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ET中查找网卡MAC地址的实现

C++.NET中查找网卡MAC地址的实现

一、在C++.NET中实现对网卡MAC地址的查找(论文文献综述)

陈建宇[1](2021)在《云平台支撑下的基于SDN的路由仿真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应用,一方面各种新型网络技术(诸如卫星互联网、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命名数据网络等)层出不穷,另一方面网络安全事件频发,网络安全形势日趋严峻。面向日益增长的网络新型技术评测与安全防御技术评估的需求,网络靶场主要利用虚拟化技术,对真实网络空间中的各种要素进行模拟和复现,为网络与安全技术的研究提供测试床,因此具有重要研究意义。网络靶场可包括网络仿真、用户行为复制、安全自动化测试、数据采集与效果评估等技术,然而高可扩展、高性能的网络仿真技术是网络靶场的基石。面向高可扩展、高性能的网络仿真需求,本文从网络的核心要素—网络路由,作为出发点,重点开展了路由仿真技术的研究。当前基于虚拟化的仿真技术可实现一定能力的路由仿真,但是存在仿真吞吐量低、资源消耗大、仿真功能有限等缺点。针对于此,本文借助于SDN(Software Defined Network,软件定义网络)技术,重点研究了基于SDN的高性能路由仿真架构,并进一步研究了可扩展、高可用与多功能的路由仿真技术。具体而言,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提出了一种基于SDN的高性能路由仿真架构。针对当前基于虚拟化的路由仿真中存在的仿真吞吐量低与资源消耗大的问题,结合SDN具备数据转发性能高与资源开销小的技术优势,提出了一种云平台支撑下的基于SDN的路由仿真架构——Crouter。Crouter重点突破了SDN固有的二层转发能力瓶颈,实现了支持三层转发的高性能路由仿真,并通过优化云平台的数据转发机制,提高了仿真网络的转发性能。此外,Crouter设计了OSPF路由协议仿真与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务质量)仿真模型,丰富了路由仿真的功能。实验表明:Crouter的CPU和内存资源消耗仅为基于虚拟化路由仿真技术的2%和2.1%;在多跳场景仿真与多节点并发场景仿真中,Crouter的仿真吞吐量分别是基于虚拟化路由仿真的2.49倍与4.49倍,仿真转发延迟分别仅为基于虚拟化路由仿真的11.1%与51%;此外,Crouter还可支持OSPF路由协议以及QoS功能的高逼真仿真。2)基于1)的研究内容,提出了一种基于SDN控制器集群的高可用路由仿真技术,以提升仿真规模的扩展性以及仿真网络的可用性。设计了控制器集群调度机制,该机制首先通过多个控制器并发管理仿真网络从而突破单个控制器的管理瓶颈,进一步依靠控制器评价模型和控制器调度算法提高了仿真规模的可扩展性;设计了仿真网络恢复机制,该机制负责在某个控制器异常终止时,主动将其管理的路由节点重新交付给其它控制器管理并恢复仿真网络的运行状态,确保仿真网络的高可用性。实验表明:相对于1)中基于单控制器的仿真网络管理,基于SDN控制器集群的高可用路由仿真技术可实现控制器集群的并发仿真网络管理,从而提高路由仿真规模的可扩展性,当某控制器出现故障时,仿真网络能继续正常运行,具备高可用性。3)提出一种基于虚拟化的多功能路由仿真技术。针对当前基于虚拟化的路由仿真中存在的仿真功能有限的问题,提出一种云平台支撑下的基于虚拟化的多功能路由仿真技术。该技术通过Quagga路由软件实现静态路由、RIP路由协议、OSPF路由协议、BGP路由协议的仿真,通过Iptables组件实现数据过滤、流量监测、地址转换的功能仿真,并设计自动化配置机制减少重复性的配置操作。实验表明:基于虚拟化的多功能路由仿真技术通过自动化配置机制可以便捷地构建具备多种路由协议以及数据过滤、流量监测、地址转换功能的仿真网络。4)基于1)、2)、3)的研究内容设计并实现了基于云平台的路由仿真系统。该系统融合了基于SDN技术的高性能、低资源开销的路由仿真技术以及基于虚拟化技术的多功能路由仿真技术,实现面向大规模边缘网络的可扩展仿真以及面向骨干网络的资源独占性仿真的融合。该系统设计了可视化管理、链路性能仿真、拓扑自动部署等模块,提升了路由仿真的易用性、链路仿真的逼真性以及仿真拓扑的部署性能。面向广域网仿真拓扑,进行了功能验证与应用。

李航宇[2](2021)在《基于网络流的网络态势分析研究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络流中包含网络会话中的全部信息,通过对网络流的分析,可以及时准确的获取当前网络运行状态以及发现网络攻击行为,且系统部署代价较低。目前基于网络流的攻击检测系统多是对流量的特征识别分类,没有充分利用网络流数据的层次性结构特征以及网络攻击事件的阶段性特征。为提高分析效率,有效发现APT类攻击事件行为特征,本文首先基于三层次流实体表示结构对网络流特征进行抽取;其次基于模式匹配与深度学习双引擎流量识别技术,对流量进行智能识别与分类;然后基于攻击链理论模型,通过时空关联与因果关联的方式,挖掘完整的网络攻击链,重构已发生的攻击场景,推演出完整的攻击事件。最后设计了基于网络流的网络态势分析系统,实现从原始流量采集、分析识别到最终用户界面攻击行为告警与实时网络态势展示的完整功能。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提出多层次流实体表示架构。借鉴自然语言处理中词、句、段三层次表示方式,充分利用网络流量内数据包间和网络流量间的时间、空间关系以及隐藏关联特征,提出网络包、网络流、网络流组三层次的流实体表示结构与具体特征属性,为后继流抽取、流行为识别、攻击事件识别提供基础。(2)提出基于模式匹配与深度学习相结合的智能流量综合识别方法。利用模式匹配与深度学习双引擎对流量进行识别,首先基于规则匹配的方式,利用先验专家知识,快速分类已知攻击流量,然后通过智能基线模型识别出异常流量,最后利用CNN模型进一步分类为具体的攻击类型。该方法有效结合了模式匹配针对已知流量的快速检出能力、基线模型无需大量训练样本即可识别出异常流量、CNN深度学习模型对流量分类具有较高准确度的优势,提高流量检测的及时性与准确度。(3)提出基于攻击链的网络攻击事件发掘方法。基于攻击链的理论模型基础,将检出的攻击流量聚合成代表单步攻击行为的网络流组,利用时空关联与因果关联挖掘出完整攻击链,重构已发生的攻击事件,对当前攻击行为进行告警。(4)设计并实现了基于网络流的网络态势分析系统。基于上述提出的方法与设计,设计实现了基于网络流的网络态势分析系统,系统包括采集、分析、呈现三大模块,实现对原始流量数据的采集与分析识别。

王喜[3](2020)在《面向标识网络的数据中继机制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新场景、新应用的不断出现,标识网络的专网部署已无法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采用公网部署的方式,能够进一步加快标识网络的推广与应用。然而,在以IPv4地址为特例的标识网络环境下,标识数据包在转发过程中极易出现路由不可达的现象,难以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采用数据中继的设计思路虽然能应对该问题,仍面临着数据中继服务器被攻击的风险。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在深入研究标识网络机制的基础上,采用客户端服务器模式与点对点传输模式,设计了一种面向标识网络的数据中继机制,实现了标识数据包在核心网中的可靠与安全传输,满足标识网络不同接入网间端到端的通信需求。具体工作如下:首先,介绍了标识网络的通信流程,总结了标识通信的实际场景类型,并分析了标识数据包路由不可达的原因;描述了面向标识网络的数据中继机制设计需求,并给出了总体设计方案;设计了智能接入路由器和数据中继服务器的功能。为实现不同接入网间的通信传输,提出了客户端服务器和点对点传输两种中继策略;为缓解数据中继服务器的负载压力,提出了标识数据中继算法;为提高数据中继服务器的服务安全能力,提出了标识数据安全机制。其次,实现了数据中继机制在智能接入路由器和数据中继服务器上的功能模块。为完成打洞与心跳机制建立、标识终端上线工作,智能接入路由器实现用户模块;为完成标识数据包的封装与解封装工作,实现内核中继模块;为提供标识数据包封装所需的地址与端口信息,实现用户空间与内核空间的接口。为标识数据包提供中继控制与转发功能,数据中继服务器响应智能接入路由器的数据请求、建立转发映射表;为标识数据包不同接入网间通信提供传输通道,协助源与目的智能接入路由器建立打洞与心跳机制;为完成对网络攻击行为的预测和拦截,采用机器学习算法实现标识数据安全机制。最后,在搭建的标识网络中继测试环境基础上,验证了中继策略的有效性与可靠性;验证了数据中继服务器的标识数据安全机制的功能。结果表明,面向标识网络的数据中继机制能够实现标识数据包在核心网中的可靠传输;有效抵御网络攻击,提高中继服务的安全性。本文设计的数据中继机制保证了标识数据包在核心网中的可靠与安全传输,加快了标识网络实际部署与应用的进程。

孙亮[4](2020)在《无线多热点网络负载均衡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无线多热点网络(Multi-hotspot Network)中广泛存在且矛盾日益突出的多接入点接入中的切换、负载均衡等问题进行研究,利用博弈论以及网络优化等工具,提出有效的无线带宽分配、负载均衡以及多接入点选择接入算法,从而最优化无线多热点网络的用户体验以及最大化利用网络资源。研究通过对现有系统和既有工作的深入分析,发现当前无线多热点负载均衡系统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在使用网络带宽的过程中过度占用带宽资源从而导致其他用户的网络体验降低以及网络性能降低;在现有的无线局域网网络容量理论和标准模式基础上,没有充分考虑网络容量和延迟的不同要求;在用户要求链接的过程中,忽视用户负载均衡的问题,以及网络拥塞甚至造成网络瘫痪;缺少定价机制,不能够有效保证每个用户可以获得与其支出相对应的服务体验等问题。为此本文从理论和算法入手,从多个方面提出相关的算法优化和解决方案,主要贡献在于:1)针对无线多热点网络中用户行为特征的研究,探寻多热点网络中用户行为模式。绝大多数仍然假设用户的网络业务以及通用的网络拓扑或者信道访问模式,而较少的考虑到多热点网络中特有的用户行为模式,如应用程序、接入点(Access Point,AP)选择的趋势、移动性、自私行为分析以及网络体验,本文重点考虑多热点网络中不同用户对网络带宽以及延迟的要求,在深入理解用户行为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SDN)和负载均衡的快速网络切换机制。通过理论分析和Mininet-WiFi仿真平台进行模拟实验,实验对于不同切换方式的切换延迟、丢包率、切换稳定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机制能够有效地降低不同接入点之间的切换时延和丢包率,同时稳定性得到提升。2)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AN,WLAN)运营商和服务商为了给用户提供更好的连接和用户体验,总是会提高无线接入点的密度。因此,WLAN用户通常会发现自己被多个接入点覆盖,并且须决定关联哪个接入点。针对多热点网络中网络拥塞问题,在现有的无线局域网络容量理论和802.11标准的AP接入模式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多热点网络中不同用户对网络速率及网络延迟的不同要求,研究适用于公共多热点网络中热点接入算法,提出了一种基于博弈论的在线关联AP选择接入算法。本文提出新的热点接入评价模型及分布式算法,通过接入控制机制和接入后用户获得的网络性能分析预测两种方式,达到优化热点接入的目的。同时,理论分析和实验表明,关联算法的竞争比达到1-1/e,与传统的基于RSSI的方法相比,不仅提高了总吞吐量,对解决网络拥塞、减少延迟、提高用户网络体验效果明显。3)针对多热点接入控制不灵活的问题,为了能够达到更加灵活地获得带宽分配和全局优化用户接入的目标,接入点对网络中存在的用户关联请求决策时,综合考虑用户负载均衡的问题,提出了基于SDN的面向负载均衡的接入控制机制。理论上,结合面向全局公平的带宽分配算法,在比例公平和最大最小公平中,来权衡统筹网络中资源的分配,结合博弈论中贝叶斯平衡理论,更加合理深入调度资源。负载均衡算法框架方案实验过程中,采用Mininet仿真平台进行模拟,拓展了 OpenFlow协议使AP能及时将接入请求发送至控制器。相应的为了收集信号强度、吞吐量、丢包率三个指标信息,在SDN控制器上拓展了智能接入点关联模块,AP信息采集模块和负载均衡模块,进而计算多个可连接的接入点的网络质量,来确定最佳接入点,从而均衡各接入点的负载,提高网络服务质量。同时,算法运行在SDN控制器中,避免了对接入网络的用户设备进行修改,提升了兼容性,方便部署。综上,研究各部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旨在能够对已部署的网络实现进一步的优化,对于将要部署的网络可以提供合理规划的指导。同时,对于无线运营商、无线热点网增值商家如购物中心、咖啡厅、机场、社区等有着现实的经济效益。

颜硕印[5](2019)在《时间触发以太网端系统网管软件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时间触发以太网在传统工业以太网的基础上,增加了时间同步和时间确定数据传输机制,使得时间触发以太网在保留了传统以太网成本低、兼容性好、传输速度高等优势的同时,能够提供确定、同步、无冲突的通信服务,在航天航空、车辆、工业控制等对实时性、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关键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极具发展前景的实时网络技术。然而,目前对于时间触发以太网的网络管理没有比较成熟的方案,需要设计实现对时间触发以太网端系统网络管理软件,更好地对时间触发网络进行管理,监控时间触发网络设备的运行状态,提高网络服务质量。本文设计并实现了对时间触发专用以太网端系统网络管理机制。首先,根据业务终端处理信息能力的强弱,对比分析了时间触发以太网常见的3个应用场景,结合对于通用网络的管理方法与时间触发以太网在时间同步机制上的特点,确定了时间触发以太网的管理功能;其次,基于网络管理机制与时间触发以太网设备的特点,制定了基于SNMP和OAM的实现方案;然后,根据选定的方案,实现了时间触发以太网端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包括委托代理上的SNMP Agent与OAM Client,实现SNMP消息与OAM消息相互转化的OAM SDK库,及代理软件与硬件驱动之间的接口函数;接下来,参考Windows下基于SNMP网管软件的实现框架与传输机制,设计了基于UDP的时间触发网络性能监控软件,作为对时间触发网络管理软件的补充;最后,结合WireShark工具与各个模块的输出情况,对各模块之间的交互流程与网络管理软件整体功能进行了验证。本文基于SNMP Table变量,设计了网络管理MIB,实现了结构固定、功能可扩展的网络管理框架。能够对时间触发网络中的中继端和业务端进行直接管理,支持对基本信息、性能参数统计、参数配置和告警通知的管理,重点实现了表征时间触发以太网特点的性能参数统计管理组。同时,在Linux系统下可以通过命令行对网络进行管理,Windows系统下基于MFC实现了具有友好界面的管理软件,为时间触发以太网的有效管理和实时监控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案。

赵骏[6](2019)在《多协议主从智能家居网关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智能设备的接入数量呈现爆炸式增长的趋势,使智能产品逐渐形成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传统的智能产品只能满足消费者在单一场景下较为单一的需求,智能单品之间的协同与场景化构建才是未来智能家居的核心需求。未来家庭中的大小智能设备不应该再只是呈孤岛状的智能单品,而是能够与其他智能家居产品互联互通,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智能家居系统。由此智能网关作为智能家居系统的核心,其设计的可靠性、功能的丰富性、设备的安全性和使用场景的灵活性等都成为巨大的难题。而智能家居中设备的多样性引起的底层数据传输协议复杂性,更成为网关数据融合的巨大挑战。首先,本文从硬件系统设计出发,结合智能家居应用实际功能需求,提出了智能网关的硬件搭建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完成软件操作系统的移植和搭建。由S5PV210开发板通过串口与ZigBee协调器进行连接,并针对该硬件平台进行新版本的BSP移植,搭建完成以uboot为引导程序、Linux内核为基础的软件系统平台。其中深入研究和详细介绍的基于S5PV210开发板的新版本uboot(u-boot-2018.05)移植方法,对同版本跨平台的uboot移植以及后续同平台新版本的移植工作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其次,针对智能家居系统复杂的业务交互逻辑,本文虚拟化硬件操作接口并组成完整的网关软件开发工具包(SDK)。本文设计实现智能网关数据通信接口,概括出基本的数据交互种类,抽象出数据上报下发、设备注销的交互流程,解决在实现智能家居系统开发时,智能网关和ZigBee设备在通信底层实现中过于繁杂的问题,对搭建于软件操作系统之上的智能家居应用软件的设计实现提供便利。最后,提出主从结构的智能网关设计并最终实现完整的智能家居系统,采用典型场景联动实例进行测试,验证了系统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本文构建主从结构的智能网关,主机状态网关作为从机状态网关的代理,完成从机状态网关的数据统一上报并转发服务器向从机状态网关发送的控制指令。从软件系统架构层面,将本系统按多层次进行分层设计,以多模块进行功能划分和封装,完成对功能模块间的解耦,有利于本系统的功能扩展和后期维护。通过HTTPS和MQTTS安全协议的使用和设备激活认证流程的设计实现,满足现代智能家居系统中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需求。本文制定基于APP、服务器、智能网关和ZigBee设备各角色交互的通信协议;将ZigBee设备采集到的数据信息进行封装,完成ZigBee设备多种硬件协议的统一;通过打造实际应用场景下贴近用户的场景联动机制最终实现本系统的设计初衷。

王元波[7](2018)在《基于RDMA的数据传输机制优化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国家大数据战略的颁布实施以及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各大互联网公司都意识到数据将成为未来的石油,都开始主动根据人们的衣食住行获取大量数据。新型硬件设备(NVMe SSD、支持RDMA的网卡、3dXpoint等)的广泛使用,它们的性能无论延迟还是带宽都比以前快了几个数量级,这时传统软件层的时间开销就随之凸显了出来。Apache Spark作为目前业界最流行的分布式处理系统,广泛应用在数据分析、交互式数据查询、机器学习等领域。Spark作为在MapReduce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分布式系统,其Shuffle过程涉及到非常耗时的网络IO和磁盘IO,目前Shuffle性能是决定Spark整体性能的瓶颈之一。目前支持RDMA协议的25Gb以太网已经在国内主要互联网公司大规模部署,探索RDMA技术和Spark的深度融合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工作。本文在高性能计算领域常用的Infiniband体系下,进行的工作和创新如下:使用RDMA技术进行网络传输的数据所在的内存空间,必须首先将内存元数据注册到网卡中,由于注册操作需要经过PCIe总线,因此这是一个比较耗时的操作。本文综合参考当前主流内存分配器,在Boost.Pool的基础上设计实现了一个分层RDMA内存池,达到RDMA内存的重复利用,减少每次的注册开销。实验结果表明该内存池能很好适应多线程竞争情况,达到比较高的效率。RDMA为数据传输提供多种模式和操作,它们都有不同优点和缺点,适合不同的应用场景。本文将数据按照一定阈值分为大小数据块,对于小数据块使用RDMA writewithimm操作直接将数据写到远程一个指定的内存区域,对于大数据块先使用RDMA writewithimm将写入数据元数据,远程节点再根据这些元数据使用RDMA Read操作将数据传输到远程内存中。这种数据访问机制根据不同规模数据使用不同传输模式,有效兼顾了通用和效率。在前面两个铺垫下,本文设计实现了一个通用的高性能RDMA网络库——baiyun。Baiyun在面向用户的编程模型上参考netty,具有简单易用等特点,在网络事件处理上基于开源项目brpc,使用用户态线程和执行队列等技术方案,实现通用化高性能目标。最后,本文基于baiyun设计实现了Apache Spark的Shuffle机制的优化。主要思想是将Spark Shuffle中的网络模块通过JNI替换为baiyun,通过将操作流水化达到比较高的效率。实验结果显示,优化后的Spark Shuffle性能得到大幅度提升。

姜思捷[8](2017)在《专用接入交换机系统软件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接入交换机是指应用于接入层的交换机,主要应用于:中小企业网、校园网、政务网等接入场景。随着接入场景下业务需求的不断扩大,接入交换机也相应地提供了更丰富的功能。目前市场上的接入交换机种类繁多,除了具有二层数据转发、VLAN划分、广播风暴抑制、二层组播等功能以外,也有一些接入交换机提供对IP路由、DHCP、三层组播、网络管理的支持。但是在一些特殊行业下的接入场景中,要求接入交换机可以提供一些针对特定需求而定制的功能,同时考虑终端设备的升级换代以及未来需求的变化,要求功能可裁剪、可扩展。纵观目前市场上的所有接入交换机,都无法满足这些特定需求。本文的研究背景是:结合课题需求,自主研制一种可应用于特定场景下的专用接入交换机,设备除具备接入交换机的通用功能以外,还支持用户自定制功能的实现,并且未来可根据需求的变化对功能进行扩展或裁剪。本文的主要目标是在分析专用接入交换机系统软件的功能和性能需求的基础上,完成软件总体方案的设计以及网络管理、DHCP、组播功能的设计与实现,并搭建测试环境,验证总体方案设计和各功能实现的正确性。本文首先对专用接入交换机系统软件的功能和性能需求进行了分析,设计了基于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的专用接入交换机系统软件总体方案,将整个软件划分为了DHCP、单播路由、组播、网络管理、设备识别五个功能模块;其次,在研究SNMP体系的基础上,结合目前接入交换机的被管需求,开发了SNMP代理软件和SNMP管理软件,并在交换机开发板上对其进行测试,测试结果验证了网络管理功能实现的正确性;然后,根据DHCP协议机制,开发了DHCP服务器程序,并搭建网络测试环境,在Linux操作系统上对DHCP功能进行测试,测试结果验证了DHCP功能实现的正确性;最后,在深入研究IGMP和PIM-SM协议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Linux操作系统的组播运行机制,开发了组播协议处理程序,并搭建网络测试环境,在Linux操作系统上对组播功能进行测试,测试结果验证了组播功能实现的正确性。本文工作验证了专用接入交换机系统软件总体方案设计的合理性,为其余功能模块的开发打下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杜滨源[9](2017)在《HINOC2.0系统管理软件设计》文中研究表明HINOC2.0是我国独立自主研发的,通过同轴电缆提供宽带接入的EOC技术。2016年3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了HINOC2.0标准。与此同时,首款HINOC2.0千兆接入商用SOC芯片也被研发成功,HINOC2.0的产业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随着HINOC2.0产业化步伐加快,为HINOC2.0芯片驱动开发人员提供便捷的、用户体验良好的调试软件,研发HINOC2.0的网管系统也放上了日程。在本文撰写时,芯片驱动开发人员一直使用串口工具SecureCRT与HINOC2.0设备进行交互。SecureCRT功能单一,对于设置信道规划等相对复杂的功能不能实现,对于信道参数等不能可视化显示,并不能满足调试软件的要求,因此需要独立开发调试软件。HINOC2.0即将商业化,瀚诺公司HN1000芯片正在与运营商合作,开展实验网实验、验证工作,即将进行大规模市场推广。因此,HINOC2.0网管系统的开发也显得尤为迫切。网管SDK封装与HINOC2.0设备的交互过程,为上层应用提供简单易用的API,是网管实现中的重要一环。网口管理软件调用网管SDK在本地实现对HINOC2.0设备的管理,可以为设备商实现网管系统提供SDK参考。本文重点研究了HINOC2.0管理软件的设计与实现。首先,从设计场景、功能需求、性能需求三个方面阐述了HINOC2.0管理软件的设计需求。详细介绍管理软件通信模块的设计,管理软件应用侧采用的软件架构。其次,在充分理解设计需求的基础上,从软件实现方案、通信层协议设计、应用侧实现方案等方面详细阐述了串口管理软件、网口管理软件的设计与实现方案。然后,从通信模块、串口终端、主要功能模块等方面阐述了串口管理软件应用侧的实现。从UART调试模块、主要功能模块等方面阐述了串口管理软件驱动侧的实现。接着,从SDK设计、通信模块、网口终端等方面阐述了网口管理软件应用侧的实现。从流分类模块、TLV处理模块等方面阐述了网口管理软件驱动侧的实现。最后,通过搭建测试环境对HINOC2.0管理软件进行功能和性能测试,证明方案设计合理可行,各项功能均符合项目的预期要求。目前HINOC2.0管理软件已经交付芯片驱动开发人员,并在开发与测试中广泛使用,加快了研发的速度,受到了开发人员的好评。

高荣承[10](2017)在《基于Linux的网络数据捕获和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互联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且日趋复杂。复杂的网络必然充满了海量的网络数据,这些数据都是由无数的网络应用所产生的,由于网络应用千变万化,所以这些数据也随着变得非常复杂。网络数据中包含有大量的信息,既包括用户本人传递的信息,也包括各网络设备为协调自身的工作所传输的信息,这些数据中通常会包含有威胁网络安全的数据。对网络数据进行捕获和分析不仅有助于网络进行监管和优化,还能发现网络中潜在的安全问题,以对可能存在的网络安全问题做好预防工作。很多与网络安全有关的工具都是以网络数据包捕获和分析为基础的,如IDS和IPS等。由于如今所使用网络设备和数据站大多都是以Linux系统为基础的,因此以Linux系统为基础对网络数据进行捕获并进行分析具有更现实的意义,本课题所做的工作也都是基于Linux系统的。本文首先系统的阐述了网络数据包捕获和分析的原理以及本课题所用到的技术,涉及了 TCP/IP网络体系结构、协议分析技术以及数据包的封装格式等,Libpcap函数库以及数据包过滤技术是这其中的一个关键点。然后,以以上相关技术为基础,分析本系统的功能,对网络数据捕获和分析模块进行设计并实现,这其中比较重要的有统计分析、协议分析和分析结果实时展示。由于现有的技术不能及时的给出分析结果,本课题以此为突破点,在采集数据包的同时对其进行分析,实现了数据包的及时分析和实时展示。最后对本系统所提供的功能进行了测试,并对测试结果做简要说明。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网络数据包的实时捕获以及分析结果的实时展示上,系统在捕获数据包时便立即对其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的数据以可视化的方式向用户展示,用户便可以非常及时的掌握网络的异常情况,以便能迅速做出应对措施。总结来说,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 阐述网络数据捕获和分析的一般方法和部分已有成果,并进行分析和加以对比,为后续工作提供参考依据。2. 深入挖掘Libpcap函数库提供的用于网络数据包捕获的功能,总结利用该函数库进行网络数据捕获的主要方法和流程。3. 在Linux系统下编写程序利用Libpcap函数库对网络数据进行捕获,然后进行信息提取,这其中包括数据包使用的网络协议,源端口号和目的端口号,HTTP数据包等。4. 将对网络数据包分析所得的数据以可视化的方式实时向用户展示。5. 对本系统实现的所有功能进行测试。

二、在C++.NET中实现对网卡MAC地址的查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C++.NET中实现对网卡MAC地址的查找(论文提纲范文)

(1)云平台支撑下的基于SDN的路由仿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网络仿真研究现状
        1.2.2 面临的问题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路由仿真技术概述
    2.1 引言
    2.2 基于云平台的路由仿真相关技术概述
        2.2.1 主流云平台介绍
        2.2.2 OpenStack架构
        2.2.3 基于云平台的路由仿真分析
    2.3 基于SDN的路由仿真相关技术概述
        2.3.1 SDN技术
        2.3.2 Open Flow协议
        2.3.3 SDN控制器
        2.3.4 Open vSwitch交换机
        2.3.5 基于SDN的路由仿真分析
    2.4 基于虚拟化的路由仿真相关技术概述
        2.4.1 虚拟化技术
        2.4.2 Quagga路由软件
        2.4.3 Iptables组件
        2.4.4 基于虚拟化的路由仿真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SDN的高性能路由仿真架构
    3.1 引言
    3.2 高性能路由仿真问题描述
    3.3 基于SDN的高性能路由仿真体系架构设计
        3.3.1 逻辑架构设计
        3.3.2 API接口设计
    3.4 基于SDN的高性能路由仿真关键技术
        3.4.1 路由功能仿真技术
        3.4.2 OSPF路由协议仿真技术
        3.4.3 QoS功能仿真技术
    3.5 实验分析与验证
        3.5.1 实验环境
        3.5.2 路由仿真功能验证及分析
        3.5.3 路由仿真逼真性验证及分析
        3.5.4 路由仿真资源开销比较及分析
        3.5.5 路由仿真转发性能比较及分析
        3.5.6 QoS功能验证及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SDN控制器集群的高可用路由仿真技术
    4.1 引言
    4.2 高可用路由仿真问题描述
    4.3 基于SDN控制器集群的高可用路由仿真体系架构设计
        4.3.1 逻辑架构设计
        4.3.2 消息传输架构设计
    4.4 基于SDN控制器集群的高可用路由仿真关键技术
        4.4.1 仿真网络恢复机制
        4.4.2 控制器集群调度机制
    4.5 实验分析与验证
        4.5.1 仿真规模可扩展性验证与分析
        4.5.2 仿真网络高可用性验证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虚拟化的多功能路由仿真技术
    5.1 引言
    5.2 基于虚拟化的多功能路由仿真架构
    5.3 基于虚拟化的多功能路由仿真关键技术
        5.3.1 路由功能仿真技术
        5.3.2 数据过滤、流量监测和地址转换功能仿真技术
        5.3.3 自动化配置机制
    5.4 实验分析与验证
        5.4.1 路由功能验证及分析
        5.4.2 数据过滤、流量监测和地址转换功能验证及分析
    5.5 本章小节
第六章 基于云平台的路由仿真系统与应用
    6.1 引言
    6.2 基于云平台的路由仿真系统架构
    6.3 基于云平台的路由仿真系统关键技术
        6.3.1 可视化界面
        6.3.2 链路性能仿真
        6.3.3 拓扑自动化部署机制
    6.4 实验分析与验证
        6.4.1 可视化界面验证与分析
        6.4.2 广域网仿真拓扑构建
        6.4.3 链路逼真性测试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基于网络流的网络态势分析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目标
    1.4 论文组织架构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流量识别技术
        2.1.1 基于应用层特征签名的流量识别
        2.1.2 基于端口的识别
        2.1.3 基于应用流状态统计识别
    2.2 网络攻击链模型
    2.3 贝叶斯预测模型
    2.4 神经网络模型
        2.4.1 CNN
        2.4.2 LSTM
    2.5 深度学习框架
        2.5.1 Keras
        2.5.2 TensorFlow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层次流实体表示与抽取
    3.1 多层次表示
    3.2 网络包层
        3.2.1 网络包层次特征
        3.2.2 Pcap数据解析
        3.2.3 各层协议解析
    3.3 网络流层
        3.3.1 连接基本特征
        3.3.2 TCP连接的内容特征
        3.3.3 基于时间因素的网络流量统计特征
        3.3.4 基于空间因素的网络流量统计特征
    3.4 网络流组层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模式匹配与深度学习的双引擎网络流智能识别
    4.1 基于模式匹配的异常流量检测
        4.1.1 模式匹配规则
        4.1.2 模式匹配方法
    4.2 基于LSTM基线模型的异常流量检测
    4.3 基于CNN的异常流量分类
    4.4 实验与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攻击链的网络攻击事件发掘
    5.1 攻击行为与攻击链的关系
    5.2 基于数据聚类的攻击链时空关联发掘
        5.2.1 相关定义
        5.2.2 原始流量聚合
        5.2.3 攻击行为时间关系图构建
        5.2.4 攻击链时空关联挖掘
    5.3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攻击链因果关联发掘
        5.3.1 相关定义
        5.3.3 算法描述
    5.4 实验与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网络流的网络态势分析系统设计
    6.1 设计目标及功能需求
        6.1.1 设计目标
        6.1.2 功能需求
    6.2 整体业务逻辑
    6.3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6.3.1 系统总体架构
        6.3.2 采集模块
        6.3.3 分析模块
        6.3.4 呈现模块
    6.4 数据库设计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系统测试与结果展示
    7.1 开发环境
    7.2 系统测试结果展示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工作总结
    8.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面向标识网络的数据中继机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内容与组织结构
2 标识网络机制及相关技术
    2.1 标识网络机制
        2.1.1 分层模型
        2.1.2 组网结构
        2.1.3 通信机制
    2.2 C/S与P2P模式
    2.3 NAT理论机制
    2.4 机器学习算法
        2.4.1 XGBoost算法原理
        2.4.2 算法优势
    2.5 本章小结
3 面向标识网络的数据中继机制总体设计
    3.1 数据中继机制需求分析
    3.2 数据中继机制总体设计
    3.3 数据中继算法与安全机制设计
        3.3.1 标识数据中继算法
        3.3.2 标识数据安全机制
    3.4 C/S模式中继策略设计
        3.4.1 通信机制
        3.4.2 通信报文
        3.4.3 SAR功能
        3.4.4 DRS功能
    3.5 P2PC模式中继策略设计
        3.5.1 通信机制
        3.5.2 通信报文
        3.5.3 SAR功能
        3.5.4 DRS功能
    3.6 本章小结
4 面向标识网络的数据中继机制总体实现
    4.1 网络实体开发组件
        4.1.1 Netfilter框架
        4.1.2 Netlink接口
        4.1.3 Socket接口
    4.2 数据中继算法与安全机制实现
        4.2.1 标识数据中继算法
        4.2.2 标识数据安全机制
    4.3 C/S模式中继策略实现
        4.3.1 通信报文
        4.3.2 SAR功能
        4.3.3 DRS功能
    4.4 P2PC模式中继策略实现
        4.4.1 通信报文
        4.4.2 SAR功能
        4.4.3 DRS功能
    4.5 本章小结
5 面向标识网络的数据中继机制测试与验证
    5.1 标识网络中继环境
    5.2 标识网络设备配置
    5.3 数据中继功能测试与可靠验证
    5.4 安全机制与中继算法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无线多热点网络负载均衡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与综述
        1.2.1 无线多热点网络负载测量及分析
        1.2.2 信道接入和带宽分配问题及其相关实现技术
        1.2.3 无线热点接入算法的研究
        1.2.4 基于软件定义无线网络的负载均衡
        1.2.5 研究挑战和未来方向
    1.3 本文研究思路与内容
    1.4 本文组织结构
2 无线多热点网络快速切换机制研究
    2.1 引言
    2.2 无线多热点网中的快速切换以及用户行为特征分析
        2.2.1 多热点网中的切换阶段
        2.2.2 用户行为特征及切换的触发原则
    2.3 基于负载均衡的快速切换机制(LFHM)
    2.4 基于SDN的多热点网络快速切换方案
        2.4.1 SDN切换过程分析
        2.4.2 切换延迟分析
        2.4.3 应用SDN控制器的切换方案
    2.5 实验环境设计及结果分析
        2.5.1 实验环境
        2.5.2 实验拓扑图
        2.5.3 场景设计和结果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无线多热点网络中在线关联负载平衡算法的研究
    3.1 引言
    3.2 研究背景
    3.3 网络和系统描述
    3.4 支持多热点无线负载均衡在线关联算法
    3.5 负载均衡在线关联算法理论分析
    3.6 实验和讨论
        3.6.1 关联算法Matlab模拟实验
        3.6.2 负载均衡的在线关联算法TestBed实验方法
    3.7 本章小结
4 基于软件定义网络SDN的多热点网络负载均衡优化
    4.1 引言
    4.2 研究背景
    4.3 负载均衡算法建模与理论分析
        4.3.1 网络系统描述
        4.3.2 算法原理
        4.3.3 负载均衡算法设计与复杂度分析
    4.4 负载均衡算法(SLBA)在SDN网络中应用的流程
    4.5 负载均衡算法的实现
        4.5.1 主要衡量指标
        4.5.2 基于SDN的W1Fi中指标的测量方法
        4.5.3 AP网络质量评估
        4.5.4 最佳AP选择算法
    4.6 Mininet-WiFi仿真及结果分析
        4.6.1 仿真实验环境
        4.6.2 网络拓扑搭建
        4.6.3 传统AP的负载算法性能评估
        4.6.4 基于SDN的AP负载算法性能对比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时间触发以太网端系统网管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网络管理技术的需求和发展
    1.3 论文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第二章 TTE网络管理概述
    2.1 TTE网络概述
        2.1.1 TTE网络研究现状
        2.1.2 TTE网络的优势
    2.2 网络管理概述
    2.3 SNMP体系简介
        2.3.1 SNMP网络管理模型
        2.3.2 SNMP信息定义与传输操作
        2.3.3 SNMP的基本操作
        2.3.4 SNMP的报文格式
        2.3.5 管理信息结构(SMI)
        2.3.6 Net-SNMP的优势
    2.4 以太网OAM概述
        2.4.1 OAM参考模型
        2.4.2 OAM消息定义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端系统网管软件需求分析和方案设计
    3.1 TTE网络的基本实现机制
        3.1.1 TTE网络体系架构
        3.1.2 TTE网络拓扑结构
        3.1.3 TTE网络业务类型
        3.1.4 TTE网络同步机制
        3.1.5 TTE网络可靠性
    3.2 TTE网络应用场景分析
        3.2.1 应用场景 1:TTE专网支持SNMP
        3.2.2 应用场景 2:TTE专网内仅支持OAM
        3.2.3 应用场景 3:TTE专网内业务终端处理信息能力不一致
    3.3 TTE网络管理需求分析
        3.3.1 功能性需求
        3.3.2 非功能性需求
    3.4 网络管理功能定义
    3.5 网络管理实现方案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端系统网管软件详细设计与实现
    4.1 Net-SNMP软件流程
    4.2 SNMP代理端的实现
        4.2.1 SNMP代理端的工作流程
        4.2.2 对标量对象的处理
        4.2.3 对表格对象的处理
        4.2.4 对Trap对象的处理
    4.3 Net-SNMP的安装与配置
        4.3.1 Net-SNMP开发包的安装
        4.3.2 Net-SNMP的配置
    4.4 TTE网络支持SNMP的网络管理的实现
        4.4.1 TTE网络支持SNMP的网络管理的系统框图
        4.4.2 SNMP扩展代理开发
    4.5 TTE网络内仅支持OAM协议的网络管理的实现
        4.5.1 TTE网络仅支持OAM协议的网管系统框图
        4.5.2 SDK库函数接口
        4.5.3 OAM管理功能定义
    4.6 Windows系统下SNMP管理端的实现
        4.6.1 SNMP管理端设计
        4.6.2 Get操作的工作流程
        4.6.3 Set操作的工作流程
        4.6.4 SNMP管理软件的实现
    4.7 TTE网络性能监控软件的实现
        4.7.1 控件作用与调用关系
        4.7.2 数据结构
        4.7.3 函数说明
        4.7.4 TTE网络性能监控软件主页面
        4.7.5 网络性能监控软件初始化页面
        4.7.6 网络性能监控软件业务配置页面
        4.7.7 网络性能监控软件实时业务管理页面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网络管理机制测试验证
    5.1 测试拓扑
    5.2 Linux系统下网络管理软件测试
        5.2.2 网管程序的启动
        5.2.3 网络管理机制的确认测试
    5.3 Windows系统下网络管理软件测试
        5.3.1 测试参数设置
        5.3.2 测试结果分析
        5.3.3 软件性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多协议主从智能家居网关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硬件系统设计
    2.1 S5PV210处理器选型
    2.2 硬件模块设计
    2.3 ZIGBEE网络拓扑
    2.4 网关系统组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智能家居网关BSP设计
    3.1 UBOOT移植
    3.2 内核配置
    3.3 根文件系统制作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智能家居网关SDK设计
    4.1 总体设计
    4.2 数据交互流程
    4.3 接口函数设计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智能家居系统应用层软件设计
    5.1 通信协议
    5.2 用户交互层
    5.3 外部接入协议层
    5.4 智能网关业务处理
    5.5 设备激活认证
    5.6 系统测试与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录

(7)基于RDMA的数据传输机制优化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互联网+”时代大数据的机遇与挑战
        1.1.2 分布式处理系统
        1.1.3 RDMA通信技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1.4 主要工作和组织结构
        1.4.1 论文主要工作
        1.4.2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基于RDMA的多线程高效内存池设计与实现
    2.1 RDMA注册内存开销
    2.2 内存分配关键技术研究
        2.2.1 Linux内核内存分配机制研究
        2.2.2 ptmalloc内存分配机制研究
        2.2.3 tcmalloc内存分配机制研究
        2.2.4 jemalloc内存分配机制研究
    2.3 基于RDMA的内存池设计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第三章 基于RDMA的低延迟数据访问机制研究与实现
    3.1 RDMA数据访问机制研究
        3.1.1 RDMA数据传输机制
        3.1.2 国内外RDMA数据访问机制现状
    3.2 基于RDMA低延迟数据访问机制设计与实现
        3.2.1 通信模式设计
        3.2.2 通信消息体设计
第四章 高性能通用RDMA网络库研究与实现
    4.1 当前主流网络库研究
        4.1.1 Libevent机制研究
        4.1.2 Boost asio机制研究
        4.1.3 Netty机制研究
        4.1.4 UCX机制研究
        4.1.5 主流网络库优缺点分析
    4.2 baiyun关键技术
        4.2.1 用户态线程
        4.2.2 执行队列
    4.3 baiyun设计与实现
        4.3.1 编程模型设计
        4.3.2 事件模型设计
    4.4 基于baiyun的 Spark Shuffle机制研究与优化
        4.4.1 Spark Shuffle机制研究
        4.4.2 当前基于RDMA的 Spark优化研究
        4.4.3 基于baiyun的 Spark Shuffle优化实现
        4.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8)专用接入交换机系统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论文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第二章 专用接入交换机系统软件需求分析与总体方案设计
    2.1 软件需求分析
        2.1.1 功能需求
        2.1.2 性能需求
    2.2 总体方案设计
        2.2.1 软件开发环境
        2.2.2 软件整体架构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网络管理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3.1 网络管理概述
        3.1.1 网络管理介绍
        3.1.2 SNMP体系
    3.2 网络管理功能模块实现框架
    3.3 Linux设备驱动程序的设计与实现
        3.3.1 字符设备驱动程序开发
        3.3.2 网络设备驱动程序开发
    3.4 SNMP代理端的设计与实现
        3.4.1 SNMP代理工作流程
        3.4.2 SNMP代理开发
    3.5 SNMP管理端的设计与实现
        3.5.1 SNMP管理端工作流程
        3.5.2 SNMP管理端开发
    3.6 网络管理功能测试
        3.6.1 测试方案设计
        3.6.2 测试结果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DHCP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4.1 DHCP协议概述
    4.2 DHCP功能模块实现框架
    4.3 DHCP服务器程序的设计与实现
        4.3.1 程序执行流程
        4.3.2 IP分配信息存储
        4.3.3 DHCP报文处理
    4.4 DHCP功能测试
        4.4.1 测试方案设计
        4.4.2 测试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组播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5.1 组播协议概述
        5.1.1 IGMP协议介绍
        5.1.2 PIM-SM协议介绍
    5.2 组播运行机制设计
    5.3 组播协议处理程序的设计与实现
        5.3.1 初始化
        5.3.2 主要数据结构
        5.3.3 IGMP报文处理
        5.3.4 内核控制消息处理
        5.3.5 PIM-SM报文处理
        5.3.6 定时器机制设计
    5.4 组播功能测试
        5.4.1 测试方案设计
        5.4.2 测试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HINOC2.0系统管理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本文研究工作和内容安排
第二章 HINOC2.0 协议介绍
    2.1 HINOC2.0 标准概述
    2.2 HINOC2.0 组网方式
    2.3 HINOC2.0 物理层帧结构
第三章 HINOC2.0 管理软件总体设计
    3.1 设计需求
        3.1.1 设计场景
        3.1.2 功能需求
        3.1.3 性能要求
    3.2 通信模块
    3.3 软件系统架构设计
    3.4 开发环境
第四章 串口管理软件设计
    4.1 软件架构
        4.1.1 串口管理软件实现方案
        4.1.2 串口管理软件应用侧实现方案
    4.2 通信层协议
    4.3 串口管理软件应用侧程序
        4.3.1 相关页面
        4.3.2 全局模块
        4.3.3 通信模块
        4.3.4 串口终端
        4.3.5 主要功能模块
    4.4 串口管理软件驱动侧程序
        4.4.1 UART调试模块
        4.4.2 主要功能模块
第五章 网口管理软件设计
    5.1 软件构架
        5.1.1 网口管理软件实现方案
        5.1.2 网口管理软件应用侧实现方案
    5.2 通信层协议
    5.3 网口管理软件应用侧程序
        5.3.1 相关页面
        5.3.2 全局模块
        5.3.3 SDK设计
        5.3.4 通信模块
        5.3.5 网口终端
    5.4 网口管理管理驱动侧程序
        5.4.1 流分类模块
        5.4.2 TLV处理
第六章 软件测试
    6.1 测试环境
    6.2 功能测试
        6.2.1 超级终端测试
        6.2.2 信道规划模块测试
        6.2.3 信道状态模块测试
        6.2.4 调制格式测试
        6.2.5 设备升级测试
    6.3 性能测试
    6.4 小结
第七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基于Linux的网络数据捕获和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成果
    1.3 本文工作
    1.4 论文组织架构
第二章 系统的理论基础和关键技术
    2.1 以太网体系结构和相关协议
        2.1.1 TCP/IP体系结构
    2.2 数据包的捕获
        2.2.1 数据包捕获原理
        2.2.2 基于共享模式的数据包捕获
        2.2.3 基于交换模式的数据包捕获
    2.3 网络数据包的过滤技术
        2.3.1 网络数据包的过滤
        2.3.2 BPF简介
    2.4 LIBPCAP函数库
        2.4.1 Libpcap简介
        2.4.2 Libpcpa的主要函数及功能
        2.4.3 Libpcap的包过滤规则及表达式
    2.5 数据包分析技术
        2.5.1 数据包分析技术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整体设计与实现
    3.1 系统的整体设计
        3.1.1 数据包捕获的设计
        3.1.2 数据包处理的设计
        3.1.3 系统整体结构图
    3.2 网络数据包捕获的实现
        3.2.1 数据包的捕获流程
        3.2.2 捕获原始数据
    3.3 网络数据包分析的实现
        3.3.1 分析模块架构
        3.3.2 数据包的解析
        3.3.3 未过滤数据包的分析
        3.3.4 特定数据包的分析
        3.3.5 数据包的统计
    3.4 网络数据包的协议分析
        3.4.1 数据包协议分析
        3.4.2 HTTP报文的分析
    3.5 特定端口的实时监控
        3.5.1 InfluxDB和Grafana的安装及数据库的设计
        3.5.2 数据的采集及实时存储
        3.5.3 数据的实时展示
    3.6 系统的配置及参数
        3.6.1 系统的配置文件
        3.6.2 系统的命令行参数
    3.7 本章小节
第四章 系统测试
    4.1 测试环境
    4.2 基本功能测试
    4.3 测试捕获原始数据
    4.4 测试网络数据的解析
    4.5 特定数据包的统计
    4.6 端口实时监控的测试
    4.7 解析HTTP报文
    4.8 测试结果与性能分析
    4.9 本章小节
第五章 结束语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在C++.NET中实现对网卡MAC地址的查找(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平台支撑下的基于SDN的路由仿真技术研究[D]. 陈建宇. 江南大学, 2021
  • [2]基于网络流的网络态势分析研究及应用[D]. 李航宇.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面向标识网络的数据中继机制设计与实现[D]. 王喜.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4]无线多热点网络负载均衡优化研究[D]. 孙亮.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7)
  • [5]时间触发以太网端系统网管软件设计[D]. 颜硕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6]多协议主从智能家居网关的研究与实现[D]. 赵骏.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7]基于RDMA的数据传输机制优化与实现[D]. 王元波.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8]专用接入交换机系统软件设计[D]. 姜思捷.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7(04)
  • [9]HINOC2.0系统管理软件设计[D]. 杜滨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7(04)
  • [10]基于Linux的网络数据捕获和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高荣承. 北京邮电大学, 2017(03)

标签:;  ;  ;  ;  ;  

C++.NET中查找网卡MAC地址的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