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山林区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效益初评

小龙山林区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效益初评

一、小陇山林区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效益初步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冯建华[1](2022)在《林业生态保护与天然林保护的具体措施——以甘肃林区为例》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生态形势的变化和国家出台各项生态保护、环境政策,将林业生态保护与天然林保护工作提到了不可忽视的地位。甘肃省小陇山林业生态保护与天然林受到了省内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分析和论述了小陇山林业实验局天然林生态保护工程的森林资源增加量、林业保护的具体措施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水土保持和涵养等多个细节角度。探讨了甘肃省小陇山林业和天然林实施工程概况、当今国内林业生态质量和天然林保护现状、林业生态保护与天然林保护的问题、林业生态保护和天然林保护的具体发展措施4个大方向。

万盼[2](2018)在《经营方式对甘肃小陇山锐齿栎天然林林分质量的影响》文中认为锐齿栎天然混交林是小陇山地区主要的森林类型,分布广,面积大,对当地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经营和保护好这一宝贵自然资源意义重大。然而,人为干扰严重导致锐齿栎天然林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亟需采取科学合理的经营恢复技术。本研究以小陇山锐齿栎天然林为对象,借助“十二五”《西北华北森林可持续经营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2013年在甘肃小陇山百花林场大杆子沟锐齿栎天然林3号小班所布设的经营模式对比试验,试验设计了3种经营方式(近自然经营、结构化经营和次生林综合培育)和对照(未经营),每种经营措施设置4个20m×20m的固定样地,共16个固定样地(具有相似的立地条件),对每个样地内胸径大于5cm的林木利用全站仪(TOPCON-GTS-602AF)进行了定位,并进行每木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树种名称、胸径、冠幅、树高以及坐标信息,并挂牌标记)。本研究于2017年9月,对所有样地进行复测,调查所有保留木的胸径、树高、冠幅等因子,并增测了每个样地林分冠层特性和采集土壤样品用于分析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通过空间和非空间、静态和动态、宏观和微观、单因子和综合等方法,从林分生长及动态、林分结构、林分稳定性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4个方面分析林分质量,再基于π值法则和近自然评价测度林分质量对经营干扰的响应,进而探究不同经营方式对锐齿栎天然林林分质量的影响,为今后锐齿栎天然林实施科学的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结构化经营能有效改善林分状态。结构参数一元分布可知,结构化经营有效地调整林木水平格局,使其林木趋向合理的随机分布且在经营后4年中仍保持合理状态;结构化经营实施能够明显提高林分混交度,而其它经营方式对林分混交度的影响不明显。结构参数二元分布可知,经营措施实施的当年,各经营模式对林分中“最佳”微结构(高度混交且为优势木、高度混交且随机分布、随机分布且为优势木)林木比例无明显影响,而结构化经营的实施明显降低了林分中“劣势”微结构(非随机分布且低度混交、低度混交且为劣势木)的林木比例;但经营4年后,唯有结构化经营的林分中“最佳”微结构(高度混交且随机分布、高度混交且为优势木)的林木比例较经营前明显提高;且“劣势”微结构(非随机分布且低度混交、低度混交且为劣势木)的林木比例也明显低于经营前,同时也明显低于对照。(2)结构化经营和次生林综合培育的实施均减少了林分中小径级林木的比例,而近自然经营的实施未对林分中大、小林木比例产生明显影响。经营后4年,近自然经营和次生林综合培育的林分中小径级林木比例增多,结构化经营的林分大径级林木比例增多。同时得出,结构化经营能够促进小径级林木的胸径生长,在其它经营方式及未经营林分中未发现这种规律。结构化经营和近自然经营均促进了林分的进界木株数增加,但结构化经营方式下林木的死亡率为最低。(3)结构化经营和近自然经营均提高了林分的叶面积指数,结构化经营也降低了林分平均叶倾角。结构化经营和近自然经营均增加了林分的光合有效辐射。结构化经营措施能有效提高林分蓄积量、乔木层生物量和碳贮量的年均增长量和增长率;预测经营后10年,结构化经营的林分生产力也高于其它经营方式和对照。(4)结构化经营能有效提高林分稳定性。结构化经营和近自然经营实施后均使林分稳定性得到改善,次生林综合培育则未改善林分稳定性。经营实施4年后,结构化经营的林分状态较经营后明显提高,反映出林分稳定性增强;其它经营方式的林分状态较经营后反而降低,反映出林分稳定性减弱。(5)结构化经营方式能使林分更加接近自然。结构化经营的林分与地带性顶极群落相应的状态特征指标差异最小,其次为次生林综合培育和近自然经营,未经营林分差异最大,说明结构化经营效果较优。(6)土壤细菌和真菌独有物种(OTU)比例在结构化经营方式下最高。在门分类水平上,各经营方式及对照中土壤细菌和真菌的丰富度、多样性均无明显差异;而在属分类水平上,结构化经营方式下的土壤细菌多样性明显高于对照。结构化经营的林分土壤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丰富度明显较高,有利于林木的生长发育;而近自然经营的林分土壤子囊菌门(Ascomycota)丰富度明显较高,反映出不良的林内土壤环境。

孙传谆,甄霖,王超,胡洁,杜秉贞[3](2017)在《天然林资源保护一期工程生态成效评估——以甘肃小陇山地区为例》文中提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是在中国广泛开展的一项重要生态建设工程。本文在构建生态多元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评估工程实施的生态成效,对于其进一步决策与管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通过遥感、生态系统质量等多源数据融合,采用生态系统宏观格局、生态系统质量、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指标的现状和时空变化特征,评估小陇山地区天然林保护一期工程(2000-2010年)实施成效。结果表明:(1)工程实施后,小陇山地区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灌木林、草地等生态系统类型的面积大幅度增加,生态系统宏观状况转好,其中黄河流域生态系统宏观状况转好趋势明显好于长江流域。(2)研究区叶面积指数(LAI)和最大植被覆盖度(FC)在2000-2010年期间的多年变化斜率分别为0.022和0.510,生态系统质量上升趋势明显。其中黄河流域改善程度高于长江流域。(3)2010年研究区固碳量为700.20 t/hm2,相比工程初期的2000年增加了4.69%;工程实施之后的10年间,研究区水源涵养量呈增长趋势,土壤保持量亦呈增长趋势;就流域而言,黄河流域的生态系统服务的提升程度均更为明显。

徐映霞[4](2016)在《小陇山林区森林资源管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文中研究说明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来,小陇山林区森林资源得到休养生息,林分质量和生态功能显着提高。本文对小陇山林区森林管护工作进行了探索,分析了目前管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旨在提高天然林管护质量。

任冲[5](2016)在《中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森林类型精细分类与森林资源变化监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和遥感影像林业应用的深入,应用中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开展森林类型精细识别和森林资源动态变化监测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虽然遥感影像分类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已有研究表明,森林类型信息获取中仍存在精度不高、详细程度和可信度差等技术难点,以及森林资源动态变化监测尚未完全克服信息获取周期长、变化信息提取困难、新方法应用少、自动化程度低、成果质量和精度欠佳等突出问题。本文面向国家森林资源监测调查的行业应用需求,重点研究高精度森林类型精细识别方法和森林资源动态变化监测技术,为及时、准确掌握森林资源现状和动态变化趋势提供可靠支撑,为森林资源空间配置、优化调整与辅助决策提供技术支持。本文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以嘉陵江上游甘肃省小陇山林业实验局百花林场为例,探讨复杂中山区域、多源数据支持下,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森林类型层次化精细分类方法。以SPOT5和高分一号(GF-1)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综合利用影像光谱特征、植被指数特征、纹理特征与时相特征、地形特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数据与林相图等辅助信息,及典型地类与主要森林类型外业调查样本数据,发展了针对暖温带典型天然次生林区、复杂山区地形条件下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森林类型多层次信息提取与森林类型精细识别的有效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独立检验样本对分类结果中7类林地与森林类型进行精度验证,并对5类主要森林类型精细识别结果进行面积统计,与“二类调查”及影像解译结果各类型面积统计值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发展的分类方法对森林类型信息提取精度较高,有林地、其他林地、苗圃地等7类林地和森林类型总体分类精度达92.28%,总Kappa系数为0.899 6;油松林、华山松林、日本落叶松林、栎类落叶阔叶林、其他落叶阔叶混交林等5类主要森林类型面积统计结果的平均相对精度为92.4%。本文发展的多源数据支持下的多层次森林类型精细分类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森林类型信息精准监测方法,具有精度高和可信度高的优势,且森林类型精细识别详细程度达到优势树种(组)级别,是解决复杂山区森林类型信息提取与精细识别的一种有效手段,可满足森林资源调查、变化监测、数字更新等林业应用需求。(2)以甘肃省天水市为例,以1990年2015年五期冬夏时相landsattm/oli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结合辅助数据和外业实地样本点,在对光谱特征、指数特征、时相特征等分类特征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选取ndvi、ndwi、ndi和mtvi等四个指数作为特征变量,发展了基于两种非参数分类器(随机森林(rf)和参数优化支持向量机(posvm))分类后比较法的森林资源变化监测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引入多元特征和稳健、优化的非参数分类器,可显着提高分类精度和分类结果的可信度,降低类别混淆和结果的不确定性。两种分类方法均取得了较好的分类效果,具有较高的空间一致性,且时序分类结果及逐期变化分析结果可准确、客观地反映该区域近30年来森林资源时空动态变化。随机森林(rf)分类方法在分类精度、效率、计算量和稳定性方面明显优于参数优化支持向量机(posvm)分类方法,随机森林(rf)方法对于复杂地形、破碎地貌区域和典型植被(森林-灌草-草地)交错过渡区具有的较强的适应性,可应用于大区域、复杂地形、过渡区域的植被/森林制图和动态变化监测。监测结果表明:1990年1996年林地转化为非林地为3.764%,非林地转化为林地为3.024%。林地面积净减少0.74%。1996年2002年林地转化为非林地为5.648%,非林地转化为林地为2.914%。林地面积净减少2.734%,林地减少呈现加剧趋势。2002年2008年林地转化为非林地为5.574%,非林地转化为林地为6.631%。林地面积净增加1.057%。2008年2015年林地转化为非林地为6.563%,非林地转化为林地为15.446%。林地面积净增加为8.883%。该区域近30年来森林资源变化的总体趋势:以2002年(2002期影像)为界,林地面积为先减少后增加,2002年后林地面积增加显着。林地面积增加主要原因为其它类型向有林地转化,由于1999年以后,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使得该区域森林覆盖率上升趋势明显,林地面积显着扩大。林地面积明显减少的区域在空间上主要集中在武山县和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在林地与其他地类交错过渡地带、林缘区域表现尤为明显,尤其在2002年之后。林地面积减少的可能原因为自然因素及人类活动影响使该区域原有的森林、灌木群落等植被遭到破坏,林地转变为耕地、草地和建设用地等,局部生态环境状况有进一步恶化的风险和可能。(3)在对地类、林地-非林地信息提取与变化监测结果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其他林地”三类林地内类型的动态变化(转化)进行深入分析,对四个时间段内三类林地内类型的“增加”(转入)、“减少”(转出)变化区域、空间分布和变化程度状况进行过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1990年1996年间,“常绿针叶林”类型增加(转入)、减少(转出)均较为明显。增加区域分布于秦岭南坡小陇山林区的各个林场;减少区域位于秦岭北坡、沿渭河流域的带状区域,以及嘉陵江上游低海拔区域的河流及山谷两侧。1996年2002年间、2002年2008年间,在整体上“常绿针叶林”类型增加、减少均不明显。2008年2015年间,“常绿针叶林”类型增加十分显着。增加区域分布于小陇山林区、西秦岭林区和关山林区的所有林场,仅在龙门林场中部有小片减少区域。(2)1990年1996年间,“落叶阔叶林”类型增加(转入)、减少(转出)均较为明显。增加区域主要分布于太碌、立远、东岔林场,以及党川、观音林场、龙门林场南部;减少区域分布于秦岭南坡小陇山林区的各个林场,尤其在小陇山林区北部边缘区域和林区中部表现尤为明显。1996年2002年间、2002年2008年间,“落叶阔叶林”类型增加区域主要分布于小陇山林区的麦积林场、东岔林场、立远林场等。“落叶阔叶林”类型减少主要分布于东岔、立远林场及小陇山林区北部边缘区域。2008年2015年间,“落叶阔叶林”类型增加区域主要分布在秦岭北坡渭河南岸区域、麦积林场,以及天水市辖温泉、尖山林场。“落叶阔叶林”类型减少主要分布在麦积林场和滩歌林场。(3)1990年2015年间,“其他林地”类型增加(转入)、减少(转出)区域均主要分布于林区边缘,增减变化幅度不大。基于两种非参数分类器分类后比较法的遥感影像变化监测技术,探讨了典型黄土高原丘陵沟壑与陇山-西秦岭山地交接过渡区域近30年来森林资源空间分布规律、时间变化趋势及变化影响因素,以期为该区域森林动态变化定量分析及综合评价、森林资源空间配置与优化调整、经营管理与辅助决策、林业工程进展监测、生态环境评价以及森林保护措施制定等提供一定的参考。

张丛珊[6](2015)在《基于空间结构均质性特征的锐齿栎林结构优化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小陇山林区锐齿栎(Quercus aliena var.accuteserrata)林为研究对象,在大量样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混交度等6个空间结构均质性参数以及采用多目标规划构建的综合性指标——林木均质性指数,评价了小陇山锐齿栎林的空间结构特征,分析了不同择伐条件下各指标参数的变化趋势。最终提出锐齿栎林理想化空间结构均质性指标体系,以及合理的结构优化决策技术,以期改善锐齿栎林的空间结构状况,提升均质性评价等级,为该地区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小陇山锐齿栎林属于中强度混交,分布频率随混交度增大而增大。优势树种锐齿栎的混交程度较其他树种最弱。胸径大小比数属于中庸程度,频率分布较为平均。锐齿栎与辽东栎较其他树种优势地位明显。角尺度偏轻度聚集分布,分布状态基本呈正态分布。锐齿栎林平均空间密度指数处于中度拥挤状态,主要树种整体偏拥挤状态。锐齿栎林平均林层指数偏低,分布频率多集中在0.5以下,主要树种的林层种数多为1或2个。(2)锐齿栎林平均Hegyi竞争指数为3.47,指数分布频率多集中于[0,4]之间。锐齿栎种群种内竞争压力高于种间竞争;种内、种间竞争指数基本随着径阶的增大而减小。小陇山林区林木均质性指数偏低,分布集中于[0.2,1)之间。评价等级基本为2级,部分均质性指标未满足其取值标准。(3)林分平均混交度在弱度择伐下的增长幅度最为明显。择伐没有明显改变锐齿栎林的胸径大小比数。林分平均角尺度在强度择伐下呈轻度聚集状态,中度、弱度择伐下的平均角尺度基本呈随机分布。伐后林分平均空间密度指数从中度拥挤调整到轻度拥挤状态,在轻度拥挤中弱度择伐占较大的分布比例。林分平均林层指数在强度择伐中下降幅度最大,而在高于0.75的分布比例中,中弱度择伐占有一定优势。择伐能有效减小乔木个体间的竞争压力。(4)择伐能够增大林分均质性评价指数,使部分样地均质性评价等级提升。择伐前后均质性评价指数的变化幅度表明,采用弱度择伐对小陇山锐齿栎林林分空间结构的改善和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最为适宜。(5)小陇山林区锐齿栎天然林的理想均质性结构为:(a)混交度为强度混交。(b)大小比数为优势树种。(c)角尺度为随机分布。(d)空间密度指数为中度拥挤0.5的状态。(e)林层指数为复杂程度0.75以上。(f)竞争指数为优势木。(6)依据决策因子优先度:混交度>空间密度指数>林层指数>角尺度>竞争指数>大小比数,通过决策技术流程确定影响空间结构均质性指数的采伐木,并采用单株择伐,20%择伐强度,确保伐后保留郁闭度在0.6以上的生态采伐技术,能够优化改善小陇山锐齿栎林的空间结构,确保其稳定性及功能的持续性。

张丛珊,王得祥,刘文桢,柴宗政[7](2015)在《小陇山林区天然林林种结构优化决策研究》文中提出选用坡度、坡向、植被盖度、裸岩率和农田分布特点5个主要指标划分小陇山林区天然林生态脆弱性等级,基于林种分布区域的生态脆弱性强弱,运用AHP结构层次分析法确定小陇山天然林林种优化方案。结果表明:小陇山天然林分布地段生态脆弱性强,现有林种一般脆弱(一级)等级面积占天然林总面积的5.12%,比较脆弱(二级)占24.62%,非常脆弱(三级)占43.35%,极端脆弱(四级)占26.90%;优化调整结果确定了小陇山天然林适宜发展的林种结构为水源涵养林49.10%、水土保持林14.65%、自然保护林18.60%、风景林8.66%、商品林8.99%;对各林种在生态脆弱等级中的分布结构做出科学规划,即降低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在各等级中所占面积比例,提高商品林、自然保护林和风景林的分布比例,其目的为该地区森林分类经营的实施和天然林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刘小林,张宋智,李惠萍,蔺岩雄,郑子龙,袁一超[8](2013)在《小陇山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文中研究表明基于二类森林资源调查数据,评价小陇山林区27种不同林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量。结果表明:1)小陇山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301.25亿元·a-1,其中涵养水源、生物多样性保护、固碳释氧、保育土壤、净化大气、积累营养物质、森林防护、森林游憩的价值分别为102.48、62.74、54.86、35.76、24.28、11.71、9.21亿元·a-1与1 960万元·a-1。2)27种林分中阔叶混、灌木林及栎类价值量位于前3位,分别为145.36、44.98亿元·a-1和28.04亿元·a-1;水曲柳和胡桃楸价值量最小,分别为31.42万元·a-1与17.16万元·a-1。

屈红军,朱颖,张忠林,孟庆彬[9](2012)在《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一期实施效果概述》文中提出天保工程一期(2000—2010)建设已经顺利结束,从实现森林资源恢复增长、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社会效益、拓宽就业渠道、效益价值的货币估算5个方面综述天保工程一期的实施效果,探讨工程实施效果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天保工程二期(2011—2020)继续实施和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撑和经验参照。

袁士云[10](2010)在《甘肃省小陇山现有林分经营模式评价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在分析林分经营模式评价及与其相关领域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小陇山现有林分经营技术进行了总结,遴选了次生林综合培育技术体系的天然阔叶林抚育、天然阔叶林改造—人工更新、天然灌木林带状改造—人工更新及天然灌木林全面改造—人工更新等四个类型9个林分经营模式(以下简称模式),以及近自然森林经营技术体系中引进与示范的天然阔叶林目标树单株经营模式和结构化森林经营技术体系中示范与推广的天然阔叶林林分结构优化调整模式等11个林分经营模式为研究对象,以地带性近原始林—锐齿栎天然阔叶混交异龄林为参照林分,对研究林分的现实状态特征进行了分析,完善了描述林分状态特征的指标体系。运用遗传距离和相对差异率方法,分析了经营林分与参照林分的状态特征差异。提出了基于技术合理性和经济可行性的模式有效性评价方法,对11种模式进行了有效性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小陇山次生林经营技术体系和典型模式的改进提出了建议。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构建了林分经营模式有效性评价方法。运用改进的林分状态特征指标体系,描述研究林分的状态特征;运用遗传距离和相对差异率比较方法,对不同林分之间具有分布属性和非分布属性的结构状态特征差异性进行量化分析。以单位用工使经营林分接近自然生长林分(参照林分)的程度度量经营模式的技术合理性;以单位用工在经营林分中获取的木材数量度量经营模式的经济可行性;综合模式的技术合理性和经济可行性综合评价林分经营模式的有效性。(2)给出了11个经营林分的平均差异性分析结果。以地带性近原始林为参照得知,天然阔叶林类型的模式,其林分的状态特征与参照林分更为接近,改造更新形成的人工林类型的模式则差异较大。天然阔叶林类型的模式中,“天然阔叶林皆伐—补植油松—则恢复模式”(模式1)的差异最小,天然阔叶林目标树单株经营模式(模式4)最大;改造更新类型的人工林类型模式中,“天然灌木林带状改造—人工更新油松—未抚育模式”(模式8)最小,“天然灌木林全面改造—人工更新日本落叶松-抚育模式”(模式11)最大。差异性分析结果与研究林分的现实状态基本一致。(3)研究结果显示,天然阔叶林类型模式的林分组成和空间利用程度与参照林分的差异较小;改造更新的人工林类型的模式,其林分与参照林分的差异则十分明显。以不同类别的指标分析经营林分状态与参照林分的差异性得出:模式1的林分组成与参照林分的差异最小,灌木林全面改造-人工更新油松-抚育模式(模式10)的差异最大。模式3的林分空间利用与参照林分的差异最小,模式11的差异最大。模式5的物种多样性与参照林分差异最小,模式11差异最大。模式1的林分活力与参照林分差异最小,灌木林带状改造-人工更新华山松-未抚育模式(模式7)差异最大。(4)通过单位用工使经营林分接近自然生长林分(参照林分)的程度度量林分经营模式的技术合理性,反映了林分经营模式的实施成本和模式实现经营目标的程度。评价结果为,“天然阔叶林林分结构优化调整模式”(模式3)的技术合理性最好,模式4次之,次生林综合培育技术体系的模式均较差。次生林综合培育技术体系的9个模式中,天然阔叶林择伐抚育模式(模式2)技术合理性最好,天然灌木林全面改造-人工更新油松-抚育模式(模式6)最差。(5)研究得知,小陇山林区林分经营成本主要为用工成本,以单位用工在经营林分中获取的木材数量度量经营模式的经济可行性,符合小陇山林区的实际。评价结果为,模式4经济可行性最好,模式3与模式4几乎相同,次生林综合培育体系的林分经营模式明显较差。次生林综合培育技术体系的9个模式中,天然阔叶林抚育类型的模式经济可行性较好,天然灌木林全面改造更新类型的模式经济可行性较差,灌木林带状改造-人工更新类型的模式没有木材产出,经济可行性最差。(6)模式有效性评价得出的量化表达结果,完全切合小陇山林分经营实际。以技术合理性和经济可行性综合评价模式有效性,结果如下:模式3技术有效性最好,模式4次之,次生林综合培育体系的模式有效性明显较差。次生林综合培育体系的9个模式中,天然阔叶林类型比改造更新形成的人工林类型更为有效。天然阔叶林类型中,模式2较好,模式1较差。改造更新形成的人工林类型中,天然阔叶林改造更新类型的模式有效性较好,天然灌木林全面改造更新类型次之,天然灌木林带状改造更新类型较差;其中模式8有效性最好,模式11有效性最差。(7)对小陇山次生林综合培育技术体系的改进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现有林分经营模式改进的原则和方法,给出了7种林分经营模式改进示例。总之,以地带性近原始林为参照评价经营林分技术合理性的差异性分析方法,丰富了林分差异性比较研究内容。基于模式技术合理性和经济可行性,评价林分经营模式有效性的方法,拓展了森林经营效果评价的途径,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二、小陇山林区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效益初步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陇山林区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效益初步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林业生态保护与天然林保护的具体措施——以甘肃林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林业与天然林定义
2 甘肃小陇山林业保护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概况
    2.1 自然地理条件、社会条件和经济状况分析
        2.1.1 自然地理条件分析。
        2.1.2 社会经济状况。
        2.1.3 林业资源状况。
    2.2 生物多样性评价
3 林业生态环境与天然林保护现状分析
4 林业生态保护与天然林保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1 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性
    4.2 林业制度和政策的不合理性
    4.3 对林业和天然林的开采过度
5 林业生态保护及天然林保护的具体措施
    5.1 积极加强对林业保护的政策和制度支持
        5.1.1 加强政府的调节作用。
        5.1.2 制定完善的奖惩制度和监督管理制度。
    5.2 加强管理,严防森林污染扩展路径
    5.3 采伐要科学合理
    5.4 加强营林队伍建设,建立规范的养护机制
6 结语

(2)经营方式对甘肃小陇山锐齿栎天然林林分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3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森林经营理论研究进展
        1.2.2 小陇山锐齿栎混交林经营
        1.2.3 生产力研究
        1.2.4 林分结构研究
        1.2.5 冠层特性研究
        1.2.6 稳定性研究
        1.2.7 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研究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1.3.1 关键科学问题和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材料
        2.1.1 研究区域概况
        2.1.2 样地设置与调查
    2.2 研究方法
        2.2.1 林分生长与动态分析
        2.2.2 林分结构分析
        2.2.3 林分稳定性分析
        2.2.4 林分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
        2.2.5 接近自然的程度(近自然评价)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经营方式对林分生长与动态的影响
        3.1.1 对林木胸径、树高和冠幅生长的影响
        3.1.2 对林分蓄积量、生物量和碳贮量的影响
    3.2 不同经营方式对林分结构的影响
        3.2.1 对林分非空间结构影响
        3.2.2 对林分空间结构影响
        3.2.3 对林分冠层结构的影响
    3.3 不同经营方式对林分稳定性的影响
        3.3.1 林分状态特征比较
        3.3.2 林分状态单位圆分析
    3.4 不同经营方式下林分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
        3.4.1 林分土壤化学性质
        3.4.2 细菌和真菌高通量测序数据特性
        3.4.3 细菌和真菌群落多样性
        3.4.4 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分析
    3.5 接近自然的程度(近自然评价)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主要结论
    4.2 讨论
        4.2.1 经营方式对林分生长及动态的影响
        4.2.2 经营方式对林分结构的影响
        4.2.3 经营方式对林分稳定性的影响
        4.2.4 经营方式对林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4.2.5 经营林分与参照林分特征差异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3)天然林资源保护一期工程生态成效评估——以甘肃小陇山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数据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生态系统宏观结构
    2.3 生态系统质量参数
    2.4 生态系统服务参数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陇山地区生态系统格局时空变化特征
        3.1.1 生态系统宏观结构与演变
        3.1.2 林地生态系统结构演变
    3.2 生态系统质量与服务监测评估
        3.2.1 生态系统质量监测评估
        3.2.2 生态系统服务监测评估
4 讨论
5 结论

(5)中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森林类型精细分类与森林资源变化监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2.1 关键技术问题与研究目标
        1.2.2 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区与数据
    2.1 重点研究区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森林资源概况
    2.2 整体研究区
        2.2.1 研究区概况
        2.2.2 森林资源概况
    2.3 数据获取
        2.3.1 遥感数据
        2.3.2 辅助数据
        2.3.3 外业数据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本原理与方法
    3.1 术语及规范
    3.2 分类方法及基本原理
        3.2.1 最大似然法
        3.2.2 人工神经网络
        3.2.3 支持向量机
        3.2.4 决策树
        3.2.5 随机森林
        3.2.6 组合分类器
    3.3 变化监测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源数据森林类型精细分类方法研究
    4.1 遥感数据预处理
    4.2 分类系统
    4.3 特征分析
        4.3.1 光谱特征
        4.3.2 植被指数
        4.3.3 纹理特征
        4.3.4 地形特征
    4.4 森林类型精细分类方法
    4.5 结果与分析
        4.5.1 精度验证
        4.5.2 面积统计
        4.5.3 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近30年天水市森林资源时空动态变化遥感监测
    5.1 数据预处理
    5.2 分类系统
    5.3 特征分析
        5.3.1 光谱特征
        5.3.2 植被指数
        5.3.3 时相特征
    5.4 分类结果
        5.4.1 随机森林(RF)分类结果
        5.4.2 参数优化支持向量机(POSVM)分类结果
    5.5 森林动态变化监测
    5.6 林地内类型变化监测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6)基于空间结构均质性特征的锐齿栎林结构优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森林空间结构研究
        1.2.2 林分竞争研究
        1.2.3 森林生态采伐研究
        1.2.4 森林择伐研究
    1.3 研究内容
        1.3.1 小陇山林区锐齿栎林空间结构均质性特征及等级评价
        1.3.2 择伐生态影响
        1.3.3 小陇山林区锐齿栎林空间结构优化技术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资料收集
        2.2.2 外业调查
        2.2.3 林分空间结构均质性指标确定
        2.2.4 数据分析
    2.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锐齿栎林空间结构均质性特征
    3.1 锐齿栎林树种组成
    3.2 锐齿栎林林分空间结构混交分析
        3.2.1 混交度
        3.2.2 大小比数
    3.3 锐齿栎林林分空间结构分布格局分析
        3.3.1 角尺度
        3.3.2 空间密度指数
        3.3.3 林层指数
    3.4 锐齿栎林空间竞争分析
    3.5 锐齿栎林空间结构均质性评价
        3.5.1 林木均质性指数分析
        3.5.2 林分均质性指数等级评价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择伐生态影响
    4.1 择伐对林分空间结构均质性参数的分析
        4.1.1 混交度
        4.1.2 大小比数
        4.1.3 角尺度
        4.1.4 空间密度指数
        4.1.5 林层指数
        4.1.6 择伐对林分及主要树种的空间竞争分析
    4.2 择伐对空间结构均质性指数的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锐齿栎林空间结构优化技术
    5.1 锐齿栎林理想均质性结构
        5.1.1 混交度
        5.1.2 大小比数
        5.1.3 角尺度
        5.1.4 空间密度指数
        5.1.5 林层指数
        5.1.6 竞争指数
    5.2 锐齿栎林生态采伐技术
        5.2.1 采伐方式的确定
        5.2.2 采伐强度
    5.3 锐齿栎林空间结构经营决策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小陇山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估公式
3 结果与分析
    3.1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实物量
    3.2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
    3.3 不同林分类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
    3.4 不同林分类型单位面积价值量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9)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一期实施效果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保护森林资源, 实现恢复增长
2 改善生态环境, 保护生物多样性
3 保障职工收入, 提高社会效益
4 转变就业观念, 拓宽就业渠道
5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进行效益货币估算
6 讨论

(10)甘肃省小陇山现有林分经营模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森林经营理论与实践
        1.2.2 森林经营技术评价研究进展
        1.2.3 与森林经营技术评价有关的研究进展
        1.2.4 经营技术评价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自然地理
        2.1.2 资源状况
    2.2 研究材料
        2.2.1 天然原始林(参照林分)
        2.2.2 典型经营林分
    2.3 研究方法
        2.3.1 调查方法
        2.3.2 评价方法
        2.3.3 评价指标
第三章 现有林分类型与经营技术
    3.1 小陇山植被类型
        3.1.1 小陇山现有植被类型
        3.1.2 小陇山主要森林类型
    3.2 现有森林经营技术
        3.2.1 小陇山次生林经营历史回顾
        3.2.2 小陇山现有森林经营技术
        3.2.3 小陇山现有林分经营模式与林分类型
    3.3 典型林分经营模式与林分类型
        3.3.1 典型林分经营模式选择
        3.3.2 研究选择的林分经营模式与林分
第四章 不同经营模式林分状态特征分析
    4.1 参照林分的状态特征
    4.2 经营林分的状态特征
        4.2.1 林分结构
        4.2.2 林分的物种多样性
        4.2.3 林分活力
第五章 林分经营模式评价
    5.1 林分经营技术的合理性评价
        5.1.1 经营模式林分与参照林分的状态特征差异
        5.1.2 林分经营模式技术合理性评价
    5.2 林分经营模式经济可行性评价
    5.3 林分经营模式的有效性评价
    5.4 小陇山次生林综合培育技术体系的改进建议
        5.4.1 技术体系构成层次的功能改进
        5.4.2 技术体系各层次的类型划分
    5.5 小陇山现有主要林分经营模式的改进
        5.5.1 林分经营模式的概念
        5.5.2 林分经营模式的改进方法
        5.5.3 林分经营目标规划
        5.5.4 运用模式评价结果改进现有林分经营模式
        5.5.5 典型林分经营模式改进示例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6.3 讨论
    6.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四、小陇山林区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效益初步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林业生态保护与天然林保护的具体措施——以甘肃林区为例[J]. 冯建华. 现代园艺, 2022(02)
  • [2]经营方式对甘肃小陇山锐齿栎天然林林分质量的影响[D]. 万盼.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8(12)
  • [3]天然林资源保护一期工程生态成效评估——以甘肃小陇山地区为例[J]. 孙传谆,甄霖,王超,胡洁,杜秉贞. 地理科学进展, 2017(06)
  • [4]小陇山林区森林资源管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徐映霞. 林业科技通讯, 2016(07)
  • [5]中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森林类型精细分类与森林资源变化监测技术研究[D]. 任冲.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6(01)
  • [6]基于空间结构均质性特征的锐齿栎林结构优化技术研究[D]. 张丛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04)
  • [7]小陇山林区天然林林种结构优化决策研究[J]. 张丛珊,王得祥,刘文桢,柴宗政.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5(01)
  • [8]小陇山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 刘小林,张宋智,李惠萍,蔺岩雄,郑子龙,袁一超.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3(06)
  • [9]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一期实施效果概述[J]. 屈红军,朱颖,张忠林,孟庆彬. 林业科技开发, 2012(06)
  • [10]甘肃省小陇山现有林分经营模式评价研究[D]. 袁士云.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0(01)

标签:;  ;  ;  ;  

小龙山林区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效益初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