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后勤工作中的素质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秦国飞[1](2021)在《高校后勤管理服务育人新途径研究》文中指出学校是开展教学工作的一线,后勤是服务于教学工作的基础组成。高校要想在学校的后勤管理服务工作中实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新型教育辅助理念,就需要根据量入而出的科学运转原则,对学校的后勤管理工作开展合理的调度安排,使学校的后勤管理工作可以高质量、高水平地快速完成,进而建立起长效的后勤工作机制,有效渗透育人内容,助推学校长远发展。
毛丹丹[2](2021)在《“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提升研究 ——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就是高校的食堂、宿舍、校医院、图书馆以及负责学生生活环境建设的后勤部门,在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做好基础保障的同时,通过良好的服务态度、合理的制度规范、和谐的环境氛围、丰富的劳动资源等方式潜移默化地熏陶和感染学生,从而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品质产生积极影响的一种育人方式。高校后勤服务育人是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途径,进行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研究有利于促进服务育人和“三全育人”相关理念的完善和创新,同时也有利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渠道,有利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但是由于当前关于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的理论研究还不够成熟、全面,以“三全育人”为视角进行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研究的文献缺乏,亦没有形成规范、完整的实践经验,亟需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进行“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的研究,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以及国外相关学者的理论,在研究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访谈和问卷调查的结果为依据,分析当前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品德育人功能、管理规范功能、环境熏陶功能和劳动教育功能现状以及现存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三全育人”视角下提升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的对策。调查结果显示,当前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发挥情况整体较好。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为高校后勤工作人员育人属性不够显着、管理规范职能发挥不到位、环境建设有待提升、劳动教育相关设置不健全。深入分析发现当前高校后勤机构公益性与盈利性存在矛盾、管理机制未能与时俱进、高校后勤机构经费制约、尚未建立完善的劳动教育机制是导致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针对上述问题,高校及后勤部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通过突显高校后勤机构的公益属性,提升后勤工作人员服务育人意识,服务育人贯穿学生在校全过程,提升高校后勤品德育人功能;通过提升制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深化员工技能培训工作,完善高校后勤管理体系;通过改善硬件设施,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创设高校后勤良好育人环境;通过完善劳动体系建设,丰富劳动教育形式,协同搭建劳动教育平台,建立健全高校后勤劳动教育体系。
胡慕贤,刘恒,韦萌[3](2020)在《“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后勤服务标准化管理的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从"三全育人"视角阐释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工作的内涵,分析高职院校在后勤服务方面的特殊功能。针对高职院校后勤服务育人工作中标准未先行、育人功能欠考虑、忽视政府监管角色等三大问题,探索高职院校后勤服务标准化管理模式。
李明凤[4](2020)在《六盒模型诊断下初中学生社团管理问题及改进策略 ——以T市两所公办初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在这样的目标下,初中学生社团作为初中生提升自身综合素养的有力的依托,我们愈加需要重视初中学生社团管理的建设,提升初中学生社团管理的整体水平势在必行。本研究基于马文·韦斯伯的“六盒模型理论”,从六个维度出发,提出改善初中学社社团管理问题的策略。研究以T市的两所公办学校的学生社团展开调查,结果发现社团目标难以实现,岗位职责划分不够合理,社团与外界的沟通不畅,激励制度效果不佳,活动指导不够专业,成员出勤不够稳定这六个方面的问题。通过调查和访谈分析发现,导致初中学生社团管理问题的原因包括:活动目标缺乏民主讨论,组织结构缺乏自我调整,人际相处缺乏合作机制,社团奖励缺乏资金保障,指导队伍缺乏精心打造,活动内容缺乏创新思维。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结合六盒模型理论,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理论,初中社团课程化管理理论和目标管理理论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落实目标管理,实现自我管理;强化事权管理,确保合理分工;创新合作机制,加深沟通协作;转变发展思路,拓宽经费来源;配强师资力量,提升指导力量;探索特色发展,增添社团魅力。通过对初中学生社团内外问题的解决以提升社团管理的水平。
梅是菲[5](2020)在《杨德广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理念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杨德广是我国着名高等教育学者,至今出版专着40余部,发表论文600余篇,先后承担10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有20多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其中有3项获全国第一、二、三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一等奖、二等奖,2项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三等奖,为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的高等教育提供了许多可贵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他思想开放,学术眼光敏锐,对我国不同历史时期许多重大的高等教育问题发表了独到的观点,其中不乏真知灼见。杨德广从教以来,一直与时俱进地思考我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问题,很多观点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杨德广用他校长、教师与学者的多重身份,以其前瞻性和开创性的高等教育理念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研究通过查阅、梳理大量文献以及对杨德广本人进行深入访谈的方式,分析了杨德广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理念产生的背景;阐释了杨德广有关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主要观点;凝练出杨德广在改革实践方面取得的成绩,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一些可以借鉴的启示。本研究认为:杨德广在人生成长阶段经历了苦难的岁月,在磨练中发愤图强,锻炼了坚韧的品质,为他之后在倡导改革时那种逆流而上、不畏阻力的精神提供了心灵上的支撑。通过杨德广的工作经历以及他的研究脉络来看,他的研究领域和时任工作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往往理论研究的主题来源于工作实践,又回归到实践以解决问题。成长、工作经历、一些教育家思想对其产生的影响以及社会大环境的发展变化,都是杨德广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理念产生的背景因素。杨德广认为高等教育要主动去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他研究与实践的出发点都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中,那些过时的、陈旧的管理政策、方法,该朝着怎样的目标去改革,以解决目前产生的问题,以达到高等教育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目的。本研究主要从两方面分析探索杨德广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理念与实践。第一部分聚焦杨德广宏观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理念及实践,主要涉及他对于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以及高等教育市场的改革理念。在办学体制方面,杨德广提出多元化办学的主张,并且强调一定要通过各渠道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在高等教育市场理念上杨德广主张高校要走进市场,这是高等教育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二部分研究杨德广有关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教学管理、人事管理、学生工作管理以及后勤管理方面的改革理念与具体实践。在内部管理体制方面,杨德广的主要理念包括校长要树立服务意识,要能够调动整个管理层的积极性,要运用管理学知识来管理学校,要坚持民主等;在教学管理方面杨德广强调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以及因材施教等理念,并且在实际管理中采取“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的改革实践;在人事管理方面,杨德广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考核机制,致力于提高教师地位,同时也强调高校教师的来源需要多样化;在学生工作管理方面,杨德广秉持“德育为先”的德育观,并且他也是最早一批提倡毕业生分配需要改革的学者之一;在后勤管理方面,杨德广最主要的观点就是高校后勤必须要社会化,同时他还非常注重校园环境的建设。总结杨德广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理念和实践,可以发现其理念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先导性和适用性的特点。并且杨德广勇于面对质疑和压力的魄力、有预见性和前瞻性的思维模式、扎实的学术功底、提倡吸收国外先进观点的开放性理念,都是一名管理者和改革者所应该具备的重要人格特性,对所有管理者和改革者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王一惠[6](2020)在《高校后勤服务育人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文中提出新的时代特征、新社会矛盾变化对高校育人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赋予了服务育人工作新的任务,对后勤服务育人产生了新的需求。随着高等教育学生人数的大幅度扩张,挖掘与培养服务育人资源成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随着我国国家宏观政策和高校战略规划的调整,学校、社会、家庭协同育人已成为新时代的要求,包括后勤服务育人在内的高校各领域,都在积极探寻并持续推进不同领域的校企合作,形成育人合力,共同提升育人效果。研究针对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基本概念和育人效果评价体系的相关概述进行厘定,在共同体理论、诺丁斯关怀理论的基础上,与高校后勤服务育人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互为依托,互为促进。梳理专家学者对服务育人的研究进展,将前人的成就经验进行梳理与总结,对评价体系的构建具有重大理论指导意义。旨在将可量化的定量指标、不可量化的定性指标和规范性的语言描述相结合而成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提供一个方便推广可操作的新范例,能够有效推动高校后勤服务工作能力的整体提高。科学运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AHP层次分析法以及模糊综合评价法以及SPSS等数据处理软件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科学构建,并对所构建出的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实证研究,验证了该体系具有操作性和有效性。对高校后勤服务育人效果开展系统全面的评价,剖析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优化高校后勤服务育人效果的建议,为高校后勤服务育人效果评价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图3幅;表31个;参60篇。
费洪燕[7](2019)在《中小学后勤工作育人功能发挥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小学后勤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利用人、财、物等要素保证学校教学和科研活动有序顺利进行的保证,为广大师生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等提供保障服务工作,从而促进学校任务完成的系统性过程。后勤工作的主要职责是服务,其根本目标是育人,发挥育人功能是学校后勤工作必须坚守的真义。尤其是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践中,学校后勤在做好服务保障工作的同时,更应该充分挖掘自身潜在的教育资源,不断优化服务育人的工作机制,大胆创新服务育人的工作方式,努力提升学校后勤工作的育人功能。在阐述了中小学后勤工作内容及育人属性的基础上,对后勤工作育人功能发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了分析,以湖南省Y市10所中小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访谈的形式进行实地调研,对当前中小学后勤工作及其发挥育人功能的现状、影响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目前大部分中小学校领导意识到了后勤工作能够发挥育人功能,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后勤工作发挥育人功能仍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有当前学校后勤工作育人效果不够明显、后勤人员综合素质及其能力参差不齐、后勤工作发挥育人功能认同度不一致、后勤对劳动教育和安全教育监管不强;导致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当前后勤育人仅停留在意识层面,学校实践未完全落实到位;后勤人员育人责任感待加强,不利于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后勤育人评价体系有待健全,后勤管理还未实现精细化;后勤工作亟需彰显劳动教育,安全教育监管力度须强化;要克服以上这些困难,探索有效发挥后勤工作育人功能的对策,则需要更新育人理念,重新定位后勤育人功能;强化后勤队伍,提升育人责任和使命感;创新服务模式,建立后勤育人评价体系;完善保障机制,强化安全教育监管力度;加强部门协同,搭建育人功能发挥桥梁。
苟庆章[8](2019)在《农村小学后勤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云南省会泽县的六所农村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在我国强调教育均衡发展的背景下,国家大力推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农村小学作为农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农村小学的教育水平有助于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后勤管理是农村小学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农村小学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同时制约着农村小学教育水平的发展。提高农村小学的后勤管理水平,能更好的促进农村小学教育水平的提高,进而促进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本人对云南省会泽县的六所农村小学展开调查,发现了学校后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而提出改进的对策,以解决农村小学后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更好的促进农村小学的发展。为了把问题分析透彻,本论文分为四个章节来展开。第一章是绪论。主要阐述了农村小学后勤管理的功能、存在的问题、研究的背景;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研究状况;本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以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是理论概述。涉及到学校后勤管理基本概念的界定,中小学后勤管理的发展概况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和理论基础。第三章是关于农村小学后勤管理状况的调查研究。围绕农村小学后勤管理问题,介绍研究对象即六所学校的基本状况;分别从农村小学财务管理、食堂管理、宿舍管理、安全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校园设施维护等六个方面,对农村小学后勤管理状况开展调查研究、数据整理和结果分析等工作。第四章是对策与建议。其中,既提出了会泽县农村小学后勤管理工作的改进对策,也对全国的农村小学后勤管理工作提出一些改进建议。最后,在结束语部分对论文的写作进行回顾和总结。由于个人能力和知识水平有限,本论文存在的纰漏还很多,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会继续关注农村小学后勤管理这个问题,期望能获得更好的研究结果。
王珏[9](2019)在《民办学校家校冲突研究 ——以N市XW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民办教育已形成一定规模的教育体系,并在我国教育发展中承担越来越重要的教育任务,政府为扩大公办中小学优势教育资源兴办了不少民办学校,这些学校在民办教育行业的竞争中逐渐壮大并成为地方的教育品牌。但是家校冲突是民办教育发展中的不稳定因素,使这些民办中小学的发展陷入困境,学界对民办中小学家校冲突仍少有文献探讨,民办学校在此方面的管理既缺乏理论依据,在日常管理中又缺乏实践指导。为填补此缺口和促进我国民办教育的稳定发展,研究者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对N市XW校的进行了实证研究,对XW校初中部138位教师和137位家长进行了有关家校冲突的问卷调查,并在此基础上,从家庭教育、学校管理、家校双方在交流沟通中的问题三方面出发对四个家校冲突案例做具体分析。通过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研究者发现民办中小学家校冲突主要涉及教学环节、学生管理和后勤服务,有关教学环节的冲突最多;其次,冲突具有复杂性和激烈性的特点;再者,冲突以“硬对抗”和“软对抗”两种类型出现,其中投诉、突发事件等“硬对抗”型家校冲突较多,不交流、不合作等“软对抗”型家校冲突相对较少。通过四个访谈案例的分析,研究者发现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溺爱和纵容子女、家长在家校沟通中家长的强势与不理智行为、教师沟通能力的欠缺、新入职教师的磨合问题、学校在家校冲突中妥协的态度、学校管理漏洞对民办学校家校冲突有重要影响。结合问卷调查的数据和访谈内容的分析,研究者认为造成民办学校家校冲突日益复杂和激烈的现状主要有三个原因:民办学校家校关系失衡、民办学校的生源和家长群体特征、民办学校在管理制度上的缺失。因此,为帮助民办学校摆脱在家校冲突上的困境,研究者认为民办学校自身应从依法治校、建立家校冲突管理制度出发,采取切实有效的沟通方式增进家校双方的了解,并重视提高教师的家校沟通能力,同时学校、家长、媒体和整个社会需要共同努力为家校冲突的解决而塑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热孜万古丽·阿巴斯[10](2019)在《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1979-2018期刊文献的实证分析》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在知识高度分化与新兴学科不断涌现的整体背景下,我国教育管理学逐渐走向成熟与专业化。基于四十余年纷繁复杂的研究成果,对学科已有研究开展系统性、理论性的回顾与反思,既有助于厘清学科发展的历史脉络,又有助于准确掌握学科的内在逻辑结构,是学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研究工作。然而,现有对学科整体审视的研究,多为学者凭借自身知识积累所作的阶段性的回顾与展望,又或是囿于某一分支学科、具体研究领域当中。既有研究在视角上缺少全景维度与长时间段的系统检视,难以从海量繁杂信息中洞悉学科发展的真实样貌和客观动态规律,系统性的学科审思需引入新的研究范式加以完善。知识图谱作为反映科学知识发展进程以及结构关系的一种知识管理工具,能有效克服以上不足。通过对海量复杂信息开展缜密的数据挖掘与分析,可动态展现学科的演进特征,探究学科发展的动力机制,发现学科发展过程中的缺失与薄弱环节,对拓宽学科研究广度与挖掘研究深度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与实践价值。鉴于此,本研究尝试将知识图谱方法运用于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研究当中,以学科归宗、学科渗透、学科价值为研究基点,以正视学科发展的复杂本质、顺应跨学科的发展态势为研究原则,通过构建三维矩阵(以学科给养、主题演化、知识流动、学术群体为目的维,以各类知识单元为对象维,以统计分析、引文分析、共引分析、聚类分析等科学计量分析为方法维),将CNKI中1979-2018年我国教育管理学38162篇文献信息转化成一系列的知识图谱,以期更深层次地揭示学科结构的相似性与承接性,具体的研究过程及研究发现如下:(1)“学科给养”视角。分别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层面呈现学科演进与发展的动力来源与基础条件。总体来说,学科目前仍处于成长阶段,学科发展的内部与外在条件整体较好,高等院校引领拉动学科发展,但机构之间“贫富”差距较大。此外,研究成果分布在829种不同的期刊上,涉及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14个学科,呈现学科交叉性强,领域广泛等特性。(2)“发展轨迹”视角。前述文献样本涉及到的50351个关键词之间存在强弱关系,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开展共现分析与聚类分析,挖掘出学科知识结构之间的亲疏关联。整体来看,学科经40年的发展,已形成了较明确的范畴体系,整体呈现“核心—衍生—边缘”的主题格局。阶段性分析表明,学科演进过程中新老话题的更替,存在明显的“政策依赖”特性,与繁荣的应用研究相比,基础性研究量少质低,纵向连贯性研究不足。(3)“知识关联”视角。通过探测突现词把握学科研究前沿。学科研究中具有时代特征“变”的研究域,是学科发展对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回应。综合“主题演化”的分析结果可知,关注度高的热点领域,容易聚集集体智慧创造新知识,引领学科的发展方向。对前述38162篇文献样本涉及到的144618篇参考文献开展引文分析,结果显示,滋养学科发展的奠基性文献在学科发展初期较为欠缺,这与学科发展初期学术研究规范性存在欠缺有关,因学科研究更注重现实性与实用性,学术积累在延续性和体系上较为薄弱。(4)“学术群体”视角,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别对作者合作与作者共被引形成的“显性网络”与“隐性网络”进行考察。整体而言,作者合作构成的“显性网络”密度低,“权威学者”之间的学术联系不紧密,“师生型”、“同事型”是合作的主要方式,网络中派系林立的程度值不高,整体科研合作网络仍处于待优化的初级阶段。基于核心作者共被引构成的“隐性网络”按照研究领域可分为10个学术群体,研究跨领域特性明显,但不具备明显的学派效应。整体上来看网络连通性好,信息传递快,具有典型的“小世界”效应,存在“学术明星”现象。(5)综合上述分析,研究基于知识图谱视角,总结出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范式特征,并对学科研究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反思。从建构均衡化教育管理学学科体系、打造本土化教育管理学学术格局、完善教育管理学学科制度化建设等层面提出完善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的一系列建议。研究借由宏观概括、中观分析、微观扫描对我国教育管理研究的四十年进行回溯与总结,结合学科发展范式特征提出展望,客观呈现学科总体图景、发展态势与结构特征,为后续研究把握研究重点、捕捉研究前沿、规范学科布局奠定了研究基础。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未来还需进一步扩充基础数据,扩大文献样本的来源范围,将学术着作、学位论文吸纳进来,同时增加中外教育管理学研究的横向对比,以客观评价我国教育管理学在国际学术领域的地位、优势与差距。此外,还需丰富研究内容,将学科研究成员的知识结构与研究取向纳入学科建设的重点考察范围,进一步完善本研究。
二、学校后勤工作中的素质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校后勤工作中的素质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后勤管理服务育人新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高校后勤管理服务育人的现实意义 |
1.1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 |
1.2 助推学校的长远发展与名声建设 |
2 高校后勤管理服务育人现状 |
2.1 管理服务人员的实际参与度不够 |
2.2 后勤服务工作没有实效融入育人内容 |
2.3 后勤管理服务育人理念尚未形成 |
2.4 缺乏后勤管理服务育人的实践纽带 |
3 探索高校后勤管理服务育人的新途径 |
3.1 倡导并践行管理、服务育人理念 |
3.2 提高高校后勤管理服务人员的相关素质 |
3.3 建立健全高校后勤管理服务育人队伍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
4 结语 |
(2)“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提升研究 ——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2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的理论概述 |
2.1 “三全育人”的含义 |
2.1.1 “三全育人”的要素组成 |
2.1.2 “三全育人”之间的关系 |
2.2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相关概念 |
2.2.1 高校服务育人 |
2.2.2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 |
2.3 “三全育人”和高校后勤服务育人之间的关系 |
2.3.1 “三全育人”是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重要保障 |
2.3.2 后勤服务育人是“三全育人”的重要场域 |
2.4 “三全育人”视角下研究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的理论依据 |
2.4.1 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 |
2.4.2 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
2.4.3 其他相关理论 |
3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概述 |
3.1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功能 |
3.1.1 品德育人功能 |
3.1.2 管理规范功能 |
3.1.3 环境熏陶功能 |
3.1.4 劳动教育功能 |
3.2 实现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的要素 |
3.2.1 服务态度 |
3.2.2 后勤制度 |
3.2.3 生活环境 |
3.2.4 劳动资源 |
3.3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的特点 |
3.3.1 潜隐性 |
3.3.2 间接性 |
3.3.3 生活性 |
3.3.4 延时性 |
4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4.1 实证调研 |
4.1.1 访谈设计 |
4.1.2 调查问卷的发放 |
4.2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发挥现状 |
4.2.1 品德育人功能 |
4.2.2 管理规范功能 |
4.2.3 环境熏陶功能 |
4.2.4 劳动教育功能 |
4.2.5 总体分析 |
4.3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现存问题 |
4.3.1 高校后勤工作人员育人属性不够显着 |
4.3.2 管理规范职能发挥不到位 |
4.3.3 环境建设有待提升 |
4.3.4 劳动教育相关设置不健全 |
4.4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提升的影响因素 |
4.4.1 高校后勤工作人员因素 |
4.4.2 高校学生的因素 |
4.4.3 环境因素 |
4.5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
4.5.1 公益性与盈利性存在矛盾 |
4.5.2 管理机制未能与时俱进 |
4.5.3 高校后勤机构经费制约 |
4.5.4 尚未建立完善的劳动教育机制 |
5 “三全育人”视角下提升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的对策 |
5.1 提升高校后勤品德育人功能 |
5.1.1 突显高校后勤机构的公益属性 |
5.1.2 提升高校后勤服务育人意识 |
5.1.3 服务育人贯穿学生在校全过程 |
5.2 完善高校后勤管理体系 |
5.2.1 提升制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
5.2.2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
5.2.3 深化员工技能培训 |
5.3 创设高校后勤良好育人环境 |
5.3.1 改善硬件设施 |
5.3.2 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
5.4 建立健全高校后勤劳动教育体系 |
5.4.1 完善劳动体系建设 |
5.4.2 丰富劳动教育形式 |
5.4.3 协同搭建劳动教育平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发挥情况的问卷调查(学生版) |
附录 B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发挥情况的问卷调查(职工版) |
附录 C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情况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后勤服务标准化管理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工作内涵 |
二、高职院校后勤服务育人的特殊功能 |
(一)专业教育强调实践教学 |
(二)素质教育强调职业素养 |
三、高职院校后勤服务育人存在的问题 |
(一)后勤服务引入过程缺乏标准设计 |
(二)后勤服务引入对育人功能欠考虑 |
(三)未将政府管理部门纳入服务监督 |
四、高职院校后勤服务“三全育人”创新实践 |
(一)后勤服务标准化的管理理念及理论依据 |
1. 后勤服务标准化的管理理念 |
2. 后勤服务标准化管理理论依据 |
(二)后勤服务标准化管理典型案例——食堂服务育人 |
1. 食堂服务标准化管理实践 |
2. 食堂服务育人实效 |
3. 食堂服务标准化管理育人特征及经验 |
(三)思考及建议 |
(4)六盒模型诊断下初中学生社团管理问题及改进策略 ——以T市两所公办初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一、初中学生社团管理、理论基础及诊断指标 |
(一)初中学生社团管理 |
(二)初中学生社团管理的理论基础 |
(三)基于六盒模型理论下的初中学生社团管理的诊断指标 |
二、六盒模型诊断下初中学生社团管理现状调查 |
(一)问卷的设计 |
(二)样本的选择 |
(三)调查的过程 |
(四)调查的结果 |
三、六盒模型诊断下初中学生社团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活动目标难以实现 |
(二)职责划分不够合理 |
(三)与外界沟通不顺畅 |
(四)激励制度效果不佳 |
(五)活动指导不够专业 |
(六)成员出勤不够稳定 |
四、初中学生社团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活动目标缺乏民主讨论 |
(二)组织结构缺乏自我调整 |
(三)人际相处缺乏合作机制 |
(四)社团奖励缺乏资金保障 |
(五)指导队伍缺乏精心打造 |
(六)活动内容缺乏创新思维 |
五、初中学生社团管理的改进策略 |
(一)落实目标管理,实现自我管理 |
(二)强化事权管理,确保合理分工 |
(三)创新合作机制,加深沟通协作 |
(四)转变发展思路,拓宽经费来源 |
(五)配强师资力量,提升指导质量 |
(六)探索特色发展,增添社团魅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初中学生社团问题调查问卷》 |
附录B《六盒模型诊断下的学生社团管理问题及改进策略研究访谈提纲》 |
后记 |
(5)杨德广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理念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四、文献综述 |
(一)关于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研究 |
(二)杨德广高等教育理念和管理实践的研究 |
五、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的理论依据 |
二、访谈设计 |
三、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三章 杨德广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理念产生的背景 |
一、杨德广生平经历对其高等教育管理理念的影响 |
(一)杨德广的学生时代 |
(二)杨德广的工作阶段 |
二、国内外教育家的影响 |
第四章 杨德广宏观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理念与实践 |
一、办学体制改革理念 |
(一)建立一主多元所有制的改革理念 |
(二)国家调控、高校自主、市场引导的领导体制改革理念 |
二、高等教育市场理念 |
第五章 杨德广高等学校管理改革理念与实践 |
一、高校内部体制管理理念 |
(一)职权观念 |
1.校长在党委领导下工作 |
2.校长要树立服务观念 |
3.校长要充分调动整个管理层的积极性 |
(二)科学管理观念 |
1.管理学校需要运用管理学知识 |
2.决策要建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
3.管理者必须充分发扬民主 |
(三)管理者素质观 |
1.有能力、精力、魄力、效力 |
2.关注小事细节 |
3.眼光好、视野高 |
二、高校教学管理理念 |
(一)建立奖学金制,激发学生积极性 |
(二)我国的学分制需要有中国特色 |
(三)奖励与淘汰并存的学籍管理理念 |
(四)高等学校整体教育理念 |
1.素质教育 |
2.创新教育 |
3.充实教育 |
4.因材施教 |
(五)根据时代发展更新专业结构、调整课程设置 |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高校教学改革 |
三、高校人事管理理念 |
(一)促进师资流动,加强教师考核 |
(二)重视教师发展,不滥用人才 |
(三)提高教师地位,尊重、激励教师 |
(四)打破“近亲繁殖”,确保教师来源多样化 |
四、高校学生工作管理理念 |
(一)高校德育观 |
1.从“三育并举”到“德育为先” |
2.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
(二)学以致用、优才优用的高校毕业生分配改革理念 |
五、高校后勤管理理念 |
(一)高校后勤必须社会化 |
(二)重视校园环境建设 |
第六章 杨德广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理念与实践的总结 |
一、杨德广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理念的特点 |
二、杨德广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理念与实践的贡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高校后勤服务育人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研究现状 |
1.3.2 国外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研究现状 |
1.3.3 综合评述 |
1.4 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
1.4.1 研究的基本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论文创新点 |
1.4.4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效果评价标准理论综述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高校后勤的概念 |
2.1.2 服务育人的概念 |
2.1.3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基本概念 |
2.1.4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效果的概念 |
2.2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效果评价体系相关基础理论 |
2.2.1 共同体理论 |
2.2.2 诺丁斯关怀理论 |
第3章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 育人效果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
3.2 育人效果评价体系的要素选取 |
3.2.1 评价指标的提取 |
3.2.2 要素的筛选 |
3.3 结果 |
3.3.1 评分专家的选取 |
3.3.2 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
3.3.3 评分专家的权威程度、协调系数 |
3.3.4 第一轮专家问卷分值结果 |
3.3.5 评价指标体系修改情况 |
3.3.6 第二轮专家问卷分值结果 |
3.4 信度效度分析 |
3.5 小结 |
第4章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
4.1 研究方法 |
4.2 指标体系权重的计算过程与结果 |
4.3 小结 |
第5章 对H大学后勤服务育人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 |
5.1 方法和步骤 |
5.2 综合评判 |
5.2.1 一级模糊综合评判结果 |
5.2.2 各个维度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
5.2.3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效果计算结果 |
5.3 小结 |
第6章 H大学后勤服务育人效果问题分析及优化建议 |
6.1 H大学后勤服务育人效果提升工作存在的问题 |
6.1.1 政策措施不健全,学生参与服务育人不积极 |
6.1.2 育人资源挖掘与培养力度不够 |
6.1.3 服务人员的育人意识较弱 |
6.2 H大学后勤服务育人效果优化建议 |
6.2.1 完善学风建设过程 |
6.2.2 提升育人资源培育 |
6.2.3 加大素质教育力度 |
6.2.4 增强师生互动质量 |
6.2.5 提高师生满意度水平 |
6.2.6 注重专项荣誉考核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第一轮Delphi专家问卷咨询表 |
附录B 第二轮Delphi专家问卷咨询表 |
附录C 第三轮Delphi专家问卷咨询表 |
附录D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效果测评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中小学后勤工作育人功能发挥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问卷调查法 |
1.5.3 访谈法 |
第2章 中小学后勤工作发挥育人功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2.1 中小学后勤工作主要内容及其育人属性 |
2.2 中小学后勤工作发挥育人功能的必要性 |
2.2.1 后勤育人是顺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
2.2.2 后勤的广泛性和渗透性为育人提供必要平台 |
2.2.3 后勤是对中小学生进行生活教育的必要角色 |
2.2.4 后勤是提升中小学生社会适应力的必要渠道 |
2.3 中小学后勤工作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性 |
2.3.1 后勤工作实操性有利于培养中小学生劳动意识及劳动技能 |
2.3.2 后勤人员的行事作风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精神和职业素质 |
2.3.3 后勤环境的勃勃生机有利于培养学生乐观心态和良好品格 |
2.3.4 后勤制度的严格执行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律意识及自控能力 |
第3章 中小学后勤工作发挥育人功能现状调查 |
3.1 调查实施 |
3.1.1 调查工具编制 |
3.1.2 调查方式 |
3.2 调查现状存在问题分析 |
3.2.1 当前学校后勤工作育人效果不够明显 |
3.2.2 后勤人员综合素质及其能力参差不齐 |
3.2.3 后勤工作发挥育人功能认同度不一致 |
3.2.4 后勤对劳动教育和安全教育监管不强 |
第4章 影响当前中小学后勤工作育人功能发挥的原因 |
4.1 后勤育人仅停留在意识层面,学校实践未完全落实到位 |
4.2 后勤人员育人责任感待加强,不利于育人功能充分发挥 |
4.3 后勤育人评价体系有待健全,后勤管理还未实现精细化 |
4.4 后勤工作亟需彰显劳动教育,安全教育监督力度须强化 |
4.5 后勤工作立德树人渗透不强,校内育人资源共享待加强 |
第5章 中小学后勤工作发挥育人功能的对策 |
5.1 更新育人理念,重新定位后勤育人功能 |
5.1.1 全员树立后勤育人理念 |
5.1.2 完善后勤育人工作规划 |
5.2 强化后勤队伍,提升育人责任和使命感 |
5.2.1 加强自身责任和使命感 |
5.2.2 突出发挥自身技能优势 |
5.3 创新服务模式,建立后勤育人评价体系 |
5.3.1 创新后勤服务管理方式 |
5.3.2 科学建设育人评价体系 |
5.4 完善保障机制,强化安全教育监管力度 |
5.4.1 完善劳动教育保障机制 |
5.4.2 强化安全教育监管力度 |
5.5 加强部门协同,搭建育人功能发挥桥梁 |
5.5.1 借助后勤管理渗透德育 |
5.5.2 优质后勤服务渗透德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8)农村小学后勤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云南省会泽县的六所农村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缘起 |
一、农村小学后勤管理的功能 |
二、目前农村小学后勤管理存在问题 |
三、农村小学后勤管理研究背景 |
四、本人的工作实际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对国内外研究的评述 |
第三节 研究目的、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四、经验总结法 |
第五节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学校后勤管理、农村小学后勤管理概述 |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
一、后勤管理 |
二、学校后勤管理 |
三、小学、农村小学 |
四、农村小学后勤管理 |
五、农村小学后勤管理与城镇小学后勤管理 |
第二节 我国学校后勤管理的发展概况 |
一、我国学校后勤管理的产生背景 |
二、我国学校后勤管理的发展状况 |
第三节 理论依据 |
一、国家政策依据 |
二、学校管理学的理论研究支持 |
三、教育学的理论研究支持 |
四、校园安全的理论研究支持 |
第三章 关于农村小学后勤管理状况的调查研究——以云南省会泽县的六所农村小学为例 |
第一节 调查研究设计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的设计 |
四、调查步骤 |
五、问卷信度和效度的检验 |
第二节 调查过程 |
一、会泽县六所农村小学样本的总体情况 |
二、会泽县六所农村小学调查数据显示 |
三、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四、会泽县六所农村小学后勤管理情况访谈 |
五、访谈研究结果 |
第三节 农村小学后勤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会泽县六所农村小学后勤管理存在的问题 |
二、对会泽县六所农村小学后勤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四章 对策与建议 |
第一节 会泽县六所农村小学后勤管理工作改进对策 |
一、严格落实学校财务管理制度 |
二、增强食堂管理力度 |
三、细化宿舍管理工作 |
四、加强学校安全保卫工作 |
五、加大学校固定资产的监督和管理力度 |
六、重视维护设施工作 |
第二节 我国农村小学后勤管理工作改进建议 |
一、制定科学、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 |
二、将食堂食品安全工作做到实处 |
三、完善宿舍设施、管理好住宿学生 |
四、强化学校安全管理工作 |
五、定期盘查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台账 |
六、管理和维护好校园设施 |
结束语 |
后记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附录一 :会泽县农村小学后勤管理工作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和后勤人员) |
附录二 :会泽县农村小学后勤管理工作访谈提纲 |
(9)民办学校家校冲突研究 ——以N市XW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第一章 一所“很火”的民办学校:XW的概述 |
第一节 XW的发展与办学理念 |
第二节 XW的管理制度 |
第三节 XW家校交流概况 |
第二章 XW家校冲突:概况、类型与处理流程 |
第一节 XW家校冲突的基本情况 |
第二节 XW家校冲突的内容 |
第三节 XW家校冲突的处理流程 |
第三章 XW家校冲突的表现形式:基于案例的研究 |
第一节 家长的溺爱与教师沟通能力欠缺:拿不到作业是谁的错? |
第二节 家长的强势与教师的抗议:新任教师屡遭投诉 |
第三节 家长的不理智与后勤管理漏洞:食堂风波 |
第四节 家长的纵容与学校的妥协:走读生可以迟到吗? |
第四章 XW家校冲突的归因分析 |
第一节 民办学校家校关系失衡 |
第二节 民办学校生源和家长的群体特征 |
第三节 民办学校缺失家校冲突的管理制度 |
第五章 民办学校家校冲突的应对策略 |
第一节 建立依法治校的制度 |
第二节 采取高效沟通,增进家校了解 |
第三节 多渠道提高教师家校沟通能力 |
第四节 塑造良好教育氛围 |
结语 |
附录 |
附录一 家校冲突现状调査家长问卷 |
附录二 家校冲突现状研究的教师问卷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1979-2018期刊文献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核心概念及文献综述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与研究思路 |
二、技术路线 |
三、可能的创新点 |
第四节 研究基础 |
一、数据来源及检索策略 |
二、研究方法 |
三、知识图谱绘制流程 |
四、辅助软件 |
第二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给养”的知识图谱 |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文献的时序分布 |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期刊论文时序分布 |
二、基于学科成长规律的基本判断 |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文献的空间分布 |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机构分析 |
二、我国教育管理研究文献的期刊分布 |
第三节 我国教育管理研究基金项目分析 |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基金项目资助年度分布 |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基金类别分析 |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典型基金项目分析 |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
一、学科知识生产仍处于成长阶段 |
二、学科发展呈现交叉性强领域广的特点 |
三、学科发展存在分化不均的现象 |
第三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发展轨迹”的知识图谱 |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整体展现 |
一、数据选择与研究方法 |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整体性分析 |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时间演化 |
一、1979-1989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
二、1990-1999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
三、2000-2009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
四、2010-2018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
第三节 结论与讨论 |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特点总结 |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演进总结 |
第四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关联”的知识图谱 |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前沿 |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前沿的整体分析 |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前沿的阶段分析 |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基础 |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文献共被引分析 |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期刊共被引分析 |
第三节 结论与讨论 |
一、基于研究前沿的分析 |
二、基于研究基础的分析 |
第五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学术群体”的知识图谱 |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科学者分布状态 |
一、高产作者界定标准 |
二、高产作者产出与分布分析 |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合作网络解析 |
一、数据选择与研究方法 |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合作状况整体分析 |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合作网络特征分析 |
第三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学术群体的知识图谱 |
一、数据来源和分析架构 |
二、作者共被引网络分析 |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
一、基于学者合作状况的分析 |
二、基于学术群体构成的分析 |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主要工作及发现 |
一、基于“学科给养”视角的研究发现 |
二、基于“发展轨迹”视角的研究发现 |
三、基于“知识关联”视角的研究发现 |
四、基于“学术群体”视角的研究发现 |
第二节 知识网络视角下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特点 |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动力机制 |
二、学科交叉与互涉促进分支学科不断生成 |
三、以混合团体为基础聚合的学术共同体 |
第三节 学科视角下完善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的展望 |
一、建构均衡化的教育管理学科体系 |
二、打造本土化的教育管理学学术格局 |
三、完善教育管理学学科制度化建设 |
第四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不足 |
二、后续研究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术语缩写列表 |
附录二 数据索引 |
附录三 本研究涉及的部分法律与政策文件 |
附录四 1979-2018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部分着作统计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学校后勤工作中的素质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后勤管理服务育人新途径研究[J]. 秦国飞.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1(23)
- [2]“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提升研究 ——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D]. 毛丹丹.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3]“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后勤服务标准化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 胡慕贤,刘恒,韦萌.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06)
- [4]六盒模型诊断下初中学生社团管理问题及改进策略 ——以T市两所公办初中为例[D]. 李明凤.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5]杨德广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理念与实践研究[D]. 梅是菲.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6]高校后勤服务育人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D]. 王一惠.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7]中小学后勤工作育人功能发挥现状及对策研究[D]. 费洪燕. 湖南理工学院, 2019(01)
- [8]农村小学后勤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云南省会泽县的六所农村小学为例[D]. 苟庆章.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9]民办学校家校冲突研究 ——以N市XW校为例[D]. 王珏.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10]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1979-2018期刊文献的实证分析[D]. 热孜万古丽·阿巴斯.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