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风塑业 第二大股东减持(论文文献综述)
刘多[1](2020)在《HHM框架下业绩承诺衍生并购风险与防控研究 ——以南都电源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重大资产重组目前已是企业扩张和产业结构整合的重要手段之一。企业在进行并购活动时会产生极高的风险,若并购整合不理想或并购失败将会极大地影响企业的后续经营。我国引入业绩承诺协议是为了控制并购活动的高风险,保护投资者利益。然而随着业绩承诺在并购重组中的大规模运用,业绩承诺不达标的案例数量却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并购重组的顺利进行。业绩承诺协议作为并购风险控制机制,虽控制了一部分的并购风险,但运用业绩承诺的过程中也给企业的并购带来了新的风险。因此,如何识别因业绩承诺协议而额外产生的并购风险并有效防控是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以南都电源并购华铂科技为例进行分析,追踪其从业绩承诺估值方法、条款设置、到业绩承诺失败后股份回购、商誉减值及股东行为,结合相关理论分析案例中业绩承诺的特征,运用HHM框架,即等级层次全息模型方法来识别业绩承诺衍生并购风险;针对识别出的业绩承诺协议签订前存在的战略风险、协议履行中的估值风险和目标设定风险、协议实施后整合风险、商誉减值风险、控股股东行为风险、业绩补偿形式风险进行逐一分析,归纳其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风险防控措施,总结出合理估值、完善业绩承诺条款、丰富业绩目标设定、完善监管等建议,得到案例相关启示。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在并购中,业绩承诺协议虽能产生积极的市场效应,但只能提高企业的短期收益,并不能保障并购方的长期收益。当被并购方业绩承诺目标未能实现时,市场将会给予消极反应,不仅致使公司业绩受损,还会产生并购失败等后续整合风险。并购方在实施并购战略时,不应出于对业绩承诺的盲目信赖而忽略其他风险。并购交易双方在运用业绩承诺这一风控机制规避并购风险的同时,应管理好业绩承诺自身衍生的并购风险,保障并购双方及中小股东的利益,充分发挥业绩承诺制度在资本市场中的正向效应,促进并购市场的健康发展。
张蒙[2](2019)在《基于机器学习的A股量化价值投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价值投资理论由格雷厄姆提出,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完善发展,已经成为了一套完整的投资体系。在当今的主流投资市场上,价值投资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股市由于起步较晚,且初期充满着各种非理性投资和内幕交易,这使得价值投资毫无用武之地。但在近些年随着证监会的从严监管,市场环境不断好转,证券市场逐步走向规范,投资行为也日趋理性。在此情形下,价值投资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将有着广阔的发挥空间。而根据我国股市的实际情况对价值投资理论进行实证研究也就具有十分深刻的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尝试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展开。本文主要针对三个问题进行研究。(1)如何从A股市场上3000多家上市公司中找出那些业绩优异、成长性好的具有投资价值的公司。(2)如何从那些具有投资价值的公司中找出被市场低估的公司,从而建立股票池。(3)如何对股票池中的股票权重进行配置,以满足不同投资风格的需要。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首先在理论分析中阐述了传统价值投资理论及其他三种投资理论(增长投资理论、指数投资理论和组合投资理论),然后在传统投资的基础上融合了其他投资理论的优点并在实证部分进行了体现。在实证分析中,针对第一个问题,本文采用BP神经网络的方法对有完整数据的2630家上市公司进行筛选,筛选的标准基于2014年至2017年上市公司的基本面信息,最终筛选出656家具有投资价值的上市公司。针对第二个问题,本文采用支持向量机和BSM模型对筛选出的上市公司进行估值,找出那些被价值低估的股票,最终找出91家价值被低估的上市公司,并建立了股票池。针对第三个问题,本文采用五种不同风格的权重配置策略(价格加权法、市值加权法、等权重法、均值方差模型以及BL模型)对股票池中的股票进行权重配比,并对不同风格的权重配置策略进行了比较,最终得出了等权重法配置出的股票组合收益率最高,最后将这五种不同风格的权重配置策略所得到的收益率与沪深300指数的收益率进行对比,得出了通过基于机器学习的A股价值投资策略可以获得超额收益的结论。本文的特色在于在价值投资理论的基础上融合了其他投资理论的优点,并将机器学习的方法应用于价值投资理论的实际操作中,最终发现应用机器学习的价值投资策略在A股市场上可以获得超额收益。
马军[3](2018)在《HY股份大股东清仓减持动因及影响后果研究》文中指出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我国证监会在连续的两年内发布了《上市公司股东、董监高减持的股份的若干规定》,新旧减持规定在连续的两年内的发布,其内容的变化日趋严厉,主要目的在于规范和限制我国证券市场频繁出现的减持行为和新减持手段。然而严厉的法律和规范措施并不意味着能取得良好的监管效果,从2016年和2017年市场反馈的信息来看,A股市场发生减持行为上市公司达1145家,减持约197亿股,总市值达3030亿元;2017年7月,环比6月减持数量也发生了大幅增加,这其中最为显着的是一些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行为出现频繁式、精准式、清仓式特点。本文基于证券市场新的减持特点和减持背景对上市公司股东减持动机和影响后果进行研究。为此选取2017年证券市场上具有代表性的HY股份大股东清仓减持案例分析研究。首先,本文梳理了我国学者与国外学者关于上市公司股东减持动机和影响后果的相关研究。其次,界定相关概念,阐明论文中依据的相关理论,并对相关政策进行对比。然后从动因和影响后果出发对案例企业进行分析,通过对大股东减持前后公司相关财务指标和披露信息的对比发现:①在愈加严厉的减持新规出台后,大股东减持行为仍存获取超额收益的动因;②大股东清仓减持首当其冲的影响是导致公司经营业绩下滑,对经营绩效产生不良影响;③大股东的清仓减持行为会对其他投资者利益造成侵害,并且这种大股东清仓减持行为大规模发生,势必影响证券市场交易的有序和稳定,甚至危及资本市场的稳定性;④大股东清仓减持行为出现的最主要原因仍然是监管制度不完善,监管不严厉;最后本文研究了美国和香港监管机构对大股东减持行为的规范措施,通过借鉴学习,对我国上市公司和监管机构提出一些参考建议,提出上市公司与监管部门需要对这种行为采取更加严厉的规范措施,保持我国上市公司经营的稳定性、维护证券市场交易的公平性、保护其他投资者利益的安全性。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第一,在国内外学者对减持行为的研究基础上,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法对大股东新出现的减持行为进行研究,分析其动机和影响后果,是对股东减持行为的后续补充研究;第二,本文通过案例实况、政策对比、借鉴学习的研究框架对案例进行较为完整的分析,对上市公司和证监会提出建议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李昕骥[4](2017)在《A股二级市场中大宗交易对股价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一般认为,大宗交易对证券市场的流动性、稳定性、便利性、效率性都有诸多贡献,对大宗交易的研究也是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从研究视角来看,大宗交易的相关文献主要可分为对大宗交易定价的研究,以及对大宗交易如何影响股价的研究两种。本文的研究视角属于后者,即通过实证研究的手段探讨A股二级市场大宗交易对股票价格的影响,以及在不同情况下影响的差异,尝试从研究的结果中找出一些显着的规律,希望可以为我国大宗交易的实证研究添砖加瓦,也为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提供参考。本文在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对国内外大宗交易制度和A股大宗交易发展历史进行了梳理,然后以2014年至2016年沪深两市A股的部分大宗交易记录作为研究样本,对样本按照一定的规则分为若干组,采用事件研究法对提出的假设进行显着性检验,最后对搭建的模型分多个时间段进行多元回归,尝试从这个角度对股价受到大宗交易的影响进行判断和解释。通过实证研究,笔者既观察到了一些与前人研究契合的结果,例如大宗交易在驱动方不同时对股价的影响是非对称的、买方驱动下累计异常收益率与大宗交易成交价的溢价水平呈正比等;同时也观察到了一些不合常理,或与其他学者相悖的结果,如以高折价率成交的大宗交易并不必然导致股价受到显着的负面影响、中等市值股票的股价在短期内受大宗交易的冲击最大等。笔者从A股市场环境、近年来大宗交易市场的乱象、以及大宗交易传递信息的角度做出解释,认为这些现象既离不开大宗卖出比大宗买入的背后动机更复杂、导致市场上普通投资者对信息解读的分歧更大,也离不开一些上市公司高管、大股东、各类资本玩家利用大宗交易这一渠道进行过桥减持、避税逃税、利益输送、差价套利等。本文的研究,一方面有助于对大宗交易的制度和效果进行评价,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考察市场运行是否稳健、对事件或信息的接纳能力是否良好,同时也丰富了国内相关研究的成果,为其他学者的研究提供另一种参考。
张媛[5](2015)在《安徽省国有企业效率问题研究 ——基于股权结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的改革一直以来备受瞩目,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并确立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此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改革策略及举措。无论是哪一阶段的改革,国有企业的效率问题是各项改革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以往学者对国有企业效率的研究多是通过与民营企业效率相比较进行的,从股权结构角度来研究这一问题的很少。但是研究企业效率,不能不考虑股权结构这一重要因素,由于股权结构的影响,最终会形成不同的股东行为,从而导致不同的公司治理效率。因而,本文将股权结构作为重点研究的影响因素,以安徽省国有企业为研究对象,探讨股权结构对国有企业效率的影响。本文的研究采取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先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归纳了现已有的关于国有企业效率以及股权结构与国有企业效率关系的主要观点和结论。接着分析了股权结构对国有企业效率影响机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监督机制、激励机制、代理权竞争和外部接管市场。并结合三种不同类型股权结构阐述了股权结构对国有企业效率的影响。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确立了相应的实证分析内容。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文章以安徽省26家上市国有企业作为样本,首先分析这些企业的股权结构现状并测算股权集中度和股权流通性,然后对国有企业效率进行量化评估,选用BCC模型和Malmquist指数作为量化方法,分析测算时分别从动态和静态展开研究探讨。文章最后以安徽省26家上市国有企业作为研究对象,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对本文提出的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以对安徽省上市国有企业的效率与股权结构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文章的研究结论主要有:安徽省上市国有企业股权集中度较高,仍然存在着国有股一股独大现象;安徽省上市国有企业的综合效率整体上较低,未达到有效生产前沿,但综合效率是逐年递增的;安徽省上市国有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逐年增长,增长主要源于技术效率的提高和技术进步两方面。安徽省上市国有企业综合效率与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呈倒U型关系,与国有股比例负相关,与流通股比例、非国有法人股比例正相关。结合研究结论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最新方案,本文最后为提高安徽省国有企业效率,优化国有资本配置提出了几条政策建议:借助混合所有制这一实现形式,继续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在国有企业重组改制过程中,发展和引进机构投资者;改善资本市场环境,有效提高国有股权的流动性;不断完善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和完善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体系。
刘绍娓[6](2016)在《所有权结构影响公司绩效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经济能够分别在1997年和2008年两次大的金融危机中力克万难,在世界各国经济低迷中率先复苏,离不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中国企业的改革和创新。而中国企业改革与创新中,最为关键的是产权改革,最核心的则是所有权结构调整与改革。企业所有权结构的调整与改革,不仅关系到企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而且还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与升级。本文遵循了“文献评述——理论分析——指标评估——实证分析——政策建议”的研究思路,在对国内外关于所有权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之后,侧重探讨企业所有权结构中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关系及其对企业财务绩效、企业非财务绩效和企业综合绩效的影响;进而,构建所有权结构影响公司绩效的机理模型并分别对企业所有权结构影响公司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的效果进行分析;然后,从公司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两个角度设计全面衡量公司综合绩效的指标体系并运用于评估抽选的中国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进而,分别构建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以抽选的上市公司数据为分析样本,对所有权结构与公司财务绩效、非财务绩效和综合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全样本和分行业的实证检验,依据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对我国公司优化所有权结构安排、提高公司绩效提供政策建议。首先,在对国内外关于所有权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之后,界定企业所有权、公司绩效相关概念和范围,并将市场化环境差异分类为完全计划经济体制环境、完全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体制,同时,将企业绩效分解为以企业生产绩效反映企业财务绩效和以社会总体福利反映企业的非财务绩效,进而分析完全计划经济体制下、完全市场化经济体制下和计划经济向市场化经济转型体制三类不同制度背景下的资源配置特征,之后,通过构建了N个厂商古诺博弈模型并进行求解,研究不同制度环境下,企业国有产权比例大小引致的所有权结构差异对企业财务绩效和企业非财务绩效的影响,发现在完全计划经济体制下、完全市场经济体制下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体制下,企业所有权结构差异对其涉及生产经营的财务绩效和其涉及履行国家战略、承担社会责任的非财务绩效的影响存在分类差异。接着,考虑了企业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两个方面构建了企业综合绩效指标体系,且选取了如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等作为衡量企业财务绩效的度量以及企业文化、企业福利输出和可持续增长等指标作为企业非财务绩效的度量,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3年至2011年中国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数据库中筛选出499家上市公司进行了财务绩效、非财务绩效和综合绩效评估,得到了样本年份每个企业财务绩效、非财务绩效以及综合绩效评估结果,且对所选择的样本上市公司综合绩效按年度进行排名,再将样本企业财务绩效、非财务绩效和综合绩效按所属行业进行加权平均,结果表明,样本年份内所选行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平均水平都偏低,但如果考虑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国家战略等职能引致的社会福利效应来看,这些行业中的上市公司非财务绩效却在样本年份内总体表现较好。再次,依据所选取的2003年至2011年中国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499家上市公司为分析样本,结合样本上市公司逐年逐个的财务绩效、非财务绩效和综合绩效评估结果,在控制了公司规模、资产负债比和高管薪酬等因素之后,采用混合OLS、静态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和随机面板数据以及差分GMM和系统GMM估计方法,分别构建了线性和非线性计量经济模型,实证研究了上市公司所有权结构对其财务绩效、非财务绩效和综合绩效的影响程度和显着性,一方面,以公司财务绩效为被解释变量的实证结果表明,从短期来看,国有股比例越高并不利于提高企业财务绩效;而从长期来看,公司国有股权比例越高,公司财务绩效表现越差;另一方面,以公司非财务绩效为被解释变量的实证结果表明,所有变量均体现于短期效应,国有股比例与公司非财务绩效之间存在短期的“U”型关系。进而,以公司综合绩效为被解释变量的实证结果表明,不管是长期还是短期,国有股比例与公司综合绩效之间都存在着显着的“U”型相关关系。进一步地,本文采用所选取的2003年至2011年中国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499家上市公司为分析样本以及这些样本公司逐年逐个的财务绩效、非财务绩效和综合绩效评估结果,按传播与文化业、电煤水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农林牧渔业、社会服务业、制造业等九个不同行业特征进行分类,在控制了公司规模、资产负债比以及高管薪酬等因素的同时,引入上市公司国有股比重和股权集中度、所有权制衡度,构建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分析方法构建线性和非线性计量经济模型,分别实证异质性行业上市公司所有权结构差异对其财务绩效、非财务绩效和综合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入各行业异质性之后,上市公司所有权结构差异对其绩效的影响存在差异,同时,从异质性行业上市公司层面研究所有权结构差异对其绩效的影响在长期和短期的效应不一。最后,依据理论建模与分析、指标体系与评估以及实证模型设计与分析,结合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改革历程,从动态调整企业所有权结构、不同行业企业所有权结构差异化和依据企业功能目标差异化企业所有权结构三个方面提出优化企业所有权结构、提高企业绩效的政策建议。
陈丹洁[7](2014)在《基于Banzhaf权力指数的上市公司控制权与经营绩效关系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上,一直普遍存在着几个根深蒂固的问题,股权集中度过高、股权制衡度偏低、大股东控制着公司的所有权、控制权市场的难以形成、小股东地位的缺失、大股东对于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害等等,一直以来,上市公司的控制权结构与公司经营绩效的关系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关于股权结构对于公司绩效的影响关系,则有两种理论解释,分别是代理理论和控制权理论,不同学者对于这些理论也有不同的看法。而对于控制权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学者们的观点则有着更大的差异,有人认为因为存在大股东控制权与公司所有权的一致性,所以其对于公司的经营绩效有着正面的激励作用,也有人认为正是因为两权的一致性存在,大股东在公司治理过程中,对于公司利益更可能出现侵占效应,而正是在在这些研究的过程中,学者们在已有理论的基础上延伸出了诸如两权分离理论、代理成本理论在内的诸多新的理论体系,从而吏加丰富了这一热点问题的研究价值。本文以我国深圳交易所上市的A股主板和中小板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在已有的理论基础上,综合国内外有关控制权与公司绩效内在关系方面的一系列研究成果,深入分析了由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所形成的控制权对于公司绩效的影响问题,从描述性分析到定量实证分析,再到创新性定性分析,从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创新性Banzhaf权力指数等多角度对于上市公司控制权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度刻画,回答了诸如大股东手中的控制权对于公司绩效是否有影响、其他股东对于大股东的股权制衡程度这一指标对于公司绩效是否有影响、有着怎样的影响等等问题。全文共分为三大部分,具体结构要点如下:第一部分:理论研究,该部分共三章,第一章绪论,简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方法、框架及创新点;第二章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主要界定了控制权、股权结构、公司绩效等相关概念,并对于国内外一些经典理论作一概述及评述,并对已有的研究结果进行一番总结及评述。第二部分:实证分析,该部分是全文的核心部分,共两章,第三章现状分析,通过对于643个研究样本近三年的股权结构及绩效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以找出其中一些内在规律;第四章定量及创新性分析,前半部分主要对于本次研究中选取的控制权及公司绩效指标进行实证定量分析,以找出变量间的隐藏规律;后半部分则创新性地引入了Banzhaf权力指数这一指标,基于新指标通过对于已有样本的重新归类,从中挖掘前述研究中所未能发现的研究结论。第三部分:结论建议,该部分共一章,主要是对于本文第二部分两章内容所得出的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并加以分析,从中获得一定的启示,并同时整理出本文研究中不可避免的局限性问题。政策建议则是通过总结全文的研究,对于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现状及其影响,针对性的提出政策建议。
郝雪阳[8](2013)在《大股东减持与可持续增长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解决股权分置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2005年4月29日,中国证监会颁布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至此拉开了股权分置改革的序幕。随着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地逐步完成以及限售股地陆续解禁,上市公司的股东纷纷抛售解禁股,以获得资本增值的收益。大股东减持行为必然会对证券市场以及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和持续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我国这样的新兴经济体而言,公司成长性对上市公司的持续发展尤为关键。因此,我们有必要针对大股东减持对上市公司成长性的影响展开研究。本文共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以股权分置改革开篇,讲述了大股东减持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并从减持动因、套利手段、时机选择、产生的效应四个方面对现有的大股东减持的文献资料进行了分类总结,并介绍了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创新;第二部分,基于已有的大股东减持的文献资料,对大股东的范围进行了界定,从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股权性质三个方面对国内外有关股权结构与公司成长性的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有关基于生命周期的股权结构与公司成长性研究的文献资料进行专门的阐述,以作为本文研究的基础;第三部分,论述了不同的股权结构对公司成长性的影响机制,并按照生命周期阶段,对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的上市公司,其大股东减持行为对公司成长性的影响提出了假设;第四部分,介绍了选取的样本及其来源,构建了上市公司成长性评价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得出了上市公司减持前后的成长性得分,然后建立了大股东减持与公司成长性的多元回归模型,通过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第五部分,对本文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指出其中存在的不足,并对进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李晓芳[9](2013)在《中部地区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经营绩效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缩小东西部区域经济差异,2006年国家开始实施中部崛起战略。虽然七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税收的优惠以及自身的改革发展下,中部地区上市公司为中部地区的经济繁荣,中部崛起战略的大力实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产业转型、煤炭企业改组合并等原因,导致了中部地区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目前中部地区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过高、董事会机制不完善等因素妨碍了公司治理水平的发挥,严重影响了公司经营绩效的提高和中部地区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进而阻碍了中部崛起战略的进程。因此,如何改善治理结构促进整体经营绩效的提高成为紧迫而又严峻的话题。基于此,论文结合中部地区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经营绩效的实际情况进行二者相关性实证研究,提出针对中部地区企业完善治理结构机制的合理化建议从而提升整体经营绩效。论文以两权分离理论、古典管家理论等治理结构理论为基础,从研究范围出发定义了治理结构和经营绩效的内涵,从理论上分析了治理结构和经营绩效的关系;采用文献研究法、规范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联系中部地区上市公司实际情况,阐述了治理结构和经营绩效的现状;从股权结构、董事会结构和管理层激励三方面构建治理结构指标;从盈利、偿债、营运、发展四方面构建经营绩效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综合得分模型对经营绩效进行整体评估;把公司规模作为控制变量增加了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全面性。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通过假设提出、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回归分析,从样本整体和行业因素两方面对中部地区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和经营绩效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不同行业的治理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截然不同的结论,提出了针对不同行业的股权改革、调整股权集中度、规范董事会行为、培养职业董事层、建立合理公平的管理层薪酬制度、增加管理层持股比例等措施来完善中部地区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从而提高公司整体经营绩效。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响应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从中部崛起视角以中部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七大行业的151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从样本整体和行业因素两方面对治理结构和经营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运用了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分析法不仅从纵向研究了不同年份公司治理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而且从横向分析了不同行业的治理结构对绩效产生的影响,从而有针对性地分析了中部地区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经营绩效的相关性研究。
张国明[10](2012)在《中国A股市场大宗交易研究》文中指出2002年2月25日深交所出台《深圳证券交易所大宗交易实施细则》,同年3月19日,银河证券与上海金证咨询公司达成罗牛山1980万股的股权交易,成就了国内证券市场的首笔大宗交易。时至今日,大宗交易系统正式运行已有十载春秋。2008年4月20日证监会出台的《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规定大宗的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将通过大宗交易系统进行,旨在减轻对二级市场的压力,缓解对集中竞价交易系统价格形成机制的冲击,稳定投资者对存量股份减持的心理预期,波澜不惊的大宗交易平台从此有了持续井喷的源动力。目前国内关于大宗交易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大宗交易制度、大宗交易流动性折价、大宗交易对于二级市场的影响等方面。本文回顾了沪深A股市场大宗交易十年来的发展之路,梳理其制度的变迁与历史的沿革,阶段性地总结其特点,分析了影响大宗交易成交的几个宏观因素。本文的研究重点是中国A股市场大宗交易的特点以及影响成交的因素。中国A股市场大宗交易特征,主要有交易不活跃、交易量小,创业板、中小板比主板市场活跃,创业板、中小板比主板折价率高,机构参与大宗交易不甚活跃四个特点。在分析影响大宗交易成交因素时,从宏观角度入手,得出了大宗交易月度成交量与限售股月度解禁数量和上证月度收益率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线性关系。限售股月度的实际减持额与大宗交易成交额却表现出明显的正向关系。本文最后提出吸引合格投资者积极参与和完善大宗交易的运行机制两个方面的建议。
二、国风塑业 第二大股东减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风塑业 第二大股东减持(论文提纲范文)
(1)HHM框架下业绩承诺衍生并购风险与防控研究 ——以南都电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3.1 业绩承诺相关研究 |
1.3.1.1 业绩承诺起源相关研究 |
1.3.1.2 业绩承诺动因及效果相关研究 |
1.3.1.3 业绩承诺风险及防控相关研究 |
1.3.2 并购风险与防控相关研究 |
1.3.3 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5 研究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1.7 主要创新点 |
2 理论阐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业绩承诺协议的概念 |
2.1.2 业绩承诺协议的应用原理 |
2.2 理论依据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2 不完全契约理论 |
2.2.3 等级层次全息模型理论 |
2.2.4 并购风险理论 |
3 案例介绍 |
3.1 产业背景介绍 |
3.2 业绩承诺签订双方简介 |
3.2.1 合并方简介——南都电源 |
3.2.2 被合并方简介——华铂科技 |
3.3 并购过程 |
3.3.1 并购动因 |
3.3.2 并购过程 |
3.4 业绩补偿协议简介 |
3.4.1 业绩补偿协议内容 |
3.4.2 业绩承诺完成情况 |
3.4.3 业绩补偿履行情况 |
4 基于HHM框架华铂科技业绩补偿承诺衍生风险分析 |
4.1 基于HHM框架风险识别模型分析 |
4.1.1 业绩承诺衍生并购风险来源识别 |
4.1.2 业绩承诺衍生并购风险HHM框架设计 |
4.1.3 业绩承诺衍生并购风险HHM主框架设计 |
4.2 基于HHM的业绩承诺衍生并购风险分析 |
4.2.1 战略风险分析 |
4.2.2 估值风险分析 |
4.2.3 业绩目标设定风险分析 |
4.2.4 整合风险分析 |
4.2.5 控股股东行为风险 |
4.2.6 商誉减值风险 |
4.2.7 业绩补偿形式风险分析 |
5 华铂科技业绩补偿承诺风险防范对策 |
5.1 合理制定并购战略 |
5.2 并购前合理估值 |
5.3 并购中优化业绩承诺设计 |
5.4 运用双重业绩补偿支付方式 |
5.5 控股股东行为风险防范 |
5.6 证监会加强监管力度 |
5.7 保证履约能力 |
6 研究结论与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2)基于机器学习的A股量化价值投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价值投资理论基础的研究 |
1.2.2 财务信息对价值投资解释力度的研究 |
1.2.3 股票估值方法的研究 |
1.2.4 研究评述 |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1.4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二章 价值投资理论 |
2.1 价值投资理论介绍 |
2.1.1 本杰明·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理论 |
2.1.2 彼得·林奇的增长投资理论 |
2.1.3 约翰·博格尔的指数投资理论 |
2.1.4 马科维茨的组合投资理论 |
2.2 价值投资的理论基础 |
2.2.1 有效市场假说 |
2.2.2 行为金融学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价值投资的BP神经网络选股模型 |
3.1 BP神经网络模型的原理及算法 |
3.1.1 神经网络的介绍 |
3.1.2 BP神经网络的算法及原理 |
3.1.3 BP神经网络的特点 |
3.2 上市公司的基本面指标的选取和数据的来源 |
3.2.1 研究假设 |
3.2.2 样本的选择与数据的来源 |
3.2.3 指标的选取 |
3.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选股模型的实证分析 |
3.3.1 指标的输入 |
3.3.2 训练样本与测试样本的选取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价值投资的BSM估值模型 |
4.1 支持向量机模型的原理及算法 |
4.1.1 支持向量机的介绍 |
4.1.2 间隔与支持向量机原理介绍 |
4.1.3 对偶问题介绍 |
4.1.4 核函数介绍 |
4.2 上市公司资产价值的波动率预测 |
4.2.1 样本的选取 |
4.2.2 支持向量机回归设计测试 |
4.3 基于BSM模型的股票估值及投资决策 |
4.3.1 BSM模型简介 |
4.3.2 用BSM模型对股票估值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投资偏好的带权重的股票模型及实证 |
5.1 股票权重确定的方法 |
5.1.1 价格加权方法 |
5.1.2 市值加权方法 |
5.1.3 等权重方法 |
5.1.4 利用均值方差模型确定权重 |
5.1.5 Black-Litterman模型 |
5.2 根据各种权重计算方法进行的实证研究 |
5.2.1 根据各种加权方法得出的权重结果 |
5.2.2 不同投资组合的回报率对比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HY股份大股东清仓减持动因及影响后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大股东减持动因的研究 |
1.2.2 大股东减持对经营绩效影响的研究 |
1.2.3 大股东减持对其他投资者影响的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框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框架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减持规定对比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公司大股东 |
2.1.2 公司重要股东 |
2.1.3 大股东清仓减持 |
2.1.4 经营绩效 |
2.2 相关理论 |
2.2.1 控制权收益理论 |
2.2.2 信号传递理论 |
2.2.3 逆向选择理论 |
2.2.4 委托代理理论 |
2.3 大股东减持规定的对比研究 |
2.3.1 证监会减持新、旧规定对比 |
2.3.2 美国与香港的减持规定 |
第3章 HY股份大股东清仓减持案例概况 |
3.1 HY股份有限公司基本情况 |
3.1.1 公司介绍 |
3.1.2 公司股权结构介绍 |
3.2 HY股份大股东清仓减持背景、过程和结果 |
3.2.1 HY股份大股东清仓减持背景 |
3.2.2 HY股份大股东清仓减持过程 |
3.2.3 HY股份大股东清仓减持结果 |
3.3 HY股份大股东清仓减持特点 |
3.3.1 HY股份大股东清仓减持时机特点 |
3.3.2 HY股份大股东清仓减持规模特点 |
3.3.3 HY股份大股东清仓减持独特点 |
第4章 HY股份大股东清仓减持动因及影响后果 |
4.1 HY股份大股东清仓减持动因 |
4.1.1 选择套现时机获取高额回报 |
4.1.2 Q公司经营不佳需套取资金 |
4.1.3 HY公司经营业绩引发担忧 |
4.1.4 减轻并购失利重获发展动力 |
4.1.5 HY股份大股东清仓减持动因总结 |
4.2 HY股份大股东清仓减持影响后果 |
4.2.1 HY股份大股东清仓减持对市场股价的影响 |
4.2.2 HY股份大股东清仓减持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
4.2.3 HY股份大股东清仓减持对其他投资者的影响 |
第5章 研究结论、启示建议与前景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1.1 大股东减持的自利动机和动机复杂化 |
5.1.2 制度不严致使减持不绝、减持新手段频现 |
5.1.3 大股东清仓减持影响后果多维度放射 |
5.1.4 大股东减持行为会作用于其他股东 |
5.2 启示与建议 |
5.2.1 对上市公司的启示与建议 |
5.2.2 对政府监管部门的启示与建议 |
5.3 研究局限性与不足 |
5.3.1 研究局限性 |
5.3.2 研究不足 |
5.4 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A股二级市场中大宗交易对股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4 研究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综述 |
2.1.1 不同驱动方的大宗交易的非对称影响 |
2.1.2 大宗交易对股价的影响因素 |
2.2 国内研究综述 |
2.2.1 大宗交易制度研究 |
2.2.2 大宗交易动机研究 |
2.2.3 大宗交易定价研究 |
2.2.4 大宗交易价格效应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宗交易现状 |
3.1 大宗交易制度概述 |
3.1.1 衡量标准 |
3.1.2 交易时间 |
3.1.3 交易方式 |
3.1.4 定价规则 |
3.2 A股大宗交易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
3.2.1 制度演进 |
3.2.2 市场规模 |
3.2.3 面临问题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研究样本和数据处理 |
4.1 原始数据 |
4.2 数据处理 |
4.3 大宗交易分类 |
4.4 样本描述性统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宗交易影响股价的实证研究 |
5.1 研究方法 |
5.2 假设检验 |
5.2.1 对事件影响的衡量 |
5.2.2 大宗交易对整个事件窗内股价的影响 |
5.2.3 按总市值分类的大宗交易对股价的影响 |
5.2.4 按溢/折价率水平分类的大宗交易对股价的影响 |
5.2.5 按交易量占流通股比例分类的大宗交易对股价的影响 |
5.2.6 对假设检验的总结 |
5.3 多元回归 |
5.3.1 模型建立 |
5.3.2 回归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安徽省国有企业效率问题研究 ——基于股权结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框架 |
第三节 文章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一、研究创新点 |
二、研究不足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一、关于国有企业效率的研究 |
二、关于国有企业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 |
三、关于股权结构与企业效率关系的研究 |
第三章 股权结构相关理论 |
第一节 股权结构的含义 |
一、股权的概念 |
二、股权结构的含义 |
第二节 股权结构指标 |
一、股权集中度(ConcentrationRatio) |
二、赫芬德尔指数(Herfindahl Index) |
三、Z指数 |
四、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 |
第三节 股权结构对企业效率的影响机制 |
一、股权结构与激励机制 |
二、股权结构与监督机制 |
三、股权结构与外部接管市场 |
四、股权结构与代理权竞争 |
第四章 安徽省国有企业股权结构分析 |
第一节 股权属性分析 |
第二节 股权集中度的分析 |
第三节 股权流通性分析 |
第五章 安徽省国有企业效率评价 |
第一节 效率的评价方法和模型 |
一、效率的评价方法 |
二、效率的评价模型 |
第二节 DEA效率测算和分析 |
一、指标体系的确定 |
二、安徽省上市国有企业效率静态分析 |
三、安徽省上市国有企业效率动态分析 |
第六章 股权结构与效率关系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变量的确定和研究假设 |
一、变量的确定 |
二、研究假设 |
三、模型的建立 |
第二节 实证分析 |
一、相关性分析 |
二、回归分析 |
三、稳健性检验 |
第三节 基本结论 |
第七章 对策建议 |
一、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 |
二、大力发展引进机构投资者 |
三、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 |
四、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
五、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6)所有权结构影响公司绩效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所有权与公司绩效文献综述 |
2.1 引言 |
2.2 所有权性质与公司绩效 |
2.2.1 国家股与公司绩效 |
2.2.2 法人股与公司绩效 |
2.2.3 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公司绩效 |
2.3 所有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 |
2.4 所有权制衡与公司绩效 |
2.5 内部人所有权与公司绩效 |
2.6 外部环境、所有权结构与公司绩效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所有权结构影响公司绩效理论分析 |
3.1 引言 |
3.2 基本模型 |
3.3 完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分析 |
3.3.1 计划经济体制特征描述 |
3.3.2 企业国有产权比例及其财务绩效 |
3.3.3 企业国有产权比例及其非财务绩效 |
3.4 完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分析 |
3.4.1 完全市场经济体制特征描述 |
3.4.2 企业国有产权比重及其财务绩效 |
3.4.3 企业国有产权比例及其非财务绩效 |
3.5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体制下的分析 |
3.5.1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体制特征描述 |
3.5.2 企业国有产权比重及其财务绩效 |
3.5.3 企业国有产权比重及其非财务绩效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与应用 |
4.1 理论依据 |
4.1.1 以财务指标为衡量标准的研究范式 |
4.1.2 以综合指标为衡量标准的研究范式 |
4.2 指标体系设计与样本选取 |
4.2.1 指标体系设计 |
4.2.2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4.3 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原理与分析步骤 |
4.3.1 主成分分析法基本原理 |
4.3.2 主成分分析步骤 |
4.4 基于SPSS主成分分析法评价模型构建 |
4.4.1 KMO和Bartlett检验 |
4.4.2 样本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
4.4.3 提取主成分 |
4.4.4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综合指标数学模型 |
4.5 公司绩效动态评估结果分析 |
4.5.1 样本上市公司综合绩效动态评估结果 |
4.5.2 样本公司综合绩效均值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上市公司所有权结构影响公司绩效的实证分析 |
5.1 引言 |
5.2 研究假设 |
5.2.1 国有股比例 |
5.2.2 所有权集中度 |
5.2.3 所有权制衡度 |
5.2.4 资产负债比率 |
5.2.5 公司规模 |
5.2.6 高管薪酬 |
5.3 模型与变量 |
5.3.1 计量模型设计 |
5.3.2 变量说明 |
5.4 样本与数据 |
5.4.1 样本选择、数据来源与处理 |
5.4.2 数据统计性描述 |
5.5 实证结果分析 |
5.5.1 以公司财务绩效指标为被解释变量的分析 |
5.5.2 以公司非财务绩效指标为被解释变量的分析 |
5.5.3 以公司综合绩效指标为被解释变量的分析 |
5.5.4 综合比较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中国分行业上市公司所有权结构影响公司绩效的实证分析 |
6.1 计量模型设计 |
6.2 变量选取与说明 |
6.3 样本与数据 |
6.3.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6.3.2 数据统计性描述 |
6.4 实证结果分析 |
6.4.1 传播与文化业 |
6.4.2 电煤水行业 |
6.4.3 房地产业 |
6.4.4 交通运输业 |
6.4.5 农林牧渔业 |
6.4.6 批发零售业 |
6.4.7 社会服务业 |
6.4.8 信息技术业 |
6.4.9 制造业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优化企业所有权结构提升公司绩效的政策建议 |
7.1 动态调整企业所有权结构 |
7.2 不同行业企业所有权结构差异化 |
7.3 依据企业的功能目标差异化所有权结构 |
7.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B 样本年份上市公司年度财务绩效、非财务绩效和综合绩效以及综合绩效排名表 |
(7)基于Banzhaf权力指数的上市公司控制权与经营绩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思路方法及内容框架 |
1.2.1 研究技术路线图 |
1.2.2 研究内容框架概述 |
1.3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控制权理论解析及文献综述 |
2.1 主要概念解析 |
2.1.1 控制权 |
2.1.2 股权结构 |
2.1.3 股权集中度 |
2.1.4 股权制衡度 |
2.1.5 公司绩效 |
2.2 主要衡量指标介绍 |
2.2.1 CR指数 |
2.2.2 Z指数 |
2.2.3 公司绩效衡量指标 |
2.3 论基础及评述 |
2.3.1 委托代理理论 |
2.3.2 两权分离理论 |
2.3.3 代理成本理论 |
2.3.4 不完全契约理论 |
2.3.5 对于基础理论的评述 |
2.4 相关文献综述 |
2.4.1 关于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 |
2.4.2 关于股权制衡度与公司绩效 |
2.4.3 关于Banzhaf权力指数 |
2.4.4 相关文献评述 |
第3章 上市公司控制权结构现状分析 |
3.1 宏观角度下的控制权结构现状 |
3.2 微观角度下的控制权结构现状 |
3.2.1 研究样本的选取与筛选 |
3.2.2 描述性统计结果分析 |
3.2.3 交叉比较统计结果分析 |
第4章 上市公司控制权与经营绩效关系实证研究 |
4.1 研究样本方法选取介绍 |
4.2 上市公司控制权与经营绩效定量分析 |
4.2.1 研究指标的选取 |
4.2.2 上市公司控制权与经营绩效实证分析 |
4.3 基于Banzhaf权力指数的上市公司控制权与经营绩效创新性分析 |
4.3.1 引入创新性研究指标——Banzhaf权力指数 |
4.3.2 Banzhaf权力指数的应用 |
4.3.3 基于Banzhaf权力指数的创新性分析 |
第5章 上市公司控制权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研究局限性 |
5.1 上市公司控制权现状研究结论 |
5.2 上市公司控制权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结论 |
5.3 关于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结构的政策建议 |
5.4 本文研究启示 |
5.5 研究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大股东减持与可持续增长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大股东减持的动因及影响因素 |
1.2.2 大股东减持的套利手段 |
1.2.3 大股东减持的时机选择 |
1.2.4 大股东减持产生的影响 |
1.2.5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框架 |
1.5 研究创新 |
第二章 大股东减持与公司成长性的理论综述 |
2.1 大股东概念界定 |
2.3 大股东减持与公司成长性 |
2.3.1 股权集中度与公司成长性 |
2.3.2 股权制衡与公司成长性 |
2.3.3 股权性质与公司成长性 |
2.3.4 股权结构与公司成长性——基于生命周期 |
第三章 大股东减持下股权结构对公司成长性的影响机制与研究假设 |
3.1 大股东减持下股权结构对上市公司成长性的影响机制 |
3.1.1 高度集中型股权结构对公司成长性的影响机制 |
3.1.2 高度分散型股权结构对公司成长性的影响机制 |
3.1.3 相对制衡型股权结构对公司成长性的影响机制 |
3.2 大股东减持对上市公司成长性的研究假设 |
3.2.1 成长期大股东减持与公司成长性 |
3.2.2 成熟期大股东减持与公司成长性 |
第四章 大股东减持与公司成长性的实证研究 |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4.1.1 样本选择 |
4.1.2 数据来源 |
4.2 公司成长性的测量 |
4.2.1 公司成长性评价体系 |
4.2.2 因子分析法 |
4.2.3 基于因子分析的公司成长性测量 |
4.3 变量及模型介绍 |
4.3.1 变量选择 |
4.3.2 模型建立 |
4.4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4.1 成长期描述性统计分析 |
4.4.2 成熟期描述性统计分析 |
4.5 相关性分析 |
4.5.1 成长期相关性分析 |
4.5.2 成熟期相关性分析 |
4.6 回归分析 |
4.6.1 成长期回归分析 |
4.6.2 成熟期回归分析 |
4.7 稳健性检验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中部地区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经营绩效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外治理结构文献综述 |
1.3.1.1 国外关于治理结构的文献综述 |
1.3.1.2 国内关于治理结构的文献综述 |
1.3.2 国内外关于治理结构与经营绩效关系的文献综述 |
1.3.2.1 国外治理结构与经营绩效关系的文献综述 |
1.3.2.2 国内治理结构与经营绩效关系的文献综述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特色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特色 |
2 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
2.1 公司治理概述 |
2.1.1 公司治理内涵 |
2.1.2 公司治理相关理论 |
2.1.2.1 两权分离理论 |
2.1.2.2 古典管家理论 |
2.1.2.3 委托代理理论 |
2.1.2.4 现代管家理论 |
2.1.2.5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 经营绩效概述 |
2.2.1 经营绩效内涵 |
2.2.2 经营绩效评价方法 |
2.2.2.1 单一指标评价法 |
2.2.2.2 多重指标评价法 |
2.3 公司治理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关系理论分析 |
2.3.1 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的理论分析 |
2.3.1.1 股权构成与经营绩效的关系 |
2.3.1.2 股权集中度与经营绩效的关系 |
2.3.2 董事会结构与经营绩效的理论分析 |
2.3.2.1 董事会规模与经营绩效的关系 |
2.3.2.2 独立董事比例与经营绩效的关系 |
2.3.2.3 董事会行为与经营绩效的关系 |
2.3.2.4 两职合一与经营绩效的关系 |
2.3.3 管理层激励与经营绩效的理论分析 |
3 中部地区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经营绩效现状 |
3.1 中部地区上市公司概况 |
3.1.1 中部地区简介 |
3.1.2 中部地区上市公司现状 |
3.1.3 中部地区上市公司特征 |
3.2 中部地区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现状 |
3.2.1 中部地区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现状 |
3.2.2 中部地区上市公司董事会结构现状 |
3.2.3 中部地区上市公司管理层激励现状 |
3.3 中部地区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现状 |
4 中部地区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经营绩效指标构建 |
4.1 治理结构评价指标构建 |
4.2 经营绩效评价指标构建 |
4.2.1 经营绩效指标构建方法 |
4.2.2 经营绩效评价方法 |
4.2.3 中部地区上市经营绩效的因子分析 |
4.2.3.1 检验并获取主成分 |
4.2.3.2 构建主成分得分模型,计算主成分得分 |
4.2.3.3 构建综合得分模型,计算综合得分 |
4.3 控制变量构建 |
5 中部地区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经营绩效相关性实证研究 |
5.1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
5.2 假设的提出 |
5.2.1 股权结构方面的假设 |
5.2.2 董事会结构方面的假设 |
5.2.3 管理层激励方面的假设 |
5.3 治理结构和经营绩效的描述性分析 |
5.3.1 治理结构的描述性分析 |
5.3.1.1 总体样本治理结构的描述性分析 |
5.3.1.2 行业治理结构的描述性分析 |
5.3.2 经营绩效的描述性分析 |
5.3.2.1 总体样本经营绩效的描述性分析 |
5.3.2.2 行业经营绩效的描述性分析 |
5.3.3 公司规模的描述性分析 |
5.4 实证分析 |
5.4.1 模型构建 |
5.4.2 回归分析 |
5.4.2.1 样本总体治理结构和经营绩效的回归分析 |
5.4.2.2 行业治理结构和经营绩效的回归分析 |
6 对策建议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1.1 总体样本结论 |
6.1.2 分行业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6.2.1 股权结构方面的建议 |
6.2.2 董事会结构方面的建议 |
6.2.3 管理层激励方面的建议 |
6.3 研究不足和展望 |
6.3.1 研究不足 |
6.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10)中国A股市场大宗交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1.2 内容结构 |
1.3 创新与不足 |
2 理论分析与文献回顾 |
2.1 理论分析 |
2.2 文献综述 |
2.2.1 大宗交易机制 |
2.2.2 大宗交易成本与成交量价及其影响 |
2.2.3 限售股的解禁与减持 |
3 中国A股市场大宗交易制度历史沿革 |
3.1 大宗交易制度简介 |
3.1.1 大宗交易与大宗交易机制 |
3.1.2 大宗交易的标准 |
3.1.3 大宗交易的时间 |
3.1.4 大宗交易的主要方式 |
3.1.5 大宗交易的交易价格确定 |
3.2 中国A股市场大宗交易制度沿革 |
3.2.1 萌芽与酝酿阶段 |
3.2.2 大宗交易制度正式推出 |
3.2.3 专业大宗交易电子交易系统 |
3.2.4 重大转折 |
3.2.5 大宗交易业务专场 |
3.2.6 深交所综合协议平台 |
3.2.7 最新动向 |
4 中国A股市场大宗交易特征总结 |
4.1 中国A股市场大宗交易成交概览 |
4.1.1 成交数量方面 |
4.1.2. 成交价格方面 |
4.2 中国A股市场大宗交易主要特征 |
4.2.1 整个A股市场交投不活跃 |
4.2.2 中小板与创业板比主板市场活跃 |
4.2.3 中小板与创业板比主板折价率高 |
4.2.4 大宗交易中机构交投并不活跃 |
5 大宗交易与限售股 |
5.1 限售股简介 |
5.1.1 限售股的定义与分类 |
5.1.2 主要限售股的解禁期限 |
5.1.3 限售股解禁的数据统计 |
5.2 限售股和市场行情对大宗交易成交的影响 |
5.2.1 限售股解禁量和市场行情对大宗交易成交量的影响 |
5.2.2 大宗交易成交额与限售股减持额的关系 |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吸引合格投资者积极参与 |
6.2.2 完善大宗交易的运行机制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国风塑业 第二大股东减持(论文参考文献)
- [1]HHM框架下业绩承诺衍生并购风险与防控研究 ——以南都电源为例[D]. 刘多.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2]基于机器学习的A股量化价值投资研究[D]. 张蒙. 南京财经大学, 2019(04)
- [3]HY股份大股东清仓减持动因及影响后果研究[D]. 马军. 天津财经大学, 2018(07)
- [4]A股二级市场中大宗交易对股价的影响[D]. 李昕骥.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8)
- [5]安徽省国有企业效率问题研究 ——基于股权结构视角[D]. 张媛. 安徽财经大学, 2015(06)
- [6]所有权结构影响公司绩效理论与实证研究[D]. 刘绍娓. 湖南大学, 2016(02)
- [7]基于Banzhaf权力指数的上市公司控制权与经营绩效关系研究[D]. 陈丹洁. 东华大学, 2014(06)
- [8]大股东减持与可持续增长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郝雪阳. 北京邮电大学, 2013(04)
- [9]中部地区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经营绩效相关性研究[D]. 李晓芳. 太原理工大学, 2013(02)
- [10]中国A股市场大宗交易研究[D]. 张国明. 东北财经大学, 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