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即刻修复

创伤性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即刻修复

一、外伤性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即刻修复(论文文献综述)

时荣新,张艳萍,刘恒林,杨锋[1](2021)在《颏下岛状瓣与前臂游离皮瓣修复颌面部外伤软组织缺损对比分析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颏下岛状皮瓣(Submental island flap,SIF)与前臂游离皮瓣(Radialis forearm free flaps,RFFF)修复颌面部外伤软组织缺损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9年6月笔者医院收治的84例颌面外伤性软组织缺损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RFFF组和SIF组,比较两组修复成功率、切口一期愈合率、手术操作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生活质量和修复满意度,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SIF组的修复成功率、切口一期愈合率均高于RFFF组(P<0.05);SIF组的手术操作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RFFF组(P<0.05);SIF组的吞咽、咀嚼、语言表达、味觉、进食、情绪和娱乐等评分均优于RFFF组(P<0.05);SIF组的修复满意度为93.18%,高于RFFF组的77.50%(P<0.05);SIF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54%,低于RFFF组的20.00%(P<0.05)。结论:SIF修复法在颌面部外伤性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效果良好,修复成功率、切口一期愈合率高,手术操作时间、住院时间短,术后生活质量较好,患者满意度高,安全性好,对颌面外伤性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张诗蕾[2](2021)在《口内扫描制取颌骨缺损患者印模的可行性分析及修复病例报告》文中提出第一部分口内扫描制取上颌骨缺损患者印模的可行性分析目的:本课题旨在探讨数字化口腔扫描对上颌骨缺损患者口内印模的可行性,为后续数字化赝复体的制作提供理论基础及数据支持。方法:本课题选择10名上颌骨缺损受试者的数字化模型及石膏模型共20个模型作为研究对象。对每个参与者,使用医用组织胶水(医用组织胶水,台湾柏朗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在口内健康上腭粘膜粘贴3块定制氧化锆瓷块(6mm*6mm*3mm),将残留牙列前牙端瓷块记为A瓷块,后牙端瓷块记为C瓷块,近缺损区或皮瓣区瓷块记为B瓷块,而后分别使用口腔扫描系统(Trios color,3Shape,丹麦)制取数字化模型,硅橡胶印模材料制取传统石膏模型。使用模型扫描仪(E2 Lab Scanner,3Shape公司,丹麦)获取传统印模(Conventional impression,CI)石膏模型的标准镶嵌语言(Standard tessellation language,STL)数据,与对应患者的口内扫描(Intraoral scan,IOS)模型的STL数据共同导入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 Wrap,Raindrop Geomagic公司,美国)匹配后进行真实性评估。以CI的STL数据作为参考数据,对每一组模型都执行两种不同的测量:瓷块与牙之间的线性距离测量、针对牙齿区域的最佳拟合算法测量。使用统计软件(IBM SPSS Statistics,v26,IBM公司,美国)进行数据分析。研究共分析了符合要求的10名受试者的20个模型,分析数据包括30对测量距离数据(30组IOS数据及30组CI数据)及10对牙列最佳拟合数据。结果:在距离测量方面,所有30对组距离分析结果提示IOS与CI的真实性存在显着区别(P=0.034),A、C瓷块组距离分析结果认为IOS与CI印模真实性无明显差异(PA=0.628,PC=0.517),B瓷块组距离分析结果提示IOS与CI的真实性存在显着区别(PB=0.0.015),瓷块位置对印模真实性存在显着影响。组内ANOVA结果提示瓷块位置对印模真实性存在影响(P=0.049),LSD结果提示BC组间IOS与CI印模真实性存在区别(PBC=0.017),尚不认为AB组间与AC组间IOS与CI印模真实性存在区别(PAB=0.102,PAC=0.397)。牙列最佳拟合对齐的Kolmogorov–Smirnoff检验结果提示,数字化印模与常规印模在剩余牙列真实性上未存在显着区别(P=0.184)。结论:结果表明,IOS在制取上颌骨缺损伴牙列缺损模型的真实性方面具有令人较为满意的结果,但仍需要配合采取功能性印模才能更好地满足临床治疗需求。第二部分口腔修复病例报告目的:收集口内牙体缺损、牙列缺损及颌骨缺损伴牙列缺损修复病例,并结合文献综合分析修复方法及修复效果。方法:从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间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修复科就诊的患者中,选择5例进行资料收集及病例分析。根据患者诊断及特点,分别借助口内光学扫描、数字化微笑设计、牙龈塑形等修复技术完成贴面、单冠、种植及赝复体等修复治疗,并在术后结合关联文献、临床经验及相关研究进行分析。结果:对牙体缺损及颌骨缺损伴牙列缺损两种类型共五例病例进行修复。在牙体缺损的贴面修复中,应用数字化微笑设计(Digital Smile Design,DSD)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 Design,CAD)/计算机辅助制作(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CAM)技术,采用玻璃陶瓷进行贴面及全冠制作。可见术后修复效果与患者要求一致,美学效果及患者满意度高;在前牙外伤后冠根折的种植修复中,采用即刻种植的方式,通过临时修复体对种植区域牙龈软组织逐步进行塑形,选择钛基底的氧化锆基台,提升了个性化美学效果;在下颌骨缺损伴牙列缺损的修复中,选择采用种植体支持式固定义齿(implant-supported fixed partial denture,IFPD)的修复方式,并采用Bio-HPP材料作为支架,减轻了义齿的重量,过程中采用数字化方式获取植体位置信息,并进行修复体的设计、制作,在精确度、美观性等方面都达到了满意的结果。在上颌骨缺损伴牙列缺损的修复中,采用数字化扫描的方式进行了初印模的制取,虽然后续仍需进行一次口内功能性印模,但已减轻了患者就诊不适感,简化了就诊流程。患者称赝复体的外观及性能都令人满意。结论: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口腔修复创造了更多可能性。具有提升美学效果、缩短修复疗程、便于医患沟通等一系列优势。

王茂英[3](2021)在《急诊面部软组织损伤的特点与早期整形修复的美学效果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急诊面部软组织损伤的特点研究目的:统计急诊外科门诊面部软组织损伤患者的发病情况,分析急诊面部软组织损伤的一般情况与损伤特点,为预防面部软组织发生及其治疗提供依据与帮助。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8月至2020年1月期间因面部软组织损伤至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急诊外科门诊接受治疗的患者资料,统计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致伤因素、损伤类型、伤口位置等情况。研究结果:共收集696例急诊面部软组织损伤病例,其中男性患者493名,女性患者203名,男女比为2.43:1。30-39岁年龄段人数最多,占23.28%,其次是0-9岁,占16.24%,职业分布上以工人群体最多,交通事故是主要致伤因素,占37.93%。696名患者共计伤口 741处,损伤类型以挫裂伤为主,占68.02%,额部最常受累,占36.30%。研究结论:(1)本机构急性面部软组织损伤以男性为主,30-39岁青壮年为高发人群。(2)本机构急诊就诊的面部软组织损伤患者中工人最多,大部分面部软组织损伤是由交通事故造成的。(3)本机构急诊面部软组织损伤最常见的是挫裂伤,额部最易受累。第二部分 面部软组织损伤早期整形修复的美学效果观察研究目的:通过临床观察,对比普通缝合与美容缝合的远期美学结果,探究整形外科技术在早期修复面部软组织损伤中的应用效果与价值。研究方法:收集我院急诊外科门诊2018年8月至2020年1月期间因面部软组织损伤接受治疗的患者资料,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取在我院门诊行一期伤口闭合修复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缝合方法将其分为普通缝合组与美容缝合组,并对其进行随访,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术后6-12个月瘢痕POSAS评分情况。研究结果:(1)普通缝合组纳入患者60例,59例患者伤口一期愈合,1例患者拆线后出现伤口裂开;美容缝合组纳入患者139例,所有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1例患者出现线结反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3)。(2)术后6-12个月对瘢痕进行评估,OSAS量表中,美容缝合组OSAS总分(16.45±1.09)低于普通缝合组(19.42±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0.698,p<0.001);PSAS量表中,美容缝合组PSAS总分(14.66±1.02)低于普通缝合组(17.30±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0.470,p<0.001)。研究结论:(1)急性面部软组织损伤患者应尽早寻求医疗支持和帮助,全面的评估和适当的治疗对于获得最佳形态和功能恢复至关重要。(2)根据面部软组织损伤复杂程度不同,其处理从简单到极具挑战性,急诊和整形外科医生应根据损伤具体情况采取合适方法进行一期修复。(3)与普通缝合相比,应用整形外科原则与技术行美容缝合不能减少面部软组织损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4)早期整形修复面部软组织损伤能获得更好的美学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第三部分不同皮肤缝合针距对面部损伤愈合后美学效果的影响研究目的:通过对比观察2mm、5mm针距闭合损伤皮肤后远期瘢痕情况,分析皮肤缝合针距对面部损伤愈合后美学效果的影响,以期为外科医生选择缝合针距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收集我院急诊2018年8月至2020年1月期间面部软组织线状损伤的患者资料,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取在门诊进行一期美容缝合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浅层皮肤缝合间距筛选出针距5mm、2mm患者共51例,分别设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28例,观察组23例。对比观察两组缝合时间、并发症以及术后6-12个月瘢痕POSAS评分情况。研究结果:对照组的缝合时间(30.32±8.88min)小于观察组(36.52±6.2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65,p=0.003)。两组患者中均无并发症发生,形态与功能均恢复良好。术后6-12个月对瘢痕进行评估,OSAS量表中,对照组总分平均分16.68±1.12,观察组总分平均分16.39±0.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69,p=0.569)。PSAS量表中,对照组总分平均分为14.64±1.06,观察组总分平均分为 14.22±0.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574,p=0.116)。研究结论:(1)面部损伤整形修复时,2mm针距和5mm针距缝合皮肤获得的美学效果无明显差异,缝合针距过小不能获得更好的美学效果。(2)2mm针距会增加手术缝合时间,不建议外科医生闭合浅层皮肤时缝线针距过小。

王文雅[4](2021)在《儿童口腔门诊初诊需求分析及常见疾病的临床治疗》文中提出目的:1.回顾性分析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就诊的初诊儿童的病历资料,了解就诊儿童的口腔疾病发病情况,为儿童口腔疾病预防措施的制定和临床工作提供数据参考。2.结合五例不同类型的病例,探讨常见儿童口腔疾病的治疗方法及操作要点。方法:1.选取2019年5-12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就诊的3216名儿童的病历资料,对患儿的年龄、性别、主诉、诊断、患病牙位、程度等信息进行Excel录入整理和SPSS软件统计分析。2.结合第一章的研究结果,选取龋病、牙髓根尖周病、牙外伤、错畸形这几种最常见的儿童口腔疾病的典型病例进行展示,结合临床操作指南及相关研究进展,对治疗计划的制定、治疗方法的选择、操作要点和治疗效果的评价进行深入探讨。结果:1.2019年5-12月共收集初诊病例3216例,其中男1707例,女1509例,年龄为1-15岁,中位数为6岁,平均年龄为(6.58±2.25)岁。主要就诊需求分布情况:龋病1414例(44.00%),牙齿发育异常621例(19.31%),预防检查538例(16.73%),牙髓根尖周病437例(13.59%),牙外伤111例(3.45%),错畸形69例(2.15%),其他26例(0.81%)。在3-5岁年龄段,因龋病和牙髓根尖周病就诊的患者占该年龄段就诊总人数的76.60%(802/1047)。乳牙龋病和牙髓根尖周病从就诊年龄分布上来看高峰期均位于4-6岁。2.通过短期随访,五例病例患儿均预后良好。结论:1.龋病是儿童口腔门诊工作的主要内容,且整体呈现低龄化的特征,需进一步加强低龄儿童龋的防治工作。2.儿童口腔科是按年龄划分的综合性科室,儿童口腔疾病复杂多样,涉及到口内、口外、修复、正畸各个领域以及乳牙列、混合牙列、恒牙列各个时期,儿童口腔医生应加强自身专业能力,结合临床指南规范化诊治。

郭振飞[5](2021)在《下腹部浅动脉穿支皮瓣与前臂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颌面部软组织的缺损常常由于外伤和肿瘤引起,直接或间接的导致了外貌上的缺陷以及功能上的障碍,对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对于遗留下来的创面修复,通常需要使用邻近或者远处的皮瓣进行重建。传统皮瓣修复的目的是使皮瓣成活并达到创面的愈合,对于皮瓣受区形态和功能的恢复、尤其是皮瓣供区损伤问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近些年来,随着“微创、精准”皮瓣外科理念的确立,穿支皮瓣的地位日渐显现。下腹部浅动脉穿支皮瓣(腹壁浅动脉穿支皮瓣或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因位于下腹部的“泳裤供区”,损伤小,位置隐蔽,并发症少,符合现代外科皮瓣的理念。但该皮瓣以往主要应用在乳房、四肢等部位,在口腔颌面部的应用较少。目的:同期应用下腹部浅动脉穿支皮瓣与前臂皮瓣修复口腔癌患者术后颌面部软组织的缺损,对比两种皮瓣术后供区的并发症及临床效果,评价下腹部浅动脉穿支皮瓣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0年1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住院的口腔癌患者,回顾性对比分析因病灶扩大切除而行游离下腹部浅动脉穿支皮瓣(腹壁浅动脉穿支皮瓣或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的15例患者,以及15例同期行前臂皮瓣修复的患者术后供、受区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通过主客观的方法评估并比较两种皮瓣术后供、受区外观和功能影响以及患者的满意度等。结果:在术后受区功能恢复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应用下腹部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口腔癌术后软组织缺损的患者中,供区创面经潜行分离后,直接拉拢缝合,术后只遗留线形瘢痕,对美观和功能影响较小。而应用前臂皮瓣修复的患者中,供区创面均植皮修复,术后供区瘢痕增生和色素沉着较为明显。两组皮瓣术后供区主观感受对比显示,感觉异常和供区外观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功能和外观的客观检查中,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臂组有更明显的供区并发症。两组皮瓣术后受区功能的恢复和患者主观满意程度上基本相仿。结论:在修复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中,两组皮瓣均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但应用下腹部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供区并发症少,对供区美观、功能影响小,是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的较好选择。

兰晓婷[6](2021)在《数字化种植印模精度研究及口腔修复病例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口内扫描及3D打印树脂模型在牙列缺损种植修复中的精度研究目的:通过比较口内扫描及3D打印树脂模型和石膏模型的精度,探讨数字化技术在大范围牙列缺损种植修复中的临床应用可行性。1.体外研究方法:以3种不同牙列缺损的上颌牙科树脂模型作为参考模型,使用3Shape D810模型扫描仪扫描参考模型1、2、3各5次,获得15个标准镶嵌语言(Standard Tessellation Language,STL)格式的数据,将该数据作为对照组;使用3Shape Trios口内扫描技术、口内扫描结合3D打印技术以及传统印模技术分别复制参考模型1、2、3各5次,获得的数据作为实验组。将以上STL数据导入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 Control 2014),采用虚拟的三维坐标测量仪(Coordinated measuring machine,CMM)进行参考模型与测试模型种植体间线性间距的测量,计算各测试模型与参考模型种植体间距的平均线性偏差值((?)R)作为模型精度的评价方法,使用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1参考模型1比较结果:(1)数字化模型(TM1)种植体间的平均线性偏差为-1.089±0.049mm;(2)3D打印树脂模型(TM2)种植体间的平均线性偏差为-0.726±0.032mm;(3)石膏模型(TM3)种植体间的平均线性偏差为-1.262±0.044mm。1.2参考模型2比较结果:(1)数字化模型(TM1)种植体间的平均线性偏差为0.040±0.050mm;(2)3D打印树脂模型(TM2)种植体间的平均线性偏差为0.037±0.013mm;(3)石膏模型(TM3)种植体间的平均线性偏差-0.348±0.015mm。1.3参考模型3比较结果(1)数字化模型(TM1)种植体间的平均线性偏差为-0.036±0.014mm;(2)3D打印树脂模型(TM2)植体间的平均线性偏差为-0.024±0.009mm;(3)石膏模型(TM3)植体间的平均线性偏差为-0.317±0.028mm。结论:在本研究的体外实验中,与传统开窗夹板硅橡胶印模技术相比,采用数字化技术获得的模型种植体间的线性偏差值更小。然而受体外研究条件的限制,关于口内扫描结合3D打印技术能否取代传统印模技术应用于多牙缺失的牙列缺损情况尚不能下结论。2.临床实验方法:将口内扫描结合3D打印技术应用于上颌多颗牙缺失的5例种植固定修复病例,其中2个单位连续缺失2颗植体支持的种植固定修复1例,3个单位连续缺失2颗植体支持的种植固定修复1例,3个单位连续缺失3颗植体支持的种植固定修复1例,7个单位连续缺失4颗植体支持的种植固定修复1例,9个单位连续缺失4颗植体支持的种植固定修复1例,采用谢菲尔德实验进行被动就位应力检查,结合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种植体与上部结构之间的密合性。结果:2.1缺牙数在5单位以内的3例病例采用口内扫描结合3D打印树脂模型获得良好的修复效果,种植上部结构均能完全就位,冠与基台、基台与种植体边缘密合无间隙,邻面接触关系以及咬合关系良好,患者对修复体的颜色形态均满意。2.2缺牙数大于5单位的2例病例在3D打印树脂模型上试戴支架时,因为支架与多能基台之间出现肉眼可见的边缘间隙,最终采用传统方法进行修复。结论:受临床病例缺乏的限制,关于口内扫描结合3D打印技术能否取代传统印模技术应用于多牙缺失的牙列缺损情况仍需要后续研究。第二部分无牙颌种植修复中数字化印模精度的系统分析和评价目的:尽管数字化印模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口腔种植修复领域,但由于无牙颌全牙弓缺乏解剖学标志,且需要扫描的范围大,关于无牙颌全牙弓数字化印模的精度是否为临床接受还未能确定。这项系统性综述的目的是评估无牙颌全牙弓种植修复中数字化印模的精度。材料和方法:以英文检索词“(fully edentulous OR completely edentulous)AND(digital implant impression OR intra oral scanning)AND(conventional implant impression OR traditional implant impression)AND(accuracy outcome 3D-deviation OR inter-implant linear distances)”为主题词或任意字段在电子文献检索平台即Pub Med、外文医学信息资源检索平台(FMRS)文献检索平台进行高级检索,对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发表的体外研究和临床研究的文章进行电子搜索,纳入的文献主要评估数字化印模和传统印模在种植修复中的精度比较,其次是精度的评估方法、口内扫描仪的类型以及种植体的角度对印模精度的影响。结果:在搜索到的280篇文章中,有11篇被纳入研究,其中有10篇文章为体外研究,1篇临床研究。对10篇无牙颌全牙弓体外研究进行定量分析,这些研究显示出很高的异质性价值,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估计效应大小。根据10篇无牙颌印模的体外研究,数字化印模和传统印模的精度偏差平均值为-6.86μm(95%的置信区间:-49.99,36.27),数字化印模名义上的偏差较小(P=0.76)。由于方法学上的异质性,1项临床研究没有包括在定量分析中。结论:基于体外研究的定量分析结果,与传统种植印模相比,数字化种植印模的精度更高。然而本研究仅对体外研究进行定量分析,关于数字化印模的种植修复临床应用精度,建议进行更多的临床实验。

王文雪[7](2020)在《柔性纳米脂质体载野黄芩苷的制备及体外促成骨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制备柔性纳米脂质体载野黄芩苷(S-FNL),并研究比较柔性纳米脂质体载野黄芩苷(S-FNL)和野黄芩苷(S)的体外促成骨作用。方法:1.S-FNL的制备及方案优化:采用薄膜水化法,将水浴锅、旋转蒸发仪设置不同的温度、转速,以大豆卵磷脂、胆固醇为原料,制备空白纳米脂质体(NL)。采用马尔文激光粒度分析仪测量脂质体粒径、多分散系数(PDI),采用透射电镜TEM观察脂质体形态,以期优化脂质体的制备温度及转速。采用薄膜水化法,按照优化所得最佳制备温度及转速,以大豆卵磷脂、胆固醇、硬脂酰胺、胆酸钠、野黄芩苷为原料,制备S-FNL,通过单因素实验、正交实验,比较分析S-FNL药物包封率,优化S-FNL的制备方案。采用马尔文激光粒度分析仪测量脂质体的粒径、PDI、Zeta电位,采用TEM观察脂质体形态。2.原代成骨细胞的培养、鉴定:采用酶消化联合组织块法提取新生SD大鼠颅骨成骨细胞,配合差速贴壁法纯化,培养至第3代,根据细胞形态观察、生长曲线绘制、碱性磷酸酶(ALP)染色、钙结节染色(茜素红染色法)进行成骨细胞鉴定。3.体外促成骨作用的研究:通过细胞增殖实验(CCK-8实验)测量并比较不同药物浓度作用下的细胞相对OD值,筛选最佳药物浓度。按照给药的不同,设置实验分组为S-FNL组(柔性纳米脂质体载野黄芩苷组)、S组(单纯野黄芩苷组)、BC组(空白对照组)。根据分组,以最佳药物浓度进行CCK-8实验、ALP活力检测,测量OD值,计算各组细胞生存率、ALP活力。采用GraphPad Prism 8.0.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茜素红染色法对各组细胞进行钙结节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比较三组钙结节的生成情况。结果:1.采用薄膜水化法成功制备NL,优化所得最佳制备方案为:旋蒸温度40℃,转速66 r/min;水化温度48℃,转速88 r/min。所得NL平均粒径(70.5±5.39)nm,PDI(0.191±0.01);TEM下可见NL形态为类球形。制备S-FNL最佳比例为卵磷脂和胆固醇的质量比2:1,卵磷脂和野黄芩苷的质量比20:1,卵磷脂和硬脂酰胺的质量比8:1,卵磷脂和胆酸钠的质量比8:1,水化体积(即PBS缓冲液)1 mL。所得S-FNL平均粒径(153.2±3.35)nm,PDI(0.188±0.02),Zeta电位(-32.1±1.57)mV,包封率(47.2±0.30)%;TEM下可见S-FNL形态为类球形。2.提取的原代大鼠成骨细胞贴壁后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如三角形、梭形、多边形等。成骨细胞之间通过突起连接,接触式、漩涡式生长。成骨细胞在接种后3~5天内增长迅速,处于对数生长期;第5天最高,以后增长缓慢,进入平台期。经ALP染色后镜下可见呈深蓝色或蓝紫色的ALP活性部位。经茜素红染色后镜下可见被染成橙红色的钙结节。3.CCK-8实验筛选最佳药物浓度为15μg/mL。与BC组相比,S-FNL组、S组均能更好的促进细胞增殖、ALP表达(P<0.05),且S-FNL组的促进作用优于S组(P<0.05)。三组细胞经茜素红染色后,均能在镜下看到被染成橙红色的钙结节,镜下比较:S-FNL组>S组>BC组。结论:本实验采用薄膜水化法成功制备S-FNL,且优化了制备方案。通过体外实验证实S-FNL比单纯S对成骨细胞有更好的促成骨作用,但是S-FNL的具体促成骨机制以及其在体内的促成骨效果,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探索、研究。

文根[8](2020)在《血管灌注量及位置对动脉化静脉皮瓣的早期成活的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动脉化静脉皮瓣是以皮下静脉网作为供血系统的特殊类型的组织瓣,具有供区选择范围大,供区损伤小,切取容易等优势。然而也存在静脉淤血、动脉血供不足、皮瓣部分或全部坏死等并发症。为提高动脉化静脉皮瓣的早期成活率,本课题探讨动脉灌注量及灌入位置对其影响,从而指导动脉化静脉皮瓣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第一部分:血管灌注量对动脉化静脉皮瓣早期成活及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取48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实验组(36只)和对照组(12只)。对照组麻醉后画出皮瓣区域而不进行血管离断处理。实验组36只新西兰兔随机均分为三组(A/B/C)。首先,建立腹部动脉化静脉皮瓣动物模型:腹部正中设计一个10cm×10cm的动脉化静脉皮瓣,近心端边缘恰好低于双侧第一乳头连线的水平,远心端位于双侧腹股沟连线区域;皮瓣尾端掀起,皮瓣平面包括表皮,真皮,肉膜组织,于皮瓣远端分离右侧胸腹静脉后切断;分离右侧股动脉于膝关节平面结扎,近端向大腿根部游离,扭转后用8-0无损伤缝线与右侧胸腹静脉近端吻合。其次,A、B两组分别以直径1mm、1.5mm血管吻合器限制股动脉直径,以控制动脉血流灌注量,C组不使用血管吻合器。三组均仅保留皮瓣头端胸腹静脉完整以形成皮瓣流出血管,皮瓣游离完全后原位缝合。最后,术后即刻、术后3天以激光多普勒检测皮瓣血流相对值、术后3天取皮瓣局部组织分别测定水、蛋白、乳酸及葡萄糖含量。第二部分:血管灌入位置对动脉化静脉皮瓣早期成活及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采用12只新西兰兔,每只兔子在腹部依前法设计腹部动脉化静脉皮瓣,再沿腹正中线将皮瓣均分为左、右两块皮瓣,每个皮瓣大小为10cm×5cm。分离双侧股动脉于膝关节平面结扎,股动脉近端向大腿根部游离,使用8-0无损伤缝线将股动脉近端与同侧胸腹静脉近端吻合,所有皮瓣均保留头端胸腹静脉完整以形成皮瓣流出血管。将24块皮瓣均分为两组:边缘蒂组(输入血管位于皮瓣边缘)12块(左右各6)和内部蒂组(输入血管位于皮瓣内部4cm)12块(左右各6)。每只动物两块皮瓣分别纳入边缘蒂组和内部蒂组。皮瓣游离完全后原位缝合。术后即刻、术后3天以激光多普勒检测皮瓣血流相对值、术后3天取皮瓣局部组织分别测定水、蛋白、乳酸及葡萄糖含量。第三部分:改善血管灌注量及位置对提高动脉化静脉皮瓣早期成活的初步临床应用研究根据前二部分的实验结果,在动脉化静脉皮瓣设计及受区血管选择方面进行了适当改进,应用于修复手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2例。在不影响受区远端血供的情况下,尽量选取较粗大的动脉血管进行吻合;其二,静脉皮瓣中灌入动脉血的静脉向皮瓣内部适当游离。术后观察皮瓣存活情况。结果:第一部分: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皮瓣血流相对值、皮瓣水含量、葡萄糖含量、乳酸含量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通过血管吻合器直径控制血流灌注量,结果显示A、B两组与C相比血流量更小,水含量、葡萄糖含量低、乳酸含量高,两组之间亦有差别。第二部分:皮瓣灌注部位内部蒂与边缘蒂相比,血流量更大,葡萄糖含量更高,水含量及乳酸含量无明显差异。第三部分:12例动脉化静脉皮瓣都完成了重要组织结构的覆盖,10例皮瓣完全成活,2例皮瓣出现边缘部分坏死,经换药后好转。术后随访6-18月皮瓣色泽、质地与周围正常皮肤相似,外观满意,无挛缩。结论:通过新西兰兔腹部动脉化静脉皮瓣的动物实验研究发现,增加血管灌注量和内部灌入均能有效提高静脉皮瓣血流量及改善代谢状态,有利于皮瓣的早期成活;将此实验发现应用于手足部皮肤缺损修复的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庞景威[9](2020)在《股前外穿支皮瓣与桡侧前臂皮瓣修复口腔软组织缺损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将股前外穿支游离皮瓣、桡侧前臂游离皮瓣分别应用在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修复中,评估股前外穿支游离皮瓣和桡侧前臂游离皮瓣修复缺损的临床效果,比较两种皮瓣修复口腔缺损术后缺损的患者主观满意度。研究方法:选取我院口腔颌面外科2017年10月至2019年4月共计35例行恶性肿瘤扩大切除术后需即刻行股前外穿支游离皮瓣或桡侧前臂游离皮瓣修复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其中术后采用股前外穿支游离皮瓣修复缺损病例14例,采用桡侧前臂游离皮瓣修复缺损病例21例,统计两组数据并进行回顾性研究,同时应用华盛顿大学生存质量量表(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quality of life scale,UW-QOL),通过电话及门诊随访的方式,比较两组病例中皮瓣修复口腔缺损的术后的存活率、供区及受区外观和功能影响及患者主观满意度等。研究结果:皮瓣移植修复术后股前外穿支游离皮瓣及桡侧前臂游离皮瓣存活率分别为92.9%与100%,P>0.05,无显着性差异。股前外穿支游离皮瓣在色素沉着及永久性或暂时性功能障碍方面,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桡侧前臂游离皮瓣组,P值分别为0.003、0.038及0.000,P<0.05,均被认为统计学上有显着差异。在后期受区功能及患者主观满意度上二者基本相仿(P>0.05)。结论:在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修复中采取股前外穿支游离皮瓣或桡侧前臂游离皮瓣均可获得良好效果,在后期受区功能及患者主观满意度上二者基本相仿,但股前外穿支游离皮瓣组供区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建议首选股前外穿支游离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

柳兆刚[10](2020)在《比目鱼肌肌皮穿支小腿外侧皮瓣在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口腔颌面部软硬组织大面积缺损需要及时修复,以期恢复患者的面部外观及口腔颌面部的功能。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各种自体组织瓣进行移植修复,创伤大小不一,效果各异。为了尽量减少手术创伤,避免供瓣区遗留后遗症,降低组织瓣危象甚至坏死的几率,提供组织量恰当,且外形理想的组织瓣,临床及研究工作者一直进行各种研究和尝试,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穿支皮瓣是临床比较常用的一种。小腿外侧皮瓣即是以腓动脉皮肤穿支为血管蒂的穿支皮瓣,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应用报道较少。尤其小腿外侧的比目鱼肌肌皮穿支皮瓣具有血管管径较大、血管变异率较低、皮瓣软组织量适中、皮肤色泽接近面部皮肤、质地柔软利于修复口腔黏膜等特点,而且该皮瓣位置隐蔽,创面一般可直接拉拢缝合,单独使用时无需牺牲动静脉干,因此临床使用时,制备简单,创伤小,不会产生明显的术后并发症,患者易于接受。鉴于此,本研究单独采用比目鱼肌肌皮穿支小腿外侧皮瓣或联合腓骨肌瓣进行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以探讨比目鱼肌肌皮穿支小腿外侧皮瓣在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及价值。方法选取阜阳市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16年5月至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1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单独使用比目鱼肌肌皮穿支小腿外侧皮瓣8例,联合腓骨肌瓣2例。记录手术时间、血管蒂长度、皮瓣大小、术后皮瓣存活情况及创面愈合情况,有无动脉危象发生。分析比目鱼肌肌皮穿支小腿外侧皮瓣应用效果,随访记录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口腔功能恢复情况、供区恢复情况、生活质量及手术满意度。口腔功能评价包括语音清晰度和吞咽功能2部分,采用华盛顿大学头颈肿瘤生活质量量表(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Quality of Life Scal,UW-QOC)评价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通过数据转换为正态分布后,行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数据例数或百分率(%)表示。检验水准α=0.05,均为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0例患者手术顺利,无一例皮瓣坏死或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1个月,10例患者中3例语音功能2级,2例吞咽功能2级,术后3个月,所有患者语音功能和吞咽功能均达到3级;术后1个月,患者存在瘢痕增生、供区瘙痒、感觉异常及功能障碍等现象,术后3个月,瘢痕增生、供区瘙痒各1例,无感觉异常及功能障碍病例;与术后1个月比较,术后3个月华盛顿大学头颈肿瘤生活质量量表(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Quality of Life Scal,UW-QOC)中社会功能评分及身体功能评分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患者满意率为80.00%,术后3个月患者满意率为90.00%。结论比目鱼肌肌皮穿支小腿外侧皮瓣是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理想游离皮瓣,术后口腔功能、供区恢复良好,生活质量及手术满意度较高,值得口腔颌面外科临床推广应用。

二、外伤性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即刻修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外伤性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即刻修复(论文提纲范文)

(1)颏下岛状瓣与前臂游离皮瓣修复颌面部外伤软组织缺损对比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观察指标:
        1.3.1 生活质量量表[7]:
        1.3.2 患者满意度:
    1.4 随访: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修复成功率及切口一期愈合率比较:
    2.2 两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2.3 两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比较:
    2.4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2.5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3 讨论

(2)口内扫描制取颌骨缺损患者印模的可行性分析及修复病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略缩词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口内扫描制取颌骨缺损患者印模的可行性分析
    前言
    一、对象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口腔修复病例报告
    前言
    一、上颌骨缺损伴牙列缺损的数字化修复病例报告
        病例一 数字化赝复体修复单侧上颌骨缺损
        病例二 外科重建结合数字化赝复体修复上颌骨缺损
        讨论
    二、下颌骨缺损伴牙列缺损的数字化修复病例报告
        病例三 腓骨移植联合牙种植术修复下颌骨缺损伴牙列缺损
        讨论
    三、前牙美学修复病例报告
        病例四 牙体缺损的前牙美学修复
        讨论
        病例五 牙外伤后的即刻种植美学修复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上颌骨缺损的赝复体修复
    参考文献
致谢

(3)急诊面部软组织损伤的特点与早期整形修复的美学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急诊面部软组织损伤的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面部软组织损伤早期整形修复的美学效果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典型病例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部分 不同皮肤缝合针距对面部损伤愈合后美学效果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小结
图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儿童口腔门诊初诊需求分析及常见疾病的临床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儿童口腔门诊初诊需求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儿童口腔常见疾病的临床治疗
    第一部分 乳牙龋病、牙髓根尖周病的临床治疗
        病例一 严重低龄儿童龋序列治疗一例
        讨论
        体会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年轻恒牙龋病、牙髓根尖周病的临床治疗
        病例二 左下后牙深龋行部分活髓切断术+超瓷嵌体修复一例
        讨论
        体会
        参考文献
        病例三 右下后牙慢性根尖周炎行牙髓血运重建术一例
        讨论
        体会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牙外伤的临床治疗
        病例 四左上前牙简单冠折合并右上前牙复杂冠折一例
        讨论
        体会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错(牙合)畸形的临床治疗
        病例五 活动矫治器矫正乳牙列期前牙反(牙合)一例
        讨论
        体会
        参考文献
附件
综述 激光在儿童口腔临床诊疗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5)下腹部浅动脉穿支皮瓣与前臂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典型病例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 A: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附录 B 华盛顿大学生存质量量表(UW-QOL)
    附录 C 个人简历及已发表论文
    附录 D 综述 口腔癌术后软组织缺损修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6)数字化种植印模精度研究及口腔修复病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英文缩略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口内扫描及3D打印树脂模型在牙列缺损种植修复中的精度研究
    前言
    一、口内扫描及3D打印树脂模型精度的体外研究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二、口内扫描及3D打印树脂模型精度的临床研究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第二部分 无牙颌种植修复中数字化印模精度的系统分析与评价
    前言
    1.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病例报告
    前言
    一、牙体缺损的固定修复病例报告
        病例一后牙牙体缺损高嵌体修复病例
        牙体缺损高嵌体修复体会
    二、牙列缺损种植修复病例报告
        病例二上前牙外伤即刻种植延期修复病例
        病例三前磨牙即刻种植延期修复病例
        数字化技术在即刻种植及牙龈塑形中的应用体会
    三、牙列缺损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病例报告
        病例四可摘局部义齿咬合抬高病例
        病例五可摘局部义齿选择性压力印模病例
        可摘局部义齿修复体会
参考文献
综述 口内数字化种植印模精度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7)柔性纳米脂质体载野黄芩苷的制备及体外促成骨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柔性纳米脂质体载野黄芩苷的制备
    1 实验设备与材料
        1.1 实验设备
        1.2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NL的制备
        2.2 野黄芩苷含量测定方法
        2.2.1 检测波长的选择
        2.2.2 标准曲线的制备
        2.3 精密度实验
        2.4 回收率实验
        2.5 S-FNL的制备及方案优化
        2.5.1 S-FNL制备
        2.5.2 包封率测定
        2.5.3 单因素实验
        2.5.4 正交实验
        2.5.5 S-FNL制备验证实验
    3 讨论
第二部分 原代大鼠成骨细胞的培养与鉴定
    1 实验设备与材料
        1.1 实验设备
        1.2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细胞培养
        2.1.1 分离
        2.1.2 培养
        2.1.3 纯化和传代
        2.2 细胞鉴定
        2.2.1 成骨细胞形态观察
        2.2.2 生长曲线
        2.2.3 ALP染色
        2.2.4 钙结节染色
    3 讨论
第三部分 柔性纳米脂质体载野黄芩苷体外促成骨作用的研究
    1 实验设备与材料
        1.1 实验设备
        1.2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CCK-8实验
        2.1.1 最佳药物浓度筛选
        2.1.2 细胞生存率
        2.2 ALP活力检测
        2.2.1 细胞培养
        2.2.2 BCA蛋白浓度测定
        2.2.3 ALP活力检测
        2.3 钙结节染色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病例汇报
    病例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或缩略词表
致谢

(8)血管灌注量及位置对动脉化静脉皮瓣的早期成活的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血管灌注量对动脉化静脉皮瓣早期成活及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结论
    四、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血管灌入位置对动脉化静脉皮瓣早期成活及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
    一、材料及方法
    二、结果
    三、结论
    四、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改善血管灌注量及位置对提高动脉化静脉皮瓣早期成活的初步临床应用研究
    一、手术方法
    二、典型病例
    三、讨论
    参考文献
总结
综述一 静脉皮瓣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动脉化静脉皮瓣的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的皮瓣选择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9)股前外穿支皮瓣与桡侧前臂皮瓣修复口腔软组织缺损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2 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手术治疗
    2.3 评价标准
3 结果
    3.1 术后一般情况
    3.2 患者主观感受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华盛顿大学生存质量量表(UW-QOL)
综述 显微血管吻合技术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临床病例 游离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切除后软组织缺损典型病例5例
    病例一
    病例二
    病例三
    病例四
    病例五
作者简介

(10)比目鱼肌肌皮穿支小腿外侧皮瓣在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2.3 手术方法
        2.3.1 术前准备
        2.3.2 肿瘤原发灶的根治
        2.3.3 皮瓣的设计准备与切取制备
        2.3.4 血管吻合与创面修复
        2.3.5 术后处理
    2.4 观察指标
    2.5 统计学分析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手术相关情况分析
    3.2 手术典型病例
        3.2.1 典型病例一
        3.2.2 典型病例二
    3.3 术后口腔功能恢复情况分析
    3.4 术后供区恢复情况分析
    3.5 术后生活质量分析
    3.6 术后满意度分析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第6章 参考文献
第7章 附录 个人简历
第8章 致谢
第9章 综述 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四、外伤性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即刻修复(论文参考文献)

  • [1]颏下岛状瓣与前臂游离皮瓣修复颌面部外伤软组织缺损对比分析研究[J]. 时荣新,张艳萍,刘恒林,杨锋. 中国美容医学, 2021(06)
  • [2]口内扫描制取颌骨缺损患者印模的可行性分析及修复病例报告[D]. 张诗蕾.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3]急诊面部软组织损伤的特点与早期整形修复的美学效果研究[D]. 王茂英. 山东大学, 2021(11)
  • [4]儿童口腔门诊初诊需求分析及常见疾病的临床治疗[D]. 王文雅.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5]下腹部浅动脉穿支皮瓣与前臂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对比研究[D]. 郭振飞.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6]数字化种植印模精度研究及口腔修复病例报告[D]. 兰晓婷.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7]柔性纳米脂质体载野黄芩苷的制备及体外促成骨作用的研究[D]. 王文雪. 青岛大学, 2020(01)
  • [8]血管灌注量及位置对动脉化静脉皮瓣的早期成活的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D]. 文根. 苏州大学, 2020(06)
  • [9]股前外穿支皮瓣与桡侧前臂皮瓣修复口腔软组织缺损的比较研究[D]. 庞景威. 浙江大学, 2020(02)
  • [10]比目鱼肌肌皮穿支小腿外侧皮瓣在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研究[D]. 柳兆刚.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标签:;  ;  

创伤性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即刻修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