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在医院推广(论文文献综述)
黄艳[1](2020)在《基于生态效率的自动化设备制造业环境管理绩效评价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先进制造业的逐步推进,高智力值高附加值的自动化设备行业已成为我国一个独立且体量巨大的产业;自动化设备制造也成为“先进制造”和“生态制造”战略及布局中重要的环节。但是,该行业的生态效率研究很少报道,可能与其使用二次能源、产品种类繁多和排污量相对较小特点有关系。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推进,切实需要对该行业的生态效率开展研究,形成一套适用于该行业的环境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推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论文在大量研究了环境绩效评价理论及文献的基础上,围绕生态效率的核心概念,系统分析自动化设备制造行业的工艺流程特点,识别了其环境因素及风险点,并以L公司为实例,借助生态效率评价理论为依据,参考环境风险相关法规的要求,开展了实例评价。研究中根据确定的研究方法,识别了自动化设备制造业的因素和风险点;在构建评价体系时,使用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模糊综合分析法等方式,在体系中将生态效率指标创新性地纳入体系中,借助Python软件,形成了符合该行业实况的,基于生态效率的环境绩效评价体系及各权重;论文利用研究结果对L公司开展了环境绩效评价,验证了论文形成的评价体系的适用性及可靠性,结果发现自动化设备企业生态效率的优秀性,及引入生态评价的科学性;并提出了 L公司相关环境管理中的不足及环境绩效提高的建议。
苏红锋[2](2020)在《基于NOSA安健环体系的威信发电厂安全管理研究》文中提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在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重要性更加突出。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对安全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安全生产的要求不仅表现在人身、设备安全与环境保护方面,还体现在工作环境安全方面。安全管理的研究开始不仅要实现全过程的控制管理,还可以实现全方位与全天候的无漏洞地管理,从而保障人身安全不受伤害,生产、工作无故障,无污染,进而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国家对电力系统不断进行改革,打破了传统的管理模式,使发电厂安全管理迈进到了现代化安全管理模式,将电力的安全管理放在了首要位置,成为当前电力改革的大趋势。随着电力企业改革不断推进,电力企业不可忽略的主要内容仍然是安全问题,强化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建立配套的管理系统势在必行。现代企业安全管理改变了传统安全管理对事故的控制由事后控制转变为事前预防。企业的安全管理变成提前识别出生产全过程存在的各类不安全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预控措施,避免事故发生。本文通过借鉴NOSA实施成功企业的先进经验,剖析威信发电厂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挖掘问题产生的根源,梳理威信发电厂NOSA五星安健环体系构建、实施过程及NOSA安健环管理体系在各个阶段的应用。然后提出威信发电厂安全管理的实施策略。本文对安健环综合管理系统特征的分析即建立在项目过程与工作分解结构技术的基础上,又建立在项目特征与组织结构模型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完善安健环综合管理系统,首先需要建立评星管理机制,可以对企业进行绩效考评;其次,制定流程图,在整个流程图中不仅运用组织结构模型技术,还运用了工作分解结构技术,这些技术的运用除了可以加强对流程的组织和管理,同时还有利于对流程的规划与控制。从而保障安健环管理系统的实用性与科学性。通过威信发电厂安健环管理系统的构建,为其他发电企业NOSA体系建设提供经验。
肖蕾[3](2020)在《生态体育旅游认证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体育旅游的快速发展对社会和环境的产生巨大影响,旅游产业进行认证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生态体育旅游认证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生态体育旅游自然环境与文化的协调为对象,在保持自然环境和文化的真实完整性的前提下实现生态体育旅游的绿色协调发展。因此,本研究意旨在构建生态体育旅游认证评价指标体系并确立指标体系权重的基础上进行实证研究,选取取得国际认证的金鸡湖高尔夫旅游作为实证研究的对象,比较实证研究的评估结果,佐证本研究构建生态体育旅游认证评价指标体系实践操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数理统计法以及实地考察法。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梳理,采用理论法和专家访谈法,初步拟定生态体育旅游认证评价指标体系。在邀请了体育领域、体育旅游领域以及环境工程领域的权威专家共15人组成本研究专家调查组,采用德尔菲法,整理归纳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经过专家反复打分,确立所有指标体系符合筛选原则,最终完成生态体育旅游认证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其次,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已经确定的生态体育旅游认证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权重计算,并确立生态体育旅游认证评估模型。最后,选取已取得国际认证的金鸡湖高尔夫球场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对比本文的实证评估结果与GEO认证结果,来佐证本研究确立的生态体育旅游认证评价指标实际操作的科学性。同时,表明本研究确立的指标体系是针对生态体育旅游行业范畴内的各个项目的认证,且能够促进生态体育旅游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研究结果:(1)本研究构建的生态体育旅游认证评价指标体系由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以及60个三级指标组成。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环境、经济、社会和体育旅游体验四个方向出发对生态体育旅游认证进行全方位的评价。(2)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一级指标的权重由高到低排序为环境、社会、体育旅游体验、经济,指标权重分别为:0.4808、0.1796、0.1698、0.1697。在一级指标的隶属下建立二级指标为:资源状况、环境保护、环境管理、经济效益、体育旅游区建设、社会效益、社会管理、社会安全、环境体验、内容体验、服务体验、设施体验,权重系数较高的为:体育旅游区建设(0.6292)、社会安全(0.4757)、环境保护(0.4182)、经济效益(0.3708)、环境体验(0.3288)。(3)建立生态体育旅游认证评估模型,确定指标体系评估的标准,将生态体育旅游认证划分为四个阶段:准备、初级、中级以及高级认证阶段,为后面指标体系的实践操作奠定了基础。(4)以苏州金鸡湖高尔夫进行实证研究,通过专家现场打分,根据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计算金鸡湖高尔夫体育旅游的综合得分,可得金鸡湖高尔夫旅游认证处于中级阶段,同时金鸡湖高尔夫体育旅游已经取得国际高尔夫环境工程组织GEO认证,虽两者的认证维度不同,但认证结果相同,表明金鸡湖高尔夫旅游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等方面表现出可持续性,同时也佐证本研究确立的生态体育旅游认证评价指标体系实践运用的科学性、有效性。研究建议:(1)根据生态体育旅游生认证一级指标重要程度的排序,生态体育旅游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更加重视环境的保护,应定期进行环境评估,加强旅游者和工作者的环保意识,将评估的结果在旅游区入口进行公示;同时制定体育旅游者行为准则,对体育旅游者的环保行为进行奖励。同时在发展生态体育旅游业时要注重社会系统,尤其是社会安全与社会效益。(2)提升游客的体育旅游体验,游客在体育旅游旅程中不仅要求身心愉悦,同时进行生态知识的学习、体育旅游的体验以及环保经验的传授与分享,采用阶段性的方式加深旅游者对生态环保的认同,运用传授与分享的方式构建环境行为的制约,在游览中对环境、内容、服务以及设施的体验,满足体育旅游时的需要。(3)本研究确立的生态体育旅游认证指标体系在实践操作中应根据指标评估标准,以及所评估项目的特性,将指标体系转化为可操作性指标,在经过第三方或专家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表明是否通过认证。
李敏[4](2020)在《汽车电子企业环境管理体系设计及应用 ——以晟泰克汽车电子企业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世界领域的坏境问题正引发国人对于工业生产行为的关注,我国高耗能、高排放量总体经济快速增长模式下的环境压力正形成企业稳步发展的外部阻碍。保护环境,全面实现再生能源发展,应是世界总体经济发展的潮流。在越来越严格的立法背景下,企业面临环境污染的压力日益加剧,资源利用率低,废弃物增加,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失衡,及生物学丰富性退化问题,招致应当采纳一种控制系统办法,即建立及施行环境管理机制就是有利于可以继续稳步发展的环境支柱。环境管理体系引入了生命周期的概念。生命周期是指从原材料获取、设计、生产、运输和交付、使用、寿命结束后处理和最终处置这一系列过程。充分考虑整个生命周期进展对于坏境引发的影响,继而找出削弱或打消这些影响的保护措施。这就是一种适应可以继续稳步发展策略要求的崭新环境管理体制。本文着眼于汽车电子行业环境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并对晟泰克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装配过程作为实证案例以及它的环境绩效进行阐述说明。叙述了根据晟泰克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自身特点,从建立环境方针、体系策划、实施及操作、持续改进最终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过程。为今后涉及汽车电子产品的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价值。
高鹏程[5](2017)在《X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质量是决定一个组织能否获得利润,能否在不断加剧的竞争中立足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一个运行良好的质量管理体系是组织拥有持续改进的企业文化,不断提高组织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前提条件之一。尤其是在内部和外部条件不断变化的环境下,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也是每个组织都需要面对的挑战。本文以X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在从制造型企业为主向服务业转变的过程中,由于人员流动、培训系统等原因,质量管理体系遇到的挑战。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案例的方法,对问题的根本原因进行了剖析。根据七大质量原则和策划-实施-检查-改进(PDCA)的方法提出了如重新策划质量方针和目标,增强培训和持续改进,优化内审和管理评审等措施。文章的最后还对改进的成果和效果进行了评价。通过一段时间的实施,X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得到了改进,进一步提高了产品和服务质量,对X公司现阶段的运行起到了积极作用。本论文主要的创新点有两个,一个是在内部审核的过程中引入了全流程审核,取代了通常公司所用的功能审核,从而改进了内部审核的效果。其二就借鉴了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评价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本次改进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价。希望本文能对遇到类似问题的企业在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方面提供借鉴。
张欣雨[6](2017)在《天津港南疆散货港区环境管理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和人民的重视。而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技术革新与产业调整,逐渐显露出其可调和性。市场全球化逐渐深入,以环境保护为导向的绿色营销成为国际先进港口的发展趋势。天津港作为我国沿海综合运输体系的主枢纽港,是京津冀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的重要节点和对外贸易的主要口岸。在天津港主要港区中,南疆港区作为以散货运输为主业的港口,承担煤炭、铁矿石、石油及其相关制品等大宗散货运输,其环境问题十分严峻,环境保护任务艰巨。本文选取天津港南疆散货港区环境管理作为研究案例,目的在于设计和构建更加科学有效的港口环境管理体系,为港口环境问题寻找解决途径,巩固和完善港口环境管理保障措施。本文研究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天津港环境质量,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增强绿色竞争力,促进天津港可持续发展,形成天津港经济发展与环境和谐的共赢局面。通过对天津港南疆散货港区环境现状调查,环境报告数据分析以及现有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的研究发现,天津港环境管理体系存在港口规划布局不合理、环境管理组织结构不完善和环境管理制度缺失等问题,构建一套科学完善并行之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势在必行。本文以促进天津港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确定环境管理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之后通过对天津港南疆散货港区环境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际先进港口的环境管理经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再以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为基础,结合南疆港区实际情况,重新构建了南疆港区环境管理体系,并对其进行绩效评估。之后遵循PDCA管理模型为环境管理体系设计保障措施。最后,分析本文不足之处,得到结论并展望未来,探讨了将本文研究成果推广至整个港口的可行性。
姚韬[7](2016)在《企业绿色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与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当代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较多的考虑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研究较少,其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如何将绿色质量功能展开到企业生产和管理活动中,让绿色功能和原有的质量管理功能相融合,推动企业质量管理的发展,是目前管理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在借鉴国内外质量管理的最新理念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绿色质量管理指标体系,探讨绿色质量管理对企业内外部效益的影响。本文基于质量管理的视角,研究了绿色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机制、构建方法和实践评价。其具体工作如下:(1)对绿色质量管理的内涵、功能、结构和构成机理进行了探讨,梳理了绿色质量管理流程和步骤,对比分析了绿色质量管理体系和全面质量管理体系、ISO环境管理体系的差异。(2)通过“绿色质量功能屋”的方法,完成绿色质量功能在生产管理全周期的展开。并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基础上,运用QFD法、群体决策法、过程分析法和AHP法,建立了绿色质量管理体系。该体系搭建了纵向贯穿于企业的组织结构,横向贯穿于质量管理的全周期的体系框架,通过横纵向的有机结合,来实现绿色质量管理的目标。同时探讨了绿色质量管理体系的各类指标的定义、特征和权重分配,进而推导出企业建立绿色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和程序。(3)以H企业为例,对构建完毕的绿色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评价,验证该体系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并根据评价的结果,提出了企业在绿色质量管理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的目标和环节,并对H企业下一步应该如何提高自身的绿色质量管理水平,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本文从拓展质量管理的内涵,扩大质量管理的研究范围和促进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等三个方面出发,对现有的质量管理体系构建进行了补充性研究。同时从实践的角度,为企业提高和改进自身的绿色质量管理水平,提供了参考性的意见。
高娜[8](2014)在《XL公司环境管理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系列标准的设定使得全世界范围内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有了统一的评价标准。当前全球大多数国家都已经贯彻实施了环境管理体系的标准,此标准已经超出环境保护的范畴而扩展到了国际经济贸易领域,已成为各国经济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其盲目的生产开发行为对环境的破坏,对ISO14000体系的认识仅存于证书层面,缺乏对环境管理体系的深刻认识,也就无法真正建立起符合公司实际并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本文在分析环境管理体系的相关理论基础上,选取造纸行业XL公司作为案例,分析公司的基本情况并指出其在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构建方法指导下制定XL公司的环境管理体系构建方案,并分析了体系产生的预期效果。通过XL公司的环境管理体系构建为我国造纸行业及中小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构建提供可参考的实践经验,促进我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
强波[9](2014)在《XX施工企业QEOHS一体化管理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伴随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施工企业市场竞争程度愈加激烈。与此同时,国际先进的管理标准体系在国内掀起了认证热潮,为了提高管理水平很多建筑施工企业也纷纷加入先进管理标准体系的认证的行列中。然而,企业管理实践过程中却陷入了认证管理体系与企业内部管理体系脱节的困境,同时,标准化作为企业提升管理能力以及保持与世界先进标准同步发展的手段之一,被国家以及企业所重视。在此背景之下,本文基于企业管理QEOHS一体化相关理论基础,结合建筑施工企业及项目管理实践,运用文献综述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对建筑施工企业管理标准体系进行深入研究。本文采用企业QEOHS一体化相关理论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为施工企业管理标准化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首先,本文对企业标准一体化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实施一体化体系前各部门及管理人员等职责。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了XX施工企业管理一体化体系,并从部门职责等方面提出优化措施。最后,对论文的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提出了施工企业QEOHS一体化体系对于改善施工企业内部各部门职责,降低施工成本,保障施工质量及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
王熙[10](2014)在《天津港环境管理体系改进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对环境治理加大重视,约束了企业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争取经济利益的行为。全球各国制定各种法规标准规范企业组织的行为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其中1996年,由国际化标准组织颁布的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系列标准得到了全球企业组织的认可与执行,成为全球环境保护工作及评价的统一标准。天津港地处渤海湾是天津市主要龙头企业之一,目前正致力于发展成为绿色生态型港口,使港口、人和自然和谐发展。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旨在支持环境保护和污染预防,协调它们与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强调持续改进,不断完善体系运行的各个程序,达到环境绩效改善的目的。实施15014000环境管理体系是天津港发展“绿色生态港口”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因此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改进天津港环境管理体系的不足,提升天津港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强国际竞争力,促使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首先,本文阐述了天津港环境管理体系的研究背景和对其改进的目的及意义,介绍了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产生、国内外的发展形势以及国内外学者提出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在港口行业实施的各种观点及建议,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其次,介绍了环境管理的概念与其重要性,详细阐述了环境管理体系的发展与主要内容及特点。再次,通过对天津港经济、环境和自然生态现状的分析,对IS014000在天津港实施与运行的情况的阐述,提出了天津港环境管理体系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最后,根据天津港的实际情况,提出天津港环境管理体系改进方案,并进一步对天津港环境管理体系改进方案的保障措施和预期修改进行探讨。改进后的环境管理体系将完善天津港的环境管理水平,提升经济、环境、社会效益等的结论。
二、加强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在医院推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在医院推广(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生态效率的自动化设备制造业环境管理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
1.3 创新点 |
第2章 企业环境管理绩效评价文献综述 |
2.1 环境绩效评价的概念简介 |
2.1.1 环境绩效评价的概念 |
2.1.2 环境绩效评价与环境责任报告 |
2.1.3 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 |
2.2 环境绩效评价标准 |
2.2.1 ISO14031评估体系 |
2.2.2 生态效率评价 |
2.2.3 国内环境绩效评价 |
2.3 当前研究的不足 |
第3章 研究方法 |
3.1 研究路线 |
3.2 研究手段 |
3.3 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
3.3.1 构建方法介绍 |
3.3.2 构建方法的确定 |
3.4 环境风险的分析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自动化设备制造行业生态效率研究 |
4.1 自动化设备制造业的生产特点 |
4.2 自动化设备制造业的生态效率评价研究 |
4.2.1 “3E3W7M”生态效率评价指标设计 |
4.2.2 生态效率指标的优化策略 |
4.3 生态效率指标在企业环境绩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
4.3.1 案例企业基本情况统计 |
4.3.2 生态效率关联指标确定及提升方案 |
4.3.3 生态效率值的计算 |
4.3.4 企业生态效率改善的效果评价 |
4.4 生态效率评价在更优工艺选择上的应用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自动化设备制造业环境风险评价 |
5.1 环境风险分析 |
5.2 风险类型评价因子 |
5.3 FM风险分析 |
5.4 污染源分析及控制 |
5.4.1 噪声排放 |
5.4.2 废水排放情况 |
5.4.3 废气排放情况 |
5.4.4 固体废弃物情况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生态效率的自动化设备制造业环境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
6.1 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 |
6.2 评价指标设计 |
6.2.1 设计思路 |
6.2.2 建立指标体系流程 |
6.2.3 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 |
6.2.4 评价指标体系说明 |
6.2.5 评价指标的确定及结果分析 |
6.3 指标体系的权重分配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案例研究 |
7.1 案例企业概况 |
7.2 L自动化设备制造业环境绩效评价评分 |
7.2.1 L自动化公司环境绩效指标评价调查 |
7.2.2 多层次的模糊分析 |
7.2.3 评价结果分析 |
7.3 对L自动化设备制造企业环境管理工作的建议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不足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基于NOSA安健环体系的威信发电厂安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调查访谈法 |
三、实例分析法 |
四、比较分析法 |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二章 安健环管理体系及理论 |
第一节 安健环管理体系 |
一、NOSA安健环体系由来与发展 |
二、安健环管理要素 |
三、安健环管理评审内容 |
四、安健环管理评级准则 |
五、安健环体系的特点及效用 |
第二节 相关理论 |
一、P D C A(策划、执行、检查和提高)循环理论 |
二、工作结构分解理论简述述 |
三、项目组织结构理论概述 |
第三章 国内外实施NOSA管理经验借鉴 |
第一节 NOSA事故控制及处理 |
一、以预防为主 |
二、全面性 |
三、责权利相结合 |
第二节 两个先进发电厂NOSA管理经验借鉴 |
一、MW电厂管理经验借鉴 |
二、LD电力工程公司管理经验借鉴 |
第四章 威信发电厂实施NOSA之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威信发电厂简介 |
第二节 威信发电厂安全管理现状 |
第三节 威信发电厂安全管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威信发电厂安全管理方面问题 |
二、主要原因分析 |
第五章 NOSA安健环体系在威信发电厂的实施 |
第一节 NOSA管理实施流程 |
第二节 NOSA管理方针和目标 |
一、威信发电厂NOSA管理方针 |
二、威信发电厂NOSA管理规划和目标 |
第三节 基于NOSA的新组织机构 |
第四节 基于NOSA的安全文化建设 |
第五节 安健环的管理和培训 |
第六节 安健环管理体系在项目管理实施流程 |
一、安健环体系启动阶段研究 |
二、安健环体系计划阶段研究 |
三、安健环体系实施阶段研究 |
四、安健环体系控制和收尾阶段研究 |
第六章 威信发电厂安健环管理的保障策略 |
第一节 完善规章制度 |
一、岗位职责规章制度方面 |
二、现场管理安全管理制度方面 |
第二节 构建全面的NOSA管理体系 |
一、管理者率先承担职责 |
二、注重安全意识和职业素养 |
三、强化公共安全培训 |
第三节 提高NOSA管理技术水平 |
一、强化风险隐患识别及管理 |
二、构建风险预警系统 |
三、重视NOSA政策制定与执行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生态体育旅游认证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实践意义 |
1.3.2 理论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辨析 |
2.1.1 体育旅游 |
2.1.2 生态体育旅游 |
2.1.3 生态旅游认证、生态体育旅游认证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2.2.3 现有研究进展总结 |
2.3 生态体育旅游认证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分析 |
2.3.1 理论依据 |
2.3.2 生态体育旅游系统 |
2.4 本章小结 |
3 研究方法与对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德尔菲法 |
3.2.4 层次分析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实地考察法 |
3.3 研究思路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4.2 生态体育旅游认证指标体系的提出 |
4.2.1 指标体系建立的理论框架 |
4.2.2 文献资料整理确立指标体系(频度法) |
4.2.3 专家访谈修改评价指标 |
4.3 利用德尔菲法确定生态体育旅游认证评价指标体系 |
4.3.1 专家问卷的设计 |
4.3.2 专家团队的组成 |
4.3.3 德尔菲法评价指标筛选原则 |
4.3.4 第一轮德尔菲法专家问卷结果 |
4.3.5 第二轮德尔菲法专家问卷结果 |
4.3.6 生态体育旅游认证评价指标的Kendall’sW分析 |
4.3.7 生态体育旅游认证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
4.4 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生态体育旅游认证评价指标权重 |
4.4.1 层次分析专家问卷设计 |
4.4.2 构建判断矩阵及基本步骤 |
4.4.3 层次分析法在文中的具体步骤 |
4.4.4 生态体育旅游认证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4.5 生态体育旅游认证评估模型 |
4.5.1 评价指标的量化处理 |
4.5.2 综合评价指标的计算 |
4.5.3 生态体育旅游认证程度评价标准 |
4.6 实证研究 |
4.6.1 实证研究对象的选取 |
4.6.2 高尔夫体育旅游环境工程认证(GEO) |
4.6.3 金鸡湖高尔夫认证评估 |
4.6.4 金鸡湖高尔夫评估结果汇总 |
4.6.5 计算评估得分 |
4.6.6 评估结果分析 |
4.6.7 金鸡湖高尔夫体育旅游生态认证的对策建议 |
4.6.8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3 研究不足 |
5.4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汽车电子企业环境管理体系设计及应用 ——以晟泰克汽车电子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5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环境管理体系概述 |
2.1 环境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 |
2.2 ISO14000 环境管理体系的特点 |
2.3 ISO14000 系列标准的分类 |
2.4 国内外环境管理体系的应用 |
第三章 汽车电子企业环境管理体系设计及障碍分析 |
3.1 汽车电子企业环境管理体系设计 |
3.1.1 建立环境方针 |
3.1.2 环境管理体系策划 |
3.1.3 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及操作 |
3.2 汽车电子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建设障碍性分析 |
3.2.1 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动力不足 |
3.2.2 企业在建立环境管理体系时缺乏资金 |
3.2.3 企业用于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人才储备不够 |
3.2.4 企业缺乏环境管理意识 |
3.2.5 企业所在市场环境的机制不够完善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实例应用—晟泰克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4.1 企业简介 |
4.1.1 企业基本概况 |
4.1.2 生产工艺及主要污染环节介绍 |
4.2 晟泰克汽车电子主要环境因素控制 |
4.3 晟泰克公司的环境绩效指标评价 |
4.3.1 评价方法介绍 |
4.3.2 晟泰克汽车电子有限公司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研究 |
4.3.3 效益评价指标值的确定 |
4.3.4 评价结果 |
4.3.5评价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5)X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质量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础 |
2.1 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的发展历史 |
2.2 ISO9000 族的内容 |
2.3 七大质量管理原则 |
2.3.1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
2.3.2 领导作用 |
2.3.3 全员参与 |
2.3.4 过程方法 |
2.3.5 持续改进 |
2.3.6 循证决策 |
2.3.7 关系管理 |
2.4 过程方法和PDCA循环 |
2.4.1 过程方法 |
2.4.2 PDCA循环 |
第3章 X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
3.1 X公司介绍和质量管理体系概况 |
3.1.1 X公司简介 |
3.1.2 X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概况 |
3.2 X公司质量体系的主要问题 |
3.2.1 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失效 |
3.2.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不够 |
3.2.3 管理层对质量不重视 |
3.2.4 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失效 |
3.3 X公司质量体系问题的的原因分析 |
3.3.1 人员流动快 |
3.3.2 内外部环境变化大 |
3.3.3 培训体系不完善 |
3.3.4 缺乏持续改进 |
第4章 改善方案的策划和实施 |
4.1 X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改进方案策划 |
4.2 质量体系再策划 |
4.2.1 质量方针再策划 |
4.2.2 质量目标再策划 |
4.2.3 重新编制和完善文件系统 |
4.3 加强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
4.3.1 完善客户满意度调查流程 |
4.3.2 改进顾客投诉处理流程 |
4.4 重新策划和实施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 |
4.4.1 改进内部审核 |
4.4.2 有效策划和实施管理评审 |
4.5 加强培训 |
4.5.1 对最高管理层进行培训 |
4.5.2 对中层管理层进行培训 |
4.5.3 对基层员工进行培训 |
4.5.4 内审员的持续培训 |
4.6 推进持续改进 |
4.6.1 持续改进活动的推行 |
4.6.2 持续改进管理渠道的优化 |
第5章 改进效果评估 |
5.1 改进成果的评估 |
5.1.1 质量方针和目标策划 |
5.1.2 文件管理系统的改进 |
5.1.3 客户满意度改善 |
5.1.4 持续改进 |
5.1.5 加强培训 |
5.2 改进有效性的评价 |
5.2.1 成立评价小组 |
5.2.2 建立评价指标 |
5.2.3 评价规则 |
5.2.4 评价结果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6)天津港南疆散货港区环境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基本概念 |
2.1.1 环境管理的概念 |
2.1.2 清洁生产 |
2.1.3 ISO14000与环境管理体系 |
2.1.4 环境质量评价 |
2.2 基础理论 |
2.2.1 三种生产理论 |
2.2.2 环境冲突协同理论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4 PDCA循环理论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2.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3章 天津港南疆港区环境管理现状分析 |
3.1 天津港南疆港区环境特征及污染物来源 |
3.1.1 天津港南疆港区经济环境背景 |
3.1.2 天津港南疆港区自然环境背景介绍 |
3.1.3 天津港南疆港区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
3.1.4 天津港南疆港区环境污染物来源 |
3.2 天津港南疆港区环境管理现状 |
3.2.1 环境管理组织结构 |
3.2.2 环境管理内容与方式 |
3.2.3 环境管理效果评价 |
3.3 天津港南疆港区环境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港口规划布局不合理 |
3.3.2 环境管理思维局限 |
3.3.3 环保宣传教育效果不理想 |
3.3.4 环境管理制度存在缺失 |
3.3.5 环境管理组织结构不完善 |
3.3.6 环保设施、资金、人力投入不足 |
3.4 世界先进散货运输港口——美国长滩港环境管理经验 |
第4章 天津港南疆散货港区环境管理体系构建 |
4.1 环境管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体系框架 |
4.1.1 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
4.1.2 体系框架 |
4.2 环境管理目标与重点 |
4.2.1 环境管理目标 |
4.2.2 环境管理重点 |
4.3 环境管理体系设计 |
4.3.1 组织机构建立健全 |
4.3.2 环境管理制度确立 |
4.3.3 环境管理法规与标准制定 |
4.3.4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 |
4.4 环境管理实施: |
4.4.1 环境监测 |
4.4.2 污染防治 |
4.4.3 风险管理 |
4.4.4 生态恢复 |
4.5 环境管理效果反馈 |
4.5.1 环境绩效评估 |
4.5.2 环境管理工作报告审核与工作调整改进 |
第5章 天津港南疆散货港区环境管理保障措施 |
5.1 组织人员保障 |
5.1.1 环境管理人员选拔培训 |
5.1.2 全员环境管理教育宣传 |
5.2 企业文化保障 |
5.3 资金供需保障 |
5.4 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 |
5.4.1 内部审核 |
5.4.2 管理评审 |
第6章 结论 |
6.1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 |
6.2 本文不足之处 |
6.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企业绿色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文献综述 |
2.1 质量管理理论和实践发展历程 |
2.2 国外绿色质量管理理论综述 |
2.3 国内绿色质量管理理论综述 |
2.4 国外绿色质量管理实践综述 |
2.4.1 国外绿色设计的实践 |
2.4.2 国外绿色制造的实践 |
2.4.3 国外绿色营销的实践 |
2.4.4 国外绿色物流的实践 |
2.4.5 国外绿色工业园的实践 |
2.5 国内企业绿色质量管理实践综述 |
2.6 论和实践研究述评 |
2.7 本章小结 |
3 绿色质量管理的内涵和功能展开 |
3.1 绿色质量管理的内涵 |
3.1.1 绿色质量管理的定义、特征和流程 |
3.1.2 绿色质量管理和传统质量管理的差异化分析 |
3.2 绿色质量功能展开研究 |
3.2.1 QFD的理论基础 |
3.2.2 绿色QFD的设计思想、内容和作用 |
3.2.3 绿色QFD的流程 |
3.3 绿色质量功能屋的建立 |
3.4 本章小结 |
4 企业绿色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
4.1 绿色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标准 |
4.2 体系指标的选择和分类 |
4.2.1 体系指标的选择 |
4.2.2 体系指标的分类 |
4.3 指标体系的构建 |
4.4 体系指标的权重设置 |
4.4.1 权重设置的原理和方法 |
4.4.2 体系指标的权重计算 |
4.5 体系的功能集成 |
4.6 本章小结 |
5 企业绿色质量管理体系的评价—以H公司为例 |
5.1 H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简介 |
5.2 H公司的绿色质量管理体系的评价 |
5.3 H企业绿色质量管理体系评价结果分析 |
5.4 H企业提高绿色质量管理水平的对策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实践价值 |
6.4 研究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企业绿色质量管理专家访谈问卷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XL公司环境管理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选题的意义 |
1.2.1 选题的理论意义 |
1.2.2 选题的现实意义 |
1.3 研究的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二章 环境管理体系相关理论概述 |
2.1 环境管理体系的内涵 |
2.2 环境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 |
2.3 ISO14000 环境管理体系的特点 |
2.4 ISO14000 系列标准的分类 |
2.5 ISO 环境体系在国内外的应用 |
2.5.1 ISO环境体系在国外的应用 |
2.5.2 ISO环境体系在我国的应用 |
2.6 企业环境因素的识别 |
2.7 企业环境管理体系构建的流程 |
2.7.1 准备阶段 |
2.7.2 初始环境评审 |
2.7.3 环境管理体系的策划及文件的编写 |
2.7.4 体系试运行 10 |
2.7.5 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 |
第三章 XL 公司环境管理体系现状分析 |
3.1 XL 公司基本情况 |
3.1.1 公司简介 |
3.1.2 公司组织架构与员工构成 |
3.1.3 XL公司经营状况 |
3.2 公司所在造纸行业现状 |
3.3 XL 公司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 |
3.3.1 制浆原料不合理,资源利用效率低 |
3.3.2 公司造纸产能低 |
3.3.3 清洁生产水平低,环境污染严重 |
3.4 XL 公司构建环境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
第四章 XL 公司环境管理体系的构建 |
4.1 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准备工作 |
4.1.1 组织机构的建立健全 |
4.1.2 起草环境管理培训方案 |
4.2 初始环境评审 |
4.2.1 污染物排放和控制情况 |
4.2.2 异常和紧急状态下的重要环境因素 |
4.2.3 明确适用的法律和其他要求 |
4.2.4 环境管理现状评估 |
4.3 环境体系策划及内容要素的确定 |
4.3.1 确定公司的环境管理目标和数据指标 |
4.3.2 制定环境管理方案 |
4.3.3 调整组织结构与职责 |
4.3.4 开展环境管理培训 |
4.3.5 加强公司内部信息交流 |
4.3.6 编写环境管理体系文件 |
4.3.7 加强环境文件的控制 |
4.3.8 加强各生产环节的运行控制 |
4.3.9 提高公司的应急反应能力 |
4.3.10 加强环境指标检测 |
4.4 体系试运行 |
4.4.1 预防措施反馈 |
4.4.2 记录环境体系运行情况 |
4.5 内审与管理评审 |
第五章 XL 公司实施环境管理体系预期效果分析 |
5.1 环境效益 |
5.2 经济效益 |
5.3 社会效益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详细摘要 |
(9)XX施工企业QEOHS一体化管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QEOHS一体化管理的基本概念 |
2.1.1 QEOHS相关管理体系概念 |
2.1.2 QEOHS一体化管理的基本概念 |
2.2 QEOHS一体化管理的基本理论 |
2.2.1 三个体系基本内容及特点 |
2.3 QEOHS管理体系一体化的可行性 |
2.3.1 三体系整合的背景 |
2.3.2 三个体系整合的理论基础 |
2.4 QEOHS管理体系一体化的意义 |
第3章 XX施工企业QEOHS管理概况 |
3.1 XX施工企业概况 |
3.2 XX施工企业QEOHS管理现状 |
3.2.1 XX施工企业QEOHS管理体系认证范围 |
3.2.2 管理部门职责分配现状 |
3.2.3 人力和资源管理现状 |
3.2.4 工程项目实施与管理现状 |
3.2.5 内审、评价及管理评审过程 |
3.3 XX施工企业QEOHS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3.3.1 管理职责分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3.3.2 人力和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3.3.3 制度管理存在的问题 |
3.3.4 工程项目实施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xX施工企业QEOHS一体化管理体系构建与优化 |
4.1 XX施工企业QEOHS一体化管理体系构建 |
4.1.1 一体化管理体系构建目标 |
4.1.2 一体化管理体系构建文件编制 |
4.1.3 一体化管理体系构建流程 |
4.1.4 一体化管理体系评审 |
4.2 XX施工企业QEOHS一体化管理体系优化 |
4.2.1 管理人员职责分配过程优化 |
4.2.2 管理部门职责优化 |
4.2.3 人力和资源管理过程优化 |
4.2.4 工程项目实施与管理过程优化 |
4.2.5 内审、评价及管理评审过程优化 |
4.3 XX施工企业QEOHS一体化管理体系实施保障措施 |
结论 |
5.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A.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天津港环境管理体系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论文研究的方法 |
第二章 环境管理体系理论基础 |
2.1 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 |
2.2 环境管理体系的产生和发展 |
2.3 ISO14000系列标准概述 |
2.3.1 主要内容 |
2.3.2 实施与运行 |
2.3.3 特点及作用 |
第三章 天津港环境管理体系实施现状 |
3.1 天津港简介 |
3.1.1 天津港经济现状 |
3.1.2 天津港环境现状 |
3.1.3 天津港环境分析 |
3.2 天津港环境管理体系实施情况 |
3.2.1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在天津港的建立与实施 |
3.2.2 天津港环境管理信息平台 |
3.3 天津港环境管理体系问题分析 |
3.3.1 目标和指标设定落后,管理方案制定的不完善 |
3.3.2 组织结构和职责不完整 |
3.3.3 专业知识人才不足,职工环保培训较少 |
3.3.4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缺失 |
3.3.5 运行控制部分未能有效进行 |
3.3.6 应急准备与响应不完善 |
3.3.7 运行记录存在违规行为 |
3.3.8 内部审核效果不理想 |
3.3.9 环境管理信息没有有效利用 |
第四章 天津港环境管理体系的改进方案设计 |
4.1 天津港环境管理体系的改进方案总体构思 |
4.1.1 总体思路 |
4.1.2 指导原则 |
4.2 天津港环境管理体系改进方案 |
4.2.1 对目标和方案的改进 |
4.2.2 对组织结构和责任的改进 |
4.2.3 对培训、意识和能力的改进 |
4.2.4 对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的改进 |
4.2.5 对运行控制的改进 |
4.2.6 对应急准备与响应的改进 |
4.2.7 对运行记录的改进 |
4.2.8 对内部审核的改进 |
4.2.9 对天津港环境管理信息平台的改进 |
4.3 天津港环境管理措施的改进 |
4.3.1 高效处理污水的措施 |
4.3.2 提高空气质量的措施 |
4.3.3 提高绿化能力的措施 |
4.3.4 改善运输结构与集运输系统的措施 |
第五章 改进方案的保障措施与预期效果 |
5.1 天津港环境管理体系改进方案的保障措施分析 |
5.2 天津港环境管理体系改进方案预期效果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加强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在医院推广(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生态效率的自动化设备制造业环境管理绩效评价研究[D]. 黄艳.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1)
- [2]基于NOSA安健环体系的威信发电厂安全管理研究[D]. 苏红锋.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3]生态体育旅游认证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D]. 肖蕾.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4]汽车电子企业环境管理体系设计及应用 ——以晟泰克汽车电子企业为例[D]. 李敏.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5]X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研究[D]. 高鹏程. 北京理工大学, 2017(03)
- [6]天津港南疆散货港区环境管理研究[D]. 张欣雨. 大连海事大学, 2017(03)
- [7]企业绿色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与评价研究[D]. 姚韬. 北京科技大学, 2016(04)
- [8]XL公司环境管理体系构建研究[D]. 高娜. 西安石油大学, 2014(05)
- [9]XX施工企业QEOHS一体化管理体系研究[D]. 强波. 长沙理工大学, 2014(06)
- [10]天津港环境管理体系改进研究[D]. 王熙. 长沙理工大学, 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