,康养旅游资源、康养旅游产品、康养旅游业态等相关概念尚未明晰,康养旅游资源分类尚未统一,不利于指导区域康养旅游的发展。鉴于此,本研究以滇中地区为研究地,运用文献综合分析法、实地调查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法等,在系统地梳理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相关概念,并整合、补充现有康养旅游资源分类体系,而后研究滇中地区康养旅游资源的地域特征及开发利用途径,以期丰富、补充康养旅游资源相关研究,同时为滇中地区发展康养旅游提供参考和借鉴。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本研究在康养旅游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相关概念,认为康养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的一种,是指赋存于一定地理环境内,具有一定的康养功能,对旅游者有康养吸引力,并促使其产生旅游驱动力,且能够被旅游业开发和利用,并产生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一切事物;康养旅游产品是指能满足旅游者“养肺”“养颜”“养脑”“养心”“养胃”“养生”“康体”“养神”等康养需求,且对其有康养吸引力,并促使其产生旅游驱动力的环境、事物和服务,是康养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后的“成品”;康养旅游业态,指旅游企业或者旅游相关部门为满足旅游者“养胃”“养肺”“养颜”“养生”“养神”“养脑”“养心”“康体”等康养需求,依托地理环境整体或其要素康养功能的吸引力,对康养旅游资源及其他旅游要素进行组合或者整合而形成的一种包括产品、经营和组织形式在内的形态。(2)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本研究整合、补充现有康养旅游资源的分类体系,并研究其康养功能,用其指导滇中地区康养资源的调查与分类,滇中地区有5个类别18个亚类的康养旅游资源,其中天养旅游资源与地养旅游资源分布特别广泛,水养旅游资源主要聚集在滇中中部和东部地区,气-生体系康养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滇中中部和西部地区,各类文养旅游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各具特色,总体呈现多种康养旅游资源交错、重叠、镶嵌式分布,形成错综复杂的分布状态。(3)本研究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滇中地区康养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为基础,结合康养旅游资源的功能和类型,进而得出2个康养旅游资源区,包括滇中养生-康体旅游资源区、滇中康疗-养生旅游资源区,以及7个康养旅游资源分区,包括滇中彝文化养生旅游资源区、滇中峡谷康体旅游资源区、滇中气-生体系养生旅游资源区、滇中花腰傣文化养生旅游资源区、滇中综合康养旅游资源区、滇中高原湖泊-温泉养生康疗旅游资源区、滇中岩溶洞穴康疗旅游资源区,其中康养气候旅游资源和彝文化康养旅游资源是滇中地区康养旅游资源的特色。(4)基于滇中地区康养旅游资源的地域特征,该地区可通过以下三种途径进行资源的开发利用:第一,可从资源类型、资源空间以及区域康养旅游形象三方面进行整合性开发利用;第二,可依附现有景区或旅游区的客源市场、其他类型旅游产品进行康养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尤其是非优势资源;第三,通过整合性和依附性开发利用的组合对多样的康养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以实现科学、合理、有效的资源开发利用,逐步形成滇中特色的康养旅游产品和康养旅游业态,促进滇中地区康养旅游健康、有序的发展。

王思琦[5](2021)在《基于HID理念的健身群体轻食电器产品系统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健康中国2030”与“全民健身”等相关战略的推进,我国健身群体数量不断攀升,人们的饮食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导致运动营养产业出现了供应缺口。而数字技术革新推动了厨电智能化的发展,这使得运动场景的数据整合与饮食场景的制作管理之间的互通具备可行性,同时也为设计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本课题在健康工业设计理念的指导下展开,通过对课题的研究背景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整理总结,发现目前市场缺口,拟定课题研究方向。继而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对课题中涉及概念进行界定及相关分析研究,通过对轻食电器产品系统的概念界定,结合案例分析与市场现状总结出其健康化、多功能化、智能化、场景化的四大发展趋势。设计调研阶段,运用桌面调研、入户调研、深入访谈、问卷调研对健身群体轻食场景及相关运动营养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并以洞察卡片、Kano模型等方法对需求进行类型分析与优先级排序。设计要素探究阶段,运用健康工业设计理念及其相关法则总结出健身群体轻食电器产品安全性、功能性、智能性、体验性这四点特性,并梳理设计先行要素,运用工作法则对其进行匹配关系分析,筛选保留合理的设计要素。设计实践阶段,进行“Fitie”健身群体轻食电器产品系统设计应用实践。构建产品系统组成框架,完成对于烹饪设备产品部分与终端小程序部分的设计,最终达成以智能烹饪控制为切入点的运动饮食健康管理,促进目标受众获得实用价值及品质生活的幸福感的设计目标。本课题以烹饪产品系统为切入点,在健康工业设计理念的指导下,关注健身群体的运动饮食健康管理需求,为轻食电器产品系统在运动饮食场景中的角色定位与产品形态方面的探索扩宽思路,对相关领域的后续研究与实践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为轻食导向的电器产品系统设计研发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何广益[6](2021)在《佛教经藏医学中的病因观探要》文中认为研究背景:佛教是极为重视生命健康的宗教,贡献了相当丰富的医学内容。佛教传入中国后,其医学内容与中医相互交流融合,僧人们借医弘法,使得佛教医学的价值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陆续有学者对佛教医学进行研究,但对佛教经藏医学中病因观的研究尚未成型,首先未见关于病因内容的大范围检索,多局限于部分佛经中的说法,缺乏完整性;其次,未见佛教医学病因相关概念的解释,病因理论多沦为其他诊疗内容的附属品;除此之外,对于佛教经藏医学中的病因类别的研究逻辑性上也有所欠缺。研究目的:本研究首先拟从佛教经藏医学文献入手,对佛教医学病因学相关的古今文献进行检索、整理,以期完整了解佛教医学中病因相关的内容,初步掌握佛教医学病因所涉及的方向。其次,对所检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整合,得出佛教经藏医学中病因探讨的几大方面如“四大致病”、“烦恼致病”、“虫风致病”、“业因致病”等,对这几个大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为研究病因观的定义、特点、价值提供依据。根据佛教经藏医学病因观内容,总结其定义,厘清其中思路,将各大方面的内容进行逻辑串联,从而使具有完整结构框架的病因观得以呈现。最后,讨论佛教经藏医学病因观对于中医的影响、在中医典籍中的体现,研究病因观对于佛教医学研究的学术意义,阐述其文献历史价值,为身心医学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研究内容与结果:本文分为四个部分来探究佛教经藏医学中的病因观:第一部分梳理了佛教医学的起源,明确古印度吠陀医学与佛教医学之间的关联性,强调其二者之间的差异性,明了佛教医学并非古印度医学的复刻,而是具有独创性的宗教医学,理解其存在的独特意义与价值。探讨了佛教医学的定义、佛教对健康的看法以及佛教医学中病的定义与分类,并确定本文将选择佛教经藏医学中的内容来分析其病因观。借助于佛医文献软件电子版《大正新修大藏经》并与文字版校对,对佛教经藏医学中的病因相关内容进行了通读筛检,去除宗教教义内容后,整理得出135部佛经中含有佛教医学病因相关论述,对病因的各种分类法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结合文献资料,系统阐述佛教经藏医学病因观的具体内容。病因观主要包括“四大致病”、“烦恼致病”、“虫风致病”、“业因致病”和“其他因素致病”五个大方面的内容:①地、水、火、风四大分内外并各具坚、湿、暖、性的总体特征,为构成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大之间互相制化,任一大的增损导致四大平衡失调、生克失衡,进而导致不同的病相表现;②佛教医学认为人受到根本烦恼、随烦恼等诸烦恼的侵扰,进而致病。三毒是烦恼中最基本的因素,也是影响精神作用最多的根本烦恼,不同程度的三毒会导致不同的症状表现和病理行为;五盖是三毒的发挥,其分别所致的心理疾病更加清晰,与现代医学的诸多精神疾病可以对应;③八十虫致病和八十风致病是佛教经藏医学中最为独特的一套病因理论,八十虫的致病机理与现代微生物学颇为相似,而八十风的机制也与人体免疫系统有所关联;④业因致病是最具宗教特色的病因,先世业因与现世业因均可造成疾病的产生,先世业因通过业风进入胞胎完成两世的衔接、导致现世疾病的发生,恶业可导致五脏五根病的发生;⑤佛教经藏医学中还可见饮食不节、睡眠不节、饮酒无度、时令气候、坐禅不节、魔鬼致病及毒虫外伤等病因的内容。第三部分以“佛”、“四大”、“三毒”、“贪欲”、“贪瞋”、“业”等为关键词,检索了中医典籍中与佛教经藏医学病因观相关的内容,整理分析文献,得出其对中医造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大致病、贪瞋致病和业障致病三个方面。“四大”之说被诸多医家采用,并与中医基础理论结合,也有医家以四大解释药性并指导治疗,四大致病也被部分医家认可并用于他们的着作中;贪瞋致病多出现于中医养生着作中,被诸多医家认为是养心之关键;业障致病之说也被许多医家接受并强调通过消解业障来防病的重要性。第四部分总结了佛教经藏医学病因观的详细内容,通过与其他医学病因之比较,梳理出佛教医学致病因素的结构,明确佛教经藏医学中病因的定义。讨论佛教经藏医学病因观所呈现的立体化的整体观念,包括人体内部环境的统一、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和三世统一;分析病因之间的相互影响,指出了因与因之间或互为中介或制约的关系;阐明佛教医学独特的病因探究方式,包括审症求因、观察知因和内观体悟求因。最后讨论佛教经藏医学病因观的特色与价值,点明其与现代医学的关联、展现佛教医学的超前性,揭示了佛教医学病因观对身心医学探究的优势之处以及对道德约束、行为规范的启示作用。

张延丞[7](2021)在《《黄帝内经》养神理论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来源蕴含了丰富的养神内容,其中的养神思想既是养生概念的重要组成也影响了情志疾病的治疗,对神和养神内容的考察认识不但为充实中医基础理论提供动力也为守正创新发展启示方向。以往对于《黄帝内经》之神与养神的研究多倾向于中医养生治未病方面及理论框架研究方面,而对理论如何应用的问题往往有所忽略。故以《黄帝内经》养神理论的解读为主线,并将应用研究落地于某一类当前热门的情志心理疾病一即以抑郁症为切入点,对于理解《黄帝内经》养神的内容具有重要意义和现实价值。研究目的1明确《黄帝内经》养神理论的主要内容、基本特点及其思维方式,探讨神的涵义和养神的具体方法,考察和论述神和养神的特征,从而深化其内涵。2从《黄帝内经》梳理出养神理念的整体脉络,对其方法特征进行解析,并梳理出神志病症的病因病机,为更深入地考察《黄帝内经》养神理念,提供基础研究材料。3提出以《黄帝内经》“养神”生活方式为基础的应用研究方向,并以抑郁症为例,分析《黄帝内经》神、养神及其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对选定的实验者进行应用研究,对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总结。4全面系统地把握《黄帝内经》养神理论的内容,推动中医学和养神体系的发展,引导情志类疾病患者关注自身的精神心理健康,为当代情志心理类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具契合性的理论、原则和方法,为构建完整的中医临床体系注入活力。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整理收集,围绕养神理论进行文献研究,从中医古籍着述本身,梳理出其养神思想的整体脉络,剖析其思维特点。从《黄帝内经》之“神”的含义和分类为起点,探讨神与健康的关系,结合具体的养神方法,并以抑郁症为例,从《黄帝内经》养神角度进行应用方面的探讨和认识。2多学科交叉研究在综合中医学、中国传统文化理论基础上对神、养神关系与应用方面进行探讨。将西方医学和西方心理学中对健康生活方式与抑郁症相关理论的认识与《黄帝内经》养神理论进行交叉对比。提出《黄帝内经》养神理念的现代应用创新之处。通过应用结果来挖掘讨论《黄帝内经》养神理论指导下的生活方式如何推广应用。3应用实验研究应用文化学的问卷调查法对实验者首先进行生活方式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他们的生活方式,并进行时长18周的分组应用实验,统计资料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将50例轻中度抑郁症患者等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黄帝内经》养神生活方式以及团体心理疗法来治疗,对照组采用团体心理疗法治疗,变量为养神生活方式。把HAMD和SDS指数的变化作为疗效指标,在第6周、第12周、第18周使用统计学方法测量数据差异。研究结果1《黄帝内经》养神理论内涵丰富,“神”的内涵分类包括:自然运动规律变化、生命力主宰、生命力外延、情感活动及其它。神会直接影响身体的健康,神不使、不足可导致疾病不愈。人体之神的状态是决定影响身体健康的深层决定因素,不同的情志刺激都可导致脏腑活动失常而引发疾病,只有五脏功能运作正常,化生气血津液充足,形神得以充养,才能保持健康。2《黄帝内经》“养神”的方法形式多样,具体可概括为,药物针灸、情志梳理、顺时调神、饮食睡眠、祝由、导引静坐等。其总原则即强调恬惔虚无,精神内守,顺应自然,不妄作劳,日常生活中应做到守神内敛,不使其外耗为准,如此方能起到全“神”防病效果。《黄帝内经》养神的价值体现为调控情志、养生防病、神形合一与人生超越。3《黄帝内经》养神方法的实践应用重视顺应自然四季的变化规律,表现为起居有常、饮食有节,调和情志并辅以动静结合。《黄帝内经》养神方法被赋予了健康生活方式的含义。本研究将《黄帝内经》养神应用部分设定为以抑郁症患者为例的养神生活方式治疗,制定了以饮食、睡眠、运动和情志来调整他们的生活方式来观察是否对其康复有关联的设计。抑郁症的患病与《黄帝内经》论及的五神脏有直接关系,任何一脏所藏之神受损均会引发抑郁症状出现,其康复治疗也可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达到目的。4应用研究结果显示,第18周时治疗组显示出92%的有效率,远高于对照组的60%。治疗组最初的HAMD平均值(25.12)经过18周的治疗后降为(6.84),已接近恢复正常范围。随着时间的增加,治疗组和正常组的分值差异也逐渐缩小。结果表明《黄帝内经》养神理论指导的生活方式在改善抑郁证的疗效中具有明显优势,对于今后情志类疾病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研究结论《黄帝内经》养神理论内涵丰富且具有实用价值。养神的具体方法强调人要顺应自然规律来生活,启示我们调神可以保养生命,良好的精神状态能为人提供抵御内外邪的保护。这些特征无疑反映了其健康生活方式的内涵。《黄帝内经》养神理论和应用与抑郁症的发病和康复密切关联,养神生活方式的应用研究结果证明了以抑郁症为例的疗效是可靠且显着的。本研究通过对《黄帝内经》养神理论和应用一以抑郁症为例的解析,结合已有文献研究研究成果,从学科交叉、应用实践的视角进行了探讨,为以《黄帝内经》养神指导下情志、心理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理论依据和临床探索材料,进一步探寻了养神的现代价值。以上结果为今后系统研究《黄帝内经》养神生活方式治法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黄帝内经》养神理论已日臻完善但在应用方面仍需探索,今后应关注理论的创新与实践的推广。

李瑞菡[8](2021)在《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患者心率变异性及中医证型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由文献综述与临床研究两部分组成。一、文献综述综述一主要论述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心血管疾病作为我国四类重大慢性病之一,老年心血管病的负担日益加重。慢性便秘作为常见的胃肠道功能紊乱疾病,可通过影响血液流变学、影响脂类代谢吸收、触发炎症免疫反应、诱导氧化应激和引起肠道菌群失调等多个途径影响到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是冠心病和慢性便秘两个疾病的共同发病机制之一。心率变异性作为反映自主神经功能的指标,在临床中也被广泛应用,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与心率变异性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综述二主要论述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中医研究进展。冠心病在中医中归属“胸痹心痛”范畴,其基本病机为阳微阴弦、心脉痹阻。在中医证型分布上诸多医家对其有不同的经验和总结。基于中医整体观念、心与小肠相表里、心主神明和肠脑理论可解释临床中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两者之间的病因病机。阴阳失衡作为多数疾病的基本病机,在西医中对应自主神经功能异常,中医理论在解释自主神经功能异常中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在治疗上,中医辨证论治的中药汤药内服和中医特色外治疗法被临床诸多研究证实了其有一定的疗效和优势。二、临床研究目的:研究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研究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对其心率变异性的影响,以及与其既往病史、相关实验室指标、冠脉病变情况、胃肠道症状、睡眠情况和焦虑抑郁情况等临床资料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来自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心脏科2020年8月至2021年1月期间经冠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的老年患者206例,其中合并慢性便秘103例,单纯冠心病103例。通过问卷调查表的形式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一般情况、病史信息、中医证候信息、睡眠焦虑抑郁情况和入院的检查化验结果等临床资料。通过对临床资料数据进行Excel表格录入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25.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相关性分析和回归性统计分析。结果:①入组临床资料分布:入组的206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1岁,男性121人,女性85人,平均BMI为25.23kg/m2,89.81%居住在北方,68%存在长期精神紧张,饮食口味上半数以上偏肥甘厚味、油炸饮食、腌制食品和偏咸。病史方面:中位病程是1年,半数以上为NSTE-ACS类型冠心病,37.9%合并糖尿病,30.6%合并高脂血症,25.7%合并脑血管疾病。46.1%有早发心血管家族史,35%合并吸烟史,27.2%合并饮酒史,67.1%的女性合并早发停经史。多数患者的冠心病基础疾病严重程度处于低危至中危之间。中医证素分布上,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气虚证占68%、痰浊证占36.4%、阳虚证占36.4%、气滞证占25.2%、血瘀证占20.9%、其他证素(阴虚证、热蕴证、寒凝证)占17.5%,半数以上患者为双证素。在中医证素组合得出的中医证候分布上,单纯实证占17%,单纯虚证占28.2%,虚实夹杂证占54.9%。单纯实证中以气滞血瘀证多见,单纯虚证中以阳气虚衰证和心气亏虚证多见,虚实夹杂证中以气虚痰阻证、阳虚痰阻证、阳虚寒凝证和气虚血瘀证多见。②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两组间在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体重指数、体力活动情况、饮食口味及种类、日饮水量、体育锻炼情况)及病史资料(冠心病病程、是否支架术后、冠心病类型、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脑血管疾病病史、合并用药史、早发心血管家族史、烟酒史和早发停经史)的比较上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基线资料相当。在冠心病基础疾病严重程度危险分层方面,合并便秘组的患者基础疾病处于高危的人群较单纯冠心病组患者多(P<0.05)。在大便分型上,患者大便多为布里斯托2型、3型,而单纯冠心病组患者大便多为4型、5型(P<0.001)。胃肠道症状上,合并便秘组的患者胃肠道症状量表得分明显高于单纯冠心病组患者(P<0.001)。睡眠、心理情况上,合并便秘组患者的睡眠质量评分、老年焦虑评分和老年抑郁评分均高于单纯冠心病组(P<0.001)。化验检查方面,合并便秘组的空腹血糖、Apo-A1、Apo-E水平均低于单纯冠心病组,NT-proBNP水平高于单纯冠心病组(P<0.05)。冠脉病变情况上,合并便秘组患者的冠脉Gensini积分高于单纯冠心病组(P<0.05)。在中医证素上,合并便秘组的其他证素(热蕴证、阴虚证、寒凝证)较单纯冠心病组的多(P<0.05)。在心率变异性上,合并便秘组的患者SDNN、SDANN Index、SDNN Index、rMSSD、pNN50、三角指数、总功率、极低频、LF、HF、最小频域功率小时、最大频域功率小时的中位数均较单纯冠心病组患者的低,最大QTc间期的中位数较单纯冠心病组的高(P<0.05)。③合并便秘组患者便秘情况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合并便秘组患者的胃肠道症状评定量表(GSRS)得分与心率变异性相关指标包括SDNN、SDANN Index、SDNNIndex、三角指数、总功率、极低频、LF呈明显的负相关(P<0.05)。④合并便秘组中医证素分析:合并便秘组冠心病中医证素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气虚证、阳虚证、痰浊证、气滞证、其他证素、血瘀证。便秘中医证候由高到低依次为肺脾气虚证、肠道气滞证、脾肾阳虚证等。相关性分析发现,随着年龄增大、服用利尿剂类药物,气虚证增多(P<0.05)。随着抑郁倾向增加、大便干硬程度增加、便秘程度增加,其他证素增多(P<0.05)。随着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倾向增加,气滞证增多(P<0.05)。随着饮食肥甘厚味、服用他汀类药物,血瘀证增多(P<0.05)。随着冠心病由不稳定心绞痛到急性心肌梗死,心梗指标的异常,痰浊证逐渐减少(P<0.05)。随着肾功能指标的异常增高,阳虚证增多(P<0.05)。⑤老年冠心病冠脉严重程度的回归分析: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冠脉Gensini积分的影响因素,得出线性回归方程:冠脉Gensini积分=67.489+(7.123 ×TSH)-(31.722×HDL-C)-(0.161×SDNN),以上3个指标可以解释冠脉Gensini积分变异的35.4%。TSH是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HDL-C、SDNN是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保护因素。⑥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回归分析:通过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阳虚证、其他证素(热蕴证、阴虚证、寒凝证)、合并抑郁倾向是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危险因素,Apo-A1、pNN50是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保护因素。进一步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发现合并抑郁倾向、Apo-A1的下降是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①合并便秘病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共患病增多,睡眠及心理障碍增多,血脂异常增多,自主神经功能更低,冠脉病变更严重。②在中医证素上,老年冠心病患者以气虚证、痰浊证、阳虚证为主,虚实夹杂证多见。合并慢性便秘患者以气虚证、阳虚证居多,中医证素更加复杂。③TSH是老年冠心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HDL-C、SDNN是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保护因素。④阳虚证、气滞证、其他证素(热蕴证、阴虚证、寒凝证)是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危险因素,pNN50是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保护因素。合并抑郁倾向、Apo-A1的下降是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孙永生[9](2021)在《我国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理论研究》文中认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美国健身房出现以来,其训练理念与方法已逐渐推广应用于美洲、欧洲、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等五大洲近20个国家和地区,为提升普通人群与特殊岗位人群的身体运动功能之需提供了针对性的干预方案与具体实践活动指导。然而,综观国内外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研究现状可知,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应用的问题不容忽视,亟待加强。因此,本研究以构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理论框架内容体系为重点,并希望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突破:一是立足于通过对国内外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相关研究成果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深入剖析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在实践应用领域已经取得的成效,以此理清楚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内涵与外延,从而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释义与分类等找到实践依据;二是立足于近10年来直接参与到多支(体操、跳水、摔跤、飞碟等)国家队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科技服务工作过程中的亲身实践经历,并结合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所思与所析,为总结与提炼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特点与原则等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三是立足于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所面临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应用,特别是国内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理论研究相对薄弱、本土化理论体系尚未建立等现实问题,以期初步构建起我国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理论框架内容体系。基于此,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应用价值。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知识图谱分析法、德尔菲法、测试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国内外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文献综述,厘清相关概念,对本研究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进行了释义,掌握身体运动功能理论基础,分析提炼身体运动功能分类、特点和原则,在此基础上以竞技体育领域为例构建了身体运动功能的训练组成内容指标体系,并在国家飞碟射击队进行实践方面的应用探索。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本研究以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释义作为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初步构建起了以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起源与发展、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释义和内容范畴的界定、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理论基础、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分类与特点、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原则,以及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训练组成内容指标等为主要组成部分的我国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理论框架内容体系。2.本研究首次从人的全生命周期的视角出发,对“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释义进行了阐述,即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指运动是人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身体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满足特定人群和特定岗位之需,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通过筛查与评估而专门制定和实施的固强、增弱和康损的针对性干预方案和实施的具体活动。其包含三个基本要素:一是定义对象为人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范畴。二是满足特定人群和特定岗位对运动功能之需是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目的。其中固身体运动功能之强、增身体运动功能之弱、康身体运动功能之损是直接目的,而筛查与评估是基础。三是专业人士和特定岗位及人群是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活动的主体;专业人士是筛查与评估的实施者,同时也是固强、增弱和康损干预方案的制定者和指导者;特定人群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积极配合并参与到具体的干预活动之中。3.以生命周期等视角对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提炼与归纳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特点包括:生命周期特征、明确的指向性与针对性、解决问题手段的综合性、系统的开放性、多平面与多角度性、多环节运动链的训练、强调核心柱的稳定性等12个方面。其原则包括:需求分析原则、筛查与评估先行原则、无痛训练原则、质量先于数量原则、训练与再生相结合原则等6个方面。4.在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内容与方法方面,本研究以竞技体育这一特定领域为例,构建起了由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以及45个三级指标组成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内容指标体系,并进行了权重系数的确定;以此为据,通过在国家飞碟射击队训练方法(实践训练)层面的验证效果显示,比赛成绩提升,并获得了教练员和运动员认可。

卢明[10](2021)在《西南黄壤辣椒-白菜轮作系统的镁营养调控与品质效应》文中研究说明镁是300多种酶的活化因子,也是植物体的第二大阳离子。作为叶绿素分子的中心原子,镁对维持叶绿体结构和绿叶细胞功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影响着植物叶绿素合成、光合作用、碳水化合物分配、蛋白质合成等与植物生长和生物量积累相关的生理生化过程。同时,镁还影响植物的氮代谢和矿质营养分配过程,对作物的营养品质建成有着直接影响。镁是维持作物正常生长发育和健康代谢的必须营养元素之一。然而,人体镁缺乏正成为全球性的营养问题。土壤-作物系统的镁素缺乏直接导致了农产品的镁浓度严重下降,而日常膳食中镁摄入量的降低是造成人体缺镁的重要影响因素。高量土壤镁淋洗损失、忽视镁肥施用和作物产量提升带来的“稀释效应”是导致农产品镁浓度持续下降的三个决定性因素。我国逾50%以上的农田土壤存在缺镁或潜在缺镁的农业生产问题,尤其是在南方酸性土壤上,不仅影响了以植物源性食品消费为主的人群镁营养健康,还显着影响了作物的产量。镁肥施用被证实是提升缺镁土壤上作物产量、改善作物与人体镁营养及其他营养品质的快速有效农学强化措施。但在田间条件下,镁肥施用如何影响作物的产量和营养品质建成及人体营养健康,如何影响土壤-作物系统的土壤镁淋失及维持系统的镁素平衡,能否通过改善镁肥施用方式以实现镁强化、产量优化及控制镁淋失等都还不清楚。因此,本论文基于西南地区黄壤上典型露地蔬菜辣椒-白菜轮作体系,通过生产调研和田间试验,明确了区域蔬菜的生产水平和菜地土壤的养分状况;研究了镁肥施用水平分别对辣椒和白菜产量、营养品质和人体健康效应,以及轮作系统镁素平衡的影响;最后探讨了镁肥施用方式对辣椒生产、品质及土壤镁素形态转化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镁肥施用方式管理对土壤镁淋失的阻控潜力。本论文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农户调研和土壤分析,评价了西南地区黄壤典型蔬菜辣椒-白菜轮作系统的养分平衡及土壤养分状况。研究区域露地菜田基本由水稻-油菜轮作系统转换而来,而当前露地蔬菜系统的产量水平低,但肥料投入数倍高于专家推荐施用量。过量施肥导致了菜地土壤的磷、钾、钙、镁养分富集,造成了系统磷素的高淋洗风险,土壤Ca Cl2-P显着增加的速效磷(Bray-P)临界值为104 mg kg-1。此外,菜地0-60 cm土层的土壤p H明显降低,随着蔬菜种植年限的增加,钙镁养分的累积显着缓解了耕层土壤的酸化;但底层土壤p H呈明显下降趋势。此外,受碳投入少、耕作频率高、以及亚热带高温高湿气候条件影响,菜地土壤的碳、氮均处于损耗状态,且C/N比随土层向下及种植年限的增加呈现显着下降趋势,由此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的下降,对蔬菜种植系统的持续性生产造成不利影响。此外,区域蔬菜系统的土壤镁素缺乏及交换性钾/交换性镁比例失衡问题突出。综上,区域传统农业管理条件下,西南地区黄壤集约化蔬菜种植已造成严重的菜地土壤退化现象和环境污染风险。因此,西南地区蔬菜集约化生产迫切需要合理的有机物料投入及氮磷镁肥管理策略,同时应注重农技服务的有效配伍,以达到蔬菜绿色生产及生态环境友好目标。(2)土施镁肥显着影响了辣椒产量及经济效益。本研究中,随施镁量的增加(0-67.5 kg ha-1),辣椒产量呈先增加后稳定的趋势。与对照相比,优化施镁可同步实现最高增产25.6%和增收40.1%。就产量构成来说,产量的增加依赖于单株挂果数和单果重的提高。镁肥对辣椒收获指数无明显影响,辣椒产量的增加可全部归功于植株生物量的提高。其中,辣椒开花坐果期前、后的植株生物累积量对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9.85%-28.4%和71.6%-90.1%。本研究中,辣椒增产的植物营养学机制为:镁肥提高了开花坐果期的植株镁营养、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叶片光合,三者间的积极互馈共同促进了植株生物量的累积从而促使光合产物向果实的转移。但是,本试验条件下,由于植株土壤镁浓度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均表现为极显着的线性正相关,尚无法建立高产辣椒体系的土壤交换性镁和植株镁临界值。说明辣椒产量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而土壤交换性镁缺乏及土壤钾/镁比例失衡是限制其继续增产的两大限制因子。(3)本研究基于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评价框架,首次构建了成人镁、钾、钙、铁和维C营养素缺乏的健康评价方法,且初次评估了目前我国成年辣椒消费人群的健康负担为21.3百万DALYs lost;其中,由人体钙营养不良导致的致残寿命年损失贡献为75.3%,而镁、维C、铁和钾营养不良的贡献则分别为8.96%、7.45%、5.88%和2.42%。本试验条件下,随着施镁量的增加,辣椒果实镁和辣椒素(类)物质含量显着增加,但钙、锌和维C浓度显着降低,而对钾和铁无明显影响。在目前辣椒消费水平下,食用镁强化辣椒虽可增加人体镁营养摄入水平,但显着降低钙、锌和维C的摄入量。据DALYs模型计算,镁营养带来的健康效应远不足以抵消钙和维C摄入不足所造成的健康负担,所以辣椒生产系统中单施镁肥将加剧人体的健康负担。因此,在农业生产中,镁肥需要与微量元素肥料尤其是钙铁锌肥同时施用以保障粮食安全和人体健康的需求。(4)相比于对照,镁肥施用对大白菜收获期产量无明显影响,但能够分别显着提高镁营养、维C和水溶性蛋白含量53%、20.0%和57.9%,同时显着降低硝酸盐含量13.5%,综合营养品质获得显着提升。此外,本研究表明试验地存在轻度镉污染,但镁肥能显着抑制大白菜对重金属镉和镍的吸收累积,从而显着降低各消费人群的非致癌及致癌风险。进一步的讨论与分析表明,该区域大白菜生产系统的适宜施镁量为22.5-45 kg Mg ha-1。本研究结果将为土壤-作物系统的镁强化、农产品品质提升和人体健康风险管理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和数据支撑。(5)当前农业生态系统中,巨大的土壤镁淋失是导致土壤-作物系统镁素缺乏的影响因素之一。全球尺度上,农田系统和果园种植系统的平均镁淋失量分别高达44.6 kg ha-1 season-1和103 kg ha-1 yr-1。尽管如此,绝大多数农户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却未重视镁肥的施用,忽视了镁素的归还,土壤镁养分随作物收获逐渐被损耗,加剧了系统的镁素缺乏。本田间试验条件下,西南地区黄壤上露地蔬菜辣椒-大白菜轮作系统的镁淋失量为33.9-74.2 kg ha-1 yr-1,与植株镁积累量相近,且随施镁量的增加线性增加。镁淋洗损失强度与集中降雨同步,故辣椒季贡献了65.4-74.4%的镁淋失量,而大白菜季和休耕期的贡献率相当。除降雨量外,土壤质地、施镁量和植株镁积累量等都是影响镁素淋失的重要影响因素。然而,当前种植体系下的土壤镁淋失并不会导致地下水硬度超标问题。基于优化产量和维持系统镁素平衡的施肥策略,辣椒和大白菜系统的适宜施镁量为62.1和21.8 kg Mg ha-1。在我国南方大田蔬菜种植体系中,协同改进镁肥施用类型(控释/缓释)和施用方式(土施+叶面喷施),以及改良菜地土壤性质(SOC/p H)和系统管理措施,是进一步优化作物高产、减少镁肥投入和镁淋失量的潜在技术手段,也是实现全域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6)镁肥土施(45 kg Mg ha-1)和0.5%浓度喷施均能显着提高西南地区黄壤上辣椒产量和果实镁营养,且效果相当。但相比于土施,0.5%浓度喷施提高了植株镁营养向果实的转移效率及辣椒的商品果率。受产量提升导致的“稀释效应”和镁参与相关生理过程的共同影响,土施和0.5%喷施显着降低了辣椒果实的钙、维C、硝酸盐和水溶性蛋白含量;但两处理的品质综合效应表现为:0.5%喷施≥土施。此外,相比于不施镁对照,土施能显着提高辣椒收获期耕层土壤的交换性镁浓度,而喷施处理则表现出损耗态势,0.5%浓度喷施处理对应的土壤交换性镁损耗速率为4 mg kg-1 season-1。若以维持基础土壤交换性镁含量不变为目标,每季至少需要以土施方式向当前土壤-辣椒系统额外补充10.8 kg Mg ha-1镁肥投入。由此一来,相比于45 kg Mg ha-1土施处理,上述组合式施镁策略能够在减施镁肥68.4%基础上获得同等辣椒品质和产量,或更高产量,同时降低镁淋失33.7%。因此,当前的农业管理措施除了需要综合考虑作物品质、产量和养分、土壤生产力及环境效应外;还需在作物生产系统的多指标优化镁肥管理中,加深对施镁量、施镁方式及其系统镁素平衡的理解。

二、平衡饮食——人体健康的要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平衡饮食——人体健康的要素(论文提纲范文)

(1)健肺复元导引法在疫情背景下心身调控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健肺复元导引法的编创
    一、健肺复元导引法编创的基础理论
    二、健肺复元导引法编创的原则
第二章 健肺复元导引法的功法操作
    一、起式
    二、第一式丹田开合壮肾元
    三、第二式升降起落开胸膺
    四、第三式定息声引护云门
    五、第四式肺吸肾纳气和畅
    六、收式
第三章 健肺复元导引法的效应机制
    一、对形的锻炼和调控
    二、对气的锻炼和调控
    三、对神的锻炼和调控
第四章 疫情背景下隔离人群心身状态概述及干预方法
    一、疫情背景下隔离人群心身状态概述
    二、对疫情背景下隔离人群心身状态的干预方法
第五章 健肺复元导引法于疫情背景下心身调控的运用
    一、健肺复元导引法应用于疫情背景下心身调控的吻合性
    二、健肺复元导引法的运用研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2)基于心流理论的女性家庭智能健身产品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科学运动健身
        1.1.2 智能健身产业的发展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现实研究
        1.2.2 学术研究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的创新点及方法
        1.4.1 研究的创新点
        1.4.2 研究的方法
    1.5 研究框架与思路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应用研究综述
    2.1 心流体验研究综述
        2.1.1 心流理论概念
        2.1.2 心流理论模型发展
        2.1.3 心流体验要素
        2.1.4 心流体验的测量方法
    2.2 女性家庭智能健身产品概述
        2.2.1 女性健身
        2.2.2 智能健身产品
    2.3 心流理论与家庭智能健身产品设计
        2.3.1 心流理论下的家庭智能健身
        2.3.2 家庭智能健身产品设计趋势与发展现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用户研究与心流体验要素提取
    3.1 家庭健身人群特征与需求分析
        3.1.1 家庭健身人群基本特征
        3.1.2 家庭健身人群需求分析
        3.1.3 家庭健身特殊需求分析
    3.2 家庭健身心流体验要素分析
        3.2.1 调研目的
        3.2.2 调研方法设定
        3.2.3 定性研究
        3.2.4 家庭健身心流体验要素概述
    3.3 家庭健身心流体验要素验证
        3.3.1 调研目的
        3.3.2 调研方法设定
        3.3.3 定量研究
        3.3.4 心流体验要素需求层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女性家庭智能健身产品设计原则与设计策略
    4.1 家庭智能健身设计原则
        4.1.1 提出设计声明
        4.1.2 家庭智能健身人群画像
        4.1.3 家庭智能健身心流体验模型
        4.1.4 家庭智能健身设计原则
    4.2 女性家庭智能健身产品设计策略
        4.2.1 构建心智模型
        4.2.2 女性家庭智能健身用户画像
        4.2.3 女性家庭智能健身设计策略
    4.3 设计策略需求层级
        4.3.1 设计策略评估
        4.3.2 设计策略需求层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女性家庭智能健身产品应用设计实践
    5.1 产品设计定位
        5.1.1 设计理念与核心价值
        5.1.2 智能弹力绳设计实践概述
        5.1.3 产品功能架构
    5.2 概念发散与评估
        5.2.1 概念发散
        5.2.2 方案的评估与筛选
    5.3 “REDO”智能弹力绳设计
        5.3.1 设计目标
        5.3.2 产品服务系统构建
        5.3.3 “REDO”智能弹力绳产品设计探索
        5.3.4 服务信息设计
        5.3.5 产品使用流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家庭智能健身产品使用情况与需求问卷调查》
附录 B:《家庭健身深访提纲》
附录 C:《家庭健身深入访谈关键声音与洞察》
附录 D:《健身心流体验量表问卷调查》(二次问卷)
附录 E:《女性家庭智能健身心智模型图》
附录 F: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3)文山壮族文化康养要素的识别与旅游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康养旅游研究综述
        1.3.2 国内康养旅游研究综述
        1.3.3 壮族养生文化相关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自然地理环境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温与降水
        2.1.4 生态环境
    2.2 人文社会环境
        2.2.1 人口与经济
        2.2.2 交通条件
    2.3 文山州康养旅游发展现状与问题
        2.3.1 文山州康养旅游发展现状
        2.3.2 文山州康养旅游发展问题
第3章 文山壮族分布与壮族文化分析
    3.1 壮族分布
    3.2 壮族传统文化分析
        3.2.1 语言文字
        3.2.2 文学艺术
        3.2.3 “那”文化
        3.2.4 生活习俗
        3.2.5 医药
        3.2.6 体育
        3.2.7 节庆
        3.2.8 礼俗
        3.2.9 禁忌
        3.2.10 民族信仰
        3.2.11 婚嫁习俗
        3.2.12 丧葬习俗
第4章 文山壮族文化康养要素与功能的识别
    4.1 识别原则
        4.1.1 全面性原则
        4.1.2 可操作性原则
        4.1.3 准确性原则
    4.2 文山壮族文化康养要素的识别
    4.3 文山壮族文化康养功能的识别
    4.4 壮族文化康养旅游要素的空间特征
        4.4.1 大聚集,小分散
        4.4.2 临近水域连片分布
        4.4.3 低海拔分布密集,中高海拔分布较分散
    4.5 壮族文化康养旅游要素的类型特征
        4.5.1 改善心肺类
        4.5.2 康体保健类
        4.5.3 心理调适类
        4.5.4 增强免疫类
        4.5.5 美容养颜类
第5章 文山壮族文化康养旅游开发研究
    5.1 壮族文化康养旅游开发原则
        5.1.1 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原则
        5.1.2 文化延续性原则
        5.1.3 突出特色原则
        5.1.4 科学规划原则
    5.2 开发方向
        5.2.1 打造壮族文化康养主题项目
        5.2.2 构建国内知名民族文化康养旅游地
        5.2.3 多种文化康养旅游产品联合开发
    5.3 开发路径
        5.3.1 康养小镇
        5.3.2 壮族文化康养旅游村
        5.3.3 特色壮药养生基地
        5.3.4 壮文化主题公园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与论文成果
致谢

(4)滇中地区康养旅游资源的地域特征及其开发利用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3 述评与启示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探讨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探讨
        2.1.1 康养旅游
        2.1.2 康养旅游资源
        2.1.3 康养旅游产品
        2.1.4 康养旅游业态
        2.1.5 地域特征
    2.2 康养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功能
        2.2.1 康养旅游资源类型
        2.2.2 康养旅游资源功能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环境养生理论
        2.3.2 康复性景观理论
        2.3.3 地域分异规律理论
        2.3.4 需求层次理论
第3章 滇中地区区域环境及旅游开发概况
    3.1 滇中地区区域环境
        3.1.1 地理位置
        3.1.2 人口与民族概况
        3.1.3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3.1.4 交通条件
        3.1.5 自然环境
    3.2 旅游开发概况
第4章 滇中地区康养旅游资源类型与分布
    4.1 滇中地区康养旅游资源调查
        4.1.1 文献数据
        4.1.2 实地考察
    4.2 滇中地区康养旅游资源类型与分布
        4.2.1 天养旅游资源
        4.2.2 地养旅游资源
        4.2.3 水养旅游资源
        4.2.4 气-生体系康养旅游资源
        4.2.5 文养旅游资源
第5章 滇中地区康养旅游资源的地域分异与特色
    5.1 滇中地区康养旅游资源的地域分异
        5.1.1 滇中养生-康体旅游资源区
        5.1.2 滇中康疗-养生旅游资源区
    5.2 滇中地区康养旅游资源的特色
        5.2.1 康养气候旅游资源
        5.2.2 彝文化康养旅游资源
第6章 滇中地区康养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途径
    6.1 整合性开发利用途径
        6.1.1 康养旅游资源类型整合
        6.1.2 康养旅游资源空间整合
        6.1.3 康养旅游形象整合
    6.2 依附性开发利用途径
        6.2.1 依附现有客源市场
        6.2.2 依附其他类型旅游产品
    6.3 混合式开发利用途径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基于HID理念的健身群体轻食电器产品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概述
    1.2 研究背景
        1.2.1 “健康中国”政策实行,健康厨电产业呈现多元发展
        1.2.2 “全民健身”热潮兴起,运动营养产业呈现供应缺口
        1.2.3 数字产业革新为轻食电器产品智能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1.2.4 健身群体消费特征变化为轻食电器产品系统发展提供市场支持
        1.2.5 HID理念及方法为轻食电器产品系统的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1.3 研究现状综述
        1.3.1 健身人群轻食产业系统研究现状
        1.3.2 轻食电器产品系统设计研究现状
        1.3.3 健康工业设计(HID)理念研究与应用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5.3 课题创新点
第二章 HID理念下的健身群体与轻食电器产品
    2.1 健康工业设计(HID)理念概述
        2.1.1 健康工业设计(HID)概念
        2.1.2 健康工业设计理念的起源与发展
        2.1.3 健康工业设计理念的工作法则
        2.1.4 健康工业设计理念对轻食电器产品设计的指导意义
    2.2 健身群体相关分析
        2.2.1 群体界定与分类
        2.2.2 健身群体的消费特征分析
        2.2.3 健身群体的饮食习惯分析
    2.3 轻食电器产品系统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2.3.1 轻食电器产品系统概念定义
        2.3.2 轻食电器产品的常见类别
        2.3.3 轻食电器产品案例研究
        2.3.4 轻食电器产品市场现状与趋势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健身群体轻食场景调研与用户需求分析
    3.1 调研策略
        3.1.1 调研目的及内容
        3.1.2 调研方法
        3.1.3 调研框架
    3.2 健身群体轻食场景及需求定性研究
        3.2.1 桌面调研
        3.2.2 入户调研
        3.2.3 深入访谈
        3.2.4 定性调研结果分析
    3.3 健身群体轻食场景及需求定量研究
        3.3.1 问卷调研
        3.3.2 用户需求层级分类
        3.3.3 用户模型构建
        3.3.4 Kano需求类型及机会点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HID理念下的健身群体轻食电器产品系统设计研究
    4.1 健身群体轻食电器产品系统设计策略
    4.2 健身群体轻食电器产品系统设计的先行要素研究
        4.2.1 轻食电器产品特性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研究
        4.2.2 健身群体轻食电器产品系统使用目的研究
        4.2.3 健身群体的轻食烹饪行为特征研究
    4.3 轻食电器产品系统组成要素研究
        4.3.1 功能需求及原理研究
        4.3.2 造型元素及结构研究
        4.3.3 材质要素及色彩研究
    4.4 轻食电器产品系统设计的要素关系研究
        4.4.1 产品特性与产品组成要素间的匹配关系研究
        4.4.2 使用目的与产品组成要素间的匹配关系研究
        4.4.3 轻食烹饪行为与产品组成要素间的匹配关系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HID理念下健身群体轻食电器产品系统设计实践
    5.1 健身群体轻食电器产品系统构建
        5.1.1 产品系统目标与核心价值
        5.1.2 产品系统框架
        5.1.3 关键场景及体验地图
    5.2 健身群体轻食电器产品设计部分
        5.2.1 概念发散及功能定义
        5.2.2 设计风格探讨
        5.2.3 产品造型设计
        5.2.4 评估模型及测试
        5.2.5 产品方案展示
    5.3 轻食电器产品系统信息终端设计部分
        5.3.1 设计概述
        5.3.2 信息架构设计
        5.3.3 关键任务流程与线框图设计
        5.3.4 品牌形象与界面视觉稿设计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调查目标用户轻食场景的访谈提纲
附录二:健身群体运动轻食电器产品系统设计调查问卷
附录三:健身群体轻食电器产品系统Kano需求模型问卷
附录四: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佛教经藏医学中的病因观探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引言
    2 研究现状
        2.1 关于佛教医学的研究现状
        2.2 佛教医学病因相关内容的研究现状
        2.3 选题理由
    3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佛教医学概略
    第一节 佛教医学与印度医学
        1 古印度阿育吠陀的发展
        2 阿育吠陀医学的内容与传播
        3 佛教医学的起源
    第二节 佛教医学定义
    第三节 佛教医学典籍
    第四节 佛教经藏医学论健康
        1 佛教对健康的认知
        2 佛教中健康的标准
    第五节 佛教经藏医学论病
        1 病的定义
        2 病的分类
    第六节 佛教经藏医学论病因
        1 佛经中病因相关文献检索
        2 佛经中病因内容的分类
        3 略谈病因文献梳理
第二章 佛教经藏医学病因观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四大致病
        1 四大学说略述
        2 四大成身过程
        3 四大与人体
        4 四大致病
    第二节 烦恼致病
        1 烦恼致病概说
        2 三毒致病
        3 五盖致病
        4 随烦恼
    第三节 虫风致病
        1 八十虫致病
        2 八十风致病
    第四节 业因致病
        1 业与业报
        2 先世业报病与现世业报病
        3 恶业致病
        4 业入胞胎
        5 业因说之转变
    第五节 其他因素致病
        1 饮食不节致病
        2 睡眠不节致病
        3 饮酒无度致病
        4 时令气候致病
        5 坐禅不节致病
        6 魔鬼致病
        7 毒虫及其他外伤致病
第三章 佛教经藏医学病因观对中医学的影响
    第一节 简述佛教医学对中医的影响
    第二节 四大致病与中医
        1 “四大”说法的流行
        2 四大与中医学的理论结合
        3 四大对中药药性理论的影响
        4 四大致病内容的引入
    第三节 贪瞋致病与中医
    第四节 业障致病与中医
    第五节 佛教经藏医学病因观对中医影响的讨论
第四章 佛教经藏医学病因观探究
    第一节 佛教经藏医学病因观的定义
        1 定义
        2 内容
    第二节 佛教经藏医学病因观的整体观
        1 人体内部环境的统一
        2 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
        3 三世统一
    第三节 多因交缠
        1 病因之间互相影响
        2 病因观中的因果联系
    第四节 病因探究方式
        1 审症求因
        2 观察知因
        3 内观体悟求因
        4 病因探究方式小结
    第五节 病因观的特色与价值
        1 虫风致病与微生物学
        2 病因观对道德约束和行为规范的启示
        3 烦恼致病与心理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黄帝内经》养神理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综述 《黄帝内经》理论与应用研究进展综述
    一、《黄帝内经》养神理论研究进展
    二、《黄帝内经》养神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材料
    三、研究预期
第一章 《黄帝内经》养神理论阐释
    第一节 神的概念解析
        一、神的含义辨析
        二、《黄帝内经》中“神”的层次划分
        (一) 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规律
        (二) 人之生命力主宰
        (三) 主管情志精神活动
        (四) 生命活动的外延
        (五) 高明医生与鬼神
    第二节 神的异常与致病
        一、神志病概念
        (一) 神志病的定义
        (三) 神志病与情志病的异同
        二、神异常的评估
        三、神异常的病机
        四、神不使为治病不愈的缘由
    第三节 《黄帝内经》养神的释义
        一、养神的渊源
        二、养神的内涵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黄帝内经》养神理论的践行方式
    第一节 《黄帝内经》养神方法分类
        一、药物针灸
        二、精神内守
        三、顺情理志
        四、顺时养神
        五、饮食养神
        六、祝由调神
        七、睡眠养神
        八、静坐导引
    第二节 《黄帝内经》养神方法的特点与价值
        一、以调控情志为手段
        二、以养生防病为目的
        三、以神形合一为基础
        四、以人生超越为追求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黄帝内经》养神理论的当代意义
    第一节 《黄帝内经》养神方法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关系
        一、生活方式的概念
        二、健康生活方式的内涵
        三、《黄帝内经》养神方法为一种健康生活方式
        四、东西方关于健康生活方式的同异
        五、《黄帝内经》养神生活方式应用展望
    第二节 小结
第四章 《黄帝内经》养神理论应用初探一以抑郁症治疗为例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抑郁症的认识
    第二节 中医学对抑郁症的认识
        一、现代抑郁症与中医郁症的关系
        二、中医对于抑郁症的治疗
        (一) 药物疗法
        (二) 情志疗法
        (三) 清净养神
    第三节 《黄帝内经》养神理论与抑郁症关联认识
        一、五神脏与抑郁症的关系
        二、养神生活方式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
        (一) 调整睡眠
        (二) 舒畅情志
        (三) 调理饮食
        (四) 动静结合
    第四节 《黄帝内经》养神理论指导下的抑郁症患者生活方式调查
        一、对象与方法
        二、一般情况
        三、调査信息
    第五节 《黄帝内经》养神生活方式治疗抑郁症的应用研究
        一、研究资料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标准
        四、研究数据
        五、总结与分析
    第六节 小结
第五章 讨论与总结
    第一节 讨论
        一、《黄帝内经》养神理论的价值特征如何彰显
        二、《黄帝内经》养神理论的应用意义如何发扬
        三、《黄帝内经》养神理论未来前景展望
    第二节 总结
    第三节 创新之处
    第四节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患者心率变异性及中医证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概述
        2 冠心病与慢性便秘之间的关系
        3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与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
        4 心率变异性评估自主神经功能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中医研究进展
        1 中医对冠心病的认识
        2 中医对慢性便秘的病因病机认识
        3 中医对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认识
        4 中医阴阳理论与自主神经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对象
    1.3 评估标准
2 方案与内容
    2.1 临床资料收集
    2.2 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
    2.3 技术路线图
3 研究结果
    3.1 入组患者临床资料分布
    3.2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3.3 合并便秘组便秘情况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
    3.4 合并便秘组中医证素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
    3.5 老年冠心病冠脉严重程度的回归分析
    3.6 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老年冠心病一般情况分析
    4.2 老年冠心病中医证侯分布规律
    4.3 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临床特点
    4.4 合并慢性便秘患者心率变异性分析
    4.5 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中医证候分析
    4.6 老年冠心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
    4.7 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影响因素
5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患者心率变异性及中医证型的临床研究调查问卷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我国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任务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研究的现状
        2.1.1 对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认识的研究
        2.1.2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实践应用研究
        2.1.3 国内研究综述小结
    2.2 国外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研究的现状
        2.2.1 对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认识的研究
        2.2.2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实践应用研究
        2.2.3 国外研究综述小结
    2.3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知识图谱分析法
        3.2.4 德尔菲法
        3.2.5 测试法
        3.2.6 数理统计法
    3.3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3.3.1 研究的创新点
        3.3.2 研究的难点
    3.4 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3.4.1 研究的内容
        3.4.2 研究技术路线图
4 研究结果与讨论
    4.1 理论研究
        4.1.1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理论研究的指导理论
        4.1.2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理论研究逻辑起点
        4.1.3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理论研究框架内容体系的主体构成
    4.2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起源与发展
        4.2.1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产生的背景
        4.2.2 国外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起源与发展
        4.2.3 国内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起源与发展
    4.3 相关概念解析与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释义
        4.3.1 相关概念解析
        4.3.2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释义
    4.4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理论基础
        4.4.1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人体发育学基础
        4.4.2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心理学基础
        4.4.3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解剖学基础
        4.4.4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人体生理学基础
        4.4.5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生物力学基础
        4.4.6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神经科学和脑科学基础
        4.4.7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医学基础
    4.5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分类与特点
        4.5.1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分类
        4.5.2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特点
    4.6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原则
        4.6.1 需求分析原则
        4.6.2 筛查与评估先行原则
        4.6.3 无痛训练原则
        4.6.4 运动表现优先原则
        4.6.5 质量优于数量原则
        4.6.6 训练与再生结合原则
    4.7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训练组成内容指标体系构建
        4.7.1 构建原则
        4.7.2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训练组成内容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
        4.7.3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训练组成内容指标的建立
        4.7.4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训练组成内容指标体系权重系数的确定
    4.8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训练组成内容体系的实践探析
        4.8.1 飞碟运动员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筛查与评估
        4.8.2 飞碟运动员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计划制定与调整
        4.8.3 飞碟运动员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效果评定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我国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理论研究专家访谈提纲
附件2 德尔菲法专家咨询结果统计方法分析说明
附件3 训练组成内容指标体系构建(第一轮)
附件4 训练组成内容指标体系构建(第二轮)
附件5 训练组成内容指标体系构建(第三轮)
附件6 信息采集说明、伤病风险诊断和身体素质的具体测试方案
飞碟运动员伤病风险诊断和身体素质测试期间资料
博士期间完成的科研情况
博士期间获表彰情况

(10)西南黄壤辣椒-白菜轮作系统的镁营养调控与品质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镁素与作物及人体健康
    1.2 土壤-作物系统的镁缺乏现状
        1.2.1 我国土壤镁养分状况
        1.2.2 植物镁缺乏的影响因素
    1.3 镁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现状
    1.4 蔬菜生产及其营养地位
第2章 绪论
    2.1 选题背景与依据
    2.2 研究目标
    2.3 研究内容
        2.3.1 西南黄壤典型蔬菜系统的土壤养分状况
        2.3.2 土施镁肥对辣椒产量建成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2.3.3 土施镁肥对辣椒营养品质及人体健康效应的影响
        2.3.4 土施镁肥对大白菜营养品质及健康风险的影响
        2.3.5 西南黄壤上辣椒-大白菜轮作系统的镁淋失及平衡
        2.3.6 镁肥施用方式对辣椒生产及土壤镁素转化的影响
    2.4 技术路线
第3章 西南黄壤典型蔬菜系统的土壤养分状况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区域
        3.2.2 农户生产调研与土壤取样
        3.2.3 作物生产系统的养分平衡分析
        3.2.4 土样分析
        3.2.5 数据分析
    3.3 结果
        3.3.1 西南黄壤典型蔬菜系统的养分平衡状况
        3.3.2 西南黄壤典型蔬菜系统的土壤碳氮状况
        3.3.3 西南黄壤典型蔬菜系统的土壤有效磷状况
        3.3.4 西南黄壤典型蔬菜系统的土壤有效钾钙镁状况
        3.3.5 西南黄壤典型蔬菜系统的土壤pH状况
    3.4 讨论
        3.4.1 西南黄壤典型蔬菜轮作系统的养分平衡
        3.4.2 菜地土壤碳氮对耕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3.4.3 菜地土壤磷对耕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3.4.4 菜地土壤pH对耕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3.5 小结
第4章 土施镁肥对辣椒产量建成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地
        4.2.2 试验设计
        4.2.3 样品的采集和分析
        4.2.4 数据分析
    4.3 结果
        4.3.1 镁肥对辣椒产量、产量构成、生物量和收获指数的影响
        4.3.2 镁肥对辣椒植株镁浓度、镁累积量及收获期土壤交换性镁浓度的影响
        4.3.3 辣椒产量和生物量对植株镁营养及土壤交换性镁浓度的响应
        4.3.4 镁肥对辣椒叶片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3.5 镁肥对辣椒果实果形指数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4.4 讨论
        4.4.1 施用镁肥对辣椒生产的影响
        4.4.2 基于高产的辣椒系统土壤交换性镁和植株镁临界值的建立
    4.5 小结
第5章 土施镁肥对辣椒营养品质及人体健康效应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地
        5.2.2 试验设计
        5.2.3 样品的采集和分析
        5.2.4 健康效应评价
        5.2.5 数据分析
    5.3 结果
        5.3.1 镁肥对辣椒果实营养品质的影响
        5.3.2 镁强化辣椒的摄入对相关营养素推荐摄入量的贡献
        5.3.3 镁强化辣椒的人体健康效应
        5.3.4 镁肥对辣椒果实辣椒素(类)物质浓度及其成人饮食摄入的影响
    5.4 讨论
        5.4.1 辣椒果实镁和钙、锌、维C品质间的关系
        5.4.2 施用镁肥对我国辣椒消费人群健康效应的影响
        5.4.3 辣椒素(类)物质与人体健康
        5.4.4 基于人体健康效应的辣椒镁肥管理启示
    5.5 小结
第6章 土施镁肥对大白菜营养品质及健康风险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地
        6.2.2 试验设计
        6.2.3 样品的采集和分析
        6.2.4 健康风险评估
        6.2.5 数据分析
    6.3 结果
        6.3.1 镁肥对大白菜产量、生物量、镁吸收和相关营养品质的影响
        6.3.2 镁肥对大白菜重金属浓度的影响
        6.3.3 人体健康风险评估
    6.4 讨论
        6.4.1 施用镁肥对大白菜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6.4.2 施用镁肥对大白菜重金属浓度的影响
        6.4.3 施用镁肥对摄食大白菜重金属健康风险的影响
        6.4.4 大白菜生产中的镁肥管理
    6.5 小结
第7章 西南黄壤上辣椒-大白菜轮作系统的镁素淋洗损失及平衡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试验地
        7.2.2 试验设计
        7.2.3 地下淋溶原位监测装置的安装和样品采集
        7.2.4 文献数据收集和分析
        7.2.5 数据分析
    7.3 结果
        7.3.1 各生态系统的镁素淋失状况及主要影响因素
        7.3.2 西南黄壤上辣椒-大白菜轮作系统的镁淋失状况
        7.3.3 施用镁肥对蔬菜系统镁累积量及其土壤交换性镁浓度的影响
        7.3.4 镁素平衡
    7.4 讨论
        7.4.1 主要露地生态系统的镁素淋洗和影响因素分析
        7.4.2 基于优化产量和维持系统镁素平衡的露地蔬菜系统镁肥管理策略
    7.5 小结
第8章 镁肥施用方式对辣椒生产及土壤镁素转化的影响
    8.1 引言
    8.2 材料与方法
        8.2.1 试验地
        8.2.2 试验设计
        8.2.3 样品的采集和分析
        8.2.4 相关计算
        8.2.5 数据分析
    8.3 结果
        8.3.1 施镁方式对辣椒产量、产量构成、生物量和收获指数的影响
        8.3.2 施镁方式对辣椒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8.3.3 施镁方式对辣椒植株镁浓度和累积量的影响
        8.3.4 施镁方式对辣椒营养品质的影响
        8.3.5 施镁方式对辣椒收获期土壤镁形态转变的影响
    8.4 讨论
        8.4.1 辣椒产量和生物量
        8.4.2 辣椒植株各器官镁的分配
        8.4.3 辣椒营养品质及综合效应
        8.4.4 镁肥管理启示
    8.5 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发表、获奖情况及参与学术活动情况

四、平衡饮食——人体健康的要素(论文参考文献)

  • [1]健肺复元导引法在疫情背景下心身调控作用的研究[D]. 赵张旸.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心流理论的女性家庭智能健身产品设计研究[D]. 廖诗奇. 江南大学, 2021(01)
  • [3]文山壮族文化康养要素的识别与旅游利用研究[D]. 卢秋欢.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4]滇中地区康养旅游资源的地域特征及其开发利用途径研究[D]. 吴广凤.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5]基于HID理念的健身群体轻食电器产品系统设计研究[D]. 王思琦. 江南大学, 2021(01)
  • [6]佛教经藏医学中的病因观探要[D]. 何广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7]《黄帝内经》养神理论与应用研究[D]. 张延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8]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患者心率变异性及中医证型的临床研究[D]. 李瑞菡.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9]我国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理论研究[D]. 孙永生. 首都体育学院, 2021(02)
  • [10]西南黄壤辣椒-白菜轮作系统的镁营养调控与品质效应[D]. 卢明. 西南大学, 2021

标签:;  ;  ;  ;  ;  

均衡饮食 - 人类健康的要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