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津华星正式通过ISO9002国际标准质量体系认证(论文文献综述)
高国钧[1](2016)在《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创新与完善》文中提出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CCC)是政府为保障产品安全、公共安全、保护环境、维护消费者利益,由特定机构依照法定程序判定产品是否符合技术标准的市场准入制度。作为市场经济国家的基础性制度,其内在动力来源于政府、生产者与消费者对于安全、效率与秩序的价值追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产生了众多的认证机构,其认证服务广泛渗透经济、社会、环境、政府管理、教育及人权保障,逐渐成长为重塑世界秩序的引导者。基于中立、客观、专业立场及“平民主义”精神,认证的理念、内容与方式具有普适性与超国家性,具有克服外部性、节约交易成本的作用,甚至在某些方面替代政府规制市场,事实上承担着干预主体的角色。在国家干预与社会自治之间,强制性产品认证机构,既有中介服务组织的一般特征,又具有自身的特异性。已有的研究探讨大多局限于认证对政府与市场的作用与影响。多年来,强制性产品认证的“有效性”颇受垢病,认证标志的“安全性”与“消费导向”价值尚未得到社会认可。保障认证信息的真实性及有效性是认证行业的生命线,也是认证主体的基本法律义务。尽管入世以来,国家认监委组织多次专项执法行动,但效果并不佳,认证主体不实认证、认证合谋、市场主体花钱买证等认证“形式主义”尚未予以根治;另一方面,认证程序、认证模式、认证单元划分、认证收费制度规定不尽合理,导致强制性认证产品合格率不高,认证有效性不强,消费安全面临极大隐患。本质上,在产品质量治理方面,当下政府所面临的并非单向式简单干预,而是双层干预,既要直面规制微观市场,维护竞争秩序,又要对认证主体实行干预。政府经济干预权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于认证主体,对这种“混合规制”的规制已有的主流经济法理论并未对此予以恰当的重视。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很重要,但存在问题也多,已构成对我国市场秩序及经济法律制度研究的极大挑战,带来的命题是:什么形式和内容的法律规制能够使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法律系统最有效率地履行其支持市场系统的应然功能?为此,本文坚持学术研究的问题导向,尝试在“国家—社会中间层—市场”的分析框架下,以风险社会为切入点,以认证权为逻辑起点,以解决认证有效性为主线,以强制性产品认证法律制度的规范性为研究重心,探究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基本范畴,以公共治理理论、社会中间层理论、法律的道德性理论为基础,检视并总结市场体制深化改革背景下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及运行的规律和特征、存在问题,细致考察域外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发展的模式、特征及趋势,在经济法的视野下,做一个一般性和基础性的制度研究,以澄清和巩固认证机构的经济法主体地位,找到认证有效性不足问题发生的内在机理及多年未根治的原因,从宏观上研判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创新与完善的路径选择,从微观上明晰政府规制认证有效性的策略工具及法律责任实现机制。全文除绪论外,共分六章,各章内容具体分述如下:第一章是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内涵与理论基础。在政府、社会中间层和市场三者间合理地分配权力与权利,明晰干预权力边界和责任范围,形成三方相互监督、互相促进的局面,可改变政府“一股独大”的权力配置结构。认证制度源于西方,只有观照其制度起源和发展史,才能探究和洞悉其内在的功能与价值。风险社会的来临,引发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需求,凸显了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首要“安全性”应用价值,阐释了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历史与现实的五个动因及意义。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本质上究竟有何特别的制度机理?故有必要梳理认证概念起源和沿革,从而揭示强制性产品认证法律关系的特殊性。从权力与权利的分野与耦合角度,揭示了认证权的权源、本质及其基本特征。择取公共治理理论、社会中间层理论、法律的道德性理论,分别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视角、主体间性“多元治理”视角、法律与伦理交融视角,阐明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该当性,为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作理论上的铺垫。第二章是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历史变迁与特点。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具有强制性变迁与诱致性变迁的双重特征,引进并借鉴于西方,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大体上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正在从认证大国向认证强国迈进。作为一种市场准入制度,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是我国市场规制法的重要内容,有必要全景式梳理其基本内容及运行机制,具体包括制度渊源、监管体制、认证程序、认证模式及收费制度。制度渊源除了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之外,还包括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指南、国际标准及国家认监委、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认证认可行业协会的规范性文件。从制度渊源的广泛性、复杂性、多层次性凸显了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变动性特征。良好的监管体制、科学的认证程序、优化的认证模式、市场化的收费制度对提高行政效率、认证绩效具有正向效应。上述事实性内容的交代,为概括和总结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发展的规律性特征提供素材和依据,即政府主导干预的父爱主义、质量规制的混合治理模式、发展路径的国际标准依赖、经济法调整的社会本位观、与生产许可制度两轮驱动。第三章是市场体制深化改革背景下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存在的问题。应然意义上,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很重要,但现实运行中也存在很多问题。中国的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从简单模仿到改革完善,从被动依从到主动融入,在曲折探索中不断前行。在深入剖析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面板数据,总结认证主体社会化、认证证书集中化、认证市场结构寡头垄断等整体失衡基础上,梳理、研判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制度创新与完善提供靶向。大抵来说,主要问题体现在三个方面,基于立法机制视角的体系性立法缺陷、基于行政干预视角的政府监管不到位、基于认证绩效视角的认证有效性不高。具体表现为:立法位阶低层次,法律规范严重冲突,立法空白,立法体系不完整;机构设置不合理,运行机制不顺畅,执法力度不够大;机构独立性不强,技术标准不协调,认证程序不规范,虚假认证未根治及认证采信度不高。立法缺陷是根源,有效性不高是制度运行的表征,而监管不力是制度失灵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通过三个认证典型案例,运用博弈利益主体分析,进一步剖析和归纳造成上述问题的成因及影响。第四章是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运行的域外考察与启示。作为“互补性”制度移植,认证来源与引进于西方发达国家,对其制度与实践的深入考察可为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提供经验和范本。基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文化和历史传统、法系差异,世界各国的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运行和规制并没有统一固定的版式,从而表现为一定的“地方性知识”。在概述世界主要国家放松规制政策和行政规制权的社会转向背景基础上,检视世界主要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具体内容和运行状况,并从宏观上归纳了各国模式,即美国、德国的标准先行、市场推动型模式;俄罗斯、日本、印度立法规范、政府主导型模式;英国、韩国因势利导、协同推进型模式。并总结概括上述典型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成功经验及对我国相关制度的启示与借鉴,即效率主义的价值判断、法治基础的权力改革、多元主体的配置结构、风险管理的决策方法。第五章是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创新与完善的路径选择。基于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国际认证的发展趋势,需要根据我国的市场环境、产业发展做出针对性的制度创新和完善。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在坚持科学发展、认证主权的总体理念指导下,以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为前提,科学界定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公益性和经营性职能定位,统筹规划,宏观布局,理顺政府与政府主管部门的关系,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规制相结合,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认证有效性为核心目标,在坚守质量安全底线基础上,坚持强制性产品认证与自愿性认证协同发展原则。针对目前中央力促审批制度改革背景下,同时要克服国家干预过度与干预不足的倾向,坚持国家干预适度性的经济法理念。放开认证行业,不等于政府撒手不管,干预也必须有一定的限度范围,要正确处理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与生产许可证制度两者的关系和边界,促进合格评定方式的改革创新。剖析了《合格评定法》与《技术监督法》两种立法模式的历史条件和优劣,探讨了《合格评定法》的立法导向、总体框架及立法重点,分析了强制性标准在强制性产品认证中的法律地位,建设性提出修订《标准化法》的总体导向、基本原则和建议。第六章是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创新与完善的具体建议。法律制度运行好坏取决于其责任的科学设计与实施。预期成本超过预期收益是有效治理的基本要求,认证主体法律责任是认证市场有序发展的保证,是认证法律制度真正发挥其作用的关键所在。然而,认证的公益性与自利性的冲突与矛盾决定了对其规制的复杂程度。在论述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法律效力和范围基础上,以提高认证有效性为目标,探讨了市场导向与强制性产品认证竞争政策的关系,提出科学构建强制性产品认证机构的指定标准、程序规则、权利救济途径。认证行为的可控性是法律规制的目标,建议从完善强制性认证信息披露机制、提升强制性认证行为规范性两个方面来强化指定认证机构的规制。最后,从法律责任创新与完善角度,推动强制性产品认证法治化建设:建立黑名单制度,加大声誉成本;连带责任的认定与实现。从适用主体、行为模式、责任承担角度对《产品质量法》与《认证认可条例》中的连带责任规定进行比较分析,深入探讨连带责任的归责原则、过错推定的程序与条件、责任分担规则等,并提出合理化的立法建议。从制度执行的个体维度,提出在保证职业独立性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工厂检查员的专家责任制度。
刘仲兵[2](2009)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葡萄酒企业中的实证分析 ——以新疆葡萄酒企业为例》文中研究指明ISO9000族标准是各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理论的普遍性总结,统一了质量管理学的原理、方法、程序,反应了世界上技术先进、工业发达的国家质量管理的实践经验,因此具有普遍的实用性,尤其是对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水平相当有益。GB/T19000规定了质量管理体系要求,适用于各行各业。质量管理体系致力于使与质量目标有关的结果适当地满足相关方的需要、期望和要求,能很好帮助企业增强顾客满意,同时能提供持续满足要求的产品,增强信誉和效益,促进自身的发展。总体来说,新疆葡萄酒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比较差,但也具有很大的优势,主要是葡萄酒的质量很大程度依赖葡萄的质量,就是常说的“七分葡萄,三分酿造”,而新疆恰巧拥有世界着名的葡萄基地,产优质的酿酒葡萄。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新疆葡萄酒企业应该积极争取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一个以过程为导向并有效运行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企业的质量管理能力和产品质量总体水平。
余鸿芳[3](2003)在《世界贸易组织贸易技术壁垒及其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一共分为五章,研究的内容为世界贸易组织贸易技术壁垒,论文的研究顺序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步式结构。研究的方法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交待了研究课题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研究课题的来源等内容。 第二章是论文的铺垫部分,主要研究的是世界贸易组织的产生的背景和与贸易技术壁垒相关的几个重要协议。 第三章研究的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的影响。该章主要是分产业预测入世对我国经济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同时对入世一年来的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 第四章研究的是贸易技术壁垒现状及其对我国的影响。本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之一,在论文的研究进程上属于分析问题的阶段。研究时,首先按照狭义的技术壁垒分类分国别对日、美、欧三个国家(地区)的贸易技术壁垒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研究了贸易技术壁垒的作用机理并根据这一作用机理对企业跨越贸易技术壁垒作了实证分析(这是本文的创新点之一),最后运用(冯宗宪、柯大纲,见参考文献13)的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辅之以定性分析的方法就贸易技术壁垒对我国的影响作了一较深入的研究。 第五章研究的是我国跨越技术壁垒的问题分析和对策研究。该章也是论文的核心部分,属于文章研究的最后阶段——解决问题的阶段。借助数据和模型重点研究了技术法规、标准存在的问题和作用,而在研究合格评定的问题时则运用制度经济学和博弈论模型对产生合格评定的问题根源作了一深入的分析(这是本文的第二个创新点)。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造成我国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等方面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等可以说是科学技术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因此为了找到克服问题跨越技术壁垒的对策,首先研究了决定科技水平的因素(即科技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以及我国在这一方面的优劣势,从而找到了我国今后提高科技水平的方向。在此基础上,进而提出了跨越技术壁垒的方式:通过技术<WP=6>转移来提高科技竞争力、利用对外直接投资来绕过贸易对象国的技术壁垒和采用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及合格评定程序三种方式。总之本文历经2年多的时间才得以完成,相信对从事相关方面研究和工作的人士和企业会有所帮助!
陈达龙[4](2001)在《我国开展质量认证和采用国际标准工作若干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层出不穷的贸易壁垒,WTO/TBT提出了采用国际标准的要求,ISO 9000认证也被当成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对于我国即将加入WTO,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推行质量认证,已成为我国产品走向世界,提高和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尽管近几年我国采用国际标准和推行质量认证工作取得很大进展,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①在质量认证方面表现在企业自身、认证机构和咨询机构、认可和监督机构,以及宣传舆论等仍存在不足;②在采用国际标准方面主要表现在:a)对WTO/TBT的游戏规则知之甚少;b)采标现状仍不能适应WTO/TBT协议的要求;c)标准情报信息系统较为薄弱;d)企业还没有成为制定标准的主力军。本文从采标和质量认证的概念和作用入手,比较分析了当前世界有关技术壁垒的主要表现形式、国外部分国家采用国际标准的情况、以及我国采用国际标准和推行质量认证的现状,提出我国采用国际标准和推行质量认证的必要性,建议做好采用国际标准和推行质量认证工作的措施与对策:①正确客观分析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的类型;②转变观念,建立新的采标工作思路和采标理念;③充分利用标准化手段,在采标的同时积极参与制定;④对不同种类的标准采取不同的采标模式;⑤建立和完善适应WTO/TBT的标准情报服务系统;⑥促进国际贸易中的质量保证体系认证、产品认证和实验室认证;⑦提高质量认证的有效性的具体措施;⑧积极引导企业加快质量认证和采标步伐;⑨鼓励采标和认证,制定相关的扶持政策。
赵宏[5](1999)在《纺织服装业推行ISO9000面面观》文中提出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ISO9000系列标准已得到世界的普遍认同,并已成为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二十一世纪是质量的世纪,是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世纪,中国纺织服装业要想尽快与世界接轨,加速开展ISO9000的认证工作势在必行
秦嗣仁[6](1999)在《合格评定资料介绍》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介绍关于合格评定的资料。这些资料包括合格评定的组织机构、法律法规及技术法规,以供对实验室认可和质量认证感兴趣的机构参考。
仲和[7](2020)在《产生危废单位需要注意的“红线问题”》文中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以下简称《固废法》)自1995年通过以来,已先后经历5次修改,是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法律中修改次数最多的一部法律,凸显了该法在生态环境领域的重要地位。固废和危废的污染防治,在生态环境领域中,是专业性、复杂性、技术性最强的领域,固废和危废引发环境纠纷的风险较大,污染治理成本较高,企业因固废和危废污染而被追责的也较多。
《安家》编辑部[8](2016)在《2016中国地产最具影响力候选品牌》文中研究说明
孙莹[9](2012)在《ISO9000标准认证对贸易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关税税率的日趋降低以及其他价格限制等方面传统贸易壁垒的逐渐削弱使产品供应链更加多元化,这对整个国际市场和国际经济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产品供应链在全球范围内的延伸,标准及认证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日益凸显。在这一背景下,很多学者就标准与贸易的关系展开了研究,但是其中绝大部分文献仅仅关注了进口国特殊标准造成的贸易壁垒效果。国际标准对贸易影响的效果是怎样的?对贸易发展是促进还是阻碍?现有的研究并没有给出一个一致的令人满意的结论,而且鲜有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适用于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国际标准。中国是采用IS09000标准认证数最多的国家。本文将以IS09000标准为代表研究国际质量标准对贸易的影响,试图回答以下几个重要问题:国际质量标准如何影响贸易发展?以IS09000标准为代表的国际质量标准对贸易产生影响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相关的实证研究是否支持理论层面上的推断?在理论方面,本文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研究IS09000标准认证对贸易的影响。在宏观层面经济背景下,IS09000标准可视为一种非强制性的制度存在,标准认证从某种意义上为国际经济交往提供了一个可靠、有效的制度框架。IS09000标准通过产品质量信号显示机制、质量管理共同语言机制、产品质量问题解决机制这三大机制对贸易形成影响。总的来说,该标准主要是通过缓解进出口商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贸易中的交易成本从而对贸易起到促进作用。本文还在拓展MQS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消费者信息不完全条件下的认证实施前后的国际市场均衡情况,结果显示IS09000标准认证的实施会提高消费者对进口产品质量的预期并提高国际市场交易量。产品替代率与IS09000标准认证对贸易的拉动效应成正比,但消费者对产品真实质量的信息掌握程度与IS09000标准认证对贸易的拉动效应成反比。本文的实证研究主要针对理论部分提出的围绕IS09000标准贸易效应的5个核心假说展开。首先,利用引力模型结合2008年36个经济体的相关数据研究了出口国和进口国IS09000标准认证增加对贸易产生的影响,同时关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贸易效应方面的差异,将样本分为发达国家对发达国家出口组、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出口组、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出口组以及发展中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出口组,进行了组间认证贸易效应的比较。其次,利用我国2001-2008年分行业数据研究IS09000标准认证贸易效应在行业间的差异。具体选取采矿采石业、食品饮料烟草、焦炭及精炼石油制品、纺织及纺织产品、皮革及皮革制品、木材及木制品、纸浆、纸及纸制品、化学品、化学制品及纤维、塑料橡胶业、非金属矿物制品、基础金属及金属制品、医药品、机械设备业和电子电气业这14个代表性行业。我们关注初级产品行业与制造业在IS09000标准认证贸易效应上的差异。最后,基于浙北101个纺织企业微观调研数据验证IS09000标准认证对企业出口能力的影响。鉴于认证中存在的自选性问题,即那些规模更大、拥有更多生产资源和更多出口的企业可能更容易弥补认证成本的投入而更倾向于认证。本文没有基于传统的回归模型来讨论认证的出口效应,而是对模型进行了平均效应处理。采用带协变量的双重差分法和核加权配对双重差分法(PSM-DID)对出口企业认证引起的出口量的平均增长量进行了估算,同时比较了短期(认证1年)和长期(认证3年)两个窗口期内IS09000标准认证贸易效应的差异。本文的创新之处在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研究国际质量标准对贸易的影响,为国际质量标准贸易效应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同时系统性研究了国别层面、行业层面、企业层面的实际情况。特别地,将平均效应处理方法引入对微观层面标准贸易效应的研究。文章得出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从宏观层面来看,IS09000标准认证在出口国和进口国的普及实施都会促进贸易的增长,但是出口国IS09000标准认证实施的贸易拉动作用更大。第二,由于发展中国家交易保障制度相对薄弱,发展中国家通过IS09000标准认证实施较之发达国家对出口拉动的效应更明显。第三,制造业IS09000标准认证的出口拉动效应会比初级产品行业显着。第四,从企业微观层面来看,IS09000标准认证的出口拉动效应在短期和长期内都是非常明显的,其中短期的出口拉动效应更为显着。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能够促进我国国际质量标准实施的出口拉动效应机制充分发挥作用。
沈潜英[10](2007)在《以行业协会为核心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应对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作为一项应用性研究,在参考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围绕以行业协会为核心建立我国技术性贸易壁垒应对机制这一主题,在国内外现有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应对机制的基础上,对大量的国内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并据此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首先讨论了WTO体制下行业协会组织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功能优势和作用空间所在,同时介绍了国外行业协会组织在国际贸易领域技术性贸易壁垒应对体系中的一般功能;其次讨论了我国行业协会组织在技术性贸易壁垒应对体系中作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然后对我国行业协会组织进一步发挥其功能,对构建和完善以行业协会为核心的技术性贸易应对体系提出了若干对策性建议。本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WTO的制度创新及WTO下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的缺陷。在分析行业协会在WTO多边贸易体制下的独特优势、功能扩展的基础上,从交易费用、政策环境、自身发展等角度分析了行业协会能够承托起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机制的职能,为构建起以行业协会为核心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应对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章,介绍国外行业协会在在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体系、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化和合格评定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对我国的行业协会发展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第三章,结合现实案例,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现状、特点及原因,探讨了我国政府及企业在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中的不足,国内行业协会在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机制中的职能缺失和在我国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构建中的职能缺失,分析了制约国内行业协会在技术性贸易壁垒应对机制中作用发挥的原因。第四章,分析了当前我国行业协会存在的包括法规制度不健全、市场地位不独立、角色定位不准确、作用空间有限等六个方面的机制及治理结构等问题,并提出了在法规建设、合理规划布局等方面进行行业协会改革,并对国内行业协会能否承托起应对的相应职能进行了可行性分析。第五章,介绍了以行业协会为核心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应对模式,分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机制和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构建两方面,还阐述了行业协会在提高行业竞争力方面的其他作用,最后研究了从政府、企业角度如何完善以行业协会为核心的应对机制,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二、天津华星正式通过ISO9002国际标准质量体系认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津华星正式通过ISO9002国际标准质量体系认证(论文提纲范文)
(1)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创新与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五、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内涵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风险社会对认证的制度需求 |
一、强制性产品认证的制度背景 |
二、强制性产品认证的制度动因与意义 |
第二节 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法理内涵 |
一、强制性产品认证概念之界定 |
二、强制性产品认证法律关系分析 |
三、认证权的本质与特征 |
第三节 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理论基础 |
一、公共治理理论 |
二、社会中间层理论 |
三、法律的道德性理论 |
第二章 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历史变迁与特点 |
第一节 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历史变迁及转轨特性 |
一、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发展历程 |
二、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转轨特性 |
第二节 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的制度体系 |
一、强制性产品认证的制度渊源 |
二、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的运行体制 |
第三节 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主要特征 |
一、政府主导干预的父爱主义 |
二、质量规制的混合治理模式 |
三、发展路径的国际标准依赖 |
四、经济法调整的社会本位观 |
五、与生产许可制度两轮驱动 |
第三章 市场体制深化改革背景下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存在问题 |
第一节 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整体失衡 |
一、认证主体社会化 |
二、证书分布集中化 |
三、寡头垄断的认证市场结构 |
第二节 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体系性立法缺陷——基于立法机制视角 |
二、政府监管不到位——基于行政干预视角 |
三、认证有效性不高——基于认证绩效视角 |
第三节 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存在问题的成因与影响:案例研究与批判 |
一、案例述介 |
二、认证法律制度移植出现异化 |
三、认证合谋导致监管机制缺失 |
四、政府干预不足与干预过度并存 |
第四章 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运行的域外考察与启示 |
第一节 主要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运行概况 |
一、放松规制下的制度替代 |
二、行政规制权的社会转向 |
第二节 域外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运行检视 |
一、标准先行、市场推动 |
二、立法规范、政府主导 |
三、因势利导、协同推进 |
第三节 域外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成功经验 |
一、效率主义的价值判断 |
二、法治基础的权力改革 |
三、多元主体的配置结构 |
四、风险管理的决策方法 |
第五章 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创新与完善的路径选择 |
第一节 路径选择的基本原则 |
一、他治与自治平衡:强制性与自愿性协同发展 |
二、硬法与软法结合:适度干预理念下弹性管理 |
三、认证与审批衔接:促进合格评定的方式创新 |
第二节 路径选择的立法模式 |
一、总体思路:《合格评定法》抑或《技术监督法》? |
二、《合格评定法》的立法导向 |
三、标准改进模式——兼谈《标准化法》的修改 |
第六章 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创新与完善的具体建议 |
第一节 明确强制性产品认证的法律效力和范围 |
第二节 完善强制性产品认证中市场准入制度 |
一、市场导向与强制性认证竞争政策的关系 |
二、认证机构的指定及救济 |
第三节 强化对指定认证机构行为的规制 |
一、完善强制性认证信息披露机制 |
二、提升强制性认证行为的规范性 |
第四节 建立健全指定认证机构的法律责任制度 |
一、建立健全黑名单制度 |
二、完善认证制度中的连带责任 |
三、完善工厂检查员的专家责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葡萄酒企业中的实证分析 ——以新疆葡萄酒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论文研究的背景 |
(二) 研究综述 |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研究综述 |
(三) 论文研究的意义、思路和主要内容 |
1、论文研究的意义 |
2、论文的思路和主要内容 |
二、质量管理与ISO9000 族标准 |
(一) 质量管理的概述 |
1、质量 |
2、质量管理简史 |
(二) ISO9000 现象 |
1、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
2、前所未有的影响 |
3、国际标准的制定 |
(三) ISO9000 族标准简述 |
1、ISO 族标准产生的条件 |
2、ISO9000 族标准的演变 |
3、ISO9000 族标准的影响 |
三、葡萄酒的简述和我国葡萄酒行业现状 |
(一) 葡萄酒的简述 |
1、葡萄酒的概念 |
2、葡萄酒的特性 |
3、葡萄酒的分类 |
4、葡萄酒的质量 |
(二) 我国葡萄酒行业现状 |
1、我国葡萄酒工业的情况 |
2、我国酿酒葡萄酒产区概述 |
四、新疆通过 IS09000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葡萄酒企业的实证研究 |
(一) 新疆葡萄酒企业的情况 |
1、历史回顾 |
2、新疆葡萄酒企业简要情况 |
(二) 通过ISO9000 质量体系认证的新疆葡萄酒企业的整体研究 |
1、新疆葡萄酒企业认证前的情况 |
2、新疆主要葡萄酒企业的认证情况 |
(三) 通过认证后取得的效果 |
(四) 认证后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
1、新疆葡萄酒企业通过认证后存在的问题 |
2、针对认证后的问题的对策建议 |
五、质量管理体系在新天国际葡萄酒业有限公司中的运用分析初探 |
(一) 新天国际葡萄酒业有限公司简介 |
1、公司简介 |
2、认证与获奖情况 |
(二) 新天国际葡萄酒业有限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运用分析初探 |
1、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运用分析 |
2、过程的运用分析 |
3、管理职责的运用分析 |
4、资源的运用分析 |
六、总结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世界贸易组织贸易技术壁垒及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的影响 |
1.2.2 贸易技术壁垒(TBT)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 |
1.3 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成果及存在的不足 |
1.4 研究课题的来源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WTO及其有关TBT的协议 |
2.1 从GATT到WTO |
2.1.1 GATT的诞生 |
2.1.2 GATT的贸易谈判 |
2.1.3 WTO(世界贸易组织) |
2.2 《贸易技术壁垒协定》(简称TBT协定) |
2.2.1 贸易技术壁垒的含义 |
2.2.2 《贸易技术壁垒协定》的产生的背景 |
2.2.3 《贸易技术壁垒协定》的原则 |
2.3 《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SPS)及其他有关TBT的协议 |
2.3.1 《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产生的背景 |
2.3.2 《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的基本内容 |
2.3.3 世界贸易组织其他与TBT有关的协议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加入WTO对我国的影响分析 |
3.1 对农业的影响 |
3.1.1 农业面临的冲击 |
3.1.2 有利中也有不利 |
3.2 对工业的影响 |
3.2.1 技术密集型工业“入世”竞争力分析 |
3.2.2 资本密集型工业“入世”竞争力分析 |
3.2.3 劳动密集型工业“入世”竞争力分析 |
3.3 对服务业的影响 |
3.3.1 金融和资本市场风险 |
3.3.2 建筑业举步维艰 |
3.4 入世一年来的实证分析 |
3.4.1 农产品市场未受明显冲击 |
3.4.2 工业部门受益较多 |
3.4.3 服务业在开放中经历新的考验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贸易技术壁垒现状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分析 |
4.1 贸易技术壁垒现状分析 |
4.1.1 技术法规、标准 |
4.1.2 合格评定 |
4.1.3 标志标签 |
4.1.4 绿色壁垒 |
4.1.5 其他技术壁垒 |
4.2 贸易技术壁垒对我国的影响分析 |
4.2.1 贸易技术壁垒日益增多的原因 |
4.2.2 贸易技术壁垒的作用原理 |
4.2.3 技术壁垒对我国经济影响的定性分析 |
4.2.4 技术壁垒变动对我国经济影响的定量分析 |
4.3 本章小节 |
第5章 我国跨越技术壁垒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
5.1 技术法规、标准分析 |
5.1.1 技术法规现状 |
5.1.2 我国的标准体系 |
5.1.3 标准化工作存在的问题 |
5.1.4 标准作用的定性分析 |
5.1.5 标准作用的定量分析——标准化经济效益评估模型 |
5.2 合格评定的制度缺陷与博弈分析 |
5.2.1 我国质量认证的现状及趋势 |
5.2.2 我国的合格评定制度体系 |
5.3 跨越技术壁垒的对策研究 |
5.3.1 科技国际竞争力分析 |
5.3.2 跨越技术壁垒的方式探讨 |
5.4 本章小节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我国开展质量认证和采用国际标准工作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质量认证与采标 |
2.1 质量认证 |
2.1.1 质量认证的概念 |
2.1.2 质量认证制度的主要类型 |
2.2 采标 |
2.2.1 采标的基本概念 |
2.2.2 采用国际标准的范围 |
2.2.3 采用国际标准的程度(一致性程度)。 |
2.2.4 采用国际标准的方法 |
2.2.5 采用国际标准的产品标志 |
3 质量认证与采标的作用 |
3.1 质量认证的作用 |
3.2 采标的作用 |
4 质量认证和采标的现状 |
4.1 世界部分国家(地区)采用国际标准的情况 |
4.2 世界发达国家设置技术壁垒的具体表现 |
4.3 我国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现状 |
4.4 我国在采用国际标准方面的现状 |
5 采用国际标准和推行质量认证的必要性 |
6 做好采用国际标准和推行质量认证工作的措施与对策 |
6.1 正确客观分析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的类型 |
6.2 转变观念,建立新的采标工作思路和采标理念 |
6.3 充分利用标准化手段,在采标的同时积极参与制定 |
6.4 对不同种类的标准采取不同的采标模式 |
6.5 建立和完善适应WTO/TBT的标准情报服务系统 |
6.6 促进国际贸易中的质量保证体系认证、产品认证和实验室认证 |
6.7 提高质量认证的有效性的具体措施。 |
6.8 积极引导企业加,陕质量认证和采标步伐 |
6.9 鼓励采标和认证,制定扶持政策 |
结束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7)产生危废单位需要注意的“红线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制定危废管理计划 |
二、建立危废管理台账 |
三、不得将危废提供或者委托给无危废许可证者 |
四、不得擅自倾倒或堆放危废 |
五、转移危废的要求 |
六、运输危废的要求 |
七、制定意外事故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 |
八、生态环境污染担责 |
(9)ISO9000标准认证对贸易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次 |
图目录 |
表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目标、研究方案及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国际标准与贸易 |
2.1 标准相关概念界定 |
2.2 国际标准对贸易影响的机制分析 |
2.3 国际标准对贸易影响的实证检验 |
2.4 简要评论 |
3 ISO9000标准认证的概述 |
3.1 ISO9000标准产生及发展 |
3.2 ISO9000标准认证过程 |
3.3 ISO9000标准认证普及实施 |
3.4 小结 |
4 ISO9000标准认证对贸易的影响:理论分析 |
4.1 ISO9000标准认证贸易效应的机制阐述 |
4.2 ISO9000标准认证贸易效应的理论模型分析 |
4.3 小结 |
5 ISO9000标准认证对贸易的影响:实证研究 |
5.1 ISO9000标准认证对贸易影响及国别差异分析 |
5.2 ISO9000标准认证对贸易影响的行业差异分析 |
5.3 ISO9000标准认证对贸易影响的时效性分析 |
5.4 小结 |
6. 结论及政策建议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10)以行业协会为核心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应对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WTO 体制下行业协会在应对TBT 中的功能扩展 |
1.1 TBT 产生和发展的背景 |
1.2 政府应对TBT 作用局限性 |
1.3 行业协会在WTO 体制下应对TBT 的功能扩展 |
第二章 国外行业协会在TBT 应对体系中的作用 |
2.1 国外行业协会发展现状 |
2.2 发达国家行业协会在国内TBT 应对机制中的作用 |
第三章 我国行业协会在技术性贸易壁垒应对的职能缺失 |
3.1 我国对外贸易遭受TBT 的现状、影响、原因 |
3.2 国内行业协会在TBT 应对机制中的职能缺失 |
第四章 行业协会是确保TBT应对机制有效运作的关键 |
4.1 我国行业协会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 我国行业协会改革 |
4.3 国内行业协会承托起应对相应职能的可行性分析 |
第五章 以行业协会为核心的TBT 应对模式 |
5.1 构建以行业协会为核心的TBT 应对机制 |
5.2 应对模式之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机制介绍 |
5.3 以行业协会为核心构建我国的TBT 体系 |
5.4 行业协会在提高行业竞争力方面其他作用 |
5.5 政府角度如何完善以行业协会为核心的TBT 应对机制 |
5.6 企业角度如何完善以行业协会为核心的TBT 应对机制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参与课题 |
四、天津华星正式通过ISO9002国际标准质量体系认证(论文参考文献)
- [1]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创新与完善[D]. 高国钧. 西南政法大学, 2016(10)
- [2]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葡萄酒企业中的实证分析 ——以新疆葡萄酒企业为例[D]. 刘仲兵. 新疆大学, 2009(01)
- [3]世界贸易组织贸易技术壁垒及其对策研究[D]. 余鸿芳. 北京工业大学, 2003(03)
- [4]我国开展质量认证和采用国际标准工作若干问题研究[D]. 陈达龙. 厦门大学, 2001(01)
- [5]纺织服装业推行ISO9000面面观[J]. 赵宏. 中国纺织经济, 1999(03)
- [6]合格评定资料介绍[J]. 秦嗣仁. 海洋技术, 1999(01)
- [7]产生危废单位需要注意的“红线问题”[J]. 仲和. 中国环境监察, 2020(06)
- [8]2016中国地产最具影响力候选品牌[J]. 《安家》编辑部. 安家, 2016(12)
- [9]ISO9000标准认证对贸易的影响研究[D]. 孙莹. 浙江大学, 2012(08)
- [10]以行业协会为核心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应对机制研究[D]. 沈潜英. 江南大学, 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