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铁动车组转向架的选择与结构

城市地铁动车组转向架的选择与结构

一、城市地铁电动车组转向架的选型与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魏中堂[1](2021)在《城市轨道交通受流与磨耗试验台供电电源系统研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城市交通出行压力增大,交通拥堵严重,城市轨道交通由于低能耗、节能环保以及运量大等优势,成为疏解交通拥堵、提高城市发展速度的理想交通工具。城市轨道交通的供电方式主要包括接触网供电和第三轨供电两种形式,其均是通过列车上的集电装置与架空接触网或第三轨进行静态接触及动态摩擦取流,实现城市轨道交通列车的供电闭环。列车运行过程中集电装置与接触网或第三轨之间的动态受流性能是影响列车供电可靠性、制约列车稳定运行的关键因素,由于现场试验环境较为恶劣且环境变量不可控,通过现场试验很难系统深入地研究取流参数对摩擦副载流磨耗的影响。为解决上述问题,需在试验室环境下建立弓网关系模拟试验台和第三轨取流模拟试验台,用以研究取流参数与载流磨耗之间的关系。载流磨耗试验台需要具有高可靠性、高精度、低纹波等技术性能的试验电源,为受电弓-接触网和集电靴-第三轨这两对摩擦副供电并模拟实际列车的牵引电流。根据城市轨道交通弓网关系及第三轨受流与磨耗试验台的载流运行需求,设计开发了一套兼容两种试验台供电参数的直流电源系统,其主要由PLC控制系统、整流变压器、整流器等硬件系统和基于Labview开发的人机交互软件系统组成。研究表明,电源系统及其软件操作系统能够有效的应用到载流磨耗试验台,并为试验台提供高稳定度、高可靠性、可监测及远程控制的试验电源。本文以载流磨耗试验台供电电源系统为研究对象,针对电源系统的整流特性及电源系统上位机的人机交互功能展开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针对城市轨道列车实际服役时受流的特性,设计研发了新型的直流电源系统的方案,并配合设计了水冷系统、故障预警系统等,适用于载流磨耗试验台,为其提供稳定可靠的试验电源。(2)针对载流磨耗试验台试验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基于Labview开发了人机交互系统,通过人机交互界面实现对载流磨耗试验台的实时监测及远程控制。(3)为实现人机交互系统、电源硬件系统以及试验台之间的互联,设计了PLC控制系统,完成了三者之间的耦合,独立操作任一部分均能对载流磨耗试验台及其供电电源系统进行控制。(4)通过理论分析并搭建仿真模型进行仿真分析,验证了供电电源系统的性能,证实所设计的供电电源系统能为载流磨耗试验台提供高精度、高可靠性、低纹波等技术性能的试验电源。(5)通过在试验室建立受流与磨耗试验台及其供电电源系统,在实际试验过程中,预期的数据与试验数据一致,同时各项保护功能、预警功能、监测功能等均符合预期效果,满足试验所需。

张毅超[2](2021)在《基于LabVIEW的钢轨波磨声学诊断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列车运行速度的增大、运营时间的增长和运载量的提升,轮轨间相互作用力加剧,动力响应增大,我国铁路部分线路区段钢轨出现波浪形磨耗。钢轨波磨会加剧列车和轨道相关部件的损伤,增加维护费用。同时,波磨的形成和发展会使列车在运行过程中轮轨之间产生强烈的振动噪声,影响车上乘客的舒适度和铁路沿线居民的生活质量;严重时会破坏钢轨结构和车轴结构,危及行车安全。因此,及时发现钢轨存在的波磨问题十分重要。我国铁路钢轨的日常维护中,对钢轨波磨的监测主要是通过技术人员现场观察结合仪器测量来完成,无法在天窗时间内完成对长距离线路的一次性全部测量。目前对于钢轨波磨的动态检测使用最广的是在检测列车上利用振动加速度信号来完成,而利用声学信号对钢轨波磨进行检测却鲜有研究和运用。考虑到声信号运用于检测的优势以及越来越广泛地应用,本文基于高速铁路钢轨波磨声学特性分析,研究开发钢轨波磨声学实时诊断系统。本次论文主要完成了如下工作:(1)对高速铁路钢轨粗糙度和车外噪声特性的关联性开展了测试分析研究。结合高速铁路钢轨粗糙度和车外噪声同步测试,对钢轨粗糙度峰值特征和车外噪声的关系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两者具有较好的关联性,钢轨波磨特征在声信号中具有良好的体现,为实现钢轨波磨声学诊断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依据。针对车下声学信号非稳态特点,分析了非稳态信号处理方法适用性,提出了诊断系统利用声信号判定钢轨波磨的指标方法。(2)对钢轨波磨声学诊断系统进行整体系统架构、开发平台的选择和系统功能设计。诊断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个部分组成。对下位机、上位机、声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和惯性导航元件完成了选型和集成。根据系统功能设计要求,基于LabVIEW平台进行了系统软件的开发。(3)对钢轨波磨声学诊断系统进行现场验证。将该系统在六条地铁线路上运用,通过和地铁公司反馈资料以及现场实地勘察结果进行比对,该系统在地铁线路上对钢轨波磨区段的有效检测率达到83.9%。将该系统运用于高速综合检测列车,对其检测出的波磨区段进行钢轨粗糙度现场测试,与钢轨波磨声学诊断系统判定结果吻合。通过高速铁路和地铁试验数据验证表明:采用研发的钢轨波磨声学诊断系统可有效识别钢轨波磨,具备较大的实际应用价值。本论文共有图75幅,表3个,参考文献59篇。

张益瑞[3](2021)在《高速动车组载荷谱复现方法及台架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速动车组在轨状态尤其是高速运行时的动态性能评估是轨道交通技术进步的试验基础和车辆高速化、重载化、智能化发展的现实需求,由于多样化的试验功能和较高的试验效率,通过专用台架设备模拟车辆服役工况的载荷谱复现试验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载荷谱指能够反映研究目标特定空间位置上物理参数随外界环境变化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可测量信息。载荷谱复现试验的目标是通过台架高精度地模拟重现车辆运行工况,其关键技术在于高性能的台架设备、准确的试验系统数学模型和科学有效的复现试验方法。本文以上述关键技术为研究内容,以基于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的高速动车组载荷谱复现为研究目标,设计了决定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载荷力测量功能和宽频带激振性能的专用测力平台及试验台电液伺服控制系统,提出了转向架各项关键参数的试验测定方法,以系统辨识原理和迭代复现技术为理论支撑,将仿真循环和试验循环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具有误差系数自适应调节功能的循环迭代方法,完成了以高速动车组车体和转向架垂向加速度为目标载荷谱的复现试验,主要工作如下:1)阐述了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的系统组成以及自主开发的位姿运动谱解算系统和试验数据分析系统;针对动车组车辆和模拟半车质量载荷谱复现试验系统分别进行垂向动力学建模,并通过MATLAB/Simulink程序仿真分析在相同激励条件下的车体垂向位移和转向架垂向位移两种系统响应,证明了模拟半车质量载荷谱复现试验系统能够准确地复现中高速模拟车速时车辆在轨运行工况,并将其数学模型作为系统辨识试验的模型构型基础。2)提出了一种以试验转向架车轮处载荷力为测量目标的专用测力平台,设计了测力平台的机械结构、应变片布片方式和测量电路,并从力学理论计算和有限元仿真分析两个角度验证了其科学性和准确性;通过标定试验分析测力平台三向测力的维间耦合效应,提出基于最小二乘法的数值解耦方法,试验表明,数值解耦后,测力平台的单轴载荷测量精度和多轴载荷测量精度均满足试验需求;根据试验台动态性能指标进行了试验台电液伺服控制系统的静态和动态设计,完成液压缸、伺服阀等主要液压元件的选型以及伺服放大器增益值的校正;通过下运动平台扫频试验和模态有限元仿真分析及试验验证了试验台稳定的宽频带激振性能。3)设计了转向架悬挂刚度、阻尼、载荷参数、转动惯量等关键参数的测定方法:以低速准静态的恒速三角波加载试验法测定悬挂刚度参数,以频率步进扫描递增的变频正弦波加载试验法测定悬挂阻尼参数,以倾斜试验法测定转向架重心位置坐标参数,以频率恒定的定频正弦波加载试验法测定转向架转动惯量参数。另外,根据转动惯量、重心位置和运动绕点三者的关系提出了一种预置绕点位置的拟合测定试验法作为转向架重心高度测量的新方法。上述转向架参数测定的试验方法均通过相应试验得到了验证。4)研究国内外轨道不平顺功率谱密度解析表达式,对比分析了中国高铁轨道谱和德国高低干扰谱的线路质量;采用逆傅里叶变换法完成中国高铁轨道不平顺的样本重构,为后续轨道不平顺复现试验提供目标数据;使用试验台位姿运动谱解算系统根据轨道不平顺重构样本数据生成试验台驱动运动谱,并计算不同模拟车速下的试验台液压作动器液压流量需求,证明试验台的液压驱动能力;设计运动平台位姿测量方案,使用激光位移传感器测量平台特定位置的实时位移值,以此来计算平台的空间运动指标;进行不同模拟车速下的中国高铁轨道不平顺复现试验,结果表明,中高速模拟车速下,基于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能够准确的完成中国高铁轨道的不平顺复现模拟。5)将模拟半车质量载荷谱复现试验系统的数据传递表示为输入数据转化和模拟半车试验装置两个模块的串联过程,理论分析了计算其传递函数的构型及数学表达式,作为系统辨识试验中的系统基础构型;设计了系统传递函数辨识试验方法,以带通白噪声信号作为输入信号,以最小二乘法估计优化模型参数;提出了将仿真循环迭代和试验循环迭代相结合的迭代方式,通过计算机仿真迭代得到符合精度要求的系统激励,作为试验迭代的初始输入通过台架试验进一步逼近复现目标,提高了试验效率;针对试验中决定迭代速度的误差修正系数设计了能够自动适应复现误差而优化自身数值的策略,对比试验证明,采用这种自适应调节策略后,复现试验所需要的循环迭代次数明显降低,试验效率得以进一步提升。本文研究表明,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作为专用的转向架试验装备,其试验能力满足协议性能指标,载荷力测量系统精度满足试验需求,结合所提出的各种试验方法,可以完成转向架关键参数的测定、试验系统的参数辨识以及具有较高试验效率的循环迭代复现试验,能够有效地完成对车辆在轨运行工况的模拟,是成功的试验设备,落成运行以来为我国新型转向架以及轨道交通行业的技术进步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产生了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于春洋[4](2020)在《基于DVS1612标准的A型地铁车辆焊接构架强度评估》文中研究表明截止到2019年年底,中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3.9万公里以上,其中高铁里程3.5万公里;中国内地累积有40个城市开通城轨交通运营线路6730.27公里,其中地铁占比77.07%。轨道交通作为一种快速便捷的出行方式逐渐成为国民出行的首选。构架作为轨道车辆整体的主要承载结构,承载和传递来自车辆本身以及轨道的各种随机载荷。在各类载荷作用下构架产生的疲劳裂纹是其主要的失效形式,因此构架的强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将直接影响轨道车辆运行的安全性,在设计阶段对构架进行科学合理的强度评估具有重要工程意义。以A型地铁车辆焊接构架为对象展开构架强度评估的研究工作,主要完成的工作有以下内容:第一,对疲劳强度评估方法展开研究。说明焊接结构疲劳强度分析的特殊性,与金属疲劳问题具有本质的区别。阐述焊接结构疲劳强度分析时所涉及的名义应力、热点应力、缺口应力、结构应力四种应力类型。研究耐久极限法和累积损伤法的基本思路,结合DVS1612标准和BS7608标准分别研究两类焊接结构疲劳强度分析方法的流程。第二,对A型构架的静强度进行评估。利用Hypermesh前处理软件建立A型构架的有限元模型,根据EN13749标准计算A型构架的超常载荷,并组合成32种静强度工况,模拟构架在极限条件下的受力情况。结果表明,应力最大危险点主要发生在一系弹簧座过渡圆角处、牵引拉杆座过渡圆角处、齿轮箱吊座螺栓孔处、纵向梁下盖板与横梁连接焊缝处;母材区最小安全系数为1.02,焊缝区最小安全系数为1.33,构架的静强度满足设计要求。第三,对A型构架的模态进行计算。采用ANSYS软件的分块Lanczos法计算构架模态,构架的振动频率为44.95-150.63Hz,轨道车辆的激振频率一般为10Hz,因此该构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不会与车辆发生共振现象。第四,对A型构架进行疲劳强度评估。介绍LIMIT疲劳仿真分析软件的算法原理,根据EN13749标准计算A型构架的模拟运营载荷,并组合成45种模拟运营工况,模拟构架在运营条件下的受力情况。结果表明,各关键焊缝的最大综合利率主要集中在焊缝的端部、过渡圆角处、焊接件截面突变处。所有关键焊缝的最大综合利用率为0.850,为小纵梁下盖板与横梁焊缝,综合利用率均小于1.1,满足DVS1612标准的设计要求。在设计阶段对构架进行科学合理的强度评估可有效降低构架疲劳失效的概率,对提高轨道车辆运行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冯帅[5](2020)在《基于EN15227标准的某B型地铁列车耐撞性研究》文中指出轨道客车的准时性、速达性以及舒适性使其成为国民首选的出行方式,其飞速发展体现着我国铁路科技发展的进步。但从列车实际运营过程看,受自然环境、人为错误以及机器故障等不可抗因素的影响,列车运行安全性问题仍时有发生,其中,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列车碰撞事故。列车碰撞事故将严重威胁到司乘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对国民经济造成重大损失。本文基于LS-DYNA的碰撞接触分析技术,依据EN 15227:2008《铁路应用—铁路车辆车体耐撞性要求》,对国内某B型不锈钢地铁列车25km/h下的相对碰撞进行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介绍轨道列车被动安全性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并对国内外轨道客车耐撞性研究的发展现状及评价标准进行阐述;(2)阐述轨道客车碰撞仿真分析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并对轨道客车耐撞性研究的方法进行简要介绍;(3)在地铁车辆方案设计阶段,应用轨道客车能量分配快速分析方法,快速实现地铁车辆碰撞过程中各吸能元件的压缩行程以及吸能次序的确定,判断列车吸能部件性能参数的有效性。(4)已知地铁车辆三维模型后,考虑到碰撞过程中司机室骨架与防爬器共同参与吸能,建立司机室骨架撞击刚性墙有限元模型,整合第一吸能界面力-行程曲线,优化能量分配方案,保证地铁列车碰撞能量分配的精确性和有效性。(5)应用Hyper Mesh软件建立列车碰撞有限元模型,应用LS-DYNA软件进行求解分析,完成轨道客车碰撞吸能的三维验证。结果表明,列车碰撞速度、压溃行程、司机室生存空间、车体变形以及平均减速度等评价指标均满足标准要求,验证了B型不锈钢地铁列车吸能方案的准确性和可行性。本文介绍了一种应用于列车碰撞仿真分析的有效可行的方法,从方案设计阶段的能量分配到列车三维碰撞模拟仿真,对后续轨道客车的耐撞性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

路文连[6](2020)在《内燃动车组EMC设计及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迅猛,人们对轨道列车的安全可靠运行越来越重视,而轨道列车的电磁兼容性能是影响列车安全运行的至关重要的因素。目前,在中短途城市之间主要以柴油发电为动力的内燃动车组为主,是保障地铁正常运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燃动车组作为强弱电信号设备密集布置的复杂系统,其电磁环境非常复杂,但当前针对内燃动车组EMC技术的研究比较欠缺,本文对内燃动车组的电磁兼容技术进行设计研究。首先,本文介绍了电磁干扰的三要素,并提出了解决电磁干扰问题的方法途径;根据电磁兼容耦合理论,通过搭建耦合原理图,对传导耦合和辐射耦合的产生机理进行了分析;通过公式推导,对列车电缆屏蔽层接地产生的电场屏蔽和磁场屏蔽进行了分析介绍。其次,本文从工程应用和电磁兼容设计角度出发,对列车EMC设计原理进行了介绍,主要包括整车的安全接地原理和接地导体的选择、动车组屏蔽电缆的端接方式、列车电缆EMC分类和最小布线间距。同时根据以往工程案例,对动力线缆绝缘层局部放电特性进行了理论研究,得出动力线缆绝缘等级不足和绝缘老化是导致整车辐射超标的原因之一。再次,本文依据电磁兼容设计原理对本车型内燃动车组进行了EMC设计,其中包括整车安全接地设计、车载设备接地设计、屏蔽电缆屏蔽层接地设计、布局布线设计;结合动力线缆绝缘层局部放电特性的理论分析,对本车型动力线缆的选型提供了应该遵循的原则和注意事项,降低了整车电磁辐射超标的风险。最后,利用CST仿真软件对本车车下布线进行电磁兼容仿真。仿真内容主要包括拖车车下大动力线缆对列车速度传感器的串扰情况和动车车下大动力线缆对关键通信MVB线缆的串扰情况,并通过对比仿真结果,提出工程上可以采用对动力线缆和敏感信号线缆增加屏蔽编织网和优化布线两种措施抑制电磁干扰,验证了列车电磁兼容设计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彭俊江[7](2020)在《基于Unity3D的轨道车辆虚拟设计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图像处理技术、仿真技术、人机交互技术、面向对象编程等技术的发展与成熟,虚拟现实技术大量应用在社会各领域中。针对轨道车辆产品设计在实际过程中设计周期长、设计成本高、设计效果无法实时显示、无法实现设计产品跨平台联动等问题,提出了基于Unity3D的轨道车辆虚拟设计系统研究,开发基于Unity3D引擎平台沉浸感、想象性、交互性特点的轨道车辆虚拟设计系统,为用户提供一个低成本、高效率、多样式,且包括轨道车辆总体设计、关键部件设计、虚拟装配、虚拟运行的集成设计系统。第一章阐述了本文的背景及研究意义,详细讲述了虚拟现实技术特征,综述了基于Unity3D技术在轨道车辆方面应用的国内外现状,包括虚拟现实技术在轨道车辆检修、装配、虚拟运行等方面的应用,并介绍了本文在开发过程中的主要研究工作和文章组织结构。第二章根据项目要求分析了轨道车辆虚拟设计系统需求,详细介绍了轨道车辆虚拟设计系统功能模块和系统组织架构、系统开发软硬件环境,包括虚拟引擎平台、3D建模软件,仿真分析软件,系统阐述了轨道车辆虚拟设计系统开发技术路线。第三章研究了轨道车辆虚拟设计系统功能实现的关键技术,提出了UI自适应屏幕与锚点和空间扇形检测方法解决人机交互问题;研究了场景虚拟视角控制数学模型算法,解决了运行场景运行时视角变化不真实,用户眩晕、运行画面切换不稳定等问题;分析了不同实时碰撞算法之间的优缺点,提出使用AABB包围盒算法进行场景模型间的碰撞检测,实现模型间碰撞的快速检测。第四章开发了基于Unity3D的轨道车辆虚拟设计原型系统,介绍了系统3D模型构建、车辆总体设计子模块、关键部件结构设计子模块、虚拟装配设计子模块、虚拟运行子模块主要功能实现的方法方式。第五章分析了轨道车辆虚拟设计系统在相应硬件环境下,对用户需求、模型功能、数据的准确性、运行流畅度等功能效果进行了调试,根据调试结果对系统模型和内存进行了优化,模型优化考虑Mesh合并、控制多边形数量两个方向,内存优化考虑Assert、引擎Native、和临时调用对象三个方向,优化测试结果表明轨道车辆虚拟设计系统运行稳定流畅,功能符合需求,具备可扩展性。第六章总结本文研究内容,对论文研究内容和方向进行了展望。

熊颉[8](2020)在《轨道交通装备滚动试验台一体化测试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轨道交通装备滚动试验台因其更少的人力物力试验成本、更宽松和安全的试验环境、更灵活的试验条件,逐渐模拟轨道交通装备线路动态试验,大大地缩短了轨道交通车辆的研发周期,为轨道交通车辆实现更快速、更安全、更高效的开行提供了强有力的试验基础。基于滚动试验台实行轨道交通装备动态特性试验需要配套相关的试验技术,这也是制约这一方法继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基于滚动试验台,对轨道交通装备电气牵引与制动、车辆能耗测试及阻力模拟和空气制动三种动态试验的相关技术进行了研究,并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滚动试验台总体设计方法。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基于动车组和地铁车辆的电气牵引与电制动模型,对电气牵引与制动试验的变流器、电机及齿轮箱设计进行分析,明确了能源回馈节能设计和光伏能源效率优化的供电系统研究目标。能源回馈设计中,车轮对带动滚动试验台轨道轮转动,将机械能传递到负载电机,使电能回馈到单相交流电源系统。效率优化设计采用一种集Г-Z源升压变换器、双有源桥式变换器、LCL滤波器的无源集成DC/AC变换器,以提高光伏微逆变器的稳定性和系统传输效率。为了实现不同轨道交通装备的电气牵引与制动试验设备选型,设计一套基于变频交流电机的传动系统机械特性曲线设计方法,以快速完成试验台与被试系统的特性、参数匹配,实现试验台陪试变频交流电机、齿轮箱的快速选型,并在滚动试验台上实现了动车组和地铁车辆的电气牵引与制动特性验证。为了使轨道交通装备在滚动试验台上实现与线路测试相同的能耗测试试验。利用传统控制参数化方法研究以位移为自变量的列车节能操纵问题,提出无限维限速约束和非光滑牵引力边界约束的处理策略,将列车节能操纵问题转化为非线性规划问题。在定点定速的基础上,引入自动控制方法,模拟一条轨道交通线上行线路实现能耗测试试验的过程控制。采用斜率控制算法约束车辆速度在转矩速度曲线的包络线以内,达到车辆速度的稳定控制。并以地铁车辆为例,为实现轨道交通装备在滚动试验台上模拟运行阻力及能耗测试,提供测试手段和方法。为了实现基于滚动试验台的轨道交通装备空气制动动态测试,引入电惯量模拟的思想,控制车辆制动过程中电机的输出来模拟产生与机械飞轮惯量等效的制动效果,实现惯量的无级调节。为了实现电惯量快速模拟和电机转速的快速跟踪,设计一种基于滑模变结构异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方法,通过滑模变结构转矩磁链控制器减小速度调节器对系统参数的变化和外界干扰的敏感程度。同时在电惯量的基础上匹配机械飞轮惯量模拟,以自动补偿由机械系统阻力引起的误差,提高惯量模拟精度。并以动车组为例完成空气制动功能设计和软件控制,实现轨道交通装备空气制动动态测试在滚动试验台上的试验。针对整车滚动试验台的主体构成、系统设计、参数推理等完整设计过程进行总结,分析不同被试品和不同试验项目的滚动试验台设计的异同特征,建立一套完整的适用于轨道交通装备动态特性测试的滚动试验台设计方法。研究滚动试验台的总体设计、电气系统、机械系统及主要部件设计方法,并对试验系统的牵引基本参数、机械参数和电气参数等特性参数进行详细推理计算,完成传动单元参数、轨道轮参数、电机的主要参数和牵引/制动工况核算。最后设计牵引系统、干线机车车辆、高速动车组列车单元和养路车辆等四类牵引系统试验台和滚动试验台的总体参数及功能,为满足不同试验装备和不同试验类型的滚动试验台测试提供选择。

张福宇[9](2020)在《城轨车辆技术状态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轨车辆承担着城市交通运输的重要任务,是一种运量大、密度高、快速准时的运输工具。城轨车辆的生命全流程要经历从车辆选型到交付制造并验收,再到服役维护的很长时间。然而,目前车辆在选型时主要依靠个人主观决策,盲目性和主观性极强,缺乏一套科学、客观和完善的城轨车辆选型方案;在验收过程中一般仅有“验收通过”“验收不通过”两极化的结果,缺乏对验收通过车辆技术状态的进一步细分;在服役期间,缺乏车辆子系统和整车的多级健康状态及百分制的健康指数,不利于车辆维护。因而,本文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并将其应用在城轨车辆选型、验收及服役健康状态的评价,主要的内容及结论如下:(1)建立了5种新型的城轨车辆技术状态综合评价模型,创新性地形成一套可处理语言属性值与数值属性值、可使用主客观各种赋权方法的完整评价体系,能够解决城轨车辆在技术状态评价时遇到的各种工程实际问题。(2)针对车辆选型评价,建立了涵盖5类15项指标的城轨车辆评价指标体系,以及适用于机场旅客捷运系统(简称机场APM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将基于目标方案距离的客观多属性决策模型、语言型多属性决策模型及不定语言型多属性决策模型应用在城轨车辆选型,选出最优车型,验证了选型模型的工程适用性。此外,编写了计算机程序——城市轨道交通车辆选型系统,程序可以输出选型结果及计算过程中的相关数据。(3)针对车辆验收评价,提出了车辆验收的范围、要求以及具体内容,并给出验收流程图及几种典型的验收试验。依次为基础,创新性地将D-S证据理论应用在城轨车辆评价领域。利用五级标度赋值法和熵权法分别计算主观、客观权重,并应用基于D-S证据理论的组合多属性决策模型进行证据合成,验证了验收模型的工程适用性。(4)针对车辆服役健康状态评价,将城轨车辆划分为10个二级子系统,建立了包括混合故障严酷度η、故障概率h、故障检出概率?及相对劣化度d的指标体系评价子系统的健康状态,给出对应的子系统健康指数。基于子系统健康指数,应用五级标度赋值法评价得到了整车的健康状态和健康指数,实现了对运营中城轨车辆健康状态的准确认知,对改善车辆的维修方式和维修时间均有较好的参考价值。全文共有图30幅,表38个,参考文献93篇。

刘承聪[10](2020)在《160km/h市域车辆内轴箱非动力转向架设计及动力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的一个重要发展战略。为了建设一个强大的城市交通运输网络来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2017年7月,我国发布了《关于促进市域(郊)铁路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做好市域(郊)铁路发展整体规划和优化完善市域(郊)铁路网络[1,2]。市域铁路的发展离不开与之匹配的市域车辆的研究,而转向架作为市域车辆的走行部,对市域车辆的运行稳定性和安全性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由于我国市域铁路起步比较晚,目前应用于我国市域铁路的转向架主要是从CRH2动车组转向架改进而来的CRH6动车组转向架。为了促进我国市域铁路的发展,本文结合市域铁路的特点和内轴箱转向架的优点,对适用于160km/h市域车辆的内轴箱非动力转向架进行方案设计和动力学性能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国内外的市域车辆非动力转向架和内轴箱转向架的结构特点,确定了160km/h市域车辆内轴箱非动力转向架的设计方案,对转向架的轮对、构架、轴箱、交叉支撑装置、一系悬挂装置、二系悬挂装置、基础制动装置等部件进行结构设计和参数研究,得到转向架整体设计模型;2.根据车辆系统动力学模型化的原则,建立了配装内轴箱非动力转向架市域车辆的动力学模型;建立车辆系统的二维力学模型,对车辆系统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从而建立车体、构架、轮对的垂向和横向运动方程;3.在车辆系统动力学模型原始参数的基础上,根据单一变量法的原则,通过研究悬挂参数对评定指标的影响,逐一优化车辆模型的两系悬挂参数,得到一组适用于160km/h市域车辆内轴箱非动力转向架的悬挂参数;4.利用优化以后的悬挂参数对市域车辆的运行平稳性、曲线通过性和运行稳定性进行评估,结果证明配备内轴箱非动力转向架的市域车辆具有良好的动力学性能。

二、城市地铁电动车组转向架的选型与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地铁电动车组转向架的选型与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轨道交通受流与磨耗试验台供电电源系统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发展及研究现状
        1.2.1 研究方向概述
        1.2.2 供电系统研究发展现状
        1.2.3 受流与磨耗试验台系统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试验台系统设计
    2.1 试验台结构与电源系统框架设计
        2.1.1 第三轨磨耗试验台
        2.1.2 高速弓网关系试验台
        2.1.3 电源系统框架设计
    2.2 系统关联关系
    2.3 试验台供电电源系统组成
    2.4 供电电源系统概述
    2.5 本章小结
3 供电电源系统设计
    3.1 供电电源系统硬件设计
    3.2 PLC控制系统设计
    3.3 单套晶闸管整流电源性能
    3.4 整流单元数字调节触发控制技术设计
        3.4.1 高性能数字控制系统
        3.4.2 机组稳流控制系统
    3.5 水冷稳定电阻柜设计
    3.6 本章小结
4 供电电源系统人机交互设计
    4.1 系统网络框图
    4.2 数据显示模块设计
        4.2.1 电源监测模块设计
        4.2.2 水冷系统控制模块设计
        4.2.3 电阻柜控制模块设计
        4.2.4 试验台切换模块设计
        4.2.5 故障报警模块设计
        4.2.6 故障显示与急停复位模块设计
    4.3 数据处理与可视化界面设计
        4.3.1 试验台选择及电源控制界面
        4.3.2 水冷稳定电阻柜控制界面
        4.3.3 电源系统状态监测界面
        4.3.4 电源系统控制界面
        4.3.5 电源状态监测子界面
        4.3.6 保护值查询子界面
        4.3.7 故障信息查询子界面
    4.4 本章小结
5 供电电源系统性能仿真
    5.1 理论计算
    5.2 仿真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供电电源系统实现与应用
    6.1 装置及零部件结构与选型
    6.2 电源系统保护功能
    6.3 运行维护
    6.4 电源系统安全防范
    6.5 实际应用
        6.5.1 试验电源柜监测控制功能设计
        6.5.2 控制室监测控制功能设计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基于LabVIEW的钢轨波磨声学诊断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钢轨波磨概述
        1.2.2 钢轨波磨检测技术
        1.2.3 钢轨波磨与声学关系
        1.2.4 声学诊断的应用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本文创新点
2 钢轨波磨声学特征研究
    2.1 高速铁路动车组车外噪声特征
    2.2 钢轨粗糙度声学特征分析研究
        2.2.1 钢轨粗糙度现场测试分析
        2.2.2 辐射噪声特性测试分析
    2.3 车下声信号运用验证测试分析
    2.4 非稳态信号处理方法
    2.5 本章小结
3 声学诊断系统设计开发
    3.1 系统整体设计
        3.1.1 系统开发平台选择
        3.1.2 系统功能设计
        3.1.3 系统关键技术问题
        3.1.4 系统架构
    3.2 系统硬件设计选型
        3.2.1 下位机控制器
        3.2.2 上位机
        3.2.3 声学传感器
        3.2.4 惯性导航系统
        3.2.5 加速度传感器
        3.2.6 硬件整体展示
    3.3 软件功能开发设计
        3.3.1 软件整体要求
        3.3.2 数据的采集存储
        3.3.3 数据预处理
        3.3.4 定位与数据分析
        3.3.5 波磨信号判定预警
        3.3.6 数据其他后处理功能
    3.4 本章小结
4 系统验证
    4.1 高速铁路钢轨波磨声学诊断现场验证
    4.2 地铁钢轨波磨声学诊断现场验证
    4.3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高速动车组载荷谱复现方法及台架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车辆系统动力学研究现状
        1.2.2 轨道车辆专用试验设备研究现状
        1.2.3 系统辨识技术研究现状
        1.2.4 迭代复现技术研究现状
        1.2.5 研究现状综合分析
    1.3 课题来源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系统及动力学建模
    2.1 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系统组成
        2.1.1 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子系统
        2.1.2 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坐标系
        2.1.3 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位姿运动谱解算系统
        2.1.4 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试验数据分析系统
    2.2 模拟半车质量试验装备
    2.3 车辆及模拟半车质量载荷谱复现试验系统动力学建模
        2.3.1 车辆系统垂向动力学建模
        2.3.2 模拟半车质量载荷谱复现试验系统垂向动力学建模
    2.4 MATLAB/Simulink建模仿真及误差分析
        2.4.1 MATLAB/Simulink建模仿真
        2.4.2 仿真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测力及驱动技术
    3.1 测力平台测量技术研究
        3.1.1 测力平台结构与安装
        3.1.2 测力平台测量原理
        3.1.3 弹性体加载有限元分析
        3.1.4 测力平台标定试验与维间解耦
    3.2 试验台电液伺服系统设计
        3.2.1 电液伺服控制系统静态设计
        3.2.2 电液伺服控制系统动态设计
    3.3 试验台下运动平台扫频试验及模态试验
        3.3.1 试验台下运动平台扫频试验
        3.3.2 试验台下运动平台模态试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转向架参数测定方法及试验
    4.1 转向架悬挂刚度及阻尼参数测定
        4.1.1 转向架悬挂参数测定方法
        4.1.2 转向架悬挂刚度测定试验
        4.1.3 转向架悬挂阻尼测定试验
    4.2 转向架载荷参数测定
        4.2.1 转向架载荷参数测定方法
        4.2.2 转向架载荷参数测定试验
    4.3 转向架转动惯量测定
        4.3.1 转向架转动惯量测定方法
        4.3.2 转向架转动惯量测定试验
        4.3.3 基于转动惯量的转向架重心高度测定新方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高铁轨道不平顺样本重构及复现试验
    5.1 轨道不平顺理论
    5.2 中国高铁轨道不平顺样本重构
    5.3 中国高铁轨道不平顺复现试验
        5.3.1 试验台位姿运动谱的生成
        5.3.2 运动平台位姿测量计算方案
        5.3.3 轨道不平顺复现试验数据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系统辨识理论的载荷谱复现试验
    6.1 模拟半车质量载荷谱复现试验系统传递函数理论分析
        6.1.1 模拟半车质量试验系统G_(sys)传递函数
        6.1.2 输入数据转化过程G_(data)传递函数
        6.1.3 模拟半车质量载荷谱复现试验系统传递函数
    6.2 系统辨识理论及应用
    6.3 模拟半车质量载荷谱复现试验系统传递函数辨识试验
        6.3.1 模型构型选择
        6.3.2 输入信号生成
        6.3.3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系统辨识
        6.3.4 系统模型验证
        6.3.5 参数确定及应用
    6.4 载荷谱复现试验
        6.4.1 载荷谱复现理论
        6.4.2 循环迭代复现试验方案
        6.4.3 恒定误差修正系数载荷谱复现试验
        6.4.4 自适应误差修正系数载荷谱复现试验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基于DVS1612标准的A型地铁车辆焊接构架强度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轨道客车转向架发展
        1.2.1 国内轨道客车转向架发展
        1.2.2 国外轨道客车转向架发展
    1.3 国内外轨道客车转向架研究现状
        1.3.1 国内轨道客车转向架研究现状
        1.3.2 国外轨道客车转向架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焊接构架疲劳强度评估方法研究
    2.1 焊接结构疲劳问题的特殊性
    2.2 焊接结构疲劳强度评估方法
        2.2.1 焊接结构疲劳应力类型
        2.2.2 耐久极限法和累积损伤法
    2.3 DVS1612标准的焊接构架疲劳强度评估方法
        2.3.1 DVS1612标准简介
        2.3.2 DVS1612标准评估的基本流程
    2.4 BS7608标准的焊接构架疲劳强度评估方法
        2.4.1 BS7608标准简介
        2.4.2 BS7608标准评估的基本流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有限元法基础理论及有限元模型建立
    3.1 有限元法基础理论概述
        3.1.1 有限元法的发展
        3.1.2 有限元法的分析过程
    3.2 地铁车辆转向架结构分析
    3.3 A型构架有限元模型建立
        3.3.1 A型构架结构分析
        3.3.2 A型构架结构离散
        3.3.3 边界条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型构架的静强度分析
    4.1 构架静强度评估标准简介
    4.2 构架超常载荷工况
        4.2.1 构架超常载荷计算
        4.2.2 构架超常载荷工况
    4.3 静强度分析结果
        4.3.1 强度理论
        4.3.2 静强度计算结果及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A型构架的模态分析
    5.1 构架模态分析概述
    5.2 构架模态分析基本理论
    5.3 构架模态分析结果
        5.3.1 模态分析有限元模型及分析方法
        5.3.2 模态分析结果
    本章小结
第六章 A型构架的疲劳强度分析
    6.1 LIMIT软件简介
    6.2 LIMIT软件算法基本原理
    6.3 构架疲劳载荷工况
        6.3.1 构架疲劳载荷计算
        6.3.2 构架疲劳载荷工况
    6.4 构架疲劳强度分析结果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超常载荷工况表及评估结果
附录B 超常载荷工况应力云图
附录C 疲劳强度载荷工况表
致谢

(5)基于EN15227标准的某B型地铁列车耐撞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轨道客车碰撞吸能的发展现状
    1.3 轨道客车耐撞性分析评价标准
        1.3.1 轨道车辆碰撞被动安全性标准介绍
        1.3.2 EN15227标准对轨道车辆耐撞性指标的要求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轨道客车碰撞仿真分析基本理论及方法
    2.1 轨道客车碰撞仿真基本理论
        2.1.1 非线性变形仿真技术概述
        2.1.2 动态非线性有限元基本方程
        2.1.3 动态非线性有限元求解算法
    2.2 轨道客车碰撞吸能研究方法
        2.2.1 实车试验研究
        2.2.2 计算机仿真
    2.3 基于LS-DYNA轨道客车碰撞仿真关键技术
        2.3.1 沙漏现象及对策
        2.3.2 积分和步长控制对策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列车能量分配分析
    3.1 轨道客车能量分配快速分析方法的应用
    3.2 分析工况
    3.3 能量快速分配方法分析流程
    3.4 列车能量分配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能量快速分配方案优化
    4.1 头车三维模型对比分析
    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2.1 有限元网格的划分
        4.2.2 材料及单元属性的选择
        4.2.3 接触的定义
        4.2.4 边界条件的定义
    4.3 能量分配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轨道客车编组碰撞有限元仿真分析
    5.1 分析对象简介
        5.1.1 不锈钢点焊车体简介
        5.1.2 转向架介绍
        5.1.3 吸能元件介绍
    5.2 轨道客车碰撞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2.1 车体有限元网格的划分
        5.2.2 转向架有限元网格的划分
        5.2.3 车钩有限元网格的划分
        5.2.4 材料的定义及单元属性参数的选择
        5.2.5 约束关系建立
        5.2.6 列车输出信息
    5.3 评价指标
    5.4 计算结果及分析
        5.4.1 碰撞速度
        5.4.2 压溃行程
        5.4.3 司机室生存空间
        5.4.4 列车碰撞爬车及脱轨性能
        5.4.5 列车车体变形
        5.4.6 列车碰撞平均减速度评价
        5.4.7 能量吸收
    5.5 能量快速分配方法与列车三维碰撞分析对比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内燃动车组EMC设计及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电磁兼容发展概述
    1.3 列车电磁兼容技术研究现状
        1.3.1 列车接地技术研究现状
        1.3.2 列车线缆仿真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电磁兼容机理研究
    2.1 电磁场理论分析
        2.1.1 麦克斯韦方程
        2.1.2 电磁场边界条件分析
    2.2 电磁干扰概述
    2.3 电磁干扰耦合机理
        2.3.1 传导耦合
        2.3.2 辐射耦合
    2.4 电缆屏蔽原理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内燃动车组电磁兼容设计原理
    3.1 内燃动车组EMC设计要求
    3.2 接地设计原理分析
        3.2.1 安全接地原理分析
        3.2.2 接地线缆的选择
        3.2.3 电缆屏蔽层的端接方式
    3.3 电缆EMC分类和最小布线间距
        3.3.1 线缆EMC分类
        3.3.2 线缆最小布线间距
    3.4 动力线缆绝缘层局部放电特性
        3.4.1 电缆绝缘层局部放电
        3.4.2 电缆绝缘层局部放电原理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内燃动车组整车电磁兼容设计
    4.1 内燃动车组接地设计
        4.1.1 安全接地设计
        4.1.2 关键车载设备接地设计
        4.1.3 屏蔽电缆屏蔽层接地设计
    4.2 内燃动车组布局布线设计
        4.2.1 内燃动车组整车布局设计
        4.2.2 内燃动车组整车布线设计
    4.3 内燃动车组动力线缆选型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内燃动车组车下关键线缆建模与仿真
    5.1 CST线缆工作室介绍
    5.2 车下线架EMC仿真架构
    5.3 拖车车下关键线缆建模仿真分析
        5.3.1 线缆三维模型搭建
        5.3.2 仿真激励设定
        5.3.3 仿真分析与设计
    5.4 动车车下关键线缆建模仿真分析
        5.4.1 线缆三维模型搭建
        5.4.2 仿真激励设定
        5.4.3 仿真分析与设计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基于Unity3D的轨道车辆虚拟设计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虚拟现实技术介绍
        1.2.1 虚拟现实技术特征
        1.2.2 虚拟现实技术的系统类型
        1.2.3 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
    1.3 虚拟现实技术在轨道车辆中的应用现状
        1.3.1 国内的应用发展现状
        1.3.2 国外的应用发展现状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组织结构
        1.4.1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1.4.2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轨道车辆虚拟设计系统方案设计
    2.1 轨道车辆虚拟设计系统需求分析
        2.1.1 安全管理模块
        2.1.2 功能实现模块
        2.1.3 数据库管理模块
        2.1.4 帮助文档模块
    2.2 系统架构与功能模块设计
        2.2.1 系统架构
        2.2.2 功能模块
    2.3 系统开发软件选择
        2.3.1 虚拟引擎软件
        2.3.2 3D建模软件
        2.3.3 仿真分析软件
    2.4 系统开发技术路线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关键技术与方法
    3.1 人机交互技术
        3.1.1 UI自适应屏幕与锚点
        3.1.2 空间扇形检测
    3.2 虚拟视角控制算法
        3.2.1 数学模型
        3.2.2 仿真分析
    3.3 实时碰撞检测
        3.3.1 层次碰撞算法类型
        3.3.2 AABB碰撞检测算法
    3.4 Maya 建模关键技术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轨道车辆虚拟设计系统具体实现
    4.1 系统3D模型构建
        4.1.1 模型分类
        4.1.2 纹理贴图
    4.2 车辆总体方案设计子模块实现
        4.2.1 可视化属性设计
        4.2.2 Unity3D内部XML读写
        4.2.3 SQLServer与 Unity3D数据交互
    4.3 关键部件结构设计子模块实现
        4.3.1 PDF显示面板
        4.3.2 Ansys动态链接
    4.4 虚拟装配设计子模块实现
        4.4.1 装配关系
        4.4.2 装配顺序与路径规划
        4.4.3 虚拟装配中的零件定位
    4.5 虚拟运行环境子模块实现
        4.5.1 Particle system
        4.5.2 虚拟运行环境模拟
        4.5.3 LOD模型显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调试优化与发布
    5.1 系统调试
        5.1.1 调试环境
        5.1.2 调试内容
        5.1.3 集成测试
    5.2 系统优化
        5.2.1 模型优化
        5.2.2 内存优化
    5.3 系统发布
    5.4 测试总结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1.1 结论
        6.1.2 创新点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轨道交通装备滚动试验台一体化测试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机车滚动试验台建设概述
        1.2.2 国内机车滚动试验台建设概述
        1.2.3 轨道交通装备电气牵引技术研究现状
        1.2.4 轨道交通装备制动技术的研究现状
        1.2.5 轨道交通装备轨道交通节能优化技术研究现状
    1.3 试验台架上实现试验项目分析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试验台架上轨道交通装备电气牵引/制动特性试验技术
    2.1 动车组的电气牵引与制动原理
        2.1.1 基于动车组CRH2 的电气牵引与制动方式原理分析
        2.1.2 动车组牵引电制动计算与特性曲线
    2.2 地铁车辆的电气牵引与制动原理
        2.2.1 地铁车辆牵引与制动原理分析
        2.2.2 地铁车辆牵引与制动计算
    2.3 电气牵引及电气制动试验原理设计
        2.3.1 试验方法设计
        2.3.2 试验台基础设备原理及能源回馈设计
    2.4 光伏DC/AC逆变器无源集成设计
        2.4.1 拓扑结构组成部分特性分析
        2.4.2 集成单元结构构成及连接方式
        2.4.3 集成单元参数化设计
        2.4.4 仿真验证
    2.5 基于变频交流电机特性曲线快速匹配设计
        2.5.1 传动系统特性匹配设计方法
        2.5.2 电机特性曲线设计流程
    2.6 不同轨道交通设备的电气牵引试验结果
        2.6.1 动车组牵引/制动特性试验验证
        2.6.2 地铁车辆牵引/制动特性试验验证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整车滚动试验台的全线路阻力模拟及能耗试验技术
    3.1 基于线路阻力模拟的列车动力学模型
    3.2 地铁节能操纵优化问题描述
    3.3 基于控制参数化方法的地铁节能操纵问题求解
    3.4 滚动试验台上地铁列车能耗测试技术
        3.4.1 测试品及试验工况选取
        3.4.2 牵引能耗测试方案
    3.5 全线路运行阻力模拟技术
        3.5.1 试验台架牵引特性试验的自动控制方法
        3.5.2 试验线路设计参数
        3.5.3 运行阻力试验计算结果
        3.5.4 阻力给定处理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整车滚动试验台的空气制动试验技术
    4.1 整车惯量模拟方案及控制架构
    4.2 惯量模拟基本原理
    4.3 基于机电混合惯量模拟空气制动试验设计
        4.3.1 电机扭矩计算
        4.3.2 基于滑模变结构异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设计及仿真
        4.3.3 变频器
    4.4 空气制动功能工艺设计及控制软件
        4.4.1 空气制动试验技术设计
        4.4.2 空气制动控制软件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整车滚动试验系统总体设计方法
    5.1 整车滚动试验台总体介绍
        5.1.1 机械系统
        5.1.2 电气传动系统
        5.1.3 总控制系统
        5.1.4 测试系统、监视系统及供电系统
        5.1.5 整车滚动试验台总体架构及核心部件原理
    5.2 整车滚动试验系统总体计算
        5.2.1 试验台单元参数设计
        5.2.2 电气传动特性参数计算
        5.2.3 牵引定位装置参数设计
        5.2.4 轨道轮单元参数设计
    5.3 不同试验台功能及总体参数
        5.3.1 牵引系统试验台总体参数设计
        5.3.2 干线机车车辆整车滚动试验台总体参数设计
        5.3.3 高速动车组列车单元滚动试验台总体参数设计
        5.3.4 养路车辆滚动振动试验台总体参数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9)城轨车辆技术状态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城轨车辆选型评价研究现状
        1.2.2 城轨车辆验收及服役健康状态评价研究现状
        1.2.3 综合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城轨车辆技术状态综合评价方法
    2.1 语言型多属性决策模型
        2.1.1 建模准备
        2.1.2 语言型综合评价值的计算方法
        2.1.3 基于偏差函数构建模型
    2.2 不定语言型多属性决策模型
        2.2.1 建模准备
        2.2.2 不定语言型综合评价值的计算及比较方法
        2.2.3 基于偏差函数构建模型
    2.3 基于目标方案距离的客观多属性决策模型
        2.3.1 建模准备
        2.3.2 数值型综合评价值的计算方法
        2.3.3 基于目标方案距离构建模型
    2.4 基于五级标度赋值法的主观多属性决策模型
    2.5 基于D-S证据理论的组合多属性决策模型
        2.5.1 证据理论的概率解释
        2.5.2 证据合成规则
        2.5.3 主客观权重合成
    2.6 本章小结
3 语言型机场APM系统车辆选型评价
    3.1 城轨车辆选型的基本原则
    3.2 备选系统制式及车型
        3.2.1 单轨制式
        3.2.2 中低速磁浮制式
        3.2.3 胶轮制式
        3.2.4 钢轮制式
        3.2.5 PRT交通系统
    3.3 选型评价指标
        3.3.1 指标选取原则
        3.3.2 建立选型评价指标体系
        3.3.3 定量指标
        3.3.4 定性指标
    3.4 客观赋权模型求取语言偏好值
        3.4.1 建立决策矩阵
        3.4.2 求解规范决策矩阵
        3.4.3 建立与求解目标优化模型
        3.4.4 求解偏好值
    3.5 建立语言型车辆选型模型并求解
        3.5.1 建立语言决策矩阵
        3.5.2 建立与求解目标优化模型
        3.5.3 对偏差量的解释
    3.6 编写城轨车辆选型的计算机程序
    3.7 本章小结
4 不定语言型机场APM系统车辆选型评价
    4.1 不定语言变量
    4.2 建立决策矩阵和模型
    4.3 求解模型
    4.4 综合评价值比较及车型排序
    4.5 对偏差量的解释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D-S证据理论的城轨车辆验收评价
    5.1 车辆验收要求与流程
    5.2 几种典型的车辆验收试验
        5.2.1 车辆运行安全及平稳性试验
        5.2.2 噪声试验及受电装置试验
        5.2.3 曲线及坡度变化线路的运行试验
        5.2.4 蓄电池容量检查
        5.2.5 车辆称重试验
    5.3 基于D-S证据理论的车辆验收评价
        5.3.1 建立决策矩阵
        5.3.2 计算主客观权重向量
        5.3.3 证据合成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五级标度赋值法的城轨车辆服役健康状态评价
    6.1 对问题的基本分析
    6.2 子系统健康状态评价
        6.2.1 子系统的划分
        6.2.2 子系统健康状态等级的划分
        6.2.3 子系统健康状态评价指标
    6.3 整车服役健康状态评价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160km/h市域车辆内轴箱非动力转向架设计及动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市域车辆非动力转向架发展现状
        1.2.1 国外市域车辆非动力转向架发展现状
        1.2.2 国内市域车辆非动力转向架发展现状
    1.3 国内外内轴箱转向架发展现状
        1.3.1 Flexx Eco系列转向架
        1.3.2 SF7000转向架
        1.3.3 BM3000-LIM转向架
        1.3.4 波士顿地铁转向架
        1.3.5 SF30转向架
        1.3.6 SF40转向架
        1.3.7 Syntegra转向架
        1.3.8 SF2100IB转向架
        1.3.9 LEILA转向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160km/h市域车辆内轴箱非动力转向架方案研究
    2.1 转向架主要技术参数
    2.2 转向架结构设计研究
        2.2.1 轮对装置
        2.2.2 轴箱和一系悬挂装置
        2.2.3 基础制动装置
        2.2.4 二系悬挂装置和牵引装置
        2.2.5 交叉支撑装置
        2.2.6 构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车辆系统动力学模型和运动方程分析
    3.1 车辆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3.2 车辆系统运动方程分析
        3.2.1 车体运动方程分析
        3.2.2 构架运动方程分析
        3.2.3 轮对运动方程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转向架主要悬挂参数优化
    4.1 动力学性能评定指标介绍
        4.1.1 平稳性指标
        4.1.2 脱轨系数
        4.1.3 轮重减载率
        4.1.4 轮轨横向力
        4.1.5 轮轴横向力
        4.1.6 倾覆系数
    4.2 主要悬挂参数的优化
        4.2.1 钢弹簧垂向刚度的优化
        4.2.2 一系垂向液压减振器阻尼的优化
        4.2.3 转臂纵向定位刚度的优化
        4.2.4 转臂横向定位刚度的优化
        4.2.5 交叉支撑刚度的优化
        4.2.6 抗侧滚扭杆刚度的优化
        4.2.7 抗蛇行液压减振器阻尼的优化
        4.2.8 二系横向液压减振器阻尼的优化
        4.2.9 二系垂向液压减振器阻尼的优化
        4.2.10 空气弹簧水平刚度的优化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优化参数的车辆动力学性能评估
    5.1 运行平稳性分析
    5.2 曲线通过性分析
    5.3 运行稳定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专利及科研工作
附录

四、城市地铁电动车组转向架的选型与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轨道交通受流与磨耗试验台供电电源系统研制[D]. 魏中堂.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2]基于LabVIEW的钢轨波磨声学诊断系统研究[D]. 张毅超.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3]高速动车组载荷谱复现方法及台架试验研究[D]. 张益瑞. 吉林大学, 2021(01)
  • [4]基于DVS1612标准的A型地铁车辆焊接构架强度评估[D]. 于春洋.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5]基于EN15227标准的某B型地铁列车耐撞性研究[D]. 冯帅.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6]内燃动车组EMC设计及仿真研究[D]. 路文连.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7]基于Unity3D的轨道车辆虚拟设计系统研究[D]. 彭俊江.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3)
  • [8]轨道交通装备滚动试验台一体化测试技术研究[D]. 熊颉. 浙江大学, 2020(12)
  • [9]城轨车辆技术状态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D]. 张福宇.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10]160km/h市域车辆内轴箱非动力转向架设计及动力学性能研究[D]. 刘承聪.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城市地铁动车组转向架的选择与结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