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液晶世界

生活在液晶世界

一、生活在液晶体世界(论文文献综述)

叶丽(盖娅丽丽)(Lily Gaia Ye)[1](2021)在《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文中提出博物馆不仅作为一个具有历史性、文化性和公共性的展示、教育和休闲的空间,同时也是一个公共文化服务的机构,它是现代语境下文化再生产必不可少的场域。随着社会进入信息数字化的生物医学的21世纪,博物馆正走向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在构建和提升博物馆公共性和民主性方面。博物馆的公共性是现代博物馆进行各项工作的基础,如何创生和提高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就成为了本论文研究讨论的重点。全文主要以艺术的亲和性与数字科技的传播性为视角,以医学博物馆的历史演进、展览藏品、公众教育和公共空间的多重维度为切入点,论文分为六个部分展开研讨。首先,从回顾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开始,以医学知识的传承记载、人体标本的收藏保存和医学教育为主轴,总结医学博物馆在历史各个阶段的里程碑事件和重要医学发现。接着从回顾艺术与医学的交融演绎的关系入手,分析了艺术对医学的发展进步和传承的历史贡献,艺术品本身和博物馆治疗对人类身心健康和疾病的疗愈功效。其次,结合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理论,拓展了医学博物馆改革的思维模式,讨论了如何在展品和展览空间的设计中注入艺术审美概念,探索运用多媒体、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来提升医学博物馆对公众的吸引力,从而改善公众教育的可能性。然后,借鉴最前沿的重组教育的理念,分析了在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普及教育中如何形成新的学习生态系统,以自主导向的体验式、社会性和分散式学习为特征,创造出特殊的文化景观和开放的公共场域的新型医学博物馆空间,有效地达成普及健康卫生教育的重要职能。探究了在信息网络全球化的后真相时代,医学博物馆在公众健康教育方面不可替代的优势,提出了博物馆公共教育的策略。接着结合布尔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以公众化的视角,阐述了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从而打破现有文化区隔的可能性,推演了艺术与医学的跨界融合将极大程度地推动医学博物馆的健康知识民主化的进程。最后,以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作为理论原点,首次提出了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概念,结合文化资本再生产理论探究在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再生产模式、路径及其在公众教育方面的策略,展望了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对社会福祉和健康文化的贡献。希望该研究结果能为传统医学博物馆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参考,对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和公众健康教育的发展和未来布局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庞德良,卜睿,张季风,陈子雷,王厚双,王柏,张玉来[2](2021)在《后疫情·后安倍时代的中日经济关系笔谈》文中指出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中日两国经贸合作曾一度造成影响,但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渐恢复,中日两国经贸合作表现出了更强的韧性与活力。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全球宏观经济走势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作为地区和世界重要的国家,中日两国深化经济发展合作不仅有望带动受疫情影响陷入低迷的日本经济实现复苏,而且有助于全球经济摆脱疫情影响重回增长轨道。因此,后疫情、后安倍时代,中日经济关系有待于继续深刻地观察,两国之间矛盾存在着,机遇也存在着,问题的关键是要善于把握机遇处理矛盾。为此,《现代日本经济》编辑部邀请全国日本经济学会五位专家学者以"后疫情·后安倍时代的中日经济关系"为主题,从投资、产业、贸易等视角撰文阐释,希冀对广大读者有所裨益。

何建文[3](2020)在《高清多视点裸眼3D像素重配的逻辑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多视点裸眼3D技术能够满足环视3D观看的需求,是裸眼3D技术的一个前沿发展方向。多视点裸眼3D像素重配技术能够使用数字逻辑方法完成多视图像素的亚屏幕重新配置,是实现多视点裸眼3D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在课题组裸眼3D技术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多视点裸眼3D像素重配技术,重点研究高清多视点裸眼3D像素重配的硬件逻辑算法。论文完成的研究工作如下:(1)在裸眼3D技术研究基础上,结合独立视区理论、亚屏幕分区方法,探讨了多视点裸眼3D的光学机理,得出了多视点的光学结构和独立视区空间分布特征。根据多视点3D的亚屏幕分区和独立视区,讨论了高清多视点像素重配逻辑算法的可行性。(2)多视点3D的亚屏幕分区以平板显示屏的物理列像素来间隔重组,从而构成多个亚屏幕。论文中以四视点为例描述了亚屏幕的分区结构和独立视区分布,研究了通过TTL视频接口和HDMI视频接口来完成多视点视频图像至亚屏幕分区的像素重配方法。由于多视点3D视频的数据量大,在一个刷新周期内需要完成视图分割、数据缓冲和像素重配,无法使用CPU方法来完成。因此,我们构建了以FPGA为核心控制器的视频图像处理电路,以DDR为缓存,用轮序算法来快速完成多视图数字视频图像的像素重配。(3)按高速数字视频处理IC(Integrated Circuit,集成电路)的设计方法,根据多视图数字视频图像的处理流程,把硬件描述语言算法划分为多个功能模块。研究中分别完成了系统时钟与复位逻辑模块、显示时序控制逻辑模块、立体对图像读取逻辑模块、像素重配逻辑模块以及HDMI接口控制模块的逻辑算法设计和调试。论文中研究的多视点裸眼3D技术的光学结构和独立视区分布特征具备逻辑严密性和准确性,通过系统调试与实验表明,针对高清多视点3D像素重配设计的逻辑算法是可行的,满足了多视图和多亚屏幕分区的像素重配要求,可为多视点视频处理IC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郜飞飞[4](2020)在《侧面发光POF定向背光精度控制与误差检测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裸眼3D(Three-dimensional)显示技术的发展,裸眼3D显示成为技术研发的主流。裸眼3D能够更真实地描绘真实世界,更好地描绘真实与合成的场景。定向时分背光显示技术基于柱面透镜,利用定向的背光源呈现立体画面的一种技术,是目前较为理想的裸眼3D显示技术,由于传统的定向背光显示技术中光源结构复杂,显示器面板厚重,造价昂贵,难以普及。本文采用一种侧面发光POF(plastic optical fiber)阵列作为新型的定向背光源,通过分析POF阵列与柱面微透镜定向成像光路,设计和制作POF阵列,并对侧面发光POF阵列的定向背光进行精度控制与误差检测分析。首先介绍了狭缝光栅式与柱面透镜式的技术原理,这两项技术方案存在亮度低,串扰较高,分辨率损失等问题,并介绍了传统定向背光显示技术,利用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开关单元作为背光源,透射出来的光经过柱面透镜进行定向背光,该项技术存在着视点少,背光源结构复杂等问题。最后提出利用侧面发光POF进行定向背光的技术方案,利用侧面发光POF阵列代替原有的LCD光开关的线性光源,对传统的定向背光源方案进行改进,降低显示屏对背光源的工艺精度要求,简化背光模组。其次分析了裸眼3D显示中所用的柱状透镜光栅单元成像原理,柱状透镜的光栅参数影响了裸眼3D立体显示的光学性能和显示效果。利用单折射球面成像公式,建立双球面透镜模型,推导出透镜单元光学参数关系。通过分析侧面发光POF阵列和柱面微透镜阵列组成的定向成像光路,得到了侧面发光POF阵列的排布公式。采用侧面发光POF阵列和柱面微透镜阵列设计了3视点系统。使用solidworks软件进行建模,并导入Trace Pro软件进行仿真,得出光照度分布曲线图。仿真结果可知,在横向(y方向)为-500500 mm范围内,单视点出现5个峰值,相邻视点峰值间距为65 mm,与人眼瞳距相等,符合预期理论计算结果。并对POF阵列的偏移情况进行预估,假设单一视点的光纤出现偏移,得到偏移的照度曲线,由结果可知,视点峰值降低,曲线宽度增加,影响视点处视区范围,图像串扰增大,降低了3D图像显示效果。最后,研究了一种侧面发光POF阵列背光源的设计和制作方法,提出了一个新型POF阵列绕制装置,并进行精度控制和误差检测分析。接着建立了侧面发光POF定向背光串扰计算模型,测量了定向背光源的亮度曲线与串扰度。结果表明在设计的视区最佳距离530 mm处,所制作出来的侧面发光POF阵列具有显着指向光源特性。横向范围y(28)-200200 mm的最低串扰度可达1%以下。最后分析了柱面透镜像差、POF阵列光纤错位和视区视角增大对POF阵列指向光源串扰度的影响。

袁旭[5](2019)在《基于超高分辨率热红外遥感的城乡局部生态环境监测与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乡生态环境当前正面临着重要考验。不断增长的人口数量,不断加剧的城市化及工业进程都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也对人类自身健康构成了威胁。鉴于当前的紧迫形势,对城乡生态环境进行科学的监测、分析与管理十分必要。与传统的实地采集数据等环境研究方法相比,遥感在生态环境研究领域具有许多优势,是生态环境研究的理想工具。作为遥感的一种类型,热红外遥感由于可记录发射辐射信息、可绕过小障碍物以及不需借助光源等特点,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大气和空间分辨率是影响热红外遥感的两个重要因素。因此,本文在较低的距地高度下,以较近的距离进行观测(观测距离波动范围为4.3 m–600 m),从而降低大气所产生的影响,并获取具有超高分辨率的热红外遥感数据。基于超高分辨率热红外遥感,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统计分析法、跨学科研究法、可视化方法以及计算机编程和其他图像处理方法开展了相关研究。由于研究并非针对同一对象开展,为了更好的体现研究对象的代表性,本文分别对中国广州城区与郊区的区域热环境、哥斯达黎加圣塔罗萨国家公园一处热带森林的冠层温度以及新加坡Gardens by the Bay的Cloud Forest区域型生态墙体进行了监测与分析,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运用热红外相机在地面高处对城市下垫面进行观测,与接触法同步测量下垫面温度。选取草地、水泥地面、地砖和透水砖等四种下垫面,从相关性,温度差异及其百分比,差异显着性等角度对两种温度进行对比,从而对近地热红外遥感测温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2)运用无人飞艇搭载热红外相机,对广州城区和郊区进行低空观测。基于所获取的热红外遥感图像,分别利用典型剖面分析法和整体分析法从不同角度分析研究区域内及区域间的温度分布规律及热环境状况,并运用城市地表热岛强度、热场强度指数和相对地表辐射温度三个卫星遥感监测指标对区域热环境进行评价。(3)运用无人机搭载热红外相机和多光谱相机,对哥斯达黎加圣塔罗萨国家公园一处热带干燥森林进行低空观测。基于多光谱数据的分类结果,提取出不同类别的热红外图像,分析其空间分布及温度分布特征,研究藤蔓植物寄生树木区域与无藤蔓植物寄生树木区域的冠层之间是否存在温差以及差别是否显着。(4)运用热红外、多光谱和高光谱相机,对位于新加坡Gardens by the Bay的Cloud Forest区域型生态墙体进行观测。分析不同位置及环境下的生态墙体附着植物温度与NDVI的分布特征及相关关系,并运用“三角分析法”研究附着植物的水分含量,建立一个快速、逻辑清晰的生态墙体监测方法。本文针对所研究的城乡局部生态环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开展了监测与分析研究,填补了部分知识空缺,获得若干研究成果,具有一些创新之处,对城乡局部生态环境的研究进行了推进和拓展,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参考。

信钊炜[6](2019)在《基于液晶面阵微镜的偏振光场成像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通常意义上的光学成像探测,具有记录从物体反射或辐射的光波携带的目标其材质、结构、空间位置、运动和姿态等特征信息的能力,已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工业检测、医疗诊断和机器视觉等领域。眩光、散射、环境介质折射率分布不均匀等因素,会导致成像探测动态范围收窄、成像模糊与波前像差等问题。多维光学信息包括典型的波矢、偏振、波前和波谱等,可针对特征维度光波属性获取目标图像,为清晰感测目标提供方法和技术指引。液晶材料具有光学各向异性,在电磁场作用下可实现对入射光波其相位、偏振与能流的有效调控,为实现多功能成像探测提供技术基础。本文采用标准微电子工艺制作功能化液晶电光结构并将其引入成像探测领域,建立目标与场景的光场、平面一体化偏振成像探测架构以及测试评估方法。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首先,提出一种液晶基电调偏振光场成像方法。分析了焦面亚波长金属光栅的近场及远场光偏振调控特性;结合液晶扭曲向列效应,构建了成像探测架构模型,给出了数字重聚焦、深度估计与深度分辨率计算方法,为成像系统搭建及图像后处理提供方法依据和技术路线指导;同时给出了功能化液晶电光器件的关键工艺流程、光学特性测量方法与系统方案。然后,研究了基于层叠液晶微镜阵列的偏振光场成像技术。分析了层叠液晶面阵微镜对不同偏振入射光的聚焦效能,偏振敏感和不敏感的点压缩光场特征;基于归一化点扩散函数评估,使偏振不敏感工作模式下的光能利用效率较偏振敏感液晶微镜提高到90%以上;基于层叠液晶微镜的电调光场相机可工作在偏振敏感或不敏感模态下,通过电调控可有效获取正交偏振光场图像以及融合情形下的偏振不敏感光场图像。接着,提出一种器件化扭曲向列型液晶微镜阵列(TN-LCMLA)。利用液晶扭曲向列效应调制入射光偏振态,并有效获取正交偏振入射光的点扩散函数,以及对入射光偏振态的扫描操控,同时可有效消除由液晶材料的偏振敏感性引入的光杂散分布;构建了基于TN-LCMLA的三维偏振成像探测相机原型,获取目标场景的常规平面/二维、偏振和光场/三维图像信息,并提出了一种经过实验验证的偏振差分去雾算法。然后,研究了石墨烯锚定液晶分子技术。基于微腔单面诱导定向,实现在单晶石墨烯表面的液晶分子有序定向排布。采用单晶石墨烯生长法制作大面积单晶石墨烯及石墨烯-液晶微镜阵列,获得了可见光与近红外谱光学特性;构建了集成石墨烯-液晶微镜阵列与成像探测器的压缩光场成像架构,可实现在平面及光场(伽利略和开普勒)模式下的电控切换,并渲染出基于光场图像的多视角数字重聚焦图像,验证了不同工作模式下的景深扩展能力。为宽光谱石墨烯-液晶器件的实用化奠定了基础。最后,开展了基于石墨烯定向的电控液晶微镜阵列的红外波谱展宽工作。基于高双折射率红外液晶材料和多晶石墨烯的液晶分子锚定特性,研制了红外液晶面阵微镜,有效消除了常规液晶微镜阵列中的摩擦定向结构所引入的红外微束串扰,提升了微镜红外透过率,获得了0.9-11μm宽红外波谱范围内的聚焦及调焦属性。为发展自适应红外波前测量和光场成像技术奠定了基础。

沈亚岚[7](2017)在《比较法视野下专利权滥用法律规制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知识产权具有标的物无形性、公共性、价值实现同时性等特征,易于被滥用。经营者为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滥用专利权,游走在合法边缘。这不仅损害了他人合法利益、社会公共利益,而且和标准结合后,就可能成为国际贸易壁垒。世纪之交以来,我国经历了DVD案、思科诉华为私有协议案、IDC诉华为案等,专利权人滥用专利权不仅损害了我国产业发展,还影响到良好竞争秩序。专利权滥用规制具有现实意义,但对于何谓滥用,学界理解不一。第一章在对权利行使不当论、限制竞争论等学说进行辨析基础上,提出“二阶论”——在第一进阶,此系权利人故意不当行使权利,损害他人利益之行为;第二进阶是在第一进阶基础上,排除、限制竞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行为。同时,将其与垄断行为、诉权滥用行为、合理限制等概念进行区别比较,并观察其主要表现形态。规制法理依据为何?利益平衡论认为专利权制度设计达成平衡状态,滥用导致利益失衡,需要通过规制矫正失衡。我国《民法总则》确立禁止权利滥用原则,专利权滥用在第一进阶损害他人合法权益,在第二进阶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有碍于良好竞争秩序,应受规制。公共政策论强调,专利权给予权利人一定地区一定期限的垄断,但滥用并非权利行使行为,且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应当受到反垄断审查。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利益博弈下,TRIPS协议虽提出对滥用进行规制,但规定相当原则。第7条表明滥用行为违反协议目标,第8条赋予各国自主立法权,第40条采取限制竞争标准,暗含运用合理分析规则进行规制之选择。第41条重点关注救济程序有效性同时,简单提及对滥用救济程序进行规制,第50条虽规定证据审查的充分性,但主观“适当”的自由裁量拓宽了临时禁令通道。这些未能有效防范滥用救济程序。2017年1月,TRIPS协议修正案正式生效,作为《多哈宣言》及相关决议的延续,它突出关注最不发达国家民众生存权,有助于推动滥用规制规则的变化。但与此同时,TPP协议虽在实体规制上与TRIPS协议大致相同,但却对滥用救济程序放松规制。滥用规制和公共政策密切相关。美国虽有反垄断法背景,但对滥用起初不进行反垄断审查;上世纪30年后依据本身违法规则,发展出“九不”规则严加审查;80年代后又适用合理分析规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诸多滥用行为存在合法性。《欧洲运行条约》第101条、第102条确立滥用规制的竞争法基础,《第240/96号条例》、《第772/2004号条例》、《第316/2014号条例》等对接第101条第3款规定,从“三色”清单发展为核心限制及其例外,禁止范围进一步缩小,豁免机制呈现扩大化趋势。日本《知识产权利用的反垄断法指南》定位为保护利用,明确绝大多数利用行为具有合法性,但若行为方式或对竞争效果产生负面影响,偏离或背离知识产权制度的目的、目标时,就可能受到反垄断法审查。我国滥用立法规制散见于《合同法》、《对外贸易法》、《反垄断法》等法律,以及相关行政规章、司法解释中,但总体上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对两个进阶行为区分不清。执法权分散行使,审查范围、事实标准不明,证据意识不强,法律定性、自由裁量权行使标准不明,导致执法规制还处于个案阶段,对商业模式影响有限。司法上虽已初具滥用违法性排除理念,但制度设计偏于模糊,审判理念具有谦抑性,救济渠道还不够清晰,证据来源有待规范,规制作用发挥不明显。在对美国、欧盟、日本滥用规制基础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我国当下宜采取严谨审查态度。针对合理分析规则存在的不足,运用限制权力理念分析比例原则法律内涵,将其引入私法领域,再探讨运用比例原则对专利权滥用进行规制的可能性、现实意义。在对市场、市场支配地位等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按照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协议限制竞争行为的分类,分别阐述具体行为的违法性因子,并对此进行初步判断;再适用比例原则进行辩证分析,判断合法性因子存在与否、能否抵消违法性。在此基础上,本文建议将指南类文件(征求意见稿)进行分解,制定行政法规,明确统一执法权,采取本身违法规则和比例原则进行审查,并规定核心限制及例外;制定配套指南,结合案例分析,具体阐述审查理念、方法。在规制及救济途径上,明确对第一进阶行为,可藉由民事诉讼在民法等私法领域进行规制;对第二进阶行为,可综合运用民事诉讼、行政执法等,在经济法等领域进行规制。

王恒岩[8](2017)在《基于核磁共振体系的量子信息测量与图像处理应用》文中提出量子信息科学以量子力学为基础,通过与数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以及材料学等学科相融合,近30年来获得了飞速发展,并取得了累累硕果。基于量子力学系统的独特性质,量子信息科学在信息安全、信息存储、信息处理等方面拥有经典信息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使得许多经典信息完全无法企及的问题变得可能,因此量子信息技术被人们寄予厚望,希望它能够让人类的信息处理能力实现跨越式的提高。信息处理与读出是信息科学的核心部分,对于量子信息过程而言,由于对象是异于经典世界感观的量子信息,因而针对量子信息特性及技术方法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更有效更准确地读出量子态或者量子信道包含的信息,如何理解量子力学不相容性对量子信息的影响,如何快速地对量子信息进行必要的变换等问题都亟待人们解决,并且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将在很长时间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目前,多种物理体系都是量子信息处理实现的潜在载体,其中,核磁共振体系因其成熟的控制技术以及较好的退相干时间,成为许多量子处理方法测试的优选平台,大量的量子算法和量子模拟方案在核磁共振上得到了演示。本文中简要介绍了基于核磁共振(NMR)体系的量子信息技术,并围绕"基于核磁共振体系的量子信息测量与图像处理应用"这一课题,介绍了本人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一些研究内容及成果。论文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2)前两章是论文大背景的介绍,包括量子信息科学,以及NMR体系量子计算实现。(3)第三章讨论了量子态和量子过程层析的相关内容,介绍了博士期间这个方向的两个工作,一是利用成对相互作用理论上将利用单个测量仪器重构量子态的方法扩展到n-qubit系统,并用这种方法在实验上重构出不同类型的2-qubit量子态。二是利用自适应测量,考察对纯态和幺正过程的层析,极大地减少了测量次数。实验上实现了对量子信息处理中的通用逻辑门的层析。(4)第四章介绍了不确定关系的相关研究工作。第一个工作是考虑存在量子记忆的两体系统,对其中一部分进行全部无偏基的测量,推导出一个不确定关系的等式,即总的测量不确定度是一个常数,只与初始系统的状态相关。在实验上,设计直接测量的方式,并通过单个探测比特读出线性熵信息,对不等式守恒关系进行了实验验证。第二个工作是关于测量型不确定关系。我们对已有的理论框架做了一些修改,推导出qubit情形下基于统计距离的一个增强的测量型不确定关系,并设计联合测量实验方案,利用单个比特直接读出联合测量概率,对不等式进行实验检验。(5)第五章讨论了图像处理和特征提取相关问题。第一个工作介绍了量子图像处理基本框架,一些常用的量子图像变换相对经典图像变换存在指数加速,并在实验上演示了基本的量子图像变换过程。另一方面,我们提出一个高效的边缘探测算法,只需要一个操作即可提取出边缘信息,与图片维度无关,并成功的在实验中进行了演示。第二部分介绍本人对量子图像识别方案的一些简单思考。(6)第六章是总结与展望。

徐阁甫[9](2017)在《基于柔性电子技术的可穿戴产品系统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可穿戴设备得到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深入挖掘可穿戴产品的运用价值并运用其改善人们的生活,是一个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课题。本文针对智能穿戴产品的发展趋势展开研究,以可穿戴产品与柔性电子技术为对象,通过分析典型用户角色,提出了可穿戴系统的概念。在分析其可行性后提出基于柔性电子技术的模块化设计方法,进行设计实践并作出设计分析,并对其运用领域和发展前景作出预测。首先,针对现有的智能穿戴产品,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趋近成熟的市场及相关产业链,概述了其产业的现况与发展前景。引入了柔性电子技术,对该技术的产业发展现状和技术原理进行分析并概述其优势,运用系统设计方法和要素划分的策略,从多个角度研究了穿戴式设备中的人机交互方式。其次,进行了用户调查和深度用户访谈,建立典型用户角色模型来进行用户需求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将不同功能的可穿戴产品整合为一个系统的概念,着重探讨了可穿戴系统的定义、技术可行性与发展前景。然后,针对使用柔性电子元件的可穿戴系统,运用模块化设计方法来对其进行快速原型设计。基于该设计思路进行了可行性实验,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作出可穿戴系统原型方案设计并对设计过程进行分析,分析了其中运用的设计思路与策略,并论证了其可行性。最后,探讨了今后可穿戴系统的运用领域、发展前景与潜力,为智能穿戴设备的人机工程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并于此指出未来进一步设计研究的方向。

张迎[10](2016)在《磷脂双层膜阵列的构建及其内部带电磷脂在电场下的行为》文中研究指明基于仿生原理制备的支撑磷脂双层膜阵列,能够替代细胞膜研究其结构和功能,因此成为了生物膜研究领域的后起之秀。其中,关于电场对磷脂双层膜中带电物质进行操控的研究,能够为膜蛋白等膜中带电物质的结构和功能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然而,目前在该研究领域中,还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基底表面浸润性与形成支撑磷脂膜的关系、如何在纳米水平上控制“阵列围栏”的高度得到理想的支撑磷脂膜阵列以及如何通过交流电场对磷脂膜中带电物质进行有效操控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首先通过空间受限等离子体氧化法制备了具有表面化学梯度的基底,研究了基底表面浸润性能与支撑磷脂膜形成的关系;其次,将层层自组装聚电解质的方法与紫外光刻法相结合,形成了高度可控的“阵列围栏”,并制备了支撑磷脂双层膜阵列;最后,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验验证,研究了交流电场下特殊图案化的磷脂膜阵列中带电磷脂的定向迁移。利用空间受限等离子体氧化法制备了接触角从大约108°到大约5°变化的梯度表面,并通过研究巨型脂质体泡囊(GUVs)在该基底上成膜情况,明确了支撑磷脂膜的形成与基底表面浸润性能的关系。根据荧光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的表征结果,发现在接触角为大约108°至大约61°的表面上,GUVs可以铺展形成均匀的单层膜,在大约60°到大约55°范围内主要形成单层膜的斑块,在大约54°到大约28°范围内GUVs完整地“站立”在表面,而接触角大约为5°时,GUVs铺展形成双层膜斑块。此外,小型脂质体泡囊(SUVs)可以在接触角5°左右的表面上形成均匀连续的支撑磷脂双层膜。支撑磷脂双层膜主要在基底表面接触角大约5°的亲水表面形成,为了得到连续的支撑磷脂膜在铺膜的过程中需要使用SUVs。通过荧光漂白恢复(FRAP)技术、循环伏安法和交流阻抗法研究了黄芩苷和黄芩素两种黄酮类物质对磷脂双层膜流动性和通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芩苷对磷脂双层膜的性质影响不大,而黄芩素则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当黄芩素的浓度为25μmol/L时,磷脂膜中带电磷脂的扩散系数从初始时的1.93±0.02μm2/s降低至1.34±0.02μm2/s。另外,黄芩素对磷脂膜的通透性也具有较大影响,磷脂膜的通透性随黄芩素浓度增加而提高。循环伏安曲线峰电流值与黄芩素的浓度呈现线性关系。在研究磷脂膜铺展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制备并得到了支撑磷脂膜阵列。首先利用层层自组装技术在基底上制备了聚电解质薄膜并进行紫外光刻,形成了以聚电解质材料为“阵列围栏”的图案化基底,然后在该基底上铺展SUVs得到了支撑磷脂双层膜阵列。通过控制聚电解质组装的层数可以在纳米尺度上控制“阵列围栏”的高度。FRAP实验结果表明使用该方法制备的支撑磷脂双层膜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同时该磷脂膜阵列中负电性的磷脂NBD PE能够在10V/cm的直流电场下定向运动,表明所制备的支撑磷脂双层膜阵列适用于电场控制下膜中带电磷脂运动的研究。基于布朗棘轮效应,利用方波交流电场和旋转交流电场对磷脂膜中带电磷脂的定向运动进行了操控。通过COMSOL有限元模拟分析和实验结果验证,明确了影响电场控制膜中带电磷脂运动的几个关键因素:棘齿的非对称性、棘齿高度与负向电场作用时间的关系、旋转交流电场相位差以及周期。结果表明,棘齿的非对称性越大,带电磷脂在膜中的运动效率越高;棘齿高度和负向电场作用时间的关系对带电磷脂运动的影响可以用参数h’/h来表示,横向富集带电磷脂效率最高的h’/h值在1左右;相位差为π/2,周期为9600s的旋转交流电场对磷脂的富集最有效。本论文采用空间受限等离子体氧化法制备的具有表面化学梯度的基底明确了支撑磷脂膜形成与基底表面浸润性的关系。利用层层自组装技术在基底表面制备了聚电解质多层膜,以该多层膜为基底与紫外光刻技术相结合能够突破传统方法的限制,建立了一种制备“阵列围栏”高度在纳米水平上可控的支撑磷脂双层膜阵列的新方法。通过模拟计算与实验验证,明确了布朗棘轮效应下交流电场控制膜中带电磷脂运动行为的关键因素。本论文有效解决了支撑磷脂膜阵列上带电物质迁移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为电场下控制膜中带电物质的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在膜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研究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二、生活在液晶体世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活在液晶体世界(论文提纲范文)

(1)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一)世界博物馆学的研究趋势
        (二)早期的医学博物馆馆藏研究推动了人文自然科学发展
        (三)医学博物馆学术研究概况
        (四)医学博物馆学术研究文献综述
        (五)艺术和医学的交融促进医学的发展和医学知识的传播
    三、研究方法和论文构架
第一章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西方医学和医学史的记录和传承
        (一)史前医学时期
        (二)远古文明中的医学时期
        (三)古希腊医学时期
        (四、五、六)古罗马医学、中世纪医学、文艺复兴时期的医学时期
        (七)近现代医学时期
        (八)后现代医学时代
    第二节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产生、发展和演变
        一、早期西方医学博物馆
        二、大众人体解剖博物馆
        三、卫生博物馆与健康博物馆
        四、医学相关专科博物馆
        五、西方医学史和医学博物馆沿革的历史时间轴
    第三节 欧美医学博物馆的现状和困境
        一、博物馆在当代被赋予了新的发展内涵
        二、欧美医学博物馆现状
        三、欧美医学博物馆困境成因分析
        四、欧美医学博物馆发展状况对中国医学博物馆发展的启示
    第四节 欧美博物馆与其瘟疫主题展
        一、20 世纪流行传染性疾病的主题教育展与其博物馆
        二、古老的黑死病与亚姆村瘟疫博物馆的建立
        三、其它博物馆的瘟疫教育展
第二章 艺术和医学的共同演绎
    第一节 对人体的研究是艺术与医学的永恒话题
        一、艺术与医学的交融与萌芽:人体
        二、艺术与医学的交汇与探究:人体解剖学
        三、人体艺术的西方具象写实与东方抽象写意
    第二节 世界名画里的人体和医学
        一、名画中人物的疾病和健康状况
        二、名画里反映出画家本人的身体疾病
        三、名画里反映的医护病患关系
        四、名画里记录着医学史中的重要事件
        五、名画里记录的瘟疫
    第三节 人体疾病和心理健康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一、身疾心病对艺术家创作的影响
        二、疾病对艺术创作影响的作用机制
    第四节 艺术对人类身心健康的影响:博物馆处方与艺术治疗
        一、博物馆处方和博物馆治疗
        二、艺术是一种新型的古老治疗工具
        三、艺术治疗的形式与主要方法
        四、绘画治疗的理论基础与作用机制
        五、艺术博物馆艺术治疗的有效性评估
    第五节 艺术在医院和临床医学的应用
        一、艺术有助于提升医务人员的人文修养
        二、艺术在现代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三、医院空间环境的艺术化:绘画、雕塑、色彩和绿化等的治疗效果
    第六节 生物医学艺术:艺术与医学融合的新趋势
        一、欧美生物艺术的萌芽时期
        二、欧美生物艺术的发展阶段
第三章 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路径
    第一节 麦克卢汉的“媒介观”
    第二节 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重要手段:高新科技的应用
        一、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内涵
        二、医学博物馆的艺术化离不开科技化
    第三节 人体和医学展品的标本固定和保存的艺术化
        一、制成木乃伊(Mummification)
        二、蜜渍法(Mellification)
        三、古代防腐剂和福尔马林固定保存法(Formalin fixation)
        四、现代防腐剂:化学和物理方法综合使用(Embalming)
        五、人体冷冻(Cryogenics)
        六、塑化技术保存人体标本(Plastination)
    第四节 电子科技发展衍生人体艺术品:数字人体和数字解剖标本
        一、人体生物医学标本的数字化
        二、数码人体:电脑合成的三维人体
        三、人体虚拟尸体解剖
        四、3D-打印的人体器官标本
        五、医学数字产品和数字艺术品
        六、生物医学艺术作品
    第五节 医学博物馆展陈设计的艺术科技化
        一、围绕展品医学内涵和展览主题,强调知识性并突出审美感
        二、展陈空间中的科技、医学和艺术的融合
        三、应用数字医学标本和增强现实及虚拟空间:创造艺术化的虚拟场景
        四、虚拟艺术的传播作用与意义
    第六节 未来科技化的医学博物馆的表征
        一、博物馆的线上数字展览
        二、虚拟医学博物馆
        三、博物馆的人工智能和医学智能博物馆
    第七节 人体艺术标本和生物艺术品之伦理问题
        一、东西方的生死观的讨论
        二、海根斯塑化人体艺术的伦理道德问题
        三、生物医学艺术的伦理问题与特点
第四章 医学博物馆的专业教育及公众教育
    第一节 西方前沿的重组教育理念与博物馆教育改革
        一、当代教育体制的问题和挑战
        二、西方前沿的重组教育理念和学习网格模式
        三、后真相时代博物馆教育的公信力
    第二节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专业教育
        一、传授医学知识是医生的重要职责
        二、医学博物馆是医学教学的重要课堂
        三、人体解剖也是早期艺术家的专业课
        四、医学博物馆专业教育的现状
    第三节 西方医学解剖博物馆的公众教育
        一、早期解剖博物馆的公众教育
        二、公共卫生运动的兴起和公众卫生健康教育普及
        三、现代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教育内容
        四、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教育的现状与策略
    第四节 医学博物馆不可替代的的公众教育特色
    第五节 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上面临的挑战
        一、传统医学博物馆和现代医学博物馆的差别
        二、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上面临的问题
        三、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的意义
    第六节 现代医学健康公众教育有关主题展的实例解析
        一、心脏主题展
        二、大脑主题展
        三、人体解剖生理的公众教育:玻璃人和透明人人体模型
        四、灵活机动的博物馆公众教育:微型主题展
        五、人体生物科学技术内容主题展
第五章 拓展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
    第一节 消失的边界:艺术与医学的跨界融合与边界拓容
        一、布尔迪厄的文化区隔理论与博物馆公共性的创生
        二、当代艺术和博物馆的公共性
        三、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的价值与实践意义
    第二节 当代医学博物馆公共性应有的审美表征
        一、生物艺术品和新标本艺术赋予新的审美特征
        二、艺术再造医学博物馆现代展陈语境
        三、艺术融入医学博物馆的公共空间与公共艺术
        四、医学和艺术并行:医学艺术混合展
        五、医学和艺术的融合:医学专家和艺术家合作
    第三节 医学美术在传播医学知识和拓展公共性上的作用
        一、医学美术的传播力:一图胜过千百字
        二、医学插图展现艺术家和医学的完美融汇
        三、超级写实主义雕塑表现人体医学的科学细节
        四、医学三维动画展示生命和疾病的机制
    第四节 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是一个系统工程
        一、用普惠美学思想指导医学博物馆公共性的建设
        二、医学博物馆工作人员需要多学科专业的培训
        三、数字时代展陈设计中文化再生产的新模式
        四、建构新型博物馆教育模式与加强公众健康知识的传播
        五、医学博物馆需融合市场经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博物馆运营模式
    第五节 解析公共性的典型案例:惠康医学博物馆
        一、惠康信托基金会和惠康典藏博物馆
        二、惠康典藏博物馆的公共性的表征之一:公众参与共建文化民主
        三、惠康典藏博物馆的公共性的表征之二:当代艺术融合医学艺术
        四、惠康典藏博物馆公共性的表征之三:分享主义与资源共享
        五、惠康典藏博物馆公共性的表征之四:公共性和精英性共存
第六章 走向未来的大医学艺术博物馆
    第一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概念的界定与意义
        一、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溯源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概念形成的背景
        三、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概念的界定及其内涵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多元化的特点
    第二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作为公共性的文化空间生产
        一、增强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公众影响力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公众影响力的作用机制
        三、加强医学艺术博物馆公共性的审美表征
    第三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线上线下的运作机制
        一、线上大医学博物馆的运作机制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智能化的管理系统
        三、医学健康普及的不仅是医学科学也是社会文化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为中心的社区文化健康与福祉联盟
    第四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建设的(SWOT)可行性分析
        一、机会与威胁分析(OT)主要是对环境和时势的分析
        二、优势与劣势分析(SW)主要是对自身优势和劣势的评估
        三、博物馆企业家在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作用与职能
    第五节 构建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策略
        一、打造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特色品牌
        二、寻求艺术家和医学博物馆的跨界合作
        三、寻求医学专家和医学博物馆的跨界合作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与医学机构及博物馆的合作
        五、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主题展要围绕公众关心的健康话题
        六、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社教部门的规划要反映新时代的述求
        七、大医学艺术博物馆要应用在多元文化空间生产的管理思维
        八、大医学艺术博物馆需要寻求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的国际合作
结束语
附录一 、欧美十大医学博物馆
附录二、图版索引(按前后顺序)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文章
后记与致谢
附件

(3)高清多视点裸眼3D像素重配的逻辑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研究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高清显示技术发展现状
        1.2.2 裸眼3D技术发展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2章 裸眼3D技术基础原理
    2.1 裸眼3D技术机理
    2.2 裸眼3D技术类型
        2.2.1 光屏障式裸眼3D技术
        2.2.2 柱状透镜式裸眼3D技术
    2.3 裸眼3D技术相关理论
        2.3.1 亚屏幕
        2.3.2 独立视区
    2.4 裸眼3D像素重配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清多视点裸眼3D像素重配技术研究
    3.1 多视点裸眼3D技术研究
        3.1.1 多视点裸眼3D技术光学机理研究
        3.1.2 多视点裸眼3D像素重配技术研究
    3.2 像素重配的硬件系统总体方案
    3.3 FPGA芯片及其外围电路
        3.3.1 FPGA控制芯片
        3.3.2 FPGA芯片外围电路
    3.4 图像数据处理相关电路
        3.4.1 立体对图像缓存电路
        3.4.2 立体对图像存储电路
    3.5 TTL接口裸眼3D显示屏
        3.5.1 裸眼3D显示屏
        3.5.2 TTL接口协议
    3.6 HDMI接口传输协议及其电路
        3.6.1 HDMI接口传输协议
        3.6.2 HDMI接口信号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清多视点裸眼3D像素重配逻辑算法实现
    4.1 FPGA开发平台及其开发流程
        4.1.1 FPGA开发平台
        4.1.2 FPGA开发流程
    4.2 双视点裸眼3D像素重配逻辑算法实现
        4.2.1 双视点裸眼3D显示控制时序
        4.2.2 双视点裸眼3D像素重配逻辑算法研究
        4.2.3 双视点裸眼3D显示实验
    4.3 高清多视点裸眼3D像素重配逻辑算法研究
        4.3.1 系统时钟与复位逻辑算法
        4.3.2 显示时序控制逻辑算法
        4.3.3 立体对图像读取逻辑算法
        4.3.4 像素重配逻辑算法
        4.3.5 HDMI接口控制逻辑算法
    4.4 高清多视点裸眼3D功能调试与实验
        4.4.1 像素重配逻辑算法功能调试
        4.4.2 高清多视点裸眼3D显示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5.2 本文创新点总结
    5.3 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侧面发光POF定向背光精度控制与误差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裸眼3D显示技术研究背景
    1.2 裸眼3D显示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1章 绪论
        第2章 裸眼3D显示技术原理
        第3章 用于定向背光源的侧面发光POF阵列设计与仿真
        第4章 POF阵列的制作与串扰实验分析
        第5章 总结及主要创新点
第2章 裸眼3D显示技术原理
    2.1 传统双目视差裸眼3D显示技术
        2.1.1 狭缝光栅式显示技术
        2.1.2 柱状透镜式显示技术
    2.2 基于柱状透镜的定向背光显示技术
    2.3 侧面发光POF定向背光源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用于定向背光源的侧面发光POF阵列设计与仿真
    3.1 柱状透镜单元设计原理
    3.2 侧面发光POF阵列设计排布原理
    3.3 定向背光的侧面发光POF阵列理论仿真实验
    3.4 侧面发光POF阵列错位偏移仿真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POF阵列的制作与串扰实验分析
    4.1 POF阵列的制作工艺及精度控制研究
        4.1.1 POF阵列的制作工艺研究
        4.1.2 POF阵列的精度控制及误差分析
    4.2 定向背光的侧面发光POF串扰模型
    4.3 侧面发光POF的串扰实验及计算
    4.4 定向背光的侧面发光POF串扰分析
        4.4.1 柱面透镜像差引起的串扰
        4.4.2 POF阵列错位产生的串扰
        4.4.3 视角增大的串扰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及主要创新点
    5.1 论文总结
    5.2 论文研究不足及下一步工作
    5.3 论文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1 个人简历
    2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在学期间申请的专利
    4 参与科研项目
    5 获奖情况

(5)基于超高分辨率热红外遥感的城乡局部生态环境监测与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课题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热红外遥感原理
        1.3.2 热红外遥感平台
        1.3.3 热红外遥感应用
    1.4 研究目标、内容、方法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近地热红外遥感测温结果分析与评价
    2.1 引言
    2.2 研究区域及对象
    2.3 实验设备及数据采集
    2.4 研究方法
    2.5 相关性分析
    2.6 温度差异分析
    2.7 显着性检验
    2.8 本章小结
        2.8.1 讨论
        2.8.2 结论
第三章 低空热红外遥感城市热环境研究
    3.1 引言
    3.2 中国广州大学城及中新知识城研究区域
    3.3 低空无人飞艇热红外遥感平台及数据采集
    3.4 研究方法
        3.4.1 图像处理
        3.4.2 数据分析
    3.5 典型剖面分析
    3.6 区域整体分析
    3.7 评价指标分析
        3.7.1 城市地表热岛强度
        3.7.2 热场强度指数
        3.7.3 相对地表辐射温度
    3.8 本章小结
        3.8.1 讨论
        3.8.2 结论
第四章 低空热红外遥感森林冠层温度研究
    4.1 引言
    4.2 哥斯达黎加热带森林研究区域
    4.3 低空无人机热红外遥感平台及数据采集
    4.4 研究方法
    4.5 空间分布及统计分析
    4.6 温度分布与差异比较
    4.7 温差显着性检验
    4.8 本章小结
        4.8.1 讨论
        4.8.2 结论
第五章 近地热红外遥感区域型生态墙体监测研究
    5.1 引言
    5.2 新加坡Cloud Forest区域型生态墙体
    5.3 热红外、多光谱、高光谱相机及数据采集
    5.4 研究方法
        5.4.1 图像处理
        5.4.2 数据分析
    5.5 高光谱像元提取
    5.6 核密度估计及特征值比较
    5.7 “三角分析法”的运用
        5.7.1 “干边”及“湿边”的推导
        5.7.2 结果可视化
    5.8 本章小结
        5.8.1 讨论
        5.8.2 结论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工作
    2 结论
    3 创新之处
    4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基于液晶面阵微镜的偏振光场成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偏振光场感测存在的问题
    1.3 国内外相关技术发展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2 偏振光场成像原理与建模
    2.1 引言
    2.2 偏振成像原理
    2.3 亚波长金属偏振光栅特性
    2.4 压缩光场成像模型与方法
    2.5 偏振光场成像面阵液晶微镜关键技术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层叠液晶面阵微镜的偏振光场探测
    3.1 引言
    3.2 层叠液晶面阵微镜
    3.3 层叠液晶面阵微镜偏振特性
    3.4 偏振与偏振不敏感光场成像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扭曲向列液晶面阵微镜的三维偏振特性感测及去雾
    4.1 引言
    4.2 扭曲向列液晶面阵微镜
    4.3 偏振差分去雾方法与图像质量评价
    4.4 偏振光场和平面一体化成像与去雾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石墨烯-液晶面阵微镜的光场探测与景深扩展
    5.1 引言
    5.2 单晶石墨烯制备与表征
    5.3 石墨烯微纳定向能力
    5.4 基于石墨烯-液晶双模一体化成像
    5.5 光场图像采集、渲染与景深特征
    5.6 本章小结
6 基于石墨烯-液晶面阵微镜的红外波谱展宽
    6.1 引言
    6.2 红外液晶面阵微镜的衍射串扰与波谱拓展问题
    6.3 基于多晶石墨烯定向的液晶面阵微镜
    6.4 面向波前测调与光场成像的IR-LCMLA光学特性
    6.5 本章小结
7 全文总结及展望
    7.1 本文研究成果
    7.2 本文创新点
    7.3 下一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发明专利
附录3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博士学位论文的关系
附录4 博士生期间参与的课题研究情况
附录5 英文缩写词

(7)比较法视野下专利权滥用法律规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专利权滥用概念辨析
    第一节 专利权滥用概念界定
        一、“伪”命题论
        二、“正当范围+法益”论
        三、权利行使不当论
        四、限制竞争论
        五、等同垄断论
        六、与扩张标准相结合的“二阶论”
    第二节 专利权滥用与邻近概念比较
        一、与垄断行为之比较
        二、与诉权滥用行为之比较
        三、与利用项下合理限制行为之比较
    第三节 专利权滥用主要表现形态
        一、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二、协议限制行为
        三、联合限制行为
第二章 专利权滥用规制之法哲学基础
    第一节 利益平衡论
        一、利益平衡论法律内涵
        二、专利权制度促成利益平衡
        三、专利权滥用导致利益失衡
        四、利益平衡论对失衡状态之调整
    第二节 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一、主观恶意说
        二、正当界限说
        三、损害利益说
        四、学说融合
        五、滥用损害合法利益应受规制
    第三节 公共政策论
        一、公共政策定义及特征
        二、滥用违反社会公共政策
        三、适用公共政策论进行规制
第三章 专利权滥用国际公约规制实践
    第一节 主要国际公约滥用规制的稀疏
        一、国际公约少有规制意识
        二、示范法则规制缺乏强制力
    第二节 TRIPS协议滥用规制的原则性
        一、目标项下规制的抽象性
        二、原则项下规制的模糊性
        三、规则博弈下规制许可限制的宣示性
    第三节 TRIPS协议救济滥用规制的虚化
        一、防范执法程序滥用略显单薄
        二、临时措施通道“被”拓宽
        三、防范救济滥用不够有力
    第四节 后TRIPS时代滥用规制趋势
        一、国际协议对公共健康的持续关注
        二、TPP协议滥用规制的弱化
第四章 专利权滥用域外典型国家地区规制实践
    第一节 摇摆的美国滥用规制
        一、滥用规制之反垄断法背景
        二、滥用规制之审查原则
        三、滥用规制之法律基础
        四、滥用规制执法、司法实践
        五、摇摆的原因与趋势
    第二节 豁免扩大化的欧盟滥用规制
        一、专利权利用基本原则
        二、限制专利权滥用之竞争法基础
        三、协议限制竞争行为的豁免机制
        四、拒绝许可例外之审查原理
    第三节 立足利用的日本滥用规制
        一、竞争法背景下规制嬗变历程
        二、实质促进利用的“规制”
        三、滥用规制之特征
第五章 我国专利权滥用法律规制现状及问题
    第一节 立法规制现状及问题
        一、法律法规类规制现状及问题
        二、“准”行政规章类规制现状及问题
        三、临时禁令类规制现状及问题
        四、相关诉讼规则规制类现状及问题
    第二节 执法规制现状及问题
        一、执法规制现状
        二、执法规制问题
    第三节 司法规制现状及问题
        一、司法规制现状
        二、司法规制问题
第六章 我国专利权滥用法律规制完善路径
    第一节 引入比例原则
        一、审查规则之扬弃
        二、限制权力理念下比例原则内涵
        三、私法领域引入比例原则之合理性
        四、对专利权滥用引入比例原则规制之可能性、现实性
    第二节 本身违法规则视角下违法性因子分析及判断
        一、厘清事实标准之基础——概念界定
        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之违法性分析及判断
        三、协议限制竞争行为之违法性分析及判断
    第三节 比例原则视角下合法性因子分析及判断
        一、适当性原则适用分析及判断
        二、必要性原则适用分析及判断
        三、均衡性原则适用分析及判断
    第四节 专利权滥用之法律规制路径选择
        一、立法效力位阶
        二、立法体例和方法
        三、执法模式
        四、基本原则
        五、行为性质
        六、规制渠道及法律后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基于核磁共振体系的量子信息测量与图像处理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量子计算及量子信息简介
    1.1 量子计算:简介
        1.1.1 量子比特
        1.1.2 量子门及量子线路
        1.1.3 测量及读出
    1.2 量子信息熵简介
        1.2.1 Shannon熵
        1.2.2 条件熵和互信息
        1.2.3 von Neumann熵
    1.3 量子计算机:物理实现
        1.3.1 基本要求
        1.3.2 物理体系列举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核磁共振量子计算
    2.1 NMR基本原理
        2.1.1 NMR信号的产生
        2.1.2 核自旋间相互作用
        2.1.3 核磁共振实验装置及信号探测
    2.2 基于NMR体系量子计算
        2.2.1 量子比特
        2.2.2 系统初始化
        2.2.3 系统的相干操控
        2.2.4 非相干操控
        2.2.5 核磁共振信号读出
        2.2.6 量子态重构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量子态和量子过程层析
    3.1 量子态层析
    3.2 利用单个测量仪器进行量子态层析
        3.2.1 背景介绍
        3.2.2 方案的n-qubit系统扩展
        3.2.3 实验实现
        3.2.4 结论
    3.3 量子过程层析
    3.4 利用自适应测量进行量子态及量子过程层析
        3.4.1 背景介绍
        3.4.2 量子态和量子过程层析的自适应测量方案
        3.4.3 2-qubit幺正信道的自适应测量实验方案
        3.4.4 实验实现
        3.4.5 结果讨论
        3.4.6 结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确定关系的相关研究
    4.1 熵不确定关系的守恒关系
        4.1.1 背景介绍
        4.1.2 不确定关系守恒原理
        4.1.3 实验检验
        4.1.4 结论
    4.2 基于统计距离的测量型Heisenberg不确定关系
        4.2.1 背景介绍
        4.2.2 测量型不确定关系
        4.2.3 实验检验
        4.2.4 总结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量子图像变换及特征提取
    5.1 量子图像变换及边缘探测
        5.1.1 背景介绍
        5.1.2 量子图像处理框架
        5.1.3 量子边缘探测算法
        5.1.4 结论
    5.2 机器学习及图像特征提取
        5.2.1 量子主成分分析
        5.2.2 量子图像识别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1
    A.1 4.1.2中定理1的证明过程
        A.1.1 互补基和两体量子态
        A.1.2 一个有用的非负定算符
        A.1.3 不确定关系的等式和不等式形式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9)基于柔性电子技术的可穿戴产品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可穿戴设备
        1.1.2 柔性电子技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文献综述
        1.2.2 可穿戴设备相关现状
        1.2.3 柔性电子技术相关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及创新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3 论文的创新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运用的设计方法与设计策略
        1.5.1 系统设计方法
        1.5.2 产品设计策略
        1.5.3 系统整合策略
        1.5.4 设计要素的划分
第二章 可穿戴产品产业解读及用户需求分析
    2.1 可穿戴产品的发展现状
        2.1.1 可穿戴产品的分类
        2.1.2 可穿戴产品的发展趋势
    2.2 智能穿戴设备的相关产业链
        2.2.1 硬件/上游研发产业
        2.2.3 中游/语控和交互技术系统
        2.2.4 下游/服务应用
    2.3 可穿戴产品发展的瓶颈
        2.3.1 技术瓶颈
        2.3.2 交互体验瓶颈
        2.3.3 信息安全瓶颈
    2.4 柔性电子技术的优势与必要性
        2.4.1 柔性电子技术的介入
        2.4.2 柔性电子技术对产品的价值
        2.4.3 柔性电子技术对于用户的价值
        2.4.4 柔性电子技术对于市场的价值
    2.5 智能穿戴设备的用户需求分析
    2.6 智能穿戴设备用户的行为观察及深度访谈
        2.6.1 用户行为观察
        2.6.2 用户深度访谈解析
    2.7 典型用户角色的建立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可穿戴系统的提出及可行性分析
    3.1 可穿戴系统的概念
        3.1.1 可穿戴设备的多元化与系统化
        3.1.2 可穿戴系统概念提出
        3.1.3 对可穿戴系统雏形的分析
    3.2 可穿戴系统的优势
    3.3 可穿戴系统的技术可行性
        3.3.1 数据处理终端的技术可行性
        3.3.2 数据通信的技术可行性
        3.3.3 监测终端的技术可行性
        3.3.4 交互终端的技术可行性
        3.3.5 能源部件的技术可行性
    3.4 可穿戴系统的用户接受度
    3.5 可穿戴系统的应用前景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柔性电子技术的可穿戴系统模块化设计方法
    4.1 以人为本的穿戴式设备交互方式探讨
    4.2 柔性电子技术的导入与整合
        4.2.1 新技术的介入与整合
        4.2.2 柔性电子技术在产品系统设计中的整合
    4.3 模块化设计方法
    4.4 柔性电子产品的设计策略与方法
        4.4.1 柔性电子产品设计策略的探讨
        4.4.2 以人为本的柔性电子产品设计
        4.4.3 柔性电子产品各设计要素的划分与确定
        4.4.4 柔性电子产品的模块化设计
    4.5 柔性可穿戴系统的模块化设计方法
    4.6 模块化与个性化在可穿戴系统中的平衡策略
    4.7 设计师角色的作用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模块化的可穿戴系统原型设计及分析
    5.1 可穿戴系统对交互方式的改变
    5.2 可穿戴系统前期概念探讨
    5.3 可穿戴系统模型构建
    5.4 可穿戴系统原型测试与分析
    5.5 可穿戴系统设计案例及简要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可穿戴系统的价值与设计发展方向探析
    6.1 柔性电子技术对用户固有观念的转变
    6.2 可穿戴系统的技术价值与社会价值分析
        6.2.1 技术价值
        6.2.2 社会价值
    6.3 由产品到系统的设计策略
    6.4 新技术的整合策略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1 深度访谈记录表

(10)磷脂双层膜阵列的构建及其内部带电磷脂在电场下的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生物膜和磷脂仿生膜的研究进展
        1.2.1 生物膜的结构和组成
        1.2.2 生物膜的性质
        1.2.3 磷脂仿生膜的制备
        1.2.4 磷脂仿生膜的应用
    1.3 支撑磷脂双层膜阵列的研究进展
        1.3.1 支撑磷脂双层膜阵列的制备
        1.3.2 支撑磷脂双层膜阵列的阵列围栏材料
        1.3.3 支撑磷脂双层膜阵列的电泳研究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2.1 主要原料与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自组装单层膜的制备
        2.3.2 图案化基底的制备
        2.3.3 支撑磷脂膜的制备
        2.3.4 外加电场的施加
    2.4 性能表征测试方法
        2.4.1 电化学测试方法
        2.4.2 显微镜测试方法
        2.4.3 表面接触角测量法
        2.4.4 紫外-可见吸收光度法
        2.4.5 泡囊粒径和电荷的测量方法
        2.4.6 COMSOL有限元模拟计算法
第3章 在表面化学梯度基底上制备磷脂膜的研究
    3.1 引言
    3.2 具有化学梯度基底的制备及表征
    3.3 化学梯度基底上磷脂膜的制备
        3.3.1 GUVs在梯度基底上形成磷脂膜的分析
        3.3.2 SUVs在梯度基底上形成磷脂膜的分析
    3.4 磷脂膜物理性质的研究
        3.4.1 黄芩苷/黄芩素对磷脂膜流动性的影响
        3.4.2 黄芩苷/黄芩素对磷脂膜通透性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在图案化的聚电解质膜基底上制备磷脂双层膜阵列的研究
    4.1 引言
    4.2 聚电解质膜阵列的制备
        4.2.1 聚电解质基底的制备
        4.2.2 聚电解质基底的图案化
    4.3 支撑磷脂双层膜阵列的研究
        4.3.1 均一相支撑磷脂双层膜阵列
        4.3.2 相分离支撑磷脂双层膜阵列
        4.3.3 胆固醇对磷脂膜流动性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布朗棘轮效应在膜内带电磷脂操控方面的研究
    5.1 引言
    5.2 方波交流电场对膜中带电磷脂的富集
        5.2.1 棘齿图案化支撑磷脂双层膜的制备
        5.2.2 棘齿不对称性对磷脂富集效果的影响
        5.2.3 电场作用时间与棘齿高度对磷脂富集效率的影响
    5.3 旋转交流电场对膜中带电磷脂的操控
        5.3.1 螺旋图案化支撑磷脂双层膜的制备
        5.3.2 膜中带电磷脂在旋转交流电场下的运动
    5.4 本章小结
结论
论文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生活在液晶体世界(论文参考文献)

  • [1]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D]. 叶丽(盖娅丽丽)(Lily Gaia Ye).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后疫情·后安倍时代的中日经济关系笔谈[J]. 庞德良,卜睿,张季风,陈子雷,王厚双,王柏,张玉来. 现代日本经济, 2021(01)
  • [3]高清多视点裸眼3D像素重配的逻辑算法研究[D]. 何建文. 南昌大学, 2020(01)
  • [4]侧面发光POF定向背光精度控制与误差检测方法研究[D]. 郜飞飞. 华侨大学, 2020(01)
  • [5]基于超高分辨率热红外遥感的城乡局部生态环境监测与分析研究[D]. 袁旭.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6]基于液晶面阵微镜的偏振光场成像方法研究[D]. 信钊炜.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7]比较法视野下专利权滥用法律规制问题研究[D]. 沈亚岚.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8)
  • [8]基于核磁共振体系的量子信息测量与图像处理应用[D]. 王恒岩.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7(09)
  • [9]基于柔性电子技术的可穿戴产品系统设计研究[D]. 徐阁甫. 江南大学, 2017(03)
  • [10]磷脂双层膜阵列的构建及其内部带电磷脂在电场下的行为[D]. 张迎.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01)

标签:;  ;  

生活在液晶世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