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然气候控制多孔含湿材料蒸发冷却的热湿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董宏[1](2020)在《基于地域气候差异的非透光围护结构隔热机理和设计方法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地域广阔,受季风影响夏季气温偏高,建筑防热一直是建筑热工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夏季室内外温差小,太阳辐射作用在室外热作用中的占比高。既有的围护结构隔热研究多关注于透光围护结构的遮阳技术措施。然而在交替变化的室内外空气温度和间歇性的太阳辐射作用下,通过具有一定蓄热能力的非透光围护结构的传热对室内造成的影响比较复杂,非透光围护结构隔热效果不佳是影响夏季建筑室内热环境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温度和辐射的作用机理和隔绝方法存在显着差异,开展基于地域气候差异的隔热设计研究是提升建筑隔热性能的基础性工作。其中,满足非透光围护结构传热分析所需的室外计算参数,不同气候作用和材料、构造对围护结构热反应特性的影响,以及设计中面临的辐射控制判定、设计目标确定和构造设计等,都是非透光围护结构隔热设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从不同地区的隔热设计需求和研究所需的逐时室外温度、辐射参数入手。依据国家气象局30年的观测数据,通过对室外温度变化趋势的分析,及其对城镇热工设计区属影响的分析,采用度日数在既有建筑热工一级区划的基础上进行细分,明确了城镇隔热设计变化和细化需求。针对气象观测缺少垂直面太阳辐射的现状,采用自建辐射观测站的实测数据,分析了半球散射辐射的分布规律和垂直面散射辐射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基于垂直面法线与太阳辐射方向间夹角φ和晴空指数Kt的垂直面散射辐射计算模型,较既有模型减少了输入参数,提高了计算精度。据此生成了全国145个主要城镇的隔热设计用室外计算参数,以及代表夏季典型气候状况的4种隔热研究用逐时室外计算参数。研究完善了隔热设计室外计算参数的生成方法,为隔热设计和研究框定了地域范围、提供了设计参数。研究通过对温度和辐射作用特点及其相关关系的分析,对气候造成的不同室内外波动作用下围护结构热反应的差异性进行了分析。研究选取了6种物性参数单调变化的常用建筑保温材料和结构材料,采用KValue软件计算了匀质平壁和复合平壁迎、被波面的温度极值,以及极值出现的时间。分析了材料厚度、热惰性指标和热阻对匀质平壁热反应特性的影响,以及高热阻层和结构层的材料、厚度和位置对复合平壁热反应特性的影响。研究从气候作用和围护结构两方面阐述了非透光围护结构隔热的机理,为不同气候条件下的隔热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研究基于辐射作用的独立性和作用效果的耦合性,提出采用由辐射产生的附加热作用在室外温度和辐射产生的最大热作用中的比例ATR作为辐射强弱的评价指标。提出以辐射作用在室内产生的热流量ΔQ≥120 Wh/m2或单向波作用下辐射作用产生的非透光围护结构内表面最高温度增加量Δθmax·i≥1K作为采取辐射控制措施的判定条件,据此给出了全国145个主要城镇的辐射控制判定结果。研究从室内热环境需求的角度,分析了不同气候条件下的非透光围护结构隔热设计目标,提出了以设计日“逐时内表面温度”为控制指标的隔热设计要求。研究基于围护结构材料和构造的热反应特性分析,对3种室内运行模式下,强辐射大温差和弱辐射小温差气候条件的典型非透光围护结构隔热构造进行了分析,给出了符合隔热设计要求的推荐构造。通过将不同气候区城镇外墙和屋面的隔热设计结果与现行热工和节能设计标准进行比较,本研究提出的非透光围护结构隔热设计目标针对性地提升了不同时段的隔热设计要求,有效降低了自然通风运行模式非透光围护结构对人体产生的热作用,提升了室内的热环境水平。
罗杰任,黄翔,金洋帆,寇凡[2](2020)在《建筑物被动蒸发冷却技术研究进展和趋势》文中认为本文首先利用Thomson Reuters公司的检索平台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对被动蒸发冷却技术从2000—2019年的研究趋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11以来蒸发冷却技术受到极大的关注。其次,在广泛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比了主要被动蒸发冷却技术的研究进展和特色,诸如建筑物屋顶被动冷却技术,建筑物外墙被动冷却技术,窗、玻璃幕、阳台等透光部分以及室内地板被动冷却技术以及多孔材料被动冷却性能研究等。最后,对被动蒸发冷却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提出了未来的发展建议,旨在为被动蒸发冷却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供科学的参考。
徐云飞[3](2018)在《南海岛屿夏季环境下多孔材料换热系数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南海地区海域辽阔,岛屿众多,其气象要素如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太阳辐射等常年较高,加上海洋环境容易产生大面积高浓度的盐雾和季风的盛行,形成了南海显着区别于大陆的高温、高湿、强辐射、高盐雾的独特气候。现在,南海岛屿上的工程建设量越来越多,如何设计建筑围护结构以适应当地气候是当务之急。材料外表面换热系数是分析建筑能耗的重要参数,也是围护结构研究和室内外热环境研究的重要边界条件,然而,现阶段对这种特殊气候下表面换热系数的研究非常匮乏。本文以红色陶瓷透水砖为实验对象,通过热湿气候风洞实验,研究了其表面换热系数的动态变化。具体有如下研究:(1)确定实验原理与实验方案。利用热平衡法建立了各换热系数分项的计算方法;测定了实验试件在不同含水率下的反射率和发射率;从《建筑节能气象参数标准》(JGJ/T346-2014)中挑选出南海区域四个岛礁(东沙岛、西沙岛、南沙岛和永暑礁)和一个陆地城市(三亚)共五个站点的夏季典型日;并且结合超声雾化和大气采样技术对热湿气候风洞进行了改造,使其实现了对浓度为6 mg/m3的盐雾的控制,较为准确地复现了南海夏季的气候环境。(2)无盐雾工况换热系数的干、湿对比分析。通过无盐雾时五个站点的实验,分别得到了干燥试件和浸泡吸水的湿润试件的表面换热系数逐时平均值,并对比研究了材料在两种状态下各换热系数分项的异同。结果表明,夜间辐射换热系数和对流换热系数比较稳定,且干、湿试件相差不大;而日间湿试件换热系数绝对值普遍大于干试件,特别是正午前后;材料的蒸发换热系数较小。(3)分析了盐雾对各换热系数分项的影响。通过有盐雾时五个站点的实验,在上述基础上研究了盐雾对各换热系数分项的影响。研究发现,无论试件干燥或者湿润,盐雾对换热系数的影响在日间正午前后数小时较为显着。但整体来看各系数分项在有、无盐雾时的大小关系没有固定模式,而盐雾对材料的蒸发换热系数影响甚小。
朱哲慧[4](2018)在《潮湿地区溶液除湿空调系统性能及应用》文中指出本研究来源于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长江流域建筑供暖空调解决方案和相应系统”(课题编号:2016YFC0700306)。在建筑能耗组成中,空调能耗占到50%以上,设计合理的空调系统并高效运行管理,从而降低空调系统能耗是暖通行业一直在探索的内容。近年来,溶液除湿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的优点逐渐被行业挖掘,相关研究越来越多,实际工程项目也不断涌现,但目前实际工程应用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主要基于建筑热湿负荷特点和溶液除湿热湿处理性能,对溶液除湿空调系统在潮湿地区的应用进行研究。文章主要分为建筑热湿负荷研究、溶液除湿机组热湿处理性能研究、溶液除湿空调系统运行方案以及系统在潮湿地区节能潜力研究四个部分。首先,文章分析了秦岭淮河以南潮湿地区公共建筑夏季热湿负荷特征,利用DeST软件对广州、重庆和福州三个城市的办公、酒店以及商业三类公共建筑夏季负荷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该地区的新风负荷中潜热负荷占80%,对新风的处理以除湿为主。然后,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溶液除湿单元和热泵式溶液除湿新风机组的制冷除湿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入口空气温度对单位制冷量和单位除湿量影响很小,入口空气含湿量和入口溶液质量浓度均与单位除湿量和单位制冷量有显着的正线性相关关系,入口溶液温度越高,对除湿和制冷性能越不利,液气比增大对除湿制冷性能的促进作用呈对数上升趋势。同时研究表明热泵式溶液除湿新风机组的单位除湿量越大,所需的外界冷源和热源越多,机组性能越低。为进一步了解机组性能,本文还对热泵式溶液除湿新风机组的实际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其次,文章对溶液除湿系统的温度控制系统和湿度控制系统的负荷分配进行理论计算,并结合潮湿地区的夏季热湿负荷变化规律提出相应的运行方案。在室内显热负荷较大时,适当降低新风送风温度和利用高温冷水对新风预冷能提高系统整体运行能效,在室内显热负荷较小时,应尽量让新风机组承担所有的热湿负荷。最后,文章对溶液除湿空调系统在潮湿地区办公建筑中的节能潜力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分析了不同气候条件下该系统的节能潜力差异。对比发现,潮湿地区办公建筑中溶液除湿系统相比传统风冷式冷热水热泵系统节能约35%;提高高温冷水机组的性能对提高整体系统性能最为关键;夏季室内显热负荷越稳定的地区节能潜力越大,低温高湿工况下室外温湿度越低新风机组性能越好。
钱慧博[5](2018)在《重庆农村住宅架空地面热工性能优化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重庆地区常年高湿,住宅室内存在潮湿问题,地面易出现返潮、结露的现象,影响室内居住品质和居民的身体健康。控制地面凝结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地面温度,城市住宅普遍采用架空地面来解决室内地面潮湿的问题,但是农村住宅还没有采取有效的控制室内潮湿的措施。本文研究农村住宅采用架空地面防潮的热工性能,并结合农村住宅地面温度的特点,对架空地面进行优化设计。为建筑师进行建筑防潮设计和实际工程应用提供参考依据。首先对重庆城区和农村部分建筑的防潮现状进行调研分析,结果显示,城区建筑地面普遍采用了通过架空地面和保温地面等防潮措施,但是农村地区没有推行有效的地面防潮做法,春夏季节的地面潮湿比较普遍。通过对四户农村典型自建砖混住宅的地面热湿现状进行实测显示,5月-6月地面温度较低,出现结露,到了7月份高温天气开始,地面不再结露,同时地面温度低于室内温度,地面对室内有降温作用,因此采用地面防潮措施应兼顾其他季节地面温度的利用。在实测的基础上,运用Design-Builder软件模拟某户典型住宅整个春夏季节的室内地面热湿状况,以及采用保温地面和架空通风地面的改善效果,采取等效防潮的方法得出不同构造参数架空通风地面的热阻值。并确定满足防潮要求的架空通风地面的最低热阻为0.48m2·K/W。然后进一步研究架空地面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提出可控通风架空地面优化方式,即针对不同季节,采用通风口开闭模式,春夏季潮湿时段开启通风口以防潮为主,地面不潮湿的夏季和冬季关闭通风口,以利用地面温度为主。模拟结果显示,在无采暖空调的工况下,夏季高温天气地面温度降低0.7℃,冬季地面温度提高0.9℃;在采暖空调工况下,空调降温和采暖能耗分别减少20%和23%。同时采用实验的方法对夏季降温的效果进行验证,说明在农村住宅中使用可控通风架空地面更为合理。最后,对可控通风架空地面的通风口遮挡板提出设计方案和要求。
潘振皓[6](2018)在《极端热湿气候环境中陶质多孔材料的蒸发降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极端热湿气候区域主要指南海地区。当地空气温度、湿度、太阳辐射等气象指标长年处于地表极高值区间。终年皆夏而无春、秋、冬季,使建筑长年以防热为主要任务。充足的降雨和海水资源使建筑被动蒸发降温技术具有天然优势。而因海水蒸发、溅射自然形成的含盐湿空气,使蒸发中的热质迁移问题变得更为复杂。为揭示陶质多孔材料在极端热湿气候环境中,并受海水盐分影响下的蒸发机理和降温效益,具体开展了如下工作:1、极端热湿气候环境的复现。基于南海岛礁、海区实测气象参数、含盐湿空气数据和典型气象年参数(JGJ346T-2014),总结了极端热湿气候环境特点,并在动态热湿气候风洞中对极端热湿环境进行了复现;耦合了超声雾化和大气采样技术,在稳态及动态极端热湿气象环境中实现了浓度可在022 mg/m3范围调节的稳定含盐湿空气氛围。2、动态极端热湿气象环境中淡水和盐溶液的蒸发降温研究。预浸淡水和3.5%质量浓度盐溶液的陶质多孔材料,分别在动态极端热湿气象环境的6时、12时和18时起始,于6 mg/m3含盐湿空气氛围中进行蒸发降温。结果显示,对照普通湿空气中含纯水的多孔材料蒸发工况,淡水工况降温效益总值降低2.63%,盐溶液工况降低40.44%。并建立了含盐湿空气和盐溶液在动态环境中对累积蒸发量影响的修正模型。3、含盐湿空气、气象、盐溶液因素对蒸发的分项影响研究。含盐湿空气浓度单变量实验显示,饱和含水材料蒸发率随空气盐浓度升高而降低;气象因素及盐溶液正交实验显示,太阳辐射起控制作用,其次为盐溶液浓度,再次为空气湿度、温度及风速;盐分降低了同等含水率下的蒸发率,使蒸发率衰减提前发生,表面结晶进一步抑制了蒸发。并建立了稳态环境中,含盐湿空气对初期蒸发率的影响模型。建立了气象、盐溶液影响蒸发阻力的关系式。4、盐溶液对材料吸水特性的影响。基于国内外标准,通过部分浸泡、真空饱和、压汞等方法测得多种陶质多孔材料毛细吸水系数、饱和含水率、孔隙率、孔径分布等参数;结果显示,毛细吸水系数在3.5%氯化钠溶液中上升17.57%,其他参数随溶液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实施了吸盐、烘干100轮循环测试,证实水泥浆粘贴构造耐盐析破坏性能。该研究首次复现了极端热湿气象环境中的含盐湿空气氛围,进行了含淡水和盐溶液的陶质多孔材料在稳态及动态气象环境中的蒸发降温研究,并针对动态蒸发降温中发现的问题按影响因素分别进行了机理探索。提出了相应条件下的动态蒸发修正式和各因素影响修正式。证实了淡水和盐溶液在极端热湿气候环境中具备可观的蒸发降温效益。
方巾中[7](2017)在《多孔材料对改善农村住宅地面潮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热湿环境是建筑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室内潮湿不仅影响人体健康,也破坏建筑围护结构的耐久性。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建筑基本上解决了室内结露问题。而在我国南方农村地区,住宅底层地面在春夏潮湿季节仍然容易出现返潮现象。如何解决农村地区的地面潮湿问题成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课题。《农村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与《建筑地面设计规范》在防潮措施中提出可以采用“带有微孔的面层材料”。利用吸湿性多孔材料的吸湿能力缓解地面结露问题,是一种绿色、低碳、经济的防潮措施。但是现行规范和标准中仅提出可采用“带微孔的面层材料”,没有提供相应的参数和评价标准,对具体工程设计及应用的指导意义不强。本文以吸湿性地面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面层热湿特征及其对地面潮湿影响,通过理论研究为实际工程提供理论依据及参考。首先为了解农村地区吸湿性地面的使用现状、潮湿程度以及居民对吸湿性地面的主观评价,本文对重庆农村地区的吸湿性地面展开了调查和测量。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三合土、生土类的吸湿性地面的潮湿比例低于非吸湿性的地面,农村居民对吸湿性地面的评价普遍好于非吸湿性地面。通过测量对比了使用三合土地面的生土房和使用水泥地面的砖混房的地面潮湿程度和室内热湿环境,结果显示三合土地面的潮湿程度低于水泥地面,生土房的吸放湿性能大于砖混房。为了进一步量化分析吸湿性地面的热湿特征及其对地面潮湿程度的改善作用,本文对多孔材料的热湿传递机理进行了梳理,以重庆农村住宅为模型确定了地面一维热湿传递的边界条件,通过WUFI软件模拟对比了吸湿面砖地面、水泥地面与釉面地砖地面面层材料的热湿特征,分析了吸湿性材料对地面潮湿状况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材料的吸湿、放湿作用具有季节性,材料含湿量在春夏潮湿季节发生大幅度变化而在秋冬季节较小。吸湿性材料一方面能有效降低材料表面的相对湿度从而改善地面潮湿程度,另一方面吸湿过程释放热量,提高表面温度从而有效降低了地面结露的可能性。重庆地区适合使用当环境湿度约在80%以上吸湿能力迅速增强,而当环境湿度低于80%时吸湿量较小的吸湿性材料。值得注意的是,当室内相对湿度大幅度降低时,吸湿性材料将释放湿气,此时宜打开门窗加强室内空气流通,或使用排风设施及时将湿气排出室外。
周会科[8](2013)在《以气候为主导的滇南传统干栏民居更新中的技术策略研究 ——以澜沧县景迈地区为例》文中指出在我国滇南广泛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干栏民居仍是该地最主要的建筑形式被大量的保存和使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地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原有的居住空间己无法满足现代化生活的需要,导致了大量的“汉式”平顶房的出现,原有的干栏式民居受到很大冲击。滇南传统干栏民居是当地居民长期在生产生活中对当地自然气候条件不断适应和文化宗教信仰不断传承的结果,蕴涵着丰富的建筑智慧和文化传统。而这些建造智慧和文化传统正是当地干栏民居的灵魂与基础,也是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倍加珍惜与保护。在滇南传统干栏民居的更新过程中,既要体现传统民居文化价值的延续,又要保证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这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负责。本文基于对滇南传统干栏民居现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和对典型民居室内物理环境进行监测,发现并总结传统干栏民居中的建造智慧和文化传统。结合国内外专家的相关理论研究着作,从气候适应性的角度,运用绿色建筑技术,对滇南传统干栏民居的更新做出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以期对滇南传统干栏民居的更新与保护具有指导意义。全文首先对研究背景和研究范围及意义作了简要的说明;其次,通过对干栏建筑的理论研究和对滇南传统干栏民居的实地调研,发现并总结出滇南传统干栏建筑的建造智慧和文化传统;再次,通过对滇南地区气候特征的研究和对典型民居物理环境实测与分析,探寻气候条件对滇南传统干栏民居影响的机理;最后,通过绿色建筑技术在干栏民居上的应用,探寻滇南传统干栏民居更新中的技术策略。
梅胜,郭创,杨晚生[9](2012)在《膨胀珍珠岩蒸发层厚度对屋面蒸发隔热效果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被动式蒸发屋面在一定的构造模式下,具有良好的隔热效果及环境效应,但目前所研究的被动蒸发屋面大多集中在蓄水屋面、植被屋面,对骨料厚度不同的蒸发屋面的研究较少。膨胀珍珠岩本身具有良好隔热效果,在屋面同一区域分别建立的6个厚度不同、构造相同的膨胀珍珠岩模块,通过对连续晴天时段数据的观测和分析,发现不同厚度的膨胀珍珠岩模块对温度在衰减度、延迟时间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
许伊那[10](2012)在《多孔材料饰面建筑构件的被动蒸发冷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被动蒸发冷却作为自然调和理论的一大支持技术,是建筑物利用自然调和所产生的一系列效应,自我实现环境质量的改善、减少人工能量消耗的重要手段。研究建筑环境的被动蒸发冷却技术,实际上也等于是在寻找建筑环境的后续能源。目前被动蒸发冷却技术的应用多见于屋顶,形式多样。而该项技术在墙体上的应用受围护结构外观及相关理论技术的不成熟限制,仍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除了古老的蚝壳墙和装饰性强、维护成本高的瀑布墙之外,多孔材料在墙体被动蒸发冷却中的应用极为少见。此外,由于多孔材料热湿物性复杂,目前所涉及的研究仍不能有力地支持多孔材料在建筑围护结构上的被动蒸发冷却应用。本文针对以上问题,基于被动蒸发冷却理论,提出适用于墙体蒸发降温技术的多孔饰面建筑构造;研制多孔材料吸水特性检测箱,借助热湿气候风洞实验台,建立从多孔饰面材料到多孔材料饰面建筑构件研究的一系列实验方法;经过大量实验,获得含湿多孔饰面建筑构件的热湿物性参数,通过理论分析,得到含湿多孔材料饰面建筑构件当量热阻等一系列基础数据。本文将取得如下成果:1.借助多孔材料吸水特性检测箱,取得多孔材料吸水特性曲线和最大吸水率;2.进行多孔材料饰面建筑构件的热湿气候风洞实验方法研究,得到一套可信度高,复现性强的实验方法;3.通过多孔材料饰面建筑构件在复现性气候条件下的风洞实验,获得大量有用的基础数据;4.研究双面热流计法,与热湿气候风洞实验相结合,取得含湿多孔材料饰面建筑构件的当量平均热阻。在以上工作基础上对多孔材料的被动蒸发冷却效果作出总结和展望,以期为含湿多孔材料被动蒸发冷却理论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标准和图集的编制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整个建筑系统在自然调和机理作用下塑造室内微气候的过程,为人类通过合理自然能源利用,使用低能耗技术创造和维持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提供理论依据,对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自然气候控制多孔含湿材料蒸发冷却的热湿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然气候控制多孔含湿材料蒸发冷却的热湿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地域气候差异的非透光围护结构隔热机理和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符号表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中国的建筑隔热需求强烈 |
1.1.2 非透光围护结构隔热设计的必要性 |
1.1.3 非透光围护结构隔热设计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隔热设计方法与指标 |
1.2.2 传热计算方法 |
1.2.3 隔热构造与设计 |
1.2.4 围护结构的设计标准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
2 隔热设计需求和室外气象参数研究 |
2.1 气候变化下的建筑隔热设计需求分析 |
2.1.1 影响热工设计的气候变化分析 |
2.1.2 气候变化对建筑热工设计区划的影响 |
2.1.3 以度日数为指标的热工设计二级区划 |
2.2 基于Kt和φ的垂直面散射辐射计算模型研究 |
2.2.1 太阳辐射参数的计算概述 |
2.2.2 用于垂直面散射辐射模型研究的数据观测与采集 |
2.2.3 散射辐射在半球天空的分布特征分析 |
2.2.4 垂直面散射辐射的影响因素分析 |
2.2.5 垂直面散射辐射计算方法研究 |
2.3 隔热设计用室外气象参数的生成及数据 |
2.3.1 气象参数需求与典型日的选择方法 |
2.3.2 温度和辐射参数的统计计算方法 |
2.3.3 典型日逐时室外计算参数数据的生成 |
2.4 小结 |
3 夏季非透光围护结构的隔热机理分析 |
3.1 气候作用的围护结构热反应特性研究 |
3.1.1 温度和辐射作用的特点 |
3.1.2 夏季温度和辐射的相关关系分析 |
3.1.3 气候作用下围护结构热反应的差异性分析 |
3.2 材料对非透光围护结构热反应的影响 |
3.2.1 计算分析的方法、工具和参数 |
3.2.2 材料厚度的影响分析 |
3.2.3 热惰性指标的影响分析 |
3.2.4 热阻的影响分析 |
3.2.5 不同材料的热反应特性分析 |
3.2.6 本节小结 |
3.3 构造对非透光围护结构热反应的影响 |
3.3.1 高热阻层厚度的影响分析 |
3.3.2 高热阻层材料的影响分析 |
3.3.3 结构层厚度的影响分析 |
3.3.4 结构层材料的影响分析 |
3.3.5 本节小结 |
3.4 小结 |
4 不同气候作用下的辐射判定与隔热设计目标研究 |
4.1 辐射控制的必要性判定研究 |
4.1.1 室外辐射强度的评价指标研究 |
4.1.2 辐射控制的定量化判定分析 |
4.2 不同气候条件下逐时隔热设计目标的确定 |
4.2.1 运行模式的划分指标研究 |
4.2.2 不同气候作用下的室内运行模式分析 |
4.2.3 基于人体热感觉的逐时隔热设计目标和要求分析 |
4.3 不同运行模式和气候作用的隔热设计要点分析 |
4.3.1 自然通风模式 |
4.3.2 间歇空调模式 |
4.3.3 全空调模式 |
4.4 典型城镇的非透光围护结构隔热构造分析 |
4.4.1 外墙、屋面的隔热构造分析 |
4.4.2 隔热构造的实测验证 |
4.4.3 对隔热设计结果的分析 |
4.5 小结 |
5 结论及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下一步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2)建筑物被动蒸发冷却技术研究进展和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被动蒸发冷却技术文献检索统计与分析 |
2 主要被动蒸发冷却技术特色对比分析 |
2.1 建筑物屋顶被动冷却技术 |
2.2 建筑物外墙被动冷却技术 |
2.3 窗、玻璃幕、阳台等透光部分以及室内地板被动蒸发冷却技术 |
2.4 多孔材料被动蒸发冷却性能研究 |
3 结束语 |
(3)南海岛屿夏季环境下多孔材料换热系数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南海气象研究现状 |
1.2.2 换热系数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风洞实验原理与实验方案 |
2.1 风洞实验原理 |
2.1.1 热湿气候风洞实验台简介 |
2.1.2 实验原理 |
2.2 实验前准备 |
2.2.1 实验试件 |
2.2.2 试件反射率、发射率测量 |
2.2.3 南海岛屿夏季典型日 |
2.3 实验方案 |
2.3.1 实验工况 |
2.3.2 无盐雾工况实验步骤 |
2.3.3 有盐雾工况实验步骤 |
2.3.4 实验仪器 |
2.4 复现性实验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无盐雾工况实验数据分析 |
3.1 三亚无盐雾工况(A1)数据分析 |
3.1.1 工况A1实验条件 |
3.1.2 工况A1表面换热量 |
3.1.3 工况A1表面换热系数 |
3.2 东沙岛无盐雾工况(A2)数据分析 |
3.2.1 工况A2实验条件 |
3.2.2 工况A2表面换热量 |
3.2.3 工况A2表面换热系数 |
3.3 西沙岛无盐雾工况(A3)数据分析 |
3.3.1 工况A3实验条件 |
3.3.2 工况A3表面换热量 |
3.3.3 工况A3表面换热系数 |
3.4 南沙岛无盐雾工况(A4)数据分析 |
3.4.1 工况A4实验条件 |
3.4.2 工况A4表面换热量 |
3.4.3 工况A4表面换热系数 |
3.5 永暑礁无盐雾工况(A5)数据分析 |
3.5.1 工况A5实验条件 |
3.5.2 工况A5表面换热量 |
3.5.3 工况A5表面换热系数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有盐雾工况实验数据分析 |
4.1 三亚有盐雾工况(B1)数据分析 |
4.1.1 工况B1实验条件 |
4.1.2 工况B1表面换热量 |
4.1.3 工况B1表面换热系数 |
4.2 东沙岛有盐雾工况(B2)数据分析 |
4.2.1 工况B2实验条件 |
4.2.2 工况B2表面换热量 |
4.2.3 工况B2表面换热系数 |
4.3 西沙岛有盐雾工况(B3)数据分析 |
4.3.1 工况B3实验条件 |
4.3.2 工况B3表面换热量 |
4.3.3 工况B3表面换热系数 |
4.4 南沙岛有盐雾工况(B4)数据分析 |
4.4.1 工况B4实验条件 |
4.4.2 工况B4表面换热量 |
4.4.3 工况B4表面换热系数 |
4.5 永暑礁有盐雾工况(B5)数据分析 |
4.5.1 工况B5实验条件 |
4.5.2 工况B5表面换热量 |
4.5.3 工况B5表面换热系数 |
4.6 换热量占比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潮湿地区溶液除湿空调系统性能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能源背景 |
1.1.2 空调系统热湿负荷 |
1.1.3 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 |
1.1.4 常见新风处理方式 |
1.2 溶液除湿空调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溶液除湿单元性能研究 |
1.2.2 溶液除湿空调系统研究 |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研究框架 |
1.3.3 文章拟解决问题 |
2 潮湿地区公共建筑热湿负荷分析 |
2.1 潮湿地区新风冷负荷特点 |
2.2 不同类型建筑负荷特性模拟分析 |
2.2.1 建筑模型 |
2.2.2 负荷计算结果 |
2.2.3 分项负荷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溶液除湿新风机组性能研究 |
3.1 溶液除湿单元性能研究 |
3.1.1 溶液除湿的基本原理 |
3.1.2 除湿单元数学模型 |
3.1.3 除湿单元热湿处理性能分析 |
3.2 热泵驱动溶液除湿新风机组性能分析 |
3.2.1 热泵驱动式溶液除湿新风机组 |
3.2.2 除湿制冷性能模拟分析 |
3.3 机组实际运行性能分析 |
3.3.1 项目介绍 |
3.3.2 数据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溶液除湿空调系统夏季运行策略 |
4.1 系统送风参数确定和负荷分配 |
4.1.1 新风送风参数的确定 |
4.1.2 主要设备承担负荷情况 |
4.2 室内显热负荷分配 |
4.2.1 系统之间控制耦合关系 |
4.2.2 新风预冷段 |
4.3 系统夏季运行方案 |
4.4 系统主要调节参数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办公建筑空调系统能耗对比分析 |
5.1 建筑负荷 |
5.2 常规空调系统设计及能耗分析 |
5.3 溶液除湿空调系统设计及能耗分析 |
5.4 能效对比 |
5.4.1 两种系统能效对比分析 |
5.4.2 不同地区节能效果对比分析 |
5.5 不同建筑人员密度下的节能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工作与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重庆农村住宅架空地面热工性能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潮湿问题 |
1.2.2 防潮研究 |
1.2.3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2 重庆地区建筑地面潮湿调研 |
2.1 重庆地区建筑防潮现状 |
2.1.1 建筑潮湿的自然环境因素 |
2.1.2 重庆城区建筑防潮 |
2.1.3 重庆农村建筑防潮 |
2.2 问卷调查 |
2.2.1 调查地点 |
2.2.2 调查对象 |
2.2.3 调查内容与方法 |
2.2.4 调查结果 |
2.3 现场实测 |
2.3.1 实测对象 |
2.3.2 实测方案及数据处理 |
2.4 实测结果分析 |
2.4.1 地面潮湿程度分析 |
2.4.2 高温时段地面热湿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架空地面防潮热工性能 |
3.1 模拟方法 |
3.1.1 Design-Builder模拟软件 |
3.1.2 模型建立与验证 |
3.1.3 工况介绍 |
3.2 各工况模拟结果分析 |
3.2.1 水泥地面 |
3.2.2 架空地面 |
3.2.3 保温地面 |
3.3 架空地面热工性能评价 |
3.4 本章小结 |
4 架空地面热工性能优化模拟 |
4.1 架空地面的不利影响 |
4.1.1 架空地面对夏季高温时段室内热环境的影响 |
4.1.2 架空地面对冬季寒冷时段室内热环境的影响 |
4.2 架空地面热工性能优化模拟 |
4.2.1 工况一-房屋被动式状态 |
4.2.2 工况二-房屋采暖空调状态 |
4.3 本章小结 |
5 夏季两种通风模式架空地面降温效果实验验证 |
5.1 实验准备 |
5.1.1 实验对象 |
5.1.2 实验方案 |
5.2 实验结果分析 |
5.2.1 架空层温度对比 |
5.2.2 房间两种工况测量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可控通风架空地面 |
6.1 架空地面常用构造 |
6.2 可控通风架空地面通风口遮挡板设计 |
6.2.1 遮挡板的材料 |
6.2.2 遮挡板的启闭类型 |
6.2.3 遮挡板的使用与维护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问卷设计 |
B.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C.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项目 |
(6)极端热湿气候环境中陶质多孔材料的蒸发降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研究缘起 |
1.1.2 极端热湿地区建设中的多孔材料蒸发降温应用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极端热湿气候环境中的被动蒸发降温理论研究 |
1.2.2 含盐湿空气影响蒸发换热的相关研究 |
1.2.3 多孔介质热质迁移理论 |
1.2.4 盐分对多孔材料热质迁移的影响 |
1.2.5 多孔材料吸水特性受盐分的影响 |
1.3 当前研究的主要问题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极端热湿气候环境及复现 |
2.1 极端热湿气候环境特征研究 |
2.1.1 气候特点 |
2.1.2 南沙永暑岛 |
2.1.3 西沙永兴岛 |
2.1.4 季节划分 |
2.1.5 含盐湿空气和海水 |
2.2 极端热湿气候环境的复现 |
2.2.1 极端热湿地区的含盐湿空气氛围 |
2.2.2 含盐湿空气的生成与采集方法 |
2.2.3 实验方法 |
2.2.4 复现结果 |
2.2.5 分析与讨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动态极端热湿气候环境中的蒸发降温 |
3.1 极端热湿气候环境中的被动蒸发降温 |
3.2 研究对象及方法 |
3.2.1 研究对象 |
3.2.2 研究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3.1 累积蒸发量 |
3.3.2 蒸发率及含水率变化结果 |
3.3.3 18时起始蒸发降温测试结果 |
3.4 分析及讨论 |
3.4.1 蒸发降温效益 |
3.4.2 含盐蒸发降温规律总结 |
3.4.3 累积蒸发量的计算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极端热湿气候环境中蒸发影响因素分项研究 |
4.1 影响因素 |
4.2 研究对象及方法 |
4.2.1 实验对象 |
4.2.2 含盐湿空气单变量实验 |
4.2.3 纯水正交实验 |
4.2.4 盐液正交实验 |
4.2.5 数据处理方法 |
4.3 实验结果 |
4.3.1 含盐湿空气单变量实验 |
4.3.2 纯水正交实验 |
4.3.3 盐液正交实验 |
4.4 分析及讨论 |
4.4.1 含盐湿空气单变量实验 |
4.4.2 纯水正交实验 |
4.4.3 盐液正交实验 |
4.4.4 含盐蒸发率的阶段性特征量回归 |
4.5 蒸发阻力的盐分修正 |
4.5.1 原始模型 |
4.5.2 阻力修正及验算 |
4.5.3 汇总及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盐溶液中陶质多孔材料吸水特性的变化 |
5.1 陶质多孔材料的吸水特性 |
5.1.1 吸水特性参数 |
5.1.2 盐分的影响 |
5.1.3 测试方法 |
5.1.4 测试方法对比 |
5.2 研究对象及方法 |
5.2.1 陶质砖与吸水实验装置 |
5.2.2 吸水测试方法 |
5.2.3 对比方法与误差分析 |
5.3 吸水特性测试结果与分析 |
5.3.1 测试结果 |
5.3.2 差异分析与评价 |
5.4 盐溶液中的吸水特性 |
5.4.1 研究对象及方法 |
5.4.2 测试结果 |
5.4.3 对比分析 |
5.5 盐分对吸水特性影响的分析 |
5.6 水泥基结合层构造耐盐析破坏实验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本文主要结论 |
本文主要创新点 |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多孔材料对改善农村住宅地面潮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潮湿问题 |
1.2.2 潮湿原因及措施 |
1.2.3 地面相关标准和规范要求 |
1.2.4 吸湿性材料调湿研究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2 重庆农村住宅吸湿性地面潮湿状态调研 |
2.1 农村地面热湿状态问卷调查 |
2.1.1 调查地点 |
2.1.2 调查对象 |
2.1.3 调查内容和方法 |
2.1.4 结果分析 |
2.2 农村典型地面潮湿测量 |
2.2.1 地面潮湿程度测量 |
2.2.2 材料吸放湿特点测量 |
2.3 本章小结 |
3 多孔材料吸湿机理与地面热湿传递问题 |
3.1 多孔材料热湿传递现象及相关参数 |
3.1.1 吸湿机理 |
3.1.2 热湿传递基本现象 |
3.1.3 相关参数 |
3.2 多孔材料的热湿传递过程 |
3.3 多孔吸湿性材料热湿耦合计算模型及模拟软件 |
3.3.1 多孔吸湿性材料热湿耦合计算模型 |
3.3.2 常用建筑热湿计算软件 |
3.4 地面的一维热湿传递模型及边界条件 |
3.4.1 计算模型 |
3.4.2 地面边界条件的确定 |
3.5 本章小结 |
4 吸湿性地面热湿特征与地面结露模拟 |
4.1 模拟方法与设置 |
4.1.1 模拟整体方法 |
4.1.2 模拟的边界条件设置 |
4.2 工况介绍 |
4.3 模拟结果 |
4.3.1 各工况热湿特征分析 |
4.3.2 各工况对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问卷设计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C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项目 |
(8)以气候为主导的滇南传统干栏民居更新中的技术策略研究 ——以澜沧县景迈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的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现实意义 |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5.1 干栏式民居研究 |
1.5.2 传统民居更新研究与实践 |
1.5.3 建筑气候设计研究 |
1.6 研究方法 |
1.7 框架 |
第二章 滇南传统干栏民居现状概况 |
2.1 滇南地区自然社会历史背景 |
2.1.1 自然条件 |
2.1.2 社会经济条件 |
2.2 滇南传统干栏民居概况 |
2.2.1 干栏建筑的历史演变 |
2.2.2 滇南传统干栏民居特点 |
2.3 澜沧县历史气候数据分析 |
2.3.1 澜沧基本气候情况资料统计 |
2.3.2 澜沧基本气候情况数据分析 |
2.4 澜沧县景迈传统干栏民居建构体系 |
2.4.1 村落选址 |
2.4.2 平面功能及构成 |
2.4.3 结构体系 |
2.4.4 构造技术 |
2.4.5 建筑材料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滇南传统干栏民居物理环境实测与分析 |
3.1 冬季实测与分析 |
3.1.1 冬季热环境实测与分析 |
3.1.2 冬季室内光环境实测与分析 |
3.2 夏季实测与分析 |
3.2.1 夏季热环境实测与分析 |
3.2.2 夏季光环境实测与分析 |
3.3 现状环境问卷调查 |
3.3.1 被访住宅基本情况 |
3.3.2 当地居民对热环境的主观感受及措施 |
3.3.3 当地居民对光环境的主观感受及措施 |
3.4 物理环境现状分析 |
第四章 滇南传统干栏民居更新中的技术策略 |
4.1 热学环境改善策略 |
4.1.1 热舒适与被动式太阳能设计 |
4.1.2 热舒适与自然通风设计 |
4.1.3 热舒适与蒸发降温设计 |
4.1.4 热舒适与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设计 |
4.1.5 热舒适与建筑遮阳设计 |
4.2 光学环境改善措施 |
4.2.1 滇南地区光气候 |
4.2.2 滇南干栏式民居室内天然采光现状 |
4.2.3 滇南干栏式民居室内天然采光设计策略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语与展望 |
5.1 结语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9)膨胀珍珠岩蒸发层厚度对屋面蒸发隔热效果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屋面隔热研究状况 |
2 模块构造及实验概况 |
2.1 模块构造 |
2.2 实验概况 |
3 膨胀珍珠岩厚度对蒸发隔热效果的影响 |
3.1 环境参数的测试 |
3.2 室外空气温度与模块底面温度 |
3.3 裸露屋面温度与模块底屋面温度 |
4 结语 |
(10)多孔材料饰面建筑构件的被动蒸发冷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含湿多孔材料热湿传递研究概述 |
1.2.1 多孔介质传热传质原理概述 |
1.2.2 含湿多孔材料热湿传递研究概述 |
1.2.3 被动蒸发冷却实验研究概述 |
1.3 多孔材料的被动蒸发冷却技术应用 |
1.4 前人未尽的工作及本文的工作 |
1.4.1 前人未尽的工作 |
1.4.2 本文的工作 |
1.4.3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多孔饰面材料特性参数测试 |
2.1 概述 |
2.2 吸水特性实验仪器与测试方法 |
2.2.1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2.2 测试方法 |
2.3 吸水特性实验数据处理 |
2.4 太阳辐射吸收率测试实验仪器与测试方法 |
2.5 小结 |
第三章 多孔材料饰面建筑构件的热湿气候风洞实验方法研究 |
3.1 概述 |
3.2 试件概述 |
3.3 实验设备与测试方法 |
3.3.1 实验设备 |
3.3.2 测试方法 |
3.3.3 实验步骤 |
3.4 小结 |
第四章 热湿气候风洞实验数据分析 |
4.1 概述 |
4.2 吸放湿特性 |
4.2.1 相同形式干、湿试件的对比分析 |
4.2.2 不同形式试件的对比分析 |
4.3 内表面热流 |
4.3.1 相同形式试件对比分析 |
4.3.2 不同形式试件的对比分析 |
4.4 内表面温度 |
4.4.1 相同形式试件对比分析 |
4.4.2 不同形式试件的对比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多孔材料饰面建筑构件当量热阻 |
5.1 概述 |
5.2 双面热流计法 |
5.2.1 双面热流计法计算原理 |
5.2.2 双面热流计法的影响因素 |
5.3 多孔材料饰面建筑构件当量热阻计算 |
5.4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自然气候控制多孔含湿材料蒸发冷却的热湿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地域气候差异的非透光围护结构隔热机理和设计方法研究[D]. 董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
- [2]建筑物被动蒸发冷却技术研究进展和趋势[J]. 罗杰任,黄翔,金洋帆,寇凡. 制冷与空调, 2020(02)
- [3]南海岛屿夏季环境下多孔材料换热系数实验研究[D]. 徐云飞.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1)
- [4]潮湿地区溶液除湿空调系统性能及应用[D]. 朱哲慧. 重庆大学, 2018(04)
- [5]重庆农村住宅架空地面热工性能优化设计研究[D]. 钱慧博. 重庆大学, 2018(04)
- [6]极端热湿气候环境中陶质多孔材料的蒸发降温研究[D]. 潘振皓. 华南理工大学, 2018(12)
- [7]多孔材料对改善农村住宅地面潮湿研究[D]. 方巾中. 重庆大学, 2017(06)
- [8]以气候为主导的滇南传统干栏民居更新中的技术策略研究 ——以澜沧县景迈地区为例[D]. 周会科. 昆明理工大学, 2013(07)
- [9]膨胀珍珠岩蒸发层厚度对屋面蒸发隔热效果的影响分析[J]. 梅胜,郭创,杨晚生. 新型建筑材料, 2012(10)
- [10]多孔材料饰面建筑构件的被动蒸发冷却研究[D]. 许伊那.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