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棒技术在寒区工程中的应用原理与展望

热棒技术在寒区工程中的应用原理与展望

一、寒区工程中热棒技术的应用原理和前景(论文文献综述)

邓友生,刘俊聪,彭程谱,付云博,李令涛[1](2021)在《铁道路基冻害防治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路基冻害是西北部地区铁路建设面临的重要工程问题之一.从路基沉降变形、冻胀及不良地质环境等方面,系统论述了路基工程的主要病害类型及影响因素.从消极保温和积极降温两大方面,研究并分析了铺设保温材料,设计合适的路堤高度,设置遮阳板、通风管道,铺设块石层,气冷片石、碎石护坡、热棒和旱桥等防护措施及其优缺点.在全球气候变暖和冻土区人类活动增多的状态下,提出其现阶段工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为寒区冻土铁路工程的设计、施工及养护提供参考.

刘高灵[2](2020)在《漠大一线温度场分析与近中期结构安全性评价》文中指出中俄输油管道漠大一线是我国“一带一路”重要能源合作项目之一,其平稳安全运营对我国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2011年漠大一线投产后,原始设计油温为-6.41℃~3.65℃,而目前来油最高温度已上升至20.58℃,未来还将面临持续升高的可能,这使得管道融沉风险加剧。2018年漠大二线投产后,随着管道运营时间的增加,两管间可能会产生相互影响,使得融沉风险进一步加剧。因此,目前急需对漠大一线近中期安全性进行评价与预测。本文首先利用Fluent软件建立了漠大一线埋地管道周围土壤温度场数学模型,分别分析了输油温度、管道埋深、保温层厚度对土壤温度场的影响,进而建立了一套量化土壤最大融化深度的预测方法,研究认为油温持续升高对冻土区埋地输油管道周围土壤温度场的影响较大,且融化深度随管道埋深的增大而增大,随保温层厚度的增大而减小。在确定最大融化深度的基础上,利用ABAQUS软件建立了计算管道应力应变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了融沉变形量、管道壁厚、管道内压对管道应变的影响,进而形成了量化管道应变的预测方法,研究认为管道应变随着融沉变形量的增大而增大,随管道壁厚的增大而减小,而管道内压对其影响较小。最后研究了热棒技术降低管道融沉风险的有效性,利用Python软件编写考虑热棒作用下的管道周围土壤温度场模型并导入ABAQUS中进行数值模拟,研究认为热棒的有效冷却半径在1.75m左右,热棒技术降低了冻土区埋地输油管道周围土壤的融沉风险。同时对热棒的实际布置方式进行了研究,当热棒与管道中心距离为1.5m时降温效果最理想;管道同侧相邻热棒之间间距越大,冻土层融化深度越大,且影响程度随管道运营时间的增大而增大,从而为现场实行热棒技术提供建议。

吕梦菲[3](2020)在《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电力杆塔热桩基础冻拔效应数值分析》文中提出随着人类在多年冻土区生产活动的增加,对于电力输送的要求与日俱增。然而多年冻土区输电杆塔建成在后期的使用过程中,由于外界环境温度的周期性交替变化,导致桩基础产生冻胀融沉病害。桩基础在冬季发生冻胀时,桩体的上升位移与其附近土体的冻胀值近乎相同,而在土体发生融沉时因桩体深埋于冻土的永冻层中受冻结力的影响使得桩体的融沉值小于土体,由此产生桩土的相对变形差,如此往复作用即会导致“冻拔”病害,将严重影响输电杆塔的安全性和使用性。为了得出热桩基础对该病害治理的长期作用效果,本文在青藏高原未来50年升温2.6℃的背景条件下,以青藏铁路望不段电力杆塔热桩基础与普通桩基础(无热棒桩基础)的现场试验为基础,运用ANSYS数值模拟软件通过热力耦合的方法对有无热棒桩基础进行长期稳定性研究,得出:(1)随着外界环境温度的逐年升高,冻土层深8m范围内的土体温度整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随着年限时间的增加,无热棒桩基础的活动层厚度有所增加,严重影响桩基础稳定性。热棒桩基础对土层深度为3m至8m的桩周土体的温度有良好的降温效果,在5m深时降温幅度最大为2.6℃,且热棒可提高冻土上限值可较好的保持冻土的稳定性。但是随着年限的增加,热棒的有效工作效率在逐渐衰减从而导致对土层的降温效果减弱。(2)在相同的外界温度荷载下,热棒将很大程度的提高冻土的降温速率,过快的降温速率将使得土体内部的水分还未来得及迁移土体就已完成了冻结过程,从而会对土体的冻胀产生抑制作用。(3)桩基础在冬季发生冻胀时,桩体与其附近土体的冻胀值近乎相同(不考虑桩体被拔断),热桩基础由于热棒的降温作用较普通桩基础在冬季时的冻胀值减小,且由于热棒在冬季整体上降低了土层的温度,使之在夏季时土体的温度依然低于普通桩基础从而对土体的融沉亦有较好的抑制作用。(4)通过对热桩基础与普通桩基础20年中年冻拔值分析得:普通桩基础的年冻拔平均值约为19mm,热桩基础的年冻拔平均值约为10mm,可得热棒桩基础对于多年冻土区输电杆塔桩基础的冻拔病害有良好的治理效果。

王玉琢[4](2019)在《冻融作用下渗排水土工格栅路基水热变化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由于我国季节性冻土地区超过了国土面积的半数以上,季节性冻土地区的土质路基受土体内水分作用所产生的冻胀和融沉等特性对路基的稳定性影响很大。而随着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影响,多年冻土地区面积逐年递减,而季节性冻土地区的面积不断扩大,并向高纬度地区推移。冻融和地基多年冻土融化将严重影响季节性冻土地区路基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针对季节性冻土地区的路基土体含水率过大的问题,东北林业大学寒区科学与工程研究院(institute of cold region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研制开发了渗排水土工格栅(Seepage Drainage Geogrid,简称SDG),此项技术基于保温路基和通风路基结构以及塑料排水板和土工格栅等材料与土体复合工作原理和设计思路。并在此基础上与土质路基土体结合组成渗排水土工格栅路基,能够对季节性冻土地区路基土体的水热稳定性起到积极作用。从而起到减少路基土体含水率和提高路基稳定性的作用。本文首先进行渗排水格栅路基土体的小型试件的室内实验研究,在得出冻融条件下,小型试件的调节路基土体温度和含水率变化规律基础上,进行渗排水格栅路基土体足尺模型的冻融循环实验,根据以往实验得出的渗排水格栅路基的调节温度和含水率变化规律,进行了其他研究内容的室内实验:1、在冻融作用下,构建合理的渗排水格栅路基结构形式;2、对渗排水格栅路基的土体材料进行优化选择;3、格栅构形和尺度效应对传热场协同影响;4、建立考虑界面约束的土体水热耦合数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敷设渗排水土工格栅后,能显着的改变其周围土体对外界的温度变化的响应速度;当外界降至负温时,能阻止下部土体水分迁移产生单向积聚,进而减缓阻止冰透镜体的形成;外界升至正温时,能显着降低周围土体含水率;改善渗排水土工格栅管的构型、增加敷设层数、增大格栅管壁孔隙孔径和减小孔隙间距等都是提高渗排水土工格栅的作用和功效的有效途径。2、毛细水迁移冻胀机理和土薄膜水迁移理论能够很好的解释渗排水土工格栅的排水机理。其调温和调节含水率的机理是以土颗粒、水分、冰和空气为主导的能量传递媒介,在外界大气温度变化的条件下,进行物质间能量传递和交换,从而引起的土体内部温度变化和水分变化,进而使土体内的温度场和水分场重新分布,这种重新分布使路基土体能减少由水导致的冻害;3、当外界风速大于0.1m/s时,增大格栅管体与土体接触面积,使格栅管表面积与其贯穿土体横断面积比值大于0.33时,渗排水土工格栅就能起到明显的调温和排水作用;4、通过COMSOL Multiphysics有限元软件模拟模型实验过程,得到敷设渗排水格栅土体在冻融条件下的整体的温度和水分变化规律和分布情况与实验所得结论相同。优化模型试件土体材料后,使用导热系数大或者孔隙率大填料,在同等条件下,能提高渗排水格栅的降温和排水性能。

季雨坤[5](2019)在《冰透镜体生长机制及水热力耦合冻胀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冻土冻胀是冰透镜体生长的宏观表象,人工冻土及天然冻土在冻结后均会引发一定范围内的冻胀变形,过量的冻胀变形将导致矿山井筒工程、隧道工程、民用工程等基础设施的破坏。冻胀过程中冰透镜体生长及其背后潜在物理化学机制所涵盖的界面接触处分子间相互作用是理解成核、结晶、相变和矿物置换等物理过程的基础。掌握冻结土体基本物理特性,揭示冰透镜体生长过程中冻土水热力耦合物理行为,完善冻结土体物理力学理论体系,对资源高效开发及人工地层冻结工程与寒区冻土工程的高效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围绕特定环境影响下的冰透镜体生长机制及冻土水热力耦合行为与机理为关键科学问题,综合采用室内试验、理论分析与建模、数值模拟等技术手段,对冻结过程中冻胀敏感性、水热力耦合作用下的冻胀机理及理论、冻胀稳定控制等科学问题进行研究。主要获得以下创新性成果:(1)采用微观结构扫描与分子结构分析的方法揭示了蒙脱土及高岭土的水物理特性,指出蒙脱土矿物相较高岭土具有更好的亲水能力进而使得冻胀较小。此外,研究了颗粒介质粒径影响下的冰透镜体生长机制,综合考虑自然界不同含量砂-粉-粘颗粒组成土体粒径的差异,对给定土体的冻胀敏感性进行了评价。研究指出介于细粒及粗粒间的中等颗粒土体(如粉土)其冻胀敏感性更强,当粗颗粒土中细粒含量显着增多时也可出现明显冻胀现象。(2)为了研究冻胀敏感性土体的冻胀-冻胀力现象,研制出模拟环境约束状态的冻胀试验系统,开展了温度梯度诱导-力学约束影响下的冻胀试验。研究揭示了冰透镜体生长演化过程中土体的宏细观水热力耦合行为,获取了温度梯度-力学约束-冻胀变形-冻胀力之间的动态耦合关系。此外,研究探讨了冰颗粒对孔隙结构及水分流动特性的影响,分析了力学约束作用下冻胀-冻胀力演化特征,给出了冻胀力随约束增大的机理解释及最大冻胀力的数学描述。(3)以结晶动力学过程及冰-水相界面热力学理论为基础,综合考虑等效水压力对相变过程及冻土体渗透性的影响,以基于水活性的化学势梯度作为水分迁移驱动力建立了描述冰透镜体生长演化的理论模型,并提出了经验参数分凝势的数学描述。研究探讨了冻结缘内水活性对冰-水相变物理过程及水分流动特性的影响,描述与分析了冰透镜体的生长演变规律。(4)通过类比非饱和土体的有效应力原理,明确了冻土体有效应力的物理意义,在水、热、力耦合作用机制下以冰透镜体的分凝及生长为关键建立了离散冰透镜体冻胀模型。在此基础上,考虑冰透镜体生长机制对上覆荷载的强烈依赖性,在水、热及固结耦合作用下将约束冻胀力等效为力学约束、冻胀量、冻结时间等因素的非线性函数,综合考虑原位冻胀、分凝冻胀、骨架变形等要素,建立了约束环境中的冻胀力演化模型。以模型数值结果为基础探讨了冻结缘内冰水相变速率的主要控制因素,分析了水分相变结晶过程对负孔隙水压力的影响,并从冻结缘低温几何结构、冻吸力及渗透性对冰透镜体生长影响入手,揭示了力学约束作用下冻胀呈非线性衰减规律的内在物理机制。(5)对冰-颗粒介质之间的力学平衡状态进行分析,获取了冻结缘几何结构对冰透镜体生长机制的影响,揭示了冻结缘结构退化是直接导致冰透镜体生长速率降低的根源。创新了冻胀控制的试验方法与系统,提出了一种通过自动控制冻结深度以抑制冰透镜体生长的人工地层冻结技术思路。研究发现,减小控制的冻结深度或升高循环冷浴温度均能有效的抑制冻胀。该论文有图99幅,表15个,参考文献198篇。

周亚龙[6](2019)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基电力杆塔热棒桩基的热力耦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多年冻土地基上建造电力输电杆塔,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解决电力杆塔基础的稳定性问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多年冻土融化层逐年加厚,冻土上限下移。由于电力杆塔基础一般埋深较浅,活动层在寒季冻结时对杆塔基础产生的冻拔力,经过几个或长期冻融循环后,地基土与杆塔基础相互作用,产生冻拔现象,造成输电杆(塔)变形或倾覆,甚至会使基础被拔出而破坏。为准确的计算热棒应用于输电塔桩基础的长期降温效果、桩顶冻拔位移及桩身切向冻胀力(冻结力)的分布规律,本文以青藏高原望昆不冻泉段电力杆塔热棒桩基础、普通桩基础(无热棒桩基础)的现场试验为背景,主要进行以下研究:(1)现场试验数据进行整理,得到电力杆塔热棒桩基础、普通桩基础在2004年及2005年的实测温度场和桩基冻拔量。实测数据表明:2005年热棒桩基地温低于2004年的基础地温,不同深度处的平均地温最大降幅为0.77℃;普通桩基础不同深度处的平均地温两年大致相同或略有升高;与普通桩基相比热棒桩基对地温的降低和冷储量的增加效果是明显的,而且这种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明显。从桩顶位移可以看出,无论热棒桩基础还是普通桩基础,均有冻拔现象,但普通桩基的冻拔现象严重。(2)温度场数值计算,基于冻土传热学相关知识,考虑全球气候变暖、冻土相变、混凝土水化放热、热棒功率变化等因素,结合现场试验,建立热棒桩基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迭代的计算方法计算分析50 a内热棒功率和桩土体系温度场。最初两年内的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度较高,说明数值计算能较好的模拟此场地桩土体系温度的动态变化;在热棒的全寿命周期30 a内,热棒功率呈非连续波浪递减式变化;热棒桩基能有效增加冷储量,降低土体地温,缩短桩周土体回冻时间约34%,第5年桩周土体地温降至最低,融化深度最小,第30年可提高冻土上限48 cm;建议在热棒寿命结束后的第2年更换新的热棒或进行其他工程处理措施保持输电塔基础的热稳定。(3)热力耦合数值计算,考虑冻土的相变、相对含冰率、冻胀率、泊松比等影响因素,建立桩土接触单元,以温度场计算结果为基础,计算了多年冻土地基电力杆塔热棒桩基和普通桩基的桩顶冻拔位移、桩身切向冻胀力(冻结力)大小及分布规律。

董旭光[7](2017)在《多年冻土区新型框架热锚管边坡支护结构的工作机理及试验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寒区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及全球气候变暖,多年冻土边坡热融滑塌灾害规模逐渐增大,频率越来越高。边坡灾害对寒区人类生活及工程正常运行威胁越来越大,边坡热融失稳防治刻不容缓。本文针对冻融滑坡问题,开展多年冻土区边坡现场灾害调研和冻土工程技术研究,在深入认识冻土边坡自身特性的基础上,就边坡冻融灾害治理的新技术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开发,提出了一种新型主动降温冷却多年冻土边坡锚固结构。采用理论、数值和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新型冻土边坡支护结构的工作机理及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期能够为多年冻土区边坡灾害治理提供合理的防护结构,并为其关键技术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查明了多年冻土边坡工程病害成因和致灾机理,发现了冻土边坡灾害治理存在的问题。基于“主动冷却保护冻土”理念,结合热棒和框架锚杆技术的优点,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多年冻土边坡的新型框架热锚管支护结构,阐述了其技术原理。该结构既能锚固支挡、又能主动降温冷却、还能通过自身变形减轻冻胀破坏。以消除冻土边坡上限退化和防止热融滑塌为需求,提出了以极限承载力和热量平衡为控制指标的设计思路,给出了相应的设计计算步骤,为冻土边坡热融滑塌灾害治理提供了新技术和新思路。(2)基于等效热阻理论,建立了热锚管传热计算模型,求解了热锚管传热半径。根据上述提出的设计思路,给出了两种热-力共同控制的实用计算方法:a)荷载结构设计法;b)考虑框架-热锚管-土体协同工作的计算方法。算例分析表明:新型框架热锚管能抵御冻土边坡上限退化,支护效果显着;冻胀作用下结构内力分布均匀,变形同步,不会产生应力集中而导致结构破坏;给出的计算方法物理概念明确,能较好的描述该结构的工作机理,是一种快速实用的设计方法,可为其设计提供理论依据。(3)基于热锚管换热机理和多场耦合理论,建立了大气-框架热锚管-边坡系统水热力耦合分析模型,采用有限元法求解了耦合方程,依托Matlab平台开发能够反映框架热锚管土体多场耦合机制的有限元程序。利用开发的程序对经典冻结试验进行了分析,初步验证了土体水热力耦合程序的可靠性。采用程序分别对开挖扰动和气候变暖条件下的纯冻土边坡和框架热锚管支护多年冻土边坡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a)新开挖冻土边坡在冻融及气候变暖作用下边坡上限退化明显,容易诱发冻融失稳破坏。热锚管作用下冻土边坡上限抬升,季节活动层下部存在常年低温冻结区,坡面水分迁移速率增大。b)边坡应力状态随季节冻融动态变化,框架热锚管作用下边坡应力发生重分布;在一个冻融周期内,热锚管拉力先增大、后减小,且不能恢复初始状态。c)框架热锚管边坡水平位移在冻结时大于融化时,且比纯土边坡小很多。进一步说明新型框架热锚管结构具有良好的降温效果和支护性能。(4)为了给出实用的框架热锚管支护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根据多年冻土边坡热融滑塌破坏模式,采用斜条分法建立了简化的稳定性分析模型;为了考虑温度和水分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基于上述(3)中的水热力耦合理论,建立了水热力耦合有限元极限平衡的稳定性分析模型,确定了多年冻土边坡最危险滑移面,求得了最小安全系数;计算表明:框架热锚管作用下边坡安全系数明显提高;斜条分模型能够反映新型结构作用下边坡内力重分布引起的条间力变化及其对稳定性的影响;水热力耦合有限元极限平衡的分析模型弥补了斜条分法的不足,合理的考虑了温度、水分、土体的强度与变形对框架热锚管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是一种比较严密的分析方法。(5)为了验证本文提出结构的有效性和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基于相似理论,设计了新型框架热锚管支护冻土边坡和纯土边坡模型试验,对比分析了冻融、不同初始含水量和荷载作用下边坡土体温度、水分、位移和结构内力变化规律。结果表明:a)框架热锚管作用下边坡冻结期温降更快、边坡冻结更长,融化期温度也较低;b)在一个冻融周期内边坡未冻水含量随时间增加先减小、后增大,但不能恢复原值;c)气温随时间逐渐降低,热锚管拉力不断增大,气温回暖冻胀力减弱、热锚管拉力突降,融化期拉力基本不变,冻结期拉力大于融化期。d)冻结初期边坡土体有冷缩现象,冻结持续进行水分冻胀,边坡产生向前水平位移并不断增大,融化期纯土边坡水平位移持续增大,而框架热锚管边坡水平位移融化初期减小,后期基本不变。e)对比试验与理论计算结果发现温度、水分、内力及变形的变化规律比较吻合,验证了本文所述理论计算方法的合理性。通过试验和理论分析表明,新型框架热锚管结构降温效果显着、支护性能优越,是一种可行、有效的多年冻土边坡支护结构。

金龙,汪双杰,穆柯,彭惠[8](2016)在《青藏公路热棒路基降温效能》文中认为为了分析多年冻土区热棒路基的工程效果,定量评价其降温效能,基于青藏公路热棒路基试验工程近11年的现场监测数据,分析了热棒路基的地温特征、温度场形态和冻融过程,估算了阴阳坡影响下热棒附近的水平热收支状况。建立了空气-热棒-冻土地基三维非稳态耦合计算模型,分析了不同结构形式(单侧直插式、单侧斜插式、双侧直插式与双侧斜插式)的热棒路基的降温效能。实测结果表明:在热棒作用下,阳坡侧路基地温可降到-1.5℃附近,较普通路基地温降低约3.0℃,阴坡侧路基地温最低达到-2.1℃;热棒路基经过11年的营运,阳坡侧冻土上限抬升约0.95m,基本达到天然地基水平;阴阳坡两侧热棒的年平均实际功率分别约为69.80、54.07 W,且热棒路基在最初5年传递能量较大,第6年后逐渐减小,此后路基的热状况进入相对稳定的状态。计算结果表明:双侧直插式热棒路基与双侧斜插式热棒路基第20年冻土上限分别为2.88、1.88m,而单侧直插式热棒路基与单侧斜插式热棒路基第20年冻土上限分别为3.84、3.46m,因此,双侧热棒路基的长期降温效果明显强于单侧热棒路基,斜插式热棒路基强于直插式热棒路基;单根热棒的年平均功率为4756 W,与试验工程监测结果较为吻合。

马砺,李贝,邓军,李珍宝,张莹[9](2014)在《地面储煤堆(矸石山)自然发火蓄热高温区域的热棒深部移热技术》文中研究表明地面煤堆和矸石山自燃的问题是煤炭开采和储运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难题之一。热棒在无源冷却系统中具有强大的热量传输能力,为防止煤堆(矸石山)因蓄热而导致自燃,提出了使用热棒加快煤堆热量散失速率,破坏蓄热环境,进行深部移热的方法,防止煤堆(矸石山)自燃。重点讨论专用热棒在煤堆自然发火蓄热高温区域移热实践中面临的设计方法、基础参数、性能、实施装备和工艺等方面的技术难题,并给出解决思路。

李云[10](2014)在《高寒隧道温度场分布规律及防寒保温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在高海拔寒冷地区修建的隧道越来越多。由于高寒隧道所处的气候条件十分恶劣,在设计与施工中就需要考虑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消除或减缓冻害现象的发生。论文以G214线姜路岭隧道为依托,采用现场实测结合数值计算的方法分析了在施工阶段高寒隧道的温度场分布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高寒隧道所采用的防寒保温措施。主要内容包括:①分析现场监测所得的实测数据,总结得到隧道环境温度与围岩温度的变化规律。②介绍岩土传热学的基本理论,并运用数值计算的办法,探讨了刚开挖未支护时围岩温度场随暴露时间的变化规律。建立三维模型,分析了在未设置保温隔热层时围岩温度场的变化规律,并与现场实测数据进行比较。③通过对保温隔热材料的调研与实验检测,选出最优的保温层材料。采用数值计算分析比较了不同敷设方式、不同的导热系数、不同厚度时保温层的保温效果。还分析了采用不同弹性模量保温隔热层时衬砌及保温层的受力。并以此提出了保温隔热层设置的几点意见。最后建立三维模型分析了加设保温层后围岩温度场变化规律。④介绍论文依托工程—姜路岭隧道所采取的防寒保温措施。主要包括在洞口边仰坡保温设置遮阳网、洞顶处布设热棒,还包括低温早期混凝土施工中采取的保温措施、防排水系统保温措施及洞口设置防雪棚等。⑤姜路岭隧道在设计中创新性地提出了在主洞中间之间设置泄水洞,采用数值模拟分析的方法探究了在两主洞中间不同位置处设置泄水洞时围岩冻融圈的变化规律,在理论上验证了该设计的合理性。

二、寒区工程中热棒技术的应用原理和前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寒区工程中热棒技术的应用原理和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铁道路基冻害防治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冻土区铁道路基主要病害
    1.1 路基沉降变形
    1.2 冻胀
    1.3 不良地质环境
2 冻土区铁路路基病害防治方法
    2.1 消极保温方法
        2.1.1 保温材料
        2.1.2 路堤高度
    2.2 积极降温方法
        2.2.1 遮阳板(棚)
        2.2.2 通风管道
        2.2.3 块石层
        2.2.4 气冷片石
        2.2.5 护坡碎石
        2.2.6 热棒
        2.2.7 旱桥
3 结语

(2)漠大一线温度场分析与近中期结构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冻土区管道周围土壤温度场研究现状
        1.2.2 冻土区管道失效研究现状
        1.2.3 热棒技术应用及研究现状
        1.2.4 现阶段研究存在的不足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漠大一线管道周围土壤温度场研究
    2.1 温度场模型建立
        2.1.1 几何模型及基础参数
        2.1.2 控制方程
        2.1.3 边界条件
    2.2 土壤温度场模型验证
    2.3 土壤温度场影响因素分析
        2.3.1 油温升高对温度场的影响
        2.3.2 管道埋深对温度场的影响
        2.3.3 保温层厚度对温度场的影响
    2.4 漠大一线管周土壤融化深度预测方法
    2.5 小结
第3章 融沉作用下漠大一线管道应变计算与预测
    3.1 基于温度场的土壤融沉变形量
    3.2 融沉作用下管道应变计算数值模型
        3.2.1 管土相互作用模型
        3.2.2 有限元模型
    3.3 数值模型验证
        3.3.1 地段概况
        3.3.2 应力结果分析和判断
    3.4 管道应变影响因素分析
        3.4.1 融沉区土壤融沉变形量的影响
        3.4.2 不同壁厚的影响
        3.4.3 管道内压的影响
    3.5 管道应变预测方法
    3.6 小结
第4章 热棒技术降低管道融沉风险的有效性研究
    4.1 热棒的工作原理及特性
    4.2 考虑热棒作用的土壤温度场模型
        4.2.1 几何模型及基础参数
        4.2.2 边界条件
        4.2.3 热棒作用下的土壤温度场模型验证
    4.3 热棒技术的有效性分析
    4.4 热棒布置方式研究
        4.4.1 热棒与管道中心距离影响分析
        4.4.2 管道同侧相邻热棒间距影响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电力杆塔热桩基础冻拔效应数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热棒降温技术
        1.2.2 冻土区桩基冻拔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冻土区温度场数值模拟基本理论
    2.1 冻土的热物理特性参数
        2.1.1 相变潜热
        2.1.2 比热
        2.1.3 导热系数
    2.2 温度场计算模型及边界条件
        2.2.1 附面层理论
        2.2.2 温度场边界条件分类
    2.3 热棒降温简化计算模型
        2.3.1 热棒的工作原理
        2.3.2 冻土非稳态温度场控制方程
        2.3.3 热棒简化计算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冻土区应力变形场基本理论
    3.1 冻土的力学性质
        3.1.1 冻土的强度
        3.1.2 土体的DP屈服准则
    3.2 土体冻胀原理
    3.3 桩土界面理论
        3.3.1 桩土界面的冻结力及冻结强度
        3.3.2 桩—土冻胀力
    3.4 应力变形场理论
    3.5 本章小结
4 望不段电力杆塔热桩基础降温效果数值模拟
    4.1 望不段电力杆塔热桩基础试验场地工程概况
    4.2 计算模型及边界条件
    4.3 热棒降温效果评价
        4.3.1 模型计算的对比验证分析
        4.3.2 热桩基础降温速率分析
        4.3.3 热桩基础降温程度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望不段电力杆塔热桩基础冻拔作用应力场数值模拟
    5.1 热力耦合概述
    5.2 建立计算模型及边界条件
        5.2.1 桩-土界面接触设置
        5.2.2 土体力学参数及边界条件
    5.3 热棒对桩冻拔的效应分析
        5.3.1 模型计算的对比验证分析
        5.3.2 桩土体系的冻拔分析
        5.3.3 热棒桩基效果评价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问题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冻融作用下渗排水土工格栅路基水热变化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意义和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冻土路基保温措施研究现状
        1.2.2 冻土路基通风措施研究现状
        1.2.3 冻土通风路基的工作机理和理论研究现状
        1.2.4 冻土路基水热迁移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作用和意义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2 渗排水格栅用土水热参数确定及其数值计算
    2.1 冻土物理性质
        2.1.1 冻土物质组成与持水性
        2.1.2 冻土含水量及影响因素
        2.1.3 土水势
    2.2 土热交换系数
        2.2.1 比热容测定
        2.2.2 土导热系数
        2.2.3 土导温系数
        2.2.4 相变热
    2.3 土质交换系数
        2.3.1 土微分水容量
        2.3.2 土导湿系数
        2.3.3 土水分扩散系数
        2.3.4 土热交换系数与质交换系数的对应性
    2.4 实验用土水热参数计算
    2.5 实验土体模型的水热数值求解
        2.5.1 实验土体模型的热传导分析
        2.5.2 实验土体的水分迁移数值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第一次渗排水土工格栅水热室内实验研究
    3.1 渗排水土工格栅的技术简介
    3.2 小型室内实验用土的理化性能
        3.2.1 实验用土的基本物理参数
        3.2.2 实验用土毛细上升高度测定
        3.2.3 实验用土的渗透系数
    3.3 正温调节含水率初次室内实验
    3.4 第一次渗排水土工格栅室内实验方案设计和结果分析
        3.4.1 第一阶段冻融实验方案设计
        3.4.2 温度变化规律分析
        3.4.3 含水率变化规律分析
    3.5 第二阶段室内实验
        3.5.1 实验方案
        3.5.2 温度变化规律分析
        3.5.3 含水率变化规律分析
    3.6 实验结论分析
    3.7 渗排水格栅阻断毛细水性能实验
        3.7.1 实验方案设计
        3.7.2 含水率数据分析
    3.8 本章小结
4 渗排水土工格栅足尺模型室内实验研究
    4.1 实验准备工作
        4.1.1 渗排水土工格栅设计与制作
        4.1.2 第二次实验用土参数检测与制冷采集设备介绍
        4.1.3 足尺模型实验方案
    4.2 足尺模型实验数据分析
        4.2.1 调温效果分析
        4.2.2 含水率变化分析
    4.3 改变边界条件的渗排水土工格栅的室内模型实验
        4.3.1 实验方案设计
        4.3.2 降温效果分析
        4.3.3 含水率变化分析
        4.3.4 改变融化条件后的含水率分析
    4.4 结合实验数据推断季节性冻土地区渗排水土工格栅路基的作用
        4.4.1 路基冻胀机理分析
        4.4.2 路基融沉与翻浆机理
        4.4.3 渗排水土工格栅工程作用的预测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渗排水格栅构形尺度效应室内实验及机理分析
    5.1 实验方案设计
        5.1.1 渗排水格栅管设计与实验用土指标
        5.1.2 模型试件构型和传感器布设
        5.1.3 实验温控方案
    5.2 实验结果分析
        5.2.1 温度数据分析
        5.2.2 含水率数据分析
        5.2.3 渗排水土工格栅构型效果分析
    5.3 渗排水格栅排水机理分析
        5.3.1 冻土水分迁移机理
        5.3.2 渗排水土工格栅水分迁移机理
    5.4 本章小结
6 渗排水土工格栅的水热耦合数值模拟
    6.1 数值模拟技术介绍
    6.2 室内模型实验温度数值模拟分析
        6.2.1 有限元分析软件选择使用
        6.2.2 降温温度数值模拟分析
    6.3 升温含水率变化数值模拟分析
    6.4 室内实验模型优化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5)冰透镜体生长机制及水热力耦合冻胀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拟解决科学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不同粒径土体冻胀敏感性
    2.1 粘土矿物电镜扫描及微观结构分析
    2.2 粘土矿物分子结构分析
    2.3 土体冻结特性与颗粒几何特性关系
    2.4 冰透镜体生长机制与粒径的关系
    2.5 土体冻胀敏感性的数值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力学约束影响下土体水热力耦合行为研究
    3.1 冻土冻胀试验系统的构成及功能
    3.2 冻结土体水热力耦合行为的分析
    3.3 冻胀力差异机理分析
    3.4 冻胀力的跌落行为分析
    3.5 本章总结
4 基于水活性的冰透镜体生长演化模型
    4.1 单透镜体生长的分凝势模型
    4.2 晶体相变及相界面水膜热力学理论
    4.3 土体冻结特性曲线的确定
    4.4 水活性诱导冰透镜体生长演化过程
    4.5 冰透镜体生长的数值模拟结果与讨论
    4.6 本章总结
5 基于分离冰理论的水热力耦合冻胀模型
    5.1 冻土体的有效应力
    5.2 水热力三场耦合的分离冰冻胀模型
    5.3 冻胀及冰透镜体形态的数值模拟
    5.4 基于分离冰冻胀理论的冻胀力模拟
    5.5 力学约束结构对冻胀影响分析
    5.6 本章总结
6 自动控制冻深的冰透镜体生长抑制方法
    6.1 透镜体生长的决定因素及特征
    6.2 冻结缘依赖的冰透镜体生长机制
    6.3 自动控制冻深的冻胀试验(
    6.4 透镜体生长及冻胀抑制效果的试验分析
    6.5 本章总结
7 主要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基电力杆塔热棒桩基的热力耦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热棒降温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冻土区桩基冻拔、切向冻胀力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冻土地基热棒桩基热力耦合理论
    2.1 冻土热学属性
        2.1.1 相变热
        2.1.2 比热
        2.1.3 导热系数
    2.2 温度场控制方程
        2.2.1 热传递方式
        2.2.2 土体热传导偏微分方程
        2.2.3 热棒计算
        2.2.4 混凝土水化热计算方程
    2.3 应力变形场理论
        2.3.1 约束冻胀
        2.3.2 应力和变形控制方程
        2.3.3 接触理论
        2.3.4 土体的DP屈服准则
        2.3.5 冻胀系数
    2.4 热力耦合概述
    2.5 本章小结
3 多年冻土地基电力杆塔热棒桩基降温效果的数值模拟
    3.1 望昆~不冻泉段电力杆塔热棒桩基温度场的现场测设
        3.1.1 试验场地工程地质概况
        3.1.2 桩的施工及测温元件的布置
        3.1.3 地温观测及降温效果分析
    3.2 温度场计算模型与边界条件
        3.2.1 计算模型及土体物理力学参数
        3.2.2 边界条件及初始温度场的计算
    3.3 与实测对比分析
    3.4 桩土体系回冻过程分析
    3.5 全寿命周期30 a热棒的降温效果分析
        3.5.1 桩侧土体的地温变化
        3.5.2 热棒的功率
        3.5.3 冻土上限的变化
    3.6 热棒寿命结束后桩土体系温度场稳定性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多年冻土地基电力杆塔热棒桩基热力耦合的数值模拟
    4.1 望昆~不冻泉段电力杆塔热棒桩基变形的现场测设
    4.2 应力变形场计算模型与边界条件
        4.2.1 桩—冻土界面接触设置
        4.2.2 土体力学参数及边界条件
    4.3 普通桩基础应力变形分析
        4.3.1 普通桩基础约束冻胀
        4.3.2 普通桩基础桩土界面切向应力
    4.4 热棒桩基础应力变形分析
        4.4.1 热棒桩基础约束冻胀
        4.4.2 热棒桩基础桩土界面切向应力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多年冻土区新型框架热锚管边坡支护结构的工作机理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冻土边坡研究现状
        1.2.2 冻土区热棒技术研究现状
        1.2.3 冻土水热力耦合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文研究工作的创新点
第2章 新型框架热锚管边坡支护结构的提出及设计思路
    2.1 引言
    2.2 冻土区边坡工程病害及成因分析
        2.2.1 病害现状
        2.2.2 病害成因分析
        2.2.3 病害治理存在的问题
    2.3 框架锚杆支护结构及工作原理
    2.4 主动冷却热棒及换热原理
    2.5 框架热锚管结构提出及技术特点
        2.5.1 结构提出
        2.5.2 技术原理
        2.5.3 基本特点
    2.6 框架热锚管支护边坡的设计思路及计算步骤
        2.6.1 设计思路
        2.6.2 设计计算步骤
    2.7 热锚管加工制造及检测方法
        2.7.1 加工工艺
        2.7.2 热锚管检测技术
    2.8 框架热锚管施工关键技术探讨
        2.8.1 施工流程
        2.8.2 施工关键要点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型框架热锚管冻土边坡支护结构计算方法
    3.1 引言
    3.2 热锚管设计参数
        3.2.1 管径和厚度确定
        3.2.2 长度确定
        3.2.3 充液量计算
    3.3 热锚管换热计算
    3.4 框架梁柱间距确定
    3.5 框架热锚管支护边坡热稳定性计算
    3.6 框架热锚管结构内力计算
        3.6.1 荷载计算
        3.6.2 格栅挡土板计算
        3.6.3 立柱和横梁计算
        3.6.4 热锚管锚承载力计算
        3.6.5 工程算例
    3.7 考虑框架热锚管土体协同工作的内力计算
        3.7.1 基本假定
        3.7.2 冻胀力计算模型建立
        3.7.3 框架热锚管冻胀计算模型建立
        3.7.4 算例分析
    3.8 对比分析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型框架热锚管支护冻土边坡水热力耦合分析
    4.1 引言
    4.2 建立大气‐框架热锚管‐边坡系统耦合计算模型
    4.3 耦合方程求解
    4.4 土体水热力耦合程序验证
    4.5 算例分析
        4.5.1 工程概况
        4.5.2 模型建立
        4.5.3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4.5.4 求解计算
        4.5.5 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冻融作用下框架热锚管支护边坡力学稳定性分析
    5.1 引言
    5.2 多年冻土边坡失稳类型
    5.3 基于斜条分的框架热锚管边坡稳定性分析
        5.3.1 滑移面确定
        5.3.2 斜条分法的基本假定
        5.3.3 斜条分条间力假设
        5.3.4 框架热锚管边坡斜条分力学稳定性计算
        5.3.5 求解步骤
        5.3.6 算例分析
    5.4 水热力耦合有限元‐极限平衡的稳定性分析
        5.4.1 有限元极限平衡理论
        5.4.2 安全系数求解
        5.4.3 求解步骤
        5.4.4 算例分析
        5.4.5 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型框架热锚管支护冻土边坡试验研究
    6.1 引言
    6.2 试验目的和内容
        6.2.1 试验目的
        6.2.2 试验内容
    6.3. 模型相似比设计
        6.3.1 相似理论
        6.3.2 相似准则确定
    6.4. 试验设备和材料
        6.4.1 试验设备
        6.4.2 试验材料
    6.5. 模型设计和测点布置
        6.5.1 模型设计
        6.5.2 测点布置
    6.6 试验工况及过程
        6.6.1 试验工况
        6.6.2 试验过程
    6.7 试验结果与分析
        6.7.1 温度场分析
        6.7.2 水分场分析
        6.7.3 框架热锚管内力分析
        6.7.4 位移分析
    6.8 模型试验与理论计算对比分析
        6.8.1 模型参数及边界条件
        6.8.2 对比分析
    6.9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及奖励
    1. 发表学术论文
    2. 发明专利
    3. 实用新型专利
    4. 软件着作权
    5. 获奖及荣誉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8)青藏公路热棒路基降温效能(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试验工程概况
2 观测数据分析
    2.1 路基地温特征
    2.2 路基温度场
    2.3 冻融过程
3 降温效能
4 不同结构热棒路基降温效能
    4.1 空气-热棒-地基耦合传热模型
    4.2 热棒路基降温效能的数值计算模型
        4.2.1 热棒
        4.2.2 路基
    4.3 几何模型与计算参数
        4.3.1 几何模型
        4.3.2 边界条件与计算参数
    4.4 模型检验结果分析
5 结语

(9)地面储煤堆(矸石山)自然发火蓄热高温区域的热棒深部移热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地面煤堆的自燃特性
2 热棒技术原理及特点
    2.1 热棒技术原理
    2.2 热棒其他行业的研究应用实践
    2.3 热棒技术移热降温特点
3 存在的难题与解决对策
4 结论

(10)高寒隧道温度场分布规律及防寒保温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寒区隧道概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寒隧道温度场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高寒隧道防寒保温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目的、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寒隧道温度场监测与结果分析
    2.1 依托工程
        2.1.1 隧址区水文气象
        2.1.2 隧道区域地质概况
        2.1.3 隧道围岩支护参数
    2.2 隧道环境温度场监测
        2.2.1 隧道环境温度监测方法
        2.2.2 隧道洞外大气温度实测分析
        2.2.3 隧道洞内环境温度实测分析
    2.3 隧道围岩温度场监测
        2.3.1 不同断面处围岩温度时程变化
        2.3.2 径向围岩温度变化分析
        2.3.3 纵向围岩温度变化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隧道温度场分布规律的数值模拟
    3.1 温度场计算理论
        3.1.1 热传递的基本方式
        3.1.2 两类热传导方程
        3.1.3 焓模型
        3.1.4 伴有相变的温度场计算控制方程
    3.2 热物理参数确定
        3.2.1 围岩热学参数
        3.2.2 混凝土热学参数
        3.2.3 保温板
    3.3 不同暴露时间时围岩径向温度场变化
        3.3.1 模型的建立
        3.3.2 计算分析
    3.4 未设保温隔热层时围岩温度场变化
        3.4.1 模型的建立
        3.4.2 计算分析
        3.4.3 实测与理论数据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寒隧道隔热保温层研究
    4.1 保温材料的调研与比选
        4.1.1 保温材料初选
        4.1.2 保温材料试验检测及最终比选
    4.2 保温隔热层的设置参数研究
        4.2.1 不同敷设方式保温效果对比
        4.2.2 不同导热系数保温效果对比
        4.2.3 不同厚度的保温效果对比
        4.2.4 夹不同弹性模量保温板后的受力分析
    4.3 加设保温层后围岩温度场变化
        4.3.1 模型的建立
        4.3.2 计算分析
        4.3.3 实测与理论数据对比
        4.3.4 保温层设防长度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寒隧道防寒保温技术
    5.1 洞口边仰坡保温措施
        5.1.1 遮阳网设计
        5.1.2 保温挡墙护坡
        5.1.3 洞口边仰坡施工防护工艺
    5.2 洞顶布设热棒
        5.2.1 热棒工作原理
        5.2.2 热棒设置参数选定
        5.2.3 热棒的施工工艺
    5.3 混凝土施工保温措施
        5.3.1 低温早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5.3.2 混凝土的拌合
        5.3.3 混凝土的运输
        5.3.4 混凝土的浇筑及养护
        5.3.5 冬季洞内保温措施
    5.4 防排水系统保温措施
        5.4.1 中心保温水沟
        5.4.2 保温出水口
    5.5 防寒泄水洞设置
        5.5.1 数值模型建立
        5.5.2 计算分析
        5.5.3 防寒泄水洞设防长度及布置
    5.6 洞口防雪棚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寒区工程中热棒技术的应用原理和前景(论文参考文献)

  • [1]铁道路基冻害防治方法研究[J]. 邓友生,刘俊聪,彭程谱,付云博,李令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1)
  • [2]漠大一线温度场分析与近中期结构安全性评价[D]. 刘高灵.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
  • [3]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电力杆塔热桩基础冻拔效应数值分析[D]. 吕梦菲.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4]冻融作用下渗排水土工格栅路基水热变化实验研究[D]. 王玉琢.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5]冰透镜体生长机制及水热力耦合冻胀特性研究[D]. 季雨坤. 中国矿业大学, 2019
  • [6]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基电力杆塔热棒桩基的热力耦合研究[D]. 周亚龙.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4)
  • [7]多年冻土区新型框架热锚管边坡支护结构的工作机理及试验研究[D]. 董旭光. 兰州理工大学, 2017(12)
  • [8]青藏公路热棒路基降温效能[J]. 金龙,汪双杰,穆柯,彭惠.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2016(04)
  • [9]地面储煤堆(矸石山)自然发火蓄热高温区域的热棒深部移热技术[J]. 马砺,李贝,邓军,李珍宝,张莹. 科技导报, 2014(17)
  • [10]高寒隧道温度场分布规律及防寒保温技术研究[D]. 李云. 重庆交通大学, 2014(03)

标签:;  ;  ;  ;  

热棒技术在寒区工程中的应用原理与展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