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酒中游离二氧化硫含量分析

进口酒中游离二氧化硫含量分析

一、进口葡萄酒中的游离二氧化硫含量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杨雅静,钟圆圆,黎铭晖[1](2021)在《电位滴定法测定葡萄酒中的游离及总二氧化硫方法优化选择》文中研究指明采用电位滴定法直接测定葡萄酒中游离二氧化硫,凯氏蒸馏-电位滴定法测定葡萄酒中总二氧化硫,比较电位滴定法与传统滴定法的准确性与稳定性。对于游离态二氧化硫的测定直接取样测定,利用等当点识别终点;对于总二氧化硫的测定,利用凯氏蒸馏进行处理,再利用电位滴定仪进行滴定。经过方法学验证,两个测定值的精密度均良好,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准确度较高,游离态二氧化硫测定实验回收率在101.6%~103.2%,总二氧化硫测定实验回收率在97.4%~101.6%。采用电位滴定法替代传统滴定,操作简单,适用性强,可以消除样品本底颜色的干扰以及人为主观误差。

王树庆,李保国,范维江,姜薇薇,李永正[2](2021)在《菠菜提取物去除葡萄酒中亚硫酸盐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葡萄酒中的亚硫酸盐,不但会影响葡萄酒的风味,而且对人体健康不利,尤其对过敏体质者和哮喘病人,会诱发一些身体问题。针对葡萄酒中的亚硫酸盐危害问题,该文对菠菜提取物去除葡萄酒中的亚硫酸盐情况进行研究。通过对菠菜提取物用量、pH值、处理时间、酒精含量等影响因素的分析,确定各因素的影响顺序,即菠菜提取物用量>处理时间>pH值>乙醇浓度。利用菠菜提取物处理葡萄酒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当菠菜提取物用量0.4 mg/mL、处理时间6 min、pH 3.5、乙醇浓度12.5%,其二氧化硫的去除率为94.36%,且其感官品评分值90分以上,质量明显优于未除硫的葡萄酒。

牛德宝[3](2020)在《脉冲电场杀灭醋酸菌及钝化其关键产酸酶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葡萄酒酿造由于没有原料(葡萄)清洗和灭菌工艺,葡萄表皮所带各种微生物均会随着葡萄的破碎进入到发酵过程中,特别是醋酸菌作为常见危害菌,能通过自身胞内乙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ADH)和乙醛脱氢酶(aldehyde dehydrogenase,ALDH)将酵母代谢的乙醇转换成乙酸,引起葡萄酒挥发酸含量显着升高,导致酒的败坏。传统上,二氧化硫(Sulfur dioxide,SO2)由于其抗菌和抗氧化性能,常被用于预防和抑制葡萄酒生产中的微生物生长。然而,研究表明SO2对醋酸菌的抑制效果并不理想,并且必须保持一定浓度游离态的SO2才有抑制作用,而且过量添加的SO2不仅会影响葡萄酒的质量,还存在一定的食品安全隐患。此外,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青睐于无化学物质添加的高品质食品。因此,葡萄酒生产中减少SO2的添加量,寻找合适的SO2替代品或替代方法将是葡萄酒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脉冲电场技术(Pulsed electric fields,PEF)作为一种新型非热灭菌技术,以其良好的杀菌钝酶效果及能最大程度保持食品的原有品质等特点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由于PEF杀菌效率受多种因素(比如处理介质参数和微生物特性)影响,PEF在实际应用于食品杀菌中很难实施“一刀切”的做法,而这些因素对PEF灭活醋酸菌的影响还未见详细报道。此外,截至目前,国内外关于PEF对微生物胞内酶影响的研究还鲜有报道,PEF灭活微生物的潜在机制仍有待充分阐明。因此,本文主要围绕PEF杀灭醋酸菌及钝化其关键产酸酶ADH的机制展开研究,并对PEF处理替代SO2添加实际用于葡萄酒生产中控制葡萄酒中挥发酸含量的效果进行了初步探索。具体的研究结果如下:研究了脉冲电场对醋酸菌的灭活效果及动力学。结果表明:随着电场强度(10~25kV/cm)和脉冲处理时间(1.5~6.0ms)的增加,PEF对醋酸菌的灭活效果增强,最大灭活达3.66 log;且相比于脉冲处理时间,电场强度对醋酸菌的致死效应更为重要。此外,随着初始处理温度(4~42℃)升高,PEF对醋酸菌的灭活效果提高,最大灭活达4.97log。对于葡萄汁和葡萄酒作为处理介质,处理介质电导率越高,PEF对醋酸菌的灭活效果一般较低,同时发现葡萄酒中存在的乙醇和PEF具有协同杀菌效应。处于指数生长期的醋酸菌比处于稳定期的醋酸菌对PEF更为敏感。此外,Weibull数学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PEF作用下醋酸菌的失活动力学变化。研究了乙醇诱发醋酸菌对脉冲电场抗性改变的机制。结果表明:乙醇(0%~9%)作为生长底物可以显着抑制醋酸菌的生长。随着培养基中乙醇浓度的增加,生长至稳定期的醋酸菌对PEF的抗性逐渐降低;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拉曼光谱和荧光偏振分析结果,并结合PEF对醋酸菌的灭活数据,发现乙醇适应性生长的醋酸菌细胞膜流动性与其对PEF的抗性直接相关。暴露于较高浓度乙醇下,生长至稳定期的醋酸菌细胞膜完整性受损,细胞膜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饱和脂肪酸含量降低;此外,膜脂链中C—C有序度和C—H侧向堆积程度降低,磷脂结构变得更加无序,这些变化导致细胞膜流动性增加,进而使得细胞膜对PEF更敏感。另外,扫描电镜观察结果也表明较高乙醇浓度下培养的醋酸菌细胞经PEF处理后,更容易发生不可逆的电穿孔现象。利用细胞荧光标记与流式细胞仪(FCM)相结合等技术,研究了脉冲电场对醋酸菌细胞膜和胞内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电场强度(0~36kV/cm)的增强,醋酸菌细胞膜完整性受损程度加剧,通透性增加;同时,核酸、蛋白质以及离子等胞内物质泄漏量加大;膜脂链中C—C全反式构象与扭曲构象的比例以及C—H侧向堆积程度增加,细胞膜流动性降低;且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PEF处理显着破坏醋酸菌的形态,在36kV/cm的PEF作用下醋酸菌细胞表面出现明显的孔洞。此外,5(6)-羧基荧光素二乙酸酯(CFDA)标记和FCM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施加的电场强度增强,胞内酶活力旺盛的醋酸菌细胞不断减少。研究了脉冲电场对醋酸菌乙醇脱氢酶活性与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PEF处理可以显着钝化醋酸菌的ADH活性,且钝化程度随电场强度(0~28kV/cm)和脉冲处理时间(0~4.5ms)的增加而加剧。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圆二色谱分析表明PEF处理后ADH分子的二级结构发生改变;随着PEF电场强度的增加,α-螺旋结构减少,无规则卷曲结构增加。同时,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分析表明PEF处理后ADH的三级结构发生去折叠化,芳香族氨基酸残基所处的微环境发生改变,部分自然发色基团包埋于蛋白质内部疏水区。此外,SDS-PAGE电泳分析表明PEF处理不会改变ADH的多肽链组成,一级结构没有遭到破坏,说明ADH空间构象的改变是PEF钝化醋酸菌ADH活性的原因。研究了葡萄汁的脉冲电场预处理(代替SO2添加)对酒精发酵后葡萄酒挥发酸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PEF(18kV/cm,4.8ms)处理前后葡萄汁的总糖、总酸、可溶性固形物以及pH没有发生显着变化。相比于SO2添加处理,未发酵葡萄汁的PEF预处理可以促进起酵,加快发酵速度,并显着降低了发酵后葡萄酒中的挥发酸含量(从0.52g/L降到0.23g/L);此外,观察到PEF处理组葡萄酒的酒精含量略微升高,但总酚含量降低了43.32mg/L。

王琳,刘睿,孙德鹏,毕会芳,孙嵛林,胡明燕[4](2020)在《葡萄酒酿造过程中风险因素的分析研究》文中认为对葡萄酒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对相应的国内外限量标准进行了综述,以期帮助生产企业对生产过程严格把控,也对监管部门完善相应安全指标起促进作用,从而利于葡萄酒行业的健康发展。

张众[5](2020)在《微氧工艺对贺兰山东麓赤霞珠干红葡萄酒香气调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宁夏贺兰山东麓产区赤霞珠干红葡萄酒综合品质良好,新酒香气浓郁,但陈酿后香气减弱快,缺乏层次感和典型性。微氧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很多葡萄酒产区,能够提升葡萄酒的香气品质,但是在贺兰山东麓产区尚未得到有效应用,该技术对本产区葡萄酒香气的影响也鲜有报道。本文对贺兰山东麓赤霞珠干红葡萄酒的微氧工艺进行研究,对微氧处理的主要影响因子进行分析比较,对关键香气成分的形成机理进行初步探究,系统诠释了微氧对葡萄酒香气的调控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微氧对葡萄酒香气成分和香气特征的影响。不同时期、不同浓度的微氧处理,对不同酒样的脂肪醇、苯甲醇、甲酯、乙酯、异戊酯、乙酸酯、内酯、脂肪醛和萜烯类物质含量的影响无一致性规律,但是不同的微氧处理均能够提升所有酒样的2-苯乙醇、苯甲醛、双乙酰和2,3-戊二酮的含量。对于品质相对较差的葡萄酒而言,微氧处理对香气成分的影响更加明显。微氧处理减弱了葡萄酒生青味和动物味的气味类型,增强了葡萄酒果脯味、花香味和坚果味的香气特征,对葡萄酒的香气品质具有一定的提升作用,其中花香味的增强与2-苯乙醇含量的增加相关,坚果味的增强与苯甲醛和双乙酰含量的增加相关。(2)pH、游离态SO2、总酚、Fe2+对微氧调控葡萄酒香气的影响。pH、游离态SO2含量、Fe2+含量越高,葡萄酒对氧气的消耗速度(量)越快(大)。在微氧处理期间,除了 pH4.0和总酚含量4.4 g/L的酒样,其他酒样的氧化还原电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对pH 3.2的葡萄酒进行微氧处理,有利于促进2-苯乙醇的生成,有利于减缓酯类物质的氧化;提升游离态SO2含量和总酚含量,并不会对酯类物质和萜烯类物质起到很好的保护性作用;对Fe2+含量高于2.5mg/L的葡萄酒进行微氧处理,容易导致香气成分的过度氧化。基于本试验香气成分分析可知,拟进行微氧处理的葡萄酒,pH应小于3.6,Fe2+含量应低于2.5 mg/L,游离态SO2含量和总酚含量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分别为 20~30mg/L、2.2~3.3 g/L)。(3)2-苯乙醇和苯甲醛的微氧调控机理初探。通过产物离子扫描分析了 2-苯乙醇、苯甲醛和苯甲醇分子离子峰的质谱裂解规律,优化了二级质谱的碰撞电压,建立了3种芳香化合物的质谱多反应监测的定量方法。微氧处理对酵母菌苯丙酮酸脱羧酶的活性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能是导致2-苯乙醇含量提升的主要原因之一。苯甲醇可以通过芬顿反应被氧化成苯甲醛,而芬顿反应可能是微氧处理期间苯甲醛含量提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张清安,陈博宇[6](2020)在《葡萄酒中与风味相关4类含硫化合物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含硫化合物如谷胱甘肽、硫醇、硫化氢、二氧化硫等都是葡萄酒中重要的风味物质,这4类含硫化合物的含量和形态影响着葡萄酒的风味,且两者都与这4类含硫化合物的来源、检测方法及葡萄酒生产工艺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但针对以上方面的结论仍不统一。基于此,本文整理了这4类含硫化合物在葡萄酒中的含量和存在形态、来源、检测方法、贮藏期间的变化及控制方法这5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就含量和存在形态而言,谷胱甘肽主要以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形式存在,含量不高于70 mg·L-1;硫醇以游离态存在,或与金属离子结合,硫醇含量与具体种类相关,数量级从ng·L-1到μg·L-1不等;硫化氢主要以结合态存在,易与金属离子结合,总含量不高于30μg·L-1;二氧化硫常以气体形式或亚硫酸氢根形式存在,或与含羰基化合物结合,总含量为64.8—166.5 mg·L-1。在来源方面,这4类含硫化合物都与发酵期间酿酒酵母的代谢活动有关。谷胱甘肽主要来源于未发酵葡萄汁原料,少部分来源于氨基酸的发酵代谢;硫醇来源于含硫氨基酸、谷胱甘肽的发酵代谢及以硫化氢为底物的化学反应;硫化氢主要源于含硫氨基酸、硫酸盐和亚硫酸盐的发酵代谢;二氧化硫主要来源于外源添加剂,也有少部分源自硫酸盐的发酵代谢。检测这4类含硫化合物时,常采用化学检测方法或光谱法,此类方法检测快速但误差较大;色谱法精确度高,但是样品预处理复杂,仪器昂贵。在贮藏期间葡萄酒中的铁、铜等过渡金属离子和氧气引起的Fenton反应和氧化反应显着影响部分硫醇和硫化氢的含量。最后针对部分含硫化合物带来的异味,可以通过优化原料品质、筛选酿酒酵母菌株、改进二氧化硫添加工艺、添加金属盐等方法降低。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从优化检测方法、探究发酵和贮藏陈酿期间含硫化合物变化机理、改进葡萄酒生产环节等方面展开工作。

张晓琳[7](2019)在《胶东地区桃红葡萄酒的生产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桃红葡萄酒,又名为玫瑰红葡萄酒,口味和颜色上是介于红、白两者之间的葡萄酒,同时具备红、白葡萄酒的特点,酒体轻盈,口感清爽,近年来非常受消费者的欢迎。桃红葡萄酒主要是将葡萄浆果进行浸渍,通过控制浸渍时间和温度,使得适量的花色苷和单宁等物质浸入到果汁中,进行发酵、澄清、过滤酿造而成。本文主要利用巨峰葡萄和赤霞珠的果浆进行浸渍,将果汁分离出来之后进行发酵,最终得到成品桃红葡萄酒,并对其进行品质检测。在此过程中,研究巨峰葡萄与赤霞珠的添加比例、二氧化硫和山梨酸添加的比例、浸渍时间、浸渍温度、添加果胶酶的质量浓度、果胶酶处理时间和添加酵母的浓度等七个因素对桃红葡萄酒品质的影响并具此结果对发酵工艺进行优化。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巨峰葡萄的适宜比例为40%-60%,二氧化硫和山梨酸的添加浓度的适宜范围分别在100mg/L-150mg/L和150mg-100mg/L,浸渍时间应该选择的范围为19h-25 h,浸渍温度应该选在21℃-24℃范围内,果胶酶添加量宜选择为7.0g/L-9.0g/L,果胶酶处理时间宜为22h-28h。酵母浓度适宜在0.2g/L-0.4g/L范围,最佳发酵时间在15-24天范围内。利用正交试验对桃红葡萄酒的发酵工艺进行优化,优化后的各发酵工艺参数为葡萄原酒主发酵的最优水平组合是A1B1C1D2E2F1。即二氧化硫添加量为100mg/L,浸渍温度为21℃,浸渍时间为22h,果胶酶添加浓度为8.5g/L,果胶酶处理时间为27h,酵母添加浓度为0.2g/L时为工艺条件的最佳组合。对经过发酵工艺优化后的桃红葡萄酒的各项理化指标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还原糖含量为1.78g/L;总糖含量为3.69 g/L;挥发酸含量为0.46 g/L;总酸含量为5.42 g/L;酒精度为12.8;花色苷含量为93.4 mg/L;总黄酮含量为475.8mg/L;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为5.73μmol/L;DHHP自由基清除能力为3.15μmol/L。此外,经过发酵工艺优化后的桃红葡萄酒颜色呈清亮的桃红色,无明显悬浮物和沉淀,香气纯正优雅,果香和酒香和谐一致,整体风格接近白葡萄酒,基本理化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GB/T15036-2006《葡萄酒》。本研究结果对巨峰葡萄和赤霞珠混合酿造桃红葡萄酒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

胡奇恒[8](2019)在《敞口条件下红葡萄酒稳定性及新型抗氧化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葡萄酒是一种国际饮品,因具有很高的营养保健功能而备受人们欢迎,但因其成分复杂多样,时刻都在发生着变化而难以维持稳定而严重影响其品质。因此保持或提高葡萄酒的稳定性是葡萄酒生产尤其是储藏与消费过程中需解决的重要难题。二氧化硫作为传统的抗氧化剂对稳定葡萄酒的色泽和防腐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SO2的毒副作用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另外,SO2的添加还会掩盖葡萄酒的天然醇香性,用量稍高就会产生明显的刺激性和酸涩感,影响葡萄酒的口感和品质,其实,因SO2的高挥发性葡萄酒一旦敞口放置就会很快变质。所以,研发一种既无毒副作用又可使葡萄酒稳定不变、品质优良的新型稳定剂,对稳定和改善酒质,促进葡萄酒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不同品种红葡萄酒在各种不同给定条件下理化指标随时间变化的比较研究以探讨影响葡萄酒稳定性的因素,然后以优选出的葡萄籽提取物和Vc为抗氧化酒质稳定剂,通过抗氧化等试验,研究了2种抗氧化剂及葡萄籽提取物与低浓度SO2配合物的不同添加量对红葡萄酒稳定性的影响,并与SO2的抗氧化性进行比较。通过自建的敞口条件放置试验来研究西拉干红(酒样1)、梅乐干红(酒样2)、赤霞珠干红葡萄酒(酒样3)在不同贮藏条件下理化指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探讨不同品种红葡萄酒理化指标变化的特点,结果表明:在敞口条件下,随着时间的延长,各酒样澄清度、酒精度、游离SO2、总酚、DPPH清除率均呈下降趋势,色度、挥发酸、总酸、多糖含量呈上升趋势。低温条件下有利于减缓葡萄酒各理化指标及抗氧化活性的变化,且酒样3各指标随时间变化最显着,所以选之作为后续研究的酒样。以酒样3为试验材料,选取葡萄籽提取物、Vc作为抗氧化稳定剂,以不添加抗氧化剂的酒样(Ck)和添加SO2酒样作为对照,对敞口条件下红葡萄酒稳定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葡萄籽提取物的添加提高了酒体稳定性,当添加量为100mg/L时,有效抑制了酒体褐变,与Ck相比,褐变程度降低了28%,酒液氧化还原电位降低了30mv,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性能,DPPH自由基清除率、抑制-OH能力及总抗氧化能力分别为88.58%、66.14U/mL、52.26U/mL,与Ck相比分别提高了17.37%、17.47U/mL、30.62U/mL,与100mg/LSO2相比分别提高了12.95%、10.75U/mL、12.66U/mL。添加Vc的酒样在敞口氧化前期表现出很好的抗氧化作用,随着时间的延长,Vc起到了促氧化的作用,加速了酒样的氧化褐变,提高了葡萄酒的氧化还原电位,不能单独作为葡萄酒的抗氧化剂使用。除酒精度变化与抗氧化剂的添加差异不显着外,其他理化指标的变化均与抗氧化剂的添加有关,抗氧化剂的添加增强了酒体各理化指标的稳定。采用常温常压自然氧化法和(38±1)℃加速氧化试验法对筛选出的抗氧化剂的抗变化能力进行研究,以酒样3为原料,以低浓度SO2与葡萄籽提取物为复合剂,以不添抗氧化剂的酒样Ck1和只添加100mg/LSO2的酒样Ck2作为对照,各酒样经过3个月常温常压的贮藏后,评价了它们对葡萄酒理化指标和感官指标的影响,并选最适浓度组合物进行加速氧化试验,结果表明:SO2与葡萄籽提取物复合使用能明显提高酒体稳定性,葡萄籽提取物增强了SO2的抗氧化作用,有效降低了葡萄酒的褐变程度,抑制了酒样中酚类物质的氧化,提高了酒体的酒石稳定性,菌落总数范围及致病菌检测要求符合国家标准要求,且没有对感官质量产生不利影响,综合感官质量评价以A2B1(30mg/LSO2+50mg/L葡萄籽提取物)复合物处理酒样效果最好。以筛选出的最佳组合物A2B1进行加速氧化试验并以Ck2(100mg/LSO2)作为对照组,两组酒样在(38±1)℃下经过一个月的加速氧化,试验发现,A2B1复合物能使红葡萄酒在(38±1)℃条件下放置一个月不变质。与Ck2相比,能更好地抑制红葡萄酒的褐变,酒体依然稳定不变,而添加SO2的酒样则发生了明显的褐变和浑浊,由此结果可以看出,若将添加有本研究复合物的葡萄酒置于常规条件下储藏,其稳定性将明显优于普通葡萄酒。综上所述,通过自建的敞口条件放置试验发现了葡萄酒各指标的变化规律与特点,以优选出的葡萄籽提取物和Vc为抗氧化酒质稳定剂比较了其对酒体稳定性的影响,将葡萄籽提取物和SO2复合使用,探究其对红葡萄酒稳定性和质量的影响,并以加速氧化试验法进一步验证其对酒体稳定的优越性。

邱宏,肖义夫,钟汉怀[9](2018)在《葡萄酒中游离二氧化硫的比色法测定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引入样品前处理方法,建立一个用甲醛吸收液-盐酸副玫瑰苯胺比色法测定葡萄酒中游离二氧化硫的方法。方法在一定温度和酸性条件下,通入空气,葡萄酒样品中的游离二氧化硫随空气进入吸收管被甲醛吸收液吸收后,生成稳定的羧甲基磺酸,在加入氢氧化钠后释放出二氧化硫,与盐酸副玫瑰苯胺反应生成红色化合物,比色定量。结果用本文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对葡萄酒样品进行处理后,溶液中存在的颜色、还原性物质等均被除去,对测定结果无干扰。同时由于样品被浓缩,用本比色法测定游离二氧化硫含量还可以降低检出限。本法回收率为92. 5%~96. 8%,相对标准偏差为0. 5%~1. 81%。结论本文建立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和比色法测定葡萄酒中游离二氧化硫含量,其测定结果准确度高、灵敏度高、精密度好、可靠且实用性强。

邱宏,钟汉怀,胡黎黎[10](2018)在《改良碘量法测定葡萄酒中游离二氧化硫》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引入葡萄酒样品的前处理方法,建立新的碘量法测定葡萄酒中游离二氧化硫。方法在一定温度和酸性条件下,通入空气,样品中的游离二氧化硫被甲醛吸收液吸收后,加氢氧化钠释放出二氧化硫,用碘标准溶液滴定。结果改良碘量法测定葡萄酒中游离二氧化硫,其测定结果回收率为96.1%、精密度1.23%,灵敏度优于国标法。结论改良碘量法是样品经过前处理,避免了国标氧化法、直接碘量法由于样品中有干扰物质对结果产生的影响,使测定结果更准确。

二、进口葡萄酒中的游离二氧化硫含量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进口葡萄酒中的游离二氧化硫含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电位滴定法测定葡萄酒中的游离及总二氧化硫方法优化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仪器
    1.3 测定原理及方法
        1.3.1 测定原理
        1.3.1.1 游离二氧化硫测定
        1.3.1.2 总二氧化硫测定
        1.3.2 测定方法
        1.3.2.1 游离二氧化硫测定
        1.3.2.2 总二氧化硫测定
    1.4 计算
    1.5 仪器条件设置
2 结果与分析
    2.1 碘化钾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2.2 精密度实验
    2.3 准确度实验
        2.3.1 与传统滴定法测定结果比较
        2.3.2 回收率试验
3 结论

(2)菠菜提取物去除葡萄酒中亚硫酸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原料
    1.2 菠菜提取物的制备
    1.3 葡萄酒中二氧化硫的测定
    1.4 葡萄酒中二氧化硫去除单因素试验
    1.5 葡萄酒中二氧化硫去除正交试验
    1.6 去硫葡萄酒的感官评价
    1.7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菠菜提取物用量对除硫效果的影响
    2.2 处理时间对去除硫效果的影响
    2.3 p H值对除硫效果的影响
    2.4 乙醇浓度对除硫效果的影响
    2.5 正交试验
    2.6 菠菜提取物用量对葡萄酒感官的影响
3 结论

(3)脉冲电场杀灭醋酸菌及钝化其关键产酸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葡萄酒生产中常见有害微生物—醋酸菌
        1.2.1 醋酸菌的发生
        1.2.2 醋酸菌的产酸机理
        1.2.3 葡萄酒生产中醋酸菌和葡萄酒挥发酸度的常规控制策略
    1.3 脉冲电场简介
    1.4 脉冲电场对微生物的灭活作用
        1.4.1 脉冲电场灭活微生物的机理
        1.4.2 脉冲电场灭活微生物的影响因素
        1.4.3 脉冲电场对微生物的致死和亚致死效应
    1.5 脉冲电场对酶的影响
    1.6 研究背景及意义
    1.7 研究内容
    1.8 技术路线图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脉冲电场对醋酸菌的灭活效果及动力学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试剂
        2.2.3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醋酸菌活化和种子的制备
        2.3.2 无菌葡萄汁和葡萄酒的制备
        2.3.3 菌悬液的制备
        2.3.4 PEF处理系统
        2.3.5 PEF灭菌效果计算
        2.3.6 PEF处理实验设计
        2.3.7 PEF对醋酸菌的灭活动力学研究
        2.3.8 数据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PEF电场强度和脉冲处理时间对醋酸菌灭活效果的影响
        2.4.2 初始处理温度对PEF杀灭醋酸菌的影响
        2.4.3 处理介质对PEF杀灭醋酸菌的影响
        2.4.4 不同生长期对PEF杀灭醋酸菌的影响
        2.4.5 PEF对醋酸菌的灭活动力学分析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乙醇诱发醋酸菌对脉冲电场抗性改变的机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试剂
        3.2.3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醋酸菌的培养及生长动力学测定
        3.3.2 细胞膜脂肪酸组成分析
        3.3.3 膜脂的构象分析
        3.3.4 细胞膜流动性测定
        3.3.5 醋酸菌的PEF抗性分析
        3.3.6 醋酸菌细胞表面和形态分析
        3.3.7 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乙醇对醋酸菌生长的影响
        3.4.2 乙醇对醋酸菌细胞膜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3.4.3 乙醇对醋酸菌膜脂构象的影响
        3.4.4 乙醇对醋酸菌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
        3.4.5 乙醇对醋酸菌的PEF抗性的影响
        3.4.6 乙醇对PEF灭活醋酸菌动力学的影响
        3.4.7 醋酸菌的形态变化
        3.4.8 乙醇引发醋酸菌对PEF抗性改变的机制探讨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脉冲电场对醋酸菌细胞膜和胞内酶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试剂
        4.2.3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菌体样品的制备
        4.3.2 PEF处理
        4.3.3 电导率的测定
        4.3.4 胞内核酸和蛋白质泄漏含量的测定
        4.3.5 细胞膜流动性测定
        4.3.6 膜脂结构分析
        4.3.7 细胞表面和形态分析
        4.3.8 细胞PI/CFDA荧光标记与流式细胞仪分析
        4.3.9 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PEF处理对醋酸菌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
        4.4.2 PEF处理对醋酸菌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4.4.3 PEF处理对醋酸菌膜脂结构的影响
        4.4.4 PEF处理对醋酸菌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
        4.4.5 PEF处理后醋酸菌表面和形态变化
        4.4.6 PEF处理对醋酸菌胞内酶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脉冲电场对醋酸菌乙醇脱氢酶活性与结构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试剂
        5.2.3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菌体样品和酶液的制备
        5.3.2 PEF处理
        5.3.3 醋酸菌乙醇脱氢酶的活性测定
        5.3.4 ADH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定
        5.3.5 ADH圆二色谱测定
        5.3.6 ADH内源荧光测定
        5.3.7 ADH紫外吸收光谱测定
        5.3.8 ADH的SDS-PAGE电泳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PEF处理对醋酸菌ADH活性的影响
        5.4.2 PEF对ADH结构影响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5.4.3 PEF对ADH结构影响的圆二色谱分析
        5.4.4 PEF对ADH结构影响的紫外吸收光谱分析
        5.4.5 PEF对ADH结构影响的荧光光谱分析
        5.4.6 SDS-PAGE电泳分析PEF对ADH结构的影响
        5.4.7 PEF处理钝化醋酸菌ADH活性的机制探讨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葡萄汁的脉冲电场预处理对葡萄酒挥发酸控制效果初探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仪器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试剂
        6.2.3 实验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葡萄汁的制备
        6.3.2 PEF处理和酒精发酵
        6.3.3 葡萄汁相关指标测定
        6.3.4 葡萄酒相关指标测定
        6.3.5 数据统计分析
    6.4 结果与讨论
        6.4.1 PEF预处理对葡萄汁基本理化性质的影响
        6.4.2 PEF预处理对发酵动力学的影响
        6.4.3 PEF预处理对葡萄酒挥发酸的影响
        6.4.4 PEF预处理对葡萄酒其他理化指标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创新点
        三、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葡萄酒酿造过程中风险因素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葡萄酒质量安全的外源性风险因素
    1.1 农药残留
    1.2 真菌毒素
        1.2.1 赭曲霉毒素A
        1.2.2 展青霉素
    1.3 重金属
    1.4 塑化剂
    1.5 潜在过敏原
    1.6 食品添加剂
        1.6.1 防腐剂
        1.6.2 合成着色剂
        1.6.3 甜味剂
2 葡萄酒质量安全的内源性风险因素
    2.1 微生物
    2.2 微生物代谢物
        2.2.1 氨基甲酸乙酯
        2.2.2 生物胺
        2.2.3 高级醇
        2.2.4 甲醇
3 葡萄酒品质安全的风险因素
4 小结

(5)微氧工艺对贺兰山东麓赤霞珠干红葡萄酒香气调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微氧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1.2 微氧的作用
    1.3 微氧的影响因素
    1.4 葡萄酒微氧化的机理研究
    1.5 微氧的监控
    1.6 贺兰山东麓赤霞珠干红葡萄酒品质特点
    1.7 研究的目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1.8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微氧对葡萄酒香气成分和香气特征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3 试验方法
    2.4 结果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氧调控葡萄酒香气的主要影响因子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3 试验方法
    3.4 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2-苯乙醇和苯甲醛的微氧调控机理初探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3 试验方法
    4.4 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葡萄酒中与风味相关4类含硫化合物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葡萄酒中4类含硫化合物的概况
    1.1 谷胱甘肽
    1.2 硫醇
    1.3 硫化氢
    1.4 二氧化硫
2 葡萄酒中4类含硫化合物的来源
    2.1 谷胱甘肽的来源
    2.2 硫醇的来源
    2.3 硫化氢的来源
    2.4 二氧化硫的来源
3 葡萄酒中4类含硫化合物的检测方法
    3.1 谷胱甘肽的检测方法
    3.2 3类挥发性含硫化合物的检测方法
        3.2.1 硫醇和硫化氢的检测方法
        3.2.2 二氧化硫的检测方法
4 葡萄酒贮藏期间4类含硫化合物的变化
    4.1 4类含硫化合物在金属离子作用下的变化
    4.2 4类含硫化合物在氧气作用下的变化
5 葡萄酒硫味的控制
    5.1 原料控制
    5.2 酵母筛选和优化
    5.3 优化SO2的使用
    5.4 金属盐处理
6 展望

(7)胶东地区桃红葡萄酒的生产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桃红葡萄酒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1.2 桃红葡萄酒的分类
    1.3 桃红葡萄酒的原料
        1.3.1 歌海娜
        1.3.2 佳利酿
        1.3.3 神索
        1.3.4 西拉
        1.3.5 赤霞珠
        1.3.6 品丽珠
        1.3.7 增芳德
        1.3.8 其他品种
    1.4 桃红葡萄酒的生产工艺
        1.4.1 直接压榨法
        1.4.2 浸渍法
        1.4.3 放血法
        1.4.4 调配法
        1.4.5 其它
    1.5 桃红葡萄酒的优势产区
        1.5.1 桃红葡萄酒五大经典产区
        1.5.2 我国胶东半岛优势产区
    1.6 研究意义和目的
第2章 桃红葡萄酒生产工艺的优化
    2.1 工艺流程
    2.2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试剂
        2.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单因素实验测定方法
        2.3.1 巨峰葡萄与赤霞珠的比例的确定
        2.3.2 SO_2添加比例对葡萄酒感官评价和残留量的影响
        2.3.3 浸渍时间和温度对果浆色度和单宁含量的影响
        2.3.4 果胶酶浓度对澄清度的影响
        2.3.5 酵母浓度对酒精度和糖度的影响
    2.4 正交实验测定试验方法
第3章 发酵工艺优化结果分析与讨论
    3.1 巨峰葡萄与赤霞珠的比例的确定
    3.2 SO_2和山梨酸的比例对葡萄酒气味和SO_2残留量的影响
    3.3 浸渍时间和温度对果浆色度和单宁含量的影响
        3.3.1 浸渍时间和温度对果浆色度的影响
        3.3.2 浸渍时间和温度对果浆中单宁含量的影响
    3.4 果胶酶浓度和处理时间对澄清度的影响
    3.5 酵母浓度对酒精度的影响
        3.5.1 酵母浓度对酒精度的影响
        3.5.2 酵母浓度对含糖量的影响
        3.5.3 酵母浓度对挥发酸含量的影响
第4章 发酵工艺优化及方差分析
第5章 优化发酵条件后桃红葡萄酒的理化指标分析
    5.1 试验试剂和设备
    5.2 桃红葡萄酒的品质分析
        5.2.1 还原糖和总糖含量的测定
        5.2.2 挥发酸和总酸度含量的测定
        5.2.3 酒精度测定
        5.2.4 总花色苷含量的测定
        5.2.5 总类黄酮含量的测定
        5.2.6 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5.3 结果讨论分析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敞口条件下红葡萄酒稳定性及新型抗氧化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葡萄酒概述
        1.1.1 葡萄酒简介
        1.1.2 葡萄酒的特点
    1.2 葡萄酒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
        1.2.1 化学组分的影响
        1.2.2 微生物影响
        1.2.3 金属离子的因素
        1.2.4 氧化酶的作用
    1.3 葡萄酒稳定性的研究现状
        1.3.1 调节可氧化底物
        1.3.2 控制溶解氧浓度的措施
        1.3.3 添加合理的抗氧化剂
    1.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敞口条件下不同品种红葡萄酒感官及理化指标的动态变化研究
    2.1 材料和仪器
        2.1.1 试验原料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 方法
        2.2.1 酒样的制备与准备
        2.2.2 敞口条件的建立
        2.2.3 澄清度与色度的测定
        2.2.4 酒精度的测定
        2.2.5 其他挥发物的测定
        2.2.6 其他主要理化指标的测定
        2.2.7 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的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酒样中澄清度的变化
        2.3.2 不同酒样中色度的变化
        2.3.3 不同酒样中酒精度的变化
        2.3.4 不同酒样中挥发酸的变化
        2.3.5 不同酒样中游离SO_2 的变化
        2.3.6 不同酒样中总酸的变化
        2.3.7 不同酒样中多糖含量变化
        2.3.8 不同酒样中总酚含量的变化
        2.3.9 不同酒样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的测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加入不同抗氧化剂对敞口条件下葡萄酒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3.1 材料与仪器
        3.1.1 试验材料
        3.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抗氧化剂的添加量
        3.2.2 敞口条件下氧化的方法
        3.2.3 褐变程度的测定
        3.2.4 氧化还原电位的测定
        3.2.5 抗氧化性能测定方法
        3.2.6 相关酒液理化指标的检测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抗氧化剂对红葡萄酒褐变程度的影响
        3.3.2 加入不同抗氧化剂对红葡萄酒氧化还原电位的影响
        3.3.3 加入不同抗氧剂对红葡萄酒抗氧性能的影响
        3.3.4 加入不同抗氧化剂红葡萄酒理化指标的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葡萄籽提取物和SO_2配合使用对红葡萄酒稳定性的影响
    4.1 材料与仪器
        4.1.1 试验材料
        4.1.2 仪器与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抗氧化剂的浓度
        4.2.2 酒样处理的方法
        4.2.3 褐变程度的测定
        4.2.4 理化指标的测定
        4.2.5 葡萄酒微生物指标测定
        4.2.6 酒石稳定性的检测
        4.2.7 感官品质评价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复合抗氧化剂的抗褐变能力
        4.3.2 复合抗氧化剂对红葡萄酒理化指标的影响
        4.3.3 复合抗氧化剂对红葡萄酒微生物稳定性的影响
        4.3.4 复合抗氧化剂对红葡萄酒酒石稳定性的影响
        4.3.5 复合抗氧化剂对红葡萄酒感官质量的影响
        4.3.6 加速氧化对红葡萄酒质量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9)葡萄酒中游离二氧化硫的比色法测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1.2 方法
        1.2.1 样品前处理
        1.2.2 测定
        1.2.3 计算
2 结果
    2.1 新比色法与标准氧化法 (滴定法) 结果比较
    2.2 回收率实验
    2.3 精密度
    2.4 检出限
3 讨论

(10)改良碘量法测定葡萄酒中游离二氧化硫(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1.2 方法
        1.2.1 改良碘量法原理
        1.2.2 样品前处理
        1.2.3 测定
        1.2.4 计算
2 结果
    2.1 测定结果的比较
    2.2 回收率实验
    2.3 精密度
    2.4 温度、空气流速和采样时间、酸度等的影响
        2.4.1 温度的影响
        2.4.2 空气流速和采样时间的影响
        2.4.3 酸度的影响
3 讨论

四、进口葡萄酒中的游离二氧化硫含量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电位滴定法测定葡萄酒中的游离及总二氧化硫方法优化选择[J]. 杨雅静,钟圆圆,黎铭晖. 食品安全导刊, 2021(15)
  • [2]菠菜提取物去除葡萄酒中亚硫酸盐的研究[J]. 王树庆,李保国,范维江,姜薇薇,李永正.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1(03)
  • [3]脉冲电场杀灭醋酸菌及钝化其关键产酸酶机制研究[D]. 牛德宝.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4]葡萄酒酿造过程中风险因素的分析研究[J]. 王琳,刘睿,孙德鹏,毕会芳,孙嵛林,胡明燕. 酿酒科技, 2020(08)
  • [5]微氧工艺对贺兰山东麓赤霞珠干红葡萄酒香气调控的研究[D]. 张众. 宁夏大学, 2020
  • [6]葡萄酒中与风味相关4类含硫化合物的研究进展[J]. 张清安,陈博宇. 中国农业科学, 2020(05)
  • [7]胶东地区桃红葡萄酒的生产工艺研究[D]. 张晓琳. 齐鲁工业大学, 2019(02)
  • [8]敞口条件下红葡萄酒稳定性及新型抗氧化剂研究[D]. 胡奇恒. 河南工业大学, 2019(02)
  • [9]葡萄酒中游离二氧化硫的比色法测定研究[J]. 邱宏,肖义夫,钟汉怀.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8(24)
  • [10]改良碘量法测定葡萄酒中游离二氧化硫[J]. 邱宏,钟汉怀,胡黎黎.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18(07)

标签:;  ;  ;  ;  

进口酒中游离二氧化硫含量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