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盆地月蒸发力计算模型

山区盆地月蒸发力计算模型

一、山区流域月蒸发力计算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郑宇阳[1](2021)在《洋河丘陵盆地侵蚀小流域的SWAT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SWAT模型是研究水土流失问题的重要工具,在探究不同尺度流域的土壤侵蚀和产流产沙时空分布中被广泛使用。本文针对洋河丘陵盆地的水土流失问题,构建了太平寨村侵蚀小流域和洋河流域的SWAT模型,模拟得到了径流泥沙输出的较好结果,分析了两个尺度上SWAT模型率定参数的相关性,并进一步选取青羊岭小流域为案例,验证了洋河流域SWAT模型参数对侵蚀小流域的适用性。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太平寨村小流域设立野外自动气象站、通量站、径流小区等方式获取水文数据,运用无人机扫描地形获得数字高程图(DEM),通过实验获取土壤理化性质数据。基于所获取的数据,建立SWAT模型并率定参数,通过径流泥沙模拟发现,径流模拟相关性达到0.97,效率系数达到0.71,泥沙模拟相关性达到0.90,效率系数达到0.68,表明径流泥沙模拟结果较好。对研究区域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的研究发现,太平寨村小流域的土壤侵蚀度为强烈,小流域中心沟道位置土壤侵蚀度达到剧烈程度,侵蚀有由沟道向坡面扩张的趋势。(2)由于太平寨村小流域地表覆被情况较为复杂,本文将实地取样和模拟计算相结合,探讨了叶面积指数的变化对模拟土壤侵蚀强度的影响,发现最大潜在叶面积指数(BLAI)与草地和荒地的土壤侵蚀度呈现负相关关系,对草地土壤侵蚀度影响大,变化幅度达到54.89%;对荒地土壤侵蚀度影响小,变化幅度仅为0.064%。最优叶面积生长曲线对应于第一点的最大叶面积指数百分率(LAIMX1)和最优叶面积生长曲线对应于第二点的最大叶面积指数百分率(LAIMX2)对草地土壤侵蚀度影响较大,分别具有一次正相关和二次负相关关系,对荒地侵蚀度无影响。(3)构建洋河流域的SWAT模型,根据响水堡站的水文观测资料率定模型参数并进行径流模拟,得到检验期径流的相关性系数为0.82,效率系数为0.62,表明模拟结果较为理想。将太平寨村小流域和洋河流域的主要率定参数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洋河流域与太平寨村小流域的率定参数相关性达到0.90。选取尺度介于两者之间的青羊岭小流域,并套用洋河流域SWAT模型的率定参数。对不同尺度流域的土壤侵蚀进行模拟,结果表明青羊岭小流域和太平寨村侵蚀小流域与洋河流域的侵蚀模数相对误差分别为-6.07%与-22.42%,误差较小,表明洋河流域SWAT模型率定参数和土壤侵蚀模拟结果在洋河丘陵盆地上具有适用性。该结果对洋河丘陵盆地侵蚀小流域的SWAT模型构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基于SWAT模型,对太平寨村侵蚀小流域和洋河流域的径流泥沙输出进行了模拟,研究了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并探讨了不同空间尺度流域之间SWAT模型率定参数和土壤侵蚀模拟结果的关系,得到了洋河流域一组具有适用性的SWAT模型参数,为洋河丘陵盆地缺乏观测资料的侵蚀小流域的SWAT模型构建提供了参考。

王莉[2](2020)在《青海大通高寒区典型林地耗水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给青海高寒区造林树种的选择提供依据,本研究以青海大通高寒区青海云杉(Picea crasslia)、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青杨(Populus cathayana)、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四种典型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Sapflow-32植物茎流观测系统和Davids便携式自动气象站进行各林地2019年生长季(5~10月)长期连续性观测,并结合定位通量法对比分析研究区内几种典型树种的耗水特性及其林地的耗水量。结果表明:(1)确定了不同林分冠层净辐射、冠层消光系数、冠层整体气孔阻力计算的经验模型,结合Penman-Monteith方程模型推求试验区2019年生长季几种典型林分的蒸腾量,并以青海云杉实测蒸腾数据为例,模拟验证了其计算值与实测值,结果表明二者的相对误差在12%以内,说明其计算结果较为可靠。(2)从各林地月蒸腾量季节变化来看,6~8月是一年中林木蒸腾量最大时期,达生长季蒸腾量的60%以上。(3)15~30年青海云杉生长季蒸腾量为337.70~370.69 mm;20~30年华北落叶松蒸腾量为373.27~395.78 mm;30年青杨蒸腾量范围为399.71~405.34 mm;20年白桦蒸腾量范围为384.02~406.6 mm。4种同龄林的蒸腾耗水量差异不大,但相同林分中,林龄越大的林分生长季蒸腾耗水量越高。(4)不同林地间土壤水分变化差异明显,但土壤水分剖面特征大体相同,表现为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先增大减小。在土层深度为0~40 cm时,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变化剧烈,越到深层,其变化明显减弱,且在土壤深度为120~200 cm时,土壤含水量随土层深度的变化趋于稳定。(5)经Penman公式计算,研究区生长季潜在蒸散量和水面蒸发量分别708.13mm和993.93mm,且二者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为气象因子的综合反映。

茹豪[3](2015)在《晋西黄土区典型林地水文特征及功能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小流域林水平衡与系统功能优化是黄土高原植被恢复与重建研究的关键问题。本文以晋西黄土区蔡家川流域典型林地为研究对象,以山西吉县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为依托,在进行大量野外实地调查、测定的基础上,对该地区典型林地的森林水文过程及其生态功能进行研究,主要结果如下:通过对2011~2013年39场降雨再分配观测,结果表明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inn.)林和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林的林冠截留率分别为9.1%-33.3%、12.8%~36.4%,干流率分别为2.7%~6.1%、1.5%-3.0%,林内降雨率分别为60.6%~88.3%、60.6%~85.6%,枯落物截留率分别为15.0%~36.4%、13.9%-30.3%;荒草地枯落物截留率为9.3%-27.3%;有林地的降雨截留作用以及水源涵养作用显着高于荒草地。对39场降雨进行产流分析,结果表明刺槐林地、油松林地和荒草地的产流量分别为0.027~1.059 mm、0.032~1471 mm、0.057~2.734 mm,径流系数分别为0.818%~4.179%、0.97%~5.805%、1.73%~10.79%;土壤侵蚀量大小依次为荒草地(3.64 g-L-1·m-2)>油松林地(1.44g·L-1·m-2)>刺槐林地(1.37 g·L~t·m-2)。在地被物中,腐殖质与枯落物防治土壤侵蚀的效果最好,地下表层10cm内毛根(d<1mm)数量越多,土壤侵蚀量越小通过分析不同地类土壤物理性质及土壤水分垂直运动特征,结果表明:刺槐林地、油松林地、荒草地的土壤容重变化范围分别为1.15~1.23 g·cm-3、1.16~1.23 g·cm-3、1.29~1.42 g·cm-3,总孔隙度变化范围分别为53.43%~56.60%、53.47%~56.23%、46.38%~51.32%,表层土壤容重小、总孔隙度大,利于水分运动,随着深度增加,土壤黏度增加,干燥土壤对水分的吸力增大,水分向下运动的速度变缓。利用树干液流及土壤水分长期监测数据研究表明,在密度均为1300株-hm-2条件下,刺槐林、油松林年均耗水量分别为314 mm、256 mm,分别占当年降雨量的68.25%、55.25%,林分耗水严重,土壤水分亏缺度分别为67.09%、63.08%,而土壤水分补偿度分别为4.79%、19.48%,土壤水分补偿度远小于亏缺度,人工林密度过大是造成林地土壤干化的重要原因,亟需调整林分密密以保障林水平衡。在土壤水分平衡方程的基础上计算得出20a刺槐林、油松林在576 mm多年平均降雨量条件下的植被承载力分别为1163、967株.hm-2,能够抵抗二十年一遇干旱的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分别为220、236株.hm-2,能够抵抗十年一遇干旱的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分别为317、357株.hm-2。适宜的林分密度是避免土壤深层水分过度消耗,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人工林水源涵养能力的基础。

李修仓[4](2013)在《中国典型流域实际蒸散发的时空变异研究》文中指出在联络气候系统的大气过程和陆面过程的水文循环中,蒸散发过程是殊为关键的环节。蒸散发研究对于理解气候变化及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准确测定和估算,对水资源、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选择珠江、海河和塔里木河等三个典型流域作为研究区,分别作为中国湿润地区、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及干旱地区等三种气候类型的代表流域,计算并分析了实际蒸散发及其时空变异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实际蒸散发的时空变异进行了归因研究,获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分别采用闭合流域水量平衡方程和Penman公式计算了珠江、海河、塔里木河等三个典型流域的年实际蒸散发及潜在蒸散发,验证了下垫面供水条件变化下实际蒸散发与潜在蒸散发存在互补相关关系。通过建立下垫面供水条件与蒸散发之间的联合回归方程,并对回归系数进行显着性T检验的方法判定实际蒸散发与潜在蒸散发互补关系的非对称性,得出相关流域蒸散发关系的从属属性,即珠江流域的韩江、柳江及盘江等三个子流域实际蒸散发与潜在蒸散发呈现严格互补相关关系,而东江、西江、北江以及海河流域的滦河、官厅水库子流域和塔里木河的阿克苏河、和田河子流域都呈现非对称性互补相关关系。研究了非对称条件下的互补相关理论模型形式,对平流-干旱实际蒸散发模型参数α赋予了更多的物理意义,使其适用范围扩展至“非对称互补相关”范围。在珠江、海河及塔里木河三个流域对平流-干旱模型进行了率定,结果表明该模型在三个流域都是适用的。(2)1961-2010年,珠江流域和海河流域实际蒸散发呈现显着的下降趋势,塔里木河流域实际蒸散发呈现显着的增加趋势。在三个流域中,夏秋季节实际蒸散发的变化趋势非常明显,春冬季节的变化趋势略显平缓。从三个流域之间年内实际蒸散发的比较来看,珠江和海河流域夏秋季节实际蒸散发的峰值非常接近,两个流域实际蒸散发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春冬季节,而海河和塔里木河两流域在春冬季节实际蒸散发的谷值非常接近,两个流域实际蒸散发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夏秋季节。从空间变化特点上看,珠江流域实际蒸散发等值线呈现东北-西南走向,海河流域实际蒸散发等值线基本呈现西北-东南走向,塔里木河流域实际蒸散发的空间分布特点则是在流域北部(天山南麓)和流域西部及西南部实际蒸散发较高,流域中部及东南部较低。(3)珠江流域实际蒸散发的下降是辐射能量项的下降和空气动力学项的增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辐射能量项的下降是由于气温日较差、日照时数下降引起的;空气动力学项的增加是由于平均气温、最高、最低气温的上升引起的;同时平均风速的下降减缓了空气动力学项的增加幅度。海河流域实际蒸散发的下降原因主要是辐射能量项的下降。辐射能量项的下降是由气温日较差、日照时数下降引起的。塔里木河流域实际蒸散发的增加则是辐射能量项的增加和空气动力学项的下降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辐射能量项的增加主要是由于气温(含平均气温、最高、最低气温)以及实际水汽压的上升引起的;日照时数的下降减缓了辐射能量项的增加幅度。空气动力学项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平均风速的下降引起。根据1961-2010年间各气象要素的实际变幅计算了各气象要素具体的贡献量,发现在三个流域日照时数的下降贡献了实际蒸散发绝大部分的变化,其他气象要素的贡献量相对来说非常弱。(4)通过对Budyko及傅抱璞水热耦合实际蒸散发模型以及基于互补相关理论的实际蒸散发计算结果的分析,指出两种理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借助基于互补相关理论的珠江、海河和塔里木河流域实际蒸散发计算结果,拟合得出Budyko-傅抱璞水热耦合曲线的参数,从而定量化分析了降水量变化对实际蒸散发的影响,结果表明:珠江流域平均每增加5%的降水,实际蒸散发约增加2.3%;海河流域平均每增加5%的降水,实际蒸散发约增加4.5%,远远大于珠江流域;塔里木河流域每增加5%的降水,实际蒸散发将增加近5%;根据1961-2010年间降水量的实际变化,得出珠江流域降水变化对实际蒸散发的贡献量为+4.3mm,海河流域为-92mm,而塔里木河流域为+32.5mm。

郭宝妮[5](2013)在《晋西黄土区主要水土保持树种耗水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区植被重建过程中的植被耗水问题和水资源利用状况,为探讨黄土高原主要水土保持树种耗水特性及抗旱能力,本文采用TDP热扩散探针技术及计算大气蒸发力的半经验公式,分析了2009-2012年黄土高原大气蒸发力及主要水土保持树种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山杨(Populus davidiana)和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树干液流速率的年、季、月及日变化规律,进一步分析了不同水土保持树种树干液流速率变化规律之间的异同及其分别与大气蒸发力变化规律的异同;分析了大气蒸发力和各水土保持树种树干液流速率的相关关系,得到不同树种不同季节树干液流速率和大气蒸发力的关系模型;计算了各水土保持林的年和季耗水量,并与林地的潜在蒸发力和降雨量对比分析,得出不同林地的差异及各季节缺水的严重程度。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在春末、夏季和初秋,落叶乔木树种刺槐、山杨、辽东栎树干液流速率日平均值动态变化规律及连日变化规律均与大气蒸发力相一致,常绿乔木树种油松连日变化规律均与大气蒸发力相一致,在春季、夏季和秋季,油松树干液流速率日平均值动态变化规律与大气蒸发力一致;各树种树干液流速率在不同季节表现出不同的大小关系,在初春和秋末,四个树种较为接近:春末、夏季和初秋,刺槐最大;冬季,油松最大。2.大气蒸发力及刺槐、山杨和辽东栎树干液流速率在春季、夏季和秋季的阴雨天呈明显下降趋势,在冬季,晴天和阴雨天差距不大;油松树干液流速率在四个季节均表现为晴天波动剧烈,日平均值较大,阴雨天气波动平缓,日平均值较小。3.在春末、夏季和初秋的典型晴天,刺槐、油松、山杨、辽东栎的树干液流速率均于7:00-10:00左右开始快速上升,于10:00-13:00左右到达峰值,在峰值持续较长时间(有时出现午休现象),于18:00-23:00左右降到谷底;在存在一定太阳辐射的阵雨天,刺槐、油松、山杨、辽东栎的树干液流速率目变化曲线开始上升时间和到达峰值时间均滞后于晴天1-2h左右,降到谷底的时间提前于晴天3-4h左右;在太阳辐射强度接近零的阴雨天气,四个树种树干液流速率连日变化不存在明显昼夜变化规律:在春末、夏季和初秋,四个树种夜间均存在一定的树干液流速率,在夜间树干液流持续稳定在显着低于白天的水平。在秋末、冬季和初春典型晴天,各树种树干液流速率日变化曲线表现为存在多个小波峰的不规则曲线,四个树种夜间均存在一定的树干液流速率,且树干液流稳定相对较高的水平。4.2009-2012年,四个树种树干液流速率月平均值年内分布基本一致,均于6月份到达峰值,在峰值处表现为:刺槐>山杨>油松>辽东栎,年内波动幅度顺序为刺槐>山杨>辽东栎>油松;大气蒸发力及四个树种树干液流速率季均值均表现为夏季最大冬季最小,春季和秋季均值较为接近。四个树种树干液流速率与大气蒸发力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且两者在夏季表现为正相关,相关性最显着;在冬季表现为负相关,相关性最弱。5.2009-2012年,试验地四个季节的潜在蒸发量大小关系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四个季节降雨量大小关系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潜在蒸发量在四个季节均大于降雨量,夏季潜在蒸发量和降雨量差距最小,冬季次之,春季潜在蒸发量和降雨量差距最大,由此可知,春季是晋西黄土区缺水最为严重的季节。各水土保持树种的年蒸腾耗水最大小关系为:刺槐>汕松>辽东栎>山杨,其中刺槐和油松年耗水量较为接近,山杨和辽东栎年耗水量较为接近,刺槐和油松年耗水量明显大于山杨和辽东栎。

史海匀,傅旭东,王远见,王光谦,巩同梁[6](2012)在《拉萨河流域蒸发力估算:改进道尔顿模型》文中提出在地势变化剧烈、影响因素空间分布不均匀的高山深谷地区,蒸发力具有显着的空间差异性,造成了空间分布的困难.本文在分析拉萨河流域蒸发力与水汽压差、水-气温差、气温、风速等实测气象因子相关性的基础上,检验了基于水-气温差修正的道尔顿模型结构(全国通用公式)的适用性,提出了基于水-气温差和气温修正的道尔顿模型.残差分析和模型验证表明,新模型满足回归模型充分性假设,适用于拉萨河流域,从而为测站稀疏的拉萨河流域蒸发力的空间分布研究奠定了基础.

赵静[7](2010)在《黑河流域陆地水循环模式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黑河流域作为我国西北地区典型的内陆河流域,以其特殊的寒区水文过程、复杂的陆地水文循环过程、省际水事矛盾、脆弱的生态环境等诸多科学与热点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其水资源形成于上游山区,开发利用于中游灌溉绿洲,耗散于下游巨大的蒸发中,具有鲜明的分区特征。由于大规模的、长时期的水资源开发,黑河流域已经成为人类干预再造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综合试验场,形成自然-人工复合型的水循环系统。本文从黑河流域上游、中游、下游的特点出发,通过模型设计和数值模拟分别阐述了上、中、下游的水循环模式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上游祁连山区是黑河流域的产流区。除黑河干流研究程度较高外,仍有众多子流域因观测资料缺乏而进展微弱。本文在对祁连山区数字地形识别的基础上,运用流域水量平衡原理,对祁连山黑河流域20多个子流域的降水-径流关系进行了统计,提出多年平均状态下估算出山径流量的统计模型。该统计模型中,各子流域的年蒸发系数与其年降水量成幂函数关系;进一步研究表明,年蒸发系数从统计意义上又可表述为年降水量与年水面蒸发量比值的双曲函数。在假设月蒸发系数和年蒸发系数具有相同函数表达式的基础上,对黑河干流地区设计了TANK流域水文模型。通过模拟可知,黑河干流地区年降水量的38%用于产流,直接地表径流、融雪径流、地下径流对出山径流的贡献分别为52%、11%、37%。本文以黑河干流中游地区即张掖盆地为研究对象,在定性分析其地表水、地下水相互转化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张掖盆地年水均衡模型,定量解释了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转化。年水均衡模型中包含一个非线性的河道渗漏模型,该模型充分考虑了河道水量适时变化条件下的河道渗漏行为以及灌溉引水对河道渗漏的影响。从地下水动力学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典型观测孔水位与高崖断面(黑河干流河道上的重要控制断面)基流量的关系,提出基于地下水观测的高崖断面月径流模型,模型参数少、精度较高,基本反映了高崖断面径流量的变化特征。张掖盆地地下水补给区的包气带厚度普遍较厚,厚层包气带的存在,影响地下水补给的时间和数量,通过简化的数值模拟得出张掖盆地厚层包气带中入渗-补给转化过程的总体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简化的地下水补给模型,并将其应用到张掖盆地月水均衡模型的设计中。基于张掖盆地出口断面正义峡月径流过程的不同模拟方案,提出两种月水均衡模型,详细刻画了张掖盆地地表水-地下水相互转化的各个环节与细节。下游地区水循环特征以垂向的蒸发蒸腾为主。地下水位的高低决定着植被的生长状况与演替,而地下水则主要接受黑河河水的补给,构成了河流-地下水-植被相互反馈、相互制约的生态链条。结合黑河调水的新形势,在分析黑河下游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采用Visual Modfolw 4.0建立黑河下游盆地地下水模型,模拟分析了调水前后生态耗水区的变化。结果显示,生态耗水区较调水前明显增大,生态状况趋于好转。根据中、下游模型结果,深入分析了人类活动对黑河流域中下游水循环过程的影响。灌溉回归水需要在厚层包气带中平均运移长达5个月之久,才能到达潜水面,会引起地下水的二次补给;灌溉引水量对中游水循环过程的影响具有双重性,表现为正义峡流量与灌溉引水比例(灌溉引水量与河流径流量之比)呈很强的负相关,而与灌溉引水量呈弱的正相关。在限制灌溉引水增加的条件下,采用渠系防渗能有效减少地表水的渗漏。黑河调水工程实施后,中游地区除黑河干流沿岸有局部区域地下水位呈上升趋势外,其他大部地区地下水位呈下降趋势;下游地区受入境河水量的增加,地下水位普遍呈上升趋势。

杨建军[8](2009)在《基于遥感的新疆潜在蒸散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疆地处欧亚大陆内部,在特殊的地貌、大气环流和太阳辐射等因子的影响和作用下,形成了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与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各行业需水量急剧增长,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蒸散量的精确估算,对于新疆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农田灌溉管理以及自然植被生态恢复等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标就是利用长期的气象资料和高分辨率影像,以ArcGIS为工具,在准确统计的基础上,建立基于NDVI的潜在蒸散计算模型,以进一步了解新疆潜在蒸散的时间、空间变化规律。1.本文利用精度较高Penmman─Monteith公式计算新疆54个气象站点的潜在蒸散,通过统计方法将全疆蒸散分为三个类型和四个时间段,并分析了年时间尺度上潜在蒸散与气候因子的关系。2.以Penmman-Monteith公式计算结果为标准,分析比较了修正彭曼公式、Priestley─Taylor法、Hargreaves─Samani以及1948─Penman计算干旱区潜在蒸散的差异性。3.以10分钟精度的气象台站资料为基础,应用Penman─Monteith公式和Lascano─VanBavel ET algorithm计算了小时尺度的潜在蒸散量,并分析与其气候因子的关系。4.利用1km的SPOT─NDVI数据,建立了基于累计NDVI的年潜在蒸散量估算模型,并分析了其误差,结果表明,该模型在北疆具有一定的适用性,而在南疆则具有较大的误差。5.利用配分函数分析年潜在蒸散量时间序列分形结构,结果表明:新疆潜在蒸散时间序列为单分形过程。R/S分析表明南疆、北疆、天山山区1955至2008年年平均潜在蒸散量时间序列Hurst指数分别为:0.8960、0.7194、0.7889,这表明三个区域潜在蒸散存在明显的Hurst现象,即潜在蒸散变化存在着持续性。其中,南疆潜在蒸散的持续性最强,天山山区次之,北疆地区最弱。

陈仁升,康尔泗,杨建平,张济世[9](2004)在《内陆河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以黑河干流山区建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应用常规的气象水文数据并结合GIS,建立了一个适合西北内陆河山区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并对黑河干流山区出山径流进行了模拟计算和讨论。模型以子流域作为最小的产流、汇流单元,将各子流域分为裸地区、乔木区、牧草区和冰川区,并根据实测剖面资料将土壤分为3层,各分区单独进行水量平衡计算。产流过程基于蓄满产流理论,以月和日为步长,月模型在黑河干流山区流域应用效果较好,日模型受降水的随机性和观测站点少的限制效果不佳。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发现,降水资料的代表性是模型模拟成败的关键。月模拟结果表明,植被覆盖可以调节径流过程,增加流域土壤储水量,尤其是乔木森林,即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黑河未来出山径流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冰雪融水和实际蒸散发也会增加,永久积雪与冰川面积缩小,雪线上升,但近期内不会造成冰雪储量大量减少。

杨贵元,滕凯[10](2003)在《山区流域月蒸发力计算模型》文中研究说明针对目前利用气温及降水因素建立山区流域月蒸发力计算模型存在的问题,引入时间、气温及降水因子,提出了一种具有较好拟合精度的月蒸发力预测模型,并通过实例进行了残差平方和、标准剩余差及NSE比较,获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

二、山区流域月蒸发力计算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区流域月蒸发力计算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洋河丘陵盆地侵蚀小流域的SWAT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SWAT模型的应用
        1.2.2 SWAT模型的修正、集成和耦合
        1.2.3 国内SWAT模型研究热点
    1.3 技术路线及主要创新点
        1.3.1 研究技术路线
        1.3.2 研究内容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自然地理环境
        2.1.2 农业生产情况
    2.2 SWAT模型的概述
        2.2.1 SWAT模型原理
        2.2.2 SWAT模型结构
第三章 太平寨村典型侵蚀小流域的SWAT模型研究
    3.1 SWAT模型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3.1.1 小流域研究区域划分
        3.1.2 土壤理化性质数据的获取
        3.1.3 气象数据
        3.1.4 土地利用类型
        3.1.5 径流泥沙数据
    3.2 SWAT模型的构建与运行
        3.2.1 模型的构建
        3.2.2 模型的运行
    3.3 SWAT模型的模拟结果评价与分析
    3.4 叶面积指数对土壤侵蚀影响的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洋河流域SWAT模型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适用性研究
    4.1 洋河流域SWAT模型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4.1.1 数字高程图
        4.1.2 土壤数据
        4.1.3 气象数据
        4.1.4 土地利用类型
        4.1.5 降雨径流数据
    4.2 洋河流域SWAT模型模拟结果的评价与分析
        4.2.1 参数率定
        4.2.2 模拟结果验证及评价
        4.2.3 不确定性分析
    4.3 与太平寨村小流域SWAT模型主要参数指标的对比分析
    4.4 洋河流域SWAT模型参数对侵蚀小流域的适用性验证
        4.4.1 青羊岭小流域的选取
        4.4.2 青羊岭小流域SWAT模型的建立
        4.4.3 不同尺度流域的侵蚀模拟结果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2)青海大通高寒区典型林地耗水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林木耗水的概念
    1.2 林木耗水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1.3 林木蒸腾耗水研究的尺度问题
    1.4 林木蒸腾耗水影响因素研究
    1.5 发展趋势
2 研究目的和内容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内容
3 研究区概况
    3.1 地理位置
    3.2 气候特征
    3.3 土壤类型
    3.4 土壤植被状况
    3.5 试验地布设和选择
        3.5.1 试验地布设
        3.5.2 试验地基本情况
4 研究方法
    4.1 研究思路
    4.2 技术路线
    4.3 试验观测方法
        4.3.1 林地土壤水分动态
        4.3.2 气象要素
        4.3.3 叶面积指数
        4.3.4 消光系数
        4.3.5 林木蒸腾
5 Penman-Monteith法确定生长季林地耗水量
    5.1 应用理论和方程
        5.1.1 各计算参数确定
        5.1.2 模拟结果验证
        5.1.3 各林地生长季蒸腾量计算
    5.2 林地土壤蒸发特性
        5.2.1 林地土壤蒸发量
6 定位通量法确定生长季林地耗水
    6.1 土壤水分动态
    6.2 定位通量法确定生长季林地耗水量
        6.2.1 土壤水动力学蒸散计算原理
        6.2.2 参数确定
        6.2.3 计算结果
7 两种林地耗水量计算方法比较
    7.1 两种蒸散量计算方法结果比较
    7.2 林地潜在蒸散量
        7.2.1 计算公式
        7.2.2 计算结果
8 结论
9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3)晋西黄土区典型林地水文特征及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存在问题与发展方向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概况
    2.2 社会经济状况
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3.1 主要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3 数据处理方法
    3.4 技术路线
4 蔡家川流域小气候特征分析
    4.1 大气温度变化规律
    4.2 相对湿度变化规律
    4.3 风速变化规律
    4.4 日照时数变化规律
    4.5 降雨特征
    4.6 大气蒸发力
    4.7 蔡家川流域干旱特征分析
    4.8 小结
5 典型林地土壤物理性质
    5.1 土壤质地特征分析
    5.2 土壤容重特征分析
    5.3 土壤孔隙度特征分析
    5.4 土壤粒径分形维数特征分析
    5.5 小结
6 典型林分降水再分配
    6.1 林冠层对降水的再分配
    6.2 枯落物对降雨的截留作用
    6.3 典型地类的产流特征
    6.4 小结
7 土壤水分垂直运动特征
    7.1 土壤水分垂直动态
    7.2 土壤水分运动特征
    7.3 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
    7.4 典型林地的土壤入渗特征
    7.5 小结
8 典型林分蒸散特征分析
    8.1 树干液流日变化特征分析
    8.2 树干液流月动态特征分析
    8.3 树干液流年变化特征分析
    8.4 典型林地土壤水分亏缺度与补偿度分析
    8.5 小结
9 典型林地功能分析
    9.1 典型林地生物多样性分析
    9.2 典型林地土壤抗冲性分析
    9.3 典型林地土壤肥力评价
    9.4 典型林地植被承载力分析
    9.5 小结
10 结论与展望
    10.1 结论
    10.2 特色与创新点
    10.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在读期间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4)中国典型流域实际蒸散发的时空变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实际蒸散发测定和理论方法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第2章 研究流域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流域选择
    2.2 数据及研究方法
第3章 互补相关蒸散发模型适用性及率定
    3.1 实际蒸散发与潜在蒸散发的关系判定
    3.2 实际蒸散发与潜在蒸散发互补相关关系的非对称性
    3.3 非对称条件下的互补相关理论模型
    3.4 平流-干旱模型率定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实际蒸散发时空变异规律分析
    4.1 实际蒸散发的时间变化
    4.2 实际蒸散发的空间变异
    4.3 实际蒸散发时空变异综合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际蒸散发时空变异的归因
    5.1 造成实际蒸散发时空变异的来源
    5.2 实际蒸散发对气象要素的敏感性
    5.3 实际蒸散发与主要气象要素的相关关系
    5.4 实际蒸散发时空变异的归因
    5.5 1961-2010年间主要气象要素对实际蒸散发变化的定量化贡献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水分条件对实际蒸散发的定量化影响
    6.1 蒸散发互补相关理论与Budyko水热耦合理论的内在联系
    6.2 下垫面供水条件对实际蒸散发的影响
    6.3 蒸散发互补相关关系随时间的变化
    6.4 蒸散发正比假设理论与互补相关理论的关系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主要结论及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挑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简介
博士期间参加的主要学术活动
博士期间参与课题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着作
致谢

(5)晋西黄土区主要水土保持树种耗水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1.2.1 蒸腾耗水研究
        1.2.2 大气蒸发力研究
    1.3 问题及展望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树种选择和立地条件
        2.3.2 树干液流速率的测定
        2.3.3 气象数据的测定及大气蒸发力的计算方法
        2.3.4 单木耗水量到林分耗水量尺度扩展方法
        2.3.6 数据处理
        2.3.7 技术路线
3 晋西黄土区大气蒸发力及水土保持树种树干液流速率研究
    3.1 春季大气蒸发力及水土保持树种树干液流速率日变化规律
        3.1.1 2009年春季大气蒸发力及水土保持树种树干液流速率日变化规律
        3.1.2 2010年春季大气蒸发力及水土保持树种树干液流速率日变化规律
        3.1.3 2011年春季大气蒸发力及水土保持树种树干液流速率日变化规律
        3.1.4 2012年春季大气蒸发力及水土保持树种树干液流速率日变化规律
        3.1.5 小结
    3.2 夏季大气蒸发力及水土保持树种树干液流速率日变化规律
        3.2.1 2009年夏季大气蒸发力及水土保持树种树干液流速率日变化规律
        3.2.2 2010年夏季大气蒸发力及水土保持树种树干液流速率日变化规律
        3.2.3 2011年夏季大气蒸发力及水土保持树种树干液流速率日变化规律
        3.2.4 2012年夏季大气蒸发力及水土保持树种树干液流速率日变化规律
        3.2.5 小结
    3.3 秋季大气蒸发力及水土保持树种树干液流速率日变化规律
        3.3.1 2009年秋季大气蒸发力及水土保持树种树干液流速率日变化规律
        3.3.2 2010年秋季大气蒸发力及水土保持树种树干液流速率日变化规律
        3.3.3 2011年秋季大气蒸发力及水土保持树种树干液流速率日变化规律
        3.3.4 2012年秋季大气蒸发力及水土保持树种树干液流速率日变化规律
        3.3.5 小结
    3.4 冬季大气蒸发力及水土保持树种树干液流速率日变化规律
        3.4.1 2009年冬季大气蒸发力及水土保持树种树干液流速率日变化规律
        3.4.2 2010年冬季大气蒸发力及水土保持树种树干液流速率日变化规律
        3.4.3 2011年冬季大气蒸发力及水土保持树种树干液流速率日变化规律
        3.4.4 2012年冬季大气蒸发力及水土保持树种树干液流速率日变化规律
        3.4.5 小结
    3.5 大气蒸发力及水土保持树种树干液流速率月变化规律
    3.6 大气蒸发力及水土保持树种树干液流速率季变化规律
    3.7 水土保持树种树干液流速率及大气蒸发力年变化规律
    3.8 水土保持树种树干液流速率与大气蒸发力相关性分析
4 晋西黄土区主要水土保持树种蒸腾耗水量研究
    4.1 水土保持树种季蒸腾耗水量研究
    4.2 水土保持树种年蒸腾耗水量研究
5 结论与讨论
    5.1 主要结论
    5.2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6)拉萨河流域蒸发力估算:改进道尔顿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域与数据资料
2 修正的道尔顿模型
    2.1 气象因子的相关性
    2.2 修正的道尔顿模型
3 结果与分析
    3.1 基于道尔顿模型的全国通用公式
    3.2 修正的道尔顿模型
4 结论

(7)黑河流域陆地水循环模式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思路
    1.2 黑河流域概况
        1.2.1 气候与水文
        1.2.2 人口与土地利用
        1.2.3 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1.2.4 存在的问题
    1.3 内陆河流域水循环特征的研究现状
        1.3.1 山区水循环特征的研究现状
        1.3.2 内陆盆地水循环特征研究现状
        1.3.3 人类活动影响的研究现状
    1.4 黑河流域陆地水循环的整体模式
第2章 黑河上游山区降水产流过程及其模拟
    2.1 研究区概况
        2.1.1 概述
        2.1.2 河川径流特征
    2.2 降水-径流特征与水文相似性
        2.2.1 流域尺度降水产流的简化描述
        2.2.2 流域数据处理
        2.2.3 祁连山区降水-径流统计模型
        2.2.4 蒸发系数的相似性特征
    2.3 黑河干流月径流过程模拟
        2.3.1 TANK 模型简介
        2.3.2 黑河干流TANK 模型设计
        2.3.3 模拟结果
    2.4 小结
第3章 黑河干流中游绿洲区水分转化及其模拟
    3.1 研究区概况
        3.1.1 区域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3.1.2 张掖盆地水资源转化特征
    3.2 张掖盆地年水均衡模型
        3.2.1 年水均衡模型结构
        3.2.2 数学描述
        3.2.3 模型参数识别及结果分析
    3.3 基于地下水观测的高崖断面月径流模型
        3.3.1 高崖断面径流组成及其变化机制
        3.3.2 高崖断面月径流模型
        3.3.3 参数识别及不确定性分析
    3.4 厚层包气带对地下水补给的影响
        3.4.1 研究区包气带特征及作用
        3.4.2 河道渗漏补给的模拟分析
        3.4.3 灌溉回归补给的模拟分析
        3.4.4 简化补给模型及其适用性
    3.5 张掖盆地月水均衡模型
        3.5.1 模型结构
        3.5.2 高崖-正义峡区间河道水均衡
        3.5.3 模型参数识别
        3.5.4 不确定性分析
    3.6 小结
第4章 黑河下游荒漠区蒸散耗水及其生态意义
    4.1 研究现状
        4.1.1 区域地质与水文地质
        4.1.2 生态环境变化与地下水的关系
    4.2 黑河下游盆地地下水模型
        4.2.1 概念模型
        4.2.2 基于MODFLOW 的数值模型
        4.2.3 区域蒸散耗水的处理
        4.2.4 模型识别
    4.3 生态耗水区对正义峡流量的敏感性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人类活动对黑河流域中下游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5.1 历史回顾
        5.1.1 人类活动历史回顾
        5.1.2 甘蒙分水历史回顾
    5.2 农业灌溉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影响
        5.2.1 灌溉活动引起的地下水二次补给
        5.2.2 正义峡流量对灌溉引水量的敏感性分析
        5.2.3 采用渠系防渗减少区域耗水量的评价
    5.3 黑河调水效果评价
        5.3.1 黑河调水实质及方案
        5.3.2 黑河调水对中游地下水的影响
        5.3.3 黑河调水对下游地下水的影响
        5.3.4 调水方案优化建议
    5.4 小结
第6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8)基于遥感的新疆潜在蒸散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引言
1.2 蒸散估算研究进展
    1.2.1 Penman─Monteith(P─M)模型
    1.2.2 Shuttleworth—Wallce(S—W)模型
    1.2.3 作物系数法
    1.2.4 Priestley─Taylor经验公式
    1.2.5 Blaney─Criddle公式
    1.2.6 Thornthwaite公式
1.3 蒸散遥感研究进展
    1.3.1 蒸散遥感模型
    1.3.2 基于NDVI的蒸散研究进展
    1.3.3 潜在蒸散趋势分析研究进展
    1.3.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区概况
1.5 研究目标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案
2.1 研究目的
2.2 主要研究内容
2.3 研究基础条件
2.4 研究思路 第三章 基于Penman-Monteith公式的新疆潜在蒸散研究
3.1 基本公式
3.2 年潜在蒸散分布
    3.2.1 年潜在蒸散变异系数
    3.2.2 潜在蒸散强度分类
3.3 潜在蒸散时间变化分析
    3.3.1 南北疆、天山山区潜在蒸散变化
    3.3.2 年潜在蒸散与各气象因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3.3.3 月潜在蒸散与各气象因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第四章 多种潜在蒸散计算方法在新疆地区适用性研究
4.1 基本公式
    4.1.1 彭曼修正公式
    4.1.2 Priestley—Taylor经验公式
    4.1.3 Hargreaves-Samani
    4.1.4 1948-Penman
4.2 年潜在蒸散误差分析 第五章 时间微尺度潜在蒸散计算方法研究
5.1 数据采集
5.2 基本公式
5.3 数据分析
    5.3.1 潜在蒸散的日内变化
    5.3.2 小时尺度气温与潜在蒸散量关系(Lascano-VanBavel ET algorithm)
    5.3.3 潜在蒸散计算比较 第六章 基于SPOT─NDVI的潜在蒸散估算研究
6.1 资料与方法
    6.1.1 数据来源
    6.1.2 累积NDVI的潜在蒸散估算公式
    6.1.3 插值方法
6.2 数据分析
    6.2.1 ET─Penman-Monteith空间分布规律
    6.2.2 ET─NDVI空间分布
    6.2.3 ET-Penman-Monteith与ET-NDVI误差分析 第七章 新疆潜在蒸散R/S趋势分析
7.1 引言
7.2 基本原理及公式
    7.2.1 潜在蒸散计算
    7.2.2 分形理论
    7.2.3 配分函数法判断分形结构
    7.2.4 重标极差方法 R/S( rescaled range analysis)
7.3 数据分析
    7.3.1 分形结构判定
    7.3.2 R/S法计算Hurst幂
7.4 讨论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参加科研项目和发表论文 致谢

(9)内陆河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以黑河干流山区建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模型结构及原理
    1.1 流域划分及河网生成
    1.2 流域属性数据
        1.2.1 土壤数据
        1.2.2 植被数据
        1.2.3 冰川数据
    1.3 模型原理
        1.3.1 气象数据分布
        1.3.2 固液态降水分离
        1.3.3 降水观测误差校正
        1.3.4 植被截留
        1.3.5 季节性积雪融化
        1.3.6 冰川融化
        1.3.7 蒸散发
        1.3.8 子流域产流
        1.3.9 汇流
        1.3.10 基流处理
    1.4 误差评定标准
2 应用实例
    2.1 黑河干流山区流域概况
    2.2 流域基础数据
    2.3 出山月径流模拟
    2.4 黑河干流山区流域月水量平衡探讨
    2.5 全球变化情景下的预测
    2.6 日径流模拟
3 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
4 结果与讨论

(10)山区流域月蒸发力计算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的提出
2 模型的建立
3 算例及精度分析
4 结 语

四、山区流域月蒸发力计算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 [1]洋河丘陵盆地侵蚀小流域的SWAT模型研究[D]. 郑宇阳.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2]青海大通高寒区典型林地耗水特征研究[D]. 王莉.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3]晋西黄土区典型林地水文特征及功能分析[D]. 茹豪. 北京林业大学, 2015(10)
  • [4]中国典型流域实际蒸散发的时空变异研究[D]. 李修仓.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3(01)
  • [5]晋西黄土区主要水土保持树种耗水特性研究[D]. 郭宝妮. 北京林业大学, 2013(11)
  • [6]拉萨河流域蒸发力估算:改进道尔顿模型[J]. 史海匀,傅旭东,王远见,王光谦,巩同梁.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2012(02)
  • [7]黑河流域陆地水循环模式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研究[D]. 赵静.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08)
  • [8]基于遥感的新疆潜在蒸散模式研究[D]. 杨建军. 新疆大学, 2009(03)
  • [9]内陆河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以黑河干流山区建模为例[J]. 陈仁升,康尔泗,杨建平,张济世. 中国沙漠, 2004(04)
  • [10]山区流域月蒸发力计算模型[J]. 杨贵元,滕凯. 黑龙江水专学报, 2003(04)

标签:;  ;  ;  ;  ;  

山区盆地月蒸发力计算模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