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龄前儿童弱视的康复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张亚辉,张传印,高丽[1](2021)在《Lea Symbols视力表与HOTV视力表在2.5~5.0岁儿童视力发育评价中的研究应用》文中提出目的:运用Lea Symbols视力表、HOTV视力表对2.5~5.0岁正常儿童视力发育情况进行探究,并评价2种视力表的应用效果。方法:以随机顺序先后应用Lea Symbols视力表与HOTV视力表对广州地区2所早教中心及3所幼儿园共461例儿童(922只眼)进行单眼视力检查,所有儿童提前1 d行小瞳下检影验光、眼前节裂隙灯检查、眼底情况、眼球活动、眼位检查,筛选无器质性眼病、屈光度在正常范围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视力值采用5分记录方法表示。结果:1)可测率(视力表使用配合程度)。407名儿童完成Lea Symbols视力检查,总体可测率92.08%;402名儿童完成HOTV视力检查,总体可测率90.95%;前者可测率高于后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17,P=0.580)。进一步研究发现2种视力的可测率随年龄增长不断提高,儿童3岁之后基本都能完成2种视力的检查。2)2种视力结果及比较(5分记录法表示)。Lea视力值:右眼为4.89±0.05,左眼为4.90±0.05;HOTV视力值:右眼为4.84±0.05,左眼为4.85±0.04;前者视力好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右眼:t=3.171,P=0.003;左眼:t=3.230,P=0.003)。3)视力发育与年龄的相关性。2种视力发育与年龄存在显着正相关(P<0.001),即随着年龄的增长,视力水平逐渐提高。4)视力发育与眼别、性别的关系。左右眼之间的视力发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儿童的视力发育好于女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ea Symbols及HOTV视力表建议用于年龄大于3岁儿童的视力检查,且儿童更容易接受Lea Symbols视力表的检查。伴随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视力发育呈现提高的趋势;Lea视力优于HOTV视力。视力的发育与眼别无关,男性儿童的视力发育快于女性儿童。
冯鑫媛,南莉,田璐[2](2021)在《传统弱视治疗联合调节训练对屈光异常弱视儿童的治疗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传统弱视治疗联合调节训练对不同年龄、屈光状态、屈光类型及严重程度的弱视儿童的治疗效果。方法纳入我院弱视训练室收治的弱视患儿83例(112眼),所有患儿均在屈光矫正前提下进行调节训练治疗,单眼弱视儿童同时应用遮盖治疗。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屈光类型、不同屈光状态及弱视严重程度分组,分析不同组间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83例(112眼)中学龄前患儿33例(44眼),学龄50例(68眼);屈光参差47例(49眼),屈光不正36例(63眼);单纯远视5例(6眼),远视散光67例(88眼),近视散光11例(18眼);轻度弱视44眼,中度65眼,重度3眼。弱视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1.1%(102/112眼),学龄前组最佳矫正视力(BCVA)提高程度显着高于学龄组(P<0.05);屈光参差组BCVA提高程度显着高于屈光不正组(P<0.05);远视散光组总有效率显着高于近视散光组和单纯远视组(P<0.01),而近视散光组与单纯远视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轻度组治疗效果显着好于中度组及重度组(P<0.01),中度组和重度组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重度组BCVA变化显着大于轻度组和中度组(P<0.01),中度组BCVA变化显着大于轻度组(P<0.01)。结论传统弱视治疗联合调节训练可以有效提高患儿视力,学龄前、屈光参差及中、重度弱视患儿BCVA提高显着,远视散光患儿治疗有效率高,轻度组疗效好。
张世平[3](2021)在《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学生的运动能力将对其一生的体育参与及体质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国家对小学生体质健康也予以高度重视。动作协调能力是综合的神经机能能力,良好的动作协调能力能够对小学生掌握运动技巧、提升运动能力有所帮助,能够促进其身体各项系统的协同配合与发展,进而塑造良好的身体姿态,促进身体的健康发育,为成长和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阶段是儿童身体发展、运动能力发展,尤其是动作协调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必须要充分把握动作协调能力发展的关键期,通过探索科学有效的方式发展儿童的动作协调能力。运动视觉训练为提升机体的运动能力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尤其对于视觉发育正处于活跃阶段的小学生而言更加重要。运动视觉训练在国外的研究和实践中受到高度重视,然而在国内研究较少,尤其是在青少年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中对运动视觉训练缺乏必要的认识和研究实践。本文在小学生群体中运用运动视觉训练开展研究,探讨其对视觉能力发挥的作用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动作协调能力的影响。这一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和实际价值。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德尔菲法、测试法等,在相关理论支撑的基础上,对运动视觉训练方法和动作协调能力结构要素及其评价进行分析,筛选出一套适合于小学生的运动视觉训练方法,确立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通过教学实验,运用数理统计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探讨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的影响情况,为提升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促进运动能力发展、提升体质健康提供帮助,并为国家完善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运动视觉训练对动作协调能力产生重要影响。通过研究发现,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中的空间定向能力、平衡能力、认知能力产生显着影响,具体表现在:运动视觉训练对水平二小学生的空间定向能力有显着影响,对水平一、水平三小学生的空间定向能力没有显着影响;运动视觉训练对三个水平的平衡能力均有显着影响;运动视觉训练对水平一、水平二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显着影响,对水平三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没有显着影响。同时,研究也发现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的反应能力、本体感知能力和节奏能力的提升没有产生显着影响。动作协调能力随着水平段的升高而增强,运动视觉训练在小学生性别上没有显着性差异。2.系统科学的确立运动视觉训练的方法要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小学生运动视觉训练方法的确立是一个系统且复杂的过程。研究中,运动视觉训练方法的筛选经过了专家访谈、李克特量表筛选而出。在设计教学实验中,运动视觉训练的方法又经过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最终确定的运动视觉训练方法在教学实践中被证明是科学有效的。在本研究中,运动视觉训练的内容最终共确定了13种,即静止视力、动态视力、视觉聚焦、视觉追踪、周边视野、融像灵活性、深度感知、视觉化、手(脚)眼协调能力、瞬间视、视觉集中力、对比感度、光感度。同时研究中深入分析每种运动视觉内容的意义和价值,对其训练方法进行分析筛选,最终确定了眼保健操、钟摆读数、双人传球认字、卡片聚焦、远近字母表、找数字、两段式扫视、认数字、举看铅笔、圆珠笔相向、延迟记忆、定位抛接、手脚触点、快读速记、凝视一点集中训练等15种运动视觉训练方法。通过研究证明,这些运动视觉训练方法便于小学生掌握,且易于推广。3.研究中确定的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适用有效,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身体运动能力决定了该群体需要一套简单易行的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去全面掌握与科学分析。研究表明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是一种多要素构成的综合复杂能力,因此其评价指标的确定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既要考虑其综合性,同时还需要考虑年龄,性别,个体差异,专项特征对其的影响。研究中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针对性、可行性等原则的基础上,以动力系统、运动解剖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训练学等作为理论基础指导。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分析和系统归类,从反映动作协调能力的6个结构要素即反应能力、空间定向能力、本体感知能力、节奏能力、平衡能力与动作认知有关的认知能力出发,通过专家访谈、预实验对指标进行筛选,建立了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进而通过德尔菲法对指标体系进行论证筛选,在专家意见趋于一致的情况下最终确定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为接反弹六角球、十字象限转身跳、跳绳、栏间折返、走平衡木、绳梯识图。经过实践证明这套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是有效的。4.运动视觉训练有助于小学生的视觉能力的改善。研究发现,实验干预后不同水平实验班和对照班小学生的平均视力出现明显差异,多个实验班在经历运动视觉训练后出现平均视力有小幅提高(水平二、水平三),而多个对照班在正常教学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平均视力略有降低。数据结果说明,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视觉能力的发展和保护具有一定作用。
张瑞芳[4](2021)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对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治疗依从性及疗效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弱视是影响儿童视觉发育的常见疾病之一,还会导致低视力,甚至盲,而屈光参差是弱视的常见病因。如果儿童弱视早期未能得到有效的治疗,丧失双眼视功能,成年后其学习、工作、甚至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HRQL)都会受到影响。屈光矫正、遮盖治疗及弱视训练相结合,能够治愈大多数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但在治疗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导致治疗依从性差,进而影响治疗效果。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Family-centered Care,FCC)得以逐步推广,并在慢性病患儿疾病治疗、健康促进中取得积极效果。目的探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对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治疗依从性及疗效的影响,以期为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治疗寻找科学合理的干预方案,为完善相关干预措施提供理论及实证依据。方法本研究便利选取2019年6~9月就诊于新乡市3家医院(分布于3个区)眼科门诊的124例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对照组与试验组各6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及护理,即门诊就诊及复诊时的治疗及常规护理指导;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实施FCC,根据每个家庭的情况建立个体化家庭护理方案,内容包括戴镜护理、遮盖治疗护理、综合训练指导、心理护理等,方式包括建立弱视宣教网络平台、强化家庭访视等。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收集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及其主要照顾者人口学资料,以患儿治疗依从性得分、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治疗有效率作为评价指标。分别于干预前(T0)、干预3个月(T1)、干预6个月(T2)、干预9个月(T3)、干预12个月(T4)收集数据以评价干预效果。所有资料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描述,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构成比描述。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有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重复测量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1.共119例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完成了整个研究,其中试验组59例,对照组60例,两组弱视儿童及主要照顾者基本信息和干预前弱视知识掌握情况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对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治疗依从性的影响(1)试验组在T1、T2、T3、T4阶段的治疗依从性得分都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 1=12.13,P<0.001;t2=8.08,P<0.001;t3=6.59,P<0.001;t4=9.91,P<0.001)。时间因素对试验组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F=23.44,P<0.001);时间因素对对照组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F=41.19,P<0.001)。(2)试验组在T1、T2、T4阶段戴镜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8.07,P<0.001;t2=6.42,P<0.001;t4=2.67,P<0.0125);时间因素对试验组戴镜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F=17.67,P<0.001);时间因素对对照组戴镜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F=80.33,P<0.001)。(3)试验组在T1、T2、T3、T4阶段的遮盖依从性得分都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11.13,P<0.001;t2=8.07,P<0.001;t3=7.34,P<0.001;t4=9.66,P<0.001);时间因素对试验组遮盖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F=14.91,P<0.001);时间因素对对照组遮盖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F=17.49,P<0.001)。(4)试验组在T1、T2、T3、T4阶段的综合训练依从性都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11.43,P<0.001;t2=7.84,P<0.001;t3=7.82,P<0.001;t4=8.07,P<0.001);时间因素对试验组综合训练治疗依从性的影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F=4.75,P>0.0125);时间因素对对照组综合训练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F=13.12,P<0.001)。3.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对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疗效的影响(1)T0阶段,两组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最佳矫正视力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t0=1.37,P=0.180),T1、T2阶段试验组(0.50±0.15、0.61±0.15)、对照组(0.46±0.17、0.54±0.16)最佳矫正视力值均明显提高,但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t1=1.32,P>0.01;t2=2.48,P>0.01),T3、T4阶段试验组(0.71±0.15、0.81±0.13)、对照组(0.61±0.17、0.67±0.17)最佳矫正视力值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3=3.52,P<0.01;t4=5.27,P<0.001);时间因素对试验组视力水平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F=423.77,P<0.0125);时间因素对对照组视力水平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F=182.29,P<0.001)。(2)在T1阶段,试验组治疗有效率为37.29%,对照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33.33%,两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Z=0.45,P=0.653);在T2、T3、T4阶段,试验组弱视治疗有效率(67.80%、90.00%、100.00%)与对照组(46.67%、65.00%、75.0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5.42,P=0.020;Z3=3.49,P<0.001;Z4=4.00,P<0.001)。结论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能有效提高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治疗依从性、最佳矫正视力值及治疗有效率。
张丹[5](2020)在《双眼视知觉网络训练与传统方式治疗远视性弱视的治疗效果观察》文中认为背景随着网络科技的进步,慢慢将这一技术引入到远视性弱视治疗中来,双眼视知觉网络训练为远视性弱视治疗领域带来更加广阔的前景。建立并改善弱视患者的双眼视觉功能一直是众多学者关注的问题,也是远视性弱视患者治愈的新要求。本文主要探讨双眼视知觉网络训练与传统方式治疗远视性弱视的治疗效果的差异,尤其是双眼视觉改善情况的差异。目的探讨双眼视知觉网络训练与传统方式治疗远视性弱视的治疗效果的差异,尤其对其立体视锐度、调节、对比敏感度等双眼视觉改善情况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80例远视性弱视患儿,依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A组:双眼视知觉网络训练组(N=41,n=75)及B组:传统方式治疗组(N=39,n=74),再将A组和B组分别按年龄分为5~7岁组、8~12岁组;按弱视程度分为轻度弱视组、中重度弱视组进行分组,比较治疗前、治疗8个月后各组间最佳矫正视力、总有效率、对比敏感度、视觉诱发电位P100潜伏期及振幅、弱视眼的调节滞后量、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及立体视锐度的差异。本次分析研究借用统计软件为SPSS19.0,采用(x±s)对计量描述资料进行统计,实施t检验;采用[n(%)]对计数描述资料进行统计,实施x2检验,差异是否具备统计价值的判断依据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最佳矫正视力变化的比较:治疗8个月后,A组最佳矫正视力均显着优于B组(P<0.05),5~7岁组弱视患儿的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差异显着优于8~12岁组患儿(P<0.05);轻度弱视组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差异显着优于中、重度弱视组(P<0.05)。2.治疗总有效率的比较:治疗8个月后,A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B组(P<0.05),5~7岁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8~12岁组患儿(P<0.05);轻度弱视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中、重度弱视组(P<0.05)。3.对比敏感度变化的比较:治疗8个月后,A组患儿的5组空间频率均明显高于B组(P<0.05);A组中5~7岁组12.0(c/d),18.0(c/d)2组空间频率治疗前后的差异明显优于8~12岁组,差异显着(P<0.05);轻度弱视组5组空间频率治疗前后的差异均明显优于中、重度弱视组(P<0.05)。4.视觉诱发电位P100潜伏期、振幅变化的比较:治疗8个月后,A组视觉诱发电位P100潜伏期、振幅均优于B组(P<0.05),5~7岁组视觉诱发电位P100潜伏期、振幅治疗前后差异较8~12组差异显着(P<0.05);轻度弱视组视觉诱发电位P100潜伏期、振幅治疗前后差异较中、重度弱视组差异显着(P<0.05)。5.调节滞后量、调节幅度及调节灵敏度变化的比较:治疗8个月后,A组患儿的AMP明显优于B组(P<0.05),A组患儿的调节滞后量、AF与B组无明显差异(P>0.05),A组和B组中5~7岁患儿的AMP治疗前后差异明显优于8~12岁患儿(P<0.05);轻度弱视组患儿的调节滞后量、AMP及AF治疗前后差异较中、重度弱视组差异显着(P<0.05)。6.立体视锐度变化的比较:治疗8个月后,A组的弱视SA≤60"比例较B组有明显差异(P<0.05),A组中5~7岁组患儿的SA≤60"比例与8~12岁组无明显差异(P>0.05);轻度弱视组SA≤60"比例明显高于中、重度弱视组(P<0.05)。结论双眼视知觉网络训练方式治疗远视性弱视患者,明显优于传统弱视治疗方式,对大龄儿童和中、重度弱视儿童均有疗效。
张春梅[6](2020)在《延边地区屈光不正学龄前儿童家长视力保健知信行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了解延边地区学龄前屈光不正儿童家长对视力保健的知识、信念和行为现状;分析延边地区屈光不正学龄前儿童家长对视力保健的知识、信念和行为在人口学特征上的差异;探讨延边地区学龄前屈光不正儿童家长视力保健的知识、信念对儿童屈光不正行为的关系,为制定改善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现状与患病率的干预方案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以便利抽样方法,选取延边地区诊断为屈光不正的3~6周岁学龄前儿童的315名家长进行视力保健知识、态度及行为的问卷调查,并使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结果:(1)研究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本次调查对象共315名屈光不正学龄前儿童家长。其中,母亲230名(73%)、父亲72名(22.9%)、祖父母9名(2.9%);城镇居民297名(94.3%);父母有视力问题为177(56.2%)名:一天看电子产品时间达6小时/天为74名(23.5%),超过8小时/天为37名(11.7%)。(2)延边地区屈光不正学龄前儿童家长视力保健知识总分为(0.83±0.17)分。单因素分析显示,民族、文化程度、居住地区、职业、收入在视力保健知识上具有显着差异,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延边地区屈光不正学龄前儿童家长视力保健态度平均得分(4.75±0.31)尚可。单因素分析显示,居住地区、职业、父母有无视力问题在视力保健态度上具有显着差异,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延边地区屈光不正学龄前儿童视力保健行为方面总平均分为(3.68±0.46)分。单因素分析显示,学历、家庭月总收入在视力保健行为的上具有显着差异,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学龄前儿童家长视力保健知识、信念和行为间呈正相关(r=0.19~0.26,P<0.05)。结论:(1)延边地区屈光不正学龄前儿童家长视力保健知识处于中等水平,视力保健态度水平较高,视力保健行为不理想,依从性差。(2)延边地区屈光不正学龄前儿童家长的民族、文化程度、居住地区、职业、收入不同在视力保健知识上存在显着差异;居住地区、职业、父母有无视力问题不同在视力保健态度上存在显着差异;学历、家庭月总收入不同在视力保健行为上存在差异。(3)延边地区屈光不正学龄前儿童家长视力保健知识、态度及儿童视力保健行为之间存在正相关。
王艳青[7](2020)在《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矫正治疗的临床效果》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矫正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00例屈光不正性弱视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50例。参照组给予屈光矫正、精细训练、遮盖疗法治疗,研究组在参照组基础上加行弱视矫治。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的矫正视力、调节幅度及调节灵敏度均低于参照组,屈光度及调节滞后量均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矫正治疗的临床效果显着,可以改善患儿眼调节功能。
龙俊娴[8](2019)在《提升弱视儿童治疗依从性研究 ——以昆明市A医院儿童眼科个案服务为例》文中指出以弱视相关的研究结果为据,可以推断弱视正越来越成为影响儿童健康的疾病之一,因弱视造成的不良影响如患者自身视功能受损、患者及其家属心理压力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加重和治疗依从性差等问题已然成为部分弱视儿童及其家庭面临的困境。医院引入医务社工,为弱视儿童及其家属提供有效的服务,不断为提高弱视儿童及其家庭的福利做出了贡献。本研究在生态系统理论、认知行为理论的指导下,采用调查法和个案研究方法对弱视儿童及其家庭关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进行评估。将依从性分为检查依从和治疗依从两种,针对检查依从不良的儿童,运用生态系统理论中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三个层次分别设计服务方案:第一,自我系统:改变认知,减少检查恐惧感,利用科室的宣传卡通图,让服务对象讲解和观察自己所看到的,进而把眼部检查与之前的医院不愉快经验相区别,弱化患者对眼部检查的抗拒心理。第二,家庭系统:减轻家属心里压力并增强其对弱视检查和治疗的重视程度。医务社工通过提供情绪发泄、了解彼此想法的机会以及提供相关的弱视医学专业知识,既缓解了家属特别是患有近视的一方的心理压力,也让家属正视了造成弱视的危险因素和检查视力在确诊之前和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服务系统方面主要通过与医务人员合作,讨论与儿童交流的语气、方式的转变和及时回应患者家属的疑问等改善治疗环境,提高服务质量。通过收集患者、患者家庭和服务系统(包括医院和学校)有关资料,分析发现,弱视儿童治疗依从性不良问题与其自身和周围环境密切相关。本研究在生态系统理论和认知行为理论的指导下分析服务对象的生态系统、依从性情况,最后通过提供专业服务重建了儿童患者及其家属的认知、并建立了有助于治疗的家庭、学校和医院环境。
严芳[9](2018)在《张家港市学龄前儿童弱视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掌握张家港地区学龄前儿童弱视的患病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并比较性别、城乡、本外地、各年龄段弱视儿童患病的差异;了解儿童及家长眼保健知识的知晓情况、知晓途径;为相关部门制定眼保健政策、普及眼保健知识、降低弱视患病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抽取12所幼儿园(城区6所,乡镇6所)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收集儿童的视力、屈光、眼位、散瞳验光等检查资料,按照性别、年龄组、城区和乡镇、本地和外地户籍因素对弱视患病率进行分析。2.对于确诊的弱视儿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采取1:1匹配病例对照研究,按照与病例组同班级、同性别、年龄相差0.5岁进行1:1匹配,对弱视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张家港市学龄前儿童的弱视患病率为1.6%,视力异常检出率为4.9%,屈光筛查异常检出率7.9%。2.本市户籍和外地户籍儿童的弱视患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6.616,P<0.01),外地户籍儿童的弱视患病率显着高于本地户籍儿童;弱视的患病率在性别、城区与乡镇、各年龄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在导致弱视的相关因素中,以屈光不正性弱视和屈光参差性为主,占弱视儿童的87.6%,斜视性弱视次之,形觉剥夺性弱视和其他类型最少;弱视程度中以轻、中度弱视为主,占弱视儿童的97.5%,重度弱视占2.5%;弱视儿童的屈光状态呈远视性占弱视儿童的71.9%;呈近视性占弱视儿童的2.5%;呈混合状态占弱视儿童的25.6%。4.弱视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身高、有无早产、出生体重、孕期有无并发症、祖父母(外祖父母)有无屈光不正对弱视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5.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早产、祖父母(外祖父母)有屈光不正为弱视患病的危险因素。6.本市家长的眼保健知识知晓率较低,获得知识的途径多来源于学校和网络。[结论]1.本地区的学龄前儿童弱视患病率处于国内较低水平,地方政策的偏向性造成了本市户籍和外地户籍儿童的弱视患病率的差异。2.早产、祖父母(外祖父母)屈光不正是弱视患病的危险因素。3.本市儿童和家长在眼保健知识上存在部分的不正确或者不全面,今后的眼保健工作可以通过学校、媒体、网络多方位的普及眼保健知识并且制定相关的干预措施,达到降低弱视的患病率的目的。
张旭[10](2018)在《姑苏区学龄前儿童视力发育状况分析及对策》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姑苏区学龄前儿童(6月-4岁)视力发育的现状调查分析,了解姑苏区学龄前儿童视力发育现状,以便进一步采取措施,促使学龄前儿童视力的健康发育。研究对象与方法通过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姑苏区散居儿童进行视力筛查,2015年11217名儿童,其中男童5845人,女童5372人;2016年儿童12379名,其中男童6419人,女童5960人;2017年14619名儿童,其中男童7595人,女童7024人。由经过视力筛查培训并通过考试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儿保医生使用美国伟伦视力筛查仪(SureSight)进行屈光度筛查及眼位检查。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通过卡方和方差分析,比较散居儿童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不同年份左右眼近视、远视、散光患病率。结果1、2017年姑苏区学龄前儿童男童右、左眼近视患病率分别为0.19%、0.14%,女童右、左眼近视患病率分别为0.12%、0.08%,χ2=0.011,P=0.9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017年姑苏区学龄前儿童男童右、左眼远视患病率分别为24.82%、24.81%,女童右、左眼远视视患病率分别为24.87%、24.90%,χ2=0.008,P=0.9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017年姑苏区学龄前儿童男童右、左眼散光患病率分别为25.04%、25.01%,女童右、左眼散光患病率分别为25.01%、25.02%,χ2=0.003,P=0.9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姑苏区学龄前儿童视力不良以散光和远视为主,患病率远高于近视患病率。5、各年龄组男、女童之间近视、远视、散光无统计学差异,2015-2017年间男女童之间近视、远视、散光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姑苏区学龄前儿童屈光异常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值得相关部门重视。2、姑苏区学龄前儿童视力不良以远视和散光为主,近视的患病率较低,然而儿童视力发育存在着正视化的一个过程,这也就意味着这部分近视的儿童在视力发育的过程中,近视的程度会加重。3、保护视力,预防视力不良要从学龄前儿童抓起。卫生保健部门不仅仅要定期对学龄前儿童进行视力筛查,以便早起发现儿童视力及屈光异常情况及时进行,更要采取多种健康教育手段,积极开展综合防治措施,保护和促进学龄前儿童视力的健康发展。
二、学龄前儿童弱视的康复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龄前儿童弱视的康复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Lea Symbols视力表与HOTV视力表在2.5~5.0岁儿童视力发育评价中的研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2.1 检测设备 |
1.2.2 检查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可测率 |
2.2 2种视力结果及比较(5分记录法表示) |
2.3 视力发育与年龄的相关性 |
2.4 视力发育与眼别、性别的关系 |
3 讨论 |
开放获取声明 |
(2)传统弱视治疗联合调节训练对屈光异常弱视儿童的治疗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研究对象 |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
1.3研究方法 |
1.3.1检查方法 |
1.3.2分组方法 |
1.3.3治疗方法及评价指标 |
1.4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结果 |
2.2 各组间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
2.2.1 不同年龄治疗效果比较 |
2.2.2 不同屈光类型治疗效果比较 |
2.2.3 不同屈光状态治疗效果比较 |
2.2.4 不同弱视程度治疗效果比较 |
3 讨论 |
3.1 调节训练治疗对弱视治疗的意义 |
3.2 年龄与弱视治疗效果 |
3.3 屈光类型与弱视治疗效果 |
3.4 屈光状态与弱视治疗效果 |
3.5 弱视严重程度与治疗效果 |
(3)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紧抓身心发展关键期,有效促进身体运动能力 |
1.1.2 动作协调能力对小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1.1.3 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运动技能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
1.1.4 对国家政策导向的积极响应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创新点 |
1.5.1 选题的创新 |
1.5.2 研究方法的创新 |
1.5.3 思想观点的创新 |
1.6 技术路线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运动视觉及运动视觉训练的概念 |
2.1.2 动作协调能力的概念 |
2.1.3 运动能力的概念 |
2.2.关于运动视觉及训练的研究 |
2.2.1 关于视觉机理机制的研究 |
2.2.2 关于运动视觉起源的研究 |
2.2.3 关于运动视觉的理论研究 |
2.2.4 关于运动视觉和运动项目之间关系的研究 |
2.2.5 关于运动视觉康复的研究 |
2.2.6 关于运动视觉搜索的研究 |
2.2.7 关于运动视觉训练效果评价的研究 |
2.2.8 关于运动视觉训练的原则 |
2.2.9 小结 |
2.3 关于动作协调能力的相关研究 |
2.3.1 关于动作协调能力分类的研究 |
2.3.2 关于动作协调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
2.3.3 关于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的研究 |
2.3.4 小结 |
2.4 关于运动视觉训练与动作协调能力相关性的研究 |
2.5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5.1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
2.5.2 小学生动作技能形成与发展规律 |
2.5.3 运动生理学理论基础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德尔菲法 |
3.2.5 实验法 |
3.2.6 测试法 |
3.2.7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运动视觉训练的方法设计 |
4.1.1 运动视觉内容 |
4.1.2 运动视觉训练方法 |
4.1.3 运动视觉训练方法的确定 |
4.2 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的确定 |
4.2.1 建立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的理论基础 |
4.2.2 基本原则 |
4.2.3 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的构建过程 |
4.3 干预前总体样本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 |
4.4 干预前不同水平不同性别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差异分析 |
4.4.1 水平一男生差异分析 |
4.4.2 水平一女生差异分析 |
4.4.3 水平二男生差异分析 |
4.4.4 水平二女生差异分析 |
4.4.5 水平三男生差异分析 |
4.4.6 水平三女生差异分析 |
4.4.7 小结 |
4.5 干预前后不同水平实验班和对照班各项基础指标对比分析 |
4.5.1 干预前后水平一实验班和对照班各项基础指标对比分析 |
4.5.2 干预前后水平二实验班和对照班各项基础指标对比分析 |
4.5.3 干预前后水平三实验班和对照班各项基础指标对比分析 |
4.5.4 小结 |
4.6 干预前不同水平不同性别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发展特点分析 |
4.6.1 反应能力发展特点分析 |
4.6.2 空间定向能力发展特点分析 |
4.6.3 本体感知能力发展特点分析 |
4.6.4 节奏能力发展特点分析 |
4.6.5 平衡能力发展特点分析 |
4.6.6 认知能力发展特点分析 |
4.6.7 小结 |
4.7 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反应能力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
4.7.1 干预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接反弹六角球描述性统计分析 |
4.7.2 干预后接反弹六角球方差分析 |
4.7.3 小结 |
4.8 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空间定向能力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
4.8.1 干预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十字象限转身跳描述性统计分析 |
4.8.2 干预后十字象限转身跳方差分析 |
4.8.3 小结 |
4.9 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本体感知能力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
4.9.1 干预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跳绳描述性统计分析 |
4.9.2 干预后跳绳方差分析 |
4.9.3 小结 |
4.10 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节奏能力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
4.10.1 干预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栏间折返描述性统计分析 |
4.10.2 干预后栏间折返方差分析 |
4.10.3 小结 |
4.11 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平衡能力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
4.11.1 干预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走平衡木描述性统计分析 |
4.11.2 干预后走平衡木方差分析 |
4.11.3 小结 |
4.12 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认知能力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
4.12.1 干预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绳梯识图描述性统计分析 |
4.12.2 干预后绳梯识图方差分析 |
4.12.3 小结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和价值 |
5.1.2 系统科学的确立运动视觉训练的方法要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
5.1.3 研究中确定的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适用有效,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
5.1.4 运动视觉训练有助于小学生的视觉能力的改善 |
5.2 建议 |
5.2.1 运动视觉训练作为青少年儿童一项重要的基础性训练 |
5.2.2 加强对运动视觉训练的基础研究和实证研究 |
5.2.3 用科学的方法手段进行运动视觉的训练设计 |
5.2.4 加强对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的普适性研究 |
6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1 研究不足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1 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的影响专家访谈提纲 |
附件2 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及视力基本情况的调查 |
附件3 四年级体育课教案 |
附件4 |
附件5 运动视觉训练方法李克特量表 |
附件6 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筛选专家意见调查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证书与荣誉 |
附录 |
(4)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对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治疗依从性及疗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综合护理干预对弱视儿童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知情同意书 |
附录B 患儿及家庭一般情况调查表 |
附录C 弱视训练依从性调查表 |
附录D 视力改善登记表 |
附录E 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家庭护理干预方案 |
附录F 新乡医学院伦理委员会伦理审查报告 |
附录G 试验组与对照组基线特征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双眼视知觉网络训练与传统方式治疗远视性弱视的治疗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双眼同时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对双眼视觉(立体视觉)影响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延边地区屈光不正学龄前儿童家长视力保健知信行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主要概念 |
1.5 文献回顾 |
1.6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工具 |
2.4 资料收集 |
2.5 统计学方法 |
2.6 质量控制 |
2.7 伦理原则 |
2.8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 |
3.2 儿童家长视力保健知识、态度及行为现状 |
3.3 不同人口学特征儿童家长的视力保健知识、态度及行为差异比较 |
3.4 儿童家长的视力保健知识、态度及儿童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
3.5 儿童视力保健行为的影响因素 |
第四章 讨论 |
4.1 研究对象在人口学特征分析 |
4.2 儿童家长视力保健知识、态度及行为的现状分析 |
4.3 不同人口学特征儿童家长的视力保健知识、态度及行为差异比较 |
4.4 儿童家长的视力保健知识、态度及儿童视力保健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
4.5 儿童视力保健行为的影响因素 |
第五章 结论 |
5.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5.2 本研究的创新性 |
5.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B (调查问卷) |
附录C (综述) 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7)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矫正治疗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儿的视力调节情况比较 |
2.2 两组患儿治疗后的视力恢复程度比较 |
3 讨论 |
(8)提升弱视儿童治疗依从性研究 ——以昆明市A医院儿童眼科个案服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导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 研究思路 |
(四) 研究方法 |
1、调查法 |
2、个案研究法 |
二、文献回顾 |
(一) 相关研究述评 |
1、医务社会工作研究述评 |
2、弱视儿童治疗依从性研究述评 |
3、医务社工介入治疗依从性研究述评 |
(二) 理论基础 |
1、生态系统理论 |
2、认知行为理论 |
(三) 概念界定 |
1、弱视儿童 |
2、治疗依从性 |
3、社会个案工作 |
三、治疗依从性现状与因素分析 |
(一) 弱视儿童治疗依从性现状分析 |
(二) 弱视儿童治疗依从性不良问题的成因分析 |
1、治疗本身因素 |
2、儿童自身因素 |
3、家庭因素 |
4、周边环境因素 |
5、小结 |
四、个案服务案例分析1 |
(一) 接案与专业关系确立 |
1、接案 |
2、建立专业关系 |
3、接案反思 |
(二) 预估与问题诊断 |
1、有关资料的收集 |
2、问题的预估 |
3、生态系统评估 |
(三) 制定计划 |
1、确立服务目标 |
2、制定计划 |
(四) 服务过程 |
1、自我系统:改变错误认知 |
2、家庭系统:降低心理压力,增强重视度 |
3、医院系统:建立利于治疗的环境 |
(五) 评估 |
1、儿童在检查过程中的表现有所改善 |
2、家属心理压力得到缓解,重视程度得到提高 |
3、治疗氛围改善 |
(六) 结案 |
五、个案服务案例分析2 |
(一) 接案 |
(二) 预估 |
1、问题表现——执行医嘱的行为减弱 |
2、服务对象依从性现状分析 |
3、问题产生的原因 |
(三) 制定目标与服务计划 |
1、服务目标的确立 |
2、制定服务计划 |
(四) 服务过程 |
1、自我系统:转变认知,促进发展 |
2、家庭系统:建立亲密关系合作团队 |
3、服务系统层面:创造利于治疗的环境 |
(五) 服务评估 |
1、成效评估 |
2、服务对象自评 |
3、家庭及机构评估 |
(六) 结案 |
六、结论与反思 |
(一) 结论 |
(二) 反思 |
附录1 弱视儿童家长调查问卷 |
附录2 A1个案服务过程记录 |
附录3 A2个案服务过程记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张家港市学龄前儿童弱视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前言 |
第二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判定标准 |
2.4 统计方法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3.1 视力异常、屈光异常和弱视患病率 |
3.2 不同性别儿童弱视患病状况 |
3.3 各年龄段儿童弱视患病状况 |
3.4 城乡儿童弱视患病状况 |
3.5 本地和外地弱视患病状况 |
3.6 不同类型弱视构成比 |
3.7 弱视的屈光类型 |
3.8 弱视程度 |
3.9 弱视类型与弱视程度 |
3.10 弱视的单因素分析 |
3.11 弱视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
3.12 眼保健知识知晓情况 |
第四部分 讨论 |
4.1 弱视的患病率 |
4.2 弱视的分类 |
4.3 弱视的影响因素 |
4.4 难治性弱视 |
4.5 眼保健知识 |
4.6 眼保健工作的展望 |
第五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附录: 儿童眼保健调查表 |
致谢 |
(10)姑苏区学龄前儿童视力发育状况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2、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背景 |
2.2 检查方法及诊断标准 |
2.3 诊断标准 |
2.4 统计方法 |
2.5 质量控制 |
2.6 技术路线 |
2.7 研究对象 |
3、结果 |
3.1 2017年儿童各种视力构成情况 |
3.2 2017年姑苏区幼儿视力不良患病率情况 |
3.3 2015-2017姑苏区幼儿视力不良患病率变化情况 |
4、讨论 |
5、结论和建议 |
参考文献 |
学龄前儿童视力发育现状及影响因素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四、学龄前儿童弱视的康复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Lea Symbols视力表与HOTV视力表在2.5~5.0岁儿童视力发育评价中的研究应用[J]. 张亚辉,张传印,高丽. 眼科学报, 2021(12)
- [2]传统弱视治疗联合调节训练对屈光异常弱视儿童的治疗效果评价[J]. 冯鑫媛,南莉,田璐. 天津医药, 2021(07)
- [3]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影响的研究[D]. 张世平. 首都体育学院, 2021(02)
- [4]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对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治疗依从性及疗效的影响研究[D]. 张瑞芳.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5]双眼视知觉网络训练与传统方式治疗远视性弱视的治疗效果观察[D]. 张丹. 新乡医学院, 2020(06)
- [6]延边地区屈光不正学龄前儿童家长视力保健知信行现状研究[D]. 张春梅. 延边大学, 2020(05)
- [7]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矫正治疗的临床效果[J]. 王艳青.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0(11)
- [8]提升弱视儿童治疗依从性研究 ——以昆明市A医院儿童眼科个案服务为例[D]. 龙俊娴. 云南大学, 2019(03)
- [9]张家港市学龄前儿童弱视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D]. 严芳. 苏州大学, 2018(04)
- [10]姑苏区学龄前儿童视力发育状况分析及对策[D]. 张旭. 苏州大学, 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