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醚化剂GTA的合成及其在干法制备阳离子淀粉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吕小丽[1](2020)在《阳离子氧化微孔大米淀粉的制备、性能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大米淀粉为原料,采用复合酶(糖化酶和α-淀粉酶以一定比例混合)为酶解剂,次氯酸钠为氧化剂,3-氯-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CHPTMA)为醚化剂,制备了阳离子氧化微孔大米淀粉。在氧化过程中,考察了氧化时间、氧化温度、pH及氧化剂用量对氧化微孔大米淀粉羧基含量(CC)的影响。在醚化过程中,考察了醚化温度、醚化时间、醚化剂用量和pH对阳离子氧化微孔大米淀粉取代度(DS)的影响。响应面试验优化结果表明,制备氧化微孔大米淀粉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氧化时间2.5 h,氧化温度45℃,pH 9.0,次氯酸钠用量65%。响应面试验优化结果表明,制备阳离子氧化微孔大米淀粉的最佳工艺参数为:醚化时间13 h,醚化温度45℃,pH 10.5,醚化剂用量8%。酶解、氧化和阳离子醚化对大米淀粉的蓝值、凝沉性、冻融稳定性、抗酸性、抗碱性和膨胀能力的影响表明:大米淀粉经酶解和氧化改性后,其蓝值增加,而阳离子醚化后使大米淀粉蓝值减小;微孔大米淀粉、氧化微孔大米淀粉和阳离子氧化微孔大米淀粉的凝沉性均弱于大米淀粉;大米淀粉经酶解、氧化和醚化改性后,其冻融稳定性变差,而其抗酸性、抗碱性均明显增强。利用红外光谱仪(FTIR)、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热重分析仪(TGA)、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偏光显微镜(POM)等研究了酶解、氧化和醚化对大米淀粉结构和热性能的影响表明:大米淀粉颗粒的偏光十字明显,经酶解、氧化和醚化改性后,微孔大米淀粉、氧化微孔大米淀粉和阳离子氧化微孔大米淀粉颗粒表面的偏光十字仍然存在。大米淀粉结晶结构属于典型A型,酶解、氧化和醚化并没有改变大米淀粉的晶型,仍属于A型,但对结晶度有一定的影响;大米淀粉表面光滑,颗粒规则,经酶解后,其表面出现了明显的孔洞,而经氧化和醚化改性后,颗粒破损较严重,并有许多小颗粒碎片,表面粗糙,呈不规则结构;三种改性对大米淀粉热性能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对大米淀粉及其衍生物进行糊化特性测定表明:大米淀粉经酶解、氧化和醚化改性后。其糊化温度、峰值黏度、谷值黏度、最终黏度及崩解值均减小。崩解值越小说明耐剪切性能越好,三种改性增强了淀粉的耐剪切性能。氧化微孔大米淀粉和阳离子氧化微孔大米淀粉对Zn2+、Cu2+和SO42-的吸附测定表明,氧化微孔大米淀粉和阳离子氧化微孔大米淀粉对阳、阴离子有一定的吸附性。
周捷[2](2018)在《阳离子型芋头淀粉絮凝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水污染问题越发严重,此时亟待一种环境友好型絮凝剂以解决用水紧张的状况。淀粉是地球上最为丰富的生物质能源之一,通过对其醚化,酯化,接枝共聚等手段制备成高效,可生物降解的淀粉基絮凝剂,可实现淀粉资源可持续化利用。芋头资源来源广泛,产量高,每年因过多芋头废料的堆放造成资源的浪费,且开发应用少有报道,因此本论文提供了一种深加工芋头淀粉的方案,将芋头淀粉制备成环境友好型淀粉基絮凝剂,不仅可以减少废料的堆放,提高经济效益,还可以拓宽芋头淀粉的应用领域,提高产品附加值。首先,NaOH沉淀法提取芋头淀粉后,采用2,3-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GTA)为阳离子醚化剂,NaOH为碱催化剂,制备了阳离子型芋头淀粉(Cationic Taro Starch,CTS)絮凝材料,确定合成体系含水量为25%后,采用了响应面法对其合成工艺进行优化,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淀粉5g,反应温度为54.95℃,反应时间为2.63h,GTA的投加量为0.92g,NaOH的投加量为0.09g。优化所得最终产物阳离子取代度(DS)为0.509,溶解度为53.5%,膨润力为46.4%,糊液透明度为67.2%,相比于原淀粉,溶解度,糊液透明度变大,膨润力变小。后对产品进行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镜(SEM)表征,结果发现:红外光谱上显示CTS有季铵盐特征峰,扫描电镜显示产品颗粒表面粗糙有褶皱,两者皆表明产品与目标产物一致。其次,选用直接紫N,活性翠蓝KN-G,中性深黄GL,分散艳蓝E-4R为研究对象,进一步考察CTS絮凝材料对染料的絮凝脱色性能。对直接紫N,活性翠蓝KN-G,中性深黄GL,分散艳蓝E-4R投加量分别为0.6g/L,0.5g/L,1.0g/L,1.8g/L,吸附平衡时间分别为30min,50min,20min,20min,染液pH为8,8,7,7时为最佳条件。脱色的吸附热力学研究表明,CTS对四种染料的絮凝吸附均可用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来描述,其中对直接紫N和分散艳蓝E-4R更符合Langmuir模型,是以单分子层吸附为主,多分子层吸附共存的复杂过程;对活性翠蓝KN-G和中性深黄GL更符合Freundlich模型,是以多分子层吸附为主,单分子层吸附共存的过程。热力学参数结果表明:脱色过程均为自发进行的吸热过程,对直接紫N以化学吸附为主,对活性翠蓝KN-G,中性深黄GL,分散艳蓝E-4R以物理吸附为主,过程均为熵增过程。动力学方程拟合得出,对四种染料的脱色过程均可用准二级动力学方程阐述,活化能分别为47.963kJ/mol,69.730kJ/mol,66.278kJ/mol,79.269kJ/mol,为活化能小,反应速率快,可在常温条件下自发进行的过程。最后,为拓宽CTS的适用范围,将CTS与市售三种絮凝剂聚合氯化铝(PAC),聚合硫酸铁(PFS),聚丙烯酰胺(PAM)进行复配,制备了三种复合型絮凝剂:CTS+PAC,CTS+PFS,CTS+PAM。当CTS:PAC,CTS:PFS,CTS:PAM质量比分别为1:1,3:2,3:2时,为最佳复配组合。后考察了投加量,pH,沉降温度对三种复合型絮凝剂出水浊度的影响。当CTS+PAC投加量为60mg/L时高岭土上清液剩余浊度最低,高于对照组CTS和PAC对高岭土的最佳絮凝性能,相对于单一CTS,性能提升了14.2%,适合在弱碱性(pH=8)和中低温条件(20-30℃)下进行;CTS+PFS在投加量为80mg/L时出水浊度最低,絮凝性能高于对照组PFS,但与CTS相当,适合在中性及弱碱性,20-50℃条件下进行;CTS+PAM在投加量为80mg/L时,絮凝性能高于对照组CTS和PAM,相比于单一CTS,性能提升了16.2%,适合在pH=8,20-50℃条件下进行。将三种复合絮凝剂比较结果发现:三种絮凝剂最佳絮凝性能大小为:CTS+PAC≈CTS+PAM>CTS+PFS,CTS+PAC相比于其他两种复合型絮凝剂,在少剂量条件下,便有优秀的絮凝性能,但CTS+PFS和CTS+PAM相比较CTS和CTS+PAC受pH、温度影响较小,其中CTS+PAM受温度影响较小,CTS+PFS受pH影响较小。
边晓彤[3](2018)在《阳离子淀粉絮凝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工业化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加大,污水排放量也越来越大。在我国水资源匮乏的国情下,污水处理和循环利用显得尤为重要。常用的絮凝法是一种经济简便高效的污水水处理方法。目前常用的絮凝剂存在用量大、成本高、有单体和金属离子残留影响水质、难以生物降解等缺点。本文选用廉价、无毒、可生物降解的玉米淀粉为原料,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为单体,硝酸铈铵为引发剂,通过单体与淀粉的接枝共聚反应,合成出阳离子淀粉絮凝剂St-g-PDMC。采用正交和单因素试验确定最佳合成条件,在此条件下合成产物的接枝率为107.4%。用3-氯-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CTA)在冰浴下制备出醚化剂GTA。以NaOH为催化剂,淀粉与GTA发生亲核取代反应,采用正交和单因素试验,制备出取代度为0.7173的阳离子淀粉絮凝剂St-GTA。再利用这两种单体与淀粉反应,通过单因素试验制备出氮含量分别为4.09%和4.17%的三元阳离子淀粉絮凝剂St-GTA-g-PDMC和St-g-PDMC-GTA。采用IR、1H NMR、SEM、XRD、Zeta电位等技术,对阳离子淀粉絮凝剂的结构和性质进行了表征。以2%高岭土悬浮液为模拟水样,St-g-PDMC用药量为8 mg/L时,浊度就可降到60.85 NTU。此时Zeta电位偏离零点电位,其絮凝机理为电荷碎片机制起主要作用。St-GTA的投加药量为10 mg/L时,浊度就可降到46.04 NTU。此时Zeta电位与零点电位距离很近,其絮凝机理为吸附电中和起主要作用。St-GTA-g-PDMC的加药量为4.75 mg/L时,浊度最低为40.88 NTU。此时Zeta电位为正值且偏离零点电位距离很远,说明絮凝机理以电荷碎片机制为主。St-GTA-g-PDMC的加药量为4.5 mg/L时,浊度最低为50.06 NTU。Zeta电位接近零点,吸附电中和作用为主要絮凝机理。四种絮凝过程均存在吸附架桥和网捕作用。考察了高岭土悬浮液沉降时间、温度、pH值、初始浊度等因素,对St-GTA-g-PDMC的絮凝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沉降时间小于1 h时,高岭土上层清液的浊度有明显的下降过程。当超过1 h后浊度基本稳定,下降缓慢。絮凝剂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温度为45℃时絮凝效果最好。当温度为45℃时,用药量仅仅为2.5 mg/L时,高岭土上层清液的浊度即可达到52.63 NTU。酸性或碱性条件均可影响絮凝剂的性能,在中性条件下絮凝效果最好。高岭土悬浮液初始浊度增加,絮凝剂St-g-PDMC-GTA的最佳用量线性增加,上层清液的最低浊度线性降低。以石家庄市桥西区污水处理厂初级沉淀池的生活污水为水样,对两种三元阳离子淀粉絮凝剂St-GTA-g-PDMC和St-g-PDMC-GTA进行性能测试,并与PAC、CPAM絮凝性能比较。结果表明单独使用絮凝剂时,St-GTA-g-PDMC和St-g-PDMC-GTA均优于PAC和CPAM的絮凝效果。与PAC复配用来处理生活污水,显着降低了PAC的使用量,且生活污水上层清液的浊度降低到10 NTU以下,剩余CODcr值均小于50 mg/L,去除率在93%以上。出水水质达到了GB18918-2002一级A类排放标准。
李婉[4](2017)在《微波干法制备高取代度阳离子淀粉和阳离子瓜尔胶及其絮凝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多糖经过化学改性后其应用性能大大提高,从而使多糖衍生物广泛应用于造纸、石油开采、纺织印染、废水处理、食品、医药等行业。本论文以玉米淀粉和瓜尔胶为原料,小分子醚化剂2,3-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GTA)作为阳离子醚化剂,通过微波干法制备出取代度为0.19-0.51的阳离子淀粉和取代度为0.16-0.47的阳离子瓜尔胶。通过正交实验优化了制备工艺参数,通过极差分析得出阳离子淀粉和阳离子瓜尔胶制备过程中各因素对取代度的影响顺序分别为:含水量>>微波功率>反应温度>反应时间;n(异丙醇):n(GTA)>体系含水量>微波功率>微波时间。并通过凯氏定氮法、红外光谱(IR)等技术验证了阳离子淀粉和阳离子瓜尔胶的结构准确性。本文系统考察了微波参数对阳离子淀粉和阳离子瓜尔胶粘度、分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产品的粘度和分子量的变化趋势一致,与微波功率、微波温度、微波时间、含水量有关。本文以高岭土悬浮液为模拟污水,研究了取代度为0.19、0.28、0.37、0.43和0.5的阳离子淀粉和0.2、0.3、0.38和0.47的阳离子瓜尔胶的絮凝性能。随着取代度的升高,相同浓度的高岭土悬浮液所需的投药量逐渐降低,在各取代度最佳投药量的条件下,高岭土悬浊液的浊度逐渐降低,浊度去除率均可以达到99%以上,阳离子瓜尔胶达到沉降平衡的时间(15 min)较阳离子淀粉(30 min)大大缩短。此外,本文制备的絮凝剂适用的pH范围是3-9。最后,取取代度为0.4的阳离子淀粉和阳离子瓜尔胶对皮革工业废水絮凝,考察了其实际应用性能。通过比较阳离子淀粉、阳离子瓜尔胶和体积比为1:1的两者混合物絮凝后的浊度、絮体体积及COD评价其絮凝性能,在最佳投药量(1 mg/L)条件下,阳离子淀粉的电荷中和能力更强,去除有机物的能力更强,架桥作用更突出的是阳离子瓜尔胶,因此,两者的复配使用能达到更好的使用效果。实验数据也说明,两者体积比为1:1混合使用两种絮凝剂后浊度的去除率可以达到89.4%,COD下降率可以达到81%。
李亮,姜翠玉,宋林花[5](2013)在《阳离子淀粉在油田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阳离子淀粉作为以淀粉为基本原料合成的绿色化学品,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简要概括了国内外阳离子淀粉的合成工艺,包括湿法、干法和半干法。综述了阳离子淀粉在油田生产中,尤其是其作为钻井液处理剂、油田污水处理剂、调剖堵水剂和驱油剂的应用研究进展。展望了阳离子淀粉在我国的发展前景,指出了大力开展阳离子淀粉研究的重要意义。
吴迪[6](2013)在《微波法对氧化和阳离子化两性木薯淀粉特性的影响》文中认为以木薯淀粉为原料,3-氯-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CHPTMA)为醚化剂,对微波半干法工艺制备阳离子淀粉进行研究。首先进行单因素与正交实验,以单因素实验与正交实验结果为基础,固定反应的微波功率为500W,反应时间9min,反应温度80℃,以取代度为响应值,醚化剂用量、水分含量和碱用量为影响因素设计响应面实验。得到的最佳反应条件为:淀粉100g,CHPTMA用量6.22g,n(NaOH)/n(AGU)值0.22,水分含量22%,微波功率为500W,反应时间9min,反应温度80℃。以木薯淀粉为原料,次氯酸钠为氧化剂,对微波半干法工艺制备氧化淀粉进行研究。首先进行单因素实验,再进行正交实验。以单因素实验与正交实验的结果为基础,固定反应的水分含量24%,反应温度为55℃,微波功率为500W,以羧基含量为响应值,以氧化剂用量、pH值和反应时间为影响因素,利用响应面软件设计实验。微波半干法制备木薯氧化淀粉的最佳反应条件为:氧化剂用量(有效氯占淀粉质量百分比,%)6.1%,pH值7.9,反应时间12.2min,水分含量24%,反应温度55℃,微波功率为500W。以取代度0.03的木薯阳离子淀粉为原料,次氯酸钠为氧化剂,对微波半干法制备两性淀粉工艺进行了研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响应面实验,研究不同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及最佳反应条件。微波半干法制备木薯两性淀粉的最佳反应条件为:氧化剂用量(有效氯占淀粉质量百分比,%)6.3%,pH值8.2,水分含量24.2%,微波功率400W,反应时间9.5min,反应温度50℃,得到取代度0.0291,羧基含量0.457%的两性淀粉。分析研究不同淀粉产品的糊透明度、冻融稳定性、粘度和流变学特性等糊特性,并利用激光粒度仪、光学显微镜、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颗粒大小、形态和结构进行研究比较。实验结果表明:阳离子淀粉与氧化淀粉的糊透明度和冻融稳定性好于原淀粉,并分别随取代度和羧基含量上升而增强;两性淀粉的糊透明度和冻融稳定性与原淀粉以及同取代度阳离子淀粉相比有了一定的提高;淀粉经过阳离子化、氧化或二重处理后,在粒度、偏光十字和结晶结构方面变化不大,基本保持了原有的主要特征;根据红外图谱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可得出变性处理确实在非结晶区引入了新的官能团并对颗粒形态造成了改变。
李聪[7](2013)在《改性阳离子型天然高分子絮凝剂的制备及应用》文中提出利用天然植物为原材料生产絮凝剂是科技工作者研究和应用的重要课题,也是絮凝剂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它有以下优点:(1)植物为可再生资源,用之不竭取之不尽;(2)原材料廉价易得;(3)投药量小;(4)安全无毒,可以完全生物降解。在秦岭山脉生长着一种灌木,其皮层含有高分子有机化合物木质素、单宁和胶质类物质,是生产天然絮凝剂的优质材料,西安市长安区某公司以该灌木的树粉为原料进行天然絮凝剂的生产,在一些药厂废水、油田和煤矿废水处理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在氨基酸等发酵产品生产废水的处理中遇到了困难,主要问题是澄清效果差,脱色率低,研究发现在氨基酸等发酵产品废水中存在着较多的微生物细胞等带有负电荷的微粒,而该公司生产的絮凝剂属于阴离子型的,由于同性电荷的相互排斥作用导致废水中的污染物不能很好的沉淀,该类废水采用阳离子型絮凝剂将会得到很好的效果。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以上述树粉为原料生产阳离子天然絮凝剂,本研究成果既可以解决发酵废水的处理问题,还可开发出秦岭山脉植物资源的新产品,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本文采用上述特有树粉为原料﹙其木质纤维素含量超过70%﹚,以实验室自制的活性为0.205g/g阳离子醚化剂GTA为阳离子改性剂,合成一种阳离子絮凝剂ND-1。根据Plackett-Burman中心组合方法进行六因素二水平实验设计,选取透光率为响应值,筛选影响絮凝效果的主要影响因子,并对絮凝剂的制备条件进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醚化剂用量、活化温度、碱浓度是主要影响因素。最佳合成工艺条件为:醚化剂用量为0.9g;活化温度为53℃;碱浓度为43%(本文中的碱均为氢氧化钠),该条件下所得絮凝剂处理发酵废水,污水透光率由23.3%提高到85.1%。研究了不同因素对絮凝剂最佳絮凝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单独使用阳离子絮凝剂ND-1处理污水的最佳条件是:絮凝剂用量为1:1000(V:V)、沉降时间为90min、污水pH为4.5时污水透光率由23.3%提高到85.1%。同时,与无机絮凝剂、阴离子絮凝剂做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处理发酵废水时,阳离子絮凝剂ND-1的絮凝效果优于阴离子絮凝剂,阳离子絮凝剂ND-1的处理效果可以与无机絮凝剂——碱式氯化铝相媲美(絮体尺寸大,沉降速度快),由于铝离子存在环境污染问题,因此,阳离子絮凝剂ND-1是更好的选择。阳离子絮凝剂ND-1的应用研究表明:阳离子絮凝剂ND-1处理食品加工与发酵工业废水,污水透光率由原来的24%提高到80%。水中悬浮物(Suspended Substance SS)由原来的605mg/L减少到101.1mg/L;油田污水的透光率由原来的42%提高到80%;煤粉废水的透光率由原来的21%提高到83%。
安俊健,张光彦,刘柳[8](2011)在《纸张增强用阳离子化壳聚糖的合成》文中提出以NaOH为催化剂,2,3-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GTA)为阳离子醚化剂,干法制备了高取代度的阳离子壳聚糖。研究了阳离子醚化剂的制备、NaOH用量、阳离子醚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阳离子壳聚糖的得率和取代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壳聚糖用量为0.5g时,优化后的反应条件为1.41g GTA、0.005g NaOH、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3h。在此条件下,反应得率为80.99%,取代度为1.25。最后对阳离子化壳聚糖的增强效果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在中性条件下(pH值=7.0),当阳离子壳聚糖用量为0.80%时,相对于不加阳离子壳聚糖,撕裂指数提高了60%,耐破指数提高了33.3%。
曾俊峰,黄宏惠,马超群,欧阳伟[9](2011)在《阳离子淀粉的制备及其在油田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阳离子淀粉的主要几种制备方法:湿法、干法及半干法,综述了阳离子淀粉应用于油田开发方面的研究进展,探讨了阳离子淀粉作为油田化学品的发展趋势。
王恺,王振伟[10](2010)在《阳离子淀粉制备研究现状及应用》文中提出根据阳离子淀粉的生产原理,分析了国内外制备研究的进展,包括:干法制备、半干法制备和湿法制备。探讨了阳离子淀粉的发展动态和应用前景。
二、醚化剂GTA的合成及其在干法制备阳离子淀粉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醚化剂GTA的合成及其在干法制备阳离子淀粉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阳离子氧化微孔大米淀粉的制备、性能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微孔淀粉 |
1.2.2 氧化淀粉 |
1.2.3 阳离子淀粉 |
1.2.4 复合变性淀粉 |
第2章 实验 |
2.1 原料与试剂 |
2.2 仪器与设备 |
2.3 反应机理与原理 |
2.3.1 酶解机理 |
2.3.2 氧化原理 |
2.3.3 醚化原理 |
2.4 阳离子氧化微孔淀粉的制备 |
2.4.1 微孔淀粉的制备 |
2.4.2 氧化微孔淀粉的制备 |
2.4.3 阳离子氧化微孔淀粉的制备 |
2.5 分析与测定方法 |
2.5.1 水分含量测定 |
2.5.2 微孔淀粉吸油率测定 |
2.5.3 羧基含量测定 |
2.5.4 取代度测定 |
2.5.5 蓝值测定 |
2.5.6 冻融稳定性测定 |
2.5.7 凝沉性测定 |
2.5.8 膨胀能力测定 |
2.5.9 抗酸、抗碱性测定 |
2.5.10 糊化特性测定 |
2.5.1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2.5.12 热失重(TGA) |
2.5.13 差式扫描量热(DSC) |
2.5.14 X射线衍射(XRD) |
2.5.15 偏光显微镜(POM) |
2.5.16 扫描电镜(SEM) |
2.5.17 大米淀粉及其衍生物对Zn~(2+)、Cu~(2+)吸附性能测定 |
2.5.18 大米淀粉及其衍生物对SO42-吸附性能测定 |
2.5.19 接触角测定 |
2.5.20 粒度分布测定 |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
3.1 微孔大米淀粉氧化工艺参数优化 |
3.1.1 氧化温度对氧化微孔大米淀粉羧基含量的影响 |
3.1.2 氧化时间对氧化微孔大米淀粉羧基含量的影响 |
3.1.3 氧化剂用量对氧化微孔大米淀粉羧基含量的影响 |
3.1.4 pH对氧化微孔大米淀粉羧基含量的影响 |
3.1.5 氧化微孔大米淀粉工艺条件优化 |
3.2 氧化微孔大米淀粉阳离子醚化工艺参数优化 |
3.2.1 醚化剂用量对阳离子氧化微孔大米淀粉取代度的影响 |
3.2.2 醚化时间对阳离子氧化微孔大米淀粉取代度的影响 |
3.2.3 醚化温度对阳离子氧化微孔大米淀粉取代度的影响 |
3.2.4 pH对阳离子氧化微孔大米淀粉取代度的影响 |
3.2.5 阳离子氧化微孔大米淀粉工艺条件优化 |
3.3 酶解、氧化、醚化对凝沉性的影响 |
3.4 酶解、氧化、醚化对冻融稳定性与蓝值的影响 |
3.5 酶解、氧化、醚化对抗碱性和抗碱性的影响 |
3.6 酶解、氧化、醚化对膨胀能力的影响 |
3.7 红外光谱分析 |
3.8 酶解、氧化、醚化对糊化特性的影响 |
3.9 酶解、氧化、醚化对TGA的影响 |
3.10 酶解、氧化、醚化对DSC的影响 |
3.11 酶解、氧化、醚化对结晶结构的影响 |
3.12 酶解、氧化、醚化对大米淀粉颗粒形态的影响 |
3.13 酶解、氧化、醚化对大米淀粉表面性能的影响 |
3.14 酶解、氧化、醚化对大米淀粉粒度分布的影响 |
3.15 大米淀粉及其衍生物对Zn~(2+)、Cu~(2+)吸附性能的比较 |
3.16 大米淀粉及其衍生物对SO_4~(2-)吸附性能的比较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2)阳离子型芋头淀粉絮凝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0 引言 |
1.1 絮凝剂的概况 |
1.1.1 无机絮凝剂 |
1.1.2 有机絮凝剂 |
1.1.3 微生物絮凝剂 |
1.2 改性淀粉絮凝剂 |
1.2.1 阳离子型淀粉絮凝剂 |
1.2.2 阴离子型淀粉絮凝剂 |
1.2.3 非离子型淀粉絮凝剂 |
1.2.4 两性型淀粉絮凝剂 |
1.3 芋头淀粉 |
1.3.1 芋头淀粉的提取方案 |
1.3.2 开发芋头淀粉的意义 |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阳离子型芋头淀粉絮凝剂的半干法制备及其表征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仪器 |
2.2.3 芋头淀粉的制备 |
2.2.4 阳离子芋头淀粉絮凝剂(CTS)的制备 |
2.2.5 淀粉糊液透明度的测定 |
2.2.6 淀粉溶解度和膨润力的测定 |
2.2.7 阳离子型芋头淀粉取代度(DS)的测定 |
2.2.8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2.2.9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反应体系含水量对CTS絮凝性能的影响 |
2.3.2 反应时间对CTS絮凝性能的影响 |
2.3.3 反应温度对CTS絮凝性能的影响 |
2.3.4 醚化剂GTA用量对CTS絮凝性能的影响 |
2.3.5 碱催化剂NaOH用量对CTS絮凝性能的影响 |
2.3.6 响应面法优化CTS制备工艺 |
2.3.7 验证试验 |
2.3.8 CTS阳离子取代度(DS)的测定 |
2.3.9 淀粉糊液透明度,溶解度和膨润力的测定 |
2.3.10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
2.3.11 扫描电镜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阳离子型芋头淀粉絮凝剂对印染废水中染料的吸附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仪器 |
3.2.3 CTS对染料溶液的絮凝脱色 |
3.2.4 吸附容量的测定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四种染料的标准曲线 |
3.3.2 CTS投加量对染料脱色效果的影响 |
3.3.3 反应时间对染料脱色效果的影响 |
3.3.4 初始pH对染料脱色效果的影响 |
3.3.5 染料初始浓度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
3.3.6 CTS对染料絮凝脱色的热力学探究 |
3.3.7 CTS对染料絮凝脱色的动力学探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阳离子型芋头淀粉絮凝剂的复配技术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仪器 |
4.2.3 复配絮凝剂的制备 |
4.2.4 烧杯混凝实验 |
4.2.5 浊度的测定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浊度标准曲线的绘制 |
4.3.2 复合型絮凝复配比的确定 |
4.3.4 CTS+PAC在不同因素条件下对高岭土悬浊液絮凝性能的影响 |
4.3.5 CTS+PFS在不同因素条件下对高岭土悬浊液絮凝性能的影响 |
4.3.6 CTS+PAM在不同因素条件下对高岭土悬浊液絮凝性能影响 |
4.3.7 三种复配絮凝剂在不同因素条件下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性能的比较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阳离子淀粉絮凝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絮凝剂的分类 |
1.2.1 无机絮凝剂 |
1.2.2 有机高分子絮凝剂 |
1.2.3 微生物絮凝剂 |
1.2.4 复合絮凝剂 |
1.3 阳离子淀粉基高分子絮凝剂 |
1.3.1 淀粉接枝共聚类絮凝剂 |
1.3.2 淀粉醚化类絮凝剂 |
1.4 絮凝机理 |
1.4.1 吸附电中和 |
1.4.2 电荷碎片机制 |
1.4.3 吸附架桥 |
1.4.4 表面覆盖理论 |
1.5 论文的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化学试剂及实验仪器 |
2.1.1 实验所用化学试剂 |
2.1.2 实验所用常规仪器 |
2.2 阳离子淀粉絮凝剂的制备 |
2.3 阳离子淀粉絮凝剂的结构与性质表征方法 |
2.3.1 氮含量的测定 |
2.3.2 傅里叶红外光谱表征(FT-IR) |
2.3.3 核磁共振氢谱表征(1H NMR) |
2.3.4 粉末衍射表征(XRD) |
2.3.5 扫描电镜分析(SEM) |
2.3.6 特性粘数的测定 |
2.3.7 絮凝效果测试 |
第三章 阳离子淀粉絮凝剂St-g-PDMC的制备 |
3.1 阳离子淀粉絮凝剂St-g-PDMC的制备 |
3.1.1 合成St-g-PDMC |
3.1.2 St-g-PDMC的提纯 |
3.2 St-g-PDMC合成条件的确定 |
3.2.1 合成St-g-PDMC的正交试验 |
3.2.2 St-g-PDMC合成条件优化 |
3.3 St-g-PDMC的结构与性质表征结果 |
3.3.1 St-g-PDMC的傅里叶红外光谱表征(FT-IR) |
3.3.2 St-g-PDMC的核磁共振氢谱表征(1H NMR) |
3.3.3 St-g-PDMC的粉末衍射表征(XRD) |
3.3.4 St-g-PDMC的扫描电镜分析(SEM) |
3.3.5 特性粘数的测定 |
3.3.6 St-g-PDMC的絮凝性能测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阳离子淀粉絮凝剂St-GTA的制备 |
4.1 阳离子淀粉絮凝剂St-GTA的制备 |
4.1.1 合成St-GTA |
4.1.2 St-GTA的提纯 |
4.2 St-GTA合成条件的确定 |
4.2.1 合成St-GTA正交试验的设计 |
4.2.2 St-GTA合成条件的优化 |
4.3 St-GTA的结构与性质表征结果 |
4.3.1 St-GTA的傅里叶红外光谱表征(FT-IR) |
4.3.2 St-GTA的核磁共振氢谱表征(1H NMR) |
4.3.3 St-GTA的粉末衍射表征(XRD) |
4.3.4 St-GTA的扫描电镜分析(SEM) |
4.3.5 特性粘数的测定 |
4.3.6 St-GTA的絮凝效果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阳离子淀粉絮凝剂St-GTA-g-PDMC的制备 |
5.1 St-GTA-g-PDMC的制备 |
5.1.1 合成St-GTA-g-PDMC |
5.1.2 St-GTA-g-PDMC的提纯 |
5.2 St-GTA-g-PDMC合成条件的确定 |
5.3 St-GTA-g-PDMC的结构与性质表征结果 |
5.3.1 St-GTA-g-PDMC的傅里叶红外光谱表征(FT-IR) |
5.3.2 St-GTA-g-PDMC的核磁共振氢谱表征(1H NMR) |
5.3.3 St-GTA-g-PDMC的粉末衍射表征(XRD) |
5.3.4 St-GTA-g-PDMC的扫描电镜分析(SEM) |
5.3.5 特性粘数的测定 |
5.3.6 St-GTA-g-PDMC的絮凝效果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阳离子淀粉絮凝剂St-g-PDMC-GTA的制备 |
6.1 St-g-PDMC-GTA的制备 |
6.1.1 合成St-g-PDMC-GTA |
6.1.2 St-g-PDMC-GTA的提纯 |
6.2 St-g-PDMC-GTA合成条件的确定 |
6.3 St-g-PDMC-GTA的结构与性质表征结果 |
6.3.1 St-g-PDMC-GTA的傅里叶红外光谱表征(FT-IR) |
6.3.2 St-g-PDMC-GTA的核磁共振氢谱表征(1H NMR) |
6.3.3 St-g-PDMC-GTA的粉末衍射表征(XRD) |
6.3.4 St-g-PDMC-GTA的扫描电镜分析(SEM) |
6.3.5 特性粘数的测定 |
6.3.6 St-g-PDMC-GTA的絮凝性能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4)微波干法制备高取代度阳离子淀粉和阳离子瓜尔胶及其絮凝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淀粉和瓜尔胶概述 |
1.2 多糖阳离子化方法 |
1.2.1 湿法 |
1.2.2 干法 |
1.2.3 半干法 |
1.2.4 微波干法 |
1.3 微波辐射特点 |
1.3.1 微波辐射在淀粉中应用 |
1.3.2 微波辐射在瓜尔胶中应用 |
1.4 阳离子型多糖絮凝剂 |
1.4.1 絮凝机理 |
1.4.2 阳离子多糖在絮凝中应用 |
1.5 立题依据 |
2.阳离子淀粉与阳离子瓜尔胶制备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药品与仪器 |
2.1.2 阳离子淀粉与阳离子瓜尔胶制备实验 |
2.1.3 测试及表征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反应机理 |
2.2.2 阳离子淀粉的表征 |
2.2.3 阳离子淀粉的制备 |
2.2.4 阳离子瓜尔胶表征 |
2.2.5 阳离子瓜尔胶的制备 |
3 阳离子淀粉和阳离子瓜尔胶絮凝性能研究 |
3.1 阳离子淀粉和阳离子瓜尔胶对高岭土模拟水样絮凝性能研究 |
3.1.1 实验药品及仪器设备 |
3.1.2 实验步骤 |
3.1.3 投药量对絮凝性能影响 |
3.1.4 pH对絮凝性能影响 |
3.2 阳离子淀粉和阳离子瓜尔胶对工业废水絮凝性能研究 |
3.2.1 性能指标 |
3.2.2 工业废水絮凝后COD比较 |
3.2.3 工业废水絮凝后浊度比较 |
3.2.4 工业废水絮凝后絮体体积比较 |
3.2.5 工业废水絮凝后絮体含水量比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论文中使用的主要符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5)阳离子淀粉在油田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阳离子淀粉的制备方法 |
2 阳离子淀粉在油田生产中的应用 |
2.1 钻井液处理剂 |
2.2 油田污水处理剂 |
2.3 调剖堵水剂 |
2.4 驱油剂 |
3 展望 |
(6)微波法对氧化和阳离子化两性木薯淀粉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木薯淀粉 |
1.2 变性淀粉 |
1.3 阳离子淀粉 |
1.4 氧化淀粉 |
1.5 两性淀粉 |
1.6 微波辐射技术 |
1.7 课题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1.7.1 研究目的 |
1.7.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木薯阳离子淀粉的制备工艺条件 |
2.1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2.1.1 主要实验材料 |
2.1.2 主要实验仪器 |
2.1.3 实验方法 |
2.1.3.1 木薯淀粉常规指标测定 |
2.1.3.2 微波半干法木薯阳离子淀粉的制备 |
2.1.3.3 阳离子淀粉取代度与反应效率的测定 |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2.1 微波半干法制备木薯阳离子淀粉单因素实验 |
2.2.1.1 醚化剂 CHPTMA 用量对阳离子淀粉取代度的影响 |
2.2.1.2 碱用量对阳离子淀粉取代度的影响 |
2.2.1.3 微波功率对阳离子淀粉取代度的影响 |
2.2.1.4 反应时间对阳离子淀粉取代度的影响 |
2.2.1.5 水分含量对阳离子淀粉取代度的影响 |
2.2.1.6 反应温度对阳离子淀粉取代度的影响 |
2.2.2 微波半干法制备木薯阳离子淀粉正交实验 |
2.2.3 微波半干法制备木薯阳离子淀粉响应面实验 |
2.2.3.1 醚化剂用量与碱用量对取代度的交互影响 |
2.2.3.2 醚化剂用量与水分含量对取代度的交互影响 |
2.2.3.3 碱用量与水分含量对取代度的交互影响 |
2.2.3.4 最佳反应条件及验证 |
第三章 木薯氧化淀粉的制备工艺条件 |
3.1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3.1.1 主要实验材料 |
3.1.2 主要实验仪器 |
3.1.3 实验方法 |
3.1.3.1 微波半干法木薯氧化淀粉的制备 |
3.1.3.2 木薯氧化淀粉羧基含量的测定 |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2.1 微波半干法制备木薯氧化淀粉单因素实验 |
3.2.1.1 氧化剂用量对氧化淀粉羧基含量的影响 |
3.2.1.2 水分含量对氧化淀粉羧基含量的影响 |
3.2.1.3 pH 值对氧化淀粉羧基含量的影响 |
3.2.1.4 反应温度对氧化淀粉羧基含量的影响 |
3.2.1.5 反应时间对氧化淀粉羧基含量的影响 |
3.2.1.6 微波功率对氧化淀粉羧基含量的影响 |
3.2.2 微波半干法制备木薯氧化淀粉正交实验 |
3.2.3 微波半干法制备木薯氧化淀粉响应面实验 |
3.2.3.1 氧化剂用量与 pH 值对羧基含量的交互影响 |
3.2.3.2 氧化剂用量与反应时间对羧基含量的交互影响 |
3.2.3.3 pH 值与反应时间对羧基含量的交互影响 |
3.2.3.4 最佳反应条件及验证 |
第四章 木薯两性淀粉的制备工艺条件 |
4.1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4.1.1 主要实验材料 |
4.1.2 主要实验仪器 |
4.1.3 实验方法 |
4.1.3.1 微波半干法木薯两性淀粉的制备 |
4.1.3.2 两性淀粉取代度与羧基含量的测定 |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2.1 微波半干法制备木薯两性淀粉单因素实验结果 |
4.2.1.1 氧化剂用量对两性淀粉羧基含量与取代度的影响 |
4.2.1.2 pH 值对两性淀粉羧基含量与取代度的影响 |
4.2.1.3 反应温度对两性淀粉羧基含量与取代度的影响 |
4.2.1.4 反应时间对两性淀粉羧基含量与取代度的影响 |
4.2.1.5 微波功率对两性淀粉羧基含量与取代度的影响 |
4.2.1.6 水分含量对两性淀粉羧基含量与取代度的影响 |
4.2.2 微波半干法制备木薯两性淀粉响应面实验 |
4.2.2.1 响应面实验结果与分析 |
4.2.2.2 氧化剂用量与 pH 值对两性淀粉羧基含量的交互影响 |
4.2.2.3 氧化剂用量与水分含量对两性淀粉羧基含量的交互影响 |
4.2.2.4 氧化剂用量与微波功率对两性淀粉羧基含量的交互影响 |
4.2.2.5 pH 值与水分含量对两性淀粉羧基含量的交互影响 |
4.2.2.6 水分含量与反应时间对两性淀粉羧基含量的交互影响 |
4.2.2.7 微波功率与反应时间对两性淀粉羧基含量的交互影响 |
4.2.2.8 最佳反应条件及验证 |
第五章 产品特性分析 |
5.1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5.1.1 主要实验材料 |
5.1.2 主要实验仪器 |
5.1.3 实验方法 |
5.1.3.1 粒度测定 |
5.1.3.2 糊透明度测定 |
5.1.3.3 冻融稳定性测定 |
5.1.3.4 粘度的测定 |
5.1.3.5 流变学性质的测定 |
5.1.3.6 布拉班德粘度曲线测定 |
5.1.3.7 光学显微镜分析 |
5.1.3.8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
5.1.3.9 红外光谱分析 |
5.1.3.10 X-射线衍射分析 |
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2.1 粒度分析 |
5.2.2 透明度分析 |
5.2.2.1 阳离子淀粉糊透明度分析 |
5.2.2.2 氧化淀粉糊透明度分析 |
5.2.2.3 两性淀粉糊透明度分析 |
5.2.3 冻融稳定性分析 |
5.2.3.1 阳离子淀粉冻融稳定性分析 |
5.2.3.2 氧化淀粉冻融稳定性分析 |
5.2.3.3 两性淀粉冻融稳定性分析 |
5.2.4 粘度分析 |
5.2.5 流变学性质分析 |
5.2.6 布拉班德粘度曲线分析 |
5.2.7 光学显微镜分析 |
5.2.8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
5.2.9 红外光谱分析 |
5.2.10 X-射线衍射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改性阳离子型天然高分子絮凝剂的制备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水污染控制概述 |
1.2 混凝与絮凝剂概述 |
1.3 天然高分子絮凝剂 |
1.3.1 天然高分子絮凝剂的研究发展简况 |
1.4 絮凝剂存在的问题 |
1.5 选题意义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2 树粉中木质纤维素含量测定及表征 |
2.1 试验试剂及仪器 |
2.1.1 试验中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试剂的配制 |
2.2.2 树粉中纤维素、木质素含量的测定及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树粉中纤维素、木质素含量测定结果 |
2.3.2 树粉红外光谱分析 |
2.4 小结 |
3 改性剂阳离子醚化剂 GTA 的制备、活性测定及表征 |
3.1 试验试剂及仪器 |
3.1.1 试验主要试剂 |
3.1.2 主要仪器 |
3.2 试验方法 |
3.2.1 试剂的配制 |
3.2.2 0.5mol/L NaOH 标准溶液的配制 |
3.2.3 阳离子醚化剂 GTA 的制备、活性测定及表征 |
3.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3.3.1 GTA 合成原理 |
3.3.2 配制 NaOH 标准溶液测定结果 |
3.3.3 阳离子醚化剂 GTA 活性测定结果 |
3.3.4 阳离子醚化剂 GTA 红外光谱分析 |
3.4 小结 |
4 改性阳离子型天然高分子絮凝剂 ND-1 的制备 |
4.1 试验试剂及仪器 |
4.1.1 试验主要试剂 |
4.1.2 试验主要仪器 |
4.2 试验方法 |
4.2.1 试剂的配制 |
4.2.2 阳离子絮凝剂的制备方法及絮凝效果检测方法 |
4.2.3 改性阳离子型天然高分子絮凝剂 ND-1 的制备 |
4.2.4 阳离子絮凝剂 ND-1 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阳离子絮凝剂氮含量与醚化剂用量之间的关系 |
4.3.2 含氮量与阳离子絮凝剂絮凝效果的关系 |
4.3.3 阳离子絮凝剂 ND-1 的制备原理与影响因素 |
4.3.4 阳离子絮凝剂 ND-1 的制备结果分析 |
4.3.5 改性天然高分子絮凝剂的红外光谱分析 |
4.3.6 阳离子絮凝剂 ND-1 含氮量测定结果与分析 |
4.4 小结 |
5 改性阳离子絮凝剂 ND-1 性能测定及其影响因素 |
5.1 试验方法 |
5.1.1 污水自沉降试验 |
5.1.2 污水中 SS 含量的测定方法 |
5.1.3 阳离子絮凝剂 ND-1 用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5.1.4 pH 对阳离子絮凝剂 ND-1 絮凝效果的影响 |
5.1.5 沉降时间对阳离子絮凝剂 ND-1 絮凝效果的影响 |
5.1.6 温度对阳离子絮凝剂 ND-1 絮凝效果的影响 |
5.1.7 污水中 SS 去除率的测定方法 |
5.1.8 改性阳离子絮凝剂 ND-1 与不同絮凝剂絮凝效果对比试验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污水自沉降试验实验结果与分析 |
5.2.2 改性阳离子絮凝剂 ND-1 用量的确定 |
5.2.3 pH 对改性阳离子絮凝剂絮凝效果的影响 |
5.2.4 沉降时间对改性阳离子絮凝剂絮凝效果的影响 |
5.2.5 污水温度对阳离子絮凝剂 ND-1 絮凝效果的影响 |
5.2.6 污水中 SS 含量测定结果与 SS 去除率结果 |
5.2.7 改性阳离子絮凝剂 ND-1 与不同絮凝剂絮凝效果对比试验结果 |
5.3 小结 |
6 改性阳离子型天然高分子絮凝剂的应用 |
6.1 食品加工与发酵业废水 |
6.2 油田污水 |
6.3 自制煤粉水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目录 |
致谢 |
(9)阳离子淀粉的制备及其在油田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阳离子淀粉的制备 |
1.1 湿法制备 |
1.2 干法制备 |
1.3 半干法制备 |
2 阳离子淀粉的研究与应用 |
2.1 阳离子淀粉在钻井液中的应用 |
2.2 阳离子淀粉在油田污水处理方面的应用 |
2.2.1 季铵型阳离子淀粉絮凝剂 |
2.2.2 阳离子淀粉接枝改性絮凝剂 |
2.2.3 新型阳离子淀粉絮凝剂 |
2.3 阳离子淀粉在堵水调剖方面的应用 |
3 结语 |
(10)阳离子淀粉制备研究现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阳离子淀粉制备的现状 |
1.1 生产原理 |
1.2 制备方法 |
1.2.1 湿法制备 |
1.2.2 干法制备 |
1.2.3 半干法制备 |
2 阳离子淀粉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 |
2.1 用作造纸工业的助留剂和助滤剂 |
2.2 用作纸张的干强剂 |
2.3 用作纸张的表面施胶剂 |
3 结语 |
四、醚化剂GTA的合成及其在干法制备阳离子淀粉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阳离子氧化微孔大米淀粉的制备、性能及应用研究[D]. 吕小丽.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1)
- [2]阳离子型芋头淀粉絮凝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周捷. 苏州科技大学, 2018(12)
- [3]阳离子淀粉絮凝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边晓彤.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7)
- [4]微波干法制备高取代度阳离子淀粉和阳离子瓜尔胶及其絮凝性能研究[D]. 李婉. 大连理工大学, 2017(10)
- [5]阳离子淀粉在油田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李亮,姜翠玉,宋林花. 油田化学, 2013(02)
- [6]微波法对氧化和阳离子化两性木薯淀粉特性的影响[D]. 吴迪. 河南工业大学, 2013(04)
- [7]改性阳离子型天然高分子絮凝剂的制备及应用[D]. 李聪. 陕西科技大学, 2013(S2)
- [8]纸张增强用阳离子化壳聚糖的合成[J]. 安俊健,张光彦,刘柳. 黑龙江造纸, 2011(04)
- [9]阳离子淀粉的制备及其在油田的应用[J]. 曾俊峰,黄宏惠,马超群,欧阳伟. 石油化工应用, 2011(05)
- [10]阳离子淀粉制备研究现状及应用[J]. 王恺,王振伟.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4)
标签:阳离子淀粉论文; 改性淀粉论文; 水处理絮凝剂论文; 聚丙烯酰胺絮凝剂论文; 微波辐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