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发酵条件下绿色木霉生产纤维素酶

不同发酵条件下绿色木霉生产纤维素酶

一、PRODUCTION OF CELLULASE BY Trichoderma viride UNDER DIFFERENT FERMENTATION CONDITIONS(论文文献综述)

赵爽[1](2020)在《两种不同来源绿色木霉固态发酵及甘草药渣对玉米生长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 Pers.)是一种产纤维素酶系齐全、酶活力高、产酶量大的丝状真菌,能够高效降解木质纤维素,实现生物质废料资源化。本研究选取2种不同来源的T.viride为供试菌种,分别进行固态发酵和盆栽试验,主要研究不同菌株生物学特性、发酵基质差异性、发酵条件优化以及甘草药渣对玉米的生长效应,为充分利用绿色木霉菌种资源,促进木质纤维素废弃物循环利用提供依据。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以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为培养基,T.viride XJ和T.viride AG菌丝生长和孢子形成对不同环境条件的响应具有趋同性。2株T.viride菌丝生长和培养时间均呈线性相关,最适培养条件均为28℃、pH 6。聚乙二醇(PEG 6000)浓度低于24%时,2株T.viride菌丝生长和孢子形成受抑制程度较轻。2.以玉米秸秆为基质,2株T.viride最适发酵温度均为28℃。T.viride XJ最适初始pH为6,T.viride AG最适初始pH为7。T.viride XJ最适初始料液比为1:4,T.viride AG最适初始料液比为1:5.5。初始料液比1:5.5时,T.viride AG产纤维素酶活性显着高于T.viride XJ。不同发酵处理下,2株T.viride均表现为还原糖消耗。3.以甘草药渣为基质,2株T.viride最适初始pH均为6。T.viride XJ最适初始料液比为1:2.5,T.viride AG最适初始料液比为1:3。料液比高于1:3,T.viride AG酶活显着高于T.viride XJ。T.viride AG最适发酵温度为28℃,T.viride XJ最适发酵温度为23-28℃。温度低于28℃,T.viride XJ酶活显着高于T.viride AG。不同发酵处理下,2株T.viride均表现为还原糖积累。4.单因素优化后T.viride AG产纤维素酶活性高于T.viride XJ,甘草药渣诱导T.viride产纤维素酶水平高于玉米秸秆,最佳产酶组合为T.viride AG发酵甘草药渣。变差分解表明,2种不同来源的T.viride对基质类型的响应具有趋同性,二者纤维素酶活性差异主要源于菌株的环境适应性。5.运用响应面法Box-Behnken设计建立数学模型,得到T.viride AG固态发酵甘草药渣最优工艺条件,即初始料液比1:2.8,培养温度28℃,初始pH6.2,发酵时间3.4d。该条件下纤维素酶活性为1.81U/g,与理论值1.76U/g相近,较优化前提高1.85倍。6.不同甘草药渣类型和土壤处理方式交互作用下,玉米幼苗各生长指标均呈下降趋势。土壤灭菌对玉米幼苗株高、茎粗、总生物量、生长素含量等指标无显着影响。发酵药渣处理玉米幼苗SOD活性、叶绿素含量均显着高于原药渣处理。各甘草药渣处理均能显着提高土壤碱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

杨丹丹,王建平,马娜娜,张心青,倪建龙,潘冬梅[2](2020)在《绿色木霉固体发酵产孢子的条件优化》文中提出为研究工业生产中利用廉价的原料发酵绿色木霉生产孢子的问题,以稻壳粉、麦麸及玉米粉为主要载体,对影响绿色木霉固态发酵产孢子的条件进行筛选,并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固体载体的比例、碳源、氮源、无机盐对绿色木霉固态发酵产孢子的影响。通过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优化出最佳培养基配方。研究发现,绿色木霉固体发酵产孢子的最佳条件为温度28℃,接种量15%,料水比1:0.70,pH值自然;最佳培养基配方为麸皮50%,稻壳粉30%,玉米粉20%,硫酸铵1%,玉米浆干粉2%、黄豆饼粉2%、碳酸钙0.5%。发酵7天,孢子量可达7.62×109个/g,自然晾干至水分10%以下,孢子量为1.286×1010个/g。

贺超,王文全,侯俊玲[3](2019)在《绿色木霉对生物降解和生物防治的影响机理与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是一种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有益微生物,具有高效生物降解和生物防治功能。研究表明,绿色木霉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纤维素酶、几丁质酶、木质素过氧化物酶等一系列水解酶类,能够高效降解环境中的有机物质,同时,作为农业上常见的生防菌,具有抑制病原菌、促进植物生长、提高土壤肥力等有益功能。基于此,围绕绿色木霉生物功能最新研究进展,从绿色木霉生物降解和生物防治角度,探究绿色木霉实际应用和作用机理,以期为充分利用绿色木霉资源提供依据,并对本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付跃,柳雨珠,韦秋艳,何麟,秦文芳,张玉兰,覃拥灵[4](2019)在《绿色木霉和米曲霉混合固体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工艺条件》文中指出为丰富纤维素降解酶资源,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绿色木霉与米曲霉混合产纤维素酶的发酵条件。结果表明:绿色木霉与米曲霉混合的最佳固体发酵条件为米曲霉占比50%,装量25mL/500mL锥形瓶,麸皮质量占比25%,发酵时间4d;在此条件下,羧甲基纤维素(CMC)酶、滤纸(FPA)酶及β-葡萄糖苷酶(β-G)的酶活分别为22.46U/mL、5.234U/mL和16.38U/mL。绿色木霉和米曲霉混合固体发酵产纤维素酶降解纤维素的效果比绿色木霉和米曲霉单独产纤维素酶的降解效果好。

黄晓梅,赵红晓,范金霞,陈秀玲[5](2018)在《一株高产纤维素酶绿色木霉菌株诱变选育与发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章分别利用紫外线(UV)、硫酸二乙酯(DES)和亚硝酸钠(Na NO2)诱变及UV和DES,UV和Na NO2复合诱变方法处理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菌株,经液体发酵筛选,选择纤维素酶活性较高菌株并分析其液体发酵条件。在UV照射300 s,Na NO2处理10 min条件下获得4株稳定高产纤维素酶菌株,其中M213纤维素酶活比原始菌株提高32.24%;运用正交试验优化M213菌株培养条件,筛选得到最佳产纤维素酶培养条件:23.5 g·L-1麸皮和玉米秸秆,3 g·L-1(NH4)2SO4和豆饼粉,碳氮比8.1,pH 5.5,培养温度28℃,培养时间24 h,接种量10%(V/V)。优化后M213纤维素酶活性可达48.42 U·m L-1,比优化前提升1.21倍。研究选育获得产纤维素酶能力较稳定菌株M213,可为后续大规模培养与应用提供重要依据。

胡坤雅[6](2018)在《绿色木霉产纤维素酶协同作用机制及其应用的研究》文中指出秸秆是一种量大可持续供给的可再生能源物质,秸秆中的纤维素是合成生物质能源的主要原料。纤维素高效糖化生成还原糖,是降低生物乙醇生产成本的前提。纤维素糖化主要包括三种纤维素酶:内切葡聚糖酶、外切葡聚糖酶和β-葡萄糖苷酶,探索三种酶合适的比例关系是提高纤维素糖化能力的关键。本论文首先优化了绿色木霉AS3.3711液态发酵高产纤维素酶的培养基成分和发酵条件,通过主成分分析和非线性回归分析探索了三种纤维素酶组分发生协同作用的最适合的比例关系,最后探讨了同步糖化、混菌发酵乙醇的规律,本研究为生物乙醇的发酵奠定了理论基础。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利用单因素试验比较了不同碳源、氮源、无机盐和表面活性剂对纤维素酶合成的影响,利用正交设计优化了绿色木霉合成羧甲基纤维素酶(CMC酶)和滤纸酶(FP酶)的最佳培养基组成:产CMC酶最佳培养基配方为(g/L):果糖0.235、木糖0.5295、玉米浆2.3688、CaCl2 0.061、FeSO4 0.0111、ZnSO4 0.0528,此时最大酶活性为8.268 IU/mL;产FP酶最佳培养基配方为(g/L):果糖6、玉米浆9.5460、豆粕3.5643、CaCl2 0.3263、FeSO4 0.08、ZnSO4 0.08,此时最大酶活性为4.9242 IU/mL。(2)通过主成分分析构建了内切葡聚糖酶、外切葡聚糖酶和β-葡萄糖苷酶单一和多重相互作用的综合水解能力(CHI)。以Ytrs作为因变量、CHI作为自变量,采用非线性回归分析了CHI与Ytrs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在测试条件下,CHI与Ytrs呈现着正相关。以Ytrs为响应值确定在内切葡聚糖酶、外切葡聚糖酶和β-葡萄糖苷酶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探讨了三种酶发生协同作用最为适合的比例关系(13.6:3.8:1),在此条件下,纤维素酶水解秸秆得到的酶解效果最佳,最大糖得率为48.43%。(3)正交试验确定酿酒酵母与木糖酵母混合菌种发酵产乙醇过程中各影响因素主次顺序依次为发酵周期>初始pH>发酵温度>酵母接种量。采用混合菌种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酵母接种比为木糖酵母:己糖酵母=1:3,发酵温度32℃,接种量12%,发酵周期144h,初始pH5。在此条件下,乙醇的产率为10.924 g/L。用最优组分比例的纤维素酶,在此条件下发酵,乙醇产量提高近22%。研究了酒精发酵过程中菌体生长、底物消耗和产物合成的规律,用origin软件对各动力学方程参数进行求解。

朱玉霞[7](2018)在《高产纤维分解酶木霉和黑曲霉诱变选育及发酵条件优化》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能量饲料存在较大缺口,2016年玉米全年进口量达到了330万t。秸秆产量丰富,蕴含大量潜在能值。但秸秆纤维含量高,不易被动物消化利用,若经科学处理可作为能量资源的补充。1.通过对7株木霉菌株,利用DNS酶活测定和玉米秸秆刚果红培养基法,筛选出高产纤维分解酶的菌株,为其高效筛选提供参考。2.对筛选出的木霉菌株和黑曲霉(实验室保藏菌)进行诱变选育,(紫外、硫酸二乙酯、紫外-硫酸二乙酯复合诱变)获得产纤维分解酶高的突变菌,并对其产酶发酵条件和水解秸秆能力进行研究。(1)木霉和黑曲霉经紫外、硫酸二乙酯、紫外-硫酸二乙酯复合诱变筛选出了一株突变菌康氏木霉UH-1和黑曲霉X1U4-1。与原菌相比,康氏木霉UH-1木聚糖酶提高了42.7%,纤维素酶提高了78.5%。黑曲霉X1U4-1滤纸酶提高了66.7%。(2)康氏木霉UH-1最适的固态发酵条件为硫酸铵添加量2%、接种量1.1 ml、含水量67%、发酵时间84 h,在此条件下滤纸酶活达到0.86 U/g、纤维素酶活99.81 U/g、木聚糖酶活1150.32 U/g。黑曲霉X1U4-1最适固态发酵条件为发酵时间72 h、玉米芯:麸皮=3:7、接种量1.2 ml、硫酸铵添加量4%,在此条件下滤纸酶活达到0.77 U/g、纤维素酶活93.8 U/g、酸性蛋白酶4727.4 U/g、木聚糖酶活9383.18 U/g。(3)对突变菌水解秸秆能力进行研究表明,黑曲霉X1U4-1产还原糖量在12 h时提高6.8%,β-葡萄糖苷酶提高22.3%。康氏木霉UH-1外切葡聚糖酶提高71.8%,产还原糖量在12 h时提高67.8%。表明复合诱变可有效改善其产酶性能和秸秆水解能力。3.将诱变后的突变菌黑曲霉X1U4-1和康氏木霉UH-1混合发酵,在接种比例为9:1时产酶能力比黑曲霉单独发酵强,黑曲霉接种比例越高时外切葡聚糖酶活、β-木聚苷酶酶活、β-葡萄糖苷酶酶活越高。在木聚糖酶活力一致时黑曲霉和康氏木霉单独发酵还原糖产量高。本研究表明紫外-硫酸二乙酯复合诱变可有效对木霉和黑曲霉进行诱变育种,改善其产酶性能和秸秆水解能力。

董妙音[8](2018)在《重离子束诱变选育绿色木霉及其产纤维素酶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和全球能源危机的加剧,可再生资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木质纤维素类材料作为地球上储量最丰富的可再生生物质资源之一,对其加以有效的利用可缓解全球能源危机。纤维素酶是一组能够高效水解纤维素并生成可发酵糖的复合酶系的总称,由于酶解反应过程条件温和,易于控制,对环境无污染等优点己被广泛地应用于造纸、纺织、酿酒、食品、饲料、环保等多个行业。但是目前纤维素酶的开发应用仍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纤维素酶生产菌株的生产性能不佳、酶的水解能力低下、下游分离工作繁琐、生产成本高等问题,严重阻碍了纤维素酶行业的快速发展。所以,本论文主要采用了重离子束对绿色木霉孢子悬液进行辐照诱变以选育优良的纤维素酶生产菌株,并进行了高活性纤维素酶突变株的纤维素酶发酵工艺优化,同时应用形态工程学技术对绿色木霉突变株的菌丝形态及相关代谢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探讨发酵工艺和菌丝形态对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重离子束辐照诱变绿色木霉及高活性纤维素酶突变株的筛选利用不同剂量的重离子束辐照绿色木霉My的孢子悬液,绿色木霉的重离子束辐照效应研究结果显示,重离子束辐照绿色木霉的半致死剂量为120 Gy,辐照的剂量为400 Gy时,孢子的存活率降至9.43%,正突变率在40 Gy,160 Gy时高于负突变率,分别为18.52%,24%,在160Gy剂量下有助于高活性纤维素酶菌株的筛选。重离子束辐照后,通过平板水解圈法初筛、24孔深孔板复筛和摇瓶发酵复筛,最终在160 Gy的辐照剂量下筛选获得一株高活性纤维素酶突变株My160-5,该菌株在液体摇瓶发酵120 h后,其滤纸酶活(FPA)和内切葡聚糖酶活(EG)均高于原始菌株。My160-5的FPA和EG酶活达到了532.81 U/mL,875.15 U/mL,与出发菌株酶活相比分别提高了20.54%,24.4%(P<0.01);对突变株My160-5进行斜面传代培养9代,结果表明菌株的遗传稳定性良好。2、绿色木霉高活性纤维素酶突变株My160-5的产酶发酵工艺优化为了提高优良生产菌株的纤维素酶活力,本部分实验以诱变获得的绿色木霉高活性纤维素酶突变株My160-5为研究对象,采用Plackett-Burman(PBD)实验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RSM),对生产菌株的纤维素酶摇瓶发酵工艺进行优化。结果显示利用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从影响纤维素酶发酵的9个优化参数中筛选出了初始pH值、CMC-Na和蛋白胨三个显着影响因素,然后采用Box-Behnken(BBD)实验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进行后续优化,最终优化得到的纤维素酶最佳发酵条件为:CMC-Na 11.25 g/L,初始pH 4.25,蛋白胨6.5 g/L,装液量为20%,(NH4)2SO4 2.1g/L,KH2PO4 2g/L,Tween 80 1ml,发酵温度30℃条件下发酵5天,在最优的发酵条件下,经过验证实验得到的最高滤纸酶活为628.36 U/m L,相比原始发酵水平提高了17.93%(P<0.01)。3、绿色木霉高活性纤维素酶菌株液体发酵中的菌丝形态调控研究利用形态工程学技术,借助微粒在流场中的作用来研究绿色木霉菌株My160-5的菌丝形态对纤维素酶活性及菌体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添加了不同浓度的微粒后,绿色木霉菌株的菌丝形态发生显着变化,随着添加微粒浓度的增加菌球直径显着降低,在特定的菌球形态下FPA和EG酶活都显着提高。添加浓度为10 g/L时,滤纸酶活和内切葡聚糖酶活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了17.1%和13.3%。此外,根据菌球直径随着添加浓度的变化规律拟合了菌球直径预测的数学函数模型,通过应用形态工程学技术和数学建模手段来定向地控制绿色木霉的菌丝生长形态及发酵产酶活性,为纤维素酶的生产提供新的思路。

刘华,李崇高,黄建初[9](2017)在《响应面法对绿色木霉产纤维素酶固态发酵条件优化》文中提出为探讨绿色木霉固态发酵产生纤维素酶的最佳发酵条件,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采用Box-Benhnken方法设计实验,选取麸皮与秸秆粉质量比、培养基含水量和初始pH值作为影响因素,以产酶量为响应值建立二次回归方程,并通过响应曲面分析法分析数据并确定优化条件。结果显示,在不同条件下绿色木霉产纤维素酶活力存在显着差异(P<0.05),采用响应面法在培养温度29℃,硫酸铵添加量为2%时,获得了最适培养基成分为麸皮秸秆粉比例1.37:1,含水率250%(10 g干基),初始pH6.04,在72 h获得了最大产酶量,酶活为59.72 U·g-1,与基础培养基相比有近20%的提高。

张帆[10](2016)在《绿色木霉液体发酵生产纤维素酶条件的优化》文中指出目的:研究表明,纤维素酶对于纤维素的分解可应用于环保、畜牧、食品加工等多个领域,对于改善人们的生活有重大意义。找到绿色木霉生产纤维素酶的最佳发酵条件,为绿色木霉产纤维素酶的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一株高产绿色木霉进行滤纸酶活测定,对其液体发酵条件进行研究,以3因子4水平正交试验对其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发酵初始pH值进行分析优化。结果:发酵过程中发酵时间影响结果为:1 d时酶活为23.56U/g;3 d时酶活为43.57U/g;5 d时酶活为80.24U/g;7 d时酶活为68.79U/g。发酵初始pH值影响结果为:pH为4.5时,酶活为65.31U/g;p H为5.0时酶活为73.06U/g;p H为5.5时酶活为81.21U/g;pH为6.0时酶活为72.09U/g。发酵温度影响结果为:温度为25℃时酶活为11.24U/g;温度为30℃时酶活为79.05U/g;温度为35℃时酶活为68.69U/g;温度为40℃时酶活为47.67U/g。结论:通过正交实验分析得出发酵时间5 d,初始p H值5.5,温度30℃条件下绿色木霉菌所产纤维素酶的较多,其酶活可达到82.25U/g。

二、PRODUCTION OF CELLULASE BY Trichoderma viride UNDER DIFFERENT FERMENTATION CONDITION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RODUCTION OF CELLULASE BY Trichoderma viride UNDER DIFFERENT FERMENTATION CONDITIONS(论文提纲范文)

(1)两种不同来源绿色木霉固态发酵及甘草药渣对玉米生长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木质纤维素资源现状
    1.2 绿色木霉
    1.3 生物发酵
    1.4 中药渣生物学效应
    1.5 研究背景及思路
        1.5.1 研究背景
        1.5.2 研究思路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2种不同来源绿色木霉生物学特性初探
    2.1 材料和方法
        2.1.1 供试菌种来源
        2.1.2 形态学观察
        2.1.3 生长速度测定
        2.1.4 产孢量测定
        2.1.5 纤维素降解能力测定
        2.1.6 不同培养条件设置
        2.1.7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2种不同来源绿色木霉生长和形态学特征
        2.2.2 2种不同来源绿色木霉纤维素降解能力
        2.2.3 不同培养温度下2株绿色木霉生物学特性
        2.2.4 不同培养pH下2 株绿色木霉生物学特性
        2.2.5 不同PEG浓度下2 株绿色木霉生物学特性
    2.3 讨论
第三章 2种不同来源绿色木霉降解木质纤维素能力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供试菌株来源
        3.1.2 单因素试验设计
        3.1.3 发酵试验步骤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基质2 株绿色木霉产FPase活性比较
        3.2.2 不同基质2 株绿色木霉还原糖产量比较
        3.2.3 不同来源绿色木霉产FPase活性变差分解
    3.3 讨论
        3.3.1 菌种来源对发酵效果的影响
        3.3.2 基质类型对发酵效果的影响
        3.3.3 环境条件对发酵效果的影响
第四章 响应面法优化绿色木霉产纤维素酶固态发酵条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供试菌株和基质处理
        4.1.2 发酵试验流程
        4.1.3 发酵指标测定
        4.1.4 Box-Behnken设计
        4.1.5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响应面法优化绿色木霉产酶条件
        4.2.2 响应面优化后连续发酵指标变化
    4.3 讨论
第五章 甘草药渣对玉米幼苗的生长效应
    5.1 材料和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供试植株
        5.1.3 供试土壤
        5.1.4 幼苗孵育
        5.1.5 盆栽试验设计
        5.1.6 幼苗收获
        5.1.7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甘草药渣对玉米幼苗生长指标的影响
        5.2.2 甘草药渣对玉米幼苗生理指标的影响
        5.2.3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5.2.4 相关性分析
    5.3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绿色木霉固体发酵产孢子的条件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菌种来源
        1.1.2 培养基
        1.1.3 仪器与设备
    1.2 试验方法
        1.2.1 种子液的制备
        1.2.2 固态发酵
        1.2.3 孢子检测方法
        1.2.4 孢子干燥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固体发酵培养条件筛选试验
        2.1.1 不同温度对绿色木霉产孢子的影响
        2.1.2不同接种量对绿色木霉产孢子的影响
        2.1.3 不同料水比对绿色木霉产孢子的影响
        2.1.4 不同初始p H值对绿色木霉产孢子的影响
    2.2 固体发酵单因素试验
        2.2.1 不同固体载体比对绿色木霉产孢子的影响
        2.2.2 不同碳源比对绿色木霉产孢子的影响
        2.2.3 不同氮源比对绿色木霉产孢子的影响
        2.2.4 不同无机盐比对绿色木霉产孢子的影响
    2.3 固态发酵工艺优化正交试验及正交验证试验
        2.3.1 正交试验
        2.3.2 正交验证试验
3 绿色木霉扩大培养
    3.1 菌包培养
    3.2 2 L烧杯发酵
4 结论
5 讨论

(3)绿色木霉对生物降解和生物防治的影响机理与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绿色木霉生物降解功能
2 绿色木霉生防和促生功能
    2.1 绿色木霉对病原微生物的抗性
    2.2 绿色木霉对植物免疫的诱导
    2.3 绿色木霉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
3 展 望

(4)绿色木霉和米曲霉混合固体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工艺条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菌种
        1.1.2 仪器
        1.1.3 试剂
    1.2 试验方法
        1.2.1 材料预处理
        1.2.2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制作
        1.2.3 不同因素对混合固体发酵产纤维素酶酶活的影响
        1.2.4 酶活测定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葡萄糖标准曲线
    2.2 绿色木霉和米曲霉单菌种固体发酵产酶的酶活性
    2.3 不同因素处理混合菌固体发酵产纤维素酶的活性
        2.3.1 混合菌种的接种量比
        2.3.2 麸皮与甘蔗渣质量比
        2.3.3 装量
        2.3.4 培养时间
    2.4 2种菌种混合固体发酵的最佳发酵条件
3 结论与讨论

(5)一株高产纤维素酶绿色木霉菌株诱变选育与发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菌种
        1.1.2培养基
    1.2诱变和筛选
        1.2.1孢子悬液制备
        1.2.2单因子及复合因子诱变
        1.2.3复筛
    1.3葡萄糖标准曲线绘制
    1.4纤维素酶活力测定
    1.5发酵条件优化
        1.5.1单因子试验
        1.5.1.1碳源种类对菌株产纤维素酶影响
        1.5.1.2混合碳源对菌株产纤维素酶影响
        1.5.1.3氮源种类对菌株产纤维素酶影响
        1.5.1.4碳氮比例对菌株产纤维素酶影响
        1.5.1.5培养时间对菌株产纤维素酶影响
        1.5.1.6培养温度对菌株产纤维素酶影响
        1.5.1.7初始p H对菌株产纤维素酶影响
        1.5.1.8接种量对菌株产纤维素酶影响
        1.5.1.9金属盐对菌株产纤维素酶影响
        1.5.2正交试验法
2结果与分析
    2.1葡萄糖标准曲线绘制
    2.2突变株筛选
        2.2.1初筛
        2.2.1.1 UV诱变剂量确定
        2.2.1.2 DES诱变剂量确定
        2.2.1.3 Na NO2诱变剂量确定
        2.2.1.4 UV与DES复合诱变剂量确定
        2.2.1.5 UV与Na NO2复合诱变剂量确定
        2.2.2复筛
    2.3单因子对菌株产纤维素酶影响
        2.3.1碳源种类对菌株产纤维素酶影响
        2.3.2混合碳源对菌株产纤维素酶影响
        2.3.3氮源种类对菌株产纤维素酶影响
        2.3.4碳氮比对菌株产纤维素酶影响
        2.3.5培养时间对菌株产纤维素酶影响
        2.3.6培养温度对菌株产纤维素酶影响
        2.3.7初始p H对菌株产纤维素酶影响
        2.3.8接种量对菌株产纤维素酶影响
        2.3.9金属盐对菌株产纤维素酶影响
    2.4发酵条件优化结果
3讨论与结论

(6)绿色木霉产纤维素酶协同作用机制及其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生物能源资源现状
    1.2 木质纤维发酵乙醇
        1.2.1 预处理
        1.2.2 纤维素的糖化
        1.2.3 乙醇发酵
        1.2.4 乙醇的分离纯化
    1.3 纤维素酶
        1.3.1 纤维素酶的来源及发酵生产
        1.3.2 纤维素酶的作用类型
        1.3.3 影响纤维素酶糖化的因素
        1.3.4 纤维素酶促反应动力学
    1.4 乙醇发酵动力学
        1.4.1 模型分类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绿色木霉液态发酵产纤维素酶的条件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仪器设备
        2.1.4 培养基
        2.1.5 测定方法
        2.1.6 实验方案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葡萄糖标准曲线
        2.2.2 培养基成分对绿色木霉合成纤维素酶的作用
        2.2.3 正交设计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主成分分析三种纤维素酶组分的协同作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试剂
        3.1.3 仪器设备
        3.1.4 培养基
        3.1.5 粗酶液的制备
        3.1.6 米曲霉发酵液催化H2O2氧化降解玉米秸秆木质素预处理
        3.1.7 秸秆酶预处理后的糖化能力与基质总还原糖产率关系分析
        3.1.8 分析测定
        3.1.9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正交试验结果
        3.2.2 主成分分析构建CHI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同步糖化、木糖和葡萄糖共发酵乙醇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试剂
        4.1.3 仪器设备
        4.1.4 培养基
        4.1.5 纤维素酶制备
        4.1.6 乙醇发酵
        4.1.7 实验方案
        4.1.8 分析测定
        4.1.9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标准曲线
        4.2.2 单因素实验
        4.2.3 正交试验结果及分析
        4.2.4 发酵动力学相关参数
        4.2.5 验证性实验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5.1 全文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阶段发表的论文
附录

(7)高产纤维分解酶木霉和黑曲霉诱变选育及发酵条件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我国饲料工业发展现状
    1.2 饲用酶制剂应用现状
    1.3 固态发酵的发展历程
        1.3.1 固态发酵
        1.3.2 植物纤维结构及生物降解
    1.4 提高纤维降解菌产酶能力研究
    1.5 研究目的意义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2 产酶能力较强木霉菌株的筛选
    2.1 试验材料
        2.1.1 菌种
        2.1.2 试剂与器材
        2.1.3 培养基
    2.2 试验方法
        2.2.1 菌种纯化
        2.2.2 木霉菌种传代培养
        2.2.3 纤维降解菌初筛
        2.2.4 纤维降解菌复筛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木霉菌种传代培养
        2.3.2 纤维降解菌初筛
        2.3.3 纤维降解菌复筛
    2.4 小结
3 木霉诱变选育
    3.1 试验材料
        3.1.1 菌种
        3.1.2 试剂与器材
        3.1.3 培养基
    3.2 试验方法
        3.2.1 孢子悬液制备
        3.2.2 木霉紫外诱变
        3.2.3 木霉化学诱变
        3.2.4 最优突变菌筛选
        3.2.5 突变菌紫外、化学交叉复合诱变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孢子适宜萌发时间
        3.3.2 木霉孢子紫外诱变致死率
        3.3.3 木霉孢子化学诱变致死率
        3.3.4 突变菌初筛与复筛
        3.3.5 木霉突变菌孢子紫外诱变致死率
        3.3.6 木霉突变菌孢子化学诱变致死率
        3.3.7 突变菌初筛与复筛
        3.3.8 康氏木霉原菌及突变菌还原糖及其他产酶潜质
    3.4 小结
4 康氏木霉UH-1 固态发酵条件优化
    4.1 试验材料
        4.1.1 菌种
        4.1.2 试剂与器材
        4.1.3 培养基
    4.2 试验方法
        4.2.1 酶活测定
        4.2.2 单因素试验
        4.2.3 正交试验
        4.2.4 正交试验结果验证
        4.2.5 数据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单因素发酵条件对菌株产酶的影响
        4.3.2 正交分析试验
        4.3.3 正交试验验证
    4.4 小结
5 黑曲霉诱变选育
    5.1 试验材料
        5.1.1 菌种
        5.1.2 试剂与器材
        5.1.3 培养基
    5.2 试验方法
        5.2.1 孢子悬液制备
        5.2.2 黑曲霉紫外诱变
        5.2.3 黑曲霉化学诱变
        5.2.4 最优突变菌筛选
        5.2.5 黑曲霉X1U4-1 紫外、化学交叉复合诱变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孢子适宜萌发时间
        5.3.2 黑曲霉孢子紫外诱变致死率
        5.3.3 黑曲霉孢子化学诱变致死率
        5.3.4 突变菌初筛与复筛
        5.3.5 黑曲霉X1U4-1 孢子紫外诱变致死率
        5.3.6 黑曲霉X1U4-1 孢子化学诱变致死率
        5.3.7 突变菌初筛与复筛
    5.4 小结
6 黑曲霉X1U4-1 固态发酵条件优化
    6.1 试验材料
        6.1.1 菌种
        6.1.2 试剂与器材
        6.1.3 培养基
    6.2 试验方法
        6.2.1 酶活测定
        6.2.2 单因素试验
        6.2.3 正交试验
    6.3 结果与分析
        6.3.1 碳源配比对菌株产酶的影响
        6.3.2 发酵时间对菌株产酶的影响
        6.3.3 氮源不同浓度对菌株产酶的影响
        6.3.4 无机盐不同浓度对菌株产酶的影响
        6.3.5 接种量对菌株产酶的影响
        6.3.7 正交试验
        6.3.8 正交试验验证
        6.3.9 黑曲霉X1原菌及突变菌还原糖及其他产酶潜质
    6.4 小结
7 黑曲霉和康氏木霉混合发酵
    7.1 试验材料
        7.1.1 菌种
        7.1.2 试剂与器材
        7.1.3 培养基
    7.2 试验方法
        7.2.1 酶活力的测定
        7.2.2 黑曲霉和康氏木霉不同接种量对产酶的影响
        7.2.3 黑曲霉和康氏木霉其他产酶潜质
    7.3 结果与分析
        7.3.1 黑曲霉和康氏木霉不同接种量对产酶的影响
        7.3.2 黑曲霉和康氏木霉混合发酵其他产酶潜质
    7.4 小结
8 讨论
    8.1 产酶能力较强木霉菌株筛选
    8.2 黑曲霉和木霉的诱变
    8.3 突变菌固态发酵培养条件优化
    8.4 康氏木霉和黑曲霉混合发酵
9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重离子束诱变选育绿色木霉及其产纤维素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概述
    1.2 纤维素概述
        1.2.1 纤维素的结构
        1.2.2 木质纤维素的降解利用
    1.3 纤维素酶概述
        1.3.1 纤维素酶的组成
        1.3.2 纤维素的酶水解机理
        1.3.3 纤维素酶的应用
    1.4 纤维素酶生产菌株的选育
        1.4.1 纤维素酶生产菌株的理化诱变选育
        1.4.2 基因工程育种
    1.5 发酵生产的工艺优化
        1.5.1 响应面优化法简介
    1.6 丝状真菌的形态工程学调控
        1.6.1 形态工程学概述
        1.6.2 形态工程学调控的方法
    1.7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重离子束辐照绿色木霉效应研究及高活性纤维素酶突变株选育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菌株
        2.1.2 实验药品
        2.1.3 实验仪器
        2.1.4 实验试剂和培养基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孢子悬液的制备
        2.2.2 孢子悬液的重离子束辐照诱变
        2.2.3 致死率及修复情况的测定
        2.2.4 正、负突变率的测定
        2.2.5 纤维素酶活的测定方法
        2.2.6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2.2.7 高活性纤维素酶菌株的筛选方法
        2.2.8 数据统计及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重离子束辐照诱变绿色木霉的效应研究
        2.3.2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2.3.3 高活性纤维素酶菌株的筛选结果
        2.3.4 高活性纤维素酶突变株My160-5的遗传稳定性验证
        2.3.5 小结
第三章 绿色木霉高活性纤维素酶突变株My160-5的发酵工艺优化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菌株
        3.1.2 实验药品
        3.1.3 实验仪器
        3.1.4 实验试剂和培养基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菌株的培养
        3.2.2 纤维素酶活的检测
        3.2.3 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
        3.2.4 Box-Benhnken实验设计及响应面分析法
        3.2.5 最优发酵工艺下的验证实验
        3.2.6 数据统计及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lackett-Burman实验筛选结果
        3.3.2 Box-Benhnken实验结果及响应面法优化
        3.3.3 最优发酵工艺下的验证实验
        3.3.4 小结
第四章 绿色木霉高活性纤维素酶突变株液体发酵中菌丝形态的调控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菌株
        4.1.2 实验药品
        4.1.3 实验仪器
        4.1.4 实验试剂和培养基配制
    4.2 实验方法
        4.2.1 菌株的准备
        4.2.2 纤维素酶活的检测
        4.2.3 菌株形态的控制
        4.2.4 菌球形态的图像分析
        4.2.5 菌球形态变化的数学建模
        4.2.6 数据统计及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形态调控对菌株形态变化的影响
        4.3.2 菌丝形态对纤维素酶活的影响
        4.3.3 建立预测菌丝形态变化的数学函数模型
        4.3.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响应面法对绿色木霉产纤维素酶固态发酵条件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1.2 实验方法
        1.2.1 斜面培养
        1.2.2 孢子悬液的制备
        1.2.3 固体发酵
        1.2.4 粗酶液制备
        1.2.5 滤纸酶活力测定
        1.2.6 标准曲线的绘制
        1.2.7响应面实验设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秸秆和麸皮的比值对绿色木霉固态发酵影响
    2.2 加水量对产酶的影响
    2.3 初始p H对产酶的影响
    2.4 绿色木霉固体发酵条件响应面法优化

(10)绿色木霉液体发酵生产纤维素酶条件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1、绿色木霉。生理生化实验室保存。
        2、主要试剂。
        3、培养基(PDA)与DNS溶液。
        4、仪器设备。
    (二)试验方法
        1、葡萄糖标准曲线的制定。
        2、接种和培养。
        3、粗酶液的制备。取发酵液于
        4、滤纸酶活力的测定。
        5、发酵过程中单因素的影响。
        6、3因子4水平正交试验设计。
        7、正交试验结果分析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一)葡萄糖标准曲线的制作
    (二)发酵过程中单因子的影响
        1、发酵时间对产酶发酵的影响。
        2、培养基初始p H对产酶发酵的影响。
        3、温度对产酶发酵的影响。
    (三)正交实验优化发酵培养条件
三、讨论
    (一)有关生产纤维素酶的主要问题
    (二)绿色木霉液体发酵生产纤维素酶的最优培养条件
    (三)生产纤维素酶的发酵方法
四、结论

四、PRODUCTION OF CELLULASE BY Trichoderma viride UNDER DIFFERENT FERMENTATION CONDITIONS(论文参考文献)

  • [1]两种不同来源绿色木霉固态发酵及甘草药渣对玉米生长效应研究[D]. 赵爽. 河北大学, 2020(08)
  • [2]绿色木霉固体发酵产孢子的条件优化[J]. 杨丹丹,王建平,马娜娜,张心青,倪建龙,潘冬梅. 中国农学通报, 2020(12)
  • [3]绿色木霉对生物降解和生物防治的影响机理与应用研究进展[J]. 贺超,王文全,侯俊玲. 微生物学杂志, 2019(03)
  • [4]绿色木霉和米曲霉混合固体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工艺条件[J]. 付跃,柳雨珠,韦秋艳,何麟,秦文芳,张玉兰,覃拥灵. 贵州农业科学, 2019(05)
  • [5]一株高产纤维素酶绿色木霉菌株诱变选育与发酵研究[J]. 黄晓梅,赵红晓,范金霞,陈秀玲.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8(06)
  • [6]绿色木霉产纤维素酶协同作用机制及其应用的研究[D]. 胡坤雅. 江苏大学, 2018(02)
  • [7]高产纤维分解酶木霉和黑曲霉诱变选育及发酵条件优化[D]. 朱玉霞.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8(05)
  • [8]重离子束诱变选育绿色木霉及其产纤维素酶的研究[D]. 董妙音.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2018(12)
  • [9]响应面法对绿色木霉产纤维素酶固态发酵条件优化[J]. 刘华,李崇高,黄建初.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7(06)
  • [10]绿色木霉液体发酵生产纤维素酶条件的优化[J]. 张帆. 河南农业, 2016(24)

标签:;  ;  ;  ;  ;  

不同发酵条件下绿色木霉生产纤维素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