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马”引领调查峰会(论文文献综述)
卫庶[1](2021)在《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就人民日报海外版融媒矩阵报道新气象探析》文中研究说明在大力推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背景下,人民日报海外版从自身定位和特点出发,推动国际传播守正创新,理顺内宣外宣体制,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集群,取得了积极成效。
李嘉薇[2](2021)在《民族文化的节日化建构 ——基于敖伦胡日呼文艺集会的田野调查》文中提出“敖伦胡日呼”系蒙古语,表示很多的人或物聚集起来,本文特指乌审旗每年一度的敖伦胡日呼文艺集会,它是集文艺表演及竞赛、传统制作技艺展示及竞赛、传统那达慕和物资交流会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群众民族节庆活动。它自1997年举办首届至今,经过24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鲜明、深受当地民众欢迎、节庆活动内容与民族文化深度融合的具有广泛社会文化影响力的现代民族节日。敖伦胡日呼文艺集会在2009年被列入乌审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先后获得“最具特色民族节庆奖”和“一旗一品”文化品牌等称号,被当地农牧民称为“草原上的奥林匹克”,是乌审旗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论文以乌审旗敖伦胡日呼文艺集会为研究个案,采用田野调查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运用文化建构理论及人类学相关理论,对敖伦胡日呼节日化建构的理念与实践进行基于田野调查基础上的“深描”与阐释。本文首先介绍了乌审旗敖伦胡日呼文艺集会由来发展、组织方式、竞赛项目和规则设置等情况,并对节日过程及节日内容进行了全面的描述。其次,对敖伦胡日呼文艺集会节日化建构过程中,不同参与主体的角色和作用进行探讨,并尝试探讨敖伦胡日呼节日化实践的理念与途径。最后,对敖伦胡日呼文艺集会的社会文化功能进行分析。本论文的主要观点是:首先,敖伦胡日呼文艺集会的举办和发展得益于乌审旗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得益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政府的大力扶持。如今的敖伦胡日呼文艺集会已发展成为组织有序、竞赛规则明确、竞赛激励机制完善、项目内容丰富、节日过程完整、节日特征鲜明的大型综合性民族节庆活动。其次,政府、学界和民众在敖伦胡日呼节日化建构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节日化建构过程中秉持着传统与现代融合、文化内涵至上、突出民族和地区特色、彰显文化主体性等建构理念;第三,敖伦胡日呼文艺集会是乌审旗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扩大民族文化的展演和表述、丰富民间文化生活,以及增进各民族和地区间的交流与互动方面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功能;最后,节日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敖伦胡日呼的节日化建构是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方式的创新,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人们认识到在建构民族文化节日时应遵循的逻辑和践行的理念。同时,对敖伦胡日呼文艺集会的调查研究,能够为“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风文明建设、民族文化大区建设,以及农牧区文化建设提供有益启示。敖伦胡日呼文艺集会节日化建构的成功实践,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文化共同繁荣与发展。
魏柯娜,朱吉梅[3](2021)在《杭州知名民营企业家的特质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民营企业成为浙江市场上的重要经济成分和浙江最亮丽的金名片。俗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民营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不仅取决于企业家的整体素质,更取决于领导者的才能。杭州民营企业经济在近年发展迅速,孕育了许多知名龙头企业。本文调查分析了杭州三位知名民营企业家的特质,旨在比较全面了解这些企业领导者的特质,在当代大学生中分享,激励更多大学生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业创新能力的国际化人才。
夏明杰[4](2020)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创异型”工作社区开放空间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基于GIS技术的“互联网+”新兴产业“创异型”工作社区融合发展模式研究—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为例》的子课题,主要从生态层面对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互联网+”新兴产业“创异型”工作社区展开研究,并最终聚焦于具体的开放空间部分。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位于杭州城市西部两条生态带之间,连接着西湖、西溪湿地、和睦水乡湿地、南湖、青山湖等重要生态节点,拥有着杭州最为优越的生态资源。在改革开放以来,这里经历了城市自发发展与人为规划的两个阶段,不仅孕育了完整的“互联网+”创新生态,而且产生了大量丰富有趣且具备活力的空间,展现出了经济效益、社会和谐与生态保护共赢高度融合的发展模式。因此本文以“创异”两字来定义这里展现的“创新性”与“多样性”,以“创异型”工作社区指代该区域独特的“互联网+”新兴产业空间。过往产业空间(园区)的理论与实践主要关注生活、生产、服务等空间的组织,尚少有将生态纳入同等位置进行考量。但随着“互联网+”新兴产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生态由于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激发研发人群创新思维,缓解精神压力,或将在“互联网+”产业空间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本文选取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这一特质样本作为研究对象,从城市规划领域物质形态方面最能体现生态思想的开放空间作为研究切入点,结合定性定量的分析手段探讨研究开放空间与“创异型”工作社区两者间的关系。鉴于科创大走廊224平方公里的空间范围,文章首先借助GIS技术对大走廊内的开放空间进行分类整理,从分布特征上对开放空间进行初步解读。然后结合蒋村单元、未来科技城重点建设区域与青山湖科技城重点建设区域三处“创异型”工作社区案例,总结开放空间在“创异型”工作社区空间结构中扮演的角色。最后为了进一步揭示开放空间与“创异型”工作社区的关系,文章将基于大走廊的各类开放空间面积数据与区域企业规模、楼盘价格、酒店价格及数量等多类数据,利用统计学手段从区域企业活力、经济活力、社会活力等角度对两者在地理空间分布上的关联性进行探讨与论证。通过研究与分析显示:1)开放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西科创大走廊“创异型”工作社区的区位选择与空间组织。城西科创大走廊内的“互联网+”产业空间均选址于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区域,并临近高校园区,以城市公园作为区域绿芯,以交通绿轴作为产业发展动脉,通过河流、广场等要素组织单个地块内的空间布局。2)部分开放空间在某种意义上能够为“创异”空间提供创新动力,对“创异型”工作社区发展具有支撑作用。统计表明湿地面积、公园面积、广场面积与区域的“互联网+”企业规模人数、楼盘均价、酒店数量间展现出了显着的正向关系。故文章认为,开放空间既影响了“创异型”工作社区的选址与设计,更能够支撑“创异型”工作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是“互联网+”产业空间建设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宗立宁[5](2020)在《“缘”理论视角下周边人文交流路径研究 ——以中韩人文交流为例》文中认为中国外交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显示出了新的发展趋势,就是独立创新意识逐渐增强,号召在国际外交中发出中国声音,创造能够表达中国身份的东方话语权,能够符合中国定位和需求的“中国概念”。中国根据国内、国际形势、社会发展趋势做出了一系列理论创新,也是适应时代需求的尝试,体现出了中国的身份认同和战略需求,也显现出了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变化。尤其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带一路”倡议等核心理念的产生和发展,更是结合了实践与利益的平衡融合,成为理念转换和实践改革的先导。中国外交也出现了新的理念和方式,“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总体布局,“周边人文交流”也随之成为学术界新的研究热点。当前国际政治经济领域研究中,仍然是西方理论占主导地位。中国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就需要参与到现有体系中,实现东西共建共治,这就需要东西逻辑根本上的互补,需要从人文历史方面着手,注入东方色彩,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资源,从东方逻辑出发,开发优势互补的发展路径模式和新的研究视角,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理论,为全球治理做出东方贡献,为人文外交提供东方视角,一种新的分析框架。本论文从东方传统文化中挖掘出“缘”这一优秀的文化资源,将其作为一种新的外交话语和东方视角,通过演绎推理、历史分析、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结合实证分析法和政策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中韩人文交流中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论证,从“缘”理论视角重新解释和认识周边人文交流。本论文分七个章节,第一章从“缘”的追根溯源开始,阐述其概念内涵,及其与周边人文交流的关系,在中韩人文交流中的实践应用;第二章从“关系主义”、“身份认同”、“想象的共同体”几个核心概念入手,结合缘理论视角,阐述东西方理论逻辑的“缘”与“法”的不同之处,构建缘视角的分析框架;第三章开始至第六章,分别从“亲缘”、“地缘”、“业缘”、“神缘”四个缘路径,分别从其关系、历史、认同及想象的分析框架内,结合中韩人文交流中的实际案例进行阐述和分析,论证缘理论路径的合理性、可行性及其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最后在第七章中从实际案例入手,进而从理论和现实角度思考了拓展多缘路径的可能性,最后提出通过多缘路径探索构建“东亚命运共同体”的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并结合当前国内外发展形势和需求,进一步探索完善“缘”理论作为东方话语体系的理论化建构。以多缘路径分析中韩人文交流,探索有效的人文交流路径,有助于朝鲜半岛及东亚局势的安全与稳定,也能够为中韩两国各方面经济合作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缘”理论用以分析解释“周边人文交流”,是解释和分析“中韩人文交流”的理论框架,缘理论框架下的各缘路径,则是发展中国周边人文交流的新的实践模式的探索。
黄若然[6](2020)在《中国民间音乐故事的类型分析与文化透视》文中研究说明文学和音乐自古互渗,民间音乐故事是一条贯连两者的重要通道。作为以音乐事象为主题的散文体叙事作品,它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民众当中广泛流传。目前我国的音乐文学研究尚需拓展,民间叙事中的音乐内容尤待垦拾。本文通过整理“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省卷本所收录的民间音乐故事,辅以部分县卷本、各类民间文学选集和古籍文献,结合问卷调查、个人访谈和田野调查,力图以故事类型及其结构的研究作为文化透视的基础,对中国民间音乐故事进行内部文本和外部语境的综合探讨。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从两千余篇音乐故事中按重复情节序列抽取出212个类型,主类含“音乐创制类”“音乐传承类”“音乐表演类”“音乐风俗类”共四种,下设20个系列,分为199个主型和13个亚型。在212个类型中有60个复合类型以因果、并列、条件、转折、递进的逻辑关系而产生顺序连缀、乱序连缀、叠缀或混合连缀的样态。音乐故事和宝物、禁忌、机智人物等其他主题故事的交集形成了叙事母题的异类互融,显出音乐故事的兼容性和独特性。各个故事类型可按故事功能、行动元和符号矩阵析出三重结构,展现出民间音乐故事的本质内涵——音乐是通向新生活的舟楫。由此可导出后四章的研究方向,包括故事的文化意蕴、构建机制和当代应用。第二章,探讨民间音乐故事中的音乐观念,包含音乐认知、音乐审美、音乐伦理和音乐信仰。首先,民众的乐感基于时空形式和想象力,以有限的数字探求音乐的无限,并借助五感的联觉达到听觉与视、味、嗅、触觉的融通。其次,音乐生成了合于人“心”的自然之“象”,依靠“感官宣泄”“超越功利”和“悬置雅俗”的审美体验得以与音声相区别,并通过“疯癫”“知音”和“热闹”回旋出主体间的情感共鸣。再次,音乐沟通的过程中应当尽量发出乐音且避免噪音,这一义务惠及了目的性的欲望和功利,从自发和自觉进往无限的自由追求。最后,音乐作为巫术的媒介,以“乐风孕世”“音乐通天”和“乐人升仙”的途径从信仰载体上升至信仰对象。该章在分析民众音乐观点之余,也隐证着第一章的结论,即音乐是助人从物质到情感、从个体到社会、从功利到义务、从生存到道德过渡的一条舟楫。第三章,阐释民间音乐故事中的主题文化,基于音乐创制、音乐传承、音乐表演和音乐风俗这四大类故事探讨相关活动的运作秩序及意义。从农耕到游牧的创制环境、从帝王到平民的创制人物、从物质到精神的动机,各种多维的创制条件归于民众对音乐的融通性共赏。传承作为一种再创造需遵循社会秩序,这既影响了行业秩序中相互转化的师徒之“义”和同行之“利”,也对表演方式的革新产生促进或制约作用。音乐的传统生成于现场表演的过程中,乐人和听众凭借情感互动而体会音乐之“美”,由彼此会意而敞开关系之“真”,且以情补技地收获现实之“善”。音乐表演既助益也遵循着各地的风俗活动,音乐的异能感为音乐仪式、音乐行规和音乐禁忌平添了权威的力量并强化认同。该章从民间文本剖析我国音乐文化,体现出民众渴望搭乘音乐之舟以通往理想的生活。第四章,分析民间音乐故事的构建机制。在时间和空间、群体和个体、本土和他者的关系中,历史、地域、族群和口承主体是四项主导性的文本生成要素。首先,个人讲述的故事需要与时代或人物的特征相符合,而不同时期的民众对乐人存有主观认知,所以口头叙事、文人书写和史家记录共同构建出层累性的互文记忆。其次,民间音乐故事类型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北、西南共七大圈层,每一类型在不同地区弥散出异文,而文本内部衍生出有别于真实地域情貌的本土想象,展现了空间区隔和地方认同对故事文本的影响。再次,民间音乐故事的地域性伴随着族群性,演化出以英雄制乐为代表的叙事情节,体现着主观塑形的族群记忆。最后,以“唱歌的心”型故事的25篇异文为例,讲述者的性别、阅历和所处环境使口承主体对同类故事进行各异的陈述。音乐故事作为目的由客观素材和主体意识合力铺陈,这解答了第一章引出的问题“民间音乐故事从何而来”。第五章,考察民间音乐故事在城市建设、乐曲创作、义务教育、行业信仰四个层面的实践应用。首先,湖北汉阳区和蔡甸区将“知音”故事打造为城市名片,依托于当地景观记忆而分据市场,促进了民众对知音文化的认知,但制衡关系束缚了双方的发展前景,而突破掣肘且维护稳定的合理方式是共建记忆。其次,童年记忆和故里情怀被谱写出乡愁音乐,齐·宝力高的马头琴曲《苏和的白马》表达了对草原家国的乡愁,在寓教于乐的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传说的扩展和再造。再次,《伯牙鼓琴》和《月光曲》进入部编版小学课文,通过文本探源以及对安徽宿州瓦坊乡中心学校的问卷调查,可知两篇课文具有通识和伦理两方面的教育意义。最后,音乐产业离不开行业信仰,田公元帅是戏曲界的通行神只,它在闽西一带粘附于口头传说、田公堂庙宇和田公戏偶的互动关系中,衍生出整顿行业秩序和保障艺人权益的戏班组织田公会,至今仍对当地不同唱腔的傀儡戏艺人具有精神规束和交流维系的双重效力。音乐故事作为手段以文化和产业相结合的方式推动了社会的良性发展,这解答了第一章引出的问题“民间音乐故事通往何方”。综上所述,民间音乐故事在文本的内外都表现为一条通向彼岸的舟楫,显示出故事主人公以及现实中的讲述者和听众对于和谐生活的追求。关于音乐故事的各个类型、异文和主题文化均可供深入剖析,而民间故事的涉乐母题也待于搜集补阙。本文仅从故事的类型结构、音乐观念、文化意蕴、构建机制和当代实践这五个方面大致探讨民间音乐故事对于民众生活的意义,为民间故事学和民族音乐学拓宽研究视野并提供相关例证,以此助力于凿通文学研究和音乐学之间的学科壁垒,推进两门学科的交汇繁荣。
周祖文[7](2019)在《亨通集团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亨通集团作为我国的一家大型民营企业集团,经过多年高速发展,从一家小型企业发展成为国家级大型企业集团,资产增长了近百倍,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高速发展的缩影,也是中国众多民营企业通过不懈努力成为行业主力的缩影,其发展历程和现阶段面临的挑战都非常具有代表性。亨通集团所处的线缆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光纤光缆及电线电缆产品广泛应用于国计民生的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统直至各个用电和信息传输的具体单元,普及率很高、应用范围很广。中国线缆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和国际同行的竞争与挑战。在欧美发达国家,线缆行业已是非常成熟的产业,产业集中化程度高。而国内线缆行业,同国际行业巨头相比差距很大,面临巨大挑战。近几年来,国际局势发生较大变化,经济与贸易活动出现较大波动,国际分工体系有了较大调整,都对企业经营与发展构成了很大的挑战。尤其是现在的中美贸易战形势凶险严峻,中国经济面临较大冲击,国内企业也将面对很多风险。如何面对新形势尽快调整发展战略与营运方向,在诸多困难情况下持续取得成功并有规避与应对风险,是亨通集团及国内众多企业的一个艰巨任务。亨通集团在过去多年均取得较大成功,相关战略制定与执行也未出现重大失误,但是原有战略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在新形势下依然能确保亨通的持续成功。面对新的世界政治经济新形势,亨通集团有必要对其发展战略重新进行梳理,谨慎评估战略的合理性与适用性,及时作出相关必要调整,确保自身在国际营运活动中持续拥有较强的竞争力,进而不断取得新的发展。本文通过对亨通集团核心业务所处的行业现状、市场格局和亨通集团自身的内部条件进行分析,研究适合亨通集团发展的企业经营战略,即通过实施创新驱动的内涵增长战略、总成本领先的竞争战略、同心多元化战略与国际化战略,积极进行行业整合,实现各种资源的优化组合,确保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使亨通集团在市场竞争中能够持续成功。
单凤霞[8](2019)在《生态文明视域下我国城市休闲体育发展研究 ——以杭州、武汉、成都为例》文中认为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建设背后的逻辑是先生产后生活,在经历了疾驰的城市化进程后陷入了“城市病”危机,在城市转型发展中“生态、休闲、健康”是关键“要素”。《雅典宪章》中提出休闲是城市的四大功能之一,《世界人权宣言》中提到人人有休闲的权利。休闲体育是休闲和体育的结合,休闲是一种生活态度,体育是一种生存手段。城市休闲体育是城市居民应对“城市病”的本能需求,迎合了当下城市以优化居民生活为核心的价值诉求,顺应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发展趋势。研究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由个别到一般、由个性到共性的认识原理,选取三个案例城市进行研究,旨在探寻城市休闲体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运行路径。其理论意义在于拓宽城市休闲体育的研究广度,实践意义在于促进城市居民的生活优度。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系统分析、田野工作、问卷调查及个案研究等方法,探讨了以下内容:第一,城市休闲体育研究的理论部分,包括重要核心概念厘定、城市休闲变迁与城市传统休闲文化透视、城市生态文明下的休闲体育实践;第二,城市休闲体育的实践调查,包括城市居民的需求表达与行为限制、城市休闲体育的供给反馈,并对其存在问题及困因进行了分析;第三,城市休闲体育供递系统的构建,包括构建原则、构建依循、构成要素和联动动力;第四,城市休闲体育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通过比较演绎与实证调研,得出结论如下:(1)文化是是城市休闲延续的“遗传密码”,不同地域文化孕育了不同的城市休闲传统,如吴越文化下的杭州休闲、荆楚文化下的江城休闲和巴蜀文化下的蓉城休闲。各具特色的地域休闲文化为城市休闲体育发展提供了“动力因”和“滋养源”。(2)生态文明与城市休闲体育发展是一个互动的过程,生态文明是城市休闲体育蓬勃开展的外在推力,休闲体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手段。杭州、武汉和成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并利用地域生态环境形成了休闲体育发展特色。(3)当前城市休闲体育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有“三生”空间协调不畅、结构制约突出、有效供给不足、供给结构失衡、供给机制不畅、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究其缘由在于发展规律不够重视、发展体制存在障碍、治理体系尚不健全、运行机制缺乏联动等。(4)城市休闲体育是城市系统下面的一个子系统工程,由三个要素子系统(供给、需求、环境)和一个动力子系统(运行)组成。供给子系统是引领与保障,需求子系统是内源与动力,环境子系统是支持与依托,运行子系统是协调与驱动,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协调配合,共同促进城市休闲体育供递系统的良性循环发展。(5)根据城市圈层结构,科学布局城市休闲体育空间范围并合理开展城市休闲体育活动,依此构建出城市休闲体育活动圈层结构:内圈层—社区休闲体育空间—核心性休闲体育活动;中圈层—城市休闲体育空间—发展性休闲体育活动;外圈层—城市圈休闲体育空间—平衡性休闲体育活动。(6)城市休闲体育发展没有通用模式、统一标准,类似城市之间可以互相借鉴。在发展中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理念引领,强化生态文明,以改善城市休闲体育发展环境;重视城市规划,以优化城市休闲体育空间结构;探究发展规律,以因地制宜的发展城市休闲体育;推进公共服务,以破解城市休闲体育发展矛盾;坚持市场主导,以增强城市休闲体育发展活力;鼓励社会参与,以建立有效的需求表达机制。
王艺璋[9](2019)在《俄罗斯环境外交的特点及影响》文中认为环境外交作为国际交流的新领域,日益受到国际社会重视。俄罗斯是全球自然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具备开展环境外交的优势条件。随着全球环境形势的不断恶化,国际社会对全球环境问题关注日益提升,俄罗斯的环境外交也日趋活跃。俄罗斯奉行什么样的环境外交政策,都会直接影响到周边地区乃至全球环境的安全与稳定。俄罗斯环境外交的发展,是一个由浅及深,反复变化的过程。自20世纪初开展环境外交以来,俄罗斯不断拓宽环境外交的合作领域与合作内容,不仅发展了与中国、美国、哈萨克斯坦等周边国家的双边环境合作关系,而且还加强了在北极地区、欧盟以及联合国等区域及多边的环境外交活动。从内容上看,俄罗斯环境外交由最初偶发的保护动物行动逐步扩展到了涉及环境各个领域的全球性合作。进入新世纪后,俄罗斯环境外交围绕国家利益这一核心开展活动,独立性和自主性特点不断凸显,合作内容更加务实。环境外交的开展对俄罗斯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国内环境资源获得充分开发,环境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不仅改变了国际形象,而且大大提升了国际话语权;另一方面,俄罗斯参与的一系列国际环保合作,在重塑了国际环境外交格局的同时,也对其他国家的环境合作产生了积极的示范与推动作用。尽管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矛盾与冲突,但总体上看,合作依然是俄罗斯环境外交发展的主要方向,呈现积极的发展态势。
黄山[10](2019)在《东盟网络安全治理的动因及进程分析》文中认为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普及,信息与数据变得越来越重要,病毒、木马等恶意网络威胁越来越严重。同时,网络空间的扩展也为网络犯罪、网络恐怖主义甚至网络战的爆发提供了可能。网络空间成为新的战略高地。本文以东盟网络安全治理的进程为立足点,分析了东盟网络安全治理的模式和动因。在网络安全治理中,东盟形成了独特的治理路径。一方面,坚守“东盟方式”的治理理念。东盟网络安全治理以打击网络犯罪、技术合作和能力建设为重点;以声明、宣言、总体规划为主要形式,积极推进建立各种形式的框架协议;还没有成立专门的网络安全治理机构,以不同的议程分散于部长会议和高官议会。另一方面,维持“东盟中心”一直是其目标之一。虽然东盟积极与域外大国开展广泛合作,但仍能以自身议题为中心,保持自身独立性。东盟网络安全治理的动因包括内因和外因两部分。首先,各种网络威胁,尤其是网络犯罪事件频发,是其进行网络安全治理的直接推动因素。其次,推进东盟一体化建设,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地区竞争力,是其治理的内在要求。最后,东盟内部数字鸿沟为网络安全治理提供了机遇与挑战,新加坡在治理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东盟网络安全治理的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东盟提出“电子东盟倡议”,成为东盟发展信息通讯技术,推进网络安全治理的开端。第二阶段,东盟以打击网络犯罪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不仅建立了打击网络犯罪工作组,而且推进各国建立了计算机应急响应组。第三阶段,在《东盟ICT总体规划2020》的推动下,东盟网络安全治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个人数据保护、数据治理、东盟层面的计算机应急响应组、统一治理机构等被提上日程。在未来一段时间,协调东盟网络安全治理政策、建立正式的网络安全治理机构和构建网络空间行为规范将成为东盟关注的焦点。
二、“万马”引领调查峰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万马”引领调查峰会(论文提纲范文)
(1)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就人民日报海外版融媒矩阵报道新气象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当前国际态势为我们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带来机遇 |
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 |
积极开展国际对外传播 |
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
(2)民族文化的节日化建构 ——基于敖伦胡日呼文艺集会的田野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
1.选题缘由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外相关研究 |
2.国内相关研究 |
(三)研究思路与框架结构 |
(四)研究方法 |
1.田野调查法 |
2.文献研究法 |
(五)相关概念界定 |
1.节日化建构 |
2.敖伦胡日呼文艺集会 |
一、田野调查点概况 |
(一)乌审旗概况 |
1.历史沿革 |
2.生存环境 |
3.人文环境 |
(二)乌审旗的民族文化资源 |
1.传统技艺 |
2.歌舞器乐 |
3.祝赞词等民间文学传统 |
二、敖伦胡日呼文艺集会的由来发展、组织形式和节日过程 |
(一)敖伦胡日呼的由来与发展 |
1.敖伦胡日呼的由来 |
2.敖伦胡日呼的发展 |
(二)敖伦胡日呼文艺集会的组织形式和项目设置 |
1.组织形式 |
2.竞赛项目和规则设置 |
(三)敖伦胡日呼文艺集会的节日过程与节日内容 |
1.节日前的准备 |
2.节日过程 |
三、敖伦胡日呼的节日化建构 |
(一)敖伦胡日呼节日化建构的角色与途径 |
1.借助国家和学术话语赋能 |
2.发挥政府引领作用,汇集社会和文化精英的力量 |
(二)敖伦胡日呼节日化建构的理念与内容 |
1.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
2.文化内涵至上 |
3.突出民族和地区特色 |
4.彰显文化主体性 |
四、敖伦胡日呼节日化建构的社会文化功能 |
(一)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
1.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 |
2.有效整合地区民族文化资源 |
(二)扩大民族文化的展演和表述功能 |
1.扩大民族文化展演与展示功能 |
2.扩大民族文化表述功能 |
(三)丰富民间文化生活,助力新牧区建设 |
1.丰富民间文化生活 |
2.助力新牧区建设 |
(四)增进文化交流与互动 |
1.场域内的人际交流与互动 |
2.不同民族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杭州知名民营企业家的特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努力奋斗的创业精神 |
二、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 |
三、以人为本的领导方式 |
四、服务人民、回报社会的责任感 |
五、放眼世界的全球思维 |
(4)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创异型”工作社区开放空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科创空间建设 |
1.1.2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杭州城市发展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互联网+”新兴产业 |
1.2.2 科创空间 |
1.2.3 “创异型”工作社区 |
1.2.4 生态 |
1.2.5 开放空间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动态 |
1.3.1 国内外理论研究综述 |
1.3.2 国内外科创空间案例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框架 |
2 科创大走廊整体开放空间结构研究 |
2.1 科创大走廊科创产业现状分析 |
2.1.1 杭州创新型城市定位 |
2.1.2 杭州城市空间发展演变 |
2.1.3 杭州科创产业战略布局 |
2.1.4 科创大走廊交通结构现状 |
2.1.5 科创大走廊科创空间分布 |
2.2 科创大走廊生态资源现状分析 |
2.2.1 杭州森林资源 |
2.2.2 杭州水系资源 |
2.2.3 杭州耕地资源 |
2.2.4 杭州绿地系统格局 |
2.3 科创大走廊开放空间现状分析 |
2.3.1 科创大走廊整体概述 |
2.3.2 科创大走廊整体空间结构 |
2.3.3 科创大走廊开放空间结构 |
2.4 本章小结 |
3 “创异型”工作社区开放空间研究 |
3.1 蒋村单元案例研究 |
3.1.1 区域概况 |
3.1.2 开放空间 |
3.1.3 空间结构 |
3.2 未来科技城重点建设区域案例研究 |
3.2.1 区域概况 |
3.2.2 开放空间 |
3.2.3 空间结构 |
3.3 青山湖科技城重点建设区域案例研究 |
3.3.1 区域概况 |
3.3.2 开放空间 |
3.3.3 空间结构 |
3.4 本章小结 |
4 科创大走廊开放空间定量分析 |
4.1 数据准备 |
4.1.1 数据选取标准 |
4.1.2 样本选取标准 |
4.1.3 数据分析理论 |
4.2 科创大走廊区域数据解读 |
4.2.1 整体数据描述 |
4.2.2 板块数据取样 |
4.3 科创大走廊数据统计分析 |
4.3.1 相关性分析 |
4.3.2 线性回归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语 |
5.1 总结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索引 |
1.图索引 |
2.表索引 |
附录 |
附1.科创大走廊开放空间数据汇总 |
(1) 公园 |
(2) 广场 |
(3) 其它点状开放空间 |
(4) 绿道 |
(5) 滨水空间 |
(6) 高校园区 |
(7) 重要生态节点 |
附2.科创大走廊科创空间相关数据 |
(1) 科创企业数据 |
(2) 楼盘信息数据 |
(3) 酒店信息数据 |
作者简历 |
(5)“缘”理论视角下周边人文交流路径研究 ——以中韩人文交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与文献分析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一章 缘文化溯源 |
第一节 “缘”之本义 |
第二节 “缘”与五缘学说 |
第三节 “缘”与周边人文交流 |
第四节 “缘”与中韩人文交流 |
第二章 基于缘理论视角的分析框架 |
第一节 “缘”与“法” |
第二节 “缘”与“关系主义” |
第三节 “缘”与“身份认同” |
第四节 “缘”与“想象” |
第三章 深化周边人文交流的“亲缘”路径探析 |
第一节 亲缘关系 |
第二节 亲缘历史 |
第三节 亲缘认同与交流 |
第四节 亲缘想象与交流 |
小结 |
第四章 深化周边人文交流的“地缘”路径探析 |
第一节 地缘关系 |
第二节 地缘历史 |
第三节 地缘认同与交流 |
第四节 地缘想象与交流 |
小结 |
第五章 深化周边人文交流的“业缘”路径探析 |
第一节 业缘关系 |
第二节 业缘历史 |
第三节 业缘认同与交流 |
第四节 业缘想象与交流 |
小结 |
第六章 深化周边人文交流的“神缘”路径探析 |
第一节 神缘关系 |
第二节 神缘历史 |
第三节 神缘认同与交流 |
第四节 神缘想象与交流 |
小结 |
第七章 开展周边人文交流的多缘路径探析 |
第一节 开展周边人文交流的多缘路径 |
第二节 拓展中韩人文交流的多缘路径 |
第三节 探索构建“东亚命运共同体”的多缘路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6)中国民间音乐故事的类型分析与文化透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
二、研究现状和意义 |
三、研究方法及目的 |
第一章 民间音乐故事的类型概况 |
第一节 音乐故事的类型简目 |
一、音乐创制类 |
二、音乐传承类 |
三、音乐表演类 |
四、音乐风俗类 |
第二节 复合类型的连缀规则 |
一、连缀结构的四种形态 |
二、连缀形态的逻辑关系 |
三、连缀组频和类型属性 |
第三节 叙事母题的异类融合 |
一、宝物与妙音 |
二、禁忌与沉默 |
三、乐人与智者 |
第四节 故事类型的三维结构 |
一、功能、行动元和符号矩阵 |
二、212个型式结构 |
三、结构的意义 |
第二章 民间音乐故事中的音乐观念 |
第一节 音乐认知:乐感的要素 |
一、时空:感官的形式 |
二、数字:有限代无限 |
三、联觉:五感的相通 |
第二节 音乐审美:情感的复调 |
一、心象:人化的自然 |
二、悲欢:合情的奏听 |
三、共鸣:主体间对话 |
第三节 音乐伦理:理欲的扬弃 |
一、自发:为人欲而音乐 |
二、自觉:为社会而音乐 |
三、自由:为音乐而音乐 |
第四节 音乐信仰:神圣的话语 |
一、孕世:乐风贯生息 |
二、通天:天道和天意 |
三、升仙:乘乐往永生 |
第三章 民间音乐故事的文化阐释 |
第一节 音乐创制:多维的融通 |
一、创制环境:农耕与游牧 |
二、创制人物:乐者无贵贱 |
三、创制动机:生存与生活 |
四、创制结果:乐归于民众 |
第二节 音乐传承:变动的秩序 |
一、行业秩序:师徒义与同行利 |
二、表演秩序:守正统和翻花样 |
三、社会秩序:天下平与美名扬 |
第三节 音乐表演:真与善归美 |
一、真:以情达意 |
二、善:由情生益 |
三、美:唯情而已 |
第四节 音乐风俗:权力的声麦 |
一、认同:权力的话语 |
二、权力:歌颂的对象 |
三、音乐:至高的权柄 |
第四章 民间音乐故事的构建机制 |
第一节 乐人形象的互文层累 |
一、乐人形象的四重阶段 |
二、乐人形象的互文叙事 |
三、乐人形象的历时层累 |
第二节 空间区隔与地方认同 |
一、故事类型的分布圈层 |
二、故事异文的空间弥散 |
三、故事情节的地方想象 |
第三节 英雄制乐与族群塑形 |
一、族群英雄的分工制乐 |
二、族群分界与英雄选择 |
三、族群形象的音乐基调 |
第四节 口承主体的表演视域 |
一、讲述者的性别分界 |
二、讲述者的个人阅历 |
三、讲述者的地域视角 |
第五章 民间音乐故事的转化应用 |
第一节 知音名片:故里之争与记忆重构 |
一、知音景观的记忆再造 |
二、品牌博弈的记忆分据 |
三、制衡发展与记忆共建 |
第二节 乡愁作曲:齐·宝力高与《苏和的白马》 |
一、草原家国:乡愁的过去式 |
二、曲式结构:乡愁的现在式 |
三、现场互动:乡愁的进行式 |
四、传统再造:乡愁的未来式 |
第三节 寓教于乐:《伯牙鼓琴》和《月光曲》的教学实践 |
一、民与士:课文的来源 |
二、古和今:教学的策略 |
三、学与乐:问卷的分析 |
四、伪与诚:社会的反响 |
第四节 行会凝聚:闽西傀儡戏的田公信俗 |
一、两派唱腔的田公传说 |
二、庙宇戏偶的互文叙事 |
三、田公会及行业规约 |
四、诞辰仪式与行会共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民间音乐故事类型(212个) |
一、音乐创制类(1-4系列) |
二、音乐传承类(5-8系列) |
三、音乐表演类(9-17系列) |
四、音乐风俗类(18-20系列) |
附录二 《伯牙鼓琴》和《月光曲》教学调查问卷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学术成果 |
(7)亨通集团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论文研究内容与框架结构 |
四、论文主要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一节 企业竞争定位战略理论 |
一、波特五力模型 |
二、企业三种一般性战略 |
三、产业价值链 |
四、波特钻石体系 |
第二节 核心竞争力战略理论 |
一、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
二、核心竞争力的识别 |
三、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
第三节 商业生态系统战略理论 |
一、商业生态系统的内涵与特征 |
二、商业生态系统的建立与企业在系统的角色定位 |
三、竞争合作与共生共赢 |
第二章 亨通集团现有发展战略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一节 亨通集团发展历程概述 |
一、企业初创阶段(1991 年-1995 年) |
二、规模化扩张阶段(1996 年-1999 年) |
三、产业扩张及布局阶段(2000 年-2006 年) |
四、多元化与国际化并举阶段(2007 年至今) |
第二节 亨通集团的营运现状 |
一、亨通集团的产业布局 |
二、亨通集团的业务结构 |
第三节 亨通集团现有发展战略 |
一、全方位多行业投资的泛多元化战略 |
二、全球战略与全球营运的国际化亨通战略 |
三、转型升级与创新战略 |
第四节 亨通集团发展中的相关问题 |
一、多元化投资未匹配企业核心竞争力 |
二、创新力度不足与研发投入不高 |
三、国际化质量与效益不高 |
四、风险管控欠佳 |
第三章 亨通集团的发展环境分析 |
第一节 亨通集团发展的外部环境要素分析 |
一、宏观环境分析 |
二、产业环境分析 |
三、市场竞争环境分析 |
第二节 亨通集团发展的内部因素分析 |
一、产能规模与产业链分析 |
二、经营管理能力与绩效分析 |
三、技术创新与研发能力分析 |
四、国际化营运发展进程 |
五、亨通集团人力资源分析 |
第三节 亨通集团发展战略的分析 |
一、SWOT分析 |
二、波士顿矩阵分析 |
第四章 亨通集团发展战略的定位与选择 |
第一节 亨通集团发展战略的定位 |
一、战略目标定位匹配核心理念使命与愿景 |
二、市场定位及产业发展定位 |
三、企业资源与能力的发展定位 |
四、商业合作与产业生态系统的发展定位 |
第二节 亨通集团发展战略的选择 |
一、创新驱动的内涵增长战略 |
二、低成本战略 |
三、产业链关联的同心多元化战略 |
四、全球化运营与国际化战略 |
第五章 亨通集团发展战略的实施对策 |
第一节 聚焦战略主航道构建核心竞争力 |
一、持续强化光通信与能源产业链核心业务 |
二、在新兴业务领域有选择性的发展 |
三、资本投资聚焦核心产业链的战略投资与资源整合需求 |
四、在金融与文旅地产领域坚决果断退出 |
第二节 调整创新策略加大研发投入 |
一、亨通集团的研发战略与规划 |
二、亨通集团的研发方案与措施 |
三、研发布局方案的选择 |
第三节 加强人才团队建设与人力资源管理 |
一、强化企业人才战略推进机制创新 |
二、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 |
第四节 加速全球产业布局并提升海外综合竞争力 |
一、全球化的目标规划 |
二、建立国际化的市场营销体系 |
第五节 加强公司风险管理 |
一、加强控制坏账风险达成改善公司现金流 |
二、关注海外非发达国家区域的投资风险 |
三、国际地缘政治经济博弈下风险管控 |
结论 |
一、本文研究结论 |
二、本文的创新 |
三、本文研究存在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8)生态文明视域下我国城市休闲体育发展研究 ——以杭州、武汉、成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生态文明已成为我国发展的重点战略目标 |
1.1.2 我国将迎来全民休闲时代 |
1.1.3 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
1.1.4 休闲体育是城市生态文明的实践手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休闲体育相关研究 |
1.3.2 我国城市休闲体育相关研究 |
1.4 基础理论与理论基础 |
1.4.1 基础理论:核心概念的厘定 |
1.4.2 理论基础:研究的逻辑起点 |
1.5 研究假设 |
1.6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6.1 研究对象 |
1.6.2 研究方法 |
1.7 个案说明 |
1.8 技术路线 |
2 城市变迁中的休闲印迹找寻 |
2.1 城市:永不停息的脚步 |
2.1.1 回溯:城市发展的历史回忆 |
2.1.2 危机:城市发展的理性思考 |
2.1.3 转变:城市发展的方向选择 |
2.2 休闲:城市发展中的文化记忆 |
2.2.1 城市文化中的休闲 |
2.2.2 城市生长中的休闲变迁 |
2.3 透视传统文化:杭州、武汉、成都三市休闲特色呈现 |
2.3.1 吴越文化特质与杭城休闲表达 |
2.3.2 荆楚文化特质与江城休闲表达 |
2.3.3 巴蜀文化特质与蓉城休闲表达 |
3 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休闲体育发展的互动 |
3.1 生态文明:托起美丽城市之基 |
3.1.1 生态文明:人类文明转型的历史必然 |
3.1.2 美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之指向 |
3.2 生态文明与城市休闲体育的互动发展 |
3.2.1 生态文明:城市休闲体育发展的外在推力 |
3.2.2 休闲体育: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手段 |
3.3 杭州、武汉、成都三市生态文明建设与休闲体育特色呈现 |
3.3.1 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与休闲体育特色呈现 |
3.3.2 武汉市生态文明建设与休闲体育特色呈现 |
3.3.3 成都市生态文明建设下休闲体育特色呈现 |
4 城市居民休闲体育的需求表达与行为限制 |
4.1 城市居民休闲体育的需求表达 |
4.1.1 城市居民休闲体育的需求表现 |
4.1.2 城市居民参与休闲体育的时空特征 |
4.1.3 城市居民参与休闲体育的行为需求 |
4.2 城市居民休闲体育的行为限制 |
4.2.1 城市居民休闲体育的个人限制 |
4.2.2 城市居民休闲体育的人际限制 |
4.2.3 城市居民休闲体育的结构限制 |
4.3 城市居民休闲体育需求与行为的差异比较 |
4.3.1 城市居民休闲体育的需求表达差异比较 |
4.3.2 城市居民休闲体育的行为限制差异比较 |
5 城市休闲体育的供给反馈 |
5.1 城市休闲体育供给内容的聚类 |
5.2 城市休闲体育供给的服务反馈 |
5.2.1 服务反馈的基本呈现 |
5.2.2 服务反馈的差异分析 |
5.3 城市休闲体育供给的环境反馈 |
5.3.1 环境反馈的基本呈现 |
5.3.2 环境反馈的差异分析 |
5.4 城市休闲体育供给的场所反馈 |
5.4.1 场所反馈的基本呈现 |
5.4.2 场所反馈的差异分析 |
5.5 城市休闲体育供给的设施反馈 |
5.5.1 设施反馈的基本呈现 |
5.5.2 设施反馈的差异分析 |
5.6 城市休闲体育发展的问题呈现与困因分析 |
5.6.1 城市休闲体育发展的问题呈现 |
5.6.2 城市休闲体育发展的困因分析 |
6 生态文明视域下城市休闲体育供递系统的构建 |
6.1 系统构建的基本原则 |
6.2 系统构建的逻辑依循 |
6.2.1 经验借鉴:美国和加拿大的休闲供递系统 |
6.2.2 国家文件:休闲体育系统构建的有力支撑 |
6.2.3 他山之石:旅游与休闲系统构建的借鉴 |
6.2.4 城市休闲体育供递系统的生成 |
6.3 城市休闲体育供递系统的构成 |
6.3.1 城市休闲体育供递系统的内涵 |
6.3.2 城市休闲体育的供给子系统:引领与保障 |
6.3.3 城市休闲体育的需求子系统:内源与动力 |
6.3.4 城市休闲体育的环境子系统:支持与依托 |
6.3.5 城市休闲体育的运行子系统:协调与驱动 |
7 生态文明视域下城市休闲体育发展建言 |
7.1 城市休闲体育发展理念 |
7.1.1 新发展理念,助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
7.1.2 新发展理念,实现城市休闲体育发展的实践超越 |
7.2 城市休闲体育发展建言 |
7.2.1 强化生态文明,改善城市休闲体育发展环境 |
7.2.2 重视城市规划,优化城市休闲体育空间结构 |
7.2.3 探究发展规律,因地制宜的发展城市休闲体育 |
7.2.4 推进公共服务,破解城市休闲体育发展矛盾 |
7.2.5 坚持市场主导,增强城市休闲体育发展活力 |
7.2.6 鼓励社会参与,建立有效的需求表达机制 |
8 结论、建议、创新与局限 |
8.1 结论 |
8.2 建议 |
8.3 创新 |
8.4 局限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调查问卷 |
附录2 专家访谈问卷 |
附录3 武汉市2016 年社会体育活动资助项目一览表 |
附录4 科研情况 |
(9)俄罗斯环境外交的特点及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俄罗斯环境保护和环境外交概况 |
第一节 俄罗斯的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措施 |
一、俄罗斯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
二、俄罗斯的环境保护措施 |
第二节 俄罗斯环境外交的继承与发展 |
一、苏联时期环境外交 |
二、叶利钦执政时期环境外交 |
三、普京—梅德韦杰夫执政时期环境外交 |
第二章 俄罗斯环境外交的内容 |
第一节 俄罗斯的双边环境外交 |
一、中俄环境外交 |
二、俄美环境外交 |
第二节 俄罗斯的多边环境外交 |
一、独联体内的环保互动 |
二、与欧盟国家的环境合作 |
三、与北极地区国家环境合作 |
四、与东北亚国家环境合作 |
五、与里海周边国家环境合作 |
六、与金砖国家环境合作 |
第三节 俄罗斯在联合国的环境外交 |
第三章 俄罗斯环境外交的主要特点 |
第一节 苏联时期环境外交的特点 |
一、环境外交体制不健全 |
二、环境外交对象以社会主义国家为主 |
三、环境履约能力差 |
第二节 转型期俄罗斯环境外交的特点 |
一、以获得国际经济援助为主要目标 |
二、环境外交独立性逐步加强 |
三、探索和建立新型经济与环境管理体制 |
四、环境外交日益透明化、公开化和社会化 |
五、环境外交政策带有矛盾性与冲动性 |
第三节 21世纪以来俄罗斯环境外交的特点 |
一、环保合作范围不断扩大 |
二、环境外交展现出明显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
三、能源外交地位日益凸显 |
四、环境外交出现“倒春寒” |
第四章 俄罗斯环境外交的影响 |
第一节 俄罗斯环境外交的国内影响 |
一、促进了国内能源资源的开发 |
二、推动了国内环保产业的发展 |
三、维护了国家安全 |
第二节 俄罗斯环境外交的国际影响 |
一、树立了良好的国家形象 |
二、提升了国际话语权 |
三、重塑了国际环境外交格局 |
四、对其他国家的环境合作产生了积极的示范和推进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东盟网络安全治理的动因及进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东盟网络安全治理的模式 |
第一节 一体化进程中的东盟方式 |
一、东盟方式 |
二、东盟中心地位 |
三、网络安全治理的东盟方式 |
第二节 东盟网络安全治理的制度安排 |
一、东盟内部治理机构 |
二、区域合作机构 |
三、其他机构 |
第三节 东盟网络安全治理的议程偏好 |
一、以打击网络犯罪为工作重点 |
二、在技术领域开展广泛合作 |
三、构建网络空间治理行为规范 |
第二章 东盟网络安全治理的动因 |
第一节 东盟国家面临共同的网络安全威胁 |
一、网络安全威胁严重 |
二、网络安全治理能力不足 |
第二节 东盟区域合作深化的外溢效应 |
一、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 |
二、东盟共同体建设 |
第三节 核心成员国的推动 |
一、东盟内部数字鸿沟 |
二、新加坡的推动作用 |
第三章 东盟网络安全治理的进程 |
第一节 网络安全治理的缘起(1999 年—2003 年) |
第二节 网络安全治理的发展阶段(2003 年—2015 年) |
一、推进各国建立计算机应急响应组(CERT) |
二、对ICT进行总体规划 |
三、建立打击网络犯罪工作组 |
第三节 网络安全治理的深化阶段(2015 年—至今) |
一、网络安全话语权上升 |
二、政策协调提上日程 |
三、建立网络空间行为规范 |
第四章 东盟与域外国家的合作 |
第一节 与美国之间的合作 |
一、引入进攻性偏好 |
二、能力建设和技术支持 |
第二节 与日本之间的合作 |
一、举办信息安全政策会议 |
二、在网络犯罪与军事领域加强合作 |
三、大力支持东盟网络安全能力建设 |
第三节 与中国之间的合作 |
一、相似的网络空间行为规范原则 |
二、信息通信技术合作 |
三、打击网络犯罪和网络恐怖主义 |
结论 |
一、本文的基本结论 |
二、对中国的启示 |
三、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四、“万马”引领调查峰会(论文参考文献)
- [1]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就人民日报海外版融媒矩阵报道新气象探析[J]. 卫庶. 中国报业, 2021(17)
- [2]民族文化的节日化建构 ——基于敖伦胡日呼文艺集会的田野调查[D]. 李嘉薇.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3]杭州知名民营企业家的特质分析[J]. 魏柯娜,朱吉梅. 河北企业, 2021(03)
- [4]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创异型”工作社区开放空间研究[D]. 夏明杰. 浙江大学, 2020(02)
- [5]“缘”理论视角下周边人文交流路径研究 ——以中韩人文交流为例[D]. 宗立宁.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
- [6]中国民间音乐故事的类型分析与文化透视[D]. 黄若然.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7]亨通集团发展战略研究[D]. 周祖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2)
- [8]生态文明视域下我国城市休闲体育发展研究 ——以杭州、武汉、成都为例[D]. 单凤霞. 上海体育学院, 2019(01)
- [9]俄罗斯环境外交的特点及影响[D]. 王艺璋. 青岛大学, 2019(02)
- [10]东盟网络安全治理的动因及进程分析[D]. 黄山. 外交学院,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