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工程技术在浓香大曲酒中的应用与展望

生物工程技术在浓香大曲酒中的应用与展望

一、生物工程技术在浓香型大曲酒中的应用及前景(论文文献综述)

范伟业[1](2021)在《宏蛋白质组学解析浓香型大曲酶系组成》文中认为白酒是世界上最着名的蒸馏酒之一,因为其独特的风味和口感,占据着我国酒精饮料消费市场的最大份额,其中浓香型、酱香型和清香型白酒是销量最大的三类白酒。各种白酒的酿造都离不开酒曲,酒曲在整个白酒酿造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酒曲为白酒发酵过程提供绝大部分的微生物和酶,并且正是由于不同酒曲中复杂且不同的酶系,形成了不同白酒中各具特色的风味物质。由于目前对浓香大曲中的酶系结构认识尚不充分,因此在本研究中应用宏蛋白质组学技术对浓香大曲中的酶系组成进行解析。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浓香大曲中一些已知的酶类进行检测,共检测出包括α-淀粉酶、酸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和酸性纤维素酶等8种酶的酶活,单宁酶和植酸酶没有检测出酶活。另外对检测出酶活的酶类进行了酶学性质的探索,结果表明浓香大曲中这些酶类的最适作用温度在45-60°C,并且大部分酶在酸性范围内有更高的酶活。进行不同级别浓香大曲的酶活比较,结果显示在所测的8种已知酶的酶活上,优级浓香大曲的酶活全面高于普通浓香大曲。(2)通过宏蛋白质组学解析了浓香大曲的酶系组成。浓香大曲中鉴定出的酶共有922种,其中包括52种植物酶,2种动物酶和868种微生物酶。根据EC号分类体系,将这些酶划分为氧化还原酶(267种)、转移酶(194种)、水解酶(191种)、裂合酶(107种)、异构酶(140种)、连接酶(130种)和易位酶(95种)。生物功能分析的结果显示这些酶主要参与的生物途径是氧化还原过程(29.89%)、碳水化合物代谢过程(9.02%)、糖酵解(7.33%)和三羧酸循环过程(4.51%)。(3)对优级浓香大曲和普通浓香大曲中蛋白及酶系进行比较。蛋白来源的物种分析结果显示优级曲中真菌蛋白的比例高于普通曲,但普通曲中细菌蛋白的比例高于优级曲。优级曲和普通曲中共有878种差异蛋白,其中577种蛋白其中包括383种酶在优级曲中含量更高,而301种蛋白包括192种酶则在普通曲中含量更高。生物功能分析的结果表明,优级曲中跟碳代谢和氨基酸合成相关的蛋白比普通曲更多。另外差异酶的分类结果显示,氧化还原酶和转移酶是优级曲和普通曲中差异最大的两类酶,分别占比总差异酶的31.82%和19.65%。(4)对浓香大曲与酱香大曲的宏蛋白质组学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酱香大曲中微生物酶和动物酶的数量高于浓香大曲,植物酶的数量低于浓香大曲。蛋白的物种分析(种水平)结果显示,由各种酵母菌产生的总蛋白在浓香大曲和酱香大曲中的比例为8.18%和1.79%;各种霉菌产生的总蛋白在浓香和酱香大曲中的比例为9.42%和9.12%,可以看出两种大曲在酵母菌蛋白的比例上有较大差异,霉菌蛋白的比例差异则很小。另外比较了两种大曲中跟正丙醇、异丁醇、乙酸、乳酸、己酸乙酯和糠醛几种风味物质形成相关的酶的差异,结果表明两种大曲中跟这几种风味物质形成相关的酶具有较大差异。对浓香大曲与清香大曲的宏蛋白质组学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植物蛋白是两种大曲差异最大的一类蛋白,占总差异蛋白的44.04%。差异酶的分类结果显示,氧化还原酶和水解酶是浓香大曲和清香大曲中差异最大的两类酶,它们分别占比总差异酶的30.47%和22.36%。另外研究了两种大曲中跟乙酸、乙醇、乳酸和异丁醇几种风味物质形成相关的差异酶。结果表明浓香大曲中跟乙酸合成相关的醛脱氢酶以及跟乙醇代谢相关的醇脱氢酶的含量都高于清香大曲,而在乳酸和异丁醇形成的相关酶上没有检测出差异。综上所述,本研究对浓香大曲中的蛋白和酶进行了表征和分类;然后研究了优级浓香大曲和普通大曲、优级浓香大曲和酱香大曲、优级浓香大曲和清香大曲中的差异酶类。本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认识大曲在白酒酿造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提供线索,并为分析浓香白酒特色风味物质形成的机理奠定基础。

张瑞景,汪江波,蔡凤娇,朱正军,余汉超,徐健[2](2020)在《白酒糟生产丢糟酒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中国白酒行业每年产生大量的酒糟,酒糟的再利用对实现白酒行业的绿色制造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总结了近年来白酒糟的综合利用现状,重点综述了将酒糟用于丢糟酒的生产,从而充分利用酒糟中的营养物质和香气成分的方法。向酒糟中添加酶制剂、活性酵母、大曲等糖化发酵剂以及黄水酯化液,并结合翻窖及串蒸等操作,可提升丢糟酒的质量。此外,实验室生产模型的建立为设计和优化丢糟酒的生产提供了快捷有效的手段。利用白酒糟生产丢糟酒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崔海灏[3](2020)在《十里香酒产酯酵母的筛选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十里香酒拥有悠久的酿造历史,生产过程中以小麦制作中高温大曲,以高粱、大米、糯米、小麦、玉米为原料,续糟配料,混蒸混烧,以泥窖作为发酵容器,经过酒海和陶坛长期恒温储藏,所酿造的十里香酒具有典型的浓香风格,是河北省浓香型白酒的代表之一。本课题为河北大学与十里香股份公司项目合作课题,旨在在酒醅发酵过程中筛选出产酯酵母并应用到白酒发酵中,以提高白酒酯香及优化各种酯的组成比例。本研究从发酵酒醅(不同阶段)中分离筛选出适合十里香酒酿造的产酯酵母,结合十里香酒发酵工艺特点,分析应用之后原酒色谱骨架成分,同时对其酿酒环境适应性进行了初步研究,为通过生物途径提高十里香酒品质提供技术支持。本课题首先研究分析了酒醅指标及酒醅真菌演替规律,酒醅中水分、酸度、酒精度随发酵时间推进而升高,还原糖随发酵时间的推进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淀粉随发酵时间的推进呈降低的趋势,且上、中、下层趋势基本保持一致,由于受到重力作用,在发酵后期,下层酒醅的水分、酸度、酒精度要比中层、上层酒醅高。随着发酵时间的推进,上、中、下层酒醅真菌shannon、Simpson、chao1、ACE均从整体上呈现先升高后略降低的趋势,其中优势真菌门为子囊菌门,含量占总丰度的80.1%,发酵酒醅中热子囊菌属真菌、假丝酵母属真菌相对丰度整体上保持较高比例,是十里香酒酿造过程中的优势真菌属。本研究对可培养酵母菌进行了筛选分离及形态聚类。共分离得到酵母菌372株,将其区分为19个不同的形态,其中形态1型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为分别占28.6%、40.2%、33.8%、22%,在所筛选的酵母中占30.9%。在十里香酒发酵过程中的前期阶段,形态1型为优势酵母菌,但在后续研究中发现形态10型为本文所研究的产酯酵母。本研究对筛选出酵母菌的产酯情况、酿酒环境适应性、分子鉴定进行了研究。通过产酯定性、定量实验及分子鉴定实验,确定形态10型酵母为拜耳结合酵母,能够代谢产己酸乙酯。该株酵母在25-30℃,pH5.0时酯酶有较高活性,葡萄糖对酯酶活性并无显着的影响,而乙醇的存在对酯酶活性呈抑制作用,Cu2+、Zn2+、Pb2+对酯酶活性均呈现出抑制作用,Ca2+、Mg2+、Mn2+、Fe3+、Na+、K+对酯酶活性呈现出激活作用。本文对产酯酵母的扩大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生产应用试验。最终确定的扩大培养条件为:葡萄糖4.63%、蛋白胨4%、酵母浸粉3%、温度32℃、pH值5.5、搅拌速率180 r/min、接种量8%。通过引入拜耳结合酵母的方式可以改善酒醅中己酸乙酯、乙酸乙酯、乳酸乙酯、丁酸乙酯的含量,提高己酸乙酯与乙酸乙酯的比例、达到了实验目的。

王欢[4](2019)在《基于微生物组学的酱香型白酒酿造微生物及酒体风味研究》文中指出酱香型白酒独一无二的酒体风格主要源于复杂的酿造工艺和微生物群落结构,高温堆积发酵是酱香型白酒特殊的工艺之一,可网罗大量的微生物,增加风味物质的种类及含量,对酱香白酒的风格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研究酱香型白酒堆积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菌群结构是解析酱香型白酒发酵机制和风味形成的基础,单一方法研究取得的成果有限。微生物组学因其融合微生物学、功能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等多学科,可多角度揭示自然发酵过程网罗的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变化及其对酒体风味的影响。本课题以微生物组学为导向,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耦联可培养手段对酱香型白酒三、四、五轮次堆积发酵酒醅中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研究,并对产香细菌及其组合的风味特征进行初步探究,获得如下成果:(1)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在酱香型白酒三、四、五轮次堆积发酵酒醅中共检出17个细菌门、5个真菌门。其中,优势细菌门为Firmicutes(厚壁菌门),真菌门为Ascomycota(子囊菌门)。属水平上,共获得237个细菌属,230个真菌属。其中,有14个细菌属是酱香型白酒三、四、五轮次堆积发酵酒醅中重要的细菌菌属,且Acetobacter(丙酸杆菌)和Staphylococcus(葡萄球菌)在该系统中主要呈现负相关,而其他的12个细菌属呈现正相关;16个真菌属是重要的真菌属,其在发酵过程起均呈现正相关。(2)利用可培养手段,在酱香型白酒三、四、五轮次堆积发酵酒醅中共分离出细菌221株,酵母155株,霉菌81株;经分子鉴定、同源性分析,共获得24种细菌,13种酵母,20种霉菌。不同细菌归属于11个属,其中,Bacillus(芽孢杆菌属)、Brevundimonas(短波单胞菌属)、Micrococcus(微球菌属)是其主要细菌属。不同酵母归属于8个属,且Saccharomyces(酵母属)和Pichia(毕赤酵母属)是主要酵母属。霉菌分别归属于15个属,其中,Aspergillus(曲霉属)和Penicillium(青霉属)是主要霉菌属。(3)通过细菌固态发酵的感官评定,所选菌株固态发酵时主要呈现发酵香、原料香、典型香和异香,原料香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而减弱,发酵香、陈酿香、植物香和焦香在发酵过程中呈香强度变化不大。不同菌株的风味轮廓有差异也有相似之处,其中15株细菌可呈现典型酱香,4株细菌主要呈现异香,而5株细菌不呈香。(4)根据呈香特性,运用HS-SPME联合GC-MS对20株细菌发酵代谢产物进行测定,共检测出风味物质253种,其中芳香族化合物71种,烷烃类41种,醛酮类49种,萜烯类2种,含氮类16种,醇类21种,呋喃类2种,含硫化合物2种,酯类31种,酸类5种,其他13种。不同菌株生成的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在分类上差异不大,主要为芳香族化合物、烷烃类、醛酮类、含氮类、醇类和酯类;不同菌株代谢产物化学分类的平均含量中,含氮类化合物最高,其次是烷烃类、醛酮类和呋喃类,萜烯类和硫化物的含量最低。此外,4-乙基愈创木酚是短小芽孢杆菌的特征性发酵产物。(5)根据微生物进化关系和呈香特征,将3个属,10株菌建立5个细菌组合,其固态发酵主要呈现原料香、典型香和异香。不同细菌组中风味物质种类较多的是芳香族、其次是烷烃类、醛酮类和醇类化合物。与组合前的单菌株相比,5个组在风味物质的种类上无较大变化,但在含量上存在明显差异。

李俊辉,刘英杰,隋丽娜,杨平平,王燕[5](2019)在《浓香型白酒增加己酸乙酯降低乳酸乙酯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白酒行业,浓香型白酒普遍存在己酸乙酯含量不足、乳酸乙酯含量过高的现象,严重影响白酒的品质。在广泛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该文综述了近年来浓香型白酒生产过程中乳酸菌数量急剧上升,导致乳酸乙酯含量过高的原因,以及现阶段对增加己酸乙酯降低乳酸乙酯的研究进展,以期进一步提高浓香型白酒品质。

何培新,胡晓龙,郑燕,沈祥坤,李绍亮,李学思,范海报[6](2018)在《中国浓香型白酒“增己降乳”研究与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适当增加浓香型白酒中己酸乙酯的质量浓度,降低乳酸乙酯的质量浓度,即"增己降乳",是提高浓香型白酒品质的有效途径.从己酸乙酯和乳酸乙酯的化学性质与生物合成机理、与"增己降乳"相关的微生物及其应用、"增己降乳"综合技术措施等方面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己酸乙酯和乳酸乙酯分别由己酸和乳酸与乙醇通过酯化作用生成,己酸和乳酸分别是这两种酯生物合成的底物;己酸菌、甲烷菌、酯化菌、乳酸菌和酵母菌等都是与"增己降乳"直接或间接相关联的微生物,单独或复合使用这些微生物制剂可以取得明显的"增己降乳"的效果;此外,白酒企业因地、因时制宜,采取科学建造窖池、优化窖泥配方、提高大曲质量、做好清洁卫生、调整入池条件、精细蒸馏操作、低温缓慢发酵等综合措施,也有助于实现"增己降乳".未来应深入研究不同生产条件下,乳酸菌、降乳菌等"增己降乳"相关微生物的种群演替规律;采用人工培养方法和宏基因组学等免培养技术,系统研究与揭示浓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各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代谢活动规律.以科学发展的态度,规范白酒产业化管理,保持"增己"和"降乳"的合理与适度,从而创造出具有自身特色、适应产品消费结构变化的品牌产品.

毛洪川[7](2017)在《整粒高粱酿造浓香型白酒的工艺开发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传统浓香型白酒酿造工艺存在原辅料用量大、能耗高、污染重、产酒率低等不足,本研究以整粒高粱为原料,拟设计开发出一套新型浓香型白酒酿造工艺。新工艺分别以石板窖池、浓香型泥窖等为发酵容器,以小曲、大曲为发酵剂,同时结合了小曲糖化培菌、大曲堆积培菌等工艺,具有剥离产酒与生香发酵的特点,在保证高出酒率的同时能明显降低大曲、糠壳等的用量。主要研究如下:(1)原料预处理工艺:原料预处理工艺开发主要包括高粱的浸泡及蒸煮两部分。分别以高粱含水率及裂口率为实验指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利用Box-Behnken效应面法研究了高粱浸泡及蒸煮的较佳工艺参数,研究表明,较佳的预处理工艺参数为煮粮114 min、蒸粮10 min、泡粮9.7 h及泡粮用水量16 cm。在此蒸煮条件下粮粒性状表现为粮粒柔熟,滋润,粮粒裂口大,有利于接种小曲酿酒微生物、便于糖化培菌时菌丝向粮粒内部生长。(2)产酒发酵工艺:产酒发酵工艺开发主要包括粮糟糖化培菌工艺、糟醅发酵工艺等两大部分。粮糟培菌工艺的开发以粮糟的还原糖含量及粮糟感官分析为主要评价指标,以收堆糖化时间及糖化箱厚度为试验因素,以单因素实验、结合感官分析为实验方法。糟醅发酵工艺的开发以糟醅酒精含量为主要评价指标,以发酵时间为实验因素,以单因素实验为方法。研究表明,较佳的产酒发酵参数为收箱厚度20 cm,收箱糖化时间20 h;配糟比1:1;发酵周期12 d,在此工艺参数下糟醅酒精含量可达(11.40±0.30)mL/100g。(3)生香发酵工艺:生香发酵工艺的开发主要包括母糟堆积培菌工艺、糟醅发酵工艺、原酒感官及理化分析等三大部分。母糟堆积培菌工艺以母糟温度及感官评价为指标,以堆积时间、收堆温度等为实验因素,以单因素全实验结合感官分析确定最佳的堆积培菌参数;母糟发酵工艺以糟醅酒精含量及原酒总酸总酯为主要评价指标,以发酵时间为因素开展单因素实验,综合分析糟醅酒精含量及原酒总酸总酯后确定最佳的糟醅发酵参数;原酒感官及理化分析分别采用暗评法及气相色谱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较佳的生香发酵工艺参数为收堆温度39℃、收堆时间为36 h;生香发酵周期60 d。在此参数下原粮出酒率可达到(42.60±0.18)%(原酒以63°计)。原酒总酸总酯含量分别为(1.38±0.04)g/L、(4.94±0.03)g/L,此时原酒感官评价为无色透明、具有典型浓香型香味、典型浓香型口味、典型浓香风格。(4)新工艺成本核算:综合考虑了本研究所涉及的酿酒工艺特性及相应生产企业的实际情况后,最终以传统浓香型酿酒工艺及剥离产酒与生香双型酿酒工艺所产原酒为对象,以成本会计中的品种法为基本核算方法对两种酿酒工艺的经济可行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剥离产酒与生香工艺与传统浓香型酿酒工艺原酒单位成本分别为24.70(¥/kg)、27.88(¥/kg),每1 kg原酒新工艺较传统工艺成本低3.17元。结论:新工艺以整粒高粱为酿酒原料同时配以清蒸清烧工艺可降低约70%的糠壳用量,通过剥离产酒与生香发酵工艺可提高出酒率至(42.60±0.18)%,与此同时,通过大曲堆积培菌工艺可降低74%的大曲用量,原酒成本核算结果表明新工艺成本优势明显,新工艺具备进一步应用及推广的可行性。

周靖[8](2019)在《整粒高粱酿造醇甜型白酒的新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白酒作为我国传统民族工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中国文化和经济起着重要作用。根据香型分类,白酒可分为馥郁香型、酱香型、浓香型、清香型、凤香型、米香型、芝麻香型。其中浓香型因其芳香浓郁、绵柔甘洌的特点,深受消费者的喜爱。然而,浓香型白酒发酵周期长且在生产过程中使用较多糠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浓香型白酒的发展。本研究在独有的酿酒地理气候以及绝佳的酿酒优质条件的泸州地区开展,结合传统小曲清香、大曲清香型白酒酿造工艺,以整粒高粱为原料,对酿酒工艺环节进行参数优化。按照续糟配料、培菌产酒、量质摘酒的生产方式,以酿造优质、发酵周期短的醇甜型白酒为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结果如下:1、原料预处理:采用带压蒸煮处理方式,高温浸泡、高压蒸煮,以高粱处理后吸水率和破皮率作为实验评判指标,以Box-Behnken作为分析软件,结合单因素实验对预处理工艺进行优化,得到最佳优化工艺为:每次实验投粮640 kg,泡粮15 min、泡粮水温85℃、泡粮用水量1.6 t、初蒸10 min、闷粮40 min、复蒸10min。2、糖化培菌工艺:以还原糖含量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法探究糖化时间和糖化粮糟堆积厚度对糖化效率的影响。得到最佳的糖化工艺参数为:收箱厚度冬季40 cm,夏季30 cm,糖化时间22 h。3、产酒发酵工艺:发酵时间14 d,配糟比例冷季1:2—2.5,热季1:2.5—3,最终出酒率44%左右。4、糖化以及发酵工艺中酿酒微生物优势菌群解析:借助高通量测序手段,确定糖化发酵过程优势菌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

陈海风[9](2016)在《从黄水中制备优质白酒调味液的研究》文中提出黄水是我国传统固态法白酒酿造过程中的副产物,含有淀粉、还原糖、蛋白质、微生物以及有机酸、醇、酯、醛等,将黄水直接排放既污染环境,又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目前主要是对黄水中的微生物及白酒风味物质的利用,其中风味物质的利用主要为蒸馏提取和超临界CO2萃取,蒸馏提取具有投资和运行费用较低的优点,是提取黄水中风味物质的常用方法,但蒸馏提取存在提取效率较低、风味不纯等缺陷;超临界CO2萃取具有提取率高、风味好等优点,但存在投资大、运行费用高等缺陷,因此仅在个别大企业中有采用。本文以从黄水中低成本、高效率地制备优质白酒调味液为目标,开展了如下三部分的研究工作:第一部分、黄水及基酒的组分解析;第二部分、产酯酵母L1-1和L1-5合成白酒中四大酯的规律;第三部分、黄水中风味物质的高效、低成本提取方法研究。具体研究结果如下:第一部分,基酒及黄水的组分解析结果。不同窖龄窖池中黄水的组成大致相同,但各组分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黄水中酸、酯的含量丰富,酯类以乳酸乙酯为主,有机酸类以乳酸、乙酸、丙酸为主,7年窖龄和25年窖龄黄水中的主要酯的含量大小顺序均为乳酸乙酯>己酸乙酯>乙酸乙酯>丁酸乙酯>戊酸乙酯;而有机酸是以乳酸、乙酸、丙酸为主,另外含有少量的戊酸、丁酸、己酸等。基酒1#的感官得分高于基酒2#,两种基酒中酯、酸、醛等风味化合物含量差异明显,总体表现为基酒1#的总酯、总酸高于2#,而杂醇低于基酒2#。基酒1#中主要酯的含量顺序为:乳酸乙酯>己酸乙酯>乙酸乙酯>丁酸乙酯>辛酸乙酯>戊酸乙酯,基酒2#几种酯的顺序则为:己酸乙酯>乳酸乙酯>乙酸乙酯>丁酸乙酯>戊酸乙酯>辛酸乙酯;基酒1#中主要酸的含量顺序为:乳酸>丁酸>己酸>乙酸>甲酸,基酒2#的为乳酸>乙酸>己酸>丁酸>甲酸。第二部分,产酯酵母酯化特性研究。以产酯酵母L1-1和L1-5催化白酒四大酯合成为对象,研究乙醇添加时间、醇酸比、乙醇用量、接种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等因素对催化合成的影响,最后通过正交实验得到最佳发酵条件。酵母L1-1催化合成的最佳条件,乙酸乙酯:发酵温度32℃,接种量9%,乙醇添加时间7h,乙醇添加量为10%,醇酸比为1:0.4,发酵时间为40h;乳酸乙酯:发酵温度36℃,接种量9%,乙醇添加时间6h,乙醇添加量为9%,醇酸比为1:0.4,发酵时间为40h;丁酸乙酯:发酵温度32℃,接种量9%,乙醇添加时间8h,乙醇添加量为10%,醇酸比为1:0.4,发酵时间为40h;己酸乙酯:发酵温度28℃,接种量9%,乙醇添加时间7h,乙醇添加量为10%,醇酸比为1:0.4,发酵时间为36h。酵母L1-5催化合成的最佳条件,乙酸乙酯:发酵温度28℃,接种量7%,乙醇添加时间5h,乙醇添加量为4%,醇酸比为1:0.4,发酵时间为48h;乳酸乙酯:发酵温度28℃,接种量7%,乙醇添加时间3h,乙醇添加量为4%,醇酸比为1:0.4,发酵时间为48h;丁酸乙酯:发酵温度28℃,接种量7%,乙醇添加时间5h,乙醇添加量为4%,醇酸比为1:0.4,发酵时间为48h;己酸乙酯:发酵温度28℃,接种量7%,乙醇添加时间3h,乙醇添加量为4%,醇酸比为1:0.4,发酵时间为48h。由于己酸乙酯是浓香型白酒的主体香味物质,L1-1不仅合成的总酯高于L1-5,而且合成己酸乙酯的能力也优于L1-5,因此选择L1-1作为酯化菌并选择L1-1合成己酸乙酯的最佳条件作为黄水的酯化条件,在此条件下,黄水酯化液中己酸乙酯、乙酸乙酯和丁酸乙酯均得到大幅度提升。第三部分,黄水提香方案探索研究。本章节主要研究了以蒸馏萃取的方式从黄水中制备白酒调味液。实验发现黄水的直接蒸馏提取效果不佳,得到的蒸馏液总酸较高,总酯较低;通过在黄水中添加适量的无水乙醇,调节黄水中的乙醇浓度,可以改变黄水中的蒸馏特性,所得的蒸馏液总酸有所下降,总酯提高明显,黄水中风味物质的提取率明显提高;以玉米、高粱、吸附剂A吸附黄水后,蒸馏得到的蒸馏液中,以吸附剂A吸附蒸馏的提取率最高,品质较佳,可用作白酒调味液。最后通过吸附剂A吸附不同乙醇浓度的黄水发现,吸附蒸馏含酒精10%(Vol)的黄水所制备的调味液品质最佳,二次和三次吸附蒸馏得到的分段调味液能够提升基酒2#的酒质,但提升程度因截取分段的不同而不同,最高者能够达到优质基酒1#的品质。

韩佃刚,陈晓春,徐希望[10](2003)在《生物工程技术在兰陵酒中的应用展望及思考》文中指出中国蒸馏酒历史悠久 ,传统工艺精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生物工程技术也应运而生。通过分析发酵过程原理 ,概述了生物工程技术在浓香型大曲酒中的应用 ,重点分析了兰陵生物工程技术应用情况 ,从生态工程角度展望了生物工程技术在浓香型大曲酒中的应用前景 ,导出了对兰陵生物工程技术发展方向的思考 ,以此作为 2 1世纪北方浓香型曲酒厂的参考。

二、生物工程技术在浓香型大曲酒中的应用及前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物工程技术在浓香型大曲酒中的应用及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宏蛋白质组学解析浓香型大曲酶系组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中国白酒
        1.1.1 白酒简介
        1.1.2 浓香型白酒介绍
    1.2 白酒大曲
        1.2.1 酒曲的简介
        1.2.2 酒曲的分类
        1.2.3 浓香型大曲
    1.3 宏蛋白质组学技术
    1.4 课题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大曲粗酶液的制备及优化
        2.2.2 蛋白浓度的测定
        2.2.3 各种酶活的测定
        2.2.4 宏蛋白质样品提取
        2.2.5 全溶液的酶解
        2.2.6 LC-MS/MS分析
        2.2.7 生物功能分析方法
第三章 结果和讨论
    3.1 浓香型大曲已知酶类的酶活研究
        3.1.1 浓香大曲粗酶液提取条件的优化
        3.1.2 浓香大曲中已知酶类酶活的测定
        3.1.3 浓香大曲中已知酶类的酶学性质探索
        3.1.4 优级浓香大曲和普通浓香大曲的酶活比较
        3.1.5 不同类型大曲(酱香、浓香、清香)的酶活比较
        3.1.6 小结
    3.2 宏蛋白质组学揭示浓香大曲酶系组成
        3.2.1 浓香大曲的蛋白物种来源分析
        3.2.2 浓香大曲的酶系组成及生物功能分析
        3.2.3 浓香大曲中与高级醇相关的氨基酸合成途径分析
        3.2.4 小结
    3.3 优级浓香大曲和普通浓香大曲的宏蛋白质组学比较
        3.3.1 浓香优级曲和普通曲蛋白物种来源比较
        3.3.2 优级浓香大曲和普通浓香大曲差异蛋白的生物功能分析
        3.3.3 优级浓香大曲和普通浓香大曲的差异酶分析
        3.3.4 小结
    3.4 不同类型大曲的宏蛋白质组学比较
        3.4.1 浓香大曲和酱香大曲的宏蛋白质组学比较
        3.4.2 浓香大曲和清香大曲的宏蛋白质组学比较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白酒糟生产丢糟酒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白酒糟的基本成分
2 白酒糟的综合利用现状
3 白酒糟生产丢糟酒的发展现状
    3.1 糖化发酵剂在丢糟酒中的应用
    3.2 黄水酯化液、翻窖及串蒸工艺在丢糟酒中的应用
    3.3 丢糟酒中主要理化指标分析
    3.4 丢糟酒实验室发酵模型的建立
4 展望

(3)十里香酒产酯酵母的筛选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白酒及十里香酒
        1.1.1 白酒概述
        1.1.2 十里香酒概述
        1.1.3 酯类物质的生成
    1.2 白酒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1.3 酵母及产酯酵母
        1.3.1 酵母
        1.3.2 产酯酵母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课题的科学意义及应用前景
第二章 发酵过程中酒醅指标及真菌群落演替规律研究
    2.1 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酒醅理化指标测定
        2.2.2 酒醅真菌宏基因组测序
        2.2.3 酒醅理化指标与真菌群落的相关性分析
    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2.3.1 酿造过程中酒醅理化指标变化研究
        2.3.2 酿造过程中真菌群落结构变化研究
        2.3.3 理化指标和微生物群落的相关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发酵酒醅中酵母菌的分离、筛选及形态学研究
    3.1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3.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酵母筛选时间段酒醅的确定
        3.2.2 酵母菌的分离、纯化
        3.2.3酵母的形态学观察
    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3.3.1 不同时间段酒醅酵母数量情况
        3.3.2 不同时间段酒醅酯化力情况
        3.3.3 酵母菌分离结果
        3.3.4 酵母菌菌的形态聚类结果
        3.3.5 不同形态酵母菌在高酯化力酒醅中的分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产酯酵母筛选、鉴定与产酯特性研究
    4.1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4.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4.1.2 试验仪器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产酯酵母菌株的筛选及酶活力测定
        4.2.2 产酯酵母菌株的鉴定
        4.2.3 酯酶在酵母细胞中的定位
        4.2.4 酿酒环境适应性研究
        4.2.5 酶的动力学常数的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产酯酵母定性
        4.3.2 产酯酵母代谢产物定量
        4.3.3 产酯酵母菌株的鉴定
        4.3.4 酯酶在酵母细胞中的定位
        4.3.5 酿酒环境适应性研究结果
        4.3.6 酶的动力学常数的测定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产酯酵母提高己乙比的研究
    5.1 材料与设备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试剂
        5.1.3 实验设备
    5.2 试验内容及方法
        5.2.1 酒醅中四大酯测定
        5.2.2 原酒中主要酯类测定
        5.2.3 产酯酵母扩大培养
        5.2.4 功能菌应用
    5.3 结果与分析
        5.3.1 酒醅及原酒主要酯类测定结果
        5.3.2 酵母菌扩大培养研究结果
        5.3.3 产酯酵母应用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基于微生物组学的酱香型白酒酿造微生物及酒体风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酱香型白酒概述
        1.1.2 酱香型白酒酿造微生物研究进展
        1.1.2.1 酱香型白酒可培养微生物菌群结构
        1.1.2.2 酱香型白酒未培养微生物菌群结构
        1.1.3 微生物组的发展
    1.2 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
        1.2.1 主要内容
        1.2.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酱香型白酒酿造主要轮次堆积发酵微生物菌群结构多样性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1.1 样品采集
        2.1.1.2 主要试剂
        2.1.1.3 主要仪器
        2.1.2 实验方法
        2.1.2.1 样品的预处理
        2.1.2.2 酒醅基因组提取
        2.1.2.3 基因组测序
        2.1.2.4 数据处理及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堆积酒醅中细菌群落结构
        2.2.1.1 酒醅细菌群落Alpha多样性
        2.2.1.2 堆积过程酒醅中细菌菌群结构
        2.2.1.3 堆积发酵过程酒醅中主要细菌的相互作用
        2.2.2 堆积发酵酒醅中真菌群落结构
        2.2.2.1 酒醅真菌群落Alpha多样性
        2.2.2.2 堆积发酵酒醅中真菌菌群结构
        2.2.2.3 堆积发酵酒醅中主要真菌的相互作用
    2.3 小结
第三章 酱香白酒酿造主要轮次可培养微生物群落结构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1.1 样品
        3.1.1.2 主要试剂
        3.1.1.3 主要仪器
        3.1.2 微生物分离纯化
        3.1.2.1 菌种培养基
        3.1.2.2 菌种的分离纯化
        3.1.2.3 菌种保藏
        3.1.3 菌种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3.1.3.1 菌种扩培
        3.1.3.2 DNA提取
        3.1.3.2 PCR扩增
        3.1.3.3 凝胶电泳
        3.1.3.4 DNA测序
        3.1.3.5 同源性分析
        3.1.4 微生物酿造性能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堆积发酵酒醅中可培养细菌多样性及其功能
        3.2.1.1 菌落形态
        3.2.1.2 PCR扩增结果
        3.2.1.3 同源性分析
        3.2.2 堆积发酵酒醅中可培养酵母多样性及其功能
        3.2.2.1 菌落形态
        3.2.2.2 PCR扩增结果
        3.2.2.3 同源性分析
        3.2.3 堆积发酵酒醅中可培养霉菌多样性及其功能
        3.2.3.1 菌落形态
        3.2.3.2 PCR扩增结果
        3.2.3.3 同源性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基于不同微生物细菌组发酵对酒体风味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1.1 菌株
        4.1.1.2 主要试剂
        4.1.1.3 主要仪器
        4.1.2 方法
        4.1.2.1 固态发酵方法
        4.1.2.2 整体香气轮廓分析
        4.1.2.3 香味物质的提取
        4.1.2.4 定性定量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单菌株风味轮廓
        4.2.1.1 不同发酵时间风味的变化
        4.2.1.2 不同菌株风味的变化
        4.2.2 单菌株固态发酵产挥发性风味化合物
        4.2.2.1 单菌株固态发酵代谢挥发性风味化合物
        4.2.2.2 单菌株固态发酵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含量
        4.2.3 细菌组发酵风味轮廓及其挥发性风味化合物
        4.2.3.1 不同细菌组风味轮廓分析
        4.2.3.2 不同细菌组代谢挥发性化合物
        4.2.3.3 不同细菌组发酵代谢挥发性风味特征化合物
    4.3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
附录

(5)浓香型白酒增加己酸乙酯降低乳酸乙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己酸菌和乳酸菌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1.1 己酸菌
    1.2 乳酸菌
2 白酒生产中乳酸乙酯含量过高原因
    2.1 来源广, 数量多
    2.2 繁殖快
3 增己降乳的措施
    3.1 增加己酸乙酯含量
        3.1.1 己酸菌与其他菌种混合培养
        3.1.2 优化发酵条件
        3.1.3 其他措施
    3.2 降低乳酸乙酯含量
        3.2.1 利用以乳酸为碳源的微生物来降解乳酸
        3.2.2 优化生产工艺
4 结论与展望

(6)中国浓香型白酒“增己降乳”研究与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己酸乙酯和乳酸乙酯的化学性质与生物合成机理
    1.1 己酸乙酯和乳酸乙酯的化学性质
    1.2 己酸乙酯和乳酸乙酯的生物合成机理
        1.2.1 己酸和己酸乙酯的合成
        1.2.2 乳酸和乳酸乙酯的合成
2 与“增己降乳”相关的微生物及其应用
    2.1 己酸菌
    2.2 甲烷菌
    2.3 酯化菌
    2.4 乳酸菌
    2.5 降乳菌
    2.6 复合使用功能菌
3“增己降乳”的综合技术措施
    3.1 科学建造窖池, 增加接触面积
    3.2 优化窖泥配方, 科学养护窖泥
    3.3 提高大曲质量, 控制大曲用量
    3.4 降低用水硬度, 做好清洁卫生
    3.5 因地、因时制宜, 调整入池条件
        3.5.1 入池淀粉含量
        3.5.2 入池水分
        3.5.3 入池温度
        3.5.4 入池酸度
        3.5.5 入池含氧量
        3.5.6 大曲用量
        3.5.7糟醅质量
    3.6 强化清窖管理, 低温缓慢发酵
    3.7 精细蒸馏操作, 创新蒸馏工艺
4 结语

(7)整粒高粱酿造浓香型白酒的工艺开发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传统浓香型白酒工艺
        1.2.1 传统浓香型白酒工艺简介
        1.2.2 传统浓香型白酒生产工艺的特点
        1.2.3 传统浓香型白酒生产工艺中存在的问题
    1.3 影响浓香型白酒品质及产量的主要因素
        1.3.1 酿酒原料及前处理方法
        1.3.2 粮糟配比及发酵时间
        1.3.3 曲药的种类及用量
        1.3.4 粉碎工艺
    1.4 剥离产酒与生香双型发酵工艺
        1.4.1 剥离产酒与生香双型发酵工艺简介
        1.4.2 剥离产酒与生香双型发酵工艺的优势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2 整粒高粱预处理工艺开发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Box-Behnken效应面法开发高粱浸泡工艺
        2.1.3 Box-Behnken效应面法开发高粱蒸煮工艺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高粱浸泡工艺的开发
        2.2.2 高粱蒸煮工艺的开发
    2.3 讨论与小结
        2.3.1 不同香型白酒原料粉碎度的选择及应用
        2.3.2 不同原料预处理方式对原酒品质的影响
        2.3.3 不同预处理工艺对原酒酿造生产的影响
        2.3.4 小结
3 产酒发酵工艺的开发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粮糟糖化培菌参数研究
        3.1.3 糟醅发酵参数研究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产酒发酵粮糟糖化培菌参数的研究
        3.2.2 产酒发酵糟醅发酵参数的研究
    3.3 讨论与小结
        3.3.1 融合不同酿酒工艺提高产酒发酵效率的探讨
        3.3.2 单独剥离产酒发酵工艺对产酒效果的影响
        3.3.3 小结
4 生香发酵工艺的开发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仪器
        4.1.3 母糟堆积培菌参数研究
        4.1.4 糟醅发酵参数研究
        4.1.5 原酒感官及理化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生香发酵母糟堆积培菌参数研究
        4.2.2 生香发酵糟醅发酵参数研究
        4.2.3 剥离产酒与生香工艺原酒理化及感官分析
    4.3 讨论与小结
        4.3.1 单独剥离生香发酵工艺对生香效果的影响
        4.3.2 剥离产酒与生香发酵工艺的应用成效讨论
        4.3.3 小结
5 剥离产酒与生香工艺生产成本核算
    5.1 成本核算方法简介
        5.1.1 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
        5.1.2 基本核算方法的特点及其优劣
    5.2 传统工艺及新型工艺的成本形成分析
        5.2.1 原料预处理环节
        5.2.2 原料发酵环节
        5.2.3 糟醅蒸馏环节
        5.2.4 原酒运输及储存环节
    5.3 工艺成本计算对象、方法、核算期的确定
        5.3.1 成本核算对象
        5.3.2 成本核算期
        5.3.3 具体成本核算方法
    5.4 结果与分析
        5.4.1 原始凭证的汇总编制
        5.4.2 辅助生产明细账的编制
        5.4.3 基本生产车间制造费用明细账的编制
        5.4.4 完工产品成本与月末在产品成本的计算
    5.5 讨论与小结
        5.5.1 酿酒企业的成本核算现状
        5.5.2 新工艺的成本优势来源
        5.5.3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8)整粒高粱酿造醇甜型白酒的新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白酒工艺简介
        1.2.1 传统浓香型白酒工艺简介
        1.2.2 传统小曲清香型白酒工艺简介
    1.3 制约浓香型白酒酒质及出酒率的主要因素
        1.3.1 酿酒原料
        1.3.2 原料预处理方式
        1.3.3 糖化时间及粮糟堆积厚度
        1.3.4 配糟比例及发酵时间
        1.3.5 曲药的种类及用量
    1.4 糖化培菌与产酒生香单边发酵工艺
        1.4.1 工艺简介
        1.4.2 糖化培菌与产酒生香单边发酵工艺的优势
    1.5 酿酒微生物学研究
        1.5.1 酿酒微生物简介
        1.5.2 酿酒微生物分析方法介绍
        1.5.3 高通量测序技术简介
        1.5.4 高通量测序在酿酒微生物分析上的应用
    1.6 本文研究
        1.6.1 研究目的意义
        1.6.2 研究内容
2 整粒高粱预处理工艺开发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3 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高粱浸泡工艺
        2.3.1 单因素试验
        2.3.2 Box-Behnken建模与分析
    2.4 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蒸煮工艺
        2.4.1 单因素实验
        2.4.2 Box-Behnken建模与分析
    2.5 结果分析
        2.5.1 泡粮工艺的优化
        2.5.2 高粱蒸煮工艺的优化
    2.6 小结
3 糖化培菌与产酒发酵工艺的研发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粮糟糖化培菌参数研究及实验方法
        3.2.3 糟醅发酵参数研究及实验方法
        3.2.4 配糟参数选择
        3.2.5 曲药参数及添加量选择
    3.3 结果分析
        3.3.1 粮糟糖化培菌过程参数变化分析
        3.3.2 产酒发酵参数变化分析
    3.4 讨论与小结
        3.4.1 融合小曲、大曲酿酒工艺探讨
        3.4.2 小结
4 微生物群落变化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3 主要设备仪器
    4.4 酒醅微生物基因组DNA提取
    4.5 16SrRNA扩增子测序
    4.6 多元统计分析
    4.7 结果与分析
        4.7.1 细菌菌落测序数据统计
        4.7.2 细菌群落糖化发酵演替规律对比分析
        4.7.3 细菌群落糖化发酵演替规律聚类分析
        4.7.4 系统发育分析
        4.7.5.群落分布组成差异分析
    4.8 小结
5 结论
6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9)从黄水中制备优质白酒调味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中国白酒的起源与发展
    1.2 黄水概述
        1.2.1 黄水的理化特性
        1.2.2 黄水中的主要组分
        1.2.3 黄水综合利用的研究进展
    1.3 酯化菌与酯化液的应用概述
        1.3.1 酯化菌概述
        1.3.2 酯化液应用概述
    1.4 黄水中风味物质提取方法研究现状
    1.5 基酒研究概述
    1.6 本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目的与内容
第二章 黄水及基酒的组分解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黄水常规组分分析结果
        2.3.2 醇、醛、酯等物质校正因子测定结果
        2.3.3 HPLC有机酸标准曲线的测定结果
        2.3.4 黄水中醇、酯、醛等组分测定结果
        2.3.5 黄水中有机酸测定结果
        2.3.6 基酒的感官评价及基酒中醇、酯、醛、有机酸等组分的测定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产酯酵母酯化特性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产酯酵母L1-1,L1-5生长曲线
        3.3.2 产酯酵母的单酯酯化特性研究
        3.3.3 产酯酵母催化酯合成正交试验
    3.4 黄水酯化实验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黄水提香方法探索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主要试剂
        4.2.2 主要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黄水蒸馏提取
        4.3.2 黄水吸附蒸馏提取
        4.3.3 吸附剂A吸附蒸馏液蒸馏规律研究
        4.3.4 重复蒸馏研究
    4.4 黄水提取液应用效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表1G·R官荣评分权重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四、生物工程技术在浓香型大曲酒中的应用及前景(论文参考文献)

  • [1]宏蛋白质组学解析浓香型大曲酶系组成[D]. 范伟业. 江南大学, 2021(01)
  • [2]白酒糟生产丢糟酒的研究进展[J]. 张瑞景,汪江波,蔡凤娇,朱正军,余汉超,徐健. 中国酿造, 2020(06)
  • [3]十里香酒产酯酵母的筛选及应用研究[D]. 崔海灏. 河北大学, 2020(08)
  • [4]基于微生物组学的酱香型白酒酿造微生物及酒体风味研究[D]. 王欢. 贵州大学, 2019(07)
  • [5]浓香型白酒增加己酸乙酯降低乳酸乙酯的研究进展[J]. 李俊辉,刘英杰,隋丽娜,杨平平,王燕. 中国酿造, 2019(01)
  • [6]中国浓香型白酒“增己降乳”研究与应用进展[J]. 何培新,胡晓龙,郑燕,沈祥坤,李绍亮,李学思,范海报. 轻工学报, 2018(04)
  • [7]整粒高粱酿造浓香型白酒的工艺开发及应用研究[D]. 毛洪川. 西南科技大学, 2017(12)
  • [8]整粒高粱酿造醇甜型白酒的新工艺研究[D]. 周靖. 重庆大学, 2019(01)
  • [9]从黄水中制备优质白酒调味液的研究[D]. 陈海风. 西华大学, 2016(12)
  • [10]生物工程技术在兰陵酒中的应用展望及思考[J]. 韩佃刚,陈晓春,徐希望. 酿酒, 2003(06)

标签:;  ;  ;  ;  ;  

生物工程技术在浓香大曲酒中的应用与展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