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论高校图书馆合并后的文献资源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黄会奇,邱烈祥[1](2021)在《党和政府发展图书馆事业的政策与法规研究》文中提出新中国成立之后,党中央和人民政府为了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事业和促进科技的进步,根据四个不同时期的特点和需要,陆续制订了一系列发展图书馆事业的政策和法规,在构建从上到下的图书馆网络系统、促进全国图书资源的协同利用、增加老少边穷地区图书馆的数量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党和政府又积极推动了图书馆事业向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现代转型。
翟丽丽[2](2021)在《我国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质量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人们迎来了智慧服务的时代。同时,高校图书馆也与先进的服务理念及高新技术不断融合,推动着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发展及实现。因此,对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质量进行评价,一方面有助于完善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并为之后的研究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可以探索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发展方向,对于了解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不足之处并推动其智慧服务的完善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本文在广泛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根据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定义,选取、整理了部分评价指标,并与清华大学Lib QUAL+TM相结合,初步构建了我国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质量评价体系,之后,为了保证评价体系的全面性和权威性,采用专家打分法征询专家意见,修正了评价体系。该体系第一层次包含四个层面,分别是服务情感/服务效果、信息/资源的获取、设施/环境条件、用户个人控制。第二层次包含“图书馆可以实现馆内精准导航及图书定位”、“能够基于读者数据,分析挖掘其需求并实现个性化服务”、“组织专家咨询、培训、讲座等活动使读者从中获取信息资源”、“整合空间资源,为读者提供良好的体验空间(创客空间、学习空间、研讨室等)”、“读者可以通过图书馆APP随时随地获取电子资源或所需信息”等18个指标。最后,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XX大学图书馆用户对各项评价指标的可接受最低值、实际感受值和理想期望值,与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相结合,得出该大学图书馆各项智慧服务的质量,验证了此评价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程子轩[3](2021)在《面向用户知识需求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资源聚合及服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公众平台已成为人们交流、休闲、学习、生活的一部分,随着以传播知识为主的微信公众号涌现,微信公众平台也逐渐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一些综合性或专业领域微信公众号发布各类科普知识和前沿资讯,一些学术类微信公众号专业发布学术领域内相关的学术知识,部分高校学报和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还专门开设“学术播报”、“学术快讯”等专栏,用于发布学术讲座及学术前沿知识。各类机构或个人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发布大量科普型知识、专业发展前沿资讯、专业学术知识以及学术专题等,能够满足不同专业和认知层面的用户知识内容的需求。然而,微信公众平台知识内容以用户生成为主,其庞大纷杂的微信公众平台账号主体导致了平台信息和知识质量的参差不齐、出现信息过载和迷航现象,对海量知识资源缺乏科学高效的组织和管理。当前,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简单提供知识资源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知识服务需求。智能时代,用户对知识质量和知识服务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微信公众平台知识组织和服务转型。如何在海量纷杂的信息中筛选出真正需要和感兴趣的知识资源内容不仅是广大微信用户面临的困扰,更是微信公众平台需要关注并急需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本文将知识聚合理论与方法引入到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资源组织及服务研究中,提出了面向用户知识需求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及服务体系框架。首先,构建了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画像并对用户知识需求进行了分析,从知识单元和句子层面分别提出了基于标签聚类和基于摘要生成的微信知识资源聚合方法,并基于不同知识资源聚合方法设计了微信公众平台知识推荐服务和知识集成服务两种知识服务模式。最后提出了提升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及服务能力的对策建议。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方面的研究:(1)面向用户知识需求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及服务体系框架构建。通过辨析知识聚合服务与用户知识需求之间的关系,明确了微信公众平台面向用户需求开展知识聚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阐述了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概念、目标与原则以及聚合服务要素,认为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是为了满足用户个性化知识需求,通过计量分析、数理统计、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方法分析挖掘知识单元的内在联系,将微信公众平台复杂多样化、数量庞大、无序碎片的领域知识资源重新组织和序化,形成结构完善的知识体系,为后续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服务提供资源保障。通过分析面向用户需求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服务组成要素、动因及过程,提出了面向用户需求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服务体系架构,将其划分为数据资源层、用户需求挖掘层、知识资源聚合层、服务提供层4个主要模块。(2)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画像构建与需求分析。基于VALS2模型从宏观层面对微信公众平台使用者构建群体用户画像,将用户划分为初期引入参与型、成长型和成熟型用户3类,并绘制各类用户特征的标签词云。分析不同类型的用户知识需求形成的过程,并建立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知识需求层次模型。综合用户画像和用户知识需求层次构建了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知识服务需求模型,凸显微信公众平台知识服务现状与用户知识需求的巨大差距。(3)基于标签聚类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方法。提出融合Word2vec模型和TextRank算法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资源标签抽取方法,将关键词作为标签表达文本知识资源内容的主题思想及关键内容。提出基于改进BIRCH聚类算法的微信公众平台文本标签聚类方法,在原算法执行过程中融合K-means算法初选聚类中心,并综合考虑用户需求因素。最后以微信公众平台发布的“认知计算”领域文章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本文提出的基于改进Birch算法的聚类结果主题分布较为合理,各个类之间的区分度较为明显,类簇大小的差距较小,其效果要优于基于K-means算法、基于Spectral Clustering算法和基于Birch算法的聚合效果。(4)基于摘要生成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方法。提出基于改进TextRank算法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摘要生成方法,分别设计了单文本摘要生成和单领域多文本的知识摘要生成方法。在单文本摘要生成方面,通过综合考虑用户需求、句子位置、标题相似度等因素提高摘要生成效果。在单领域多文本摘要生成方面,采用Doc2vec模型进行文本向量化,对文档集中的句子进行主题细分,并运用MMR算法进行句子冗余处理,提高生成结果的准确性。以微信公众平台发布的“认知计算”领域文章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运用本文方法生成的文本摘要能够较好的匹配用户需求,能够实现面向用户需求的个性化抽取和生成,准确率明显优于其他算法。且本文算法生成的摘要,具有较好的语意连贯性,便于读者的理解和进一步掌握文章主旨大意。(5)基于知识聚合的微信公众平台创新知识服务模式。以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及服务体系框架为基础,针对不同层面的知识聚合,构建了基于知识标签聚类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推荐服务和基于摘要生成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集成服务两种服务模式。分别阐述了两种知识服务的概念、知识服务要素和知识服务过程。(6)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及服务能力提升对策。分别从用户知识需求外化表达及挖掘、新技术应用和融合改进和微信公众平台创新服务理念及加强运营管理三个方面提出提升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及服务能力的对策建议。本文从理论层面将知识聚合理论和方法引入到微信公众平台,解决其知识组织和服务问题,扩展了知识聚合相关研究的领域和视角。同时,本文对微信公众号发布的知识内容进行知识主题聚类和自动化摘要生成,并建立了相应的知识聚合服务体系,丰富了社交媒体平台创新知识服务理论体系,为新媒体知识服务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在实践层面,本文面向微信公众平台中不同微信公众号发布资源内容的知识聚合,分别进行了知识主题发现和自动生成摘要知识聚合技术实证,为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资源组织管理提供了技术方法和手段。同时,提出的对策建议和服务模式也为微信公众平台开展创新型知识服务提供参考依据和建议。
陈梓华[4](2021)在《近20年来“图书馆”主题研究回顾与前瞻——基于《中国图书馆学报》《大学图书馆学报》的载文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文章选择图书馆学领域影响力较高的两种期刊《中国图书馆学报》和《大学图书馆学报》为分析对象,对两刊2000—2019年间登载的主题词中含有"图书馆"的文章进行统计分析,借以梳理20年间的研究热点,划分研究阶段,并对21世纪以来"图书馆"主题研究的特征进行总结。同时,在此基础上,对本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林伯珊[5](2020)在《从莫友芝研究看民族地区高校专题文献馆藏建设》文中提出莫友芝学术成就斐然,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通过莫友芝研究铸就了莫学研究在学院学科建设、地方民族文化研究的品牌地位。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这一研究资源优势,开展对莫学研究文献资源系统的征集、整理并加以专题资源库及数字化建设,探索共享服务途径、体现社会价值。
姜凯予[6](2020)在《“双一流”建设高校图书馆管理机构重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双一流”建设,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国家战略,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双一流”建设,既有建设任务,又有改革任务,改革是“双一流”建设高校内涵发展和实现突破性进展的重要举措,是未来一段时间“双一流”建设高校的重要任务,图书馆位列其中,图书馆管理机构重组是完成“双一流”建设任务的要求,也是互联网、云计算环境下,图书馆自身转型发展的需要。图书馆管理机构重组一直是图书馆改革发展的瓶颈,“双一流”建设提供了突破瓶颈的契机。论文分析了“双一流”建设的5项建设任务和5项改革任务,研究了“双一流”建设高校图书馆服务于一流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传承创新优秀文化、助力成果转化的新任务、新目标、新使命,和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的新要求;扫描了图书馆管理机构的变革历程,总结了图书馆机构改革的历史经验,归纳、分析、提炼了相关研究成果和相关案例;调查研究了列入“双一流”建设的137所高校图书馆管理机构现状、存在的问题;依据科学管理理论、一般管理理论和合理官僚制理论,吸纳了垂直式行政管理模式和矩阵式业务管理模式的悠长,探索了高校图书馆管理机构重组的理论基础;构建了“双一流”建设高校图书馆机构重组模式,提出了“双一流”建设高校图书馆支撑“双一流”建设需要设立5个中心,围绕着5个中心进行机构重组,为图书馆的机构改革指出了方向。
耿雨蒙[7](2020)在《高校图书馆馆藏古籍保护与开发调查研究 ——以郑州大学图书馆为例》文中提出该文以郑州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考察郑州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信息资源、分析古籍开发相关工作,发现该馆古籍保护、开发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相应提出建议,为今后的开发和保护工作提供参考意见。郑州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近19万册,有35种善本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72种善本古籍入选《河南省珍贵古籍名录》。作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郑州大学图书馆承担的古籍保护责任重大。该文对郑州大学图书馆的古籍来源进行梳理,探究其积聚源流,丰富的古籍奠定了郑州大学图书馆成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基础。同时,对馆藏古籍现状进行分析,并揭示郑州大学图书馆部分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河南省珍贵古籍名录》的古籍内容。通过实地调查法,对郑州大学图书馆珍本书库、古籍书库的温湿度要求、防紫外线要求、防火防盗措施等指标进行标准化验证,尽可能详尽的了解真实情况。分析古籍开发的意义,同时,探讨郑州大学图书馆古籍开发工作以及取得的成果。对该馆进行实地调查,发现古籍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差距,并提供解决措施。通过分析该馆古籍开发工作及其取得的成果,结合目前古籍保护单位的相关措施,提出相应的改进办法。如,通过馆际合作的方式加快古籍数字化建设,可以缓解经费不足的问题,同时减少数据库的重复建设。
刘薇[8](2020)在《学习支持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的现状与思考——基于国内42所“双一流”大学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调查了42所"双一流"大学在用户教育方面的服务情况,分别从信息可获取性、服务内容、服务影响、资源及人员4个方面开展深入分析。根据调查结果,从3个方面提出了发展建议:加强组织运营和品牌建设、搭建多层次的用户教育体系、提供专业深入的学习支持服务。
李金永[9](2020)在《图情领域应用转型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时代背景下,运用文献分析软件CitespaceV分析当前图情领域有关"应用转型"的相关文献,并绘制可视化的知识图谱。以CNKI(中国知网)中文献分类目录"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领域发表的有关高校转型发展的相关文献数据为计量对象,并对文献作者、特征词、关键词进行类聚和直观演示,绘制该研究主题的关键词时区视图,探索其演化的路径和热点,为地方院校图书馆服务转型提供实践参考。
刘邦国[10](2020)在《面向学科服务的用户画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学科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具有挑战性的一项服务。一方面,学科服务需要精准化,即了解精准的用户需求、采取精准的服务策略、提供精准的服务内容;另一方面,学科服务需要规模化,即不断地提高服务效率。用户画像有着较为精准的用户刻画能力,它通过将真实的用户进行虚拟化表征,在市场营销、产品设计、个性化服务等诸多领域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探索其在更多领域的应用成为近年来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本文将用户画像引入图书馆学科服务,旨在帮助学科馆员精准地掌握用户需求,从而采取精准的服务策略,提供精准的服务内容,并通过计算机编程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实现规模化的学科服务。本文在梳理国内外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实践和研究现状基础上,总结了学科服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利用学科用户画像的解决问题思路;概述了用户画像的一般原则、维度、构建方法及流程;分析了学科用户画像的层次结构、标签体系、画像功能及服务流程;研究了学科服务对象的个人画像、团队画像、学科画像;开展了引进人才评估、科研团队评价、学科建设评估等3方面的学科服务案例研究。研究表明,用户画像技术有助于提高图书馆学科服务的精准度,采用R语言编程技术能极大地提高学科服务效率,实现学科服务规模化。
二、试论高校图书馆合并后的文献资源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高校图书馆合并后的文献资源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党和政府发展图书馆事业的政策与法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创建与初步发展时期 |
1.1 设立图书馆事业的管理机构,加强基层图书馆体系建设 |
1.2 制订以为人民群众及为科学研究服务的图书馆事业发展政策 |
1.3 制订了发展高校图书馆的方针政策 |
1.4 制订全国图书馆协作协调发展的方针 |
2 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时期 |
2.1 成立图书馆间的协作机构,调整加强图书馆事业的管理机构 |
2.1.1 为加强图书馆馆际交流和协作,成立中国图书馆学会与各省市图书馆学会分会 |
2.1.2 调整和加强图书馆事业的管理机构 |
2.2 制订一系列相关的图书馆文件和法规 |
2.2.1 公共图书馆方面 |
2.2.2 高校图书馆方面 |
2.2.3 中共中央书记处通过《图书馆工作汇报提纲》 |
2.3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
3 向现代化转型的时期 |
3.1 发展图书馆事业的政策 |
3.2 国家颁布了加快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政策 |
3.3 促进图书馆事业向现代化转型的政策 |
3.4 推进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 |
4 21世纪大发展时期 |
4.1 图书馆服务规范的构建 |
4.2 图书馆的评估定级 |
4.2.1 公共图书馆的评估 |
4.2.2 高校图书馆的评估 |
4.3《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 |
4.4《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 |
5 小结 |
(2)我国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智慧服务 |
2.2 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 |
2.2.1 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概念 |
2.2.2 图书馆智慧服务的特点 |
2.2.3 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
2.3 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模型 |
2.3.1 SERVQUAL模型 |
2.3.2 LibQUAL+~(TM)模型 |
第三章 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质量指标体系构建 |
3.1 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质量评价指标构建的原则与方法 |
3.1.1 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质量评价指标构建的原则 |
3.1.2 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质量评价指标构建的方法 |
3.2 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质量评价指标的梳理 |
3.2.1 智慧服务指标选取 |
3.2.2 根据服务理念及技术发展新增指标 |
3.2.3 基于清华大学LibQUAL+~(TM)的体系化 |
3.3 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质量评价指标的提出 |
3.3.1 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质量评价指标归纳总结 |
3.3.2 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质量评价指标增删调整 |
3.3.3 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的初步确立 |
3.4 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质量评价指标的确立 |
3.4.1 专家打分结果 |
3.4.2 专家意见及处理 |
3.4.3 我国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质量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四章 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质量评价指标的应用 |
4.1 调查对象及问卷设计 |
4.1.1 调查目的 |
4.1.2 调查对象选取 |
4.1.3 调查内容 |
4.2 预调查 |
4.3 正式调查 |
4.3.1 问卷发放与回收 |
4.3.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3 信度和效度分析 |
4.3.4 指标测评结果及分析 |
4.4 智慧服务质量提升建议 |
4.4.1 打造优秀馆员队伍 |
4.4.2 建立科学管理机制 |
4.4.3 应用人性化设计 |
4.4.4 优化远程资源获取方式 |
4.5 总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不足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我国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质量评价体系调查问卷 |
附录2:XX大学图书馆智慧服务质量调查(预调查) |
附录3:XX大学图书馆智慧服务质量调查(正式问卷) |
致谢 |
(3)面向用户知识需求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资源聚合及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微信公众平台成为用户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
1.1.2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资源海量庞杂且质量参差不齐 |
1.1.3 用户日趋追求精准和智能化的知识服务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网络知识资源聚合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1 网络知识资源聚合的国内研究现状 |
1.3.1.2 网络知识资源聚合的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组织与服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1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组织与服务的国内研究现状 |
1.3.2.2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组织与服务的国外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技术路线及思路 |
1.5 研究主要内容 |
1.6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微信公众平台 |
2.1.1 微信公众平台概念 |
2.1.2 微信公众号的类型 |
2.1.3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资源 |
2.2 知识聚合理论与方法 |
2.2.1 知识聚合概念 |
2.2.2 常用的知识聚合方法 |
2.3 文本挖掘与分析 |
2.3.1 文本挖掘概述 |
2.3.2 文本挖掘流程 |
2.4 知识服务 |
2.4.1 知识服务概述 |
2.4.2 常见的知识服务模式 |
2.4.2.1 知识检索服务 |
2.4.2.2 知识导航服务 |
2.4.2.3 知识推荐服务 |
2.4.2.4 知识集成服务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面向用户知识需求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服务体系框架 |
3.1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服务面向用户知识需求的必要性 |
3.2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及服务概述 |
3.2.1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概念 |
3.2.2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服务要素分析 |
3.2.3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服务目标与原则 |
3.2.3.1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服务目标 |
3.2.3.2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服务原则 |
3.3 基于知识聚合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服务动因分析 |
3.4 面向用户知识需求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服务体系框架 |
3.4.1 面向用户知识需求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服务过程 |
3.4.2 面向用户知识需求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服务体系框架构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画像构建及需求分析 |
4.1 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画像概述 |
4.1.1 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画像内涵 |
4.1.2 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画像构建原则 |
4.2 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画像构建 |
4.2.1 VALS2模型概述 |
4.2.2 基于VALS2的用户标签体系设计 |
4.2.3 用户画像标签权重设计 |
4.2.4 实证研究—以“学术类微信公众号用户”为例 |
4.2.4.1 样本特征统计分析 |
4.2.4.2 因子分析及分类标签抽取 |
4.2.4.3 用户画像聚类分析及可视化 |
4.3 基于用户画像的微信公众平台用户分类与知识需求分析 |
4.3.1 初期引入参与型用户 |
4.3.2 成长型用户 |
4.3.3 成熟型用户 |
4.4 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知识需求层次分析 |
4.4.1 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知识需求形成 |
4.4.2 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知识需求层次划分 |
4.5 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知识需求模型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标签聚类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及推荐服务 |
5.1 微信公众平台文本标签聚类的内涵及作用 |
5.1.1 微信公众平台文本标签聚类内涵 |
5.1.2 微信公众平台文本标签聚类作用 |
5.2 基于标签聚类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方法 |
5.2.1 微信公众平台文本标签抽取方法 |
5.2.1.1 基于TextRank算法的文本标签抽取方法 |
5.2.1.2 Word2vec词向量模型 |
5.2.1.3 融合Word2vec和TextRank的文本标签抽取方法 |
5.2.2 BIRCH聚类算法及优化 |
5.2.3 基于改进BIRCH算法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资源聚合过程 |
5.3 实证研究—以“认知计算”领域为例 |
5.3.1 文本知识资源标签抽取 |
5.3.2 基于标签聚类的微信公众号知识资源聚合 |
5.4 基于标签聚类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推荐服务模式 |
5.4.1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推荐服务概述 |
5.4.2 基于标签聚类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推荐服务要素分析 |
5.4.3 基于标签聚类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推荐服务模式构建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摘要生成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及集成服务 |
6.1 微信公众平台文本知识摘要生成的内涵及作用 |
6.1.1 微信公众平台文本知识摘要内涵 |
6.1.2 微信公众平台文本知识摘要作用 |
6.2 基于TextRank算法的文本摘要生成过程及改进思路 |
6.2.1 基于TextRank算法的文本摘要生成方法及过程 |
6.2.2 基于TextRank算法的文本摘要生成方法改进思路 |
6.3 基于改进TextRank算法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摘要生成方法 |
6.3.1 基于TextTank算法的文本摘要生成方法改进 |
6.3.1.1 句子语义相似度计算 |
6.3.1.2 句子位置特征及标题相似度特征计算 |
6.3.1.3 基于MMR算法的句子冗余处理 |
6.3.2 融合用户需求与图模型的单文本知识摘要生成方法 |
6.3.3 融合主题与图模型的单领域多文本知识摘要生成方法 |
6.3.3.1 Doc2vec段落向量模型 |
6.3.3.2 微信公众平台单领域多文本知识摘要生成流程 |
6.4 实证研究—以“认知计算”领域为例 |
6.4.1 基于单文本知识摘要生成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 |
6.4.2 基于单领域多文本摘要生成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 |
6.5 基于摘要生成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集成服务模式 |
6.5.1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集成服务概述 |
6.5.2 基于摘要生成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集成服务要素分析 |
6.5.3 基于摘要生成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集成服务模式构建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资源聚合及服务能力提升策略 |
7.1 用户知识需求外化表达及挖掘 |
7.1.1 提升用户知识需求外化表达能力 |
7.1.2 深入挖掘用户多层次知识需求 |
7.1.3 培养用户知识服务评价和反馈意识 |
7.2 加大新技术应用和融合改进 |
7.2.1 引入新技术,优化和改进知识聚合方法 |
7.2.2 知识聚合服务系统搭建和开发设计 |
7.2.3 应用可视化技术加强用户服务体验 |
7.3 微信公众平台创新服务理念及加强运营管理 |
7.3.1 加强主动知识服务意识,创新知识服务理念 |
7.3.2 构建和开展多元化平台知识服务模式 |
7.3.3 加强专业知识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知识服务需求调查问卷 |
附录2 单领域多文本知识摘要生成示例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近20年来“图书馆”主题研究回顾与前瞻——基于《中国图书馆学报》《大学图书馆学报》的载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
2“图书馆”主题研究论文描述性分析 |
2.1 年发文量分布 |
2.2 作者分布 |
2.3 机构分布 |
2.4 关键词分布 |
3“图书馆”主题研究发展阶段及主题演进 |
4 21世纪以来“图书馆”主题研究的特征和前瞻 |
4.1“图书馆”研究主题的特点 |
4.2 研究展望 |
(5)从莫友芝研究看民族地区高校专题文献馆藏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导言 |
二、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莫学研究简述 |
(一)三校合并前的莫友芝研究 |
(二)三校合并后的莫友芝研究 |
三、莫友芝专题文献资源馆藏建设定位 |
四、莫友芝专题文献资源建设思考 |
(一)校内相关文献资源的征集 |
1.确定被征集人员名单,建立征集人员联系网 |
2.明确采访学科馆员责任范围 |
3.确定文献资源采集范畴 |
(二)校外相关文献资源的征集 |
(三)莫友芝专题文献的管理 |
五、结语 |
(6)“双一流”建设高校图书馆管理机构重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2.3 小结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价值 |
1.4.1 理论价值 |
1.4.2 现实价值 |
1.5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我国高校图书馆机构设置现状调研 |
2.1 调研步骤 |
2.1.1 明确调研目的 |
2.1.2 选取调研方法 |
2.1.3 确定调研对象 |
2.1.4 选定调研内容 |
2.2 调研结果 |
2.2.1 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图书馆机构设置调研结果 |
2.2.2 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图书馆机构设置调研结果 |
2.2.3 “双一流”大学图书馆新服务和新部门统计 |
2.2.4 专家访谈结果 |
2.3 小结 |
第三章 “双一流”战略对高校图书馆的新要求和新任务 |
3.1 “双一流”战略对高校图书馆的新要求 |
3.2 “双一流”战略下高校图书馆的新任务 |
3.2.1 高校智库 |
3.2.2 教育伙伴 |
3.2.3 研究助手 |
3.2.4 文化中心 |
3.3 小结 |
第四章 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理论依据 |
4.1 垂直式行政管理模式 |
4.1.1 理论溯源 |
4.1.2 垂直式行政管理模式的优缺点 |
4.2 矩阵式业务管理模式 |
4.2.1 理论溯源 |
4.2.2 矩阵式业务管理模式的优缺点 |
4.3 小结 |
第五章 “双一流”建设高校图书馆复合型管理模式构建 |
5.1 复合型管理模式探析 |
5.2 “双一流”建设高校图书馆复合型管理模式构建的必要性和优势 |
5.2.1 复合型管理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
5.2.2 复合型管理模式构建的优势 |
5.3 “双一流”建设高校图书馆复合型管理模式构建原则 |
5.3.1 以“双一流”任务为核心 |
5.3.2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 |
5.3.3 以战略规划为引领 |
5.3.4 与学校发展相适应 |
5.3.5 以提升服务效能为目标 |
5.4 D大学图书馆机构重组案例分析与优化设计 |
5.4.1 D大学图书馆概况 |
5.4.2 D大学图书馆组织机构现状 |
5.4.3 D大学图书馆组织机构重组设计 |
5.5 管理机构优化重组和复合式管理模式 |
5.5.1 管理机构优化重组 |
5.5.2 复合式管理模式 |
5.6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7)高校图书馆馆藏古籍保护与开发调查研究 ——以郑州大学图书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创新点 |
2 郑州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基本情况 |
2.1 郑州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来源 |
2.2 郑州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现状 |
2.3 郑州大学图书馆馆藏部分珍贵古籍介绍 |
2.3.1 部分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馆藏古籍 |
2.3.2 部分入选《河南省珍贵古籍名录》馆藏古籍 |
3 郑州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保护现状 |
3.1 郑州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保护制度 |
3.2 郑州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保存环境 |
3.2.1 建筑情况 |
3.2.2 照明和防紫外线情况 |
3.2.3 装具配备 |
3.2.4 温湿度条件 |
3.2.5 防虫防鼠措施 |
3.2.6 消防与安防措施 |
4 郑州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开发现状 |
4.1 古籍开发 |
4.2 古籍开发的意义 |
4.2.1 服务教学和科学研究 |
4.2.2 促进地方特色经济开发 |
4.2.3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
4.3 郑州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的开发形式 |
4.3.1 馆藏古籍目录整理 |
4.3.2 馆藏善本图录整理 |
4.3.3 古籍开放平台建设 |
4.4 郑州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开发影响因素 |
5 郑州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保护与开发的问题及对策 |
5.1 郑州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保护与开发存在的问题 |
5.1.1 保护环境尚未完全达到行业标准 |
5.1.2 古籍修复专业人才缺失 |
5.1.3 古籍宣传推广力度不足 |
5.1.4 古籍数字化建设缓慢 |
5.2 郑州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保护与开发问题的对策 |
5.2.1 完善古籍保护环境,适当考虑古籍寄存 |
5.2.2 培养古籍修复专业人才 |
5.2.3 加强古籍宣传推广 |
5.2.4 加快古籍数字化建设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8)学习支持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的现状与思考——基于国内42所“双一流”大学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研究对象与评价体系 |
2.1 研究对象 |
2.2 评价指标 |
3 调查与分析 |
3.1 信息可获取性 |
3.2 服务内容 |
3.2.1 用户教育基本情况分析 |
3.2.2 用户教育内容分类情况 |
3.3 服务影响 |
3.3.1 用户教育热点 |
3.3.2 高阅读量文章 |
3.4 教学资源及师资配置 |
4 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的建议 |
4.1 加强组织运营和品牌建设 |
4.2 搭建多层次的用户教育体系 |
4.3 提供专业深入的学习支持服务 |
(9)图情领域应用转型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 |
(一)数据来源 |
(二)分析方法 |
二、研究作者及研究机构分布 |
(一)高产作者分布 |
(二)高产机构分布 |
(三)高产作者及其发文主题分布 |
三、研究热点领域的聚类分析 |
四、研究前沿关键词时区图谱 |
(一)1990-2000年关键词时区图谱 |
(二)2001-2010年关键词时区图谱 |
(三)2011-2019年关键词时区图谱 |
五、结论 |
(10)面向学科服务的用户画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学科服务研究现状与述评 |
1.3.1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国内研究现状 |
1.3.2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国外研究现状 |
1.3.3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相关研究述评 |
1.4 国内外用户画像研究现状与述评 |
1.4.1 用户画像定义 |
1.4.2 用户画像构建原则 |
1.4.3 用户画像相关算法与技术 |
1.4.4 国内外用户画像研究述评 |
1.5 研究方法及工具 |
1.6 论文的创新点 |
1.7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2 相关概念、理论、方法 |
2.1 用户画像的概述 |
2.2 面向学科服务的用户画像内涵 |
2.3 面向学科服务的用户画像服务流程 |
2.4 面向学科服务的用户画像标签体系 |
2.5 面向学科服务的用户画像主要研究方法 |
2.5.1 文献计量 |
2.5.2 主题模型及主题发现 |
2.5.3 社会网络 |
2.6 基于R语言及相关工具包的用户画像技术支撑 |
2.6.1 Bibliometrix包介绍 |
2.6.2 BibPlot介绍 |
2.6.3 scientoText包介绍 |
2.6.4 CITAN包 |
2.6.5 R中文献计量包的使用总结 |
3 学科用户画像 |
3.1 学科用户信息管理数据库 |
3.2 成果及立项信息的采集 |
3.3 个人画像 |
3.3.1 学术生涯 |
3.3.2 学术产出描述性统计 |
3.3.3 学术影响力值 |
3.4 团队画像 |
3.4.1 团队合作情况 |
3.4.2 团队科研生产力 |
3.4.3 团队研究主题 |
4 基于用户画像的学科服务案例 |
4.1 引进人才评估 |
4.1.1 个人信息的采集 |
4.1.2 学术信息的跟踪 |
4.1.3 学术生涯类型 |
4.1.4 学术产出描述性统计和影响力值的计算 |
4.2 科研团队评价参考 |
4.2.1 科研生产力 |
4.2.2 科研发展力 |
4.2.3 科研主题及方向 |
4.3 学科建设评估 |
4.3.1 机构的学科定位分析 |
4.3.2 机构的学科对标分析 |
4.3.3 机构的学科趋势分析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附录 A:相关R语言代码 |
附录 B:画像展示 |
四、试论高校图书馆合并后的文献资源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党和政府发展图书馆事业的政策与法规研究[J]. 黄会奇,邱烈祥.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21
- [2]我国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质量评价研究[D]. 翟丽丽. 河北大学, 2021
- [3]面向用户知识需求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资源聚合及服务研究[D]. 程子轩. 吉林大学, 2021(01)
- [4]近20年来“图书馆”主题研究回顾与前瞻——基于《中国图书馆学报》《大学图书馆学报》的载文分析[J]. 陈梓华. 高校图书馆工作, 2021(02)
- [5]从莫友芝研究看民族地区高校专题文献馆藏建设[J]. 林伯珊.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0(05)
- [6]“双一流”建设高校图书馆管理机构重组研究[D]. 姜凯予.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7]高校图书馆馆藏古籍保护与开发调查研究 ——以郑州大学图书馆为例[D]. 耿雨蒙. 郑州大学, 2020(03)
- [8]学习支持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的现状与思考——基于国内42所“双一流”大学的实证研究[J]. 刘薇. 图书馆学刊, 2020(04)
- [9]图情领域应用转型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J]. 李金永. 惠州学院学报, 2020(02)
- [10]面向学科服务的用户画像研究[D]. 刘邦国. 江苏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