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白马示范电站工程全面实行造价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林琳[1](2021)在《国核CAP1400示范工程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和城乡居民用电日益增长,我国电力发展的主要力量从原来的火电、水电逐步转变为核电。核能是一种在使用中需要严格管理的能源形式,核能如果建设与管理不善,一旦发生了泄漏事件,后果不堪设想,将会直接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甚至会影响几代人的健康。核能源想要发挥应有的作用,核电站是重要的保障措施,担负着确保核能源使用和运营安全的重任。同时,核电项目普遍存在造价高、投资大,施工周期长的特点,这要求核电建设要格外重视质量控制与进度控制等多个方面的风险。本文把国核CAP1400示范工程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通过对国核CAP1400示范工程的工程概况、厂址选择、施工情况等进行全面的了解。以此为基础,选择采用现场调查法和德尔菲法对该工程的风险进行识别。在总结归纳国内外关于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核示范电站有限责任公司承建国核CAP1400示范工程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核电建设项目风险的类型。结合风险类型并通过总结前人研究的成果及咨询相关专家的意见,建立了国核CAP1400示范工程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指标体系建立国核CAP1400示范工程风险综合评价模型,对国核CAP1400示范工程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该项目的风险等级为“中等”。针对评估结果,文章提出了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本文研究了国核CAP1400示范工程风险的实际情况,以相关风险评价及管理的理论为指导,目的是探索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在实际建设项目中的运用,通过了解中外风险管理理论的优势和劣势,在核电建设项目风险管理方面累积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以便为今后类似项目的建设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促进该项目管理与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保障企业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季杰强[2](2019)在《高碱煤燃烧碱金属钠迁移特性研究》文中提出沾污结渣是锅炉燃用高碱煤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研究炉内碱金属在燃烧过程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对理解沾污结渣的机理以及实现锅炉安全、经济燃用高碱煤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在文献综述基础上,针对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用高碱煤过程中碱金属钠迁移特性和气相碱金属钠在线测量技术开展实验室、理论模型与数值计算研究,研究内容包括碱金属钠迁移/沾污模型建立、30 k W循环流化床试验炉模型验证、二维当量快算法构建和变参数分析、模型在300 MW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上的应用四部分模拟研究以及气相碱金属钠在线测量试验研究。以上研究可以为循环流化床锅炉安全、稳定、高效燃用高碱煤提供理论依据与指导建议。(1)论文首先建立了循环流化床锅炉内碱金属钠迁移模型。该模型以循环流化床锅炉整体模型(Com-CFD-CFB-model)为基本框架,在气固流场、煤燃烧和受热面传热等计算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炉内燃烧碱金属钠迁移模型,包括碱金属钠析出、碱金属钠的均相/非均相反应、碱金属钠蒸气凝结、颗粒沉积和颗粒脱落等子模型,与循环流化床锅炉整体模型Com-CFD-CFB-model耦合,实现循环流化床锅炉整体模型中的碱金属钠迁移计算预测功能。(2)为验证碱金属钠迁移模型的准确性,论文将模型应用于30 k W循环流化床热态试验台进行数值计算,燃用煤种为高碱准东煤。模拟得到了炉内气固流场、温度场及组分场的分布,以及碱金属钠在气相、飞灰和沉积物中的分布规律。通过与试验结果的对比,模型的可行性和准确性得到验证。同时,模拟获得了凝结、惯性碰撞、热泳三种沉积形式在积灰探针不同位置处的钠沉积速率分布。(3)论文发展了基于三维数值模型的二维当量快算法,以减少计算时间、提高计算效率。构建的二维模型在30 k W循环流化床试验炉的模拟中得到验证,计算时间比三维模型减少75%。在此基础上,论文应用二维模型开展了循环流化床运行参数的变工况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升高炉温可以增大气相钠排放速率以及积灰探针表面的钠沉积、飞灰沉积速率;增大过量空气系数会增大气相钠排放速率,但可以降低钠与飞灰在探针表面的沉积速率;升高二次风比例有助于减少气相钠排放速率,但不利于控制钠和飞灰的沉积速率;降低探针管壁温度会显着增大钠与飞灰的沉积速率。(4)论文开展了米东300 MW循环流化床锅炉的验证预测计算,以检验碱金属钠迁移模型在大型循环流化床炉膛中的适用性。模拟得到了气相碱金属Na Cl及Na2SO4在炉膛截面上的分布;获得了凝结、惯性碰撞、热泳三种沉积形式在炉内不同受热面(水冷壁面和悬吊屏受热面)的钠沉积速率分布;获取了水冷壁面以及悬吊屏壁面不同区域的积灰速率,对于循环流化床炉内各区域的沾污结渣倾向给出了判断。计算得到的气固流场、燃烧特性、组分分布等与现场实测结果符合较好。(5)除此之外,论文基于表面电离法设计了一种在线测量烟气中气相碱金属钠的测量探针。通过标定试验,该方法的可行性得到了验证,电信号与钠挥发速率之间呈现线性关联。在此基础上,将测量探针应用于测定不同准东煤样品(原煤、清洗煤、钠盐添加煤)中钠的析出量。试验结果表明:对于原煤样,在335~575℃范围内,钠的析出速率满足二次函数分布。对于钠盐添加煤样,当钠盐添加比例达到3%时,钠的析出速率峰会向低温方向偏移,表明焦炭的固钠容量达到饱和。相比于SO42-,Cl-对钠析出的影响更大。
陈山根[3](2016)在《华能石岛湾高温堆示范电站进度控制研究》文中提出进度控制是核电项目管理的核心之一,其管理效果直接关系到项目上百亿投资的收益效果。目前国内已建、在建的核电项目普遍存在进度拖延问题,新建的核电堆型更是拖期严重,给国家和项目业主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华能石岛湾高温堆核电工程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四代核电高温堆商用示范电站,项目自开工以来,工程设计和关键设备研制出现较大延误,给项目进度管控带来较大挑战。鉴于国家后续将商业化推广高温堆核电工程建设,圆满完成华能石岛湾高温堆示范电站建设任务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需要对高温堆示范电站进度控制进行研究,通过优化完善项目进度控制的方法和措施,从而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本文首先运用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进度控制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然后运用经验总结、案例研究等方法及网络技术等工具,从进度控制体系角度对华能石岛湾高温堆示范电站进度控制进行综合研究。本文梳理分析了高温堆示范电站进度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工程进度的主要因素,从计划体系、组织机构、会议协调制度、进度跟踪与信息反馈机制、进度测量方法、保障措施等多个方面进行优化和完善,形成了一套标准可行的高温堆工程进度控制体系,减轻了主设备供货延误带来的总工期拖期风险,显着提升了项目进度管理水平。本文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将为后续高温堆商业化推广提供宝贵经验。
胡永生[4](2014)在《太阳能与燃煤机组互补电站热力特性与集成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太阳能作为一种可以规模化利用的新能源类型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太阳能热发电作为太阳能典型热利用方式,为了避免太阳辐射波动性带来的投资增加等一定程度制约了太阳能热发电的规模化发展。槽式太阳能集热技术是一种在国外有数十年运行业绩的技术成熟的热发电类型。燃煤电站温度范围广、负荷稳定可控,其不同温度热需求与槽式太阳能集热系统温度等级相匹配。因此,通过将槽式太阳能集热系统输出热量与燃煤机组热力系统互补集成,以油水换热器为热交换枢纽将太阳能热量输入燃煤机组热力系统取代部分燃煤热量,集成为太阳能光煤互补电站,实现了利用太阳能能源的同时降低部分燃煤消耗。光煤互补电站是集成太阳能集热系统和燃煤电站的复合能量系统,对互补发电系统的研究须着眼于太阳能集热系统与燃煤电站热力系统以及两系统间的耦合关系与对应的特性状况。本课题以研究太阳能光煤互补电站系统特力特性为目的,探索光煤互补电站中槽式太阳能集热系统运行特性与光煤互补电站热力特性与运行模式,并将研究结论应用于工程实践,建成我国首个商业化光煤互补示范电站。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包括:首先,以太阳能与燃煤电站热力系统不同能量需求特性为基础,探索槽式太阳能集热系统与燃煤电站热力系统的互补机理,研究太阳能和燃煤电站热力系统的互补集成原则。建立互补发电系统热力模型并进行基本的热力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太阳能可以与燃煤电站实现较好的热匹配,当太阳能集热场可以提供足够热量时,取代高加抽汽可以直接提升系统经济性,但同时也要求太阳能集热系统有较高的集热温度。其次,在分析示范电站站址太阳能资源特性的基础上,理论分析示范电站中槽式集热系统在基准工况、阵列间距变化、轴向安装角度变化、集热管失去真空等条件下的系统集热特性。以及集热系统随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机理及特性,得到示范系统随环境风速、环境温度变化导致的集热效率变化的定量影响程度。然后,通过分析示范电站资源辐射条件下,三种典型的太阳能发电系统的发电特性,研究太阳能发电不同技术路线的发电能力与系统集热特性等环境适应性。研究结论将应用于示范电站中槽式太阳能系统设计、集成等环节。再次,介绍了我国首个严格按照国际现有槽式太阳能光热电站行业标准与体系建设的光煤互补示范电站,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示范电站设计等环节。主要包含项目站址、布局规划、装机方案、关键设备参数指标等项目基本情况。最后,基于已经建成的光煤互补示范电站,通过实际测试数据分析系统能量损失分布以及参数对运行稳定性的影响机理,分析并验证槽式集热系统及示范电站热力性能。然后,基于热经济学基本原理,充分考虑互补电站中各股能量流的经济成本以及各子系统的非能量费用,建立了光煤互补示范电站中太阳能所占份额和各股焓流能量费用分析模型,研究示范电站的太阳能份额比例特性。同时,以假设配建储热系统的光煤互补示范电站为研究对象,研究配建储能系统的示范电站在站址地典型气象条件与负荷工况下,集热场与储能部分的运行模式,并定量分析系统流量调节系统的流量分配特性。最后,研究三种典型太阳能热发电系统在在示范电站站址条件下,相同装机容量、集热面积时的发电量与供电量特性。考虑总投资、运维管理费用、燃料费用、贷款利率等条件,应用经济性评价方法分析对应技术路线的经济特性。从系统投资角度,通过详细产业调研,分析我国目前光煤互补电站相关产业配套来源,与对应的投资成本分布。并对光热产业开展风险研究,主要包括:材料、燃料价格变化风险、市场变化风险、技术风险以及风险评估及防范措施等进行了评估,提出了光热发电产业及光煤互补电站产业发展政策建议。本文创新点在于通过研究太阳能光煤互补电站集成机理与热力特性,以及特定气象条件下互补电站中槽式太阳能集热系统在基准工况、阵列间距、安装角度等环境参数变化条件下的对系统特力特性的影响机理与定量研究。解决了槽式太阳能集热系统设计优化问题,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我国首个光煤互补示范电站,实现了集热系统稳定运行,也是我国首个实现集热场出口温度稳定并达到393℃连续运行的槽式太阳能集热系统。由于在理论研究与示范项目的突出进展,正作为主编单位主编我国槽式太阳能领域首个国家级设计标准《槽式太阳能光热发电站设计规范》。
王焱[5](2014)在《杭锦大型流化床机组工程设计优化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循环流化床(CFB)机组因其良好的燃料适应性,优越的环保性能,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但目前循环流化床机组设计尚无独立的设计规范,导致在工程实际中已出现冗余过大和浪费较多的现象,同时因其燃用的劣质煤或煤矸石发热量低、灰分高,普遍存在点火难、易磨损、上料难、排渣难和易结焦等问题。对于此类机组工程的设计优化和普遍存在问题的研究,对建设高效节能、资源节约、环保和谐、有长期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的大型循环流化床机组工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循环流化床机组工程建设、设计的背景和大型循环流化床机组设计国内外动态,提出了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第二章阐述了循环流化床机组工程设计优化的理论和优化的一些具体方法;第三章通过对具体工程内蒙古杭锦循环流化床机组工程初步设计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原设计方案存在问题;第四章重点针对内蒙古杭锦循环流化床机组工程初步设计存在问题按照确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分系统优化,并对优化后的方案进行简单的评价;第五章为研究结论和展望。论文主要得到以下结论:第一,解决了工程系统设计与设备设计裕量重叠的问题,并根据实际运行情况计算分析,尽可能保证稳定运行情况下,压缩设计裕量;第二,在设备运行可靠性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可减少部分备用设备;第三,通过对锅炉炉膛及受热面的适当放大和增加,对汽轮发电机容量的调整,使得杭锦循环流化床机组出力增加10%,效益大幅提升;第四,与设计院、锅炉厂配合,改进系统设备制造设计方案,避免翻床、漏灰、除渣困难和磨损严重的问题,保证循环流化床锅炉长周期安全稳定运行;第五,经评价,该优化方案能够将工程整体热效率提高0.6%,占地面积减少2.51公顷,厂用电率下降0.86%,供电标煤耗下降8.6g/kW.h,投资降低19015万元,对于工程效益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谈克俭[6](2013)在《示范电站公司建设期资金管理体系优化研究》文中认为示范电站公司作为中国第三代核电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载体,利用股东制度体系和管理文化优势,用短短3年时间迅速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管理体系,但离精细化管理要求仍有不小的差距,为保证示范电站建设的顺利实施,为确保示范电站公司“不输在起跑线”建设期资金管理体系优化工作迫在眉睫。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系统分析法、访谈法、定量分析和定性描述结合法等研究方法,就示范电站建设期资金管理体系中诸如资金预算管理、筹资活动、结算方式、税务筹划、资金风险管理、资金管理绩效评估、资金管理优化体系实施保证体系建设等问题开展研究,指出了建设期资金管理体系的问题和不足,结合示范电站公司建设期管理目标,确立了资金管理体系优化原则和资金管理体系优化目标,设计了示范电站公司建设期资金管理体系优化框架,确立了对资金管理体系优化的实施路线。本文结合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根据示范电站建设期资金管理优化思路,对比分析了资金管理体系优化方案实施前后的差异,提出通过优化资金预算管理流程和优化资金预算管理工具,利用企业信用加强筹融资管理和结算管理,充分利用相关优惠政策开展税务筹划活动,将大大降低示范电站公司建设期投资成本的优化方案。文章还从优化建设期资金风险管理,以及通过加强资金绩效考核管理角度提出了资金管理体系优化方案,以达到提升资金管理体系优化成果的目的。此外,为保证国核示范电站公司资金管理体系优化研究成果能在企业实践经营活动中顺利实施,文章从内部控制环境实施保障、制度体系实施保障、员工队伍素质实施保障和企业文化实施保障等几个方面对国核示范电站公司资金管理体系优化实施保障体系进行了研究。文章最后归纳总结了本次研究结论,同时对本次研究的不足以及后续需要开展的研究工作做了简要说明和展望。
杨松柏[7](2013)在《政府工作报告》文中研究表明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查,并请市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2年工作回顾 2012年,面对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面对稳增长、调结构的重要任务,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
鲁佳易[8](2012)在《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物料平衡与热平衡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循环流化床(CFB)锅炉以其与煤粉锅炉相当的燃烧效率、低廉的脱硫成本、极低的氮氧化物排放水平以及广泛的燃料适应性而得到迅猛发展,并正向超临界参数迈进。超临界参数可以进一步提高现有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发电效率,使低成本燃煤污染物控制与高效发电结合,促进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在发电领域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由于现阶段在国际范围内尚无超临界CFB锅炉的大量成熟经验可循,因此只能依靠自主研发,这就需要对现有大型CFB锅炉的关键参数或运行特性如物料平衡和热平衡等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为超临界CFB锅炉的设计优化运行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受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支持,主要以白马电厂引进300MW CFB锅炉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学建模、冷态试验和实炉试验等方法对大型CFB锅炉的物料平衡和热平衡特性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包括:①大型CFB锅炉物料平衡整体数学模型: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对个别子模型经验表达式进行调整,重构了物料平衡数学模型,模型采用Fortran编程计算,通过实炉试验对模型结果进行验证校核,并结合计算结果分析了现有大型CFB锅炉的物料平衡特性和今后超临界CFB锅炉在物料平衡方面可能面临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②分离器入口烟道内颗粒流动特性研究:引进300MW CFB锅炉的分离器入口烟道采用独特结构,可能会改变其内部颗粒的流动特性从而影响分离器性能以调整炉内物料平衡。为此,通过冷态试验,应用高速摄像技术,研究了新结构和传统结构的分离器入口烟道内颗粒的气固流动特性及其对分离器性能的影响。③物料平衡特性对一、二次风机选型参数影响:循环流化床锅炉炉内存有大量物料,使一、二次风因拖曳物料所克服的阻力较大,对一、二次风的管网特性有着明显影响。首次从锅炉循环系统的物料平衡和压力平衡角度,对现有大型CFB锅炉一、二次风机的选型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④引进300MW CFB锅炉热平衡试验研究:按我国DL/T964—2005标准,采用VB软件编程,计算分析了引进300MWCFB锅炉的热效率和各项热损失。通过实炉试验,计算了不同技术流派锅炉的散热损失,并给出了简易计算方法。该方法在较为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同时,大幅节省了试验工作量,可作为现有标准的补充,用于类似锅炉的性能试验计算中。⑤引进300MW CFB锅炉外循环回路燃烧特性实炉试验研究:在该锅炉现场加装测点,并利用自制的取样装置对锅炉外循环回路的烟气成分和颗粒进行取样分析,首次研究了300MW级CFB锅炉外循环回路中旋风分离器和外置式换热器的燃烧特性。试验结果可为今后更大容量CFB锅炉的设计优化运行提供参考。
王洪涛[9](2011)在《神火示范电站机组建设工程质量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质量管理发展经历了质量检验、统计质量控制、全面质量管理等阶段,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理论与管理模式。不同的理论与管理模式从某一个方面或某一阶段对质量与质量管理的本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突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在电力基本建设领域,质量控制对于提高项目建设管理水平及提高发电机组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运用质量控制原理可以实现电力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目的,对项目建设全过程质量问题进行过程控制,有利于发挥电力建设工程的最佳经济效益。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研究河南神火示范电站机组工程的质量控制问题,目的是从河南神火示范电站工程的质量管理实践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工程建设提供借鉴与指导;同时丰富电力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探索。本文在结构上共分6章。文章运用质量控制有关理论和方法,分析实际质量控制问题,提出对策。论文主要做了如下工作:(1)对河南神火示范电站机组工程的质量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分析;(2)找出河南神火示范电站机组工程设计、施工阶段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确定影响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3)根据质量控制理论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对策,包括组织、技术和经济等方面的对策。
李新歌[10](2011)在《我国IGCC项目开发的影响因素及发展前景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ntegrated Gasification Combined Cycle, IGCC)发电技术是高效清洁燃煤发电可供选择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鉴于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格局很难迅速改变,研究和发展清洁煤发电技术以提高燃煤电厂的热效率,是实现我国节能减排目标的必然选择。控制燃煤发电引起的污染,以及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已成为我国电力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因素之一。这对于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IGCC的基础理论及特点,其中特别谈到了IGCC的环保优势;其次在对国外发展现状回顾的基础上探讨了对我国发展IGCC的重要启示;再次运用原理分析和实证论述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了我国IGCC项目开发的现状,得出影响我国IGCC开发的技术因素是发电核心技术的突破、设备国产化程度、IGCC技术自主研发及技术运行可靠性,影响我国IGCC开发的经济因素是单位造价高和上网电价缺乏竞争优势;最后通过案例研究论述了我国实施IGCC的应对措施,指出国内发展IGCC发电的条件已经成熟,应通过加大核心技术研发力度实现设备国产化、推进示范电站建设、优惠的电价政策、税收政策及环境政策等措施实现发展IGCC的目标。
二、白马示范电站工程全面实行造价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白马示范电站工程全面实行造价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国核CAP1400示范工程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国核CAP1400示范工程概况及风险特点 |
2.1 国核CAP1400示范工程概况 |
2.1.1 项目主体 |
2.1.2 建设必要性 |
2.1.3 建设目的 |
2.1.4 建设规模与规划 |
2.2 核电工程项目风险特点 |
2.2.1 风险存在全过程 |
2.2.2 风险类别变少 |
2.2.3 风险损失增大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国核CAP1400示范工程风险识别 |
3.1 风险识别的原则 |
3.2 项目风险的识别过程和方法 |
3.2.1 风险识别过程 |
3.2.2 风险识别的方法 |
3.3 国核CAP1400示范工程风险因素识别 |
3.3.1 环境风险 |
3.3.2 施工风险 |
3.3.3 政策风险 |
3.3.4 进度风险 |
3.3.5 管理风险 |
3.4 国核CAP1400示范工程风险集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国核CAP1400示范工程风险的评价 |
4.1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1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4.1.2 国核CAP1400示范工程风险评价指标 |
4.2 国核CAP1400示范工程风险评价指标权重 |
4.2.1 方法选择 |
4.2.2 原始数据处理 |
4.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 国核CAP1400示范工程风险模糊综合评价 |
4.3.1 二级模糊综合评价 |
4.3.2 一级模糊综合评价 |
4.3.3 评价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国核CAP1400示范工程风险控制 |
5.1 较高风险的控制 |
5.1.1 合理控制进度 |
5.1.2 提高协调效率 |
5.1.3 成本控制 |
5.1.4 人力资源调配 |
5.2 一般风险的控制 |
5.2.1 质量风险控制 |
5.2.2 技术风险控制 |
5.2.3 放射性事故的防控 |
5.2.4 环境污染控制 |
5.3 较弱风险的控制 |
5.3.1 关注核电产业政策的变化 |
5.3.2 构建税务风险管理系统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国核CAP1400示范工程风险评价调查问卷 |
(2)高碱煤燃烧碱金属钠迁移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我国能源现状 |
1.2 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发展现状 |
1.3 燃煤锅炉沾污结渣问题 |
1.4 沾污结渣机理 |
1.5 碱金属析出迁移机理 |
1.6 循环流化床碱金属迁移特性 |
1.7 气相碱金属测量方法 |
1.8 数值模拟研究 |
1.8.1 碱金属析出模拟 |
1.8.2 沾污结渣模拟 |
1.9 研究现状总结 |
1.10 本文研究内容 |
1.10.1 本文工作的提出 |
1.10.2 本文的研究思路 |
1.10.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2 循环流化床燃烧碱金属钠迁移模型 |
2.1 引言 |
2.2 循环流化床整体数学模型 |
2.2.1 流场模型 |
2.2.2 煤燃烧模型 |
2.2.3 污染物子模型 |
2.2.4 传热模型 |
2.3 碱金属钠迁移模型 |
2.3.1 碱金属钠析出模型 |
2.3.2 气相碱金属钠均相反应 |
2.3.3 气相碱金属钠非均相反应 |
2.3.4 碱金属钠蒸气凝结模型 |
2.3.5 颗粒沉积模型 |
2.3.6 颗粒脱落模型 |
2.3.7 碱金属钠在炉内的迁移机理 |
2.4 本章小结 |
33 0kW循环流化床数值计算与模型验证 |
3.1 试验台介绍与建模 |
3.2 模型与边界条件 |
3.3 模拟结果 |
3.3.1 炉内气固流场 |
3.3.2 炉内燃烧 |
3.3.3 碱金属钠分布 |
3.4 本章小结 |
4 碱金属迁移影响因素与二维变参数分析 |
4.1 引言 |
4.2 二维当量快算 |
4.2.1 二维计算域构建 |
4.2.2 二维边界条件设定 |
4.2.3 二维计算模型调整 |
4.2.4 煤种与计算工况 |
4.3 二维模型验证 |
4.4 变参数计算结果 |
4.4.1 炉膛温度的影响 |
4.4.2 过量空气系数影响 |
4.4.3 二次风比例影响 |
4.4.4 管壁温度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5 米东300MW循环流化床锅炉数值模拟 |
5.1 引言 |
5.2 实炉介绍 |
5.3 三维建模 |
5.4 模拟结果 |
5.4.1 气固流场 |
5.4.2 燃烧计算 |
5.4.3 传热特性 |
5.4.4 碱金属钠迁移 |
5.5 实测结果对比 |
5.6 本章小结 |
6 气相碱金属钠在线测量试验研究 |
6.1 引言 |
6.2 测量原理 |
6.3 标定试验 |
6.4 试验煤样品 |
6.5 实验结果 |
6.5.1 准东原煤中碱金属钠析出特性 |
6.5.2 不同钠盐添加剂对钠析出的影响 |
6.6 本章小结 |
7 全文总结及工作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不足之处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3)华能石岛湾高温堆示范电站进度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2章高温堆示范电站进度控制现状分析 |
2.1 项目概况及项目管理模式 |
2.1.1 项目概况 |
2.1.2 项目管理模式 |
2.2 进度控制管理现状 |
2.2.1 进度计划体系 |
2.2.2 进度计划的编制和变更管理 |
2.2.3 进度控制职责分工 |
2.2.4 进度控制程序体系 |
2.2.5 进度控制管理平台 |
2.2.6 进度协调管理机制 |
2.2.7 信息反馈机制 |
2.2.8 进度考核机制 |
2.3 进度控制存在问题分析 |
2.3.1 未及时优化调整二三级进度计划 |
2.3.2 进度计划的变更比较随意 |
2.3.3 各领域计划之间的接口衔接存在不足 |
2.3.4 进度计划的资源加载尚未实现 |
2.3.5 现场施工准备不充分 |
2.3.6 资源配置不到位 |
2.3.7 工程协调效率低下 |
2.3.8 工程进度预警不及时 |
2.3.9 缺少反映工程总体进展的进度测量方法 |
2.4 影响工程进度的因素分析 |
2.4.1 主要合作团队的经验和能力 |
2.4.2 工程设计因素 |
2.4.3 物项到货及质量因素 |
2.4.4 现场施工准备及施工质量因素 |
2.4.5 合同管理因素 |
2.4.6 其他因素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温堆示范电站进度控制体系优化及实施 |
3.1 优化进度控制组织机构 |
3.2 优化完善进度计划体系 |
3.2.1 运用CPM法优化调整二三级进度计划 |
3.2.2 编制综合进度计划 |
3.2.3 建立多层次计划动态联动体系 |
3.2.4 制定专项进度计划 |
3.2.5 制定资源保障计划 |
3.2.6 在安装计划中加载资源和费用 |
3.2.7 严格管控计划变更 |
3.3 加强过程管控和进度预警 |
3.3.1 加强过程管控 |
3.3.2 加强进度预警 |
3.4 完善工程协调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 |
3.4.1 完善工程协调机制 |
3.4.2 完善信息反馈机制 |
3.5 采用工程点系统进度测量方法 |
3.6 实施系统工程师管理制度 |
3.7 以安装施工为主线有序推进工程建设 |
3.7.1 加强现场施工管理 |
3.7.2 加强设计管理 |
3.7.3 加强物项采购及监造管理 |
3.7.4 高效衔接开展调试工作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温堆示范电站进度控制保障措施 |
4.1 加强安全和质量管控 |
4.2 充分发挥业主引领作用 |
4.3 积极发挥核岛EPC总承包管理优势 |
4.4 重点做好资金保障和施工劳动力动员 |
4.5 加强合同管理 |
4.6 深化P6项目管理软件在工程中的应用 |
4.7 在后续工程中选用有经验有实力的承包商 |
4.8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太阳能与燃煤机组互补电站热力特性与集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可再生能源简述 |
1.2.1 太阳能发电系统 |
1.2.2 风能发电系统 |
1.2.3 地热能发电系统 |
1.2.4 潮汐能 |
1.3 太阳能工业热利用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
1.3.1 太阳能单独热发电系统简介 |
1.3.2 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研究现状 |
1.3.3 太阳能光煤互补电站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章 光煤互补电站系统集成理论与特性研究 |
2.1 光煤互补电站集成原则 |
2.2 光煤互补电站系统模型研究 |
2.2.1 燃煤电站热力系统模型 |
2.2.2 槽式太阳能集热系统模型 |
2.3 光煤互补电站集成方式及静态特性分析 |
2.3.1 取代第一级高加抽汽 |
2.3.2 取代第二级高加抽汽 |
2.3.3 取代全部高加抽汽 |
2.3.4 取代最后一级低加 |
2.3.5 不同取代方案经济性对比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示范电站的槽式太阳能集热系统特性研究 |
3.1 光煤互补示范电站研究课题简介 |
3.1.1 课题概况 |
3.1.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3.1.3 示范项目主要技术指标 |
3.1.4 示范项目主要意义 |
3.2 示范电站站址太阳能资源分析 |
3.3 基于示范电站的槽式太阳能集热系统性能理论研究 |
3.3.1 导热油热力特性研究 |
3.3.2 示范电站中槽式太阳能集热系统集热特性研究 |
3.3.3 环境条件对示范电站槽式集热系统集热特性影响研究 |
3.4 基于示范电站站址条件的典型太阳能利用方式特性研究 |
3.4.1 不带储热的太阳能槽式、塔式热发电站与光伏电站发电能力研究 |
3.4.2 带储热的槽式与塔式太阳能集热系统技术特性分析研究 |
3.5 结论 |
第4章 光煤互补示范电站集成方案与实验研究 |
4.1 光煤互补示范电站系统简介 |
4.1.1 全厂总体规划及布置 |
4.1.2 装机方案 |
4.1.3 槽式集热系统主要技术参数 |
4.1.4 气象站 |
4.1.5 防风墙 |
4.1.6 光煤互补示范电站集成方案介绍 |
4.1.7 项目现场照片 |
4.2 基于光煤互补示范电站的槽式太阳能集热系统热量损失研究 |
4.3 基于光煤互补示范电站的槽式太阳能集热系统实验研究 |
4.3.1 槽式集热系统性能测试与实验研究 |
4.3.2 槽式集热系统实验结果分析 |
4.4 本章结论 |
第5章 光煤互补示范电站热力特性与运行模式研究 |
5.1 基于热经济学的太阳能光煤互补示范电站热力特性分析 |
5.1.1 太阳能光煤互补电站太阳能份额评价方法研究 |
5.1.2 光煤互补示范电站中太阳能份额研究 |
5.1.3 小结 |
5.2 带储热的太阳能光煤互补电站运行模式研究 |
5.2.1 带储热的光煤互补电站运行模式研究 |
5.2.2 带储热的太阳能光煤互补电站运行特性研究 |
5.2.3 小结 |
5.3 本章结论 |
第6章 光煤互补电站技术经济研究 |
6.1 太阳能热发电站经济性分析 |
6.1.1 不同类型太阳能热发电系统发电能力分析 |
6.1.2 不同类型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经济性分析 |
6.1.3 小结 |
6.2 光煤互补电站投资成本分析 |
6.2.1 槽式太阳能集热系统关键设备来源 |
6.2.2 槽式太阳能集热系统关键设备造价分析 |
6.3 光煤互补电站风险分析 |
6.3.1 材料、燃料价格变化风险分析 |
6.3.2 市场变化风险分析 |
6.3.3 技术风险分析 |
6.3.4 站址条件工程风险分析 |
6.3.5 资金风险分析 |
6.3.6 政策风险分析 |
6.3.7 风险评估及防范措施 |
6.4 光煤互补电站产业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 |
6.4.1 国内配套设备产业链尚不完善 |
6.4.2 国内设计单位尚无实际电站设计经验 |
6.4.3 无明确电价确保项目收益率满足要求 |
6.4.4 相关政策建议 |
6.5 结论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杭锦大型流化床机组工程设计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成果分析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2章 工程设计优化理论与方法 |
2.1 工程设计优化理论 |
2.2 优化设计数学模型 |
2.3 工程设计优化的方法 |
2.3.1 最优化技术 |
2.3.2 最优化问题求解方法 |
2.3.3 本工程优化设计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杭锦循环流化床项目概况及原设计方案 |
3.1 项目概况 |
3.1.1 循环流化床机组工程原设计建设规模 |
3.1.2 工程厂址 |
3.1.3 交通运输条件 |
3.1.4 工程主要原始资料 |
3.1.5 燃料供应 |
3.1.6 燃料消耗量 |
3.1.7 贮灰场 |
3.1.8 电厂水源 |
3.2 原初步设计方案 |
3.2.1 主要系统设计方案 |
3.2.2 主要设备及主要辅机选型 |
3.3 环境变化与设计方案存在的问题 |
3.3.1 环境变化 |
3.3.2 设计方案存在的问题 |
3.4 优化设计的指导思想 |
3.4.1 政策方面 |
3.4.2 技术方面 |
3.4.3 经济性方面 |
3.5 设计优化的主要内容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杭锦流化床项目工程优化设计方案 |
4.1 设计优化的方案设计 |
4.1.1 热力系统优化 |
4.1.2 输煤系统优化 |
4.1.3 除灰系统 |
4.1.4 电气系统优化 |
4.1.5 热控系统 |
4.1.6 土建优化 |
4.1.7 总平面布置优化 |
4.1.8 供水系统优化 |
4.1.9 贮灰场优化 |
4.1.10 化水系统优化 |
4.1.11 环保专业 |
4.1.12 空冷系统 |
4.1.13 辅机冷却水系统 |
4.1.14 烟风系统优化 |
4.1.15 主要设备及主要辅机优化 |
4.2 优化方案的评价 |
4.2.1 优化前后效果对比 |
4.2.2 优化后效益评价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示范电站公司建设期资金管理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全面预算管理 |
2.1.1 全面预算概述 |
2.1.2 全面预算的内容 |
2.1.3 全面预算的作用 |
2.2 流动负债管理 |
2.3 内部控制理论 |
2.3.1 内部控制内涵 |
2.3.2 内部控制目标 |
2.3.3 内部控制原则 |
2.3.4 内部控制要素 |
3 示范电站公司建设期资金管理体系现状分析 |
3.1 示范电站公司的基本情况 |
3.1.1 示范电站公司投资主体情况 |
3.1.2 示范电站公司组织架构 |
3.1.3 示范电站公司投资估算 |
3.1.4 资金使用进度 |
3.1.5 示范电站公司筹资方案 |
3.2 示范电站公司建设期资金管理体系现状 |
3.2.1 示范电站公司建设期资金管理的主要特点 |
3.2.2 示范电站公司建设期资金管理现状 |
3.2.3 示范电站公司建设期资金管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
4 示范电站公司建设期资金管理体系优化设计思路 |
4.1 示范电站公司建设期资金管理体系优化目标及原则 |
4.1.1 示范电站公司建设期资金管理体系优化目标 |
4.1.2 示范电站公司建设期资金管理体系优化原则 |
4.2 示范电站公司建设期资金管理体系优化设计 |
4.2.1 示范电站公司建设期资金管理体系优化框架设计 |
4.2.2 示范电站公司建设期资金管理体系优化实施设计 |
5 示范电站公司建设期资金管理体系优化的具体内容与实施 |
5.1 示范电站公司建设期资金预算管理优化方案设计与实施 |
5.1.1 资金预算管理体系的优化 |
5.1.2 资金预算管理流程优化的设计 |
5.2 示范电站公司建设期筹资管理优化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
5.2.1 筹资方式和渠道的组合分析 |
5.2.2 几种筹资方式的使用管理研究 |
5.2.3 税务筹划方案的优化 |
5.3 示范电站公司建设期资金结算管理的优化方案设计与实施 |
5.3.1 建设期结算方式的优化 |
5.3.2 结算流程的优化设计 |
5.4 示范电站公司建设期资金风险管理 |
5.4.1 示范电站公司建设期资金主要风险的识别 |
5.4.2 示范电站公司建设期资金主要风险的分析与评价 |
5.4.3 示范电站公司建设期资金主要风险应对策略的设计 |
5.5 示范电站公司建设期资金管理绩效评价 |
5.5.1 建设期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 |
5.5.2 建设期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实施 |
6 示范电站公司建设期资金管理体系优化的实施保障 |
6.1 内部控制环境实施保障 |
6.2 制度体系实施保障 |
6.3 员工队伍素质实施保障 |
6.4 企业文化实施保障 |
7 结论和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物料平衡与热平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1 绪论 |
1.1 我国发展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的意义 |
1.2 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的发展过程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外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的发展过程 |
1.2.2 国内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的发展过程 |
1.2.3 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的发展趋势 |
1.3 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物料平衡与热平衡 |
1.3.1 物料平衡及其存在的问题 |
1.3.2 热平衡及其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2 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物料平衡整体数学模型 |
2.1 模型针对范围 |
2.2 炉膛模型 |
2.2.1 密相区内的气固流动模型 |
2.2.2 稀相区内的气固流动模型 |
2.2.3 飞溅区衰减系数表达式 |
2.2.4 炉膛出口区的气固流动模型 |
2.3 分离器入口烟道模型 |
2.4 旋风分离器模型 |
2.4.1 沉降分离 |
2.4.2 离心分离 |
2.5 返料装置和外置式换热器模型 |
2.6 颗粒磨损的处理 |
2.6.1 燃烧破碎 |
2.6.2 磨损 |
2.7 整体物料平衡模型计算思路 |
2.7.1 宽筛分颗粒的基本参数处理 |
2.7.2 物料平衡计算流程 |
2.8 本章小结 |
3 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物料平衡特性分析 |
3.1 模型计算对象 |
3.1.1 白马 300 MW CFB 锅炉简介 |
3.1.2 白马 300 MW CFB 锅炉主要结构特点 |
3.2 验证工况下的物料平衡特性 |
3.3 模型参数分析 |
3.3.1 一次风份额的影响 |
3.3.2 入炉灰量的影响 |
3.3.3 风量的影响 |
3.3.4 入炉粒径分布的影响 |
3.3.5 更大容量 CFB 锅炉物料平衡特性讨论 |
3.4 分离器入口烟道气固流动特性试验研究 |
3.4.1 试验装置介绍 |
3.4.2 试验内容 |
3.4.3 试验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循环流化床锅炉物料平衡特性对主要辅机的影响分析 |
4.1 循环流化床锅炉一、二次风系统及现存问题 |
4.2 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压力平衡 |
4.3 循环流化床锅炉一、二次风的管网特性分析 |
4.4 循环流化床锅炉一、二次风机选型分析 |
4.4.1 一次风机选型原则分析 |
4.4.2 一次风机变工况调节方式的选择 |
4.4.3 二次风机选型原则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引进 300 MW 循环流化床锅炉热平衡试验及结果分析 |
5.1 电站锅炉性能试验标准及其主要差异 |
5.1.1 锅炉性能试验标准 |
5.1.2 各标准间的主要差异 |
5.2 白马 300 MW CFB 锅炉热平衡试验过程 |
5.2.1 试验准备工作 |
5.2.2 试验条件 |
5.2.3 试验取样内容 |
5.3 白马 300 MW CFB 锅炉热平衡试验结果分析 |
5.3.1 锅炉热效率计算 |
5.3.2 锅炉热效率结果分析 |
5.4 大型 CFB 锅炉散热损失实炉试验 |
5.4.1 试验对象 |
5.4.2 试验过程与计算方法 |
5.4.3 散热损失计算结果分析 |
5.4.4 散热损失简易计算方法 |
5.5 本章小结 |
6 引进 300 MW 循环流化床锅炉外循环回路燃烧特性研究 |
6.1 研究背景 |
6.2 现场实炉试验 |
6.2.1 试验对象 |
6.2.2 试验方法 |
6.2.3 试验过程 |
6.3 旋风分离器燃烧特性分析 |
6.3.1 烟气成分分析 |
6.3.2 颗粒粒径及含碳量分析 |
6.3.3 外循环灰量的简易估算方法 |
6.4 外置式换热器燃烧特性分析 |
6.4.1 烟气成分分析 |
6.4.2 颗粒粒径及含碳量分析 |
6.5 外循环回路燃烧对锅炉总体热平衡的影响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7 全文总结 |
7.1 主要结论 |
7.1.1 物料平衡研究结果 |
7.1.2 热平衡研究结果 |
7.2 后续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情况 |
(9)神火示范电站机组建设工程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
1.3 研究的技术路线、方法和内容 |
1.3.1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内容 |
2 建设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理论概述 |
2.1 建设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基本概念 |
2.1.1 项目 |
2.1.2 质量 |
2.1.3 过程 |
2.1.4 质量管理 |
2.1.5 质量策划 |
2.1.6 质量控制 |
2.1.7 质量保证 |
2.1.8 质量改进 |
2.1.9 质量管理体系 |
2.1.10 建设工程项目质量 |
2.1.11 项目业主 |
2.2 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
2.2.1 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的特点 |
2.2.2 工程项目质量的影响因素 |
2.3 建设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基本原则和原理 |
2.3.1 建设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原则 |
2.3.2 建设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原理 |
3 河南神火示范电站机组建设工程项目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 |
3.1 河南神火示范电站机组工程项目简介 |
3.2 建设工程项目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 |
3.2.1 设计质量有关概念及发展趋势 |
3.2.2 业主对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 |
4 河南神火示范电站机组建设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
4.1 业主对施工阶段质量控制 |
4.1.1 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程序 |
4.1.2 河南神火示范电站机组扩建工程质量控制过程分析 |
4.1.3 河南神火示范电站机组扩建工程质量控制的目标 |
4.1.4 河南神火示范电站机组扩建工程项目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方法 |
4.1.5 施工阶段质量控制内容 |
4.1.6 河南神火示范电站机组扩建工程质量控制的主要措施 |
4.1.7 河南神火示范电站施工过程中的一些卓有成效的特殊措施 |
4.1.8 设置符合电力基本建设程序和神火示范电站特点的质量控制点 |
5 河南神火示范电站机组建设工程项目质量问题分析及对策 |
5.1 项目施工阶段质量问题汇总分析 |
5.1.1 项目主要质量问题汇总 |
5.1.2 项目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 |
5.2 工程质量的改进对策 |
5.2.1 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改进的组织对策 |
5.2.2 工程项目质量改进的技术对策 |
5.2.3 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的经济对策 |
5.2.4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合同对策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1.1 建设工程质量控制应应坚持质量标准长期不变的原则 |
6.1.2 加强过程控制 |
6.1.3 努力贯彻全方位控制 |
6.1.4 成品保护也是质量控制 |
6.1.5 对工程质量通病的控制是质量控制难点,也是重点 |
6.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我国IGCC项目开发的影响因素及发展前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IGCC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IGCC研究现状 |
1.2.2 国内IGCC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IGCC的基础理论 |
2.1 IGCC的基础理论 |
2.2 IGCC的特点 |
2.3 IGCC的环保优势 |
2.4 研究IGCC对于我国燃煤发电的重要意义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国际IGCC发展动态及对我国的启示 |
3.1 国际IGCC发展总体概况 |
3.2 美国IGCC发展动态及政策特点 |
3.2.1 美国IGCC发展动态 |
3.2.2 美国IGCC相关的政策特点 |
3.3 欧洲IGCC发展动态及目前仍在运营的项目 |
3.3.1 欧洲IGCC发展动态 |
3.3.2 欧洲目前仍在运营的IGCC项目情况 |
3.4 亚洲IGCC发展动态及目前仍在运营的项目 |
3.4.1 亚洲IGCC发展动态 |
3.4.2 亚洲目前仍在运营的IGCC电站情况 |
3.5 世界IGCC技术现状 |
3.6 世界IGCC发展动态对我国的启示 |
3.6.1 坚信IGCC的发展前景 |
3.6.2 从能源战略高度重视IGCC核心技术研发 |
3.6.3 以IGCC示范工程带动自主核心技术研发 |
3.6.4 对IGCC示范工程给予政策支持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开发IGCC项目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
4.1 IGCC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
4.2 IGCC发电技术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
4.3 影响我国IGCC开发的技术因素 |
4.3.1 发电核心技术突破 |
4.3.2 设备国产化程度 |
4.3.3 IGCC技术自主研发 |
4.3.4 技术运行可靠性 |
4.4 影响我国IGCC项目开发的经济因素 |
4.4.1 初始投资 |
4.4.2 敏感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开发IGCC项目的产业方向及相应的政策措施分析 |
5.1 我国开发IGCC项目的产业方向 |
5.1.1 立足自主研发实现我国IGCC大型化和商业化 |
5.1.2 继续推进IGCC示范电站建设 |
5.1.3 发展IGCC+CCS近零排放技术 |
5.1.4 鼓励发展IGCC多联产模式 |
5.2 对我国发展IGCC发电技术的政策建议 |
5.2.1 加大政府投资继续推进IGCC示范电站建设 |
5.2.2 合理的电价 |
5.2.3 环保政策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白马示范电站工程全面实行造价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国核CAP1400示范工程风险管理研究[D]. 林琳.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1(02)
- [2]高碱煤燃烧碱金属钠迁移特性研究[D]. 季杰强. 浙江大学, 2019(03)
- [3]华能石岛湾高温堆示范电站进度控制研究[D]. 陈山根.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02)
- [4]太阳能与燃煤机组互补电站热力特性与集成机理研究[D]. 胡永生. 华北电力大学, 2014(12)
- [5]杭锦大型流化床机组工程设计优化研究[D]. 王焱. 华北电力大学, 2014(03)
- [6]示范电站公司建设期资金管理体系优化研究[D]. 谈克俭. 中南大学, 2013(06)
- [7]政府工作报告[N]. 杨松柏. 内江日报, 2013
- [8]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物料平衡与热平衡研究[D]. 鲁佳易. 重庆大学, 2012(02)
- [9]神火示范电站机组建设工程质量控制研究[D]. 王洪涛. 南京理工大学, 2011(07)
- [10]我国IGCC项目开发的影响因素及发展前景分析[D]. 李新歌.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