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学会召开研讨会探讨矿业发展战略交流找矿新理论新方法

中国地质学会召开研讨会探讨矿业发展战略交流找矿新理论新方法

一、中国地质学会召开研讨会 探讨矿业发展战略 交流找矿新理论新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刘永团[1](2020)在《地勘企业竞争能力评价研究 ——以内蒙古地矿集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受世界经济下行和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双重影响,我国地勘行业的发展遇到诸多困难,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相互矛盾,为了地勘企业在顺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潮流下持续健康发展,本文基于绿色发展理念对地勘企业竞争能力进行评价,使地勘企业自身发展在纵向准确了解其发展趋势,横向上明确其发展的短板,为地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依据,同时,也为地勘行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促进作用。本论文以企业竞争能力、绿色产业等相关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地勘行业发展现状进行梳理,总结出地勘行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传统的地质勘查和矿业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而国家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在地勘行业应用的实践证明,走绿色勘查开发道路成果显着,可以有效的解决此问题。在此基础上厘定了我国地勘企业竞争能力的概念和内涵,通过对地勘行业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结合地勘企业自身发展的特点,讨论了我国地勘企业竞争能力的影响因素,借鉴国内外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绿色发展理念构建了我国地勘企业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包涵了 7个一级指标和27个二级指标。选择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AHP-模糊评价法对内蒙古地矿集团近五年竞争能力进行了实证评价研究。实证研究表明:横向上,在2014年-2018年每年的地勘企业总体竞争能力均一般,其中,企业的资源能力、冶炼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评价较好,勘查能力、开发能力、营运能力和绿色发展能力评价一般,而绿色发展能力得分最低;纵向上,2014年-2018年地矿集团总体竞争能力发展趋势基本保持不变。从影响企业竞争能力的各子能力评价结果可知,资源能力、冶炼能力和开发能力有不断上升趋势,营运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绿色发展能力基本不变,勘查能力趋势下降。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按其各子能力对地勘企业的竞争能力影响的重要性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地勘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地勘企业行为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和地勘企业受传统地勘思想影响比较严重,缺乏营运和组织管理学习能力,所以,本文主要从资源能力、绿色发展能力、营运和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提出建议,实现地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王达,赵国隆,左汝强,孙建华,周红军,张林霞,李艺[2](2019)在《地质钻探工程的发展历程与展望——回顾探矿工程事业70年》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壮大,我国的探矿工程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70年来,通过几代探矿人的坚持不懈和努力奋斗,目前我国地质钻探技术水平基本与世界同步,在许多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有些钻探技术、装备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从整个地质行业乃至整个国家工业发展的维度上回顾我国探矿工程70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划分为4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探矿工程创建起步阶段(20世纪50-60年代);探矿工程技术稳步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70-80年代);探矿工程扩大服务领域阶段(大致为20世纪最后15年);钻探工程技术全面、深入发展,逐步进入世界一流的阶段(21世纪以来)。分别对这4个阶段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取得的主要技术成果进行了回顾和总结,阐明了70年来探矿工程为国家经济建设、为我国成为至今世界上唯一制造业体系最完整的国家做出的重要贡献。展望了在深地探测、大洋钻探、极地钻探、水合物及干热岩等新型资源勘查、环境工程等领域以及智能化等方面钻探工程的发展前景。

杨添天[3](2018)在《面向自然资源管理的地调机构核心竞争力评价及发展模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调机构是指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建立的以地质现象为对象,以地质学及其相关科学为指导,提供地学信息服务的调查研究机构。中国建设世界一流新型地质调查局对深化地球系统科学认识、支撑自然资源统一集中管理、参与全球资源治理、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资源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设世界一流新型地质调查局,首先要解决“什么是世界一流新型地质调查局”和“如何建设世界一流新型地质调查局”的问题。本研究将两个问题分别落脚到地调机构核心竞争力评价和发展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学者对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成果,从地调机构的本质特征出发,提出了地调机构核心竞争力概念模型。根据各要素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程度,将核心竞争力概念解构为三个层次:核心层、中间层、外围层,分别对应科技创新力和人力资源力、制度管理力和资源整合力、吸引力和影响力。三个概念层次由核心向外围逐步展开,呈递进关系,同时不同层次间存在相互影响关系,并与服务对象发生互动。在此基础上,以该概念模型的核心层和中间层为基础,依据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可比性原则,梳理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评价指标,构建了地调机构核心竞争力的四元评价模型(简称4i模型)并对全球58个典型国家地调机构进行实证研究。区别于以往基于综合实力的评价模型,本研究在筛选评价指标时,综合考虑了“软”和“硬”、“长期”和“短期”、“动态”和“静态”等因素,各维度指标权重及评分经过多位业内专家的综合评估,评价结果得到了多位专家的肯定,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和适用性。以地调机构的发展特征和演化趋势为切入点,按地质工作需求划分五大地调机构发展模式类型,采用对比分析法研究中国地质调查局与美国地质调查局在不同历史背景、经济发展阶段下的发展模式,包括发展历史、定位方向、体制机制等各方面。根据当前形势和存在短板补足,提出中国建设世界一流新型地质调查局的战略路径。要以科技为核心,人才为关键,提升管理水平,发挥整合优势,全方位提高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核心竞争力,使中国地质调查工作更有力地支撑国家重大战略的构建与实施,支撑自然资源集中统一管理,更加全面地支撑政府、市场、企业对资源、环境和生态的重大需求,服务于社会公众对地学信息的新要求。

刘剑[4](2017)在《天然石墨的成因、晶体化学特征及对石墨烯产业化的约束》文中研究指明石墨烯及其应用技术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占据重要地位。天然石墨制备石墨烯过程中原料选取及品质控制工作是石墨烯产业化瓶颈问题之一,该工作对指导石墨烯产业终端应用和推动石墨烯产业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然而,这方面见诸文献的报道很少。论文选择天然石墨的成因、晶体化学特征作为主要研究内容,采用矿床学、矿物学、晶体化学与晶体物理学、资源产业经济学、石墨烯制备过程中原料选择及品质控制研究等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新方法,引进石墨矿床的研究方法并提出天然石墨对石墨烯产业化的约束这样一个新命题,探讨了天然石墨的成因、晶体化学特征对石墨烯产业化的约束,从新视角入手以揭示特定成矿地质条件约束的天然石墨对石墨烯下游应用的适用性。论文主要结论:(1)全球鳞片石墨、脉型石墨和土状石墨的形成条件主要是热力学条件、碳源、有机生物、沉积建造等方面。(2)天然石墨成因及石墨化程度决定了石墨晶体的结构、特征及物理化学特征,天然石墨的成因、晶体化学特征对氧化石墨(烯)和石墨烯结构、属性及电化学性能、导电性能有重要影响。(3)鳞片石墨的成因是影响石墨烯属性及电性能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石墨烯制备过程中氧化-还原产物性能的重要因素。(4)天然石墨都能作为石墨烯制备过程中的初始原料,根据赋矿地质条件可以预测石墨矿物对石墨烯下游应用的适用性,且能够预先确定特定地质条件产出石墨矿物制备的石墨烯粉体适合或不适合供给下游前沿新材料石墨烯企业。(5)从企业集团、产业集群、数据库系统、石墨烯资源经济带、区域协调政策、环境法规、行业标准、动态检测等方面,提出了推动石墨烯产业化的建议。论文创新性表现在:(1)绘制了天然石墨成矿过程框架图,将天然石墨成矿过程概括为“碳质来源+含矿岩石+热力学条件+石墨化”,定义为天然石墨成矿的四要素。(2)构建了下游前沿新材料石墨烯的原料选取及品质控制的理论模型。表达式为Ggeo= F(Bat,Flex,Bio,Cor,Com,Thermo)= αBat + βFlex + γBio + δCor +εCom + ζThermo模型限定了成矿地质条件→石墨矿物→石墨烯粉体→石墨烯材料的逻辑关系,以及制备的石墨烯粉体适合或不适合作为石墨烯材料的原料,为石墨烯产业终端应用提供理论基础。(3)探索了鳞片石墨制备石墨烯具可控性的技术方法,认为石墨化程度、比表面积、缺陷度、固定碳含量、碳质来源、变质相、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等多种因素对其有不同影响,可根据对石墨烯的层数或性能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天然石墨原料。(4)基于天然石墨对石墨烯产业化的约束,将石墨烯看作战略性矿产资源并提出了石墨烯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的范式。

滕艳,秦锦丽[5](2016)在《科技创新,为地质找矿注入新活力》文中认为11月1821日,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的第十三届全国矿床会议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常印佛、翟明国,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毓川、何继善、裴荣富、汤中立、邱爱慈、蔡美丰,以及来自全国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地勘单位、矿业公司和政府部门的1200多名专家学者,分15个专题,交流了近年来我

李婧[6](2016)在《地质大数据发现与信息提取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数据已经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标志。在欧美等国家和我国已先后上升到国家的战略高度,大数据在公共领域、互联网领域、网络通信领域、网络安全领域、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健康医疗领域等已经进行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飞速的进展。地质大数据的研究是国家大数据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正处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大数据的理念的出现,及其关键技术的发展,给地质学领域的研究带来了新思路与新方法。有效的组织和使用庞大的地质大数据,挖掘出更高的价值并实现相应的服务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将大数据关键技术及理念引入到地质领域研究中:(1)开展地质大数据发现与信息提取模式框架理论研究:地质大数据公共域数据发现技术是信息源的有效扩充、积累和更新的新技术,公共地质数据的来源主要是互联网,而应用大数据相关技术从纷杂的互联网上按需采集公共地质数据,为决策提供支持乃是当前与今后的研究方向。本文重点研究公域网地质大数据发现技术,提出需求模型结构树,不同于传统使用搜索引擎进行数据查询与获取的方式,更加系统、全面的涵盖所需数据范围。在庞大的互联网数据中按需获取并采集。(2)关键技术程序实现:全面梳理已有的大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与挖掘、数据可视化等方面,形成地质大数据发现与信息提取技术模块,应用大数据采集技术对目标数据进行获取,结合大数据处理流程对数据进行处理和信息提取。(3)系统设计与实例应用:本文使用Visual Studio 2010,开发了地质大数据发现与信息提取系统,建立数据输入、数据处理、数据分析、以及数据输出等模块,同时建立两个应用接口,接口1可以将互联网爬虫采集下来的数据输入到系统中,在系统平台上开展实例研究与应用,接口2可以实现成果输出,连接Web服务器并使用开源可视化工具对信息提取的结果做可视化表达。

王申[7](2016)在《觅铜于山:321地质队矿产勘查与地质研究史(1952-1980)》文中研究指明地质队是我国当代地质和矿产事业中的重要力量,一方面担负着矿藏资源勘探的生产性任务,另一方面也投入了地矿学的研究工作,在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地矿科学发展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然而,其发展历史迄今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与研究。本文以321地质队前三十年左右的发展历史为个案,试图弥补这一不足。文章以丰富的档案资料和该队历史上形成的各类地质工作报告为基础,结合多位当事人的口述访谈资料,首先梳理和还原了该队矿产勘查与科研发展的历史,将其大致划分为三个不同阶段,并总结了各个阶段在找矿、科研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绩以及地质队工作的主要特点:第一阶段是该队草创和初步发展时期,也就是从建队、铜官山铜矿勘探到江北地区普查找矿阶段。这一阶段321队因缺少经验,各项工作都处于学习和探索之中,同时因地质资料有限,故研究工作多针对单个矿床且描述性较强。第二阶段是该队工作大发展和各项成果突出涌现时期,时间大致是从“大跃进”起至“文革”爆发前,开展的工作包括狮子山和凤凰山两个重要铜矿床的勘探与发现、对铜陵区域地质构造的研究以及对1:5万普查-测量工作的开展。这一阶段321队发现或勘探了大量矿床,积累了丰富的地质资料,在地矿科学方面除对单个矿床的研究外,还开展了对整个工作区域地质问题的研究,基础性和理论性明显增强。第三阶段是该队的常规发展期,时间大致自“文革”起,至改革开放前,开展的工作主要包括老鸦岭铜矿和冬瓜山铜矿的发现与勘探以及“层控式矽卡岩型矿床”理论的提出。这一阶段地质队的找矿实践与地矿学研究循环递进和相互推动,体现出了地质队开展科研的特点和优势。在对三个阶段历史的梳理和总结的过程中,本文还重点分析了321地质队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运作机制与特征,讨论了其中地质勘查、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得出以下几点认识:1.与专业科研机构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采取“任务带学科”的方式不同,地质队的科学研究活动是受矿产勘查任务的直接驱动,使得任务与科研更加紧密地结合,研究成果能够更好地指导实践,而且这并不妨碍地质队开展基础地质研究和理论探索,并在全国地质科研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2.虽然地质勘探工作具有严格的计划性,但地质队在矿床勘探报告之外的研究工作却有相当的自由性,表现为自发研究、自由选题,此又与地质队技术领导的科研能力和探索兴趣息息相关。3.地质队由于历史环境原因,培养了大量国家急需的地质人才,地质勘查工作紧密结合实践的特征不仅有利于地质队员实用技能和经验的积累,还能够促进其科研能力的进步。4.321地质队的历史经验对促进当代产业技术研发创新、探索人才培养新途径等问题提供了历史的启示。

王建勇[8](2015)在《山东招远市金矿开发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山东招远市金矿开发历史悠久,成绩巨大,年产黄金突破百万两,连续39年产金量具全国县级市之首。招远金矿开发史是中国金矿开发史的缩影。本文将山东招远市金矿开发的历史划分为4个阶段,分阶段论述了山东招远市金矿开发的特征。招远是我国最早认识、开采岩金矿的地方之一。古代招远金矿开采技术先进,先后发明的火爆法、凿岩爆破方式和火药采矿技术,还出现了“溜槽堆石砌灶冶炼”技艺促使采金产量提高。近代,西方地质学引入,国外地质学家及国内的地质学家在招远开展金矿地质调查。洋务派李宗岱子孙三代在招远开发经营金矿,并与德国、美国及日本的合作引入工业技术开采金矿,但最终未能实现金矿现代化发展。抗日战争时期日本掠夺招远金矿资源,群众用土法采金支持抗日。新中国成立后,招远金矿找矿进入发展时期。除了专业地质机构的区调、矿调和勘查连续开展外,还成立了专业的找金地质队807地质队和县黄金地质队。70年代形成了焦家式破碎带蚀变岩型成矿理论,找出了焦家、夏甸、河西和尹格庄等十几个大型、特大型金矿,招远金矿迅猛增长。1975年以来,招远金矿开发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形成了机械化金矿开发格局,湿法冶炼等技术创新使招远黄金产量进入年产几十万两的时代。二十一世纪,招远金矿集中区地质与找矿成果辉煌,解除7座矿山资源危机,综合地球物理找矿方法和矿业开发市场化新模式推广应用,延长夏甸等矿山的服务年限,成为危机矿山攻深找盲的先锋。后陆续在胶西北地区发现上百吨金矿,总结了胶西北金矿阶梯式成矿理论并运用实践,胶东西北部金矿资源储量呈跳跃式增长。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矿山建设和综合回收利用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把招远金矿年产金量带入百万两时代。

刘慧[9](2014)在《地球科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及教育研究 ——以南京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一门历史悠久、关乎国计民生和人类生存的学科,地球科学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有着其显着的生存性需求和战略性地位,但是由于作为传统艰苦专业的特殊性,其日益增长的高素质人才需求与逐步降低的专业社会认可度之间的矛盾却在近些年愈演愈烈,主要体现在招生环节的人才吸引不力、培养环节的专业思想不稳定、就业环节的人才选留困境等。本文在呼吁更具自主性的招生政策和提升专业社会认可度同时,重点聚焦现行的招生和就业制度背景下的人才培养实践环节,运用职业规划的教育理念,从职业兴趣引领、职业技能提升、职业价值观的树立等角度,对研究型大学地球科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历史演进、当前现状和职业价值观进行历史性、现实性的分析和研究,从职业规划的视角探索艰苦专业的人才培养支撑体系和教育体制,一方面帮助地球科学专业的大学生及早和有效开展职业规划并付诸行动,另一方面也为学科发展在现阶段的人才培养困境提供数据和信息,以期主管部门和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能够更为贴近当代大学生特征和现实,为学科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后备人才。本研究以地球科学领域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及发展为主要研究内容,以职业规划理论为研究理论框架,以不同时期的价值观演变作为研究背景,客观理解和认识当代大学生的职业规划现状,探索地球科学专业领域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期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机制。本研究重点解决的问题在于:1、当前地球科学专业社会认知和认可度不高的历史性根源是什么,该如何客观理解?2、当前大学生对于地球科学领域的职业期望、职业价值观体现如何,职业规划教育可以从哪些方面更好的服务于人才培养工作?研究采用文献分析和历史研究相结合、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文献分析寻求艰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理论基础,以历史研究阐述学科的时代背景和战略意义;以问卷调查分析的量化研究探索艰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以对不同时期典型人物和当代大学生代表进行深度访谈的质性研究探索大学生职业规划的规律和价值观要素的形成机制。对于专业的历史角度的理解和现实角度的质性、量化分析,都旨在为地球科学专业的大学生提供更具有专业特色和意义的职业规划教育和指导工作。全文分为六章。第一章从学科发展的需要角度阐述地球科学专业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系统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对职业规划相关理论、地球科学学科相关概念进行了分析,对国内外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有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第二章从地质学专业的起源和历史发展、学科内涵的演进、我国地球科学学科的发展现状和战略地位等方面,分析和阐述学科发展对于人才综合技能、全局眼光、学科交叉能力等方面的素质需求。对应这样的需求,阐述当前我国学科发展存在的科研思维和质量、理论创新和交叉融合、高新技术与开发、人才质量、平台构建等方面的差距。学科的差距归根结底是人才的差距,本文就此提出职业规划教育对于优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第三章从个人发展与社会环境之间相互依存和促进的角度出发,以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专业的30届校友毕业去向为数据支撑,分析建国以来地球科学专业人员职业发展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职业分布及变化规律、职业价值观呈现,发现研究型大学学生在本专业就业以及在基础科研方向就业的比例在逐年下降;基于典型人物访谈阐述地学人才的成才因素并从中获得“名人效应”对于专业兴趣引领的积极作用、应用地质学前景和地质学的自由职业市场分析等方面的启示。第四章通过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发现地球科学专业研究型大学的学生对于专业的认可度堪忧,职业规划进展较为滞后,职业价值观呈务实和自我倾向,大学生专业认识、择业要素、职业期待、价值体现等诸多职业规划要素与学生个人属性呈显着相关性;第五章通过深入的学生访谈,从心理学、社会学角度探索教育方式、成长环境、职业指导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之间的互动关系,分析表明提升地球科学专业的本专业就业率的根本途径在于加强学生的专业兴趣引领工作,社会实践的缺失成为阻碍大学生职业规划进程的重要因素,揭示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尚未固化,需要更具有实效的教育手段的介入,激发大学生的积极价值观念。第六章在文献和历史分析的基础上,根据量化和质性研究的结果,针对地球科学专业职业规划指导教育机制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提出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和开展科普创作来弘扬地学文化;通过新生导学、名师引领来提升专业兴趣;探索以实践为主导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思路;完善地学领域职业规划指导教育机制;以霍兰德职业兴趣六边形为蓝本,提出地球科学专业的职业世界六边形模型,用于开展更符合国情和贴近时代的职业规划指导;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职业规划理论的本土化两个方面阐述本次研究对于大学生教育的普遍意义。

陈宝国,蔡克勤,员雪梅[10](2011)在《“中国区域地质调查史及其经济、社会、文化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绪论一)研究背景作为地质科学发展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和前缘性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表现了地质科学的实验性、实践性的特征,区域地质调查和地质图的绘制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地质工作的基础内容和基本手段,深刻地反映着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服务社会,紧密联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基本属性。中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开展,具有自身的特点,一是受社会历史发展的制约。中国

二、中国地质学会召开研讨会 探讨矿业发展战略 交流找矿新理论新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地质学会召开研讨会 探讨矿业发展战略 交流找矿新理论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地勘企业竞争能力评价研究 ——以内蒙古地矿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点
    1.5 论文工作量
2 企业竞争力相关理论基础
    2.1 企业竞争力理论回顾
        2.1.1 企业竞争力的含义
        2.1.2 企业竞争力的理论渊源
        2.1.3 企业竞争力理论的主要学派
    2.2 绿色发展理论
        2.2.1 绿色产业
        2.2.2 绿色矿业
    2.3 产业组织理论
    2.4 国内外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
        2.4.1 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评价体系
        2.4.2 世界主要杂志的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2.4.3 中国企业联合会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2.4.4 国内学者提出的企业竟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2.4.5 我国各行业竟争力评价应用实践
        2.4.6 地勘及相关行业企业竞争力研究现状
3 地勘行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我国地勘企业发展历程回顾
    3.2 我国地勘行业发展现状
        3.2.1 我国资源供需概述
        3.2.2 地质勘查现状
        3.2.3 矿业开发现状
    3.3 我国地勘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3.1 我国传统地质勘查在生态环境影响方面存在的问题
        3.3.2 我国矿业开发在生态环境影响方面存在的问题
        3.3.3 资源需求与生态环境的矛盾
4 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绿色发展现状及成果
    4.1 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
    4.2 绿色勘查发展
        4.2.1 绿色勘查发展历程
        4.2.2 绿色勘查的重大意义
        4.2.3 绿色勘查典型案例
    4.3 绿色开发发展
        4.3.1 绿色矿山发展历程
        4.3.2 绿色矿山建设的意义
        4.3.3 绿色矿山典型案例
5 地勘企业竞争能力内涵
    5.1 地勘企业的定义及特点
        5.1.1 地勘企业定义
        5.1.2 地勘企业特点
    5.2 地勘企业竞争能力内涵
    5.3 地勘企业竞争能力特征
        5.3.1 地勘企业竞争能力外部环境分析
        5.3.2 地勘企业竞争能力的影响因素
        5.3.3 地勘企业竞争能力影响因素框架构建与分析
6 地勘企业竞争能力评价系统构建
    6.1 地勘企业竞争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目的及原则
        6.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目的
        6.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6.2 指标体系构建
    6.3 地勘企业竞争能力评价方法
        6.3.1 评价方法概述
        6.3.2 评价方法的选择
    6.4 指标权重性质及定义
    6.5 指标权重确定
        6.5.1 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权重
        6.5.2 层次分析法(AHP)计算步骤
    6.6 地勘企业竞争力评价权重计算
        6.6.1 建立评价指标结构
        6.6.2 计算准则层权重
    6.7 企业竞争能力模糊评价模型
        6.7.1 模糊评价判定法思想与原理
        6.7.2 模糊评价步骤
7 内蒙古地矿集团竞争能力评价实证研究
    7.1 内蒙古地矿集团发展回顾
        7.1.1 发展概况
        7.1.2 发展现状
    7.2 确定评价级
        7.2.1 因素集的确定
        7.2.2 评价级的确定
    7.3 模糊判断矩阵判定
    7.4 模糊矩阵计算
    7.5 结果综合判定
    7.6 评价结果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8 我国地勘企业竞争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8.1 资源能力
        8.1.1 资源禀赋
        8.1.2 人力资源
        8.1.3 科技创新
    8.2 绿色发展能力
        8.2.1 绿色发展理念
        8.2.2 绿色勘查、开发
        8.2.3 绿色转型——构建“大地质、大生态、大服务”的工作格局
    8.3 营运及组织管理方面——创建学习型企业
9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的主要结论
    9.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录

(2)地质钻探工程的发展历程与展望——回顾探矿工程事业70年(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1 新中国成立初期探矿工程创建起步阶段(20世纪50-60年代)
    1.1 创建探矿工程队伍
    1.2 专业技术人才培养
    1.3 发展科学研究和科技情报工作
        1.3.1 科学研究工作
        1.3.2 科技情报工作
        1.3.2.1 创办专业杂志
        1.3.2.2 创建学术组织
        1.3.2.3 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
    1.4 在引进的基础上研发国产钻探装备
    1.5 初步建立管理体系,建章立制
        1.5.1 操作规程
        1.5.2 管理办法
        1.5.3 定额
        1.5.4 技术标准
    1.6 小结
2 探矿工程技术稳步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70-80年代)
    2.1 以绳索取心为主体的多工艺钻探技术逐步完善
        2.1.1 以金刚石钻探为代表的新技术开始起步
        2.1.2 以绳索取心钻进为主的小口径金刚石钻进技术成为地质岩心钻探主体
        2.1.3 液动冲击回转钻进技术得到推广应用
        2.1.4 受控定向钻进技术研究应用成果斐然
    2.2 以反循环为主体的多工艺空气钻探技术体系获推广应用
    2.3 以低密度为主体的护孔、堵漏、保矿技术体系形成
    2.4 以坑道机械化为主体的新奥法掘进技术体系得到推广应用
    2.5 水文水井钻探、高温地热钻井技术体系初步形成
    2.6 地质钻探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2.7 地质勘查宏观协调和行业管理得到加强
    2.8 科研能力及国际交流得以加强
    2.9 小结
3 探矿工程扩大服务领域阶段(大致为20世纪最后15年)
    3.1 贯彻地矿部“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取得显着经济效益
    3.2 工程勘察钻探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3.3 工程施工钻探技术与设备快速发展
        3.3.1 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
        3.3.2 基坑支护与地基处理设备
        3.3.3 非开挖管线铺设技术与设备
        3.3.4 其他特殊工程
    3.4 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初显神威
    3.5 坑探工程技术进步,服务领域拓宽
    3.6 对接井施工技术解决盐岩采矿技术难题
    3.7 建筑装修薄壁工程钻技术
    3.8 地质钻探技术稳中求进
    3.9 小结
4 钻探工程技术全面、深入发展,逐步进入世界一流的阶段(21世纪以来)
    4.1 地质工作管理体制大变革
    4.2 全国各地积极开展深部钻探工程
    4.3 钻探工程在地热、铀矿等新型能源资源勘探开发中一展身手
    4.4 页岩气勘探开发依托钻井技术进步取得突破
    4.5 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迈入世界领先水平
    4.6 大陆科学钻探工程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4.6.1 前期准备工作
        4.6.2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科钻一井”
        4.6.3 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
        4.6.4 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工程
        4.6.5 松辽盆地科学钻探工程
        4.6.6 极地钻探工程
    4.7 积极开展大洋钻探
    4.8 积极开展绿色勘查钻探技术研究
    4.9 探矿工程专业标准体系逐步成熟并完善
    4.10 钻探技术在矿山救援等特种工程中发挥巨大作用
5 展望

(3)面向自然资源管理的地调机构核心竞争力评价及发展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相关概念分析与界定
        1.2.1 自然资源管理和全球资源治理
        1.2.2 地质调查工作与地调机构
        1.2.3 地调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模式
        1.2.4 世界一流新型地质调查局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方法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创新点
2 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及以往研究评述
    2.1 地调机构核心竞争力研究与评价方法
        2.1.1 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理论
        2.1.2 核心竞争力研究方法及在各领域的应用
        2.1.3 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2.1.4 地调机构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现状评述
    2.2 地调机构发展模式研究及理论方法
        2.2.1 发展模式的概念
        2.2.2 发展模式研究方法及在各领域的应用
        2.2.3 地调机构的发展模式研究现状评述
    2.3 本章小结
3 地调机构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实证分析
    3.1 地调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概念模型
    3.2 地调机构核心竞争力4I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2.1 地调机构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3.2.2 地调机构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框架及内容
        3.2.3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立
    3.3 地调机构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的应用
        3.3.1 评价方法
        3.3.2 典型定量分项指标评价
        3.3.3 评价结果
        3.3.4 中国地质调查局在世界地调机构中的位置
    3.4 本章小结
4 地调机构的发展模式研究
    4.1 世界主要地调机构的形成与演变
        4.1.1 世界主要国家地调机构的形成与发展特点
        4.1.2 当代世界地调机构的发展演变趋势
        4.1.3 世界地调机构发展模式的分类
    4.2 中国地质调查局与美国地质调查局发展模式比较分析
        4.2.1 发展历史对比研究
        4.2.2 当前性质和定位对比
        4.2.3 当前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对比
    4.3 本章小结
5 建设世界一流新型地质调查局的战略路径
    5.1 建设世界一流新型地质调查局的背景
        5.1.1 对地球系统科学的探索是永恒主题
        5.1.2 能源和矿产资源需求是地质工作发展的根本动力
        5.1.3 资源环境调查的调整改革是新时代转型的重点
        5.1.4 当前地质工作存在短板和不足
    5.2 建设世界一流新型地质调查局的战略思路
        5.2.1 指导思想
        5.2.2 五大原则和五个转变
        5.2.3 战略目标
        5.2.4 建设目标
        5.2.5 “三步走”战略
    5.3 建设世界一流新型地质调查局的主要措施
        5.3.1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地质调查跨越式发展(科技创新力)
        5.3.2 加强人才培养,推进地质调查队伍建设(人才智慧力)
        5.3.3 完善管理体系,创新地质调查运行机制(制度管理力)
        5.3.4 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发挥资源整合优势(资源整合力)
6 成果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和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天然石墨的成因、晶体化学特征及对石墨烯产业化的约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立题思想
1.2 课题来源及选题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4.3 研究计划安排
    1.4.4 主要工作量
1.5 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1.5.1 主要研究成果
    1.5.2 创新点与特色 第2章 相关问题研究现状分析
2.1 石墨矿床研究现状分析
    2.1.1 国外石墨矿床研究现状分析
    2.1.2 国内石墨矿床研究现状分析
2.2 石墨矿物学研究现状分析
    2.2.1 国外石墨矿物学研究现状分析
    2.2.2 国内石墨矿物学研究现状分析
2.3 石墨烯制备研究现状分析
    2.3.1 石墨烯
    2.3.2 国内外石墨烯制备研究现状分析
2.4 石墨烯产业化现状分析
    2.4.1 石墨烯产业化
    2.4.2 国外石墨烯产业化现状分析
    2.4.3 国内石墨烯产业化现状分析
2.5 小结 第3章 石墨矿地质矿产特征
3.1 石墨资源概况
    3.1.1 石墨工业类型
    3.1.2 全球石墨资源概况
    3.1.3 中国石墨资源概况
3.2 石墨矿床主要类型
    3.2.1 深变质石墨矿床
    3.2.2 浅变质石墨矿床
    3.2.3 接触变质石墨矿床
    3.2.4 重熔花岗岩浆型石墨矿床
    3.2.5 伟晶岩脉型石墨矿床
3.3 石墨矿成矿地质背景
    3.3.1 全球石墨矿成矿背景
    3.3.2 中国石墨矿成矿地质背景
3.4 石墨矿空间分布
    3.4.1 全球石墨矿空间分布
    3.4.2 中国石墨矿空间分布
3.5 石墨矿时间分布
    3.5.1 全球石墨矿时间分布
    3.5.2 中国石墨矿成矿时代
3.6 小结 第4章 典型石墨矿床
4.1 晶质(鳞片)石墨矿
    4.1.1 全球鳞片石墨矿
    4.1.2 黑龙江鸡西市柳毛石墨矿床
    4.1.3 河南淅川县小陡岭石墨矿床
    4.1.4 内蒙古兴和县黄土窑石墨矿床
    4.1.5 山东平度市刘戈庄石墨矿床
4.2 脉型(块状、致密结晶状)石墨矿
    4.2.1 全球脉型石墨矿
    4.2.2 麻粒岩型石墨矿床(Granulite-hosted deposits)
    4.2.3 火成岩型石墨矿床(Igneous-hosted deposits)
    4.2.4 脉型石墨矿成矿作用
4.3 隐晶质(土状、无定形、微晶)石墨矿
    4.3.1 全球隐晶质石墨矿
    4.3.2 内蒙古大乌淀石墨矿床
    4.3.3 湖南鲁塘石墨矿床
4.4 小结 第5章 天然石墨成矿过程
5.1 石墨的形成条件
    5.1.1 热力学条件
    5.1.2 碳源
    5.1.3 前寒武纪生态系统
    5.1.4 前寒武纪沉积建造
5.2 石墨矿床矿化特征
5.3 成矿模式
5.4 小结 第6章 典型矿床石墨矿物学
6.1 石墨晶体结构
6.2 石墨晶体特征
    6.2.1 光学性质
    6.2.2 X射线衍射谱线及晶胞参数
6.3 物理化学性质
    6.3.1 物理性质
    6.3.2 热效应
    6.3.3 石墨化学组分
6.4 石墨物理化学参数
    6.4.1 石墨化
    6.4.2 石墨化程度
    6.4.3 石墨化程度检验
    6.4.4 变质相检验
6.5 小结 第7章 天然石墨对石墨烯产业化的约束
7.1 模型构建的依据及思路
    7.1.1 天然石墨与石墨烯产业
    7.1.2 天然石墨对石墨烯产业化的约束因素
    7.1.3 模型构建的思路
7.2 石墨成矿地质特征的专属性
    7.2.1 石墨矿石学
    7.2.2 石墨岩系物源性质及沉积环境
    7.2.3 石墨岩系变质及矿化蚀变
    7.2.4 石墨碳同位素组成
    7.2.5 地球动力学及生态演化
7.3 石墨晶体化学特征的专属性
7.4 天然石墨制备的氧化石墨(烯)和石墨烯的属性
    7.4.1 天然石墨制备的氧化石墨(烯)的属性
    7.4.2 天然石墨制备的石墨烯的属性
7.5 天然石墨制备的石墨烯的性能
    7.5.1 天然石墨制备的石墨烯的电容性能
    7.5.2 天然石墨制备的石墨烯的吸附性能
    7.5.3 天然石墨制备的氧化石墨烯的吸附性能
7.6 石墨烯原料选择原则
    7.6.1 天然石墨制备石墨烯的原料选择
    7.6.2 石墨和石墨烯的结构表征
7.7 石墨烯的特性与应用前景
7.8 前沿新材料石墨烯的原料选取及品质控制的理论模型
    7.8.1 天然石墨制备石墨烯原料选择的影响因素
    7.8.2 物理模型构建
    7.8.3 数学模型构建
7.9 小结 第8章 鳞片石墨制备石墨烯实证研究
8.1 实验
    8.1.1 原料与化学试剂
    8.1.2 氧化石墨(烯)制备
    8.1.3 氧化石墨烯还原
    8.1.4 结构表征方法
    8.1.5 石墨烯的性能实验
8.2 结果与讨论
    8.2.1 天然鳞片石墨的表征
    8.2.2 氧化石墨烯和石墨烯的表征
    8.2.3 石墨烯的导电性能
    8.2.4 石墨烯超级电容性能
8.3 实验结论
8.4 理论模型验证
    8.4.1 物理模型有效性分析
    8.4.2 数学模型有用性分析
8.5 小结 第9章 石墨烯资源开发利用战略及建议
9.1 资源战略的界定
9.2 石墨烯资源开发利用战略分析
    9.2.1 SWOT分析原理
    9.2.2 石墨烯资源开发利用SWOT分析
9.3 资源勘查开发战略分析
    9.3.1 石墨矿勘查战略
    9.3.2 石墨矿开发战略
    9.3.3 石墨提纯技术突破战略
    9.3.4 前沿新材料石墨烯突破战略
9.4 石墨烯资源开发利用战略
    9.4.1 石墨烯技术专利驱动战略
    9.4.2 石墨烯资源产业集群式开发战略
    9.4.3 石墨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化战略
9.5 石墨烯资源开发利用政策及建议
    9.5.1 产业倾斜政策
    9.5.2 区域协调政策
    9.5.3 健全完善环境法规和行业相关标准
    9.5.4 建立石墨烯资源开发利用动态检测数据库
9.6 小结 第10章 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研究成果
10.2 结论
10.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科技创新,为地质找矿注入新活力(论文提纲范文)

1 向地球深部进军,加快推进科技创新
2 全球矿产市场已现回暖迹象,发展矿业仍是我国头等大事之一
3 众多重量级专家分享地质找矿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领域的最新进展
4 围绕加快矿业发展、提高矿产资源保证程度建言献策
5 加大矿床研究,有效地指导开展找矿勘探和开发利用
6 与国际接轨,关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的矿业开发

(6)地质大数据发现与信息提取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大数据国外研究进展
        1.2.2 大数据国内研究进展
        1.2.3 地质大数据国外研究进展
        1.2.4 地质大数据国内研究进展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主要成果
    1.6 技术路线
    1.7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2 理论基础
    2.1 大数据概念及特点
    2.2 大数据的处理流程
    2.3 “数据链”理论模型
3 地质大数据发现
    3.1 数据发现需求模型
    3.2 数据发现技术概述
        3.2.1 大数据采集技术
        3.2.2 关键技术实现
    3.3 本章小结
4 地质大数据信息提取
    4.1 信息提取关键技术概述
        4.1.1 数据预处理
        4.1.2 信息提取
    4.2 数据分析
        4.2.1 数据挖掘模型
        4.2.2 数据挖掘基本步骤
        4.2.3 大数据分析方法
    4.3 可视化结果展现
    4.4 本章小结
5 DDIE系统设计与实例应用
    5.1 系统功能模块
    5.2 系统模块功能与关键技术
    5.3 实例研究..互联网地勘经费数据发现
        5.3.1 地勘经费数据发现需求分析
        5.3.2 数据采集与获取
        5.3.3 地勘经费信息提取
        5.3.4 信息提取成果展现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觅铜于山:321地质队矿产勘查与地质研究史(1952-198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选题背景与意义
    2. 前人研究概述及本文的任务
    3. 依据材料、研究方法和内容架构
第1章 建设任务的推动:321地质队的建立
    1. 新中国成立初期形势
    2. 铜官山区位及开发历史
    3. 321地质队的成立与人才配置
    4. 321地质队的组织结构与运作方式
第2章 勘探铜官山与“铜官山式”
    1. 铜官山矿田的勘探
    2. 铜官山地质研究
    3. 铜官山外围普查及新人的成长
第3章 讲求实效的研究:江北找矿之经验与教训
    1. 全面普查阶段与321队转入江北
    2. 华东地质局的建立及321队改组
    3. 穿山洞铜矿床的发现与勘探
    4. 拔茅山勘查经过及经验教训
第4章 从材料到理论:勘探热潮与区域构造学的探索
    1. 勘探狮子山矿床
    2. 勘探凤凰山矿床
    3. 找矿“大跃进”
    4. 区域构造研究
第5章 1:5万普查-测量
    1. 1:5万普查-测量的背景
    2. 铜陵1:5万普查-测量工作的提出与实施
    3. 兼作1:5万区测试点及补充工作
    4. 铜陵1:5万工作的成果与意义
第6章 “多层楼成矿模式”与隐伏矿床的发现
    1. 成矿“多层楼”特征及老鸦岭、大团山铜矿的发现
    2. 冬瓜山矿床的发现
第7章 “层控式矽卡岩型矿床”理论的形成
    1. 矿床学上的“水火之争”及相关探索
    2. 常印佛与“层控式矽卡岩型矿床”理论
    3. 创新价值:与同时代层控矿床研究之比较
结语
    1. 任务驱动的研究
    2. 计划体制下的自由探索
    3. 实践中的人才培养
    4. 历史经验及借鉴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8)山东招远市金矿开发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概论
    1.1 招远地理位置与行政沿革
    1.2 区域地质构造与金成矿带
    1.3 金矿山及黄金产业概况
第2章 招远古代金矿开发史
    2.1 招远古代金矿找矿
        2.1.1 古代对砂金矿认识
        2.1.2 招远古代岩金矿认识
    2.2 招远古代金矿开采技术
        2.2.1 宋代之前的采矿技术
        2.2.2 宋代金矿采选技术
        2.2.3 宋代以后金矿开发
        2.2.4 古代金矿的时禁时采
    2.3 招远古代金矿开发的历史意义
第3章 招远近代金矿开发史
    3.1 近代中外地质学家在招远金矿考查
    3.2 招远近代金矿开采史
        3.2.1 李宗岱三代办金矿
        3.2.2 与外商合办金矿
        3.2.3 抗日战争时期金矿开采
        3.2.4 解放战争时期的金矿开采
    3.3 招远近代金矿开发的历史意义
第4章 招远现代金矿开发史
    4.1 招远现代金矿地质找矿
        4.1.1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金矿找矿
        4.1.2 文化大革命时期金矿找矿
        4.1.3 二十世纪改革开放时期金矿找矿
    4.2 招远现代金矿开采史
        4.2.1 建国后至1975年的金矿开采
        4.2.2 1975年至2000年的金矿开采
    4.3 招远现代金矿开发历史意义
第5章 招远二十一世纪金矿开发
    5.1 招远二十一世纪金矿找矿
        5.1.1 招远金矿集中区地质与找矿
        5.1.2 山东胶西北金矿“阶梯式”成矿模式
    5.2 二十一世纪的招远黄金产业
        5.2.1 金矿技术创新
        5.2.2 循环经济与生态矿业
        5.2.3 延长黄金产业链条
    5.3 二十一世纪招远金矿开发的时代意义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9)地球科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及教育研究 ——以南京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源起及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概念界定
        二、相关理论背景
    第三节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一、国外职业生涯教育现状
        二、国内职业生涯教育及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职业规划教育研究的启示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力求创新之处
第二章 地球科学学科发展背景及人才需求
    一、地质学的起源与发展背景
    二、现代地球科学学科内涵发展历程
    三、我国地球科学学科的发展与战略地位
    四、我国地球科学学科发展现状
    五、学科发展需求对于地学人才职业规划教育的启示
第三章 建国后我国地球科学专业人员职业生涯发展演变---基于数据统计和典型生涯人物访谈的研究
    第一节 地球科学学科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地球科学专业毕业生职业分布——以南京大学为例
    第三节 建国后地球科学专业人员就业价值观的演变
        一、建国初期:一元化的传统职业价值观
        (一) 建国初期地球科学人才的社会价值观
        (二) 典型生涯人物分析——中国科学院院士W院士
        二、改革开放后:务实求真的现实主义价值观
        (一) 改革开放后的地球科学人才的社会价值观
        (二) 典型生涯人物分析—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S教授
        三、新世纪以来:个体幸福最大化的后现代价值观
        (一) 后现代价值观体现
        (二) 典型生涯人物分析—地质学家、自由职业者B先生
    第四节 数据分析和启示
        一、就业市场不断扩大和专业社会认可度之间的矛盾分析
        二、典型人物职业生涯发展对于职业规划教育的启示
        (一) 名人效应在专业兴趣引领中的作用
        (二) 应用地质学的职业前景
        (三) 地质学领域的自由职业市场分析
        (四) 地球科学人才的成才因素分析
第四章 地球科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分析——基于调查的数据分析
    第一节 问卷调查工作设计
    第二节 调查数据分析
        一、地球科学专业社会认可度分析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进展分析
        三、职业期待
        四、职业价值观分析
        五、农村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各要素对比分析
    第三节 小结
        一、综合性大学地球科学专业学生专业认可度堪忧
        二、职业规划进展不尽如人意
        三、职业价值观呈现自我倾向和务实趋势
        四、大学生职业规划要素随个人属性呈现差异性
第五章 地球科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分析——基于访谈的质性研究
    第一节 大学生职业规划个案访谈
        一、A同学 立志科研,取法乎上
        二、B同学 心系小家,胸怀大家
        三、C同学 酷爱文学,取道地学
        四、D同学 步步紧扣,精心规划
        五、E同学 日行三省,孜孜以求
        六、F校友 勇于挑战,敢于担当
        七、X&Y校友 比翼双飞,各司其职
    第二节 个案分析对于职业规划教育的启示
        一、专业的内在吸引构成职业选择的根本动力
        二、社会实践缺乏成为职业规划滞后的广泛因素
        三、中美比较视角的启示
        四、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深层次体现
第六章 地球科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特点及教育机制探索
    第一节 地球科学专业职业规划教育特点(实证总结)
    第二节 提升艰苦专业社会认知度和美誉度
        一、弘扬地学文化
        二、专业兴趣培养
        三、行业就业政策的鼓与呼
    第三节 地球科学领域的霍兰德职业世界探索模式
        一、霍兰德职业兴趣角度的职业世界探索分析
        二、职业世界六边形模型在职业规划指导中的应用
    第四节 开展以实践为核心的职业价值观教育
        一、职业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教育的根本
        二、价值追求是个人发展的需要
        三、职业市场均衡发展有赖于职业价值观教育
        四、以实践为核心的职业价值观教育途径
    第五节 构建全方位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
        一、确保组织机构人力保障
        二、职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
        三、完善职业规划课程体系
        四、全员参与职业规划教育
        五、全程开展职业规划指导
        六、建立就业实习评估机制
        七、关注特殊人群职业辅导
    第六节 地球科学专业职业规划教育对于高等教育的普遍意义
        一、价值观教育的时代性和紧迫需求
        二、职业规划教育的中国本土化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1 地质学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近30年校友职业分布
附录4 图表目录
致谢

四、中国地质学会召开研讨会 探讨矿业发展战略 交流找矿新理论新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地勘企业竞争能力评价研究 ——以内蒙古地矿集团为例[D]. 刘永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2]地质钻探工程的发展历程与展望——回顾探矿工程事业70年[J]. 王达,赵国隆,左汝强,孙建华,周红军,张林霞,李艺.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19(09)
  • [3]面向自然资源管理的地调机构核心竞争力评价及发展模式[D]. 杨添天.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8)
  • [4]天然石墨的成因、晶体化学特征及对石墨烯产业化的约束[D]. 刘剑.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11)
  • [5]科技创新,为地质找矿注入新活力[N]. 滕艳,秦锦丽. 中国国土资源报, 2016
  • [6]地质大数据发现与信息提取关键技术研究[D]. 李婧.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4)
  • [7]觅铜于山:321地质队矿产勘查与地质研究史(1952-1980)[D]. 王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6(09)
  • [8]山东招远市金矿开发史研究[D]. 王建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05)
  • [9]地球科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及教育研究 ——以南京大学为例[D]. 刘慧. 南京大学, 2014(05)
  • [10]“中国区域地质调查史及其经济、社会、文化作用”研究[A]. 陈宝国,蔡克勤,员雪梅. 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第23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2011

标签:;  ;  ;  ;  ;  

中国地质学会召开研讨会探讨矿业发展战略交流找矿新理论新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