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药灌肠配合西药治疗血瘀型原发性痛经(论文文献综述)
吴海婷[1](2021)在《化瘀消症汤联合封包外敷治疗气滞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痛经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化瘀消症汤联合封包外敷疗法对气滞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痛经患者治疗前后痛经积分、中医证候积分、血清癌抗原125(Caebodyrate antigen 125,CA125)水平、子宫体积大小及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指数(Blood resistant index,RI)的影响,以期为气滞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痛经保守治疗提供新的方法。方法:收集60例气滞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痛经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化瘀消症汤联合中药封包外敷;对照组:散结镇痛胶囊。治疗三个月经周期后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痛经、中医证候、CA125水平、子宫体积大小及RI的改善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差异。结果:(1)一般情况: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痛经程度、痛经积分、中医证候积分、血清CA125、子宫体积及R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痛经积分及疗效:观察组痛经有效率93.10%;对照组痛经有效率85.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痛经积分、痛经程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观察组中医证候有效率89.66%;对照组中医证候有效率78.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血清CA125:治疗后两组血清CA125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且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子宫体积大小:两组治疗后子宫体积大小较治疗前均无明显变化(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治疗后两组RI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且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瘀消症汤联合封包外敷治疗能有效改善气滞血瘀型子宫腺肌病患者的痛经及中医证候积分,降低血清CA125及RI水平,与散结镇痛胶囊相比疗效更佳,且用药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杨秋雨[2](2021)在《脐内环穴针刺联合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观察脐内环穴针刺联合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比较其与常规西药口服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差别。为脐内环穴针刺联合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的推广应用,以及壮医临床治疗原发性痛经治疗方案优化等方面提供临床研究资料。2.观察脐内环穴针刺联合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对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子宫组织PGF2α、PGE2含量及血浆β-EP含量的影响,研究探讨脐内环穴针刺联合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壮医针灸取穴及治疗方案的优化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和科学依据。方法:1.将6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脐内环穴针刺联合壮医药线点灸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予布洛芬缓释胶囊口服进行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痛经症状积分和视觉模拟评分差异,判定临床疗效。2.将40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四组:空白组、模型组、西药组、壮医组,每组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三组采用苯甲酸雌二醇及缩宫素构建原发性痛经大鼠模型,连续10天。造模结束后第一天起,西药组每天用布洛芬灌胃,每日1次,连续10日。壮医组采用脐内环穴针刺联合药线点灸疗法治疗,每日1次,连续10日。连续治疗10天后,四组大鼠均腹腔注射缩宫素,观察30分钟内大鼠扭体反应次数及首次扭体潜伏期,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子宫组织PGF2α、PGE2及血浆β-EP含量。结果:1.(1)与治疗前对比,两组患者痛经症状积分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痛经症状积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VAS评分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10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扭体次数明显增多(P<0.05);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和壮医组扭体次数均明显减少,且壮医组扭体次数减少较西药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和壮医组首次扭体潜伏期延长,且壮医组首次扭体潜伏期延长较西药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子宫组织PGE2含量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和壮医组的子宫组织PGE2含量水平升高(P<0.05),且壮医组较西药组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子宫组织PGF2α含量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和壮医组的子宫组织PGF2α含量水平降低(P<0.05);且壮医组降低较西药组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浆β-EP含量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和壮医组的血浆β-EP含量水平升高(P<0.05);且壮医组升高较西药组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脐内环穴针刺联合壮医药线点灸疗法能显着减轻原发性痛经患者的腹痛严重程度,缓解痛经症状,其临床有效率与口服布洛芬相当。2.脐内环穴针刺联合壮医药线点灸疗法能显着降低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子宫组织PGF2α的水平,增加PGE2水平,缓解子宫的痉挛收缩而减少疼痛。3.脐内环穴针刺联合壮医药线点灸疗法能有效增加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血液中β-EP含量,发挥镇痛效应,而达到治疗效果。
刘妹[3](2021)在《穴位贴敷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观察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疗效,为临床治疗原发性痛经提供简便有效的治疗手段。方法:本试验遵循随机、单盲、对照的临床设计方法,选取自2020年01月至2021年01月招募就读于江西中医药大学在校学生,本试验共招募符合纳入标准的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108例,分为以下三组:A组为试验组、B组为第一对照组、C组为第二对照组,每组均为36例,以下简称为A组、B组、C组。行经前3天至行经第3天,共贴敷6天为1疗程,三组均治疗3个疗程。治疗期间观察并记录患者的VAS、痛经症状评分及中医症候积分。并在治疗结束3个疗程后进行随访,询问患者停止治疗后是否再次出现不适症状并记录。因受试者存在脱落,最终90例完成试验,且每组各30例。将收集的结果运用SPSS21.0统计分析系统进行分析,得出最终结论。结果:1.临床疗效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主要疗效评价中A组总有效率为70%,B组总有效率为36.7%,C组总有效率为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自身前后评分比较:三组组内分别在干预3个疗程及随访时评估,其中在VAS、痛经症状积分及中医证候评分三个量表经统计P值,结果均为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得出三组疗法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均有效;3.三组组间评分比较:在VAS评分表中:A组对比B组在干预3个疗程及随访期中,治疗后P=0.029,随访P=0.037,P值均<0.05,有统计学差异,表明A组在VAS评分上治疗效果更优;A组对比C组,B组对比C组在干预3个疗程及随访期中,P值均>0.05,无统计学差异,不能比较二者治疗效果优劣。在痛经症状积分量表中:A组对比B组、A组对比C组在干预3个疗程及随访期中,治疗后P<0.01,随访P=0.003及治疗后P<0.01,随访P=0.013,P值均<0.05,有统计学差异,表明A组在痛经症状积分量表上治疗效果更优;B组对比C组在干预3个疗程及随访期中,P值>0.05,无统计学差异,不能比较二者治疗效果优劣;在中医证候评分量表上:A组对比B组、A组对比C组在干预3个疗程及随访期中,治疗后P=0.008,随访P=0.012及治疗后P=0.021,随访P=0.049,P值均<0.05,有统计学差异,表明A组在中医证候评分量表上治疗效果更优;B组对比C组在干预3个疗程及随访期中,P>0.05,无统计学差异,不能比较二者治疗效果优劣。4.其安全性比较:三组受试者干预治疗前后检查结果均未见明显异常,且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结论:本研究发现三种疗法均能改善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真药真穴贴敷疗法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临床疗效显着;对患者VAS、痛经症状积分及中医证候评分有改善,且暂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由此可知真药真穴贴敷疗法对于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治疗有效,临床可使用。
宋美怡[4](2021)在《消异止痛方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子宫腺肌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研究指标的变化情况,探讨消异止痛方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子宫腺肌症的临床疗效,评估中药内外兼治对子宫腺肌症的治疗作用,进一步探求中医药治疗子宫腺肌症的可行性,并为中医药治疗子宫腺肌症提供临床经验。方法:将60例子宫腺肌症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依据中医“内外兼治”理论,采用自拟消异止痛方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对照组仅采用消异止痛方进行治疗。消异止痛方从每次月经净后的第3天开始冲服,连续每日服用至下一次月经前,每日早晚各1次,1次1剂,月经期间不服用;中药贴敷选用桃仁、三棱、莪术、丹皮、桂枝,以神阙穴、关元穴、中极穴、子宫(双侧)穴为主穴,每次贴敷4小时,隔日一次。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重视其治疗的安全性,监测是否有不良反应发生。记录治疗前后两组病例VAS疼痛评分、痛经症状积分、中医症候积分、子宫体积这些研究观察指标的变动情况,整理总结后的数据使用SPSS 26.0软件进行分析,结合统计结果评价消异止痛方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子宫腺肌症的临床疗效。结果:每组各纳入30例子宫腺肌症患者,观察组研究对象在年龄、VAS评分、痛经症状积分、中医症候积分及子宫体积等多个方面与对照组数据无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两组数据基线大致处于同一水平。治疗过程顺利,未发生病例脱落,无明显的不良反应。结果得出:(1)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由原来的6.13±1.43分降低至3.30±1.31分,痛经症状积分由原来11.36±2.82分降低至5.17±2.01分,中医症候积分由原来13.40±2.71分降低至6.76±2.14分;对照组治疗后VAS评分由原来的5.96±1.32分降低至5.03±1.54分,痛经症状积分由原来11.08±2.78分降低至7.26±2.74分,中医症候积分由原来13.36±2.53分降低至8.56±2.28分,两组各观察指标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均具有显着差异(P<0.05)。(2)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痛经症状积分、中医症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各组数据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子宫大小组内比较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4)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综合疗效分别为90%、76.66%,两者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种治疗方法都能很好的减轻患者的痛经程度,缓解患者的痛经症状,改善患者的中医症候,从数据分析观察组采用消异止痛方联合中药穴位贴敷对改善子宫腺肌症临床症状的治疗效果比对照组单纯采用消异止痛方更显着,综合效果更佳,但是两组对于缩小子宫体积没有明显作用。由此我们可以充分看出中医治疗子宫腺肌症,中药内服联合中药外治法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该种治疗方案是安全且更有效的,值得继续探索研究以及临床推广,也可供以后医者参考和创新。
刘鑫[5](2021)在《益气化瘀消症丸联合达英-35干预子宫腺肌病继发性痛经(气虚血瘀证)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评价益气化瘀消症丸联合达英-35治疗气虚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继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就诊于常州市中医医院妇科门诊的90例子宫腺肌病继发性痛经患者(气虚血瘀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中药组、西药组、中西药联合组三组,每组各30例。中药组予益气化瘀消症丸口服治疗,西药组予达英-35 口服治疗,中西药联合组予益气化瘀消症丸+达英-35 口服治疗,共治疗三个月经周期。观察三组治疗前后的痛经症状积分、V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子宫体积。于治疗结束后随访三个月,分别记录随访1、2、3月时的痛经症状积分与VAS评分。使用统计软件SPSS 24.0对所有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在改善痛经症状方面:①三组治疗后痛经症状评分及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1),中西药联合组优于中药组和西药组(P<0.05),中、西药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中西药联合组、中药组、西药组痛经疗效的有效率分别为96.55%、86.67%、85.19%,中西药联合组的痛经疗效优于中药组及西药组(P<0.05),而中药组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方面:①三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显着低于治疗前(P<0.01),中西药联合组和中药组均优于西药组(P<0.05),而中西药联合组和中药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中西药联合组、中药组、西药组中医证候疗效的有效率分别为93.10%、90.00%、74.07%,中西药联合组与中药组的中医证候疗效均优于西药组(P<0.05),而中西药联合组与中药组比较,中医证候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缩小子宫体积方面:中西药联合组治疗后子宫体积较治疗前明显缩小(P<0.01),中药组和西药组虽较治疗前缩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中西药联合组优于中药组和西药组(P<0.05),中、西药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在远期疗效方面:①三组随访1、2、3月时痛经症状评分及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②随访期间同一时间节点比较,西药组、中药组、中西药联合组的痛经症状评分和VAS评分均依次降低(除随访1月时中、西药组的VAS评分比较P>0.05,其余P均<0.05)。结论:益气化瘀消症丸联合达英-35能显着改善子宫腺肌病继发性痛经患者的痛经症状,降低中医证候积分,缩小子宫体积,并在停药后三个月内仍可发挥疗效,其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均明显优于单用益气化瘀消症丸或单用达英-35,值得临床推广。
诸晓燕[6](2021)在《良方温经汤联合热敏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良方温经汤联合热敏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探寻中医药结合热敏灸治疗此病的疗效和优势,拓宽临床上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思路。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75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分为三组,即联合组、中药组、西药组,每组各25例。联合组采用良方温经汤联合热敏灸治疗,中药组口服良方温经汤,西药组口服布洛芬片,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观察三组治疗前后的痛经症状积分、中医证候评分、VAS评分、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并比较三组的疗效差异。结果:1.治疗前对三组患者年龄、病程、VAS评分、痛经症状评分、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等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痛经症状评分比较:三组治疗后痛经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组与中药组、西药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与西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评分比较:治疗后,三组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组与中药组、西药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与西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VAS评分比较:三组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组与中药组、西药组分别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组与西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三组治疗后RI、PI值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组与中药组、西药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与西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联合组总有效率92%,中药组总有效率80%,西药组总有效率76%。三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临床疗效优于中药组、西药组(P<0.05)。中药组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良方温经汤联合热敏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显着,可以缓解痛经症状,减轻疼痛程度,改善子宫微循环状态,无不良反应,疗效优于中药组、西药组。
何晓霞[7](2020)在《内异方治疗肾虚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自拟内异方治疗肾虚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及其对患者血清CA125,前列腺素PGF2a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就诊于鄞州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妇科门诊,被确诊为肾虚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120例,选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三组,内异方组40例予以导师叶利群老师自拟经验方内异方中药汤剂治疗,每日1剂,月经干净后开始服用,一个月经周期连服21天;优思明组40例给予优思明治疗,月经第3天开始每天1片,一个月经周期服用21天;内异方+优思明组40例在内异方的基础上加用优思明。三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治疗前后进行VA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CA125,前列腺素PGF2a测定,对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比较,并观察三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CA125,前列腺素PGF2a的影响。结果1.临床入组120例患者,脱落7例,完成试验者113例。三组患者治疗前的年龄、病程、疼痛程度、VAS积分、中医证候积分、CA125水平、PGF2a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临床疗效观察:内异方组中37例患者,痊愈4例,有效7例,显效2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9.19%;优思明组中39例患者,痊愈3例,有效8例,显效14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64.10%;内异方+优思明组37例患者,痊愈5例,有效4例,显效2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59%。内异方组总有效率(89.19%)优于优思明组(64.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异方+优思明组总有效率(94.59%)优于内异方组(89.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VAS评分:内异方组,治疗前6.59±1.11,治疗后为2.59±1.44;优思明组,治疗前6.21±1.44,治疗后为3.82±1.64;内异方+优思明组,治疗前6.57±1.09,治疗后为1.78±1.23,三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内异方组优于优思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异方+优思明组VAS评分优于内异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症候疗效:内异方组,治疗前10.70±2.17,治疗后为3.57±1.51;优思明组,治疗前10.31±1.98,治疗后为6.36±1.58;内异方+优思明组,治疗前10.49±2.33,治疗后为3.03±1.21,三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内异方组和内异方+优思明组的中医症候疗效显着优于优思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异方组中医症候疗效和内异方+优思明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5.CA125(U/ml):内异方组,治疗前57.93±12.49,治疗后为36.36±10.09;优思明组,治疗前56.87±11.99,治疗后为47.47±8.58;内异方+优思明组治疗前56.16±12.54,治疗后为33.45±6.23,三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P<0.05)。且内异方组和内异方+优思明组CA125下降水平明显优于优思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异方+优思明组CA125下降水平优于内异方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前列腺素PGF2a(pg/ml):内异方组,治疗前327.43±71.49,治疗后为202.56±66.42;优思明组,治疗前332.70±66.76,治疗后为247.97±52.16;内异方+优思明组治疗前332.80±65.76,治疗后为166.85±58.03,三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内异方组PGF2a下降水平优于优思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异方+优思明组PGF2a下降水平优于内异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异方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疼痛程度、中医证候积分值、CA125水平、前列腺素PGF2a水平均较治疗前显着改善,且改善程度明显优于优思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总有效率、中医证候累积分值和CA125下降水平与内异方+优思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与药物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各项安全性检测指标未见明显异常。说明内异方治疗肾虚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有效。
毕映雪[8](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子宫腺肌病痛经用药规律分析及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1.文献研究:通过数据挖掘对子宫腺肌病痛经相关文献用药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其中医组方用药规律,进而在治疗子宫腺肌病痛经的临床用药方面及本课题的临床研究部分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2.临床研究:本课题采用化瘀消症止痛方治疗子宫腺肌病痛经,初步探讨其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并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方法和思路。方法:1.文献研究:收集并整理1988年1月~2018年12月知网中文期刊数据库中中医药治疗子宫腺肌病痛经的文献,对其用药规律进行科学性分析研究。2.临床研究:收集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就诊于山东省中医院妇科门诊的子宫腺肌病痛经病例61例,观察化瘀消症止痛方的临床效果,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文献研究:筛选出141首治疗子宫腺肌病痛经方剂,由数据挖掘可知,以活血化瘀为基本大法,常见的治法包括益气健脾化瘀法、温阳化瘀法、行气化瘀法及清热凉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腺肌病痛经的高频中药中,按频次高低排序,排名前10的中药为当归、延胡索、蒲黄、赤芍、甘草、香附、五灵脂、川芎、白芍、莪术。按照功效对频次≥10的中药进行分类,占比最高者为活血化瘀药(占比39.0%),其次为补虚药(占比23.4%)、理气药(占比8.5%)。通过对中药四气五味进行分析,用药以温、平性药,苦、辛、甘味药多见;通过对用药归经进行分析,治疗上多为肝经药,脾、心经药次之。通过聚类分析得出3个新方组合分别是:小茴香、肉桂、干姜、白芥子;小茴香、没药、干姜、延胡索、乳香;大血藤、败酱草、蒲公英、栀子。2.临床研究: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年龄、病程、孕次、生产次数、流产次数、中医证候积分、痛经症状积分、痛经疼痛程度评分、子宫体积及妇科检查评分上均无显着差异,具有可比性。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患者的子宫体积均有缩小,而无显着差异(P>0.05),但在痛经症状积分、痛经疼痛程度评分及妇科检查评分方面均具有非常显着的差异(P<0.01);在各中医证候积分上,观察组在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均具有非常显着的差异(P<0.01),对照组在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均具有显着的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在中医证候积分上存在非常显着差异(P<0.01),在痛经症状积分、痛经疼痛程度评分及妇科检查评分方面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化瘀消症止痛方治疗效果均优于桂枝茯苓胶囊。在中医证候疗效上,观察组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有效率为70.0%,具有显着差异(P<0.05),化瘀消症止痛方疗效优于桂枝茯苓胶囊;在痛经疗效上,观察组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有效率为76.7%,具有显着差异(P<0.05),化瘀消症止痛方疗效优于桂枝茯苓胶囊。结论:1.文献研究:通过数据挖掘发现,治疗子宫腺肌病痛经的相关文献多以活血化瘀作为基本大法。在用药方面,重视补虚药的应用,尤其重视补血药及补气健脾药。通过分析得到的新处方需临床医生进一步验证其合理性。2.临床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化瘀消症止痛方虽在子宫体积的缩小上无显着性效果,但能有效降低子宫腺肌病痛经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痛经症状积分、痛经疼痛程度评分及妇科检查评分,值得在临床推广及深入探究。
郭玉辉[9](2020)在《膈下逐瘀汤加味联合耳穴埋豆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采用膈下逐瘀汤加味联合耳穴埋豆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做出客观评价,使其在临床应用与推广更具科学性。方法(1)选取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气滞血瘀型PD患者共76例,将其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8例。(2)研究组给予膈下逐瘀汤加味内服联合耳穴埋豆治疗;对照组予膈下逐瘀汤加味内服治疗。治疗时间均从月经来潮前7天开始,10天为一个疗程,均治疗3个疗程。(3)以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痛经症状积分、中医证候评分、VAS评分及月经来潮48小时内血清PGF2α含量为疗效观察指标。(4)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自身对比和组间对比,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客观评价膈下逐瘀汤加味内服联合耳穴埋豆治疗气滞血瘀型PD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1)本研究共完成72例患者的临床观察,每组各36例。(2)经统计分析发现,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及治疗前的痛经症状积分、中医证候评分、VAS评分及血清PGF2α含量等资料均具有可比性。(3)近期疗效:经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在病情程度、痛经症状积分、中医证候评分、VAS评分及血清PGF2α含量等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两种治疗方法对本病治疗均有效果,但研究组比对照组改善程度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用膈下逐瘀汤加味内服联合耳穴埋豆治疗气滞血瘀型PD的研究组近期临床疗效比对照组更明显。(4)总体疗效:从痛经症状综合疗效分析,研究组总有效率达94.44%,比对照组80.56%的总有效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中医证候综合疗效,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1.67%,同样也比对照组77.78%的总有效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证明,膈下逐瘀汤加味内服联合耳穴埋豆治疗气滞血瘀型PD的研究组临床总体疗效优于膈下逐瘀汤加味内服的对照组。(5)远期疗效:经统计分析,研究组随访时与治疗后的VA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随访时与治疗后的VAS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之下,用膈下逐瘀汤加味内服联合耳穴埋豆治疗气滞血瘀型PD的研究组远期疗效比对照组更明显。(6)两组患者在研究中均无副反应,比较安全。结论(1)采用膈下逐瘀汤加味内服联合耳穴埋豆能够有效改善气滞血瘀型PD患者的病情程度、临床症状、中医证候情况及月经来潮48小时内血清PGF2α含量,并且其疗效优于膈下逐瘀汤加味内服者。(2)膈下逐瘀汤加味内服联合耳穴埋豆治疗气滞血瘀型PD患者时,其在改善近期症状及维持远期疗效上的效果均优于膈下逐瘀汤加味内服者。(3)膈下逐瘀汤加味内服联合耳穴埋豆治疗的疗效确切,未发现不良反应,值得广泛用于气滞血瘀型PD的治疗。
罗颖[10](2020)在《艾灸神阙、关元联合耳穴贴压治疗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运用艾灸神阙、关元联合耳穴贴压的方法治疗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并设口服西药组作为对照,评价两种治疗方法治疗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差异,并进行相关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原发性痛经提供一种简易、有效的新思路。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7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艾灸联合耳穴贴压组34例,西药治疗组33例。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患者艾灸联合耳穴贴压组有32例,西药治疗组有30例。艾灸联合耳穴贴压组采用以下治疗方法:艾灸取穴取神阙穴、关元穴,于每次月经周期前7天开始治疗,艾灸每日1次,每次30min,连续7天为1疗程;耳穴贴压取穴为内分泌、内生殖器、肝、肾、皮质下、神门,于每次月经周期前7天开始治疗,耳穴贴压隔日换1次,左右耳交替,耳穴贴压治疗持续至月经来潮后的第2天结束;共治疗三个月经周期。临床观察指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COX痛经症状量表(CMSS),于治疗前、第3个月经周期治疗结束后、治疗结束后的第3个月三个时间点进行相关评价,并比较两组的最终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艾灸联合耳穴贴压组共有患者32例,其中痊愈4例,显效18例,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88%;西药治疗组共有患者30例,痊愈0例,显效8例,有效1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67%。经秩和检验分析,两组疗效比较P<0.01,具有显着性差异。(2)两组患者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方面进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个周期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灸联合耳穴贴压组与西药治疗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艾灸联合耳穴贴压组与治疗后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西药治疗组与治疗3个周期后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访期VAS评分接近治疗前水平。(3)两组患者在痛经症状持续时间量表(COX1)评分方面进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个周期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灸联合耳穴贴压组与西药治疗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艾灸联合耳穴贴压组与治疗后的COX1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评分呈继续下降趋势。西药治疗组与治疗3个周期后的COX1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访期COX1评分接近治疗前水平。(4)两组患者在痛经症状严重程度量表(COX2)评分方面进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个周期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灸联合耳穴贴压组与西药治疗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艾灸联合耳穴贴压组与治疗后的COX2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评分呈继续下降趋势。西药治疗组与治疗3个周期后的COX2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访期COX2评分接近治疗前水平。结论:(1)艾灸神阙、关元联合耳穴贴压及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这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有效治疗血瘀型原发性痛经。(2)在近期疗效方面,艾灸联合耳穴贴压的方法在改善腹痛程度,痛经症状持续时间和痛经症状严重程度三方面均优于口服西药法。(3)在远期疗效方面,艾灸联合耳穴贴压的治疗方法具有良好的远期疗效,不仅能将镇痛效应维持在治疗结束后水平,并且能在治疗结束后持续改善痛经症状持续时间和痛经症状严重程度。口服西药的治疗方法不具备相应的远期疗效。(4)艾灸联合耳穴贴压的总体临床疗效优于口服西药。
二、中药灌肠配合西药治疗血瘀型原发性痛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灌肠配合西药治疗血瘀型原发性痛经(论文提纲范文)
(1)化瘀消症汤联合封包外敷治疗气滞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痛经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剔除及剥脱标准 |
6 治疗方案及方法 |
7 观察指标及方法 |
7.1 安全性观测指标 |
7.2 疗效观测指标 |
8 疗效判定 |
8.1 痛经疗效评定标准 |
8.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9 统计学方法 |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比较 |
1.1 两组年龄比较 |
1.2 两组病程情况比较 |
1.3 治疗前两组痛经程度分布 |
1.4 治疗前两组痛经积分、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1.5 治疗前两组血清CA125 比较 |
1.6 治疗前两组子宫体积大小、RI比较 |
2 研究结果比较 |
2.1 治疗前后两组痛经积分比较 |
2.2 治疗前后两组痛经疗效比较 |
2.3 治疗前后两组痛经程度比较 |
2.4 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2.5 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2.6 治疗前后两组血清CA125 比较 |
2.7 治疗前后两组子宫体积大小比较 |
2.8 治疗前后两组RI比较 |
3 安全性检测 |
分析与讨论 |
1 西医对子宫腺肌病的认识 |
2 中医对子宫腺肌病的认识 |
3 行气活血、化瘀止痛法论治子宫腺肌病痛经依据 |
4 对照组设立依据 |
5 方药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5.1 化瘀消症汤方药组成及分析 |
5.2 中药封包外敷治疗 |
5.3 中药现代药理研究 |
6 疗效分析 |
6.1 治疗后两组痛经症状改善情况分析 |
6.2 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及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6.3 治疗后两组血清CA125 水平分析 |
6.4 治疗后两组子宫大小及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指数分析 |
7 研究过程不足及未来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子宫腺肌病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脐内环穴针刺联合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西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
1.1 原发性痛经的概念 |
1.2 原发性痛经的流行病学概况 |
1.3 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 |
1.4 原发性痛经的治疗 |
1.5 小结 |
2 中医学对痛经的认识 |
2.1 病因病机 |
2.2 临床治疗 |
2.3 小结 |
3 壮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
3.1 原发性痛经的病因病机 |
3.2 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治疗 |
3.3 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2 统计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比较 |
3.2 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统计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及扭体反应次数、首次扭体潜伏期比较 |
3.2 各组大鼠子宫组织PGE2 含量比较 |
3.3 各组大鼠子宫组织PGF2α含量比较 |
3.4 各组大鼠血浆β-EP含量比较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对临床研究部分进行讨论 |
1.1 选穴依据 |
1.2 脐内环穴针刺联合壮医药线点灸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理论依据探讨 |
1.3 脐内环穴针刺联合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分析 |
2 对实验研究部分进行讨论 |
2.1 原发性痛经动物模型的的选择与建立 |
2.2 本实验研究干预方案的制定与探讨 |
2.3 PGF2α、PGE2 与原发性痛经的关系 |
2.4 对大鼠子宫组织PGF2α、PGE2 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
2.5 β-EP与原发性痛经的关系 |
2.6 对大鼠血浆β-EP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
3 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略缩词表 |
综述 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3)穴位贴敷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引言 |
文献回顾 |
1 临床观察 |
1.1 病例选取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4 剔除与脱落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研究方案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内容 |
2.4 疗效性指标分析 |
2.5 安全性评定标准 |
2.6 不良事件和处理 |
2.7 依从性管理和评价 |
2.8 统计方法 |
3.研究结果 |
3.1 基线分析 |
3.2 疗效比较 |
4.讨论 |
4.1 立题依据 |
4.2 疗效指标的选择 |
4.3 研究结果分析 |
4.4 研究作用机理讨论 |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4)消异止痛方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子宫腺肌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引言 |
历史回顾 |
1 研究方案 |
1.1 研究病例来源 |
1.2 研究诊断标准 |
1.3 研究病例选择 |
1.4 治疗方案 |
1.5 观察方法 |
1.6 疗效评价 |
1.7 数据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患者基本情况分析 |
2.2 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
2.3 研究安全性分析 |
2.4 治疗结果分析 |
3 讨论 |
3.1 立题依据 |
3.2 从瘀论治理论基础探讨 |
3.3 消异止痛方治疗子宫腺肌症的理论探讨 |
3.4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子宫腺肌症的理论探讨 |
3.5 中药穴位贴敷的治疗优势 |
3.6 穴位贴敷的选药依据 |
3.7 穴位贴敷选穴依据 |
4 本研究的意义 |
5 不足之处及未来展望 |
5.1 不足之处 |
5.2 未来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5)益气化瘀消症丸联合达英-35干预子宫腺肌病继发性痛经(气虚血瘀证)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子宫腺肌病继发性痛经的认识 |
1.1 子宫腺肌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1.2 子宫腺肌病引起痛经的机制 |
1.3 子宫腺肌病痛经的诊断标准 |
1.4 子宫腺肌病痛经的治疗 |
2 祖国医学对子宫腺肌病继发性痛经的认识 |
2.1 中医学病名探讨 |
2.2 中医学病因病机研究 |
2.3 中医学治疗研究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评定标准 |
2.5 数据统计 |
3 研究结果 |
3.1 病例完成情况 |
3.2 治疗前各项资料比较 |
3.3 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 |
3.4 随访期间疼痛评分比较 |
3.5 疗效比较 |
3.6 安全性评价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立题依据 |
1.1 现代医学治疗子宫腺肌病痛经的局限性 |
1.2 从气虚血瘀立论治疗子宫腺肌病痛经 |
1.3 丸剂治疗子宫腺肌病痛经的优势 |
1.4 中西药联合应用治疗子宫腺肌病痛经的优势 |
2 益气化瘀消症丸组方用药分析 |
2.1 组方分析 |
2.2 方义与药理作用分析 |
3 研究结果分析 |
3.1 对痛经症状分析 |
3.2 对中医证候积分分析 |
3.3 对子宫体积分析 |
3.4 对远期疗效分析 |
4 结论 |
5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良方温经汤联合热敏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章 临床材料与诊断标准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剔除、脱落标准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1 样本量的确定 |
2 分组方法 |
3 治疗方案 |
3.1 中药组 |
3.2 联合组 |
3.3 西药组 |
4 观察项目 |
4.1 一般资料 |
4.2 疗效观察指标 |
4.3 安全性评估 |
5 疗效评定标准 |
6 统计学处理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1 病例中断及脱落情况 |
2 基线情况比较 |
3 疗效对比分析 |
4 热敏灸治疗过程中热敏化腧穴分布情况 |
5 安全性分析 |
第四章 分析和讨论 |
1 祖国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1.1 古代医家对痛经的论述 |
1.2 中医病因病机 |
1.3 中医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研究进展 |
2 原发性痛经的西医认识及研究进展 |
2.1 西医对原发性痛经发病机制的认识 |
2.2 西医治疗原发性痛经 |
3 温经汤加减联合热敏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理论探讨 |
3.1 证型来源依据 |
3.2 选方出处及运用依据 |
3.3 与《金匮要略》“温经汤”异同之处 |
3.4 方药分析研究 |
3.5 热敏灸疗法溯源及其理论特色 |
3.6 热敏灸疗法在原发性痛经的应用进展 |
3.7 热敏灸治疗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的可行性分析 |
3.8 热敏灸介入时机及选穴参考依据 |
4.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选择 |
5.研究结果分析 |
6.创新性 |
7.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西医治疗原发性痛经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7)内异方治疗肾虚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材料与方法 |
(一) 实验材料 |
1. 病例的选择和分组 |
2. 肾虚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西医诊断标准 |
3. 肾虚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中医诊断标准 |
4. 纳入标准 |
5. 排除标准 |
6. 剔除和脱落标准 |
7. 伦理审查 |
(二) 评分标准 |
1. 痛经程度评分标准 |
2. 中医症状评分 |
(三) 实验方案 |
1. 内异方组 |
2. 优思明组 |
3. 内异方+优思明组 |
(四) 观察指标 |
(五) 临床总体疗效评价标准 |
(六) 相关信息的统计整理 |
二、结果 |
(一) 病例入选情况 |
(二) 治疗前基本资料 |
1. 年龄(岁) |
2. 病程(年) |
3. 痛经持续时间(天) |
(三) 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分析 |
(四) VAS评分的比较分析 |
(五) 中医症候积分的比较 |
(六) CA125比较分析 |
(七) 前列腺素PGF2a比较分析 |
(八) 不良反应观察 |
三、讨论 |
(一) 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中医学认识 |
1. 病因病机 |
2. 中医的治疗方法 |
(二) 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西医学认识 |
1.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因及病理 |
2. 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痛经的机制 |
3. 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现代医学治疗 |
(三) 立题依据 |
1. 肾虚血瘀型EMs痛经病机依据 |
2. 补肾活血化瘀止痛论治本病的依据 |
(四) 导师自拟内异方的组方意义、诸药物的中医论述及现代药理研究 |
1. 导师自拟内异方中主要药物的中医论述 |
2. 诸药的现代药理研究 |
(五) CA125、PGF2a与EMs痛经的相关性 |
(六) 内异方治疗肾虚血瘀型EMs痛经的疗效及机制探讨 |
1. 临床疗效 |
2. VAS评分 |
3. 中医证候积分 |
4. CA125(U/ml) |
5. 前列腺素PGF2α |
(七) 安全性评价 |
(八)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九)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文献综述 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发病机制及中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8)基于数据挖掘的子宫腺肌病痛经用药规律分析及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资料 |
(一) 文献资料 |
(二) 文献选择标准 |
(三) 分析软件 |
三、研究方法 |
(一) 研究对象 |
(二) 规范药名 |
(三) 统计分析 |
四、研究结果 |
临床研究 |
一、临床资料 |
(一) 病例来源 |
(二) 诊断标准 |
(三) 病例选择标准 |
(四) 评分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 研究对象 |
(二) 分组方法 |
(三) 研究药物及服用方法 |
(四) 观察指标 |
(五) 临床疗效评定 |
三、统计方法 |
四、研究结果 |
(一) 患者年龄分布情况 |
(二) 患者病程比较 |
(三) 患者孕次比较 |
(四) 患者生产次数比较 |
(五) 患者流产次数比较 |
(六)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七) 治疗前后痛经症状积分比较 |
(八) 治疗前后痛经疼痛程度比较 |
(九) 治疗前后子宫体积比较 |
(十) 治疗前后妇科检查评分比较 |
(十一)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
(十二) 痛经疗效评价 |
(十三)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一、子宫腺肌病的西医学认识 |
(一) 子宫腺肌病西医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二) 子宫腺肌病痛经研究进展 |
(三) 子宫腺肌病的西医治疗 |
二、子宫腺肌病的中医学认识 |
(一) 中医学对症瘕病因病机的认识 |
(二) 中医学对痛经病因病机的认识 |
(三) 中医学对子宫腺肌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四) 子宫腺肌病的中医治疗 |
三、子宫腺肌病痛经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 |
(一) 高频药物分析 |
(二) 药物四气、五味及归经分析 |
(三) 组方规律分析 |
(四) 新方分析 |
四、化瘀消症止痛方临床疗效观察 |
(一) 立法依据 |
(二) 方药分析 |
(三) 研究结果分析 |
五、创新、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子宫腺肌病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9)膈下逐瘀汤加味联合耳穴埋豆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2.研究方法 |
3.疗效判定 |
4.质量控制方法 |
5.统计学处理 |
6.研究结果及分析 |
讨论 |
1.中医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2.中医对本病的治疗 |
3.本病治疗现状 |
4.本病中医证型选择依据 |
5.导师对本病的认识与分析 |
6.膈下逐瘀汤加味的方药分析 |
7.耳穴埋豆的作用机理及选穴分析 |
8.疗效分析 |
结论 |
存在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表 1.痛经症状积分 |
附表 2. 证候评分表 |
附录2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艾灸神阙、关元联合耳穴贴压治疗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中止、脱落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统计学分析方法 |
3、研究结果 |
3.1 治疗前基线分析 |
3.2 治疗结果分析 |
3.3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现代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
1.1 原发性痛经的定义与流行病学调查 |
1.2 原发性痛经的影响因素 |
1.3 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 |
1.4 原发性痛经的西医治疗 |
2、中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
2.1 中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病名及病因病机的认识 |
2.2 古代医家对于原发性痛经的治疗 |
2.3 近现代医家对于原发性痛经的治疗 |
3、治疗方案分析 |
3.1 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理论基础 |
3.2 耳穴贴压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理论基础 |
3.3 选穴依据 |
3.4 对照组选择依据 |
3.5 治疗介入时间的选择问题 |
3.6 临床评价指标的讨论 |
4、疗效分析 |
5、不足与展望 |
5.1 本研究的不足 |
5.2 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2: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表(VAS) |
附录3:COX痛经症状量表(CMSS) |
致谢 |
四、中药灌肠配合西药治疗血瘀型原发性痛经(论文参考文献)
- [1]化瘀消症汤联合封包外敷治疗气滞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痛经的临床观察[D]. 吴海婷.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脐内环穴针刺联合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 杨秋雨.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穴位贴敷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D]. 刘妹.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消异止痛方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子宫腺肌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宋美怡.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益气化瘀消症丸联合达英-35干预子宫腺肌病继发性痛经(气虚血瘀证)的疗效观察[D]. 刘鑫.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良方温经汤联合热敏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D]. 诸晓燕.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内异方治疗肾虚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临床观察[D]. 何晓霞.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基于数据挖掘的子宫腺肌病痛经用药规律分析及临床疗效观察[D]. 毕映雪.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9]膈下逐瘀汤加味联合耳穴埋豆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D]. 郭玉辉.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10]艾灸神阙、关元联合耳穴贴压治疗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D]. 罗颖.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