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轴流泵站技术改造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张剑焜[1](2019)在《带虹吸式出水流道的轴流泵站水力过渡过程特性研究》文中指出虹吸式出水流道因其断流方式方便可靠,在我国大型轴流式防洪排涝泵站中应用广泛。但随着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在汛期外江水位超驼峰情况时常发生,在超驼峰水位下利用虹吸式出水流道已无法断流,直接影响到机组安全稳定运行。因此,本文针对广东某带虹吸式出水流道的轴流泵站在超驼峰工况下,机组启动、停机水力稳定性问题,基于瞬变流理论分析了超驼峰工况下轴流泵启停特性,提出了超驼峰工况下水泵-闸门联合控制策略,确定超驼峰启停的闸门运行方案,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和学术价值。具体内容如下:针对超驼峰工况下轴流泵启动问题,考虑流道驼峰处空气压力变化规律,采用逐段叠加法对启动过渡过程进行模拟。研究表明,启动过程中最大起动扬程出现的时间与机组转速达到额定转速的时间一致,闸门开启时间的加快有助于机组尽快进入稳定运行,采用“快速闸门预开30%,闸门启动规律按120s线性开启,水泵6s启动”的方案操作可以满足超驼峰2m以下工况启动要求。针对超驼峰工况下轴流泵正常停泵问题,结合水泵的全特性和流道出口闸门端的边界条件,基于瞬变流理论进行过渡过程计算。结果表明,在超驼峰2m时进行正常停泵,没有预先关闭一定闸门开度进行停机其最大倒转转速将会超过额定转速的1.2倍,会对泵站安全带来威胁,当闸门预关开度超过50%时会出现较大的负压,建议正常停泵时,闸门预关30%,100s线性关闭闸门。针对超驼峰工况下轴流泵事故停泵防护问题,基于瞬变流基本理论,建立闸门两阶段关闭规律优化模型,并采用混沌粒子群算法进行求解。研究表明,混沌粒子群算法寻优能力强、算法稳定性好,有效提升了两阶段关阀水锤防护效果;多次寻优结果揭示两阶段关阀中,第一阶段关阀速度和关阀角度对削弱水锤的作用更强;当泵站最大超驼峰水位小于2m时,采用“14s快关行程66%,104s慢关行程34%”的策略可以有效防护事故停泵水锤。
周映璨[2](2018)在《臭氧活性炭工艺高程布置方式及池型选择的分析与评价》文中指出对于微污染水源,常规处理难以保障水质。臭氧活性炭工艺是改善水厂出水水质的重要方法。臭氧活性炭工艺主要由预处理、后臭氧和生物活性炭滤池等处理单元组成,其高程布置则可采用提升泵站和预留高程两种方法。论文以臭氧活性炭工艺的池型及高程布置方式选择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工程实例,通过资料分析、工艺设计、概算编制及建立经济模型等方法,从技术上分析臭氧活性炭工艺的预处理、炭滤池和高程布置方式各方案;从经济上比较活性炭滤池和提升泵站各方案;讨论预留时间对选择高程布置方式的影响;作出活性炭滤池和提升泵站各方案的综合评价。在10、20、30、40和50万t/d的处理规模下,分别对两种炭滤池形式和四种高程布置方式进行了设计和经济计算。分别作出了以处理规模为自变量,各工艺的投资和运行费用为因变量的函数关系式,并对各工艺形式进行了费用现值分析。从而确定了经济上的结论:对于生物活性炭滤池,当处理规模为1050万t/d时,翻板滤池的经济效益均优于V型滤池。对于臭氧活性炭工艺的高程布置,当预留时间小于8.5年时,推荐采用预留高程的方式;而对于预留时间大于8.5年的情况,规模<17.78万t/d时采用轴流泵比较经济;规模>17.78万t/d时采用潜水轴流泵经济性更强。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评分法,对炭滤池和提升泵站各形式进行了技术经济的综合评价。得出结论:当规模为10-50万t/d时,翻板滤池的综合效益均高于V型滤池;当规模<17.83万t/d时,泵站的综合优劣次序为轴流泵、潜水轴流泵、SPN泵;当规模>17.83万t/d时,泵站的综合优劣次序为潜水轴流泵、轴流泵、SPN泵。论文所提出的技术、经济和综合评价结论,对我国给水厂采用臭氧活性炭工艺有一定参考作用和积极推进意义。
李君,曹永梅,高传昌[3](2015)在《低扬程轴流泵及其泵站装置性能预测研究》文中提出轴流泵及其泵站装置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水利工程中应用广泛,尤其是南水北调工程实施过程中的表现尤为明显。但因其流动的复杂性而致使设计和制造过程繁琐,且经济性较差。结合轴流泵站装置的管路特性参数和轴流泵的结构参数,基于水力损失法,建立了其在设计流量附近的性能预测数学模型,并据此开发了性能预测和绘制基本性能曲线的应用程序,同时在田山一级泵站进行了现场试验,通过预测值和实测值之间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性能预测模型和应用程序的实用性,在田山一级泵站的技术改造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效缩短了技术改造的时间,也获得了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为提高预测的精度和扩大其实用性,提出了下一步研究工作的重点。
刘超[4](2015)在《轴流泵系统技术创新与发展分析》文中认为论述了我国轴流泵系统水力性能研究和技术创新,探讨了轴流泵系统研究发展趋势。阐述了高比转数轴流泵水力模型和应用发展的过程;通过归纳轴流泵系统特点提出按电动机安装位置进行分类,即轴伸式轴流泵系统和贯流式轴流泵系统两类结构形式。分别阐述了不同类型轴流泵系统在泵站工程中的创新应用。从技术发展的角度研判轴流泵系统的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讨论了传统水泵选型方法的局限性,分析了适用轴流泵系统的水泵选型新方法的合理性。分析基于试验数据的轴流泵变角调节公式及适用性;分析了进水旋涡危害和安全策略,总结了进水池旋涡研究的成果和消防涡措施。针对该领域研究发展中的现实和潜在问题,提出进一步深化研究创新的思路。
施高萍[5](2012)在《轴流泵站开敞式进水池的数值模拟与技术改造》文中提出以浙江省诸暨轴流泵站为例,基于三维湍流Navier-Stokes控制方程,采用标准κ-ε模型和SIMPLEC算法对轴流泵站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开敞式进水池的水流流态和轴流泵叶轮进口断面的轴向流速分布,进而提出了进水池后壁距尺寸优化、管后隔板和后墙隔板3种技术改造方案,并比较了3种技术改造方案下的模拟结果。结果表明,管后隔板为减少该轴流泵站进水池回流的最佳技术改造方案。
张爱霞[6](2011)在《长轴轴流泵改为潜水轴流泵若干问题探讨》文中指出通过对长轴轴流泵改造成潜水轴流泵的几个案例以及所出现的问题来探讨在实施改造过程中需注意的几个事项。
陈松山[7](2007)在《低扬程大型泵站装置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研究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城市防洪重点工程建设和大型泵站更新技术改造为背景。以低扬程大型泵站为研究对象,运用三维湍流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了泵站工程过流构筑物中新型进水流道、出水流道内流场特性及水力特性,对比测试分析了常见流道的水力特性,提出了泵站新型进、出水流道型线参数确定的原则和方法。从理论上推演分析建立了泵装置动力特性预测数学模型;系统地研究了泵装置起动、停泵过渡过程,建立了完整的起动动态特性数学模型,提出了停泵动态特性计算方法。1.基于三维紊流数值模拟,以大型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为平台,采用时均N-S方程(RANS)和κ-ε流模型,运用SIMPLEC算法,数值模拟了钟形、竖井贯流和簸箕形进水流道的内流场。以流道出口速度均匀度、速度加权平均角、水力损失大小为评价目标函数,研究了钟形进水流道不同喇叭口悬空高度的内流场特征和水力损失特性,提出了喇叭口悬空高度的合理取值范围。构建了钟形进水流道模型试验装置系统,利用五孔探针测试了不同喇叭口悬空高度时流道出口断面的流速分布,并与数值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了带泵的流道出口速度分布规律。数值计算揭示了竖井贯流、簸箕进水流道内流场特征、特征断面的流速及水力损失规律,并对竖井贯流泵装置特性、簸箕形进水流道水力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提出了竖井贯流、簸箕形进水流道的优化特征型线及控制尺寸。2.运用三维湍流数值模拟的方法,对近年来应用于特低扬程大型泵站中的一种新型出水流道—箱涵式出水流道内流场特征及水力特性进行分析研究。研究中,针对喇叭出口设导水锥和不设导水锥,分别设计了不同喇叭口悬空高度、不同喇叭管型线、不同后壁距、不同后壁型线以及无扩散喇叭管等方案,数值模拟各方案流道内流场,预测旋涡发生位置和形态,得出了流道纵向剖面、喇叭口及出水柱状面上速度分布规律,预测并分析流道水力损失规律。构建模型试验装置系统,制作物理模型,对各数值计算方案进行系列试验研究,测得各方案流道的水力损失,观测了流道内水流流态,研究得出了流道水力损失随流道几何特征参数变化规律。根据数值计算和试验研究的结果,提出了新型箱涵式出水流道优化设计方法。对常见的虹吸式、直管式和钟形出水流道,设计并制作物理模型,测试并比较其水力损失。3.从流体力学基本原理出发,运用相似理论中的方程分析法,系统地分析泵装置动力特性、汽蚀特性、飞逸特性的相似模拟方法,阐述了相似准则之间的关系、参数换算比尺。从理论上分析和表达了水泵机械效率、水力效率、容积效率、水泵效率及泵装置效率。根据模型泵(或泵装置)试验数据,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及牛顿迭代法计算泵效率(或泵装置效率)表达式中拟合系数,将模型水泵各工况点效率分解为水力效率、容积效率和机械效率,实现了各部分效率按各自公式换算,提出了水力效率、容积效率、机械效率、管道效率、泵及泵装置效率换算的新方法,建立了低扬程大型泵站动力特性预测数学模型。4.在分析低扬程泵装置机组暂态电气特性、动力特性和管道中空气动力学特性基础上,结合水泵相似率,从理论上系统地研究了拍门断流直管式出流泵装置起动动态特性、虹吸式出水流道泵装置起动动态特性以及快速闸门断流直管式出流泵装置起动动态特性,并分别建立了相应的起动过渡过程数学模型。5.基于刚性水锤理论,分析和表达了低扬程大型泵装置水力特性和机组动力学特性,并运用最小二乘曲面拟合方法仿真模拟了水泵全性能曲线。为合理地在停泵动态特性计算中引入全特性曲线稳态参数,研究中,提出将水泵瞬态扬程分解为稳态扬程和惯性水头扬程,与之相应水阻力力矩、推力轴承摩擦力矩也分解为稳态力矩和惯性水头引起附加力矩,方程中稳态参数,即可用基于曲面拟合的全特性曲线方程代入,从而建立贯流泵站事故停泵、液压快速闸门断流停泵动态特性计算有限差分非线性方程组,并给出了计算方法、步骤和计算实例。
戎志福[8](2004)在《中小型轴流泵站的节能措施》文中研究指明总结了江苏宝应县多年来泵站改造的经验,分析了中小型轴流泵站装置效率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提出了轴流泵站的节能措施,针对具体情况进行了泵站技术改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戎志福[9](2003)在《浅议轴流泵站的节能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引言 宝应县是典型的平原低洼地区,易旱易涝,现有大量的轴流泵站,其中,60、70年代兴建的泵站,普遍存在设计欠佳、设备老化、泵站出水流量小、装置效率低、排灌效益低下等问题。针对存在问题,我们对68座泵站进行了抽样测试分析(选取灌、排的各个时期进行普测),其平均净扬程为1.26m,站平均装置效率为37.8%,比部颁标准低12.2%,能源
张文渊[10](2002)在《轴流泵站技术改造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针对淮海农场轴流泵站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既经济又合理的改造方法。在改造中采用同口径的其他型号泵提高比转速,用混流泵提高平均装置效率,通过泵站装置优化设计,使泵站经济运行,提高效率。
二、轴流泵站技术改造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轴流泵站技术改造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带虹吸式出水流道的轴流泵站水力过渡过程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过渡过程理论分析和数学模型 |
2.1 泵站启动过渡过程数学模型 |
2.1.1 流道下降段水位的变化 |
2.1.2 驼峰段空气压力计算 |
2.1.3 稳态扬程流量特性 |
2.1.4 水泵启动扬程计算 |
2.2 泵站停泵过渡过程数学模型 |
2.2.1 基本微分方程和特征线解法 |
2.2.2 水泵端边界条件 |
2.2.3 闸门端边界条件 |
2.2.4 停泵过渡过程求解步骤 |
2.3 小结 |
第3章 超驼峰启动过渡过程计算分析 |
3.1 工程概况 |
3.2 快速闸门开启时间对过渡过程的影响 |
3.2.1 仿真方案 |
3.2.2 计算结果及分析 |
3.3 快速闸门预开开度对过渡过程的影响 |
3.3.1 仿真方案 |
3.3.2 计算结果及分析 |
3.4 水泵静扬程对启动过渡过程的影响 |
3.5 小结 |
第4章 超驼峰工况停泵防护措施分析 |
4.1 水泵全特性曲线的拟合 |
4.1.1 水泵全特性曲线数值拟合问题 |
4.1.2 水泵通用全特性曲线模型 |
4.1.3 全特性曲线的正交多项式最小二乘曲面拟合 |
4.1.4 泵站全特性曲线 |
4.2 超驼峰工况停泵过渡过程计算及分析 |
4.2.1 闸门和真空破坏阀均拒动 |
4.2.2 正常停泵,出口闸门线性匀速关闭规律分析 |
4.2.3 预关闸门开度,出口闸门线性关闭规律分析 |
4.3 小结 |
第5章 超驼峰工况下轴流泵站事故停泵防护方案寻优 |
5.1 超驼峰运行闸门关闭规律优化模型 |
5.1.1 决策变量 |
5.1.2 目标函数 |
5.1.3 约束条件 |
5.2 粒子群算法及其改进策略 |
5.2.1 基本粒子群算法 |
5.2.2 改进策略 |
5.2.3 算法流程 |
5.2.4 算法终止准则 |
5.3 工程优化计算与分析 |
5.3.1 不同关闭规律下过渡过程计算结果对比 |
5.3.2 不同超驼峰工况下水锤防护效果对比 |
5.3.3 闸门关闭规律对水锤波动的影响分析 |
5.4 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 科研项目 |
2 科研论文 |
(2)臭氧活性炭工艺高程布置方式及池型选择的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背景 |
1.1.1 水环境现状 |
1.1.2 常规处理单元的局限性 |
1.2 国内外臭氧活性炭工艺的研究现状 |
1.2.1 臭氧活性炭工艺的应用 |
1.2.2 预处理方式的形式 |
1.2.3 炭滤池的池型 |
1.2.4 高程布置 |
1.2.5 存在的问题 |
1.3 论文研究目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臭氧活性炭的技术分析 |
2.1 预处理技术 |
2.1.1 预氯化 |
2.1.2 预臭氧 |
2.2 生物活性炭滤池技术 |
2.2.1 普通快滤池 |
2.2.2 翻板滤池 |
2.2.3 V型滤池 |
2.3 高程布置 |
2.3.1 预留高程 |
2.3.2 潜水轴流泵 |
2.3.3 轴流泵 |
2.3.4 SPN型水泵 |
2.4 适合臭氧活性炭的工艺技术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炭滤池池型的经济分析 |
3.1 处理规模 |
3.2 炭滤池工艺方案设计 |
3.2.1 工艺设计 |
3.2.2 主要构筑物尺寸比较 |
3.2.3 主要设备及参数功率一览表 |
3.3 适合炭滤池的经济指标分析 |
3.3.1 费用资料来源 |
3.3.2 工程投资估算 |
3.3.3 处理成本 |
3.3.4 费用现值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高程布置方式的经济分析 |
4.1 处理规模 |
4.2 提升泵站方案设计 |
4.2.1 泵站设计 |
4.2.2 主要构筑物尺寸比较 |
4.2.3 主要设备及参数一览表 |
4.3 泵站的经济指标分析 |
4.3.1 费用资料来源及相关费用说明 |
4.3.2 工程投资估算 |
4.3.3 处理成本 |
4.3.4 费用现值分析 |
4.4 高程预留的分析 |
4.4.1 方案设计 |
4.4.2 经济指标及预留时间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活性炭滤池和提升泵站的综合评价 |
5.1 综合评价法概述 |
5.2 综合评价 |
5.2.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5.2.2 指标权重调查策划 |
5.2.3 影响因素权重 |
5.2.4 方案层指标取值 |
5.2.5 方案评价排序 |
5.3 分析与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低扬程轴流泵及其泵站装置性能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数学模型的建立 |
1.1 水泵损失及效率 |
1.2 管道损失及效率 |
1.3 水泵装置及泵站效率 |
1.4 扬程特性表达 |
1.5 功率特性表达 |
2 性能预测与试验研究 |
3 结论与展望 |
(4)轴流泵系统技术创新与发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轴流泵水力模型和应用 |
2 泵系统结构形式 |
2.1 立式轴伸泵系统 |
2.1.1 基本流道结构 |
2.1.2 双向流道结构 |
2.2 卧式轴伸泵系统 |
2.2.1 S形轴伸泵系统 |
2.2.2 竖井式轴伸泵系统 |
2.2.3 双向轴伸泵系统 |
2.3 斜式轴伸泵系统 |
2.4 贯流泵系统 |
2.4.1 灯泡贯流泵系统 |
2.4.2 全贯流泵系统 |
3 轴流泵选型和系统性能换算 |
3.1 基于泵系统的轴流泵选型新方法 |
3.2 轴流泵变角性能关系 |
4 展望 |
(5)轴流泵站开敞式进水池的数值模拟与技术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1 数学模型 |
1.1 控制方程 |
1.2 计算区域 |
1.3 边界条件 |
1.4 动静交界面模型 |
2 数值模拟结果及其优化 |
2.1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2.2 技术改造方案 |
3 结语 |
(7)低扬程大型泵站装置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低扬程大型泵站装置特性研究现状与进展 |
1.2.1 泵站进出水流道研究 |
1.2.2 泵(泵装置)特性预测理论研究 |
1.2.3 泵站起动停泵动态特性研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泵站进出水流道三维湍流数值模拟方法 |
2.1 控制方程组 |
2.1.1 湍流时均纳维-斯托克斯方程(RANS) |
2.1.2 湍流模型 |
2.1.3 直角坐标系下控制方程组 |
2.1.4 任意三维曲线坐标系下控制方程组 |
2.2 贴体坐标变换与网格生成 |
2.3 交错网格及控制方程组的离散 |
2.4 压力修正法 |
2.5 壁面函数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大型泵站钟形、竖井和簸箕形进水流道内流场数值分析与试验研究 |
3.1 钟形进水流道三维湍流数值分析与实验研究 |
3.1.1 钟形进水流道型线设计方法 |
3.1.2 钟形进水流道内流场数值分析 |
3.1.3 计算结果与分析 |
3.1.4 钟形进水流道出口流速分布测试研究 |
3.2 竖井贯流进水流道三维湍流数值分析与试验研究 |
3.2.1 进水流道型线特征 |
3.2.2 计算结果与分析 |
3.2.3 泵装置特性试验 |
3.2.4 本节结论 |
3.3 簸箕形进水流道三维湍流数值分析与试验研究 |
3.3.1 流道水力损失试验 |
3.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3 流道内流场数值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低扬程泵装置出水流道内流场数值分析与水力特性试验研究 |
4.1 新型箱涵式出水流道内流场三维湍流数值分析 |
4.1.1 无导水锥方案的流道内流场分析 |
4.1.2 设置导水锥方案的流道内流场分析 |
4.2 新型箱涵式出水流道水力特性试验研究 |
4.2.1 试验方案与测试系统 |
4.2.2 喇叭口悬空高度试验结果与分析 |
4.2.3 后壁距与后壁型线试验结果与分析 |
4.3 虹吸式、直管式和钟形出水流道水力特性试验 |
4.3.1 模型流道型线设计与试验装置 |
4.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低扬程泵装置相似换算与特性预测理论研究 |
5.1 低扬程泵装置模型相似换算方法 |
5.1.1 泵装置动力特性模拟方法 |
5.1.2 泵装置汽蚀特性模拟方法 |
5.1.3 泵装置飞逸特性模拟方法 |
5.2 模型泵及泵装置特性的数学表达 |
5.2.1 模型泵及泵装置扬程特性的数学表达 |
5.2.2 模型泵及泵装置效率特性的数学表达 |
5.2.3 模型泵及泵装置轴功率特性的数学表达 |
5.3 低扬程泵装置动力特性预测理论 |
5.3.1 泵及泵装置效率换算方法 |
5.3.2 原型泵装置动力特性预测 |
5.3.3 水泵(泵装置)效率换算示例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低扬程立式轴流泵装置起动动态特性研究 |
6.1 低扬程泵装置机组暂态电气特性和动力学特性 |
6.1.1 机组惯性力矩M_J |
6.1.2 电动机电磁力矩M_D |
6.1.3 水泵水力矩M_W |
6.1.4 轴承摩擦力矩M_(Zf) |
6.1.5 电动机风扇阻力力矩M_F |
6.1.6 油粘滞阻力力矩M_O |
6.2 直管式出水泵机组起动动态特性研究 |
6.2.1 泵装置管道内气体的动力特性 |
6.2.2 泵装置管道的水力特性 |
6.2.3 水泵的动力特性 |
6.2.4 起动过渡过程动态特性参数数值计算方法 |
6.2.5 计算实例 |
6.3 虹吸式出水流道泵机组起动动态特性研究 |
6.3.1 虹吸出水流道内空气动力特性 |
6.3.2 泵装置流道水力特性 |
6.3.3 数学模型建立 |
6.3.4 数学模型的数值计算方法 |
6.3.5 计算实例 |
6.4 快速闸门断流泵机组起动动态特性研究 |
6.4.1 开机未起升闸门前的过渡过程计算 |
6.4.2 起升闸门但未出现胸墙溢流的过渡过程计算 |
6.4.3 起升闸门出现胸墙溢流的过渡过程计算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低扬程贯流泵装置停泵动态特性理论研究 |
7.1 水头平衡方程 |
7.2 机组转动力矩平衡方程 |
7.3 水泵全特性曲线的计算机仿真 |
7.3.1 水泵的无量纲相似特性 |
7.3.2 矩形域最小二乘曲面拟合的数学模型 |
7.3.3 水泵全性能曲线计算机仿真技术 |
7.4 事故停泵过渡过程数学模型建立及求解 |
7.4.1 数学模型建立 |
7.4.2 数学模型求解 |
7.5 液压快速闸门断流停泵过渡过程数学模型及求解 |
7.6 南水北调贯流泵站停泵过渡过程计算 |
7.6.1 基本资料 |
7.6.2 数学模型求解 |
7.7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承担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8)中小型轴流泵站的节能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轴流泵站低效的原因 |
2 轴流泵站节能途径 |
3 结束语 |
四、轴流泵站技术改造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带虹吸式出水流道的轴流泵站水力过渡过程特性研究[D]. 张剑焜. 南昌工程学院, 2019(07)
- [2]臭氧活性炭工艺高程布置方式及池型选择的分析与评价[D]. 周映璨. 重庆大学, 2018(04)
- [3]低扬程轴流泵及其泵站装置性能预测研究[J]. 李君,曹永梅,高传昌.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5(03)
- [4]轴流泵系统技术创新与发展分析[J]. 刘超. 农业机械学报, 2015(06)
- [5]轴流泵站开敞式进水池的数值模拟与技术改造[J]. 施高萍. 水电能源科学, 2012(01)
- [6]长轴轴流泵改为潜水轴流泵若干问题探讨[J]. 张爱霞. 水泵技术, 2011(04)
- [7]低扬程大型泵站装置特性研究[D]. 陈松山. 江苏大学, 2007(07)
- [8]中小型轴流泵站的节能措施[J]. 戎志福. 排灌机械, 2004(01)
- [9]浅议轴流泵站的节能措施[J]. 戎志福. 江苏水利, 2003(05)
- [10]轴流泵站技术改造的探讨[J]. 张文渊. 水电站设计, 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