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经验误导中国改革——对“张五常热”的实质分析

殖民经验误导中国改革——对“张五常热”的实质分析

一、以殖民地经验误导中国改革——关于“张五常热”的实质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魏崇辉[1](2010)在《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理论批判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一种新政治经济学,借由“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析,新制度经济学促成了经济学对政治学研究领域的侵入,为观察政治现象提供了角度。作为新制度经济学组成部分的意识形态理论强调和凸显了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为社会转型期国家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指导。但新政治经济学视域下,新制度经济学对意识形态的理论建构依然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这种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性集中体现在新自由主义视域。新自由主义视域下,包含意识形态理论的新制度经济学本身就是一种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基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本文认为,对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需要综合新政治经济学与新自由主义双重视域展开。综合视域下,新制度经济学通过强调是否促进经济发展作为判断意识形态的标准,刻意回避意识形态的阶级标准,本质上推崇的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表面上“泛”意识形态化,实质是非意识形态化。对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理论的全面认识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新政治经济学视域下,新制度经济学对意识形态的基本认识,包含意识形态的涵义、特征和功能等。这是作为新制度经济学组成部分的意识形态理论;其二,作为一种新自由主义思潮,包含意识形态理论的新制度经济学本身就是一种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前者服从于、服务于后者,两者密切勾连。综合视域的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理论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构成威胁。通过对意识形态概念和理论缘起与变迁的交融分析,可以归纳社会变迁时期意识形态嬗变的基本境况。清晰地认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意义上意识形态的涵义、特征、功能和结构,是展开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理论批判的基础。新制度经济学是一种新政治经济学和一种新自由主义存在。作为新制度经济学组成部分的意识形态理论建构在其制度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基础之上。由于自洽性需求,意识形态被引入研究的视域,借由修正的理论预设和方法论的个人主义,通过内涵解读等得以构造出一个生存体系。这一体系理论建构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在此过程中,作为一种新自由主义的新制度经济学的意识形态性不断得以彰显。这表现在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的基本主张、根本立场、目标指向上。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国家存在,意识形态就不会终结。意识形态安全与社会制度维系、执政合法性增强、社会整合、国家利益维护有重要关联,意识形态安全在我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影响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现状的因素有新中国成立以来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有正在经受的由全球化、网络化、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急剧变迁,既有有利的条件,又面对着诸多威胁。这是我国遭遇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理论的背景。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理论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构成多层面的威胁。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为指导与参照,对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是应对其威胁的基本步骤。通过两种意识形态理论的比较性解读,不能无视两种意识形态理论在意识形态经济功能、现实特征、实现路径等方面的契合与互补,但本质上,两种意识形态理论是对立与冲突的。这种对立与冲突是新制度经济学衍生背景的具体体现。虽然我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实行了对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理论的超越,但并不代表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方面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在着重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作用的同时,还需要构建应对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理论威胁、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体系。总的来说,必须深化意识形态研究。要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深化对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深化对意识形态安全的研究。要认识到在理论和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地认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必须推动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对话和交流,深刻认识非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与影响,坚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同时,要破除制度拜物教,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由于新制度经济学是制度拜物教的典型体现,当前,既要积极借鉴和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等西方文明成果,更要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如何认识、处理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与维护我国的基本制度之间的关系,是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的问题。

杨帆[2](2010)在《中国利益集团分析》文中研究指明30年来中国有三个新兴利益集团迅速发展,即民间资本、部门垄断资本、国际资本。但弱势群体没有形成利益集团,强势集团之间没有公开的制衡机制。因此中国的社会分化与利益集团问题不能再回避,必须认真研究与解决,包括扶助弱势群体与规范强势利益集团两个方面。这本身就是一个强化中央权威,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过程,对于中国改革有关键性的意义。

丁冰[3](2007)在《近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者对西方经济学的研究与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着重概述和评价2005~2006年马克思主义者对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计有六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二是经济全球化的性质和发展趋势;三是新自由主义评析;四是新制度经济学研究;五是西方经济学流派研究;六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以及其他重要理论研究。这些成果说明,近年来马克思主义者对西方经济学的研究不仅十分活跃,而且成绩显着。

毛增余[4](2003)在《评《11位知名教授批评张五常》》文中提出 【本书背景:张五常,男,1935年生于内地,1948年在香港上学,1957年出国,1967年获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学位,现为香港大学经济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理论经济学的实证工作。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他把研究方向转到经济制度变迁问题上,主要是用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解释中国的制度变迁。因其早年在新制度经济学方面的贡献,特别是他言论偏激、经常批评马克思,近几年国内一些大学经常请张五常作报告,一些媒体不断报道他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出现了一股"张五常热"。】2003年新春佳节到来的前夕,张五常再掀波澜,不过这次不是炒作他能否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而是从香港传来一条惊人的消息:张五常"出事了"。更让张五常本人和广大读者大感意外的是,这次要"整"张五常先生的居然是张五常推崇备至的美国。张五常被指控在美国偷逃710万美元税款,将面临80多年的牢狱生涯。不过,《11位知名教授批评张五常》一书与张五常是否"出事"无关。本书是一

杨帆[5](2003)在《以殖民地经验误导中国改革——关于“张五常热”的实质分析》文中提出 一、自我吹嘘的张五常 中国大陆的“经济学主流派”在张五常面前是抬不起头来的。张五常经常批评他们的数学模型和渐进改革药方没有用处,而且敢于在他们面前自我标榜不懂数学,可以30年不看书,他们也没有办法。在他们看来,张五常真的和弗里德曼、科斯是一个辈份的,他们要做西方经济学的附庸,自

严登峰[6](2002)在《是是非非话五常》文中指出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张五常现象”开始在大学生中悄悄流行,且大有燎原之势。从商务印书馆的《经济解释》、《佃农理论》、《随意集》、《凭阑集》、《学术上的老人与海》到《21世纪经济报道》上正在连载的《经济解释》,若干学生,不论是否是经济学专业的,都知道了张五常的鼎鼎大名,并对其人、其书、其文章推崇备至。

二、以殖民地经验误导中国改革——关于“张五常热”的实质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殖民地经验误导中国改革——关于“张五常热”的实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理论批判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框架与创新之处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框架
        1.3.3 创新之处
    1.4 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第二章 意识形态的流变:从柏拉图到马克思主义
    2.1 意识形态:缘起与变迁
        2.1.1 柏拉图的“意识形态”
        2.1.2 意识形态概念的英、法、德起源
        2.1.2.1 培根:意识形态概念的英国起源
        2.1.2.2 特拉西:意识形态概念的法国起源
        2.1.2.3 黑格尔:意识形态概念的德国起源
    2.2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创设与发展:从马克思到列宁
        2.2.1 “虚假的意识”: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批判
        2.2.2 “虚假的意识”与“观念的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2.2.3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从马克思到列宁的发展
    2.3 意识形态:特征、功能与结构
        2.3.1 意识形态的特征
        2.3.2 意识形态的功能
        2.3.3 意识形态的结构
第三章 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理论的学理解析
    3.1 新制度经济学的思想渊源与基本定位
        3.1.1 作为一种新政治经济学的新制度经济学
        3.1.1.1 新政治经济学前史:以探究政治学与经济学关系为线索
        3.1.1.2 新政治经济学的兴起与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研究取向
        3.1.2 作为一种新自由主义的新制度经济学
        3.1.2.1 从古典自由主义到新自由主义
        3.1.2.2 新制度经济学:新自由主义的当代中国代表
    3.2 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理论的建构基础
        3.2.1 制度理论
        3.2.1.1 制度的含义
        3.2.1.2 制度产生的原因
        3.2.1.3 制度的类型
        3.2.1.4 制度变迁
        3.2.2 交易费用理论
        3.2.3 产权理论
        3.2.4 国家理论
        3.2.5 新制度经济学引入意识形态理论的理论预设、方法论与目的
        3.2.5.1 理论预设:有限理性经济人
        3.2.5.2 方法论的个人主义
        3.2.5.3 引入意识形态理论:一种自洽性需要
        3.2.6 作为新制度经济学组成部分的意识形态理论——基于政治交易范式
        3.2.6.1 意识形态及其变迁
        3.2.6.2 国家、合法性与意识形态
    3.3 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理论本质透析
        3.3.1 作为新制度经济学组成部分的意识形态理论的本质
        3.3.2 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本质——基本主张、根本立场与目标指向
第四章 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理论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威胁
    4.1 意识形态安全:内涵与判断标准
        4.1.1 国家安全与意识形态安全
        4.1.2 判断意识形态安全的标准探析
    4.2 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意义
        4.2.1 意识形态安全是社会制度得以维系的基本体现
        4.2.2 意识形态安全是增强执政合法性的基本要件
        4.2.3 意识形态安全是社会有效整合的基本保障
        4.2.4 意识形态安全是维护国家利益的基本手段
        4.2.5 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意义
    4.3 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现状:遭遇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理论的背景
        4.3.1 建国以来: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现状形成的回顾与反思
        4.3.1.1 意识形态安全视域的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
        4.3.1.2 意识形态安全视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意识形态理论
        4.3.2 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4.3.2.1 什么是全球化与谁的全球化:全球化的实质
        4.3.2.2 全球化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构成的威胁与压力
        4.3.3 网络化背景下的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4.3.3.1 网络化及其在我国发展现状
        4.3.3.2 网络化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构成的威胁与压力
        4.3.4 社会转型背景下的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4.3.4.1 社会转型:含义与特征
        4.3.4.2 社会转型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构成的威胁与压力
    4.4 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理论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威胁的具体表现
        4.4.1 借助于“泛”意识形态化攻击马克思主义
        4.4.2 借助于科斯定理促动产权私有化改革
        4.4.3 借助于政治科斯定理推行西方式民主
        4.4.4 借助于“经济学帝国主义”渗透社会科学各领域
        4.4.5 借助于工具理性消解价值理性
        4.4.6 借助于新自由主义政策主张肢解民族国家
第五章 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理论批判: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为指导与参照
    5.1 契合与互补:两种意识形态理论之间
        5.1.1 意识形态经济功能方面
        5.1.2 意识形态承担主体方面
        5.1.3 意识形态实现路径方面
    5.2 无法回避的意识形态性:新制度经济学缘起的背景分析
        5.2.1 资本主义制度省思:凯恩斯主义失效与福利国家“破产”
        5.2.2 自由主义思潮在经济领域的修正发展:从未改变的意识形态
        5.2.3 没有帝国的帝国主义:经济全球化大肆渲染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5.2.4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并存、竞争与对立
    5.3 对立与冲突: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理论批判
        5.3.1 缺乏经验事实支持的理论预设
        5.3.2 方法论个人主义与意识形态的社会性
        5.3.3 以降低交易成本为意识形态的基本功用
        5.3.4 以非阶级因素为意识形态变迁推动力
        5.3.5 以西方世界为理论构建的基本语境
        5.3.6 以解释西方世界为基本目标
        5.3.7 以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为永恒存在
第六章 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具体路径:基于对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理论的超越
    6.1 我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对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理论的超越
        6.1.1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意识形态及其建设
        6.1.2 始终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基本取向
        6.1.3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
        6.1.4 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展示方式
        6.1.5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6.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对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理论威胁的引领
        6.2.1 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6.2.2 现象背后的原因:核心价值体系的对立与冲突
        6.2.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意识形态建设
    6.3 针对性措施:应对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理论威胁与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6.3.1 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塑造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坚强领导核心
        6.3.2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夯实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经济基础
        6.3.3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构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政治基础
        6.3.4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对新制度经济学等西方思潮的批判性研究.
        6.3.5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切实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思想基础
        6.3.6 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国家利益至上,营造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国际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2)中国利益集团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利益集团的一般共识
二、中国利益集团的演变
三、警惕国内外利益集团策动“分利联盟”, 干扰重大决策
四、限制既得利益集团的对策
    1.承认利益集团的存在, 把“利益集团”纳入决策话语与决策考量
    2.促使不同利益集团平衡发展
    3.限制垄断利益集团利用权力谋取垄断利益
    4.防止富豪干政引导民营企业发展为民族企业
    5.防止国际资本集团干政与垄断
    6.在立法环节防止特殊利益集团干扰
        第一, 应实现立法过程的多元化、民主化与透明化。
        第二, 建立立法回避制度。
    7.在执法环节避免特殊利益集团干扰
    8.在司法上克服利益集团影响
        第一, 有效发挥司法系统内部纠错机制。
        第二, 有效发挥人大监督机制。
    9.加强媒体监督
    10.依靠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与权威

(5)以殖民地经验误导中国改革——关于“张五常热”的实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自我吹嘘的张五常
二、推销殖民地经验的张五常
三、传媒炒作下的“张五常热”

四、以殖民地经验误导中国改革——关于“张五常热”的实质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理论批判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D]. 魏崇辉.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0(07)
  • [2]中国利益集团分析[J]. 杨帆. 探索, 2010(02)
  • [3]近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者对西方经济学的研究与评价[J]. 丁冰. 海派经济学, 2007(04)
  • [4]评《11位知名教授批评张五常》[J]. 毛增余. 全国新书目, 2003(07)
  • [5]以殖民地经验误导中国改革——关于“张五常热”的实质分析[J]. 杨帆. 财政研究, 2003(01)
  • [6]是是非非话五常[J]. 严登峰. 网际商务, 2002(07)

标签:;  ;  ;  ;  ;  

殖民经验误导中国改革——对“张五常热”的实质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