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丘脑神经肽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龚雪娜[1](2021)在《不同海拔分布大绒鼠面对食物质量变化的生理和行为响应》文中提出野外小型哺乳动物生存和繁殖的一大挑战是依托于栖息地环境生态因子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尤其是随季节性变化而波动的食物资源条件。冬季温度低、食物资源差,对于行动能力较差的小型啮齿类动物的生存能量需求和为春季繁殖储备能量都是极大挑战。而所能获得的食物质量的高低则能决定小型啮齿类动物绝对能量的摄入和是否需要增减活动行为。体重调节是野外小型哺乳动物应对食物资源变化的表观策略之一。血清瘦素(Leptin)作为一种脂肪分泌因子,主要由白色脂肪组织分泌,在体重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下丘脑具有多个摄食调控中枢,其中弓状核(Arcuate nucleus,ARC)内的两大类食欲神经肽在调节摄食,控制体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分别是促食类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和刺鼠相关蛋白(Agouti related peptide,Ag RP);抑食类神经肽阿片促黑色素原(Pro-opiomelanocortin,POMC)和可卡因-安他非明转录调节肽(Cocaine and amphetamine regulated transcript peptide,CART)。静止代谢率(Resting metabolic rate,RMR)在一定程度能反映动物极端生存环境的耐受力。高海拔地区生存的物种通常都有较高的RMR,也更能适应和应对极端环境条件的胁迫。消化道形态的调节和行为模式改变是动物适应不同环境条件的另一生存策略,活动行为的差异不仅表现在种间,种内因栖息地差异也会存在显着差异。横断山脉因其特殊的地质、地貌、水文等生物特性而具有丰富的植被资源和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大绒鼠(Eothenomys miletus)是横断山固有种,为了更全面而系统地理解大绒鼠适应于横断山地区而未迁移和扩散的生存机制,在本课题组先前的研究基础上,本论文从食物因子方面,探究大绒鼠面对食物质量变化差异的生存机制,不同海拔地区的大绒鼠是否存在不同的调节机制?冬季是食物条件最差的季节,也是野外小型啮齿类动物对能量需求最大的季节。高脂食物和高糖食物在提供能量方面占有足够优势。因此本研究选取表型分化明显的香格里拉地区和剑川地区的大绒鼠为研究对象,在冬季采样,进行高脂和高糖食物对其生理指标和行为模式影响的研究,喂以高脂食物或高糖食物4周和重喂标准食物4周,在实验过程中测定大绒鼠的体重和食物摄入量,静止代谢率和活动行为,并在0天、28天、56天测定了大绒鼠的血清瘦素、下丘脑神经肽表达量和身体组成等指标。探讨不同地区间大绒鼠面对不同食物质量变化的生存适应机制差异。本论文主要包括两个部分:(1)横断山不同海拔地区大绒鼠面对高脂食物变化的生理和行为适应差异对两地区大绒鼠进行了高脂食物处理的实验并测量了上述指标。结果表明:地区和高脂食物对体重、摄食量和RMR的影响显着,地区对活动行为影响差异显着,但高脂食物对活动行为影响不显着。同时,地区和高脂食物对瘦素和NPY表达量的影响差异显着,瘦素和体重呈正相关,和NPY表达量呈负相关。此外,两个地区大绒鼠生理特征也表现出地区差异,如香格里拉大绒鼠的RMR和食物摄入量均高于剑川地区,但是体重低于剑川地区。剑川地区大绒鼠在重喂标准食物后体重下降较快,香格里拉地区逐渐下降。以上结果表明在面对高脂食物时两地区的大绒鼠体重均增加,重喂食后两个地区大绒鼠的体重均回到对照组水平,表现出了较强的可塑性。瘦素和NPY表达量可能在其体重调节和能量平衡中占有重要地位。地区之间的表型差异可能和海拔差异导致的地区间食物资源、温度等条件密切相关。(2)横断山不同海拔地区大绒鼠面对高糖食物变化的生理和行为适应差异对两地区大绒鼠进行了高糖食物处理的实验并测量了上述指标。结果表明:地区和高糖食物对体重、摄食量影响显着,而RMR和活动行为仅存在地区差异。同时,地区和高糖食物对瘦素影响差异显着,下丘脑神经肽表达量仅NPY存在显着地区差异。瘦素和体重呈正相关,和神经肽表达量不相关。此外,两个地区大绒鼠生理特征也表现出地区差异,如香格里拉大绒鼠的RMR和食物摄入量均高于剑川地区,但是体重低于剑川地区。剑川地区大绒鼠在重喂标准食物后体重仍然较高,香格里拉地区逐渐下降。以上结果表明,在面对高糖食物时两地区的大绒鼠体重均增加,重喂食后两个地区大绒鼠的体重变化差异显着,表现出了较大的地区间差异。瘦素和NPY表达量可能在各地区大绒鼠的体重调节和能量平衡中占有重要地位。不同海拔地区决定的环境因素如食物资源、温度等可能是决定生物地区间表型差异和其应对极端环境适应性的核心要素。总之,食物质量对大绒鼠在冬季生存至关重要,不同地区间大绒鼠面对不同食物质量生理和行为模式存在显着差异。香格里拉大绒鼠对食物质量变化更敏感,但可塑性也更强,其对极端环境或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波动性较大的栖息地的耐受性也更强;对栖息地食物资源等生境(Habitat)条件的长期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是造成不同地区间大绒鼠表型分化差异的主要原因。
赵雪莹[2](2021)在《RFRP-3对子宫内膜和人源子宫内膜癌细胞株HEC-1A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文中研究指明促性腺激素抑制激素(gonadotropin-inhibitory hormone,Gn IH)是2000年发现的一种新型下丘脑神经肽,其在摄食、能量平衡和生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该神经肽结构高度保守,RF酰胺相关肽-1(RFamide-related peptide-1,RFRP-1)和RF酰胺相关肽-3(RFamide-related peptide-1,RFRP-3)是Gn IH在哺乳动物中的同系物,其中RFRP-3起主要作用。Gn IH可通过其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147(the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147,GPR147)作用于下丘脑,垂体等组织器官以抑制生殖。子宫是女性重要的生殖器官,研究发现侧脑室注射RFRP-3可引起大鼠子宫发育延迟,其机制及其它作用尚不清楚。因此,深入探索Gn IH对子宫作用的分子机制对哺乳动物乃至人类生殖有着重要意义。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是女性常见的三大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女性生命健康,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逐年上升,并呈现年轻化趋势。目前其主要的治疗措施有传统手术治疗,放、化疗及激素治疗,但对于晚期癌,复发癌以及满足年轻患病女性生育需求治疗效果欠佳。因此,寻找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从而降低病死率,延缓复发,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的焦点。本课题组前期实验表明,侧脑室注射RFRP-3 6 h对卵巢摘除术后补充雌激素(ovariectomized estrogen primed,OEP)大鼠作用显着,RFRP-3可通过抑制POMC、kisspeptin神经元,刺激NPY神经元抑制Gn RH神经元,以抑制Gn RH的释放,进而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的释放,从而发挥对下丘脑-垂体生殖轴的调节作用。子宫是下丘脑-垂体生殖轴的下游靶器官,RFRP-3是否可通过下丘脑-垂体生殖轴对其进行调节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技术对侧脑室微量注射RFRP-3及生理盐水的OEP大鼠子宫腔液中的蛋白质进行鉴定,对所筛选的差异蛋白(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s,DEPs)进行GO(Genetic Ontology)功能富集分析、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通路分析和蛋白-蛋白间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等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索RFRP-3作用于子宫的影响及潜在分子机制。应用子宫内膜癌细胞株HEC-1A进行细胞增殖、凋亡检测,旨在阐明RFRP-3作用于子宫内膜癌细胞株HEC-1A的分子机制,探索RFRP-3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影响,此结果可能为深入探索RFRP-3对子宫的影响提供新思路。第一部分基于蛋白质组学对侧脑室注射RFRP-3的OEP大鼠子宫腔液分泌蛋白的研究目的:探讨侧脑室注射促性腺激素抑制激素对卵巢摘除术后补充雌激素模型大鼠子宫腔液的蛋白组改变的影响及其潜在分子机制。方法:1.子宫腔液的收集及分组:取成年雌性SD大鼠30只,建立卵巢摘除术后补充雌激素大鼠模型。将30只造模成功的OEP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和RFRP-3实验组(n=15),按16μl/kg侧脑室注射生理盐水及RFRP-3。注射后6 h取子宫腔液,分别将实验组(n=15)和对照组(n=15)大鼠的子宫腔液混合后分成三份。2.利用LC-MS/MS法比较6 h后侧脑室注射RFRP-3实验组(n=15,16μl/kg)与生理盐水对照组(n=15,16μl/kg)的蛋白质组分,利用Maxquant软件进行定性分析,利用Uniport数据库筛选差异蛋白。3.利用GO功能富集分析分生物学过程、细胞成分和分子功能三部分分析差异蛋白的功能。4.利用KEGG通路分析对差异蛋白涉及到的信号途径进行分析。5.利用Omicsbean软件绘制PPI网络筛选中心节点蛋白。结果:1.侧脑室注射RFRP-3影响子宫腔液蛋白变化利用LC-MS/MS技术检测子宫腔液蛋白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侧脑室注射RFRP-3 6 h对OEP大鼠的子宫腔液蛋白成分及表达水平产生显着影响(P<0.05)。根据P<0.05,FC=2的标准,筛选出了417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包括279个上调的DEPs和138个下调的DEPs。2.侧脑室注射RFRP-3后所得DEPs的生物学功能分析GO分析显示,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定位于胞外区(及膜结合囊泡;生物过程涉及对有机物质的反应、对含氧化合物的反应、内源性刺激反应、胁迫反应等,参与蛋白结合,蛋白质复合物结合,大分子复合物结合等分子功能。3.侧脑室注射RFRP-3后所得DEPs涉及到的信号途径分析KEGG通路分析显示,侧脑室注射RFRP-3后DEPs显着富集(P<0.05)的前十位通路为:碳代谢、缝隙连接、长期抑制、肌动蛋白骨架调控、氨基酸生物合成、补体和凝血级联、糖酵解/糖异生、癌症蛋白多糖、血小板活化和甲状腺激素合成。4.侧脑室注射RFRP-3后所得DEPs的蛋白互作分析利用STRING数据库获取蛋白质间相互作用数据,并利用Omicsbean软件对PPI网络进行可视化。通过分析比较蛋白间相互作用的密切程度,共筛选出5个蛋白为中心节点蛋白,分别为Gna13、Gnaq、Gnai3、Kras、Mmp9。其中Mmp9上调,Gna13、Gnaq、Gnai3、Kras下调。结论:RFRP-3可能通过上调Mmp9和下调Gna13、Gnaq、Gnai3、Kras等中心节点蛋白改变OEP大鼠子宫腔液的蛋白表达谱。第二部分RFRP-3对人源子宫内膜癌细胞株HEC-1A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目的:探索RFRP-3对人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A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1.利用UALCAN数据库搜索中心节点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2.利用CCK8实验检测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A、Ishikawa)在不同浓度RFRP-3作用24、48h后的增殖能力。3.AnnexinⅤ-FITC/PI双染流式检测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A加入RFRP-3 24h后的细胞凋亡情况。4.蛋白印迹法检测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A对照组与RFRP-3组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的表达水平。5.蛋白印迹法检测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A对照组与RFRP-3组Kras(中心节点蛋白)蛋白的表达水平。6.RT-qPCR检测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A对照组与RFRP-3组PI3K/AKT/mTOR通路基因的转录水平。7.蛋白印迹法检测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A对照组与RFRP-3组PI3K/AKT/mTOR通路蛋白的表达水平。8.RT-qPCR检测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A对照组与RFRP-3组ERK通路的基因的转录水平。9.蛋白印迹法检测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A对照组与RFRP-3组ERK通路蛋白的表达水平。10.RT-qPCR和蛋白印迹法分别从基因、蛋白水平检测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A对照组与RFRP-3组自噬发生情况。11.蛋白印迹法检测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A对照组与RFRP-3组GPR147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子宫内膜癌组织中Gna13、Gnaq、Kras、Mmp9表达发生显着改变在UALCAN数据库对5个中心节点蛋白进行搜索后,结果显示,Gna13、Gnaq、Kras、Mmp9均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与正常组织的比较中存在差异。与正常组织相比,Kras、Mmp9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上调,Gna13、Gnaq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下调。2.RFRP-3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A的增殖在雌激素受体阴性子宫内膜癌细胞系HEC-1A和雌激素受体阳性子宫内膜癌细胞系Ishikawa中,选取0.1、1、10、100、1000、10000 ng/ml6个RFRP-3浓度,24 h和48 h两个时间点进行CCK8实验。结果显示,10000ng/ml RFRP-3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A的增殖,加药24 h效果最好。0.1、1、10、100、1000、10000 ng/ml 6个RFRP-3浓度,24 h和48 h两个时间点加入RFRP-3,未对雌激素受体阳性子宫内膜癌细胞系Ishikawa产生影响。3.RFRP-3诱导HEC-1A发生凋亡Annexin V-FITC/PI双染法对加入RFRP-3 24 h后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A的凋亡率进行了检测,本实验统计的凋亡率为晚期凋亡与早期凋亡的总和(UR区+LR区)。结果显示,相对于对照组,10000 ng/ml RFRP-3组凋亡率上升(P<0.05)。4.RFRP-3改变HEC-1A中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RFRP-3作用于HEC-1A细胞24 h后,提取蛋白进行蛋白印记实验,结果显示,10000 ng/ml RFRP-3组抗凋亡蛋白Bcl-2蛋白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促凋亡蛋白Bax蛋白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RFRP-3降低HEC-1A中Kras蛋白表达量对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发生显着变化的中心节点蛋白进行检测。RFRP-3作用于HEC-1A细胞24 h后,提取蛋白进行蛋白印记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0000 ng/ml RFRP-3组中Kras蛋白表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RFRP-3下调HEC-1A中PI3K/AKT/mTOR通路基因的转录水平为进一步验证中心节点蛋白Kras在RFRP-3影响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A增殖与凋亡中的作用,我们对Kras下游通路进行了RT-qPCR检测。RFRP-3作用于HEC-1A细胞24 h后,提取RNA进行RT-qPCR实验。结果显示:相对于对照组,10000 ng/ml RFRP-3加药组PI3K的m RNA相对表达水平降低(P<0.001);AKT的m RNA相对表达水平降低(P<0.01);mTOR的m RNA相对表达水平降低(P<0.01)。7.RFRP-3下调HEC-1A中PI3K/AKT/mTOR通路蛋白表达水平为进一步验证中心节点蛋白Kras在RFRP-3影响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A增殖与凋亡中的作用,我们对Kras下游通路进行了蛋白印迹检测。RFRP-3作用于HEC-1A细胞24 h后,提取蛋白进行蛋白印记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0000 ng/ml RFRP-3组PI3K蛋白相对表达水平降低(P<0.01);p-AKT蛋白相对表达水平降低(P<0.05);AKT总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未发生变化;mTOR蛋白相对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8.RFRP-3下调HEC-1A中ERK通路基因的转录水平为进一步验证中心节点蛋白Kras在RFRP-3影响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A增殖与凋亡中的作用,我们对Kras下游ERK通路进行了RT-qPCR检测。RFRP-3作用于HEC-1A细胞24 h后,提取RNA进行RT-qPCR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0000 ng/ml RFRP-3加药组ERK的m RNA相对表达水平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9.RFRP-3下调HEC-1A中ERK通路蛋白表达水平为进一步验证中心节点蛋白Kras在RFRP-3影响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A增殖与凋亡中的作用,我们对Kras下游ERK通路进行了蛋白印迹检测。RFRP-3作用于HEC-1A细胞24 h后,提取蛋白进行蛋白印记实验,结果发现:相对于对照组,10000 ng/ml RFRP-3组p-ERK蛋白相对表达水平下降(P<0.05);ERK1/2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未发生改变。10.RFRP-3引起HEC-1A发生自噬由于自噬调控因子mTOR活化,进而检测了检测自噬标志物LC3-I/Ⅱ及自噬底物p62的表达情况。RFRP-3作用于HEC-1A细胞24 h后,提取RNA进行RT-qPCR实验,结果显示:10000 ng/ml RFRP-3组LC3-Ⅱ的m RNA转录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RFRP-3作用于HEC-1A细胞24 h后,提取蛋白进行蛋白印记实验,结果显示:相对于对照组,10000 ng/ml RFRP-3组LC3-Ⅱ/LC3-Ⅰ比值升高(P<0.05);自噬降解产物p62蛋白相对表达水平降低(P<0.05)。11.RFRP-3增加HEC-1A中受体GPR147的蛋白表达为了阐释RFRP-3作用于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A的起效机制,我们利用蛋白印迹法对GPR147的蛋白表达进行了检测。RFRP-3作用于HEC-1A细胞24 h后,提取蛋白进行蛋白印记实验,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10000 ng/ml RFRP-3加药组GPR147蛋白相对表达升高(P<0.05)。结论:RFRP-3对HEC-1A细胞的抑制作用可能通过激活受体GPR147并与之结合,影响中心节点蛋白Kras,激活其下游PI3K/AKT/mTOR通路和ERK通路,降低Bcl-2的表达、促进Bax的表达,引起自噬发生发挥作用。
周雨辰[3](2020)在《神经肽spexin对小鼠摄食的调节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背景spexin(SPX),即神经肽Q(NPQ),是一种新发现的肽类激素。spexin最初是通过基于隐马尔可夫模型的生物信息学方法在人类基因组中鉴定的,之后通过生化法确认spexin的含量,并在小鼠食道和胃中被检测到。spexin的氨基酸序列在不同物种中高度保守,表明该肽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具有稳定性。spexin是甘丙肽受体2/3(Galanin receptor type 2/3,GalR 2/3)的天然配体。甘丙肽作为一种典型的神经肽,对许多生理和病理生理过程具有调节作用。spexin蛋白在人类、啮齿动物、金鱼等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组织中广泛表达,提示spexin可能参与调节多种生理和病理功能。最近研究发现spexin在胃肠运动、肥胖、糖尿病、能量代谢、内分泌、精神疾病和心血管功能中发挥调节作用。然而,speixn对哺乳动物的摄食影响仍然是未知的。摄食是一个复杂的行为,涉及多个下丘脑神经通路,目前已知有多种神经肽类物质都被证实在摄食调控中发挥正向或负向作用。spexin在大鼠下丘脑、消化道等部位的分布提示spexin在能量代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拟探索speixn对小鼠摄食的影响及其机制。目的探讨腹腔注射spexin对小鼠摄食的调控作用,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1.检测注射spexin 1 h,2h,4h,6h,24h后小鼠的累计摄食量。按照注射药物的不同分为三组:①对照组:生理盐水;②低剂量组:spexin 1 nmol/只;③高剂量组:spexin 10 nmol/只。给予事先称重过的鼠粮,按照上述时间节点称重鼠粮变化。(1)小鼠禁食12 h,光周期开始前腹腔注射spexin。(2)小鼠自由进食,黑暗周期开始前腹腔注射spexin。(3)小鼠自由进食,光周期开始前腹腔注射spexin后给予事先称重过的高脂饲料。2.检测注射spexin、GalR2/3拮抗剂后小鼠0-6 h的累计摄食量。小鼠自由进食,在黑暗周期开始时给药。按照注射药物的不同分为六组:(1)对照组:生理盐水;(2)spexin 10 nmol/只;(3)GalR2 拮抗剂 M871 10 nmol/只;(4)GalR2 拮抗剂 M871+spexin 10 nmol/只;(5)GalR3拮抗剂SNAP37889 10 nmol/只;(6)GalR3拮抗剂SNAP37889+spexin 10 nmol/只。给予事先称重过的鼠粮,按照上述时间节点称重鼠粮变化。3.腹腔注射spexin 1 h后,取小鼠脑组织,提RNA,反转录获得cDNA,用RT-PCR技术检测小鼠下丘脑、脑干组织中与食欲调节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4.腹腔注射spexin 1h后,4%多聚甲醛心脏灌注固定,取脑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PY和c-Fos蛋白在下丘脑的表达,并用Image J软件计算下丘脑各区域阳性细胞数目。5.腹腔注射spexin 1h后,取小鼠血液,酶联免疫分析(ELISA)检测血清中NPY的含量。同时取小鼠脑组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分析法(Western blot)检测相关的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6.小鼠禁食20h腹腔注射spexin,计算小鼠2h内胃排空率。小鼠腹腔注射spexin,进行排便测试。7.小鼠禁食8 h腹腔注射spexin,4 h后注射葡萄糖2 g/kg或胰岛素1 IU/kg,进行GTT及ITT测试,检测第0 min,15 min,30 min,60 min,201min的血糖水平变化。8.腹腔注射spexin 45 min后,小鼠箱中适应15 min,进行旷场实验,检测其自发活动、行走总路程和平均速度的变化。结果1.对禁食小鼠,低剂量spexin可明显减少光照期间4 h的累计摄食量;高剂量spexin可显着抑制2h、4h和6h的累计摄食量。对自由摄食小鼠,低剂量与高剂量spexin均可显着降低小鼠黑暗期间4 h和6 h的累计摄食量;但spexin对小鼠各时间点的高脂饲料累计摄食量无显着影响。2.GalR2拮抗剂M871与spexin联合注射不能阻断spexin对小鼠摄食的抑制作用,而GalR3拮抗剂SNAP37889与spexin联合注射能显着拮抗spexin对小鼠摄食的抑制作用,这表明spexin的厌食作用是由GalR3介导的。3.RT-PCR结果表明,spexin显着降低了下丘脑Npy mRNA的表达水平,对Agrp,Pomc,Cart,Crh,Orexin,Mch等食欲调节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没有影响。spexin对脑干组织中与食欲调节相关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没有影响。4.NPY免疫组化结果显示,spexin能显着降低下丘脑背内侧核NPY阳性细胞的数量,但对前核、弓状核、外侧区、室旁核、视上核、视交叉上核和腹内侧核的阳性细胞数目无显着影响。5.ELISA结果表明,spexin注射组小鼠血清NPY浓度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6.c-Fos免疫组化结果显示spexin能显着增加下丘脑前核和视交叉上核中c-Fos 阳性细胞的数量,但对下丘脑弓状核、背内侧核、外侧区、室旁核、视上核、腹内侧核的阳性细胞数目无显着影响。7.Western blot分析表明,spexin能显着提高p-CaMK Ⅱ蛋白表达水平。8.胃排空实验中,spexin注射组的小鼠胃排空率较对照组略有下降,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水平。排便测试中,spexin注射组的小鼠排便个数和粪便干重较对照组略有下降,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水平。9.糖耐量实验中,葡萄糖注射后30 min和60 min,spexin注射组的血糖水平较对照组略有下降,但在各时间点均未达到统计学差异水平。在胰岛素耐受实验中,spexin注射组与对照组在注射胰岛素后的差异无显着性。10.旷场实验中,低剂量与高剂量spexin对小鼠自发活动、总行程、平均速度无显着影响。结论1.腹腔注射spexin(1,10nmol/只)对小鼠的摄食行为发挥负向调节作用。2.spexin可能通过GalR3,继而通过p-CaMKⅡ诱导AHA和SCN中c-Fos的表达,抑制下丘脑NPY的表达,从而产生抑制摄食的作用。
叶城[4](2020)在《草鱼大脑和垂体中神经肽挖掘及速激肽功能鉴定》文中指出在脊椎动物中,大脑和垂体是机体内极其重要的器官。大脑可以通过合成与释放神经肽调节垂体激素的合成与分泌,进而参与机体生长、生殖、应激和免疫等生理过程的调控。与哺乳动物不同,鱼类的下丘脑-垂体轴缺失了门脉系统,因此调控垂体激素合成与分泌的上游神经肽变得更为庞大和复杂。基于此,本研究以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组织切片技术分析草鱼不同大脑亚区及垂体的形态和显微结构,并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初步探究草鱼各脑区和垂体的功能及各脑区间的相互关系。接着,基于草鱼基因组数据库和草鱼大脑各亚区和垂体的转录组数据,挖掘草鱼大脑和垂体中的神经肽编码基因及其相关受体信息,并对它们在草鱼大脑不同亚区和垂体内的分布进行分析。最后,以挖掘出的速激肽家族的神经肽为切入点,分别研究了TAC3编码产物NKB和NKBRP以及TAC4编码产物HK1和HK2在草鱼垂体内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草鱼大脑和垂体的形态学和组织学H.E染色切片结果显示,草鱼大脑主要由6个亚区构成,包括嗅球、端脑、视顶盖、下丘脑、小脑和延脑。与软骨鱼类和哺乳类不同,草鱼大脑和垂体间无下丘脑-垂体门脉系统,下丘脑的神经元直接伸入并终止于前腺垂体内。通过分析草鱼不同脑区和垂体的转录组测序数据,本研究发现嗅球可能与生殖和免疫有关;端脑可能参与食欲和生殖的调控;视顶盖不仅在视觉系统中发挥重要功能,并可能涉及摄食行为的调控;下丘脑在摄食和生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延脑与听觉系统有关;垂体在能量代谢、器官发育和生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下丘脑和端脑不仅在结构上高度相关,其功能也存在重叠性,表明端脑和下丘脑可能是硬骨鱼类摄食和生殖的调控中心。2、结合草鱼基因组数据库和草鱼大脑各亚区及垂体的转录组数据,本研究系统地挖掘了来自23个家族共计91个神经肽前体编码基因,以及上述神经肽相对应的112个受体基因。基于RNA-seq数据,对上述基因在草鱼6个不同大脑亚区和垂体内的转录本表达水平进行分析。最后,结合已有研究和本研究的结果,对神经肽及其受体在草鱼大脑和垂体的主要合成区域和功能行使位置进行了预测。3、以草鱼垂体细胞为研究对象,转录组分析表明NKB能够诱导垂体内729个基因的差异表达,这些基因涉及了激素活性、食物摄入、信号转导和代谢等。体外细胞培养和RT-q PCR结果显示,NKB在草鱼垂体细胞中可以以时间和剂量依赖的方式诱导四种厌食肽(UTS1、CART、POMCb和NMB)m RNA的表达。受体选择性和受体后信号通路实验结果显示,NKB对草鱼垂体中UTS1、CART、POMCb和NMB表达的刺激作用均能由NK3R介导。这些反应激活了腺苷酸环化酶/蛋白激酶A(c AMP/PKA)通路、磷脂酶C/肌醇1,3,5-三磷酸/蛋白激酶C(PLC/IP3/PKC)通路和Ca2+/钙调蛋白/Ca M-依赖性蛋白激酶II(Ca2+/Ca M/Ca MK-II)通路。此外,腹腔注射NKBa能够显着诱导草鱼垂体内这四种厌食肽m RNA表达。此外,摄食实验结果显示,草鱼进食后下丘脑内的TAC3a和TAC3b m RNA表达显着提高。这些结果表明,NKB是一个饱感因子,它能够通过调节垂体中厌食肽的表达参与硬骨鱼类摄食调节。4、以草鱼为研究对象,本研究从草鱼大脑和垂体中克隆得到TAC4基因及其受体NK1Rb和NK3Ra1。序列分析显示草鱼TAC4能够编码HK1和HK2成熟肽。组织表达分析表明TAC4在下丘脑、嗅球和延脑中高表达,受体NK1Rb、NK3Ra2和NK3Rb等均在垂体中有较高的表达,预示TAC4在草鱼垂体中可能发挥重要功能。通过在HEK293T细胞膜上表达NKRs,HK2对6个NKRs均有较高的激活效率,其中对NK2R应是HK2的特异性受体;而HK1仅能微弱激活NK2R、NK3Ra2和NK3Rb。转录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HK2能够诱导垂体细胞内1051个基因差异表达,这些基因主要涉及食欲的负调节、激素活性、受体配体结合和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通路等。在草鱼垂体原代细胞中,HK2能够以时间依赖性和剂量依赖性的方式促进PRL、SLα、UTS1、NMB1、CART2和SN2 m RNA表达,而HK1对上述基因均无显着反应。为了解析HK1在草鱼垂体内的失活原因,本研究将含VFGLM基序的HK1修改为FFGLM基序的HK1突变体(HK1-M)。受体-配体反应表明,不同于HK1,HK1-M对6个NKRs展现了很高的激活效率。同时,HK1-M能够显着诱导草鱼垂体细胞内UTS1、PRL和SLαm RNA表达。此外,HK1和HK2共处理垂体细胞实验显示,HK1不能有效阻断HK2在垂体中的功能,表明HK1不是HK2的内源性拮抗剂。综上结果表明,HK2可以直接作用于草鱼垂体细胞,通过受体NKRs的介导,促进垂体内PRL、SLα、UTS1、CART2、NMB1和SN2的m RNA表达;而HK1因其FXGLM序列突变致使其功能丢失。综上所述,本研究建立了草鱼不同大脑亚区和垂体的解剖学和转录组数据库,对草鱼不同脑区以及垂体的结构和功能做出了初步分析,深入挖掘了草鱼大脑和垂体内的神经肽前体及其受体基因,并以速激肽家族为切入点,研究了TAC3编码产物和TAC4编码产物在垂体中的功能及作用机制。本研究有助于丰富我们对鱼类大脑不同亚区显微结构和功能的认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鱼类神经肽的功能提供了基础。
罗皓灿[5](2020)在《不同脂肪酸对鳜鱼中枢脂肪酸感知系统及食欲调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中枢神经系统的脂肪酸感知机制是鱼类脑部检测周围脂肪酸浓度水平,并参与体内生理代谢,摄食调控以及维持机体能量平衡与稳态的重要调控机制。鳜鱼(Siniperca chuatsi)作为一种典型的淡水肉食性鱼类,具有特殊的食性,即开口起就以鲜活饵料为食,通常拒食死饵以及人工配合饲料。并且,鳜鱼对碳水化合物利用的能力较低,脂质等营养物质是其重要能量来源。因此,本研究以鳜鱼作为典型凶猛性淡水鱼的模型,从活体水平和细胞水平分别探究不同脂肪酸对鳜鱼中枢脂肪酸感知系统以及食欲调控机制的作用。首先,在活体实验中评估不同脂肪酸对鳜鱼摄食量和体内脂质代谢物水平的影响;其次,通过RT-PCR技术从m RNA水平上分析鳜鱼下丘脑对不同脂肪酸感知作用和摄食调控的分子机制;最后,在细胞水平上,采用RT-PCR检测和PPARα特异性抑制剂处理等生物学技术,验证鳜鱼中枢神经对不饱和脂肪酸(UFA)的直接感知作用以及PPARα在脂肪酸感知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本研究以期为鳜鱼脂肪酸代谢与摄食调控机制提供理论支持。实验一,为了研究鳜鱼下丘脑脂肪酸感知系统及其对不同饱和度水平的脂肪酸的感知能力。我们通过脑室内注射脂肪酸的方法研究硬脂酸(SA;C18:0),油酸(OA;C18:1 n-9),亚油酸(LA;C18:2 n-6)和α-亚麻酸(ALA;C18:3 n-3)对鳜鱼下丘脑脂肪酸感知系统的影响。第一阶段,在脑室注射脂肪酸2、4、6、8和12 h后分别统计鳜鱼摄食量。第二阶段,在脑室注射脂肪酸6 h后检测下丘脑组织中脂肪酸感知机制相关基因(cd36、cpt1c、pparα和srebp1c)以及食欲相关神经肽基因(pomc、cart、agrp和npy)的表达量。结果显示,脑室注射OA、LA和ALA均能激活脂肪酸感知信号通路中的FAT/CD36和PPARα并调节下丘脑食欲神经肽的表达水平。而在鳜鱼脑室注射OA、LA和ALA 6和8 h后观察到其摄食量显着下降,这与基因检测显示下丘脑脂肪酸感知系统被激活的状态相一致。研究表明,哺乳动物研究中的脂肪酸感知机制也存在于鳜鱼的下丘脑中,即能感知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值得注意的是,与哺乳动物不同的是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也能激活鳜鱼的下丘脑脂肪酸感知系统。此外,脂肪酸的饱和度似乎对鳜鱼下丘脑的脂肪酸感知极为重要,因为SA对鳜鱼下丘脑感知没有产生明显影响。我们的发现将有助于鱼类下丘脑脂肪酸感知机制的研究,并突出了PUFA在鱼类中的重要地位。实验二,为了验证鳜鱼中枢神经脂肪酸感知系统能够直接感知UFAs,而不依赖外周信号传导以及其它激素的调控,我们在细胞水平上做了进一步研究。我们在细胞培养基中添加100μM的OA、LA和ALA刺激鳜鱼脑细胞,孵育6 h后提取细胞RNA,检测脂肪酸感知机制相关基因的表达量,例如fas、cpt1c、cd36、pparα和srebp1c,以及食欲神经肽npy的基因表达。结果显示,OA、LA和ALA能够直接激活鳜鱼脑细胞脂肪酸感知信号通路,并调节神经肽npy基因表达水平。因此,研究证明UFAs能够直接作用鳜鱼脑部的脂肪酸感知神经元。实验三,为了进一步探究PPARα在鳜鱼脑神经元感知脂肪酸过程中的功能以及对其它脂肪酸代谢因子的影响。我们通过在细胞培养基中添加100μM的OA、LA和ALA外加PPARα特异性抑制剂共同孵育鳜鱼脑细胞6 h,同样提取细胞RNA检测脂肪酸感知机制相关基因(fas、cpt1c、cd36、pparα和srebp1c)以及食欲神经肽npy基因的表达量。结果显示,在核受体PPARα功能受抑制后,OA、LA和ALA无法激活鳜鱼脑细胞脂肪酸感知信号通路,从而导致脑细胞的食欲神经肽npy基因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因此,PPARα作为脂肪酸代谢的关键转录因子在鳜鱼的脂肪酸感知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综上所述,我们分别从活体水平和细胞水平探究了不同脂肪酸对鳜鱼中枢脂肪酸感知系统以及摄食调控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脂肪酸的不饱和度是脂肪酸能否被鳜鱼中枢神经系统感知的关键。其中,UFAs可能通过脂肪酸代谢(fas和cpt1c)和脂肪酸转运(cd36和pparα)途径激活鳜鱼中枢脂肪酸感知系统,随后通过某种连接机制可调节下游食欲基因(pomc、cart、agrp和npy)的表达,进而影响鳜鱼的食欲。本研究将为鱼类脂肪酸感知及摄食调控机制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王蓓[6](2020)在《白术粗多糖调节吊尾大鼠肠道菌群及感知能力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航天员在航天失重环境中罹患感染性疾病的问题逐渐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在失重环境中机体各系统发生的一系列生理病理变化,如微生物性状及致病性的改变,给航天医学研究和实施带来重大挑战。失重对胃肠黏膜屏障功能可造成一定影响,人体中肠道菌群与肠道关系密切,肠道中丰富的肠神经网络与脑肠轴系统致使肠道环境的变化对机体各组织产生影响。在近期研究中发现,在空间环境下肠道菌群丰度会发生改变。只是目前没有深入的研究,一些研究发现白术多糖可以调节肠道菌群稳态破坏反应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因此,白术多糖可能在模拟微重力下,具有调节肠道菌群变化的潜力。作为一种预防剂和治疗剂。本文所用实验材料为Wistar大鼠,采用尾吊的方法,建立模拟微重力模型,培养28天分为五组实验。即地面组、吊尾组、低、中、高剂量组。实验通过收集28天不同组的大鼠粪便,从粪便中提取六种代表菌群DNA,应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测定其基因组DNA。结果发现:模拟微重力可导致肠道微环境稳态失衡,表现为相比于地面对照组,拟杆菌、乳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的益生菌数量减少显着;梭菌、大肠杆菌的致病菌数量增加显着。而低、中、高剂量的灌胃白术多糖组中,发现相比于吊尾组益生菌的数量出现增加显着、致病菌的数量出现减少显着的现象。剂量组的显着性根据不同菌群而表现各有不同。在第28天分别用热刺痛仪测定大鼠感知痛觉能力,以大鼠后肢感知痛觉后抬起的时间为依据;用大鼠跑步机测定运动协调能力,以大鼠跌落在电刺激轨道区域的次数为依据。结果发现:模拟微重力可导致感知痛觉能力和运动协调能力受到影响,表现为相比于地面对照组,感知痛觉敏感度显着性降低、运动协调能力显着性下降。而低、中、高剂量灌有白术多糖组中,发现相比于吊尾组感知痛觉能力显着性恢复、运动协调能力显着性恢复。剂量组显着性表现各有不同。并依据前期实验室的结果,通过Biogps数据库信息分析发现,神经肽Y、P物质、血管活性肠肽与感知能力的密切联系。为以后对于白术多糖调节调尾对感知能力的具体机制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综上,在模拟失重后肠道菌群发生紊乱。机体感觉知觉发生改变,运动协调能力发生异常。而白术多糖可以缓解肠道菌群与机体感知与运动方便的影响。可能作为以后对于航天员进行航天作业时的一种对于身体健康损害的防护药剂。
石靖[7](2020)在《GlcN对蛋鸡采食调节及其路径分析》文中认为课题组前期研究显示氨基葡萄糖(GlcN)是一有效的采食调节剂,但对蛋鸡采食的调节机制不清。鉴此,通过考察GlcN对蛋鸡产蛋性能的影响,探讨GlcN对血液中代谢产物及调节采食激素或因子分泌调节;制作组织切片观察肠道形态结构,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GlcN对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用RNA-seq技术测定下丘脑基因的转录组,筛选表达差异基因,分析信号通路,并用免疫组化法和RT-PCR从蛋白和转录水平验证差异基因的表达。联合转录组学及基因表达、菌群组成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到GlcN对蛋鸡采食调节的信号通路,以阐释GlcN对蛋鸡采食调控机理,为GlcN在蛋鸡饲粮中的合理应用和新型诱食剂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分为3部分:试验一:GlcN对蛋鸡产蛋性能及相关血液生化指标影响挑选290日龄,健康且产蛋率相近的高峰期罗曼蛋鸡432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8只鸡。各组蛋鸡分别采食添加0%、0.4%、0.6%和0.8%GlcN的饲粮。预试期7d,正试期60d。结果显示:1)GlcN对蛋鸡采食调节呈二次曲线关系(Y=124.30+35.43X-39.41X2(R2=0.367,P=0.000,n=48)),随GlcN水平提高,蛋鸡采食随之增加至0.45%时达到最大后降低。2)GlcN对产蛋高峰期蛋鸡产蛋率和平均蛋重均无显着影响(P>0.05),增大料蛋比,但降低异常蛋率(P<0.05)。3)GlcN影响蛋鸡机体代谢,GlcN提高蛋鸡血糖、TG和LDL含量(P<0.05),但GlcN组间血糖无显着差异(P>0.05),HDL与GlcN水平间呈二次曲线变化;0.4%GlcN蛋鸡血清Ig Y含量(P<0.05)最高;GlcN高于0.6%时血清胰岛素含量升高(P<0.05);Leptin分泌随着GlcN水平呈二次曲线变化,0.8%GlcN组显着高于对照组30.08%(P<0.05);GlcN促进NO分泌(P<0.05),但GlcN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GlcN水平高于0.6%时显着抑制血清IL-6和TNF-α分泌(P<0.05)。试验二:GlcN对蛋鸡肠道形态和菌群的影响试验设计同试验一,于试验0d、30d、60d,从每个试验组中挑选健康且体重相近的试鸡6只,共24只。取下十二指肠、空肠。试验60d时,从0.0%GlcN组和0.4%组分别挑选3只试鸡取盲肠。十二指肠和空肠制作组织切片用于肠道微生物形态结构的观察,采集的盲肠内容物用于高通量测序分析肠道的菌群结构。结果显示:1)0.4%和0.6%GlcN显着提高蛋鸡十二指肠的绒毛高度和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P<0.05),对隐窝深度无显着影响(P>0.05)。试验60d时,0.8%GlcN组十二指肠绒毛高度和绒隐比显着低于对照组;试验30d时,添加0.4%~0.6%GlcN显着增加空肠绒毛高度,0.4%GlcN组空肠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值最大,试验60d时,GlcN对空肠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无显着影响,与对照组相比0.8%GlcN组空肠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显着降低(P<0.05)。2)在门水平上,厚壁菌门为各组中的最优势菌门,相对丰度均在44%以上。在属水平上,拟杆菌属、理研菌科_RC9、Ruminococcus、柔嫩梭菌属、毛螺菌属和乳酸菌属(Lactobacillus)等为优势菌属,且0.4%GlcN组乳酸杆菌属相对丰度显着增加(P<0.05)。试验三:GlcN对蛋鸡采食调节的信号通路分析试验设计同试验一,于试验60d,从0.0%、0.4%和0.8GlcN组各挑选蛋鸡9只,取下丘脑,液氮保存。其中3只用于转录组测序,以筛选表达差异基因和富集信号通路。然后另6只下丘脑分别用免疫组化和RT-PCR从蛋白水平和转录水平验证转录组分析结果。另采集十二指肠和腺胃分析胃肠采食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0.4%GlcN组比对0.0%GlcN组共筛选出588个差异基因,其中328个基因表达上调,260个差异基因表达下调,差异基因功能注释后分布于102条通路;0.8%GlcN组比对0.0%GlcN组,共筛选出445个差异基因,其中236个基因表达上调,209个差异基因表达下调,差异基因功能注释后分布于87条通路;经GO和KEGG共同富集分析显示GlcN激活脂肪细胞因子信号通路和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通路,其中在脂肪细胞因子信号通路中胰岛素信号通路和MAPK信号通路为关键路径。0.4%GlcN组关键基因POMC表达下调,0.8%GlcN组NPY表达上调,通过免疫组化试验和RT-PCR检测结果也一致。另外,在胃肠道中0.4%GlcN极显着下调腺胃中Ghrelin的m RNA表达量(P<0.01),GlcN水平达到0.8%时,Ghrelin的m RNA表达量又显着上升(P<0.01);GlcN对十二指肠中CCK的m RNA表达无显着影响(P>0.05)。结论:(1)GlcN与蛋鸡采食量呈二次曲线规律,0.45%GlcN时采食达到最大,随后降低,GlcN还可降低异常蛋率;(2)GlcN提高血糖、TG、LDL和HDL,促进胰岛素、Leptin和NO分泌,提高蛋鸡免疫,GlcN抑制炎症因子反应;(3)GlcN改善蛋鸡肠道形态,增加盲肠中有益菌群乳酸菌的数量;(4)GlcN通过下丘脑的脂肪细胞因子信号通路和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通路,及肠道Ghrelin分泌调节蛋鸡采食。(5)GlcN调节蛋鸡采食的作用途径:1)GlcN通过提高血糖和TG水平,刺激Leptin分泌,与分布在下丘脑Leptin受体结合后,作用于下丘脑促食神经元NPY/Ag RP和抑食神经元POMC/CART,减弱Leptin对促食因子NPY抑制作用,显着上调NPY表达,抑制POMC合成,减少胃肠调节肽Ghrelin分泌,从而增强蛋鸡食欲,提高采食量,而高GlcN水平则增强Ghrelin表达,抑制采食。2)GlcN还可能通过增加盲肠中乳酸菌属的相对丰度,激活蛋鸡免疫系统,降低促炎性细胞因子IL-6和TNF-α分泌,增强免疫力,进而增加采食。
陈旭[8](2020)在《刺参生殖相关神经肽挖掘及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以刺参生殖发育相关神经肽的功能基因筛选及活性研究为核心,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分子克隆、细胞水平的活性验证及生理功能评价,开展较为系统的研究探索,以期为刺参生殖发育的神经内分泌调控研究奠定基础。具体基于刺参基因组、转录组数据筛选到4条刺参生殖发育相关神经肽编码基因,并重点围绕刺参Kisspeptin神经肽,初步阐明了分子结构、活性特征及生理功能。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筛选获得4条刺参生殖调控相关的神经肽样蛋白编码基因序列(AjKisspeptin、NPS/CCAP型肽(NG)、F-likeSALMF(FS)、L-likeSALMF(LS))。其中刺参kisspepetin前体肽ORF区长543bp,预测编码180个氨基酸长度的前体肽,包含长23aa信号肽、两段长度分别为32aa(AjKiss1a(AGSLDcEDVERRGRQPNRNAHYRTLPF-NH2))和18aa(AjKiss1b(SAVKNKNKSRARPPLLPF-NH2))的成熟肽。预测其前体肽的等电点(pI)为4.90,分子量(Mw)为20.283 kD。通过荧光定量基因表达分析,初步研究了筛选得到的4个神经肽编码基因在刺参生殖发育过程中的时空分布变化规律,为后期生物学功能研究提供参考。2、运用细胞生物学研究手段,分析和阐明了1个刺参Kisspeptin成熟肽的活性特征。以实验室前期构建的刺参Kisspeptin受体融合表达载体(AjGPR54-EGFP)为基础,通过人工合成的刺参Kisspeptin成熟肽的运用,激活HEK293中表达的受体,并检测受体内吞及介导的胞内钙离子浓度和MAPK通路的ERK1/2磷酸化信号。研究结果证明人工合成的AjKiss1b-10(十肽)可以成功激活受体,说明预测的刺参Kisspeptin具有明显的生物活性。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查明刺参Kisspeptin的生理功能奠定基础。3、通过体内外生理实验,初步查明刺参Kisspeptin成熟肽(AjKiss1b-10)的生理功能。研究通过基因表达分析、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检测,查明Kisspeptin在生殖发育过程中具有明显的高表达特征,同时主要分布在刺参呼吸树、雄性性腺和神经环组织中;体外生理实验中,AjKiss1b-10可激活体外培养的卵巢细胞中的Kisspeptin受体并介导ERK1/2磷酸化;通过活体注射生理实验开展,证实AjKiss1b-10参与呼吸树和消化道器官功能调节,并导致消化道显着退化。研究结果说明Kisspeptin信号系统参与了刺参的生殖和代谢调控。
易善勇[9](2020)在《应激大鼠下丘脑神经细胞损伤的内质网应激机制》文中研究表明应激是机体对内外环境各种应激原刺激作用所产生的一种全身性的非特异适应性反应。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应激是机体存在的一种普遍性生物学现象,紧张的工作和生活节奏、消极的人际关系、突发性的灾害及重大生活事件均可作为应激原使机体发生病理生理学变化。经过长期的进化,生命体形成了完整的高度保守的调节系统,即由神经内分泌、免疫和心血管等机体多系统在内组成的可以应对机体内外应激原作用并作出适应性反应的应激系统。机体适度的应激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但如果应激程度过强或持续时间过长,则可导致神经系统、心血管、内分泌和自身免疫疾病等一系列机体损伤,甚至死亡。应激可导致机体全身性的内分泌改变,其中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ypothalamus-pituitary-adrenal,HPA)轴和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Locus ceruleus norepinephrine axis,LC/NE)轴在机体应激反应中起核心作用。当机体受到内外应激原刺激时,下丘脑被激活可以通过HPA轴促进肾上腺皮质合成和释放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LC/NE轴兴奋可以促进肾上腺髓质增加肾上腺素(Epinephrine,E)和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的分泌。GC、E和NE的分泌有利于机体动员能量和调节代谢变化从而增强机体抵抗内外界危险因素造成的影响。但是高强度的应激可使机体的自适应调节能力发生失代偿,导致机体出现不同程度的行为异常、功能障碍及病理性损伤。内质网应激本质上是应激过程中组织细胞内发挥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但是高强度的应激导致的持续的内质网应激也可造成组织细胞的损伤甚至死亡。当前的研究显示内质网应激在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和外伤性脑损伤导致的细胞死亡及其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作为细胞内参与合成、修饰、折叠及分泌蛋白质的重要细胞器,内质网的蛋白合成过程受到多种调控蛋白分子、蛋白折叠催化酶、内质网内外Ca2+水平等众多因素的调节。正常情况下,内质网蛋白折叠能力总是与机体蛋白合成能力相匹配的。当机体受到一系列外界因素刺激时,细胞会出现低糖、缺血缺氧、体内钙离子水平失衡或调节因子及激素水平紊乱,可导致内质网氧化还原稳态失衡和Ca2+水平紊乱,从而引起内质网内未折叠蛋白或错误折叠蛋白的堆积,引发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并激活机体的适应机制来应对,即未折叠蛋白反应(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UPR)。Ⅰ型跨膜蛋白激酶(Inositol requirement 1,IRE1)和双链RNA依赖的蛋白激酶样内质网激酶(PKR-like endoplasmic reticulum kinase,PERK),作为内质网应激的重要感受元件和主要的损伤通路启动因子,当内质网应激发生时,二者与热休克蛋白家族(Heat shock Proteins,HSPs)的糖调节蛋白78(Glucose-regulated protein 78,GRP78)分离进而激活下游信号通路,通过减少蛋白质的翻译和促进伴侣蛋白的生成,促使内质网恢复稳态。但是当机体处于过强或者较长时间的应激时,应激细胞也可以通过PERK和IRE1分别激活转录激活因子4(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4,ATF4)和细胞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Apoptosis signal regulating kinase 1,ASK1),进而促进生长抑制因子(Growth arrest and DNA-damage-inducible gene 153,CHOP)和c-Jun氨基酸末端激酶(c-Jun amino-terminal kinase,JNK)的表达上调,二者的持续表达可以诱导细胞的损伤。本研究团队前期研究结果显示应激可以导致各脏器组织细胞出现损伤。作为应激反应最重要的脑区,目前下丘脑在不同时程应激刺激下的病理性损伤改变及其损伤机制,尚无系统详细的研究。因此本研究模拟人类应激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建立了不同时程束缚加冰水游泳复合应激大鼠模型,检测应激相关激素及受体的变化,观察应激大鼠行为学改变,并从病理学角度探究应激对大鼠下丘脑神经细胞的影响,同时对内质网应激PERK-ATF4-CHOP和IRE1-ASK1-JN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在应激导致的神经损伤中的变化规律及相关机制进行探讨,旨在深入探究应激导致机体损伤的发病机制,揭示应激性损伤形态学改变。第一部分不同时程应激大鼠模型的建立及病理学观察目的:建立不同时程的束缚加冰水游泳复合应激大鼠模型,通过酶联免疫吸附(Elisa)实验、旷场实验、常规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组织化学特殊染色(硫堇和焦油紫染色),观察不同时程应激对大鼠下丘脑神经细胞的影响。方法:1. 建立每天束缚6小时后强迫冰水游泳5min的应激大鼠模型。通过观察大鼠体重和旷场行为学变化,确认成功建立不同时程应激大鼠模型。2.Elisa实验检测应激大鼠血清应激相关激素及其受体、HSP70的水平变化。3.HE染色观察不同时程应激大鼠下丘脑的病理学改变。4.小胶质细胞特异性标记物(IBA1)检测应激大鼠下丘脑小胶质细胞增生变化规律。5.硫堇染色和焦油紫染色观察不同时程应激大鼠下丘脑神经细胞尼氏体及形态改变。结果:1. 随着时间延长,对照组大鼠体重不断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应激组大鼠体重增长速度明显下降(P<0.05),并且在1d、3d时体重显着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应激组大鼠在旷场内排便次数数明显增加,中央区运动距离和中央区运动时间明显降低。2.Elisa实验结果显示应激大鼠血清的应激相关激素及其受体和HSP70水平出现显着动态变化。3.HE染色结果显示随着应激时间的延长,下丘脑出现组织水肿、胶质细胞增生,细胞固缩等病理性改变。4.IBA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应激14d、21d组大鼠下丘脑小胶质细胞出现增生、体积变大、突起减少等激活改变。5.硫堇和焦油紫染色实验结果显示应激大鼠下丘脑出现组织轻度水肿、神经细胞水肿、尼氏体固缩甚至变性坏死等病理性改变。小结:本部分实验在成功建立不同时程应激大鼠模型的基础上,通过HE染色、IBA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硫堇和焦油紫特殊染色得出如下实验结果:随着应激时间的延长,应激大鼠下丘脑出现组织水肿、小胶质细胞增生和激活、神经细胞尼氏体固缩甚至变性死亡等病理性改变,提示应激可导致下丘脑神经细胞损伤甚至变性死亡。第二部分PERK-ATF4-CHOP和IRE1-ASK1-JNK信号通路参与应激大鼠下丘脑神经细胞损伤过程目的:应用PERK磷酸化抑制剂和IRE1磷酸激酶抑制剂建立7d应激大鼠模型,系统观察下丘脑病理学改变及PERK-ATF4-CHOP和IRE1α-ASK1-JNK信号通路相关m 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探究内质网应激是否参与应激大鼠下丘脑神经细胞损伤过程及详细机制。方法:1.硫堇染色法观察应激刺激对大鼠下丘脑区域的神经细胞的影响。2. 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应激刺激对大鼠下丘脑区域GRP78表达的影响。3.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应激刺激对大鼠下丘脑区域的PERK-ATF4-CHOP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的影响。4.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应激刺激对大鼠下丘脑区域的IRE1α-ASK1-JN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的影响。5.RNAScope检测应激刺激对大鼠下丘脑区域的CHOP和JNK m RNA表达的影响。结果:1.硫堇染色结果:与对照相比,应激组大鼠出现水肿,神经细胞固缩等病理性改变;而给予GSK2606414和KIRA6处理的应激大鼠上述损伤改变明显减轻。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stress(P<0.01)、stress+GSK2606414(P<0.01)及stress+KIRA6(P<0.01)组的GRP78表达水平明显增加。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GSK2606414组的PERK、ATF4、CHOP的表达水平没有显着改变,Stress(P<0.05)和Stress+GSK2606414(P<0.05)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与Stress组相比,Stress+GSK2606414(P<0.05)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KIRA6组的IRE1、ASK1、JNK的表达水平没有显着改变,Stress(P<0.05)和Stress+KIRA6(P<0.05)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与Stress组相比,Stress+KIRA6(P<0.05)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5. RNAScope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GSK2606414组的CHOP m RNA的表达水平没有显着改变,Stress(P<0.05)和Stress+GSK2606414(P<0.05)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与Stress组相比,Stress+GSK2606414(P<0.05)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与对照组相比,KIRA6组的JNK m RNA的表达水平没有显着改变,Stress(P<0.05)和Stress+KIRA6(P<0.05)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与Stress组相比,Stress+KIRA6(P<0.05)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小结:PERK磷酸化抑制剂和IRE1磷酸激酶抑制剂的应用可以显着减轻应激导致的下丘脑神经细胞损伤和变性死亡程度,并显着降低PERK-ATF4-CHOP和IRE1-ASK1-JN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和m RNA的表达水平,提示PERK-ATF4-CHOP和IRE1-ASK1-JNK信号通路可能参与应激大鼠下丘脑神经细胞损伤过程。第三部分糖皮质激素致PC12细胞损伤的内质网应激机制研究目的:根据第一部分实验结果显示应激大鼠血清GC和GR水平出现动态变化设置,旨在细胞水平探究GC能否导致神经细胞损伤及损伤机制,进一步验证整体实验结论,为应激导致的下丘脑神经细胞损伤以及GC是否参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PC12细胞Map2和GR表达情况。2.CCK-8法检测25μM、50μM、100μM、200μM、400μM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对PC1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CCK-8法检测100μM DEX处理PC12细胞24h,36h,48h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3.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DEX对PC12细胞C-fos表达的影响。4.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DEX对PC12细胞内质网应激蛋白GRP78、p-PERK、p-IRE1、ATF4、ASK1、CHOP、JNK表达的影响。结果:1.细胞免疫荧光实验结果显示PC12细胞丰富表达Map2和GR。2.CCK-8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25μM、50μM DEX对细胞存活率没有影响,100μM(P<0.01),200μM(P<0.01)和400μM(P<0.01)组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100μM DEX处理细胞24h,36h,48h导致细胞存活率显着降低(P<0.01)。3.细胞免疫荧光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DEX组C-fos表达明显增高(P<0.01)。4.细胞免疫荧光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4-PBA组内质网应激蛋白GRP78、p-PERK、p-IRE1、ATF4、ASK1、CHOP、JNK的表达水平没有显着改变,DEX(P<0.05)和DEX+4-PBA(P<0.05)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与DEX组相比,Stress+4-PBA(P<0.05)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小结:丰富表达Map2和GR的PC12细胞适合用于后续GC致神经细胞损伤机制的研究。GC可以抑制PC12细胞的活性,并显着降低细胞存活率,内质网应激PERK-ATF4-CHOP和IRE1-ASK1-JNK通路参与了上述损伤过程。结论:本研究以束缚加冰水游泳应激模型为研究对象,观察应激大鼠行为学改变、应激相关激素及其受体水平变化和下丘脑神经细胞的损伤状态,并应用PERK磷酸化抑制剂GSK2606414和IRE1磷酸激酶抑制剂KIRA6来明确内质网应激在上述损伤中的作用;建立PC12细胞模型,探究PERK-ATF4-CHOP和IRE1-ASK1-JNK通路在GC致PC12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得出以下结论:1.应激可导致大鼠下丘脑神经细胞出现损伤甚至变性死亡,该损伤可能与GC的水平变化有关。2.内质网应激PERK-ATF4-CHOP和IRE1-ASK1-JNK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应激大鼠下丘脑神经细胞损伤过程。3.较高浓度的GC可导致PC12细胞存活率显着降低,内质网应激参与了上述损伤过程。综上,束缚加冰水游泳应激刺激可通过激活内质网应激PERK-ATF4-CHOP和IRE1-ASK1-JNK通路导致下丘脑神经细胞出现损伤甚至死亡,GC及其受体水平变化可能参与了上述损伤过程。
肖燃[10](2020)在《小黄鱼神经肽FF及其受体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功能研究初探》文中研究说明神经肽FF是属于RFamide相关肽家族中的一种八肽,在多种生物过程中具有调节功能。本文克隆了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神经肽FF相关基因(LpNPFF:Accession No.MT012894)及其两种受体(LpNPFFR1:Accession No.MT012894和LpNPFFR2:Accession No.MT12896)。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小黄鱼神经肽FF相关基因cDNA全长835bp,开放阅读框(ORF)编码了127个氨基酸残基,包含一个21个氨基酸残基的信号肽和两个成熟的PQRFamide肽,预测其蛋白质相对分子量(MW)为29.8 kDa,等电点(pI)为5.90。LpNPFFR1和LpNPFFR2属于典型的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均具有7个跨膜区域,他们的ORF区域分别编码了427和444个氨基酸残基。多序列同源性比对与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小黄鱼神经肽FF及其两种受体基因皆与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的亲缘关系最近;RT-PCR和RT-qPCR结果显示,小黄鱼神经肽FF及其受体基因在性未成熟期(第Ⅱ期)的小黄鱼的脑和性腺中表达含量较高,其次是头肾和肾脏,在心脏和脾脏中也有表达;原位杂交结果显示,在小黄鱼中脑的视顶盖(OTec)、圆环体(TL)、结节前核(NAT)、外侧结节核(NLT)、下丘脑弥散核(NDLI)以及延脑(MO)中检测到大量LpNPFF mRNA阳性的细胞,而端脑和小脑部分的表达较少,这可能表示LpNPFF通过不同的途径向不同组织传递信号。并且在第Ⅱ期的小黄鱼卵巢细胞的细胞质中也能观察到明显的阳性信号;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在小黄鱼脑部表层细胞和卵巢壁周围的结缔组织中可见明显的RFamide免疫阳性纤维;本实验还探究了LpNPFF对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K1)蛋白分泌活性和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一氧化氮(NO)产生量的影响。体外细胞实验的结果表明,0.01μM10μM的LpNPFF(1)和0.01μM、0.1μM的LpNPFF(2)对CHO-K1细胞总蛋白分泌活性抑制效果具有显着性(p<0.05)。0.01μM100μM的LcGnRH3对CHO-K1细胞总蛋白的分泌量具有促进作用(p<0.05),当LpNPFF两个RFamide成熟肽分别和LcGnRH3共同作用于细胞时,LpNPFF(0.01μM100μM)对由LcGnRH3引起的蛋白分泌量增加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LpNPFF(1)和LpNPFF(2)能够抑制静止和LPS活化状态下RAW264.7细胞中NO的产生;此外,通过NPFF受体拮抗剂(RF9)初步验证了配体与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RF9能够阻断配体与受体的结合,也进一步证明LpNPFF抑制了细胞分泌NO的量。上述研究结果有助于神经肽进化的进一步研究,也为进一步探索NPFF相关基因在生殖调控方面的功能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下丘脑神经肽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下丘脑神经肽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海拔分布大绒鼠面对食物质量变化的生理和行为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1章 研究进展 |
1.1 能量预算影响野外小型哺乳动物的生存和分布 |
1.2 高脂高糖食物作为高质量食物能增加能量摄入 |
1.3 血清瘦素影响下丘脑食欲神经肽的表达进而调节体重 |
1.4 改变活动行为是野外小型哺乳动物积极应对食物变化的策略之一 |
1.5 大绒鼠(Eothenomys miletus)具有良好的表型可塑性以适应横断山的生存 |
第2章 横断山不同海拔地区大绒鼠面对高脂食物变化的生理和行为适应差异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动物介绍 |
2.1.2 实验动物处理 |
2.1.3 实验设计 |
2.1.4 实验方法 |
2.2 结果 |
2.2.1 体重和摄食量 |
2.2.2 活动行为和RMR |
2.2.3 血清瘦素含量和下丘脑神经肽基因表达量 |
2.2.4 身体组成和消化道 |
2.3 讨论 |
2.3.1 体重、摄食量、血清瘦素含量和下丘脑神经肽基因表达量 |
2.3.2 活动行为和RMR |
第3章 横断山不同海拔地区大绒鼠面对高糖食物变化的生理和行为适应差异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动物介绍 |
3.1.2 实验动物处理 |
3.1.3 实验设计 |
3.1.4 实验方法 |
3.2 结果 |
3.2.1 体重和摄食量 |
3.2.2 活动行为和RMR |
3.2.3 血清瘦素含量和下丘脑神经肽基因表达量 |
3.2.4 身体组成和消化道 |
3.3 讨论 |
3.3.1 体重、摄食量、血清瘦素含量和下丘脑神经肽基因表达量 |
3.3.2 活动行为和RMR |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获奖情况 |
致谢 |
(2)RFRP-3对子宫内膜和人源子宫内膜癌细胞株HEC-1A的影响及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基于蛋白质组学对侧脑室注射RFRP-3的OEP大鼠子宫腔液分泌蛋白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RFRP-3 对人源子宫内膜癌细胞株HEC-1A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GnIH 对女性生殖功能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神经肽spexin对小鼠摄食的调节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1. 材料、仪器、试剂 |
1.1 实验材料 |
1.2 主要实验仪器 |
1.3 主要试剂配制 |
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2.1 提RNA、反转录,RT-PCR |
2.2 Western blot检测 |
2.3 免疫组织化学实验 |
2.4 ELISA |
2.5 胃排空实验及排便测试 |
2.6 糖耐量实验及胰岛素耐量实验 |
2.7 旷场实验 |
2.8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腹腔注射spexin可抑制普通饲料的摄入 |
3.2 GalR3参与调控spexin抑制摄食的作用 |
3.3 spexin下调神经肽Y(Npy)基因在小鼠下丘脑的表达 |
3.4 spexin减少小鼠下丘脑DMH中NPY阳性细胞的数量 |
3.5 spexin对小鼠血清NPY浓度无影响 |
3.6 spexin能增加小鼠下丘脑前区和视交叉上核中c-Fos阳性细胞的数量 |
3.7 spexin上调p-CaMKⅡ蛋白在小鼠下丘脑的表达 |
3.8 spexin对胃肠运动无影响 |
3.9 spexin对葡萄糖耐量和自发活动无影响 |
3.9.1 spexin对葡萄糖耐量和胰岛素耐量实验的影响 |
3.9.2 spexin对小鼠自发活动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spexin/NPQ的生理和病理生理作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科研成果 |
(4)草鱼大脑和垂体中神经肽挖掘及速激肽功能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脊椎动物大脑和垂体研究概况 |
2 大脑和垂体中调节机体功能的重要调控因子 |
3 速激肽家族研究进展 |
4 研究主要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草鱼大脑与垂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初步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动物 |
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2.2.1 主要实验仪器 |
2.2.2 主要试剂 |
2.3 草鱼脑和垂体组织样品获得 |
2.4 石蜡组织切片的制作 |
2.4.1 常规石蜡切片制作过程 |
2.4.2 H.E染色 |
2.5 总RNA提取 |
2.6 RNA-seq测序、质控、参考序列比对和基因注释 |
2.7 差异表达基因的富集分析和组织间关系分析 |
2.8 RT-q PCR验证及数据统计分析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草鱼大脑和垂体的整体结构 |
3.2 草鱼大脑各亚区和垂体的转录组数据总览 |
3.3 草鱼嗅球的显微结构和转录组分析 |
3.4 草鱼端脑的显微结构和转录组分析 |
3.5 草鱼视顶盖的显微结构和转录组分析 |
3.6 草鱼下丘脑的显微结构和转录组分析 |
3.7 草鱼小脑的显微结构和转录组分析 |
3.8 草鱼延脑的显微结构和转录组分析 |
3.9 草鱼垂体的显微结构和转录组分析 |
3.10 草鱼各脑区和垂体的关联分析 |
4 讨论 |
4.1 嗅球可能在免疫响应中起重要作用 |
4.2 端脑参与食欲和生殖调节 |
4.3 视顶盖在视觉系统和摄食中的重要性 |
4.4 下丘脑作为潜在的摄食和生殖的调节中枢 |
4.5 草鱼小脑未解之谜 |
4.6 延脑在听觉系统中的潜在作用 |
4.7 垂体在机体生长、生殖、能量代谢以及器官发育中的重要功能 |
4.8 端脑和下丘脑—可能的摄食和生殖调控中枢 |
第三章 草鱼大脑和垂体内神经肽及其受体的挖掘和分析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动物 |
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2.3 草鱼各脑亚区及垂体总RNA提取 |
2.4 转录组测序 |
2.5 草鱼大脑和垂体内神经肽及其受体的挖掘和转录本表达分布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1 Apelin家族 |
3.2 NMB/GRP家族 |
3.3 Calcitonin家族 |
3.4 CART家族 |
3.5 CRH家族 |
3.6 CCK/Gastrin家族 |
3.7 GRL/MLN家族 |
3.8 Glucagon家族 |
3.9 GnRH家族 |
3.10 INS/IGF家族 |
3.11 MCH家族 |
3.12 NPP家族 |
3.13 NPB/NPW家族 |
3.14 NTS家族 |
3.15 Neuromedin家族 |
3.16 NPY家族 |
3.17 Opioid家族 |
3.18 HCRT家族 |
3.19 PTH家族 |
3.20 RFamide家族 |
3.21 SST家族 |
3.22 TAC家族 |
3.23 TRH家族 |
第四章 TAC3编码产物在草鱼垂体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动物 |
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2.2.1 主要实验仪器 |
2.2.2 主要试剂 |
2.3 转录组测序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
2.4 NKBa在草鱼垂体细胞中的功能分析 |
2.5 NKBa促进垂体摄食因子表达的受体选择性和信号通路分析 |
2.6 草鱼NKBa在体功能验证 |
2.6.1 草鱼腹腔注射NKBa |
2.6.2 草鱼摄食实验 |
2.7 数据分析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NKBa诱导草鱼垂体细胞的转录组分析 |
3.2 NKBa对草鱼垂体细胞中CART、UTS1、NMB和 POMCb的调节 |
3.3 NKBa诱导草鱼垂体细胞中CART、UTS1、NMB和 POMCb合成的受体选择性实验 |
3.4 NKBa诱导CART、UTS1、NMB和 POMCb m RNA表达的受体后信号通路. |
3.5 在体实验验证NKBa对草鱼垂体内CART、UTS1、NMB和 POMCb合成的调控作用 |
3.6 摄食实验验证NKB与摄食调控的关系 |
4 讨论 |
第五章 TAC4编码产物对草鱼垂体中摄食肽的调控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动物 |
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2.2.1 主要实验仪器 |
2.2.2 主要试剂 |
2.3 草鱼TAC4和NKRs的分子克隆和组织表达分析 |
2.3.1 总RNA提取与逆转录 |
2.3.2 引物设计与PCR扩增 |
2.3.3 草鱼TAC4和NKRs序列分析及系统进化树构建 |
2.3.4 草鱼TAC4和NKRs的组织表达分布 |
2.4 转录组测序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
2.5 HKs在草鱼垂体细胞中的功能分析 |
2.6 草鱼NKRs在 HEK293T细胞中的功能表达 |
2.7 HK1在草鱼垂体中的功能失活分析 |
2.8 数据分析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草鱼TAC4和NKRs的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
3.2 草鱼TAC4和NKRs的组织表达分析 |
3.3 草鱼HKs和 NKRs的受体配体选择性实验 |
3.4 HK2诱导草鱼垂体细胞的转录组分析 |
3.5 HK1和HK2 对草鱼垂体细胞中关键DEGs mRNA表达的调节 |
3.6 HK1突变体在草鱼垂体中的功能分析及受体配体验证 |
4 讨论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1 研究总结 |
2 创新性 |
3 存在问题 |
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不同脂肪酸对鳜鱼中枢脂肪酸感知系统及食欲调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论文中提及的动物名称中英拉对照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脂肪酸感知系统 |
1.1 哺乳动物中的脂肪酸感知系统 |
1.2 鱼类中的特殊脂肪酸感知系统 |
2 鱼类的摄食调控机制 |
3 脂肪酸对摄食调控的影响 |
3.1 脂肪酸对食物摄入量的影响 |
3.2 脂肪酸对食欲相关神经肽的影响 |
4 PUFA在鱼类生理代谢中的作用 |
5 PPARα在脂肪酸代谢和感知中的作用 |
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长链脂肪酸对鳜鱼下丘脑脂肪酸感知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2.2 实验鱼及养殖环境 |
2.3 实验设计及样品采集 |
2.4 代谢物水平检测 |
2.5 RNA提取和反转录 |
2.6 荧光定量PCR |
2.7 统计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脑室注射不同脂肪酸对鳜鱼摄食量的影响 |
3.2 脑室注射不同脂肪酸对鳜鱼代谢物水平的影响 |
3.3 脂肪酸处理对脂肪酸感知机制的影响 |
3.4 脂肪酸处理对下丘脑神经肽的影响 |
4 讨论 |
第三章 鳜鱼脑细胞对不饱和脂肪酸的直接感知能力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2.2 鳜脑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
2.3 实验设计及样品采集 |
2.4 细胞RNA提取和反转录 |
2.5 实时定量PCR检测m RNA表达水平 |
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基于脂肪酸代谢机制 |
3.2 基于脂肪酸转运机制 |
3.3 食欲神经肽NPY |
4 讨论 |
第四章 PPARα在鳜鱼脑细胞脂肪酸感知机制的作用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2 鳜脑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
2.3 实验设计及样品采集 |
2.4 细胞RNA提取和反转录 |
2.5 实时定量PCR检测m RNA表达水平 |
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 |
3.1 基于脂肪酸代谢机制 |
3.2 基于脂肪酸转运机制 |
3.3 食欲神经肽NPY |
4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6)白术粗多糖调节吊尾大鼠肠道菌群及感知能力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微重力与模拟微重力研究进展 |
1.3 肠道与肠道菌群研究进展 |
1.3.1 肠道菌群与疾病研究进展 |
1.3.2 肠道菌群与肠神经肽研究进展 |
1.3.3 失重对肠道的影响 |
1.4 脑与脑内神经肽研究进展 |
1.4.1 脑神经肽与疾病研究进展 |
1.4.2 失重对脑组织的影响 |
1.4.3 失重对脑神经肽的影响 |
1.5 白术及白术多糖研究进展 |
1.5.1 白术多糖与疾病研究进展 |
1.6 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1.6.1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2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试剂与试剂盒 |
2.1.3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白术组多糖的提取 |
2.2.2 大鼠饲养及模型建立 |
2.2.3 大鼠灌胃实验 |
2.2.4 大鼠行为学实验 |
2.2.5 大鼠处死及取样 |
2.2.6 DNA的提取 |
2.2.7 实时定量PCR |
第3章 白术多糖对模拟失重肠道菌群的影响 |
3.1 白术多糖对模拟失重下有益代表菌的影响 |
3.2 白术多糖对模拟失重下有害代表菌的影响 |
3.3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白术多糖对模拟失重下感知能力的影响 |
4.1 白术多糖对模拟失重下大鼠痛觉感知的影响 |
4.2 白术多糖对模拟失重下大鼠运动协调功能的影响 |
4.3 神经肽VIP、SP、NPY与感知能力的影响 |
4.3.1 神经肽VIP与感知能力的影响 |
4.3.2 神经肽SP与感知能力的影响 |
4.3.3 神经肽NPY与感知能力的影响 |
4.4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GlcN对蛋鸡采食调节及其路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文献综述 |
1.1 家禽采食量 |
1.2 影响家禽采食量的因素 |
1.3 采食的调节 |
1.4 家禽下丘脑及胃肠道中的主要采食调节因子 |
1.4.1 神经肽Y(NPY) |
1.4.2 刺鼠相关蛋白(AgRP) |
1.4.3 食欲素(OX) |
1.4.4 阿黑皮素原(POMC) |
1.4.5 可卡因-安菲他明调节转录肽(CART) |
1.4.6 胰岛素(insulin) |
1.4.7 瘦素(Leptin) |
1.4.8 单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MPK) |
1.4.9 mTOR |
1.5 氨基葡萄糖(GlcN)的相关研究 |
1.5.1 GlcN在骨骼代谢中的作用 |
1.5.2 GlcN对采食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
1.6 本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试验一GlcN对蛋鸡产蛋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和地点 |
2.1.2 试验设计与动物选择 |
2.1.3 试验饲粮 |
2.1.4 饲养管理 |
2.1.5 样品采集、指标测定及方法 |
2.1.6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GlcN对蛋鸡产蛋性能的影响 |
2.2.2 GlcN对蛋鸡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GlcN对蛋鸡产蛋性能的影响 |
2.3.2 GlcN对蛋鸡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2.4 小结 |
3 试验二GlcN对蛋鸡肠道形态和菌群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和地点 |
3.1.2 试验设计 |
3.1.3 样品采集与处理 |
3.1.4 指标检测与方法 |
3.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1.6 统计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GlcN对蛋鸡肠道形态及组织学结构的影响 |
3.2.2 GlcN对蛋鸡肠道菌群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GlcN对蛋鸡肠道形态的影响 |
3.3.2 GlcN对蛋鸡肠道菌群的影响 |
3.4 小结 |
4 试验三GlcN对蛋鸡采食的调节路径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和地点 |
4.1.2 试验设计 |
4.1.3 样品采集与处理 |
4.1.4 转录组分析的材料与方法 |
4.1.5 免疫组化材料方法 |
4.1.6 基因表达量分析 |
4.1.7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
4.2.2 Venn图 |
4.2.3 GO分析 |
4.2.4 KEGG Pathway分析 |
4.2.5 Glc N对蛋鸡下丘脑NPY表达的影响 |
4.2.6 Glc N对蛋鸡下丘脑POMC表达的影响 |
4.2.7 下丘脑采食相关基因转录组的RT-PCR验证 |
4.3 讨论 |
4.3.1 GlcN对蛋鸡采食的转录组学研究 |
4.3.2 GlcN对蛋鸡下丘脑采食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4.3.3 GlcN对蛋鸡胃肠道采食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4.4 小结 |
5 总讨论 |
6 结论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8)刺参生殖相关神经肽挖掘及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生殖相关的重要神经肽综述 |
1.1 Kisspeptin研究进展 |
1.2 GnRH研究进展 |
1.3 GnIH及其同源多肽研究进展 |
1.4 NPS/CCAP型肽研究进展 |
1.5 本论文研究思路及技术分析 |
第二章 刺参生殖发育相关神经肽的预测筛选及表达特征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动物 |
2.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2.3 总RNA提取 |
2.2.4 刺参各组织cDNA合成 |
2.2.5 Real-timePCR定量分析 |
2.2.6 序列分析及比对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Kisspeptin |
2.3.2 SALMFamide |
2.3.3 NPS/CCAP(NG)型肽 |
2.4 讨论 |
第三章 刺参Kisspeptin神经肽活性特征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AjGPR54-EGFP亚细胞定位 |
3.3.2 AjKiss1b-10 激发AjGPR54-like内吞 |
3.3.3 胞内Ca2+流信号检测 |
3.3.4 蛋白免疫印迹分析 |
3.4 讨论 |
第四章 刺参Kisspeptin神经肽的生理功能分析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动物 |
4.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4.2.3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AjKisspeptin时空表达 |
4.3.2 AjKiss1b的免疫荧光定位分析 |
4.3.3 AjKiss1b-10 组织层面激活ERK1/2 磷酸化 |
4.3.4 体内注射AjKiss1b-10 功能验证 |
4.4 讨论 |
第五章 总结及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主要结果 |
5.3 本文创新点 |
5.4 本研究后续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9)应激大鼠下丘脑神经细胞损伤的内质网应激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不同时程应激大鼠模型的建立及病理学观察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PERK-ATF4-CHOP和 IRE1-ASK1-JNK信号通路参与应激大鼠下丘脑神经细胞损伤过程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糖皮质激素致PC12细胞损伤的内质网应激机制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下丘脑神经细胞分类和神经内分泌网络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小黄鱼神经肽FF及其受体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功能研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神经肽FF相关研究进展 |
1.3 神经肽FF受体相关研究进展 |
1.4 神经肽FF相关功能 |
1.4.1 神经肽FF与生殖 |
1.4.2 神经肽FF相关调节因子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小黄鱼神经肽FF克隆与表达分析 |
2.1 小黄神经肽FF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1.3 实验结果 |
2.1.4 讨论 |
2.2 小黄鱼神经肽FF基因组织表达特异性分析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方法 |
2.2.3 实验结果 |
2.2.4 讨论 |
2.3 LpNPFF在小黄鱼脑和卵巢中m RNA的定位分析 |
2.3.1 实验材料 |
2.3.2 实验方法 |
2.3.3 实验结果 |
2.3.4 讨论 |
2.4 FaRPs成熟肽在小黄鱼脑和卵巢中的定位分析 |
2.4.1 实验材料 |
2.4.2 实验方法 |
2.4.3 实验结果 |
2.4.4 讨论 |
第三章 小黄鱼神经肽FF受体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
3.1 小黄鱼神经肽FF受体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1.3 实验结果 |
3.1.4 讨论 |
3.2 小黄鱼神经肽FF受体基因组织表达特异性分析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方法 |
3.2.3 实验结果 |
3.2.4 讨论 |
第四章 小黄鱼神经肽FF功能初步研究 |
4.1 LpNPFF对 CHO-K1 细胞分泌蛋白活性的影响 |
4.1.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1.2 实验结果 |
4.1.3 讨论 |
4.2 LpNPFF对 RAW264.7 细胞分泌NO的影响 |
4.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2.2 实验结果 |
4.2.3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四、下丘脑神经肽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海拔分布大绒鼠面对食物质量变化的生理和行为响应[D]. 龚雪娜.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RFRP-3对子宫内膜和人源子宫内膜癌细胞株HEC-1A的影响及分子机制[D]. 赵雪莹. 承德医学院, 2021(01)
- [3]神经肽spexin对小鼠摄食的调节作用及机制研究[D]. 周雨辰. 河南大学, 2020(04)
- [4]草鱼大脑和垂体中神经肽挖掘及速激肽功能鉴定[D]. 叶城.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5]不同脂肪酸对鳜鱼中枢脂肪酸感知系统及食欲调控的影响[D]. 罗皓灿.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6]白术粗多糖调节吊尾大鼠肠道菌群及感知能力的机制研究[D]. 王蓓.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7]GlcN对蛋鸡采食调节及其路径分析[D]. 石靖. 贵州大学, 2020
- [8]刺参生殖相关神经肽挖掘及特征研究[D]. 陈旭. 浙江海洋大学, 2020(01)
- [9]应激大鼠下丘脑神经细胞损伤的内质网应激机制[D]. 易善勇.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1)
- [10]小黄鱼神经肽FF及其受体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功能研究初探[D]. 肖燃. 浙江海洋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