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陕西 整修黄帝陵祭祀大院(论文文献综述)
魏可欣,詹秦川[1](2021)在《场所精神视角下陵园景观设计研究——以陕西黄帝陵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陵园景观是城市纪念性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与开发必须以传承文化精神为首要前提,挪威学者诺伯舒兹提出的场所精神为此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以黄帝陵景观设计为例,从解析场所和场所精神的本质入手,在场地自然生态及人文历史环境的基础上解读场所精神,分析增强场所归属感、认同感以及营造场所精神的途径,为陵园景观设计提供思路借鉴。
王健婷[2](2020)在《黄陵县城市空间形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速度快、建设量大,给城市带来了多重问题,而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是解决当前问题的重要内容。黄陵地处生态环境脆弱的黄土高原区域,且城市内有特征鲜明的文化要素——黄帝陵,陵区三面环山,沮水绕流。黄陵城市因陵而生,具有悠久的建城史,因此拥有有丰厚的文化资源,彰显了城市的特色。基于此,本文对黄陵县城市空间形态展开研究。本文以黄陵县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了城市发展演变及发展动因、内外部空间形态的特征剖析和问题总结、内外部空间形态优化这三个部分。基于历史资料,对黄陵县城进行清嘉庆、建国初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多个时间段空间形态演变的探索,同时,因黄帝陵的重要价值,通过“城”与“陵”之间的演变进行“城——陵”关系的探索。从多方位的时代演变中可以看出,黄帝陵是城市生成和发展的“根”,他孕育了黄陵城市,并不断影响城市的发展。另外受生态影响,城市“因势而建”,形成鱼骨式路网、左城右庙的格局和凸显文化的用地布局。同时随着城市进入现代的发展,经济因素、人口规模等要素均对城市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基于城市背景的研究,结合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对城市外部空间形态和城市内部空间形态各类空间要素进行分析。外部空间形态近年来不断向西扩展,呈现出组团、飞地、连片的拓展方式,其受到了众多因素的影响,其中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对其影响深远,因此对黄陵城市进行生态安全格局分析和山水视域分析,发现现状城市建设用地对生态环境以及文化保护边界均有一定的威胁和破坏。在功能组织上,城市经历了从“集聚—分散—集聚”的过程,这是老城片区和新城片区以用地扩张的形式对功能组织的重组和专业化的过程,而现如今面临着功能组织不均衡,过度集中于老城,不满足城市的发展需求等问题。在城市用地布局中,其呈现出上下波动,不断调整,追寻平衡的特征,在现代化发展的冲击下,现状在居住用地、旅游文化用地、公共服务用地和绿地上均存在不满足需求的问题。路网结构中,城市路网从自由式演变为带形结构,也因此搭建形成了带形城市,因带形路网的弊端,城市集成度不断的降低,导致现状面临着路网结构体系不完善,可达性不高以及服务度低等问题。基于城市各个空间要素的特征和问题,提出凸显帝陵、内外协同、多重考量以及层层推进的优化思路。结合生态与文化视域形成综合外部轮廓,基于功能矩阵形成“一园、双核、三片区五组团多心”的结构,并完善了多类用地布局,提升路网结构形成“一环,两横多纵”的结构。最终形成城景相融、协调共生、适地适景、和谐高效的空间形态,以期为黄陵城市实践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张颖,刘晖[3](2019)在《基于中国地景文化的“山水形胜”营建手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于中国地景文化的"山水形胜"营建手法,存在历史递进与发展过程。通过对其营建手法"笼山水为苑"等诸多经典词条的内容释读,语义分析,举证"隋代麟游仁寿宫(唐九成宫)"等不同特征的典型案例。运用案例类比法,进行类比解析。其营建思想起源于中国羲皇时代,发展于中国古典园林营造的各个历史时期,并具有各个历史阶段的脉络特点。从中国西北园林到北方皇家园林及西藏的布达拉宫,无不受其影响。在人工工程营建中,由地景特征所决定的轴线对位布局手法,使因藉自然思想内涵得到不断的发展与提升。此研究对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参考价值。
方光华[4](2016)在《黄帝陵祭典千年回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陕西黄陵县是轩辕黄帝的陵寝所在地。1961年,黄帝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号称"天下第一陵"。2006年,黄帝陵祭典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陵县被命名为中国黄帝祭祀文化之乡。2015年初,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时指出:"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一、绵延数千年的黄帝陵祭奠从黄帝逝世时起,就开始了祭祀黄帝活动,据《竹书纪年》记载:黄帝去世后,他的大臣左彻就开
刘曌琼,张玲玲[5](2016)在《黄陵祭祖 人类遗产》文中研究指明“黄帝崩,葬桥山。”一句千古传诵的史料记载,使黄帝精神成为感召天下,凝聚四海的一面旗帜。历史上,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一直延续着高规格祭祀黄帝陵的传统。而在今天,祭祀黄帝陵对于作为华夏子孙的我们来说,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更为深远的意义。黄帝陵是海内外中
任贵祥[6](2016)在《海外华侨华人的中华文化情结——以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侨华人祭祀黄帝陵为视角》文中提出华夏始祖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这已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广泛共识。古往今来一年一度的黄帝祭祀活动,也成为海内外中华同胞的文化祭祖盛典。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侨华人祭祀黄陵活动频繁,留下了大量的祭文,这些精彩华章文采飞扬,表达了海外华侨华人的中华文化情结:歌颂黄帝开天辟地之功及其塑造中华伦理文化之美德;表达为黄帝创造悠久灿烂中华文化而自豪的心情;激励炎黄子孙弘扬光大中华文化;盼望由中华文化理念大一统到祖国领土主权大统一。
薛君艳,陈祺,莫翼翔,刘新燕,樊俊喜[7](2014)在《黄帝陵绿化规划与古柏大院改造设计思考》文中研究指明根据黄帝陵轩辕庙对古柏环境保护的特殊要求,结合黄帝陵文化内涵,在黄帝陵绿化规划总体思考的前提下,从园路、排水、绿化和喷灌4方面系统改造着手,探索富含文化意蕴的寺庙环境绿化改造建设的有效途径,既为古柏提供有利的生态环境,又为游人提供便捷、舒适的游览环境。
张锦秋[8](2013)在《耕耘好民族的精神家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的始祖黄帝姓公孙,名轩辕,他以超人的仁爱、智慧、魄力,通过征战、统一、融合,建立了中华民族的前身华夏族,率领先民种五谷、制衣冠、养蚕桑、造舟车、创文字、制甲子、定律历、行典章,开创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篇章,成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中华文明杰出的代表和象征。其恩泽遍及华夏大地,故四海之内多处建有祭祀黄帝的纪念地。
张建忠[9](2013)在《中国帝陵文化价值挖掘及旅游利用模式 ——以关中3陵为例》文中认为体验时代,遗产旅游开发的精髓就是创造和设计遗产文化体验,以独特文化内涵和足够的体验吸引旅游者。中国陵墓众多,帝陵是上品中的极品,是丧葬文化的集中代表,帝陵遗产成为认识帝王文化的窗口,认识中国历史的文化载体。我国帝陵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朝各代、各民族智慧的结晶,更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由于帝陵大都处在风景秀美的“形胜之地”,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具有重要的旅游利用价值。本文在界定相关概念、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辨析旅游与文化的辩证关系,梳理风水理论与帝陵建造,遗产旅游体验理论,遗产活化理论等,提出帝陵文化遗产分层活化思想。依据遗产旅游体验理论、遗产活化理论和风水文化理论等相关理论,运用文献考证、田野调查、体验研究以及因子分析等方法,以关中三陵(黄帝陵、秦始皇陵和乾陵)为典型案例,对中国帝陵的文化价值与旅游利用模式进行了从理论到和实证的系统研究。第一,从历史发展和空间分布两大维度,分析中国丧葬制度的起源与帝陵遗产的时空分布。中国帝陵发展演变历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呈现不同特色;中国帝陵遗产从空间分布上来讲,总体分布不均衡,呈现带状、组团状分布,与历史时期都城的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省域范围层面,帝陵分布与传统农业社会密切相关;同时大部分分布于腾冲-黑河线东南侧。中国帝陵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风水文化价值以及建筑文化价值。第二,关中自古帝王都,西安帝都对关中帝陵形成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关中有“13朝古都”之称,但帝陵遗存主要是周秦汉唐等帝陵。关中帝陵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陕西省关中盆地相对富裕的平原地,其地理分布呈片状、带状、线状及点状结合,相对集中。是中国帝陵密集分布的富集区,帝陵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丰富。关中帝陵遗存数量之多,全国罕见,具有重要的历史遗存价值;具有较高的建筑文化价值以及风水文化价值。关中帝陵,墓主和帝陵的知名度都较高,能够形成名人效应,环境优美自然成为遗产旅游发展的首选地。第三,通过田野调查,问卷分析、深度访谈等方式,运用相关理论深入分析关中3陵旅游绩效以及政策应对。提出了三种帝陵旅游利用模式。中华寻根-祭祖的符号导向模式是黄帝陵遗产旅游利用的重要方式;大唐盛世-帝陵园林导向模式是乾陵遗产旅游利用的模式;大秦帝国-遗址公园符号导向模式是秦始皇帝陵遗产地旅游利用模式。文章试图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创新:1)研究视角的创新。帝陵遗产旅游是国内专家学者尚未更多涉足的领域,专家学者更多的从消极保护的视角入手分析,尚未构建全国性的帝陵遗产图谱。文章通过文献考证,绘出陵墓遗产的时空分布,全面分析了陵墓历史文化价值图谱。帝陵遗产的总体分布特征表现在地域格局和省域分布以及沿“腾冲-黑河线”分布差异等方面。2)研究理论创新。提出了遗产活化分层理论,并通过典型地区案例分析,为帝陵遗产旅游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新方法。遗产“活化”要突出“文化信息”这个核心要素,这是文化遗产的价值源;要突出“无形文化载体”(非物质)和“有形文化载体”(实物)要素。3)提出了帝陵旅游的应时模式。旅游利用模式就是解决文化遗产在旅游利用过程中如何实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关系的经验总结,是阐述文化遗产如何活化的问题和如何增强旅游可体验性的一种理论思考。帝陵遗产地的旅游利用模式也是不同的。中华寻根-祭祖的符号导向模式的帝陵旅游利用模式是黄帝陵遗产旅游利用的重要方式,构建“人文初祖、祖陵圣地”旅游是黄帝陵旅游利用的一种重要途径。大唐盛世-帝陵园林导向模式是乾陵遗产旅游利用的方向,以乾陵遗址森林公园模式来展示乾陵的文化内涵是重要途径。“珍稀乾陵,唐陵之冠”就是兼具意象两个向度的高度结合和统一。大秦帝国-遗址公园符号导向模式是秦始皇帝陵遗产地旅游利用模式,“秦风、秦韵、秦始皇”的文化遗产主题是秦始皇帝陵的核心文化层。对陕西省帝陵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涉及到历史文化、风水文化、社会文化、旅游开发、文化创意等多个领域的内容,所以对帝陵文化遗产驾驭起来有相当的难度。本文的研究还存在局限与不足。对中国帝陵历史文化的研究深度不够,可能影响对帝陵文化精神、文化内涵的准确把握;鉴于文本样地仅仅局限于陕西省三大帝陵旅游地,研究结论有待完善;对于文化遗产体验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
王晋[10](2013)在《陕西黄帝陵旅游系列纪念品的形态研究与开发设计》文中提出随着旅游业的规模日益扩大,旅游购物成了旅游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旅游纪念品是旅游购物的最佳选择之一。旅游纪念品代表的是一个旅游景点的文化风格。本课题主要针对黄帝陵的旅游纪念品的形态研究与开发设计。国内已有部分学者与研究生研究关于旅游纪念品的设计这方面,但是对黄帝陵旅游纪念品开发设计的研究目前还是一块空白。本课题正是基于这方面研究缺乏的现状,以陕西黄帝陵旅游系列纪念品开发进行探索性的分析研究,提出相对应的黄帝陵旅游纪念品的设计策略,希望能为黄帝陵今后的旅游纪念设计开发工作提供思路和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首先,通过实地调研对陕西黄帝陵的发展现状作相应的分析,黄帝陵地处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园,是国务院首批公布保护的第一号古墓葬。黄帝陵的旅游业是陕西省黄陵县的重要支柱性产业之一,旅游业的上升并没有相应的带动起周边的经济。其次,通过实地调研和考察,在以黄帝陵的地域文化内涵基础之上挖掘出目前人们的寻根祭祖文化,中华民族同胞无不景仰黄帝,祭祀不绝,黄帝是中华民族公认的始祖,旅游纪念品作为地域文化的象征载体,以黄帝文化在中华民族的主体地位、祭祀文化的影响以及越来越热的寻根文化,在此铺垫下为旅游纪念品的设计提供了开发设计思路。然后,针对陕西黄帝陵目前的旅游纪念品存在的问题,对黄帝陵旅游纪念品设计与开发进行着重分析。先根据黄帝陵旅游纪念品设计的定位分别从历史文化、传说故事、特有景观、地方特产四方面论证黄帝陵旅游纪念品的设计。然后在确定黄帝陵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定位基础上,遵循黄帝陵旅游系列纪念品开发设计应具备的原则进行开发设计。最后,选取陕西黄帝陵景区的代表性地域景观作缩样设计,以景区的形象符号进行发散性思维设计,充分利用地方资源,结合现今社会的流行旅游纪念品的趋势,为黄帝陵的旅游纪念品提供开发设计的思路,通过不同的造型结构与材质表现还有游客不同的价位需求来进行黄帝陵的旅游纪念品设计。综上所述,通过对黄帝陵背景文化和现有的地域景观文化资源的整理,将其运用于黄帝陵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设计中,结合现代感的设计思路与艺术形式,使黄帝陵的旅游纪念品以崭新的形态出现,从而带动黄帝陵旅游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并且对提高黄陵县旅游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对于其他题材的旅游纪念品或相关设计研究提供设计思路。
二、陕西 整修黄帝陵祭祀大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陕西 整修黄帝陵祭祀大院(论文提纲范文)
(1)场所精神视角下陵园景观设计研究——以陕西黄帝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场所精神理论 |
二、黄帝陵场所精神要素解读 |
(一)场地自然要素 |
(二)场地人文要素 |
三、黄帝陵景观设计中场所精神要素表达 |
(一)空间布局强化场所精神 |
(二)利用自然环境延续场所精神 |
1. 尊重场地地形地貌 |
2. 尊重场地原有植物群落生态 |
(三)依据历史人文特征营造场所精神 |
1. 建筑遗迹与文物的保存修复 |
2. 建筑物的功能与形式复兴 |
3. 景观空间的隐喻设计 |
4. 景观小品的表现 |
5. 景观叙事的展开 |
(四)社会与经济层面活跃场所精神 |
四、结语 |
(2)黄陵县城市空间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时代背景 |
1.1.2 学术背景 |
1.1.3 地域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解读 |
1.3.1 概念界定 |
1.3.2 内涵解读 |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范围 |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研究框架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1 国外城市形态研究 |
2.1.1 研究内容 |
2.1.2 研究视角 |
2.1.3 研究方法 |
2.2 国内城市形态研究 |
2.2.1 研究内容 |
2.2.2 研究视角 |
2.2.3 研究方法 |
2.3 黄陵城市相关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3 黄陵城市空间形态演变与动因分析 |
3.1 黄陵城市发展背景 |
3.2 黄陵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历程 |
3.2.1 新石器时期至清嘉庆(1807年) |
3.2.2 清嘉庆至建国初期(1807—1949年) |
3.2.3 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1949年—1978年) |
3.2.4 改革开放至今(1978年—2019年) |
3.3 “城”与“陵”的关系解析 |
3.3.1 黄帝陵的重要价值 |
3.3.2 “城”与“陵”关系演变 |
3.4 黄陵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动因 |
3.4.1 帝陵文化的孕育 |
3.4.2 生态环境的制约 |
3.4.3 经济发展的推动 |
3.4.4 规划政策的引导 |
3.5 本章小结 |
4 黄陵城市外部空间形态解析 |
4.1 外部空间形态特征分析 |
4.1.1 测度指标的选择 |
4.1.2 测度指标的计算 |
4.1.3 特征归纳 |
4.2 外部空间形态影响因素解读 |
4.2.1 自然环境 |
4.2.2 历史遗迹 |
4.2.3 经济因素 |
4.2.4 人口因素 |
4.3 外部空间形态存在问题总结 |
4.3.1 生态安全格局评价 |
4.3.2 山水视域评价 |
4.3.3 问题总结 |
4.4 本章小结 |
5 黄陵城市内部空间形态剖析 |
5.1 内部空间功能组织 |
5.1.1 功能组织特征分析 |
5.1.2 功能组织影响要素解读 |
5.1.3 功能组织现状问题总结 |
5.2 内部空间用地布局 |
5.2.1 用地布局特征分析 |
5.2.2 用地布局影响因素解读 |
5.2.3 用地布局现状问题总结 |
5.3 内部空间路网结构 |
5.3.1 路网结构特征分析 |
5.3.2 路网结构影响因素解读 |
5.3.3 路网结构现状问题总结 |
5.4 本章小结 |
6 黄陵城市空间形态优化 |
6.1 空间形态优化思路 |
6.1.1 凸显帝陵,构建城景相融的空间形态 |
6.1.2 内外协同,构建协调共生的空间形态 |
6.1.3 多重考量,构建适地适景的外部形态 |
6.1.4 层层推进,构建和谐高效的内部形态 |
6.2 外部空间形态优化 |
6.2.1 结合生态的边界划定 |
6.2.2 结合帝陵的边界控制 |
6.2.3 两者叠加划定 |
6.3 内部空间形态优化 |
6.3.1 功能组织重构 |
6.3.2 用地布局完善 |
6.3.3 路网结构提升 |
6.4 与上版总规比较优化 |
6.4.1 外部空间形态对比 |
6.4.2 内部空间形态对比 |
6.4.3 内外空间形态优化综合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录 |
表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3)基于中国地景文化的“山水形胜”营建手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地景文化“山水形胜”营建思想的历史脉络 |
2地景文化“山水形胜”营建手法经典语汇意释 |
2.1笼山水为苑 |
2.2冠山抗殿 |
2.3包山通苑 |
2.4分岩竦阙 |
3地景文化“山水形胜”营建手法的经典案例解析 |
3.1隋代麟游仁寿宫(唐九成宫) |
3.2西藏拉萨布达拉宫 |
3.3北京颐和园 |
4地景文化“山水形胜”营建思想对现代环境设计的借鉴作用 |
4.1 两条景观轴线建筑布局 |
4.2沮河水系的印池湖水泊景观 |
4.3 生态系统的植物绿化 |
5结语 |
(6)海外华侨华人的中华文化情结——以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侨华人祭祀黄帝陵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轩辕黄帝开创中华文明及悠久之祭黄陵传统 |
二、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侨华人祭文鉴赏举要 |
(一)团体祭文 |
(二)个人祭文 |
(三)特殊祭文 |
三、华侨华人祭祀黄陵的中华文化情结 |
(一)歌颂黄帝开天辟地之功及其塑造中华伦理文化之美德 |
(二)表达为黄帝创造悠久灿烂中华文化而自豪的心情 |
(三)激励炎黄子孙弘扬光大中华文化 |
(四)盼望由中华文化理念大一统到祖国领土主权大统一 |
(9)中国帝陵文化价值挖掘及旅游利用模式 ——以关中3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帝陵遗产旅游成为“新高地” |
1.1.2 文化遗产研究引人关注 |
1.1.3 文化遗产助推旅游业发展 |
1.2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3.2 研究方法 |
1.4 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
1.4.1 选题的意义 |
1.4.2 选题的价值 |
第2章 概念界定、研究现状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帝王陵墓 |
2.1.2 遗产、文化遗产 |
2.1.3 文化价值 |
2.1.4 旅游利用模式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 旅游与文化的辩证关系 |
2.3.1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
2.3.2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
2.4 风水理论与帝陵建造 |
2.4.1 风水文化的缘起 |
2.4.2 风水理论的核心 |
2.4.3 帝陵风水文化的内涵 |
2.5 遗产体验旅游理论 |
2.5.1 体验旅游理论的提出 |
2.5.3 遗产体验旅游设计的原则 |
2.6 遗产活化理论 |
2.6.1 遗产活化理论的提出 |
2.6.2 遗产活化理论的核心 |
2.6.3 遗产活化的原则 |
第3章 中国墓葬制度与帝陵时空分布 |
3.1 中国墓葬制度起源、发展和演变 |
3.2 中国帝陵历史发展概况 |
3.2.1 商、周时期帝陵发展概况 |
3.2.2 秦、汉时期帝陵发展概况 |
3.2.3 唐、宋时期帝陵发展概况 |
3.2.4 元、明、清时期帝陵发展概况 |
3.3 中国帝陵空间分布状况及其规律性 |
3.3.1 中国帝陵空间分布状况 |
3.3.2 中国帝陵遗产空间分布规律性 |
3.4 中国帝陵的历史文化、旅游价值 |
3.4.1 中国帝陵的历史文化价值 |
3.4.2 中国帝陵的旅游利用价值 |
第4章 关中帝陵时空分布及其文化价值 |
4.1 西安帝都与关中帝陵形成 |
4.2 关中帝陵时空分布格局分析 |
4.2.1 关中帝陵空间分布特征 |
4.2.2 关中帝陵分类 |
4.3 关中帝陵的文化价值及其旅游利用价值 |
4.3.1 关中帝陵的文化价值 |
4.3.2 关中帝陵的旅游利用价值 |
第5章 关中3陵文化价值与旅游利用模式 |
5.1 黄帝陵文化价值与旅游利用模式 |
5.1.1 黄帝陵概况 |
5.1.2 黄帝陵文化价值 |
5.1.3 黄帝陵的旅游利用模式 |
5.2 秦始皇帝陵文化价值与旅游利用模式 |
5.2.1 秦陵概况 |
5.2.2 秦陵文化价值 |
5.2.3 秦陵的旅游利用模式 |
5.3 乾陵文化价值与旅游利用模式 |
5.3.1 乾陵概况 |
5.3.2 乾陵文化价值 |
5.3.3 乾陵的旅游利用模式 |
第6章 关中3陵旅游产品开发及其绩效分析 |
6.1 帝陵旅游产品开发理念及原则 |
6.1.1 帝陵旅游产品的开发理念 |
6.1.2 帝陵旅游产品的开发原则 |
6.2 帝陵旅游产品绩效分析 |
6.2.1 帝陵遗产旅游开发分析 |
6.2.2 帝陵旅游产品旅游者感知分析 |
6.2.3 帝陵旅游者的收益分析 |
6.3. 帝陵景区旅游者旅游后续行为研究 |
6.3.1 帝陵旅游业发展程度总体感知 |
6.3.2 旅游者重游意愿和推荐意愿 |
6.3.3 研究结论 |
6.4 帝陵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策略 |
6.4.1 深挖人文内涵,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品牌 |
6.4.2 加强服务管理,提升体验质量 |
6.4.3 大力开发文化旅游商品 |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
7.1 结论 |
7.2 研究创新点 |
7.3 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10)陕西黄帝陵旅游系列纪念品的形态研究与开发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我国旅游纪念品发展现状 |
1.1.2 黄帝陵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的现状 |
1.4 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
2 旅游纪念品的相关理论探析 |
2.1 旅游系列纪念品的概念 |
2.2 旅游系列纪念品开发设计须具备的特征 |
2.2.1 地域性 |
2.2.2 纪念性 |
2.2.3 艺术性 |
2.2.4 文化性 |
2.2.5 便携性 |
2.2.6 实用性 |
3 黄帝文化和陕西黄帝陵地域文化对纪念品开发提供思路 |
3.1 弘扬黄帝文化 |
3.1.1 黄帝文化的历史背景 |
3.1.2 黄帝文化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影响 |
3.1.3 黄帝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主体地位 |
3.2 解读祭祀大典 |
3.2.1 黄帝祭祀文化 |
3.2.2 黄帝祭祀文化的特征和作用 |
3.3 寻根文化 |
3.3.1 寻根文化凝聚着亿万华人 |
3.3.2 寻根文化铸造了民族魂 |
4 陕西黄帝陵旅游系列纪念品开发设计的策略研究 |
4.1 陕西黄帝陵旅游系列纪念品开发设计定位的依据 |
4.1.1 黄帝文化特征是开发黄帝陵旅游纪念品的独特资源 |
4.1.2 陕西黄帝陵的地域景观文化 |
4.2 陕西黄帝陵旅游系列纪念品的现状分析 |
4.2.1 陕西黄帝陵旅游系列纪念品概述 |
4.2.2 陕西黄帝陵旅游系列纪念品存在的问题 |
4.3 陕西黄帝陵旅游系列纪念品的开发设计定位 |
4.3.1 以历史文化定位 |
4.3.2 以传说故事定位 |
4.3.3 以特有景观定位 |
4.3.4 以地方特产定位 |
4.4 陕西黄帝陵旅游系列纪念品的开发设计原则 |
4.4.1 地域性与纪念性 |
4.4.2 艺术性与文化性 |
4.4.3 轻便性与实用性 |
4.4.4 系列性与创新性 |
5 陕西黄帝陵旅游系列纪念品开发设计 |
5.1 陕西黄帝陵旅游系列纪念品的开发设计思路 |
5.1.1 以当代设计理念对黄帝陵景区文化特征作开发设计 |
5.1.2 以景区形象符号进行开发设计 |
5.1.3 以景区代表性景观作缩样设计 |
5.1.4 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作开发设计 |
5.2 陕西黄帝陵旅游系列纪念品的开发设计的主要内容 |
5.2.1 造型 |
5.2.2 材质 |
5.2.3 价位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四、陕西 整修黄帝陵祭祀大院(论文参考文献)
- [1]场所精神视角下陵园景观设计研究——以陕西黄帝陵为例[J]. 魏可欣,詹秦川.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1(07)
- [2]黄陵县城市空间形态研究[D]. 王健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3]基于中国地景文化的“山水形胜”营建手法研究[J]. 张颖,刘晖. 风景园林, 2019(11)
- [4]黄帝陵祭典千年回顾[J]. 方光华. 华夏文化, 2016(02)
- [5]黄陵祭祖 人类遗产[N]. 刘曌琼,张玲玲. 陕西日报, 2016
- [6]海外华侨华人的中华文化情结——以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侨华人祭祀黄帝陵为视角[J]. 任贵祥. 长白学刊, 2016(02)
- [7]黄帝陵绿化规划与古柏大院改造设计思考[J]. 薛君艳,陈祺,莫翼翔,刘新燕,樊俊喜. 安徽农业科学, 2014(34)
- [8]耕耘好民族的精神家园[J]. 张锦秋. 华夏文化, 2013(02)
- [9]中国帝陵文化价值挖掘及旅游利用模式 ——以关中3陵为例[D]. 张建忠. 陕西师范大学, 2013(01)
- [10]陕西黄帝陵旅游系列纪念品的形态研究与开发设计[D]. 王晋. 西安工程大学, 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