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路工程施工期文档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王浩,李汝杰[1](2022)在《结合BIM和GIS技术的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平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施工阶段是工程建设项目生命周期的重点环节。本文面向建设方和EPC总承包方的工程项目管理,研究信息化数字化项目管理平台的功能界定和功能要点,并研究BIM技术和GIS技术与施工业务管理的融合集成方法,对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平台的选型和开发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曾蕾洁[2](2021)在《基于BIM技术的高速公路施工期管理平台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不断推进,其管理工作日趋复杂与繁重。在数字化与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新时期,高速公路工程依靠二维信息建设和管理的传统模式已无法适应智慧交通建设的需求。为实现对高速公路工程的有效管理,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技术的应用已成为必然趋势。而在高速公路建设管控中推进“标准化建设”,是促进管理迈向信息化、智能化的重要方法,也是和传统建设管理良好融合的关键。本文编制了高速公路构件级信息模型编码,使用Revit创建了高速公路BIM标准构件库模型,研究了高速公路施工期业务管控方法;开发了高速公路工程施工管理系统,并验证了其在高速公路管理平台当中针对模型信息集成和业务管理的可行性与实用性;最后,对高速公路竣工交付模型的创建与交付的标准进行研究与探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建设工程国际标准推荐的分类框架、现有编码标准基础上,结合高速公路工程的特点,对高速公路信息模型进行了构件级的分类与编码,以及信息存储方法的研究,服务于高速公路管理平台模型对信息的绑定、提取和使用。(2)创建了具有复用性的参数化高速公路标准构件库模型,弥补了目前Revit软件中公路领域不同于建筑领域有现成的门窗等“系统族文件”可用的弊端,并对构件库模型的使用效果进行了展示。(3)研究BIM与GIS融合的关键技术、BIM驱动的高速公路业务管理方法和系统开发的技术,建立了高速公路BIM管理平台,包含BIM信息模型可视化平台和施工管控平台两个子系统,以某高速公路为实例,验证了编码、构件库、BIM管理方法三者在高速公路施工管理平台的可用性和效果。(4)BIM模型作为高速公路施工期管理系统中工程信息的数字化载体,本文从模型精细度、几何表达精度以及信息粒度三方面探讨了它在高速公路竣工验收后管理系统中模型应达到的交付标准,并以某高速公路竣工交付BIM模型进行展示说明。
戴子枢,胡文峰,刘学[3](2021)在《基于BIM的公路工程全生命周期信息传递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文章针对公路工程在全生命周期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在施工期到运营期之间存在信息断层的问题,基于BIM给出了工程信息快速交付的技术方案。运营期的BIM应用要充分利用资产的全过程信息,需要将施工期的BIM进行重新组织后交付到运营期,基于运营期和建设期的数据组织特点建立映射,包括将三维模型根据业务要求和划分要求进行增删改,以及建立施工期信息的映射通道,通过合理的数据标准将资产信息转交到运营养护单位。
杨建勋[4](2020)在《W项目施工质量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唐樊龙[5](2020)在《BIM技术在沥青路面全寿命周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十年来,BIM技术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然而当前道路领域在学习与引进BIM技术同时却面临着诸多难题。首先,高速公路的设计不仅包括线形设计,路面设计也是重要环节。路面设计离不开结构分析,目前BIM环境中却缺少与设计同步的沥青路面结构分析功能。另一方面,在施工中更多的是利用BIM进行动态模拟与过程展示,却很少建立BIM为基础的可视化施工质量管控,以及相应的质量预警体系,很难应对工程后期频繁的变更以及施工质量问题。在养护阶段,由于病害数据量大,信息存储困难,文本调阅耗时,很难建立合理有效的成本估算。此外,对于全生命周期的数据整合,模型归档,统一管理,依然缺少完善系统的信息平台,使得高速公路服役后期管理难度大,数据调取困难。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基于当前道路BIM技术发展的实际需要,分别从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养护阶段,以及搭建信息平台等四个方面展开了系统的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开展了基于BIM的典型沥青路面参数化建模与结构分析研究。首先确立Revit作为主要建模软件,通过建立公制常规模型族的方式完成了沥青路面基础模型的创建。然后总结了国内典型沥青路面组合形式,并通过基础模型的参数调整完成了典型沥青路面的三维结构设计。在此基础上,利用Dynamo编程进行了BIM软件的二次开发,完成了在BIM中的三维路线自动设计,然后将结构分析公式以Python语言的方式写入Dynamo程序中,并将设计参数与结构分析参数进行串联,实现了在BIM环境中设计与结构分析的同步进行。此外,为了获取更加准确的结构分析结果,本研究进一步提出了建立数据中转接口,将参数化的BIM模型以数据文件格式导入ABAQUS中,通过借助外部有限元软件计算的方式实现了基于BIM-ABAQUS的典型沥青路面结构的精确分析。(2)进行了基于BIM的沥青路面施工过程模拟与关键参数集成研究。首先采用Dynamo编程创建了能够从Excel自动读取数据的节点程序完成了地质模型创建,然后进行场地模型布置,最后通过Navisworks完成沥青路面施工的模拟。接下来以智能压实技术为基础,建立了基于BIM的沥青路面压实质量评价体系。首先通过MATLAB用最小标准差的方式将压实参数进行区域划分,以代表性压实度参数建立了基于BIM-GIS的沥青路面的压实质量监控体系,实现了将智能压实获取的质量参数以直观可视的图像表达取代传统的数据繁多读取困难的Excel表达。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以专家打分的方式通过C#语言编程建立了沥青路面施工质量的可视化评估程序。最后本文针对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典型的级配离析病害为研究对象,结合图像处理采用基尼不纯度模型建立了基于图像识别的沥青路面级配离析病害参数获取,并将图像识别结果反馈到三维的BIM模型中建立预警提示,建立了基于BIM的沥青路面施工离析质量状况预警体系。(3)针对养护阶段的BIM技术应用不足,开展了沥青路面病害的BIM参数化集成与成本模型构建研究。为构建基于BIM的参数化病害模型,首先采用Context Capture利用三维重构技术重构了沥青路面病害的三维模型。另一方面,针对局部病害利用Revit建立基础参数模型的功能,直接在BIM模型中建立三维的病害模型然后进行病害纹理贴图,实现病害的精细建模。然后将完成的参数模型导入到道路总体模型中,实现病害尺寸参数在BIM模型中直接测量获取,同时建立关注点,详细记录病害的其他关键信息方便后期查询。在此基础上,接下来是建立基于BIM模型的养护成本估算。首先结合江苏省历年的养护资料建立不同养护措施的平均费率,通过三维道路模型中的病害信息建立养护成本估算程序。然后结合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与养护设计规范,以SRI、RQI、PCI、RDI等公路技术状况评价指标对上述建立的养护成本估算程序进行了优化,最终建立了基于数据式与三维病害图像相结合的沥青路面自主养护决策模型。(4)开展了基于BIM的建管养一体化运维信息平台的研究。建立了沥青路面全生命周期数据采集模式,并对采集的数据建立了基于IFC格式的信息表达方式。在此基础上,通过DW网页编程软件,建立了基于全生命周期BIM式数据采集的一体化运维管理平台。信息平台主体部分包括密码式的加密窗口登录界面,平台主页总体信息概况以及大类目录标签,视频与模型文件存储查询专区,数据文件详细资料归类专区等。
李成龙[6](2020)在《掺隧道洞渣改良高液限土路用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一种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南山区的特殊土,高液限土对工程施工带来很多不利影响。随着山区高速公路数量的不断增加,在路基修筑过程中越来越可能遇到高液限土导致的病害。此外,高液限土具有区域性,在不同地区其工程特性差异较大。因此,对高液限土进行研究和改良是有必要的,可以为相关地区路基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广西荔玉高速公路工程沿线高液限土分布广泛,具有强度低、水稳定性差的特点。本文以此工程为研究背景,以沿线高液限土为研究对象,因地制宜开展了掺隧道洞渣改良高液限土的路用特性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试验地区高液限土进行颗粒分析试验、化学组成分析试验、界限含水率试验,研究其物理性质。通过击实试验、剪切试验、承载比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和静回弹模量试验,对试验地区高液限土的力学性质进行研究。根据文献查阅和现场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改良方法:掺隧道洞渣改良。(2)在高液限土中掺不同比例的隧道洞渣,控制不同的压实度进行击实试验、直剪试验、承载比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和干湿循环试验,对改良后高液限土相关的工程性质和水稳定性进行研究,并提出了最佳洞渣掺比。研究结果表明,改良土掺隧道洞渣比例为15%左右时,可使其各项性能达到相对最佳水平,且有一定的安全储备。(3)通过GeoStudio2018软件对掺15%隧道洞渣改良高液限土路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首先基于极限平衡法对路基边坡进行稳定性分析,得到改良土路基的安全系数大于1,说明采用掺隧道洞渣改良后的路基边坡稳定性较好,满足规范要求。再基于摩尔—库伦准则与有效应力法联合分析的方法,对改良后高液限土路基的沉降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路基变形主要在施工期和固结期,使用期间路基变形量较小;在使用期间改良土路基的不均匀沉降较小,符合设计要求。(4)通过现场试验对改良高液限土路用特性进行研究。通过试验段高液限土路基碾压工艺的研究,找到了合适的碾压次数,解决掺隧道洞渣改良高液限土难压实的问题;通过对试验路段断面的沉降观测,分析改良土路基沉降现状,进行沉降预测和指导后续施工。最后就高液限土路基边坡防护设计提出几点合适的建议。
杨江富[7](2020)在《桥梁施工与运营期一体化管理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的桥梁管理系统普遍只能服务于桥梁的施工期或者运营期,未能将两者联系起来对桥梁从施工期到运营期进行一体化管理,使得桥梁施工期和运营期间的相关信息处于相互隔离状态,施工期的信息不能够有效应用于运营期。本文以研究开发出能实现对桥梁的施工期与运营期进行一体化管理的系统为目标,着眼于桥梁施工期的施工监控和运营期的健康监测,以施工监控和健康监测的一体化作为具体的实现方式对桥梁的施工与运营期一体化管理系统展开研究。首先,根据研究的目的确定了桥梁施工与运营期一体化管理系统需具备数据的存储管理、施工期间桥梁的施工监控、运营期间桥梁的健康监测以及使施工监控和健康监测有效衔接的基本功能。根据确定的基本功能,将桥梁施工与运营期一体化管理系统设计为主要由施工监控子系统和健康监测子系统构成的系统;其次,以桥梁施工与运营期一体化管理系统在施工期间需具备的功能为要求进行了施工监控子系统的结构设计。设计了实测值子模块、理论值子模块、对比表子模块、当前控制状态子模块、立模标高子模块、文件报表子模块和系统配置子模块作为施工监控子系统的7个子模块,并在设计完成的施工监控子系统结构基础上提出了以传感器共享和基于文件报表子模块的能应用于健康监测的施工期数据的传递实现与健康监测子系统的衔接,达到一体化的目的;再次,依据桥梁施工与运营期一体化管理系统在运营期间需具备的功能要求进行了健康监测子系统的结构设计。将健康监测子系统设计为由实时监测与预警子模块、历史数据查询统计子模块、安全评估子模块、系统状态子模块、分析报告子模块和系统配置子模块构成的系统;然后,在研究设计好的结构基础上进行桥梁施工与运营期一体化管理系统的开发,展示了开发后各模块的主要功能界面;最后,将桥梁施工与运营期一体化管理系统应用于温泉特大桥和潮白河大桥的工程实践中,应用结果表明系统基本具备实现预定功能的能力,达到了研究开发的目标。
马鹿[8](2020)在《国际化战略下公路项目工程索赔管理研究 ——以A公路工程项目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一带一路”的倡议下,中国建筑施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增多。海外工程索赔普遍性与应对上的不适应、不及时、不专业、低效率,工程、合同等关键管理上的滞后和复合型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日益凸显,加大了投资风险。各种挑战与机遇同时并存,对企业形成巨大考验。在国际化战略下,中国公路工程企业在加快国际化步伐、积极争取市场份额同时,如何规范工程索赔管理,更好地适应国际规则和市场规律,做到合法、合理和有利,达到战略预期,这是一个新时代背景下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中国承包商为视角,海外工程项目为背景,中国企业参与埃塞俄比亚公路工程索赔管理案例为研究对象,结合索赔管理理论,提出了规范索赔管理活动的对策及建议。本文采用了 PDCA法、层次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分析了海外公路工程索赔管理的现状,探讨了索赔管理活动中适用规则和合同依据,剖析了索赔管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分析案例中索赔管理的实际情况及操作实践,重点关注及分析索赔管理活动中的重点环节,有重点、有针对性对索赔管理规范化方面进行较系统研究。研究表明,海外公路工程管理中存在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对工程索赔的误解以及企业在工程、合同、运营管理上的缺陷、人才缺乏尤其对索赔管理的影响较大,相关公司在海外工程索赔管理应对、应变方面不足,给承包商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损失。本文结合理论分析以及案例实践,从改变认知、加强合同管理、关注过程、健全体系、提升能力水平等五个方面提出改进索赔管理的方式,以合法、合理和补偿为原则,加强企业管理,实现中国对外承包商持续改进、稳健经营与健康发展。
高宇琦[9](2020)在《强/台风作用下大跨度高铁连续梁桥施工期抖振及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新建盐城至南通铁路某大跨度高铁连续梁桥为工程背景,结合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和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分析软件FLUENT,紧密围绕大跨度高铁连续梁桥风致抖振及其控制两个研究热点开展研究工作,研究内容涉及大跨度高铁连续梁桥气动力特性研究、桥梁有限元建模及动力特性分析、强/台风脉动风场数值模拟、桥梁抖振时域分析及控制方法研究等四个方面。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基于CFD的大跨度高铁连续梁桥气动力特性研究。采用CFD方法,首先对二维薄平板断面进行了三分力系数和颤振导数识别,以验证模拟过程中所采用的湍流模型、网格及计算边界条件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采用SST k-ω湍流模型模拟了-3°、0°及+3°风攻角下大跨高铁桥梁主梁断面的二维流场,并获得了典型主梁断面的三分力系数和颤振导数。结合流场特征,进一步分析了不同风攻角下各截面处的风压和速度分布。基于上述工作得到了面向桥梁抖振分析的主梁气动力参数。(2)大跨度高铁连续梁桥有限元建模及动力特性分析。根据该高铁桥的主要结构设计参数,将整体结构离散为主梁系统、桥墩系统和支座系统分别建模。基于ANSYS分别建立了该桥成桥和最大悬臂状态下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Block Lanczos法获得了该桥的前200阶模态参数,并对前20阶模态与频率开展了较为深入的分析。选取典型模态参数与MIDAS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有限元模型能较好地反映桥梁实际动力特性,可服务于后续桥梁抖振及控制研究。(3)大跨度高铁连续梁桥施工期最大悬臂状态抖振时域分析。根据该桥结构形式及动力特征,结合桥址区自然风的相关特性开展了桥梁三维脉动风场模拟。在此基础上,基于大跨度桥梁时域抖振分析框架,实现了静风力和抖振力的时域表达,进而开展了最大悬臂状态下桥梁时域抖振响应分析。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主梁的抖振响应特征,并探讨了不同设计风速和风攻角对大跨度高铁连续梁桥悬臂状态抖振性能的影响。(4)强/台风下大跨度高铁连续梁桥最大悬臂状态抖振控制研究。采用抗风索、临时墩两种控制措施,开展了该桥长悬臂状态的抖振控制研究。以位移、加速度、舒适度为控制目标,详细探讨了不同抗风索布置方案(改变其截面大小、布置形式、初始应力、与水平方向夹角等)与不同临时墩布置位置对主梁悬臂端抖振控制效果的影响,据此提出了强/台风下大跨度高铁连续梁桥施工期抖振控制的合理方案。
侯媛婷[10](2020)在《公路质量检测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公路工程项目建设中,质量检测工作高效顺利进行能够切实保障公路工程质量,减少乃至消除质量安全问题,现代公路工程检测较传统工艺和方法均有提升和改进,目的是能为公路工程的施工及运行提供良好的建设与维护保障。采用现代化方法进行上述工作,确保公路工程建运阶段具有良好的通行能力,是公路建设及运行保障管理部门的首要任务。其中,公路质量检测作为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的重要内容,包含建设阶段的公路质量检测和运行阶段的质量检测,在建设交付前和运维过程中均需通过试验检测这样的质量检测工序予以保障,公路质量管理者日常肩负着对公路质量管理的主要责任。采用传统手段如人工采集数据方式进行质量试验检测,由于涉及专业较多,项目繁重,且上述工作均要体现在建设和运营全过程中,信息提取工作常常忽略,造成进行这类工作时缺乏统一的标准及高效的指令,信息孤岛效应明显。为克服陈旧的操作模式带来的种种弊病,达到与现代公路养护及质量检测相适应的建设管理水平,科学合理地控制评价施工质量,本文在综合行业内优秀范例的基础上,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组织软件公司共同设计研发了一套运用在公路试验检测项目中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规范了之前采集数据中的体系,降低了数据冗余性和人为错误率。该系统是面向公路工程项目建设及运营阶段进行信息数据采集工作设计研发的。围绕当前普遍存在的公路检测信息采集困难,数据兼容格式不统一等问题,结合现有国内外相关行业的产品及经验,并阅读查阅了大量有关资料,构建出管理信息系统框架,从技术、经济和操作方面进行可行性研究,对系统进行了功能需求设计,包括系统功能和系统数据模块,给出了模块设计的功能结构图和流程图,之后从系统架构、功能模块和数据库等几个方面对管理系统进行详细的设计,选用合适的开发语言,实现系统功能和数据存储,建立了管理模式健全、工作流程信息化、数据记录评价完整的运用在公路试验检测项目中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模型。本文针对传统公路检测工作中信息采集的困难和障碍,提出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原有工作进行改良的方案。该系统规范了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流程,实现各个部门协调工作,使试验检测数据报告具有及时性、真实性,发挥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高效性。在此基础上,有效保障了公路工程质量,提升了工作效率,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新形势下公路工程试验检测管理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二、公路工程施工期文档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公路工程施工期文档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结合BIM和GIS技术的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平台产品关注要点 |
3. 平台功能要点 |
3.1 数据集成展示类 |
3.2 BIM/GIS应用类 |
3.3 管理业务类 |
3.3.1 质量管理 |
3.3.2 安全管理 |
3.3.3 进度管理 |
3.3.4 计量支付 |
3.3.5 档案管理 |
3.4 物联监测类 |
4. 展望 |
(2)基于BIM技术的高速公路施工期管理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BIM在高速公路项目的应用难点分析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高速公路BIM模型分类和编码 |
2.1 高速公路BIM信息模型编码系统 |
2.2 高速公路BIM模型构件的分类和编码 |
2.2.1 模型构件的分类和编码的作用 |
2.2.2 模型构件的分类 |
2.2.3 模型构件的编码 |
2.3 高速公路 BIM 模型构件工程信息的分类和编码 |
2.3.1 模型构件信息分类和编码的作用 |
2.3.2 模型构件信息分类 |
2.3.3 模型构件信息的编码 |
2.4 高速公路BIM模型构件信息的存储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速公路BIM模型的标准构件库 |
3.1 创建BIM标准构件库的作用分析 |
3.2 创建BIM标准构件库的软件 |
3.2.1 BIM软件的功能需求 |
3.2.2 Revit软件的建库优势 |
3.3 BIM标准构件库的建立方法 |
3.4 高速公路BIM模型构件库的创建 |
3.4.1 路面库 |
3.4.2 路基库 |
3.4.3 道路标线库 |
3.4.4 沿线设施库 |
3.4.5 机电库 |
3.4.6 绿化库 |
3.4.7 桥梁库 |
3.5 高速公路BIM模型的构件审核与管理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BIM的高速公路施工期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 |
4.1 高速公路工程BIM模型与GIS结合 |
4.1.1 IFC高速公路标准模型信息研究 |
4.1.2 可视化平台选择 |
4.1.3 坐标转换 |
4.1.4 高速公路工程BIM和 3DGIS的场景匹配 |
4.2 BIM驱动的高速公路业务管控方法研究 |
4.2.1 BIM管理 |
4.2.2 合同管理 |
4.2.3 进度管理 |
4.2.4 质量管理 |
4.2.5 成本控制管理 |
4.2.6 竣工管理 |
4.3 基于BIM的高速公路施工期管理系统开发 |
4.3.1 开发原则 |
4.3.2 系统整体架构 |
4.3.3 开发工具 |
4.3.4 基于BIM的高速公路施工期管理系统功能应用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速公路施工期BIM模型竣工交付标准研究 |
5.1 高速公路信息模型施工期竣工交付标准 |
5.1.1 竣工交付的模型精度要求 |
5.1.2 竣工交付的模型拆分方式 |
5.2 某高速公路模型竣工交付案例展示 |
5.2.1 高速公路工程概况 |
5.2.2 高速公路竣工交付模型整体展示 |
5.2.3 高速公路竣工交付模型细节展示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基于BIM的公路工程全生命周期信息传递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施工到运维模型映射概述 |
2 施工期与运营期BIM编码及映射 |
2.1 基本规定 |
2.2 编码和扩展规则 |
3 施工期到运营期模型转换 |
3.1 三维模型的增删改 |
3.2 文档和非几何数据移交 |
4 结 论 |
(5)BIM技术在沥青路面全寿命周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BIM技术的发展现状 |
1.2.2 BIM技术在道路工程设计阶段的研究现状 |
1.2.3 BIM技术在道路工程施工阶段的研究现状 |
1.2.4 BIM技术在道路工程管养阶段的研究现状 |
1.2.5 基于BIM信息数据平台研发的相关研究 |
1.3 当前公路工程全生命周期运维管养面临的问题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典型沥青路面的参数化建模与结构分析 |
2.1 参数化模型建立 |
2.1.1 Revit简介 |
2.1.2 族构件创建 |
2.1.3 参数化模型创建 |
2.2 典型沥青路面结构设计 |
2.2.1 沥青路面组合类型 |
2.2.2 典型路面结构组合 |
2.2.3 代表性道路的参数化建模 |
2.3 基于Dynamo的沥青路面自动化设计与结构分析 |
2.3.1 利用Dynamo实现路面参数可控的三维道路 |
2.3.2 结构分析的参数准备 |
2.3.3 基于Dynamo的路面结构分析 |
2.4 基于BIM的数据中转系统的研发 |
2.4.1 数据转换方法 |
2.4.2 数据转换接口的研发 |
2.5 基于ABAQUS-BIM模型的力学性能验算 |
2.5.1 基于BIM-ABAQUS转换接口的参数化模型数据转换 |
2.5.2 典型路面的ABAQUS结构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BIM的沥青路面施工过程模拟与关键参数集成 |
3.1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施工技术 |
3.1.1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施工 |
3.1.2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要点 |
3.1.3 当前施工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3.2 基于BIM的沥青路面可视化施工模拟 |
3.2.1 施工模拟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
3.2.2 基于BIM的施工场景构建 |
3.2.3 基于BIM的施工过程模拟 |
3.3 基于BIM的路基施工质量管控 |
3.3.1 高速公路路基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
3.3.2 路基压实度对路面性能的影响 |
3.3.3 确立压实度作为施工质量评定标准 |
3.3.4 基于BIM-ArcGIS的智能压实质量的可视化监控 |
3.4 基于BIM的沥青路面施工信息集成与质量性能评价 |
3.4.1 沥青路面施工信息的参数化集成 |
3.4.2 层次分析法方法介绍 |
3.4.3 基于层次分析的沥青路面施工质量评价 |
3.5 基于BIM的沥青路面施工质量预警 |
3.5.1 沥青混合料离析的相关研究 |
3.5.2 集料的边缘检测 |
3.5.3 集料图像分割 |
3.5.4 沥青混合料的离析程度表征 |
3.5.5 基于BIM的可视化呈现与预警机制的建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沥青路面病害的BIM参数化集成与成本模型构建 |
4.1 基于Context Caputer的沥青路面病害三维模型重构 |
4.1.1 三维重构技术的基本原理与简介 |
4.1.2 基于Context Caputer的沥青路面病害三维模型重构 |
4.2 沥青路面病害信息的参数化建模 |
4.2.1 Revit中的基础病害模型制作 |
4.2.2 病害纹理贴图 |
4.2.3 病害模型融入到BIM模型中 |
4.3 沥青路面病害信息的存储与管理 |
4.3.1 沥青路面病害信息的存储备案 |
4.3.2 基于BIM模式的沥青路面病害信息管理 |
4.4 基于BIM模式的养护成本估算 |
4.4.1 沥青路面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理论框架 |
4.4.2 沥青路面养护阶段的成本分析 |
4.4.3 基于模型的养护成本估算 |
4.5 基于BIM的养护自主决策模型建立 |
4.5.1 预防性养护决策的方法与过程 |
4.5.2 基于BIM的养护决策分析 |
4.5.3 养护自主决策模型的建立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BIM的建管养一体化运维管理平台研发 |
5.1 沥青路面全生命周期数据的采集 |
5.2 沥青路面全生命周期数据的处理与表达 |
5.2.1 IFC标准的信息表达方式 |
5.2.2 基于IFC格式的数据表达 |
5.3 信息的上传与导入 |
5.3.1 信息创建过程 |
5.3.2 信息的传递与存储 |
5.3.3 信息共享与协同工作 |
5.4 一体化信息平台的研发 |
5.4.1 开发平台介绍 |
5.4.2 平台的总体设计 |
5.4.3 平台的可视化展示与功能的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进一步的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申请 |
(6)掺隧道洞渣改良高液限土路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高液限土工程特性 |
1.2.2 高液限土改良处置方法 |
1.2.3 高液限土路基沉降和运营稳定性 |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 |
1.3.1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目标 |
1.4 技术路线 |
2 荔玉高速公路高液限土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研究 |
2.1 高液限土的分类及规范对路基的要求 |
2.2 高液限土物理特性试验 |
2.2.1 颗粒分析试验 |
2.2.2 化学组成分析试验 |
2.2.3 界限含水率试验 |
2.3 高液限土力学特性试验 |
2.3.1 击实试验 |
2.3.2 剪切试验 |
2.3.3 承载比试验 |
2.3.4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
2.3.5 静回弹模量试验 |
2.4 本章小结 |
3 高液限土掺隧道洞渣改良技术研究 |
3.1 高液限土改良 |
3.1.1 改良材料选择 |
3.1.2 隧道洞渣特性 |
3.1.3 改良原理 |
3.1.4 试验方案 |
3.2 改良土工程特性研究 |
3.2.1 击实试验 |
3.2.2 剪切试验 |
3.2.3 承载比试验 |
3.2.4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
3.3 改良土水稳定性研究 |
3.3.1 吸水量和脱水量 |
3.3.2 膨胀率 |
3.4 本章小结 |
4 改良高液限土路基稳定性分析 |
4.1 Geo Sudio2018 软件介绍 |
4.2 常见的高液限土路基稳定性分析方法 |
4.2.1 高液限土路基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
4.2.2 高液限土路基沉降分析方法 |
4.3 路基模拟方案 |
4.3.1 路基模型和边界条件 |
4.3.2 路基填筑加载过程 |
4.3.3 有限元参数的选取 |
4.4 改良高液限土路基边坡稳定性效果分析 |
4.5 改良高液限土路基路基沉降效果分析 |
4.5.1 路基填土内部土应力的变化情况 |
4.5.2 路基沉降量与时间关系 |
4.6 本章小结 |
5 改良高液限土路用特性研究 |
5.1 试验路施工工艺及技术要求 |
5.1.1 施工准备工作 |
5.1.2 施工工艺流程 |
5.1.3 施工技术要求 |
5.2 试验路段碾压效果检测 |
5.2.1 压实度检测 |
5.2.2 回弹弯沉值检测 |
5.3 现场沉降观测 |
5.3.1 测试元件的埋设及观测 |
5.3.2 沉降观测数据及结果分析 |
5.4 高液限土路基边坡防护设计方法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和工程项目及成果 |
(7)桥梁施工与运营期一体化管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桥梁施工与运营期一体化管理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桥梁施工期施工监控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桥梁施工监控管理系统研究现状 |
1.2.3 桥梁运营期健康监测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4 桥梁健康监测管理系统研究现状 |
1.2.5 桥梁施工与运营期一体化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6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桥梁施工与运营期一体化管理系统体系结构 |
2.1 引言 |
2.2 桥梁施工与运营期一体化管理系统功能分析 |
2.3 桥梁施工与运营期一体化管理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
2.3.1 桥梁施工期施工监控子系统 |
2.3.2 桥梁运营期健康监测子系统 |
2.4 本章小结 |
3 桥梁施工期施工监控子系统研究 |
3.1 引言 |
3.2 桥梁施工监控理论及内容 |
3.2.1 桥梁施工监控方法 |
3.2.2 桥梁施工监控结构计算分析方法 |
3.2.3 桥梁施工监控结构状态预测算法 |
3.2.4 影响桥梁施工监控的因素 |
3.2.5 桥梁施工监控内容 |
3.3 桥梁施工监控子系统 |
3.3.1 桥梁施工监控子系统拟实现功能 |
3.3.2 桥梁施工监控子系统结构模型 |
3.3.3 实测值子模块研究 |
3.3.4 理论值子模块研究 |
3.3.5 对比表子模块研究 |
3.3.6 当前控制状态子模块研究 |
3.3.7 立模标高计算子模块研究 |
3.3.8 文件报表子模块研究 |
3.3.9 系统配置子模块研究 |
3.4 桥梁施工监控子系统与健康监测子系统的衔接研究 |
3.4.1 施工监控与健康监测系统共同点分析 |
3.4.2 施工监控子系统与健康监测子系统的衔接实现 |
3.5 本章小结 |
4 桥梁运营期健康监测子系统研究 |
4.1 引言 |
4.2 桥梁结构健康监测内容和理论 |
4.2.1 桥梁结构健康监测内容 |
4.2.2 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理论 |
4.2.3 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一般组成 |
4.3 桥梁运营期健康监测子系统 |
4.3.1 桥梁健康监测子系统拟实现功能 |
4.3.2 桥梁健康监测子系统结构模型 |
4.3.3 实时监测与预警子模块研究 |
4.3.4 历史数据查询统计子模块研究 |
4.3.5 安全评估子模块研究 |
4.3.6 系统状态子模块研究 |
4.3.7 分析报告子模块研究 |
4.3.8 系统配置子模块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5 桥梁施工与运营期一体化管理系统开发 |
5.1 引言 |
5.2 系统开发工具 |
5.2.1 系统开发语言 |
5.2.2 系统数据库开发工具 |
5.3 桥梁施工与运营期一体化管理系统界面 |
5.3.1 登录窗体 |
5.3.2 系统功能模块窗体 |
5.4 桥梁施工期施工监控子系统开发 |
5.4.1 实测值子模块开发 |
5.4.2 理论值子模块开发 |
5.4.3 对比表子模块开发 |
5.4.4 当前控制状态子模块开发 |
5.4.5 立模标高计算子模块开发 |
5.4.6 文件报表子模块开发 |
5.4.7 系统配置子模块开发 |
5.5 桥梁运营期健康监测子系统开发 |
5.5.1 实时监测与预警子模块开发 |
5.5.2 历史数据查询统计子模块开发 |
5.5.3 安全评估子模块开发 |
5.5.4 系统状态子模块开发 |
5.5.5 分析报告子模块开发 |
5.5.6 系统配置子模块开发 |
5.6 本章小结 |
6 桥梁施工与运营期一体化管理系统应用实例 |
6.1 温泉特大桥应用实例 |
6.1.1 工程概况 |
6.1.2 施工监控体系 |
6.1.3 系统应用 |
6.2 潮白河大桥应用实例 |
6.2.1 工程概况 |
6.2.2 索力监测及系统应用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国际化战略下公路项目工程索赔管理研究 ——以A公路工程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路线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技术线路图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3.1 国外现状研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研究概况及理论基础 |
2.1 工程索赔概念 |
2.2 工程索赔理论内容 |
2.2.1 工程索赔的法律特性 |
2.2.2 工程索赔处理原则 |
2.2.3 工程索赔的内容与识别 |
2.2.4 工程索赔的原因分析 |
2.2.5 工程索赔的类型及计算方法 |
2.2.6 工程索赔的程序 |
2.3 小结 |
第3章 埃塞俄比亚公路工程索赔管理现状及分析 |
3.1 埃塞俄比亚公路项目工程背景 |
3.2 埃塞俄比亚公路项目工程规则和合同依据 |
3.3 基于PDCA方法的索赔管理现状调研分析 |
3.4 对埃塞俄比亚公路项目工程索赔管理的思考 |
3.5 小结 |
第4章 A公路工程索赔分析与启示 |
4.1 A公路工程索赔案例分析 |
4.1.1 A公路工程索赔问题提出 |
4.1.2 A公路工程索赔分析 |
4.2 A公路项目工程索赔案例启示 |
4.3 小结 |
第5章 A公路项目工程索赔管理建议及对策 |
5.1 提高对公路工程索赔认知素养 |
5.2 加强公路工程合同管理 |
5.3 规范公路工程实施过程的索赔管理 |
5.4 健全公路工程索赔管理体系 |
5.5 提升公路工程索赔能力与水平 |
5.6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强/台风作用下大跨度高铁连续梁桥施工期抖振及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桥梁风致振动及其研究方法 |
1.2.1 桥梁结构的风致振动 |
1.2.2 桥梁风工程的研究方法 |
1.2.3 桥梁结构风致抖振 |
1.3 CFD数值模拟技术及发展 |
1.3.1 CFD数值模拟技术简介 |
1.3.2 CFD数值模拟技术发展 |
1.4 桥梁风致振动控制研究 |
1.4.1 桥梁风致振动控制措施 |
1.4.2 桥梁风致抖振控制发展现状 |
1.5 本文依托工程背景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基于CFD的大跨度高铁连续梁桥气动力特性研究 |
2.1 引言 |
2.2 桥梁三分力系数识别 |
2.2.1 三分力系数 |
2.2.2 平板断面三分力系数识别 |
2.2.3 大跨度高铁连续梁桥箱梁断面三分力系数识别 |
2.3 均匀流颤振导数识别 |
2.3.1 颤振导数识别方法 |
2.3.2 平板断面颤振导数识别 |
2.3.3 大跨度高铁连续梁桥闭口箱梁颤振导数识别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大跨度高铁连续梁桥动力特性分析 |
3.1 引言 |
3.2 大跨度高铁连续梁桥有限元建模 |
3.2.1 最大悬臂状态下的有限元模型 |
3.2.2 全桥有限元模型 |
3.3 大跨度高铁连续梁桥全桥动力特性分析 |
3.3.1 大跨度高铁连续梁桥最大悬臂状态动力特性分析 |
3.3.2 大跨度高铁连续梁桥全桥动力特性分析 |
3.4 动力特性对比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大跨度高铁连续梁桥施工期最大悬臂状态抖振时域分析 |
4.1 引言 |
4.2 大跨度高铁连续梁桥三维风场模拟 |
4.2.1 风场的简化 |
4.2.2 目标谱的选取 |
4.2.3 主梁风场模拟 |
4.2.4 桥墩风场模拟 |
4.3 大跨度高铁连续梁桥施工期最大悬臂状态抖振时域分析 |
4.3.1 桥梁抖振时域分析方法 |
4.3.2 大跨度高铁连续梁桥施工期最大悬臂状态抖振时域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强/台风下大跨度高铁连续梁桥长悬臂状态抖振控制研究 |
5.1 引言 |
5.2 基于临时抗风索的抖振控制 |
5.2.1 临时抗风索布置形式 |
5.2.2 抗风索对抖振响应的控制效果 |
5.3 基于临时支墩的抖振控制 |
5.3.1 临时墩的布置形式 |
5.3.2 临时墩对抖振响应的控制效果 |
5.4 主梁舒适度评价及控制效果 |
5.4.1 Diekemann舒适度指标K |
5.4.2 斯佩林指标W_z |
5.4.3 加速度评价指标 |
5.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工作与结论 |
6.2 研究工作展望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公路质量检测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行业问题分析 |
2.1 公路工程管理综述 |
2.2 公路质量管理研究现状 |
2.2.1 国内研究现状 |
2.2.2 国外研究现状 |
2.3 公路质量检测行业问题分析 |
第三章 公路质量检测管理信息系统需求分析 |
3.1 概述 |
3.2 系统可行性分析 |
3.2.1 技术可行性 |
3.2.2 经济可行性 |
3.2.3 操作可行性 |
3.2.4 项目可行性 |
3.3 系统总体需求分析 |
3.3.1 系统需求分析 |
3.3.2 业务需求分析 |
3.4 系统功能模块需求分析 |
3.4.1 委托信息管理模块 |
3.4.2 样品管理模块 |
3.4.3 收费管理模块 |
3.4.4 检测数据管理模块 |
3.4.5 统计查询模块 |
3.5 系统数据模块需求分析 |
3.5.1 数据库模块 |
3.5.2 数据传输模块 |
3.6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第四章 公路质量检测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
4.1 系统总体设计 |
4.1.1 系统设计原则 |
4.1.2 系统框架设计 |
4.1.3 系统网络设计 |
4.2 系统结构设计 |
4.3 数据库设计 |
4.3.1 E-R图设计 |
4.3.2 数据逻辑表设计 |
4.4 系统安全设计 |
第五章 公路质量检测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及应用 |
5.1 公路质量检测管理信息系统构建 |
5.1.1 管理系统简介 |
5.1.2 系统功能概要 |
5.2 公路质量检测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实现 |
5.2.1 委托方信息管理功能实现 |
5.2.2 样品管理功能模块实现 |
5.2.3 收费管理功能模块实现 |
5.2.4 检测项目管理及数据管理功能模块实现 |
5.2.5 报告审核、批准管理模块实现 |
5.2.6 统计查询管理功能模块实现 |
5.2.7 系统管理模块功能实现 |
5.2.8 管理系统安全性模块实现 |
5.3 质量检测管理信息系统应用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公路工程施工期文档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结合BIM和GIS技术的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平台研究[J]. 王浩,李汝杰. 珠江水运, 2022(02)
- [2]基于BIM技术的高速公路施工期管理平台研究[D]. 曾蕾洁.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3]基于BIM的公路工程全生命周期信息传递技术研究[J]. 戴子枢,胡文峰,刘学. 现代信息科技, 2021(04)
- [4]W项目施工质量管理研究[D]. 杨建勋.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0
- [5]BIM技术在沥青路面全寿命周期中的应用研究[D]. 唐樊龙. 东南大学, 2020(02)
- [6]掺隧道洞渣改良高液限土路用特性研究[D]. 李成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7]桥梁施工与运营期一体化管理系统研究[D]. 杨江富.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8]国际化战略下公路项目工程索赔管理研究 ——以A公路工程项目为例[D]. 马鹿. 南昌大学, 2020(01)
- [9]强/台风作用下大跨度高铁连续梁桥施工期抖振及控制研究[D]. 高宇琦. 东南大学, 2020
- [10]公路质量检测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研究[D]. 侯媛婷. 天津理工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