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污染治理的选择方法

交通污染治理的选择方法

一、交通污染控制的途径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江丽,刘春艳,王红娟,于劲磊,宫航[1](2021)在《国内外页岩气开发环境管理现状及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推进页岩气绿色开发,需要建立系统完整的页岩气开发环境监管体系。为此,分析了页岩气开发面临的主要环境影响,系统对比研究了中国、美国、加拿大的页岩气开发相关环保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在废水外排、废水地下回注、压裂作业风险管控、废气排放、废物现场储存、固废利用与处置、场地修复与恢复、生态红线与敏感目标保护等方面开展了适应性对标分析,进而提出了针对中国页岩气开发的环境管理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页岩气开发需防范压裂作业、压裂返排液处理、含油岩屑处置等多方面的环境影响和风险;(2)美国、加拿大的污染物排放标准遵循"技术强制"原则,实施地下回注控制、压裂作业风险管控、绿色完井、多途径利用和处置含油岩屑等全过程精细化管控,行业针对性和操作性强;(3)中国明确了页岩气开发环境管理的思路和原则性要求,但缺乏专项适用的环保标准规范,环境管理还存在着空白;(4)建议制订页岩气开采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定溶解性总固体、氯化物等废水特征污染物限值,明确含油岩屑处置、温室气体排放等管控要求;(5)应建立并完善废水地下回注环境监管体系、水力压裂作业环境风险管控体系,制订压裂液配方披露指南,制订含油岩屑多途径资源化利用污染控制技术规范,形成生态环境保护全链条系列标准规范。结论认为,中国应借鉴国外成熟的精细化环境管理经验,加快制修订页岩气开发相关环保标准,以实现页岩气开发全过程环境监管。

张木喜,孙晓杰,王亚搏,谭知涵,王春莲[2](2021)在《广东省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变化趋势及其原因》文中指出针对广东省生活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通过收集和整理广东省生活垃圾产生和处理的相关数据及政府统计报告,分析了生活垃圾处理量和处理方式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并提出了相应建议,以供广东省有关管理部门参考。结果表明,广东省生活垃圾产生量从2004年的1.6×107 t增长至2020年的3.1×107 t,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42.8%提高到100%。广东省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由填埋为主、焚烧为辅、其他补充的旧格局,转变为焚烧为主、填埋为辅、生物处理为补充的新格局。2020年,广东省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无害化处理能力的比例为64%,已达到十三五规划中焚烧比例的要求。结合广东省的实际并基于碳中和的目标,广东省可适度超前建设垃圾焚烧处理设施,提高焚烧能力占比,引导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对于厨余垃圾资源化产品缺乏消纳途径的地区,厨余垃圾可经预处理后与现有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协同处理。本研究结果可为广东省有关部门制定垃圾无害化处理政策与规划提供参考。

韦朝海,关翔鸿,韦庚锐,李泽敏,韦托,陈啊聪[3](2021)在《水溶液性质与水污染控制工艺相互作用的重要性》文中研究说明从自然演化、人类活动、科学发展角度分析污废水的产生机制及其对天然水体溶液性质的影响,发现人类迁徙的城镇化以及工农业生产的效率约束导致污废水与天然径流之间的矛盾,使生态水体呈现出由地表纯净水向水质污染方向的功能转化,扰动了元素/化合物在地球表面或水体界面的离心与向心迁移的平衡,明确了水体界面或水圈作为物质地球循环中转站/转运站的原理机制。隐藏在各种水处理工艺原理中的物理、化学、物化、生化等丰富功能能够解决中转站中所积累的矛盾,所以,集合溶液性质与污废水处理工艺原理之间的对应关系及其技术应用将构成更加完备和潜在的水工业,所提出的水溶液性质概念同样适用于给水与纯净水的生产与管理。针对有毒/难降解的工业有机废水,如煤化工行业焦化废水,在前端工艺清洁生产的基础上,需要把产品资源回收、性质互补利用、水量循环机制作为共性目标,把低能耗与物耗、关键污染物去除以及明确环境风险归趋作为污染控制工艺选择的依据,同时要求全过程产生低的二次污染如碳排放等。基于水溶液性质的改变及其过程演变的探究将拓宽水污染控制的工艺理论与技术边界。水污染控制与水环境保护相结合的水工业全过程追求技术、经济与社会目标的一致,争取得到绿色、低碳、循环等生态目标的响应,即生活、生产、生态"三位一体"的协调发展。

刘彪[4](2021)在《东北某城市臭氧污染特征及控制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臭氧污染的范围不断扩大,程度不断加深,加之臭氧污染的危害性极大,使之受到了广泛关注,臭氧污染已经成为了制约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研究臭氧污染在城市中的特征及来源具有重大实际意义。本论文选择我国东北腹地某典型城市为研究对象,主要对城市臭氧污染的特征、影响因素以及前体物来源进行研究,并提出城市臭氧污染控制策略,以期能为我国东北地区城市臭氧污染防控提供可行性建议。通过研究发现我国东北地区臭氧污染逐年加重的趋势。分析臭氧污染小时变化规律和年度变化规律,得出臭氧浓度小时变化呈“单峰型”趋势,峰值出现在下午15:00时左右;年度变化规律亦呈“单峰型”趋势,臭氧浓度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气候因素会对臭氧污染的生成造成很大的影响,总体上,较强的太阳辐射、较高的温度、相对较低的湿度以及较小的风速,有利于臭氧污染生成;研究臭氧与氮氧化物和颗粒物之间的关系发现,臭氧与氮氧化物呈正相关关系,和颗粒物呈反相关关系。以城市中VOCs监测数据为基础,采用基于最大增量反应活性系数的臭氧生成潜势法来估算VOCs转化生成O3的能力,得出VOCs的平均臭氧生成潜势量为26.5μg/m3,烯烃类的臭氧生成潜势量最大(18.5μg/m3),占70.1%,其次是烷烃类(5.2μg/m3)和芳香烃类(2.4μg/m3),分别占19.8%和10.1%。总体上臭氧生成潜势表现为:烯烃>烷烃>芳香烃。绘制了EKMA等值曲线,确定城区范围内,O3污染为VOCs主导控制,控制臭氧污染应重点控制VOCs的排放、尤其是烯烃的排放。利用正交矩阵因子模型(PMF)对VOCs污染进行源解析,结果表明,来源中油气挥发源贡献23.2%,植物排放源贡献10.0%,工业生产源贡献50.6%,交通移动源贡献5.7%,溶剂使用源贡献10.5%。本文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依据近年来我国颁布的大气污染物防治相关的政策标准,结合该城市对臭氧污染防治的具体办法,提出了东北地区城市臭氧污染控制策略建议。一是开展行业企业精准减排,抓好产业园区和企业群管理;二是大力开展源头替代,深化工艺技术改革;三是加强VOCs治理相关政策法规宣传,组织企业开展VOCs的自行监管;四是推动燃煤锅炉执行更严格的大气排放标准;五是编制东北地区城市重污染天气VOCs重点行业应急减排措施。

李阳[5](2021)在《基于比较视角的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研究》文中指出当今时代,世界发展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革命进入新一轮发展阶段,加速了全球人才、信息、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流动,世界各国间的科技力量在悄然间发生着变化。科技革命所引发的不仅是全球经济社会的变革,每一次革命过程也必然会改变大国之间的力量分布,重塑世界实力对抗格局。中国科技实力的快速崛起,美国科技霸主地位受到挑战、中美之间的科技博弈屡次触碰着科研工作者的神经。如何在未来科技竞争中处于领先位置,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提高科技创新对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这一切都离不开一流科研机构的支撑,而国家级实验室就能发挥这样的作用,满足国家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科技需求。国家级实验室作为大国科技博弈的重要体现,为保持国家科技竞争力提供了驱动力,也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战略保障。美国庞大的国家级实验室体系距今已经历了八十余年的发展历史,积累了成功的管理经验,也是满足国家科技全球领先的重要支撑,在建设管理创新上以及科研实力上领先于全球。我国国家级实验室兴建于改革开放之初,伴随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之路不断发展壮大,但相较于世界发达水平,在建设管理经验、科技体制创新及科研实力等方面还有许多不足。因此,以美国国家级实验室作为参照标准进行深入比较,总结两国实验室建设历程的异同、发现建设经验的共性与个性、寻找科研实力比较中的优势与不足,为促进我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及发展寻找经验借鉴,对于丰富我国国家级实验室研究成果意义重大。基于此,本文希望通过研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从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的建设历程来看,两国实验室各自经历了怎样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建设的侧重点是什么,各阶段的科技政策对实验室发展有何导向,两国实验室建设历程的异同又有哪些?(2)从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的建设运行来看,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在制度体制、建设定位、资源要素、运行模式及科研合作方面各有什么特点,在这些方面中,中美两国实验室的建设特征又有什么异同,美国实验室的建设经验对中国有何启示?(3)从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的科研实力来看,两国实验室在体现科技论文最高水平的ESI高被引论文产出方面、主导地位方面、论文影响力方面的科研实力差距有多少;基于文献属性数据的特征差异有哪些,这些差异对两国实验室论文产出、影响力及主导地位的影响又有哪些?本文以比较研究作为研究视角,重点进行了以下方面的研究工作:(1)对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进行对比分析。对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的建设历程进行了划分;结合时代政策背景,对两国实验室各自的发展建设过程、学科分布特点、部门及地域分布特点、建设成效、阶段性特征进行分析,深入了解每一阶段国家级实验室的发展变化;总结出两国实验室建设历程的相同点及差异。(2)对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特征进行比较分析。梳理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在建设方面的特点;围绕制度体制、建设定位、资源要素、运行模式、科研合作五个方面,总结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方面的共性与个性。(3)基于目前代表科技论文最高水平的ESI高被引论文数据库,对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科研实力进行比较分析。综合运用文献计量学、数据挖掘、Logistic回归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等统计分析工具,从ESI高被引论文产出、国际合作、影响力等角度进行量化比较,以明确中美国家级实验室科研实力的差异。最终,通过对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多方面的比较分析,本文得到如下结论:(1)回答了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及阶段特征的问题。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兴起于不同的时代背景,经历了截然不同的建设历程。美国国家级实验室体系作为全球领先的科研机构,兴起于战争年代,维护国家安全与国家利益成为了其建设初衷。先后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且过程中出现了两次较大的争议。实验室的发展紧密围绕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展开,进行学科建设的布局与前沿科学领域的探索,尤其是美苏冷战时期,持续增加的军费资助为实验室的研究发展印上了明显的军事化色彩。相较而言,我国的国家级实验室体系发展建设起步较晚,与改革开放后的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基本同步,基本依托重点高校及各部门进行运行管理,以材料科学、工程科学等工程类学科研究为主。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艰难的起步后,实验室的发展也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推进走向市场化协同创新的道路,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服务,在发展方面呈现出快速上升的态势。(2)回答了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在建设运行中的特色及管理经验问题。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在建设运行上既有共同的经验又各具特色。通过对中美典型国家级实验室的建设特征进行分析,作者发现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在制度体制、建设定位、资源要素、运行模式及科研合作方面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中美两国实验室的兴起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两国在科技、经济等发展阶段上处于不同节点,形成了美国国家级实验室的定位于人类终极科学问题的探索,我国的国家级实验室主要还是定位在满足国家科技战略需求层面。两国不同的制度体制也形成了不同的实验室管理模式,美国强调以市场参与为主,政府主导为辅,实验室体系的发展以“自下而上”科技决策体系为主;中国更强调决策主体集中,注重政府的政策引导,实验室多以执行上级科技政策为主。此外,两国实验室在科研经费的预算及拨付制度、实验室的监管主体及实验室主任的选聘与权责方面也都存在着显着差异。(3)回答了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在基于ESI高被引论文产出方面的科研实力问题。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在科研实力方面各有优势,美国在多个方面保持着相对优势,我国在论文产出方面取得了显着的进步。研究发现,在基于高被引论文产出数量的比较上,中国无论是在产出总量还是发展增速方面均有明显的优势;且通过关联规则算法对中美论文产出特征进行分析,发现作者数量为5人及以上为中美论文产出的最主要合作方式;中国论文产出受参与单位的数量作用不显着,当有国内基金参与资助时会显着提高两国实验室的发文量。在基于高被引论文主导地位的比较上,在中美两国间实验室的合作论文方面,美国的主导地位高于中国;在中美实验室参与国际合作论文方面,中国的主导地位强于美国;在中美国际合作论文主导地位的特征方面,论文流向国内对中美国际合作论文的主导地位均有正向影响;资助基金数量及资助基金类别为“无国内基金参与”时对中美国际合作论文的主导地位均有负向影响。在基于高被引论文影响力的比较上,美国在被引频次及影响因子方面的影响力均强于中国;在论文影响力的特征方面,中美高被引论文影响力均受到作者数量、出版时间、资助基金数量等相关因素的影响;作者数量、资助基金数量等对中国高被引论文影响力的作用程度大于对美国的影响。本研究的创新点可以概括地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对以国家级实验室为代表的科研机构建设与改革进行了有益探索。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强大的科学技术强国,拥有雄厚的资本及一流的人才储备,众多的国家级实验室成为了其科技研发的排头兵,也成为了国家科技创新力量的坚实保障。联邦国家实验室体系至今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并积累了卓有成效的管理经验,拥有一套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美国联邦国家实验室建设及其规律,进而探索科研管理机制创新,为突破美国科技封锁,探索我国国家级实验室体系建设及科研机构改革创新很有价值。(2)拓展了文献计量学理论在科技评价中的应用与实践。国家级实验室是进行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工作的重要科研机构。科技论文是体现国家或科研机构基础研究工作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反映国家或科研机构科研实力的主要方面。本文基于ESI及JCR等数据库,以高被引论文为视角,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理论指导,通过对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科研实力进行量化分析,可以进一步明确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的发展现状及差异水平,对我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体系的成效进行了检验。另一方面,文献计量学理论以科技论文及各种文献数据特征为研究对象,可以实现对国家或地区、科研机构、学者等学科结构、产出数量、影响力变化等科研动态的科学评价,对于两国实验室科技论文产出及其深层次因素及规律进行探讨,在填补对国家级实验室定量化研究空白的基础上,逐渐丰富我国国家级实验室科研评价体系,以便指导政策实践。(3)为新一轮技术革命背景下,深化国家创新体系理论,丰富国家创新体系理论概念,指导政府科技政策的实施与制度创新,更好地参与全球化科技治理,实现科技的自立自强以促进我国国家级实验室体系建设提供了新思路。中国国家级实验室体系根植于独有的政治、文化背景,在治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上不同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面临着独有的现实困境与发展难题。在深入研究美国国家实验室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不照搬照抄美国模式,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方向,结合有益经验探索中国模式,缩小与先进水平的实力差距,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家实验室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曹必成[6](2021)在《海绵城市技术导向下山地住区径流污染控制评估》文中研究说明

张兆鑫[7](2021)在《生物滞留系统污染物累积特征及对微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解决传统的城市化发展导致的城市内涝和面源污染等环境问题、促进城市水环境提升及建立雨水资源的高效回用理念,近年来针对雨水管理设施的设计与应用已开展大量研究。在我国海绵城市建设中,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作为雨水径流的源头控制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得到推广。生物滞留系统作为LID的一种代表性技术,其应用较广泛,但目前针对生物滞留系统中污染物(特别是重金属和有机微污染物)累积特征及污染风险、运行过程中填料微生物群落演变、微生物生态系统(微生态系统)对污染物累积的响应机制等方面研究仍存在不足,需开展进一步探索与研究。本研究以西北典型缺水性城市——西安地区为研究区域,通过现场监测、室外试验、理论分析和数学模拟,对生物滞留系统污染物累积特征及微生态系统响应进行研究。通过现场监测,研究海绵城市试点区及校内雨水花园中污染物(碳氮磷和重金属)含量变化规律及微生物群落的演变过程,揭示运行时间、填料类型及排水方式等因素对雨水花园微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程度,分析海绵城市试点区道路植生滞留槽中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的累积特征和生态风险;通过室外模拟配水试验,研究不同填料生物滞留系统运行下污染物累积的时空变化及对填料微生态系统的影响,明晰生物滞留系统污染物累积与优势微生物之间的关联性;结合理论分析与模型模拟,分析污染物对生物滞留系统填料微生态系统的影响过程,建立生物滞留系统污染物累积下微生态系统的响应机制,揭示生物滞留系统长期运行下典型PAHs的归趋过程。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雨水花园在水量削减和水质净化效果上体现了较大的差异性。雨水花园中碳氮磷含量呈现出不稳定性,重金属含量均呈现出增加的趋势。雨水花园中累积的重金属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隐患。雨水花园中微生物多样性随着设施的运行呈现不断降低的趋势,且发现了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主的10种优势菌种。随着设施运行时间的增加和雨水径流污染物的不断累积,微生物群落趋于单一,某些功能性微生物相对丰度不断降低乃至灭绝。重金属Cu和Zn与大多优势微生物关联性明显,雨水花园重金属累积极大程度上降低微生物多样性。填料为传统生物滞留填料(Bioretention soil media,BSM)的雨水花园中微生态系统稳定性最好,而填料为BSM+给水厂污泥(Water treatment residuals,WTR)的雨水花园微生态系统稳定性最差。(2)沣西新城海绵城市试点区内道路植生滞留槽中都存在一定程度的PAHs累积,且非汛期PAHs含量明显高于汛期。植生滞留槽中PAHs以4环为主,5~6环次之。以《GB36600-2018》作为评价标准,大多数道路中PAHs污染水平处于轻度污染状态。植生滞留槽中PAHs主要来源于煤和石油制品的燃烧及交通污染源等。植生滞留槽中累积的PAHs存在潜在生态风险,且尚业路生态风险远高于其余道路。植生滞留槽中的PAHs存在通过皮肤接触和误食土壤途径的潜在致癌风险,且汛期风险水平高于非汛期。非汛期植生滞留槽中的生物丰度和多样性较汛期明显降低,且汛期至非汛期PAHs含量增加程度越高,多样性降低幅度越大。(3)搭建了以种植土、BSM和BSM+5%WTR(质量比)为填料的生物滞留滤柱并开展了两阶段模拟配水试验。生物滞留滤柱在碳氮磷及重金属的负荷削减效果上基本呈现出BSM+WTR>BSM≥种植土,对PAHs负荷削减率均达到90%以上。碳氮磷及重金属在种植土及BSM+WTR累积程度较高,且大多数污染物在滤柱中呈现出上高下低的含量趋势。萘(NAP)、荧蒽(FLT)和芘(PYR)在滤柱中累积于填料上层10~40 cm处。改良填料生物滞留系统虽然具备更好的污染物吸附性能,但也导致了更多的污染物在填料中累积。(4)污染物的累积将导致微生物多样性大幅下降,特别是当改良填料生物滞留系统表现出较好的重金属和PAHs去除能力时,这两类污染物累积下微生物多样性处于较低的水平。生物滞留滤柱中Proteobacteria属于最优势菌种(相对丰度均>45%),且由于PAHs的加入,第二阶段试验后滤柱中Proteobacteria丰度大幅增加(均>60%)。污染物累积会导致填料中适应低营养条件的细菌(如Sphingomonas)丰度降低,同时使可在污染物富集状态下良好生长的微生物(如Pseudomonas)丰度大幅增加。重金属和PAHs复合污染情况下对填料酶活性的胁迫作用远高于其余污染物,脱氢酶活性与PYR呈显着负相关、脲酶活性与NAP、PYR呈极显着负相关、酸性磷酸酶与NAP显着负相关。(5)通过响应曲面法,建立了生物滞留系统填料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和影响因素之间的定量耦合关系模型。揭示了生物滞留系统中微生态系统对污染物累积的响应机制。污染物累积下生物滞留系统填料中微生态系统的响应过程可分为污染物累积、微生物群落适应、微生物代谢变化和微生态系统反馈四个阶段。(6)利用HYDRUS-1D模型模拟了不同情景下生物滞留系统中PAHs的归趋行为。生物滞留系统中NAP降解速率优于FLT和PYR。在连续的模拟配水试验下,微生物的驯化过程导致PAHs并未体现出逐步累加的趋势,但这也意味着生物滞留系统中微生物群落将趋于降解PAHs的功能菌,微生物多样性和酶活性将处于较低的水平,微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差。总体而言,生物滞留系统中存在明显的污染物累积现象,特别是重金属和PAHs等有害污染物。随着生物滞留系统的长期运行,污染物的累积对填料微生态系统存在明显的负面影响。因此,为维持生物滞留系统的微生态系统稳定性和长效运行,可采用填料更换、生物强化修复技术等外部干预的方式来提升生物滞留系统的生态稳定性和运行效率。

李明哲[8](2021)在《基于模糊物元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环保水平评价研究》文中指出

李文英,贾斌凯,李怀恩,李家科,陈至立,李继成[9](2021)在《西安小寨商业区海绵城市改建效益货币化计算与分析》文中指出为了缓解内涝、水环境等问题,我国各地城市陆续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海绵城市建设的效益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之一.以西安市小寨海绵城市建设为例,构建海绵城市效益货币化方法,计算海绵城市建设的效益.小寨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年效益约为2亿,以社会折现率为7%计算,在运营期为30年的效益为26.6亿元.效益约为海绵设施项目投资的2.4倍,总投资的1.3倍.效益计算方法和结果可以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

孙亚蓉[10](2021)在《能源替代下的两阶段经济增长模型构建与仿真》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能源消耗、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问题逐渐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焦点。化石能源的不可再生性与我国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依赖之间存在着矛盾,在能源消费总量仍然处于上升通道的背景下,实现碳达峰成为了我国“十四五”时期的新晋目标,能源“双控”成为了低碳转型发展的重要指挥棒,现实表明搞好环境的污染治理与发展新能源是解决经济、能源及环境三者协调发展的一个切实可行的途径。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以能源替代背景下的经济增长为对象,通过模型构建与仿真,探寻能源转型替代过程中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必要条件及传统能源向新能源转变的时间节点问题。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1)基于经济、能源、环境等相关发展理论,构建能源替代背景下分别主要由传统能源支撑和新能源支撑的两阶段内生经济增长模型。(2)以社会效用为目标,借助动态最优化方法构造现值Hamiltonian函数,分别对两阶段经济增长模型进行均衡性分析后,基于两阶段最优控制理论得出最优能源替代点满足的方程,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数理模型基础上的分析。(3)依据山西省能源转型发展背景,以山西省实际数据为基础,采用MATLAB实现对不同产业、不同情境下两阶段经济增长模型的仿真分析,在检验模型仿真准确度的基础上给出山西省相关参数对经济增长及最优替代时间的影响程度及经济增长路径变化图。通过两阶段经济增长模型构建、分析与仿真发现:从能源替代点方面来看:(1)最优的能源替代节点处经济增长不连续,发生产出短时间内减少的现象,但新能源支撑的经济发展速度足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弥补产出跳跃;(2)提高污染治理效率、降低消费边际弹性均会延缓能源替代进程,而提高技术对污染的控制效率可以促进能源替代进程。从经济增长率方面来看:(1)第二阶段相对较高的污染控制效率是保证第二阶段经济增长率高于第一阶段经济增长率的必要条件。(2)新能源支撑的经济增长率远高于传统能源支持的经济增长率。从山西省仿真方面来看:(1)不同产业间的能源替代点表现为: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整体>第二产业,而第二阶段的经济增长率却表现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整体>第一产业。(2)不同情境下的能源替代点表现为:情景一和情景三下能源替代点均会提前,情景二下能源替代却表现为滞后,而第二阶段的经济增长率却表现为:情景三>情景一>情景二。

二、交通污染控制的途径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交通污染控制的途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国内外页岩气开发环境管理现状及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页岩气开发相关环保政策标准
2 页岩气开发环境管理对比分析及建议
    2.1 美国页岩气开发相关环保法规标准
        2.1.1 概述
        2.1.2 废水排放
        2.1.3 大气污染物排放
        2.1.4 固体废物污染控制
    2.2 加拿大页岩气开发相关环保法规标准
    2.3 对比分析及建议
        2.3.1 对比分析
        2.3.2 中国页岩气开发的环境管理建议
        2.3.2. 1 废水外排
        2.3.2. 2 废水地下回注
        2.3.2. 3 压裂作业风险管控(地下水保护)
        2.3.2. 4 废气排放
        2.3.2. 5 废物储存与现场管理
        2.3.2. 6 固废利用与处置
        2.3.2. 7 场地修复与恢复
        2.3.2. 8 生态红线与敏感目标保护
3 结论

(2)广东省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变化趋势及其原因(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收集与处理
2 结果与讨论
    2.1 广东省生活垃圾产生与处理现状
    2.2 广东省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的变化
    2.3 广东省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变化的原因及处理建议
3 结语

(3)水溶液性质与水污染控制工艺相互作用的重要性(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污染的产生机制与环境演化
    1.1 人类迁徙活动的城镇化
    1.2 工农业生产追求高产量与高产率
    1.3 元素化合物的多样性
    1.4 水质的梯度分类
2 水溶液性质
    2.1 污染的水质指标与控制标准
    2.2 水溶液性质及其表征
        2.2.1 溶液性质的群论预测
        2.2.2 能量起源
        2.2.3 物质属性
        1)基于水-生物作用定义的物质和性质
        2)基于水—沉积物作用定义的物质和性质
        3)基于水—气作用定义的物质和性质
        2.2.4 分散系
    2.3 性质集合的初步定义
3 处理工艺原理
    3.1 原理与功能有效性结合
    3.2 操作条件与目标控制的对应性
    3.3 过程约束
4 难降解工业废水
    4.1 溶液性质与关键污染物
    4.2 资源化与无害化目标
    4.3 集成优化与生态反馈
5 结束语

(4)东北某城市臭氧污染特征及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臭氧的性质
        1.1.2 臭氧污染形成及其危害
        1.1.3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的方法和设备
    2.1 研究地域自然地理概况
    2.2 监测站点选择
    2.3 监测数据分析
    2.4 选用的仪器设备
第3章 城市臭氧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目标城市臭氧污染现状
    3.2 臭氧污染特征分析
        3.2.1 臭氧污染日变化规律
        3.2.2 臭氧污染月变化规律
    3.3 臭氧污染与影响因素分析
        3.3.1 臭氧污染与气象条件的影响因素分析
        3.3.2 臭氧污染与氮氧化物的影响因素分析
        3.3.3 臭氧污染与颗粒物的影响因素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臭氧污染生成潜势研究及污染控制区分析
    4.1 臭氧生成潜势研究
        4.1.1 VOCs组分分析
        4.1.2 臭氧生成潜势(OFP)计算方法
        4.1.3 臭氧生成潜势(OFP)结果分析
        4.1.4 烯烃对臭氧生成贡献分析
    4.2 臭氧污染控制区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东北地区城市臭氧污染控制策略研究
    5.1 VOCs来源解析
    5.2 臭氧污染控制策略研究
        5.2.1 我国大气污染物政策标准发展历程
        5.2.2 研究地域臭氧污染治理手段
        5.2.3 东北地区城市臭氧污染控制策略建议
    5.3 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中存在的几点不足
        6.2.2 对未来臭氧污染治理工作的几点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研究成果
致谢

(5)基于比较视角的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文献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国家级实验室
        2.1.2 国家重点实验室
        2.1.3 联邦国家实验室
    2.2 文献研究综述
        2.2.1 中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相关研究回顾
        2.2.2 美国联邦国家实验室建设相关研究回顾
        2.2.3 文献研究回顾述评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协同创新理论
        2.3.2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
        2.3.3 文献计量学理论
        2.3.4 数据挖掘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比较研究
    3.1 中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研究
        3.1.1 萌芽起步阶段
        3.1.2 集中建设阶段
        3.1.3 快速发展阶段
        3.1.4 “中国特色发展”阶段
    3.2 美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研究
        3.2.1 快速起步阶段
        3.2.2 第一波争议阶段
        3.2.3 重整复苏阶段
        3.2.4 第二波争议阶段
        3.2.5 新时代发展阶段
    3.3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比较与启示
        3.3.1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的一般规律
        3.3.2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的主要差异
        3.3.3 启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特征比较研究
    4.1 研究设计
        4.1.1 研究方法
        4.1.2 案例选取原则
        4.1.3 资料获取
        4.1.4 分析框架
    4.2 中国典型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特征分析
        4.2.1 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4.2.2 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4.2.3 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
        4.2.4 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4.2.5 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
    4.3 美国典型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特征分析
        4.3.1 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
        4.3.2 喷气推进实验室
        4.3.3 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
        4.3.4 普林斯顿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室
        4.3.5 林肯实验室
    4.4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特征比较与启示
        4.4.1 制度体制的比较分析
        4.4.2 建设定位的比较分析
        4.4.3 资源要素的比较分析
        4.4.4 运行模式的比较分析
        4.4.5 科研合作的比较分析
        4.4.6 启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科研实力比较研究
    5.1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ESI高被引论文属性数据预处理
        5.1.1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ESI高被引论文属性数据来源
        5.1.2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ESI高被引论文属性数据处理流程
        5.1.3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ESI高被引论文属性规约
        5.1.4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ESI高被引论文属性数据清洗
        5.1.5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ESI高被引论文属性构造
        5.1.6 小结
    5.2 基于ESI高被引论文产出的科研实力比较
        5.2.1 高被引论文产出及变化情况比较
        5.2.2 高被引论文单因素产出特征比较
        5.2.3 基于关联规则的高被引论文多因素特征比较
        5.2.4 小结
    5.3 基于ESI高被引论文主导地位的科研实力比较
        5.3.1 两国间高被引论文合作情况比较
        5.3.2 中美参与国际合作的高被引论文主导情况比较
        5.3.3 基于Logistic回归的国际合作论文主导地位特征比较
        5.3.4 小结
    5.4 基于ESI高被引论文影响力的科研实力比较
        5.4.1 高被引论文被引频次比较
        5.4.2 高被引论文期刊影响因子比较
        5.4.3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高被引论文影响力特征比较
        5.4.4 小结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促进我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的对策建议
    6.1 政府统筹实验室体系顶层设计的安排
        6.1.1 强化政府战略规划,融入国家创新系统
        6.1.2 顺应科技发展趋势,引领学科交叉创新
        6.1.3 加强重大专项部署,支撑战略新兴产业
    6.2 积极推进实验室融入创新联合体建设
        6.2.1 以市场拉动需求,发挥龙头企业领军性作用
        6.2.2 以科研带动教学,发挥实验室平台教学功能
        6.2.3 以联合实现共享,发挥联合体协同创新优势
    6.3 努力推进实验室融入世界范围的步伐
        6.3.1 坚持国际交流与合作,保持科技的自立自强
        6.3.2 打造国际化人才团队,构筑全球性人才高地
        6.3.3 参与全球化科技治理,提高实验室国际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研究的创新之处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生物滞留系统污染物累积特征及对微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海绵城市建设与低影响开发理念
        1.2.2 生物滞留系统对径流污染物的去除研究
        1.2.3 生物滞留系统污染物累积研究
        1.2.4 生物滞留系统污染物累积风险评价研究
        1.2.5 生物滞留系统微生态系统研究
        1.2.6 生物滞留系统PAHs的模拟模型研究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试验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总体思路
        2.2.2 现场监测
        2.2.3 室外试验
        2.2.4 试验方法
3 雨水花园中碳氮磷和重金属累积特征及微生物群落演变
    3.1 雨水花园对雨水径流水量水质的调控效果
        3.1.1 水量削减效果
        3.1.2 水质净化效果
    3.2 雨水花园污染物累积研究
        3.2.1 雨水花园污染物累积特征
        3.2.2 雨水花园重金属风险评价
    3.3 雨水花园中微生物群落演变
        3.3.1 不同运行时间雨水花园中微生物群落演变
        3.3.2 不同填料类型雨水花园中微生物群落演变
        3.3.3 不同排水方式雨水花园中微生物群落演变
    3.4 雨水花园微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3.4.1 环境因子与微生物生态特征的关联性
        3.4.2 雨水花园微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3.5 本章小结
4 道路植生滞留槽多环芳烃累积特征及对微生物的影响
    4.1 道路植生滞留槽中PAHs累积水平
        4.1.1 PAHs时空分布及赋存特征
        4.1.2 PAHs污染水平评价
        4.1.3 PAHs与土壤性质关联性
    4.2 道路植生滞留槽PAHs来源解析及风险评价
        4.2.1 PAHs来源解析
        4.2.2 PAHs风险评估
    4.3 植生滞留槽PAHs累积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4.3.1 PAHs累积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4.3.2 PAHs与微生物群落关联性
    4.4 本章小结
5 不同填料生物滞留系统污染物累积对填料微生态系统的影响
    5.1 生物滞留系统的负荷削减效果
        5.1.1 生物滞留系统对碳氮磷及重金属的负荷削减效果
        5.1.2 生物滞留系统对PAHs的负荷削减效果
    5.2 生物滞留系统pH及污染物含量变化
        5.2.1 pH变化
        5.2.2 碳氮磷含量变化
        5.2.3 重金属含量变化及分布
        5.2.4 PAHs含量变化及分布
    5.3 生物滞留系统填料中微生态系统变化
        5.3.1 微生物多样性
        5.3.2 微生物群落结构
        5.3.3 填料酶活性
    5.4 生物滞留系统污染物与微生态系统关联性
        5.4.1 环境因子与填料微生物群落的相关性
        5.4.2 生物滞留系统污染物累积与酶活性及微生物种群的定量关系
    5.5 本章小结
6 生物滞留系统微生态系统的响应机制及多环芳烃归趋模拟
    6.1 生物滞留系统填料微生态系统对污染物累积的响应机制
        6.1.1 生物滞留系统污染物与填料生物系统的相互作用
        6.1.2 生物滞留系统微生态系统对污染物累积的响应机制
    6.2 基于HYDRUS-1D的生物滞留系统PAHs归趋模拟
        6.2.1 模型原理
        6.2.2 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
        6.2.3 参数敏感性分析
        6.2.4 模型率定与验证
        6.2.5 PAHs归趋行为情景模拟
    6.3 关于维持生物滞留系统微生态系统稳定性和长效运行的讨论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西安小寨商业区海绵城市改建效益货币化计算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海绵城市货币化指标与方法
    1.1 效益货币化指标
    1.2 效益货币化方法
        1.2.1 生态环境效益
        (1)提升地表水环境质量
        (2)补充地下水效益
        (3)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效益
        (4)提供生境效益
        1.2.2 社会效益
        (1)缓解城市内涝效益
        (a)减少交通损失
        (b)降低居民室内损失
        (c)减少商业交易损失
        (d)年均效益的计算
        (2)提升防洪效益
        (3)降低城市能耗
        (a)气温降低的节电效益
        (b)绿色屋顶保温隔热效益
        (4)提升景观效益
        1.2.3 经济效益
        (1)降低市政管网运营成本效益
        (2)增加区域水资源效益
        (a)增加区域水资源总效益
        (b)增加区域水资源的直接经济价值
2 研究区域介绍与效益计算
    2.1 小寨海绵城市建设介绍
    2.2 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效果定量化与货币化
        2.2.1 生态环境效益
        (1)提升地表水环境质量效益
        (a)点源污染控制
        (b)面源污染控制
        (c)总效益
        (2)补充地下水效益
        (3)缓解热岛效应效益
        (4)提供生境效益
        2.2.2 社会效益
        (1)缓解城市内涝效益
        (a)减少交通损失
        (b)降低居民室内损失
        (c)减少商业损失
        (2)提升防洪效益
        (3)降低城市能耗
        (a)气温降低的节电效益
        (b)绿色屋顶保温隔热效益
        (c)降低城市能耗效益
        (4)提升景观效益
        2.2.3 经济效益
        (1)降低市政管网运营成本
        (2)增加区域水资源效益
        (a)增加区域水资源总效益
        (b)增加区域水资源的直接经济效益
    2.3 效益计算结果与分析
3 结论

(10)能源替代下的两阶段经济增长模型构建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能源替代相关研究
        1.3.2 能源、环境与经济增长模型研究
        1.3.3 能源、环境与经济间优化预测研究
        1.3.4 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2 能源、环境、经济及优化控制相关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能源替代
        2.1.2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
    2.2 经济增长相关理论基础
        2.2.1 经济增长理论
        2.2.2 经济增长模型
    2.3 能源、环境、经济相关理论基础
        2.3.1 资源耗竭理论
        2.3.2 环境经济学理论
        2.3.3 3E系统理论
        2.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4 优化控制相关理论基础
        2.4.1 社会福利最大化理论
        2.4.2 动态最优化理论
3 两阶段经济增长模型构建与分析
    3.1 两阶段经济增长模型构建
        3.1.1 基本假设
        3.1.2 生产函数
        3.1.3 效用函数
    3.2 第一阶段经济增长模型分析
        3.2.1 均衡分析
        3.2.2 经济增长率分析
        3.2.3 污染变化率分析
    3.3 第二阶段经济增长模型分析
        3.3.1 均衡分析
        3.3.2 经济增长率分析
        3.3.3 污染变化率分析
    3.4 两阶段能源最优替代节点分析
4 两阶段经济增长模型仿真与分析
    4.1 数据来源
    4.2 分产业两阶段经济增长模型仿真与分析
        4.2.1 产业范围界定
        4.2.2 参数确定
        4.2.3 敏感性分析
        4.2.4 仿真结果分析
    4.3 分情景两阶段经济增长模型仿真与分析
        4.3.1 情景设定
        4.3.2 参数确定
        4.3.3 敏感性分析
        4.3.4 仿真结果分析
5 结论及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附录 A 敏感性分析结果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交通污染控制的途径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内外页岩气开发环境管理现状及对比[J]. 江丽,刘春艳,王红娟,于劲磊,宫航. 天然气工业, 2021(12)
  • [2]广东省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变化趋势及其原因[J]. 张木喜,孙晓杰,王亚搏,谭知涵,王春莲. 环境工程学报, 2021(11)
  • [3]水溶液性质与水污染控制工艺相互作用的重要性[J]. 韦朝海,关翔鸿,韦庚锐,李泽敏,韦托,陈啊聪. 环境工程, 2021
  • [4]东北某城市臭氧污染特征及控制策略研究[D]. 刘彪. 吉林大学, 2021(01)
  • [5]基于比较视角的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研究[D]. 李阳. 吉林大学, 2021(01)
  • [6]海绵城市技术导向下山地住区径流污染控制评估[D]. 曹必成. 重庆交通大学, 2021
  • [7]生物滞留系统污染物累积特征及对微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D]. 张兆鑫.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8]基于模糊物元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环保水平评价研究[D]. 李明哲.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9]西安小寨商业区海绵城市改建效益货币化计算与分析[J]. 李文英,贾斌凯,李怀恩,李家科,陈至立,李继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3)
  • [10]能源替代下的两阶段经济增长模型构建与仿真[D]. 孙亚蓉. 中北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交通污染治理的选择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