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1997—2000年新生儿破伤风发病情况分析

海口市1997—2000年新生儿破伤风发病情况分析

一、海口市1997~2000年新生儿破伤风发病情况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郑文洁[1](2019)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馆藏广东省中医献方普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6年我国首部中医药法强调“支持对民间中医药技术方法的整理、研究和利用。国家鼓励组织和个人捐献有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价值的中医药文献、秘方、验方、诊疗方法和技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医药献方具有民间中医药技术方法的特色,开展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整理挖掘运用名老中医的经验,也是贯彻中医药法的举措。笔者通过走访本校图书馆,利用校图书馆检索系统和读秀系统检索,对馆藏献方专着及中医期刊内广东省献方进行收集整理研究。目的:重整医学家底,填补当代医学史里献方运动广东板块的空缺,完善岭南医学史。同时对医学宝库进行挖掘,为现今临床运用提供借鉴与参考。献方运动中不少名老中医首次将秘方验方公开,对名老中医的经验传承的追本溯源也有一定帮助。方法:综合利用文献普查法、数据库检索法、历史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对九本广东省中医药献方与八种中医药杂志所载广东省献方进行综合研究,形成以下成果。成果:1.发现了九本献方专着:《广东省医药卫生技术革命经验交流展览会·中医药验方汇编上编》《广东省医药卫生技术革命经验交流展览会·中医药验方汇编下编》《广东省中医验方选集》《广东省各县市中医验方交流汇编第一集》《广州市中医验方选第一集》《中医验方汇集(五九年第一辑)》《中医验方汇编第一集》《广州市荔湾区中医工作展览会资料汇编·常用草药验方集解》《广州中医学院教职工献方特辑》和八种中医期刊所载广东省献方。2.整理了九本献方专着献方3254首,八种中医期刊中广东省献方7首。3.辑录体例6万余字(61957)。4.绘制献方统计图61幅,统计表70张。5.完成了九本献方专着的分类统计,其中内科分为11大类,包含疾病113种。内科献方总数1510方,所包含传染病514方,消化系统疾病348方,泌尿系统疾病200方,呼吸系统疾病143方,肢体经络病72方,其他内科疾病68方,神经系统疾病64方,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38方,血液系统疾病24方,循环系统疾病22方,泌尿男性疾病17方。外科分为7大类,包含疾病34种。外科献方总数453方,所包含外科感染212方,其他外科疾病151方,腹外疝31方,肛门直肠疾病27方,肿瘤21方,泌尿男性疾病9方,骨关节结核2方。妇产科分为7大类,包含疾病29种。妇产科献方总数317方,月经病96方,产后病77方,妇科杂病76方,妊娠病31方,带下病18方,前阴病10方,乳汁喂养类9方。儿科分为16大类,包含疾病39种。儿科献方总数292方,所包含消化系统疾病88方,传染病62方,神经系统疾病44方,皮肤病26方,发热24方,咽喉口腔病方12方,新生儿病9方,呼吸系统疾病6方,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4方,泌尿系统疾病4方,其他儿科疾病3方,腹外疝3方,耳疾2方,眼疾2方,鼻病1方。骨伤科分为6大类,包含疾病8种。骨伤科献方总数189方,所包含跌打伤96方,骨折38方,枪弹伤23方,外伤20方,刀伤10方,内伤2方。皮肤科分为8大类,包含疾病21种。皮肤科献方总数134方,所包含细菌性皮肤病40方,真菌性皮肤病36方,皮炎31方,其他皮肤病8方,荨麻疹类皮肤病7方,动物性皮肤病5方,病毒性皮肤病4方,性病3方。五官科分为4大类,包含疾病25种。五官科献方总数359方,所包含咽喉口腔病182方,眼疾95方,鼻病47方,耳疾35方。6.发现献方十则以上23人,共献方526方,占比16.16%。献方最多前十位者为关济民106、何中和34、赵思竞33、邬碧泉32、赵裕才30、邓鹤芝27、李庭芬25、覃振安20、赵芳伯20、陶葆荪18。十人献方达345方,占比10.6%。7.总结出献方人两大特点:(1)不乏着名医家、生草药家以单人献方为主(2)单位献方(不记名,以单位名义献方)其次,联合献方(多人献方或多单位献方联合)最少。8.发现广州中医学院教职工献方质量较高。9.中医献方运动产生的背景与领导人的号召,建国初期卫生条件差,医药资源不足有关。10.统计发现传染病献方占比15.8%,是所有病种中数量最多的。而其中痢疾、肺结核、麻疹最多。痢疾献方129则,占所有献方的3.96%。结论:献方以传染病方最多,原因有三:首先建国初期卫生条件差,医药资源分布不均;其次岭南地区向来因独特的气候环境温病疫症横生。献方人以临床名家为多,其中有41位广东省名老中医献方共计355则,关济民献方最多,达106方,涉及24个病种。广东省献方具有疗效好,善用岭南草药等特点。

田孟[2](2018)在《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制度变迁与现实困境 ——以富县为个案》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政府主导下的农村新医改主要表现为大量的公共财政投入和密集的制度建设,然而这些举措却并未实现预期目标,出现了明显的政策偏差,并且最终造成了一种政府、患者(社会)和医院(医生)都不满意的意外结果。这种政策的意外结果构成了笔者的问题意识来源。全面考察农村新医改各项政策的具体实践过程,进而分析和解释其中的政策偏差现象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构成了本文的主要目标。本文主要基于富县这个中西部普通农业县的田野调查,采用将纵向的历史变迁梳理和横向的制度实践分析两个维度相结合的研究路径,探讨了在政府主导下的农村新医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试图提出相应的破解之策。由于农村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深度“嵌入”于国家自上而下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农村自下而上的经济社会变迁的背景之中,因此,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过程便不仅可以看作是一个考察“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经济学或卫生经济学问题,而且也可以看作是一个透视“国家与社会关系”(或国家与农民关系)的社会学问题。由于当前农村新医改所面临的问题已远远超出“政府-市场”框架的解释能力和认识范围,通过引入“国家-社会”框架,将能有助于深化认识,并对接下来的农村新医改具体实践提供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指导和建议。社会学意义上的“国家-社会”分析框架主要关注的是在以国家力量为主要依托的、包括了现代市场和现代政府等在内的现代性因素进入尚具有传统性特征的乡村社会的过程中,那些包括了既有社会结构和文化、规范等要素在内的传统社会因素的反应、作用及其应对方式。其中,特别强调传统社会性因素和机制在这一现代化过程中的所具有的作用和价值等。具体就农村新医改这一研究主题而言,政府主导的卫生体制必须要在政府、市场和农民(社会)之间达成某种均衡,尤其是要注意调动农民及村社自身的主体性和积极性。笔者认为,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和基于村社的农民合作共同构成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的主要机制。在“国家-社会”框架下,本文主要从纵向的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历程和横向的农村新医改的制度实践两个维度具体展开:首先是考察了新医改前的两个阶段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的历程和模式,其次是分别考察了政府主导下的农村新医改阶段最主要的三项制度的实践过程及其面临的困境。首先是对于第一阶段即改革开放以前的考察。国民政府在建设现代卫生事业的过程中,不仅未能较好地体现政府主导作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也没有以农民为本位,积极发动农民,促成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和主体性,这是国民政府时期现代卫生事业不彰的根本原因;而集体时代的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主要是采取了将行政主导的体制和农民及村社本位的机制相结合的办法,最终快速、有效地推动了现代医疗卫生事业深入到农村社会之中,并取得了巨大成绩。其次是对于第二阶段即改革开放以后至新世纪以前的旧医改的考察。通过引入市场机制,从整体上看,卫生事业活力确实有所增强,卫生机构和卫生人员有所增加,卫生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也都有了明显的提高;然而,由于市场失灵的出现和普遍存在,不同区域之间,以及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组织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越来越明显,从而严重影响了农村卫生事业的协调发展,“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日益突出并成为民众的不可承受之重。最后是对于第三阶段即新世纪以来政府主导下的农村新医改的考察。政府主导下的农村新医改中的三项主要制度都没有能够很好地实现预期目标,也即出现了政策偏差的现象。其中的关键原因就是在贯彻落实政府主导的原则的同时,没有能够考虑到农村的客观实际并调动农民的内在积极性。不过,笔者并非笼统地进行阐述和演绎,而是对新医改中的三项制度分别进行探讨:第一,在政府主导下的农村卫生人才问题上,笔者认为,现行城乡同一的执业医师制度脱离了农村的客观实际,是导致农村卫生人才事业陷入短缺困境的关键原因。第二,在政府主导下的农民医疗费用负担问题上,笔者发现,新农合筹资量的剧增并没有减轻农民的疾病负担,而是让农民的疾病负担持续性地保持在了一个并不能够保障其避免陷入贫困之中的支出水平之上。新农合制度以大病统筹作为基本的制度定位和将新农合视为社会医疗保险的倾向,不仅违背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而且也不符合疾病治疗的基本规律。第三,在政府主导下的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问题上,笔者发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各项服务主要采取了项目制的方式进行供给,从而非常明显地强化了政府内部“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导致农民参与决策的空间和主体性严重不足。对于当前政府主导下的农村新医改所遭遇到的困境,必须超越“政府-市场”视角,引入强调社会机制的“国家-社会”分析框架。在后者看来,现代社会的建立过程本质上是现代性因素在整个社会弥散和建立的过程。然而,在此过程中,市场机制和行政机制都并不能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新的社会秩序。这是因为,市场机制和行政机制都缺乏自律性,故而它们都有可能发生对于社会领域的过度扩展和僭越,也即进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领域,从而造成社会秩序的进一步混乱。因此,在一个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人们面对的可能不只是市场失灵的问题,也不单是政府失灵的问题,而往往是市场和政府同时出现失灵的问题。对此,“国家-社会”范式强调要超越市场与政府,站在社会的角度来反思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从而为社会秩序的最终达成提供创造性的思路。由此观之,农村新医改的各种制度之所以会在实践过程中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境和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没有能够体现农民的本位原则,农民的参与性和主体性严重不足,农村社会的差异性在决策中没有得到基本的重视和充分的体现,农民的需求偏好得不到有效地地表达和回应。笔者提出,在通过适度下放决策权力的方式以完善政府主导的基本原则的同时,还应着力强调农民及村社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农村医疗卫生政策要以农民为本位,通过将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形成与自上而下的国家各项医疗卫生政策及资源相对接的平台和能力。总之,一方面要继续坚持政府主导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要特别强调以农民为本位的基本方略,即以农村的客观状况和实际需要作为卫生制度改革的基准,并特别注意在村社共同体的基础之上调动农民的内在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农民参与模式”作为接下来农村新医改实践的主要方向,这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医疗卫生事业”总体目标中的“中国特色”之所在。

龙璐[3](2013)在《海南省疟疾疫情时空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通过对1990年-2010年海南省疟疾疫情时空分析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为该省及类似地区疟疾防控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尝试时间空间分析技术与统计分析方法在疟疾研究领域的综合应用,为类似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研究方法收集整理1990-2010年海南省疟疾疫情监测数据,将全国1:100万电子地图加工处理为1:100万海南省市县边界图。提取海南省各县市的气温、降水量、湿度等气象与环境数据,人口、GDP、卫生、人民生活指标等数据,建立海南省市县综合信息数据库。应用时空扫描统计量、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主成分分析以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所采用的软件包括Excel2003、SatScan9.0、SPSS13.0、Mapinfo7.0等统计软件。研究结果1.1990年-2010年海南省疟疾呈整体下降的趋势,总体来说,海南省疟疾发病最高峰为7、8月份,2月份为全年发病最低峰。海南省西南部地区是疟疾疾病的高发区。人群分布,30-50岁男性为高发人群,农民、工人及民工占总报告人数的85.11%。2.运用时空重排扫描统计量对2005-2010年疟疾发病数据进行分析发现,2005-2010年海南省可能存在7个疟疾聚集区域(P<0.05)。对2010年疟疾发病数据进行时空扫描发现有3个聚集区域(P<0.05)。运用2005年1月-2009年12月建立的ARIMA模型对海南省2010年1月份的疾病发病率进行预测,预测值为0.15/10万,95%的可信区间为[-1.04,1.33],实际检测发病率为0.17/10万,疟疾月发病率实际值落入了预测值的95%可信区间内,预测相对误差为11.8%。将2010年1月份疟疾实际发病率纳入时间序列模型,重新拟合,并对2010年2-12月份疟疾发病率进行预测,实际疟疾发病率比理论疟疾发病率平均下降了85.75%。3.将15个温度指标和13个降水量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其主成分,并以2010年市县疟疾发病率为因变量,男性人口、农业人口、少数名族人口、GDP、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人均GDP、卫生机构总数、执业医师人数、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城市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温度主成分、降雨量主成分、湿度等为解释变量构建结局变量为连续型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其中,疟疾发病的危险因素的包括“城市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降水量主成分2”、“湿度”这三个因素,疟疾发病的保护因素包括“男性人口”、“农业人口”、“人均GDP”、“医疗机构个数”、“执业医师个数”、“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这6个因素。研究结论本课题重点探讨了1990-2010年海南省疟疾流行病学特征和时空聚集性,还重点研究了海南省不同市县疟疾疫情存在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海南,疟疾的流行有一定的周期性、地域性,并在某些特定人群中有较高的发病率。时间序列模型可以很好的拟合疟疾发病率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趋势。在防治措施、人口免疫状态及人口流动没有发生大幅度变化的时候可以用来预测疟疾的发病率变化。海南省2010年起开始实施的消除疟疾计划作用明显,时间序列模型从侧面也证明了这一点。另外,降水量和湿度将影响海南省疟疾在各市县的发病,而经济、卫生和人民生活水平也是影响疟疾发病的重要因素。这一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当地进一步在多方面对疟疾疫情进行防控。创新点本课题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将多个领域的信息与知识进行了整合。将疟疾疫情数据进行时间、空间上的整合,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不仅仅研究了有网络直报系统以来的数据,而且还研究了从1990年来的疟疾发病数据。在空间上,打破了县市的界限,对海南省全省疫情进行空间扫描,为疟疾疾病的预警提供新思路。将人口学、经济学及卫生学知识相融合,使得疟疾疫情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更加的立体,更加的贴合实际。将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在国内外的疟疾研究领域较为罕见。

胡术贤,朱旭豪,华卫平,黄嘉迎[4](2009)在《清远市1999~2007年新生儿破伤风流行病学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清远市新生儿破伤风(新破)发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和防制措施。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清远市1999~2007年新破专报系统的监测资料和个案调查材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清远市1999~2007年共报告新破267例,年平均发病率0.80‰;死亡63例,年平均死亡率0.19‰;年平均病死率23.60%,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病例主要集中在农村和边远山区。男、女婴总发病率分别为1.08‰、0.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34,P<0.05),男女性别比为2.84:1。在家中分娩的病例占94.70%;由未经培训的人员接生占93.63%;病例母亲94.01%未接种过破伤风类毒素,82.77%未接受过产前检查或不详;属计划外生育的病例占36.70%。结论产妇卫生知识缺乏和不安全接生是清远市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的主要影响因素。普及住院分娩、新法接生,加强流动人口中育龄妇女的妇幼保健工作,育龄妇女接种破伤风类毒素是预防和消除新破的主要措施。

陈刚[5](2006)在《改善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服务利用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立题依据与目的19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原籍涌向大、中城市谋生,流动人口已成为活跃市场经济的生力军,流动人口的人数逐年增多。流动人口规模扩大的同时,流动人口的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人口流动逐渐由分散的、单身外出式的流动向家庭型、举家迁移的形式流动,流动人口中妇女、儿童的比例越来越高。流动人口中妇女儿童数量的增加给流入地带来了许多妇幼保健问题。流动人口中妇女、儿童的生存、保护和发展等问题已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务院2001年颁布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明确了“流动人口的妇女享有与户籍所在地妇女同等的卫生保健服务”、“儿童保健覆盖率在城市达到90%以上,在农村达到60%以上,逐步提高女童及流动儿童的保健覆盖率”的目标。但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服务同户籍地人口之间的差距有多大?上述目标能否实现?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来实现?国务院政策制订与实施部门对此十分关注,2003年8月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与卫生部共同委托开展本研究。通过对我国典型城市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服务利用的系统研究,了解户籍人口妇幼卫生保健水平与政策保障,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服务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妇幼卫生保健服务的差距;寻求改善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服务利用,实现“两纲要”目标的对策。二、材料与方法根据研究目的在北京、杭州、广州和上海等4城市进行典型调查,对4城市中符合要求的3532户流动人口家庭实施入户调查,并对其中的133名流动人口妇女进行个人访谈;并对涉及流动人口管理部门的43名管理专家和提供流动人口卫生保健服务与管理的62名专家进行了焦点组访谈和意向调查。通过妇幼卫生保健服务现状问卷调查、入户调查、意向调查、焦点组访谈、流动人口访谈、文献评阅、二级资料提取等资料收集方法,收集调查城市妇幼卫生保健服务提供情况、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服务利用现状、户籍人口妇幼卫生保健服务管理现状、流动人口管理政策、流动人口对妇幼卫生保健服务意向、妇幼卫生保健服务提供者与管理者对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服务的意向、流动人口管理部门对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服务的意向等资料。运用目标差距模型、多因素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等定量、定性分析方法对资料进行系统深入分析。调查数据采用EpiData 2.0和Execel 2000软件建立数据库,数据分析采用SPSS11.5、Excel等软件。三、主要研究结果(一)四城市妇幼卫生保健工作概况1、妇幼卫生保健基本指标(1)婴儿死亡率与孕产妇死亡率2002年北京、广州、杭州、上海婴儿死亡率分别为5.91‰、6.5‰、8.05‰、5.01‰,孕产妇死亡率则依次分别为18.4/10万、18.5/10万、11.46/10万、9.99/10万。4城市户籍人口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等主要健康指标已经接近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地区水平。(2)婚前检查率2002年北京、广州、杭州、上海分别为99.29%、97.72%、98.38%为98.69%。(3)孕产妇系统管理率2002年孕产妇系统管理率杭州、北京、广州和上海依次90.09%、89.39%、83.66%和75.72%。(4)住院分娩率2002年广州、上海、杭州和北京户籍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依次为97.83%、98.90%、99.36%和99.90%。(5)妇女病的普查率广州、北京、上海和杭州分别为53.80%、70.61%、76.13%和78.44%。(6)儿童系统管理率7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除广州为94.70%外,其他三市均超过95%;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广州和上海分别为86.58%和88.59%,杭州和北京则分别为93.70%和97.84%。(7)儿童免疫接种计划免疫“四苗”全程接种率均很高,2002年广州、上海、北京和杭州依次为98.40%(含“乙肝”疫苗)、99.00%、99.40%和99.56%。2、4城市2002年妇幼卫生主要指标与“两纲”目标的比较4城市2002年末的数据显示:4城市婚前医学检查率、孕产妇死亡率、儿童死亡率、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率、计划免疫全程接种率等均已经达到“两纲要”2005年的目标。新生儿出生缺陷率,2002年时广州和北京已经达标,杭州和上海离目标只有1‰不到的差距。孕产妇系统管理率,杭州已经达标,北京距离目标差5.61%,上海和广州差距超过10%。(二)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状况1、流动人口家庭基本状况(1)文化程度75.90%的流动妇女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下,配偶中68.03%的人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2)就业情况44.48%流动妇女有工作,其中21.77%签署了劳动合同;配偶中96.69%有工作,其中29.17%签署了劳动合同。(3)就医费用支付流动妇女与配偶就医费用“个人自费”的比例分别为95.78%和88.50%。(4)家庭收入家庭月均收入不足500元的占6.80%,500-1499元的占45.17%,1500-2499元的占27.75%,2500-3499元的占10.25%,3500元以上的占10.03%。2、妇女卫生保健状况(1)76.13%的流动妇女接受过婚前检查。(2)51.13%的孕产妇建立了“孕产妇保健手册”;93.29%的人接受过1次以上的产前检查,达到8次以上的为33.43%,达到5次以上的为57.06%;没接受产前检查者中52.74%的人认为“没有必要”,40.51%的人认为是“经济原因”。(3)住院分娩比例为82.44%;在家分娩者中48.57%归因为“经济原因”35.95%归因为“没有必要”。(4)31.05%的产妇接受了产后访视。(5)21.64%的妇女参加了妇女病普查。3、儿童卫生保健状况(1)45.27%的儿童建立了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卡/册;未建立者中71.59%的人归因为“不知道”、归因为“没有必要”和“经济原因”的比例分别21.57%和11.71%。(2)一年半以来47.12%的儿童没有做过儿童体检,做过儿童体检者中仅44.61%的符合按卫生部儿童“4-2-1”体检要求。(3)儿童中建立儿童预防接种卡/册的比例为95.21%。(4)98.76%的儿童接受过疫苗接种,接种过乙肝、卡介苗、小儿麻痹糖丸、白百破和麻疹的比例分别为89.12%、87.84%、84.20%、79.98%和69.45%;“四苗”和“五苗”覆盖率分别为67.60%和66.11%。4、流动人口妇女、儿童两周患病、就医情况(1)流动妇女两周患病/不适、就医情况9.96%报告近两周内有“患病/不适”,患者中到医院就诊的占52.84%,自我医疗的占27.84%,没有采取任何治疗的占19.32%。(2)流动儿童中28.21%报告近两周内有“患病/不适”,患者中到医院就诊的占75.94%,自我医疗的占20.59%,没有采取任何治疗的占3.46%。(三)影响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服务利用的因素1、影响流动人口孕产分娩保健服务利用的因素(1)影响流动孕产妇孕产期保健手册/卡建立的因素为孕产妇文化程度、配偶文化程度与家庭收入。孕产妇文化程度越高、配偶文化程度越高、家庭收入越高,孕产妇孕产期保健手册/卡的建卡概率越大。(2)影响流动孕产妇产前检查的因素为为孕产妇文化程度、配偶文化程度与家庭收入。孕产妇文化程度越高、配偶文化程度越高、家庭收入越高,孕产妇接受产前检查的概率越大。(3)影响流动孕产妇住院分娩的因素为孕产妇文化程度、配偶文化程度、孕产妇的工作状态与家庭收入。孕产妇文化程度越高、配偶文化程度越高、家庭收入越高,孕产妇住院分娩的概率越大,有工作孕产妇住院分娩的概率较没有工作孕产妇为大。(4)影响流动孕产妇产后访视的因素为孕产妇文化程度、孕产妇年龄与家庭收入。孕产妇文化程度越高、家庭收入越高、孕产妇年龄越轻,孕产妇接受产后访视的概率越大。2、影响流动儿童保健服务利用的因素(1)影响儿童预防接种手册/卡建卡的因素为父亲文化程度与家庭收入。父亲文化程度越高,儿童建立预防接种手册/卡的概率越大;家庭收入越高,儿童建立预防接种手册/卡概率越大。(2)影响儿童“四苗”接种的因素为母亲的年龄与母亲的工作状态。母亲年龄越大,儿童“四苗”接种概率越大,母亲有工作的儿童“四苗”接种概率高于母亲无工作的儿童。(3)影响流动儿童保健系统管理手册/卡建卡的因素为母亲文化程度、母亲年龄、父亲文化程度与家庭月收入。母亲文化程度越高、父亲文化程度越高、家庭收入越高,儿童保健系统管理手册/卡的建卡概率越大。(4)影响流动人口儿童体检的因素为母亲文化程度、父亲文化程度与家庭收入。母亲文化程度越高,儿童体检频次符合要求的概率越高;父亲文化程度越高,儿童体检频次符合要求的概率越大;家庭收入越高,儿童体检频次符合要求的概率越大。(四)流动人口妇女对妇幼卫生保健服务的意向1、流动人口管理政策的了解情况98.50%的访谈对象知道“暂住证”,85.71%的人知道“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知道“健康证”和“流动人口就业证明”的则分别占17.29%和12.03%。对“流动人口综合保险”、“企业职工生育保险”和“流动人口疾病管理”等流动人口健康管理政策了解的人均不到10%。2、对妇幼保健服务利用、认同情况与支付意愿对六项妇幼保健服务的必要性认同度从87.88%到99.24%不等;重要性排序前三位的依次为儿童保健、计划免疫和产前检查。妇幼保健服务支付意愿:婚前检查、产前检查、住院分娩、妇女病普查和儿保体检愿意支付的平均数费用分别为110元、527元、1430元、56元和30元;婚前检查、产前检查、住院分娩、妇女病普查和儿保体检愿意支付费用的中位数为:85元、500元、1000元、30元和20元。3、流动人口妇女不去医院分娩的主要原因93.23%的人认为是“经济原因”;36.84%的人认为是“观念问题”,24.06%的人认为是“违反计划生育政策”,9.02%的人认为是“去医院麻烦”。4、儿童保健/计划免疫服务利用程度低的原因68.42%的人认为是“观念问题”,45.11%的人认为是“经济原因”,43.61%的人认为“不知道/不了解”,16.54%的人认为是“没有时间”。(五)流动人口管理者对妇幼卫生保健服务的意向意向调查结果显示,专家一致认为非常有必要加强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工作,但该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相关部门共同参与。为达成流动人口管理目标,建议:1、建立健全流动人口管理体制,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下,发挥公安、卫生、工商、劳动、计划生育、民政、房管、教育等部门的各自优势,职能互补,密切配合,综合治理,共同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2、完善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为避免流动人口信息的重复或遗漏,应建立以公安为主体的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准确收集并掌握流动人口的真实数据。3、加强流动人口卫生保健工作,把流动人口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在配置卫生资源时将流动人口作为重要参数。4、加强流动人口健康教育,根据流动人口特点针对性地向流动人口提供计划免疫、儿童保健、妇女卫生保健、传染病防治等知识,提高流动人口卫生保健意识。(六)卫生保健服务提供者与管理者对妇幼卫生保健服务的意向意向调查结果显示,专家一致认为非常有必要加强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工作,但该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同时也要认识到该问题的解决是需要政府和社会组织拥有充分真实的信息和与之匹配的智慧。1、构建流动人口综合管理机制,完善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涉及流动人口管理的部门都能认识到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但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互补优势如何实现?需要围绕人口流动与区域发展战略,来构建一个具有战略性和发展性的流动人口综合管理机制,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完善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对流动人口的底数、状况要摸清,否则管理只能处于盲目和被动状态。2、改革公共卫生经费的投入方式。流动人口也为居住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为什么不能将流动人口也作为资源配置的一个参数?如何进行配置?这可能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公共政策课题。3、提高流动人口妇幼保健服务的可及性。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差是我国目前卫生改革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断高涨的医疗费用已成为抑制卫生服务需求的主要障碍。降低流动人口妇女儿童利用妇幼保健服务的经济门槛,是提高可及性的有效途径之一,可以根据流动人口的支付能力和保健服务需求为流动人口设计基本的妇幼保健服务包,使流动人口享受经济上可接受的、质量有保证的妇幼卫生保健服务。四、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一)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流动妇女主要卫生保健利用指标均低于居住地户籍妇女流动人口婚前检查率、孕产妇保健手册建册/卡率、产前检查、住院分娩率、产后访视率和妇女病普查率同户籍人口相比有较大差距,指标相差有20-70个百分点不等。2、流动儿童卫生保健服务利用低,特别是系统免疫率偏低,成为一个潜在的公共卫生问题虽然98.76%流动儿童接受了疫苗接种,但流动儿童“四苗”和“五苗”覆盖率分别为67.60%和66.11%,“四苗”覆盖率同4城市户籍儿童比较相差近33个百分点。由于流动儿童免疫接种覆盖率低,会导致易感人群和传染源的增加,已经成为流入地一个潜在的公共卫生问题。3、非户籍孕产妇死亡已经成为影响当地妇幼卫生指标的重要因素非户籍孕产妇死亡人数超过户籍孕产妇死亡数,且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以直接产科原因为主,这些死亡大多是“可以避免的”或“创造条件可以避免的”。(二)问题及障碍影响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服务利用的问题和障碍主要有:1、国家政策缺位(1)对流动人口的概念缺乏全国统一的界定,导致各区域的管理对象不一致。(2)缺乏权威的流动人口基数资料,底数不清,失去了管理的支撑点。(3)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是导致流动人口管理困难的根源之一。2、区域政策失调(1)政策重叠的问题导致了区域政策效力弱化。(2)管理流程缺乏系统的整合。3、卫生服务管理和提供方乏力4、流动人口需求层次的制约5、流动人口生育观念的滞后6、对非法接生的打击力度不够(三)政策思路与建议流动人口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该问题的解决需要宏观、区域和微观的相互匹配,需要从社会而不仅仅是卫生系统的角度,需要从国家或一个区域而不是从一个服务机构或管理部门的角度对流动人口卫生保健服务管理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针对影响流动人口妇幼保健服务需求与利用的主要障碍,形成的政策思路及建议:1、中央政府应尽快制订《流动人口管理法》,将对流动人口的管理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2、建立以公安为核心的全国统一的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3、改革现行的《暂住证》管理制度4、政府应当增加对流动人口卫生保健服务的投入5、提高流动人口妇女住院分娩率6、降低流动人口接受妇幼保健服务的经济门槛7、加强对流动人口计划外生育的管理8、明确社区在流动人口管理中的基础性地位9、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健康教育,转变其传统的生育观和健康观10、加大执法力度,禁止非法接生11、积极营造关心尊重流动人口的社会环境

文江,麦冬兰[6](2005)在《海南省“两纲”儿童保健指标监测分析》文中提出为了掌握海南省儿童健康的发展趋势,为实现九十年代“两纲”提出的儿童保健目标提供科学依据,自1991年我省19个市县57个监测点开展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工作,对我省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显示,2000年我省婴儿死亡率为32.65‰,比1991年基础调查下降了27.18%,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37.11‰,比1991年基础调查下降了31.78%,达到了“两纲”的要求。但是我省不同地区婴儿死亡率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还存在着明显差异,3类地区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还很高,未达到两纲的要求,提示今后妇幼卫生工作重点要放在农村3类地区。

孙统达[7](2004)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起的反思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本课题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招标项目(2003年度),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社会发展影响,探讨建设适合国情省情的公共卫生体系与发展策略。本研究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态势和SARS的教训与反思 在与传染病的斗争历史中,人类略占上风才不过50年,全球传染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由十九世纪的50~60%下降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10%以下。但近年来,曾已控制的传染病发病率出现回升,一些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流行、暴发。 2002年11月16日在我国广东佛山市出现“首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患者后,由于认识不足,措施不力,一度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截止2003年8月7日,SARS波及32个国家(地区),累计报告病例8422例,死亡916例,病死率为11%。我国内地截止2003年8月16日,共波及24个省(市)、266个县(市),累计报告临床诊断病例5327例,死亡349例,总报告发病率为0.395/10万,总报告死亡率为0.026/10万,病死率为6.55%。 通过全球密切的国际合作、畅通的疫情信息系统、有效的公共卫生预警机制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等措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了全球SARS的蔓延流行,所应吸取的主要经验教训是:①预警机制的重要性;②政府的危机决策能力即做出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可能是决定性的;③公共信息的民众知情权和政府的诚信度包括疫情信息公开、透明和全球合作的重要性;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系统与程序,分析现有医院和公共卫生系统应急反应能力明显不足是抗击SARS前期的一个重大问题;⑤卫生的法律地位,《卫生法》等相关法律的修订。 SARS的爆发流行,是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存在“漏洞”的必然结果。主要问题有:①公共卫生投入不足,投资结构不合理,公共卫生工作“弱化”和“边缘化”,暴露出现行财政体制上的结构性缺陷;②卫生保健在城乡之间、东西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部之间和社会阶层分布上呈现严重不公平;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不建全;④卫生管理体制上条块分割的严重弊端;⑤公共卫生信息监测系统不全,信息报告与披露机制不健全:⑥生物医学科研体制上各自为政的严重弊端;⑦公共卫生法制观念淡薄;⑧政府卫生职能上存在严重的错位、越位和缺位;⑨新名称下的旧有公共卫生工作模式。所有这些体制与机制上的落后,最终验证了在SARS打击下中国公共卫生的脆弱。 SARS之前我国没有组建过现代意义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机处理机构,现行危机管理机制存在较多弊端:①从制度看,没有建立常设性的危机管理部门,也没有制定权责明晰的危机反应机制;②从法制看,缺乏全局性的紧急状态基本法律制度,没有确立统一的依法应对突发性危机事件的法治原则;③从预防看,缺少危机预警与监控机制,快速反应机制不全;④从预备看,政府官员和民众危机意识不强,整体上社会危机应对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较差。 SARS危机引发了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暴露出我国社会组织及其运行机制上存在的种种弊端,值得我们从政府的公共管理责任、公共信息报告与披露机制、危机反应机制及卫生管理体制等各个层面进行深刻的反思。 二、公共管理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 2003年初,突如其来的SARS唤醒了全民对公共卫生重新认识,引起政府对管理职能的全新定位,从这一点看,SARS对我国改革开放还是有积极影响和正面效应。SARS是一场灾难,也是一次机遇,它凸现出我国政府在公共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示了我们应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理念,加快公共管理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构建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 1.借鉴“新公共管理”模式,以卫生改革为突破口,紧紧抓住政府职能转变这个关键,实现由传统的行政管理型政府向现代的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①实现从优先于经济单一目标向优先于社会整体目标的转变:树立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关注“健康GDP”(人自身的健康和全面发展)。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更加注重于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教育等社会公益性事业。②实现从投资型财政体制向公共型财政体制的转变:与时俱进科学地界定政府职能,改革现行公共支出管理制度,确立政府在配置公共产品 2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及服务上的主渠道地位。引入竞争机制,积极培育发展非政府组织,实行公共服务市场化与社会化,建立一个有效与有限政府。③实现从封闭型的行政体制向公开、透明的行政体制转变:要牢固树立公开透明的执政理念,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依法保障公共信息及时准确全面地公开,保障公民依法享有知情权。注重制度建设,设置监督机制,完善公共信息报告与披露机制,建设“阳光”政府。④实现从行政控制型体制向依法行政型体制的转变:要积极实施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在法治理念上,实现从法律仅仅治民、治事向法律首先治官、治权的转变;?

符振旺,孙莲英,王春雷,史金端[8](2003)在《海南省1997~2001年新生儿破伤风病例监测结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为了解海南省新生儿破伤风 (NT)监测系统的运行情况及NT高发地区分布 ,以便调整下一步工作策略。方法 与急性驰缓性麻痹 (AFP)病例监测系统同时运行开展NT监测 ,使用全国统一方法、标准进行病例个案调查和确诊 ,数据录入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97~ 2 0 0 1年全省各年监测报告发病率均远大于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或妇幼系统报告发病率 ,病例个案调查率逐步提高 ;已有 6个消除NT项目市县实现了发病率降至 1‰以下的目标 ,发病集中在陵水、昌江、东方等几个少数民族市县 :5 67例病例 ,在家分娩占 96.5 % ,母亲无破伤风类毒素 (TT)免疫史者占 81.7%。结论 将NT监测纳入AFP专报系统同时运行是有效的 ,监测系统敏感性逐步提高 ,项目工作开展降低了NT发病率 ,部分市县实现了消除NT目标。影响NT发病的主要因素仍是不洁出生和育龄妇女没有TT接种史

黄敏[9](2002)在《海口市19972000年新生儿破伤风发病情况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解海口市19972000年新生儿破伤风(NT)的发病情况,利用该市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对4年来3个区的 NT病例进行分析。19972000年共有19例 NT发生,年发病率在 0.36‰至0.75‰(活产儿)之间波动,其中死亡 2例,病死率10.5%。秀英区是海口市经济较为滞后的地区,也是NT的高发地区,例如1998、1999、2000年发病率分别为1.79‰、2.64‰、1.11‰),均超过国家小于1‰的规定。19例NT中,流动人口17例(占89.4%),常住人口2例(占10.6%)。无证私人诊所接生16例(占84.2%),家中不洁接生3例(占15.8%)。19例NT中均无一例母亲接种过破伤风类毒素及知道NT为何病。结果提示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是本病的高发区,流动人口儿童是本病发生的主要人群,无证私人诊所接生是滋生本病的温床。因此,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尤其对育龄妇女进行破伤风类毒素接种是控制NT发生的有效手段。

孙莲英,王春雷,曾昭长,史金端,邓海英,符振旺,董胜利,吴多琳,陈志勇[10](2002)在《海南省消除新生儿破伤风研究报告》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通过在海南省开展消除新生儿破伤风的研究,为我国制订消除新生儿破伤风策略与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回顾性和PPS调查方法调查NT死亡率、育龄妇女TT接种率、抗体水平;开展NT病例监测,对育龄妇女进行TT突击接种并与儿童常规免疫系统同时运行,开展广泛的社会动员。结果 三亚、琼中NT发病率逐年下降,2001年三亚已降到1.07‰,琼中县达到0.92‰,育龄妇女TT3针累计接种率达到95.1%、97.8%,育龄妇女TAT水平血清学监测结果与接种率调查结果一致,育龄妇女TT1针接种后可产生保护水平TAT,并且有51%的人可维持13个月左右,在符合最短间隔条件下,不同免疫间隔TAT差异没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建议 将育龄妇女TT接种与计划生育工作密切挂钩,在育龄妇女领取计划生育指标时,必须出示TT接种证,使育龄妇女TT接种工作可持续发展。

二、海口市1997~2000年新生儿破伤风发病情况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口市1997~2000年新生儿破伤风发病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广州中医药大学馆藏广东省中医献方普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当代献方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1.1 研究现状
        1.1.1 岭南地区单方、验方研究
        1.1.2 献方运动及献方研究
        1.1.3 民族医学的验方、单方、秘方研究
        1.1.4 名医经验方收集整理
        1.1.5 验方、单方、秘方的应用价值与现阶段问题
    1.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献方收集与整理
    2.1 研究方法
    2.2 献方收集
        2.2.1 广东省中医献方专辑
        2.2.2 中医期刊所载广东省中医献方收集
    2.3 献方整理
        2.3.1 献方纳入标准
        2.3.2 献方排除标准
        2.3.3 数据校订校勘
第三章 献方体例
    3.1 《中医药验方汇编上编》编撰体例
    3.2 《中医药验方汇编下编》编撰体例
    3.3 《广东省中医验方选集》编撰体例
    3.4 《广东省各县市中医验方交流汇编第一集》编撰体例
    3.5 《广州市中医验方选第一集》编撰体例
    3.6 《中医验方汇集(五九年第一辑)》编撰体例
    3.7 《中医验方汇编(第一集)》编撰体例
    3.8 《常用草药验方集解》编撰体例
    3.9 《广州中医学院教职工献方特辑》编撰体例
第四章 献方统计
    4.1 九种献方专辑统计
        4.1.1 《上编》统计
        4.1.2 《下编》统计
        4.1.3 《广东省献方集》统计
        4.1.4 《各县市献方集》统计
        4.1.5 《广州市献方集》统计
        4.1.6 《兴宁县献方集》统计
        4.1.7 《高要县献方集》统计
        4.1.8 《荔湾区献方集》统计
        4.1.9 《广州中医学院教职工献方特辑》统计
    4.2 九种献方分类统计
        4.2.1 内科
        4.2.2 外科
        4.2.3 妇产科
        4.2.4 儿科
        4.2.5 骨伤科
        4.2.6 皮肤科
        4.2.7 五官科
    4.3 九本着述献方人统计
        4.3.1 献方人特点
        4.3.2 献方人介绍(献方数最多前十位)
        关济民
        何中和
        赵思兢
        邬碧泉
        赵裕才
        邓鹤芝
        李庭芬
        赵芳伯
        覃振安
        陶葆荪
第五章 中医献方专题讨论
    5.1 献方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
        5.1.1 献方运动的产生
        5.1.2 广东省献方运动启动与发展
        5.1.3 广东省献方在全国献方运动中的地位
        5.1.4 为什么要献方
        5.1.5 存在问题
    5.2 传染病献方数量居首
    5.3 广州中医学院教职工献方质量较高
        5.3.1 名医所献,疗效当佳
        5.3.2 经验传承,实属宝贵
        5.3.3 用方心得,佐证佳效
        5.3.4 疫病献方,应时之需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2)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制度变迁与现实困境 ——以富县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政策的社会学研究
    1.3 理论资源与分析框架
    1.4 研究方法和田野工作
    1.5 章节安排及主要内容
2 改革开放前的富县现代卫生事业:从1949年到1984年
    2.1 现代卫生事业在民国时期从无到有
    2.2 现代卫生的全面建立:三级卫生网
    2.3 现代卫生事业全面建立的基本思路
    2.4 现代卫生事业全面建立的重要创新
    2.5 本章小结:集体时代的成就与经验
3 市场化思路下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从1985年到2000年
    3.1 分田到户以后“落单”的村医
    3.2 以“放权让利”为核心的医改
    3.3 医改后卫生事业中的政府行动
    3.4 市场主导下的资源动员及困境
    3.5 本章小结:成就、问题和经验
4 农村新医改的卫生人才困境:政府主导下的医师资格制度
    4.1 医学毕业生过剩与农村医生短缺的悖论
    4.2 卫生人才“过剩-短缺”困境的既有研究
    4.3 医师制度的变迁与农村卫生人才的困境
    4.4 本章小结
5 农村新医改的医疗费用困境:政府主导下的合作医疗制度
    5.1 新农合制度的现状及其问题
    5.2 新农合制度困境的既有研究
    5.3 新农合制度困境的制度原因
    5.4 本章小结
6 农村新医改的农民参与困境:政府主导下的基本公卫制度
    6.1 基本公共卫生制度的概况及其困境
    6.2 基本公共卫生制度困境的既有研究
    6.3 基本公共卫生制度困境的理论分析
    6.4 基本公共卫生制度困境的实践分析
    6.5 基本公共卫生制度困境的破解之道
    6.6 本章小结
7 总结:农村新医改研究的范式转换及其困境的破解之道
    7.1 从“政府-市场”到“国家-社会”:卫生政策研究范式转换
    7.2 农村“新医改”困境的破解之道:政府主导下的农民参与
    7.3 政府主导下的农民参与:一些具体的农村新医改政策建议..
    7.4 本研究的可能创新、不足、以及接下来的研究方向和打算..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3)海南省疟疾疫情时空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内容
    4 研究方法
    5 资料来源与处理
    6 研究创新与局限性
第二部分 海南省1990-2010年疟疾流行病学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2010年海南疟疾疫情时空分布特点及预测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四部分 2010年海南省市县水平疟疾疫情影响因素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1 国内外传染病监测体系
    2 传染病预测与预警
    3 传染病预测预警模型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活动目录
致谢

(4)清远市1999~2007年新生儿破伤风流行病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方法
    1.3 发病率、死亡率统计
2 结果
    2.1 流行特征
        2.1.1 流行强度
        2.1.2 临床特征及诊断依据
        2.1.3 地区分布
        2.1.4 时间分布
        2.1.5 年龄、性别分布
    2.2 流行因素分析 (表4)
        2.2.1 母亲免疫、产前情况
        2.2.2 分娩情况
        2.2.3 接生人员培训情况
        2.2.4 病例的计划生育情况
3 讨论

(5)改善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服务利用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内容
        (一) 户籍人口妇幼卫生保健水平与政策保障
        (二) 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服务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
        (三) 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妇幼卫生保健服务利用的差距分析
        (四) 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服务利用的障碍、根源与作用机制分析
        (五) 改善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服务利用的对策
    四、材料与方法
        (一) 样本选取方法
        (二) 资料收集方法
        (三) 调查问卷与调查内容
        (四) 资料的质量保证
        (五) 主要分析方法与统计工具
    五、技术路线
第一章 四城市妇幼卫生保健工作概况
    一、资料来源与方法
        (一) 问卷调查
        (二) 二级资料提取
        (三) 专家咨询
        (四) 意向调查
    二、结果与分析
        (一) 基本概况
        (二) 妇幼卫生保健服务现状
        (三) 妇幼卫生保健的相关政策法规与保障机制
    三、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状况
    一、资料来源与方法
        (一) 调研点与调研实施点的确定
        (二) 调查对象的确定
        (三) 调查内容
        (四) 调查实施与质量控制
        (五) 调查表回收情况
        (六) 数据处理与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 一般情况
        (二) 流动人口妇幼保健状况
        (三) 流动人口妇女、儿童两周患病、就医情况
    三、小结
第三章 影响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服务利用的因素分析
    一、资料来源与方法
        (一) 资料来源
        (二) 统计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一) 影响流动人口孕产分娩保健服务的因素分析
        (二) 影响流动儿童保健服务利用的因素分析
    三、小结
第四章 流动人口妇女意向调查分析
    一、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二、结果分析
        (一) 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二) 对目前生活状况的评价
        (三) 对自己目前健康状况的评价
        (四) 对流动人口管理政策的知晓情况
        (五) 访谈对象本人患病或不适就医情况
        (六) 访谈对象子女患病或不适就医情况
        (七) 对妇幼保健服务利用、认同情况与支付意愿分析
        (八) 流动人口孕产妇不愿去医院分娩的原因
        (九) 儿童保健或计划免疫服务利用程度低的原因
        (十) 对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意见与建议
    三、小结
第五章 流动人口管理者意向调查分析
    一、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二、结果与分析
        (一) 加强流动人口卫生保健服务管理的必要性
        (二) 涉及流动人口管理的相关部门及其管理领域
        (三) 针对流动人口管理的相关政策规定
        (四) 流动人口管理措施与实施效果
        (五) 流动人口管理政策与措施实施中的主要障碍
        (六) 目前流动人口管理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七) 政府在流动人口管理中应当承担的职责
    三、小结与建议
第六章 卫生保健提供者及管理者意向调查分析
    一、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二、结果与分析
        (一) 加强流动人口卫生保健服务管理的必要性
        (二) 针对改善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服务开展的工作
        (三) 改善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工作的实施效果及主要障碍
        (四) 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措施和建议
        (五) 流动儿童健康检查与计划免疫的比例较户籍儿童低的主要原因、措施和建议
        (六) 影响流动人口妇女儿童接受妇幼卫生保健服务的主要障碍
        (七) 政府在改善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服务工作中应承担的职责
    三、小结与建议
第七章 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
    一、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流动妇女主要卫生保健利用指标均低于居住地户籍妇女
        (二) 流动儿童卫生保健服务利用低,特别是系统免疫率偏低,成为一个潜在的公共卫生问题
        (三) 非户籍孕产妇死亡已经成为影响当地妇幼卫生指标的重要因素
        (四) 流动人口妇女儿童两周患病与就诊情况
    二、问题及障碍
        (一) 国家政策缺位
        (二) 区域政策失调
        (三) 卫生服务管理和提供方乏力
        (四) 流动人口需求层次的制约
        (五) 流动人口生育观念的滞后
        (六) 对非法接生的打击力度不够
    三、政策思路与建议
        (一) 中央政府应尽快制订《流动人口管理法》,将对流动人口的管理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二) 建立以公安为核心的全国统一的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
        (三) 改革现行的《暂住证》管理制度
        (四) 政府应当增加对流动人口卫生保健服务的投入
        (五) 提高流动人口妇女住院分娩率
        (六) 降低流动人口接受妇幼保健服务的经济门槛
        (七) 加强对流动人口计划外生育的管理
        (八) 明确社区在流动人口管理中的基础性地位
        (九) 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健康教育,转变其传统的生育观和健康观
        (十) 加大执法力度,禁止非法接生
        (十一) 积极营造关心尊重流动人口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6)海南省“两纲”儿童保健指标监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监测范围。
    1.3 监测对象。
    1.4 方法。
2 结果
    2.1 婴儿死亡率。
    2.2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2.3 不同地区婴儿死亡率下降趋势。
    2.4 不同地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趋势。
    2.5 婴儿死亡原因变化。
    2.6 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变化。
3 讨论
    3.1 死亡率。
    3.2 死亡原因。
    3.3 建议

(7)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起的反思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态势
    第一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定义
    第二节 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态势
        一、 SARS流行态势
        二、 国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态势
        三、 中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态势
    第三节 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态势
        一、 浙江省主要传染病流行态势
        二、 浙江省主要中毒事件流行态势
第二章 SARS事件的经验教训与反思
    第一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SAILS事件的经验教训
        一、 国际上SARS防制措施及其经验教训
        二、 中国SARS防制措施及其经验教训
        三、 浙江省SARS防制措施及其经验教训
    第三节 SARS危机引发的反思
        一、 SARS危机对政府公共管理责任的反思
        二、 SARS危机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反思
        三、 SARS危机对公共信息报告与披露机制的反思
        四、 SARS危机对科技管理体制的反思
        五、 SARS危机对卫生管理体制的反思
        六、 SARS危机对传染病防治策略的反思
        七、 SARS危机对国民社会责任意识的反思
第三章 公共管理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
    第一节 SARS催生政府职能转变,由行政管理向公共服务政府转型
        一、 当代西方国家政府职能转型特点分析
        二、 紧紧抓住政府职能转变这个关键,全面推进公共管理体制改革,构建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
    第二节 以SARS危机为契机,构建现代危机管理机制
        一、 国外危机管理制度特点
        二、 中国危机管理机制现状
        三、 构建现代危机管理机制对策
    第三节 加强卫生法制建设,完善卫生法律体系
        一、 制定卫生法,确保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 完善卫生法律法规,健全卫生法规体系
    第四节 建立健全全民健康保障制度,保护社会弱势群体
        一、 全球不同经济水平国家的医疗保障制度分析
        二、 中国医疗保障制度的简要回顾
        三、 中国现行医疗保障制度存在问题
        四、 浙江构建全民健康保障制度的条件与可能及其政策措施
第四章 建设与完善浙江现代公共卫生保障体系
    第一节 现代公共卫生内涵分析
        一、 公共卫生概念与特点
        二、 现代公共卫生功能
    第二节 中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机制现状
        一、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简要回顾
        二、 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建设与完善浙江现代公共卫生保障体系
        一、 公共卫生组织管理体系
        二、 公共卫生信息监测体系
        三、 公共卫生资源保障体系
        四、 医疗救治体系
        五、 公共卫生监督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综述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海南省消除新生儿破伤风研究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调查:
    1.2 育龄妇女TT免疫血清效果调查
        1.2.1 调查对象:
        1.2.2 抽样方法:
        1.2.3 调查内容:
        1.2.4
    1.3 育龄妇女TT接种
        1.3.1 突击接种:
        1.3.2 常规接种:
        1.3.3 接种率调查:
    1.4 NT病例监测
    1.5
2 结果
    2.1 NT发病率大幅度下降
    2.2 育龄妇女TT接种:
        2.2.1 育龄妇女TT 3针累计接种率逐步提高:
        2.2.2 NT发病率随TT 3针接种率的提高而下降(图2、3)。
    2.3 未接种TT的主要原因
    2.4 育龄妇女破伤风抗体(TAT)
        2.4.1 TAT及保护水平:
        2.4.2 育龄妇女年龄别TAT水平:
        2.4.3 接种不同剂次TT的TAT水平
        2.4.4 免疫接种间隔与TAT水平比较:
        2.4.5 影响育龄妇女TAT水平的多因素分析:
    2.5 NT病例监测
        2.5.1 NT病例监测系统的建立及敏感性
        2.5.2 NT病例流行病学特征
        2.5.2. 1 发病年龄、性别:
        2.5.2. 2 病例出生史:
        2.5.2. 3 病例母亲免疫史:
        2.5.2. 4 发病到报告时间:
        2.5.2. 5 病例报告单位:
    2.6 社会动员
    2.7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3 讨论

四、海口市1997~2000年新生儿破伤风发病情况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广州中医药大学馆藏广东省中医献方普查研究[D]. 郑文洁.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2]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制度变迁与现实困境 ——以富县为个案[D]. 田孟.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5)
  • [3]海南省疟疾疫情时空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D]. 龙璐. 华中科技大学, 2013(12)
  • [4]清远市1999~2007年新生儿破伤风流行病学分析[J]. 胡术贤,朱旭豪,华卫平,黄嘉迎.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9(04)
  • [5]改善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服务利用的策略研究[D]. 陈刚. 复旦大学, 2006(02)
  • [6]海南省“两纲”儿童保健指标监测分析[J]. 文江,麦冬兰. 中国妇幼保健, 2005(10)
  • [7]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起的反思及对策研究[D]. 孙统达. 浙江大学, 2004(03)
  • [8]海南省1997~2001年新生儿破伤风病例监测结果分析[J]. 符振旺,孙莲英,王春雷,史金端. 中国热带医学, 2003(03)
  • [9]海口市19972000年新生儿破伤风发病情况分析[J]. 黄敏. 中国热带医学, 2002(S1)
  • [10]海南省消除新生儿破伤风研究报告[J]. 孙莲英,王春雷,曾昭长,史金端,邓海英,符振旺,董胜利,吴多琳,陈志勇. 中国热带医学, 2002(03)

标签:;  ;  ;  ;  ;  

海口市1997—2000年新生儿破伤风发病情况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