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型喷灌机常见故障的排除(论文文献综述)
杜民[1](2017)在《农村公共产品高成本问题研究 ——对枣庄市公共农田水利设施的考察分析》文中提出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大背景下,如何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是当前党和国家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公共产品作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根底,不仅对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稳定农村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也是缩小城乡居民差距,打破城乡二元化结构的关键因素。2006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及农村公共产品,在之后每年陆续发布的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中都多次提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更是将其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环节。现阶段实行"乡政村治"的农村治理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我国农村公共产品服务体制,各级政府近年来也加大了对农村公共产品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农村公共产品供应总量及布局均得到了显着改善。但是,就目前的发展情况而言,城乡居民在享受公共产品服务方面仍存在不平等问题,而且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农村公共产品在供应的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日益严重,诸如供给低效率、配置不均衡的现象,以及在公共产品管理活动中隐藏的寻租腐败等问题,都造成了大量公共资源的流失或浪费,致使农村公共产品难以实现至善服务,这些问题的背后是农村公共产品的高成本运作的结果。农村公共产品之所以存在高成本问题,是因为现行的至善服务管理机制不到位,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固有的消极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会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手段渗透到农村公共产品服务全过程。本文基于以上背景,以枣庄市公共农田水利设施为实证分析对象,通过梳理农村公共产品成本相关理论概念,借助年鉴数据分析形成图表,客观描述枣庄市农田水利事业的基本发展情况,阐释枣庄市农田水利事业对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并结合所调研村庄的信息,从农民投入管理农田水利设施的成本状况、政府对农田水利建设的财政支持情况、枣庄市农田水利事业长远发展所存在的隐患这三个角度来深入剖析枣庄市农田水利事业所存在的高成本问题。针对当前枣庄市农田水利事业发展状况以及其出现的高成本问题,通过分析当前农村公共设施服务体制,剖析农村公共产品高成本运作根源,借助相关的理论分析与实际问题探讨,笔者认为造成枣庄市农田水利事业成本居高不下的维度因素主要包括农村裙带关系、官员之间的交易关系、农村信息不对称,并一步确定农村公共设施低成本运作基本标杆。最后结合相关理论与实践,提出长远战略与短期策略,从建设农村公共产品服务体制、建立硬性约束管理机制、加强日常维护管理、完善政府职能、引入市场运作模式五个方面来解决农田水利事业中的高成本问题。
廉顺超[2](2016)在《基于小型农田的移动喷灌设备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田灌溉是农民劳作的主要工作之一,同时其灌溉用水占农业总用水量80%以上,但由于目前我国灌溉方式整体比较落后,农业灌溉的水资源利用率和农民灌溉工作效率相对较低,因此国家大力支持节水灌溉技术。其中移动喷灌设备因其灵活度高、适应性强、投资少等特点在我国节水灌溉使用中越来越广泛。目前关于喷灌设备的产品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通过移动喷灌设备进行系统的分析,通过深入的了解农村小型农田灌溉方式,观察农民灌溉行为过程,通过人因工程设计理念、系统化设计理念,考虑产品安全性、易用性、可维护性以及与人的人因交互关系,将喷灌设备产品放置到整个“人-机-环”中进行综合考虑,对移动喷灌的产品功能、操作方式、外观造型、材料选择等进行合理设计,为适合我国小型农田的移动喷灌设备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马龙[3](2016)在《太阳能驱动喷灌施肥装置的设计与研究》文中提出为了有效解决轻小型喷灌机上水肥一体化的问题,同时充分利用我国西北地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本文设计了一种太阳能驱动喷灌施肥装置,测试了水泵冲程,转速,阻尼器等对施肥流量的影响,分析了注肥泵与光伏设备的匹配关系,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计量泵出口流量随着出口压力的增大而略有减小。但从平均来看,流量变化不大,最大的标准差只有2.6L/h,可认为泵出口流量不随压力变化。通过调节计量泵冲程可以改变泵的出口流量,流量随着冲程的增大而呈近似线性递增,说明通过冲程调节流量具有较高的准确度。2)隔膜计量泵的流量随着电机转速的增大而增大,在不同的冲程压力下,泵的流量与转速之比趋近于某一固定值。实际应用时可以通过改变转速而控制计量泵的注肥流量。3)隔膜计量泵工作时有脉动的特性,出口压力固定时,计量泵工作压力波动很大。阻尼器可以很好的消除脉动并略微提高泵的流量,但随着出口压力升高,阻尼器效果变差。4)在各种工况下,直流电机的日耗电量都低于交流电机,直流电机的效率更高。在低功率工况下,交流电机消耗功率约为直流电机的3倍。在250W光伏电池和2块120Ah的光伏配置下,施肥器在杨凌地区夏季和冬季均能满足一定的灌溉天数。
赵玉田[4](2016)在《脆弱生态系统下西北干旱区农业水资源利用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西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文明发祥地和生态源区,是中东部地区赖以存在的生态屏障和得以发展的资源基地。西北干旱区生态环境的状态如何直接决定着西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从而影响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所以,西北干旱区的经济增长方式如何与环境保护相得益彰,不仅关系到西北地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更是直接决定着全国的生态安危。决定西北干旱地区脆弱生态形势恶化或者是好转的关键是水资源危机与水资源的脆弱性,换句话说,水生态是决定着我国干旱地区环境脆弱问题的根源。十分严峻的水资源形势主要表现在: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然而水生态环境却有处在加剧恶化的趋势,被迫调整区域农业结构。干旱地区农业发展无论是对供水数量还是水质要求在不断提高,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水资源配置、调度、取用,水电工程开发、道路建设、工农业排污、森林采伐、矿山采挖等领域出现侵害水资源公共利益保护的越来越频繁和突出。脆弱的干旱地区水资源规定着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经济水平低下,生物多样性锐减,自然灾害频发。正确认识当下干旱地区的现实生态环境,认真分析西北地区农业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贸易等水资源配置问题,科学地构建符合我国国情、具有区域特点的生态补偿恢复机制,实施干旱地区农业高效节水和林草涵养水生态环境,关系西北地区农业经济能否持续发展、西北生态文明建设能否顺利开展。论文在完整综述国内外关于脆弱生态区水资源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公共产品理论、虚拟水理论、生态足迹理论、水资源承载力理论等为指导,通过脆弱区分类和水资源承载力计算,分析总结了脆弱生态系统下西北干旱区农业水资源利用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西北干旱区生态保护法律制度、生态农业的组织与管理、不同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比较与选择、水权制度、补偿制度、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制度等建设,并论证了不同制度在水资源保护中的积极作用。全文的构成共有六个部分,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导言,重点是展开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价值、主体架构和研究技术;第二部分为研究综述,系统阐述国内外在此领域研究前沿和存在的问题。首先是对国内外在脆弱生态区的含义与成因分析、脆弱区水资源、干旱区农业水资源的现状,过渡到水资源产权制度分析、脆弱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相关进展,由此展开阐述生态补偿的基本概念、生态补偿理论框架和生态补偿的基本准则,期待本研究能为西北干旱区生态补偿工作实施提供有价值的帮助和解决实际问题。第三部分对西北脆弱生态区进行合理区划,总结区域分异规律。然后对脆弱生态系统的现实情况进行梳理,并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格局,脆弱区水资源的真实状态及其产生的缘由进行客观分析;第四部分进行了西北干旱区需水量分析,森林生态系统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分析、农业用水效率的定量与定性分析,干旱区多民族悠久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本部分还甘肃地区为例,研究了基于虚拟水当量的农业需水和基于生态足迹运算的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对脆弱生态系统下干旱区产业结构调整、人口与水资源关系进行探索。第五部分是论文的重点阐述的内容,主要是经过多种利用水资源的治理模式的优劣对比分析,对脆弱生态系统中干旱区农业水资源利用的各种策略进行阐述。包括构建有力的法律体系、农业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管理、不同水土流失治理模式比较与选择、建设水权制度分析、生态移民、生态补偿机制、节水技术手段与管理制度、生态农业与特色生态旅游业、少数民族优秀传统价值观念与习俗在保护水资源的影响力等等。第六部分为本论文的收尾,不仅是对论文的进行全面总结和突出重点,更交待了论文研究中尚未解决的问题,提出了仍需进一步厘清的研究方向。
涂琴[5](2014)在《低能耗多功能轻小型移动式喷灌机组优化设计与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课题来源于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精确喷灌技术与产品》(2011AA100506)和江苏省2011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基于能耗及均匀度的多喷软管喷灌系统的建立》(CXZZ110565)。水资源短缺和能耗问题的加剧使得低能耗成为喷灌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在我国,地形条件及种植作物的多样性、农村经济条件复杂性等因素使得轻小型移动式喷灌机组的多元化配置成为必然。而农村劳动力转移、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等对喷灌机组的管道布置及组合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而提高轻小型移动式喷灌机组构成方式的灵活性、降低机组能耗、提高单位机组功率的灌溉面积成为喷灌机组应用推广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采用优化模拟、试验验证等方法,开展了低能耗多功能轻小型移动式喷灌机组优化设计与试验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及创新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低能耗多功能轻小型移动式喷灌机组设计提出一种移动固定多目标喷灌系统,它使机组灵活性提高,且对作物的适应性增强。为了提高机组的便捷性,发明了一种快速连接管件和一种喷灌用喷头及管道固定装置。提出一种组合式双支管多喷喷灌系统,理论分析结果表明,该系统与传统的“一”字型支管和两条支管布置相比,操作时间和总费用最低,喷灌均匀性最高,单位能耗居中。依据上述两种喷灌机组的支管布置方式、机组各部件移动模式,总结出11种适用于不同面积的管道布置方式,为用户提供多元化选择。(2)机组综合评价体系建立及各指标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灰色关联法,建立了涵盖技术、经济、环境、社会等4大类10个指标的喷灌机组综合评价模型,权值确定采用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相结合的综合赋权法来集成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因素。计算结果表明该评价体系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为喷灌机组多因素多目标的选择提供有效的分析工具。对机组评价指标的影响因素及规律进行分析。技术指标方面,就喷头工作压力、喷头间距等因素对均匀性的影响进行理论研究,为机组组合喷灌均匀性的分析及机组优化配置提供参考。经济指标方面,对机组生命周期成本(LCC)的组成部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能耗费在LCC中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初投资和人工费,因此喷灌机组的优化配置对机组的节约成本、降低能耗十分关键。环境指标方面,采用含交互作用的正交表L27(313)对喷灌机组的能耗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轻小型喷灌机组能耗对喷头工作压力的变化最敏感,其次为管道管径,喷头间距对能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与其他参数的交互作用中。因此,需对喷灌机组进行多目标配置优化。(3)轻小型喷灌机组管道水力设计及多目标优化配置研究根据轻小型喷灌机组水泵-管路-喷头协同运行的特点,借鉴微灌管道水力计算方法,对现有喷灌机组管道水力计算方法进行改进。提出了考虑流量约束的后退法、前进法,和将前进法、后退法与黄金分割法相结合的轻小型喷灌机组管道水力计算方法。计算结果表明:前进法与后退法相比,更能反映喷灌管道与微灌管道相比由于出水口较少且每个孔口流量较大,而呈现的管道沿程一定位置上出现的压力骤降的特点;新提出的前进后退法多级管道水力计算方法与前人的方法相比,更能满足各支管末端的最低喷头工作压力要求,使计算结果更加可靠。以单位能耗为目标,首次将蚁群算法应用于喷灌机组的配置优化中,并与遗传算法优化及试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蚁群算法计算得到的最佳喷头数和管道沿程工作压力,与遗传算法相比更接近实验值。同时基于评价指标及影响因素研究,采用线性加权和法初步建立了轻小型喷灌机组多目标配置优化模型。(4)机组能耗及均匀性影响因素田间试验研究机组能耗及均匀性是机组综合评价中主要的环境指标和技术指标,分别反映机组运行状态及喷灌质量,且对机组配置参数的变化较为敏感。因此,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对机组能耗及均匀性影响因素及规律进行分析,对管道水力计算方法和优化方法进行验证,并对试验条件下特定喷灌机组的最优配置方式进行探讨。机组能耗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理论计算方法总体可行,但试验中当管径增大时,由于此时使水泵提供给喷头的工作压力增大,间接导致机组能耗上升,反映了水泵-管路-喷头间的协同作用,而理论方法对这一因素考虑不足。喷灌均匀性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喷灌机组田间应用时,在风速<2.7m/s(试验最大风速)的场合,可以采用矩形布置,喷头间距及支管间距适中,工作压力取低值以降低系统能耗,同时保证较高的均匀性。但在多风的场合,宜采用三角形布置,布置间距取小值,喷头工作压力维持在较高水平(对于15PY喷头),提高机组的抗风性能。喷灌机组能耗及均匀性影响因素之间都存在交互作用,实际应用需综合考虑。
王刚[6](2004)在《小型喷灌机常见故障的排除》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于丽萍[7](1999)在《小型喷灌机常见故障排除》文中研究指明 新买的喷灌机在使用前要重新紧固各个部位螺栓。在水泵运行时,应注意轴承的温度,使之不超过75℃,并时刻注意有无杂音。如发出较大摩擦声和撞击声,应立即停车检查。水泵不用时应将泵内的积水放净。 水泵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各种故障。如:水泵不出水,出水量不足,轴承发热,杂音与振动较大。出现上面任何一种情况都会影响工作效率,缩短机械使用寿命,应立
诸皖南[8](1999)在《小型喷灌机常见故障及排除》文中研究表明 1.水泵不出水。故障原因有:①自吸泵内储水不够。②进水管路轴封、接头漏水。③水泵反转。④转速太低。⑤吸程过高。其对应的排除方法是:①增加储水。②检查进水管路,调整或更换密封。③检查纠正。④调整到正常转速。⑤
宋守中[9](1996)在《小型喷灌机常见故障的排除》文中指出 新买的喷灌机在使用前要重新紧固各个部位的螺丝。在水泵运行时,应注意轴承的温度,使之不超过75℃。并时刻注意有无杂音,如发生较大摩擦和撞击声,应立即停车检查。水泵不用时应将泵内的积水放净。 水泵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各种故障。如:水泵不出水、出水量不足、轴承发热;轴功率增大、杂音与振
二、小型喷灌机常见故障的排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型喷灌机常见故障的排除(论文提纲范文)
(1)农村公共产品高成本问题研究 ——对枣庄市公共农田水利设施的考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有关本选题的研究现状 |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三、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农村公共产品成本相关理论概述 |
第一节 公共产品的基本理论 |
一、公共产品概念界定 |
二、公共产品的特征 |
三、公共产品的分类 |
四、公共产品成本概念及其内涵 |
第二节 农村公共产品的相关理论 |
一、农村公共产品的概念 |
二、农村公共产品的分类 |
三、农村公共产品的特征 |
第三节 农村公共产品成本概念及其成本分解 |
一、农村公共产品成本概念 |
二、农村公共产品的高成本分解 |
第三章 枣庄市农田水利事业的高成本问题剖析 |
第一节 枣庄市农田水利事业发展状况 |
一、影响枣庄市公共农田水利设施的基础概述 |
二、对枣庄市有效灌溉面积的发展趋势解剖分析 |
三、枣庄市公共农田水利设施的发展状况 |
第二节 枣庄市农田水利事业对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
一、推动当地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
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抵御自然灾害 |
第三节 枣庄市农田水利事业所存在的高成本问题 |
一、农民投入和管理农田水利的成本较高 |
二、沉没成本的束缚影响政府财政职能的发挥 |
三、长远来看枣庄市农田水利事业发展处于高成本运作状态 |
第四章 农村公共设施高成本机理剖析 |
第一节 当前我国农村公共设施服务体制机理分析 |
一、三元资本结构支撑的农村公共设施服务 |
二、同质型公共设施服务形态在当前仍然占有一定的地位 |
三、异质型公共设施服务体制冲击着传统同质性服务网络 |
四、联结型公共设施服务体制并非理想的制度 |
第二节 影响农村设施成本居高不下的多维因素 |
一、农村家族裙带关系因素 |
二、官员之间的交易关系因素 |
三、农村信息不对称因素 |
第三节 农村公共设施低成本运作基本标志 |
一、经济效率是农村公共设施资源配置最优化的准则 |
二、公平是衡量所有公共设施至善服务的标杆 |
三、政府及其公务员责任到位是农村公共设施供给平衡的保障 |
四、灵活机动的服务制度是农村公共设施至善服务的保证 |
第五章 控制农田水利事业高成本政策与建议 |
第一节 长远战略 |
一、充分利用"初级群体"的凝聚力建设农村公共产品服务体制 |
二、通过建立硬性约束机制控制管理成本 |
三、完善农田水利管理制度降低机会成本 |
第二节 短期策略 |
一、政府要切实履行服务职能减轻农民负担 |
二、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减少政府沉没成本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致谢 |
(2)基于小型农田的移动喷灌设备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
1.3 研究方法 |
1.3.1 查阅相关文献 |
1.3.2 实地调研 |
1.3.3 设计阶段 |
1.4 本课题创新之处 |
1.5 研究内容和文章结构 |
本章小结 |
第2章 农业机械产品设计理论研究 |
2.1 人因工程在农业机械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
2.1.1 安全性对于农业机械产品设计的影响 |
2.1.2 容错性对农用机械产品设计的影响 |
2.1.3 可维护性对农业机械产品设计的影响 |
2.1.4 产品易用性对农业机械产品设计的影响 |
2.2 系统设计在农业机械产品设计中应用 |
2.3 农机具设计与普通产品设计差异 |
本章小结 |
第3章 农业喷灌设备研究 |
3.1 喷灌技术原理及优点 |
3.1.1 喷灌技术 |
3.1.2 国内外喷灌技术概况 |
3.1.3 喷灌设备分类 |
3.2 移动喷灌设备研究 |
3.2.1 小型可移动喷灌设备 |
3.2.2 人工拆移管道式喷灌系统 |
3.2.3 绞盘式喷灌机 |
3.2.4 大型移动喷灌设备 |
本章小结 |
第4章 小型农田喷灌设备应用调研 |
4.1 华北小型农田格局调研 |
4.2 当前小型农田灌溉情况 |
4.2.1 传统的畦灌 |
4.2.2 节能灌溉设备应用调研 |
4.2.3 移动喷灌设备未来发展趋势 |
本章小结 |
第5章 小型农田喷灌设备设计探索 |
5.1 小型农田喷灌设备设计 |
5.1.1 喷灌设备功能定义 |
5.1.2 移动喷灌设备造型设计 |
5.2 移动喷灌设备功能介绍 |
5.2.1 喷灌水压双调节功能 |
5.2.2 支持喷头灵活组网功能 |
5.2.3 水带储存快速布放回收功能 |
5.2.4 喷灌设备控制中心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3)太阳能驱动喷灌施肥装置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国内外喷灌施肥技术研究进展 |
1.3.1.1 国内喷灌施肥技术研究进展 |
1.3.1.2 国外喷灌施肥技术研究进展 |
1.3.2 国内外光伏灌溉施肥研究进展 |
1.3.2.1 国内光伏灌溉施肥研究进展 |
1.3.2.2 国外光伏灌溉施肥研究进展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太阳能驱动施肥装置的结构设计 |
2.1 水力系统配件选取 |
2.1.1 背景资料 |
2.1.2 泵型及配件选取 |
2.1.3 配套动力 |
2.1.4 施肥罐 |
2.1.5 脉冲阻尼器及配件 |
2.2 光伏系统配件选取 |
2.2.1 基本资料 |
2.2.2 光伏组件功率确定 |
2.3 光伏配件 |
2.4 小结 |
第三章 太阳能驱动施肥装置的水力性能研究 |
3.1 试验装置 |
3.2 试验材料 |
3.3 试验方案 |
3.4 结果分析 |
3.4.1 压力冲程调节试验 |
3.4.2 变频调速试验 |
3.4.3 阻尼器稳压稳流实验 |
3.4.4 施肥浓度稳定性试验 |
3.5 小结 |
第四章 太阳能驱动施肥装置的光伏供电性能研究 |
4.1 试验装置 |
4.2 试验材料 |
4.3 试验方案 |
4.4 试验结果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太阳能驱动施肥器在喷灌机上的应用效果 |
5.1 应用效果测试 |
5.2 测试装置及材料 |
5.3 测试步骤及方法 |
5.4 结果分析 |
5.5 测试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6.2.1 成本问题 |
6.2.2 其他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脆弱生态系统下西北干旱区农业水资源利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1.2.1 生态脆弱区概念 |
1.2.2 生态脆弱区成因 |
1.2.3 生态脆弱区水资源、干旱区农业水资源的研究及述评 |
1.2.4 生态脆弱区恢复与重建 |
1.2.5 脆弱生态系统下干旱区农业水资源的补偿制度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不足与创新 |
1.4.1 论文研究可能的创新 |
1.4.2 论文的难点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脆弱生态区农业水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 |
2.1 公共产品理论 |
2.1.1 公共产品理论由来 |
2.1.2 公共产品理论特征 |
2.1.3 公共产品理论应用 |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概念 |
2.2.2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
2.3 生态经济学 |
2.4 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 |
2.5 虚拟水理论 |
2.5.1 虚拟水概念提出 |
2.5.2 虚拟水理论在我国的研究与应用状况 |
2.5.3 虚拟水视角下的生态研究 |
2.6 生态足迹理论 |
2.6.1 生态足迹理论涵义 |
2.6.2 生态足迹理论内容 |
2.7 互动理论 |
2.7.1 互动理论涵义 |
2.7.2 基于生态平衡的互动类型 |
2.8 水资源承载力理论 |
2.8.1 水资源承载力涵义 |
2.8.2 水资源承载力在我国的研究现状 |
第三章 西北干旱区农业水资源开发管理的现实基础 |
3.1 西北脆弱生态区划标准 |
3.2 我国脆弱生态系统下干旱区划类型与结果 |
3.2.1 聚类分析区划法 |
3.2.2 经济带区划法 |
3.3 西北脆弱生态区现状 |
3.3.1 西北干旱区生态环境破坏不断加剧 |
3.3.2 脆弱生态环境恶化对西北干旱区的不利影响 |
3.3.3 生态环境恶化对我国中东部地区的不利影响 |
3.4 西北干旱区农业水资源现状 |
3.4.1 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短缺,时空分布不均,普遍光照充足 |
3.4.2 过度开采地下水源,大大降低地下水位,促使生态环境恶化继续 |
3.4.3 水资源缺口拉大,用水矛盾激化 |
3.4.4 水污染严重,且重复利用率过低 |
第四章 脆弱生态系统下干旱区农业水资源利用分析 |
4.1 西北干旱区农业水资源总体状况分析 |
4.1.1 降水量 |
4.1.2 水资源总计量与地表水资源总量 |
4.1.3 总用水量 |
4.1.4 人均用水量 |
4.2 西北脆弱生态区供水来源 |
4.2.1 雨水补给 |
4.2.2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
4.2.3 冰雪融水补给 |
4.2.4 湖泊沼泽补给 |
4.2.5 地下水补给 |
4.3 西北干旱区需水量预测 |
4.3.1 生活需水量预测 |
4.3.2 农业需水预测 |
4.3.3 工业需水预测 |
4.3.4 生态环境需水量 |
4.4 基于生产配置效率的农业节水潜力估计 |
4.4.1 农业节水潜力估算 |
4.4.2 农业节水效率结果比较 |
4.5 西北地区农业用水效率分析 |
4.6 水资源配置策略优化 |
4.7 水资源在西北地区农业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
4.7.1 水资源要素贡献计量的方法 |
4.7.2 水资源贡献估算的计量模型 |
4.8 西北地区农业节水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
4.8.1 统计指标选择 |
4.8.2 分析方法 |
4.8.3 生产函数模型的构建 |
4.8.4 数据来源 |
4.9 西北地区农业节水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
4.9.1 水价调整 |
4.9.2 节水组织与管理 |
4.9.3 农业节水制度建设 |
4.10 西北地区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 |
4.10.1 民族宗教文化的独特性、多样性与节水 |
4.10.2 西北地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水资源保护 |
4.10.3 民族地域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五章 西北干旱区农业水资源需水量的承载力实证分析 |
5.1 基于虚拟水贸易的西北脆弱区农业需水量的实证分析 |
5.1.1 农业虚拟水含量计算 |
5.1.2 农业虚拟水资源量化 |
5.2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西北区域生态人口承载力分析 |
5.2.1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人口承载力理论分析 |
5.2.2 基于生态足迹的甘肃人口承载力实证分析 |
5.2.3 生态足迹与人口承载力的分析结论 |
第六章 西北脆弱生态区水资源保护开发的制度设计思考 |
6.1 总体原则 |
6.1.1 上下游联动、地表地下水统一调度原则 |
6.1.2 工程规划与管理规范相结合原则 |
6.1.3 科学规划、重点突出,量力而行、稳步推进原则 |
6.1.4 凸出生态效益,兼顾经济效益原则 |
6.1.5 生态法治的原则 |
6.2 构建完备的脆弱生态区法律体系 |
6.2.1 原有法律制度在生态脆弱区水资源保护方面的力度有限 |
6.2.2 制定“生态脆弱区法” |
6.2.3 完善生态脆弱区的政策法规体系 |
6.3 西北干旱区农业水资源保护利用 |
6.3.1 农业节水的重要作用 |
6.3.2 生态农业的组织与管理 |
6.3.3 各种旱区水资源利用模式的比较与选择 |
6.4 构建水权制度 |
6.4.1 水权的科学界定 |
6.4.2 水权配置高效 |
6.4.3 建立农业水资源市场 |
6.4.4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
6.5 构建水资源补偿的生态转移支付制度 |
6.5.1 生态补偿 |
6.5.2 生态转移支付制度的构建 |
6.5.3 构建生态转移支付制度的配套措施 |
6.6 水资源利用的技术手段与管理制度 |
6.6.1 干旱缺水地区水资源开发的优势面理论 |
6.6.2 大力提高和推广灌溉节水技术 |
6.6.3 适宜干旱区的植物种植与项目管理 |
6.6.4 集雨利用模式 |
6.7 加大生态旅游开发力度 |
6.7.1 生态农业旅游对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带动作用 |
6.7.2 生态旅游开发是旅游扶贫的成功模式 |
6.7.3 生态旅游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
6.8 因地制宜,发展西北干旱区特色林草植被 |
6.8.1 就地取材,推广经济植被,实现水土保持与经济收入双丰收 |
6.8.2 因地制宜,发展集水高效农业 |
6.8.3 尊重习俗,发挥少数民族文化传统,构建文化制衡格局 |
6.9 生态移民 |
6.9.1 生态移民与利益整合 |
6.9.2 建立“生态无人区”,共建人与自然融合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7.2.1 提高水资源配置规划水平 |
7.2.2 控制人口规模,减轻农业水生态压力 |
7.2.3 生态移民 |
7.2.4 农业水资源有偿使用 |
7.2.5 推广应用科技手段,实现高效生态治理与水源涵养 |
7.2.6 采取各种类型富有成效的节水措施,优化水资源农业配置效率,实现农业节水目标 |
7.2.7 发展生态林业 |
7.2.8 建设生态经济特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低能耗多功能轻小型移动式喷灌机组优化设计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轻小型移动式喷灌机组现有机组型式 |
1.2.2 轻小型喷灌机组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现状 |
1.2.3 喷灌管道水力计算及优化方法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低能耗多功能轻小型移动式喷灌机组设计 |
2.1 轻小型喷灌机组系列 |
2.1.1 机组参数 |
2.1.2 基本配置 |
2.1.3 存在的不足 |
2.2 移动固定多目标喷灌系统 |
2.2.1 系统组合模式 |
2.2.2 机组关键部件改进 |
2.3 组合式双支管多喷喷灌系统 |
2.3.1 系统构成 |
2.3.2 关键部件设计 |
2.4 管道配置方式拓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轻小型移动式喷灌机组单目标优化 |
3.1 机组优化数学模型 |
3.1.1 喷灌机组水力计算方法 |
3.1.2 约束条件 |
3.1.3 遗传算法优化 |
3.2 机组能耗最低为目标 |
3.2.1 单位能耗计算方法 |
3.2.2 能耗影响因素分析 |
3.3 机组成本最低为目标 |
3.3.1 年造价 |
3.3.2 年费用 |
3.3.3 总费用 |
3.3.4 生命周期成本(LCC) |
3.4 喷灌均匀性最高为目标 |
3.4.1 喷灌均匀性计算公式 |
3.4.2 喷灌均匀性影响因素分析 |
3.5 操作时间最少为目标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 |
4.1 技术性指标 |
4.1.1 喷灌强度 |
4.1.2 喷灌均匀性 |
4.1.3 雾化指标 |
4.2 经济性指标 |
4.2.1 生命周期成本LCC |
4.2.2 灌水时间 |
4.3 环境指标 |
4.3.1 单位能耗 |
4.3.2 灌水效率 |
4.4 社会指标 |
4.4.1 操作时间 |
4.4.2 可靠性 |
4.4.3 储存方便性 |
4.5 灰色关联度评价方法 |
4.5.1 灰色关联模型 |
4.5.2 权值确定方法 |
4.6 实例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轻小型移动式喷灌机组多目标优化配置研究 |
5.1 轻小型喷灌机组管道水力设计方法 |
5.1.1 后退法 |
5.1.2 前进法 |
5.1.3 后退法与前进法相结合 |
5.2 优化方法比较 |
5.2.1 遗传算法 |
5.2.2 蚁群算法 |
5.3 多目标优化方法 |
5.3.1 多目标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 |
5.3.3 求解方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轻小型移动式喷灌机组多目标优化配置实例 |
6.1 单目标多种喷头配置对比 |
6.1.1 优化指标的选取 |
6.1.2 机组及喷头的选择 |
6.1.3 优化结果及讨论 |
6.2 机组多日标配置优化 |
6.2.1 子目标拟合公式 |
6.2.2 目标归一化及权重设置 |
6.2.3 计算结果与讨论 |
6.3 不同支管布置方式对比 |
6.3.1 支管布置选择依据 |
6.3.2 不同支管布置计算结果对比 |
6.4 机组规模拓展 |
6.4.1 项目区概况 |
6.4.2 机组选择及管道布置 |
6.4.3 性能计算及评价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轻小型移动式喷灌机组田间试验研究 |
7.1 试验材料 |
7.1.1 研究对象 |
7.1.2 试验场地 |
7.1.3 试验设备 |
7.2 机组配置优化及能耗试验研究 |
7.2.1 试验目的 |
7.2.2 试验方案 |
7.2.3 测量结果与分析 |
7.3 喷灌均匀性影响因素研究 |
7.3.1 喷头工作压力的影响 |
7.3.2 喷头间距、管道布置、工作压力的综合影响 |
7.4 机组配置方式优选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研究项目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小型喷灌机常见故障的排除(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公共产品高成本问题研究 ——对枣庄市公共农田水利设施的考察分析[D]. 杜民. 浙江工商大学, 2017(06)
- [2]基于小型农田的移动喷灌设备设计研究[D]. 廉顺超. 北京理工大学, 2016(06)
- [3]太阳能驱动喷灌施肥装置的设计与研究[D]. 马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11)
- [4]脆弱生态系统下西北干旱区农业水资源利用策略研究[D]. 赵玉田. 兰州大学, 2016(08)
- [5]低能耗多功能轻小型移动式喷灌机组优化设计与试验研究[D]. 涂琴. 江苏大学, 2014(08)
- [6]小型喷灌机常见故障的排除[J]. 王刚. 农村实用技术, 2004(12)
- [7]小型喷灌机常见故障排除[J]. 于丽萍. 农机维修, 1999(06)
- [8]小型喷灌机常见故障及排除[J]. 诸皖南. 农机具之友, 1999(01)
- [9]小型喷灌机常见故障的排除[J]. 宋守中. 农村百事通, 199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